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74640A - 后排扶手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后排扶手及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774640A CN109774640A CN201910037513.2A CN201910037513A CN109774640A CN 109774640 A CN109774640 A CN 109774640A CN 201910037513 A CN201910037513 A CN 201910037513A CN 109774640 A CN109774640 A CN 10977464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andrail
- heel row
- handrail body
- air bag
- ga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排扶手及汽车。该后排扶手包括扶手本体和安全气囊;所述扶手本体用于连接在后排座椅上;所述安全气囊设置在所述扶手本体内部;沿所述扶手本体的第一方向,所述扶手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全弹孔;其中,沿所述扶手本体的第一方向,所述扶手本体的两侧分别为后排座椅;部分所述安全气囊能够伸出所述安全弹孔并在所述扶手本体两侧膨胀。该汽车包括所述的后排扶手。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后排扶手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侧面碰撞时后排乘员的腰部容易碰撞到后排扶手而受到伤害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排扶手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汽车产量取得了大幅度的增长,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汽车在设计过程中在后排中间位置配有扶手。该扶手又称后排扶手、后座扶手。后排扶手主要为后排乘员提供肘部空间,增加后排乘员的舒适性;部分车型上的后排扶手上配有杯架或储物盒等结构。
但是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事故时,由于后排扶手结构较硬,其高度处于乘员的腰部,因此后排乘员的腰部极容易碰撞到后排扶手而受到伤害;尤其是侧面碰撞中远端(也即非碰撞侧)的后排乘员的腰部容易受到伤害。
因此,本申请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后排扶手及汽车,以提高后排乘员腰部的安全性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后排扶手,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侧面碰撞时后排乘员的腰部容易碰撞到后排扶手而受到伤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侧面碰撞时后排乘员的腰部容易碰撞到后排扶手而受到伤害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后排扶手,包括扶手本体和安全气囊;所述扶手本体用于连接在后排座椅上;
所述安全气囊设置在所述扶手本体内部;
沿所述扶手本体的第一方向,所述扶手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全弹孔;其中,沿所述扶手本体的第一方向,所述扶手本体的两侧分别为后排座椅;
部分所述安全气囊能够伸出所述安全弹孔并在所述扶手本体两侧膨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安全气囊包括气袋部和与所述气袋部连通的两个气包部;两个所述气包部设置在所述气袋部的两端;
所述气包部能够伸出所述安全弹孔并在所述扶手本体外部膨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安全气囊包括气体发生器和点火器;所述气体发生器和所述点火器设置在所述气袋部内;
所述点火器通电时,所述点火器能够起火并引爆所述气体发生器,以使所述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并推动所述气包部伸出所述安全弹孔在所述扶手本体外部膨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扶手本体设置有连通两个所述安全弹孔的气囊通道;
所述气囊通道内固定连接有所述气袋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膨胀后的所述气包部能够至少覆盖所述扶手本体相对应表面的一半面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气袋部能够与所述气包部同时膨胀;膨胀后的所述气袋部能够令所述扶手本体产生形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的后排扶手包括中央控制器和侧碰传感器:
所述侧碰传感器和所述安全气囊分别与所述中央控制器电连接;所述侧碰传感器用于监测发生侧碰并将侧碰信号发送给所述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安全气囊膨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的后排扶手包括与所述中央控制器电连接座椅传感器;
