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65440A - 装载装置 - Google Patents

装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65440A
CN109665440A CN201811202986.5A CN201811202986A CN109665440A CN 109665440 A CN109665440 A CN 109665440A CN 201811202986 A CN201811202986 A CN 201811202986A CN 109665440 A CN109665440 A CN 1096654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ing attachment
supporting leg
semitrailer
wheel
bearing fo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0298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K.厄贝哈特
G.克拉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s Kuntz Ltd
Hans Kuenz GmbH
Original Assignee
Hans Kuntz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s Kuntz Ltd filed Critical Hans Kuntz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665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654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1/00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attached to lifting or lowering gear of cranes or adapted for connection therewith for transmitting lifting forces to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 B66C1/10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attached to lifting or lowering gear of cranes or adapted for connection therewith for transmitting lifting forces to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by mechanical means
    • B66C1/22Rigid members, e.g. L-shaped members, with parts engaging the under surface of the loads; Crane hooks
    • B66C1/28Duplicate, e.g. pivoted, members engaging the loads from two s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1/00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attached to lifting or lowering gear of cranes or adapted for connection therewith for transmitting lifting forces to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 B66C1/10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attached to lifting or lowering gear of cranes or adapted for connection therewith for transmitting lifting forces to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by mechanical means
    • B66C1/12Slings comprising chains, wires, ropes, or bands; Nets
    • B66C1/20Slings comprising chains, wires, ropes, or bands; N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1/00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attached to lifting or lowering gear of cranes or adapted for connection therewith for transmitting lifting forces to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 B66C1/10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attached to lifting or lowering gear of cranes or adapted for connection therewith for transmitting lifting forces to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by mechanical means
    • B66C1/22Rigid members, e.g. L-shaped members, with parts engaging the under surface of the loads; Crane hooks
    • B66C1/28Duplicate, e.g. pivoted, members engaging the loads from two sides
    • B66C1/30Duplicate, e.g. pivoted, members engaging the loads from two sides and also arranged to grip the sides of the lo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13/00Othe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 B66C13/04Auxiliary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movements of suspended loads, or preventing cable slack
    • B66C13/08Auxiliary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movements of suspended loads, or preventing cable slack for depositing loads in desired attitudes or posi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Cleaning, Maintenance, Repair, Refitting, And Outriggers (AREA)

