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22996A - 电控变色车用玻璃 - Google Patents

电控变色车用玻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22996A
CN109822996A CN201711180733.8A CN201711180733A CN109822996A CN 109822996 A CN109822996 A CN 109822996A CN 201711180733 A CN201711180733 A CN 201711180733A CN 109822996 A CN109822996 A CN 1098229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olor change
transparency conducting
electrocontrolled color
conduct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8073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惠林
张羽
许良珍
方芳
杨河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filed Critical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Priority to CN20171118073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22996A/zh
Publication of CN1098229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229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包括:第一玻璃基材层、第一透明导电层、电控变色层及第二玻璃基材层;第一透明导电层设置于第一玻璃基材层上,第一透明导电层接收汽车的电能提供装置输出的电能;电控变色层设置于第一透明导电层上,并完全覆盖第一透明导电层,电控变色层接收第一透明导电层输出的电能且电控变色层的变色程度根据电能大小而变化;第二玻璃基材层设置于电控变色层上。

Description

电控变色车用玻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玻璃,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电控变色车用玻璃。
背景技术
近年,汽车成为家用常见的交通工具选择,尤其在电动汽车以及油电混合汽车的发展上,配合全球性的新能源以及环保政策,每年都在快速地增长,作为车辆所必备的车用玻璃行业也理所当然地蓬勃了起来。实际上,单独而言,光是汽车玻璃行业的份额就达到170亿美元,市场前景良好。
但是不可讳言的,相较于车辆的动力、操纵、电控与安全性部件而言,车用玻璃的进步显得步履蹒跚,并留下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举例来说,一般的汽车玻璃主要由一年和层做为中心夹组两片玻璃层组成,仅能单纯提供透光以及强度保护,因为缺少了调色、变色、调整光线进入角度的功能,使用过程中常见出现以下问题:
1、在夏天高温的户外,太阳光通过车窗玻璃照入车内,透过温室效应效果,将快速地提升车内温度,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当气温达到35℃时,阳光照射15分钟,封闭车厢里的温度就能升至65℃。而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皇家汽车俱乐部进行的测试中,汽车在阳光下停放1分钟后,车内温度会从19℃窜至30℃,7分钟后可达40℃以上的高温。很明显的,在这样的车内条件下,将会很快地造成车辆内装老化、车内敏感电子组件故障的问题发生的可能,以及在车辆使用时需要加大空调力度,等待车内温度降低的不适与耗能。
2、当车辆在夜间行驶时,于对向来车开启开远光灯的状况下,常使辆驾驶员无法看清楚道路状况,尤其来车开启远光灯的环境常常是无路灯照明或是道路蜿蜒崎岖的异常状况。于此情况下无法看清路况,将给辆驾驶员及乘客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配合新时代车辆的开发,一种克服上述缺陷的车用玻璃明显具有市场需要,配合新能源车多具有电池以及电力转换系统配合的特性,电控材料在车用玻璃上的应用成为新的研究目标。也成为车用玻璃业界竞逐的桂冠。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中,包括:
第一玻璃基材层;
第一透明导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材层上,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接收汽车的电能提供装置输出的电能;
电控变色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上,所述电控变色层接收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输出的所述电能且所述电控变色层的变色程度根据所述电能大小而变化;
第二玻璃基材层,设置于所述电控变色层上。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中,包括:
塑料薄膜层;
第一透明导电层,设置于所述塑料薄膜层上,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接收汽车的电能提供装置输出的电能;
电控变色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上,所述电控变色层接收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输出的所述电能且所述电控变色层的变色程度根据所述电能大小而变化;
粘合层,设置于所述电控变色层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全部或部分有益的技术效果:
