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99297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99297A
CN109599297A CN201811134578.0A CN201811134578A CN109599297A CN 109599297 A CN109599297 A CN 109599297A CN 201811134578 A CN201811134578 A CN 201811134578A CN 109599297 A CN109599297 A CN 1095992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eign matter
collection electrode
matter collection
fixed contact
contac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3457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99297B (zh
Inventor
李瀛
金子雅博
谷津信夫
高桥耕平
越村克明
北原美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Component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Component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Component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Component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3770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27988A/zh
Publication of CN1095992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992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992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992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60Auxiliary mean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switch for cleaning or lubricating contact-making surfa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1Details concerning assembly of relays
    • H01H50/045Details particular to conta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45/00Details of relays
    • H01H45/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01Relays in which the armature is maintained in one position by a permanent magnet and freed by energisation of a coil producing an opposing magnetic fiel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接点部,具有固定接点;可动接点部,具有可动接点,所述可动接点与所述固定接点相对设置;衔铁,使所述固定接点和所述可动接点为接触或非接触,并由磁性材料形成;电磁铁,用于产生磁场以使所述衔铁移动;基部,对所述电磁铁、所述固定接点部、及所述可动接点部进行保持;以及一对异物收集电极,用于在该一对异物收集电极之间产生电场。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对电力等的ON/OFF(接通/切断)进行控制的电子部件存在有电磁继电器。电磁继电器例如具有固定接点、与固定接点相对的可动接点、由磁性材料形成的衔铁(armature)、及电磁铁。电磁铁产生磁场后,衔铁被吸向电磁铁,据此可动接点移动,可动接点和固定接点接触,电磁继电器变为ON。电磁铁的磁场消失后,弹簧的恢复力使衔铁离开电磁铁,与此同时可动接点离开固定接点,藉此可动接点和固定接点变为非接触,电磁继电器变为OFF。
电磁继电器中,如果可动接点和固定接点的表面附着异物,则存在会引起接触障碍的可能性。异物来源于由有机化合物形成的电磁继电器的外盖、基部等,例如当电磁继电器反复进行ON/OFF操作时就会出现异物。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磁继电器,其包括长度方向的一端固定且另一端具有2个可动接点的双可动接点弹簧、与可动接点相对配置且表面设置有V字形状的突起或凹陷的固定接点、及配置在双可动接点弹簧附近的双头螺栓(stud)。藉由驱动双头螺栓以使双可动接点弹簧的可动接点分别与形成为V字形状的固定接点的斜面(slope)抵接,可增加接点滑动量,并可抑制异物的附着和积累,进而可提高接点的可靠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3-0982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即使采用上述技术也不能充分抑制异物的附着,依然存在会引起接触障碍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藉由抑制异物附着至接点从而可降低发生接触障碍的可能性的可靠性较高的电磁继电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一个观点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接点部,具有固定接点;
可动接点部,具有可动接点,所述可动接点与所述固定接点相对设置;
衔铁,使所述固定接点和所述可动接点为接触或非接触,并由磁性材料形成;
电磁铁,用于产生磁场以使所述衔铁移动;
基部,对所述电磁铁、所述固定接点部、及所述可动接点部进行保持;以及
一对异物收集电极,用于在该一对异物收集电极之间产生电场。[发明效果]
根据公开的电磁继电器,藉由抑制异物附着在接点上,可降低发生接触障碍的可能性,进而可提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电磁继电器的斜视图(A)、电磁继电器主体的斜视图(B)、及电磁继电器的剖面示意图(C)
[图2]第1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主体的斜视图(A)和局部扩大斜视图(B)、及电磁继电器的剖面示意图(C)和局部扩大剖面图(D)
[图3]第2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主体的局部扩大斜视图(A)和局部扩大平面图(B)、及异物收集电极的平面图(C)和剖面图(D)
[图4]第3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主体的局部扩大斜视图(A)和局部扩大平面图(B)、及异物收集电极的平面图(C)
[图5]第4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外盖的斜视图(A)、及异物收集电极的平面图(B)和剖面图(C)
[图6]第5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主体的斜视图(A)和局部扩大斜视图(B)
[图7]第5实施方式的异物收集电极的正视图(A)、侧视图(B)、及剖面图(C)
[图8]第6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主体的斜视图(A)、正视图(B)、局部扩大正视图(C)、及局部扩大斜视图(D)
[图9]第7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外盖的斜视图(A)和异物收集电极的平面图(B)
[图10]第8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异物收集电极形成前的外盖的斜视图(A)和异物收集电极形成后的外盖的斜视图(B)
[图11]第9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外盖的斜视图(A)和电磁继电器主体的斜视图(B)
[图12]第10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斜视图
[图13]第11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主体的侧视图
