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20477A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20477A
CN109720477A CN201811247891.5A CN201811247891A CN109720477A CN 109720477 A CN109720477 A CN 109720477A CN 201811247891 A CN201811247891 A CN 201811247891A CN 109720477 A CN109720477 A CN 1097204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sorption tanks
vehicle
straddle
frame
typ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4789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20477B (zh
Inventor
服部佑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7204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204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204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204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Supplying Secondary Fuel Or The Like To Fuel, Air Or Fuel-Air Mix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在吸附罐周边实现车身的车宽方向的细小化的跨骑型车辆。该跨骑型车辆(1)具备:车架(5),其形成车身骨架;行驶用的发动机(15);燃料箱(18),其储存发动机(15)的燃料;以及吸附罐(35),其回收在燃料箱(18)产生的蒸发燃料,车架(5)具备左右一对座椅框架(9),吸附罐(35)配置在比左右一对座椅框架(9)靠左右方向内侧的位置,在吸附罐(35)的左右方向的侧面设置有向吸附罐(35)内导入大气的大气导入嘴(37a),大气导入嘴(37a)的前端开口配置于在侧视下与座椅框架(9)的支承框架(9b)重叠的位置。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
本申请基于2017年10月31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7-211183号而主张优先权,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以往,对于机动二轮车等跨骑型车辆,存在具备吸附、储存在燃料箱内产生的蒸发燃料的吸附罐的车辆(例如,参照日本国特开2009-243294号公报)。
吸附罐形成为圆筒状,且以轴向(长度方向)朝向车宽方向的横向姿态搭载于车身。由此,吸附罐的配置空间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上缩小。
然而,当将吸附罐横向配置时,在左右方向上配置空间容易扩大。尤其是,在吸附罐的轴向端部突出有从燃料箱延伸的加料管、沿进气通路延伸的清除管、导入大气的大气导入管、以及将排液排出的排放管,从而容易扩大配置空间。另外,吸附罐的左右方向外侧由车身罩覆盖,当向该车身罩施加来自左右方向外侧的干扰时,由于车身罩的挠曲而干扰容易波及吸附罐。于是,在吸附罐与车身罩之间需要大的间隙。这样,在吸附罐周边处车身宽度更加容易扩大,因此车宽方向的细小化成为课题。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方案提供能够在吸附罐周边实现车身的车宽方向的细小化的跨骑型车辆。
(1)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跨骑型车辆具备:车架,其形成车身骨架;行驶用的发动机;燃料箱,其储存所述发动机的燃料;以及吸附罐,其回收在所述燃料箱中产生的蒸发燃料,所述车架具备左右一对的框架构件,所述吸附罐配置在比左右一对所述框架构件靠左右方向内侧的位置,在所述吸附罐的左右方向的侧面设置有向所述吸附罐内导入大气的大气导入部,所述大气导入部配置于在侧视下与所述框架构件重叠的位置。
(2)在上述(1)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框架构件是对供乘客就座的座椅进行支承的座椅框架。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在车轮的外周配置的挡泥板构件,所述吸附罐由所述挡泥板构件支承。
(4)在上述(3)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吸附罐具备将所述吸附罐内的排液向所述吸附罐外排出的排放部,所述挡泥板构件具备接受从所述排放部排出的排液的排放接受部。
(5)在上述(3)或(4)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挡泥板构件将作为车载电源的电池与所述吸附罐一起收容。
根据上述(1)的方案,车架的框架构件位于在吸附罐的侧面设置的大气导入部的左右外侧,因此即使吸附罐周边被从左右方向外侧施加干扰,也能够由框架构件稳妥地阻止该干扰到达吸附罐。因此,能够确保吸附罐的保护性,且抑制在吸附罐周边没置额外的保护构件或确保间隙而引起的车身宽度的扩大,实现车身的车宽方向的细小化。
根据上述(2)的方案,能够抑制左右座椅框架的车宽方向的扩大,在座椅周边实现车身的车宽方向的细小化,提高脚踏性。
根据上述(3)的方案,由挡泥板构件支承吸附罐,因此不需要专用的支承构件,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