1、在不需要太阳光照射到车内时,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可以自动变色阻挡太阳照入(比如夏天户外停车时候),当需要太阳照入时,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又可以变得透明(比如冬天行驶过程中);
2、在夜间行驶时,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可以调整前方光线的入射角度,既有防炫作用,其他位置还是处于透明状态,即做到局部调整汽车玻璃颜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控变色车用玻璃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电能传输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第一玻璃基材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电控变色车用玻璃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玻璃基材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纯化的纳米金属丝长度的直方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实施方式和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请参照图1-3,图1为本发明电控变色车用玻璃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电能传输示意图;图3为图1的第一玻璃基材层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方向为电能的传输方向。请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揭露的的该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包括:第一玻璃基材层11、第一透明导电层12、电控变色层13及第二玻璃基材层15。
该第一玻璃基材层11为组成车窗透明部分的基材,可为任何具有适当透明度且强度足够通过汽车安全规范的材料,可例如但不限于是高强度耐热玻璃或塑料,亦可为玻璃与塑料的复合结构,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该第一透明导电层12设置于第一玻璃基材层11上,第一透明导电层12接收汽车的一电能提供装置16输出的电能,并输出至该电控变色层13,使得该电控变色层13在获得经过设计的适当电能输出之后,产生颜色或是透明度的改变,以实现电控变色的效果。
于一实施利中,该透明导电层12为纳米金属材料分布组成。于一较佳实施利中,该类纳米金属原料可为纳米银材料,具有较佳的金属特性,并同时保持了足够的透明度,使得本发明得以于实现电控变色目的的同时,确保车窗的透明度符合各国汽车使用标准。举例来说,本文所用的“纳米金属材料”指包含元素金属、金属合金或金属化合物(包括金属氧化物)的金属丝。纳米金属丝的至少一个截面尺寸小于500nm,且较佳小于100nm,且更佳小于50nm。更典型小于100nm或50nm。在各种实施例中,纳米结构的宽度或直径介于10nm至40nm、20nm至40nm、5nm至20nm、10nm至30nm、40nm至60nm或50nm至70nm范围内。纳米金属丝的纵横比(长度:宽度)大于10,较佳大于50,且更佳大于100。合适纳米丝通常具有10至100,000范围内的纵横比。较大纵横比可有利于获得透明导体层,因为其可使得形成更有效的导电网络,同时允许降低导线的总密度以达成高透明度。换言之,当使用具有高纵横比的导电纳米丝时,达成导电网络的纳米丝的密度可足够低以便导电网络实质上为透明的。纳米金属丝可以任何金属为主,包括(但不限于)银、金、铜、镍及镀金银。
纳米金属丝的长度、直径也关系到透明导电层的导电特性是否优良,在各种实施例中,纳米丝结构的长度介于5μm至30μm范围内,或介于15μm至50μm、25μm至75μm、30μm至60μm、40μm至80μm或50μm至100μm范围内。请见图6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纯化的纳米金属丝长度的直方图,于此一实施例中,具有小于25μm长度的纳米金属丝比例大于80%,大于8μm长度的纳米金属丝比例亦大于75%,大于5μm长度的纳米金属丝比例亦大于92%。其他各种可能的组合也已于图中揭露,请参考图示,于此不再赘述。
前述"透明导电层"指提供透明导体的导电介质的纳米金属丝网络层。当存在基质时,纳米金属丝的网络层与该基质的组合亦称为"导电层"。由于导电性藉由电荷自一个纳米金属丝渗透至另一纳米金属丝而达成,因此导电层中必须存在足够纳米金属丝以达到电渗透临限值且变成导电性。导电层的表面电导率与其表面电阻率成反比,表面电阻率有时亦称为薄片电阻,其可藉由此项技术中已知的方法量测。
如熟习此项技术者所了解,基质的机械及光学特性可能由其中任何粒子的高负载而改变或折衷。有利的是,纳米金属丝的高纵横比允许经由银纳米丝的临限负载水平为约35%重量的基质形成导电网络。此负载水平并不影响该基质的机械或光学特性。
在多种实施例中,纳米金属丝可以临限负载水平以上的水平负载而不会不利地影响该基质的机械或光学特性。举例而言,银纳米丝通常可以小于约60%重量负载,较通常为小于约40%重量,且更通常为小于约20%重量,且甚至更通常为小于约10%重量。此等值完全视纳米丝的尺寸及空间散布而定。有利的是,可藉由调整纳米金属丝的负载水平而提供可调导电率(或表面电阻率)及光学透明度的透明导体。如藉由熟习此项技术者所了解,基质的机械及光学特性可能藉由其中任何粒子的高负载而改变或受损。有利地,纳米金属丝的高纵横比使得对于纳米银丝而言,可在较佳约0.05μg/cm2至约10μg/cm2,更佳约0.1μg/cm2至约5μg/cm2及更佳约0.8μg/cm2到约3μg/cm2的临限表面负载位准下形成穿过基质的导电网络。该等表面负载位准不影响基质的机械或光学特性。该等值强烈地视纳米丝的尺寸及空间分散度而定。有利地,可藉由调整纳米金属丝的负载位准来提供具有可调节电导率(或表面电阻率)及光学透明度的透明导体。在某些实施例中,基质为约10nm至5μm厚、约20nm至1μm厚或约50nm至200nm厚。在其他实施例中,基质的折射率为约1.3至2.5或约1.35至1.8。
