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50644B - 废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废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50644B
CN109650644B CN201810613937.4A CN201810613937A CN109650644B CN 109650644 B CN109650644 B CN 109650644B CN 201810613937 A CN201810613937 A CN 201810613937A CN 109650644 B CN109650644 B CN 1096506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zone
wastewater treatment
treatment system
power supply
slu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1393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50644A (zh
Inventor
有马芳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6506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506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506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506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7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oxidation
    • C02F1/7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oxidation with ozo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30Organic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78Details relating to ozone treatment devices
    • C02F2201/782Ozone genera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3/00Apparatus and plants for the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3/006Apparatus and plants for the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details of construction, e.g. specially adapted seals, modules, connec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Separation Of Gases By Adsorption (AREA)
  •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AREA)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 Treatment Of Water By Oxidation Or Red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得到一种在电源供给停止时高效地消耗浓缩臭氧气体而不会浪费地废弃的废水处理系统。包括:生成臭氧化氧气的臭氧发生器;从臭氧化氧气生成浓缩臭氧气体的吸附脱附塔;生成含污泥处理水的生物处理槽;向含污泥处理水注入浓缩臭氧气体的臭氧反应槽;将含污泥处理水分离成处理水和浓缩污泥的固液分离部;对原料提供装置与吸附脱附塔进行连接的第一原料气体净化配管;设置于第一原料气体净化配管的第一非通电时开放型阀;一端与吸附脱附塔相连接且使另一端设置于生物处理槽内的水面下的臭氧气体排放配管;以及设置于臭氧气体排放配管的第二非通电时开放型阀。

Description

废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浓缩臭氧气体使剩余污泥减量化的废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对含有有机物的有机性废水进行处理的方法,广泛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等使用了微生物的处理方法。使用了微生物的处理方法、即生物处理中,微生物消耗有机性废水中的有机物。伴随着该有机性废水的处理,会产生微生物进行了增殖的活性污泥、以及排出到系统外的剩余活性污泥、即剩余污泥。
所产生的剩余污泥是水中的杂质的一个示例,是废水处理系统中不需要的污泥。因此,会被排出至废水处理系统外,作为工业废弃物通过焚烧、干燥、填埋等处理进行处理。对于这种剩余污泥的处理,需要大量的能量、成本、以及新的用地等,因此要求剩余污泥的产生量的减少。
作为使剩余污泥的产生量减少的方法之一,已知有使用了臭氧气体的减量处理。作为具体的处理,首先将臭氧气体、或者对臭氧气体进行浓缩而高浓度化后的浓缩臭氧气体注入到包含剩余污泥的含污泥处理水,进行分解剩余污泥的臭氧反应。之后,进一步实施生物处理。这些处理被称为剩余污泥的减量处理。