[图14]第11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接点部和可动接点部的侧视图
[图15]第11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接点部和可动接点部的斜视图
[图16]第12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接点部和可动接点部的侧视图
[图17]第12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接点部和可动接点部的斜视图
[图18]第13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接点部和可动接点部的斜视图
[图19]第14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接点部的斜视图
[图20]第15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接点部和可动接点部的分解斜视图(A)和侧视图(B)
[符号说明]
10 外盖
11、61 电磁继电器主体
12、62 固定接点
13、63 固定端子
12a、62a 固定接点部
14、64 可动接点
14a、64a 可动接点部
15、65、86a 可动弹簧
17 铁心
18 线圈
19 衔铁(armature)
19a 轭铁(yoke)
21、71 基部
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5、46、47、48、49、50、51、52 异物收集电极
30a、31a、32a、33a、34a、35a、38a、39a、40a、41a 端子部
42 凹部
43 黏性物质(sticky substance)
44 打印基板
49a、50a 端子部
49at、49t、50at、50t 端部
67 电磁铁
67a 磁极面
69 衔铁
69a 轭铁
70 卡片
80、81、82、83、84、85、86、87 异物收集电极
80a、81a 连接部
82a、83a 端子部
87a 固定端子
90 狭缝
91 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相同部件等赋予了相同的符号,并对其说明进行了省略。
〔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电磁继电器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A)是电磁继电器的斜视图,图1(B)是电磁继电器主体的斜视图,图1(C)是电磁继电器的剖面示意图。
就图1的电磁继电器而言,电磁继电器主体11由绝缘材料形成,并被收藏在一个面进行了开口的箱型外盖10内。电磁继电器主体11具有固定端子13上连接了固定接点12的固定接点部12a、及可动弹簧15上连接了可动接点14和可动弹簧端子16的可动接点部14a。此外,还具有电磁铁M、及藉由电磁铁M所产生的磁场进行移动以使可动接点部14a移动从而使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为接触或非接触的由磁性材料形成的衔铁19。固定接点部12a和可动接点部14a以可动接点14与固定接点12相对的方式与衔铁19和电磁铁M一起保持在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基部21上。
就电磁铁M而言,大致圆柱形状的铁心17的外周上设置了卷框18a,卷框18a的外周上缠绕了线圈18。另外,线圈18的两端还安装了线圈端子20。电磁铁M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为电磁铁的磁极面17a。
线圈18的外侧设置了L字状的轭铁19a。另外,就衔铁19而言,以与轭铁19a连接的方式被进行了安装,并能以与轭铁19a连接的位置附近为支点进行转动。衔铁19和轭铁19a上安装了图中未示的铰接(hinge)弹簧,铰接弹簧沿衔铁19从电磁铁M的磁极面17a离开的方向朝衔铁19进行了施力。在电磁继电器主体11的外周,以线圈端子20、固定端子13、及可动弹簧端子16的端部露出于外部的方式配置了外盖10,电磁继电器主体11被绝缘性树脂密封在外盖10内,并被进行了封装(packaging)。
接下来对电磁继电器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线圈18内没有电流流动的状态下,衔铁19藉由铰接弹簧沿从电磁铁M的磁极面17a离开的方向被进行了施力。此时,衔铁19与可动弹簧15抵接,并对可动弹簧15沿远离电磁铁M的方向进行按压,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为非接触。
电流从外部经由线圈端子20流入线圈18后,电磁铁M产生磁场,衔铁19被吸向电磁铁M的磁极面17a,并以与轭铁19a连接的位置附近为支点进行转动。此时,衔铁19变为不与可动弹簧15抵接的状态,可动弹簧15藉由其恢复力沿接近电磁铁M的方向被施力,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变为接触状态。据此,连接了固定接点12的固定端子13与连接了可动接点14和可动弹簧15的可动弹簧端子16之间被导通。
使线圈18内流动的电流停止后,电磁铁M所产生的磁场消失,将衔铁19吸向磁极面17a的力也消失。衔铁19藉由铰接弹簧的恢复力沿远离磁极面17a的方向移动,衔铁19与可动弹簧15抵接,并对可动弹簧15沿远离电磁铁M的方向进行按压,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变为非接触状态。藉此,固定端子13与可动弹簧端子16之间变为非导通。
如上所述,电磁继电器反复进行ON/OFF操作会导致产生来源于电磁继电器的外盖和/或基部的异物,异物附着在可动接点和/或固定接点的表面上后,存在会引起接触障碍的可能性。就异物至可动接点和/或固定接点的表面的附着而言,其原因在于,起因于可动接点和固定接点之间所产生的电场的静电吸引力会使带电的异物被吸引至可动接点和/或固定接点的表面。
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具有可使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之间以外的位置也产生电场的异物收集电极。藉由异物收集电极所产生的电场,可将异物吸引至异物收集电极并对其进行收集,并可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表面,由此可防止异物的附着在接点上,进而可降低发生接触障碍的可能性。下面的实施方式中,以异物收集电极为中心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2对第1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进行说明。图2(A)是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主体的斜视图,图2(B)是其局部扩大斜视图,图2(C)是电磁继电器的剖面示意图,图2(D)是其局部扩大剖面图。
电磁继电器主体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电磁继电器相同,故对其说明进行了省略。就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而言,在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附近,以互相相对的方式设置了一对异物收集电极30、31。异物收集电极30和异物收集电极31分别为平板形状,并以互不接触的方式且按照预定的间隔被进行了平行配置。一对异物收集电极30、31之间的距离均等。异物收集电极30和异物收集电极31上分别连接设置了端子部30a、31a,端子部30a、31a与固定端子13和可动弹簧端子16同样露出于封装体的外部。
端子部30a、31a保持在基部21上,以使固定接点部12a和异物收集电极30、31之间、可动接点部14a和异物收集电极30、31之间、及一对异物收集电极30、31之间分别在空间上分离且相互绝缘。电压施加在端子部30a、31a上后,异物收集电极30和异物收集电极31之间产生电场E。藉由电场E,带电的异物被吸引至异物收集电极30,故可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表面,并可抑制异物附着在接点上,从而可降低发生接触障碍的可能性。尤其是,藉由对异物收集电极30和异物收集电极31的距离、及施加至异物收集电极30和异物收集电极31的电压进行调整,可使异物收集电极30、31产生比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之间所产生的电场还大的电场。