Abstract

用于将载重汽车的半挂车装载到铁路凹底车上的装载装置,其中,装载装置具有基架且在基架处具有用于支撑半挂车的挂车板的支撑装置和带有各两个用于将半挂车的各一个车轮固定在装载装置的基架处的夹持箍形件的车轮夹持元件,且夹持箍形件中的每个具有用于贴靠在半挂车的相应的车轮的滚动面处的贴靠支腿和承载支腿,其中,在相应的夹持箍形件的情形中贴靠支腿永久地相对承载支腿成角地布置且刚性地被紧固在承载支腿处,且贴靠支腿与承载支腿共同围绕优选在承载支腿的纵向上伸延的摆动轴线被可摆动地支承在相应的车轮夹持元件的摆动轴承处。

Description

装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载重汽车的半挂车(Sattelanhänger)装载到铁路凹底车(或称为铁路槽车,即Eisenbahntaschenwagen)上的装载装置(Verladevorrichtung),其中,装载装置具有基架(Grundträger)且在基架处具有用于支撑半挂车的挂车板(Aufliegerplatte)的支撑装置和带有各两个用于将半挂车的各一个车轮固定在装载装置的基架处的夹持箍形件(Greifbügeln)的车轮夹持元件且夹持箍形件中的每个具有用于贴靠在半挂车的相应车轮的滚动面(或称为工作面,即Lauffläche)处的贴靠支腿(Anlageschenkel)和承载支腿(Tragschenkel)。
背景技术
为了还可以以铁路运输尤其在欧洲常见的半挂车,特殊的铁路凹底车被开发。这些铁路凹底车具有由铁路凹底车的侧壁限定的凹处,半挂车的车轮可被放入到其中。半挂车须以吊车例如龙门吊或其它的起重装置(Hebevorrichtung)被举升到铁路凹底车上且还须又从该铁路凹底车取出。为此如下在现有技术的情形中是已知的,即,如此地加强半挂车的框架且设有夹持棱边(Greifkanten)或夹持开口(Greiföffnung),使得用于提起半挂车的相应的吊绳(Hebeseile)或吊带或夹持钳可被直接固定在上述夹持棱边或夹持开口处。半挂车的对此必要的加强然而具有如下缺点,即,这意味着附加重量,其在遵循半挂车的允许总重量的情形下导致如下,即,可以该半挂车运输较少装载物。为了避免这点,EP 1 582496 B1建议了一种上述形式的装载装置。该装载装置支撑半挂车的挂车板且在鞍座主销(Königszapfen)处且在车轮处且进而在半挂车的在带有载重汽车的常规行驶运行的情形中同样设置用于力的传递的构件处作用。由此,半挂车的额外加强可被取消。
关于车轮夹持元件,EP 1 582 496 B1建议了不同的变体方案。在该文献中在图5中所显示的变体方案的情形中,用于半挂车的两个彼此相对而置的车轮的车轮夹持元件借助于横杆(Querstreben)彼此相连接。这具有如下缺点,即,该形式的车轮夹持元件须相对精确地匹配于相应的半挂车的车轮的几何形状。此外,半挂车须以其车轮被如此精确地驶上到车轮夹持元件上,即,这些车轮夹持元件然后可作用在相应车轮处的正确位置处。另一缺点在于如下,即,车轮夹持元件一般而言与半挂车须以铁路凹底车被一起运输。在图6中,EP 1 582 496 B1建议了一种该类型的变体方案,在其中半挂车的每个车轮关联有带有各两个夹持箍形件的单独的车轮夹持元件。在该变体方案的情形中,相应的夹持箍形件的承载支腿和用于贴靠在相应车轮的滚动面处的贴靠支腿经由摆动铰链彼此相连接。此时然而须指出如下,即,该在EP 1 582 496 B1的图6中所设想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仅能困难地被实现。这一方面在于如下,即,常见的铁路凹底车在半挂车的车轮与通常在该区域中在铁路凹底车的情形中存在的壁之间的区域中仅留有非常少的空间。如下被证实是极其困难的,即,在该剩余的非常受限的间隙中安置被匹配于出现的力以及弯曲力矩和扭转力矩的摆动铰链连同需要的摆动驱动器。
发明内容
如下是本发明的目的,即,对于上述形式的装载装置而言提出以其可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轮夹持元件。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在上述形式的装载装置的情形中作如下设置,即,在相应的夹持箍形件的情形中贴靠支腿相对承载支腿永久成角地(或称为弯折地,即abgewinkelt)布置且被刚性地紧固在承载支腿处且贴靠支腿与承载支腿一起围绕摆动轴线可摆动地被支承在相应的车轮夹持元件的摆动轴承(或称为枢转轴承,即Schwenklager)处。优选地在此作如下设置,即,摆动轴线在承载支腿的纵向上伸延。
换而言之,在本发明的范畴中因此作如下建议,即,将相应的夹持箍形件的贴靠支腿和承载支腿刚性地彼此连接且整个夹持箍形件、即贴靠支腿和承载支腿共同地围绕优选在承载支腿的纵向上伸延的摆动轴线被可摆动地支载。通过承载支腿与贴靠支腿的刚性的且永久的连接,由夹持箍形件可以相对较小的空间需求承受较大的力以及弯曲力矩和扭转力矩。在现有技术中所建议的在贴靠支腿与承载支腿之间的摆动铰链被完全取消。通过该措施,不仅夹持箍形件的承载能力被提高,而且空间需求被降低。
利用根据本发明的装载装置,因此可供使用一种适配器,其可被固定在挂车板和车轮形式的在半挂车处通常存在的构件处,从而使得半挂车然后可以被固定在其处的以装载装置的形式的适配器借助于已知的吊车例如龙门吊或已知的起重装置被举升到铁路凹底车上或可从该铁路凹底车被取出。半挂车到铁路凹底车上的装载不仅意味着装上的可能性而且意味着卸载的可能性。在此,半挂车可以不同的已知的形式和方式构造。这些半挂车也经常称作鞍式挂车(Sattelauflieger)。同样地,已知的铁路凹底车为此无须被改变,而是可以已知的形式和方式来实施。
装载装置的基架优选构造成一种优选三维的框架,其为了将半挂车固定在装载装置处首先被带到相对于半挂车的相应位置中。在该位置中,呈框架状的基架在优选的设计方案形式中至少局部包围半挂车。基架为此可一件式或多件式地构造。基架可具有前部侧支架,在其处可布置有支撑装置。基架然而还可具有后部侧支架,在其处可布置有车轮夹持元件。装载装置且进而其基架在吊车或其它起重装置处的固定可经由在现有技术的情形中已知的固定装置实现,这无须对其作进一步说明。
半挂车的鞍座主销经常也被称作牵引鞍座销(Zugsattelzapfen)。其是半挂车的栓销,半挂车在现有技术的情形中以其被附挂在载重汽车(LKW)处。在半挂车的前部区域中,在半挂车的底面处在现有技术的情形中存在所谓的挂车板。该挂车板一般而言由半挂车的前端部达到直至鞍座主销且超出该鞍座主销。挂车板如此地加强半挂车,即,在不损伤半挂车底面的情形中可在半挂车的前端部与鞍座主销之间的区域中承受半挂车的重量。因此如下在现有技术的情形中是可能的,即,载重汽车牵引机向后如此程度地推到半挂车的前侧下方,直至半挂车的鞍座主销可卡锁在载重汽车牵引机的鞍式联接器(Sattelkupplung)的为此设置的开口中。在根据本发明的装载装置的情形中,此时半挂车的挂车板被用于在装载到铁路凹底车上和由铁路凹底车卸载的情形中借助于装载装置的支撑装置以如下方式支撑半挂车的前部,即,通过支撑装置在挂车板的区域中如此地在半挂车的前侧之下被引导穿过,使得半挂车的前侧的重量经由挂车板可支撑在支撑装置上且进而在装载装置处。支撑装置原则上可如在现有技术中那样构造。尤其地如下是可能的,即,在根据本发明的装载装置的基架处固定横梁,如其例如在EP 1 582 496 B1的图2中所显示的那样,其中,该横梁是一种在现有技术的情形中已知的支撑装置。这样的支撑装置在根据本发明的装载装置的情形中可如何设计的其它可能的变体方案在下面在附图说明中进行说明。
根据本发明构造的车轮夹持元件一般而言包括至少两个、优选正好两个夹持箍形件,其以其相应的贴靠支腿可作用在半挂车的相应车轮的滚动面的两个彼此相对而置的侧面处。在此,半挂车的车轮的滚动面是半挂车的车轮以其在地面上滚动的面。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装载装置的各两个车轮夹持元件彼此相对而置地布置在装载装置的相对而置的侧面上,从而使得其相应地可夹持半挂车的彼此相对而置地布置的车轮中的各一个。相应地,根据本发明的装载装置有利地具有两个、四个或六个车轮夹持元件,其成对地彼此相对而置地在基架处布置。