该减量处理中使用的浓缩臭氧气体由于存在爆炸的危险性,因此在处理时需要注意。在停电时等向废水处理系统所涉及的装置停止电源供给时,吸附脱附塔所包括的冷却系统停止工作,吸附脱附塔内的温度会上升。此时,由于会促进吸附脱附塔内的臭氧气体的压力上升、高浓度化,因此需要特别采取针对爆炸的安全措施。例如,已知有如下技术:在停电时将压缩气体储存罐的压缩气体提供给吸附脱附塔,使储存于吸附脱附塔的浓缩臭氧气体从非通电时开放型阀向臭氧分解塔强制性地排放,利用臭氧分解塔对浓缩臭氧气体进行分解,从而避免爆炸的危险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已知有如下技术:包括在臭氧反应中将臭氧气体排出气体向曝气池导出的系统,高效地再利用臭氧气体排出气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09-2351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4-27728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4-12210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02-1199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除了现有的废水处理系统以外,还需要预先设置压缩气体储存罐,一直储存压缩气体。此外,由于要对浓缩臭氧气体进行分解以使其成为没有爆炸危险性的气体,因此需要设置臭氧分解塔。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对于压缩气体储存罐和臭氧分解塔的设置要额外花费初始成本。而且,还存在如下问题:利用吸附脱附塔进行吸附、浓缩并高浓度化后的浓缩臭氧气体未被用于剩余污泥的减量,而被浪费地废弃。
专利文献3及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并没有在电源供给停止时,安全且低成本地将臭氧气体排出气体适当地向曝气池导出。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安全且低成本地高效消耗浓缩臭氧气体、臭氧气体排出气体的废水处理系统,而无需设置压缩气体储存罐、臭氧分解塔这样的设备。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废水处理系统包括:臭氧发生器,该臭氧发生器从由原料提供装置提供的包含氧气的原料气体生成臭氧化氧气;吸附脱附塔,该吸附脱附塔从由臭氧发生器提供的臭氧化氧气生成浓缩臭氧气体;生物处理槽,该生物处理槽对有机性废水进行生物处理并生成含污泥处理水;臭氧反应槽,该臭氧反应槽向从生物处理槽抽出的含污泥处理水注入浓缩臭氧气体以使其进行臭氧反应;固液分离部,该固液分离部使从生物处理槽流出的含污泥处理水分离成处理水和浓缩污泥;对原料提供装置与吸附脱附塔进行连接的第一原料气体净化配管;设置于第一原料气体净化配管的第一非通电时开放型阀;设置成使得一端与吸附脱附塔相连接且另一端处于生物处理槽的内部的含污泥处理水的水面下的臭氧气体排放配管;以及设置于臭氧气体排放配管的第二非通电时开放型阀,在向废水处理系统的电源供给停止时使第一非通电时开放型阀和第二非通电时开放型阀开放。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废水处理系统,在电源供给停止时,能够高效地消耗浓缩臭氧气体而不会浪费地废弃。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废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废水处理系统的其他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废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废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废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的废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所披露的废水处理系统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只是一个示例,本发明并不被这些实施方式所限定。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废水处理系统1的结构的示意图。废水处理系统1是从所投放的有机性废水8生成处理水10并排出的系统。图中,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废水处理系统1具有生物处理槽2、固液分离部3、臭氧反应槽4、原料提供装置5、臭氧发生器6、吸附脱附塔7的基本结构,各部通过配管进行连接。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废水处理系统1中,使用利用原料提供装置5、臭氧发生器6、吸附脱附塔7所生成的浓缩臭氧气体,在臭氧反应槽4中进行剩余污泥的臭氧反应。
含有有机物的有机性废水8经由有机性废水提供配管14被投放到生物处理槽2。生物处理槽2中,有机性废水8在需氧条件下使用微生物进行处理,生成包含活性污泥的含污泥处理水9。生物处理槽2内所包括的散气装置12将从空气提供装置13排出的空气提供到生物处理槽2内,使生物处理槽2内成为需氧条件。作为空气提供装置13,根据需要空气提供量分别使用鼓风机、压缩机等。另外,该生物处理槽2也被称为曝气池。
生物处理槽2中生成的含污泥处理水9经由含污泥处理水提供配管15向固液分离部3流出。固液分离部3是沉降(Terminal settling)槽、膜分离槽等。固液分离部3中,含污泥处理水9被分离成处理水10和浓缩污泥11。处理水10经由处理水排出配管16被排出到废水处理系统1的系统外。浓缩污泥11经由包括浓缩污泥送回泵27的浓缩污泥送回配管17而被送回到生物处理槽2。另外,在固液分离部3的形态是膜分离槽形式的情况下,成为膜分离活性污泥法中使用的膜模块的结构。因此,固液分离部3并不局限于设置在生物处理槽2的槽外的图1所示的槽外型结构,也可为设置于生物处理槽2的槽内的槽内型结构。
