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63889A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63889A
CN109863889A CN201811464407.4A CN201811464407A CN109863889A CN 109863889 A CN109863889 A CN 109863889A CN 201811464407 A CN201811464407 A CN 201811464407A CN 109863889 A CN109863889 A CN 1098638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combine harvester
sheller unit
transmission belt
opera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644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63889B (zh
Inventor
梅林竜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391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10346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391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7989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9944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1005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8638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638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638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638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8Threshing devices
    • A01F12/182Stripper beaters after the threshing drum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7/00Undercarriages or fram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Mechanisms for adjusting the frame; Platfor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0Arrangements of straw crushers or cut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4Grain cleaners; Grain separ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6Mechanical grain conveyo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从机体横向外侧方覆盖脱粒装置的横侧板的内罩不会成为障碍而可容易地装拆下筛的联合收割机。内罩(117)具有将内罩(117)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分割而构成的前罩体(118)、中罩体(119)及后罩体(120)。前罩体(118)、中罩体(119)及后罩体(120)中侧视时与开口(106a)重叠的中罩体(119)相对于横侧板(106)可装拆。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对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并且涉及具备夹持输送收割谷秆的喂入链和具有脱粒筒并且对由所述喂入链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作为如上述的联合收割机,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具备对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文献中为“脱粒部〔5〕”)的联合收割机。脱粒装置具有脱粒筒(文献中为“脱粒筒〔9〕”)、设于脱粒筒的下方并且将筛选对象物一边向后方移送一边进行筛选的摆动筛选装置(文献中为“摆动筛选机构〔11〕”)、设于摆动筛选装置的下方并且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一次回收部(文献中为“一次收部〔27〕”)、设于摆动筛选装置的下方且一次回收部的后方并且回收二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二次回收部(文献中为“二次回收部〔28〕”)。摆动筛选装置具有可以从机体横向外侧方装拆的精筛选用的下筛(文献中为“下筛〔24〕”)。一次回收部具有将谷粒沿机体横方向输送的一次绞龙(文献中为“一次绞龙〔29〕”)。二次回收部具有将谷粒沿机体横方向输送的二次绞龙(文献中为“二次绞龙〔30〕”)。在机体横向外侧部设有具有动力传递用的第一传动带(文献中为“传动带〔44〕”)并且跨过一次绞龙的旋转轴和二次绞龙的旋转轴设置的第一带式传动机构(文献中为“第二传递机构〔36〕”)。在脱粒装置中第一带式传动机构所在的一侧的横侧板(文献中为“左侧壁〔34〕”)形成有下筛可通过的开口(文献中为“检修口〔34A〕”)。根据这种结构,通过使下筛通过开口,能够从机体横向外侧方装拆下筛。并且,根据这种结构,通过使下筛通过开口,能够从机体横向外侧方装拆下筛。
另外,作为如上述的联合收割机,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具备夹持输送收割谷秆的喂入链(文献中为“喂入链〔20〕”)和具有脱粒筒(文献中为“脱粒筒〔18〕”)并且对由喂入链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文献中为“脱粒部〔13〕”)的联合收割机。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具备支承脱粒筒并且可上下摆动的脱粒筒架(文献中为“上部壳体〔12〕”)、使脱粒筒架向上方摆动的促动器(文献中为“开闭驱动单元〔51〕”)、操作促动器的操作部件(文献中为“指令单元〔48〕”)。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通过操作操作部件,脱粒筒架上升,能够以使脱粒筒架上升至规定的位置的状态除去堵塞于脱粒筒的周围的谷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8866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6588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1]在此,在如上述的联合收割机中,通常具备从机体横向外侧方覆盖横侧板的内罩、和从机体横向外侧方覆盖内罩并且相对于内罩可装拆的外罩,在使下筛通过开口时,内罩成为障碍而不能容易地进行下筛的装拆。
鉴于上述状况,提供一种从机体横向外侧方覆盖脱粒装置的横侧板的内罩不会成为障碍而可容易地装拆下筛的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具备对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其中,所述脱粒装置具有脱粒筒和设于所述脱粒筒的下方并且对筛选对象物进行摆动筛选的摆动筛选装置,所述摆动筛选装置具有从机体横向外侧方可进行装拆的精筛选用的下筛,在所述脱粒装置的横侧板上形成有所述下筛可通过的开口,具备从机体横向外侧方覆盖所述横侧板的内罩、和从机体横向外侧方覆盖所述内罩并且相对于所述内罩可装拆的外罩,所述内罩具有将所述内罩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分割而构成的多个罩体,所述多个罩体中侧视时与所述开口重叠的罩体相对于所述横侧板可装拆。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将多个罩体中侧视时与开口重叠的罩体从横侧板拆下,在使下筛通过开口时,内罩不会成为障碍。由此,内罩不会成为障碍而能够容易地装拆下筛。另外,即使不拆下罩整体,也能够仅拆下多个罩体中侧视时与开口重叠的罩体,因此,在这一点上也能够实现下筛的装拆的容易化。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从机体横向外侧方覆盖所述横侧板中比所述内罩靠下侧的部分的下罩,所述下罩的上端部从机体横向外侧与可装拆的所述罩体的下端部相接。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以罩体的下端部不向机体横向外侧加宽的方式将罩体的下端部通过下罩的上端部从机体横向外侧按压。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可装拆的罩体的下端部形成有向机体横向外侧折弯而进入所述下罩的内部的折弯部。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罩体的下端部和下罩的上端部之间,通过折弯部构成迷宫构造。由此,秸秆屑(例如通过馈送链输送的收割谷秆的切断秸秆)或雨水等不易从罩体的下端部和下罩的上端部之间侵入内部。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可装拆的罩体中比所述下罩的上端部所相接的部分靠上侧的部分形成有向比所述下罩的上端部所相接的部分靠机体横向外侧方伸出的伸出部。
