CN109923351B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23351B CN109923351B CN201680089501.9A CN201680089501A CN109923351B CN 109923351 B CN109923351 B CN 109923351B CN 201680089501 A CN201680089501 A CN 201680089501A CN 109923351 B CN109923351 B CN 10992335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flow direction
- air outlet
- direction adjustment
-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2—Supports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or ventilation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10—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air supply, or exhaust, through perforated wall, floor or cei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F24F2120/12—Position of occupa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壳体,其具有开口于下表面部的吸入口和以包围该吸入口的四周的方式开口于下表面部的四个吹出口;左右风向调节部件,其调节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横向的角度,在将吹出口的一个定义为第一吹出口、将与该第一吹出口相邻的吹出口定义为第二吹出口以及第三吹出口、将隔着吸入口与第一吹出口对置的吹出口定义为第四吹出口的情况下,当设置于第一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成为向第二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时,设置于第二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成为向第一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设置于第三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成为向第四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设置于第四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成为向第三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埋入空调对象空间的顶棚或者悬吊于空调对象空间的顶棚的方式设置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存在以埋入空调对象空间的顶棚或者悬吊于空调对象空间的顶棚的方式设置的结构。作为这样设置的现有的室内机,例如公知有具备:开口于壳体的下表面部的大致中央部的吸入口、和在下表面部以包围该吸入口的四周方式开口的四个吹出口、能够向四周吹出调节空气(利用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的室内机。此外,提出如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即:在能够向四周吹出调节空气的室内机具备:红外线传感器,其用于检测人体位置;左右风向调节部件,其设置于四个吹出口的每一个,对从吹出口吹出的调节空气的横向的角度进行调节(参照专利文献1)。
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室内机作为空调模式而具备温度均匀化模式和定点空调模式。温度均匀化模式是使空调对象空间的温度在其整个区域均匀化的空调模式。在进行温度均匀化模式时,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室内机使各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分别独立地单独摆动(swing)。即,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室内机,在进行温度均匀化模式时,在各吹出口分别独立地单独使从吹出口吹出的调节空气的角度随着时间变化。根据专利文献1,通过这样进行温度均匀化模式,由此能够将空调对象空间的温度在其整个区域尽量均匀化,提高舒适性。
定点空调模式是对空调对象空间内存在的人周围集中地进行空调、排除对没有人的部分的不需要的空调的空调模式。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室内机,在进行定点空调模式时,与各吹出口对应、即与设置于各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对应地将空调对象空间分割为四个区域。而且,设置于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在与自身对应的区域存在人的情况下,与其他左右风向调节部件独立地单独对从吹出口吹出的调节空气的角度进行调节,以便朝向与自身对应的区域存在的人的周围吹出调节空气。根据专利文献1,通过这样进行定点空调模式,由此提高节能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94389号公报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室内机,在温度均匀化模式以及定点空调模式中如上述那样使用各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由此实现舒适性以及节能性的提高。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室内机,对于被各吹出口包围的吸入口吸入的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流路未进行任何考虑。因此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室内机因从各吹出口吹出的调节空气的角度而难以从吸入口吸入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因此,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室内机存在产生从吹出口吹出的调节空气再次从吸入口吸入的所谓的短循环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在以包围吸入口的四周的方式形成的四个吹出口分别具备左右风向调节部件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获得能够防止短循环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壳体,其具有:开口于下表面部的吸入口、以及在所述下表面部以包围该吸入口的四周的方式开口的四个吹出口;和左右风向调节部件,其摆动自如地设置于各个所述吹出口,对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横向的角度进行调节,在将所述吹出口的一个定义为第一吹出口、将与该第一吹出口相邻的所述吹出口的一方定义为第二吹出口、将与所述第一吹出口相邻的所述吹出口的另一方定义为第三吹出口、将隔着所述吸入口而与所述第一吹出口对置的所述吹出口定义为第四吹出口的情况下,在设置于所述第一吹出口的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成为向所述第二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时,构成为:设置于所述第二吹出口的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成为向所述第一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设置于所述第三吹出口的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成为向所述第四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设置于所述第四吹出口的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成为向所述第三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室内机中,在利用左右风向调节部件对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角度进行变更时,四个吹出口之间的空间中的至少两个空间成为不被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堵塞的结构。因此,在本发明的室内机中,能够将该两个空间作为流路,将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从吸入口吸入。因此,本发明的室内机在利用左右风向调节部件对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角度进行变更时,能够防止短循环。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下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在图1的Z-Z处剖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纵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仰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仰视图,是用于说明该室内机的空调运转状态的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仰视图,是用于说明该室内机的空调运转状态的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仰视图,是用于说明该室内机的空调运转状态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仰视图,是用于说明空调对象空间的分割例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另一个例子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图1是从斜下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立体图。图2是在图1的Z-Z处剖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纵剖视图。另外,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仰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以埋入房间等空调对象空间的顶棚或悬吊于空调对象空间的顶棚的方式设置。该室内机100具备在下表面部开口有吸入口13以及吹出口14~17的壳体10。壳体10是内部成为空洞的例如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箱体。吸入口13开口于壳体10的下表面部的大致中央部。吹出口14~17在壳体10的下表面部以包围吸入口13四周的方式开口。上述吹出口14~17例如呈长方形状,配置为长边沿着壳体10下表面部的各边。
