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67966A - 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67966A
CN109867966A CN201910201432.1A CN201910201432A CN109867966A CN 109867966 A CN109867966 A CN 109867966A CN 201910201432 A CN201910201432 A CN 201910201432A CN 109867966 A CN109867966 A CN 1098679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carbonate compositions
atom number
aromatic copolycarbonate
carbon atom
alky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0143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ulf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ulf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ulf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ulf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0143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67966A/zh
Publication of CN1098679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679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质量份数计,该聚碳酸酯组合物的原料包括0.1份~99.9份的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2.5份~99.8份的芳香族聚碳酸酯及0.1份~30份改性碳纳米管。其中,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的末端基团如下式(1)所示,‑R1是碳原子数为1~35的烷基,a为0~5的任一整数;芳香族聚碳酸酯的末端基团如下式(2)所示,‑R2是碳原子数为1~35的烷基,b为0~5的任一整数,改性碳纳米管为聚四氟乙烯接枝碳纳米管。该聚碳酸酯组合物的抗静能力强且机械强度高。

Description

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特别是涉及一种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急速普及,电子设备向着小型轻量化、高集成化、高精度化的方向发展。但由电子部件往往产生对周边仪器有影响的电磁波障碍、静电,以致使元器件缺陷、仪器故障和产品报废等问题。因此,为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开发出抗静电性好的优异的材料。
目前,一般是以导电性低的材料(比如聚碳酸酯、丙烯酸、聚酰亚胺等等)中配合导电性好的材料来开发抗静电能力强的材料。其中,作为导电性材料的一般是金属纤维、金属粉末等,但是使用金属纤维和金属粉末作为导电性材料,虽然赋予优异的抗静电性的效果,但是存在机械强度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抗静能力强且机械强度高的聚碳酸酯组合物。
一种聚碳酸酯组合物,以质量份数计,所述聚碳酸酯组合物的原料包括:
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0.1份~99.9份;
芳香族聚碳酸酯2.5份~99.8份;及
改性碳纳米管0.1份~30份;
其中,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的末端基团如下式(1)所示,
其中,-R1是碳原子数为1~35的烷基,a为0~5的任一整数;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的末端基团如下式(2)所示,
其中,-R2是碳原子数为1~35的烷基,b为0~5的任一整数,所述改性碳纳米管为聚四氟乙烯接枝碳纳米管。
上述聚碳酸酯组合物包括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芳香族聚碳酸酯及改性碳纳米管,各组分相互配合,改性碳纳米管避免了碳纳米管的团聚特性,能够在树脂内分散均匀而提升整体组合物的性能均匀性,减小上述聚碳酸酯组合物的固有电阻值,从而增加其抗静电能力;同时,改性碳纳米管与树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力学传递提高而使该组合物的机械强度增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R2为碳原子数为4~12的烷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四氟乙烯的粘度平均分子量在500000以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由具有如下式(3)所示的基团的聚碳酸酯与具有如下式(4)所示的基团的聚硅氧烷共聚而成,
其中,-R3、-R4、-R5、-R6、-R7及-R8分别独立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9-为含有脂肪族或者芳香族的有机残基,-z-选自碳原子数为1~20的烯烃基、碳原子数为1~20的亚烷基、碳原子数为5~20的亚环烷基及碳原子数为5~20的环亚烷基中的一种,c和d分别为0~4的任一整数,n为1~500的任一整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R9-为o-烯丙基苯酚基(o-Allyl phenol residue)、p-羟基苯乙烯基(p-hydroxystyrene residue)或丁香酚基(eugenol residue)。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n为5~150的任一整数。
