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42751A - 换热器和热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和热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42751A
CN109642751A CN201780052190.3A CN201780052190A CN109642751A CN 109642751 A CN109642751 A CN 109642751A CN 201780052190 A CN201780052190 A CN 201780052190A CN 109642751 A CN109642751 A CN 1096427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exchanger
shell
hot water
front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219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42751B (zh
Inventor
今藤正树
大下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itz Corp
Nishik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h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h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h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642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427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427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427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1/00Water heaters, e.g. boilers, continuous-flow heaters or water-storage heaters
    • F24H1/22Water heaters other than continuous-flow or water-storage heaters, e.g. water heaters for central heating
    • F24H1/44Water heaters other than continuous-flow or water-storage heaters, e.g. water heaters for central heating with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F24H1/24 - F24H1/40 , e.g. boilers having a combination of features covered by F24H1/24 - F24H1/40
    • F24H1/445Water heaters other than continuous-flow or water-storage heaters, e.g. water heaters for central heating with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F24H1/24 - F24H1/40 , e.g. boilers having a combination of features covered by F24H1/24 - F24H1/40 with integrated flue gas conden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1/00Water heaters, e.g. boilers, continuous-flow heaters or water-storage heaters
    • F24H1/10Continuous-flow heaters, i.e. heaters in which heat is generated only while the water is flowing, e.g. with direct contact of the water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 F24H1/12Continuous-flow heaters, i.e. heaters in which heat is generated only while the water is flowing, e.g. with direct contact of the water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in which the water is kept separate from the heating medium
    • F24H1/124Continuous-flow heaters, i.e. heaters in which heat is generated only while the water is flowing, e.g. with direct contact of the water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in which the water is kept separate from the heating medium using fluid fu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8/00Fluid heater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extracting latent heat from flue gases by means of condens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8/00Fluid heater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extracting latent heat from flue gases by means of condensation
