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89734B - 具有优化结构的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具有优化结构的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789734B CN109789734B CN201780061518.8A CN201780061518A CN109789734B CN 109789734 B CN109789734 B CN 109789734B CN 201780061518 A CN201780061518 A CN 201780061518A CN 109789734 B CN109789734 B CN 10978973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dially
- working layer
- radial distance
- sre
- tr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4—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of arcuate par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belt or breaker dimensions or curvature relative to carcas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5/00—Inflatable pneumatic tyres or inner tubes
- B60C5/12—Inflatable pneumatic tyres or inner tubes without separate inflatable inserts, e.g. tubeless tyres with transverse section open to the rim
- B60C5/14—Inflatable pneumatic tyres or inner tubes without separate inflatable inserts, e.g. tubeless tyres with transverse section open to the rim with impervious liner or coating on the inner wall of the ty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02—Carcasses
- B60C9/0292—Carcass ply curva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0—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 B60C9/2003—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the belt cords
- B60C9/2009—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the belt cords comprising plie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0—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 B60C2009/2012—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with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of the belt cords in the respective belt layers
- B60C2009/2032—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with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of the belt cords in the respective belt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urse of the belt cords, e.g. undulated or sinusoid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008—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d rubber
- B60C2011/0016—Physical properties or dimensions
- B60C2011/0025—Modulus or tan delta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008—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d rubber
- B60C2011/0016—Physical properties or dimensions
- B60C2011/0033—Thickness of the tre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所述轮胎包括主沟槽,所述主沟槽具有至少等于4mm的深度和至少等于1mm的宽度。径向最外工作层(41)包括至少一个波形(412)。所述波形(412)满足如下条件:所述工作层(41)的所述波形(412)部分占据至少10%的所述工作层(41)的表面,具有至少1mm的宽度并且径向位于所述工作层(41)与最靠近(412)的主沟槽(24)的底表面(243)垂直对齐的点的外部。构成胎冠结构(S)径向叠加的所有材料层(3,6,7)具有平行于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41)的平均表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旨在装配至车辆的轮胎,更具体地涉及所述轮胎的胎冠。