根据本特征结构,来自上方的秸秆屑(例如通过馈送链输送的收割谷秆的切断秸秆)或雨水等被伸出部遮挡,该秸秆屑或雨水等不易从罩体的下端部和下罩的上端部之间侵入内部。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脱粒装置具有设于所述摆动筛选装置的下方并且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一次回收部、设于所述摆动筛选装置的下方且所述一次回收部的后方并且回收二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二次回收部,所述一次回收部具有将谷粒沿机体横方向输送的一次绞龙,所述二次回收部具有将谷粒沿机体横方向输送的二次绞龙,在所述横侧板所在的一侧的机体横向外侧部设有具有动力传递用的传动带并且跨过所述一次绞龙的旋转轴和所述二次绞龙的旋转轴设置的带式传动机构,具备对所述传动带赋予张力的张力机构,在拆下可装拆的所述罩体时,侧视时所述张力机构露出。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拆下罩体,能够容易地进行张力机构的调整及确认。
[2]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因为侧视时第一传动带与开口重叠,所以在使下筛通过开口时,第一传动带成为障碍,不能容易地进行下筛的装拆。
鉴于上述状况,提供一种动力传递用的传动带不成为障碍而可容易地装拆下筛的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具备:脱粒装置,其对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秸秆切断装置,其连接设置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侧,并对来自所述脱粒装置的秸秆进行切断处理;其中,所述脱粒装置具有:脱粒筒、设于所述脱粒筒的下方并且对筛选对象物进行摆动筛选的摆动筛选装置、设于所述摆动筛选装置的下方并且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一次回收部、设于所述摆动筛选装置的下方且所述一次回收部的后方并且回收二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二次回收部,所述摆动筛选装置具有可从机体横向外侧方进行装拆的精筛选用的下筛,所述一次回收部具有将谷粒向机体横方向输送的一次绞龙,所述二次回收部具有将谷粒向机体横方向输送的二次绞龙,在机体横向外侧部设有:具有动力传递用的第一传动带并且跨过所述一次绞龙的旋转轴和所述二次绞龙的旋转轴设置的第一带式传动机构、具有动力传递用的第二传动带并且跨过所述二次绞龙的旋转轴和向所述秸秆切断装置传递动力的传动轴设置的第二带式传动机构,在所述脱粒装置中所述第一带式传动机构及所述第二带式传动机构所在的一侧的横侧板上形成有所述下筛可通过的开口,以侧视时所述第一传动带及所述第二传动带不与所述开口重叠的方式在所述第一传动带和所述第二传动带之间形成有所述开口。
根据本特征结构,因为侧视时第一传动带及第二传动带不与开口重叠,所以在使下筛通过开口时,即使不拆下第一传动带及第二传动带,第一传动带及第二传动带也不会成为障碍。由此,第一传动带及第二传动带不会成为障碍,能够容易地装拆下筛。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传动带位于比所述开口靠下侧,具备对所述第一传动带赋予张力的张力机构,所述张力机构具有与所述第一传动带接触的张紧轮、支承所述张紧轮的可摆动的张紧臂、对所述张紧臂向使所述张紧轮与所述第一传动带接触的一侧摆动施力的弹簧、安装所述弹簧中与所述张紧臂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棒,在所述横侧板上设有支承所述棒的支承部,所述支承部位于所述开口的前方。
在此,例如,在支承部位于开口的上方的情况下,棒及弹簧上下跨过开口,在使下筛通过开口时,棒及弹簧成为障碍。但是,根据本特征结构,因为支承部位于开口的前方,所以棒及弹簧不会上下跨过开口,在使下筛通过开口时,即使不拆下棒及弹簧,棒及弹簧也不会成为障碍。由此,棒及弹簧不会成为障碍,能够容易地装拆下筛。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支承部位于比所述开口的上端靠下侧。
根据本特征结构,与支承部位于比开口的上端靠上侧的情况相比,棒及弹簧俯视时不易与开口重叠,在使下筛通过开口时,棒及弹簧更难以成为障碍。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支承部位于比所述开口的下端靠上侧。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在棒及弹簧和第一传动带之间确保适宜的分开距离。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脱粒装置具有设于所述脱粒筒的后方并且绕沿机体横方向延伸的轴心可旋转的分离鼓,所述第二传动带也卷绕于所述分离鼓。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第二传动带也向分离鼓传递动力,能够使动力传递路径共通化。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传动带位于比所述第一传动带靠机体横向外侧。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进行秸秆切断装置的维护时,容易从机体横向外侧方处理第二传动带。
[3]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在搭乘驾驶部具备操作部件。因此,作业者需要在搭乘驾驶部操作操作部件,不能一边识别脱粒筒的周围的谷秆堵塞部位一边操作操作部件。另外,在拔除作业时产生了谷秆堵塞之时,为了操作操作部件而必须要返回至搭乘驾驶部,变得繁琐。
鉴于上述状况,提供一种作业者可以一边识别脱粒筒的周围的谷秆的堵塞部位一边操作操作部件,且在拔除作业时产生了谷秆堵塞之际可以容易地操作操作部件的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具备:喂入链,其夹持输送收割谷秆;脱粒装置,其具有脱粒筒,并且对通过所述喂入链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其中,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脱粒筒架,其支承所述脱粒筒,并且可上下摆动;促动器,其使所述脱粒筒架向上方摆动;操作部件,其操作所述促动器;所述操作部件配置于所述脱粒装置中所述喂入链所在的一侧的横侧部处的前端部。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将操作部件配置于脱粒装置中喂入链所在的一侧的横侧部的前端部,操作部件位于脱粒装置的谷秆入口附近。由此,作业者可以一边识别脱粒筒的周围的谷秆的堵塞部位一边操作操作部件。另外,在拔除作业时产生了谷秆堵塞之际,作业者可以将手从拔除作业部位放到操作部件而容易地操作操作部件。
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操作部件位于与所述喂入链的输送起始端部对应的高度。
根据本特征结构,喂入链的输送起始端部通常位于脱粒装置的上下中央部附近的高度,操作部件位于与喂入链的输送起始端部对应的高度,由此,操作部件接近立在操作部件附近的作业者的视线的高度。由此,作业者能够容易识别操作部件,且能够不弯腰而以舒适的姿势进行操作。另外,操作部件位于比未收割谷秆的高度高的位置,从这一点来看,也能够提高操作部件的识别性及操作性。
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横侧部的机体横向最外侧设置有侧罩,所述侧罩以上下分割为上侧的罩体和下侧的罩体的方式构成,所述操作部件位于与所述上侧的罩体的前端部对应的高度。
根据本特征结构,上侧的罩体位于比下侧的罩体靠上侧,操作部件位于与上侧的罩体的前端部对应的高度,由此,操作部件接近立在操作部件附近的作业者的视线的高度。由此,作业者能够容易识别操作部件,且能够不弯腰而以舒适的姿势进行操作。另外,操作部件位于比未收割谷秆的高度高的位置,从这一点来看,也能够提高操作部件的识别性及操作性。
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上侧的罩体上形成有所述操作部件露出的开口。
根据本特征结构,操作部件经由开口露出,由此,能够不拆下上侧的罩体而操作操作部件。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对所述喂入链引导支承的导向架、和支承所述操作部件的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支承于所述导向架。
根据本特征结构,导向架是越是支承作为重量物的喂入链刚性越高的部件,操作部件经由支承部件支承于导向架。由此,能够牢固地支承操作部件。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将所述支承部件和所述脱粒装置的壁部连结的支撑件。
根据本特征结构,支承部件也经由支撑件支承于脱粒装置的壁部,能够牢固地支承操作部件。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操作部件支承于所述脱粒装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操作部件配置于脱粒装置中喂入链所在的一侧的横侧部的前端,且被支承于脱粒装置。因此,在操作促动器使脱粒筒上升时,作业者能够在机体的侧部位置视觉上确认脱粒筒的状态。另外,因为将操作部件支承于脱粒装置,所以能够实现牢固的支承。
此外,例如,也考虑在支承对喂入链进行引导的导轨的部件等上支承操作部件的结构,但喂入链在动作时振动,该振动传递到操作部件而使操作部件共振等,从这些影响来看,也能够想到使性能降低等不良。与之相对,通过将操作部件支承于脱粒装置,能够抑制从喂入链向操作部件传递振动的现象,也能够将操作部件维持在良好的状态。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操作部件经由架支承于所述脱粒装置的前端部,所述架具备支承所述操作部件的托架和将所述托架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前壁部连结的臂,所述臂配置于穿过所述喂入链的输送侧路径和所述喂入链的返回侧路径之间的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据此,侧视时在喂入链的输送侧路径和返回侧路径的中间插通臂,由此,能够在侧视时卷绕喂入链的区域内配置操作部件。该结构中,与在卷绕喂入链的区域的外部配置架的结构相比,可实现架的小型化。另外,由于架被喂入链的输送侧路径部覆盖,所以在臂上不易蓄积秸秆屑等。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托架具有收容所述操作部件的收容部,该收容部向下侧开放。
根据本特征结构,即使从喂入链落下的秸秆屑或尘埃等到达操作部件的附近,因为收容操作部件的收容部向下侧开放,所以秸秆屑或尘埃等也不会滞留于收容部而可通过落下而排出。由此,例如,秸秆屑或尘埃等中所含的水分也不会对操作部件带来影响。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收容部的下方具备以越在下侧越位于机体横方向的内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板。