例如,假设电磁继电器的额定电压V1为14V,并且施加至异物收集电极30、31的电压V2为100V。另外,假设图2(D)所示的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距离为d1,并且一对异物收集电极30、31的距离为d2。如果d1为0.3mm,并且d2为0.25mm,则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之间所产生的电场E1为E1=V1/d1=14V/0.3mm=46666.7V/m。另一方面,异物收集电极30、31之间所产生的电场E2为E2=V2/d2=100V/0.025mm=400000V/m。故,可使异物收集电极30、31之间产生大约是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之间的电场的9倍的电场,据此可提高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从而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表面的效果。
异物收集电极30和异物收集电极31互相相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附近,但异物收集电极30和异物收集电极31无论设置在外盖10的内侧的区域的哪个位置都具有吸引并收集异物的效果。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设置在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附近的情况下,可提高抑制存在于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周围的异物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之间的效果。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3对第2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进行说明。图3(A)是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主体的局部扩大斜视图,图3(B)是其局部扩大平面图,图3(C)是异物收集电极的平面图,图3(D)是异物收集电极的剖面图。
就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而言,在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附近,以相互相对的方式设置了一对异物收集电极32、33。异物收集电极32和异物收集电极33分别为栉齿形状,并以栉齿互不接触地进行啮合的方式且按照预定的间隔进行了配置。一对异物收集电极32、33之间的距离均等。异物收集电极32和异物收集电极33上分别连接设置了端子部32a、33a,端子部32a、33a与固定端子13和可动弹簧端子16同样露出于封装体的外部。除此之外都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异物收集电极32、33在相互分开了的状态下埋设于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基部21,并保持在其上,端子部32a、33a也保持在基部21上。据此,可分别确保固定接点部12a和异物收集电极32、33之间、可动接点部14a和异物收集电极32、33之间、及一对异物收集电极32、33之间的绝缘。
预定的电压施加在端子部32a、33a上后,异物收集电极32和异物收集电极33之间产生电场E,藉此可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并可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表面,从而可防止异物附着在接点上。异物收集电极32、33所产生电场优选大于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之间所产生的电场,据此可提高异物收集电极32、33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从而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表面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4对第3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进行说明。图4(A)是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主体的局部扩大斜视图,图4(B)是其局部扩大平面图,图4(C)是异物收集电极的平面图。
就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而言,在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附近,以互相相对的方式设置了一对异物收集电极34、35。异物收集电极34和异物收集电极35分别为多个(plural)具有锐利的前端的形状的突起并排地进行了设置的锯刃状的形状,异物收集电极34、35被设置为锐利的前端之间在多个位置处互相相对。异物收集电极34和异物收集电极35上分别连接设置了端子部34a、35a,端子部34a、35a与固定端子13和可动弹簧端子16同样露出于封装体的外部。除此之外都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异物收集电极34、35在互相分离了的状态下埋设于基部21,并保持在其上,端子部34a、35a也保持在基部21。藉此,可分别确保固定接点部12a和异物收集电极34、35之间、可动接点部14a和异物收集电极34、35之间、及一对异物收集电极34、35之间的绝缘。
预定的电压施加在端子部34a、35a上后,异物收集电极32的前端和异物收集电极33的前端之间产生电场E,由此可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并可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表面,进而可防止异物附着在接点上。异物收集电极34、35所产生的电场优选大于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之间所产生的电场,据此可提高异物收集电极34、35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从而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表面的效果。
〔第4实施方式〕
参照图5对第4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进行说明。图5(A)是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外盖的斜视图,图5(B)是异物收集电极的平面图,图5(C)是其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一对异物收集电极36、37在互相相对的状态下埋设于外盖10。异物收集电极36和异物收集电极37分别由线状的电极材料形成,并在弯曲部处进行弯曲以被加工成曲折(meander)形状。异物收集电极36和异物收集电极37被形成为可对两者的互相平行的状态进行维持。一对异物收集电极36、37之间的距离均等。埋设于外盖10的异物收集电极36和异物收集电极37的一部分从外盖10的表面露出,以成为端子部。
异物收集电极36和异物收集电极37在互相分开了的状态下埋设于外盖10。据此,固定接点部12a和异物收集电极36、37之间、可动接点部14a和异物收集电极36、37之间、及一对异物收集电极36、37之间可分别保持绝缘。
预定的电压施加在异物收集电极36和异物收集电极37上后,异物收集电极36和异物收集电极37之间产生电场E,电场E从外盖10的内侧表面向内侧的区域发生作用,藉此可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并可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表面,进而可防止异物的附着在接点上。异物收集电极36、37所产生的电场优选大于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之间所产生的电场,藉此可提高异物收集电极36、37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从而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表面的效果。
〔第5实施方式〕
参照图6和图7对第5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进行说明。图6(A)是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主体的斜视图,图6(B)是其局部扩大斜视图。图7(A)是本实施方式的异物收集电极的正视图。图(7)A是异物收集电极的正视图,图7(B)是其剖面图。