另外,在壳体10的内部,在与吸入口13对置的位置例如设置有作为涡轮风扇等离心风扇的风扇2。风扇2将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吸入至壳体10内。另外,在壳体10的内部以包围风扇2的方式例如设置有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1。热交换器1使流动至该热交换器1内部的制冷剂与被风扇2吸入至壳体10内的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在俯视下该热交换器1配置于吸入口13的外周侧且成为吹出口14~17的内周侧的位置。因此,如图2空心箭头所示,成为通过风扇2旋转,由此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从吸入口13吸入至壳体10内,并流入风扇2以及热交换器1的结构。另外,构成为流入到热交换器1的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在通过热交换器1时与在该热交换器1的制冷剂流路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成为调节空气,并被从吹出口14~17向空调对象空间吹出。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在吸入口13与风扇2之间还具备承口3,该承口3将从吸入口13吸入至壳体10内的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向风扇2引导。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在吹出口14~17分别设置有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以及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对从吹出口14~17吹出的调节空气的角度进行调节。
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对从吹出口14~17吹出的调节空气的上下方向的角度进行调节。分别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均为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以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为代表,对设置于吹出口14的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进行说明。
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是沿吹出口14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另外,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与沿吹出口14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22连接。旋转轴22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壳体10(更详细而言为后述的装饰面板12),并与旋转驱动该旋转轴22的未图示的驱动装置连接。驱动装置例如由马达等构成。即,构成为旋转轴22旋转,由此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的外周侧端部21a向上下方向摆动。即,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摆动自如地设置于吹出口14。因此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的外周侧端部21a的位置越趋向上方,从吹出口14吹出的调节空气越以接近水平方向的角度吹出。另外,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的外周侧端部21a的位置越趋向下方,从吹出口14吹出的调节空气向下方向吹出。
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对从吹出口14~17吹出的调节空气的横向的角度进行调节。分别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均为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以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为代表,对设置于吹出口14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进行说明。
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为板状部件,在吹出口14设置有多个。详细而言,多个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在吹出口14的长度方向上空开规定的间隔地并列设置。另外,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各自的例如上侧端部摆动自如地与支承部件32连接,该支承部件32固定于壳体10(更详细而言为后述的安装部件18)。即,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摆动自如地设置于吹出口14。另外,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例如内周侧端部被连结部件33连结。连结部件33沿吹出口14的长度方向移动自如地支承于壳体10(更详细而言是后述的安装部件18)。另外,连结部件33与使该连结部件33沿吹出口14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未图示的驱动装置连接。驱动装置例如由马达以及齿轮等构成。
即,构成为连结部件33沿吹出口14的长度方向移动,由此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外周侧端部31a沿横向(图2中的纸面正交方向,图3中的上下方向)摆动。因此,设置于吹出口14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外周侧端部31a的位置越趋向吹出口15侧(图3中的上侧),从吹出口14吹出的调节空气越被向吹出口15侧大幅度弯曲地吹出。另外,设置于吹出口14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外周侧端部31a的位置越趋向吹出口17侧(图3中的下侧),从吹出口14吹出的调节空气越被向吹出口17侧大幅度弯曲地吹出。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主体部11、安装部件18以及装饰面板12构成壳体10。主体部11是下部开口的例如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箱体。在主体部11收纳风扇2以及热交换器1。安装部件18覆盖主体部11的下部开口,例如是大致矩形形状的板状体。在该安装部件18形成有吸入口13的一部分、吹出口14的一部分、吹出口15的一部分、吹出口16的一部分以及吹出口17的一部分。装饰面板12阻塞安装部件18的下部开口,例如是大致矩形形状的板状体。即,装饰面板12构成壳体10的下表面部。在该装饰面板12形成有吸入口13的一部分、吹出口14的一部分、吹出口15的一部分、吹出口16的一部分以及吹出口17的一部分。
即,形成于安装部件18的吸入口13的一部分与形成于装饰面板12的吸入口13的一部分连通。而且,由形成于安装部件18的吸入口13的一部分与形成于装饰面板12的吸入口13的一部分构成吸入口13。形成于安装部件18的吹出口14的一部分与形成于装饰面板12的吹出口14的一部分连通。而且,由形成于安装部件18的吹出口14的一部分与形成于装饰面板12的吹出口14的一部分构成吹出口14。形成于安装部件18的吹出口15的一部分与形成于装饰面板12的吹出口15的一部分连通。而且,由形成于安装部件18的吹出口15的一部分与形成于装饰面板12的吹出口15的一部分构成吹出口15。形成于安装部件18的吹出口16的一部分与形成于装饰面板12的吹出口16的一部分连通。而且,由形成于安装部件18的吹出口16的一部分与形成于装饰面板12的吹出口16的一部分构成吹出口16。形成于安装部件18的吹出口17的一部分与形成于装饰面板12的吹出口17的一部分连通。而且,由形成于安装部件18的吹出口17的一部分与形成于装饰面板12的吹出口17的一部构成吹出口14。
另外,分别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设置在形成于安装部件18的吹出口14~17的一部分(局部)。此外,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摆动所使用的支承部件32以及连结部件33也设置在形成于安装部件18的吹出口14~17的一部分(局部)。另外,分别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设置在形成于装饰面板12的吹出口14~17的一部分(局部)。此外,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的摆动所使用的旋转轴22也设置在形成于装饰面板12的吹出口14~17的一部分(局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具备控制装置60和多个传感器,该控制装置60基于上述传感器的检测值而对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以及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角度(即从吹出口14~17吹出的调节空气的角度)进行控制。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例如在装饰面板12具备检测空调对象空间的辐射温度的红外线传感器41。该红外线传感器41借助未图示的驱动装置而在横向上旋转自如。而且,在横向上旋转一圈时,对空调对象空间整体的辐射温度进行检测。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例如在壳体10内具备:温度传感器42,其对从吸入口13吸入至壳体10内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和湿度传感器43,其对从吸入口13吸入至壳体10内的空气的湿度(例如相对湿度)进行检测。
控制装置60由专用的硬件或执行储存于存储器的程序的CPU(也称为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装置、处理装置、运算装置、微处理器、微机、处理器)构成。另外,控制装置60可以收纳于壳体10内,也可以收纳于壳体10的外部(例如与室内机100一起构成空调机的室外机内)。
在控制装置60为专用的硬件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0例如为单一电路、复合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将它们组合的结构。可以由各自独立的硬件分别实现控制装置60所实现的各功能部,也可以由一个硬件实现各功能部。
在控制装置60为CPU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0所执行的各功能通过软件、固件或者软件与固件的组合来实现。软件、固件记述为程序,储存于存储器。CPU通过读出并执行储存于存储器的程序来实现控制装置60的各功能。在此,存储器例如为RAM、ROM、闪存、EPROM、EEPROM等非易失性或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控制装置60的功能的一部分由专用的硬件实现,一部分由软件或固件实现。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60作为功能部而具备人体检测部61、比较部62以及驱动部63。
