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81683A -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81683A
CN109581683A CN201811115827.1A CN201811115827A CN109581683A CN 109581683 A CN109581683 A CN 109581683A CN 201811115827 A CN201811115827 A CN 201811115827A CN 109581683 A CN109581683 A CN 1095816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hole
terminal
optical axis
fixed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1582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81683B (zh
Inventor
泷本征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5816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816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816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816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6Swinging lens about normal to the optical axi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controlled by a microcomput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2Lateral adjustment of l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4Vertical adjustment of lens; Rising fro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03B2205/0015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by displacing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normal to the optic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03B2205/0069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using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s, e.g. voice coi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7/007Details of energy supply or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02K41/035DC motors; 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2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4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 H02K41/0356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moving along a straight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实现低高度化的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透镜驱动装置具备:固定部;可动部,在光轴的方向上从固定部间隔开地设置于固定部上,能向与光轴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位移;以及致动器,使可动部在与光轴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位移,固定部包括:线圈基板,保持致动器的OIS线圈;底座部件,由非导电性材料构成且设置于线圈基板下方,并且具有在光轴的方向上贯通的底座侧通孔;以及端子部件,由导电性材料构成且一部分埋设于底座部件中,并且具有作为外部端子的第一连接部及与线圈基板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在从光轴的方向俯视时,第二连接部与底座侧通孔以重叠的方式配置,将第二连接部与线圈基板通过设置于底座侧通孔内侧的焊锡连接。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设置为即使在静止图像的拍摄时存在手抖(振动),也能够防止成像面上的图像模糊以进行清晰的拍摄的透镜支架驱动装置,从以往提出了各种方案。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手抖修正装置,该手抖修正装置通过将自动聚焦(AF)用透镜驱动装置用的永磁体也兼用作手抖修正装置用的永磁体,能够实现小型且低高度化。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手抖修正装置中,在也作为自动聚焦用透镜驱动装置的OIS可动部的背侧,从OIS可动部沿光轴方向间隔开地配置OIS固定部。在这样的OIS固定部的外周部固定多根吊线的一端(下端)。多根吊线的另一端(上端)牢固地固定于OIS可动部。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手抖修正装置中,OIS固定部具有:保持OIS用线圈的线圈基板、配置于线圈基板的背侧的柔性基板(以下,称作“FPC”)、以及配置于FPC的背侧的底座部件。FPC在规定方向上对置的两边的每一个上具有向背侧弯折的端子部件。端子部件分别将例如电源装置或控制装置等外部装置、与线圈基板(例如,OIS线圈、霍尔元件)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006168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那样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手抖修正装置中,在底座部件与线圈基板之间设置有FPC,因此OIS固定部的厚度尺寸会与FPC的厚度尺寸相应地增大。因此,从低高度化的观点来看,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具有改良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低高度化的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一个形态具备:固定部;可动部,在光轴的方向上从固定部间隔开地设置于固定部上,能够向与光轴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位移;以及致动器,使可动部在与光轴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位移,固定部具备:线圈基板,保持致动器的OIS线圈(光学图像稳定线圈);底座部件,由非导电性材料构成且设置于线圈基板的下方,并且具有在光轴的方向上贯通的底座侧通孔;以及端子部件,由导电性材料构成且一部分埋设于底座部件中,并且具有作为外部端子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与线圈基板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在从光轴的方向俯视时,第二连接部与底座侧通孔以重叠的方式配置,第二连接部与线圈基板通过设置于底座侧通孔的内侧的焊锡连接。
本发明的摄像机模块的一个形态包括: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透镜部,通过透镜筒保持于可动部;以及摄像部,对通过透镜部成像的被拍摄物像进行摄像。
本发明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一个形态为信息设备或运输设备,具备:上述的摄像机模块;以及控制部,对由摄像机模块获得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实现低高度化的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以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图1B是表示搭载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的智能手机的图。
图2是摄像机模块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摄像机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摄像机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与图5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从与图7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9A是上侧弹性支撑部的立体图,图9B是下侧弹性支撑部的立体图。
图10A、图10B是表示透镜支架及磁铁支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磁铁支架的第一角部的图。
图12是从光轴方向受光侧观察磁铁支架的第一角部的图。
图13A、图13B是用于说明止流部的变形例1的图,具体而言,图13A是从图12的箭头A1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13B是从图12的箭头A2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14A、图14B是用于说明止流部的变形例2的图,具体而言,图14A是从图12的箭头A1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14B是从图12的箭头A2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15A、图15B是用于说明止流部的变形例3的图,具体而言,图15A是从图12的箭头A1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15B是从图12的箭头A2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16A、图16B是用于说明止流部的变形例4的图,具体而言,图16A是从图12的箭头A1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16B是从图12的箭头A2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AF可动部中的磁场的方向的俯视图。
图18是OIS固定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从与图18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OIS固定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0A是底座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0B是导线部及端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1A、图21B是表示底座的结构的图。
图22A是端子元件的侧视图,图22B是端子元件的立体图。
图23是用于说明线圈基板与端子部件的连接状态的剖面图。
图24A、图24B是表示作为搭载车载用摄像机模块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汽车的图。
图25是表示端子部件、线圈基板、OIS线圈及霍尔元件的连接关系的表。
附图标记说明
A 摄像机模块
M 智能手机
1 透镜驱动装置
10 OIS可动部
11 AF可动部
110 透镜支架
110a 透镜收容部
110b 上侧凸缘
110c 下侧凸缘
110d 线圈卷绕部
110e 上侧突出部
110f、110h 上弹簧固定部
110g、110i 上侧凸起
110j 下侧突出部
110k 下弹簧固定部
110m 下侧凸起
110n 捆绑部
111 AF用线圈部
12 AF固定部
12a 磁铁支架
120a 圆弧槽
120b 磁铁遮盖部
120c 磁铁配置部
120d 下弹簧固定部
120d1 下侧凸起
120e1、120e2 上弹簧固定部
120f1、120f2 上侧凸起
120h1、120h2、120h3、120h4 线插通部
121、121A、121B、121C、121D 阻挡器凸部
121a 止流部
121b 顶端面
121c 内侧面
121d 中央内侧面
121e 侧方内侧面
121f 外侧面
121g 外侧凹面
121h、121h1、121h2、121h3、121h4 线对置面