一种聚碳酸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原料熔融混炼,得到所述聚碳酸酯组合物,其中,其中,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的末端基团如下式(1)所示,
其中,-R1是碳原子数为1~35的烷基,a为0~5任一的整数;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的末端基团如下式(2)所示,
其中,-R2是碳原子数为1~35的烷基,b为0~5的任一整数,所述改性碳纳米管为聚四氟乙烯接枝碳纳米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四氟乙烯接枝碳纳米管的原料包括聚四氟乙烯和碳纳米管,其中,所述聚四氟乙烯的质量是所述碳纳米管的质量的5%~3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碳纳米管的外径为5nm~20nm;及/或所述碳纳米管的长度为500μm~1200μm。
上述聚碳酸酯组合物或上述聚碳酸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制得的聚碳酸酯组合物在制备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发明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中的份数均指质量份数。
一实施方式的聚碳酸酯组合物,以质量份数计,聚碳酸酯组合物的原料包括:
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0.1份~99.9份;
芳香族聚碳酸酯2.5份~99.8份;及
改性碳纳米管0.1份~30份。
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的末端基团如下式(1)所示:
其中,-R1是碳原子数为1~35的烷基,a为0~5的任一整数。优选地,-R1是碳原子数为4~12的烷基;及/或a为1~3的任一整数。当然,可以理解的是,-R1可以是直链状,也可以是分枝状,结合位置可以为m位,p位,o位。进一步地,-R1为甲基、叔丁基、叔戊基、壬基或十二烷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的质量份数为50份~99.5份。优选地,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的质量份数为50份~90份。进一步优选地,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的质量份数为50份、83份或90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由具有如下式(3)所示的基团的聚碳酸酯与具有如下式(4)所示的基团的聚硅氧烷共聚而成,
其中,-R3、-R4、-R5、-R6、-R7及-R8分别独立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9-为含有脂肪族或者芳香族的有机残基,-z-选自碳原子数为1~20的烯烃基、碳原子数为1~20的亚烷基、碳原子数为5~20的亚环烷基及碳原子数为5~20的环亚烷基中的一种,c和d分别为0~4的任一整数,n为1~500的任一整数。进一步地,-R3、-R4、-R5、-R6、-R7及-R8分别独立为甲基。-R9-选自o-烯丙基苯酚基(o-Allyl phenol residue)、p-羟基苯乙烯基(p-hydroxystyrene residue)及丁香酚基(eugenol residue)中的一种。-z-选自碳原子数为1~20的烯烃基、碳原子数为1~20的亚烷基及碳原子数为5~20的亚环烷基中的一种。优选地,-z-为异亚丙基。c和d分别为0;及/或n为5~150的任一整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的结构如下:
,其中R10为碳原子数为2~3的烷基,m为2~4,x为5~7,共聚物末端基团为上述(1)结构。
芳香族聚碳酸酯的末端基团如下式(2)所示:
-R2是碳原子数为1~35的烷基,b为0~5的任一整数。优选地,-R2为碳原子数为4~12的烷基;及/或b为1~3的任一整数。进一步优选地,-R2为碳原子数为4或12的烷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芳香族聚碳酸酯的质量份数为0.1份~99.9份。优选地,芳香族聚碳酸酯的质量份数为50份~99.9份。进一步优选地,芳香族聚碳酸酯的质量份数为50份、83份、90份或99份。
改性碳纳米管为聚四氟乙烯接枝碳纳米管。聚四氟乙烯接枝碳纳米管的原料包括碳纳米管和聚四氟乙烯。进一步地,聚四氟乙烯的质量是碳纳米管的质量的5%~35%。进一步,聚四氟乙烯的质量是碳纳米管的质量的10%~30%。进一步优选地,聚四氟乙烯的质量是碳纳米管的质量的10%、15%、21%、或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聚四氟乙烯的粘度平均分子量在500000以上。优选地,聚四氟乙烯的粘度平均分子量在500000~10000000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碳纳米管的外径为5nm~20nm;及/或碳纳米管的长度为500μm~1200μm。优选地,碳纳米管的外径为4nm~15nm;及/或碳纳米管的长度为700μm~1000μm。
经证实,上述聚碳酸酯组合物具有良好的抗静电能力及机械强度。
上述聚碳酸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0、制备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