人体检测部61根据红外线传感器41的检测值对存在于空调对象空间的人体位置进行检测。基于人体检测部61的人体位置的检测方法能够使用公知的各种方法。例如,在红外线传感器41检测出的空调对象空间整个区域的辐射温度数据之中存在高于基准温度的位置的情况下,人体检测部61将该位置检测为人体位置。另外,例如人体检测部61可以从红外线传感器41检测出的空调对象空间整个区域的辐射温度数据之中检测高于基准温度的范围,基于该范围的形状来检测人体位置。
在此,红外线传感器41以及人体检测部61相当于本发明的人体位置检测装置。
当室内机100进行制冷运转时,比较部62对温度传感器42所检测的温度与预先存储的规定温度进行比较。规定温度例如是制冷运转时的设定温度。另外,作为规定温度可以使用固定值,也可以使用相对于设定温度高出指定温度的温度。另外当室内机100进行制冷运转时,比较部62对湿度传感器43所检测的湿度与预先存储的规定湿度进行比较。规定湿度例如为固定值。另外,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42所检测的温度或设定温度等变更规定湿度。例如可以是设定温度越高,使规定湿度越高。
驱动部63基于人体检测部61的检测结果以及比较部62的比较结果驱动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以及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具备通过有线或无线而能够与控制装置60通信的遥控器65。而且,用户等能够通过遥控器65来设定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以及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角度(即从吹出口14~17吹出的调节空气的角度)。此时,驱动部63驱动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以及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以使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以及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成为用户等所设定的角度。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若风扇2旋转,则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被从吸入口13吸入至壳体10内,通过风扇2流入至热交换器1。而且,流入至热交换器1的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与在热交换器1的制冷剂流路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详细而言,当室内机100进行制冷运转时,流入至热交换器1的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被在热交换器1的制冷剂流路内流动的制冷剂冷却。另外,当室内机100进行制热运转时,流入至热交换器1的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被在热交换器1的制冷剂流路内流动的制冷剂加热。然后,被热交换器1冷却或加热过的空气作为调节空气而从吹出口14~17向空调对象空间吹出。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在空调运转时(制冷运转时以及制热运转时)能够通过利用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对从吹出口14~17吹出的调节空气的横向的角度来进行区域空调运转以及温度均匀化运转中的至少一方。区域空调运转是对存在于空调对象空间内的人的周围等空调对象空间中的特定的区域集中地进行空调、而排除对于没有人的部分的不需要的空调的空调模式。温度均匀化运转是在空调对象空间的整个区域实现温度的均匀化的运转。另外,为了在进行温度均匀化运转以及区域空调运转防止从吹出口14~17吹出的调节空气再次被从吸入口13吸入的所谓短循环的产生,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使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以如下方式动作。
图4~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仰视图,是用于说明该室内机的空调运转状态的图。上述图4~图6中将吸入至吸入口13的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流动作为气流51而示出。另外,上述图4~图6中将从吹出口14~17吹出的调节空气的流动作为气流52而示出。
图4示出室内机100的空调运转时不利用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变更从吹出口14~17吹出的调节空气的横向的角度的状态。换言之,图4表示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未倾斜的状态。即,图4表示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外周侧端部31a向相邻的吹出口的任一侧均未移动的、摆动范围的中间位置的状态。例如,设置于吹出口14的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成为向吹出口15侧未移动、向吹出口17侧也未移动的状态即摆动范围的中间位置。
在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为图4的状态的情况下,当从下方观察室内机100时,从各吹出口14~17吹出的调节空气沿与装饰面板12的各边大致垂直的方向吹出为气流52。在这样的情况下,从下方观察室内机100时,各吹出口14~17之间的空间成为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向吸入口13吸入时的流路。即,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作为通过各吹出口14~17之间的气流51而流动,并被吸入至吸入口13。
在此,在对每个吹出口14~17单独调节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角度,而对每个吹出口14~17单独变更气流52的角度的情况下,在从下方观察室内机100的状态下,存在各吹出口14~17之间被气流52堵塞的情况。即,在从下方观察室内机100的状态下,存在向吸入口13吸入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时的流路被堵塞的情况。若成为这样的状态,则难以从吸入口13吸入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因此,虽然在吸入口13的中央部能够吸入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但在吸入口13的缘附近产生再次从吸入口13吸入从吹出口14~17吹出的气流52的所谓的短循环。因此当进行区域空调运转时,例如如图5以及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使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动作。
例如如图5所示,人体检测部61将空调对象空间分割为8个区域。详细而言,人体检测部61使空调对象空间与吹出口14~17对应,以室内机100为中心放射状地分割为四个区域A、B、C、D。并且,将上述区域A、B、C、D在上述区域A、B、C、D的中心位置分割为两部分。在此,如图5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区别地示出分割为上述两部分的区域的情况下,标注后缀“1”、“2”来表示。各区域中的标注后缀“1”的区域是从下方观察室内机100时位于比各区域的中心位置靠顺时针方向的区域。另外,各区域中的标注后缀“2”的区域是从下方观察室内机100时位于比各区域的中心位置靠逆时针方向的区域。例如,区域A1是与吹出口14对应的区域A中的比该区域A的中心位置靠吹出口17侧的区域。区域A2是指与吹出口14对应的区域A中的比该区域A的中心位置靠吹出口15侧的区域。
而且,人体检测部61对在哪个区域存在人进行检测。例如,如图5所示,假设通过红外线传感器41以及控制装置60的人体检测部61在区域A2的位置71检测到人的存在。区域A2是与吹出口14对应的区域。因此,控制装置60的驱动部63驱动吹出口14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来变更从吹出口14吹出d额气流52的横向的角度,以便从吹出口14吹出的气流52朝向包括人体位置亦即位置71在内的区域A2流动。换言之,驱动部63驱动吹出口14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以便从吹出口14吹出的气流52向吹出口15的方向弯曲。即,驱动部63使吹出口14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外周侧端部31a向吹出口15侧移动,使吹出口14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处于使气流52向吹出口15吹出状态。
在该情况下,吹出口1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吹出口。
此外,驱动部63使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吹出口的吹出口15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处于使气流52向吹出口14吹出的状态。另外,驱动部63使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三吹出口的吹出口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处于使气流52向吹出口16吹出的状态。另外,驱动部63使相当于本发明的第四吹出口的吹出口16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处于向吹出口17吹出气流52的状态。
这样进行区域空调运转,由此在从下方观察室内机100的状态下,吹出口15与吹出口16之间的空间以及吹出口14与吹出口17之间的空间不会被气流52堵塞。因此,能够以上述空间为流路来将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向吸入口13吸入。即,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能够作为通过吹出口15与吹出口16之间以及吹出口14与吹出口17的气流51而流动,并被吸入至吸入口13。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在进行区域空调运转时能够防止短循环。
将区域空调运转的例子作为另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例如如图6所示,假设通过红外线传感器41以及控制装置60的人体检测部61在区域B2的位置72检测到人的存在。区域B2是与吹出口15对应的区域。因此,控制装置60的驱动部63驱动吹出口15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来变更从吹出口15吹出的气流52的横向的角度,以便从吹出口15吹出的气流52朝向包括人体位置亦即位置72在内的区域B2流动。换言之,驱动部63驱动吹出口15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以便从吹出口15吹出的气流52向吹出口16的方向弯曲。即,驱动部63使吹出口15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外周侧端部31a向吹出口16侧移动,使吹出口15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处于使气流52向吹出口16吹出的状态。
