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73387A - 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73387A
CN109673387A CN201811613893.1A CN201811613893A CN109673387A CN 109673387 A CN109673387 A CN 109673387A CN 201811613893 A CN201811613893 A CN 201811613893A CN 109673387 A CN109673387 A CN 1096733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trix
parts
bacteria stick
edible fungus
fungus cultu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61389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长斯
梁李
谢刚
孔雪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XIANCAOTANG PHARMAC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XIANCAOTANG PHARMAC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XIANCAOTANG PHARMAC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XI XIANCAOTANG PHARMAC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61389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73387A/zh
Publication of CN1096733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733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01G18/20Culture media, e.g. compos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本发明的菌棒采用双氧水将基质降解,以利于食用菌的直接吸收利用;并且将基质粉碎成400目以上的超微粉末后,压缩成密度为0.4‑1.2g/cm3的菌棒,可以模拟出与段木相近的密度、内部纹理结构和含水率,使食用菌的栽培周期与段木栽培相近,利于食用菌营养成分的富集,在产量上和品质上得到显著提升。本发明的基质压缩后,营养成分更高,也节约了菌棒包装材料,有效降低了食用菌生产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

Description

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按栽培基质不同主要分为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两种,其基本原理均是食用菌利用基质中的成分转化为营养物质来满足生长需求,以纤维素和木质素作为碳源,以韧皮部和木质细胞的原生质作为氮源,以导管中的有机或无机盐作为矿物质源。段木栽培为传统的栽培方式,是在木段上直接接种食用菌种,操作简单、不需要灭菌,其木材特有的水分、密度、纹理等结构特征,使栽培周期相对较长,营养成分能够得到良好富集,食用菌品质高,但产量较低,且随着食用菌栽培规模的发展,此法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加大,由此对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因此正逐渐被代料栽培所取代。代料栽培是将秸秆、玉米芯、棉籽壳、桑树枝等农作物下脚料包装成袋形成菌棒后,再接种食用菌种,是一种新型环保、不消耗大量木材资源的栽培技术,但由于与木材性质有明显差异,其栽培周期比段木栽培短,食用菌营养成富集时间短,品质比段木栽培差,产量上也没有得到明显提升,且基质材料用量大,同时又消耗大量包装辅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
