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04209A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04209A
CN109804209A CN201780060644.1A CN201780060644A CN109804209A CN 109804209 A CN109804209 A CN 109804209A CN 201780060644 A CN201780060644 A CN 201780060644A CN 109804209 A CN109804209 A CN 1098042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pansion valve
refrigerant
exterior
indoor
communicating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6064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04209B (zh
Inventor
山田拓郎
本田雅裕
中川裕介
岡祐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8042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042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042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042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44Systems in which all treatment is given in the central station, i.e. all-air systems
    • F24F3/048Systems in which all treatment is given in the central station, i.e. all-air systems with temperature control at constant rate of air-flow
    • F24F3/052Multiple duct systems, e.g. systems in which hot and cold air are supplied by separate circuits from the central station to mixing chambers in the spaces to be conditioned
    • F24F3/0525Multiple duct systems, e.g. systems in which hot and cold air are supplied by separate circuits from the central station to mixing chambers in the spaces to be conditioned in which the air treated in the central station is reheat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25B41/34Expansion valves with the valve member being actuated by electric means, e.g. by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9Dispositions with two or more expansion means arranged in series, i.e. multi-stage expansion, on a refrigerant line leading to the sam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wo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2Soun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在下述空调装置中抑制从室内单元产生的异常声音,上述空调装置具有室外单元、室内单元、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以及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在连接室外热交换器的液体侧端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室外液态制冷剂管设置有对制冷剂进行减压以使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中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的液压调节膨胀阀,其中,上述室外单元具有压缩机以及室外热交换器,上述室内单元具有室内热交换器,上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以及上述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将上述室外单元与上述室内单元之间连接。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34)设置有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上述外装膨胀阀单元具有对在液压调节膨胀阀(26)中减压后的制冷剂进行进一步减压的外装膨胀阀(71a、71b)。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特别地,涉及下述空调装置:具有室外单元、多个室内单元、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以及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在连接室外热交换器的液体侧端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室外液态制冷剂管设置有对制冷剂进行减压以使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中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的液压调节膨胀阀,其中,上述室外单元具有压缩机以及室外热交换器,上述室内单元具有室内热交换器,上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以及上述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将上述室外单元与上述室内单元之间连接。
背景技术
目前,存在一种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具有室外单元、室内单元、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以及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并且进行制冷剂以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压缩机的顺序循环的运转,其中,上述室外单元具有压缩机以及室外热交换器,上述室内单元具有室内热交换器,上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以及上述气态制冷剂连通管连接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此外,作为上述空调装置,如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29160号)所示的那样,在连接室外热交换器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室外液态制冷剂管设置有液压调节膨胀阀,该液压调节膨胀阀对制冷剂进行减压以使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中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也就是说,在上述空调装置中,当进行制冷剂以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压缩机的顺序循环的运转时,进行通过液压调节膨胀阀中的减压而使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动至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并且将上述制冷剂从室外单元侧送至室内单元侧的制冷剂的两相搬运。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中,在室外单元中通过液压调节膨胀阀减压成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经由液态制冷剂连通管被送至室内单元,并且在室内单元中通过室内膨胀阀减压至低压。此时,由于在室内膨胀阀流入有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因此,室内膨胀阀中的制冷剂流过声变大,从而使从室内单元产生的异常声音增大。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在下述空调装置中抑制从室内单元产生的异常声音,上述空调装置具有室外单元、室内单元、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以及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在连接室外热交换器的液体侧端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室外液态制冷剂管设置有对制冷剂进行减压以使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中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的液压调节膨胀阀,其中,上述室外单元具有压缩机以及室外热交换器,上述室内单元具有室内热交换器,上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以及上述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将上述室外单元与上述室内单元之间连接。
第一观点的空调装置具有:室外单元,所述室外单元具有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室内单元,所述室内单元具有室内热交换器;以及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和气态制冷剂连通管,所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和所述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将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之间连接。此外,在此,在连接室外热交换器的液体侧端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室外液态制冷剂管还具有液压调节膨胀阀,当制冷剂以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所述液压调节膨胀阀进行减压以使流动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而且,在此,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设置有外装膨胀阀单元,所述外装膨胀阀单元对在液压调节膨胀阀中减压后的制冷剂进行进一步减压。
在此,如上所述,由于在设置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外装膨胀阀中进行将在液压调节膨胀阀中减压后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减压至低压的动作,因此,能够使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膨胀阀时所产生的制冷剂流过声不在室内单元内产生。
由此,此处,在具有液压调节膨胀阀的结构中,通过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设置具有外装膨胀阀的外装膨胀阀单元,并且对在液压调节膨胀阀中减压后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进行减压,能够抑制从室内单元产生的异常声音。
在第一观点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二观点的空调装置中,在外装膨胀阀单元或外装膨胀阀设置有静音件。
若通过外装膨胀阀进行在液压调节膨胀阀中减压后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减压,那么,可能从外装膨胀阀单元产生异常声音,并且在外装膨胀阀单元配置于室内单元的附近的情况下,上述异常声音有可能传递至室内单元。
因此,此处,如上所述,在外装膨胀阀单元或外装膨胀阀设置静音件。
由此,此处,能够抑制从外装膨胀阀单元产生异常声音,从而能够将外装膨胀阀单元配置在室内单元的附近。
在第一观点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三观点的空调装置中,将外装膨胀阀单元设置于从室内单元的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连接的连接部沿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长度远离5m以上的位置。
若通过外装膨胀阀进行在液压调节膨胀阀中减压后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减压,那么,可能从外装膨胀阀单元产生异常声音,并且在外装膨胀阀单元配置于室内单元的附近的情况下,上述异常声音有可能传递至室内单元。
因此,此处,如上所述,将外装膨胀阀单元设置于从室内单元的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连接的连接部沿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长度远离5m以上的位置。