在该情况下,吹出口15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吹出口。
此外,驱动部63使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吹出口的吹出口16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处于使气流52向吹出口15吹出的状态。另外,驱动部63使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三吹出口的吹出口14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处于使气流52向吹出口17吹出的状态。另外,驱动部63使相当于本发明的第四吹出口的吹出口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处于使气流52向吹出口14吹出的状态。
这样进行区域空调运转,由此在从下方观察室内机100的状态下,吹出口14与吹出口15之间的空间以及吹出口16与吹出口17之间的空间不会被气流52堵塞。因此,能够以上述空间为流路而将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向吸入口13吸入。即,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能够作为通过吹出口14与吹出口15之间以及吹出口16与吹出口17的气流51而流动,并被吸入至吸入口13。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在进行区域空调运转时能够防止短循环。
另外,在通过红外线传感器41以及控制装置60的人体检测部61在某区域的中心位置检测到人的存在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0的驱动部63使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处于图4所示的状态。即,控制装置60的驱动部63使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处于摆动范围的中间位置的状态。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区域空调运转时将空调对象空间分割为8个区域,但空调对象空间的分割数量并不限定于8个。例如如图7所示,可以将空调对象空间分割为12个区域。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仰视图,是用于说明空调对象空间的分割例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例如,如图7所示,可以将区域A、B、C、D分别分割为三个,从而将空调对象空间分割为12个区域。详细而言,在图7中,将各区域分割为标注后缀“1”的区域、标注后缀“2”的区域、标注后缀“3”的区域。标注后缀“3”的区域是从下方观察室内机100时包括各区域的中心位置的区域。标注后缀“1”的区域是从下方观察室内机100时各区域中的位于比标注后缀“3”的区域靠顺时针方向的区域。标注后缀“2”的区域是从下方观察室内机100时各区域中的位于比标注后缀“3”的区域靠逆时针方向的区域。在如图7所示地将空调对象空间分割为12个区域的情况下,在通过红外线传感器41以及控制装置60的人体检测部61在标注后缀“3”的区域检测到人的存在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0的驱动部63使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处于图4所示的状态。即,控制装置60的驱动部63使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处于摆动范围的中间位置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向人体所存在的区域吹出调节空气,但也可以构成为直接对准人体吹出调节空气。
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也存在通过遥控器65来设定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角度的情况。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如上述那样动作来防止短循环。例如假设通过遥控器65将吹出口14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设定为使气流52向吹出口15吹出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可以使吹出口15~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处于图5所示的状态。这样使吹出口14~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动作,由此在从下方观察室内机100的状态下,吹出口15与吹出口16之间的空间以及吹出口14与吹出口17之间的空间不会被气流52堵塞。因此,能够以上述空间为流路而将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向吸入口13吸入。即,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能够作为通过吹出口15与吹出口16之间以及吹出口14与吹出口17的气流51而流动,并被吸入至吸入口13。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能够防止短循环。
在温度均匀化运转中,驱动部63不使吹出口14~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停止而是进行摆动。此时,驱动部63使吹出口14~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摆动,以便在从下方观察室内机100的状态下,各吹出口14~17之间的空间中的至少两个不会被气流52堵塞。换言之,驱动部63使吹出口14~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以如下方式摆动,以便在从下方观察室内机100的状态下,在各吹出口14~17之间的空间中的至少两个产生气流51。
另外,以下假设吹出口1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吹出口、吹出口15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吹出口、吹出口17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三吹出口、吹出口16相当于本发明的第四吹出口进行说明。
例如,在从图4的状态开始温度均匀化运转的情况下,驱动部63使吹出口14~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从图4的状态例如成为图5的状态。详细而言,驱动部63使吹出口14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外周侧端部31a向吹出口15侧移动。另外,驱动部63使吹出口15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外周侧端部31a向吹出口14侧移动。另外,驱动部63使吹出口16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外周侧端部31a向吹出口17侧移动。另外,驱动部63使吹出口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外周侧端部31a向吹出口16侧移动。
若吹出口14~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到达摆动范围的一端而成为图5的状态,则驱动部63使吹出口14~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处于图4的状态。详细而言,驱动部63使吹出口14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外周侧端部31a向吹出口17侧移动。另外,驱动部63使吹出口15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外周侧端部31a向吹出口16侧移动。另外,驱动部63使吹出口16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外周侧端部31a向吹出口15侧移动。另外,驱动部63使吹出口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外周侧端部31a向吹出口14侧移动。
若吹出口14~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到达摆动范围的中间位置而成为图4的状态,驱动部63使吹出口14~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处于图6的状态。详细而言,驱动部63使吹出口14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外周侧端部31a向吹出口17侧进一步移动。另外,驱动部63使吹出口15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外周侧端部31a向吹出口16侧进一步移动。另外,驱动部63使吹出口16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外周侧端部31a向吹出口15侧进一步移动。另外,驱动部63使吹出口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外周侧端部31a向吹出口14侧进一步移动。
若吹出口14~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到达摆动范围的另一端而成为图6的状态,则驱动部63使吹出口14~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处于图4的状态。详细而言,驱动部63使吹出口14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外周侧端部31a向吹出口15侧移动。另外,驱动部63使吹出口15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外周侧端部31a向吹出口14侧移动。另外,驱动部63使吹出口16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外周侧端部31a向吹出口17侧移动。另外,驱动部63使吹出口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外周侧端部31a向吹出口16侧移动。
在温度均匀化运转中重复以上的动作。此时,当设置于吹出口14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成为向吹出口15吹出气流52的状态时,设置于吹出口15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成为向吹出口14吹出气流52的状态,设置于吹出口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成为向吹出口16吹出气流52的状态,设置于吹出口16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成为向吹出口17吹出气流52的状态。因此,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能够作为通过吹出口15与吹出口16之间以及吹出口14与吹出口17的气流51而流动,并被吸入至吸入口13。