根据本特征结构,从收容部向下方落下的秸秆屑或尘埃等通过与倾斜板接触而被机体横方向上的内侧引导,秸秆屑或尘埃等不会散乱到机体外方的田地面。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臂具备由截面形状纵向长的板材构成的主臂部、和由上端与该主臂部连接且越在下侧越远离所述主臂部的倾斜姿势的板材构成的加强臂部。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提高主臂部的弯曲刚性,并且,即使是秸秆屑或尘埃等挂在主臂部的上表面上的状况,也能够使它们在倾斜姿势的加强臂部滑落,能够消除秸秆屑或尘埃等滞留于臂的上表面的不良。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托架设于在所述横侧部位于横向最外侧的侧罩的内侧。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接近侧罩的内面的位置配置操作部件,例如,能够从形成于侧罩的开口操作操作部件。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操作部件不比在所述横侧部位于横向最外侧的侧罩更突出。
根据本特征结构,即使作业者的手触到侧罩的外面,也不会误操作操作部件,另外,即使在作业时树木的枝接触侧罩,也能够抑制操作部件被误操作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表示脱粒装置的左侧剖视图;
图3是表示脱粒装置的左侧部的带式传动机构的左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联合收割机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图;
图5是表示传动带等和开口的位置关系的左侧视图;
图6是表示张力机构及盖的安装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使传动带张紧的状态的张力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8是表示使传动带松弛的状态的张力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9是表示脱粒装置的左侧部的内罩的左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内罩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图9的XI-XI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拆下下筛的情况的后视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1的由圆XIII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4是表示带轮罩及其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内罩的左侧视图;
图16是表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
图17是表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脱粒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19是表示使脱粒筒架下降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20是表示使脱粒筒架上升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21是表示脱粒装置的左侧部的喂入链的输送起始端部的周围的左侧视图;
图22是表示操作开关的支承构造的左侧视图;
图23是表示操作开关的支承构造的主视剖视图;
图24是表示操作开关的支承构造的放大主视剖视图;
图25是表示操作开关的支承构造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第一其它实施方式的操作开关的支承构造的放大主视剖视图;
图27是表示第二其它实施方式的操作开关的支承构造的放大主视剖视图;
图28是表示第三其它实施方式的操作开关的支承构造的放大主视剖视图;
图29是表示第八其它实施方式的脱粒装置的左侧部的喂入链的输送起始端部的周围的左侧视图;
图30是表示支承第八其它实施方式的操作开关的托架和钩卡合架的侧视图;
图31是表示第八其它实施方式的锁定状态的锁定机构的左侧视图;
图32是表示第八其它实施方式的锁定状态的锁定机构的部位的纵剖主视图;
图33是表示第八其它实施方式的脱粒装置的左侧部的喂入链的输送起始端部的周围的左侧视图;
图34是第八其它实施方式的开关架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脱粒装置
11 脱粒筒
13 秸秆切断装置
28 分离鼓
19 上侧的罩体(外罩)
20 下侧的罩体(下罩)
30 摆动筛选装置
34 一次回收部
35 二次回收部
44 下筛
47 一次绞龙
47a 一次绞龙的旋转轴
49 二次绞龙
49a 二次绞龙的旋转轴
64 带式传动机构(第一带式传动机构)
65 带式传动机构(第二带式传动机构)
82 传动带(第一传动带)
83 张紧轮
89a 输入轴(传动轴)
94 传动带(第二传动带)
106 横侧板
106a 开口
109 张力机构
110 张紧臂
111 弹簧
112 棒
116 支承部
117 内罩
118 前罩体(罩体)
119 中罩体(罩体,可装拆罩体)
119b 上纵壁部(伸出部)
119e 折弯部
120 后罩体(罩体)
X1 轴心
9' 喂入链
10' 脱粒装置
10A' 前壁部(脱粒装置的壁部)
11' 脱粒筒
29' 导向架
44' 脱粒筒架
45' 液压缸(促动器)
50' 侧罩
51' 上侧的罩体
53a' 开口
62' 操作开关(操作部件)
63' 支承架(支承部件)
66' 支承托架(支承部件)
70' 支撑件
155' 倾斜板
164' 托架
164s' 开关收容部
166' 中间臂(臂)
166a' 主臂部
166c' 加强臂部
F' 开关架(架)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1表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本联合收割机具备机体框架1和支承机体框架1的行驶装置2。在机体的前部的右侧设有驾驶舱3。驾驶舱3具备驾驶者搭乘的驾驶部4和覆盖驾驶部4的驾驶室5。在驾驶部4的下方设有发动机(参照图4)。
在驾驶舱3的前方设有收割直立谷秆的收割部6。在驾驶舱3的后方设有积存谷粒的谷粒积存箱7。且设有排出谷粒积存箱7内的谷粒的谷粒排出装置8。在机体的左侧部设有夹持输送收割谷秆的喂入链9。在谷粒积存箱7的左邻设有脱粒装置10。脱粒装置10通过脱粒筒11对通过喂入链9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在脱粒装置10的后侧连接设置有从喂入链9接收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将其向后方夹持输送的秸秆输送装置12,并且连接设置有对由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来自脱粒装置10的秸秆进行切断处理的秸秆切断装置13。
收割部6构成多个收割规格(例如六行收割规格)。收割部6具备多个(例如七个)分禾件14、多个(例如六个)扶禾装置15、切断装置16、输送装置17。分禾件14对田地的直立谷秆进行分禾。扶禾装置15将被分禾的直立谷秆扶起。切断装置16将被扶起的直立谷秆切断。输送装置17将收割谷秆朝向脱粒装置10向后方输送。
在脱粒装置10中喂入链9所在的一侧的横侧部(左侧部)的机体横向最外侧设有侧罩18。侧罩18上下分割为上侧的罩体19(相当于本发明的“外罩”)和下侧的罩体20(相当于本发明的“下罩”)而构成。上侧的罩体19前后分割为前侧的上罩体21和后侧的上罩体22而构成。下侧的罩体20前后分割为前侧的下罩体23和后侧的下罩体24而构成。
〔脱粒装置〕
如图2所示,在脱粒装置10的上部形成有脱粒室25。在脱粒室25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Y1可旋转地设有脱粒筒11。在脱粒筒11的下方设有筛网18。在脱粒室11的后方,绕沿机体左右方向沿轴心X1可旋转地设有分离鼓28。分离鼓28为扩散筒,使筛选对象物散开而促使其中所含的单粒化谷粒等的流下。在分离鼓28的后方设有将尘埃向外部排出的排尘扇29。
在脱粒装置10的下部设有对筛选对象物摆动筛选的摆动筛选装置30、向摆动筛选装置30的下部侧的筛选区域(精筛选区域)吹送筛选风的主筛选风机31、向摆动筛选装置30的上部侧的筛选区域(粗筛选区域)吹送筛选风的第一副筛选风机32、向摆动筛选装置30的后部侧的筛选区域吹送筛选风的第二副筛选风机33、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单粒化谷粒等)的一次回收部34、回收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带枝梗的谷粒等)的二次回收部35等。
摆动筛选装置30设于筛网27的下方。摆动筛选装置30具备筛分壳体36、粗筛选用的第一谷粒抖动板37、多个第一筛线38、粗筛选用的第二谷粒抖动板39、多个第二筛线40、粗筛选用的上筛41、粗筛选用的逐稿器42、引导板43、精筛选用的下筛44。
在筛分壳体36上装备有第一谷粒抖动板37或第一筛线38、第二谷粒抖动板39、第二筛线40、上筛41、逐稿器42、引导板43、下筛44。在筛分壳体36的后部设有摆动驱动筛分壳体36的偏心凸轮式的摆动驱动机构45。
第一谷粒抖动板37设于筛分壳体36的粗筛选区域的前部侧。第一谷粒抖动板37将从筛网27的前部侧漏下筛选对象物一边向后方移送一边进行比重筛选。
第一筛线38从第一谷粒抖动板37的后端部朝向后上方倾斜延伸,以在机体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设置。第一筛线38将来自第一谷粒抖动板37的筛选对象物一边散开一边向上筛41的前端部供给。
第二谷粒抖动板39在筛分壳体36的粗筛选区域的后部侧设于送尘口46的下方。第二谷粒抖动板39将来自送尘口46的筛选对象物一边向后方移送一边进行比重筛选。
第二筛线40从第二谷粒抖动板39的后端部朝向后方延伸,以在机体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设置。第二筛线40将来自第二谷粒抖动板39的筛选对象物一边散开一边向上筛41的后端部及逐稿器42供给。
上筛41设于筛分壳体36的粗筛选区域的第一谷粒抖动板37的后下方。上筛41将来自第一筛线38的筛选对象物、从筛网27的后部侧漏下的筛选对象物、来自第二筛线40的筛选对象物一边向后方移送一边进行筛选。