透明导体的光学透明度或清晰度通常可由包括透光率及混浊度的参数来定量性界定。“透光率”指透射穿过介质的入射光的百分比。在多种实施例中,透明导体的透光率为至少50%、至少60%、至少70%或至少80%且可高达至少91%至92%。混浊度为光扩散指数。其是指在透射期间与入射光分离且散射的光的数量百分比。不同于主要为介质的性质的透光率,混浊度通常与产品有关且通常由表面粗糙度及介质中所嵌粒子或组成不均匀性所致。在多种实施例中,透明导体的混浊度不大于10%、不大于8%或不大于5%且可低至不大于2%至0.5%。
于一实施例中,当该等银纳米丝的宽度为约70nm至80nm且长度为8μm左右,PET上的裸银纳米丝膜的光学特性为透光率大于80%。
由于光敏感物质容易吸收光且经受或引起复杂的光化学活动,可选择地使用抗UV保护剂,。一种类型的光化学活动涉及将化合物自基态激发至较高能阶(即激发态)。激发态系瞬时的且通常将衰减回基态且释放热。但瞬时激发态亦可引起与其他物质复杂的级联反应。无论故障机制如何,发现某些光化学活动经由氧化反应导致银纳米结构的腐蚀:Ag0→Ag++e-。
在某些实施例中,腐蚀藉由阻抑激发态的光化学活动或帮助快速返回基态来抑制。具体而言,藉由将一或多种光稳定剂并入光学堆栈(例如,并入一或多个层,尤其并入一或多个毗邻银纳米结构的层)中,可阻抑可能导致银腐蚀的光化学活动。
抗UV层包含一或多种抗UV物质,其吸收UV区(典型定义为390nm以下的光)中的光子,因此阻挡或显著减弱入射光中的原本可进入光学堆栈且降解银纳米结构的UV光。挡UV物质典型地为具有不饱和化学键的化合物。一般而言,当挡UV物质吸收光子时产生电子激发态。激发态藉由能量转移或电子转移回到基态,因此耗散光子能量。
在某些实施例中,抗UV层可为本文中所描述的涂布有抗UV物质薄层的基板中的任一者。在其他实施例中,抗UV层可在层的主要部分内并有一或多种抗UV物质。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尤其在抗UV层为光学堆栈内的中间层的组态中,抗UV层可适宜充当OCA(Opticalclear Adhesive,OCA)层。在此情况下,抗UV的OCA层兼用于阻挡UV光以及粘结光学堆栈的两个子部分的双重用途。
抗UV保护剂可以下种类的化合物中的任一者:概言之,其具有非挥发性(具有至少150℃的沸点)且可为液体或固体。其可是分子量不大于500的有机小分子,或可是具有2-100个单体的寡聚物或大于100个单体的聚合物。
烯烃含有至少一个碳-碳双键的烃。双键使烯烃成为牺牲氧化反应的候选者。烯烃可具有直链、环状碳骨架或直链及环状碳骨架的组合。在碳骨架上,烯烃可进一步经以下基团取代:羟基、烷氧基、硫醇、卤素、苯基或胺基团。
在一实施例中,适宜烯烃具有交替双键及单键配置以提供延伸的共轭结构。该共轭结构允许基团去局域化,从而使其稳定。共轭烯烃的实例包含(但不限于)胡萝卜素或类胡萝卜素、某些萜或类萜。
在其他实施例中,烯烃可具有多个但非共轭的双键。非共轭烯烃的实例包含某些萜、松香、聚丁二烯及诸如此类。除作为光稳定剂外,某些烯烃亦是增粘剂且可直接并入OCA中。
萜系烯烃的子组。其源自由多种植物、尤其针叶树制造的树脂。尽管萜包含众多种烃,但其皆含有至少一个异戊二烯单元。萜可具有环状以及非环状碳骨架。如本文所使用,萜亦包含类萜,其萜是经由碳骨架的氧化或重排的衍生物。
在某些实施例中,光稳定剂为薴。薴含有两个异戊二烯单元的环状萜。环双键容易经受氧化反应以形成环氧化物。某些金属因其可使光化学活动去敏感而可用作无机光稳定剂。实例包含铑盐及锌或镉盐。所有该等专利的全文皆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中。
抗氧化剂尤其有效地抑制氧引起的腐蚀。抗氧化剂可作为捕获剂藉由与分子氧直接反应起移除氧的作用。抗氧化剂亦可起移除在初始氧化反应中形成的基团的作用,从而防止其他基团起始的链反应。尤佳抗氧化剂系抗坏血酸盐(ascorbate),其可为抗坏血酸盐(ascorbate salt,例如抗坏血酸钠盐或抗坏血酸钾盐)或抗坏血酸。
抗氧化剂的其他实例可包含硫醇、肼及亚硫酸盐(例如亚硫酸钠盐及亚硫酸钾)。可将光稳定剂或本文所阐述任一类光稳定剂的组合并入所给出光学堆栈的任一层中。
具体而言,由于光学堆栈的大多数功能层可藉由基于溶液的涂覆方法来形成,故可在涂覆之前将光稳定剂与涂覆溶液组合。例如,可经由共沉积将光稳定剂并入纳米结构层、外涂层、底涂层、基板或黏着层(例如,OCA)中。
该透明导电层12的设置方法,可利用涂布方式涂布于该基材层11的其中一表面,而涂布方式可利用例如旋涂、浸渍、倾注、滴注、喷雾、喷细雾(misting)、刮刀涂布、刷涂或印刷,例如喷墨印刷、网版印刷、凹版印刷、平版印刷或移动印刷等方式进行涂布。
为了提供足够且平均分布的电能给该透明导电层12,本发明揭露多种产生具有电压差的电极或电流导入层的方式。例如,可利用细金属丝于该透明导电层12直线距离最短的两侧面间形成两电极布局。或者,电极得以银胶网印为主,可供应电流均匀通过该透明导电层12,以达到快速均匀升降温的功能,且银胶网印电极主要实施的方法包含网印涂布、蒸镀、溅镀、粘贴等方式,而电极分别布设于该透明导电层12的相对于该基材层11的表面上。或者,亦可形成于该玻璃基材层11上,之后再形成该透明导电层12于电极或形成电极的导电层上。
换言之,电极彼此分离地设置于该透明导电层12上,且电极的导电能力较该透明导电层12的导电率高,举例来说,可以是银胶或高导电率的金属胶体,实际应用中,该些胶体可以是以涂布或印刷的方式形成于该透明导电层12上;较佳地,二电极之间可以是分别设置于该透明导电层12彼此相对的侧边上;当然在特殊应用需求中,亦可以是彼此分离,而设置于透明导电层20相邻的侧边上。或者一电极分别占有相邻的两边。以上的选择会影响该透明导电层12上电流的分布与流动路径,进而决定能量消耗的分布,使得本发明可以对目标表面平均地进行加热,亦可以针对特殊区域进行单独升温,以克服该透明导电层12因为均匀涂布所形成的加热不平均问题,将于下详述。特别说明的是,于本发明中所指的电极,并非局限于层状结构,实际应用中,亦可依需求置换为高导电率的金属细导线。
特别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态样中,该透明导电层12亦可以是直接以涂布或印刷的方式形成于该玻璃基材层11的表面上,而电极随后再涂布或印刷于该透明导电层12上。
于一实施例中,该电控变色层13设置于所述该第一透明导电层12上,并完全覆盖第一透明导电层12,于另一实施例中,为了增进透光率以及配合该透明导电层12所形成的送电网络,该电控变色层13亦可依据需求形成对应前述该透明导电层12的型态,其中的重点在于完整接收该透明导电层12送出的电能。此处须说明的是,电控变色是指在外加电压或电场的作用下,材料的颜色或透明度的稳定的可逆变化。电致变色薄膜具有工作电压低、能耗小、环保、视觉大、有记忆功能、工作范围宽、易于大面积制作等优点,在显示器件、调光玻璃、信息存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电致变色薄膜可分为无机电控变色薄膜(如W03、Ni02、Mo03、V205等)。