由于轮胎的几何形状呈现出围绕旋转轴线的旋转对称性,通常在包括轮胎旋转轴线的子午平面中描述轮胎的几何形状。对于给定的子午平面,径向、轴向和周向方向分别表示垂直于轮胎旋转轴线、平行于轮胎旋转轴线和垂直于子午平面的方向。被称为赤道平面的周向子午平面将轮胎分成两个基本对称的半环面形状,轮胎可能呈现出胎面、结构的不对称性,这些不对称性和制造精度或者上胶有关。
在下文中,表述“在径向上位于内部”和“在径向上位于外部”分别表示“在径向方向上更接近轮胎的旋转轴线”和“在径向方向上更远离轮胎的旋转轴线”。表述“在轴向上位于内部”和“在轴向上位于外部”分别表示“在轴向方向上更接近赤道平面”和“在轴向方向上更远离赤道平面”。“径向距离”为相对于轮胎的旋转轴线的距离,“轴向距离”为相对于轮胎的赤道平面的距离。“径向厚度”在径向方向上测量,“轴向厚度”在轴向方向上测量。
在下文中,表述“与……对齐”表示“对于每个子午线,沿径向位于内部并且位于由……限定的轴坐标的边界内”。因此,“工作层中与沟槽对齐的点”表示对于每个子午线,工作层中沿径向位于沟槽内部并且位于由沟槽限定的轴坐标的边界内的点的集合。
轮胎包括胎冠、两个胎圈和两个胎侧,所述胎冠包括旨在通过胎面表面与地面接触的胎面,所述胎圈旨在与轮辋接触,所述胎侧连接胎冠和胎圈。此外,轮胎包括胎体增强件,所述胎体增强件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层,在径向上位于胎冠的内部并且连接两个胎圈。
轮胎胎面在径向方向上由两个周向表面限定,其中径向最外的周向表面为胎面表面,而径向最内的周向表面被称为胎面花纹底表面。胎面花纹底表面或底表面定义为胎面表面以等于胎面花纹深度的径向距离沿径向向内平移的表面。这种深度通常会在胎面轴向最外周向部分上递减,所述胎面轴向最外周向部分又被称为胎肩。
此外,轮胎胎面在轴向方向上由两个侧表面限定。胎面还由一种或多种橡胶配混物制成。表述“橡胶配混物”表示包括至少一种弹性体和填料的橡胶组合物。
胎冠包括至少一个胎冠增强件,所述胎冠增强件在径向上位于胎面的内部。所述胎冠增强件包括至少一个工作增强件,所述工作增强件包括至少一个工作层,所述工作层由相互平行的增强元件组成,所述增强元件与周向方向形成15°和50°之间的角度。所述胎冠增强件还可以包括一个环箍增强件,所述环箍增强件包括至少一个环箍层,所述环箍层由与周向方向形成0°和10°之间的角度的增强元件组成,环箍增强件通常(但是不一定)在径向上位于工作层的外部。
对于任何一层胎冠增强元件、工作增强元件或其它增强件的增强元件,被称为所述层的径向外表面(SRE)的连续表面穿过每个子午线的每个增强元件的径向最外点。对于任何一层胎冠增强元件、工作增强元件或其它增强件的增强元件,被称为所述层的径向内表面(SRI)的连续表面穿过每个子午线的每个增强元件的径向最内点。增强元件层和其他任何一点间的径向距离从这些表面的一个表面或另一个表面来测量,并且这种测量方式不包括所述层的径向厚度。如果其他测量点在径向上位于增强元件层的外部,径向距离从径向外表面SRE到该点来测量,并且,分别地,如果其他测量点在径向上位于增强元件层的内部,径向距离从径向内表面SRI到该其他测量点来测量。这使得能够考虑一条子午线到另一条子午线一致的径向距离,而不必考虑与层的增强元件的截面形状相关的可能局部变化。
为了获得湿地面上的良好抓地性,在胎面中形成切口。切口表示缺口或沟槽或刀槽或周向沟槽,并且形成通往胎面表面的空间。
胎面表面上的刀槽或沟槽具有两个主要特征尺寸:宽度W和长度Lo,所述长度Lo至少等于所述宽度W的两倍。刀槽或沟槽因此通过至少两个主侧面限定,所述两个主侧面决定其长度Lo并且由底面连接,所述两个主侧面通过非零距离彼此隔开,所述非零距离被称为刀槽或沟槽的宽度W。
切口的深度是胎面表面和切口底部之间的最大径向距离。切口深度的最大值被称为胎面花纹深度D。
背景技术
轮胎需要满足许多现象相关的性能标准,例如耐磨性、各种类型地面的抓地力、滚动阻力、动态性能和重量。这些性能标准有时会导致危害其他标准的解决方案。因此,对于好的抓地力性能,胎面的橡胶材料需要有耗散性和柔软性。相反地,为了获得在性能方面表现良好的轮胎,特别是在车辆横向荷载的动态响应方面,并且荷载主要沿着轮胎的轴向,因而轮胎需要有足够高的刚度水平,特别是在横向荷载下。对于给定的尺寸,轮胎的刚度依赖于轮胎各种元件的刚度,所述元件为胎面、胎冠增强件、胎侧和胎圈。传统地,胎面可以通过加强橡胶材料,或通过降低胎面花纹的深度,或通过降低胎面花纹的沟槽橡胶比来加强。
为了缓解这个问题,例如,橡胶制造商已经改变橡胶材料,所述橡胶材料通过使用纤维得到了显著的加强,如文件FR3014442和FR2984230中所述。
这些解决方案并不总是令人满意的。降低胎面花纹的深度会限制在耐磨性和湿抓地力方面的性能。加强橡胶材料会限制干湿抓地能力,并且也会增加行驶时的轮胎噪音。降低胎面花纹的孔隙体积会降低湿抓地能力,尤其是当有很深的积水时。为了保证轮胎的耐久性,在切口、沟槽或周向沟槽的底面和径向最外胎冠增强件的增强元件之间保持橡胶材料的一定厚度也很重要。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为通过提高抓地力(更具体地为湿抓地力)和滚动阻力性能来增加轮胎的性能表现,而不改变耐磨性性能和胎冠耐久性性能。所述解决方案也可能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消耗。
通过包括如下的轮胎实现该目的:
·胎面,所述胎面旨在经由胎面表面与地面接触,所述胎面表面包括沟槽,
·所述沟槽在所述胎面表面上形成开放空间并且由底面连接的两个主侧面限定,
·至少一个沟槽具有宽度W和深度D,所述宽度W定义为两个侧面之间的平均距离,所述深度D定义为胎面表面与底面之间的最大径向距离,
·至少一个沟槽被称为主沟槽,所述主沟槽具有至少等于1mm的宽度W和至少等于4mm的深度D,
·所述轮胎进一步包括胎冠结构,所述胎冠结构径向在胎面内侧,由连续的或不连续的材料层径向叠加组成,