另外,当设置于吹出口14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成为向吹出口17吹出气流52的状态时,设置于吹出口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成为向吹出口14吹出气流52的状态,设置于吹出口15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成为向吹出口16吹出气流52的状态,设置于吹出口16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成为向吹出口15吹出气流52的状态。因此,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能够作为通过吹出口14与吹出口15之间以及吹出口16与吹出口17的气流51而流动,并被吸入至吸入口13。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在温度均匀化运转中也能够防止短循环。
在此,在通过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而大幅度变更从该吹出口14~17吹出的调节空气的角度情况下,即在相对于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中间位置的摆动量变大的情况下,对于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而言,调节空气容易偏向于与一个面碰撞,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容易与另一个面接触。因此当室内机100进行制冷运转时,若从吹出口14~17吹出的调节空气的温度与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变大,则在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与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上述另一个面接触时,该空气被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降温,容易在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上述另一个面结露。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中,在进行制冷运转时,控制装置60的比较部62对温度传感器42所检测的温度与预先存储的规定温度进行比较。即,比较部62对吸入至壳体10内的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温度与预先存储的规定温度进行比较。而且,控制装置60的驱动部63使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处于摆动范围的中间位置,直至温度传感器42的检测温度变为规定温度以下为止。由此,能够防止在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结露,并能够防止产生向空调对象空间的露水飞溅。
另外,在从吹出口14~17吹出的调节空气的温度与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较大时,在通过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而大幅度变更从该吹出口14~17吹出的调节空气的角度的情况下,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也与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同样,调节空气容易偏向于与一个面碰撞,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容易与另一个面接触。因此,当室内机100进行制冷运转时,若从吹出口14~17吹出的调节空气的温度与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变大,则在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与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的上述另一个面接触时,该空气被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降温,容易在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的上述另一个面结露。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中,在进行制冷运转时,控制装置60的驱动部63将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固定在沿着设置有该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的吹出口14~17的部分的角度,直至温度传感器42的检测温度成为规定温度以下为止。由此,能够防止在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结露,并能够防止产生向空调对象空间的露水飞溅。
同样,在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湿度高的情况下,在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与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上述另一个面接触时,该空气被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降温,容易在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上述另一个面结露。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中,在进行制冷运转时,控制装置60的比较部62对湿度传感器43所检测的湿度与预先存储的规定湿度进行比较。即,比较部62对吸入至壳体10内的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湿度与预先存储的规定湿度进行比较。而且,控制装置60的驱动部63使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处于摆动范围的中间位置,直至湿度传感器43的检测湿度成为规定湿度以下。由此,能够防止在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结露,并能够防止产生向空调对象空间的露水飞溅。
另外,在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湿度高时,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也与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同样,在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与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的上述另一个面接触时,该空气被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降温,容易在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的上述另一个面结露。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中,在进行制冷运转时,控制装置60的驱动部63将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固定在沿着设置有该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的吹出口14~17的部分的角度,直至湿度传感器43的检测湿度成为规定湿度以下为止。由此,能够防止在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结露,能够防止产生向空调对象空间的露水飞溅。
以上,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具备:壳体10,其具有开口于下表面部的吸入口13以及在下表面部以包围吸入口13的四周的方式开口的四个吹出口14~17;和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其摆动自如地设置于吹出口14~17,对从吹出口14~17吹出的空气的横向的角度进行调节。
而且,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而言,在将吹出口的一个定义为第一吹出口(例如吹出口14)、将与第一吹出口相邻的吹出口的一方定义为第二吹出口(例如吹出口15)、将与第一吹出口相邻的吹出口的另一方定义为第三吹出口(例如吹出口17)、将隔着吸入口13与第一吹出口对置的吹出口定义为第四吹出口(例如吹出口16)的情况下,例如在区域空调运转等中,当设置于第一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成为向第二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时,设置于第二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成为向第一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设置于第三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成为向第四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设置于第四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成为向第三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而言,在以边使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分别摆动。一边进行温度均匀化运转时,在设置于第一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成为向第二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时,设置于第二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成为向第一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设置于第三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成为向第四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设置于第四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成为向第三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而言,在一边使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分别摆动、一边进行温度均匀化运转时,在设置于第一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成为向第三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时,设置于第三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成为向第一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设置于第二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成为向第四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设置于第四吹出口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成为向第二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