    • F24H8/006Means for removing condensate from the he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14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e.g. in water heaters 
    • F24H9/146Connecting elements of a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93Multi-circuit heat-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Instantaneous Water Boilers,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nd Control Of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REA)
  • Details Of Fluid Heaters (AREA)

Abstract

潜热回收换热器(10)具备换热部(11)和壳体(12)。换热部(11)具有相互层叠起来的多个传热板(12b)。壳体(12)收纳换热部(11)的多个传热板(12b)。换热部(11)包括设于换热部(11)的最外层的前板部(11a)。换热部(11)的前板部(11a)构成壳体(12)的一部分。

Description

换热器和热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和热水装置。
背景技术
在例如国际公开第2015/141995号(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壳体收纳有多个传热板的换热器。
在上述文献的换热器中,多个传热板被一分为二的壳体的前侧的构件和后侧的构件从前后夹着。在一分为二的壳体的前侧的构件与后侧的构件之间的边界处,壳体的前侧的构件和后侧的构件相互由螺钉固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141995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文献的换热器中,分别需要构成多个传热板的构件和构成壳体的构件。因而,存在构件的数量变多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削减构件的数量的换热器和具备该换热器的热水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换热器具备换热部和壳体。换热部具有相互层叠起来的多个传热板。壳体收纳换热部的多个传热板。换热部包括设于换热部的最外层的前板部。换热部的前板部构成壳体的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换热器,换热部的前板部构成壳体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将换热部的前板部共用于壳体。因此,能够削减构件的数量。
上述的换热器还具备接头部,该接头部安装于前板部,且用于使热水相对于多个传热板流入流出。接头部安装于前板部,因此,无需用于对接头部与前板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密封垫等密封构件。而且,由于无需用于对接头部与前板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密封垫等密封构件,因此,不必担心由于密封不良而加热用气体(燃烧气体)从接头部与前板部之间的间隙向换热器的外部泄漏。因而,能够使密封性提高。
在上述的换热器中,壳体包括:背壁部,其以与前板部之间隔着所述多个传热板的方式配置;以及一对侧壁部,其从背壁部的两端朝向前板部延伸。一对侧壁部分别与前板部接合。因此,无需用于对前板部与一对侧壁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密封垫等密封构件。而且,由于无需用于对前板部与一对侧壁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密封垫等密封构件,因此,不必担心由于密封不良而加热用气体(燃烧气体)从前板部与一对侧壁部之间的间隙向潜热回收换热器的外部泄漏。另外,由于无需用于对前板部与一对侧壁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密封垫等密封构件,因此,无需安装密封构件的作业。因而,潜热回收换热器的组装变得容易。
上述的换热器还具备配置于壳体的上端部的凸缘构件。凸缘构件包括:伸出部,其从上端部向壳体的外侧伸出来;以及开口部,其设于伸出部的内侧。伸出部以包围开口部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以包围开口部的方式将密封构件载置于伸出部。由此,能够以包围开口部的方式进行密封。
在上述的换热器中,凸缘构件包括沿着开口部从伸出部向上方立起的立起结合部。壳体的上端部插入开口部。立起结合部从外侧与壳体的插入到开口部的上端部接合。因此,易于将立起结合部焊接于壳体的上端部。
在上述的换热器中,立起结合部包括:周壁部,其包围开口部;以及第1缺口部,其设于周壁部的上缘。壳体包括在壳体的上端部的上缘设置的第2缺口部。第1缺口部以与第2缺口部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使排液从第1缺口部和第2缺口部向开口部流动。由此,排液的排出变得容易。