根据上述(4)的方案,即使不直接在排放部连接引导排液的管等,也能够在由挡泥板构件的排放接受部接受到排液后,从排放接受部适当地将排液向车身下方引导。因此,与将连接于排放部的管等弯曲而绕转布设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排放部周边的配置空间的小型化。
根据上述(5)的方案,挡泥板构件将电池与吸附罐一起收容,因此无需逐个地准备分别收容吸附罐及电池的部件,因此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身后部的左侧视图。
图3是包含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身后部的一部分剖面的俯视图。
图4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后挡泥板的前部的立体图。
图5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的说明图。
图6是图4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等方向在无特别记载的情况下与在以下说明的就车辆而言的方向相同。另外,在用于以下的说明的附图中的适当位置示出了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表示车身左右中心的线CL。
<车辆整体>
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1的前轮2支承于左右前叉3的下端部。左右前叉3的上部经由转向柱4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于车架5的头管6。在转向柱4的上部安装有转向用的棒式车把4a。
机动二轮车1的后轮11支承于摆臂12的后端部。摆臂12的前端部经由枢轴8a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5的左右枢轴框架8。在摆臂12的前部连结有后缓冲件13的下端部。后缓冲件13的上端部与车架5的缓冲件连结部13a(参照图2)连结。
在车架5的内侧搭载有机动二轮车1的原动机即发动机15。在发动机15的上方且车架5的左右主框架7的上方配置有储存发动机15的燃料的燃料箱18。在燃料箱18的后方且车架5的左右座椅框架9的上方配置有供乘客就座的座椅19。座椅19分体设置有供驾驶员就座的前座椅19a和供同乘者就座的后部座椅19b。
图中标号21a表示供驾驶员放置脚的主踏脚板,标号21b表示供同乘者放置脚的后座踏脚板,标号22表示将车身以向左侧倾斜的立起姿态支承的侧停车架。
<车架>
如图1所示,车架5通过利用焊接等将多种钢材接合为一体而形成。车架5具备位于前端部的头管6、从头管6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7、在左右主框架7的下方从头管6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下行框架7a、从左右主框架7的后下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枢轴框架8、以及向左右主框架7及左右枢轴框架8的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椅框架9。左右座椅框架9分别具备从主框架7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座椅导轨9a、在座椅导轨9a的下方从枢轴框架8的后上端部向后上方延伸并与座椅导轨9a的后部连接的支承框架9b。
<车身罩>
如图1所示,车架5的周围被例如合成树脂制的车身罩24覆盖。车身罩24具备将车身前部的上侧覆盖的上盖罩25、与上盖罩25的左右侧部的后下方相连且将车身前部的左右两侧覆盖的左右一对侧盖罩26、将车身前部的下侧覆盖的下盖罩27、与左右侧盖罩26的后方相连且将车身侧部覆盖的左右一对侧罩28、以及与左右侧罩28的后方相连且将车身后部的上侧覆盖的后盖罩29。
<发动机>
如图1所示,发动机15是具有与车宽方向(左右方向)平行的曲轴的单气缸发动机。发动机15具备构成下部的曲轴箱16。在曲轴箱16的前部上方配置有气缸17。气缸17配置为以越靠近上侧则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前倾的立起姿态。在气缸17的后部连接有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进气通路。在气缸17的前部连接有发动机排气系统的排气管。在曲轴箱16的后部收容有离合器及传动装置。在曲轴箱16的后部左侧突出有变速器的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与后轮11经由链式传动机构23连结。
<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参照图5来对机动二轮车1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30进行说明。
蒸发燃料处理装置30具备:燃料箱18;加料配管31,其与燃料箱18的例如供油管18a连接;吸附罐35(蒸发燃料储存器),其在燃料箱18的外部与加料配管31连接;以及清除配管32,其将吸附罐35与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节气门区33连通。在清除配管32的途中设置有清除控制阀32a。清除控制阀32a由未图示的发动机控制单元控制而开闭。图中标号18b表示设置于燃料箱18的燃料泵。
例如,供油管18a具备将燃料箱18的内外连通的通气通路部。经由该通气通路部而将在燃料箱18的内部产生的蒸发燃料向燃料箱18的外部引导。吸附罐35在内部具有活性炭等吸附剂,吸附并储存从加料配管31送来的蒸发燃料。供油管18a具备对通气通路部进行开闭的适当的阀装置。
<吸附罐>
如图1~图3所示,吸附罐35配置于在侧视下与枢轴框架8的后上端部及支承框架9b的前下端部重叠的位置。吸附罐35形成圆筒状的外观,且使其轴向朝向车宽方向地配置。吸附罐35经由卷缠于吸附罐35的外周面的橡胶制的保持构件39而支承于在后挡泥板41的前部一体形成的吸附罐支承部51。吸附罐35配置为其至少一部分在侧视下与枢轴框架8及支承框架9b重叠。