·所述胎冠结构径向上由外侧到内侧包括胎冠增强件,胎体增强件和内聚合层,
·所述胎冠增强件包括至少一个工作增强件,所述工作增强件包括至少一个工作层,
·所述工作层从径向外表面(SRE)延伸到径向内表面(SRI),
·所述工作层包括至少部分由金属制成的增强元件,所述增强元件由所述工作层的一个轴向外边缘连续到相对的轴向外边缘,所述增强元件涂有弹性体材料,互相平行且与轮胎的周向方向(XX’)形成定向角度,所述定向角度的绝对值至少等于20°且最多等于50°,
·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包括至少一个波形,
·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内的至少一个波形满足如下条件:所述波形的工作层部分在径向上位于工作层的与最靠近所述波形的主沟槽的底面中心对齐的点的外侧,
·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内的至少一个波形满足如下条件:在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的至少10%的径向外表面(SRE)上,径向距离(do)至少比径向距离(dc)小1mm,所述径向距离(do)在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的径向外表面(SRE)和所述胎面表面之间,所述径向距离(dc)在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的径向外表面(SRE)和所述胎面表面之间,即与最靠近所述波形的主沟槽的底面中心对齐的距离,
·构成所述胎冠结构(S)径向叠加的所有材料层具有平行于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的平均表面,
·最小径向距离(du)最多等于最靠近的主沟槽的深度D加2mm,所述最小径向距离(du)在所述胎冠增强件的径向最外层的径向外表面(SRE)和所述胎面表面之间。
因此,为了提高轴向荷载下的动态响应,需要在轮胎的轴向元件中对轮胎进行加强,对于所述轮胎的结构部件,所述轴向元件的刚度本质上由金属工作层的刚度和所述金属工作层与胎面表面之间的距离给出。具体地,由于材料的原因,所述金属工作层在拉伸和压缩时都是刚性的。因为所述金属工作层的联接和与圆周方向形成的角度,以及所述金属工作层之间仅用一薄层橡胶材料所连接,所述金属工作层在剪切时也是刚性的。
相比之下,在横向荷载下,所述工作层与所述胎面表面之间的材料发生剪切作用。所述材料的径向厚度越大,所述部分胎冠的刚度越低,并且轴向荷载下动态响应性能降低的程度越大。因此必须减少该距离。然而,为了保留轮胎的耐磨性和湿抓地力性能,必须保持轮胎花纹深度D。
此外,为了保护各个工作层的增强元件不被穿刺,必须保留径向距离d1,所述径向距离d1被称为空隙以下深度,所述径向距离d1在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的径向外表面(SRE)和所述主沟槽的底面之间。该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是保持胎面花纹深度D和空隙以下深度d1不变,并且减少径向距离do,所述空隙以下深度d1与主沟槽对齐测量,所述径向距离do在工作层与胎面表面之间,并且与没有主沟槽的胎面部分对齐。
考虑到轮胎的胎面表面基本上是圆柱形的,所述解决方案相当于工作层在径向方向上根据波形波动,所述波形依据轮胎花纹和设计师的选择,对于每个子午平面可能相同或者不相同。所述解决方案与将工作层铺设在基本圆柱形上的轮胎制造方法相反,对于现有技术的轮胎,所述工作层在子午平面中呈现均匀曲率而无拐点。因此,根据现有技术,胎冠由互相基本平行的材料层相堆叠组成。通常做法是在形成某些层的增强元件的端部处使这些层仅局部分开。所述层以基本恒定的半径设置。根据本发明,这些层在最小面积区域上以半径变化的方式设置,以提供预期的优势,并且在子午平面内呈现出至少一个拐点。
摩托车轮胎一般不以基本恒定的半径设置。然而,对于这些轮胎,胎冠的材料层沿着凸的连续曲线设置。本发明也适用于这些轮胎,波形创造了更大凹面区域,并且围绕根据现有技术的轮胎的连续曲线呈现凸面。
此外,使所述增强元件层波动似乎会使轮胎对胎面表面的几何变化更加敏感,从而破坏性能方面,例如不均匀的耐磨阻力、失衡等。然而,所述解决方案获得了与这些标准不相符的非常好的性能。
另外,遭受压缩荷载的所述增强元件层的波形与防止结构屈曲的推荐不符。具体地,创造不连续的曲率半径相当于在可能发生屈曲的地方产生附加应力。然而,在轮胎内,荷载是高度局部化的,这意味着部分胎冠处于紧张状态时,另一部分处于压缩状态,其程度远低于波形处的程度。因此,本发明范围内的波形不会降低轮胎的耐久性。
为了避免因轮胎沿障碍物路面行驶或因增强元件末端橡胶材料老化而产生的任何胎冠耐久性的问题,重要的是,工作层的增强元件从所述工作层的一个轴向外缘到相对轴向外缘是连续的。所述工作层的增强元件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编织的或不编织的金属线。重要的是,所述线在穿过所述工作层的全宽上是高度连续的,如此所述工作层本身是连续的。
经验表明为了提高横向荷载下的动态行为性能,一个本身就足够的标准为降低径向最外层工作层的径向外表面(SRE)与胎面表面之间的距离(do)。这使得能够减少胎面橡胶材料的剪切厚度和减少因所述材料的滞后产生的热量。这些影响对于依赖于温度的胎面刚度、滚动阻力和持久性性能方面都是有益的。另外,工作层波动还能够通过增加胎冠边缘的弯曲惯量来增加轮胎的轴向刚度,从而导致行为性能显著提高。此外,在一些轮胎中,胎冠仅包括一个工作层,本发明也适用于这些情况。
所述距离(do)通过在工作层中形成至少一个波形而得以降低,从而使所述工作层中的波形或波动部分在径向位于工作层的与最靠近所述波形的主沟槽对齐的部分的外侧。无波动但是在给定区域中通过减小胎面花纹深度而满足减小距离(do)的标准的工作层不能被视为是波动的。此外,这一特征显著适用于客运车轮胎,客运车轮胎在轮胎的被称为胎肩的轴向外缘处的胎面花纹深度小于最靠近的主沟槽中的深度。在根据现有技术的轮胎中,在径向距离(do)递减的胎肩部分处,工作层或者处于相同半径,或者在径向上处于同一工作层的与最靠近的主沟槽对齐的部分的内部。