由此,此处,能够抑制来自外装膨胀阀单元的异常声音传递至室内单元。
在第一观点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四观点的空调装置中,将外装膨胀阀单元设置于从室内单元的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连接的连接部沿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长度远离10m以上的位置。
若通过外装膨胀阀进行在液压调节膨胀阀中减压后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减压,那么,可能从外装膨胀阀单元产生异常声音,并且在外装膨胀阀单元配置于室内单元的附近的情况下,上述异常声音有可能传递至室内单元。
因此,此处,如上所述,将外装膨胀阀单元设置于从室内单元的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连接的连接部沿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长度远离10m以上的位置。
由此,此处,能够充分地抑制来自外装膨胀阀单元的异常声音传递至室内单元。
在第一观点至第四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五观点的空调装置中,外装膨胀阀单元还具有外装液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以及外装气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所述外装液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对室内热交换器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所述外装气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对室内热交换器的气体侧端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
当制冷剂以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有时根据室内热交换器的液体侧端以及气体侧端的制冷剂的温度来控制外装膨胀阀的开度,但较为理想的是,当进行上述这样的外装膨胀阀的开度控制时,能够通过外装膨胀阀单元独立地进行。
因此,此处,如上所述,在外装膨胀阀单元设置外装液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以及外装气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
由此,此处,当制冷剂以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能够通过外装膨胀阀单元独立地进行基于室内热交换器的液体侧端以及气体侧端的制冷剂的温度的外装膨胀阀的开度控制。
在第一观点至第五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六观点的空调装置中,外装膨胀阀单元还具有设置于气态制冷剂连通管的外装断流阀。
在此,如上所述,由于外装膨胀阀单元不仅具有外装膨胀阀、还具有外装断流阀,因此,通过关闭外装膨胀阀以及外装断流阀,能够防止制冷剂从制冷剂连通管侧流入室内单元。
在第六观点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第七观点的空调装置还具有制冷剂泄漏检测元件,所述制冷剂泄漏检测元件对制冷剂的泄漏进行检测,并且在制冷剂泄漏检测元件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控制室外单元、室内单元以及外装膨胀阀单元的构成设备的控制部关闭外装膨胀阀以及外装断流阀。在此,作为制冷剂泄漏检测元件,可以是对泄漏的制冷剂进行直接检测的制冷剂传感器,此外,还可以根据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温度与室内热交换器的环境温度的关系等来推定有无制冷剂的泄漏以及泄漏量。
此处,如上所述,在进一步设置有制冷剂泄漏检测元件并且该制冷剂泄漏检测元件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由于设置成关闭外装膨胀阀以及外装断流阀,因此,能够防止制冷剂从制冷剂连通管侧流入室内单元,从而能够抑制室内中的制冷剂的浓度上升。
在第一观点至第六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八观点的空调装置中,室内单元在连接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与室外热交换器的液体侧端的室内液态制冷剂管上还具有室内膨胀阀。
此处,如上所述,也将外装膨胀阀单元设置于包括具有室内膨胀阀的室内单元的空调装置。例如,在原有的室内单元具有室内膨胀阀的情况下,随后追加设置外装膨胀阀单元。因此,此处,当制冷剂以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能够不在室内膨胀阀而在外装膨胀阀中进行将在液压调节膨胀阀中减压后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减压至低压的动作。
由此,此处,通过将外装膨胀阀单元也设置于包括具有室内膨胀阀的室内单元的空调装置,并且对在液压调节膨胀阀中减压后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进行减压,从而能够抑制从室内单元产生的异常声音。
在第八观点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九观点的空调装置中,当制冷剂以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控制室外单元、室内单元以及外装膨胀阀单元的构成设备的控制部将室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外装膨胀阀的开度,当制冷剂以压缩机、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所述控制部将室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外装膨胀阀的开度。
在第九观点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十观点的空调装置中,当控制部从控制外装膨胀阀的开度的状态停止压缩机时,所述控制部关闭外装膨胀阀。
在包括具有室内膨胀阀的室内单元的空调装置中,通常而言,在制冷剂以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以及制冷剂以压缩机、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中的任意一者的情况下,控制部均对室内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此外,当停止压缩机时,通常而言,控制部从控制室内膨胀阀的开度的状态关闭室内膨胀阀。
与此相对的是,此处,如上所述,当进一步设置具有外装膨胀阀的外装膨胀阀单元,并且在制冷剂以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以及制冷剂以压缩机、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作为室内膨胀阀的替代,控制部对外装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此外,当停止压缩机时,控制部也从控制外装膨胀阀的开度的状态关闭外装膨胀阀。
通过将以接收来自控制部的控制指令的方式连接的室内膨胀阀的配线更换安装至外装膨胀阀,从而能够进行包括上述的基于控制部的外装膨胀阀的关闭的开度控制。另外,只要在将配线更换安装至外装膨胀阀时使室内膨胀阀固定成完全打开即可。因此,不需要为了控制外装膨胀阀而进行改变和追加,而是将对室内膨胀阀的控制指令直接由外装膨胀阀进行,控制部就能够进行如上所述的开度控制。
这样,在此,不对控制部进行用于控制膨胀阀的改变和追加而是直接沿用控制部对室内膨胀阀所进行的开度控制,就能够容易地进行外装膨胀阀的开度控制。
在第八观点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十一观点的空调装置中,当制冷剂以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控制室外单元、室内单元以及外装膨胀阀单元的构成设备的控制部将室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外装膨胀阀的开度,当制冷剂以压缩机、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所述控制部将外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室内膨胀阀的开度。
在第十一观点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十二观点的空调装置中,当控制部从将室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外装膨胀阀的开度的状态停止压缩机时,所述控制部在将室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关闭外装膨胀阀,在控制部从将外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室内膨胀阀的开度的状态停止压缩机时,所述控制部在将外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关闭室内膨胀阀。
可以考虑,在包括具有室内膨胀阀的室内单元的空调装置进一步设置有具有外装膨胀阀的外装膨胀阀单元的情况下,不仅当制冷剂以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而且当制冷剂以压缩机、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控制部也将室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外装膨胀阀的开度。此外,可以考虑,当停止压缩机时,在制冷剂以压缩机、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也在从控制外装膨胀阀的开度的状态将室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关闭外装膨胀阀。
不过,若当制冷剂以压缩机、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也将室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外装膨胀阀的开度,那么,堆积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中的、室内单元与外装膨胀阀单元之间的部分的制冷剂的量将变多。此外,若当停止压缩机时也在从控制外装膨胀阀的开度的状态将室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关闭外装膨胀阀,那么,堆积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中的、室内单元与外装膨胀阀单元之间的部分的制冷剂的量将变多。特别地,若外装膨胀阀单元设置于远离室内单元的位置(例如,从室内单元的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连接的连接部沿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长度远离10m以上的位置等),则制冷剂的堆积量将变得非常多。
因此,此处,如上所述,当制冷剂以压缩机、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控制部将外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室内膨胀阀的开度。此外,当停止压缩机时,控制部也在从控制室内膨胀阀的开度的状态将外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关闭室内膨胀阀。
由此,此处,当制冷剂以压缩机、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由于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中的、室内单元与外装膨胀阀单元之间的部分流动有在室内膨胀阀中减压后的制冷剂,因此,能够减少制冷剂的堆积量。此外,当停止压缩机时,由于室内膨胀阀被关闭,因此,也能够减少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中的、室内单元与外装膨胀阀单元之间的部分中的制冷剂的堆积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图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图2是图示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循环的压力-焓线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在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4是图示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在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循环的压力-焓线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一的空调装置的外装膨胀阀单元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二的空调装置中的、室内单元与外装膨胀阀单元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变形例三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图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图8是本发明的变形例四、五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图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四、五的空调装置在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四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的结构的图。