逐稿器42在筛分壳体36的粗筛选区域的后部侧与上筛41的后端部连接设置。逐稿器42将来自第二筛线40的筛选对象物、来自上筛41的筛选对象物一边向后方移送一边进行筛选。
引导板43设于筛分壳体36的精筛选区域的前部侧。引导板43将从上筛41的前部侧漏下的筛选对象物朝向后下方流下引导。
下筛44设于筛分壳体36的精筛选区域的后部侧。下筛44将从上筛41的后部侧漏下的筛选对象物、来自引导板43的筛选对象物一边向后方移送一边进行筛选。下筛44构成为可以从机体横向外侧方(左方)装拆。
一次回收部34设于下筛44的下方。一次回收部34具备将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向右方输送的一次绞龙47。在一次绞龙47的右端部连动连结有向谷粒积存箱7纵向输送一次处理物的谷粒的送谷装置48。
二次回收部35在一次回收部34的后方设于逐稿器42的下方。二次回收部35具备将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向右方输送的二次绞龙49。在二次绞龙49的右端部连动连结有将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回送到摆动筛选装置30的二次回送装置50。
〔动力传递路径〕
如图3及图4所示,在脱粒装置10的前下方设有向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中间轴51。跨过中间轴51的右端部和发动机E的输出轴Ea设有将发动机E的输出轴Ea的动力向中间轴51传递的带式传动机构52。跨过中间轴51的左右中间部和中继轴53设有将中间轴51的动力向中继轴53传递的锥齿轮传动机构54。跨过中继轴53、脱粒筒11的脱粒筒轴11a以及中继轴55设有将中继轴53的动力向脱粒筒11的脱粒筒轴11a及中继轴55传递的带式传动机构56。跨过中继轴55和中继轴57设有将中继轴55的动力向中继轴57传递的带式传动机构58。跨过中继轴57和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入轴12a设有将中继轴57的动力向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入轴12a传递的锥齿轮传动机构59。
跨过中间轴51的左端部和中继轴60设有将中间轴51的动力向中继轴60传递的齿轮传动机构61。在机体横向外侧部(脱粒装置10的左侧部)设有带式传动机构62、63、64、65、66、67。
跨过中继轴60、主筛选风机31的旋转轴31a以及第一副筛选风机32的旋转轴32a设有将中继轴60的动力向主筛选风机31的旋转轴31a及第一副筛选风机32的旋转轴32a传递的带式传动机构62。带式传动机构62具备设于中继轴60的输出带轮68、设于主筛选风机31的旋转轴31a的输入带轮69、设于第一副筛选风机32的旋转轴32a的输入带轮70、卷绕于输出带轮68及输入带轮69、70的动力传递用的传动带71。传动带71也卷绕于张紧轮72及带轮73。
跨过中继轴60和一次绞龙47的旋转轴47a设有将中继轴60的动力向一次绞龙47的旋转轴47a传递的带式传动机构63。带式传动机构63具备设于中继轴60的输出带轮74、设于一次绞龙47的旋转轴47a的输入带轮75、卷绕于输出带轮74及输入带轮75的动力传递用的传动带76。传动带76也卷绕于张紧轮77上。传动带76位于比传动带71靠机体横向外侧(左侧)。跨过一次绞龙47的旋转轴47a和送谷装置48的旋转轴48a设有将一次绞龙47的旋转轴47a的动力向送谷装置48的旋转轴48a传递的锥齿轮传动机构78。
跨过一次绞龙47的旋转轴47a、第二副筛选风机33的旋转轴33a以及二次绞龙49的旋转轴49a设有将一次绞龙47的旋转轴47a的动力向第二副筛选风机33的旋转轴33a及二次绞龙49的旋转轴49a传递的带式传动机构6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带式传动机构”)。带式传动机构64具备设于一次绞龙47的旋转轴47a的输出带轮79、设于第二副筛选风机33的旋转轴33a的输入带轮80、设于二次绞龙49的旋转轴49a的输入带轮81、卷绕于输出带轮79及输入带轮80、81的动力传递用的传动带8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传动带”)。传动带82也卷绕于张紧轮83及带轮84。传动带82位于比传动带76靠机体横向外侧(左侧)。
跨过二次绞龙49的旋转轴49a和中继轴85设有将二次绞龙49的旋转轴49a的动力向中继轴85传递的链条传动机构86。跨过中继轴85和二次回送装置50的旋转轴50a设有将中继轴85的动力向二次回送装置50的旋转轴50a传递的锥齿轮传动机构87。
跨过二次绞龙49的旋转轴49a、分离鼓28的旋转轴28a、中继轴88以及驱动壳体89的输入轴89a(相当于本发明的“传动轴”)设有将二次绞龙49的旋转轴49a的动力向分离鼓28的旋转轴28a、中继轴88及驱动壳体89的输入轴89a传递的带式传动机构65(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带式传动机构”)。带式传动机构65具备设于二次绞龙49的旋转轴49a的输出带轮90、设于分离鼓28的旋转轴28a的输入带轮91、设于中继轴88的输入带轮92、设于驱动壳体89的输入轴89a的输入带轮93、卷绕于输出带轮90及输入带轮91、92、93的动力传递用的传动带9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传动带”)。传动带94也卷绕于带轮95、96。传动带94位于比传动带82靠机体横向外侧(左侧)。
跨过中继轴88和摆动驱动机构45的驱动轴45a设有将中继轴88的动力向摆动驱动机构45的驱动轴45a传递的带式传动机构66。带式传动机构66具备设于中继轴88的输出带轮97、设于摆动驱动机构45的驱动轴45a的输入带轮98、卷绕于输出带轮97及输入带轮98的动力传递用的传动带99。传动带99也卷绕于张紧轮100。传动带99位于比传动带94靠机体横内侧(右侧)。
跨过驱动壳体89的输入轴89a和秸秆切断装置13的输入轴13a设有将驱动壳体89的输入轴89a的动力向秸秆切断装置13的输入轴13a传递的带式传动机构67。带式传动机构67具备设于驱动壳体89的输入轴89a的输出带轮101、设于秸秆切断装置13的输入轴13a的输入带轮102、卷绕于输出带轮101及输入带轮102的动力传递用的传动带103。传动带103也卷绕于张紧轮104。传动带103位于比传动带94靠机体横内侧(右侧)。
驱动壳体89具备输入轴89a、输出轴89b、将输入轴89a的动力向排尘扇29的旋转轴29a及输出轴89b传递的齿轮传动机构89c。在输出轴89b上设有驱动喂入链9的驱动链轮105。
〔开口〕
如图5及图6所示,在脱粒装置10中喂入链9所在的一侧的横侧板(左侧的横侧板)106形成有用于将下筛44从机体横向外侧方(左方)装拆的下筛44可通过的开口106a。在左侧的横侧板106上,利用螺栓108可装拆地安装有封闭开口106a的盖107。在盖107的下缘部形成有多个从两侧夹持左侧的横侧板106中与开口106a的下缘部对应的部分并与该部分卡合的卡合片107a。
以侧视时,传动带82、94不与开口106a重叠的方式在传动带82和传动带94之间形成有开口106a。开口106a在左侧的横侧板106形成于比传动带82靠上侧且比传动带94靠前侧的位置。换言之,传动带82位于比开口106a靠下侧,且传动带94位于比开口106a靠后侧。
〔张力机构〕
如图5及图6所示,设有对传动带82赋予张力的张力机构109。张力机构109具备与传动带82接触的张紧轮83、支承张紧轮83的可摆动的张紧臂110、将张紧臂110向张紧轮83与传动带82接触的一侧摆动施力的弹簧111、安装弹簧111中与张紧臂110下方侧的端部的棒112、操作杆113。
张紧轮83从下方与传动带82中下侧路径部分接触。张紧臂110绕与一次绞龙47的旋转轴47a同一的轴心可摆动。在棒112上螺合有用于调整弹簧111的摆动弹力的螺母114或防松用的锁定螺母115。
在左侧的横侧板106设有支承棒112的支承部116。支承部116在开口106a的前方位于比开口106a的上端靠下侧、且比开口106a的下端靠上侧。棒112以侧视时沿着开口106a的前下部中的向前上方倾斜的部分的状态支承于支承部116。
在支承部116形成有供棒112进入的凹部116a和操作杆113(卡入爪113a)卡入的一对卡入孔116b。在操作杆113上形成有卡入卡入孔116b的一对卡入爪113a、供棒112进入而容许棒112的移动的狭缝113b、把持部113c、相对于把持部113c折弯的折弯部113d。
要将传动带82设为张紧状态,如图7所示,在将各卡入爪113a卡入各卡入孔116b的状态下,使把持部113c朝向左侧的横侧板106立起。于是,各卡入爪113a向各卡入孔116b的卡入逐渐加深,并且,棒112沿着狭缝113b朝向折弯部113d移动,进入凹部116a。
而且,伴随把持部113c的立起,将折弯部113d载置于支承部116,并且,将螺母114载置于折弯部113d。而且,通过弹簧111的作用,将张紧臂110向张紧方向摆动施力,同时,将折弯部113d夹持于支承部116和螺母114之间。这样,通过将张紧臂110利用弹簧111向张紧方向摆动施力,传动带82成为张紧状态。
而且,要将传动带82设为松弛状态,如图8所示,使把持部113c从立起姿势朝向横向外侧方(左方)倾倒。于是,折弯部113d从支承部116离开,同时,棒112沿着狭缝113b从折弯部113d朝向把持部113c移动,从凹部116a脱出。
而且,伴随把持部113c的倾倒,弹簧111成为自由长度。这样,通过解除弹簧111对张紧臂110向张紧方向的摆动施力,传动带82成为松弛状态。
〔内罩〕
如图9及图10所示,设有从机体横向外侧方(左方)覆盖左侧的横侧板106的内罩117。上侧的罩体19从机体横向外侧方(左方)覆盖内罩117,并且相对于内罩117可装拆。下侧的罩体20从机体横向外侧方(左方)覆盖左侧的横侧板106中比内罩117靠下侧的部分,并且相对于左侧的横侧板106可装拆。内罩117在机体前后方向上跨过脱粒装置10的前端部10A和后端部10B。内罩117具备将内罩117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分割(本实施方式中一分为三)而构成的多个罩体。具体而言,内罩117作为上述罩具备前罩体118、中罩体119、后罩体120。
前罩体118在机体前后方向上跨过脱粒装置10的前端部10A和开口106a的前端正前部位。前罩体118相对于左侧的横侧板106装拆自如。在前罩体118的后缘部设有安装中罩体119的前缘部的前安装部118a、118b、118c。前安装部118a、118b、118c侧视时不与开口106a重叠。在前罩体118中与前安装部118b相连的部分设有朝向左方立起的立起部118d。
后罩体120在机体前后方向跨过脱粒装置10的后端部10B和开口106a的后端正后部位。后罩体120相对于左侧的横侧板106可装拆。在后罩体120的前缘部设有安装中罩体119的后缘部的后安装部120a、120b。后安装部120a、120b侧视时不与开口106a重叠。