121i、121i1、121i2、121i3、121i4 侧方外侧面
121k、121k1 第一对置面
121m、121m1 第二对置面
121n、121n1 阻挡器台阶部
121p、121p1 侧方第一面
121q、121q1 侧方第二面
121r、121r1 侧方阻挡器台阶部
121s1 止流凸部
121s2 侧方止流凸部
121t1 止流凹槽
121t2 侧方止流凹槽
121u1 褶皱形成部
121u2 侧方褶皱形成部
125 磁铁部
125A、125B、125C、125D 永磁体
13 上侧弹性支撑部(上侧板簧)
13a、13b 上侧弹簧元件
130 外侧固定部
130a、130b 线固定部
130c、130d 外侧第一通孔
130e 外侧第二通孔
131 内侧固定部
131a 内侧通孔
132 位移允许部
132a、132b 位移允许元件
132c、132d 蜿蜒部
14 下侧弹性支撑部(下侧板簧14)
14a1、14a2、14a3、14a4 外侧固定部
140 外侧通孔
14b 内侧固定部
14c1、14c2、14c3、14c4 位移允许部
141 蜿蜒部
142 内侧通孔
15 减震材料
20 OIS固定部
21 线圈基板
21a 倒角部
21b 开口
21c 第一切口
21d 第二切口
201A 触面
211a~211h 第一触面
212a~212d 第二触面
213A、213B 霍尔元件用触面
213a~213h 霍尔元件用触面元件
22 OIS用线圈部
22A、22B、22C、22D OIS线圈
23A、23B 霍尔元件
25 底座部件
25a 底座主体
250 开口
250A 通孔
250a~250h 第一通孔
2501 端子配置用通孔
2502 焊锡用通孔
2503 止流用通孔
2504 第一台阶部
2505 第二台阶部
251a~251d 第二通孔
2500 焊锡用空间
252 第一凸部
253 第二凸部
254a、254b 霍尔元件用凹部
255 导线部用切口部
256 导线部配置空间
257 底座支脚部
258 第二底座支脚部
259 第一增强凸棱
26 导线部
26a、26b 第一导线部元件
260 第一线连接部
260a 第一通孔
261 第一埋设部
263a 第一台阶部
26c、26d 第二导线部元件
265 第二线连接部
265a 第二通孔
266 第二埋设部
266a、266b 第二埋设元件
267a、267b 第二台阶部
268 导线部端子部
27 端子部件
271 线圈用端子部件
270A 端子元件
271a~271d 线圈用端子元件
2701 埋设部
2704 平板部
2705 台阶部
2702 第一连接部
2703 第二连接部
2706 连接用通孔
272 霍尔元件用端子部件
272a~272h 霍尔元件用端子元件
28 焊锡
28a 连接部
28b 头部
29 树脂
30 OIS用支撑部(吊线)
30A、30B、30C、30D 吊线
4 罩
40 开口
41 顶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1.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搭载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A的智能手机M的图。图1A是智能手机M的主视图,图1B是智能手机M的后视图。图2是摄像机模块A的外观立体图。图3、图4是摄像机模块A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上方立体图,图4是下方立体图。
如图2~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正交坐标系(X,Y,Z)来进行说明。在后述的图中,也用相同的正交坐标系(X,Y,Z)来表示。另外,将X方向、Y方向的中间方向、即摄像机模块A的从Z方向观察的俯视形状中的对角方向设为U方向、V方向来进行说明(参照图17)。
以如下方式搭载摄像机模块A,即在用智能手机M实际进行拍摄时,X方向为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Y方向为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Z方向为前后方向。即,Z方向为光轴方向,Z方向+侧(例如图2的上侧)为光轴方向受光侧(也称作微距位置侧),Z方向-侧(例如图2的下侧)为光轴方向成像侧(也称作无限远位置侧)。另外,将与Z轴正交的X方向及Y方向称作“光轴正交方向”,将XY面称作“光轴正交面”。
另外,以下,在构成摄像机模块A的各部件的说明中,在未特别指出地称作“径向”、“圆周方向”时,是指后述的OIS可动部10(具体而言是透镜支架110、磁铁支架12a,参照图7)中的各方向。
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从Z方向观察图2所示的摄像机模块A及构成摄像机模块A的各部件的俯视形状中的、X方向+侧且Y方向+侧的角部称作第一角部,将X方向-侧且Y方向+侧的角部称作第二角部,将X方向-侧且Y方向-侧的角部称作第三角部,将X方向+侧且Y方向-侧的角部称作第四角部。
图1A及图1B所示的智能手机M例如搭载摄像机模块A作为背面摄像机OC。在这种摄像机模块A中适用具有自动进行拍摄被拍摄物时的对焦的自动聚焦功能(以下称作“AF功能”,AF:Auto Focus,自动聚焦)、以及光学修正拍摄时产生的手抖(振动)以减轻图像模糊的抖动修正功能(也称作抖动修正部。以下称作“OIS功能”,OIS:Optical ImageStabilization,光学图像稳定)的透镜驱动装置1。
自动聚焦用及抖动修正用的透镜驱动装置1具备用于使透镜部沿光轴方向移动的自动聚焦用驱动部(以下称作“AF用驱动部”)、以及用于使透镜部在光轴正交面内摆动的抖动修正用驱动部(以下称作“OIS用驱动部”)。
[关于摄像机模块]
摄像机模块A具备将透镜收容于圆筒形状的透镜筒(省略图示)中的透镜部(省略图示)、自动聚焦用及抖动修正用的透镜驱动装置1、对通过透镜部成像的被拍摄物像进行摄像的摄像部(省略图示)、以及罩4等。
[关于罩]
罩4是在从Z方向(光轴方向)俯视时为正方形状的有盖四棱筒体,在正面(Z方向+侧的面)具有圆形的开口40。透镜部(省略图示)从开口40面向外部。罩4例如通过粘接剂(省略图示)固定于透镜驱动装置1(底座部件25)。
[关于摄像部]
摄像部(省略图示)配置于透镜驱动装置1的Z方向-侧(光轴方向成像侧)。摄像部例如具有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型图像传感器、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图像传感器等摄像元件(省略图示)以及安装摄像元件的传感器基板。摄像元件对通过透镜部(省略图示)成像的被拍摄物像进行摄像。透镜驱动装置1搭载于传感器基板(省略图示),并与传感器基板电连接。
[关于透镜驱动装置]
图5~图8是透镜驱动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图5、图7是上方立体图,图6、图8是下方立体图。此外,图8是从相对于图6绕Z方向错开180度后的位置观察透镜驱动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5、图6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具备OIS可动部10(也称作可动部)、OIS固定部20(也称作固定部)、以及OIS用支撑部30(吊线30)等。
[关于OIS可动部]
OIS可动部10具有构成OIS用音圈电机的OIS用磁铁部,是抖动修正时在光轴正交面内摆动的部分。OIS固定部20是具有OIS用线圈部的部分。即,透镜驱动装置1的OIS用驱动部采用了动磁式。OIS可动部10也是包含AF用驱动部的“AF单元”。
OIS可动部10从OIS固定部20向Z方向+侧(光轴方向受光侧或上侧)间隔开地配置于OIS固定部20上,并通过OIS用支撑部30与OIS固定部20连结。
具体而言,OIS用支撑部30由沿着Z方向延伸的四根吊线构成(以下,称作吊线30)。吊线30的一端(下端)固定于OIS固定部20(具体而言是导线部26的第一线连接部260及第二线连接部265,参照图20B),另一端(上端)固定于OIS可动部10(具体而言是上侧弹性支撑部13,参照图9)。OIS可动部10在光轴正交面内能够摆动地被吊线30支撑。
在本实施方式中,四根吊线30中的、配置于第一角部的吊线30A及配置于第二角部的吊线30B作为对AF用控制部(省略图示)的供电路径来使用。
另一方面,配置于第三角部的吊线30C及配置于第四角部的吊线30D作为对AF用控制部(省略图示)传送控制信号的信号路径来使用。此外,吊线30的根数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比四根多。
参照图5~图17,对OIS可动部10进行说明。如图5、图6所示,OIS可动部10(也称作AF单元)具备AF可动部11、AF固定部12、上侧弹性支撑部13(参照图9A)、以及下侧弹性支撑部14(参照图9B)等。
[关于AF可动部]
AF可动部11相对于AF固定部12向径向上的内侧间隔开配置,并通过上侧弹性支撑部13及下侧弹性支撑部14与AF固定部12连结。
AF可动部11具有构成AF用音圈电机的线圈部,是在对焦时相对于AF固定部12沿Z方向(光轴方向)移动的部分。AF固定部12是具有构成AF用音圈电机的磁铁部的部分。即,透镜驱动装置1的AF用驱动部采用了动圈式。
AF可动部11具有透镜支架110及AF用线圈部111(参照图7、图8)。
[关于透镜支架]
透镜支架110具有筒状的透镜收容部110a(参照图5及图6)。优选透镜收容部110a的内周面具有涂覆粘接剂的槽(省略图示)。在将透镜部(省略图示)通过螺合安装于透镜收容部110a的方法中,对OIS可动部10进行支撑的吊线30有可能会受到损伤。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部(省略图示)通过粘接固定于透镜收容部110a的内周面,因此能够防止在安装透镜部时吊线30受到损伤。另外,透镜收容部110a的内周面具有槽,由该槽保持适量的粘接剂,因此透镜支架110与透镜部的粘接强度得到提高。
透镜支架110具有从透镜收容部110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上侧凸缘110b(参照图5、图7)及下侧凸缘110c(参照图6、图7)。透镜支架110在外周面上的上侧凸缘110b与下侧凸缘110c之间具有遍及整周而连续的槽状的线圈卷绕部110d(参照图7)。
即,透镜支架110具有绕线管结构。上侧凸缘110b及下侧凸缘110c在俯视时具有大致八边形形状。
透镜支架110在上侧凸缘110b的一部分(在圆周方向上隔离的四个部位)具有比周围更向径向外侧及Z方向+侧伸出的上侧突出部110e(参照图5、图7)。上侧突出部110e的正面(Z方向+侧的面)为限制AF可动部11向Z方向+侧(光轴方向受光侧)的移动的被卡止部。
透镜支架110在Z方向+侧的面(正面)中的X方向+侧的端部及Y方向+侧的端部具有一对上弹簧固定部110f(参照图10A)。这样的一对上弹簧固定部110f分别具有将后述的上侧弹簧元件13a(参照图5、图9A)的内侧固定部131定位并固定的上侧凸起110g(参照图5、图10A)。
另一方面,透镜支架110在正面中的X方向-侧的端部及Y方向-侧的端部具有一对上弹簧固定部110h(参照图10A)。这样的一对上弹簧固定部110h分别具有将后述的上侧弹簧元件13b(参照图5、图9A)的内侧固定部131定位并固定的上侧凸起110i(参照图5、图10A)。
透镜支架110在正面,在一对上弹簧固定部110f之间的圆周方向上的中间部分(U方向+侧的端部)、以及一对上弹簧固定部110h之间的圆周方向上的中间部分(U方向-侧的端部)具有一对捆绑部110n(参照图5、图10A)。这样的一对捆绑部110n在组装状态下配置于透镜支架110的正面、与罩4的顶板部41(参照图2~图4)的内表面之间的Z方向上的间隙。将一对捆绑部110n配置于该间隙的结构可实现透镜支架110的径向上的省空间化。
透镜支架110在下侧凸缘110c的一部分(在圆周方向上隔离的四个部位)具有比周围更向径向外侧及Z方向-侧伸出的下侧突出部110j(参照图6、图10B)。下侧突出部110j的Z方向-侧的端面即顶端面(下端面)与OIS固定部20的线圈基板21的正面(Z方向+侧的面)在Z方向上对置。下侧突出部110j的Z方向-侧的面(背面)为用于限制AF可动部11向Z方向-侧的移动的被卡止部。
透镜支架110在背面中的多个部位(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部位)具有下弹簧固定部110k(参照图10B)。下弹簧固定部110k分别具有将下侧弹性支撑部14的内侧固定部14b定位并固定的下侧凸起110m(参照图6、图10B)。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支架110是由包含聚芳酯(PAR:Polyarylate)或PAR合金(PAR Alloy,例如,PAR/PC)的成型材料形成的,该PAR合金是将含有PAR的多种树脂材料混合而成的。由此,与以往的成型材料、例如液晶聚合物(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相比,焊接强度得到提高,因此即使使透镜支架110薄壁化,也能够确保韧性及耐冲击性。因此,能够减小透镜驱动装置1的外形尺寸,可实现小型化及轻量化。
[关于AF用线圈部]
AF用线圈部111(参照图7、图8)是在对焦时通电的空心线圈,被卷绕在透镜支架110的线圈卷绕部110d的外周面。AF用线圈部111的一端被捆绑于透镜支架110的一个捆绑部110n,另一端被捆绑于另一个捆绑部110n。
[关于AF固定部]
AF固定部12具有磁铁支架12a及磁铁部125(参照图7)。
[关于磁铁支架]
磁铁支架12a是在从Z方向俯视时为正方形的四棱筒形状。磁铁支架12a在外周面上的四角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圆弧槽120a(参照图6)。在圆弧槽120a的每一个中配置吊线30A~30D。
磁铁支架12a在四角的Z方向+侧的端部(上端)具有向径向内侧伸出的四个磁铁遮盖部120b(参照图10A)。磁铁支架12a在内周面上的四角具有磁铁配置部120c(参照图10A)。