所述座椅传感器用于监测座椅承载乘员并将载员信息发送给所述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在收到侧碰信号后对应控制所述安全气囊膨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沿所述扶手本体的第二方向,所述扶手本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座椅连接的扶手轴,另一端设置有所述安全气囊;其中,所述扶手本体的第二方向与所述扶手本体的第一方向垂直。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包括所述的后排扶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后排扶手,包括扶手本体和安全气囊;通过部分安全气囊能够伸出设置在扶手本体两端的安全弹孔并在扶手本体两侧膨胀,以使在碰撞时,尤其是侧面碰撞中,后排乘员的腰部或者腰部附近能够与膨胀后的安全气囊接触,而不与结构相对较硬的后排扶手直接接触,从而减少后排乘员的腰部碰撞到后排扶手而受到伤害,提高了后排乘员腰部的安全性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包括后排扶手;通过后排扶手的部分安全气囊能够伸出设置在扶手本体两端的安全弹孔并在扶手本体两侧膨胀,以使在碰撞时,尤其是侧面碰撞中,后排乘员的腰部或者腰部附近能够与膨胀后的安全气囊接触,而不与结构相对较硬的后排扶手直接接触,从而减少后排乘员的腰部碰撞到后排扶手而受到伤害,提高了后排乘员腰部的安全性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后排扶手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包括后排座椅);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后排扶手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包括后排座椅);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后排扶手的安全气囊膨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后排扶手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标:100-后排座椅;200-扶手本体;300-安全气囊;310-气袋部;320-气包部;330-气体发生器;340-点火器;350-气囊安全螺钉;400-中央控制器;410-侧碰传感器;420-座椅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排扶手;图1和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排扶手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中显示了后排座椅,其中图1所示为安全气囊未膨胀的状态,图2所示为安全气囊膨胀的状态;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排扶手的安全气囊膨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排扶手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后排扶手适用于车辆等交通工具,尤其适用于家用或者商用的汽车。
参见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后排扶手,包括扶手本体200和安全气囊300;扶手本体200用于连接在后排座椅100上。通常扶手本体200连接在后排座椅100中间,为后排乘员提供肘部空间,增加后排乘员的舒适性。
安全气囊300设置在扶手本体200内部;
沿扶手本体200的第一方向,扶手本体20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全弹孔(图中未标注);其中,沿扶手本体200的第一方向,扶手本体200的两侧分别为后排座椅100;可选地,安全弹孔的位置能够与后排乘员的腰部的位置相对应。
部分安全气囊300能够伸出安全弹孔并在扶手本体200两侧膨胀,以使膨胀后的、伸出安全弹孔的部分安全气囊300能够覆盖全部或者部分的扶手本体200的两侧,以能够使坐在后排座椅100的乘员的腰部通过膨胀后的部分安全气囊300与扶手本体200接触。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排扶手,包括扶手本体200和安全气囊300;通过部分安全气囊300能够伸出设置在扶手本体200两端的安全弹孔并在扶手本体200两侧膨胀,以使在碰撞时,尤其是侧面碰撞中,后排乘员的腰部或者腰部附近能够与膨胀后的安全气囊300接触,而不与结构相对较硬的后排扶手直接接触,从而减少后排乘员的腰部碰撞到后排扶手而受到伤害,提高了后排乘员腰部的安全性问题。
腰是人体最重要的连接部位,人的好多活动都需要腰部来支撑。然而现有的后排扶手结构通常比较坚硬,放下后地后排扶手高度处于乘员的腰部;在发生侧面碰撞中,后排扶手将对后排乘员的腰部产生拦截,易造成腰部快速侧弯,进而对后排乘员腰椎造成严重损伤;尤其是对后排远端乘员的腰部会造成严重伤害,当发生侧面碰撞时后排远端乘员将向碰撞侧运动,其腰部更容易碰撞到后排扶手。需要说明的是,后排远端指的是后排碰撞的对侧。本实施例所述的后排扶手解决了侧面碰撞中易对后排乘员腰部造成严重伤害的问题;此外,在翻滚事故中,对后排乘员也能起到一定的限制和保护作用。
参见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安全气囊300包括气袋部310和与气袋部310连通的两个气包部320;两个气包部320设置在气袋部310的两端;没有膨胀的气袋部310和与气袋部310均设置在扶手本体200内部。
气包部320能够伸出安全弹孔并在扶手本体200外部膨胀。通过在侧面碰撞时,气包部320能够迅速伸出安全弹孔并在扶手本体200外部膨胀,以使后排乘员的腰部或者腰部附近能够与膨胀后的气包部320接触,而不与结构相对较硬的扶手本体200直接接触,从而减少后排乘员的腰部碰撞到扶手本体200而受到伤害,提高了后排乘员腰部的安全性问题。
参见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安全气囊300包括气体发生器330和点火器340;气体发生器330和点火器340设置在气袋部310内;
点火器340通电时,点火器340能够起火并引爆气体发生器330,以使气体发生器330产生气体并推动气包部320伸出安全弹孔在扶手本体200外部膨胀。其中,引爆气体发生器330时,先令气袋部310与气包部320几乎同时膨胀,且气包部320伸出安全弹孔在扶手本体200外部膨胀,以使膨胀后的、伸出安全弹孔的两个气包部320能够分别覆盖全部或者部分的扶手本体200的两侧,以能够使坐在后排座椅100的乘员的腰部通过膨胀后的气包部320与扶手本体200接触,降低或者避免扶手本体200对后排乘员的腰部造成的损伤。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扶手本体200设置有连通两个安全弹孔的气囊通道(图中未标注);