原料提供装置5将作为臭氧化氧气原料的原料气体经由原料气体提供配管21而提供给臭氧发生器6。原料气体并没有特别限定。在例如将氧气作为原料气体使用的情况下,对原料提供装置5采用使用了液体氧气瓶、PSA(变压吸附: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或PVSA(变压真空吸附:pressure vacuum swing adsorption)的氧气产生装置。此外,也可根据需要,设置对于提供的氧气流量添加0.05~5%的氮气、空气、或二氧化碳的添加气体提供部,以保持臭氧产生效率。
臭氧发生器6中,从原料气体生成臭氧化氧气。臭氧发生器6使用利用交流高电压驱动的无声放电式发生器,但并不局限于此。臭氧化氧气经由臭氧化氧气提供配管22注入到吸附脱附塔7。臭氧发生器6中,控制成吸附脱附塔7中所需的臭氧浓度、提供量,生成臭氧化氧气。臭氧化氧气的臭氧浓度并没有特别限定,但若考虑在后级的吸附脱附塔7中预定生成的浓缩臭氧气体的浓度、以及现有的臭氧发生器6中可生成的臭氧浓度,则优选100mg/L以上、400mg/L以下。
在臭氧发生器6,设置有冷却臭氧发生器6的冷却装置29。冷却装置29包括制冷剂循环泵和冷却器。制冷剂循环泵是使用于冷却臭氧发生器6的冷却介质循环的泵。冷却器是对吸收臭氧发生器6中产生的热量从而温度上升的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的装置。作为冷却器,可使用热交换器、制冷机、冷冻机等。作为冷却介质,除了自来水以外,还可使用混入了离子交换水、防冻液、除垢剂、防腐剂等的水等。
吸附脱附塔7中,从臭氧化氧气生成高浓度化后的浓缩臭氧气体。吸附脱附塔7中收纳有硅胶等吸附剂,选择性地吸附臭氧。通过测定吸附脱附塔7的温度和压力并进行反馈控制,从而可得到最合适的吸附及脱附条件。因此,能够产生所期望的浓度的浓缩臭氧气体。为了提高含污泥处理水9的污泥的生物分解性并促进生物处理槽2内的剩余污泥的减量,生成400mg/L以上、最大到2000mg/L的高浓度化后的浓缩臭氧气体。另外,图1中,虽然未图示出臭氧化氧气的具体的提供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废水处理系统1中,可使用抽气泵方式、散气式、机械搅拌式等任意的提供方式。该吸附脱附塔7也被称为臭氧浓缩器。
在吸附脱附塔7设置有对吸附脱附塔7的内部的吸附材料进行冷却的冷却系统30。冷却系统30的设置不仅是为了最合适的吸附条件的控制,而且还用于防止因温度上升而引起的臭氧的急剧的连锁分解、即爆炸。具体的结构与设置于臭氧发生器6的冷却装置29相同。
除了臭氧化氧气提供配管22以外,还可设置对臭氧发生器6与吸附脱附塔7进行连接的氧气送回配管23。在吸附臭氧化氧气并使其浓缩的工序中,将未被吸附的氧气经由氧气送回配管23送回到臭氧发生器6。被送回的氧气在臭氧发生器6中再利用。通过再利用氧气,能够减少运行成本。另外,在臭氧化氧气提供配管22和氧气送回配管23分别设置有切换阀31。切换阀31是用于在向废水处理系统1的电源供给停止时通过弹簧的力自动地关闭,使通过这些配管的气体的流通停止的阀。
臭氧反应槽4中,对于从生物处理槽2抽出的含污泥处理水9注入浓缩臭氧气体,进行臭氧反应。臭氧反应是指利用注入的浓缩臭氧气体对含污泥处理水9内的活性污泥微生物等难分解性有机物进行分解处理。含污泥处理水9经由包括污泥抽出泵28的污泥抽出配管18被抽出到臭氧反应槽4。利用污泥抽出泵28,能够将生物处理槽2内的含污泥处理水9连续地抽出到臭氧反应槽4。进行了臭氧反应的含污泥处理水9经由污泥送回配管19被送回到生物处理槽2。虽然对于送回也可使用泵等,但在臭氧反应槽4配置在生物处理槽2的上部的情况下,也可利用自然掉落进行送回。被送回的含污泥处理水9在生物处理槽2中进行生物处理。浓缩臭氧气体经由浓缩臭氧气体注入配管20从吸附脱附塔7注入到臭氧反应槽4。图1中,虽然未图示出浓缩臭氧气体向含污泥处理水9的具体注入方式,但可使用真空泵、抽气泵的吸引力。另外,利用污泥抽出泵28抽出到臭氧反应槽4的对象并不局限于生物处理槽2内的含污泥处理水9。也可将抽出的对象设为固液分离部3中分离出的浓缩污泥11,从固液分离部3抽出。
以上是废水处理系统1的基本结构,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废水处理系统1中,还包括以下的结构。原料提供装置5与吸附脱附塔7通过原料气体净化配管24进行连接,在原料气体净化配管24设置有第一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2。此外,设置有臭氧气体排放配管25,并且在臭氧气体排放配管25设置有第二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3,该臭氧气体排放配管25设置成使得一端与吸附脱附塔7相连接,另一端处于生物处理槽2的内部的含污泥处理水9的水面下。此外,臭氧气体排放配管25与臭氧发生器6通过臭氧化氧气排放配管26进行连接,在臭氧化氧气排放配管26设置有第四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5。所设置的各非通电时开放型阀是通常情况下为关闭而在停电等电源供给停止时,自动地通过弹簧的力转移到开放状态的阀。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废水处理系统1的动作进行说明。废水处理系统1具有通常时的废水处理、剩余污泥的减量处理、电源供给停止时的安全动作工序这三个动作。图中,对于通常时的废水处理和剩余污泥的减量处理所涉及的主要的处理水、气体的流动利用实线的箭头来示出,对于电源供给停止时的安全动作工序利用虚线的箭头来示出。
首先,对于未伴随因停电等引起的电源供给停止的通常时的废水处理进行说明。首先,有机性废水8被投放到生物处理槽2,生成含污泥处理水9。含污泥处理水9中,包含活性污泥、剩余污泥。包含微生物的活性污泥是在废水处理系统1中需要的,但需要向系统外排出的剩余污泥是不需要的污泥。对于该剩余污泥的减量处理,在后面进行阐述。含污泥处理水9流出到固液分离部3,分离成处理水10和浓缩污泥11。分离出的浓缩污泥11被送回到生物处理槽2。处理水10被排出到废水处理系统1的系统外。