相应的夹持箍形件的贴靠支腿和承载支腿有利地如此成角地被彼此紧固,即,由此得出在整体上呈L形的夹持箍形件。其可作如下设置,即,相应的夹持箍形件的承载支腿和贴靠支腿彼此相对以90°至100°、优选地92°至98°的角度布置。尤其这样的设计方案形式也被看作呈L形。
在优选的设计方案形式中,相应的夹持箍形件的承载支腿和贴靠支腿一件式地构造。这意味着如下,即,其由一个块体制成。优选地,夹持箍形件是弯曲的或相应成角的圆钢体,优选地由高强度钢、尤其圆钢构成。带有在500N/mm2与1200N/mm2之间、然而主要在700N/mm2与1000N/mm2之间的抗拉强度的钢被称为高强度。承载支腿和/或贴靠支腿的直径优选处在55与90mm之间。在优选的设计方案形式中,贴靠支腿构成夹持箍形件的较短支腿而承载支腿构成夹持箍形件的较长支腿。
为了完整性起见如下须被指出,即,贴靠支腿和承载支腿彼此相对的永久成角的布置的标明仅表示如下,即,贴靠支腿和承载支腿原则上以某一角度、即不彼此平行地布置。是否在承载支腿与贴靠支腿之间的过渡区域在此实际上以锐角形式或以弯曲过渡的形式实施不再重要。这两者都是可能的且属于成角的概念。
本发明的优选的设计方案形式还作如下设置,即,贴靠支腿与承载支腿一起以大致90°、优选精确90°的摆动角度在第一终端位置与第二终端位置之间可往复摆动。第一终端位置在此是这样的终端位置,在其中贴靠支腿贴靠在车轮的滚动面处的最终部位中。第二终端位置是这样的终端位置,在其中贴靠支腿完全释放车轮的滚动面。在此,大致90°意味着90°+/-10°、优选地+/-5°的角度范围。在第二终端位置中优选作如下设置,即,车轮夹持元件的宽度至少在夹持箍形件和摆动轴承的区域中与承载支腿或者贴靠支腿的宽度相符。换而言之,在该第二终端位置中有利地作如下设置,即,摆动轴承不在宽度方向上伸出超过贴靠支腿或承载支腿。在此,第二终端位置是这样的终端位置,在其中夹持箍形件且进而尤其贴靠支腿且还有承载支腿被引入到在半挂车的车轮与铁路凹底车的侧壁之间的相对狭窄的区域中和还又由该区域被拉出。本发明的优选的设计方案形式作如下设置,即,贴靠支腿在第二终端位置中以其与承载支腿背对的自由端部倾斜向上指向。本发明的优选的变体方案就此而言作如下设置,即,摆动轴线(承载支腿围绕其相应地可摆动地被支撑在相应的车轮夹持元件的摆动轴承处)在朝向装载装置的侧视图上看相对垂直线以锐角、优选以5°至25°的角度布置。该以相对垂直线的锐角的布置使得在贴靠支腿处的车轮的负荷经由承载支腿和摆动轴承到基架中的良好的力传递成为可能。在此,侧视图是这样的视图,在其中在平行于被固定在装载装置处的半挂车的车轮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即由侧面起朝向装载装置看。特别优选地,摆动轴线在该侧视图中以相对垂直线的10°至20°的锐角布置。优选的设计方案形式的所有这些特征允许车轮夹持元件的特别紧凑且稳定的实施方案。
本发明的优选的变体方案作如下设置,即,如此地布置用于贴靠支腿和承载支腿围绕摆动轴线的共同摆动的摆动驱动器,即,其当装载装置连同半挂车处在铁路凹底车上时还布置在凹底车的侧壁上方。在该意义中本发明的优选的设计方案形式作如下设置,即,用于贴靠支腿与承载支腿围绕摆动轴线的共同摆动的摆动驱动器作用在承载支腿处的背对贴靠支腿的侧面上。在该意义中如下是有利的,即在装载装置的运行状态中看,在摆动驱动器的下棱边与贴靠支腿的上棱边之间的垂直间距为至少400mm、优选地至少500mm。
为了将在车轮夹持元件的该区域中(在该区域中该车轮夹持元件须被引入到在半挂车的车轮与铁路凹底车的外壁之间的狭窄的空间中)的空间需求保持尽可能小,本发明的优选的变体方案还作如下设置,即,承载支腿在背对相应的夹持箍形件的贴靠支腿的区段中由摆动轴承以至少270°、优选完全周缘闭合地包围且在面对相应的夹持箍形件的贴靠支腿的区段中仅以其周缘的部分区域被支撑在摆动轴承处。通过使承载支腿在面对贴靠支腿的区段中只或者仅以其周缘的部分区域且进而恰不周缘闭合地支撑在摆动轴承处,在该区域中又得出车轮夹持元件的非常纤细的结构方式,这又使得车轮夹持元件的该部分从在半挂车的车轮与铁路凹底车的侧壁之间的狭窄的区域中的引入和取出变得容易。至少270°周缘闭合意味着如下,即,承载支腿在该位置处至少在其周缘的3/4上被包围。完全周缘闭合与绕360°的完全包围相符。在面对贴靠支腿的区段中,承载支腿与之相反仅在其周缘的部分区域中、优选地最高180°上被支撑在摆动轴承处。摆动轴承可由上轴承板和下轴承板构造成,其中,上轴承板一般而言在相应轴承的介入的情形下至少270°、优选完全周缘闭合地包围承载支腿,而承载支腿在下轴承板处被支承在其窄侧的其中一个处、优选在相应倒圆的凹槽中。为了将在下轴承板与承载支腿之间然而同样地在上轴承板与承载支腿之间的摩擦力保持尽可能小,必要时相应地可设置相应的润滑或然而还可设置有另一滑动轴承,例如塑料滑动轴承或金属滑动轴承。下轴承板的厚度有利地最高如此地大小,即小于或等于承载支腿的厚度。成角度表示如下,承载支腿的面对贴靠支腿的区段有利地在其周缘的140°与180°之间、优选地在160°与170°之间的角度上被支撑在摆动轴承处,其中,360°如上面已实施的那样将等于完全周缘闭合的包围。通过该设计方案形式实现相应的夹持箍形件的非常纤细且尽管如此非常稳定的支撑。
用于承载支腿和贴靠支腿围绕摆动轴线的共同摆动的摆动驱动器原则上可非常不同地构造。有利地,其具有马达式驱动元件,其例如可实施成汽油发动机、变速马达、涡轮电动机或类似物。摆动驱动器的驱动轴有利地轴平行于摆动轴线或者承载支腿定向。备选地,作为驱动元件还可使用直线驱动器例如气动缸或液压缸或齿条或主轴驱动器。优选的变体方案作如下设置,即,摆动驱动器包括杠杆机构。其可例如作如下设置,即,用于贴靠支腿与承载支腿围绕摆动轴线的共同摆动的一个或者该个摆动驱动器具有一系列优选两个或三个可摆动地彼此相连接的传动杆,其中,布置在该系列的一端处的传动杆抗扭地与承载支腿相连接且摆动驱动器的驱动元件为了摆动作用到传动杆的其中一个上。摆动驱动器的驱动元件可作用在传动杆处,其在该系列中与承载支腿相对而置地布置。驱动元件然而可同样良好地作用在另一传动杆处。优选的变体方案无论如何作如下设置,即,处在该系列的端部处的传动杆相应地围绕位置固定的、例如布置在摆动轴承处的轴线可摆动,而在传动杆之间的摆动铰链无须被位置固定地紧固。
为了在第一终端位置(在其中贴靠支腿贴靠在车轮的滚动面处)中卸载摆动驱动器或者优选马达式驱动元件,优选的设计方案形式作如下设置,即,该系列的传动杆中的至少两个在第一终端位置中在一笔直的定向上依次布置或被引导经过死点且在后者的情况中被支撑在止挡处。由此实现摆动驱动器的自锁,从而使得驱动元件不再须施加力,以便保持贴靠支腿的该终端位置。依次笔直地定向的传动杆在此如伸展的肘杆一样表现。通过该布置实现如下,即,朝向夹持箍形件的贴靠支腿通过车轮负荷的张开力所产生的摆动力矩被如此地承受,即,无转矩或仅还有不显著的转矩作用到驱动元件上。通过伸展布置的传动杆于是实现一种转矩锁止。在其中传动杆被引导经过死点且被支撑在止挡处的情况中,其彼此有利地占据在181°与195°、优选地在183°与187°之间的角度。
与之相反如果贴靠支腿处在其另外的用于释放车轮的滚动面的第二终端位置中,则传动杆应非笔直地依次定向。优选地作如下设置,即,传动杆在该第二终端位置中彼此相对以在120°与175°之间的、优选在155°与170°之间的钝角布置。摆动驱动器的优选的变体方案无论如何作如下设置,即,由第二终端位置出发在直至第一终端位置的路径上摆动驱动器首先以相对较小的转矩产生贴靠支腿的相对较大的摆动角度,而贴靠支腿越靠近其第一终端位置,旋转角度传动比降低且转矩传动比上升。在相反方向上的运动亦反之适用。这同样可通过摆动驱动器的备选的设计方案形式实现。摆动驱动器的备选的设计方案形式例如是齿轮变速器、齿带、驱动链条、万向节轴和类似物。当在这些备选的摆动驱动器的情形中不可(例如通过伸展的传动腿)实现自锁,则同样可额外地设置有用于将贴靠支腿在其第一终端位置中保持在车轮的滚动面处的额外的锁止装置。作为摆动驱动器如下例如是同样可能的,即,借助于液压缸或气动缸在第一与第二终端位置之间往复摆动夹持箍形件且进而贴靠支腿。在第一终端位置中的锁止于是可例如通过在缸体中起作用中的流体的闭锁来实现。