具体地,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由芳香族聚碳酸酯与聚硅氧烷共聚物为主结构的共聚物。进一步地,是由芳香族聚碳酸酯构成的芳香族聚碳酸酯共聚物,与以聚硅氧烷共聚物为主结构、并以o-芳基酚基,p-羟基苯乙烯基或者丁子香酚基为末端基团的聚合物,在溶剂中、具有催化剂的环境下进行聚合反应,最后使用末端停止剂终止聚合反应。进一步地,末端停止剂的结构式如下式所示:
其中,-R1是碳原子数为1~35的烷基,a为0~5的任一整数。优选地,-R1是碳原子数为4~12的烷基;及/或a为1~3的任一整数。当然,可以理解的是,-R1可以是直链状,也可以是分枝状,结合位置可以为m位,p位,o位。进一步地,-R1为甲基、叔丁基、叔戊基、壬基或十二烷基。
进一步地,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所使用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类聚合物部分由二价苯酚与光气或者碳酸酯化合物等碳酸酯前驱体反应而制得。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二价苯酚的结构如下式(6)所示:
其中-R3和-R4、-z-、c和d都与前述相同。进一步地,二价苯酚为(4-羟基苯)烷烃。具体地,二价苯酚选自4,4’-二羟基联苯、1,1-二重(4-羟基苯)甲烷、1,1-二重(4-羟基苯)乙烷及2,2-二重(4-羟基苯)丙烷中的一种。优选地,二价苯酚为2,2-二重(4-羟基苯)丙烷(丙二酚)。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碳酸酯类化合物选自碳酸二乙酯和二烃基碳酸酯中的一种。具体地,碳酸酯类化合物选自碳酸二苯酯、碳酸二甲酯及碳酸二乙酯中的一种。
S120、制备改性碳纳米管。
具体地,先采用CVD(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碳纳米管,然后将聚四氟乙烯接枝到碳纳米管表面,然后将接枝到碳纳米管表面的聚四氟乙烯进一步聚合,得到改性碳纳米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聚四氟乙烯的质量是碳纳米管的质量的5%~35%。进一步,聚四氟乙烯的质量是碳纳米管的质量的10%~30%。进一步优选地,聚四氟乙烯的质量是碳纳米管的质量的10%、15%、21%、或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聚四氟乙烯的粘度平均分子量在500000以上。优选地,聚四氟乙烯的粘度平均分子量在500000~10000000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碳纳米管的外径为5nm~20nm;及/或碳纳米管的长度为500μm~1200μm。优选地,碳纳米管的外径为4nm~15nm;及/或碳纳米管的长度为700μm~1000μm。
进一步地,将聚四氟乙烯接枝到碳纳米管表面的方法为高能紫外灯照射法。具体地,将固态聚四氟乙烯与碳纳米管粉末同时置于波长为100~256nm的高能紫外灯下,且保持灯与固态聚四氟乙烯和碳纳米管粉末之间的距离在30mm以内。在完成表面接枝修饰后,在此基础上将碳纳米管表面的聚四氟乙烯进行进一步的聚合,以增大碳纳米管表面聚四氟乙烯的分子量。优选地,改性碳纳米管表面的聚四氟乙烯的分子量在500000以上。进一步优选地,改性碳纳米管表面的聚四氟乙烯的分子量500000~10000000之间。通过在碳纳米管表面接枝聚四氟乙烯大分子,一方面增大了碳纳米管与树脂基质之间的力学传递,另一方面增加了整个产品的阻燃性;同时,碳纳米管本身的高力学性能对整个组成合的机械强度有很大程度的提升。碳纳米管的纯度在99.9%以上。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也可采用本领域其他常用的制备方法制备改性碳纳米管。
S130、将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改性碳纳米管及芳香族聚碳酸酯熔融混炼,得到聚碳酸酯组合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熔融混炼的温度为40℃~120℃,时间为1.2h~2.5h。优选地,熔融混炼的温度为60℃~100℃,时间为1.5h~2h。进一步地,熔融混炼的温度为65℃~85℃,时间为1.7h~2h。
上述聚碳酸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简捷易行。
上述聚碳酸酯组合物在制备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具体地,上述聚碳酸酯组合物在制备电子产品的框体、制备电子产品部件或制备汽车零部件中的应用。
具体实施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如未特殊说明,则不包括除不可避免的杂质外的其他组分。实施例中采用药物和仪器如非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常规选择。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按照常规条件,例如文献、书本中所述的条件或者生产厂家推荐的方法实现。
实施例1
(1)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PC-PDMS)的制备,分为下述几个步骤:
①制备聚碳酸酯低聚物。聚碳酸酯低聚物的合成路线如下:
聚碳酸酯低聚物的具体步骤:在400L 5%(质量百分数)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溶解60kg的丙二酚A,制成丙二酚A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之后将该水溶液以138L/h的流量与二氯甲烷(69L/h的流量)及光气(10.7kg/h的流量)混合反应持续3.5小时。将反应后的混合液pH值调配到10.5,除去水相而保留二氯甲烷相(220L),从而得到聚碳酸酯低聚物即合成路线图中字母A所对应的化合物。在中,m为3。
②制备末端改性的聚碳酸酯(芳香族聚碳酸酯,PC-1)。末端改性的聚碳酸酯的合成路线为:
末端改性的聚碳酸酯(PC-1)的具体步骤:将上述①中得到的聚碳酸酯低聚物10L与162克p-叔丁基酚混合,使p-叔丁基酚溶解。接下来,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53g,水1L)和三乙胺5.8毫升,搅拌反应1小时。之后,混合上述丙二酚A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二氯甲烷8L,搅拌反应1小时后,加入二氯甲烷7L及水5L后搅拌反应5分钟,后静置分离水相,得到的有机相先后用5L氢氧化钠、5L盐酸和5L水进行洗净。最后蒸发二氯甲烷,得到薄片状的产物,即末端改性的聚碳酸酯(PC-1)
,其中m为3。
③制备聚硅氧烷聚合物。制备聚硅氧烷聚合物的合成路线如下:
制备聚硅氧烷聚合物的具体步骤:将1483g八甲基环四硅氧烷、96g的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以及35g的86%硫酸进行混合,在室温下搅拌17小时。之后分离油相,加入25g氢氧化钠后搅拌1小时。过滤后,在150℃、3torr下进行真空蒸馏,出去低沸点物质后得到油状物。准备60g的2-丙烯基酚与0.0014g的氯化铂-乙醇络合物的混合物,在混合物中,加入上述油状物294g,并保持在90℃~115℃的条件下搅拌3小时。将生成物用二氯甲烷进行抽出,并用80%酒精洗净三回,除去过剩的2-丙烯基酚,将生成物用无水硫酸钠就行干燥,在真空中115℃进行加热除去溶剂,从而得到末端基团为酚基的聚硅氧烷聚合物即合成路线中的字母B所对应的化合物。在中,n为30。
④以①得到的聚碳酸酯低聚物A与③得到的182g聚硅氧烷聚合物B制备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其中。合成路线如下:
具体步骤为:将上述③得到的182g聚硅氧烷聚合物用2L的二氯甲烷进行溶解,并与上述①得到的聚碳酸酯低聚物10L进行混合。在此,将氢氧化钠26g溶解于1L水中,并加入三乙胺5.7mL,室温下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后,在上述体系中加入5.2质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5L,并溶解有600g丙二酚A,加入二氯甲烷8L以及p-十二烷苯酚96g后在室温下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后,加入5L二氯甲烷,再先后用水5L,0.03N氢氧化钠水溶液5L进行碱洗净,0.2N盐酸5L进行酸洗净,再用5L水洗净2次,最后除去二氯甲烷,并在120℃下真空干燥24小时,得到片状的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该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的结构如下:
,其中x为5,m为3,n为30。
(2)制备改性碳纳米管
未经表面修饰的纯碳纳米管CNT-1,其中碳纳米管直径5~20nm,长度为500~1200μm,纯度在99.9%以上。
表面接枝聚四氟乙烯的改性碳纳米管CNT-2:准备两块基片,可以为玻璃制,也可以为硅片。在其中一个基片上沉积碳纳米管粉末,在另一个基片上沉积聚四氟乙烯粉末,其中,聚四氟乙烯的分子量为500000~1000000,碳纳米管直径12.1nm,长度为760μm,纯度在99.9%以上。在此之后将两个基片并排放置于高能紫外灯下,高能紫外光的照射功率为20mW,高能紫外光的照射波长λ为256nm,在氮气的氛围下进行处理20min,得到表面接枝聚四氟乙烯的改性碳纳米管CNT-2。
表面接枝聚四氟乙烯的改性碳纳米管CNT-3:将表面接枝聚四氟乙烯的改性碳纳米管CNT-2溶解于四氟乙烯水溶液中,在钠、钾、或者过二硫酸胺的存在下,在500kPa的压力下,温度150℃的情况下,再次进行聚合反应,反应时间2小时,得到表面接枝聚四氟乙烯的改性碳纳米管CNT-3。表面接枝聚四氟乙烯的多壁碳纳米管CNT-3的聚四氟乙烯的分子量在80000~350000之间。
(3)将99.5份步骤(1)制备得到的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0.5份的步骤(2)制备得到的改性碳纳米管CNT-2在280℃下进行熔融混炼,然后造粒干燥,压制成片状,得到实施例1的聚碳酸酯组合物。
(4)将步骤(3)的聚碳酸酯组合物进行检测,其中,根据ATM D256标准测量耐冲击强度;根据ASTMD-790标准测量弯曲模量;根据UL94燃烧实验测量阻燃性;根据JIS K7210测量MI(Melt Index,熔融指数)。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步骤大致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在于,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的份数为50份,改性碳纳米管(表面接枝聚四氟乙烯的改性碳纳米管CNT-2)的份数为3份,且在熔融混炼时还加入47份实施例1制备的芳香族聚碳酸酯(PC-1),PC-1的粘度平均分子量为17500,且分子末端为p-叔丁基酚。
实施例2的聚碳酸酯组合物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步骤大致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在于,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的份数为50份,改性碳纳米管(表面接枝聚四氟乙烯的改性碳纳米管CNT-2)的份数为10份,且在熔融混炼时还加入40份实施例1制备的芳香族聚碳酸酯(PC-1),PC-1的粘度平均分子量为17500,且分子末端为p-叔丁基酚。
实施例3的聚碳酸酯组合物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4
实施例4的步骤大致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在于,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的份数为82.5份,改性纳米管为表面接枝聚四氟乙烯的改性碳纳米管CNT-3,且其份数为15份,且在熔融混炼时还加入2.5份实施例1制备的芳香族聚碳酸酯(PC-1),PC-1的粘度平均分子量为17500,且分子末端为p-叔丁基酚。