目前,对于代料栽培食用菌的基质研究正在展开,一般从降低成本、促进生长、提高品质、提高产量方面着手。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7125023A,名为一种食用菌栽培基质及利用其的食用菌栽培方法的专利文献提出了一种采用将秸秆挤压成秸秆颗粒,再与石灰粉混合制备食用菌栽培菌棒的方法,减小了秸秆的占用体积,提高了运输和装袋的便利性,但是其菌袋所用基质单一,给食用菌提供的养分种类少,导致食用菌生长品质不佳,产量也有待提升。另外,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6800445A,名为一种利用旧菌棒制作的杏鲍菇菌棒及其制备方法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采用旧菌棒制作杏鲍菇菌棒的方法,节省了原料,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杏鲍菇的产量,但其基质与段木栽培存在差异,导致杏鲍菇品质没有段木栽培的好。
因此,为了使代料栽培技术能够以低成本实现高品质、高产量的食用菌产出,有必要开发一种高效、环保的食用菌栽培菌棒。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代料栽培生产食用菌品质低、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菌棒采用双氧水对基质A进行降解,利于食用菌的直接吸收利用;并且将基质A粉碎成400目以上的超微粉末后,与基质B混合压缩成密度为0.4-1.2g/cm3的菌棒,可以模拟出与段木相近的密度、内部纹理结构和含水率,使食用菌的栽培周期与段木栽培相近,利于食用菌营养成分的富集,获得与段木栽培同样优质的食用菌产品,并且通过基质配方的合理搭配,使食用菌在产量上得到了显著提升,比段木栽培提高60%以上,比传统的代料栽培提高45%以上。本发明的基质压缩后,营养成分更高,也节约了菌棒包装材料,有效降低了食用菌生产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包括以下重量份比的原料:液氮200-300份、玉米芯50-70份、桑树枝35-45份、双氧水30-40份、木耳菜20-30份、酱渣20-30份、满江红13-25份、淀粉3-9份、磷酸二氢钾1.5-2.5份、过磷酸钙1.2-2.2份和硅酸镁1-2份。
优化的,包括以下重量份比的原料:液氮240-280份、玉米芯56-66份、桑树枝37-41份、双氧水32-38份、木耳菜22-28份、酱渣22-28份、满江红15-21份、淀粉4-7份、磷酸二氢钾1.8-2.2份、过磷酸钙1.4-2份和硅酸镁1.2-1.8份。
一种上述的食用菌栽培用菌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基质A:按重量份比,取玉米芯、桑树枝、酱渣进行粉碎,然后加入双氧水搅拌均匀,在15-25℃下反应3-7小时,得基质A;
b.制备基质B:按重量份比,取木耳菜,压榨出汁,然后加入淀粉,搅拌均匀,得基质B;
c.基质干燥:按重量份比,取基质A、满江红、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和硅酸镁,混合均匀,然后在80-90℃下干燥4-10小时,得干燥基质;
d.基质粉碎:取干燥基质进行粗粉碎,然后加入液氮冷却3-10分钟后,再取出进行精粉碎,得粉碎基质,控制粉碎基质的粒径在400目以上;
e.基质灭菌:取粉碎基质和基质B进行蒸汽灭菌,控制灭菌温度为100-140℃温度、灭菌压力为150-240kPa、灭菌时间为20-120分钟;
f.基质压缩、装袋:在洁净室中,取灭菌后的粉碎基质和基质B,在80-90℃下持续搅拌10-30分钟,使混合均匀,得混合基质,然后取混合基质进行压缩得菌棒后,再装入培养袋中,控制菌棒的密度为0.4-1.2g/cm3
优化的,步骤a中所述反应进行到90-120分钟时,于紫外灯下照射50-90分钟,所述紫外灯的光谱范围为230-320nm、辐照强度为4000-8000mW/cm2
进一步优化的,步骤a中所述双氧水的质量分数为5%-15%。
更进一步优化的,步骤b中所述基质B在35℃下的的绝对粘度为6000-7000cP。
再更进一步优化的,步骤f中所述混合基质的含水率为20%-38%。
再更进一步优化的,步骤f中所述洁净室中≥0.5μm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为2000-3000个/m3、≥3μm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为10-20个/m3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菌棒采用双氧水对基质A进行降解,使其中的大分子糖类、蛋白、脂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利于食用菌的直接吸收利用;并且将基质A粉碎成400目以上的超微粉末后,与基质B混合压缩成密度为0.4-1.2g/cm3的菌棒,可以模拟出与段木相近的密度、内部纹理结构和含水率,使食用菌的栽培周期与段木栽培相近,利于食用菌营养成分的富集,获得与段木栽培同样优质的食用菌产品,并且通过基质配方的合理搭配,使食用菌在产量上得到了显著提升,比段木栽培提高60%以上,比传统的代料栽培提高45%以上。本发明的基质压缩后,营养成分更高,也节约了菌棒包装材料,有效降低了食用菌生产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