图11是图示了本发明的变形例五的空调装置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循环的压力-焓线图。
图12是图示了本发明的变形例五的空调装置在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循环的压力-焓线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五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的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五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的结构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五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的结构的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变形例六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图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图1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变形例六的空调装置中产生制冷剂泄漏情况下的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并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在不脱离发明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1)结构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示意结构图。空调装置1是通过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来进行建筑物等的室内的制冷和制热的装置。空调装置1主要具有:室外单元2;彼此并联地连接的多个(此处为两个)室内单元3a、3b;连接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3a、3b的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和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设置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的多个(此处为两个)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以及控制部19,该控制部19对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3a、3b以及外装膨胀阀4a、4b的构成设备进行控制。此外,空调装置1的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10构成为通过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和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室外单元2、多个室内单元3a、3b以及多个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在制冷剂回路10填充有R32等制冷剂。
(制冷剂连通管)
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主要具有从室外单元2延伸的合流管部以及在室内单元3a、3b的跟前分岔成多个(此处为两个)的分岔管部5a、5b。此外,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主要具有从室外单元2延伸的合流管部以及在室内单元3a、3b的跟前分岔成多个(此处为两个)的分岔管部6a、6b。
(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3a、3b设置于建筑物等的室内。如上所述,室内单元3a、3b通过包括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的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和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与室外单元2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接着,对室内单元3a、3b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室内单元3a和室内单元3b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此仅对室内单元3a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室内单元3b的结构,分别标注“b”以代替表示室内单元3a的各部分的标注“a”,并省略各部分的说明。
室内单元3a主要具有室内热交换器52a。此外,室内单元3a具有:室内液态制冷剂管53a,该室内液态制冷剂管53a将室内热交换器52a的液体侧端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连接;室内气态制冷剂管54a,该室内气态制冷剂管54a将室内热交换器52a的气体侧端与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
室内热交换器52a是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以冷却室内空气或者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以加热室内空气的热交换器。在此,室内单元3a具有室内风扇55a,该室内风扇55a起到下述作用:将室内空气吸入至室内单元3a内,并使上述室内空气在室内热交换器52a中与制冷剂热交换后作为供给空气供给至室内。也就是说,室内单元3a具有室内风扇55a,该室内风扇55a是将作为在室内热交换器52a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加热源或冷却源的室内空气供给至室内热交换器52a的风扇。室内风扇55a通过室内风扇用马达56a驱动。
在室内单元3a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在室内单元3a设置有:室内热交液体侧传感器57a,该室内热交液体侧传感器57a对室内热交换器52a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的温度Tr1进行检测;室内热交气体侧传感器58a,该室内热交气体侧传感器58a对室内热交换器52a的气体侧端的制冷剂的温度Trg进行检测;室内空气传感器59a,该室内空气传感器59a对吸入至室内单元3a内的室内空气的温度Tra进行检测。
(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2设置于建筑物等的室外。如上所述,室外单元2通过包括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的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和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与室内单元3a、3b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接着,对室外单元2的结构进行说明。
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压缩机21和室外热交换器23。此外,室外单元2具有用于切换散热运转状态与蒸发运转状态的切换机构22,在上述散热运转状态下,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在上述蒸发运转状态下,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切换机构22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通过吸入制冷剂管31连接。在吸入制冷剂管31设置有对吸入压缩机21的制冷剂进行暂时积存的储罐29。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切换机构22通过排出制冷剂管32连接。切换机构22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端通过第一室外气态制冷剂管33连接。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端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通过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连接。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的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的连接部设置有液体侧截止阀27。切换机构22与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通过第二室外气态制冷剂管35连接。在第二室外气态制冷剂管35的与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的连接部设置有气体侧截止阀28。液体侧截止阀27和气体侧截止阀28是手动进行开闭的阀。
压缩机21是用于压缩制冷剂的设备,例如,使用旋转式或涡旋式等容积式的压缩元件(未图示)通过压缩机用马达21a驱动而旋转的密闭式结构的压缩机。
切换机构22是能够以下述方式切换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设备:在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情况下(以下,称为“室外散热状态”),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参照图1的切换机构22的实线),在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以下,称为“室外蒸发状态”),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参照图1的切换机构22的虚线),上述切换机构22例如由四通换向阀构成。
室外热交换器23是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或者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在此,室外单元2具有室外风扇24,该室外风扇24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至室外单元2内,并在使该室外空气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将其排出到外部。也就是说,室外单元2具有室外风扇24,该室外风扇24是将作为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却源或加热源的室外空气供给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风扇。在此,室外风扇24通过室外风扇用马达24a驱动。
此外,在空调装置1中,在仅着眼于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3、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以及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的情况下,制冷剂进行以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3、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室内热交换器52a、52b、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以及压缩机21的顺序循环的运转(制冷运转)。此外,在空调装置1中,在仅着眼于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3、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以及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的情况下,制冷剂进行以压缩机21、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室内热交换器52a、52b、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室外热交换器23以及压缩机21的顺序循环的运转(制热运转)。另外,在此,在制冷运转时,切换机构22切换至室外散热状态,在制热运转时,切换机构22切换至室外蒸发状态。
此外,在此,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设有室外膨胀阀25和液压调节膨胀阀26。室外膨胀阀25是在制热运转时对制冷剂进行减压的电动膨胀阀,并且设置于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中靠近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端的部分。液压调节膨胀阀26是在制冷运转时对制冷剂进行减压以使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中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的电动膨胀阀,并且设置于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中靠近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的部分。也就是说,液压调节膨胀阀26设置于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中比室外膨胀阀25靠近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的部分。