磁铁支架12a在Z方向-侧的端面(背面)具有对下侧弹性支撑部14进行固定的下弹簧固定部120d(参照图10B)。下弹簧固定部120d具有用于将下侧弹性支撑部14的外侧固定部14a1~14a4定位并固定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下侧凸起120d1(参照图6、图10B)。
磁铁支架12a在Z方向+侧的面(正面),在包含第一角部及第四角部的半部(也就是,X方向+侧的半部)具有对上侧弹性支撑部13的上侧弹簧元件13a进行固定的上弹簧固定部120e1(参照图10A)。上弹簧固定部120e1具有将上侧弹性支撑部13的上侧弹簧元件13a定位并固定的四个上侧凸起120f1(参照图5、图10A)。
另一方面,磁铁支架12a在正面,在包含第二角部及第三角部的半部(也就是,X方向-侧的半部)具有对上侧弹性支撑部13的上侧弹簧元件13b进行固定的上弹簧固定部120e2(参照图10A)。上弹簧固定部120e2具有将上侧弹性支撑部13的上侧弹簧元件13b定位并固定的四个上侧凸起120f2(参照图5、图10A)。
上弹簧固定部120e1在角部(也就是,第一角部或第四角部)具有插通吊线30A、30B的线插通部120h1、120h4(参照图10A)。
另一方面,上弹簧固定部120e2在角部(也就是,第二角部或第三角部)具有插通吊线30C、30D的线插通部120h2、120h3(参照图8、图10A)。
通过设置线插通部120h1~120h4,能够避免在OIS可动部10摆动时,吊线30与磁铁支架12a干扰。
磁铁支架12a在各磁铁遮盖部120b的Z方向+侧的面(正面)上分别具有从该正面向Z方向+侧突出的阻挡器凸部121(参照图5、图10A)。换言之,磁铁支架12a在比线插通部120h1~120h4更靠径向上的内侧附近的位置具有阻挡器凸部121。
[关于减震材料]
另外,以包围吊线30A~30D的方式,将减震材料15(参照图11)配置于磁铁支架12a的线插通部120h1~120h4。通过使减震材料15介于吊线30A~30D与磁铁支架12a之间,抑制了不必要的共振(高阶的共振模式)的产生,因此能够确保动作的稳定性。
可以使用点胶机来将减震材料15容易地涂覆于线插通部120h1~120h4。作为减震材料15,例如可以适用紫外线固化性的硅胶。
[关于阻挡器凸部]
阻挡器凸部121的顶端面121b(也就是,Z方向+侧的面)位于比构成OIS可动部10的任意一个部件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在组装状态下,顶端面121b隔着规定的大小的Z方向间隙与罩4的顶板部41的Z方向-侧的面(背面)对置。
因此,在冲击载荷作用于OIS可动部10而OIS可动部10向Z方向+侧位移的情况下,顶端面121b比其他部分更先与罩4的顶板部41抵接。这样,阻挡器凸部121将OIS可动部10向Z方向+侧的位移限制为规定量。
阻挡器凸部121在侧面具有止流部121a(例如,后述的阻挡器台阶部121n及侧方阻挡器台阶部121r,参照图5、图11、图12)。止流部121a在阻挡器凸部121的侧面设置于成为减震材料15向Z方向+侧移动时的路径的面的至少一部分。
止流部121a成为减震材料15沿着阻挡器凸部121的侧面向Z方向+侧位移时的阻碍。即,止流部121a实现防止减震材料15向Z方向+侧移动而附着于阻挡器凸部121的顶端面121b。
此外,防止上述的附着的理由是,若减震材料15附着于阻挡器凸部121的顶端面121b与罩4中的顶板部41的背面,则所附着的减震材料15成为抖动修正时的OIS可动部10的位移的阻碍,抖动修正的精度有可能降低。
参照图11、图12对阻挡器凸部121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1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磁铁支架12a的第一角部的图。图12是从Z方向+侧(光轴方向受光侧)观察磁铁支架12a的第一角部的图。
以下,以设置于第一角部的阻挡器凸部121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此外,设置于第二角部至第四角部的阻挡器凸部121的结构与设置于第一角部的阻挡器凸部121的结构相同。
关于设置于第二角部至第四角部的阻挡器凸部121的结构,只要在设置于第一角部的阻挡器凸部121的以下说明中进行适当替换理解即可。
设置于第一角部的阻挡器凸部121具有顶端面121b、内侧面121c及外侧面121f。顶端面121b朝向Z方向+侧。
内侧面121c由朝向径向上的内侧的面构成。此外,朝向径向上的内侧的面是指法线向量(例如,图12的N1、N2)具有朝向径向上的内侧(图12的上侧)的向量分量的面。具体而言,内侧面121c具有中央内侧面121d及一对侧方内侧面121e。此外,在内侧面121c上未形成后述的阻挡器台阶部121n及侧方阻挡器台阶部121r那样的台阶部。
外侧面121f由朝向径向上的外侧的面构成。此外,朝向径向上的外侧的面是指法线向量(例如,图12的N3、N4)具有朝向径向上的外侧(图12的下侧)的向量分量的面。
具体而言,外侧面121f在从吊线30A侧俯视时,在宽度方向(图11、图1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外侧凹面121g。外侧面121f在外侧凹面121g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具有一对线对置面121h。另外,外侧面121f在一对线对置面121h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具有一对侧方外侧面121i。
一对线对置面121h分别在吊线30A的径向上与吊线30A相对。一对线对置面121h分别具有Z方向+侧的第一对置面121k及Z方向-侧的第二对置面121m。
第二对置面121m位于比第一对置面121k更靠径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换言之,在径向上,第二对置面121m位于比第一对置面121k更接近吊线30A的位置。
一对线对置面121h分别具有使第一对置面121k的Z方向-侧的端部、与第二对置面121m的Z方向+侧的端部连续的阻挡器台阶部121n。阻挡器台阶部121n构成止流部121a。此外,阻挡器台阶部121n也可以在一对线对置面121h上设置于在Z方向上隔离开的多个部位。
一对侧方外侧面121i分别具有Z方向+侧的侧方第一面121p及Z方向-侧的侧方第二面121q。
侧方第二面121q位于比侧方第一面121p更靠径向上的外侧的位置。一对侧方外侧面121i分别具有使侧方第一面121p的Z方向-侧的端部、与侧方第二面121q的Z方向+侧的端部连续的侧方阻挡器台阶部121r。
侧方阻挡器台阶部121r与阻挡器台阶部121n一起构成止流部121a。此外,侧方阻挡器台阶部121r也可以在一对侧方外侧面121i上设置于在Z方向上隔离开的多个部位。也可以省略一对侧方外侧面121i的侧方阻挡器台阶部121r。
接着,参照图13A~图16B对止流部121a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3A、13B是用于说明止流部121a的变形例1的图,其中图13A是从图12的箭头A1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13B是从图12的箭头A2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在图13A、图13B所示的阻挡器凸部121A中,线对置面121h1具有Z方向+侧(图13A、图13B的上侧)的第一对置面121k1及Z方向-侧(图13A、图13B的下侧)的第二对置面121m1。第二对置面121m1位于比第一对置面121k1更靠径向上的内侧(图13A的右侧)的位置。
而且,线对置面121h1分别具有使第一对置面121k1的Z方向-侧的端部、与第二对置面121m1的Z方向+侧的端部连续的阻挡器台阶部121n1。
侧方外侧面121i1具有Z方向+侧的侧方第一面121p1及Z方向-侧的侧方第二面121q1。侧方第二面121q1位于比侧方第一面121p1更靠径向上的内侧(图13B的左侧)的位置。
侧方外侧面121i1分别具有使侧方第一面121p1的Z方向-侧的端部、与侧方第二面121q1的Z方向+侧的端部连续的侧方阻挡器台阶部121r1。在本变形例中,阻挡器台阶部121n1及侧方阻挡器台阶部121r1为止流部121a。
图14A、图14B是用于说明止流部121a的变形例2的图,其中图14A是从图12的箭头A1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14B是从图12的箭头A2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在图14A、图14B所示的阻挡器凸部121B中,线对置面121h2在Z方向(图14A、图14B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具有在线对置面121h2的宽度方向(图14B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止流凸部121s1。
侧方外侧面121i2在Z方向上的中间部具有在侧方外侧面121i2的宽度方向(图14A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侧方止流凸部121s2。在本变形例中,止流凸部121s1及侧方止流凸部121s2构成止流部121a。此外,止流凸部121s1及侧方止流凸部121s2的位置、大小、数量等不限于本变形例所示的情况。
图15A、图15B是用于说明止流部121a的变形例3的图,其中图15A是从图12的箭头A1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15B是从图12的箭头A2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在图15A及图15B所示的阻挡器凸部121C中,线对置面121h3在Z方向上的中间部具有在线对置面121h3的宽度方向(图15B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止流凹槽121t1。
侧方外侧面121i3在Z方向上的中间部具有在侧方外侧面121i3的宽度方向(图15A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侧方止流凹槽121t2。在本变形例中,止流凹槽121t1及侧方止流凹槽121t2构成止流部121a。此外,止流凹槽121t1及侧方止流凹槽121t2的位置、大小、数量等不限于本变形例所示的情况。
图16A、图16B是用于说明止流部121a的变形例4的图,其中图16A是从图12的箭头A1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16B是从图12的箭头A2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在图16A、图16B所示的阻挡器凸部121D中,线对置面121h4在Z方向(图16A、图16B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图16B中以斜方格表示的部分)遍及线对置面121h4的宽度方向(图16B的左右方向)的全长具有例如形成有褶皱等凹凸图案的褶皱形成部121u1。
侧方外侧面121i4在Z方向上的中间部(图16A中以斜方格表示的部分)遍及侧方外侧面121i4的宽度方向(图16A的左右方向)的全长具有例如形成有褶皱等凹凸图案的侧方褶皱形成部121u2。
在本变形例中,褶皱形成部121u1及侧方褶皱形成部121u2为止流部121a。可以适当选择褶皱形成部121u1及侧方褶皱形成部121u2的凹凸图案。褶皱形成部121u1及侧方褶皱形成部121u2的位置、大小、数量等不限于本变形例所示的情况。也可以将上述的各止流部121a的结构适当组合来进行实施。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透镜支架110同样地,磁铁支架12a是由包含聚芳酯(PAR)或PAR合金(例如,PAR/PC)的成型材料形成的,该PAR合金是将含有PAR的多种树脂材料混合而成的。
由此,焊接强度得到提高,因此即使使磁铁支架12a薄壁化也能够确保韧性及耐冲击性。因此,能够减小透镜驱动装置1的外形尺寸,能实现小型化及低高度化。
[关于磁铁部]
磁铁部125具有四个矩形柱状的永磁体125A~125D(参照图17)。永磁体125A~125D例如通过粘接固定于磁铁配置部120c。在本实施方式中,永磁体125A~125D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等腰梯形形状。
由此,能够有效利用磁铁支架12a的角部的空间(具体而言是磁铁配置部120c)。如图17所示,以形成沿径向横穿AF用线圈部111的磁场的方式,对永磁体125A~125D进行磁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永磁体125A~125D,将内周侧磁化为N极,将外周侧磁化为S极。
永磁体125A~125D的Z方向-侧的端面(背面)比磁铁支架12a更向Z方向-侧突出(参照图6)。即,OIS可动部10的高度由永磁体125A~125D规定。由此,能根据用于确保磁力的永磁体125A~125D的尺寸,来将OIS可动部10的高度抑制为最小限度,因此能实现透镜驱动装置1的低高度化。
由以上那样的磁铁部125及AF用线圈部111构成AF用音圈电机。另外,磁铁部125兼用作AF用磁铁部和OIS用磁铁部。
[关于上侧弹性支撑部]
如图9A所示,上侧弹性支撑部13(以下,称作“上侧板簧13”)由一对上侧弹簧元件13a、13b构成。上侧弹簧元件13a、13b例如分别是由铍铜、镍铜、不锈钢等构成的板簧。