2.本发明区别于将基质碎片直接装袋的菌棒常规制备方法,采用将玉米芯、桑树枝、酱渣、满江红组成的基质粉碎成400目以上的超微粉末,再进行压缩的方法,制备出密度为0.4-1.2g/cm3的菌棒,可以有效提高食用菌中的营养成分含量,并明显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将上述制备成400目以上的超微粉末,可以有效破坏4种原料的细胞壁结构,有利于细胞中营养成分的溶出。同时,通过控制菌棒的压缩密度,可以使其与木段的密度接近,且玉米芯疏松的微观构造,具有韧性和抗弯折性,与木段中韧皮部的结构特性相近,桑树枝中的纤维素能起支撑作用、硬度高,与木段结构中木质部的结构特性相近,酱渣作为发酵物质、满江红作为优质矿物质源和氮源,能够为食用菌生长提供充足养分,这样便能模拟出段木栽培方法特有的生长环境,使栽培周期与段木栽培法接近,可以生产出品质高、产量高的食用菌。
本发明的基质通过压缩后,比不经过压缩的基质,单位体积营养成分含量更高,更有利于食用菌的生长,也节约了菌棒的包装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
3.本发明采用加入双氧水的方法将玉米芯、桑树枝、酱渣三种原料中的大分子糖类、蛋白、脂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利于食用菌的直接吸收利用。在反应进行到90-120分钟时,用紫外灯照射50-90分钟,可以进一步催化原料中的难分解物质降解成小分子,同时促进双氧水的分解成水,去除原料中残留的双氧水。
4.本发明基质B由木耳菜榨汁,加入淀粉制备而得,并控制其绝对粘度,使菌棒在压缩时能够更好地粘合成一个整体,不易松散断裂,各部分密度也能够分布均匀,更能模拟木段的密度和内部结构,给食用菌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同时,基质B中水分充足,可以在制备混合基质时用来调节含水率,使含水率控制在20%-38%,此含水率与段木栽培法中木段含水率接近,使食用菌能在最佳水分环境下进行良好生长,使营养成分含量高、产量高。
5.本发明在制备菌棒的步骤上有别于传统的先装袋后灭菌的工艺,采用先灭菌后装袋的方法,是为了更好控制菌棒的含水率和密度,使食用菌能在接近木段的生长。若先装袋压缩再灭菌,霉菌时的水蒸气会使基质的含水率发生变化,导致基质溶胀,密度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影响菌棒整体压缩效果,是最终的密度和水分不受控制,无法模拟出段木栽培的理想环境。
6.本发明中的基质灭菌后,置于洁净室中进行混合和压缩,是为了防止霉菌污染基质,影响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根据霉菌粒径一般为3-100μm,霉菌孢子的粒径一般为1-5μm,合理控制洁净室中不同粒径范围悬浮粒子的数量,成功过滤掉空气中绝大多数漂浮的霉菌和霉菌孢子,有效防止基质受到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包括以下重量份比的原料:液氮200份、玉米芯50份、桑树枝35份、双氧水30份、木耳菜20份、酱渣20份、满江红13份、淀粉3份、磷酸二氢钾1.5份、过磷酸钙1.2份和硅酸镁1份。
一种上述食用菌栽培用菌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基质A:按重量份比,取玉米芯、桑树枝、酱渣进行粉碎,然后加入双氧水搅拌均匀,在15℃下反应3小时,得基质A;
其中,反应进行到90分钟时,于紫外灯下照射50分钟,所述紫外灯的光谱范围为230nm、辐照强度为4000mW/cm2
双氧水的质量分数为5%。
b.制备基质B:按重量份比,取木耳菜,压榨出汁,然后加入淀粉,搅拌均匀,得基质B;
其中,基质B在35℃下的的绝对粘度为6000cP。
c.基质干燥:按重量份比,取基质A、满江红、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和硅酸镁,混合均匀,然后在80℃下干燥4小时,得干燥基质;
d.基质粉碎:取干燥基质进行粗粉碎,然后加入液氮冷却3分钟后,再取出进行精粉碎,得粉碎基质,控制粉碎基质的粒径在400目以上;
e.基质灭菌:取粉碎基质和基质B进行蒸汽灭菌,控制灭菌温度为100℃温度、灭菌压力为150kPa、灭菌时间为20分钟;
f.基质压缩、装袋:在洁净室中,取灭菌后的粉碎基质和基质B,在80℃下持续搅拌10分钟,使混合均匀,得混合基质,然后取混合基质进行压缩得菌棒后,再装入培养袋中,控制菌棒的密度为0.4g/cm3
其中,混合基质的含水率为20%。