此外,在空调装置1中,在制冷运转时,进行制冷剂的两相搬运,在上述制冷剂的两相搬运中,使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液压调节膨胀阀26流动至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并且将上述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从室外单元2侧送至室内单元3a、3b侧。
此外,在此,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连接有制冷剂返回管41,并且设置有制冷剂冷却器45。制冷剂返回管41是使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岔并返回至压缩机21的制冷剂管。制冷剂冷却器45是通过在制冷剂返回管41中的制冷剂对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中的、比液压调节膨胀阀26靠室外热交换器23侧的部分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在此,室外膨胀阀25设置于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中比制冷剂冷却器45靠室外热交换器23侧的部分。此外,液压调节膨胀阀26设置于室外液态制冷剂34的、比连接有制冷剂冷却器45的部分靠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侧的部分(此处是制冷剂冷却器45与液体侧截止阀27之间的部分)。
制冷剂返回管41是将从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分岔的制冷剂送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管。此外,制冷剂返回管41主要具有制冷剂返回入口管42和制冷剂返回出口管43。制冷剂返回入口管42是使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端与液压调节膨胀阀26之间的部分(此处是室外膨胀阀25与制冷剂冷却器45之间的部分)分岔并且送至制冷剂冷却器45的制冷剂返回管41侧的入口的制冷剂管。在制冷剂返回入口管42设有制冷剂返回膨胀阀44,该制冷剂返回膨胀阀44对在制冷剂返回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减压并且对在制冷剂冷却器45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此处,制冷剂返回膨胀阀44由电动膨胀阀构成。制冷剂返回出口管43是将制冷剂从制冷剂冷却器45的制冷剂返回管41侧的出口送至吸入制冷剂管31的制冷剂管。而且,制冷剂返回管41的制冷剂返回出口管43与吸入制冷剂管31中的储罐29的入口侧的部分连接。此外,制冷剂冷却器45通过在制冷剂返回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对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
而且,在此,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连接有液体注射管46,该液体注射管46使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岔并送至压缩机21。液体喷射管46连接于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中的、比液压调节膨胀阀26靠室外热交换器23侧的部分。更具体而言,液体注射管46连接于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中的、制冷剂冷却器45与液压调节膨胀阀26之间的部分。此外,液体注射管46与供吸入压缩机21的制冷剂流动的吸入制冷剂管31连接。而且,注射管46与吸入制冷剂管31中的储罐29的出口侧的部分连接。在液体注射管46设有液体注射膨胀阀47,该液体注射膨胀阀47对从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分岔的制冷剂进行减压。液体注射膨胀阀47由电动膨胀阀构成。
在室外单元2中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在室外单元2设有排出压力传感器36、排出温度传感器37以及吸入压力传感器39,其中,上述排出压力传感器36对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排出压力Pd)进行检测,上述排出温度传感器37对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排出温度Td)进行检测,上述吸入压力传感器39对吸入至压缩机21的制冷剂的压力(吸入压力Ps)进行检测。此外,在室外单元2设有室外热交液体侧传感器38和液体管温度传感器49,其中,上述室外热交液体侧传感器38对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的温度Tol(室外热交出口温度Tol)进行检测,上述液体管温度传感器49对室外液态制冷剂管25中的、制冷剂冷却器45与液压调节膨胀阀26之间的部分中的制冷剂的温度(液体管温度Tlp)进行检测。
(外装膨胀阀单元)
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与室内单元3a、3b一同设置于建筑物等的室内。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一同夹设在室内单元3a、3b与室外单元2之间,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接着,对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外装膨胀阀单元4a与外装膨胀阀单元4b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此仅对外装膨胀阀单元4a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外装膨胀阀单元4b的结构,分别标注“b”以替代表示外装膨胀阀单元4a的各部分的符号的标注“a”,并省略各部分的说明。
外装膨胀阀单元4a设置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的分岔管部5a,并且主要具有外装膨胀阀71a。外装膨胀阀71a是在制冷运转时对在液压调节膨胀阀26中减压后的制冷剂进行进一步减压的电动膨胀阀。此外,外装膨胀阀71a在制热运转时对在室内热交换器52a中散热后的制冷剂进行减压。
(控制部)
控制部19通过能够通信地连接设置于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3a、3b等的控制基板等(未图示)而构成。另外,在图1中,为了便于说明,控制部19图示于远离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3a、3b以及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的位置。控制部19基于上述各种传感器36、37、38、39、49、57a、57b、58a、58b、59a、59b的检测信号等对空调装置1(此处是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3a、3b以及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的各种构成设备21、22、24、25、26、44、47、55a、55b、71a、71b进行控制,即进行空调装置1整体的运转控制。
(2)空调装置的动作和特征
接着,使用图1至图4对空调装置1的动作和特征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空调装置1中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此外,在制冷运转中,进行制冷剂的两相搬运,在上述制冷剂的两相搬运中,通过设置于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的液压调节膨胀阀26,使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动至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并且将上述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从室外单元2侧送至室内单元3a、3b侧。而且,在制冷运转中,进行通过外装膨胀阀71a、71b对在液压调节膨胀阀26中减压后的制冷剂进行进一步减压的动作。此外,在制热运转中,进行通过外装膨胀阀71a、71b对在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散热后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动作。另外,通过控制空调装置1的构成设备的控制部19进行下述说明的空调装置1的动作。
-制冷运转-
在制冷运转时,例如当室内单元3a、3b全部进行制冷运转(也就是说,室内热交换器52a、52b全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且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运转)时,切换机构22切换至室外散热状态(图1的切换机构22的实线所示的状态),从而驱动压缩机21、室外风扇24以及室内风扇55a、55b。
这样,从压缩机21排出后的高压的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2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参照图1、图2的点B)。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由室外风扇24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却,从而冷凝(参照图1、图2的点C)。上述制冷剂经由室外膨胀阀25、制冷剂冷却器45、液压调节膨胀阀26以及液体侧截止阀27从室外单元2流出(参照图1、图2的点E)。
从室外单元2流出的制冷剂经由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分岔并送至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参照图1、图2的点F)。送至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的制冷剂通过外装膨胀阀71a、71b减压至低压。上述制冷剂从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流出。(参照图1、图2的点G)。
从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流出的制冷剂经由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的分岔管部5a、5b中的、连接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与室内单元3a、3b的部分被送至室内单元3a、3b(参照图1、图2的点H)。送至室内单元3a、3b的制冷剂被送往室内热交换器52a、52b。送至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与由室内风扇55a、55b从室内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受到加热,从而蒸发(参照图1、图2的点I)。上述制冷剂从室内单元3a、3b流出。另一方面,在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冷却后的室内空气被送至室内,由此进行室内的制冷。
从室内单元3a、3b流出的制冷剂经由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合流并被送至室外单元2(参照图1、图2的点J)。送至室外单元2的制冷剂经由气体侧截止阀28、切换机构22以及储罐29被吸入压缩机21(参照图1、图2的点A)。
在此,在上述制冷运转时,进行制冷剂的两相搬运,在上述制冷剂的两相搬运中,通过液压调节膨胀阀26使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动至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并且将上述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从室外单元2侧送至室内单元3a、3b侧。此外,在此,通过制冷剂返回管41和制冷剂冷却器45对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来抑制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中的、制冷剂冷却器45与液压调节膨胀阀26之间的部分中的液体管温度Tlp的变动,并且通过液体注射管46抑制压缩机21的排出温度Td的上升,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制冷剂的两相搬运。而且,在此,通过外装膨胀阀71a、71b对在液压调节膨胀阀26中减压后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进行进一步减压并送至室内单元3a、3b。
首先,控制部19进行基于液压调节膨胀阀26的减压以使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中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参照图1、图2的点D、点E)。在液压调节膨胀阀26中减压后的制冷剂成为压力比高压的制冷剂低且比低压的制冷剂高的中间压的制冷剂(参照图1、图2的点E)。在此,控制部19对液压调节膨胀阀26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o成为目标过冷度SCot。具体而言,控制部19能够从室外热交液体侧温度Tol获得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o。通过从将排出压力Pd换算成饱和温度而得到的制冷剂的温度Toc减去室外热交出口温度Tol,控制部19获得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o。接着,当过冷度SCo大于目标过冷度SCot的情况下,控制部19进行增大液压调节膨胀阀26的开度的控制,当过冷度SCo小于目标过冷度Scot的情况下,控制部19进行减小液压调节膨胀阀26的开度的控制。另外,此时,控制部19进行将室外膨胀阀25的开度固定成完全打开状态的控制。