即,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在利用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对从吹出口14~17吹出的空气的角度进行变更时,在从下方下方观察室内机100的状态下,成为各吹出口14~17的间的空间中的至少两个不会被气流52堵塞的状态。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在利用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对从吹出口14~17吹出的空气的角度进行变更时,能够防止短循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中,在具备对从吸入口13吸入至壳体10内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42的情况下,当制冷运转时,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处于摆动范围的中间位置,直至温度传感器42的检测温度变为规定温度以下为止。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能够防止在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结露,并能够防止产生向空调对象空间的露水飞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中,在具备对从吸入口13吸入至壳体10内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42的情况下,在制冷运转时,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固定为沿着设置有该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的吹出口14~17的部分的角度,直至温度传感器42的检测温度成为规定温度以下为止。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能够防止在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结露,并能够防止产生向空调对象空间的露水飞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中,在具备对从吸入口13吸入至壳体10内的空气的湿度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器43的情况下,在制冷运转时,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处于摆动范围的中间位置,直至湿度传感器43的检测湿度变为规定湿度以下为止。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能够防止在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结露,并能够防止产生向空调对象空间的露水飞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中,在具备对从吸入口13吸入至壳体10内的空气的湿度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器43的情况下,在制冷运转时,设置于吹出口14~17的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固定在沿着设置有该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的吹出口14~17的部分的角度,直至湿度传感器43的检测湿度变为规定湿度以下为止。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能够防止在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结露,并能够防止产生向空调对象空间的露水飞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中,壳体10具备:主体部11,其下部开口,收纳风扇2以及热交换器1;安装部件18,其覆盖主体部11的下部,并形成吸入口13的一部分以及吹出口14~17的一部分;以及装饰面板12,其覆盖安装部件18的下部,形成有吸入口13的一部分以及吹出口14~17的一部分。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中,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设置在形成于装饰面板12的吹出口14~17的一部分(局部),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设置在形成于安装部件18的吹出口14~17的一部分(局部)。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能够获得下述(1)以及(2)的效果。
(1)能够减少室内机100的制造成本的效果。
(2)提高由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调节从吹出口14~17吹出的调节空气的角度的精度的效果。
[(1)关于能够减少室内机100的制造成本的效果]
在以埋入空调对象空间的顶棚或悬吊于空调对象空间的顶棚的方式设置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市场中,还要求不具备左右风向调节部件的廉价的室内机。以下,将这样的室内机称为廉价版室内机。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构成壳体10,能够将设置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以及在该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摆动中使用的部件(支承部件32以及连结部件33等)的安装部件18从室内机100取下,由此能够成为廉价版室内机。即,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构成壳体10,能够在室内机100的结构部件与廉价版室内机之间将许多部件共通化。因此,能够减少室内机100的制造成本。
详细而言,在设置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的情况下,首先,将收纳风扇2以及热交换器1的主体部11固定于顶棚。而且,在固定于顶棚的主体部11的下部安装设置有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以及在该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摆动中使用的部件(支承部件32以及连结部件33等)的安装部件18。然后,在安装部件18的下部安装设置有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以及在该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的摆动中使用的部件(旋转轴22等)的装饰面板12。
另一方面,在固定于顶棚的主体部11的下部安装设置有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以及在该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的摆动中使用的部件(旋转轴22等)的装饰面板12,由此能够成为廉价版室内机。
[(2)关于提高由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调节从吹出口14~17吹出的调节空气的角度的精度的效果]
不具备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廉价版室内机通常不考虑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设置,因而在壳体内不具有能够设置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空间。因此,即便欲在廉价版室内机的壳体内设置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也只能设置较小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这样,无法通过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充分地对从吹出口14~17吹出的调节空气的角度进行变更。另外,若在廉价版室内机的壳体内预先确保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设置空间,则廉价版室内机大型化。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将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设置于安装部件18。因此,能够将能够充分地变更从吹出口14~17吹出的调节空气的角度的大小的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设置于室内机100。而且,在使用室内机100的部件制作廉价版室内机时,也不存在廉价版室内机大型化的情况。
另外,可以如后述的图8那样构成室内机100的壳体10。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另一个例子的纵剖视图。该图8成为与图2相同的观察方向。
如图8所示,可以将安装部件18与装饰面板12一体形成。换言之,图8所示的室内机100的壳体10具备:主体部11,其收纳风扇2以及热交换器1;和装饰面板12,其覆盖该主体部11的下部,形成有吸入口13以及吹出口14~17。而且,在装饰面板12的吹出口14~17设置有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以及在该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的摆动中使用的部件(支承部件32以及连结部件33等)。