吸附罐35在朝向右方的一端部(右端部)具备朝向右方延伸的加料嘴及清除嘴(均未图示)。在加料嘴连接有加料管36a(加料配管31)的一端部。在清除嘴连接有清除管36b(清除配管32)的一端部。
吸附罐35在朝向左方的另一端部(左端部)具备朝向左方延伸的大气导入嘴37a及排放嘴37b。大气导入嘴37a能够向吸附罐35内导入大气。排放嘴37b能够排出储存于吸附罐35内的燃料及水滴等。
<后挡泥板>
如图2~图4所示,后挡泥板41配置为,后挡泥板41的前半部42位于左右支承框架9b之间,后挡泥板41的后半部43在左右支承框架9b的后方位于左右座椅导轨9a的后部之间。后挡泥板41的前半部42以在侧视下与支承框架9b重叠的方式倾斜配置。支承框架9b的后半部43以在侧视下与座椅导轨9a的后部重叠的方式倾斜配置。后挡泥板41是例如合成树脂制的构件,且一体形成有前半部42及后半部43。后挡泥板41形成为整体向上方开放的托盘状,且实质上形成为剖面コ字状并向后上方延伸。图4中标号41a表示后挡泥板41中的与后轮11的外周面对置的底壁部,标号41b表示从底壁部41a的左右两侧向上方立起的左右侧壁部。
后挡泥板41在座椅19的下方形成有后述的电池托盘45及吸附罐支承部51,并且也作为收纳电气安装部件、车载工具及各种物品的收纳部发挥功能。在后挡泥板41的后半部43,经由从后半部43的下表面向后下方延伸的撑条43a支承有后尾挡泥板43b。
在后挡泥板41的前半部42的前侧形成有电池托盘45及吸附罐支承部51。
电池托盘45将作为车载电源的电池46以在侧视下大致沿支承框架9b的倾斜的方式后倾地配置。电池46为长方体状,且以使配置有端子46a的上表面部朝向后上方的方式配置。电池46以使后表面部沿电池托盘45的底面部的方式倾斜配置。电池托盘45是将电池46以大致匹配状态收纳的中空箱状,且朝向上方开放。在电池托盘45的向上方的开放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有电池按压构件45a,该电池按压构件45a将电池46保持为收纳状态。在电池托盘45的前端部设置有按压构件卡止部45b,该按压构件卡止部45b卡止电池按压构件45a的前端部。
吸附罐支承部51形成为与电池托盘45的前方相连。吸附罐支承部51具有:底壁部51a,其以沿吸附罐35的外周面的方式弯曲或弯折;前壁部51b,其从底壁部51a的前端向上方立起;以及左右侧壁部51c、51d,它们从底壁部51a的左右两端分别向上方立起。在底壁部51a的后端附近的左右内侧设置有呈沿着左右方向的板状且向上方立起的所述按压构件卡止部45b。在按压构件卡止部45b的左右两侧,以左右一对的方式设置有吸附罐卡止部51e。吸附罐卡止部51e呈沿着左右方向的板状且向上方立起。
在吸附罐35安装有将吸附罐35弹性地保持的保持构件39。保持构件39由橡胶等弹性构件形成。保持构件39具有将吸附罐35的外周弹性地保持的环状保持部39a和以在环状保持部39a的左端部横过吸附罐35的左端面的方式设置的端部保持部39b。在端部保持部39b形成有套环39c,该套环39c中穿过并保持有在吸附罐35的左端面的中央突出设置的大气导入嘴37a。在端部保持部39b形成有开口(未图示),该开口避开在吸附罐35的左端面的下端部突出设置的排放嘴37b。
在环状保持部39a的周向的一部分,以左右一对的方式设置有卡止孔形成部39d。卡止孔形成部39d能够使吸附罐支承部51的所述一对吸附罐卡止部51e分别插入。向环状保持部39a内插入吸附罐35,并向各卡止孔形成部39d插入对应的吸附罐卡止部51e,由此吸附罐35经由保持构件39支承于吸附罐支承部51。由此,与使用螺栓及螺母等紧固连结构件来支承吸附罐35的情况相比,吸附罐35的装卸变得容易。另外,通过经由由弹性构件构成的保持构件39而弹性地支承(橡胶装配)吸附罐35,从而车辆的振动不容易向吸附罐35传递。
从前壁部51b的上端朝向前方延伸出有前上壁部53。前上壁部53形成有开口53a。开口53a避开位于前壁部51b的前方的后缓冲件13的上端部。在底壁部51a的上表面形成有肋51f,该肋51f从下方抵接支承吸附罐35的外周面。肋51f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立起设置有多个。
在吸附罐支承部51的右侧壁部51d形成有缺口51d1,该缺口51d1用于避开清除管36b及加料管36a。
在吸附罐支承部51的左侧壁部51c形成有鼓起部52。鼓起部52形成有凹部52a,该凹部52a使大气导入嘴37a及排放嘴37b进入。在凹部52a内配置有保持于吸附罐支承部51的吸附罐35的大气导入嘴37a及排放嘴37b。大气导入嘴37a及排放嘴37b分别相对于凹部52a的内表面隔开间隙地配置。大气导入嘴37a的前端开口的上部比鼓起部52向上方突出。在鼓起部52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支承框架9b、枢轴框架8以及侧罩28。由此,能够抑制大气导入嘴37a向车辆外部露出。
在此,如图6所示,在凹部52a的车宽方向外侧经由沿着前后方向的脆弱部52b连接有盖体52c。例如,盖体52c作为吸附罐支承部51的一部分而一体形成。盖体52c将脆弱部52b作为铰链而以向上方立起的方式转动,并配置为与鼓起部52的上方重叠(图中以双点划线示出)。此时,鼓起部与盖体52c一起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内侧开放的有底圆筒形状,且在其内部收容大气导入嘴37a。当盖体52c与鼓起部52的上方重叠时,盖体52c的前后的卡止爪52c1分别插入鼓起部52的前后的卡止孔52c2而被卡止。
返回到图2~图4,大气导入嘴37a及排放嘴37b仅通过将前端开口面向在吸附罐支承部51(后挡泥板41)形成的凹部52a内,便能够进行大气导入及排液排出。因此,与在大气导入嘴37a及排放嘴37b上分别连接有管等并对该管等进行绕转布设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两嘴37a、37b周围的紧凑化。另外,也能够利用后挡泥板41、车架5及侧罩28来抑制对两嘴37a、37b周边产生的干扰的影响。