洁净室中≥0.5μm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为2000个/m3、≥3μm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为10个/m3
实施例2
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包括以下重量份比的原料:液氮300份、玉米芯70份、桑树枝45份、双氧水40份、木耳菜30份、酱渣30份、满江红25份、淀粉9份、磷酸二氢钾2.5份、过磷酸钙2.2份和硅酸镁2份。
一种上述食用菌栽培用菌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基质A:按重量份比,取玉米芯、桑树枝、酱渣进行粉碎,然后加入双氧水搅拌均匀,在25℃下反应7小时,得基质A;
其中,反应进行到120分钟时,于紫外灯下照射90分钟,所述紫外灯的光谱范围为320nm、辐照强度为8000mW/cm2
双氧水的质量分数为15%。
b.制备基质B:按重量份比,取木耳菜,压榨出汁,然后加入淀粉,搅拌均匀,得基质B;
其中,基质B在35℃下的的绝对粘度为7000cP。
c.基质干燥:按重量份比,取基质A、满江红、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和硅酸镁,混合均匀,然后在90℃下干燥10小时,得干燥基质;
d.基质粉碎:取干燥基质进行粗粉碎,然后加入液氮冷却10分钟后,再取出进行精粉碎,得粉碎基质,控制粉碎基质的粒径在700目以上;
e.基质灭菌:取粉碎基质和基质B进行蒸汽灭菌,控制灭菌温度为140℃温度、灭菌压力为240kPa、灭菌时间为120分钟;
f.基质压缩、装袋:在洁净室中,取灭菌后的粉碎基质和基质B,在90℃下持续搅拌30分钟,使混合均匀,得混合基质,然后取混合基质进行压缩得菌棒后,再装入培养袋中,控制菌棒的密度为1.2g/cm3
其中,混合基质的含水率为38%。
洁净室中≥0.5μm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为3000个/m3、≥3μm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为20个/m3
实施例3
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包括以下重量份比的原料:液氮280份、玉米芯66份、桑树枝41份、双氧水38份、木耳菜28份、酱渣28份、满江红21份、淀粉7份、磷酸二氢钾2.2份、过磷酸钙2份和硅酸镁1.8份。
一种上述食用菌栽培用菌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基质A:按重量份比,取玉米芯、桑树枝、酱渣进行粉碎,然后加入双氧水搅拌均匀,在17℃下反应4小时,得基质A;
其中,反应进行到98分钟时,于紫外灯下照射60分钟,所述紫外灯的光谱范围为300nm、辐照强度为5000mW/cm2
双氧水的质量分数为7%。
b.制备基质B:按重量份比,取木耳菜,压榨出汁,然后加入淀粉,搅拌均匀,得基质B;
其中,基质B在35℃下的的绝对粘度为6300cP。
c.基质干燥:按重量份比,取基质A、满江红、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和硅酸镁,混合均匀,然后在82℃下干燥5小时,得干燥基质;
d.基质粉碎:取干燥基质进行粗粉碎,然后加入液氮冷却4分钟后,再取出进行精粉碎,得粉碎基质,控制粉碎基质的粒径在500目以上;
e.基质灭菌:取粉碎基质和基质B进行蒸汽灭菌,控制灭菌温度为110℃温度、灭菌压力为170kPa、灭菌时间为30分钟;
f.基质压缩、装袋:在洁净室中,取灭菌后的粉碎基质和基质B,在83℃下持续搅拌15分钟,使混合均匀,得混合基质,然后取混合基质进行压缩得菌棒后,再装入培养袋中,控制菌棒的密度为0.8g/cm3
其中,混合基质的含水率为24%。
洁净室中≥0.5μm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为2300个/m3、≥3μm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为12个/m3
实施例4
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包括以下重量份比的原料:液氮280份、玉米芯66份、桑树枝41份、双氧水38份、木耳菜28份、酱渣28份、满江红21份、淀粉7份、磷酸二氢钾2.2份、过磷酸钙2份和硅酸镁1.8份。
一种上述食用菌栽培用菌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基质A:按重量份比,取玉米芯、桑树枝、酱渣进行粉碎,然后加入双氧水搅拌均匀,在23℃下反应6小时,得基质A;
其中,反应进行到112分钟时,于紫外灯下照射80分钟,所述紫外灯的光谱范围为295nm、辐照强度为7000mW/cm2