如果一个或更多个波形位于轮胎中一个或更多个胎肩的一个或更多个部分,本发明也适用。
主沟槽中需要保持空隙以下距离(d1)。较小的沟槽或者刀槽对穿刺和来自障碍物的攻击不太敏感,因为他们受到橡胶材料的保护,所述橡胶材料在技术上将所述较小的沟槽或者刀槽表征为浅沟槽或者窄沟槽。
相比于工作层具有较低刚度的层(例如金属或非金属的保护层、环箍层,其包括的增强元件与轮胎的周向方向(XX’)形成绝对值最多等于10°的角度B)由于其材料(有时是纺织材料)并且由于其铺设角度因此而不具有足够高的压缩刚度或剪切刚度使得这些层单独波动,以针对所述问题提供与本发明具有相同效力水平的解决方案。所述保护层或环箍层在轮胎中是可选的,并不会影响解决方案的益处。
可以通过添加与之对齐的填充橡胶元件来在径向最外工作层中产生波形,但也可以通过修改制造装置或固化装置以产生不需要添加填充橡胶元件的波形,以获得根据本发明的轮胎。这相当于减去一部分的胎面体积,并且因此节省了材料,并可能根据轮胎的工作模式降低滚动阻力。在这种情况下,与波形对齐的所有材料层保持与径向最外工作层基本平行。
此处表明将工作层的径向外表面波动10%就足够改善横向荷载下的动态性能。为了在轮胎水平上产生显著的影响,所述波形的振幅需要最少等于1mm。因此,径向距离(do)至少比径向距离(dc)小1mm,所述径向距离(do)在径向最外工作层的径向外表面(SRE)和胎面表面之间,所述径向距离(dc)在径向最外工作层的径向外表面(SRE)和胎面表面之间,即与最靠近所述波形的主沟槽的底面中心对齐的距离。
最佳解决方案考虑了轮胎的特性和车辆的可能性。可以依据轮胎的方向性、不对称性和车辆的外倾角进行优化。
优选地,对于径向最外工作层的至少10%,优选至少20%和最多85%的径向外表面(SRE),径向距离(do)至少比径向距离(dc)小1.5mm,优选小2mm,所述径向距离(do)在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的径向外表面(SRE)和胎面表面之间,所述径向距离(dc)在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的径向外表面(SRE)和胎面表面之间,即与最靠近所述波形的主沟槽的底面中心对齐的距离。在至少占轮胎额定荷载的约50%的巨大横向荷载下,能够调节动态响应的设计参数为:
-在知道胎面花纹的空隙率几乎不少于15%的情况下,径向最外工作层的波形程度将限制于最多85%(100%-15%)。所述波形的程度越大,轮胎在横向荷载下的刚度越大,所述轮胎的滚动阻力性能越好,所述轮胎的重量越轻。
-所述波形的振幅至少等于1mm,但是限制于5mm,因为必需给予金属工作层曲率半径,所述金属工作层具有刚度因此不易变形。
因此一个优选方案为,对于径向最外工作层的至少10%,优选至少20%和最多85%的径向外表面(SRE),径向距离(do)最多比径向距离(dc)小5mm,并且优选最多小3mm,所述径向距离(do)在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的径向外表面(SRE)和胎面表面之间,所述径向距离(dc)在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的径向外表面(SRE)和胎面表面之间,即与最靠近所述波形的主沟槽的底面中心对齐的距离。
为了获得胎冠在穿刺和攻击下的最佳性能而不影响滚动阻力,径向距离(d1)至少等于1mm,并且最多等于5mm,优选为至少等于2mm,并且最多等于4mm,所述径向距离(d1)在径向最外工作层的径向外表面(SRE)与主沟槽底面之间。低于下限时,轮胎可能会证明过于敏感而无法承受攻击。超过上限时,所述轮胎的滚动阻力将受到影响。
有利的是,胎面(例如胎面的主沟槽)包括至少一个磨损指示器,并且最小径向距离(du)至少等于径向距离(df),所述最小径向距离(du)在胎冠增强件的径向最外层的径向外表面(SRE)和胎面表面之间,所述径向距离(df)在胎面表面和磨损指示器的径向最外侧点之间。具体地,对于用户来说重要的是能够使用磨损指示器察觉到轮胎磨损,并且能够在胎冠增强件的径向最外层的增强元件开始从胎面表面上露出之前就察觉到。
有利地,最小径向距离(du)最多等于最靠近的主沟槽的深度D加2mm,并且至少等于最靠近的主沟槽的深度D减2mm,所述最小径向距离(du)在所述胎冠增强件的径向最外层的径向外表面(SRE)和所述胎面表面之间。该解决方案允许胎冠增强件的增强元件的径向最外层和胎面表面的理想定位。最小径向距离(du)必须在胎冠增强件的径向外部部分进行测量,因此在波形处测量,所述最小径向距离(du)在所述胎冠增强件的径向最外层的径向外表面(SRE)和所述胎面表面之间。
优选地,主沟槽的深度D至少等于6mm并且最多等于20mm。在6到10mm之间的胎面花纹深度,使得许多客运车轮胎在耐磨性性能和滚动阻力性能方面有了良好的折中。对于运载重物的车辆的轮胎,在10到20mm之间胎面花纹深度由于相同的折中而具有吸引力。本发明不限定于特定用途的轮胎。
在增强元件的径向最外层为环箍层的例子中,胎冠增强件中的增强元件的径向最外层包括由纺织材料组成的增强元件是有利的,所述纺织材料优选地为脂肪族聚酰胺、芳香族聚酰胺类型、涉及脂肪族聚酰胺和芳香族聚酰胺组合的类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人造丝类型,所述增强元件互相平行并且与轮胎的周向方向(XX’)形成角度B,所述角度B的绝对值最多等于10°。
胎冠增强件优选由2个角度相反的工作帘布层和一个环箍帘布层组成,就像现在的许多胎冠结构一样。
附图说明
通过图1和2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特征和其它优点,所述图未按比例绘制而是以简化方式绘制从而更容易理解本发明:
·图1为轮胎的一部分,尤其为轮胎的结构与胎面。