中罩体119在机体前后方向上跨过开口106a的前端正前部位和开口106a的后端正后部位。中罩体119具有比开口106a的前后长度长的前后长度。中罩体119侧视时与开口106a的上侧半部重叠。中罩体119以侧视时不与喂入链9重叠的方式配置于比喂入链9的下侧路径部分靠下侧。由此,在装拆中罩体119时,中罩体119不与喂入链9发生干涉。
中罩体119相对于左侧的横侧板106可装拆。中罩体119以其前缘部及后缘部从机体横向外侧(左侧)分别与前安装部118a、118b、118c及后安装部120a、120b重合的状态从机体横向外侧方(左方)螺栓固定于其上。
中罩体119的前缘部通过螺栓121固定于前安装部118a、118b、118c。在前安装部118a、118b、118c中与螺栓121对应的孔设有焊接螺母(图示省略)。中罩体119的前缘部和前罩体118的后缘部之间的间隙(向前方开口的间隙)通过立起部118d从前方覆盖,由此,秸秆屑等不会从该间隙侵入中罩体119的内部。
中罩体119的后缘部通过螺栓121固定于后安装部120a、120b。在后安装部120a、120b中与螺栓121对应的孔内设有焊接螺母(图示省略)。
如图10~图13所示,中罩体119从其上侧起依次具备上倾斜部119a、上纵壁部119b(相当于本发明的“伸出部”)、下倾斜部119c、下纵壁部119d、折弯部119e。上倾斜部119a向机体横向外侧(左侧)下倾斜。下倾斜部119c从上纵壁部119b的下端部朝向机体横内侧(右侧)下延伸,且向机体横内侧下倾斜。下纵壁部119d从下倾斜部119c的下端部朝向下方延伸。前侧的下罩体23的上端部从机体横向外侧(左侧)与下纵壁部119d相接。
上纵壁部119b从上倾斜部119a的下端部朝向下方延伸。上纵壁部119b形成于中罩体119中比前侧的下罩体23的上端部所相接的部分(下纵壁部119d)靠上侧的部分,向比下纵壁部119d靠机体横向外侧方(左方)伸出。即,在中罩体119中比前侧的下罩体23的上端部所相接的部分(下纵壁部119d)靠上侧的部分形成有向比下纵壁部119d靠机体横向外侧方(左方)伸出的上纵壁部119b。
折弯部119e从下纵壁部119d的下端部向机体横向外侧(左侧)折弯,进入前侧的下罩体23的内部。在前侧的下罩体23的上端部形成有向上侧折弯的折弯部23a,由折弯部119e和折弯部23a构成迷宫构造。
〔下筛的装拆〕
如图12所示,在拆下了前侧的下罩体23后,拆下中罩体119。而且,在拆下了中罩体119的状态下拆下了盖107后,使下筛44通过开口106a。这样,通过拆下中罩体119,在使下筛44通过开口106a时,中罩体119不会成为障碍。另外,如上述(参照图5),侧视时,传动带82、94不与开口106a重叠,而且,因为支承部116位于开口106a的前方,所以在使下筛44通过开口106a时,即使不拆下传动带82、94或棒112及弹簧111,传动带82、94或棒112及弹簧111也不会成为障碍。由此,中罩体119或传动带82、94、棒112及弹簧111不会成为障碍。能够容易地装拆下筛44。
〔带轮罩〕
如图9、图11及图14所示,设有从下方覆盖设于一次绞龙47的旋转轴47a的输入带轮75及输出带轮79的带轮罩122。带轮罩122设于前侧的下罩体23的下端部和机体框架1的左缘部的左右之间。带轮罩122以从下方覆盖传动带76的状态向前方延伸至比主筛选风机31的旋转轴31a靠前侧的位置。带轮罩122被螺栓固定于从机体框架1的左缘部向机体横向外侧方(左方)延伸的支撑件123(前后两个部位)。
在带轮罩122上形成有多个前后长的长孔122a。这些长孔122a在左右及前后排列有多个。在带轮罩122的左端部设有朝向上方立起的立起部122b。在立起部122b的上端部形成有向机体横向外侧(左侧)折弯的折弯部122c。此外,在带轮罩122的前端部及后端部未设置朝向上方立起的立起部。
根据这种结构,即使通过主筛选风机31等的风运送的秸秆屑(例如由喂入链9输送的收割谷秆的切断秸秆)堆积于带轮罩122上,在带轮罩122上的秸秆屑向机体前后方向流动时,也会从长孔122a或带轮罩122上的前端部或后端部落下。此时,如上述,因为长孔122a在前后长,所以在带轮罩122上的秸秆屑向机体前后方向流动时,容易从长孔122a落下。
〔其它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部116在开口106a的前方位于比开口106a的上端靠下侧、且比开口106a的下端靠上侧,但也可以在开口106a的前方位于比开口106a的上端靠上侧。或者,支承部116也可以在开口106a的前方位于比开口106a的下端靠下侧。或者,支承部116也可以位于开口106a的上方或下方或者后方。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动带94也卷绕于分离鼓28(输入带轮91),但也可以不卷绕于分离鼓28。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动带94位于比传动带82靠机体横向外侧(左侧),但也可以位于比传动带82靠机体横内侧(右侧)。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罩117在机体前后方向上被一分为三,但也可以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四或以上。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侧的下罩体23的上端部从机体横向外侧(左侧)与中罩体119的下端部(下纵壁部119d)相接,但也可以不与中罩体119的下端部(下纵壁部119d)相接。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中罩体119的下端部(下纵壁部119d)形成有向机体横向外侧(左侧)折弯而进入前侧的下罩体23的内部的弯部119e,但也可以不形成折弯部119e。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中罩体119中比前侧的下罩体23的上端部所相接的部分(下纵壁部119d)靠上侧的部分形成有向比下纵壁部119d靠机体横向外侧方(左方)伸出的上纵壁部119b,但上纵壁部119b也可以不向比下纵壁部119d靠机体横向外侧方(左方)伸出。
(8)如图15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当拆下中罩体119时,侧视时张力机构109(操作杆113)露出。如图15所示,中罩体119向前方延伸至比上述实施方式的中罩体119(参照图9)的前端的位置靠前侧的位置。具体而言,在该其它实施方式(1)中,中罩体119以在拆下中罩体119时,侧视时张力机构109(操作杆113)露出的方式向前方延伸至比操作杆113的上端靠前侧的位置。根据这种结构,通过拆下中罩体119,能够容易地进行张力机构109的调整(操作杆113的操作)或确认。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16及图17表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本联合收割机具备机体框架1'和支承机体框架1'的行驶装置2'。在机体的前部的右侧设有驾驶舱3'。驾驶舱3'具备驾驶者搭乘的驾驶部4'和覆盖驾驶部4'的驾驶室5'。在驾驶部4'的下方设有发动机(图示省略)。
在驾驶舱3'的前方设有收割直立谷秆的收割部6'。在驾驶舱3'的后方设有积存谷粒的谷粒积存箱7'。且设有排出谷粒积存箱7'内的谷粒的谷粒排出装置8'。在机体的左侧部设有夹持收割谷秆的喂入链9'。在谷粒积存箱7'的左邻设有脱粒装置10'。脱粒装置10'具有脱粒筒11',并且,对通过喂入链9'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在脱粒装置10'的后侧连设有秸秆输送装置12'。秸秆输送装置1'2从喂入链9'接收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向后方夹持输送。秸秆输送装置12'通过秸秆架(图示省略)支承。在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设有对通过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进行切断处理的秸秆切断装置28'。
收割部6'以多个收割规格(例如六行收割规格)构成。收割部6'具备多个(例如七个)分禾件13'、多个(例如六个)扶禾装置14'、切断装置15'、输送装置16'。分禾件13'对田地的直立谷秆进行分禾。扶禾装置14'将被分禾的直立谷秆扶起。切断装置15'将被扶起的直立谷秆切断。输送装置16'将收割谷秆朝向脱粒装置10'向后方输送。
设有引导支承喂入链9'的导向架29'。导向架29'对喂入链9'中与上侧路径电影的部分进行引导支承。导向架29'跨过喂入链9'中的上侧路径上的输送起始端部和输送终端部。
〔脱粒装置〕
如图18所示,在脱粒装置10'的上部形成有脱粒室17'。在脱粒室17'设有脱粒筒11'。脱粒筒11'可以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Y1'旋转。在脱粒筒11'的下方设有筛网18'。在脱粒室17'的后方设有向外部排出尘埃的排尘扇19'。
在脱粒装置10'的下部设有对筛选对象物摆动筛选的摆动筛选装置20'、向摆动筛选装置20'吹送筛选风的筛选风机21'、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单粒化谷粒等)的一次回收部22'、回收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带枝梗的谷粒等)的二次回收部23'等。
在一次回收部22'设有向右方输送一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一次绞龙24'。在一次绞龙24'的右端部连动连结有向谷粒积存箱7'纵向输送一次处理物的谷粒的送谷装置25'。
在二次回收部23'设有向右方输送二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二次绞龙26'。在二次绞龙26'的右端部连动连结有向摆动筛选装置20'回送二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二次回送装置27'。
如图18'~图20'所示,在脱粒室17'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分别设有壁部34'。前侧的壁部34'构成脱粒室17'的前壁部。后侧的壁部34'构成脱粒室17'的后壁部。壁部34'具备可动壁35'和固定壁36'。在可动壁35'上经由脱粒筒轴11a'可旋转地支承有脱粒筒11'。跨过可动壁35'和固定壁36'设有将它们连结的连结臂37'。可动壁35'经由连结臂37'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Y2'可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固定壁36'。跨过前侧的固定壁36'和后侧的固定壁36'设有传递上述发动机的动力的传动轴38'。在脱粒装置10'的左右两侧部分别设有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朝向架40L'·40R'。