对剩余污泥的减量处理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废水处理系统1中,将浓缩臭氧气体注入到含污泥处理水9,实施剩余污泥的减量。首先,从生物处理槽2向臭氧反应槽4抽出含污泥处理水9。接着,向抽出的含污泥处理水9注入浓缩臭氧气体。利用注入的浓缩臭氧气体,对含污泥处理水9中包含的活性污泥微生物等难分解性有机物进行分解处理。即,进行臭氧反应。包含经臭氧反应的污泥的含污泥处理水9被送回到生物处理槽2,进行生物处理。
接着,对本发明所涉及的主要动作模式、即因停电等所引起的电源供给停止时的安全动作工序进行说明。通常,浓缩臭氧气体的生成所涉及的臭氧发生器6、吸附脱附塔7连续运行,对于运行停止下的浓缩臭氧气体的处理,无需特别考虑。然而,在由于停电等导致向废水处理系统1的电源供给停止时,对于储存于吸附脱附塔7的浓缩臭氧气体的处理,需要特别注意。在电源供给停止时,吸附脱附塔7所包括的冷却系统30的工作也停止。由于工作停止会导致吸附脱附塔7内的温度上升,从而会促进吸附脱附塔7内的臭氧气体的压力上升、臭氧气体的高浓度化,特别是对于臭氧气体的爆炸的危险性提高。为了避免该爆炸的危险性并且高效地消耗臭氧气体而不浪费地废弃,需要安全动作工序。
若发生电源供给停止状态,则臭氧发生器6的冷却装置29、吸附脱附塔7的冷却系统30的工作停止。而且,配置于臭氧化氧气提供配管22和氧气送回配管23的切换阀31关闭。第一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2、第二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3自动打开。通过使第一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2打开,从而储存于原料提供装置5的原料气体经由原料气体净化配管24提供给吸附脱附塔7。通过该原料气体的净化,储存于吸附脱附塔7内的浓缩臭氧气体从吸附剂脱附,成为含臭氧气体。此外,原料气体对浓缩臭氧气体进行稀释。含臭氧气体经由第二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3和臭氧气体排放配管25被强制性地排放到生物处理槽2内的含污泥处理水9的水面下。被排放的含臭氧气体在含污泥处理水9中的活性污泥微生物等难分解性有机物的分解中被消耗。通过排放到水面下,从而促进分解的反应。通过排放储存于吸附脱附塔7内的浓缩臭氧气体,从而浓缩臭氧气体被安全且高效地消耗,而不会浪费地废弃。
另外,优选为臭氧气体排放配管25的端部水深较深地设置在离生物处理槽2的底部较近的部位,也可在端部连接散气盘、散气管等。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从而具有进一步提高含臭氧气体与活性污泥微生物等的反应性的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废水处理系统1中,可选地,设置有臭氧化氧气排放配管26和第四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5。若发生电源供给停止状态,则第四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5也与第一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2、第二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3一起打开。储存于臭氧发生器6内的臭氧化氧气经由第四非通电时开放型35和臭氧化氧气排放配管26、臭氧气体排放配管25被排放到生物处理槽2内的含污泥处理水9的水面下。被排放的臭氧化氧气在含污泥处理水9中的活性污泥微生物等难分解性有机物的分解中被消耗。通过排放储存于臭氧发生器6内的臭氧化氧气,从而臭氧发生器6内的臭氧化氧气也被高效地消耗。
通过图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废水处理系统1的其他结构例进行说明。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废水处理系统的其他结构的示意图。图1所示的先前的示例中,采用了臭氧化氧气排放配管26与臭氧气体排放配管25相连接的结构。图2所示的其他示例中,采用臭氧化氧气排放配管26向生物处理槽2的内部的含污泥处理水9的水面下直接排放臭氧化氧气的结构。本结构中,臭氧化氧气排放配管26与臭氧气体排放配管25不连接,具有如下优点:不会由于臭氧化氧气而使臭氧气体排放配管25的内部的压力不必要地提高。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废水处理系统1,可避免电源供给停止时的浓缩臭氧、臭氧化氧气的爆炸的危险性,并且可高效地消耗浓缩臭氧气体、臭氧化氧气而不会浪费地废弃。此外,不需要设置压缩气体储存罐和臭氧分解塔,系统的结构简化,初始成本减小。
实施方式2.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废水处理系统1的结构的示意图。实施方式2的废水处理系统1中,除了图1的结构以外,原料提供装置5与臭氧气体排放配管25通过第二原料气体净化配管41进行连接,在第二原料净化配管41设置有第三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4。第三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4是在停电等电源供给停止时自动地转移到开放状态的阀,是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各非通电时开放型阀相同的规格。另外,对于其他结构,由于与实施方式1的记载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废水处理系统1中,在电源供给停止时的安全动作工序中从吸附脱附塔7排放出的含臭氧气体特别是在安全动作工序的初始阶段为保持经浓缩的高浓度的浓缩臭氧气体的可能性较高。随着时间的经过,浓缩臭氧气体在原料气体中被净化,因此浓缩臭氧气体的浓度下降。然而在初始的阶段,其是保持高浓度的浓缩臭氧气体,存在臭氧气体排放配管25内发生因温度上升所引起的急剧的分解反应的风险。