上侧弹簧元件13a、13b中的上侧弹簧元件13a具有:固定于磁铁支架12a的Z方向+侧的面(具体而言是上弹簧固定部120e1)的一对外侧固定部130;以及固定于透镜支架110的Z方向+侧的面(具体而言是上弹簧固定部110f)的内侧固定部131。此外,上侧弹簧元件13b的结构与上侧弹簧元件13a的结构相同。因此,对于上侧弹簧元件13b中的具有与上侧弹簧元件13a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以与上侧弹簧元件13a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一对外侧固定部130与内侧固定部131能够在Z方向上相对位移。为了实现这样的相对位移,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弹簧元件13a具有位移允许部132,该位移允许部132基于自己的弹性变形来允许一对外侧固定部130与内侧固定部131之间的相对位移。
具体而言,一对外侧固定部130具有一对线固定部130a、130b。线固定部130a、130b分别配置于磁铁支架12a的圆弧槽120a(参照图6)中的配置吊线30D、30A的圆弧槽120a的Z方向+侧(也就是,配置于第四角部及第一角部)。此外,在上侧弹簧元件13b中,线固定部130a、130b分别配置于磁铁支架12a的圆弧槽120a中的配置吊线30B、30C的圆弧槽120a的Z方向+侧(也就是,配置于第二角部及第三角部)。
而且,吊线30D、30A(在上侧弹簧元件13b中为吊线30B、30C)的另一端(上端)通过焊锡固定于一对线固定部130a、130b。
外侧固定部130具有供磁铁支架12a的阻挡器凸部121插通的一对外侧第一通孔130c、130d。
并且,外侧固定部130具有供磁铁支架12a的上侧凸起120f1(在上侧弹簧元件13b中为上侧凸起120f2)插通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外侧第二通孔130e。
内侧固定部131配置于外侧固定部130的径向上的内侧。内侧固定部131具有供透镜支架110的上侧凸起110g(在上侧弹簧元件13b中为上侧凸起110i)插通的一对内侧通孔131a。
位移允许部132由一对位移允许元件132a、132b构成。一对位移允许元件132a、132b是分别沿周向延伸的线状部件,使内侧固定部131与一对外侧固定部130连续。一对位移允许元件132a、132b分别在一部分具有蜿蜒部132c、132d。
此外,一对上侧弹簧元件13a、13b在一对捆绑部110n通过焊锡与AF用线圈部111连接。
[关于下侧弹性支撑部]
如图9B所示,与上侧板簧13同样地,下侧弹性支撑部14(以下,称作“下侧板簧14”)例如是由铍铜、镍铜、不锈钢等构成的板簧,整体在俯视时具有正方形形状。下侧板簧14相对于AF固定部12弹性地支撑AF可动部11。
下侧板簧14具有固定于磁铁支架12a(具体而言是下弹簧固定部120d)的四个外侧固定部14a1~14a4、以及固定于透镜支架110(具体而言是下弹簧固定部110k)的内侧固定部14b。
外侧固定部14a1~14a4与内侧固定部14b能够在Z方向上相对位移。为了实现这样的相对位移,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板簧14具有四个位移允许部14c1~14c4,这些位移允许部14c1~14c4基于自己的弹性变形来允许外侧固定部14a1~14a4与内侧固定部14b之间的相对位移。
具体而言,外侧固定部14a1~14a4分别具有供磁铁支架12a的下侧凸起120d1插通的外侧通孔140。此外,外侧固定部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内侧固定部14b为圆环状,且配置于外侧固定部14a1~14a4的径向上的内侧。这样的内侧固定部14b在沿圆周方向错开了90度的四个部位具有供透镜支架110中的下弹簧固定部110k的下侧凸起110m插通的内侧通孔14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内侧通孔142与外侧固定部14a1~14a4在圆周方向上处于大致同相位的位置关系。此外,内侧固定部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位移允许部14c1~14c4分别是沿周向延伸的线状部件,使外侧固定部14a1~14a4与内侧固定部14b连续。位移允许部14c1~14c4分别在一部分具有蜿蜒部141。
具体而言,位移允许部14c1~14c4的一端(也称作径向上的内端)连接在内侧固定部14b中的设置有各内侧通孔142的部分附近。另一方面,位移允许部14c1~14c4的另一端(也称作径向上的外端)与设置于从固定有位移允许部14c1~14c4的一端的部分错开约90度后的位置的外侧固定部14a1~14a4连接。
[关于OIS固定部]
图18、图19是OIS固定部2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8、图19所示,OIS固定部20具备线圈基板21、底座部件25、端子部件27及导线部26等。
[关于线圈基板]
线圈基板21是在俯视时在四角具有倒角部21a的大致八边形形状的基板。在比倒角部21a更靠径向上的外侧部分配置吊线30A~30D的中间部。因此,吊线30A~30D不会卡止于线圈基板21。
线圈基板21在中央具有圆形的开口21b。线圈基板21在开口21b的内周缘部中,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对置的两个部位具有一对第一切口21c。
另外,线圈基板21在开口21b的内周缘部中,在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上对置的两个部位具有一对第二切口21d。即,一对第一切口21c和一对第二切口21d在开口21b的内周缘部沿圆周方向以90度间隔交替设置。
一对第一切口21c分别在从Z方向俯视时为矩形形状。另一方面,一对第二切口21d分别在从Z方向俯视时为半圆形状。一对第一切口21c及一对第二切口21d实现线圈基板21相对于后述的底座部件25的定位。
线圈基板21在Z方向(光轴方向)上与磁铁部125(参照图7、图8)对置的位置具有OIS用线圈部22。OIS用线圈部22具有与永磁体125A~125D对应的四个OIS线圈22A~22D。
以使从永磁体125A~125D的底面放射的磁场在Z方向上横穿OIS线圈22A~22D的每一个的长边部分的方式,设定OIS线圈22A~22D及永磁体125A~125D的大小和配置。由磁铁部125和OIS用线圈部22构成OIS用音圈电机。
线圈基板21具有线圈用线(图示省略)及霍尔元件用线(图示省略)。线圈用线与OIS线圈22A~22D连接,并供给电力。霍尔元件用线与保持于线圈基板21的Z方向-侧的面(背面)的霍尔元件23A、23B连接。
霍尔元件用线是用于向霍尔元件23A、23B输入信号、或从霍尔元件23A、23B输出信号的线。在本实施方式中,霍尔元件23A设置于线圈基板21的背面中的第四角部。另一方面,霍尔元件23B设置于线圈基板21的背面中的第三角部。
线圈基板21在背面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第一触面211a~211h(也称作基板侧连接部)。第一触面211a~211h分别与配线到线圈基板21的霍尔元件用线(图示省略)的端部连接。
具体而言,第一触面211a~211h以沿着开口21b的周缘的状态在线圈基板21的背面中设置于规定方向上的一侧(具体而言是Y方向+侧)的半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触面211a~211h在从Z方向(光轴方向)俯视时为圆形。
线圈基板21在背面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第二触面212a~212d(也称作基板侧连接部)。第二触面212a~212d分别与配线到线圈基板21的线圈用线(图示省略)的端部连接。
具体而言,第二触面212a~212d以沿着开口21b的周缘的状态在线圈基板21的背面中设置于上述规定方向上的另一侧(Y方向-侧)的半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沿着开口21b的周缘的状态设置第一触面211a~211h及第二触面212a~212d。因此,与将第一触面211a~211h及第二触面212a~212d配置于线圈基板21的外周缘部的结构相比,能够将OIS线圈22A~22D的外周缘部配置于线圈基板21的外周缘部的附近。这样的结构能将OIS线圈22A~22D相对于线圈基板21增大至最大限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触面212a~212d在从Z方向(光轴方向)俯视时为圆形。第二触面212a、212c通过后述的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c(也称作第一端子对)与电源装置的负极连接。第二触面212b、212d通过后述的线圈用端子元件271d、271b(也称作第一端子对)与电源装置的正极连接。
线圈基板21在背面中的第四角部及第三角部具有霍尔元件用触面213A、213B(参照图19)。设置于第四角部的霍尔元件用触面213A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霍尔元件用触面元件213a~213d。
另一方面,设置于第三角部的霍尔元件用触面213B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霍尔元件用触面元件213e~213h。霍尔元件23A的端子分别与霍尔元件用触面213A的霍尔元件用触面元件213a~213d连接。霍尔元件23B的端子分别与霍尔元件用触面213B的霍尔元件用触面元件213e~213h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触面211a~211h和霍尔元件用触面元件213a~213h设置于在规定方向(具体而言是Y方向)上彼此相反的半部。而且,第一触面211a~211h分别通过霍尔元件用线与霍尔元件用触面元件213a~213h连接。第一触面211a~211h与霍尔元件用触面元件213a~213h的连接关系如图25所示。
另外,设置于第一角部的OIS线圈22A的第一端部与设置于第三角部的OIS线圈22C的第一端部通过线圈用线连接。OIS线圈22A的第二端部与第二触面212a连接。另一方面,OIS线圈22C的第二端部与第二触面212b连接。
另外,设置于第二角部的OIS线圈22B的第一端部与设置于第四角部的OIS线圈22D的第一端部通过线圈用线连接。OIS线圈22B的第二端部与第二触面212d连接。另一方面,OIS线圈22D的第二端部与第二触面212c连接。
[关于底座部件]
图20A是底座部件25的立体图,图20B是导线部26及端子部件27的立体图。底座部件25是支撑线圈基板21的支撑部件。图21A是埋设有导线部26及端子部件27的状态的底座部件25的俯视图,图21B是埋设有导线部26及端子部件27的状态的底座部件25的仰视图。
底座部件25由合成树脂等非导电性材料例如液晶聚合物(LCP:Liquid CrystalPolymer)构成,且具有在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的板状部件即底座主体25a。
底座主体25a在中央具有圆形的开口250。底座主体25a在开口250的周围,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对置的两个部位具有第一凸部252。
第一凸部252在从Z方向俯视时为矩形形状。线圈基板21的第一切口21c从Z方向+侧卡止于这样的第一凸部252。
另外,底座主体25a在开口250的周围,在第二的方向(例如,Y方向)上对置的两个部位具有第二凸部253。第二凸部253在从Z方向俯视时为半圆形状。线圈基板21的第二切口21d从Z方向+侧卡止于这样的第二凸部253。
底座主体25a在Z方向+侧的面(正面)上,在Y方向-侧的两个角(也就是,第三角部及第四角部)具有霍尔元件用凹部254a、254b。霍尔元件用凹部254a、254b分别在组装状态下位于OIS线圈22C、22D的Z方向-侧。
在霍尔元件用凹部254a中收容霍尔元件23A,在霍尔元件用凹部254b中收容霍尔元件23B(参照图8)。通过利用霍尔元件23A、23B检测由磁铁部125形成的磁场,能够确定出OIS可动部10在光轴正交面内的位置。
底座主体25a在开口250的周围具有从正面贯通至背面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第一通孔250a~250h(也称作底座侧通孔)。具体而言,第一通孔250a~250h以沿着开口250的周缘的状态设置于底座主体25a的规定方向上的一侧(具体而言是Y方向+侧)的半部。
在这样的第一通孔250a~250h的内侧分别配置用于将端子部件27与线圈基板21连接的焊锡28。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孔250a~250h在从Z方向(光轴方向)俯视时为圆形。第一通孔250a~250h分别在组装状态下与线圈基板21的第一触面211a~211h在光轴的方向(Z方向)上重叠。
以下,参照图23,对第一通孔250a~250h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23中,为了便于说明,示出了具有与第一通孔250a~250h及后述的第二通孔251a~251d相同的结构的通孔250A。另外,在图23中,示出具有与后述的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d及霍尔元件用端子元件272a~272h相同的基本结构的端子元件270A。并且,在图23中,示出具有与线圈基板21的第一触面211a~211h及第二触面212a~212d相同的结构的触面201A。
通孔250A从自己的轴向上的一端侧(Z方向+侧)起依次具有端子用通孔2501、焊锡用通孔2502及止流用通孔2503。
端子用通孔2501在内侧配置后述的端子部件27(具体而言是线圈用端子部件271、霍尔元件用端子部件272)的第二连接部2703。端子用通孔2501设置于通孔250A的轴向上的一端部。端子用通孔2501在沿光轴的方向(Z方向)俯视时为大致矩形。端子用通孔2501的一端(Z方向+侧的端部)在底座主体25a的正面开口。
端子用通孔2501的另一端(Z方向-侧的端部,图23的下端)与后述的焊锡用通孔2502的一端(Z方向+侧的端部,图23的上端)通过第一台阶部2504连续。第一台阶部2504是朝向Z方向+侧的平坦面。