在如图8那样构成室内机100的情况下,在该室内机100与廉价版室内机之间无法将装饰面板12共通化。然而,能够在图8所示的室内机100与廉价版室内机之间将装饰面板12以外的部件共通化。因此,即便如图8那样构成室内机100,也能够减少室内机100的制造成本。另外,对于图8所示的室内机100而言,在设置该室内机100的情况下,仅在固定于顶棚的主体部11的下部安装装饰面板12即可。因此,与图2所示的室内机100相比,图8所示的室内机100还能够获得能够减少室内机100的设置工时的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1…热交换器;2…风扇;3…承口;10…壳体;11…主体部;12…装饰面板;13…吸入口;14…吹出口;15…吹出口;16…吹出口;17…吹出口;18…安装部件;21…上下风向调节部件;21a…外周侧端部;22…旋转轴;31…左右风向调节部件;31a…外周侧端部;32…支承部件;33…连结部件;41…红外线传感器;42…温度传感器;43…湿度传感器;51…气流;52…气流;60…控制装置;61…人体检测部;62…比较部;63…驱动部;65…遥控器;71…位置;72…位置;100…室内机。
Claims (14)
1.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其具有:开口于下表面部的吸入口、以及在所述下表面部以包围该吸入口的四周的方式开口的四个吹出口;和
左右风向调节部件,其摆动自如地设置于各个所述吹出口,对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横向的角度进行调节,
在将所述吹出口的一个定义为第一吹出口、将与该第一吹出口相邻的所述吹出口的一方定义为第二吹出口、将与所述第一吹出口相邻的所述吹出口的另一方定义为第三吹出口、将隔着所述吸入口而与所述第一吹出口对置的所述吹出口定义为第四吹出口的情况下,
在设置于所述第一吹出口的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成为向所述第二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时,构成为:
设置于所述第二吹出口的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成为向所述第一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
设置于所述第三吹出口的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成为向所述第四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
设置于所述第四吹出口的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成为向所述第三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一边使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分别摆动、一边使所述室内机运转时,
在设置于所述第一吹出口的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成为向所述第二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时,构成为:设置于所述第二吹出口的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成为向所述第一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设置于所述第三吹出口的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成为向所述第四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设置于所述第四吹出口的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成为向所述第三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
在设置于所述第一吹出口的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成为向所述第三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时,构成为:设置于所述第三吹出口的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成为向所述第一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设置于所述第二吹出口的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成为向所述第四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设置于所述第四吹出口的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成为向所述第二吹出口吹出空气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人体位置检测装置,其对人体位置进行检测,
设置于所述第一吹出口的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成为朝向将空调对象空间分割为多个的区域中的包括用所述人体位置检测装置检测到的人体位置的区域吹出空气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上下风向调节部件,其摆动自如地设置于各个所述吹出口,对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的角度进行调节。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温度传感器,其对从所述吸入口吸入至所述壳体内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
在所述室内机进行制冷运转时,
设置于各个所述吹出口的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构成为:直至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成为规定温度以下为止,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处于摆动范围的中间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上下风向调节部件,其摆动自如地设置于各个所述吹出口,对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的角度进行调节,
设置于各个所述吹出口的所述上下风向调节部件构成为:直至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成为所述规定温度以下为止,所述上下风向调节部件固定为沿着设置有该上下风向调节部件的所述吹出口的部分的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湿度传感器,其对从所述吸入口吸入至所述壳体内的空气的湿度进行检测,
在所述室内机进行制冷运转时,
设置于各个所述吹出口的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构成为:直至所述湿度传感器的检测湿度成为规定湿度以下为止,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处于摆动范围的中间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上下风向调节部件,其摆动自如地设置于各个所述吹出口,对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的角度进行调节,
设置于各个所述吹出口的所述上下风向调节部件构成为:直至所述湿度传感器的检测湿度成为所述规定湿度以下为止,所述上下风向调节部件固定为沿着设置有该上下风向调节部件的所述吹出口的部分的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风扇,其将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从所述吸入口吸入至所述壳体内;和
热交换器,其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吸入到所述壳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所述壳体具备:
主体部,其下部开口,收纳所述风扇以及所述热交换器;
安装部件,其覆盖所述主体部的下部,并形成有所述吸入口的一部分以及所述吹出口的一部分;以及
装饰面板,其覆盖所述安装部件的下部,并形成有所述吸入口的一部分以及所述吹出口的一部分,
所述上下风向调节部件设置在形成于所述装饰面板的所述吹出口的一部分,
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设置在形成于所述安装部件的所述吹出口的一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风扇,其将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从所述吸入口吸入至所述壳体内;和
热交换器,其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吸入到所述壳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所述壳体具备:
主体部,其下部开口,收纳所述风扇以及所述热交换器;
安装部件,其覆盖所述主体部的下部,并形成有所述吸入口的一部分以及所述吹出口的一部分;以及
装饰面板,其覆盖所述安装部件的下部,并形成有所述吸入口的一部分以及所述吹出口的一部分,
所述上下风向调节部件设置在形成于所述装饰面板的所述吹出口的一部分,
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设置在形成于所述安装部件的所述吹出口的一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风扇,其将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从所述吸入口吸入至所述壳体内;和
热交换器,其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吸入到所述壳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所述壳体具备:
主体部,其下部开口,收纳所述风扇以及所述热交换器;
安装部件,其覆盖所述主体部的下部,并形成有所述吸入口的一部分以及所述吹出口的一部分;以及
装饰面板,其覆盖所述安装部件的下部,并形成有所述吸入口的一部分以及所述吹出口的一部分,
所述上下风向调节部件设置在形成于所述装饰面板的所述吹出口的一部分,
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设置在形成于所述安装部件的所述吹出口的一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风扇,其将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从所述吸入口吸入至所述壳体内;和
热交换器,其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吸入到所述壳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所述壳体具备:
主体部,其下部开口,收纳所述风扇以及所述热交换器;
装饰面板,其覆盖所述主体部的下部,并形成有所述吸入口以及所述吹出口,
所述上下风向调节部件以及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设置在形成于所述装饰面板的所述吹出口。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风扇,其将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从所述吸入口吸入至所述壳体内;和
热交换器,其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吸入到所述壳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所述壳体具备:
主体部,其下部开口,收纳所述风扇以及所述热交换器;
装饰面板,其覆盖所述主体部的下部,并形成有所述吸入口以及所述吹出口,
所述上下风向调节部件以及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设置在形成于所述装饰面板的所述吹出口。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风扇,其将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从所述吸入口吸入至所述壳体内;和
热交换器,其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吸入到所述壳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所述壳体具备:
主体部,其下部开口,收纳所述风扇以及所述热交换器;
装饰面板,其覆盖所述主体部的下部,并形成有所述吸入口以及所述吹出口,
所述上下风向调节部件以及所述左右风向调节部件设置在形成于所述装饰面板的所述吹出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6/083648 WO2018087909A1 (ja) | 2016-11-14 | 2016-11-14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23351A CN109923351A (zh) | 2019-06-21 |
CN109923351B true CN109923351B (zh) | 2020-11-24 |
Family
ID=62109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8950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923351B (zh) | 2016-11-14 | 2016-11-14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00080746A1 (zh) |
EP (1) | EP3346204B1 (zh) |
JP (1) | JP6599022B2 (zh) |
CN (1) | CN109923351B (zh) |
WO (1) | WO201808790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2020430154B2 (en) * | 2020-02-19 | 2023-08-3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In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CN114263984A (zh) * | 2020-09-16 | 2022-04-0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CN112361563B (zh) * | 2020-10-10 | 2021-12-1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送风控制方法、系统、介质、设备、终端、空调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37042B2 (ja) * | 1997-08-08 | 2001-02-1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の気流制御方法および気流制御装置 |
JP3807305B2 (ja) * | 2001-12-28 | 2006-08-0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4337427B2 (ja) * | 2003-06-27 | 2009-09-3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4352807B2 (ja) * | 2003-08-08 | 2009-10-2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輻射温度検知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JP4052264B2 (ja) * | 2004-03-05 | 2008-02-2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JP2007024453A (ja) * | 2005-07-21 | 2007-02-0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機 |
CN101377340A (zh) * | 2007-08-31 | 2009-03-04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嵌入式空调器出风口组合控制方法 |
JP2009198066A (ja) * | 2008-02-20 | 2009-09-03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天井設置型空気調和機 |
JP4715947B2 (ja) * | 2009-05-01 | 2011-07-0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システム |
JP2011052848A (ja) * | 2009-08-31 | 2011-03-17 | Panasonic Corp | 天井埋込形空気調和機 |
JP5487867B2 (ja) * | 2009-10-05 | 2014-05-14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4803296B2 (ja) * | 2009-10-30 | 2011-10-2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室内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
JP5223975B2 (ja) * | 2011-04-06 | 2013-06-2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室内機 |
JP6157339B2 (ja) * | 2013-12-13 | 2017-07-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CN104729001B (zh) * | 2013-12-23 | 2019-12-1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
EP3270071B1 (en) * | 2015-03-12 | 2018-10-0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er |
CN205668485U (zh) * | 2016-06-11 | 2016-11-02 | 江亮斌 | 一种可调风向的空气净化器 |
-
2016
- 2016-11-14 EP EP16905696.7A patent/EP3346204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6-11-14 JP JP2018549735A patent/JP659902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11-14 WO PCT/JP2016/083648 patent/WO2018087909A1/ja unknown
- 2016-11-14 US US16/327,507 patent/US20200080746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6-11-14 CN CN201680089501.9A patent/CN10992335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00080746A1 (en) | 2020-03-12 |
EP3346204A4 (en) | 2018-08-08 |
CN109923351A (zh) | 2019-06-21 |
JPWO2018087909A1 (ja) | 2019-02-14 |
EP3346204B1 (en) | 2019-09-25 |
WO2018087909A1 (ja) | 2018-05-17 |
EP3346204A1 (en) | 2018-07-11 |
JP6599022B2 (ja) | 2019-10-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288303B2 (en) | Room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US10465697B2 (en) | Centrifugal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 |
US9255717B2 (en) | Ceiling mounted air conditioner | |
JP6359176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6317030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CN116300719A (zh) |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 |
CN109923351B (zh)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
KR20190137408A (ko) |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JP6668552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KR20190130846A (ko) |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CN108474581B (zh) | 空调系统 | |
CN211041167U (zh)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 |
JP2014092287A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その制御方法 | |
CN108496045B (zh)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 |
JP6451516B2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JP6490274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CN108474582B (zh) | 空调系统 | |
JP4169861B2 (ja) | 天井カセット形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装置 | |
JP6609722B1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JP2018169063A (ja) | 天井設置型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 |
KR20060005853A (ko) |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 |
JP2010243049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