实施方式2的废水处理系统1中,若发生电源供给停止状态,则第三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4也与第一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2、第二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3、第四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5一起打开。通过使第三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4打开,从而储存于原料提供装置5的原料气体经由第二原料气体净化配管41排放到臭氧气体排放配管25。在安全动作工序的初始阶段为浓缩臭氧气体的含臭氧气体从吸附脱附塔7排放到臭氧气体排放配管25。排放到臭氧气体排放配管25的原料气体对含臭氧气体进行稀释。通过稀释使得浓缩臭氧气体的浓度下降,上述的风险减小。
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废水处理系统1由于包括具有第三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4的第二原料气体净化配管41,因此特别是在初始的安全动作工序中,对排放到臭氧气体排放配管25的浓缩臭氧气体进行稀释。通过稀释,储存于吸附脱附塔7的高浓度的浓缩臭氧气体可安全且低风险地被排放,在生物处理槽2中高效地被消耗。
实施方式3.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废水处理系统1的结构的示意图。实施方式3的废水处理系统1中,除了图1的结构以外,还在臭氧气体排放配管25设置有吸引气体的抽气泵51。抽气泵是指一般对于各种流体使用的泵。这里使用的吸引气体的抽气泵51采用从抽气泵51所具有的气体吸入口吸引气体的结构,向所连接的配管内导入被吸引的气体。另外,对于其他结构,由于与实施方式1的记载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在电源供给停止时的安全动作工序中从吸附脱附塔7排放的含臭氧气体如上所述是浓缩臭氧气体的可能性较高。此外,通过使各非通电时开放型阀开放,也有可能使得含臭氧气体被排放出的臭氧气体排放配管25内压力急剧地上升。还存在臭氧气体排放配管25内发生因压力上升所引起的急剧的分解反应的风险。
实施方式3的废水处理系统1中,在电源供给停止状态下,从吸附脱附塔7排放的含臭氧气体通过抽气泵51。抽气泵51从气体吸入口吸入空气。利用被吸入的空气,在安全动作工序的初始阶段为浓缩臭氧气体的含臭氧气体被稀释。此外,含臭氧气体通过抽气泵51,从而利用压力损失来防止急剧的压力上升。
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废水处理系统1由于包括吸引气体的抽气泵51,因此特别是在初始的安全动作工序中,对排放到臭氧气体排放配管25的浓缩臭氧气体进行稀释,防止急剧的压力上升。通过稀释并防止压力上升,储存于吸附脱附塔7的高浓度臭氧可安全且低风险地被排放,在生物处理槽2中高效地被消耗。由于将空气用于稀释,因此可以低成本来实现稀释。
实施方式4.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废水处理系统1的结构的示意图。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废水处理系统1中,除了图1的结构以外,还设置有臭氧排气排放配管61,并且在臭氧排气排放配管61设置有第五非通电时开放型阀62,该臭氧排气排放配管61设置成使得一端与设置于臭氧反应槽4的臭氧排气排放出口63相连接,另一端处于生物处理槽2的内部的含污泥处理水9的水面下。第五非通电时开放型阀62是在停电等电源供给停止时自动地转移到开放状态的阀,是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各非通电时开放型阀相同的规格。臭氧排气排放出口63是设置于臭氧反应槽4的上部的用于排放臭氧排气的出口。另外,对于其他结构,由于与实施方式1的记载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废水处理系统1中,在电源供给停止状态下,在臭氧反应槽4内的上部,储存臭氧反应中未反应的臭氧排气。未反应的臭氧排气如果也是特别高的浓度,则也存在爆炸的风险。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废水处理系统1中,若发生电源供给停止状态,则第五非通电时开放型阀62也与第一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2、第二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3、第四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5一起打开。通过使第五非通电时开放型阀62打开,从而储存于臭氧反应槽4的臭氧排气经由臭氧排气排放配管61排放到生物处理槽2内的含污泥处理水9的水面下。被排放出的臭氧排气在含污泥处理水9中的活性污泥微生物等难分解性有机物的分解中被消耗。通过将储存于臭氧反应槽4内的臭氧排气排放出,从而可避免因臭氧排气所引起的爆炸的风险,在生物处理槽2中高效地被消耗。
另外,在由于与臭氧排气的排放相关的机构压力的关系,使得臭氧排气未充分排放的情况下,也可从原料提供装置5进行原料气体的净化,使用因净化所产生的压力来进行排放。
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废水处理系统1包括具有第五非通电时开放型阀62的臭氧排气排放配管61,因此电源供给停止时的臭氧排气安全且低风险地被排放,臭氧排气高效地被消耗,而不会浪费地废弃。