实施例4的聚碳酸酯组合物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5
实施例5的步骤大致与实施例4相同,其不同在于,在熔融混炼时还加入2.5份的芳香族聚碳酸酯为PC-2,PC-2的粘度平均分子量为17500,分子末端为p-十二烷苯酚。
实施例5的聚碳酸酯组合物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实施例6
实施例6的步骤大致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在于,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的份数为100份,且无改性碳纳米管。
实施例6的聚碳酸酯组合物的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7
实施例7的步骤大致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在于,99.5份的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被替换为99.5份实施例1制备的芳香族聚碳酸酯(PC-1),PC-1的粘度平均分子量为17500,且分子末端为p-叔丁基酚。
实施例7的聚碳酸酯组合物的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8
实施例8的步骤大致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在于,熔融混炼时,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的份数为50份,新增加35份实施例1制备的芳香族聚碳酸酯(PC-1),PC-1的粘度平均分子量为17500,且分子末端为p-叔丁基酚,并且改性碳纳米管(表面接枝有聚四氟乙烯的多壁碳纳米管CNT-2)的份数为15份。
实施例8的聚碳酸酯组合物的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9
实施例9的步骤大致与实施例4相同,其不同在于,熔融混炼时,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的份数为90份。
实施例9的聚碳酸酯组合物的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10
实施例10的步骤大致与实施例4相同,其不同在于,熔融混炼时,改性碳纳米管为未经表面修饰的纯碳纳米管CNT-1,其份数为15份。
实施例10的聚碳酸酯组合物的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表2中NG代表易燃。
由表1及表2可知,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5、实施例8、实施例9及实施例10的聚碳酸酯组合物的具有良好的抗静电能力及机械强度,同时阻燃效果也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聚碳酸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质量份数计,所述聚碳酸酯组合物的原料包括:
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 0.1份~99.9份;
芳香族聚碳酸酯 2.5份~99.8份;及
改性碳纳米管 0.1份~30份;
其中,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的末端基团如下式(1)所示,
其中,-R1是碳原子数为1~35的烷基,a为0~5的任一整数;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的末端基团如下式(2)所示,
其中,-R2是碳原子数为1~35的烷基,b为0~5的任一整数,所述改性碳纳米管为聚四氟乙烯接枝碳纳米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2为碳原子数为4~12的烷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四氟乙烯的粘度平均分子量在500000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由具有如下式(3)所示的基团的聚碳酸酯与具有如下式(4)所示的基团的聚硅氧烷共聚而成,
其中,-R3、-R4、-R5、-R6、-R7及-R8分别独立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R9-为含有脂肪族或者芳香族的有机残基,-z-选自碳原子数为1~20的烯烃基、碳原子数为1~20的亚烷基、碳原子数为5~20的亚环烷基及碳原子数为5~20的环亚烷基中的一种,c和d分别为0~4的任一整数,n为1~500的任一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碳酸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9-为o-烯丙基苯酚基、p-羟基苯乙烯基或丁香酚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碳酸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n为5~150的任一整数。
7.一种聚碳酸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原料熔融混炼,得到所述聚碳酸酯组合物,其中,其中,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的末端基团如下式(1)所示,
其中,-R1是碳原子数为1~35的烷基,a为0~5的整数;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的末端基团如下式(2)所示,