独立于相应的设计方案形式,本发明的优选的变体方案无论如何作如下设置,即,每个夹持箍形件关联有自己的摆动驱动器。
为了可将车轮夹持元件相对于装载装置的基架的位置匹配于相应的半挂车的轮距,根据本发明的装载装置的优选的变体方案作如下设置,即,车轮夹持元件各个在装载装置的纵向上相对于基架可纵向调节地被支撑在基架处。有利地,在此其是被马达式驱动的调节。为了可将车轮夹持元件同样匹配于车轮的相应的直径,优选的变体方案作如下设置,即,每个夹持箍形件各个在装载装置的纵向上、再次优选被马达式驱动地、相对于基架可纵向调节地被支承在机架处。在此,装载装置的纵向在用于将半挂车固定在机架处的装载装置的运行状态中优选水平地伸延。作为用于在装载装置的纵向上纵向调节车轮夹持元件和/或夹持箍形件的马达式驱动器可使用不同的已知的驱动元件,例如齿条变速器、主轴变速器、气动或液压缸驱动器或其它已知的直线驱动器。另外的备选的驱动器是梯形螺纹丝杠、滚珠丝杠驱动器、齿条驱动器、滚销齿驱动器等等。优选地无论如何每个车轮夹持元件且优选地每个夹持箍形件关联有用于在装载装置的纵向上调节的自己的驱动器。
为了使得将夹持箍形件且尤其其贴靠支腿带入到在处在铁路凹底车上的半挂车的车轮与铁路凹底车的侧壁之间的狭窄空间中变得容易,本发明的特别优选的变体方案作如下设置,即,车轮夹持元件沿着至少一个高度调节轨道相对于基架、优选被马达式驱动地、高度可调节地被支承在机架处且高度调节轨道在朝向装载装置的纵视图上看相对垂直线以优选大于0°且最高10°的锐角布置。换而言之,高度调节轨道在由后方和同样地由前方朝向装载装置的视图上看以相对于垂直线的上述锐角延伸。如果将彼此相对而置的高度调节轨道看作用于彼此相对而置布置的车轮夹持元件,则高度调节轨道向下彼此相对地朝向。当装载装置被固定在半挂车处时,纵视图无论如何都是由平行于半挂车的纵向延伸的方向的视图。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另外的特征和细节借助优选的设计方案形式在下面的附图描述中进行说明。其中:
图1至14显示了对于半挂车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装载装置的装载过程的不同图示;
图15至21 显示了对于这样的装载装置的车轮夹持元件的第一实施例的详细图示;
图22 显示了根据图21的截面GG;
图23 显示了根据图21的截面HH;
图24至26 显示了对于用于根据本发明的装载装置的车轮夹持元件的一种备选的设计方案形式的详细图示;
图27至29 显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的装载装置的车轮夹持元件的另一备选方案的图示;
图30 显示了对于图22的一种备选方案;
图31至38显示了用于支撑半挂车的挂车板的支撑装置的第一种变体方案,如其在图1至14中实现的那样,且
图39至46 显示了关于支撑装置的一种备选的实施形式的图示。
附图标记列表
1 装载装置
2 半挂车
3 铁路凹底车
4 基架
5 支撑装置
6 鞍座主销
7 车轮夹持元件
8 夹持箍形件
9 车轮
10 贴靠支腿
11 滚动面
12 承载支腿
13 纵向
14 摆动轴线
15 摆动轴承
16 角度
17 摆动角度
18 摆动驱动器
19 区段
20 区段
21 传动杆
22 传动杆
23 传动杆
24 驱动元件
25 止挡
26 纵向
27 高度调节轨道
28 锐角
29 垂直线
30 锐角
31 摆动臂
32 高度调节驱动器
33 纵向调节轨道
34 上轴承板
35 下轴承板
36 摆动驱动器
37 摆臂铰链
38 导向型材
39 锁销驱动器
40 锁销
41 侧壁
42 挂车板
43 剪式升降台
44 千斤顶
45 前部侧支架
46 后部侧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了如下情况,在其中载重汽车的半挂车2借助于其车轮9和已知的千斤顶(或称为起重器,即Stützwinden)44或者支撑脚处在铁路凹底车3上且半挂车2的例如在图13中可见的鞍座主销6布置在铁路凹底车3的剪式升降台43的相应的开口中。当半挂车2处在铁路凹底车3上时,剪式升降台43也可承载半挂车2的前部的动负荷。千斤顶44于是也可被塞入。由该情况出发,半挂车2此时须从铁路凹底车3中被卸载,从而其在此处未示出的载重汽车处如常见那样借助于其鞍座主销6被固定且可以该鞍座主销被进一步运输。在图1和2中,装载装置1借助于此处未示出的吊车或类似物还在半挂车2上方悬挂地布置。图2显示了沿着根据图1的截面线AA的垂直截面。首先良好可见的是装载装置1的经由此处未示出的固定器件例如接片或类似物被悬挂在未示出的吊车处的基架4。该基架此处呈框架或者笼状地构造。在基架4的前部侧支架45处存在用于支撑例如在图32中可见的挂车板42且进而半挂车2的前部的支撑装置5。另外,在基架4处、此处在后部侧支架46处还存在车轮夹持元件7。车轮夹持元件7中的每个相应地具有两个夹持箍形件8。借助于相应的车轮夹持元件7的各两个夹持箍形件8,半挂车2的各一个车轮9可被固定在装载装置1的基架4处。不仅支撑装置5而且车轮夹持元件7的更精确的结构和功能在进一步下面进行详细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的装载装置1的所显示的实施例中,该装载装置具有总共四个车轮夹持元件7,以其可夹持半挂车2的各一个车轮9。车轮夹持元件7成对地彼此相对而置地布置,从而使得其可夹持半挂车2的彼此相对而置的车轮。在图1,3,5,9,11和13的侧视图中可见各两个布置在相同侧面上的车轮夹持元件7。在根据图2,4,6,7,8,10,12和14的截面图示中如下可被良好地辨认出,即,车轮夹持元件7中的各两个彼此相对而置地布置在基架4的相对而置的侧面上,以便于因此可将半挂车2的两个彼此相对而置地布置的车轮9固定在基架4处。当然在根据本发明的装载装置处还可设置有更多或更少的车轮夹持元件7。此处按照半挂车2的车轮9的数量,尤其两个、四个或六个优选成对地彼此相对而置地布置的车轮夹持元件7是可能的。
夹持箍形件8中的每个具有用于贴靠在半挂车2的相应的车轮9的滚动面11处的贴靠支腿10和承载支腿12。根据本发明,此时如先前已说明的那样作如下设置,即,在每个夹持箍形件8的情形中贴靠支腿10相对承载支腿12永久成角地布置且被刚性地紧固在承载支腿12处。贴靠支腿10根据本发明与承载支腿12一起围绕在该例子中在承载支腿12的纵向13上伸延的摆动轴线14被可摆动地支承在相应的车轮夹持元件7的进一步后面还将详细说明的摆动轴承15处。
如先前已说明的那样,如下是有利的,即车轮夹持元件7各个在装载装置1的纵向26上相对于基架4可纵向调节地被支承在基架4处。装载装置1的上述纵向26在用于固定半挂车2的装载装置1的运行状态中(如其在图5至13中示出的那样)至少大致水平地伸延。通过纵向可调节性,车轮夹持元件7的位置可被匹配于相应的半挂车2的车轮9的相应的轴距。在所显示的实施例中,如同样在其它优选的变体方案中那样甚至如此,即,不仅每个车轮夹持元件7而且相应的车轮夹持元件的每个夹持箍形件8各自在装载装置1的上述纵向26上相对于基架4可纵向调节地被支承在该基架处。由此,通过在相应的车轮夹持元件7的夹持箍形件8之间的水平间距的相应调整相应的车轮夹持元件7同样可被匹配于相应的半挂车2的车轮9的直径。在此处所显示的变体方案中,为了实现在纵向26上的该可调节性在基架4的两个侧面上设置有各一个在上述运行状态中水平布置的纵向调节轨道33。在这些纵向调节轨道33的每个上,在所显示的实施例中各四个夹持箍形件8在纵向26上分别可移动地被支撑,从而使得车轮夹持元件7相应地作为整体且额外地其夹持箍形件8还可独立地相对彼此在纵向26上被移动。这不仅使得对轴距的匹配而且使得对相应的半挂车2的车轮9的直径的匹配成为可能。
为了实现沿着纵向调节轨道33的该纵向可移动性,最不同的先前已提及的驱动可行性方案在现有技术的情形中是已知的。有利地,其相应地是被马达式驱动的调节可行性方案。其例如可以是齿条变速器、主轴变速器、气动或液压缸驱动器或其它已知的直线驱动器。