双氧水的质量分数为12%。
b.制备基质B:按重量份比,取木耳菜,压榨出汁,然后加入淀粉,搅拌均匀,得基质B;
其中,基质B在35℃下的的绝对粘度为6700cP。
c.基质干燥:按重量份比,取基质A、满江红、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和硅酸镁,混合均匀,然后在88℃下干燥8.5小时,得干燥基质;
d.基质粉碎:取干燥基质进行粗粉碎,然后加入液氮冷却8分钟后,再取出进行精粉碎,得粉碎基质,控制粉碎基质的粒径在620目以上;
e.基质灭菌:取粉碎基质和基质B进行蒸汽灭菌,控制灭菌温度为130℃温度、灭菌压力为220kPa、灭菌时间为95分钟;
f.基质压缩、装袋:在洁净室中,取灭菌后的粉碎基质和基质B,在87℃下持续搅拌25分钟,使混合均匀,得混合基质,然后取混合基质进行压缩得菌棒后,再装入培养袋中,控制菌棒的密度为1g/cm3
其中,混合基质的含水率为33%。
洁净室中≥0.5μm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为2700个/m3、≥3μm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为17个/m3
实施例5
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包括以下重量份比的原料:液氮250份、玉米芯60份、桑树枝40份、双氧水35份、木耳菜25份、酱渣25份、满江红19份、淀粉6份、磷酸二氢钾2份、过磷酸钙1.7份和硅酸镁1.5份。
一种上述食用菌栽培用菌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基质A:按重量份比,取玉米芯、桑树枝、酱渣进行粉碎,然后加入双氧水搅拌均匀,在20℃下反应5小时,得基质A;
其中,反应进行到105分钟时,于紫外灯下照射70分钟,所述紫外灯的光谱范围为275nm、辐照强度为6000mW/cm2
双氧水的质量分数为10%。
b.制备基质B:按重量份比,取木耳菜,压榨出汁,然后加入淀粉,搅拌均匀,得基质B;
其中,基质B在35℃下的的绝对粘度为6500cP。
c.基质干燥:按重量份比,取基质A、满江红、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和硅酸镁,混合均匀,然后在85℃下干燥7小时,得干燥基质;
d.基质粉碎:取干燥基质进行粗粉碎,然后加入液氮冷却6分钟后,再取出进行精粉碎,得粉碎基质,控制粉碎基质的粒径在550目以上;
e.基质灭菌:取粉碎基质和基质B进行蒸汽灭菌,控制灭菌温度为120℃温度、灭菌压力为195kPa、灭菌时间为70分钟;
f.基质压缩、装袋:在洁净室中,取灭菌后的粉碎基质和基质B,在85℃下持续搅拌20分钟,使混合均匀,得混合基质,然后取混合基质进行压缩得菌棒后,再装入培养袋中,控制菌棒的密度为0.5g/cm3
其中,混合基质的含水率为29%。
洁净室中≥0.5μm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为2500个/m3、≥3μm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为15个/m3
实施例6
除不对干燥基质进行液氮冷却和精粉碎外,其余方法与实施例5相同。
实施例7
除干燥基质精粉碎的粒径在370目以上外,其余方法与实施例5相同。
实施例8
除混合基质不进行压缩直接装袋外,其余方法与实施例5相同。
实施例9
除混合基质压缩的密度在0.2g/cm3外,其余方法与实施例5相同。
实施例10
除混合基质压缩的密度在1.4g/cm3外,其余方法与实施例5相同。
实施例11
除干燥基质不进行精粉碎,混合基质不进行压缩而是直接装袋制得菌棒外,其余方法与实施例5相同。
实施例12
除制备基质A时不加入双氧水外,其余方法与实施例5相同。
实施例13
除不加入基质B,而是直接采用粉碎基质压缩制备菌棒外,其余方法与实施例5相同。
实施例14
选取直径为12cm的10年生树干,截成80cm长,制成食用菌栽培用段木菌棒。
实施例15实施效果对比
1.实验方法
选取同一批灵芝菌种、木耳菌种、香菇菌种,分别接种于实施例1-14制备的菌棒上,所制备的菌棒均为长80cm、直径12cm的统一规格,按常规的发菌及出菇管理方法,得到含有三种食用菌的实验样品1-14。
2.评价方法
2.1统计实验样品1-14从接种到采收一整个栽培周期的时长,同时统计食用菌产量,详细结果见表1、表2、表3。
2.2分别测定实验样品1-14中三种食用菌的营养成分,其中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一部第188-189页灵芝项下多糖、三萜及甾醇的测定方法对实验样品1-14中灵芝进行测定;按GB/T15672-2009食用菌中总糖含量的测定中的方法对实验样品1-14中木耳和香菇进行测定;按GB5009.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中第二法分光光度法对实验样品1-14中木耳和香菇进行测定。详细结果见表1、表2、表3。