在上述的换热器中,开口部在从上方观察凸缘构件时具有四边形形状。第1缺口部和第2缺口部分别设置于开口部的四角。因此,能够通过将凸缘构件的开口部的四角切除而设立,制造第1缺口部。因而,第1缺口部的制造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热水装置具备:燃烧装置,其用于产生加热用气体;显热回收换热器,其用于对燃烧装置所产生的加热用气体的显热进行回收;以及上述的换热器,其作为对加热用气体的潜热进行回收的潜热回收换热器。根据本发明的热水装置,能够提供能够削减换热器的构件的数量的热水装置。
本发明的热水装置具备:燃烧装置,其用于产生加热用气体;显热回收换热器,其用于对燃烧装置所产生的加热用气体的显热进行回收;以及上述的换热器,其作为对加热用气体的潜热进行回收的潜热回收换热器。显热回收换热器包括用于使热水流动的传热管。传热管包括用于使热水向传热管进水的进水部。设于开口部的四角的一个第1缺口部和一个第2缺口部都配置于进水部的正下方。根据本发明的热水装置,能够将第1缺口部和第2缺口部配置于易于产生排液的进水部的正下方,因此,能够高效地排出排液。
发明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削减构件的数量的换热器和具备该换热器的热水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热水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热回收换热器和潜热回收换热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热回收换热器和潜热回收换热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潜热回收换热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潜热回收换热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潜热回收换热器的换热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4的VII部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热回收换热器和潜热回收换热器的排液的流动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潜热回收换热器的排液的流动的剖视图。
图10是概略地表示比较例1中的潜热回收换热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概略地表示比较例1中的潜热回收换热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比较例2中的与图7相对应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比较例2中的与图9相对应的潜热回收换热器的排液的流动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与图7相对应的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热水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参照图1,本实施方式的热水装置100主要具有潜热回收换热器(二次换热器)10、显热回收换热器(一次换热器)20、燃烧装置(燃烧器)30、腔室31、送风装置32、管道33、文丘里管34、节流器35、气体阀36、配管40、旁通配管41、三通阀42、液液换热器43、热水配管44以及壳体50。在壳体50的内部配置有上述的零部件中的除了壳体50之外的全部的零部件。
送风装置32用于将从壳体50的外部导进来的空气和燃料气体的混合气体向燃烧装置30送出。送风装置32具有:风扇壳体;叶轮,其配置在风扇壳体内;以及驱动源(马达等),其用于使叶轮旋转。
燃料气体经由气体阀36和节流器35向文丘里管34流动。气体阀36用于控制燃料气体的流量。从壳体50的外部导进来的空气向文丘里管34流动。
燃料气体和空气在文丘里管34处被混合。文丘里管34用于使燃料气体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的流动收拢而使混合气体的流速增加。通过了文丘里管34的混合气体被送风装置32经由腔室31向燃烧装置30输送。
燃烧装置30构成为,产生加热用气体(燃烧气体)。燃烧装置30用于向显热回收换热器20和潜热回收换热器10供给燃烧气体。燃烧装置30是将燃烧气体朝下供给的逆燃式的装置。从燃烧装置30吹出的混合气体被点火器30a点火,成为燃烧气体。
燃烧气体依次通过显热回收换热器20和潜热回收换热器10。之后,燃烧气体经由管道33向壳体50的外部排出。因而,燃烧气体在显热回收换热器20和潜热回收换热器10的内部从上方朝向下方流动后在管道33的内部改变方向而从下方朝向上方流动。
显热回收换热器20和潜热回收换热器10分别用于利用从燃烧装置30供给来的燃烧气体进行换热。在燃烧装置30之下安装有显热回收换热器20,在该显热回收换热器20之下安装有潜热回收换热器10。
显热回收换热器20是燃烧气体的显热回收用的换热器。显热回收换热器20对燃烧装置30所产生的加热用气体(燃烧气体)的显热进行回收。潜热回收换热器10是燃烧气体的潜热回收用的换热器。潜热回收换热器10对加热用气体(燃烧气体)的潜热进行回收。在潜热回收换热器10中,燃烧气体的水蒸气冷凝,产生冷凝的水(排液)。该排液经由管道33的一部分向壳体50的外部排水。
另外,在显热回收换热器20中,在所进水的热水的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或燃烧装置30的加热量较少的情况下等,也产生排液。该排液经由潜热回收换热器10而通过管道33的一部分,向壳体50的外部排水。
显热回收换热器20和潜热回收换热器10由配管40连接。配管40的比潜热回收换热器10靠进水侧的部分和配管40的比显热回收换热器20靠出热水侧的部分利用旁通配管41旁通。
配管40的比显热回收换热器20靠出热水侧的部分和旁通配管41由三通阀42连接。三通阀42构成为,能够对从显热回收换热器20向配管40的出热水口的流路和从显热回收换热器20向旁通配管41的流路进行切换。
在旁通配管41连接有液液换热器43。在液液换热器43插入有与热水终端连接起来的热水配管44。通过显热回收换热器20和潜热回收换热器10而被加热的热水向液液换热器43的内部流动。在该液液换热器43的内部流动的热水在热水配管44的外侧流动,从而在液液换热器43的内部流动的热水与在热水配管44的内部流动的热水之间能够进行换热。