就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而言,在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附近,以互相相对的方式设置了一对异物收集电极38、39。异物收集电极38和异物收集电极39分别是将线状的电极材料加工成格子形状的电极,并被配置为异物收集电极38的表面和异物收集电极39的表面互相相对。异物收集电极38和异物收集电极39上分别连接设置了端子部38a、39a,端子部38a、39a与固定端子13和可动弹簧端子16同样露出于封装体的外部。除此之外都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异物收集电极38、39在互相离开了的状态下保持在基部21上,端子部38a、39a也保持在基部21上。据此,固定接点部12a和异物收集电极38、39之间、可动接点部14a和异物收集电极38、39之间、及一对异物收集电极38、39之间可分别保持绝缘。
预定的电压施加在端子部38a、39a上后,异物收集电极38和异物收集电极39之间产生电场E,由此可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并可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表面,从而可防止异物附着在接点上。异物收集电极38、39所产生的电场优选大于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之间所产生的电场,据此可提高异物收集电极38、39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从而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表面的效果。
〔第6实施方式〕
参照图8对第6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进行说明。图8(A)是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主体的斜视图,图8(B)是其正视图,图8(C)是其局部扩大正视图,图8(D)是其局部扩大斜视图。
就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而言,在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周边(周围),基部上设置了2个用于进行异物收集的凹部42。另外,以从各凹部42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侧延伸的方式设置了两对(two pairs)互相相对的异物收集电极40、41。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具有2个凹部和两对异物收集电极的构成,但也可为具有1个凹部42和一对异物收集电极的构成。异物收集电极40和异物收集电极41分别为具有弯曲部的平板形状,在基部21的附近,异物收集电极40、41为互相接近的平行配置,在从该平行部分开始朝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一侧,异物收集电极40、41则进行弯曲,并被配置为沿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方向异物收集电极40、41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此外,异物收集电极40、41的表面或附近的例如凹部42的内壁表面上设置有黏性物质43。异物收集电极40和异物收集电极41上分别连接设置了端子部40a、41a,端子部40a、41a露出于封装体的外部。除此之外都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异物收集电极40和异物收集电极41及分别与其连接的端子部40a、41a保持在基部21上,以使固定接点部12a和异物收集电极40、41之间、可动接点部14a和异物收集电极40、41之间、及一对异物收集电极40、41之间分别互相分离从而可保持绝缘。
预定的电压施加在端子部40a、41a上后,异物收集电极40和异物收集电极41之间产生电场E,藉此可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并可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表面。这里,就异物收集电极40、41而言,沿远离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方向异物收集电极40、41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在基部21的附近处两者最接近。即,就异物收集电极40、41所产生电场而言,从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侧开始向基部21逐渐增大,在基部21的附近变为最大。藉由一对异物收集电极40、41的其间的间隔不均等的部分,可使电场的大小具有梯度(gradient)。由此可将异物诱导(吸引)至电场较大的一侧。本实施方式中,在异物收集电极40、41的电场最大的位置即基部21的附近处形成了凹部42,故可将异物诱导至凹部42从而可容易地对其进行收集。此外,凹部42的内壁表面上设置有黏性物质43,故黏性物质43可对被诱导至凹部42内的异物进行黏着以进行收集。据此,可提高异物收集电极40、41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从而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表面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凹部的设置位置并不限定于基部21,还可设置于其他绝缘性部件例如外盖的内表面等。
〔第7实施方式〕
参照图9对第7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进行说明。图9(A)是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外盖的斜视图,图9(B)是异物收集电极的平面图。
就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而言,是一种以图案化的方式使一对异物收集电极45、46在互相相对的状态下形成在打印基板44上,并将打印基板44设置于外盖10的内侧表面的电磁继电器。打印基板44上的异物收集电极45、46为栉齿形状,并以栉齿互不接触地进行啮合的方式且按照预定的间隔进行了配置。打印基板44上的异物收集电极45、46的端部为端子部。除此之外与第1实施方式具有相同的构成。
异物收集电极45和异物收集电极46被形成为隔开预定的间隔,据此,固定接点部12a和异物收集电极45、46之间、可动接点部14a和异物收集电极45、46之间、及一对异物收集电极45、46之间可分别保持绝缘。
电压施加在异物收集电极45和异物收集电极46上后,异物收集电极45和异物收集电极46之间产生电场E,电场E从外盖10的内侧表面向内侧的区域发生作用,藉此可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并可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表面,从而可防止异物附着在接点上。异物收集电极45、46所产生的电场优选大于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之间所产生的电场,据此可提高异物收集电极45、46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从而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表面的效果。
〔第8实施方式〕
参照图10对第8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进行说明。图10(A)是本实施方式的异物收集电极形成前的外盖的斜视图,图10(B)是异物收集电极形成后的外盖的斜视图。
就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而言,其是一种在外盖10的内侧表面上所形成的沟10a内放入了栉齿形状的异物收集电极47、48的构成。异物收集电极47、48的端部为端子部。除此之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
异物收集电极47和异物收集电极48被形成为隔开预定的间隔。藉此,固定接点部12a和异物收集电极47、48之间、可动接点部14a和异物收集电极47、48之间、及一对异物收集电极47、48之间可分别保持绝缘。