其中,-R2是碳原子数为1~35的烷基,b为0~5的整数,所述改性碳纳米管为聚四氟乙烯接枝碳纳米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聚碳酸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四氟乙烯接枝碳纳米管的原料包括聚四氟乙烯和碳纳米管,其中,所述聚四氟乙烯的质量是所述碳纳米管的质量的5%~3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聚碳酸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的外径为5nm~20nm;及/或所述碳纳米管的长度为500μm~1200μm。
10.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组合物或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制得的聚碳酸酯组合物在制备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CN201910201432.1A 2019-03-18 2019-03-18 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ending CN10986796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01432.1A CN109867966A (zh) 2019-03-18 2019-03-18 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01432.1A CN109867966A (zh) 2019-03-18 2019-03-18 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67966A true CN109867966A (zh) 2019-06-11

Family

ID=66920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01432.1A Pending CN109867966A (zh) 2019-03-18 2019-03-18 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67966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71114A1 (en) * 2002-01-30 2004-10-27 Idemitsu Petrochemical Co., Ltd. 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 polycarbonate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article thereof
CN1754912A (zh) * 2004-08-16 2006-04-05 通用电气公司 聚碳酸酯组合物、制品以及制造方法
CN101103073A (zh) * 2004-11-19 2008-01-09 通用电气公司 热塑性耐磨组合物、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所述组合物的制品
JP4122160B2 (ja) * 2002-01-30 2008-07-23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成形体
CN101679739A (zh) * 2007-07-11 2010-03-24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阻燃性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03298856A (zh) * 2010-12-30 2013-09-11 第一毛织株式会社 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和其制备方法
CN103897329A (zh) * 2012-12-27 2014-07-02 第一毛织株式会社 具有抗滴落性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以及由其制备的模制品
CN107922727A (zh) * 2015-08-27 2018-04-17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08314009A (zh) * 2018-03-30 2018-07-24 深圳烯湾科技有限公司 碳纳米管阵列的表面修饰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71114A1 (en) * 2002-01-30 2004-10-27 Idemitsu Petrochemical Co., Ltd. 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 polycarbonate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article thereof
JP4122160B2 (ja) * 2002-01-30 2008-07-23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成形体
CN1754912A (zh) * 2004-08-16 2006-04-05 通用电气公司 聚碳酸酯组合物、制品以及制造方法
CN101103073A (zh) * 2004-11-19 2008-01-09 通用电气公司 热塑性耐磨组合物、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所述组合物的制品
CN101679739A (zh) * 2007-07-11 2010-03-24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阻燃性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03298856A (zh) * 2010-12-30 2013-09-11 第一毛织株式会社 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和其制备方法