3.评价结果
表1灵芝品质评价结果
样品 栽培周期(天) 产量(g/棒) 多糖(%) 三萜及甾醇(%)
实验样品1 207 250 2.3 1.3
实验样品2 210 263 2.7 1.3
实验样品3 205 271 3.1 1.5
实验样品4 194 285 3.3 1.7
实验样品5 190 295 3.8 1.9
实验样品6 133 212 1.3 0.6
实验样品7 161 223 1.4 0.9
实验样品8 129 206 1.1 0.6
实验样品9 152 222 1.5 0.8
实验样品10 140 218 1.3 0.9
实验样品11 98 184 1.1 0.6
实验样品12 155 230 1.7 0.9
实验样品13 145 224 1.5 0.7
实验样品14 202 152 3.0 1.6
表2木耳品质评价结果
表3香菇品质评价结果
样品 栽培周期(天) 产量(g/棒) 总糖(%) 蛋白质(%)
实验样品1 835 1213 27.1 26.0
实验样品2 822 1232 26.2 26.9
实验样品3 830 1245 27.9 27.6
实验样品4 813 1268 29.0 28.1
实验样品5 801 1279 30.4 28.8
实验样品6 561 890 14.9 18.9
实验样品7 679 954 20.7 21.8
实验样品8 544 874 13.6 17.3
实验样品9 641 932 19.4 20.9
实验样品10 590 907 18.0 19.8
实验样品11 380 816 12.1 14.0
实验样品12 653 951 20.4 21.5
实验样品13 611 913 18.5 20.3
实验样品14 835 651 28.4 27.5
4.实验结果
从表1、表2、表3中可以看出,栽培周期与营养成分的富集呈正相关,故实验样品1-5的食用菌品质优于实验样品6-13。在产量上,实验样品1-5高于实验样品6-14,也就是说实验样品1-5的菌棒栽培的食用菌营养价值与实验样品14的传统段木栽培法相当,同时产量又高于实验样品14。
实验样品6的基质不进行精粉碎,基质粉末不够细,实验样品7的基质精粉碎时,粉末不够细腻,两者在压缩后与段木的物理性质有差距,使得三种食用菌栽培周期缩短,产量及营养成分含量降低。
实验样品8的基质不进行压缩直接装袋,使得三种食用菌的栽培周期明显缩短,产量和营养成分含量也明显下降。
实验样品9的基质压缩密度过小,实验样品10的基质压缩密度过大,均导致三种食用菌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栽培周期缩短,产量及营养成分含量降低。
实验样品11的基质由传统的代料栽培菌棒制作方法制备而得,其基质物理性质与段木有明显差距,导致三种食用菌栽培周期缩短,产量及营养成分含量降低。
实验样品12的基质制备时不加入双氧水进行降解,使得基质中的营养成分不能很好地被食用菌吸收,导致三种食用菌栽培周期缩短,产量及营养成分含量降低。
实验样品13的基质制备时,不加入基质B,使得基质压缩时产生应力形变,不能制得与段木物理性质相近的菌棒,导致三种食用菌栽培周期缩短,产量及营养成分含量降低。
实验样品14为常规段木栽培方法制备而得,其栽培周期与实验样品1-5相近,但产量及营养成分含量明显偏低。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发明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发明所涵盖专利范围。

Claims (8)

1.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比的原料:液氮200-300份、玉米芯50-70份、桑树枝35-45份、双氧水30-40份、木耳菜20-30份、酱渣20-30份、满江红13-25份、淀粉3-9份、磷酸二氢钾1.5-2.5份、过磷酸钙1.2-2.2份和硅酸镁1-2份。
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比的原料:液氮240-280份、玉米芯56-66份、桑树枝37-41份、双氧水32-38份、木耳菜22-28份、酱渣22-28份、满江红15-21份、淀粉4-7份、磷酸二氢钾1.8-2.2份、过磷酸钙1.4-2份和硅酸镁1.2-1.8份。
3.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食用菌栽培用菌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基质A:按重量份比,取玉米芯、桑树枝、酱渣进行粉碎,然后加入双氧水搅拌均匀,在15-25℃下反应3-7小时,得基质A;
b.制备基质B:按重量份比,取木耳菜,压榨出汁,然后加入淀粉,搅拌均匀,得基质B;