供给到上述的热水装置100的水在显热回收换热器20和潜热回收换热器10中与燃烧气体进行换热而成为热水。由此,能够利用热水装置100供给热水。
从热水终端返回来的热水经由热水配管44,在液液换热器43中通过与被显热回收换热器20和潜热回收换热器10加热了的热水之间进行换热而被加热之后,被再次向终端供给。如此一来,能够利用热水装置100向热水终端供给热水。
本实施方式的板式换热器能够适用于上述的热水装置100的潜热回收换热器10。
接着,参照图2和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换热器机组的结构进行说明。换热器机组具有潜热回收换热器10、显热回收换热器20以及密封构件60。在潜热回收换热器10之上以夹着密封构件60的方式配置有显热回收换热器20。也就是说,密封构件60被夹在潜热回收换热器10与显热回收换热器20之间。密封构件60构成为环状。另外,密封构件60构成为平板状。
显热回收换热器(一次换热器)20主要具有壳体21、顶盖22以及传热管23。壳体21具有第1侧壁21a~第4侧壁21d。第1侧壁21a~第4侧壁21d按照第1侧壁21a~第4侧壁21d的顺序连接在一起。壳体21构成在上下具有开口的框。燃烧气体经由上侧的开口供气,燃烧气体经由下侧的开口排气。第1侧壁21a和第3侧壁21c彼此相对,第2侧壁21b和第4侧壁21d彼此相对。
在第1侧壁21a的外表面设有顶盖22。在设于第1侧壁21a的外表面的顶盖22安装有进水侧的接头24a和出热水侧的接头24b。在第3侧壁21c的外表面也设有未图示的顶盖22。
设于第1侧壁21a的外表面的顶盖22和设于第3侧壁21c的外表面的顶盖22由多个传热管23连接。多个传热管23分别设置于由第1侧壁21a~第4侧壁21d围成的区域内以及第2侧壁21b和第4侧壁21d。传热管23具有用于使热水向传热管23进水的进水部。该进水部是最初使热水向传热管23进水的部分。
从进水侧的接头24a进水的热水从设于第1侧壁21a的外表面的顶盖22经由未图示的传热管23到达被设于第3侧壁21c的外表面的顶盖22。到达了设于第3侧壁21c的外表面的顶盖22的热水经由与该顶盖22连接起来的相邻的传热管23到达设于第1侧壁21a的外表面的顶盖22。到达了设于第1侧壁21a的外表面的顶盖22的热水经由与该顶盖连接起来的相邻的传热管23到达被设于第3侧壁21c的外表面的顶盖22。
而且,热水经由传热管23在设于第1侧壁21a的外表面的顶盖22和设于第2侧壁21b的外表面的顶盖22之间往复。最后,热水从出热水侧的接头24b出热水。如此一来,从进水侧的接头24a流入的热水经由设于第1侧壁21a的外表面的顶盖22、传热管23、设于第3侧壁21c的外表面的顶盖22从出热水侧的接头24b流出。
参照图2和图3,潜热回收换热器(二次换热器)10主要具有换热部11、壳体12、凸缘构件13以及接头部14。显热回收换热器20的壳体21的宽度尺寸比潜热回收换热器10的壳体12的宽度尺寸大。
参照图3~图5,换热部11具有前板部11a、多个传热板11b、以及背板部11c。前板部11a和背板部11c以夹入多个传热板11b的方式配置。
前板部11a设置于换热部11的最外层。前板部11a被钎焊于多个传热板11b中的配置于最前的传热板11b的前表面。前板部11a的板厚比传热板11b的板厚厚。由此,前板部11a能够对传热板11b进行加强。
背板部11c在相对于多个传热板11b与前板部11a相反的一侧设置于换热部11的最外层。背板部11c被钎焊于多个传热板11b中的配置于最后的传热板11b的后表面。背板部11c的板厚比传热板11b的板厚厚。由此,背板部11c能够对传热板11b进行加强。
参照图5和图6,多个传热板11b被相互层叠。也就是说,多个传热板11b的各传热板11b以沿着前板部11a和背板部11c相对的方向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
前板部11a在多个传热板11b层叠起来的方向上与配置于一端(第1端)的传热板11b接合,背板部11c在多个传热板11b层叠起来的方向上与配置于另一端(第2端)的传热板11b接合。
多个传热板11b的彼此相邻的传热板11b彼此被钎焊。多个传热板11b的彼此相邻的成对传热板11b之间构成供热水通过的流路。
多个传热板11b的彼此相邻的一对传热板11b彼此之间的空间构成供燃烧气体通过的流路。另外,成对传热板11b与前板部11a之间的空间、以及成对传热板11b与背板部11c之间的空间也分别构成供燃烧气体通过的流路。由此,能够在通过潜热回收换热器(二次换热器)10的热水与燃烧气体之间进行换热。
传热板11b在俯视时具有例如大致矩形的外形。传热板11b是例如通过对1张平板进行冲压加工等而形成的。传热板11b具有通过上述的加工而形成的流路用凹凸。传热板11b的流路用凹凸具有多个流路用凸部和多个流路用凹部。通过使多个传热板11b重叠,利用多个流路用凸部和多个流路用凹部,在成对传热板11b之间构成供热水通过的流路,在一对传热板11b彼此之间的空间构成供燃烧气体通过的流路。
一对接头部14安装于前板部11a。接头部14用于使热水相对于多个传热板11b流入流出。最上层的传热板11b经由前板部11a与一对接头部14连接。一对接头部14分别是用于连接配管的接头。一对接头部14各自的流路与多个传热板11b各自的内部流路连接。
与一对接头部14的一者连接的配管是用于使热水向一对传热板11b各自的内部流路内流入的配管。与一对接头部14的另一者连接的配管是用于使热水从一对传热板11b各自的内部流路内流出的配管。
另外,在多个传热板11b分别设有贯通孔。该贯通孔分别与一对传热板11b的内部流路连通。该贯通孔配置于接头部14的正下方。该贯通孔与接头部14内的流路连通。因而,从进水侧的接头部14进水的热水在一对传热板11b各自的内部流路内流动后从出热水侧的接头部14出热水。
壳体12收纳换热部11的多个传热板11b。换热部11的前板部11a构成壳体12的一部分。前板部11a和壳体12构成上下具有开口的框。燃烧气体经由上侧的开口供气,燃烧气体经由下侧的开口排气。前板部11a和壳体12包围多个传热板11b的周围。
壳体12具有背壁部12a和一对侧壁部12b。背壁部12a以在与前板部11a之间隔着多个传热板11b的方式配置。背壁部12a隔着多个传热板11b配置于与前板部11a相反的一侧。一对侧壁部12b从背壁部12a的两端朝向前板部11a延伸。一对侧壁部12b分别与前板部11a接合。
