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62744A - 刮水器装置以及车身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刮水器装置以及车身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62744A
CN109562744A CN201780049690.1A CN201780049690A CN109562744A CN 109562744 A CN109562744 A CN 109562744A CN 201780049690 A CN201780049690 A CN 201780049690A CN 109562744 A CN109562744 A CN 1095627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per device
spoiler
vehicle body
decoration element
body t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969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62744B (zh
Inventor
冈部浩司
宫泽真史
河村正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5627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627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627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627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4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 B60S1/32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wiper blade arms or blades
    • B60S1/38Wiper blades
    • B60S1/3806Means, or measures taken, for influencing the aerodynamic quality of the wiper blades
    • B60S1/381Spoilers mounted on the squeegee or on the vertebra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4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 B60S1/32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wiper blade arms or blades
    • B60S1/38Wiper blades
    • B60S1/3848Flat-type wiper blade, i.e. without harness
    • B60S1/3874Flat-type wiper blade, i.e. without harness with a reinforcing vertebra
    • B60S1/3875Flat-type wiper blade, i.e. without harness with a reinforcing vertebra rectangular section
    • B60S1/3881Flat-type wiper blade, i.e. without harness with a reinforcing vertebra rectangular section in additional element, e.g. spoil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56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leaning other parts or devices than front windows or windscreens
    • B60S1/58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leaning other parts or devices than front windows or windscreens for rear windows
    • B60S1/583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leaning other parts or devices than front windows or windscreens for rear windows including wip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07Rear spoil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Window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一种刮水器装置4,用于对车身后部1的后玻璃3进行擦拭,该刮水器装置在车身后部1的上方配置于比装饰构件6靠后方且靠下方的位置,该装饰构件6配置为在其与该车身后部的上表面部5a之间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空间G,在刮水器装置4设置有整流部32,该整流部32从刮水器装置4向上方竖立设置、且具有随着从其基部趋向顶部而向车身后方倾斜的表面部32b。

Description