本实施例所揭露的该电控变色层13的材料组成,可为前述无机电控变色层材料的一者及其组合。或者亦可加入有机材料形成复合层,其中有机材料可为非密堆蛋白石SiO2胶体晶体,由SiO2纳米或亚微米球所组成。或者,亦可为有机导电高分子掺杂/脱掺杂的过程即氧化或还原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完全可逆的颜色变化的材料,比如聚苯胺(PANi)、聚噻吩、聚吡咯等。
另一个电致变色材料很好的例子是聚苯胺,聚苯胺可以通过电化学过程或者苯胺的化学氧化过程来形成。如根据不同的氧化态,聚苯胺可以呈现为浅黄色或者深绿、黑色。其它找到技术应用的电致变色材料包括紫罗碱和多金属钨酸盐(polyoxotungstate)。
该电控变色层13接收第一透明导电层12输出的电能且电控变色层13的变色程度根据电能大小而变化;于一实施例中,具有电活性(Electroactive)的该电致变色13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而得失电子,使得材料的能阶改变而造成颜色的变化。运作时,在至少透明导电层之间施加一定的电场,电致变色材料在电场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材料颜色产生变化。
于一实施例中,该电控材料层更包括一电解质层以及一离子储存层,其中该电解质层由特殊的导电离子材料组成,像过氯酸锂、过氯酸纳等的导电溶液或固体电解质材料;该离子储存层在电致变色材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储存相对应的反向离子,保持整个电荷平衡的作用,该离子储存层也可以使用与电致变色层电性相反的材料,这样可以达到颜色加成或互补的作用。
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二玻璃基材层15设置于该电控变色层13上。其中,该第一玻璃基材层11及/或该第二玻璃基材层15为全钢化防爆或区域钢化防爆玻璃;第一玻璃基材层11还包括依次叠置的第一玻璃层111、粘着层112及第二玻璃层113。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透明导电层14,设置于第二玻璃基材层15上且位于电控变色层13及第二玻璃基材层15之间,该第一透明导电层12以及该第二透明导电层14接收汽车的电能提供装置16输出的电能,并产生一电位差(电场),使电致变色材料在电场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材料颜色产生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并不此为限,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每一纳米金属透明导电层包括二氧化钛钠米粒子(图未示),或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每一纳米金属透明导电层包括多个纳米金属丝(图未示)及二氧化钛钠米粒子(图未示)。
请见图2所示,为对电能提供装置16的进一步说明,该电能提供装置16包括一电池161以及一光电转换器162,该电池161以及该光电转换器162分别电性连接于该第一透明导电层12及/或该第二透明导电层14,该光电转换器162并与该电池161电性连接。
此处的操作方式为,当车辆运行于有足够日光使进行该光电转换器162将日光转换为足够电能透过前述透明导电层供电给该电控变色层13的状况下,系统将旁路(bypass)该电池161与前述透明导电层之间的电性连接,直接由该光电转换器提供电能给前述透明导电层,前述透明导电层产生电场后使该电控变色层13产生变色效果。而当车辆运行于夜间或日光不足的状况时,则会旁路该光电转换器162,选择由该电池161直接对前述透明导电层供电,于一实施例中,此时该光电转换器仍会对该电池161进行供电,以降低该电池161中储存电力的损耗。
请参照图4-5,图4为本发明电控变色车用玻璃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玻璃基材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5所示,本发明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包含:塑料薄膜层21、第一透明导电层22、电控变色层23、粘合层25及基材层26;第一透明导电层22设置于塑料薄膜层21层上,第一透明导电层22接收汽车的电能提供装置输出的电能;电控变色层23设置于第一透明导电层22上,并完全覆盖第一透明导电层22,电控变色层23接收第一透明导电层22输出的电能且电控变色层23的变色程度根据电能大小而变化,电能为电压或电流;粘合层25设置于电控变色层23上,粘合层25用以粘接于玻璃基材层26上。
其中,玻璃基材层26为全钢化或区域钢化玻璃;玻璃基材层26还包括依次叠置的第一玻璃层261、粘着层262及第二玻璃层263。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透明导电层24,设置于粘合层25上且位于电控变色层13及粘合层25之间,第二透明导电层24接收汽车的电能提供装置输出的所述电能,电控变色层13还接收第二透明导电层24输出的电能且电控变色层23的变色程度根据电能大小而变化。
其中,第一透明导电层22及第二透明导电层24的结构与前述中第一透明导电层12及第二透明导电层14的结构相同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另本实施例中的电能提供装置的结构及电能传输方式与前述中电能提供装置16的结构及电能传输方式相同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於一實施例中,该塑料薄膜层21层形成于该粘合层25远离该些纳米金属透明导电层的一表面,系用以保护并遮蔽该黏粘合层25,于该黏粘合层25未黏粘贴于车窗玻璃前,附着于其上以保护并遮蔽该黏粘合层25意外的沾粘,并保持其黏粘性。
应用于此实施例中的该塑料薄膜层21层,为了要配合以黏粘贴方式组装的模式,需要满足容纳较大的形变量。为此,此处的材料选择应以挠性类薄膜为主,亦可为透明薄膜的复合成形体,以同时满足强度以及形变量的要求。关于透明挠性薄膜的材料选择,可选自下列种类之的塑料材料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PP、PE、PS、PMMA、PC、PET、PVC、PI、PU,等各种可选用的透明材质。此处须注意的是,由于该塑料薄膜层21层会暴露在车内与使用者接触,因此对于耐磨的能力会有一定要求,于需要时,可对该塑料薄膜层21层进行耐磨处理,以增加基材层的耐磨防刮能力。