电压施加在异物收集电极47和异物收集电极48上后,异物收集电极47和异物收集电极48之间产生电场E,电场E从外盖10的内侧表面向内侧的区域发生作用,由此可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并可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表面,从而可防止异物附着在接点上。异物收集电极47、48所产生的电场优选大于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之间所产生的电场,据此可提高异物收集电极47、48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从而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表面的效果。
〔第9实施方式〕
参照图11对第9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进行说明。图11(A)是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外盖的斜视图,图11(B)是电磁继电器主体的斜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藉由镀制工艺(例如,电镀)在外盖10的内侧表面上形成了栉齿形状的异物收集电极49、50。另外,异物收集电极的端子部49a、50a保持在基部21上。另外,将内侧表面上形成了异物收集电极49、50的外盖10罩在设置了端子部49a、50a的电磁继电器主体上后,异物收集电极49、50的端部49t、50t和端子部49a、50a的端部49at、50at进行连接。据此,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异物收集电极49、50的端子部49a、50a与固定端子13和可动弹簧端子16同样露出于封装体的外部。除此之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异物收集电极49和异物收集电极50被形成为隔开预定的间隔。这样,固定接点部12a和异物收集电极47、48之间、可动接点部14a和异物收集电极49、50之间、及一对异物收集电极49、50之间就可分别保持绝缘。
电压施加在异物收集电极49和异物收集电极50上后,异物收集电极49和异物收集电极50之间产生电场E,电场E从外盖10的内侧表面向内侧的区域发生作用,藉此可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并可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表面,进而可防止异物附着在接点上。异物收集电极49、50所产生的电场优选大于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之间所产生的电场,据此可提高异物收集电极49、50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从而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表面的效果。
〔第10实施方式〕
参照图12对第10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进行说明。图12是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斜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外盖10的外侧表面上设置了栉齿形状的异物收集电极51、52。异物收集电极51、52的端部与固定端子13等同样延伸至封装体的下方。除此之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
异物收集电极51和异物收集电极52互相分开地设置在外盖10的外侧表面上。据此,固定接点部12a和异物收集电极51、52之间、可动接点部14a和异物收集电极51、52之间、及一对异物收集电极51、52之间可分别保持绝缘。
电压施加在异物收集电极51和异物收集电极52上后,异物收集电极51和异物收集电极52之间产生电场E。尽管异物收集电极51和异物收集电极52设置于外盖10的外侧表面,但在外盖10足够薄的情况下,电场E还是会向外盖10的内侧的区域发生作用,据此可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并可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表面,从而可防止异物附着在接点上。异物收集电极51、52所产生的电场优选大于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之间所产生的电场,藉此可提高异物收集电极51、52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进而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12和可动接点14的表面的效果。
〔第11实施方式〕
参照图13对第11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进行说明。图13是第11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主体的侧视图。
电磁继电器主体61具有固定端子63上连接了固定接点62的固定接点部62a、及可动弹簧65上连接了可动接点64和可动弹簧端子66的可动接点部64a。此外,还具有电磁铁67、及藉由电磁铁67所产生的磁场进行移动以使可动接点部64a移动从而使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为接触或非接触并由磁性材料形成的衔铁69。固定接点部62a和可动接点部64a以可动接点64和固定接点62互相相对的方式与衔铁69和电磁铁67一起保持在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基部71上。衔铁69上连接有卡片70,卡片70的下端部配置在可对可动接点部64a进行按压的位置。
电磁铁67被构成为,铁心的外周设置有卷框,其外周缠绕了线圈。电磁铁67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为电磁铁的磁极面67a。
衔铁69安装在轭铁69a上,并为以与轭铁69a连接的位置附近为支点可进行转动的状态。衔铁69和轭铁69a的附近安装了铰接(hinge)弹簧,铰接弹簧沿衔铁69远离磁极面67a的方向对衔铁69进行了施力。外盖10配置在电磁继电器主体61的外周。
接下来对电磁继电器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电磁铁67的线圈中没有电流流动的状态下,衔铁69藉由铰接弹簧沿远离电磁铁67的磁极面67a的方向被进行了施力。此时,与衔铁69连接的卡片70并不和可动弹簧65抵接,而是藉由可动弹簧65的恢复力沿远离固定接点部62a的方向被施力,故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为非接触。
电磁铁67的线圈中有电流流动后,电磁铁67产生磁场,衔铁69朝磁极面67a的方向被吸引,并以与轭铁69a连接的位置附近为支点进行转动。此时,连接于衔铁69的卡片70与可动弹簧65抵接,并沿接近固定接点部62a的方向进行按压,故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变为接触状态。这样就可使固定端子63和可动弹簧端子66之间导通。
使电磁铁67的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停止后,电磁铁67所产生的磁场消失,吸引衔铁69的力也消失。衔铁69藉由铰接弹簧的恢复力沿远离磁极面67a的方向进行移动,连接于衔铁69的卡片70变为不与可动弹簧65抵接的状态,并藉由可动弹簧65的恢复力沿远离固定接点部62a的方向被施力,故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变为非接触状态。这样就可使固定端子63和可动弹簧端子66之间变为非导通。电磁继电器可如上所述进行工作。
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接点部和可动接点部的侧视图。另外,图15(A)和图15(B)是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接点部和可动接点部的斜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分别配置了一对异物收集电极80、81。异物收集电极80和异物收集电极81分别为平板形状。
异物收集电极80藉由连接部80a连接并固定于固定接点部62a,并被配置为与可动接点部64a互相相对。另外,异物收集电极81藉由连接部81a连接并固定于可动接点部64a,并被配置为与固定接点部62a互相相对。异物收集电极80、81被配置为相对于固定接点部62a或可动接点部64a具有足够的空间(margin),据此当电磁继电器进行驱动时也不会与固定接点部62a或可动接点部64a接触。图14和图15中,是一种在固定接点部62a的下侧形成了异物收集电极81,并在可动接点部64a的上侧形成了异物收集电极80的结构,但如图13所示,也可是一种在固定接点部62a和可动接点部64a之间形成了异物收集电极80、81的结构。