·图2描绘了根据本发明的轮胎胎冠的子午截面,并且说明了各个径向距离du,do,d1,D,df,dc和径向最外工作层(41)上的波形,径向内部材料层(42,6,7)基本上与后者平行。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描绘了轮胎的胎冠部分的立体图。笛卡尔参照系(XX’,YY’,ZZ’)与每个子午平面相关联。所述轮胎包括胎面2,所述胎面2旨在经由胎面表面21与地面接触。所述胎面上设置的为宽度W的沟槽24,所述宽度W可能从一个沟槽到另一个沟槽不同,每个所述沟槽具有主轮廓241和242以及底面243。所述轮胎也包括胎冠结构,所述胎冠结构包括仅存在于胎冠上的胎冠增强件3。所述胎冠增强件3包括工作增强件41和例如此处的环箍增强件5。所述胎冠结构也包括一部分贯穿胎侧直到轮胎胎圈的胎体增强件6和密封层7。
所述工作增强件包括至少一个工作层,例如,在这里为每个包括互相平行的增强元件的两个工作层41和42。图中也描绘了径向最外工作层(41)的径向外表面(SRE)。
图2描绘了根据本发明的轮胎的穿过胎冠的示意性子午截面。它特别说明了径向最外工作层(41)的波形和与其相对齐的一组材料层。图2也说明了下列径向距离:
·D:沟槽深度,所述沟槽深度是所述胎面表面(21)和所述沟槽底面(243)之间的最大径向距离,
·dc: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41)的径向外表面(SRE)和所述胎面表面(21)之间的径向距离,所述径向距离为与最靠近所述波形(412)的主沟槽(24)的底面(243)中心相对齐的距离,
·do:所述波形(412)处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41)的径向外表面(SRE)和胎面表面之间的径向距离,
·du:所述胎冠增强件(3)的径向最外层(41)的径向外表面(SRE)和所述胎面表面(21)之间的最小径向距离,
·df:所述胎面表面(21)和所述磨损指示器(8)的径向最外点之间的径向距离,
·d1: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41)的径向外表面(SRE)和所述主沟槽(24)的底面(243)之间的距离。
通过在两个子午平面上切割轮胎从而获得穿过轮胎的子午截面。此截面用于确定各个径向距离、沟槽以及周向沟槽的底面中心。
本发明在打算安装在客运车上的尺寸为305/30ZR20的轮胎A上实行。胎面花纹的沟槽的深度D在4和7mm之间,宽度W在4到15mm之间变化。胎冠增强件由两个工作层和一个环箍层组成,所述工作层的增强元件与周向方向呈+或-38°角度,所述环箍层的增强元件与周向方向呈+或-3°角度。所述工作层的增强元件为连续的金属线。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在其径向外表面的50%上波动。所述波形具有比径向距离(dc)大1mm的径向距离do,所述径向距离do在所述波形(412)处在径向最外工作层(41)的径向外表面(SRE)和胎面表面之间,所述径向距离(dc)在径向最外工作层(41)的径向外表面(SRE)和所述胎面表面(21)之间,即与最靠近所述波形(412)的主沟槽(24)的底面中心相对齐的距离。在其20%的径向外表面上,径向距离do比径向距离(dc)大2mm或等于径向距离(dc)。径向距离(d1)在2mm到3.5mm之间,所述径向距离(d1)在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41)的径向外表面(SRE)和所述主沟槽(24)的底面(243)之间。
所述轮胎A与相同尺寸的轮胎B相比较,所述轮胎B具有相同的特性,除了工作层没有波动。
因此,波形的产生为轮胎节约了约300g的重量。
在标准化标准测试机上根据ISO2850:2009评估本发明中滚动阻力方面的提升。测量结果表明,与参考轮胎B相比,滚动阻力性能提升了6%以上。
此外,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Pacejka轮胎行为模型的Dz特性测量的结果表明在3.6b的压力和热下,该特性提升了15%。依据应力荷载状况,干抓地力的提升在1到5%之间变化。
所述轮胎也安装在运动型车辆上,并且在能够产生巨大横向荷载的弯曲路线上进行测试。让经过轮胎评估培训而不知道所测试轮胎特性的专业驾驶员在相同的温度条件和地面行驶条件下按照严格测试过程比较根据本发明的轮胎A和根据现有技术的轮胎B,并重复测量。所述驾驶员对所述轮胎进行打分。在所有进行的测试中,根据本发明的轮胎A在车辆行为、稳定性能、干燥地面抓地力方面均远远优于轮胎B。此外,在安装根据本发明的轮胎的车辆上进行行为测试期间,行为性能比安装根据现有技术的轮胎的车辆更为稳定。
Claims (9)
1.轮胎(1),包括:
·胎面(2),所述胎面(2)旨在经由胎面表面(21)与地面接触,所述胎面表面(21)包括沟槽(24),
·所述沟槽(24)在所述胎面表面(21)上形成开放空间并且由底面(243)连接的两个主侧面(241,242)限定,
·至少一个所述沟槽(24)具有宽度W和深度D,所述宽度W定义为两个侧面(241,242)之间的平均距离,所述深度D定义为胎面表面(21)与底面(243)之间的最大径向距离,
·至少一个所述沟槽(24)被称为主沟槽,所述主沟槽具有至少等于1mm的宽度W和至少等于4mm的深度D,
·所述轮胎(1)进一步包括胎冠结构(S),所述胎冠结构径向在胎面(2)内侧,由连续的或不连续的材料层(3,4,5,6,7)径向叠加组成,
·所述胎冠结构(S)径向上由外侧到内侧包括胎冠增强件(3),胎体增强件(6)和内聚合层(7),
·所述胎冠增强件(3)包括至少一个工作增强件(4),所述工作增强件(4)包括至少一个工作层(41,42),
·所述工作层(41)从径向外表面(SRE)延伸到径向内表面(SRI),
·所述工作层(41)包括至少部分由金属制成的增强元件(411),所述增强元件从所述工作层的轴向外边缘到相对的轴向外边缘连续,所述增强元件涂有弹性体材料,互相平行且与轮胎的周向方向(XX’)形成定向角度,所述定向角度的绝对值至少等于20°且最多等于50°,
其特征在于,径向最外工作层(41)包括至少一个波形(412),
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41)的至少一个波形(412)满足如下条件:所述波形(412)的工作层(41)部分径向地位于工作层(41)的与最靠近所述波形(412)的主沟槽(24)的底面(243)中心对齐的点的外侧,