刮水器装置以及车身后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刮水器装置以及车身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尾门的上部与该尾门隔开空间地配置的后扰流板(rearspoiler)构造。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设置用于对后车门的玻璃进行擦拭的后刮水器的内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861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1-750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与尾门之间隔开空间地配置后扰流板的情况下,如图4A所示,有时在后扰流板6’的下方流动的行驶风A1和在上方流动的行驶风A2合流而在后方产生逆旋转的较大的漩涡W。进而,若在上述那样的后扰流板6’的后方配置后刮水器装置4’,则有可能因在后扰流板6’产生的漩涡W而形成为后刮水器装置4’擅自从后玻璃3翘起并锁定的后锁(lock back)状态(参照图1)。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实现后刮水器不会因在后扰流板的后方产生的漩涡而翘起的刮水器装置以及车身后部构造。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实现目的,本发明的刮水器装置是用于对车身后部的后玻璃进行擦拭的刮水器装置,该刮水器装置在所述车身后部的上方配置于比装饰构件靠后方且靠下方的位置,该装饰构件配置为在其与该车身后部的上表面部之间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空间,在所述刮水器装置设置有整流部,该整流部从该刮水器装置向上方竖立设置、且具有随着从其基部趋向顶部而向车身后方倾斜的表面部。
另外,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是具备用于擦拭后玻璃的刮水器装置的车身后部构造,在所述车身后部的上方,以在与该车身后部的上表面部之间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空间的方式设置有装饰构件,在所述装饰构件中,在与所述车身后部的上表面部对置的面设置有朝向该上表面部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配置于在从车身前后方向观察时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刮水器装置重叠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后刮水器因在后扰流板的后方产生的漩涡而翘起,并抑制后锁。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应能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说明而明确。此外,在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标注同一附图标记。
附图说明
附图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其一部分,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用于实施方式的记述,并且用于本发明的原理的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包括后刮水器装置在内的车身后部构造的外观图。
图2A是本实施方式的后刮水器装置的外观图。
图2B是本实施方式的后刮水器装置的外观图。
图2C是本实施方式的后刮水器装置的外观图。
图3是表示刮水器刮片的剖面形状的图。
图4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后刮水器装置的整流作用、以及车顶和后玻璃和后扰流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4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后刮水器装置的整流作用、以及车顶和后玻璃和后扰流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5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设置于后扰流板上的突出部的图。
图5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设置于后扰流板上的突出部的图。
图6A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后扰流板的突出部的整流作用的图。
图6B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后扰流板的突出部的整流作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1具备对在开闭例如尾门等车身后部的后车门2等上设置的后玻璃3进行擦拭的后刮水器装置(以下,称为刮水器装置)4、在车顶5的后端部设置的作为主要重视设计性的装饰构件的第一后扰流板6、以及在后车门的后玻璃3的下端部设置的主要重视空气动力性能的第二后扰流板7。
后车门2的前端部(上端部)以使得后车门2能够对车身后部进行开闭的方式轴支承于车顶5的后端部。第一后扰流板6在车顶5的后端部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与车顶5的上表面部之间隔开规定的空间G而以桥状架设在车宽方向上,从而构成为行驶风A能够在规定的空间G从车身前方朝向车身后方流通。
也如图2A所示,刮水器装置4具备刮水器臂41和刮水器刮片42。刮水器臂41在其前端部连接有刮水器刮片42并以规定的旋转轴4a为中心而摆动,从而通过刮水器刮片42对附着在后玻璃3的玻璃面上的雨滴等进行擦拭。刮水器装置4在停止状态下以刮水器刮片42抵接于后玻璃3的玻璃面的状态并以从规定的旋转轴4a沿车宽方向水平或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姿态而静止。
刮水器臂41具有设置有旋转轴4a的第一臂部41a以及连接于第一臂部41a的第二臂部41b,第二臂部41b形成为能够保持相对于第一臂部41a而从后玻璃3的玻璃面分离的后锁状态(参照图1)。后锁功能是在更换刮水器刮片42(刮片橡胶20)时等能够将刮水器臂41固定为从后玻璃3的玻璃面分离的状态的功能,若用户使第二臂部41b移位至图1那样相对于第一臂41a以规定的角度折弯的状态,则通过后锁功能利用在臂部内设置的未图示的拉伸弹簧等的作用力来保持折弯的状态。
刮水器刮片42具备与后玻璃3接触的刮片橡胶20、对刮片橡胶20进行保持的保持件30、以及设置于保持件30的长边方向中间部分的臂连结部40。