于一实施例中,一粘合层形成或设置于该第一透明导电22上,该黏粘合层具有相当的黏粘性,用于将该平面加热结构3服贴且完整地与车窗玻璃结合,使得电控变色车用玻璃能够在前述揭露的工作原理下对车窗进行均匀的加热除雾。在黏粘合层的选择上,可选择通用的车窗用黏粘合层,亦可透过通过后续的加工或涂布,将黏粘合液体或黏粘合胶涂布于车窗玻璃上,之后再加以黏粘合,如选用后涂布的方式,则该电控变色车用玻璃亦可省略该黏粘合层结构。
於一实施例中,一第一保护层進一步形成于該透明导电层与该黏粘合层之间,亦即该透明导电层远离该基材层的一表面,该第一保护层可与该黏粘合层整合,形成一具有胶合能力的第一保护层。于此同时,该第一保护层亦可作为一光学功能层,具有抗紫外线及/或抗反射的能力,并添加吸收可见光及吸热的材料。或者,该第一保护层亦可形成于该透明导电层靠近该基材层的另一表面。
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在不需要太阳光照射到车内时,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可以自动变色阻挡太阳照入(比如夏天户外停车时候),当需要太阳照入时,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又可以变得透明(比如冬天行驶过程中);在夜间行驶时,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可以调整前方光线的入射角度,既有防炫作用,其他位置还是处于透明状态,即做到局部调整汽车玻璃颜色。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同时,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因此,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8)

1.一种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玻璃基材层;
第一透明导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材层上,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接收汽车的电能提供装置输出的电能;
电控变色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上,所述电控变色层接收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输出的所述电能且所述电控变色层的变色程度根据所述电能大小而变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透明导电层,设置于第二玻璃基材层上且位于所述电控变色层及所述第二玻璃基材层之间,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接收所述电能提供装置输出的所述电能并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间产生一电場以控制所述电控变色层的变色程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及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为纳米金属透明导电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纳米金属透明导电层的临限表面负载位准位于0.05μg/每平方厘米至10μg/每平方厘米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纳米金属透明导电层包括多个纳米金属丝,所述多个纳米金属丝中长度大于5μm的纳米金属丝比例大于92%。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纳米金属丝的纵横比介于10至100之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纳米金属透明导电层更包括一基质层,该基质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材层及/或所述第二玻璃基材层上以供所述多个纳米金属丝附着,该基质层的厚度为10nm至5μm,折射率位于1.3至2.5间。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材层及/或所述第二玻璃基材层上的所述多个纳米金属丝中长度大于5μm的纳米金属丝比例大于92%。
9.如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纳米金属透明导电层包括二氧化钛钠米粒子。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纳米金属丝形成下述的图案层及其组合:网点、多角形、交错线列、同心圆或类圆排列。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提供装置包括电池,所述电池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及/或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所述电池输出所述电能至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及/或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提供装置包括光电转换器,所述光电转换器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池以及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及/或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其中,当光线充足时,所述光电转换器首先输出所述电能至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及/或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如存在多余电能,所述光电转换器将多余电能输出至所述电池,所述电池进行储能;当光线不足时,所述电池输出所述电能至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及/或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材层及/或所述第二玻璃基材层为全钢化或区域钢化玻璃。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材层包括依次叠置的第一玻璃层、粘着层及第二玻璃层。