电压施加在固定接点部62a上后,互相相对的异物收集电极80和可动接点部64a之间产生电场。另外,电压施加在可动接点部64a上后,互相相对的异物收集电极81和固定接点部62a之间产生电场。藉由这样形成的电场,可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并可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的表面,从而可防止异物附着在接点上,进而可降低发生接触障碍的可能性。
本实施方式中,当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没有接触时,异物收集电极80和可动接点部64a之间、及异物收集电极81和固定接点部62a之间都会产生电场。但当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接触时,固定接点部62a和可动接点部64a变为相同电位,故不会产生上述电场。
上述构成中,异物收集电极80和可动接点部64a的距离小于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的距离,或者,藉由为异物收集电极81和固定接点部62a的距离小于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的距离这样的构成,可使异物收集电极80、81产生比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之间所产生的电场还大的电场。例如,如果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的距离为0.3mm,并且异物收集电极81和固定接点部62a的距离、或异物收集电极80和可动接点部64a的距离为0.1mm,则此时由于所施加的电压例如都为5V,故所产生的电场的大小与距离的2次方成比例。因此,异物收集电极81和固定接点部62a之间、或异物收集电极80和可动接点部64a之间所产生的电场为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的电场的9倍,由此可提高异物收集电极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从而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的表面的的效果。
〔第12实施方式〕
图16是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接点部和可动接点部的侧视图。图17是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接点部和可动接点部的斜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分别配置了一对异物收集电极82、83。异物收集电极82和异物收集电极83分别为平板形状。
异物收集电极82与端子部82a连接,并被配置为与可动接点部64a互相相对。另外,异物收集电极83与端子部83a连接,并被配置为与固定接点部62a互相相对。就异物收集电极82、83而言,为了当电磁继电器驱动时也不会与相对的固定接点部62a或可动接点部64a接触,被配置为留有足够的空间(margin)。
从端子部82a施加电压后,互相相对的异物收集电极82和可动接点部64a之间产生电场。另外,从端子部83a施加电压后,互相相对的异物收集电极83和固定接点部62a之间产生电场。藉由这样形成的电场,可将带电的异物吸引至异物收集电极82或异物收集电极83以对其进行收集,并可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的表面,从而可防止异物附着在接点上,进而可降低发生接触障碍的可能性。
本实施方式中,异物收集电极82不与固定接点部62a和/或固定端子63连接,异物收集电极83不与可动接点部64a和/或可动弹簧端子66连接,故异物收集电极82、83在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接触和非接触的任一情况下都可产生用于对异物进行收集的电场。
上述构成中,藉由(1)使异物收集电极82和可动接点部64a的距离小于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的距离、(2)使异物收集电极83和固定接点部62a的距离小于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的距离、或者(3)使异物收集电极82、83和可动接点部64a或固定接点部62a的电压差大于可动接点64和固定接点62的电压差,可使异物收集电极82、83产生比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之间所产生的电场还大的电场,由此可提高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从而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的表面的效果。
〔第13实施方式〕
图18是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接点部和可动接点部的斜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一对异物收集电极84、85被配置为分别与固定端子63(固定接点部)和可动弹簧65(可动接点部)互相相对。异物收集电极85在不与可动弹簧65的可动范围干扰的范围内,设置在固定接点部62a的固定端子63的外周。另外,异物收集电极84在不与可动弹簧65的可动范围干扰的范围内,设置在可动接点部64a的可动弹簧65的外周。异物收集电极84、85的剖面都为大致“コ”字形状,在与可动弹簧65的可动范围干扰的部分,没有形成异物收集电极84、85。
就异物收集电极84、85而言,可如第11实施方式所示,为与固定接点部62a或可动接点部64a连接,且从固定接点部62a或可动接点部64a被施加电压的结构。另外,也可如第12实施方式所示,为具有异物收集电极84、85的端子部,并从外部施加电压的结构。
异物收集电极84与可动接点部64a互相相对,异物收集电极84和可动接点部64a之间产生电场。另外,异物收集电极85与固定接点部62a互相相对,异物收集电极85和固定接点部62a之间产生电场。藉由这样形成的电场,可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并可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的表面,从而可防止异物附着在接点上,进而可降低发生接触障碍的可能性。
尤其是,藉由使异物收集电极85在不与可动弹簧65的可动范围干扰的范围内设置在固定接点部62a的固定端子63的外周,可扩大异物收集电极85和固定接点部62a之间所产生的电场的产生范围。另外,藉由使异物收集电极84在不与可动弹簧65的可动范围干扰的范围内设置在固定接点部62a的固定端子63的外周,可使异物收集电极84和可动接点部64a之间所产生的电场更大。
〔第14实施方式〕
图19是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接点部的斜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在固定端子63的固定接点62的附近,形成了沿固定端子63的长度方向的狭缝90,并且狭缝90的缘部处形成了斜面(slope)91。斜面91是在固定端子63的厚度的范围内所形成的倾斜面。除此之外与第11~13实施方式相同。这里,例如是一种具有与第13实施方式同样的异物收集电极84、85的电磁继电器,并在下面对其进行说明。
在固定端子63的上部存在异物的情况下,藉由互相相对的固定接点部62a(固定端子63)和异物收集电极之间所产生的电场对异物进行收集时,必须使异物从固定端子63的侧部绕进来。然而,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端子63上设置了狭缝90和斜面91,由此可经由狭缝90将异物收集至异物收集电极侧,并可稳定地进行异物的收集。此外,狭缝即使设置在可动弹簧上,也可同样获得容易收集异物的效果。
异物收集电极84与可动接点部64a互相相对,异物收集电极84和可动接点部64a之间产生电场。另外,异物收集电极85与固定接点部62a互相相对,异物收集电极85和固定接点部62a之间产生电场。藉由这样形成的电场,可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并可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的表面,从而可防止异物附着在接点上,进而可降低发生接触障碍的可能性。
〔第15实施方式〕