吸附罐支承部51的底壁部51a整体向前下方倾斜。在底壁部51a的前端部的左端形成有排放孔54。在排放孔54的前下方连有挡泥板排放嘴55。在挡泥板排放嘴55上连接有排放管56的一端部。排放管56经过枢轴框架8的车宽方向内侧等而向下方延伸,使另一端部面向车身下方的空间。从吸附罐35的排放嘴37b排出的排液从凹部52a向底壁部51a滴下。该排液从排放孔54经由挡泥板排放嘴55及排放管56向车身下方排出。排放孔54形成于底壁部51a的左端,因此即使在利用侧停车架22的停车状态下也容易排出吸附罐35的排液。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机动二轮车1具备:车架5,其形成车身骨架;行驶用的发动机15;燃料箱18,其储存发动机15的燃料;以及吸附罐35,其回收在燃料箱18产生的蒸发燃料。车架5具备左右一对座椅框架9。吸附罐35配置在比左右一对座椅框架9靠左右方向内侧的位置。在吸附罐35的左右方向的侧面设置有向吸附罐35内导入大气的大气导入嘴37a。大气导入嘴37a的前端开口配置于在侧视下与座椅框架9的支承框架9b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车架5的座椅框架9位于在吸附罐35的侧面设置的大气导入嘴37a的左右外侧。由此,即使吸附罐35周边被从左右方向外侧施加干扰,也能够由座椅框架9稳妥地阻止该干扰到达吸附罐35。因此,能够确保吸附罐35的保护性。另外,能够抑制在吸附罐35周边设置额外的保护构件或确保间隙而引起的车身宽度的扩大,实现车身的车宽方向的细小化。
另外,通过抑制左右座椅框架9的车宽方向的扩大,能够在座椅19周边实现车身的车宽方向的细小化,提高脚踏性。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机动二轮车1具备配置于后轮11的外周的后挡泥板41,吸附罐35由后挡泥板41支承。由此,不需要专用的支承构件,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中,吸附罐35具备将吸附罐35内的排液向吸附罐35外排出的排放嘴37b,后挡泥板41具备接受从排放嘴37b排出的排液的凹部52a。由此,即使不直接在排放嘴37b连接引导排液的管等,也能够在由后挡泥板41的凹部52a接受到排液后,从凹部52a适当地将排液向车身下方引导。因此,与将连接于排放嘴37b的管等弯曲而绕转布设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排放嘴37b周边的配置空间的小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跨骑型车辆不限于作为驱动源而仅具备内燃机的车辆,也可以是作为驱动源而包含电动马达的车辆。发动机形式不限于单气缸发动机,也可以是多气缸发动机。跨骑型车辆包括驾驶员跨骑车身来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还包括三轮(除了包含前一轮后二轮的车辆以外,还包括前二轮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替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等。

Claims (5)

1.一种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
车架,其形成车身骨架;
行驶用的发动机;
燃料箱,其储存所述发动机的燃料;以及
吸附罐,其回收在所述燃料箱中产生的蒸发燃料,
所述车架具备左右一对的框架构件,
所述吸附罐配置在比左右一对所述框架构件靠左右方向内侧的位置,
在所述吸附罐的左右方向的侧面设置有向所述吸附罐内导入大气的大气导入部,
所述大气导入部配置于在侧视下与所述框架构件重叠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框架构件是对供乘客就座的座椅进行支承的座椅框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在车轮的外周配置的挡泥板构件,
所述吸附罐由所述挡泥板构件支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吸附罐具备将所述吸附罐内的排液向所述吸附罐外排出的排放部,
所述挡泥板构件具备接受从所述排放部排出的排液的排放接受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挡泥板构件将作为车载电源的电池与所述吸附罐一起收容。
CN201811247891.5A 2017-10-31 2018-10-24 跨骑型车辆 Active CN1097204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1183 2017-10-31
JP2017211183A JP6660927B2 (ja) 2017-10-31 2017-10-31 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20477A true CN109720477A (zh) 2019-05-07
CN109720477B CN109720477B (zh) 2020-09-08

Family

ID=66295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47891.5A Active CN109720477B (zh) 2017-10-31 2018-10-24 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660927B2 (zh)
CN (1) CN109720477B (zh)
MY (1) MY181884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2381A (zh) * 2010-09-30 2012-05-09 铃木株式会社 小型摩托车中的罐的配置结构