图3和4显示了装载装置1由根据图1和2的情况出发下降到处在铁路凹底车3上的半挂车2上的情况。图4显示了根据图3的截面BB。在图5中,然后装载装置1被示出为完全下降到半挂车2上。图6将其以沿着根据图5的截面线CC的截面形式显示。如果达到根据图5和6的该状态,则一方面用于支撑半挂车2的前部的支撑装置5可布置在挂车板42下方。另一方面,于是车轮夹持元件7还可被固定在半挂车2的相应的车轮9处。
下面此时首先探讨半挂车2的前部借助于支撑装置5的支撑。如先前已说明的那样,半挂车2的前部的该支撑原则上还可如在先前所提及的现有技术中指出的那样来实现。在此处所显示的实施例中,然而一种特殊形式的支撑装置5被显示,对于其更精确的描述此时参照图31至38。
根据图31至38的支撑装置5的第一实施例的下面的描绘仅聚焦于该支撑装置5的工作方式。该支撑装置以相同的形式和方式起作用,无论是否待装载的半挂车2被放在铁路凹底车3上或在另一底座上。当半挂车2还以其前侧处在载重汽车的牵引机上时,只要相应地存在空间,就可在运行支撑装置5的情形中甚至实施下面的操作方法。为此的前提条件仅是,在半挂车2的底面与载重汽车牵引机的相应区域之间存在足够空间,支撑装置5以下面所描绘的形式和方式可被如此地引入,即,其可相应支撑半挂车2的挂车板42。
在图31中示出如下情况,即,半挂车2以其车轮9和半挂车2 的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相应移出的千斤顶44被放到未示出的底座上。在图31中,装载装置1的基架4被如此程度地下降到半挂车2上,即,支撑装置5以下面所描绘的形式和方式可被用于支撑半挂车2的挂车板42。图32显示了由下方朝向在根据图31的区域II中的半挂车2的前侧的视图。此处,由半挂车2的前端部延伸直至超出鞍座主销6的挂车板42良好可见。
此处实现的支撑装置5具有两个被可摆动地支承的摆动臂31。这些摆动臂31中的每个经由摆动铰链37被可摆动地支承在前部侧支架45处且进而在基架4处。摆臂31围绕摆臂铰链37的摆动原则上也可由手实现。优选的变体方案(如其此处所显示的那样)然而具有马达式的摆动驱动器36,摆臂31以其可围绕摆臂铰链37被摆动。作为摆臂驱动器36在此考虑所有在现有技术的情形中已知的、对此适合的马达和变速器,对此无须详细探讨。此处所实现的支撑装置5相对先前所提及的由现有技术已知的支撑装置5的优点在于如下,即,该此处所实现的形式的支撑装置5是装载装置1的固定的组成部分且无须如在先前所提及的现有技术的情形中那样与半挂车2一起在铁路凹底车3上被一起运输。
原则上,支撑装置5可具有一个或同样地两个或多个摆臂31。
在将装载装置1下降到半挂车2上的情形中,摆臂31(如在图31和32中所显示的那样)处在如下状态中,在其中摆臂相应地平行于装载装置1的纵向26定向,从而使得其在将装载装置1下降到半挂车2上的情形中不与该半挂车相碰。如果达到根据图31和32的装载装置1的经下降的状态,则摆臂31在摆臂铰链37中可相对彼此摆动。在所显示的实施例中,摆臂铰链37相应地处在前部侧支架45中的其中一个处且进而在基架4处。图33和34显示了在摆臂31的彼此相向摆动的情形中的中间状态,其中,图34显示了由下方朝向在根据图33的区域JJ中的半挂车2的底面的前部区域上的视图。图35和36显示了如下最终状态,在其中摆臂31被彼此相向地摆动(或称为摆动闭合,即zu geschwenkt)。图36显示了由下方朝向在根据图35的区域KK中的半挂车2的前部区域上的视图。
在两个摆臂31的其中一个中,在该摆臂31的纵向上可移动地布置有锁销40,其以锁销驱动器39从该摆臂31中可被移出且又可被移入到该摆臂中。锁销驱动器39可例如是齿条驱动器、主轴驱动器,然而也可以是其它已知的直线驱动器。在根据图35和36的最终状态中,锁销40无论如何可如此地被从摆臂31的其中一个中移出,即,其可被推入到相对而置地布置的摆臂31的相应空心的区段中。由此,然后在相应从其中一个摆臂31中被移出且被移入到另一摆臂31中的锁销40的情形中两个摆臂31共同形成非常刚性的支架,从而使得支撑装置5可支撑半挂车2的前部区域的重量,而在此较大的弯曲力矩无须被导入到前部侧支架45中。前部侧支架45且进而基架4然后于是在悬挂车2的前部区域中仅须承载其重量。在图35和36中所显示的状态中,因此半挂车2可借助于装载装置1被提起,其中,半挂车2的前部的重量经由挂车板42支撑在如此构造的支撑装置5处。如果装载装置1应再次从半挂车2中松开,则由根据图35和36的情况出发首先锁销40借助于锁销驱动器39完全被从摆臂31的其中一个中被抽出,从而使得摆臂31然后由根据图35和36的情况出发可被回摆到根据图31和32的情况中,以此支撑装置5于是将半挂车2在其前部区域中释放。
图31至36显示了在其中半挂车2借助于其车轮9和千斤顶44在未示出的底座上悬空(freisteht)的情况,而图37和38显示了在其中半挂车2处在铁路凹底车3上的情况。图38又显示了在挂车板42的区域中朝向半挂车2的前侧的底视图。在图37和38中示出锁定的状态,如在图35和36中那样。在图37和38中如下可被良好可见,即,此处所实现的支撑装置5以其摆臂31如此地布置,即,其不与布置在铁路凹底车3上的剪式台43碰撞,鞍座主销6如已知的那样在半挂车2在铁路凹底车3上的运输期间被带入到该剪式台中。
在图39至46中显示了支撑装置5的备选的设计方案形式,其中,同样地该支撑装置又具有两个经由相应的摆臂铰链37被可摆动地支承在前部侧支架45处且进而在基架4处的摆臂31。在图39和40中显示了最终状态,在其中摆臂31被摆动到其平行于装载装置1的纵向26的设定中。图40显示了在根据图39的区域MM中的底视图。图43和44显示了另一设定,在其中摆臂31被彼此相向地摆动且以锁销40彼此连接成刚性的支架,即在其中半挂车2的借助于挂车板42被放置在支撑装置5上的前部区域可被提起的状态。图44显示了在根据图43的区域NN中的底视图。图41和42在相应的底视图中显示了中间状态,在其中摆臂31尚未被锁定。相对根据图31至38的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锁销40被刚性固定在摆臂31中的其中一个中且两个摆臂31额外于围绕相应的摆臂铰链37的摆动同样还在其纵向上可移动地在相应的导向型材38中被支撑。这使得如下成为可能,即,由根据图39和40的情况出发摆臂31首先经由相应的摆动驱动器36围绕其摆臂铰链37被彼此相对地摆动。如果达到根据图42的状态,则两个摆臂31在其导向型材38中被如此程度地纵向移动,直至在摆臂31的其中一个处的锁销40被推入到另一摆臂31的相应的空腔中,从而在整体上又得出刚性的支架,其适合用于如下,即,半挂车2的前部的被支撑在这样的支撑装置5上的重量在不出现弯曲力矩的情形中被带入到基架4的前部侧支架45中。用于锁销40的移动的特有的锁销驱动器39在该备选的设计方案形式的情形中是不必要的。
解锁此处还以相反的顺序由根据图44的状态出发经由图42和41至根据图40的状态来实现。
图45和46还对于该实施例而言显示了在铁路凹底车3上的情况。同样地此处,支撑装置5如此地布置,使得其不产生与铁路凹底车3的剪式升降台43的碰撞。
现在接下来描述在装载装置1的此处所显示的实施例中如何将半挂车2的车轮9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车轮夹持元件7、此处在该例子中固定在基架4的后部侧支架46处且进而总的来说固定在基架处。为了由根据图5和6的状态出发(如其放大地在图7中再次示出的那样),夹持箍形件8可被移入到在车轮9与铁路凹底车3的侧壁41之间的相对狭窄的空间中,在优选的实施变体方案的情形中(如此处所显示的那样)作如下设置,即,车轮夹持元件7沿着高度调节轨道27相对于基架4或者此处其后部侧支架46被高度可调节地支承在基架4处。这些高度调节轨道27特别良好地在根据图7和8的放大图示中可见。其在朝向装载装置1的纵视图中看以相对垂直线29的锐角28(参见图8)布置。成对地布置在基架4的彼此相对而置的侧面上的高度调节轨道27有利地如此倾斜,使其在运行状态中朝向下方彼此相对移动。在相应的高度调节轨道27与垂直线29之间的角度28有利地大于0°且最大10°。