前板部11a的两端部向与前板部11a的表面(主面)交叉的方向弯曲。优选前板部11a的两端部相对于前板部11a的表面(主面)呈直角地弯曲。前板部11a的两端部以沿着一对侧壁部12b各自的内表面的方式延伸。前板部11a的两端部的外表面与一对侧壁部12b各自的内表面接合。具体而言,前板部11a的两端部的外表面被焊接于一对侧壁部12b各自的前端部的内表面。前板部11a的两端部沿着一对侧壁部12b各自的内表面,因此,易于将前板部11a的两端部焊接于一对侧壁部12b各自的内表面。
参照图4和图7,凸缘构件13配置于壳体12的上端部12c。凸缘构件13构成为环状。凸缘构件13具有伸出部13a、开口部13b以及立起结合部13c。伸出部13a从壳体12的上端部12c向壳体12的外侧伸出。开口部13b设置于伸出部13a的内侧。伸出部13a以包围开口部13b的方式设置。
伸出部13a具有第1台阶部和配置于第1台阶部的外侧的第2台阶部。也就是说,第1台阶部配置于开口部13b侧。第2台阶部相对于第1台阶部配置于与开口部13b相反的一侧。第2台阶部配置于比第1台阶部靠上方的位置。立起结合部13c构成为,沿着开口部13b从伸出部13a向上方立起。壳体12的上端部12c被插入开口部13b。立起结合部13c从外侧与壳体12的插入到开口部13b的上端部12c接合。具体而言,立起结合部13c被焊接于壳体12的上端部12c。
立起结合部13c具有周壁部13c1和第1缺口部13c2。周壁部13c1以包围开口部13b的方式设置。第1缺口部13c2设置于周壁部13c1的上缘。因而,立起结合部13c在第1缺口部13c2处高度变低。壳体12包括设于壳体12的上端部12c的上缘的第2缺口部12d。因而,壳体12的上端部12c在第2缺口部12d处高度变低。第1缺口部13c2以与第2缺口部12d重叠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第1缺口部13c2和第2缺口部12d以相互连通的方式配置。
开口部13b在从上方观察凸缘构件13时具有四边形形状。第1缺口部13c2和第2缺口部12d分别设置于开口部13b的四角。
参照图8,在显热回收换热器20的壳体21内收纳有多个散热片25。多个散热片25以相互隔开间隔的方式层叠配置。在多个散热片25分别形成有贯通孔25a。该贯通孔25a以沿着多个散热片25层叠起来的方向重叠的方式配置。传热管23被插入多个散热片25各自的贯通孔25a。传热管23的进水部23a在图8中配置于壳体21的右下部分。
设于图7所示的凸缘构件13的开口部13b的四角的一个第1缺口部13c2和一个第2缺口部12d都配置于图8所示的传热管23的进水部23a的正下方。
如图8所示,在显热回收换热器20中,在向传热管23进水的热水的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或燃烧装置30的加热量较少的情况下等,产生排液。该排液向潜热回收换热器10流入。此外,在凸缘构件13的伸出部13a的第2台阶部载置有密封构件60。
参照图9,从显热回收换热器20流入到潜热回收换热器10的排液滞留于凸缘构件13的上表面。设置有第1缺口部13c2和第2缺口部12d,因此,排液从第1缺口部13c2和第2缺口部12d向壳体12的内侧流下。
接着,与比较例进行对比地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首先,参照图10和图11,对比较例1进行说明。在比较例1的潜热回收换热器10中,收纳换热部11的壳体12构成为,能够分割成前侧构件121和后侧构件122。在前侧构件121与后侧构件122之间的边界处,前侧构件121和后侧构件122相互由未图示的螺钉固定。也就是说,在比较例1的潜热回收换热器10中,换热部11和壳体12是分体的。因此,分别设置有换热部11的前板部11a和壳体12的前侧构件121。由此,构件的数量变多。
而且,为了对壳体12的前侧构件121与后侧构件122之间的边界处的间隙进行密封,需要未图示的密封垫等密封构件。
另外,在比较例1的潜热回收换热器10中,未图示的接头部不是安装于换热部11的前板部11a,而是安装于壳体12的前侧构件121。具体而言,在传热板11b连接有用于使热水流入流出的管11d。该管11d被插入在壳体12的前侧构件121形成的贯通孔121a。另外,该管11d也被插入接头部。也就是说,接头部以插入有管11d的状态安装于壳体12的前侧构件121。因此,为了对接头部与壳体12的前侧构件121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需要未图示的密封垫等密封构件。
接下来,参照图12和图13对比较例2进行说明。在比较例2的潜热回收换热器10中,未设置本实施方式的第1缺口部13c2和第2缺口部12d。因此,从显热回收换热器20流入到潜热回收换热器10的排液滞留于凸缘构件13的上表面。排液滞留,直到到达凸缘构件13的立起结合部13c的上缘,因此,排液的水面的高度变高。因此,存在排液通过凸缘构件13的外侧而向潜热回收换热器10的外部泄漏的情况。
相对于比较例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潜热回收换热器10,如图5所示,换热部11的前板部11a构成壳体12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将换热部11的前板部11a共用于壳体12。因此,能够削减构件的数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潜热回收换热器10,接头部14安装于前板部11a,因此,无需用于对接头部14与前板部11a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密封垫等密封构件。而且,由于无需用于对接头部14与前板部11a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密封垫等密封构件,因此,不必担心由于密封不良而加热用气体(燃烧气体)从接头部14与前板部11a之间的间隙向潜热回收换热器10的外部泄漏。