JP2013067296A (ja) * 2011-09-22 2013-04-18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CN104691672A (zh) * 2013-12-06 2015-06-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DE102015110378A1 (de) * 2014-08-21 2016-02-25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Struktur zur Rückführung von Kraftstoff und Kraftstoffdämpfen bei einem Kraftrad mittels einer Aktivkohlepatrone
CN106379453A (zh) * 2015-07-24 2017-02-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EP3184408A1 (en) * 2015-12-22 2017-06-28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69279B2 (ja) * 2014-09-25 2017-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6625424B2 (ja) * 2015-12-22 2019-12-2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取付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2381A (zh) * 2010-09-30 2012-05-09 铃木株式会社 小型摩托车中的罐的配置结构
JP2013067296A (ja) * 2011-09-22 2013-04-18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CN104691672A (zh) * 2013-12-06 2015-06-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DE102015110378A1 (de) * 2014-08-21 2016-02-25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Struktur zur Rückführung von Kraftstoff und Kraftstoffdämpfen bei einem Kraftrad mittels einer Aktivkohlepatrone
CN106379453A (zh) * 2015-07-24 2017-02-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EP3184408A1 (en) * 2015-12-22 2017-06-28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81519A (ja) 2019-05-30
CN109720477B (zh) 2020-09-08
MY181884A (en) 2021-01-12
JP6660927B2 (ja) 2020-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91672B (zh) 跨骑式车辆
CN110316313B (zh) 电器件的配置结构
CN101767622B (zh) 鞍乘型车辆
US8316979B2 (en)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evaporated fuel treatment device of saddle-type vehicl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CN1962348B (zh) 跨骑式车辆
US7730986B2 (en) Electric component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vehicle,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arranging electric component in vehicle
TWI429822B (zh) Evaporative fuel control device for straddle type vehicles
CN109484547A (zh) 骑乘型车辆
US9156513B2 (en) Front cowl stay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A2735394A1 (en) Vehicle
WO2015199106A1 (ja)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蒸発ガス回収装置
CN103010354B (zh) 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
US20200290702A1 (en) Electrical component mounting structure for saddled vehicle
CN102343957A (zh) 车辆的挠性构件布线结构
CN109689486A (zh) 跨骑型车辆的蓄电池箱
CN109720477A (zh) 跨骑型车辆
CN102167112A (zh) 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JP2020015450A (ja) 鞍乗型車両
CN100344493C (zh) 两轮摩托车的燃料箱排油构造
CN108248740A (zh) 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
JP7267323B2 (ja) 鞍乗型車両
JP734057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WO2020026555A1 (ja) スクーター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