图7以垂直截面形式显示了如下情况,在其中车轮夹持元件7沿着高度调节轨道27还被向上移动。这是车轮夹持元件7的状态,在其中基架4或者装载装置1可被下降到半挂车2上或可由该半挂车被取下。为了由图7出发可将车轮夹持元件7固定在半挂车2的车轮9处,车轮夹持元件7首先沿着高度调节轨道27被向下移动。有利地,这经由马达式的高度调节驱动器32实现。作为高度调节驱动器32可使用所有合适的直线驱动器,例如此处示出的液压缸然而还有气动缸、电气直线驱动器、主轴驱动器或类似物。通过高度调节轨道27的相对垂直线29略成角的布置,车轮夹持元件7的夹持箍形件8无论如何可被最佳地移入到在车轮9与铁路凹底车3的侧壁41之间的狭窄的空间中。该沿着高度调节轨道27的移入运动的最终状态在图8、9和10中被示出。如果达到该状态,则紧接着夹持箍形件8可围绕其在其纵向13上伸延的摆动轴线14被摆动,从而使得其贴靠支腿10贴靠在相应的车轮9的滚动面11处。该摆动运动在一方面为根据图9和10与另一方面根据图11和12的情况之间进行。图10显示了该摆动运动的一终端位置,图12显示了另一终端位置,其中,图10显示了沿着根据图9的截面线DD的垂直截面且图12显示了沿着根据图11的截面线EE的垂直截面。在根据图12的最终状态中显示了第一终端位置,在其中贴靠支腿10贴靠在车轮9的滚动面11处,图10显示了第二终端位置,在其中车轮9被释放且贴靠支腿10不贴靠在车轮9的滚动面11处。
在图11和12中因此然后实现如下情况,在其中半挂车2的前部以其挂车板42被支撑在支撑装置5上且半挂车2的车轮9借助于车轮夹持元件7同样被固定在基架4处且进而在装载装置1处。如果这点被实现,则半挂车2可在装载装置1处悬挂地被吊车提起且可从铁路凹底车3中取出,如这在图13和14中所显示的那样,其中,图14显示了沿着根据图13的截面线FF的垂直截面。由图13和14出发,半挂车2以装载装置1由此处未示出的吊车然后被放置到车道表面上。紧接着,支撑装置5和车轮夹持元件7被松开,从而然后装载装置1由半挂车2被取下且半挂车2被固定在载重汽车处且可以该载重汽车被运走。装载装置1然后可供用于进一步的装载过程。这可以是半挂车2到铁路凹底车3上的上载的过程或此处所显示的且先前所描述的卸载过程。在将半挂车上载到铁路凹底车3上的情形中的操作方式以相应的方式以相反顺序由所描绘的卸载过程得出,从而这无须进一步进行说明。
图15至23此时在详细图示中显示了车轮夹持元件7的在目前所描述的装载装置1的情形中所实现的第一个实施例,其中分离了装载装置1的其它构件。在优选的设计方案形式中(如此处所显示的那样),贴靠支腿10在承载支腿12处的永久成角的且刚性的固定由此来实现,即,相应的夹持箍形件8的承载支腿12和贴靠支腿10一件式地构造。其可例如(如此处同样实现的那样)是弯曲的圆钢体,优选由高强度钢构成。如在图21中所画出的那样,在相应的夹持箍形件8的承载支腿12与贴靠支腿10之间的角度16优选为90°至100°、特别优选地92°至98°的值。贴靠支腿10和承载支腿12因此共同围绕在承载支腿的纵向13上伸延的摆动轴线14被可摆动地支承在相应的车轮夹持元件7的摆动轴承15处。在图16和18中所勾画的在根据图15和16与19和20的终端位置之间的摆动角度17优选大致为90°、特别优选地精确为90°。图19以侧视图形式且图20以顶视图形式显示第一终端位置,在其中贴靠支腿10贴靠在车轮9的滚动面11处且进而车轮9的滚动面11被放置在贴靠支腿上。图15以侧视图形式且图16以顶视图形式显示第二终端位置,在其中车轮9的滚动面11被释放。在根据图15和16的第二终端位置中,夹持箍形件8被摆动到如下状态中,在其中夹持箍形件8的整个宽度与承载支腿12的直径相符。这是如下状态,在其中夹持箍形件8可节省空间地被移入到在车轮9与铁路凹底车3的侧壁41之间的狭窄的空间中且又可被从该空间中移出。图17以侧视图形式且18以顶视图形式显示了相应的夹持箍形件8围绕其摆动轴线14的摆动运动的中间状态。在图18和20中虚线示出了相应的贴靠支腿10的在这些顶视图中实际不可见的区域。
为了将相应的车轮夹持元件7的被移入到在车轮9与铁路凹底车3的侧壁41之间的狭窄间隙中的区域保持尽可能狭窄,作如下设置,即,用于贴靠支腿10与承载支腿12围绕摆动轴线14的共同摆动的摆动驱动器18作用在承载支腿12处的与贴靠支腿10背对的侧面上。这在图15至21中良好可见。
在根据图15至23的根据本发明可使用的车轮夹持元件7的第一实施例中,摆动驱动器18具有一系列三个可摆动地彼此相连接的传动杆21,22和23,其中,在布置在该系列的一端处的传动杆21抗扭地与承载支腿12相连接且摆动驱动器18的驱动元件24为了摆动作用到传动杆21,22或23的其中一个上。在根据图15至23的第一实施例中,驱动元件24优选直接作用到布置在该系列的相对承载支腿12相对而置的端部处的传动杆23上。在根据图15至23的第一实施例中,设置在传动杆21,22,23的系列的相应地彼此相对而置的端部处的摆动铰链位置固定地被固定在摆动轴承15或者其上轴承板34处,而铰链(传动杆21,22,23借助于其彼此相连接)相对于摆动轴承15可自由移动。根据图15至23的第一实施例的驱动元件24可以是电动机或是其它转动驱动器。通过借助于该驱动元件24的转动,传动杆23,22和21被相对彼此摆动,从而最后由此实现相应的夹持箍形件8围绕相应的摆动轴线14的摆动运动。
在用于将贴靠支腿10贴靠在车轮9的滚动面11处的根据图19和20的第一终端位置中,传动杆21,22和23中的两个在笔直的定向上依次布置,如这在图20中良好可见的那样。这得出自锁状态,从而使得经由车轮9在朝向根据图16的第二终端位置的方向上作用到夹持箍形件8上的转矩由传动杆21,22和23被接住,由此该转矩无须由驱动元件24来承受。原则上如下还是可能的,即,在根据图20的第一终端位置中传动杆22和23引导经过死点且支撑在止挡25处。该止挡25在此处所显示的实施例中被紧固在摆动轴承15的上轴承板34处。
在根据图15,17,19和21的侧视图中如下良好可见,即,摆动轴线14(承载支腿12或者夹持箍形件8相应地被围绕其可摆动地支承在相应的车轮夹持元件17的摆动轴承16处)以相对垂直线29的锐角30布置。这又是有利的,以便于将在根据图20的第一终端位置中在第二终端位置的方向上作用到夹持箍形件8上的转矩保持尽可能小。在摆动轴线14与垂直线29之间的角度30有利地处在5°与25°的范围中。
此外在所显示的实施例中还作如下设置,即,承载支腿12在与相应的夹持箍形件8的贴靠支腿10背对的区段19中由摆动轴承15周缘闭合地包围且在面对相应的夹持箍形件8的贴靠支腿10的区段20中仅以其周缘的部分区域被支撑在摆动轴承15处。为此参照图21,22和23,其中,图22显示了沿着截面线GG的截面(即在摆动轴承15的上轴承板34的区域中)且图23显示了沿着截面线HH的截面(即在摆动轴承15的下轴承板35的区域中)。同样地由此,在车轮夹持元件7的下部区域中实现纤细的结构形式,其中,尽管如此承载支腿12同样被稳定地支承在面对贴靠支腿10的区域中。在图22中,在背对贴靠支腿10的区段19中承载支腿12的完全周缘闭合的包围良好可见。在图23中如下良好可见,即,承载支腿12在面对贴靠支腿10的区段20中如何仅在其周缘的部分区域中被支承在摆动轴承处。一种关于在与贴靠支腿10背对的区段19中承载支腿12的完全周缘闭合的包围的备选方案、即关于图22的备选方案在图30中被显示。此处,承载支腿12在区段19中仅270°周缘闭合地被包围。
图24,25和26此时显示了用于夹持箍形件8围绕摆动轴线14摆动的摆动驱动器18的第一种备选的设计方案形式。图24再次显示了第一终端位置,而图26显示了第二终端位置。图25显示了在夹持箍形件8围绕其相应的摆动轴线14摆动的情形中的中间状态。用于根据本发明的车轮夹持元件7的摆动驱动器18的该第二实施例相对根据图15至23的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驱动元件24的形式和设计方案。在根据图24至26的实施变体方案中,驱动元件24是直线驱动器,此处例如以液压或气动活塞缸驱动器的形式。该驱动元件24在此处所显示的变体方案中作用在在传动杆21,22,23之间或者此处在具体例子中在传动杆22与23之间的可自由运动的铰链中的其中一个处。除了这些区别之外,摆动驱动器18的该第二实施例与在图15至23中所显示的第一变体方案相符。