通过上述控制,由于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中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因此,与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中流动的制冷剂为液体状态的情况相比,制冷剂连通配管5不会被液体状态的制冷剂充满,从而存在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的制冷剂量能够相应地减少。
此外,控制部19通过在制冷剂返回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在制冷剂冷却器45中对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中的、比液压调节膨胀阀26靠室外热交换器23侧的部分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并且将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中的、制冷剂冷却器45与液压调节膨胀阀26之间的部分中的制冷剂的温度(液体管温度Tlp)设为恒定。在此,控制部19对制冷剂返回膨胀阀44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中的、制冷剂冷却器45与液压调节膨胀阀26之间的部分中的制冷剂的温度(液体管温度Tlp)成为目标液体管温度Tlpt。具体而言,在液体管温度Tlp高于目标液体管温度Tlp的情况下,控制部19进行增大制冷剂返回膨胀阀44的开度的控制,在液体管温度Tlp低于目标液体管温度Tlpt的情况下,控制部19进行减小制冷剂返回膨胀阀44的开度的控制。
通过上述控制,能够将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中的、制冷剂冷却器45与液压调节膨胀阀26之间的部分中的制冷剂的温度(液体管温度Tlp)恒定地维持成目标液体管温度Tlpt(参照图1、图2的点J)。此外,通过将液体管温度Tlp设为恒定来抑制变动,能够将在液压调节膨胀阀26中减压后的、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中流动的制冷剂可靠地维持成期望的气液两相状态(参照图2的点E)。
此外,控制部19使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岔并送至压缩机21(此处为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的吸入制冷剂管31)以抑制压缩机21的排出温度Td的上升。在此,控制部19对液体注射膨胀阀47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压缩机21的排出温度Td不超过上限排出温度Tdx。具体而言,在排出温度Td上升至上限排出温度Tdx的情况下,控制部19进行增大液体注射膨胀阀47的开度的控制,直到排出温度Td成为上限排出温度Tdx以下。
通过上述控制,由于从室内单元3a、3b送至室外单元2的制冷剂(图1、图2的点J)与经由液体注射管46送至压缩机21的制冷剂合流而得到冷却(参照图1、图2的点J、点A),因此,与上述冷却量相应地,能够抑制压缩机21的排出温度Td的上升(参照图1、图2的点B)。
然后,控制部19对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气体侧端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成为目标过热度SHrt。具体而言,控制部19通过从室内热交气体侧温度Trg减去室内热交液体侧温度Trl而得到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气体侧端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此外,在过热度SHr大于目标过热度SHrt的情况下,控制部19进行增大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的控制,在过热度SHr小于目标过热度SHrt的情况下,控制部19进行减小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的控制。
通过上述控制,由于能够在设置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的外装膨胀阀71a、71b中进行将在液压调节膨胀阀26中减压后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减压至低压的动作(参照图1、图2的点F、点G),因此,能够不在室内单元3a、3b内产生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膨胀阀时所产生的制冷剂流过声。
如上所述,在此,在具有液压调节膨胀阀26的结构中,通过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设置具有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来对在液压调节膨胀阀26中减压后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进行减压,从而能够抑制从室内单元3a、3b产生的异常声音。
-制热运转-
在制热运转时,例如当室内单元3a、3b全部进行制热运转(也就是说,室内热交换器52a、52b全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并且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运转)时,切换机构22切换至室外蒸发状态(图3的切换机构22的虚线所示的状态),从而驱动压缩机21、室外风扇24以及室内风扇55a、55b。
这样,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2以及气体侧截止阀28从室外单元2流出(参照图3、图4的点J)。
从室外单元2流出的制冷剂经由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分岔并被送至室内单元3a、3b(参照图3、图4的点I)。送至室内单元3a、3b的制冷剂被送往室内热交换器52a、52b。被送至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高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与由室内风扇55a、55b从室内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受到冷却,从而冷凝。上述制冷剂经由室内膨胀阀51a、51b从室内单元3a、3b流出(参照图3、图4的点H)。另一方面,在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加热后的室内空气被送至室内,由此进行室内的制热。
从室内单元3a、3b流出的制冷剂经由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的分岔管部5a、5b中的、连接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与室内单元3a、3b的部分被送至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参照图3、图4的点G)。送至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的制冷剂通过外装膨胀阀71a、71b减压。上述制冷剂从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流出。(参照图3、图4的点F)。
从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流出的制冷剂经由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合流并被送至室外单元2(参照图3、图4的点E)。送至室外单元2的制冷剂经由液体侧截止阀27、液压调节膨胀阀26以及制冷剂冷却器45被送往室外膨胀阀25(参照图3、图4的点D)。送至室外膨胀阀25的制冷剂在通过室外膨胀阀25减压至低压后被送往室外热交换器23(参照图3、图4的点C)。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通过与由室外风扇24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得到加热,从而蒸发(参照图3、图4的点A)。上述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2以及储罐29被吸入压缩机21。
然后,控制部19对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r成为目标过冷度SCrt。具体而言,控制部19能够从室内热交液体侧温度Trl获得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r。通过从将排出压力Pd换算成饱和温度而得到的制冷剂的温度Trc减去室内热交液体侧温度Trl,控制部19获得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r。此外,在过冷度SCr小于目标过冷度SCrt的情况下,控制部19进行减小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的控制,在过冷度SCr大于目标过冷度SCrt的情况下,控制部19进行增大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的控制。
此外,控制部19进行将液压调节膨胀阀26的开度固定成完全打开状态的控制,并且将制冷剂返回膨胀阀44以及液体注射膨胀阀47的开度设为完全关闭状态而使制冷剂不流动至制冷剂返回管41以及液体注射管46。
(3)变形例一
在上述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4)的空气装置1中,由于通过外装膨胀阀71a、71b进行在液压调节膨胀阀26中减压后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减压,因此,虽然不会从室内单元3a、3b产生异常声音,但会从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产生异常声音。此外,在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配置于室内单元3a、3b的附近的情况下,上述异常声音有可能传递至室内单元3a、3b。
因此,此处,如图5所示,在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或者外装膨胀阀71a、71b设置静音件72a、72b。
由此,此处,能够抑制从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产生异常声音,从而能够将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配置于室内单元3a、3b的附近。
(4)变形例二
在上述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4)的空气装置1中,由于通过外装膨胀阀71a、71b进行在液压调节膨胀阀26中减压后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减压,因此,虽然不会从室内单元3a、3b产生异常声音,但会从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产生异常声音。此外,在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配置于室内单元3a、3b的附近的情况下,上述异常声音有可能传递至室内单元3a、3b。
因此,此处,如图6所示,将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设置于从室内单元3a、3b的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连接的连接部沿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的长度Lp远离5m以上的位置,较为理想的是远离10m以上的位置。具体而言,将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的分岔管部5a、5b中的、连接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与室内单元3a、3b的部分的长度Lp设为5m以上,较为理想的是设为10m以上。
由此,在此,能够抑制来自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的异常声音传递至室内单元3a、3b。此外,虽然在此没有图示,但也可与变形例一的将静音件设置于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或外装膨胀阀71a、71b的结构并用,从而缩短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的分岔管部5a、5b中的、连接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与室内单元3a、3b的部分的长度Lp。