15.一种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
塑料薄膜层;
第一透明导电层,设置于所述塑料薄膜层上,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接收汽车的电能提供装置输出的电能;
电控变色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上,所述电控变色层接收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输出的所述电能且所述电控变色层的变色程度根据所述电能大小而变化;
粘合层,设置于所述电控变色层上;以及
离形膜,设置于所述黏合层远离所电控变色层之一侧表面上。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透明导电层,设置于第二玻璃基材层上且位于所述电控变色层及所述第二玻璃基材层之间,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接收所述电能提供装置输出的所述电能并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间产生一电场以控制所述电控变色层的变色程度。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及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为纳米金属透明导电层。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纳米金属透明导电层的临限表面负载位准位于0.05μg/每平方厘米至10μg/每平方厘米之间。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纳米金属透明导电层包括多个纳米金属丝,所述多个纳米金属丝中长度大于5μm的纳米金属丝比例大于92%。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纳米金属丝的纵横比介于10至100之间。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纳米金属透明导电层更包括一基质层,该基质层设置于所述塑料薄膜层及/或所述粘合层层上以供所述多个纳米金属丝附着,该基质层的厚度为10nm至5μm,折射率位于1.3至2.5间。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塑料薄膜层及/或所述粘合层上的所述多个纳米金属丝中长度大于5μm的纳米金属丝比例大于92%。
23.如权利要求17或19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纳米金属透明导电层包括二氧化钛钠米粒子。
2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纳米金属丝形成下述的图案层及其组合:网点、多角形、交错线列、同心圆或类圆排列。
25.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提供装置包括电池,所述电池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及/或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所述电池输出所述电能至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及/或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提供装置包括光电转换器,所述光电转换器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池以及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及/或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其中,当光线充足时,所述光电转换器首先输出所述电能至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及/或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如存在多余电能,所述光电转换器将多余电能输出至所述电池,所述电池进行储能;当光线不足时,所述电池输出所述电能至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及/或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
2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基材层为全钢化或区域钢化玻璃。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基材层包括依次叠置的第一玻璃层、粘着层及第二玻璃层。
CN201711180733.8A 2017-11-23 2017-11-23 电控变色车用玻璃 Pending CN10982299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80733.8A CN109822996A (zh) 2017-11-23 2017-11-23 电控变色车用玻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80733.8A CN109822996A (zh) 2017-11-23 2017-11-23 电控变色车用玻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22996A true CN109822996A (zh) 2019-05-31