图27至29示例地显示了相应的摆动驱动器18可如何构造的第三变体方案。此处仅存在两个经由铰链彼此相连接的传动杆21和22,其中,传动杆21被抗扭地固定在承载支腿12处且第二传动杆22被可摆动地固定在构造成主轴驱动器或其它直线驱动器的驱动元件24。通过调节该主轴驱动器或者直线驱动器,然后最终相应的夹持箍形件8又可围绕其摆动轴线14在图27中示出的第一终端位置与在图29中示出的第二终端位置之间被往复摆动。图28再次显示了中间状态。在第一终端位置中,驱动元件侧的传动杆22正交地作用到此处构成驱动元件24的主轴驱动器上,从而再次实现自锁的状态,在其中作用到夹持箍形件8上的转矩无须主动地由驱动元件24来承受。不同的摆动驱动器18相应地也可被称作夹持箍形件摆动驱动器。

Claims (10)

1.用于将载重汽车的半挂车(2)装载到铁路凹底车(3)上的装载装置(1),其中,所述装载装置(1)具有基架(4)且在所述基架(4)处具有用于支撑所述半挂车(2)的挂车板(42)的支撑装置(5)和带有各两个用于将所述半挂车(2)的各一个车轮(9)固定在所述装载装置(1)的基架(4)处的夹持箍形件(8)的车轮夹持元件(7),且所述夹持箍形件(8)中的每个具有用于贴靠在所述半挂车(2)的相应的车轮(9)的滚动面(11)处的贴靠支腿(10)和承载支腿(12),其特征在于,在相应的夹持箍形件(8)的情形中所述贴靠支腿(10)永久地相对所述承载支腿(12)成角地布置且刚性地被紧固在所述承载支腿(12)处且所述贴靠支腿(10)与所述承载支腿(12)共同围绕优选在所述承载支腿(12)的纵向(13)上伸延的摆动轴线(14)被可摆动地支承在相应的车轮夹持元件(7)的摆动轴承(15)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载装置(1),其特征在于,相应的夹持箍形件(8)的承载支腿(12)和贴靠支腿(10)一件式地、优选由弯曲的圆钢体构造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载装置(1),其特征在于,相应的夹持箍形件(8)的承载支腿(12)和贴靠支腿(10)彼此相对以90°至100°、优选地92°至98°的角度(16)布置,且/或所述贴靠支腿(10)与所述承载支腿(12)共同地以大致90°、优选地精确90°的摆动角度(17)在用于将所述贴靠支腿(10)贴靠在所述车轮(9)的滚动面(11)处的第一终端位置与用于释放所述车轮(9)的滚动面(11)的第二终端位置之间可围绕所述摆动轴线(14)被往复摆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载装置(1),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贴靠支腿(10)与所述承载支腿(12)围绕所述摆动轴线(14)的共同摆动的摆动驱动器(18)作用在所述承载支腿(12)处背对所述贴靠支腿(10)的侧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载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支腿(12)在背对相应的夹持箍形件(8)的贴靠支腿(10)的区段(19)中由所述摆动轴承(15)至少270°地、优选完全地、周缘闭合地被包围且在面对相应的夹持箍形件(8)的贴靠支腿(10)的区段(20)中仅以其周缘的部分区域被支撑在所述摆动轴承(15)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载装置(1),其特征在于,一个或者所述摆动驱动器(18)为了所述贴靠支腿(10)与所述承载支腿(12)围绕所述摆动轴线(14)的共同摆动具有一系列、优选两个或三个可摆动地彼此相连接的传动杆(21,22,23),其中,布置在所述系列的一端处的传动杆(21)抗扭地与所述承载支腿(12)相连接且所述摆动驱动器(18)的驱动元件(24)为了摆动而作用到所述传动杆的其中一个(23)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载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系列的传动杆(21,22,23)中的至少两个在用于将所述贴靠支腿(10)贴靠在所述车轮(9)的滚动面(11)处的一终端位置或第一终端位置中在笔直的定向上依次布置或被引导经过死点且被支撑在止挡(25)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载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夹持元件(7)、优选每个夹持箍形件(8)单独在所述装载装置(1)的纵向(26)上、优选马达驱动地相对于所述基架(4)纵向可调节地被支承在所述基架(4)处,其中,所述装载装置(1)的纵向(26)在所述装载装置(1)的运行状态中为了将所述半挂车(2)固定在所述基架(4)处而水平地伸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载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夹持元件(7)沿着至少一个高度调节轨道(27)相对于所述基架(4)、优选马达驱动地、可高度调节地被支承在所述基架(4)处,且所述高度调节轨道(27)在朝向所述装载装置(1)的纵向视图中看相对所述垂直线(29)以优选大于0°且最大10°的锐角(28)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装载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轴线(14)在朝向所述装载装置(1)的侧视图中看相对所述垂直线(29)以优选5°至25°的锐角(30)布置,所述承载支腿(12)围绕所述摆动轴线(14)相应地可摆动地支承在相应的车轮夹持元件(7)的摆动轴承(15)处。
CN201811202986.5A 2017-10-16 2018-10-16 装载装置 Pending CN1096654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ATA407/2017 2017-10-16
ATA407/2017A AT520569A1 (de) 2017-10-16 2017-10-16 Verladevorrichtung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65440A true CN109665440A (zh) 2019-04-23

Family

ID=63490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02986.5A Pending CN109665440A (zh) 2017-10-16 2018-10-16 装载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473580A1 (zh)
CN (1) CN109665440A (zh)
AT (1) AT52056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85871A (zh) * 2019-05-30 2019-09-27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及经济研究所 用于铁路车辆的称重装置及系统
CN112850457A (zh) * 2020-12-30 2021-05-28 芜湖中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保护吊具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20917A (en) * 1955-03-24 1960-01-12 Gen Steel Castings Corp Lifting structure for shipping container