焊锡用通孔2502在内侧配置后述的焊锡28及树脂29。焊锡用通孔2502被焊锡28及树脂29填满。焊锡用通孔2502设置于通孔250A的轴向上的中间部。焊锡用通孔2502的内径比端子用通孔2501的内径大。
焊锡用通孔2502在从光轴的方向(Z方向)俯视时为圆形。焊锡用通孔2502在从光轴的方向(Z方向)俯视时配置于端子用通孔2501的外周缘的内侧。
如上所述,焊锡用通孔2502的一端(Z方向+侧的端部)通过第一台阶部2504与端子用通孔2501连续。另一方面,焊锡用通孔2502的另一端(Z方向-侧的端部)通过第二台阶部2505与后述的止流用通孔2503连续。
第二台阶部2505是向越接近通孔250A的径向上的外侧越朝向Z方向-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此外,第二台阶部2505也可以是不倾斜的平坦面。
止流用通孔2503与第二台阶部2505一起协助后述的树脂29的流出防止。止流用通孔2503设置于通孔250A的轴向上的另一端部(Z方向-侧的端部)。止流用通孔2503在从光轴的方向(Z方向)俯视时为圆形。
如上所述,止流用通孔2503的一端(Z方向+侧的端部)通过第二台阶部2505与焊锡用通孔2502连续。另一方面,止流用通孔2503的另一端(Z方向-侧的端部)在底座主体25a的背面开口。
底座主体25a在开口250的周围具有从正面贯通至背面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第二通孔251a~251d。具体而言,第二通孔251a~251d以沿着开口250的周缘的状态设置于底座主体25a的规定方向上的另一侧(具体而言,Y方向-侧)的半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通孔251a~251d在从Z方向(光轴方向)俯视时为圆形。第二通孔251a~251d分别在组装状态下与线圈基板21的第二触面212a~212d在光轴的方向(Z方向)上重叠。
第二通孔251a~251d与上述的通孔250A(参照图23)同样地,从自己的轴向上的一端侧(Z方向+侧)起依次具有端子用通孔2501、焊锡用通孔2502及止流用通孔2503。对于端子用通孔2501、焊锡用通孔2502及止流用通孔2503,由于与上述的通孔250A(也就是,第一通孔250a~250h)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底座主体25a在四角具有向径向上的内侧凹陷的导线部用切口部255(参照图20A、图21A)。在被导线部用切口部255包围的部分形成导线部配置空间256(参照图20A、图21A)。导线部配置空间256的Z方向两侧及径向上的外侧开口。
底座主体25a在正面上,在导线部用切口部255的周缘分别具有一对第一增强凸棱259(参照图20A、图21A)。
底座主体25a在Z方向-侧的面(背面)上,在导线部用切口部255的周缘具有从该背面向Z方向-侧突出的底座支脚部257(参照图21B)。底座支脚部257在从Z方向俯视时为大致L字状,底座支脚部257的径向上的外侧面与导线部用切口部255的外表面在Z方向上连续。
底座支脚部257的Z方向-侧的端部(顶端部)位于比底座主体25a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导线部配置空间256的Z方向-侧的半部形成于被底座支脚部257包围的部分。底座支脚部257与未设置底座支脚部257的结构相比,能够将导线部配置空间256向Z方向-侧延长。
另外,底座支脚部257在组装状态下在不与摄像部的传感器基板抵接的范围内可向Z方向-侧延长。
底座主体25a在Z方向-侧的面(背面)上,在沿着在第一方向(例如,Y方向)上对置的两边的位置具有从该背面向Z方向-侧突出的第二底座支脚部258。第二底座支脚部258的Z方向-侧的端面(顶端面)的Z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比底座支脚部257的顶端面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
上述的第一增强凸棱259、底座支脚部257及第二底座支脚部258分别提高底座主体25a的机械强度。因此,能实现底座主体25a的薄壁化。
以上那样的底座主体25a通过在导线部配置空间256中的被底座支脚部257包围的部分涂覆粘接剂(例如环氧树脂),来安装于罩4。
此外,在摄像机模块A的装配状态下,在底座主体25a的Z方向-侧以图21B中双点划线β表示的位置,配置保持于传感器底座(省略图示)的摄像元件(省略图示)。这样的传感器底座固定于传感器基板(图示略)的正面(Z方向+侧的面)。在这样的装配状态下,底座部件25的底座支脚部257的顶端面(Z方向-侧的面)不与传感器基板抵接。
[关于导线部]
如图20B所示,导线部26(也称作线连接部件)例如是由铍铜、镍铜、不锈钢等导电性材料构成的板簧。
导线部26是OIS固定部20中对OIS可动部10进行支撑的部分。在这样的导线部26中固定吊线30(30A~30D)的一端(下端)。另外,导线部26根据需要成为向吊线30(30A~30D)的电力的供给通路或者控制信号的传输通路。
这样的导线部26具有:埋设于底座主体25a中的埋设部(例如,后述的第一埋设部261及第二埋设部266)、以及从底座部件25露出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线连接部(例如,后述的第一线连接部260及第二线连接部265)。另外,导线部26也可以具有从底座部件25露出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端子部(例如,后述的导线部端子部268)。
通过将上述埋设部埋设于底座部件25中来将导线部26固定于底座主体25a。另一方面,上述各线连接部及上述各端子部分别从底座部件25露出。例如,上述各线连接部在第一角部至第四角部从底座部件25露出。上述各端子部分别在第三角部及第四角部的附近从底座部件25露出。
上述各线连接部分别将吊线30A~30D的一端(下端)固定。这样的各线连接部分别位于比上述各埋设部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换言之,处于远离OIS可动部10的位置)。
以下,参照图20B,对导线部26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导线部26具有一对第一导线部元件26a、26b及一对第二导线部元件26c、26d。一对第一导线部元件26a、26b及一对第二导线部元件26c、26d配置于底座部件25的四角。
具体而言,一对第一导线部元件26a、26b分别在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沿X方向相邻地配置。另一方面,一对第二导线部元件26c、26d分别在第三角部和第四角部沿X方向相邻地配置。
一对第一导线部元件26a、26b分别具有第一线连接部260及第一埋设部261。一对第一导线部元件26a、26b具有彼此在X方向上对称的结构。因此,以下,对第一导线部元件26a进行说明。对第一导线部元件26b适当地进行说明。
第一导线部元件26a的第一线连接部260是在从Z方向俯视时为大致矩形的板状部件且具有能够插通吊线30A的一端(下端)的第一通孔260a。在第一导线部元件26b的第一通孔260a中插通吊线30B的一端(下端)。
第一埋设部261从第一线连接部260向Y方向-侧延伸。第一埋设部261的基端部通过第一台阶部263a与第一线连接部260连接。
第一台阶部263a向越接近第一线连接部260越朝向Z方向-侧的方向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台阶部263a埋设于底座部件25。此外,第一台阶部263a不限于图示的情况,例如也可以与Z方向平行。
即,第一台阶部263a也可以与第一埋设部261及第一线连接部260正交。通过以上那样的结构,第一线连接部260位于比第一埋设部261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
第一导线部元件26a在底座部件25中配置于第一角部。在该状态下,第一埋设部261及第一台阶部263a埋设于底座部件25。
第一导线部元件26a的第一线连接部260以从底座部件25露出的状态,配置于底座部件25中的第一角部的导线部配置空间25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连接部260的一部分也埋设于底座部件25。这样,只要第一线连接部260的至少一部分从底座部件25露出即可。
另一方面,第一导线部元件26b在底座部件25中配置于第二角部。在该状态下,第一导线部元件26b的第一埋设部261及第一台阶部263a埋设于底座部件25。
第一导线部元件26b的第一线连接部260以从底座部件25露出的状态配置于底座部件25中的第二角部的导线部配置空间256。
一对第二导线部元件26c、26d分别具有第二线连接部265(也称作线连接部)、第二埋设元件266a、266b及端子部268。一对第二导线部元件26c、26d具有彼此在X方向上对称的结构。因此,以下,对第二导线部元件26c进行说明。对第二导线部元件26d适当地进行说明。
第二线连接部265是在从Z方向俯视时为大致矩形的板状部件且具有能够插通吊线30C的一端(下端)的第二通孔265a。此外,在第二导线部元件26d的第二通孔265a中插通吊线30D的一端(下端)。
第二埋设部266具有第二埋设元件266a及第二埋设元件266b。第二埋设元件266a从第二线连接部265向Y方向+侧延伸。第二埋设元件266a的基端部通过第二台阶部267a与第二线连接部265连续。
第二埋设元件266b从第二线连接部265向X方向+侧延伸。第二埋设元件266b的基端部通过第二台阶部267b与第二线连接部265连续。此外,在
第二导线部元件26d中,第二埋设元件266b从第二线连接部265向X方向-侧延伸。
第二台阶部267a、267b分别向越接近第二线连接部265越朝向Z方向-侧的方向倾斜。此外,第二台阶部267a、267b分别不限于图示的情况,例如也可以与Z方向平行。
即,第二台阶部267a、267b也可以与第二埋设部266a及第二线连接部265正交。通过上述那样地构成,第二线连接部265位于比第二埋设部266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
端子部268从第二埋设元件266b的顶端部向Z方向-侧大致直角地弯折。
第二导线部元件26c在底座部件25中配置于第三角部。在该状态下,第二导线部元件26c的第二埋设部266及第二台阶部267a、267b埋设于底座部件25。
第二导线部元件26c的第二线连接部265以从底座部件25露出的状态配置于底座部件25中的第三角部的导线部配置空间256。另外,第二导线部元件26c的端子部268从第三角部中的底座部件25的背面向外部突出。此外,端子部268从底座部件25突出的位置是底座部件25的背面中比Y方向-侧的第二底座支脚部258更靠Y方向-侧的位置(参照图21B)。
另一方面,第二导线部元件26d在底座部件25中配置于第四角部。第二导线部元件26d的第二埋设部266及第二台阶部267a、267b以该状态埋设于底座部件25。另外,第二导线部元件26d的端子部268从第四角部中的底座部件25的背面向外部突出。此外,端子部268从底座部件25突出的位置是底座部件25的背面中比Y方向-侧的第二底座支脚部258更靠Y方向-侧的位置(参照图21B)。
第二导线部元件26d的第二线连接部265以从底座部件25露出的状态,配置于底座部件25中的第四角部的导线部配置空间25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线连接部265的一部分也埋设于底座部件25。这样,只要第二线连接部265的至少一部分从底座部件25露出即可。
[关于端子部件]
如图20B、图22A、图22B所示,端子部件27例如是由铍铜、镍铜、不锈钢等导电性材料构成的板状部件。端子部件27具有线圈用端子部件271及霍尔元件用端子部件272。
线圈用端子部件271向OIS线圈22A~22D供给电力。这样的线圈用端子部件271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d(也称作第一端子部件)。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d分别与对应的OIS线圈22A~22D连接。此外,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d中的线圈用端子元件271b、271d构成与电源装置的正极连接的第一端子对。另一方面,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d中的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c构成与电源装置的负极连接的第一端子对。因此,端子部件27具有两组第一端子对。
另一方面,霍尔元件用端子部件272是用于向霍尔元件23A、23B输入信号、或从霍尔元件23A、23B输出信号的端子。霍尔元件用端子部件272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霍尔元件用端子元件272a~272h(也称作第二端子部件)。霍尔元件用端子元件272a~272h分别与对应的霍尔元件23A、23B连接。
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d及霍尔元件用端子元件272a~272h具有与图22A、图22B及图23所示的端子元件270A相同的基本结构。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d及霍尔元件用端子元件272a~272h分别具有将端子元件270A中的埋设部2701的结构适当变更后的结构。因此,以下,参照图22A及图22B,对端子元件270A的结构进行说明。
端子元件270A是整体为大致L字状的板状部件,具有埋设部2701、第一连接部2702及第二连接部2703。
埋设部2701是埋设于底座部件25的部分。不特别地限定埋设部2701的形状。埋设部2701使第一连接部2702与第二连接部2703连续。埋设部2701从接近第一连接部2702的一侧起,依次具有平板部2704及台阶部2705。