设有从上方覆盖脱粒筒11'的脱粒筒罩42'。在脱粒筒罩42'的右邻设有右上部罩43'。右上部罩43'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可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40R'。
设有支承脱粒筒11'并且绕摆动轴心Y2'可上下摆动的脱粒筒架44'。脱粒筒架44'具备前后一对可动壁35'和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在脱粒筒架44'上也支承有脱粒筒罩42'。
设有使脱粒筒架44'上下摆动的液压缸45'(相当于本发明的“促动器”)。液压缸45'跨过后侧的可动壁35'和后侧的固定壁36'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液压缸45'由电动液压缸构成。通过液压缸45'的伸长动作,脱粒筒架44'上升,通过液压缸45'的收缩动作,脱粒筒架44'下降。
设有将脱粒筒11'定位保持于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处理位置的脱粒筒锁定机构46'。脱粒筒锁定机构46'具备前后一对钩板47'和前后一对脱粒筒钩销48'。在前侧的壁部34'及后侧的壁部34'分别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Y3'可摆动地支承有钩板47'。在钩板47'的前端部设有可以与脱粒筒钩销48'卡合的钩部47a'。通过钩部47a'与脱粒筒钩销48'卡合,将脱粒筒11'定位保持于脱粒处理位置。通过解除钩部47a'相对于脱粒筒钩销48'的卡合,脱粒筒11'与脱粒筒架44'一同通过液压缸45'向上方摆动。摆动驱动前后一对钩板47'的电动机M'支承于后侧的壁部34'的后表面。通过电动机M使前后一对钩板47'向卡合侧及卡合解除侧摆动。
〔侧罩〕
如图16所示,在脱粒装置10'中喂入链9'所在的一侧的横侧部(左侧部)的机体横向最外侧设有侧罩50'。侧罩50'覆盖脱粒装置10'的左侧壁,且相对于该左侧壁可装拆。侧罩50'上下分割为上侧的罩体51'和下侧的罩体52'而构成。上侧的罩体51'前后分割为前侧的上罩体53'和后侧的上罩体54'而构成。下侧的罩体52'前后分割为前侧的下罩体55'和后侧的下罩体56'而构成。
如图21~图23所示,设有将前侧的上罩体53'可装拆地安装于脱粒装置10'的左侧壁的前后一对锁定机构57'。前侧的锁定机构57'具备钩卡合架58'、可以与钩卡合架58'卡合的钩59'、承接件60A'、钩体60B'、对钩59'进行卡合解除操作的把手61'。
钩卡合架58'由圆棒部件折弯而构成。钩卡合架58'以从支承架63'向后方伸出的状态支承于支承架63'。在导向架29'的前部设有安装支承架63'的安装部64'。支承架63'从安装部64'向下方延伸。在安装部64'螺栓固定支承架63'的上端部。
〔操作开关〕
如图21~图25所示,设有操作液压缸45'的操作开关62'(相当于本发明的“操作部件”)。操作开关62'对控制液压缸45'的控制装置(图示省略)发出通过液压缸45'的伸长动作使脱粒筒架44'上升的上升指令和通过液压缸45'的收缩动作使脱粒筒架44'下降的下降指令。操作开关62'具备发出上升指令的上升操作部62a'、发出下降指令的下降操作部62b'、连接配线W的连接部62c'。仅在按压操作上升操作部62a'的期间,脱粒筒架44'上升,仅在按压操作下降操作部62b'的期间,脱粒筒架44'下降。
操作开关62'配置于脱粒装置10'的左侧部的前端部。即,操作开关62'配置于脱粒装置10'的谷秆入口附近。操作开关62'侧视时相对于前侧的把手61'位于前下方。操作开关62'位于与前侧的上罩体53'的前端部对应的高度。换言之,操作开关62'位于与喂入链9'的输送起始端部对应的高度。具体而言,操作开关62'位于喂入链9'的下侧路径的比输送起始端部的下端P靠下侧、且比前侧的上罩体53'和前侧的下罩体55'的边界靠上侧。
在此,在图16及图21中,H表示相对于机体的左侧田地的未收割谷秆的高度。此外,图中所示的未收割谷秆的高度H是示例的,有时稍微浮动。操作开关62'位于比未收割谷秆的高度H高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操作开关62'接近站在操作开关62'附近的作业者的视线的高度,作业者容易识别操作开关62'(参照图16)。
在前侧的上罩体53'形成有操作开关62'露出的开口53a'。开口53a'为大致四边形状(具体而言为稍横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的开口。前侧的上罩体53'中与开口53a'对应的部分比其周围向前侧的上罩体53'的背面侧凹入。操作开关62'从开口53a'露出,但未从开口53a'向机体横外侧(左侧)伸出。
在此,操作开关62'未安装于前侧的上罩体53'。因此,在安装有前侧的上罩体53'的状态下,能够通过开口53a'操作操作开关62',并且,即使拆下了前侧的上罩体53',也能够使操作开关62'留在机体侧,且即使在拆下了前侧的上罩体53'的状态下,也能够操作操作开关62'。另外,在拆下前侧的上罩体53'时,无需从连接部62c'拆下配线W。
〔操作开关的支承构造〕
如图22~图25所示,操作开关62'支承于支承架63'及支承托架66'。支承架63'及支承托架66'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部件”。支承架63'及支承托架66'经由安装部64'支承于导向架29'。操作开关62'以其操作面朝向机体横外侧(左侧)的正侧面的姿势配置。支承托架66'以从支承架63'向前方伸出的状态支承于支承架63'。即,支承架63'兼用做支承托架66'用和钩卡合架58'用。
支承托架66'具备收容操作开关62'的收容部67'、安装操作开关62'的安装部68'、支承安装部68'的支承部69'。收容部67'由在机体横内侧(右侧)开口的箱状部件构成。收容部67'以其外侧面成为垂直的姿势支承于支承架63'。在安装部68'上形成有嵌入操作开关62'的嵌入孔68a'。支承部69'将板状部件折弯而构成,其两端部被固定于收容部67'的内侧面。在支承部69'的内部固定有安装部68'。
设有将支承架63'和脱粒装置10'的前壁部10A'(相当于本发明的“脱粒装置的壁部”)连结的支撑件70'。支撑件70'具备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朝向部71'、设于横朝向部71'的左端部的左固定部72'、设于横朝向部71'的右端部的右固定部73'。右固定部73'被螺栓固定于前壁部10A'。在支承架63'的下部设有螺栓固定左固定部72'的被固定部74'。能够沿着横朝向部71'配置操作开关62'用的配线W'。
设有从机体横外侧(左侧)覆盖操作开关62'的开关罩75'。开关罩75'由透明的弹性体(例如透明的乙烯制的片材)构成。开关罩75'具有从支承托架66'中上表面至左侧面的下端部的程度的上下长度,且具有与支承托架66'的前后长度同程度的前后长度。开关罩75'介于支承托架66'的左侧面和前侧的上罩体53'的内侧面之间。
〔其它实施方式〕
(1)如图26所示,也可以将操作开关62'以其操作面朝向左上方的倾斜姿势配置。该情况下,收容部67'以其外侧面朝向左上方的倾斜姿势支承于支承架63'。由此,立在操作开关62'附近的作业者从斜下方观察操作开关62'时,更容易识别操作开关62'(参照图16)。
(2)如图27所示,也可以将收容部67'的底部在下侧开口。由此,能够使秸秆屑等从该开口落下。
(3)如图28所示,也可以在开关罩75'上形成与操作开关62'的形状一致的形状部分。该情况下,操作开关62'安装于收容部67'。或者也可以不设置开关罩75'。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上述秸秆架构成为与脱粒筒架4'4一同绕摆动轴心Y2'可上下摆动。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操作部件”由操作开关62'构成,但也可以由操作杆构成。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促动器”由液压缸45'(电动液压缸)构成,但也可以由油压缸或电动机构成。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前侧的上罩体53'上形成有开口53a',但也可以不形成开口53a'。另外,也可以通过具有开口53a'的规格(例如局部操作开关62'的规格)和不具有开口53a'的规格(例如不具备操作开关62'的规格)兼用成型前侧的上罩体53'的模型。该情况下,在不具有开口53a'的规格中,能够将前侧的上罩体53'中堵塞开口53a'的部分例如作为粘贴注意标记的场所利用。
(8)作为操作开关62'的支承构造,也可以采用图29~图34所示的结构。
〔侧罩〕
如图29所示,在脱粒装置10'中配置有喂入链9'的横侧部(左侧部)的机体横向最外侧设有覆盖脱粒装置10'的左侧的侧罩50'。侧罩50'由上侧的上部罩体51'和下侧的下部罩体52'构成。上部罩体51'在前后方向上一分为二。与此同时,下部罩体52'在前后方向上一分为二。
如图29、图31、图32所示,前侧的上部罩体51'通过锁定机构157'装拆自如地安装于脱粒装置10'的左侧的侧壁。锁定机构157'具备钩卡合架158'、可以与钩卡合架158'卡合的钩159'、承接件160A'、钩160B'、对钩159'进行卡合解除操作的把手161'。
构成侧罩50'的上部罩体51'和下部罩体52'被支承为,通过与图29、图31、图32所示的构造共通的构造的锁定机构157'以锁定状态保持,且通过解除锁定机构157'的锁定而可拆卸。
如图30~图32所示,以相对于脱粒装置10'的前壁部10A'(脱粒装置10'的前端部的具体例)经由固定板171'向外方突出的姿势具备支撑件170'。该支撑件170'整体为棒状,经由突出端的支承板172'与支承架177'连结。
支承架177'被设定为纵长姿势,且在上端经由安装部176'具备导向架29'。该支承架177'在下部具备保持板173',通过螺栓将支承板172'与该保持板173'连结。
相对于该支承架177'支承有钩卡合架158'。该钩卡合架158'由折弯的圆棒部件构成。在该钩卡合架158'中,为具备上部和下部的平行姿势的被卡合架部的形态,在上部的被卡合架部卡合承接件160A',在下部的被卡合架部卡合钩160B'。另外,在锁定机构157'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下,在上部的被卡合架部卡合钩159'。
〔操作开关〕
如图29~图34所示,以能够从上部罩体51'的前端位置的外侧进行操作的方式具备操作开关62'(操作部件)。该操作开关62'构成为进行相对于壳体状的开关本体按压上侧的上升操作部62a'的操作和按压下侧的下降操作部62b'的操作,能够探测它们的操作。
脱粒装置10如实施方式中所示,具备控制电动机M'和液压缸45'(参照图19、图20)的控制装置(未图示),该控制装置取得操作操作开关62'时的操作信号,同时,向电动机M'和液压缸45'输出控制信号。