(5)变形例三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参照图1~图6)的空调装置1中,当制冷剂以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3、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室内热交换器52a、52b、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压缩机21的顺序循环时(即制冷运转时),根据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液体侧端以及气体侧端的制冷剂的温度Trl、Trg来控制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具体而言,控制部19对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从室内热交气体侧温度Trg减去室内热交液体侧温度Trl而得到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气体侧端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成为目标过热度SHrt。当进行如上所述的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控制时,较为理想的是,能够通过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独立地进行上述开度控制。
因此,此处,如图7所示,不仅将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设置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此处是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的分岔管部5a、5b),而且设置于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具体而言是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的分岔管部6a、6b)。此外,在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设置外装液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73a、73b以及外装气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74a、74b,并且作为设置于室内单元3a、3b的室内热交液体侧传感器57a、57b以及室内热交气体侧传感器58a、58b的替代,能够使用外装液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73a、73b以及外装气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74a、74b。
由此,此处,在制冷运转时,能够利用外装液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73a、73b以及外装气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74a、74b来通过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独立地进行基于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液体侧端以及气体侧端的制冷剂的温度Trl、Tlg的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控制。另外,在该情况下,在制冷运转时,虽然从室内单元3a、3b流出的制冷剂在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不过,是设置于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的分岔管部6a、6b的部分)中流动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一、二不同,但其它方面与上述是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一、二相同。
(6)变形例四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一~三(参照图1~图7)的空调装置1中,将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设置于包括不具有室内膨胀阀的室内单元3a、3b的结构。
不过,在室内单元有时也具有室内膨胀阀。因此,此处,如图8所示,还将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设置于包括下述室内单元3a、3b的空调装置1,上述室内单元3a、3b在连接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与室外热交换器52a、52b的液体侧端的室内液态制冷剂管53a、53b具有室内膨胀阀51a、51b。例如,在原有的室内单元3a、3b具有室内膨胀阀51a、51b的情况下,随后追加设置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
另外,在包括具有室内膨胀阀的室内单元的空调装置中,通常而言,在制冷剂以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即制冷循环时)以及制冷剂以压缩机、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内热交换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即制热循环时)中的任意一者的情况下,控制部均对室内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此外,当停止压缩机时,通常而言,控制部从控制室内膨胀阀的开度的状态关闭室内膨胀阀。
与此相对的是,此处,进一步设置具有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如下述说明那样,在制冷运转时以及制热运转时,作为室内膨胀阀51a、51b的替代,控制部19对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进行控制。此外,当停止压缩机21时,控制部19也从控制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的状态关闭外装膨胀阀71a、71b。
首先,在制冷运转时,控制部19将室内膨胀阀51a、51b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参照图8),在制热运转时,控制部19将室内膨胀阀52z、52b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参照图9)。也就是说,在将室内膨胀阀52固定成完全打开的状态下,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一~三相同地进行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控制(即,基于过热度SHr或过冷度SCr的开度控制)。此外,当从控制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的状态停止压缩机21时,在停止压缩机21时关闭外装膨胀阀71a、71b。也就是说,在将室内膨胀阀52a、52b固定成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关闭外装膨胀阀71a、71b。
因此,此处,当制冷剂以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3、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室内热交换器52a、52b、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压缩机21的顺序循环时(即,制冷运转时),能够不在室内膨胀阀51a、51b而是在外装膨胀阀71a、71b中进行将在液压调节膨胀阀26中减压后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减压至低压的动作。
由此,在此,通过将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还设置于包括具有室内膨胀阀51a、51b的室内单元3a、3b的空调装置1,并且对在液压调节膨胀阀26中减压后的气液两相的状态的制冷剂进行减压,能够抑制从室内单元3a、3b产生的异常声音。
此外,如图10所示,对于包括如上所述那样基于控制部19的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关闭的开度控制而言,能够取下以接收来自控制部19的控制指令的方式连接的室内膨胀阀51a、51b的配线(参照图10的虚线所示的通信线),并且将配线更换安装至外装膨胀阀71a、71b(参照图10的实线所示的通信线)。在此,控制部19通过室外侧控制基板91与室内侧控制基板92a、92b(整体图示各室内单元3a、3b的室内侧控制基板92a、92b)能够通信地连接而构成,其中,上述室外侧控制基板91控制室外单元2的构成设备的动作,上述室内侧控制基板92a、92b控制室内单元3a、3b的构成设备的动作。另外,只要在取下配线并将配线更换安装至外装膨胀阀71a、71b时将室内膨胀阀51a、51b固定成完全打开即可。因此,不需要为了对外装膨胀阀71a、71b进行控制而进行改变和追加,而是将对室内膨胀阀51a、51b的控制指令直接由外装膨胀阀71a、71b进行,控制部19就能够进行如上所述的开度控制。
这样,在此,不对控制部19进行用于控制膨胀阀71a、71b的改变和追加,而是直接沿用控制部19对室内膨胀阀51a、51b所进行的开度控制,就能够容易地进行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控制。
(5)变形例五
在包括具有室内膨胀阀51a、51b的室内单元3a、3b的空调装置1进一步设置有具有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的情况下(参照图8、图9),如上述变形例四那样,可以考虑不仅在制冷运转时,而且在制热运转时也将室内膨胀阀51a、51b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此外,在停止压缩机21时,可以考虑在制热运转时,也在从控制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的状态将室内膨胀阀51a、51b设为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关闭外装膨胀阀71a、71b。
不过,若在制热运转时也将室内膨胀阀51a、51b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那么,堆积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分岔管部5a、5b)中的、室内单元3a、3b与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之间的部分的制冷剂的量将变多。也就是说,在制热运转时,由于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散热并冷凝,因此,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的分岔管部5a、5b中的、室内单元3a、3b与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之间的部分将充满液体状态的制冷剂(参照图4的点G、点H)。此外,当停止压缩机21时,若也在从控制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的状态将室内膨胀阀51a、51b设为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关闭外装膨胀阀71a、71b,则与制热运转过程相同的是,堆积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分岔管部5a、5b)中的、室内单元3a、3b与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之间的部分的制冷剂的量将变多。特别地,若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设置于远离室内单元3a、3b的位置(例如,如上述变形例二那样,从室内单元3a、3b的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连接的连接部沿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的长度Lp远离10m以上的位置等),则制冷剂的堆积量将变得非常多。
因此,此处,当制冷剂以压缩机21、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室内热交换器52a、52b、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室外热交换器23、压缩机21的顺序循环时,控制部19将外装膨胀阀71a、71b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室内膨胀阀51a、51b的开度。此外,当从上述状态停止压缩机21时,控制部19也在从控制室内膨胀阀51a、51b的开度的状态将外装膨胀阀71a、71b设为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关闭室内膨胀阀51a、51b。
具体而言,在制冷运转时,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一~四相同的是,控制部19将室内膨胀阀51a、51b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并且当从该状态停止压缩机21时,也在将室内膨胀阀51a、51b设为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关闭外装膨胀阀71a、71b。因此,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的合流管部流动的制冷剂通过外装膨胀阀71a、71b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参照图8、图11的点F、点G),接着经由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的分岔管部5a、5b被送往室内单元3a、3b(参照图8、图11的点G、点H),然后不通过室内膨胀阀51a、51b减压而被送往室内热交换器52a、52b(参照图8、图11的点K)。与此相对的是,在制热运转时,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一~四不同的是,控制部19将外装膨胀阀71a、71b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室内膨胀阀51a、51b的开度,并且当从该状态停止压缩机21时,也在将外装膨胀阀71a、71b设为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关闭室内膨胀阀51a、51b。在此,室内膨胀阀51a、51b的开度控制是控制室内膨胀阀51a、51b的开度以使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r成为目标过冷度SCrt的开度控制,并且除了操作对象不是外装膨胀阀71a、71b而是室内膨胀阀51a、51b这一点以外,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一~四相同。因此,在室内热交换器52a、52b散热后的制冷剂通过室内膨胀阀51a、51b减压而成为气液两相状态(参照图9、图12的点K、点H),接着经由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的分岔管部5a、5b被送往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参照图9、图12的点H、点G),然后不通过外装膨胀阀71a、71b减压而被送往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的合流管部(参照图9、图12的点G、点F)。