如图3所示,刮片橡胶20具备主体部21、躯干部22、颈部23以及唇部24。通过对橡胶等弹性材料进行挤出成形而将刮片橡胶20形成为长条状,其截面形状在沿着长边方向的整个区域内形成为一致的形状。颈部23的厚度尺寸设定为小于躯干部22的厚度尺寸而易于进行弹性变形。由此,当刮水器刮片42在后玻璃3的玻璃面上滑动时允许唇部24的倾斜,进而唇部24的前端部分在刮水器刮片42的滑动方向上顺畅地追随,从而可靠地对附着于后玻璃3的玻璃面上的雨水、尘埃等进行擦拭。
保持部件30具备保持件主体31和整流部32。保持件主体31和整流部32通过对硬度互不相同的材料进行双色成形(挤出成形)而实现一体化,并形成为长条状。为了确保能够保持刮片橡胶20的足够的强度、且能够追随后玻璃3,由具有柔性的塑料等树脂材料形成保持件主体31。在保持件主体31的短边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分,形成有沿着保持件主体31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保持部31a。保持部31a由用于对刮片橡胶20的主体部21进行保持的保持槽31b和保持爪31c形成,由此可靠地对刮片橡胶20进行保持而使其不会相对于保持件主体31脱落。另外,在保持件主体31的短边方向的两侧设置有截面呈近似长方形形状的一对容纳部31d。在各容纳部31d分别容纳有由具有弹性的钢材构成的板状的椎板(vertebrae)31e,各椎板31e以在各容纳部31d的长边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即以非固定状态设置于各容纳部31d的内部。由此,将各椎板31e的弹力高效地传递至保持件主体31以及刮片橡胶20。各椎板31e在未负载有外力的自然状态下以比后玻璃3的曲率大的曲率弯曲,并使得保持件主体31以及刮片橡胶20配合后玻璃3的曲率进行弹性变形,由此构成为唇部24的沿着长边方向的整个区域与后玻璃3紧贴。
在保持件主体31的与后玻璃3相反一侧的上表面部31f上竖立设置有整流部32。在整流部32的前端部,形成有距离后玻璃3最远的顶部32a。顶部32a位于沿着保持件主体31的上表面部31f的短边方向的行驶风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
在整流部32的短边方向的一侧(车身前侧)设置有沿着行驶风的流动方向平滑地倾斜的第一表面部32b,第一表面部32b的沿着整流部32的短边方向的截面形成为圆弧形状,并伴随着从整流部32的基部朝向顶部32a而向车身后侧倾斜。另外,第一表面部32b形成与保持件主体31的上表面部31f平滑地连续的曲面。另外,在整流部32的短边方向的另一侧(车身后侧)设置有第二表面部32c,该第二表面部32c的沿着该整流部32的短边方向的截面形成为圆弧形状。
由此,将行驶风顺畅地引导为沿着保持件主体31以及整流部32,并能够将由于行驶风与整流部32抵接而产生的下压力(downforce)高效地施加在刮水器刮片42上。
第一表面部32b的曲率半径设定为比第二表面部32c的曲率半径大。由此,能够使为了防止刮水器装置4的翘起(后锁)所需的足够量的行驶风与第一表面部32b抵接而进行整流。此外,只要能够获得所希望的整流作用,则整流部32的剖面形状不仅可以是曲面也可以是平面状。
整流部32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为长条状、且以沿着保持件主体31的长边方向的方式一体设置于保持件主体31。整流部32的硬度设定为比保持件主体31的硬度低的硬度,使整流部32能够在行驶风的风压的作用下进行弹性变形。
此外,也可以如图2B那样,在第二臂部41b上也设置用于防止第二臂部41b的翘起导致的后锁的整流部43。另外,也可以如图2C那样,在直接安装有刮片橡胶的刮水器臂44的上表面部形成整流部45。
如图1以及图4B所示,第二后扰流板7位于比第一后扰流板6靠车身后侧的位置,并且在后车门2的后端部或者其附近的车身后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向车身后部侧突出。后车门2上的后玻璃3以及刮水器装置4,配置于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的第一后扰流板6和第二后扰流板7之间。此外,第一后扰流板6不限于在车顶5的后端部配置的构造,也可以配置于后车门2的上端部。另外,第二后扰流板7不限于与后车门2一体的构造,也可以是与后车门2分体的构造。
此外,如图4B所示,在从车宽方向观察车身后部时,与扰流板正前方的车顶面5a相切的线段L1和与扰流板的上表面部6a相切的线段L2所成的角度α越大,则在扰流板正前方的车顶面5a上流动而来的行驶风A的流动因扰流板的上表面部6a而改变得越大,因此第一后扰流板6承受越大的下压力。同样地,与扰流板正前方的玻璃面3a相切的线段L3和与扰流板的上表面部7a相切的线段L4所成的角度β越大,则第二后扰流板7从在扰流板正前方的玻璃面3a上流动而来的行驶风A承受越大的下压力。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扰流板正前方的车顶面5a和第一后扰流板6的上表面部6a所成的角度α相比,扰流板正前方的玻璃面3a和第二后扰流板7的上表面部7a所成的角度β更大(α<β),因此第二扰流板7承受比第一扰流板6更大的下压力,从而形成更重视空气动力性能的构造。
进一步地,在车身前后方向上与第二后扰流板7邻接地配置刮水器装置4。换言之,形成为在刮水器装置4和第二后扰流板7之间没有夹杂妨碍空气的流动的其他构件的位置关系。此外,只要是不妨碍空气流动的程度的构件,也可以夹杂例如后玻璃3的坝唇密封(dam lip seal)、第二后扰流板7的安装构件、机动车标志(emblem)等。这样,刮水器装置4配置于比第一后扰流板6靠近第二后扰流板7的位置。而且,刮水器装置4的整流部32的顶部32a配置于比第二后扰流板7的上表面部7a更高的位置。
如图5A所示,在第一后扰流板6的下表面部6c(与车顶5的上表面部或后车门2的上表面部对置的部位),设置有在规定的空间G内朝向车顶面5a侧(下方)突出的突出部62。配置有一个或者在车宽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配置有多个(优选为2个)突出部62。设置有突出部62的位置设为在从车身前后方向观察第一后扰流板6时多个突出部62在车宽方向上与刮水器装置4重叠的位置。如图5B所示,突出部62具有如下形状:具有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流线型的平滑曲面,例如具有如下尺寸:最大高度L3为15mm,车身前后方向的长度d1为60mm,车宽方向的宽度d2为30mm,最大高度d3为15mm左右。