如图29、图33所示,在上部罩体51'上形成有使具有操作开关62'的上升操作部62a'和下降操作部62b'的操作面露出的孔部51a'。孔部51a'为大致四边形状,在上部罩体51'上与孔部51a'对应的部分成形为比其周围凹下的形状。在该结构中,以将操作开关62'埋入上部罩体51'的方式进行配置,且以操作开关62'的操作部面不向比上部罩体51'的外壁面51s'更外方突出的方式设定操作部面和上部罩体51'的外壁面的位置关系。
〔操作开关的支承构造〕
如图29、图30、图33、图34所示,操作开关62'(操作部件)经由开关架F'支承于脱粒装置10'的前壁部10A'(脱粒装置10'的前部位置的具体例)。
开关架F'具备收容操作开关62'的托架164'、与该托架164'的上部连结的纵向姿势的上部板165'、与上部板165'的上端部连结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中间臂166'。在该操作开关62'的下侧配置有越在下侧越向机体内侧倾斜的姿势的倾斜板155'。该倾斜板155'由在侧罩50'的内面以倾斜姿势支承的板材构成。
在该开关架F'中,在托架164'的背面侧(朝向机体的内方的一侧)形成有开关收容部164s'(收容部的具体结构),在该开关收容部164s',具备覆盖操作开关62'的罩部件167'。通过这种结构,操作开关62'被嵌入开关收容部164s',以通过罩部件167'覆盖上部和一侧部的状态被支承。
中间臂166'由带板材形成,具备沿机体的左右方向延伸的主臂部166a'、和在该主臂部166a'的内端侧以与上部板165'平行的姿势弯曲的连结部166b'。另外,连结部166b'通过螺栓与从脱粒装置10'的前端部向前侧突出的支承部件10B'连结。
进而,在主臂部166a'具备通过焊接与该主臂部166a'的上部连接且越在下侧越远离主臂部166a'的倾斜姿势的板材构成的加强臂部166c'。该加强臂部166c'的外端部焊接固定于上部板165',内端部焊接固定于连结部166b'。
该开关架F'在托架164'的上部焊接固定上部板165',在上部板165'的上端焊接固定有中间臂166'的主臂部166a'的外端。特别是,主臂部166a'被配置于插入喂入链9'的输送侧路径(由导向架29'支承的一侧)和返回侧路径(从导向架29'向下侧离开的一侧)之间的空间的位置。
如图34所示,由于托架164'具备外面侧的纵壁164a'、配置于机体的前后方向的一对侧壁164b'、上部壁164c',从而具有向机体内方和下方开放的构造。进而,由于罩部件167'具备单一的侧壁部167a'和上壁部167b',从而具有向机体内方和下方开放的构造。
在托架164'的外面侧的纵壁164a'形成有贯通孔状的开口164d',以操作部面从该开口164d'露出的方式在托架164'上具备操作开关62'的开关本体。在这样具备操作开关62'的状态下,操作开关62'的下方开放,因此,秸秆屑或尘埃等不会附着于操作开关62'上而通过自重向下方排出。
如图30、图33所示,支承于开关架F'的操作开关62'配置于比喂入链9'的输送侧路径和返回侧路径低的位置,取出操作开关62'的操作状态的配线配置于喂入链9'的下侧。进而,如图33所示,具备从托架164'的上部壁164c'覆盖纵壁164a'的开关罩175'、该开关罩175'由透明且柔软可变形的乙烯材等树脂片材构成,以夹持于上部罩体51'的内面和托架164'的纵壁164a'的外面的状态配置。
〔其它实施方式(8)的作用效果〕
这样将操作开关62'以在比喂入链9'靠外侧的上部罩体51'的外面露出的方式备置,因此,作业者能够一边确认脱粒筒11'(参照图18~图20等)的位置一边使脱粒筒11'上升。另外,在脱粒筒11'上升的状况下,作业者位于脱粒筒11'开放的方向,因此,容易进行脱粒室17(参照图18)的内部的确认,例如,内部的谷秆的除去也容易进行。
特别是,虽然以操作开关62'的操作面从上部罩体51'的孔部51a'露出的方式进行配置,但因为被配置在不从上部罩体51'的外壁面51s'突出的位置,所以消除作业者误接触操作部面的不良情况,即使在作业时树木的枝接触侧罩50',也能够消除误操作操作开关62'的不良情况。
另外,通过经由开关架F'将操作开关62'支承于脱粒装置10',能够以不将来自喂入链9'的振动传递到操作开关62'的状态进行支承,不会导致使操作开关62'共振、或使性能降低的不良情况。
在该结构中,是构成开关架F'的托架164'的开关支承空间向下方开放的结构,因此,即使秸秆屑或尘埃等侵入支承空间,它们也不会滞留而通过落下而排出。由此,例如,秸秆屑或尘埃等中所含的水分也不会对开关带来影响。
进而,通过在构成开关架F'的主臂部166a'具备加强臂部166c',提高主臂部166a',同时,将该加强臂部166c'以倾斜姿势备置,因此,即使秸秆屑或尘埃挂在加强臂部166c'上,也能够滑落,且秸秆屑或尘埃残留的不良被消除。另外,通过具备倾斜板155',秸秆屑或尘埃也不会散落在机体外方的田地面。
(9')代替其它实施方式(8')所示的结构,也可以将构成开关架F'的中间臂166'配置于喂入链9'的返回侧路径的下侧。这样,在配置中间臂166'的结构中,如其它实施方式(8')所示,与插通于喂入链9'的输送侧路径和返回侧路径中间相比,配置变得容易,例如,通过使用方管材料等强度高的材料作为中间臂166',也能够更进一步牢固地支承操作开关62'。
(10')开关架F'的构造不限于其它实施方式(8')所示,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相对于中间臂166'的外端位置直接具备托架64'。在这种结构中,减少开关架F的零件数量,从而不仅制造容易,而且成本也可以降低。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联合收割机(例如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除利用于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之外,还可以利用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Claims (24)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具备对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其中,
所述脱粒装置具有脱粒筒和设于所述脱粒筒的下方并且对筛选对象物进行摆动筛选的摆动筛选装置,
所述摆动筛选装置具有从机体横向外侧方可进行装拆的精筛选用的下筛,
在所述脱粒装置的横侧板上形成有所述下筛可通过的开口,
具备从机体横向外侧方覆盖所述横侧板的内罩、和从机体横向外侧方覆盖所述内罩并且相对于所述内罩可装拆的外罩,
所述内罩具有将所述内罩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分割而构成的多个罩体,
所述多个罩体中侧视时与所述开口重叠的罩体相对于所述横侧板可装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具备从机体横向外侧方覆盖所述横侧板中比所述内罩靠下侧的部分的下罩,
所述下罩的上端部从机体横向外侧与可装拆的所述罩体的下端部相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可装拆的罩体的下端部形成有向机体横向外侧折弯而进入所述下罩的内部的折弯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可装拆的罩体中比所述下罩的上端部所相接的部分靠上侧的部分形成有向比所述下罩的上端部所相接的部分靠机体横向外侧方伸出的伸出部。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脱粒装置具有设于所述摆动筛选装置的下方并且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一次回收部、设于所述摆动筛选装置的下方且所述一次回收部的后方并且回收二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二次回收部,
所述一次回收部具有将谷粒沿机体横方向输送的一次绞龙,
所述二次回收部具有将谷粒沿机体横方向输送的二次绞龙,
在所述横侧板所在的一侧的机体横向外侧部设有具有动力传递用的传动带并且跨过所述一次绞龙的旋转轴和所述二次绞龙的旋转轴设置的带式传动机构,
具备对所述传动带赋予张力的张力机构,
在拆下可装拆的所述罩体时,侧视时所述张力机构露出。
6.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具备:
脱粒装置,其对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秸秆切断装置,其连接设置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侧,并对来自所述脱粒装置的秸秆进行切断处理;其中,
所述脱粒装置具有:脱粒筒、设于所述脱粒筒的下方并且对筛选对象物进行摆动筛选的摆动筛选装置、设于所述摆动筛选装置的下方并且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一次回收部、设于所述摆动筛选装置的下方且所述一次回收部的后方并且回收二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二次回收部,
所述摆动筛选装置具有可从机体横向外侧方进行装拆的精筛选用的下筛,
所述一次回收部具有将谷粒向机体横方向输送的一次绞龙,
所述二次回收部具有将谷粒向机体横方向输送的二次绞龙,
在机体横向外侧部设有:具有动力传递用的第一传动带并且跨过所述一次绞龙的旋转轴和所述二次绞龙的旋转轴设置的第一带式传动机构、具有动力传递用的第二传动带并且跨过所述二次绞龙的旋转轴和向所述秸秆切断装置传递动力的传动轴设置的第二带式传动机构,
在所述脱粒装置中所述第一带式传动机构及所述第二带式传动机构所在的一侧的横侧板上形成有所述下筛可通过的开口,
以侧视时所述第一传动带及所述第二传动带不与所述开口重叠的方式在所述第一传动带和所述第二传动带之间形成有所述开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第一传动带位于比所述开口靠下侧,
具备对所述第一传动带赋予张力的张力机构,
所述张力机构具有与所述第一传动带接触的张紧轮、支承所述张紧轮的可摆动的张紧臂、对所述张紧臂向使所述张紧轮与所述第一传动带接触的一侧摆动施力的弹簧、安装所述弹簧中与所述张紧臂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棒,
在所述横侧板上设有支承所述棒的支承部,
所述支承部位于所述开口的前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支承部位于比所述开口的上端靠下侧。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支承部位于比所述开口的下端靠上侧。