由此,此处,当制冷剂以压缩机21、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室内热交换器52a、52b、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室外热交换器23、压缩机21的顺序循环时(制热运转时),由于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中的室内单元3a、3b与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之间的部分流动有在室内膨胀阀51a、51b中减压后的制冷剂(参照图12的点H、点G),因此,能够减少制冷剂的堆积量。此外,当停止压缩机21时,由于室内膨胀阀51a、51b被关闭,因此,也能够减少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中的、室内单元3a、3b与外装膨胀阀4a、4b之间的部分中的制冷剂的堆积量。
此外,如图13所示,在通过室外侧控制基板91与室内侧控制基板92a、92b能够通信地连接而构成的控制部19中,通过在室内侧控制基板92a、92b追加地连接外装膨胀阀71a、71b,能够进行包括如上所述的基于控制部19的外装膨胀阀71a、71b以及室内膨胀阀51a、51b的关闭的开度控制,其中,上述室外侧控制基板91控制室外单元2的构成设备的动作,上述室内侧控制基板92a、92b控制室内单元3a、3b的构成设备的动作。
此外,与图13所示的控制部19不同的是,如图14和图15所示,也可在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设置对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外装侧控制基板93a、93b,并且通过与室外侧控制基板91以及室内侧控制基板92a、92b能够通信地连接而构成控制部19。在此,在图14所示的控制部19中,在能够通信地连接于室外侧控制基板91的室内侧控制基板92a、92b能够通信地连接有外装侧控制基板93a、93b,在图15所示的控制部19中,在能够通信地连接于室外侧控制基板91的外装侧控制基板93a、93b能够通信地连接有室内侧控制基板92a、92b。在此,若将两者进行比较,则在变形例三那样的、在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设置外装液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73a、73b以及外装气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74a、74b并且用于制冷运转时的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控制的情况下,图15所示的控制部19较有利。其原因是,对于图15所示的控制部19而言,不需要与室内侧控制基板92a、92b进行交换就能够完成制冷运转时的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控制所需要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液体侧端以及气体侧端的制冷剂的温度Trl、Tlg的数据,由此,能够通过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独立地进行外装膨胀阀71a、71b的开度控制。
(6)变形例六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参照图1~图15)的空调装置1中,如图16所示,也可在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进一步设置外装断流阀75a、75b。也就是说,不仅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此处是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的分岔管路5a、5b)、而且在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具体而言是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的分岔管部6a、6b)也设置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并且进一步在此处设置外装断流阀75a、75b。在此,外装断流阀75a、75b可以是电动膨胀阀,此外,也可是能够进行打开、关闭操作的电磁阀。
由此,此处,通过关闭外装膨胀阀71a、71b以及外装断流阀75a、75b,能够防止制冷剂从制冷剂连通管5、6侧流入室内单元3a、3b。
具体而言,在室内单元3a、3b预先设置作为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元件的制冷剂传感器94a、94b,如图17所示,在制冷剂泄漏传感器94a、94b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步骤ST1),控制部19关闭外装膨胀阀71a、71b以及外装断流阀75a、75b(步骤ST4)。在此,作为制冷剂泄漏检测元件,可以是如上所述那样的、直接检测泄漏的制冷剂的制冷剂传感器94a、94b,此外,也可根据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的制冷剂的温度(室内热交温度Trl、Trg等)与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环境温度(室内温度Tra等)的关系等来推定有无制冷剂的泄漏以及泄漏量。此外,制冷剂传感器94a、94b的设置位置不限定于室内单元3a、3b,也可设置于用于操作室内单元3a、3b的遥控器或空调室内等。此外,当在步骤ST1中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可以发出警报(步骤ST2)。此外,在关闭外装膨胀阀71a、71b以及外装断流阀75a、75b之前,可以通过停止压缩机21(步骤ST3)来抑制制冷剂的压力过度上升。
此处,在制冷剂泄漏检测元件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由于设置成关闭外装膨胀阀71a、71b以及外装断流阀75a、75b,因此,能够防止制冷剂从制冷剂连通管5、6侧流入室内单元3a、3b,从而能够抑制室内的制冷剂的浓度上升。
(7)其它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一~六的空调装置1中,当进行在制冷运转时通过液压调节膨胀阀26使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动至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并将上述制冷剂从室外单元2侧送往室内单元3a、3b侧的制冷剂的两相搬运时,通过制冷剂返回管41以及制冷剂冷却器45进行抑制液体管温度Tlp的变动的动作,并且通过液体注射管46进行抑制排出温度Td的上升的动作。
不过,也可不执行通过制冷剂返回管41以及制冷剂冷却器45抑制液体管温度Tlp的变动的动作以及/或者通过液体注射管46抑制排出温度Td的上升的动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应用于下述空调装置:具有室外单元、多个室内单元、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以及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其中,上述室外单元具有压缩机以及室外热交换器,上述室内单元具有室内热交换器,上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以及上述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将上述室外单元与上述室内单元之间连接,在连接室外热交换器的液体侧端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室外液态制冷剂管设置有对制冷剂进行减压以使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中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的液压调节膨胀阀。
符号说明
1 空调装置;
2 室外单元;
3a、3b 室内单元;
4a、4b 膨胀阀单元;
5 液态制冷剂连通管;
6 气态制冷剂连通管;
19 控制部;
21 压缩机;
23 室外热交换器;
26 液压调节膨胀阀;
34 室外液态制冷剂管;
51a、51b 室内膨胀阀;
52a、52b 室内热交换器;
53a、53b 室内液态制冷剂管;
71a、71b 外装膨胀阀;
72a、72b 静音件;
73a、73b 外装液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
74a、74b 外装气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
75a、75b 外装断流阀;
94a、94b 制冷剂泄漏检测元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29160号。

Claims (12)

1.一种空调装置(1),包括:
室外单元(2),所述室外单元具有压缩机(21)和室外热交换器(23);
室内单元(3a、3b),所述室内单元具有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以及
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和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所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和所述气态制冷剂连通管将所述室外单元与所述室内单元之间连接,
所述室外单元在连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液体侧端与所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室外液态制冷剂管(34)上还具有液压调节膨胀阀(26),当制冷剂以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所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所述室内热交换器、所述气态制冷剂连通管、所述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所述液压调节膨胀阀进行减压以使流动于所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所述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
所述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设置有外装膨胀阀单元(4a、4b),所述外装膨胀阀单元具有对在所述液压调节膨胀阀之中减压后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进一步减压的外装膨胀阀(71a、71b)。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装膨胀阀单元或所述外装膨胀阀设置有静音件(72a、72b)。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外装膨胀阀单元设置于从所述室内单元的与所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连接的连接部沿所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长度远离5m以上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外装膨胀阀单元设置于从所述室内单元的与所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连接的连接部沿所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长度远离10m以上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装膨胀阀单元还具有外装液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73a、73b)以及外装气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74a、74b),所述外装液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对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液体侧端的所述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所述外装气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对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气体侧端的所述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装膨胀阀单元还具有外装断流阀(75a、75b),所述外装断流阀设置于所述气态制冷剂连通管。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还具有对所述制冷剂的泄漏进行检测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元件(94a、94b),