平板部2704与第一连接部2702的基端部(Z方向+侧即图22A及图22B的上端部)连续。
对于这样的平板部2704的形状,可根据连接第二连接部2703的对象部件(具体而言,线圈基板21的第一触面211a~211h及第二触面212a~212d)的位置来适当决定。
台阶部2705从平板部2704的第一端部(图22A及图22B的右端部)向Z方向+侧弯折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台阶部2705的Z方向+侧的端部(图22A及图22B的上端部)的位置,在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d及霍尔元件用端子元件272a~272h之间是相同的。
第一连接部2702例如是与设置于传感器基板的外部装置(电源装置、控制装置等)连接的部分。这样的第一连接部2702从平板部2704的第二端部(图22A及图22B的左端部)向Z方向-侧延伸。
因此,第一连接部2702与平板部2704相互正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2702的结构在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d相互间是相同的。但是,也可以使第一连接部2702的结构在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d相互间不同。
在组装状态下,第一连接部2702的顶端侧(Z方向-侧即图22A及图22B的下端侧)的半部从底座部件25露出。另一方面,第一连接部2702的基端侧(Z方向+侧即图22A及图22B的上端侧)的半部埋设于底座部件25。
第二连接部2703是与线圈基板21(具体而言,OIS线圈22A~22D、霍尔元件23A、23B等)连接的部分。第二连接部2703是在Z方向上的俯视时为大致矩形的板状部件,且在沿着XY平面的状态下设置。第二连接部2703在中央部具有连接用通孔2706(也称作端子侧通孔)。连接用通孔2706的内径比底座26的第一通孔250a~250h及第二通孔251a~251d的内径小(参照图21B、图23)。
第二连接部2703的第一端部(图22A及图22B的左端部)与埋设部2701的台阶部2705中的Z方向+侧的端部连续。在组装状态下,第二连接部2703配置于底座部件25的通孔250A(具体而言,第一通孔250a~250h及第二通孔251a~251d)中的端子用通孔2501(参照图21A及图23)。在组装状态下,第二连接部2703的正面从底座部件25的正面露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与以上那样的端子元件270A相同的基本结构的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d并排地配置在底座部件25的Y方向-侧的端部。具体而言,在底座部件25的Y方向-侧的端部,从X方向-侧起依次配置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d。
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d的第一连接部2702从底座主体25a的背面中的Y方向-侧的端部向外部突出(露出)(参照图21B)。具体而言,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d的第一连接部2702在底座主体25a的背面,从比Y方向-侧的第二底座支脚部258更靠Y方向-侧的部分向外部突出(露出)。
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d的第二连接部2703分别通过后述的焊锡28与线圈基板21的第二触面212a~212d连接。由此,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d与保持于线圈基板21的OIS线圈22A~22D中的任意一个OIS线圈连接。此外,关于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d与线圈基板21的第二触面212a~212d之间的连接关系如图25所示。
另一方面,具有与以上那样的端子元件270A相同的基本结构的霍尔元件用端子元件272a~272h并排地配置在底座部件25的Y方向+侧的端部。具体而言,在底座部件25的Y方向+侧的端部,从X方向-侧起依次配置霍尔元件用端子元件272a~272h。
霍尔元件用端子元件272a~272h的第一连接部2702从底座主体25a的背面中的Y方向+侧的端部向外部突出(露出)(参照图21B)。具体而言,霍尔元件用端子元件272a~272h的第一连接部2702在底座主体25a的背面,从比Y方向+侧的第二底座支脚部258更靠Y方向+侧的部分向外部突出(露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d及霍尔元件用端子元件272a~272h的第一连接部2702从底座主体25a的背面突出,因此能够增大底座主体25a的周面与罩4的内表面的对置面的面积。将这样的对置面作为罩4与底座主体25的粘接面来利用。通过使粘接面的面积增多,罩4与底座主体25结合变得牢固。另外,由于罩4与底座主体25的抵接面增多,因此相对于按压罩4的外力的刚性得到提高。
霍尔元件用端子元件272a~272h的第二连接部2703分别通过后述的焊锡28与线圈基板21的第一触面211a~211h连接。由此,霍尔元件用端子元件272a~272h与保持于线圈基板21的霍尔元件23A、23B中的任意一个霍尔元件连接。此外,关于霍尔元件用端子元件272a~272h与线圈基板21的第一触面211a~211h之间连接关系如图25所示。
[关于OIS固定部的装配]
对于具有上述那样的结构的OIS固定部20的装配作业中的、将线圈基板21与底座部件25电连接的方法,参照图23进行说明。
首先,在对导线部26及端子部件27(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d、霍尔元件用端子元件272a~272h)进行嵌件成型后的底座部件25的上表面上,配置线圈基板21。此时,使底座部件25的第一凸部252与线圈基板21的第一切口21c卡合,并且使第二凸部253与线圈基板21的第二切口21d卡合。另外,将底座部件25的正面与线圈基板21的背面通过粘接剂暂时固定。由此,可防止组装作业中的、底座部件25与线圈基板21的分离。
在该状态下,霍尔元件用端子元件272a~272h的第二连接部2703、线圈基板21的第一触面211a~211h及底座部件25的第一通孔250a~250h分别在Z方向上对置。另外,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d的第二连接部2703、线圈基板21的第二触面212a~212d及底座部件25的第二通孔251a~251d分别在Z方向上对置。
以下,对于霍尔元件用端子元件272a~272h及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d、与线圈基板21的第一触面211a~211h及第二触面212a~212d的连接方法,以图23的端子元件270A及触面201A为例进行说明。
在端子元件270A(具体而言,霍尔元件用端子元件272a~272h及线圈用端子元件271a~271d)的第二连接部2703、与线圈基板21的触面201A(具体而言,第一触面211a~211h及第二触面212a~212d)在Z方向上对置的状态下,底座部件25的通孔250A(具体而言,第一通孔250a~250h及第二通孔251a~251d)的一端侧(Z方向+侧)的开口部被触面201A封堵。由此,在通孔250A的内侧形成焊锡用空间2500。
焊锡用空间2500中仅有通孔250A的另一端侧(Z方向-侧)开口,除此以外的部分被通孔250A的内周面、端子元件270A的第二连接部2703及触面201A包围。这样的结构对焊锡28的流出防止是有效的。
接着,利用点胶机等,从通孔250A的另一端侧的开口部向焊锡用空间2500供给焊锡28。
凝固状态的焊锡28具有连接部28a及头部28b。连接部28a配置于第二连接部2703中的连接用通孔2706的内侧。
连接部28a是大致圆柱形状,且外周面接合于连接用通孔2706的内周面。连接部28a的一端面(Z方向+侧的面)接合于触面201A。由此,将端子元件270A与触面201A电连接。
头部28b设置于连接部28a的Z方向-侧,配置在第二连接部2703中的焊锡用通孔2502的内侧。头部28b配置于比第二连接部2703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具有无法通过连接用通孔2706的程度的大小。头部28b的Z方向+侧的端部接合于第二连接部2703的背面(Z方向-侧的面)中的连接用通孔2706的周围。利用该结构,将线圈基板21相对于底座部件25可靠地进行固定。
接着,利用点胶机等,向焊锡用空间2500中的头部28b以外的部分供给树脂29。树脂29例如是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29无间隙地填充于通孔250A中的比第二台阶部2505更靠Z方向+侧的部分。
第二台阶部2505有效地防止凝固前的树脂29从通孔250A的另一端侧(Z方向-侧)的开口部流出。
树脂29以使焊锡28的头部28b不向外部露出的方式,从Z方向-侧覆盖头部28b。这样的树脂29有效地防止焊锡28的屑(也称作焊锡球)或助焊剂的屑等从通孔250A的另一端侧(Z方向-侧)的开口部向摄像元件的受光面(正面即Z方向+侧的面)落下。另外,树脂29还有效地防止由焊锡28导致的漫反射。
[关于OIS可动部与OIS固定部的装配]
在将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OIS可动部10与OIS固定部20组合来装配透镜驱动装置1的情况下,吊线30A、30B的另一端(上端)分别插通于上侧弹簧元件13a的一对线固定部130a、130b,并通过焊锡固定。
另外,吊线30C、30D的另一端(上端)分别插通于上侧弹簧元件13b的一对线固定部130a、130b,并通过焊锡固定。
另一方面,吊线30A、30B的一端(下端)插通于第一导线部元件26a、26b中的第一线连接部260的第一通孔260a,并通过焊锡固定。
另外,吊线30C、30D的一端(下端)插通于第二导线部元件26c、26d中的第二线连接部265的第二通孔265a,并通过焊锡固定。
另外,通过在底座主体25a的导线部配置空间256中向被底座支脚部257包围的部分涂覆粘接剂,来对底座主体25a与罩4进行固定。上述粘接剂还涂覆于第一导线部元件26a、26b的第一线连接部260的背面及第二导线部元件26c、26d的第二线连接部265的背面。在该状态下,第一线连接部260及第二线连接部265发挥作为锚件的功能,所以将罩4安装于底座主体25a时的粘接强度及耐落下冲击性得到提高。
如上所述,OIS可动部10通过吊线30A~30D在光轴正交面内能够摆动地支撑于OIS固定部20。
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进行抖动修正的情况下,对OIS线圈22A~22D通电。若对OIS线圈22A~22D通电,则基于磁铁部125的磁场与流经OIS线圈22A~22D的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在OIS线圈22A~22D中产生洛仑兹力(弗莱明左手法则)。该结构是OIS致动器(简称作致动器)。
洛仑兹力的方向是与OIS线圈22A~22D的长边部分处的磁场的方向(即Z方向)和电流的方向(即U方向或V方向)正交的方向(即V方向或U方向)。由于OIS线圈22A~22D被固定,因此反作用力作用于永磁体125A~125D。该反作用力为OIS用音圈电机的驱动力,具有磁铁部125的OIS可动部10在光轴正交面内摆动,从而进行抖动修正。
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进行自动对焦的情况下,对AF用线圈部111通电。若对AF用线圈部111通电,则基于磁铁部125的磁场与流经AF用线圈部111的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在AF用线圈部111中产生洛仑兹力。
洛仑兹力的方向是与磁场的方向和流经AF用线圈部111的电流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也就是,Z方向)。由于磁铁部125被固定,因此反作用力作用于AF用线圈部111。
该反作用力为AF用音圈电机的驱动力,具有AF用线圈部111的AF可动部11在Z方向(光轴方向)上移动,从而进行对焦。
[本实施方式的概括]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具备:OIS固定部20(也称作固定部);OIS可动部10(也称作可动部),在光轴的方向上从OIS固定部20间隔开地设置,以能够向与光轴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位移的方式支撑于固定部;以及致动器,使OIS可动部10向与光轴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位移,OIS固定部20具备:线圈基板21,保持致动器的OIS线圈22A~22D;底座部件25,由非导电性材料构成且设置于线圈基板21的背侧,并且具有从正面向背面贯通的通孔250A(第一通孔250a~250h及后述的第二通孔251a~251d);以及端子部件27,由导电性材料构成且一部分埋设于底座部件25,并且具有与外部装置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702以及与线圈基板2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703,第二连接部2703与线圈基板21通过设置于通孔250A的内侧的焊锡28连接。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能够实现透镜驱动装置1的低高度化。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将保持于线圈基板21中的OIS线圈22A~22D及霍尔元件23A、23B与外部装置连接的端子部件27(线圈用端子部件271及霍尔元件用端子部件272)埋设于底座部件25。因此,能够省略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以往技术那样的FPC。其结果,能够与所省略的FPC的厚度尺寸相应地缩小OIS固定部的厚度尺寸,实现透镜驱动装置1的低高度化。另外,由于这样的结构能够省略FPC,所以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并且,由于这样的结构能够省略FPC,所以不需要与FPC有关的装配作业,能够提高透镜驱动装置的装配作业效率。