c.基质干燥:按重量份比,取基质A、满江红、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和硅酸镁,混合均匀,然后在80-90℃下干燥4-10小时,得干燥基质;
d.基质粉碎:取干燥基质进行粗粉碎,然后加入液氮冷却3-10分钟后,再取出进行精粉碎,得粉碎基质,控制粉碎基质的粒径在400目以上;
e.基质灭菌:取粉碎基质和基质B进行蒸汽灭菌,控制灭菌温度为100-140℃温度、灭菌压力为150-240kPa、灭菌时间为20-120分钟;
f.基质压缩、装袋:在洁净室中,取灭菌后的粉碎基质和基质B,在80-90℃下持续搅拌10-30分钟,使混合均匀,得混合基质,然后取混合基质进行压缩得菌棒后,再装入培养袋中,控制菌棒的密度为0.4-1.2g/cm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反应进行到90-120分钟时,于紫外灯下照射50-90分钟,所述紫外灯的光谱范围为230-320nm、辐照强度为4000-8000mW/cm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双氧水的质量分数为5%-15%。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所述基质B在35℃下的的绝对粘度为6000-7000cP。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f中所述混合基质的含水率为20%-38%。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f中所述洁净室中≥0.5μm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为2000-3000个/m3、≥3μm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为10-20个/m3
CN201811613893.1A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96733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13893.1A CN109673387A (zh)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13893.1A CN109673387A (zh)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73387A true CN109673387A (zh) 2019-04-26

Family

ID=66190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13893.1A Pending CN109673387A (zh)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7338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16860A (zh) * 2020-03-06 2020-06-23 辛小辉 一种用芦苇秸秆生产食用菌菌棒的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0625A (zh) * 2008-10-22 2010-06-09 河南农业大学 一种食用菌防治杂菌污染的方法
CN102907259A (zh) * 2012-11-19 2013-02-06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一种设施内桑枝灵芝的栽培方法
CN104620861A (zh) * 2015-03-12 2015-05-20 象州县科学技术局 利用桑枝种植金针菇的方法
CN104663248A (zh) * 2015-03-12 2015-06-03 象州县科学技术局 利用桑枝屑种植灵芝的方法
CN104855134A (zh) * 2014-02-26 2015-08-26 张生斌 毛木耳高产栽培方法
CN106007845A (zh) * 2016-05-17 2016-10-12 旌德县兴农灵芝专业合作社 一种木耳栽培方法
CN107056446A (zh) * 2017-04-17 2017-08-18 河北北方学院 一种制作食用菌全价压缩颗粒基质料的方法
CN107125023A (zh) * 2017-05-15 2017-09-05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一种食用菌栽培基质及利用其的食用菌栽培方法
CN108770598A (zh) * 2018-07-18 2018-11-09 胡俊凯 一种高产黑木耳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0625A (zh) * 2008-10-22 2010-06-09 河南农业大学 一种食用菌防治杂菌污染的方法