气囊通道内固定连接有气袋部310。可选地,气囊通道通过气囊安全螺钉350固定连接气袋部310。可选地,气囊安全螺钉350的数量为1个或者多个;例如,气囊安全螺钉350的数量为2个、3个或5个等等。通过扶手本体200的气囊通道固定连接气袋部310,以使气袋部310和气包部320膨胀时,气包部320从安全弹孔弹出。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膨胀后的气包部320能够至少覆盖扶手本体200相对应表面的一半面积;以使膨胀后的气包部320能够更好地保护后排乘员的腰部,降低或者避免在侧面碰撞时扶手本体200直接与后排乘员腰部碰撞的状况。
可选地,膨胀后的气包部320能够覆盖扶手本体200相对应表面的70%以上的面积。
可选地,膨胀后的气包部320能够抵接后排座椅100的椅背。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气袋部310能够与气包部320同时膨胀;膨胀后的气袋部310能够令扶手本体200产生形变。可选地,扶手本体200采用的材质包括布料、皮革或仿皮革等软质材料;膨胀后的气袋部310能够令扶手本体200产生微形变。
可选地,沿垂直于扶手本体200的第一方向,膨胀后的气袋部310的截面积小于膨胀后的气包部320的截面积。可选地,膨胀后的气袋部310与两个气包部320呈哑铃状。
参见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所述后排扶手包括中央控制器400和侧碰传感器410:
侧碰传感器410和安全气囊300分别与中央控制器400电连接;侧碰传感器410用于监测发生侧碰并将侧碰信号发送给中央控制器400,中央控制器400对应控制安全气囊300膨胀,以使部分安全气囊300伸出安全弹孔并在扶手本体200两侧膨胀,以使膨胀后的、伸出安全弹孔的部分安全气囊300能够覆盖全部或者部分的扶手本体200的两侧,以能够使坐在后排座椅100的乘员的腰部通过膨胀后的部分安全气囊300与扶手本体200接触。
可选地,点火器340与中央控制器400电连接;侧碰传感器410用于监测发生侧碰并将侧碰信号发送给中央控制器400,中央控制器400对应控制点火器340通电,以使点火器340起火;起火后的点火器340能够引爆气体发生器330,以使气体发生器330产生气体并推动气包部320伸出安全弹孔在扶手本体200外部膨胀。
可选地,中央控制器400可以为车辆的控制器,也可以为单独的控制器。
可选地,侧碰传感器410可以为车辆现有的侧碰传感器,也可以为单独设置在车辆的门体等位置的侧碰传感器。可选地,侧碰传感器410为车辆现有的侧碰传感器,以简化车辆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所述后排扶手包括与中央控制器400电连接座椅传感器420;座椅传感器420用于安装固定在后排座椅100上。
座椅传感器420用于监测座椅承载乘员并将载员信息发送给中央控制器400,中央控制器400在收到侧碰信号后对应控制安全气囊300膨胀。通过座椅传感器420,以监测后排座椅100是否乘坐有乘员;如果后排座椅100的部分或者全部乘坐有乘员,在发生侧面碰撞或者翻滚事故时,中央控制器400控制安全气囊300膨胀,也即中央控制器400控制点火器340通电,以使点火器340起火并引爆气体发生器330,以使气体发生器330产生气体并推动气包部320伸出安全弹孔在扶手本体200外部膨胀;如果后排座椅100没有乘员,在发生侧面碰撞或者翻滚事故时,中央控制器400不控制安全气囊300膨胀,也即中央控制器400不控制点火器340通电。
可选地,座椅传感器420为压力传感器或重力传感器,或者其他可以监测座椅是否乘坐有乘员的传感器。座椅传感器420可以为现有的座椅传感器,也可以为特制的座椅传感器。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沿扶手本体200的第二方向,扶手本体200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座椅连接的扶手轴,另一端设置有安全气囊300;以使安全气囊300的位置能够更好地与后排乘员的腰部相对应,以提高后排乘员的腰部的安全性能。
其中,扶手本体200的第二方向与扶手本体200的第一方向垂直。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在汽车上可以理解为,第一方向为汽车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为汽车的长度方向,也即第二方向为汽车的车头到车尾的方向。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汽车,该实施例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后排扶手,实施例一所公开的后排扶手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实施例一已公开的后排扶手的技术特征不再重复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包括权后排扶手;通过后排扶手的部分安全气囊能够伸出设置在扶手本体两端的安全弹孔并在扶手本体两侧膨胀,以使在碰撞时,尤其是侧面碰撞中,后排乘员的腰部或者腰部附近能够与膨胀后的安全气囊接触,而不与结构相对较硬的后排扶手直接接触,从而减少后排乘员的腰部碰撞到后排扶手而受到伤害,提高了后排乘员腰部的安全性问题。
本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具有实施例一所述后排扶手的优点,实施例一所公开的所述后排扶手的优点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后排扶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扶手本体和安全气囊;所述扶手本体用于连接在后排座椅上;
所述安全气囊设置在所述扶手本体内部;
沿所述扶手本体的第一方向,所述扶手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全弹孔;其中,沿所述扶手本体的第一方向,所述扶手本体的两侧分别为后排座椅;