10.如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脱粒装置具有设于所述脱粒筒的后方并且绕沿机体横方向延伸的轴心可旋转的分离鼓,
所述第二传动带也卷绕于所述分离鼓。
11.如权利要求6~10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第二传动带位于比所述第一传动带靠机体横向外侧。
12.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具备:
喂入链,其夹持输送收割谷秆;
脱粒装置,其具有脱粒筒,并且对通过所述喂入链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其中,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
脱粒筒架,其支承所述脱粒筒,并且可上下摆动;
促动器,其使所述脱粒筒架向上方摆动;
操作部件,其操作所述促动器;
所述操作部件配置于所述脱粒装置中所述喂入链所在的一侧的横侧部处的前端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操作部件位于与所述喂入链的输送起始端部对应的高度。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横侧部的机体横向最外侧设置有侧罩,
所述侧罩以上下分割为上侧的罩体和下侧的罩体的方式构成,
所述操作部件位于与所述上侧的罩体的前端部对应的高度。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上侧的罩体上形成有所述操作部件露出的开口。
16.如权利要求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具备对所述喂入链引导支承的导向架、和支承所述操作部件的支承部件,
所述支承部件支承于所述导向架。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具备将所述支承部件和所述脱粒装置的壁部连结的支撑件。
18.如权利要求12~17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操作部件支承于所述脱粒装置。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操作部件经由架支承于所述脱粒装置的前端部,
所述架具备支承所述操作部件的托架和将所述托架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前壁部连结的臂,
所述臂配置于穿过所述喂入链的输送侧路径和所述喂入链的返回侧路径之间的位置。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托架具有收容所述操作部件的收容部,该收容部向下侧开放。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收容部的下方具备以越在下侧越位于机体横方向的内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板。
22.如权利要求19~21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臂具备由截面形状纵向长的板材构成的主臂部、和由上端与该主臂部连接且越在下侧越远离所述主臂部的倾斜姿势的板材构成的加强臂部。
23.如权利要求19~22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托架设于所述横侧部中位于横向最外侧的侧罩的内侧。
24.如权利要求18~2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操作部件不比所述横侧部中位于横向最外侧的侧罩更突出。
CN201811464407.4A 2017-12-04 2018-12-03 联合收割机 Active CN1098638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2588 2017-12-04
JP2017-232588 2017-12-04
JP2017-239191 2017-12-14
JP2017239190A JP2019103462A (ja) 2017-12-14 2017-12-14 コンバイン
JP2017239191A JP6879893B2 (ja) 2017-12-14 2017-12-14 コンバイン
JP2017-239190 2017-12-14
JP2018199448A JP7110059B2 (ja) 2017-12-04 2018-10-23 コンバイン
JP2018-199448 2018-10-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63889A true CN109863889A (zh) 2019-06-11
CN109863889B CN109863889B (zh) 2022-08-23

Family

ID=66846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64407.4A Active CN109863889B (zh) 2017-12-04 2018-12-03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653365B1 (zh)
CN (1) CN10986388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24631A (en) * 1989-05-06 1991-06-18 Claas Ohg Combine harvester
JPH09103174A (ja) * 1996-08-28 1997-04-22 Youka Tekko Kk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部カバー
JP4658886B2 (ja) * 2006-09-22 2011-03-23 株式会社クボタ 脱穀装置の開閉構造
JP4886650B2 (ja) * 2007-10-17 2012-02-29 株式会社クボタ 脱穀装置のグレンシーブ着脱構造
CN204377469U (zh) * 2013-09-27 2015-06-10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JP2017046608A (ja) * 2015-08-31 2017-03-09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86650U (zh) 1972-01-22 1973-10-20
JPS5741043U (zh) * 1980-08-18 1982-03-05
JPH04349818A (ja) * 1991-05-27 1992-12-04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カ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24631A (en) * 1989-05-06 1991-06-18 Claas Ohg Combine harvester
JPH09103174A (ja) * 1996-08-28 1997-04-22 Youka Tekko Kk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部カバー
JP4658886B2 (ja) * 2006-09-22 2011-03-23 株式会社クボタ 脱穀装置の開閉構造
JP4886650B2 (ja) * 2007-10-17 2012-02-29 株式会社クボタ 脱穀装置のグレンシーブ着脱構造
CN204377469U (zh) * 2013-09-27 2015-06-10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JP2017046608A (ja) * 2015-08-31 2017-03-09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065951A (ko) 2019-06-12
CN109863889B (zh) 2022-08-23
KR102653365B1 (ko) 2024-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15406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2958345B (zh) 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
CN106455491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9863889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5451541B (zh) 联合收割机和收割机
BR102016006991B1 (pt) Limpador de grão para uma colheitadeira combinada
JP5778392B2 (ja) コンバインの選別装置
JP711005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833624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6793754A (zh) 收割机
JP4580227B2 (ja) 脱穀機
JP6858651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13660853B (zh) 联合收割机及收割机
JP6879893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8990518A (zh) 联合收割机
US895153A (en) Self-regulating separator.
JP2585198Y2 (ja) 全稈投入型コンバインの脱穀装置
JP2002058320A (ja) コンバインの搬送部の動力伝達構造
JP5840452B2 (ja) 汎用コンバイン
JP2020146068A5 (zh)
JP2022006499A (ja) コンバイン
JP3212458B2 (ja) 脱穀機における濾過体の調節装置
CN111083995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02058333A (ja) コンバインの穀粒受樋
JPH0675123U (ja)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脱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