CN102907259A (zh) * 2012-11-19 2013-02-06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一种设施内桑枝灵芝的栽培方法
CN104855134A (zh) * 2014-02-26 2015-08-26 张生斌 毛木耳高产栽培方法
CN104620861A (zh) * 2015-03-12 2015-05-20 象州县科学技术局 利用桑枝种植金针菇的方法
CN104663248A (zh) * 2015-03-12 2015-06-03 象州县科学技术局 利用桑枝屑种植灵芝的方法
CN106007845A (zh) * 2016-05-17 2016-10-12 旌德县兴农灵芝专业合作社 一种木耳栽培方法
CN107056446A (zh) * 2017-04-17 2017-08-18 河北北方学院 一种制作食用菌全价压缩颗粒基质料的方法
CN107125023A (zh) * 2017-05-15 2017-09-05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一种食用菌栽培基质及利用其的食用菌栽培方法
CN108770598A (zh) * 2018-07-18 2018-11-09 胡俊凯 一种高产黑木耳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上海印染工业公司: "《练漂》", 31 May 1975, 轻工业出版社 *
张蕾: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31 December 2017,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耿宇聪等: "不同压块模式对双孢菇生产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16860A (zh) * 2020-03-06 2020-06-23 辛小辉 一种用芦苇秸秆生产食用菌菌棒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33022B (zh) 一种茶树菇栽培料配伍及此栽培料的制作方法
CN103396245B (zh) 一种姬菇栽培料配伍及此栽培料的制作方法
CN103553834B (zh) 一种利用茶蒲和茶籽壳制作银耳栽培料的方法
CN104591863A (zh) 一种含有荔枝核、荔枝果皮的食用菌栽培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50557B (zh) 利用富硒农作物秸秆进行均匀富硒栽培秀珍菇的方法
CN104193462A (zh) 一种木耳培养基
CN104591908B (zh) 一种灵芝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78546B (zh) 一种利用荆条屑培养猴头的方法
CN101665373A (zh) 安全、高效食用菌主培养基料的制作方法
CN1986769A (zh) 一种食用菌优质培养料、生产方法及食用菌栽培工艺
CN102165894B (zh) 利用亚硒酸钠进行均匀富硒栽培杏鲍菇的方法
CN106852254A (zh) 黑木耳的栽培方法
CN103570411A (zh) 以火龙果皮为原料的食用菌培养基
CN103387447B (zh) 一种平菇栽培料配伍及此栽培料的制作方法
CN107324916A (zh) 一种蘑菇种植用培养基及制备方法
CN102150558A (zh) 利用硒酸钠进行均匀富硒栽培秀珍菇的方法
CN102265753A (zh) 利用城市绿化废弃枝叶培养食用菌的方法
CN110192495A (zh) 一种利用烟杆制备油茶菇培养基的方法和应用
CN109006180A (zh) 一种香菇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73387A (zh) 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及其制备方法
KR101283450B1 (ko) 발효통을 이용한 오메가-3을 함유한 버섯 재배방법
CN110452850A (zh) 一种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3387458B (zh) 一种红菇原种培养料配伍及此培养料的制作方法
KR101944613B1 (ko) 표고버섯의 배지 조성물 및 그를 이용한 표고버섯 재배방법
CN109328868A (zh) 一种舞茸出菇培养基配方及其配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