部分所述安全气囊能够伸出所述安全弹孔并在所述扶手本体两侧膨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排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包括气袋部和与所述气袋部连通的两个气包部;两个所述气包部设置在所述气袋部的两端;
所述气包部能够伸出所述安全弹孔并在所述扶手本体外部膨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排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包括气体发生器和点火器;所述气体发生器和所述点火器设置在所述气袋部内;
所述点火器通电时,所述点火器能够起火并引爆所述气体发生器,以使所述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并推动所述气包部伸出所述安全弹孔在所述扶手本体外部膨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排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本体设置有连通两个所述安全弹孔的气囊通道;
所述气囊通道内固定连接有所述气袋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排扶手,其特征在于,膨胀后的所述气包部能够至少覆盖所述扶手本体相对应表面的一半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排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袋部能够与所述气包部同时膨胀;膨胀后的所述气袋部能够令所述扶手本体产生形变。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后排扶手,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央控制器和侧碰传感器:
所述侧碰传感器和所述安全气囊分别与所述中央控制器电连接;所述侧碰传感器用于监测发生侧碰并将侧碰信号发送给所述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安全气囊膨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排扶手,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所述中央控制器电连接座椅传感器;
所述座椅传感器用于监测座椅承载乘员并将载员信息发送给所述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在收到侧碰信号后对应控制所述安全气囊膨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排扶手,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扶手本体的第二方向,所述扶手本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座椅连接的扶手轴,另一端设置有所述安全气囊;其中,所述扶手本体的第二方向与所述扶手本体的第一方向垂直。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后排扶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037513.2A CN109774640B (zh) | 2019-01-15 | 2019-01-15 | 后排扶手及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037513.2A CN109774640B (zh) | 2019-01-15 | 2019-01-15 | 后排扶手及汽车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774640A true CN109774640A (zh) | 2019-05-21 |
CN109774640B CN109774640B (zh) | 2020-09-08 |
Family
ID=66500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037513.2A Active CN109774640B (zh) | 2019-01-15 | 2019-01-15 | 后排扶手及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774640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60997A (zh) * | 2019-05-22 | 2020-12-11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车辆扶手机构以及安全防护控制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12131A (en) * | 1992-02-05 | 1994-05-17 | Takata Corporation | Air bag device for a knee of an occupant |
EP0753434A1 (de) * | 1995-07-13 | 1997-01-15 | Van Riesen GmbH u. Co. KG | Airbaganordnung |
DE19916850A1 (de) * | 1999-04-14 | 2000-10-19 | Volkswagen Ag | Sicherheitseinrichtung mit wenigstens einem Fondairba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US20080061538A1 (en) * | 2006-09-11 | 2008-03-13 |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 Inflatable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for inboard pelvis protection |