<作用的说明>
根据具有上述构成的刮水器装置4,如图4B所示,由于能够将因第一后扰流板6而产生的漩涡W通过刮水器装置4的整流部32进行整流并对刮水器装置4施加下压力,因此能够防止刮水器装置4的刮水器臂41从后玻璃3翘起。
另外,若因第一后扰流板6而产生的漩涡W保持原样地吹向第二后扰流板7,则有时不能获得在第二后扰流板7上追求的空气动力性能,但是由于刮水器装置4配置于第一后扰流板6和第二后扰流板7之间,因此能够将通过刮水器装置4的整流部32进行整流后的行驶风吹到第二后扰流板7上,从而能够获得在第二后扰流板7上追求的空气动力性能。
另外,由于邻接地配置刮水器装置4和第二后扰流板7,因此能够在刮水器装置4和第二后扰流板7之间产生气压较低的区域。而且,通过向该低气压区域引入利用刮水器装置4的整流部32进行整流后的空气,将行驶风积极地吹向第二后扰流板7的上表面部7a,从而能够发挥所希望的空气动力性能。
另外,在第一后扰流板6的下表面部6c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突出部62,突出部62配置于在从车身前后方向观察第一后扰流板6时相对于车宽方向而与刮水器装置4重叠的位置。由此,与图6B那样未设置突出部62的情况相比,如图6A所示,由于将因第一后扰流板6而产生的漩涡W通过突出部62而相对于车宽方向分割为W1、W2,因此能够使得分割后的漩涡W1、W2彼此干扰而衰减,从而能够使得吹向刮水器装置4的行驶风A稳定化。
另外,若较大的漩涡W吹向刮水器装置4的整体则刮水器臂41容易翘起为后锁的状态,但是通过将吹向刮水器装置4的漩涡W进行分割,能够使得各个漩涡W1、W2作用于刮水器装置4上的力的位置、方向不同,从而能够抑制刮水器装置4的翘起。此外,突出部62并非本实施方式所必须的构成,根据从后扰流板向后方流动的行驶风的特性来决定是否设置即可。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刮水器装置4不会因在第一后扰流板6的后方产生的漩涡W而翘起后锁的刮水器装置4以及车身后部构造1。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是作为本发明的实现手段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可以在不偏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应用于对下述实施方式进行修正或变形而得到的结构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车辆的刮水器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于车辆以外的各种用途。
<实施方式的总结>
(构成1)
一种刮水器装置4,用于对车身后部1的后玻璃3进行擦拭,
该刮水器装置在上述车身后部1的上方配置于比装饰构件6靠后方且靠下方的位置,该装饰构件6配置为在其与该车身后部的上表面部之间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空间G,
在上述刮水器装置4设置有整流部32,该整流部32从该刮水器装置4向上方竖立设置、且具有随着从其基部趋向顶部而向车身后方倾斜的表面部32b。
根据该构成1,由于能够将因车身后部1的装饰构件6而产生的漩涡W通过整流部32进行整流,因此能够防止刮水器装置4翘起。
(构成2)
在上述构成1中,上述表面部是向车身后侧凸出的曲面或者是从车宽方向观察时的剖面为楔形的平面。
根据该构成2,能够将表面部构成为可获得所希望的整流作用。
(构成3)
在上述构成1或2中,在上述车身后部1的比上述装饰构件6靠后侧的位置设置有后扰流板7,上述刮水器装置4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上述装饰构件6和上述后扰流板7之间。
根据该构成3,若因装饰构件6而产生的漩涡W保持原样地吹向后扰流板7,则有时不能获得在后扰流板7上追求的空气动力性能,但是通过在其间配置刮水器装置4,能够将通过刮水器装置4进行整流后的风吹向后扰流板7,从而能够获得在后扰流板7上追求的空气动力性能。
(构成4)
在上述构成3中,上述刮水器装置4与上述后扰流板7邻接地进行配置,上述整流部32的顶部32a配置于比上述后扰流板7的上表面部7a更高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4,能够在刮水器装置4和后扰流板7之间产生气压较低的区域,通过向该低区域引入利用刮水器装置4的整流部32进行整流后的空气,能够将行驶风积极地吹向后扰流板7的上表面部7a。
(构成5)
在上述构成1至4的任一项中,在上述装饰构件6中,在与上述车身后部1的上表面部5a对置的部位6c设置有朝向该上表面部5a突出的突出部62,上述突出部62配置于在从车身前后方向观察时在车宽方向上与上述刮水器装置4重叠的位置。
(构成6)
在上述构成5中,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上述突出部62。
根据上述构成5或者6,由于能够将因装饰构件6而产生的漩涡W通过突出部62在车宽方向上进行分割,因此能够使得分割后的漩涡W1、W2彼此干扰而衰减,从而能够防止产生较大的漩涡。
另外,若较大的且恒定的漩涡吹向刮水器装置4整体则刮水器装置4容易翘起,但是通过将吹向刮水器装置4的漩涡W进行分割,能够使得各个漩涡W1、W2施加于刮水器装置4的力的方向不同,从而能够抑制刮水器装置4的翘起。
(构成7)
一种车身后部构造1,具备用于擦拭后玻璃3的刮水器装置4,
在车身后部1的上方,以在与该车身后部1的上表面部5a之间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空间G的方式设置有装饰构件6,在上述装饰构件6中,在与上述车身后部1的上表面部5a对置的面6c设置有朝向该上表面部5a突出的突出部62,上述突出部62配置于在从车身前后方向观察时在车宽方向上与上述刮水器装置4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7,由于能够将因装饰构件6而产生的漩涡W通过突出部62在车宽方向上进行分割,因此能够使得分割后的漩涡W1、W2彼此干扰而衰减,从而能够防止产生较大的漩涡。
另外,若较大的且恒定的漩涡吹向刮水器装置4整体则刮水器装置4容易翘起,但是通过将吹向刮水器装置4的漩涡W进行分割,能够使得各个漩涡W1、W2施加于刮水器装置4的力的方向不同,从而能够抑制刮水器装置4的翘起。
(构成8)
在上述构成7中,在上述车身后部1的比上述装饰构件6靠后侧的位置设置有后扰流板7,上述刮水器装置4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上述装饰构件6和上述后扰流板7之间。