因而,能够使密封性提高。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潜热回收换热器10,从以与前板部11a之间隔着多个传热板11b的方式配置的背壁部12a的两端朝向前板部11a延伸的一对侧壁部12b分别与前板部11a接合。因此,无需用于对前板部11a与一对侧壁部12b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密封垫等密封构件。而且,由于无需用于对前板部11a与一对侧壁部12b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密封垫等密封构件,因此,不必担心由于密封不良而加热用气体(燃烧气体)从前板部11a与一对侧壁部12b之间的间隙向潜热回收换热器10的外部泄漏。另外,由于无需用于对前板部11a与一对侧壁部12b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密封垫等密封构件,因此,无需安装密封构件的作业。因而,潜热回收换热器10的组装变得容易。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潜热回收换热器10,如图3所示,从壳体12的上端部12c向壳体12的外侧伸出来的伸出部13a以包围开口部13b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以包围开口部13b的方式将密封构件60载置于伸出部13a。由此,能够以包围开口部13b的方式进行密封。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潜热回收换热器10,如图4和图5所示,凸缘构件13的立起结合部13c从外侧与插入到开口部13b的壳体12的上端部12c接合。因此,易于将立起结合部13c焊接于壳体12的上端部12c。
相对于比较例2,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潜热回收换热器10,如图7和图9所示,在立起结合部13c的周壁部13c1的上缘设置的第1缺口部13c2以与在壳体12的上端部12c的上缘设置的第2缺口部12d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使排液从第1缺口部13c2和第2缺口部12d向开口部13b流动。由此,排液的排出变得容易。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潜热回收换热器10,如图4和图5所示,第1缺口部13c2和第2缺口部12d分别设置于开口部13b的四角。因此,通过切除凸缘构件13的开口部13b的四角而设立,能够制造第1缺口部13c2。因而,第1缺口部13c2的制造变得容易。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水装置100具备燃烧装置30、显热回收换热器20以及上述的潜热回收换热器10,因此,能够提供能够削减换热器的构件的数量的热水装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热水装置100,如图8所示,第1缺口部13c2和第2缺口部12d配置于传热管23的进水部的正下方。因此,能够在易于产生排液的进水部的正下方配置第1缺口部13c2和第2缺口部12d,因此,能够高效地排出排液。
接着,参照图14,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第1缺口部13c2和第2缺口部12d设于凸缘构件13的开口部13b的除了四角以外的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第1缺口部13c2和第2缺口部12d设置于凸缘构件13的开口部13b的角与角之间的部分。也就是说,第1缺口部13c2和第2缺口部12d设置于凸缘构件13的开口部13b的角与角之间的边。第1缺口部13c2和第2缺口部12d分别设置有至少1个即可。即,第1缺口部13c2和第2缺口部12d也可以是单个和多个中的任一种。
此外,除此以外的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结构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同样,因此,对于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重复进行其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能够将第1缺口部13c2和第2缺口部12d配置于凸缘构件13的开口部13b的除了四角以外的任意的位置。由此,能够将排液从凸缘构件13的开口部13b的除了四角以外的部分排出。
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对第1缺口部13c2和第2缺口部12d设置于凸缘构件13的开口部13b的四角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对第1缺口部13c2和第2缺口部12d设置于凸缘构件13的开口部13b的除了四角以外的部分的结构进行了说明。然而,第1缺口部13c2和第2缺口部12d的配置并不限定于这些。另外,也可以是,第1缺口部13c2和第2缺口部12d不仅设置于凸缘构件13的开口部13b的四角,还设置于除了四角以外的部分。
此外,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换热部11也可以构成为,能够使热水向前板部11a与配置于最前的传热板11b的前表面之间流动而进行换热。
应该认为此次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的点是例示,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的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味和范围内的全部的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潜热回收换热器;11、换热部;11a、前板部;11b、传热板;11c、背板部;12、壳体;12a、背壁部;12b、侧壁部;12c、上端部;12d、第2缺口部;13、凸缘构件;13a、伸出部;13b、开口部;13c、立起结合部;13c1、周壁部;13c2、第1缺口部;14、接头部;20、显热回收换热器;22、顶盖;23、传热管;30、燃烧装置;31、腔室;32、送风装置;33、管道;34、文丘里管;35、节流器;36、气体阀;40、配管;41、旁通配管;42、三通阀;43、液液换热器;44、热水配管;50、壳体;60、密封构件;100、热水装置。

Claims (9)

1.一种换热器,其具备:
换热部,其具有相互层叠起来的多个传热板;以及
壳体,其收纳所述换热部的所述多个传热板,
所述换热部包括设于所述换热部的最外层的前板部,
所述换热部的所述前板部构成所述壳体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中,
该换热器还具备接头部,该接头部安装于所述前板部,且用于使热水相对于所述多个传热板流入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中,
所述壳体包括:背壁部,其以与所述前板部之间隔着所述多个传热板的方式配置;以及一对侧壁部,其从所述背壁部的两端朝向所述前板部延伸,
所述一对侧壁部分别与所述前板部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中,
该换热器还具备配置于所述壳体的上端部的凸缘构件,
所述凸缘构件包括:伸出部,其从所述上端部向所述壳体的外侧伸出来;以及开口部,其设于所述伸出部的内侧,
所述伸出部以包围所述开口部的方式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中,
所述凸缘构件包括沿着所述开口部从所述伸出部向上方立起的立起结合部,
所述壳体的所述上端部插入所述开口部,
所述立起结合部从外侧与所述壳体的插入到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上端部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中,
所述立起结合部包括:周壁部,其包围所述开口部;以及第1缺口部,其设于所述周壁部的上缘,
所述壳体包括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上端部的上缘设置的第2缺口部,
所述第1缺口部以与所述第2缺口部重叠的方式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中,
所述开口部在从上方观察所述凸缘构件时具有四边形形状,
所述第1缺口部和所述第2缺口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开口部的四角。
8.一种热水装置,其具备:
燃烧装置,其用于产生加热用气体;
显热回收换热器,其用于对所述燃烧装置所产生的所述加热用气体的显热进行回收;以及
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作为对所述加热用气体的潜热进行回收的潜热回收换热器。
9.一种热水装置,其具备:
燃烧装置,其用于产生加热用气体;
显热回收换热器,其用于对所述燃烧装置所产生的所述加热用气体的显热进行回收;以及
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作为对所述加热用气体的潜热进行回收的潜热回收换热器,
所述显热回收换热器包括用于供热水流动的传热管,
所述传热管包括使热水向所述传热管进水的进水部,
设于所述开口部的四角的一个所述第1缺口部和一个所述第2缺口部都配置于所述进水部的正下方。
CN201780052190.3A 2016-08-25 2017-08-02 换热器和热水装置 Active CN1096427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64888 2016-08-25
JP2016-164888 2016-08-25
PCT/JP2017/027972 WO2018037857A1 (ja) 2016-08-25 2017-08-02 熱交換器および温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42751A true CN109642751A (zh) 2019-04-16
CN109642751B CN109642751B (zh) 2021-04-27

Family

ID=61245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2190.3A Active CN109642751B (zh) 2016-08-25 2017-08-02 换热器和热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03975A1 (zh)
CN (1) CN109642751B (zh)
WO (1) WO20180378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35325B2 (ja) * 2018-01-24 2022-09-13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熱交換装置および熱源機
JP7209941B2 (ja) 2018-09-26 2023-01-23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温水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86285A (ja) * 2001-03-27 2002-10-03 Harman Kikaku:Kk 給湯装置
WO2008107760A3 (en) * 2007-03-02 2009-09-24 Gas Point S.R.L. Condensing boiler
RU2477824C1 (ru) * 2011-07-06 2013-03-20 Ришат Сафуанович Шаймухаметов Водогрейный котел
CN103175419A (zh) * 2011-12-26 2013-06-26 林内株式会社 潜热热交换器及供热水装置
CN104251629A (zh) * 2014-09-18 2014-12-31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及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CN105793653A (zh) * 2013-07-12 2016-07-20 何塞-路易斯·柯登-乌比奥拉 用于供暖锅炉的换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71277A (en) * 1935-09-28 1937-02-16 Alco Products Inc Heat exchanger