Family

ID=66858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80733.8A Pending CN109822996A (zh) 2017-11-23 2017-11-23 电控变色车用玻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22996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16596A (zh) * 2019-12-24 2020-04-17 上海擎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窗玻璃和车辆
CN112162440A (zh) * 2020-09-25 2021-01-01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TWI737010B (zh) * 2019-10-21 2021-08-21 欣興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電致變色鏡片模組
KR20220004426A (ko) * 2020-07-03 2022-01-11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금속 유기화합물 및 산화방지제를 포함하는 전해질 조성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변색소자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59262A1 (en) * 2007-04-20 2008-10-23 Cambrios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Composite transparent conductor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CN202186330U (zh) * 2011-08-18 2012-04-11 亚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后视镜
CN102648542A (zh) * 2009-09-29 2012-08-22 普莱克斯托尼克斯公司 有机电子器件、组合物和方法
CN103186004A (zh) * 2011-12-28 2013-07-03 亚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纳米电致变色材料结构的电致变色装置
CN103777424A (zh) * 2012-10-17 2014-05-07 珠海兴业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电致变色器件
CN103858242A (zh) * 2011-08-26 2014-06-11 加州大学校务委员会 纳米结构的透明导电氧化物电致变色装置
CN103947002A (zh) * 2011-06-28 2014-07-23 英诺华动力有限公司 并入了添加剂的透明导体以及相关的制造方法
CN104685577A (zh) * 2012-06-22 2015-06-03 C3奈米有限公司 金属纳米结构化网络和透明导电材料
CN204855991U (zh) * 2015-08-07 2015-12-09 谈晓辉 一种柔性调光器件及含有该器件的透光量可调节窗
CN105887126A (zh) * 2016-04-21 2016-08-24 浙江工业大学 聚(3,4-乙撑二氧噻吩)纳米线薄膜及其合成方法与应用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59262A1 (en) * 2007-04-20 2008-10-23 Cambrios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Composite transparent conductor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CN102648542A (zh) * 2009-09-29 2012-08-22 普莱克斯托尼克斯公司 有机电子器件、组合物和方法
CN103947002A (zh) * 2011-06-28 2014-07-23 英诺华动力有限公司 并入了添加剂的透明导体以及相关的制造方法
CN202186330U (zh) * 2011-08-18 2012-04-11 亚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后视镜
CN103858242A (zh) * 2011-08-26 2014-06-11 加州大学校务委员会 纳米结构的透明导电氧化物电致变色装置
CN103186004A (zh) * 2011-12-28 2013-07-03 亚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纳米电致变色材料结构的电致变色装置
CN104685577A (zh) * 2012-06-22 2015-06-03 C3奈米有限公司 金属纳米结构化网络和透明导电材料
CN103777424A (zh) * 2012-10-17 2014-05-07 珠海兴业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电致变色器件
CN204855991U (zh) * 2015-08-07 2015-12-09 谈晓辉 一种柔性调光器件及含有该器件的透光量可调节窗
CN105887126A (zh) * 2016-04-21 2016-08-24 浙江工业大学 聚(3,4-乙撑二氧噻吩)纳米线薄膜及其合成方法与应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7010B (zh) * 2019-10-21 2021-08-21 欣興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電致變色鏡片模組