图20(A)是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接点部和可动接点部的分解斜视图,图20(B)是从X方向观察图20(A)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在设置了固定接点62的固定端子87a上形成“コ”字状的切口,由此设置了藉由使切口部分向可动接点部侧进行弯折而成的异物收集电极87。另外,在连接了可动接点64和可动弹簧端子86b的可动弹簧86a上形成“コ”字状切口,由此设置了藉由使切口部分向固定接点部侧进行弯折而成的异物收集电极86。当以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互相相对的方式配置了可动接点部64a和固定接点部62a时,如图20(B)所示,异物收集电极86和异物收集电极87变为分开预定间隔并互相相对的状态。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固定接点部和可动接点部的电磁继电器中,异物收集电极86和异物收集电极87互相相对,异物收集电极86和异物收集电极87之间产生电场。藉由这样形成的电场,可对带电的异物进行吸引和收集,并可抑制异物接近固定接点62和可动接点64的表面,从而可防止异物附着在接点上,进而可降低发生接触障碍的可能性。
以上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特定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还可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对具有1组固定接点和可动接点的电磁继电器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应用于具有2组固定接点和可动接点的电磁继电器。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在异物收集电极的表面上形成绝缘膜,据此可更容易确保固定接点部和异物收集电极之间、可动接点部和异物收集电极之间、及一对异物收集电极之间的绝缘。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异物收集电极除了板状电极之外,还可根据需要选择网(mesh)状电极等。
基于上述,可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接点部,具有固定接点;可动接点部,具有可动接点,所述可动接点被设置为与所述固定接点互相相对;衔铁,使所述固定接点和所述可动接点为接触或非接触,并由磁性材料形成;电磁铁,被设置为藉有其产生的磁场使所述衔铁移动;基部,对所述电磁铁、所述固定接点部、及所述可动接点部进行保持;以及一对异物收集电极,互相之间可产生电场。
其中,所述异物收集电极可产生比所述固定接点和所述可动接点之间所产生的电场还大的电场。
其中,所述一对异物收集电极分别与所述固定接点部和所述可动接点部相对配置。
其中,所述一对异物收集电极分别与所述固定接点部和所述可动接点部连接,与所述固定接点部连接的所述异物收集电极与所述可动接点部互相相对,与所述可动接点部连接的所述异物收集电极与所述固定接点部互相相对,电压从所述固定接点部和所述可动接点部施加至所述一对异物收集电极。
其中,所述电磁继电器的外周设置有外盖,在所述异物收集电极的附近的外盖和所述基部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凹部。
其中,在所述异物收集电极的表面或附近设置有黏性物质。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内容并不是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限定的内容。

Claims (6)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接点部,具有固定接点;
可动接点部,具有可动接点,所述可动接点与所述固定接点相对设置;
衔铁,使所述固定接点和所述可动接点为接触或非接触,并由磁性材料形成;
电磁铁,用于产生磁场以使所述衔铁移动;
基部,对所述电磁铁、所述固定接点部、及所述可动接点部进行保持;以及
一对异物收集电极,用于在该一对异物收集电极之间产生电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异物收集电极产生比所述固定接点和所述可动接点之间所产生的电场还大的电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一对异物收集电极分别与所述固定接点部和所述可动接点部相对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一对异物收集电极分别与所述固定接点部和所述可动接点部连接,与所述固定接点部连接的所述异物收集电极与所述可动接点部相对,与所述可动接点部连接的所述异物收集电极与所述固定接点部相对,电压从所述固定接点部和所述可动接点部施加至所述一对异物收集电极。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电磁继电器的外周设置有外盖,在所述异物收集电极的附近的外盖和所述基部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凹部。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在所述异物收集电极的表面或附近设置有黏性物质。
CN201811134578.0A 2017-10-02 2018-09-28 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1095992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37703.6A CN112927988A (zh) 2017-10-02 2018-09-28 电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2336 2017-10-02
JP2017192336A JP6892810B2 (ja) 2017-10-02 2017-10-02 電磁継電器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37703.6A Division CN112927988A (zh) 2017-10-02 2018-09-28 电磁继电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99297A true CN109599297A (zh) 2019-04-09
CN109599297B CN109599297B (zh) 2022-07-26

Family

ID=6589814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37703.6A Pending CN112927988A (zh) 2017-10-02 2018-09-28 电磁继电器
CN201811134578.0A Active CN109599297B (zh) 2017-10-02 2018-09-28 电磁继电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37703.6A Pending CN112927988A (zh) 2017-10-02 2018-09-28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30459B2 (zh)
JP (1) JP6892810B2 (zh)
CN (2) CN112927988A (zh)
TW (1) TWI6796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92810B2 (ja) * 2017-10-02 2021-06-23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014617B2 (ja) * 2018-01-17 2022-02-01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456405B2 (ja) 2021-03-15 2024-03-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5967A (zh) * 1998-08-26 2000-03-0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单极继电开关
JP2001179130A (ja) * 1999-12-27 2001-07-03 Daikin Ind Ltd 空気清浄装置
CN101228605A (zh) * 2005-08-25 2008-07-23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201956226U (zh) * 2010-11-25 2011-08-31 上海思源高压开关有限公司 金属微屑捕捉机构
CN103531263A (zh) * 2013-11-04 2014-01-22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一种使用电场降低碎屑的方法、装置和euv光源系统
JP2014086307A (ja) * 2012-10-24 2014-05-12 Denso Corp 電磁継電器