US3586090A (en) * 1968-12-02 1971-06-22 George L Henderson Method for evaporating brine
US4872578A (en) * 1988-06-20 1989-10-10 Itt Standard Of Itt Corporation Plate type heat exchanger
US7434545B2 (en) * 2006-04-24 2008-10-14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Water heate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FR2938052B1 (fr) * 2008-11-06 2013-04-26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Branche Thermique Moteur Plaques collectrices a gorge pour boites collectrices d'echangeur de chaleur
KR101422347B1 (ko) * 2012-10-23 2014-07-22 (주)귀뚜라미 더미 관을 갖는 응축 열교환기
KR101427694B1 (ko) * 2012-12-12 2014-08-07 주식회사 경동나비엔 온수 중심의 온수 난방 겸용 보일러
KR101586646B1 (ko) * 2014-03-17 2016-01-19 주식회사 경동나비엔 온수난방 잠열열교환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콘덴싱 가스보일러
KR101576667B1 (ko) * 2014-03-17 2015-12-11 주식회사 경동나비엔 콘덴싱 가스보일러의 열교환기
JP6621053B2 (ja) * 2016-01-27 2019-12-18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給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86285A (ja) * 2001-03-27 2002-10-03 Harman Kikaku:Kk 給湯装置
WO2008107760A3 (en) * 2007-03-02 2009-09-24 Gas Point S.R.L. Condensing boiler
RU2477824C1 (ru) * 2011-07-06 2013-03-20 Ришат Сафуанович Шаймухаметов Водогрейный котел
CN103175419A (zh) * 2011-12-26 2013-06-26 林内株式会社 潜热热交换器及供热水装置
CN105793653A (zh) * 2013-07-12 2016-07-20 何塞-路易斯·柯登-乌比奥拉 用于供暖锅炉的换热器
CN104251629A (zh) * 2014-09-18 2014-12-31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及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03975A1 (en) 2019-07-04
CN109642751B (zh) 2021-04-27
WO2018037857A1 (ja) 2018-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48303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温水装置
JP6834296B2 (ja) 温水装置
US11306981B2 (en) Heat exchanger
KR101321064B1 (ko) 차량용 통합형 열교환기
CN103175419A (zh) 潜热热交换器及供热水装置
CN112856801B (zh) 热交换器以及包括此热交换器的热水装置
CN110068135A (zh) 热交换装置以及热源机
CN109642751A (zh) 换热器和热水装置
CN105953407A (zh) 燃气热水器和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CN106016688A (zh) 燃气热水器和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CN104884890A (zh) 热交换器,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辆的热交换器
CN205690651U (zh) 燃气热水器和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US11624526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water heat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205690652U (zh) 燃气热水器和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CN106066094A (zh) 热水供应装置
KR101339850B1 (ko) 잠열 열교환기의 조립방법 및 그 잠열 열교환기
JP2009180401A (ja) 熱交換器
CN211782936U (zh) 芯片组件及烟气热交换器
JP6844266B2 (ja) 温水装置
JP7365553B2 (ja) 暖房給湯装置
JP4079115B2 (ja) 熱交換装置
JP4488871B2 (ja) 熱交換器
CN220250319U (zh) 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装置
KR102028433B1 (ko) 기밀부재를 이용한 보일러용 열교환기의 튜브 결합구조
JP4565694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