EP0007924A1 (de) * 1978-08-16 1980-02-20 Auto-Weber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Anheben eines mit gummibereiften Rädern ausgestatteten Fahrzeugs,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s
FR2853641A1 (fr) * 2003-04-10 2004-10-15 Andre Leonard Dispositif de prehension particulier, pour soulever et tranborder des semi-remorques ordinaires
EP1582496A1 (de) * 2004-03-31 2005-10-05 Tandetzki Renate Verfahren zum Umschlagen eines Sattelanhängers sowie Anschlagmittel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CN202164034U (zh) * 2011-07-13 2012-03-14 天津港第二港埠有限公司 可调式化纤网络
CN105645251A (zh) * 2016-03-21 2016-06-08 戴光耀 车辆起吊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05101C1 (de) * 1987-02-18 1988-09-15 Goetz Siegmann Vorrichtung zum Heben,Senken und Horizontaltransport von Auto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20917A (en) * 1955-03-24 1960-01-12 Gen Steel Castings Corp Lifting structure for shipping container
EP0007924A1 (de) * 1978-08-16 1980-02-20 Auto-Weber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Anheben eines mit gummibereiften Rädern ausgestatteten Fahrzeugs,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s
FR2853641A1 (fr) * 2003-04-10 2004-10-15 Andre Leonard Dispositif de prehension particulier, pour soulever et tranborder des semi-remorques ordinaires
EP1582496A1 (de) * 2004-03-31 2005-10-05 Tandetzki Renate Verfahren zum Umschlagen eines Sattelanhängers sowie Anschlagmittel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CN202164034U (zh) * 2011-07-13 2012-03-14 天津港第二港埠有限公司 可调式化纤网络
CN105645251A (zh) * 2016-03-21 2016-06-08 戴光耀 车辆起吊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85871A (zh) * 2019-05-30 2019-09-27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及经济研究所 用于铁路车辆的称重装置及系统
CN112850457A (zh) * 2020-12-30 2021-05-28 芜湖中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保护吊具
CN112850457B (zh) * 2020-12-30 2023-11-28 芜湖中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保护吊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520569A1 (de) 2019-05-15
EP3473580A1 (de) 2019-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981706C (en) Inspection system
CN106584377B (zh) 翻转工作台
JPH05502204A (ja) 航空機用のけん引車
KR100940889B1 (ko) 스토리지 컨테이너의 로딩과 언로딩 및 운송장치
CN109665440A (zh) 装载装置
US4344731A (en) Equipment for raising an exchange platform or container to a horizontal position above the level of the transport position
US3863782A (en) Self-loading article transport vehicle
HU216254B (hu) Szállító jármű
DE3332275C2 (de) Fahrzeug mit einer Abrollkippeinrichtung
WO2011133231A1 (en) Lifting apparatus for use in a truck bed
US3454175A (en) Apparatus for loading and unloading containers
CN109623348A (zh) 一种变速器装配生产线
CN109748205A (zh) 物流用的手动液压搬运车
US4583902A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toring wheeled frames of detachable cargo container type trailers
US6293586B1 (en) Mobile working machine with support legs and axle blocking system
CN113060199A (zh) 翻转式防静电医用氧气瓶搬运车
CN113147870A (zh) 一种双联医用氧气瓶搬运车
RU109726U1 (ru) Погрузочно-разгрузочный комплекс
US4400130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and transporting a load
CZ284212B6 (cs) Nákladní vůz pro vytváření kolejového nákladního vlaku pro kombinovanou nákladní dopravu na kolejnicích a na silnici
US2725998A (en) Truck wheel dollies
US4439094A (en) Method for storing wheeled frames of detachable cargo container type trailers
CN109230612A (zh) 集装箱装柜机及操作方法
CN104354251B (zh) 工程胎翻转卸胎装置
WO2005080252A1 (en) Apparatus for handling cylindric objec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2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