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41)的至少一个波形(412)满足如下条件:在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41)的至少10%的径向外表面(SRE)上,径向距离do至少比径向距离dc小1mm,所述径向距离do在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41)的径向外表面(SRE)和所述胎面表面(21)之间,所述径向距离dc在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41)的径向外表面(SRE)和所述胎面表面(21)之间,即与最靠近所述波形(412)的主沟槽(24)的底面(243)中心对齐的距离,
构成所述胎冠结构(S)径向叠加的所有材料层(3,6,7)具有平行于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41)的平均表面,
最小径向距离du最多等于最靠近的主沟槽(24)的深度D加2mm,所述最小径向距离du在所述胎冠增强件(3)的径向最外层的径向外表面(SRE)和所述胎面表面(21)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对于径向最外工作层(41)的至少10%和最多85%的径向外表面(SRE),径向距离do至少比径向距离dc小1.5mm,所述径向距离do在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41)的径向外表面(SRE)和所述胎面表面(21)之间,所述径向距离dc在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41)的径向外表面(SRE)和所述胎面表面(21)之间,即与最靠近所述波形(412)的主沟槽(24)的底面(243)中心对齐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对于径向最外工作层(41)的至少10%和最多85%的径向外表面(SRE),径向距离do最多比径向距离dc小5mm,所述径向距离do在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41)的径向外表面(SRE)和所述胎面表面(21)之间,所述径向距离dc在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41)的径向外表面(SRE)和所述胎面表面(21)之间,即与最靠近所述波形(412)的主沟槽(24)的底面(243)中心对齐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径向距离d1至少等于1mm并且最多等于5mm,所述径向距离d1在所述径向最外工作层(41)的径向外表面(SRE)和所述主沟槽(24)的底面(243)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所述胎面(2)的至少一个主沟槽(24)包括至少一个磨损指示器(7),其中,最小径向距离du至少等于径向距离df,所述最小径向距离du在所述胎冠增强件(3)的径向最外层的径向外表面(SRE)和所述胎面表面(21)之间,所述径向距离df在所述胎面表面(21)和所述磨损指示器(8)的径向最外侧点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最小径向距离du至少等于最靠近的主沟槽(24)的深度D减2mm,所述最小径向距离du在所述胎冠增强件(3)的径向最外层的径向外表面(SRE)和所述胎面表面(21)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主沟槽(24)的深度D至少等于6mm并且最多等于2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胎冠增强件(3)中的增强元件的径向最外层包括由纺织材料组成的增强元件,所述增强元件互相平行并且与轮胎的周向方向(XX’)形成角度B,所述角度B的绝对值最多等于1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胎冠增强件由2个角度相反的工作帘布层和一个环箍帘布层组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FR1660245A FR3057811A1 (fr) | 2016-10-21 | 2016-10-21 | Pneumatique comprenant une architecture optimisee |
FR1660245 | 2016-10-21 | ||
PCT/FR2017/052886 WO2018073547A1 (fr) | 2016-10-21 | 2017-10-20 | Pneumatique comprenant une architecture optimisé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789734A CN109789734A (zh) | 2019-05-21 |
CN109789734B true CN109789734B (zh) | 2021-01-26 |
Family
ID=58162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61518.8A Active CN109789734B (zh) | 2016-10-21 | 2017-10-20 | 具有优化结构的轮胎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53242B2 (zh) |
EP (1) | EP3529086B1 (zh) |
CN (1) | CN109789734B (zh) |
FR (1) | FR3057811A1 (zh) |