另外,如上述那样,焊锡用空间2500中仅有第一通孔250a的另一端侧(Z方向-侧)开口,除此以外的部分被第一通孔250a的内周面及第一触面211a包围。这样的结构对于焊锡28的流出防止是有效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29以使焊锡28的头部28b不向外部露出的方式,从Z方向-侧覆盖头部28b。这样的树脂29有效地防止焊锡28的屑(也称作焊锡球)或助焊剂的屑等从通孔250A的另一端侧(Z方向-侧)的开口部向摄像元件的受光面(正面即Z方向+侧的面)落下。另外,树脂29还有效地防止由焊锡28导致的漫反射。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确保吊线30的有效长度。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吊线30的一端(下端)固定于在底座部件25的四角露出的第一导线部元件26a、26b的第一线连接部260、和第二导线部元件26c、26d的第二线连接部265。因此,与上述的专利文献1那样将吊线30的一端(下端)固定于配置在比底座部件25更接近OIS可动部10的位置(也就是,Z方向+侧)的部件(例如线圈基板21等)的结构相比,能够增长吊线30的有效长度。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部26中的第一线连接部260及第二线连接部265配置于比埋设于底座部件25中的第一埋设部261及第二埋设部266更远离OIS可动部10的位置(即Z方向-侧)。因此,和与第一埋设部261及第二埋设部266在Z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的结构相比,第一线连接部260及第二线连接部265能够增长吊线30的有效长度。
另外,根据这样的导线部26的结构,能够在将第一埋设部261及第二埋设部266完全埋设于底座部件25的内部的状态下,将第一线连接部260及第二线连接部265配置于远离OIS可动部10的位置。因此,能够实现导线部26相对于底座部件25的结合强度的提高,并增长吊线30的有效长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能够确保吊线30的有效长度,所以能够抑制由吊线30的金属疲劳等导致的断裂,因此透镜驱动装置1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另外,对于上述那样的摄像机模块A,为了除去在制造工序中附着的粉末状物质等,在图2所示那样的装配状态下被洗净。根据本发明者的新的见解,在这样的洗净时,减震材料15有时向Z方向+侧移动,而附着于阻挡器凸部121的顶端面121b。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能够防止上述那样的减震材料15向阻挡器凸部121的顶端面121b的附着。即,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中,阻挡器凸部121在侧面具有止流部121a。这样的止流部121a在阻挡器凸部121的侧面中,设置于成为减震材料15向Z方向+侧移动时的路径的面上,因此成为减震材料15在阻挡器凸部121的侧面上例如沿着图11的箭头α的方向朝Z方向+侧位移的阻碍。其结果,减震材料15难以附着于阻挡器凸部121的顶端部121b。
[附记]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由本发明者完成的发明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具备摄像机模块A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一例,列举作为带有摄像机的便携终端的智能手机M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能够适用于作为信息设备或运输设备的摄像机搭载装置。作为信息设备的摄像机搭载装置,是指具有摄像机模块和对由摄像机模块获得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的控制部的信息设备,例如包括带摄像机的便携电话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终端、便携式游戏机、web摄像机、带摄像机的车载装置(例如,后方监控装置、行车记录仪装置)。另外,作为运输设备的摄像机搭载装置,是指具有摄像机模块和对由摄像机模块获得的图像进行处理的控制部的运输设备,例如包括汽车。
图24A、图24B是表示作为搭载车载用摄像机模块VC(Vehicle Camera,车用摄像机)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汽车V的图。图24A是汽车V的主视图,图24B是汽车V的后方立体图。汽车V搭载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摄像机模块A作为车载用摄像机模块VC。如图24A、图24B所示,车载用摄像机模块VC例如朝向前方安装于挡风玻璃,或者朝向后方安装于尾门。该车载用摄像机模块VC作为后方监控用、行车记录仪用、碰撞避免控制用、自动驾驶控制用等被使用。
应该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并非由上述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并且还会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例如能够搭载于智能手机、便携电话机、数码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终端、便携式游戏机、车载摄像机等薄型的摄像机搭载装置。

Claims (10)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固定部;
可动部,在光轴的方向上从所述固定部间隔开地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上,能够向与所述光轴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位移;以及
致动器,使所述可动部在与所述光轴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位移,
所述固定部具备:
线圈基板,保持所述致动器的光学图像稳定线圈;
底座部件,由非导电性材料构成且设置于所述线圈基板的下方,并且具有在所述光轴的方向上贯通的底座侧通孔;以及
端子部件,由导电性材料构成且一部分埋设于所述底座部件中,并且具有作为外部端子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与所述线圈基板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在从所述光轴的方向俯视时,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底座侧通孔以重叠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线圈基板通过设置于所述底座侧通孔的内侧的焊锡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座侧通孔的内侧设置有从下方覆盖所述焊锡的树脂部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侧通孔在内周面上具有台阶部,
所述树脂部件在所述底座侧通孔的内侧配置于比所述台阶部更靠上方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部件在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端子侧通孔,
所述线圈基板在下表面具有基板侧连接部,
在从所述光轴的方向俯视时,所述底座侧通孔、所述端子侧通孔及所述基板侧连接部以重叠的方式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部配置于所述底座侧通孔的上端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上表面位于与所述底座部件的上表面相同的面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部件包含:与所述光学图像稳定线圈连接的多个第一端子部件、和与构成所述致动器的霍尔元件连接的多个第二端子部件,
在从所述光轴的方向俯视时,所述多个第一端子部件设置于所述底座部件中的一侧的半部,所述多个第二端子部件设置于所述底座部件中的另一侧的半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光轴的方向俯视时,所述霍尔元件保持于所述线圈基板中的一侧的半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图像稳定线圈保持于所述线圈基板的四角,
配置于对角的一对光学图像稳定线圈相互连接,
所述端子部件具有两组第一端子对,该第一端子对包括:与电源的正极连接的所述第一端子部件、以及与所述电源的负极连接的所述第一端子部件,
配置于一个对角的所述一对光学图像稳定线圈与所述两组第一端子对中的一组第一端子对连接,配置于另一个对角的所述一对光学图像稳定线圈与所述两组第一端子对中的另一组第一端子对连接。
9.一种摄像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透镜部,通过透镜筒保持于可动部;以及
摄像部,对通过所述透镜部成像的被拍摄物像进行摄像。
10.一种摄像机搭载装置,其为信息设备或运输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机模块;以及
控制部,对由所述摄像机模块得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
CN201811115827.1A 2017-09-29 2018-09-25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Active CN1095816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9293 2017-09-29
JP2017189293A JP6993567B2 (ja) 2017-09-29 2017-09-29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81683A true CN109581683A (zh) 2019-04-05
CN109581683B CN109581683B (zh) 2022-04-05

Family

ID=65896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15827.1A Active CN109581683B (zh) 2017-09-29 2018-09-25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69390B2 (zh)
JP (1) JP6993567B2 (zh)
KR (1) KR102591344B1 (zh)
CN (1) CN10958168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65320A (zh) * 2021-05-19 2021-06-15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防抖机构、透镜驱动装置、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495404A (zh) * 2020-03-19 2021-10-12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
CN114755779A (zh) * 2020-12-25 2022-07-15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5427885A (zh) * 2020-04-20 2022-12-02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04360B2 (ja) * 2018-07-11 2023-01-16 台湾東電化股▲ふん▼有限公司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7218113B2 (ja) * 2018-07-11 2023-02-06 台湾東電化股▲ふん▼有限公司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14755793A (zh) * 2020-12-29 2022-07-15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JP7410443B2 (ja) * 2022-06-10 2024-01-10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39794A1 (en) * 2003-03-31 2004-12-02 Masahiro Saito Compact camera module