US11472344B2 (en) 2019-10-21 2022-10-18 Unimicron Technology Corp. Electrochromic mirror module
CN111016596A (zh) * 2019-12-24 2020-04-17 上海擎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窗玻璃和车辆
KR20220004426A (ko) * 2020-07-03 2022-01-11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금속 유기화합물 및 산화방지제를 포함하는 전해질 조성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변색소자
KR102429311B1 (ko) * 2020-07-03 2022-08-04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금속 유기화합물 및 산화방지제를 포함하는 전해질 조성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변색소자
CN112162440A (zh) * 2020-09-25 2021-01-01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2162440B (zh) * 2020-09-25 2021-11-23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22996A (zh) 电控变色车用玻璃
Cannavale et al. Forthcoming perspectives of photoelectrochromic devices: a critical review
CN104487890B (zh) 电致变色装置和用于制造电致变色装置的方法
US8773746B2 (en) All-solid-state reflective dimming electrochromic element sealed with protective layer, and dimming member comprising the same
Zaban et al. Photosensitization of nanoporous TiO2 electrodes with InP quantum dots
US8593714B2 (en) Composite electrode and electrolytes comprising nanoparticles and resulting devices
TWI384310B (zh) 光伏致變色元件及其應用
US20140340729A1 (en) Reflective dimming electrochromic element with non-water based hydrogen ion conductive electrolyte layer inserted therein, and dimming element using the same
CN104777695A (zh) 电致变色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Wang et al. Pairing of luminescent switch with electrochromism for quasi-solid-state dual-function smart windows
JP2008542804A5 (zh)
US11432378B2 (en) Planar heating structure
CN103186004A (zh) 具有纳米电致变色材料结构的电致变色装置
Pugliese et al. Highly efficient all-solid-state WO3-perovskite photovoltachromic cells for single-glass smart windows
WO2021032599A1 (de) Sensormodul zur anordnung an einem kraftfahrzeug
CN1692304A (zh) 具有电致变色和光致变色性能的渗透金属结构
JP5987540B2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表示装置・二次電池一体型固体素子
Yaseen et al. State-of-the-art electrochromic thin films devices, fabrication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a review
Abdel-Galil et al. Optical analysis of methyl violet thin films/polymeric substrate for flexible organic technology
Zhai et al. Reversible electroswitchable luminescence in thin films of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assemblies
DE102009029790A1 (de) Transportmittel mit mehrlagigen Photovoltaikstrukture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selben
CN209132562U (zh) 一种全固态电致变色防眩后视镜
KR20180093422A (ko) 양자점 감응형 태양전지가 통합된 전기변색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3065800A (zh) 喷墨印刷用电极组合物和使用其制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用电极的方法
DE102010015848A1 (de) Solarmodul oder Solarzelle mit optisch funktionaler witterungsbeständiger Oberflächenschich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53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