实施方式5.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废水处理系统1的结构的示意图。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废水处理系统1中,除了图1的结构以外,还在吸附脱附塔7所包括的冷却系统30设置有紧急用电源71。紧急用电源71是在向冷却系统30的电源供给停止的非通电时使冷却系统30工作的电源。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废水处理系统1中,在电源供给停止状态下,冷却系统30停止工作。由于工作停止,会使得保持为低温的吸附脱附塔7内的吸附材料的温度上升。利用上述的安全动作工序,尽管会从吸附脱附塔7排放出浓缩臭氧气体,但是急剧的温度上升会提高浓缩臭氧气体爆炸的风险。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废水处理系统1中,若发生电源供给停止状态,则利用紧急用电源71继续使冷却系统30工作。通过继续使冷却系统30工作,从而吸附材料继续保持为低温。由于可抑制温度上升,因此可避免浓缩臭氧气体爆炸的风险。
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废水处理系统1由于包括紧急用电源71,因此可继续使冷却系统30工作。通过继续工作,从而吸附脱附塔7内的吸附材料保持为低温。
上述发明的实施方式1~5所示的结构是本发明的结构的一个示例,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当然也可对实施方式进行组合、对一部分进行省略等进行变更来构成。
标号说明
1废水处理系统,2生物处理槽,3固液分离部,4臭氧反应槽,5原料提供装置,6臭氧发生器,7吸附脱附塔,8有机性废水,9含污泥处理水,10处理水,11浓缩污泥,12散气装置,13空气提供装置,14有机性废水提供配管,15含污泥处理水提供配管,16处理水排出配管,17浓缩污泥送回配管,18污泥抽出配管,19污泥送回配管,20浓缩臭氧气体注入配管,21原料气体提供配管,22臭氧化氧气提供配管,23氧气送回配管,24原料气体净化配管,25臭氧气体排放配管,26臭氧化氧气排放配管,27浓缩污泥送回配管,28污泥抽出泵,29冷却装置,30冷却系统,31切换阀,32第一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3第二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4第三非通电时开放型阀,35第四非通电时开放型阀,41第二原料气体净化配管,51抽气泵,61臭氧排气排放配管,62第五非通电时开放型阀,63臭氧排气排放出口,71紧急用电源。

Claims (14)

1.一种废水处理系统,包括:
臭氧发生器,该臭氧发生器从由原料提供装置提供的包含氧气的原料气体生成臭氧化氧气;
吸附脱附塔,该吸附脱附塔从由所述臭氧发生器提供的所述臭氧化氧气生成浓缩臭氧气体;
生物处理槽,该生物处理槽对有机性废水进行生物处理以生成含污泥处理水;
臭氧反应槽,该臭氧反应槽向从所述生物处理槽抽出的所述含污泥处理水注入所述浓缩臭氧气体并使其进行臭氧反应;以及
固液分离部,该固液分离部使从所述生物处理槽流出的所述含污泥处理水分离成处理水和浓缩污泥,
该废水处理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
对所述原料提供装置与所述吸附脱附塔进行连接的第一原料气体净化配管;
设置于所述第一原料气体净化配管的第一非通电时开放型阀;
设置成使得一端与所述吸附脱附塔相连接且另一端处于所述生物处理槽的内部的所述含污泥处理水的水面下的臭氧气体排放配管;以及
设置于所述臭氧气体排放配管的第二非通电时开放型阀,
在向废水处理系统的电源供给停止时使所述第一非通电时开放型阀和所述第二非通电时开放型阀开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对所述臭氧气体排放配管与所述原料提供装置进行连接的第二原料气体净化配管;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原料气体净化配管的第三非通电时开放型阀,
在向废水处理系统的电源供给停止时使所述第三非通电时开放型阀开放。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臭氧气体排放配管设置有吸引气体的抽气泵。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对所述臭氧气体排放配管与所述臭氧发生器进行连接的臭氧化氧气排放配管;以及设置于所述臭氧化氧气排放配管的第四非通电时开放型阀,
在向废水处理系统的电源供给停止时使所述第四非通电时开放型阀开放。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置成使得一端与所述臭氧发生器相连接且另一端处于所述生物处理槽的内部的所述含污泥处理水的水面下的臭氧化氧气排放配管;以及设置于所述臭氧化氧气排放配管的第四非通电时开放型阀,
在向废水处理系统的电源供给停止时使所述第四非通电时开放型阀开放。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置成使得一端与设置于所述臭氧反应槽的臭氧排气排放出口相连接且另一端处于所述生物处理槽的内部的所述含污泥处理水的水面下的臭氧排气排放配管;以及设置于所述臭氧排气排放配管的第五非通电时开放型阀,
在向废水处理系统的电源供给停止时使所述第五非通电时开放型阀开放。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置成使得一端与设置于所述臭氧反应槽的臭氧排气排放出口相连接且另一端处于所述生物处理槽的内部的所述含污泥处理水的水面下的臭氧排气排放配管;以及设置于所述臭氧排气排放配管的第五非通电时开放型阀,