在所述制冷剂泄漏检测元件检测到所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控制所述室外单元、所述室内单元以及所述外装膨胀阀单元的构成设备的控制部(19)关闭所述外装膨胀阀以及所述外装断流阀。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单元在连接所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液体侧端的室内液态制冷剂管(53a、53b)上还具有室内膨胀阀(51a、51b)。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制冷剂以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所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所述室内热交换器、所述气态制冷剂连通管、所述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控制所述室外单元、所述室内单元以及所述外装膨胀阀单元的构成设备的控制部将所述室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所述外装膨胀阀的开度,当所述制冷剂以所述压缩机、所述气态制冷剂连通管、所述室内热交换器、所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所述控制部将所述室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所述外装膨胀阀的开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控制部从将所述室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所述外装膨胀阀的开度的状态停止所述压缩机时,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室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关闭所述外装膨胀阀。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制冷剂以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所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所述室内热交换器、所述气态制冷剂连通管、所述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控制所述室外单元、所述室内单元以及所述外装膨胀阀单元的构成设备的控制部将所述室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所述外装膨胀阀的开度,当所述制冷剂以所述压缩机、所述气态制冷剂连通管、所述室内热交换器、所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压缩机的顺序循环时,所述控制部将所述外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所述室内膨胀阀的开度。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控制部从将所述室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所述外装膨胀阀的开度的状态停止所述压缩机时,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室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关闭所述外装膨胀阀,当所述控制部从将所述外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并且控制所述室内膨胀阀的开度的状态停止所述压缩机时,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外装膨胀阀设为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关闭所述室内膨胀阀。
CN201780060644.1A 2016-09-30 2017-09-26 空调装置 Active CN1098042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92559A JP6337937B2 (ja) 2016-09-30 2016-09-30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6-192559 2016-09-30
PCT/JP2017/034733 WO2018062177A1 (ja) 2016-09-30 2017-09-26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04209A true CN109804209A (zh) 2019-05-24
CN109804209B CN109804209B (zh) 2020-05-12

Family

ID=61762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60644.1A Active CN109804209B (zh) 2016-09-30 2017-09-26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670282B2 (zh)
EP (1) EP3521732B1 (zh)
JP (1) JP6337937B2 (zh)
CN (1) CN109804209B (zh)
AU (1) AU2017338192B2 (zh)
BR (1) BR112019005209A2 (zh)
WO (1) WO20180621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19738B2 (en) 2014-09-26 2018-11-06 Waterfurnace International Inc.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vapor injection compressor
JP6657613B2 (ja) * 2015-06-18 2020-03-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935720B2 (ja) * 2017-10-12 2021-09-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US11592215B2 (en) 2018-08-29 2023-02-28 Waterfurnace International, Inc. Integrated demand water heating using a capacity modulated heat pump with desuperheater
JP7294027B2 (ja) * 2019-09-24 2023-06-2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装置
JP2021050848A (ja) * 2019-09-24 2021-04-01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装置
EP3816542A1 (en) * 2019-10-29 2021-05-05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nt system
CN112923635B (zh) * 2019-12-05 2024-03-05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制冷器具以及用于制冷器具的方法
EP3875869B1 (en) 2020-03-06 2022-07-13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pump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33744A (ja) * 1988-11-11 1990-05-2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2243312A (ja) * 2001-02-14 2002-08-28 Tgk Co Ltd 膨張弁用防音カバー
JP2010019472A (ja) * 2008-07-09 2010-01-28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169309A (ja) * 2009-01-22 2010-08-05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JP2010230288A (ja) * 2009-03-30 2010-10-14 Fujitsu General Ltd 分岐ユニット
JP2012215368A (ja) * 2011-04-01 2012-11-08 Toshiba Corp 冷媒漏洩防止機能を有する冷凍機システム
CN105485805A (zh) * 2014-10-03 2016-04-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94221B1 (ja) * 2005-08-29 2007-03-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10107514B2 (en) 2013-08-28 2018-10-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including multiple expansion devices
WO2016009488A1 (ja) * 2014-07-14 2016-01-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7042967A1 (ja) * 2015-09-11 2017-03-16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 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33744A (ja) * 1988-11-11 1990-05-2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2243312A (ja) * 2001-02-14 2002-08-28 Tgk Co Ltd 膨張弁用防音カバー
JP2010019472A (ja) * 2008-07-09 2010-01-28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169309A (ja) * 2009-01-22 2010-08-05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JP2010230288A (ja) * 2009-03-30 2010-10-14 Fujitsu General Ltd 分岐ユニット
JP2012215368A (ja) * 2011-04-01 2012-11-08 Toshiba Corp 冷媒漏洩防止機能を有する冷凍機システム
CN105485805A (zh) * 2014-10-03 2016-04-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54237A (ja) 2018-04-05
WO2018062177A1 (ja) 2018-04-05
EP3521732B1 (en) 2020-08-12
US20190338986A1 (en) 2019-11-07
EP3521732A1 (en) 2019-08-07
JP6337937B2 (ja) 2018-06-06
CN109804209B (zh) 2020-05-12
AU2017338192A1 (en) 2019-05-23
AU2017338192B2 (en) 2019-06-06
US10670282B2 (en) 2020-06-02
EP3521732A4 (en) 2019-08-07
BR112019005209A2 (pt) 2019-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04209A (zh) 空调装置
CN104364590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9891167A (zh) 空调装置
JP5145674B2 (ja) 冷凍装置
CN110168288A (zh) 空调装置以及室内单元
CN106030219B (zh) 空气调节装置
AU2016279490B2 (en) Air conditioner
CN103733005B (zh) 空调装置
JP4973078B2 (ja) 冷凍装置
CN103562660B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2008096093A (ja) 冷凍装置
CN109791007A (zh) 空调装置
JP2008096093A5 (zh)
CN109790995A (zh) 空调装置
JP2008064435A5 (zh)
JP4811204B2 (ja) 冷凍装置
JP5908183B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455376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9791003A (zh) 空调装置
JP2008064436A5 (zh)
JP2008064438A5 (zh)
WO2016208042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436196B1 (ja) 冷凍装置
JP6576603B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797887A (zh) 空调装置、空调装置的设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