CN103897329A (zh) * 2012-12-27 2014-07-02 第一毛织株式会社 具有抗滴落性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以及由其制备的模制品
CN107922727A (zh) * 2015-08-27 2018-04-17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08314009A (zh) * 2018-03-30 2018-07-24 深圳烯湾科技有限公司 碳纳米管阵列的表面修饰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HI, LINA等: "Novel g-C3N4/TiO2/PAA/PTFE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enabling enhanced antifouling and exceptional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self-cleaning", 《CATALYSIS TODAY》 *
王国建: "《多组分聚合物——原理、结构与性能》", 31 October 2013, 同济大学出版社 *
莫秀梅: "《静电纺丝与纳米纤维导论》", 30 September 2012, 东华大学出版社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44337B1 (en) 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 polycarbonate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article thereo
EP1436341B1 (en) Polycarbonate-siloxane copolymers
EP2941457B1 (en) Improved thermoplastic compositions for laser direct structuring and methods for the manufacture and use thereof
JP6342799B2 (ja) ポリホスホネートおよびコポリホスホネートの加法混合物
US9546122B2 (en) Monomers and polymers derived from natural phenols
CN101341215B (zh) 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其成型品以及薄膜和片材
KR20070097520A (ko) 열가소성 폴리카보네이트 조성물, 그로부터 제조된 제품,및 제품의 제조 방법
CN102762633A (zh) 制备聚(亚芳基醚)-聚硅氧烷多嵌段共聚物的方法
EP1814950A2 (en) Thermoplastic wear resistant compositions, method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and articles containing the same
JP2008531825A (ja) 熱可塑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組成物、それから製造される物品、及び製造方法
TW200808902A (en) Flame retardant and scratch resistant thermoplastic polycarbonate compositions
KR20090120496A (ko) 폴리카보네이트/폴리올레핀 기반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용도
CN108602958B (zh) 透明性和阻燃性得到提高的聚硅氧烷-聚碳酸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US20150141586A1 (en) Phenyl-containing functional polysiloxanes and polycarbonate-polysiloxane copolymers made therefrom
TW201016788A (en) Transparent flame-retardant aromatic polycarbonate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product thereof
TW201333106A (zh) 阻燃熱塑性樹脂組成物及其模製物件
KR20140035142A (ko) 난연성 폴리실록산-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의 성형품
TWI738059B (zh) 具有優異抗衝擊性、阻燃性及透光度之聚矽氧烷-聚碳酸酯共聚物及製備該共聚物之方法
CN101857692A (zh) Pe/氢氧化镁复合阻燃材料
JP6220647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品
CN109867966A (zh) 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795019B (zh) 一种苯基磺酸硅油酯阻燃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63012A (zh) 一种超疏水、疏油有机硅海绵的制备方法
CN109897386A (zh) 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02048241A2 (en) Polysulfone/polysiloxane polycarbonate block copolym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