在向废水处理系统的电源供给停止时使所述第五非通电时开放型阀开放。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置成使得一端与设置于所述臭氧反应槽的臭氧排气排放出口相连接且另一端处于所述生物处理槽的内部的所述含污泥处理水的水面下的臭氧排气排放配管;以及设置于所述臭氧排气排放配管的第五非通电时开放型阀,
在向废水处理系统的电源供给停止时使所述第五非通电时开放型阀开放。
9.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对所述吸附脱附塔的内部的吸附材料进行冷却的冷却系统;以及紧急用电源,
在向废水处理系统的电源供给停止的非通电时,利用所述紧急用电源使所述冷却系统进行工作。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对所述吸附脱附塔的内部的吸附材料进行冷却的冷却系统;以及紧急用电源,
在向废水处理系统的电源供给停止的非通电时,利用所述紧急用电源使所述冷却系统进行工作。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对所述吸附脱附塔的内部的吸附材料进行冷却的冷却系统;以及紧急用电源,
在向废水处理系统的电源供给停止的非通电时,利用所述紧急用电源使所述冷却系统进行工作。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对所述吸附脱附塔的内部的吸附材料进行冷却的冷却系统;以及紧急用电源,
在向废水处理系统的电源供给停止的非通电时,利用所述紧急用电源使所述冷却系统进行工作。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对所述吸附脱附塔的内部的吸附材料进行冷却的冷却系统;以及紧急用电源,
在向废水处理系统的电源供给停止的非通电时,利用所述紧急用电源使所述冷却系统进行工作。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对所述吸附脱附塔的内部的吸附材料进行冷却的冷却系统;以及紧急用电源,
在向废水处理系统的电源供给停止的非通电时,利用所述紧急用电源使所述冷却系统进行工作。
CN201810613937.4A 2017-10-10 2018-06-14 废水处理系统 Active CN1096506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6540 2017-10-10
JP2017196540A JP6818671B2 (ja) 2017-10-10 2017-10-10 廃水処理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50644A CN109650644A (zh) 2019-04-19
CN109650644B true CN109650644B (zh) 2022-05-27

Family

ID=66110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13937.4A Active CN109650644B (zh) 2017-10-10 2018-06-14 废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18671B2 (zh)
CN (1) CN109650644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91097A (ja) * 1999-10-25 2001-07-17 Sumitomo Precision Prod Co Ltd 排水処理方法
TW527324B (en) * 2000-02-24 2003-04-11 Ebara Corp Method for treating organic waste water
US7309432B1 (en) * 2006-09-29 2007-12-18 Praxair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liminating sludge via ozonation
CN102674598A (zh) * 2012-03-26 2012-09-19 宁波大学 带有含臭氧尾气回用机构的废水微波光催化降解装置
CN103359875A (zh) * 2012-03-27 2013-10-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废水处理方法和废水处理系统
JP2014065620A (ja) * 2012-09-25 2014-04-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オゾン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排水処理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10163B2 (ja) * 1997-05-30 2010-02-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廃水のオゾン処理方法およびオゾン処理装置
JP2000053404A (ja) * 1998-08-05 2000-02-22 Nippon Sanso Kk オゾンの濃縮装置及び方法
JP4545481B2 (ja) * 2004-04-28 2010-09-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オゾン供給装置
JP5189033B2 (ja) * 2009-06-17 2013-04-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オゾン供給方法