WO (1) | WO201807354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10260925A1 (en) * | 2018-06-25 | 2021-08-26 |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 Pneumatic Tire with Optimized Crown-and-Tread-Pattern Architecture |
JP7378435B2 (ja) * | 2018-06-25 | 2023-11-13 | コンパニー ゼネラール デ エタブリッスマン ミシュラン | 最適化されたクラウン及びトレッドパターン構造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
FR3094272A1 (fr) | 2019-03-28 | 2020-10-02 |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 Pneumatique à couches de travail comprenant une architecture et une sculpture optimisées |
FR3094672B1 (fr) | 2019-04-05 | 2021-03-12 | Michelin & Cie | Pneumatique ayant des architectures sommet et bourrelet optimisées |
FR3102097A1 (fr) * | 2019-10-16 | 2021-04-23 |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 Pneumatique a emission de bruit reduit e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
FR3102096B1 (fr) * | 2019-10-22 | 2021-09-17 | Michelin & Cie | Armature de sommet pour pneumatique de type metropolitain |
JP2022554103A (ja) * | 2019-10-23 | 2022-12-28 | コンパニー ゼネラール デ エタブリッスマン ミシュラン | 最適化されたアーキテクチャを備えるタイヤ |
FR3120816B1 (fr) | 2021-03-22 | 2023-02-10 | Michelin & Cie | Pneumatique comprenant une decoupure circonferentielle et une structure de rigidification endurante et permettant une mise a plat optimisee |
DE102021206626A1 (de) * | 2021-06-25 | 2022-12-29 |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 Fahrzeugluftreifen aufweisend eine Karkasslage |
CN114872497B (zh) * | 2022-06-01 | 2023-08-04 | 天津万达轮胎有限公司 | 一种半钢utv轮胎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599696A (en) * | 1969-02-07 | 1971-08-17 | Goodyear Tire & Rubber | Pneumatic tire |
JPS62261505A (ja) * | 1986-05-09 | 1987-11-13 | Bridgestone Corp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H05319016A (ja) * | 1992-05-13 | 1993-12-03 | Bridgestone Corp | 建設車両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H06293026A (ja) * | 1993-04-08 | 1994-10-21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FR2729671B1 (fr) * | 1995-01-20 | 1997-04-18 | Michelin & Cie | Enveloppe de pneumatique a base de silice precipitee presentant une resistance au roulement amelioree |
KR100354789B1 (ko) * | 1999-11-26 | 2002-09-30 | 금호산업 주식회사 | 주그루브 부위에 돌출된 형상의 벨트층을 갖는 공기입타이어 |
JP2001191723A (ja) * | 2000-01-13 | 2001-07-17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053727B2 (ja) * | 2000-11-22 | 2008-02-27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4107961B2 (ja) * | 2000-11-27 | 2008-06-25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安全タイヤ |
JP4542858B2 (ja) * | 2004-04-15 | 2010-09-15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EP2581239A1 (en) * | 2006-01-20 | 2013-04-17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Pneumatic tire |