CN104919667A (zh) * 2012-12-21 2015-09-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气体绝缘电气设备
JP2016149301A (ja) * 2015-02-13 2016-08-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CN106257612A (zh) * 2015-06-19 2016-12-28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
JP2017059354A (ja) * 2015-09-15 2017-03-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CN106716587A (zh) * 2014-07-23 2017-05-24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86141A (en) * 1958-04-24 1963-04-16 Jacob H Rubenstein Starter and circuit for electric discharge device
DE1447489A1 (de) * 1962-06-15 1968-11-14 Frenning Tommy August Verfahren zur Bestimmung der Filterung und der Kopierzeit beim Photokopieren von Farbnegativen und -diapositiven sowie elektrisches Messgeraet zur Ausuebung des Verfahrens
JPH0398230A (ja) 1989-09-11 1991-04-23 Nec Corp 電磁継電器の接点開閉機構
JP3182498B2 (ja) * 1995-10-27 2001-07-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直流ガス絶縁断路器
US6441707B2 (en) * 2000-01-20 2002-08-27 Kilovac Corporation Electrical relay contactor
JP2003031094A (ja) * 2001-07-16 2003-01-31 Nec Tokin Ceramics Corp リードスイッチ
JP2004179081A (ja) * 2002-11-28 2004-06-24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磁リレー
TWI240766B (en) * 2003-09-09 2005-10-01 Ind Tech Res Inst Electroplating device having rectification and voltage detection function
JP5022304B2 (ja) * 2008-05-22 2012-09-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接点開閉装置
KR101004465B1 (ko) * 2008-09-05 2010-12-31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계전기
KR20110079233A (ko) * 2009-12-31 2011-07-07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기밀형 전자개폐기
CN102163805B (zh) * 2010-12-23 2012-11-07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遥控油绝缘高压脉冲纳秒开关
JP6093540B2 (ja) * 2012-10-18 2017-03-08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荷電粒子線装置内の異物除去方法、及び荷電粒子線装置
KR102099359B1 (ko) * 2013-07-08 2020-04-09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접촉기 접점부 오염 제거 장치
JP6892810B2 (ja) * 2017-10-02 2021-06-23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5967A (zh) * 1998-08-26 2000-03-0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单极继电开关
JP2001179130A (ja) * 1999-12-27 2001-07-03 Daikin Ind Ltd 空気清浄装置
CN101228605A (zh) * 2005-08-25 2008-07-23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201956226U (zh) * 2010-11-25 2011-08-31 上海思源高压开关有限公司 金属微屑捕捉机构
JP2014086307A (ja) * 2012-10-24 2014-05-12 Denso Corp 電磁継電器
CN104919667A (zh) * 2012-12-21 2015-09-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气体绝缘电气设备
CN103531263A (zh) * 2013-11-04 2014-01-22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一种使用电场降低碎屑的方法、装置和euv光源系统
CN106716587A (zh) * 2014-07-23 2017-05-24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
JP2016149301A (ja) * 2015-02-13 2016-08-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CN106257612A (zh) * 2015-06-19 2016-12-28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
JP2017059354A (ja) * 2015-09-15 2017-03-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03240A1 (en) 2019-04-04
JP6892810B2 (ja) 2021-06-23
JP2019067640A (ja) 2019-04-25
TW201923805A (zh) 2019-06-16
US10930459B2 (en) 2021-02-23
CN112927988A (zh) 2021-06-08
CN109599297B (zh) 2022-07-26
TWI679666B (zh) 2019-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99297A (zh) 电磁继电器
US8698582B2 (en) Relay
US5847637A (en) Thermally responsive switch with a magnetic member
CN103426690B (zh) 一种并联型磁路的磁保持继电器
JP2014139898A (ja) 電磁継電器
CN107968022A (zh) 电磁继电器
WO2019031587A1 (ja) 電磁継電器
CN101872696A (zh) 电磁接触器
CN203406241U (zh) 并联型磁路的磁保持继电器
CN101228605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5023782A (zh) 电磁继电器
US3974468A (en) Contact carriers for relays
CN104037023B (zh) 电磁继电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5123552U (zh) 磁阻悬浮电机
CN105393328B (zh) 电开关触头和具有相同电开关触头的开关设备
JP6922534B2 (ja) 電磁継電器
US2888532A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s
CN109524276B (zh) 具sma线驱动机构的继电器
CN100424801C (zh) 一种具有高灵敏度的极化继电器
CN218039034U (zh) 磁保持继电器
US3062935A (en) Electrodynamic relay
CN202839476U (zh) 一种抗外磁干扰的磁保持继电器
JPS6134681Y2 (zh)
CA1234851A (en) Monostable type relay
JPH0228583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