JP5950790B2 (ja) * 2012-03-27 2016-07-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廃水処理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07531527B (zh) * 2015-05-18 2021-04-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水处理系统及水处理方法
WO2016189677A1 (ja) * 2015-05-27 2016-12-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水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水処理方法
JP6129289B2 (ja) * 2015-12-17 2017-05-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水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水処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91097A (ja) * 1999-10-25 2001-07-17 Sumitomo Precision Prod Co Ltd 排水処理方法
TW527324B (en) * 2000-02-24 2003-04-11 Ebara Corp Method for treating organic waste water
US7309432B1 (en) * 2006-09-29 2007-12-18 Praxair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liminating sludge via ozonation
CN102674598A (zh) * 2012-03-26 2012-09-19 宁波大学 带有含臭氧尾气回用机构的废水微波光催化降解装置
CN103359875A (zh) * 2012-03-27 2013-10-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废水处理方法和废水处理系统
JP2014065620A (ja) * 2012-09-25 2014-04-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オゾン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排水処理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69418A (ja) 2019-05-09
JP6818671B2 (ja) 2021-01-20
CN109650644A (zh) 2019-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30140232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ozone vent gas reuse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JP5892904B2 (ja) オゾン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排水処理システム
US6962654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upplying high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oxygen and ozone for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US20110042281A1 (en) Gas-dissolved water supply system
CN109081499B (zh) 废水处理系统及废水处理方法
EP0567860B1 (en) Microorganism removing method
JPS6048444B2 (ja) 間欠オゾン供給装置
JP4985002B2 (ja) 排水処理方法及び排水処理装置
CN109650644B (zh) 废水处理系统
JP2005046831A (ja) オゾン水処理装置
JP5183099B2 (ja) オゾンガス濃縮方法
US20110100796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upercritical ozone
JP5114987B2 (ja) 気体通風方法、気体通風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排水処理装置、燃焼装置
JPH1143310A (ja) オゾン供給装置
JP6664287B2 (ja) 廃水処理システム
JP4112894B2 (ja) 水素化処理設備及び水素化処理方法
JP2002363581A (ja) メタン濃縮装置
CN212655542U (zh) 一种控流水处理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装置
CN201372225Y (zh) 一种臭氧氧化水处理装置
JP2017100099A (ja) 水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水処理方法
JP2022073392A (ja) 処理システム、発電装置、脱硫処理装置、発電方法及び脱硫方法
CN111886206A (zh) 污泥排出控制装置及水处理系统、污泥排出控制方法
CN110921946A (zh) 一种小型集成式有机废水处理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20034191U (zh) 一种化工循环水处理系统
CN215440016U (zh) 一种利用臭氧高效处理生活污水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