JP2010042752A (ja) * | 2008-08-12 | 2010-02-25 | Bridgestone Corp | 航空機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5342366B2 (ja) * | 2009-08-05 | 2013-11-13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389687B2 (ja) * | 2010-02-16 | 2014-01-15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FR2984230B1 (fr) | 2011-12-16 | 2014-04-25 | Michelin Soc Tech | Bandage pneumatique avec une bande de roulement comportant un feutre |
JP2013220718A (ja) * | 2012-04-16 | 2013-10-28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3233866A (ja) * | 2012-05-09 | 2013-11-21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FR3014442B1 (fr) | 2013-12-10 | 2016-01-01 | Michelin & Cie | Pneumatique comportant une bande de roulement a base d'une composition de caoutchouc comprenant des fibres de carbone ex brai |
US20180207996A1 (en) * | 2017-01-24 | 2018-07-26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Tread wear indicator |
-
2016
- 2016-10-21 FR FR1660245A patent/FR3057811A1/fr active Pending
-
2017
- 2017-10-20 US US16/343,520 patent/US11453242B2/en active Active
- 2017-10-20 CN CN201780061518.8A patent/CN109789734B/zh active Active
- 2017-10-20 EP EP17794023.6A patent/EP3529086B1/fr active Active
- 2017-10-20 WO PCT/FR2017/052886 patent/WO2018073547A1/fr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8073547A1 (fr) | 2018-04-26 |
FR3057811A1 (fr) | 2018-04-27 |
EP3529086A1 (fr) | 2019-08-28 |
US20190241019A1 (en) | 2019-08-08 |
EP3529086B1 (fr) | 2021-04-07 |
CN109789734A (zh) | 2019-05-21 |
US11453242B2 (en) | 2022-09-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789734B (zh) | 具有优化结构的轮胎 | |
CN109789733B (zh) | 具有优化结构的轮胎 | |
CN109803838B (zh) | 具有改进结构的包括工作层的轮胎 | |
US20180312006A1 (en) | Pneumatic Tire, Having Working Layers Comprising Monofilaments And A Tire Tread With Grooves | |
CN113646186B (zh) | 具有优化的胎冠和胎圈结构的充气轮胎 | |
CN113646187B (zh) | 具有包括优化结构的工作层和胎面设计的轮胎 | |
JP6571068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18197019A (ja) | ランフラットラジアルタイヤ | |
CN110740878B (zh) | 包括优化的结构和胎面花纹的轮胎 | |
JP5278328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10621515B (zh) | 具有优化的胎冠和胎面的轮胎 | |
CN112368158B (zh) | 具有优化的胎冠和胎面花纹结构的充气轮胎 | |
US20180354307A1 (en) | Pneumatic Tire, Having Working Layers Comprising Monofilaments And A Tire Tread With Incisions | |
JP2018197017A (ja) | ランフラットラジアルタイヤ | |
US12109856B2 (en) | Tire comprising an optimized architecture | |
US20190077197A1 (en) | Pneumatic Tire, Having Working Layers Comprising Monofilaments And A Tire Tread With Grooves | |
JP7378435B2 (ja) | 最適化されたクラウン及びトレッドパターン構造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 |
KR102497951B1 (ko) | 최적화된 아키텍처 및 트레드를 갖는 타이어 | |
US20220250416A1 (en) | Heavy-duty pneumatic tire | |
JP2014162377A (ja)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