JP2005333142A (ja) * 2004-05-20 2005-12-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チップパッケージ、そのパッケージを含むイメージセンサ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666900A (zh) * 2008-09-05 2010-03-1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US20130016427A1 (en) * 2011-07-15 2013-01-17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Lens holder driving device capable of avoiding deleterious effect on hall elements
JP2014126668A (ja) * 2012-12-26 2014-07-07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
JP2014186131A (ja) * 2013-03-22 2014-10-02 Nidec Sankyo Corp 撮影用光学装置
JP2015014701A (ja) * 2013-07-05 2015-01-22 日東光学株式会社 反射膜、反射鏡、及び投射光学系
CN104820269A (zh) * 2014-02-01 2015-08-05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镜头驱动装置
US20150301304A1 (en) * 2011-11-15 2015-10-22 Lg Innotek Co., Ltd. Camera module with foreign objects inhibiting structure
US20160014339A1 (en) * 2014-07-08 2016-01-14 Apple Inc. Single piece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actuator coil assembly
CN106662790A (zh) * 2014-08-29 2017-05-10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镜头驱动装置
CN106791290A (zh) * 2015-11-23 2017-05-31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电磁驱动模组及应用该电磁驱动模组的相机装置
CN107111097A (zh) * 2014-12-26 2017-08-29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以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07402428A (zh) * 2016-05-20 2017-11-28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94790A (ja) 2013-11-08 2015-05-18 京セラ株式会社 閃光発光装置
KR102275739B1 (ko) * 2014-06-12 2021-07-0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JP6297432B2 (ja) 2014-06-30 2018-03-20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11239957B (zh) 2014-07-11 2022-03-18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以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JP6459504B2 (ja) * 2014-12-25 2019-01-30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6492654B2 (ja) * 2014-12-26 2019-04-03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KR102432907B1 (ko) * 2015-01-29 2022-08-1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카메라 모듈
JP6617633B2 (ja) 2015-06-25 2019-12-11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US10830980B2 (en) * 2016-01-19 2020-11-10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apparatus,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instrument
US10809487B2 (en) * 2017-06-13 2020-10-20 Tdk Taiwan Corp. Optical system
JP6882675B2 (ja) * 2017-06-19 2021-06-02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7057492B2 (ja) * 2017-12-28 2022-04-20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39794A1 (en) * 2003-03-31 2004-12-02 Masahiro Saito Compact camera module
JP2005333142A (ja) * 2004-05-20 2005-12-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チップパッケージ、そのパッケージを含むイメージセンサ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666900A (zh) * 2008-09-05 2010-03-1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US20130016427A1 (en) * 2011-07-15 2013-01-17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Lens holder driving device capable of avoiding deleterious effect on hall elements
US20150301304A1 (en) * 2011-11-15 2015-10-22 Lg Innotek Co., Ltd. Camera module with foreign objects inhibiting structure
JP2014126668A (ja) * 2012-12-26 2014-07-07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
JP2014186131A (ja) * 2013-03-22 2014-10-02 Nidec Sankyo Corp 撮影用光学装置
JP2015014701A (ja) * 2013-07-05 2015-01-22 日東光学株式会社 反射膜、反射鏡、及び投射光学系
CN104820269A (zh) * 2014-02-01 2015-08-05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镜头驱动装置
US20160014339A1 (en) * 2014-07-08 2016-01-14 Apple Inc. Single piece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actuator coil assembly
CN106662790A (zh) * 2014-08-29 2017-05-10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镜头驱动装置
CN107111097A (zh) * 2014-12-26 2017-08-29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以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06791290A (zh) * 2015-11-23 2017-05-31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电磁驱动模组及应用该电磁驱动模组的相机装置
CN107402428A (zh) * 2016-05-20 2017-11-28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95404A (zh) * 2020-03-19 2021-10-12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
CN113495404B (zh) * 2020-03-19 2023-06-20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
CN115427885A (zh) * 2020-04-20 2022-12-02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设备
CN114755779A (zh) * 2020-12-25 2022-07-15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4755779B (zh) * 2020-12-25 2024-05-28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2965320A (zh) * 2021-05-19 2021-06-15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防抖机构、透镜驱动装置、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038417A (ko) 2019-04-08
US11169390B2 (en) 2021-11-09
CN109581683B (zh) 2022-04-05
US20190101771A1 (en) 2019-04-04
KR102591344B1 (ko) 2023-10-18
JP6993567B2 (ja) 2022-02-03
JP2019066568A (ja) 2019-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81683A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09324422A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JP6882675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109975942A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KR102533437B1 (ko) 렌즈 구동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카메라 탑재 장치
CN110119016A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JP6492654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US9160221B2 (en) Lens holder driving device capable of inhibiting driving coil from peeling from lens holder
WO2016157885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6947969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6947968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110226122A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JP6989759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7269517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113330366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模块及摄像头搭载装置
CN208607412U (zh)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021096337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4143431A (zh) 驱动组件、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