CN106585554A (zh) * | 2016-12-22 | 2017-04-26 | 江苏金坛长荡湖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后排中间位置乘员用的安全气囊系统 |
CN109109809A (zh) * | 2018-09-11 | 2019-01-01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 后排座椅及汽车 |
-
2019
- 2019-01-15 CN CN201910037513.2A patent/CN10977464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12131A (en) * | 1992-02-05 | 1994-05-17 | Takata Corporation | Air bag device for a knee of an occupant |
EP0753434A1 (de) * | 1995-07-13 | 1997-01-15 | Van Riesen GmbH u. Co. KG | Airbaganordnung |
DE19916850A1 (de) * | 1999-04-14 | 2000-10-19 | Volkswagen Ag | Sicherheitseinrichtung mit wenigstens einem Fondairba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US20080061538A1 (en) * | 2006-09-11 | 2008-03-13 |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 Inflatable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for inboard pelvis protection |
CN106585554A (zh) * | 2016-12-22 | 2017-04-26 | 江苏金坛长荡湖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后排中间位置乘员用的安全气囊系统 |
CN109109809A (zh) * | 2018-09-11 | 2019-01-01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 后排座椅及汽车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60997A (zh) * | 2019-05-22 | 2020-12-11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车辆扶手机构以及安全防护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774640B (zh) | 2020-09-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394477B (zh) | 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 |
CN104512370B (zh) | 车辆用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及车辆用座椅 | |
CN107804270A (zh) | 车辆前排乘客座椅气囊装置 | |
CN106573592B (zh) | 安全气囊、安全气囊模块、汽车部件及汽车乘客约束系统 | |
CN105980217B (zh) | 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和车辆 | |
JP5852622B2 (ja) | 車両 | |
US20200254961A1 (en) | Airbag for side collision | |
US20080054602A1 (en) | Passenger side twin airbag module assembly | |
CN108688608A (zh) | 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 |
JP2002037011A (ja) | 車両乗員のための保護装置および乗員の保護方法 | |
CN110418739A (zh) | 乘员保护装置 | |
JP2009018715A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021066426A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CN110254302A (zh) | 儿童汽车座 | |
JP5741339B2 (ja)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561370B2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CN109774640A (zh) | 后排扶手及汽车 | |
US11858448B2 (en) | Airbag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 |
JP7508638B2 (ja) | 運転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6200750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 |
JP2006335236A (ja) |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 |
CN109955822A (zh) | 车辆用侧气囊装置 | |
JPWO2019073826A1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6200749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 |
CN108284811A (zh) | 用于后排座椅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