根据该构成8,若因装饰构件6而产生的漩涡W保持原样地吹向后扰流板7,则有时不能获得在后扰流板7上追求的空气动力性能,但是能够通过在其间配置刮水器装置4,能够将通过刮水器装置4进行整流后的风吹向后扰流板7,从而能够获得在后扰流板7上追求的空气动力性能。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以及范围地进行各种变更以及变形。因此,附上如下权利要求以公开本发明的范围。
本申请以2016年9月2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的日本特愿2016-184657为基础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全部记载内容援引于此。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身后部构造
2:后车门
3:后玻璃
4:后刮水器装置
5:车顶
6:第一后扰流板(装饰构件)
7:第二后扰流板(后扰流板)
32:整流部
41:刮水器臂
42:刮水器刮片

Claims (8)

1.一种刮水器装置,用于对车身后部的后玻璃进行擦拭,其特征在于,
所述刮水器装置在所述车身后部的上方配置于比装饰构件靠后方且靠下方的位置,该装饰构件配置为在其与该车身后部的上表面部之间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空间,
在所述刮水器装置设置有整流部,该整流部从该刮水器装置向上方竖立设置,且具有随着从其基部趋向顶部而向车身后方倾斜的表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刮水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面部是向车身后侧凸出的曲面或者是从车宽方向观察时的剖面为楔形的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刮水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身后部的比所述装饰构件靠后侧的位置设置有后扰流板,
所述刮水器装置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装饰构件和所述后扰流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刮水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刮水器装置与所述后扰流板邻接地进行配置,所述整流部的顶部配置于比所述后扰流板的上表面部更高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刮水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饰构件中,在与所述车身后部的上表面部对置的面设置有朝向该上表面部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配置于在从车身前后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刮水器装置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刮水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所述突出部。
7.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具备用于擦拭后玻璃的刮水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车身后部的上方,以在与该车身后部的上表面部之间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空间的方式设置有装饰构件,
在所述装饰构件中,在与所述车身后部的上表面部对置的面设置有朝向该上表面部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配置于在从车身前后方向观察时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刮水器装置重叠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身后部的比所述装饰构件靠后侧的位置设置有后扰流板,
所述刮水器装置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装饰构件和所述后扰流板之间。
CN201780049690.1A 2016-09-21 2017-07-03 刮水器装置 Active CN1095627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4657 2016-09-21
JP2016-184657 2016-09-21
PCT/JP2017/024287 WO2018055871A1 (ja) 2016-09-21 2017-07-03 ワイパー装置および車体後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62744A true CN109562744A (zh) 2019-04-02
CN109562744B CN109562744B (zh) 2022-03-29

Family

ID=61690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9690.1A Active CN109562744B (zh) 2016-09-21 2017-07-03 刮水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91125B2 (zh)
JP (1) JPWO2018055871A1 (zh)
CN (1) CN109562744B (zh)
DE (1) DE112017004745T5 (zh)
WO (1) WO2018055871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860U (zh) * 1990-04-26 1992-01-14
JPH092339A (ja) * 1995-06-15 1997-01-07 Daihatsu Motor Co Ltd ルーフスポイラ
US6499179B1 (en) * 1998-07-03 2002-12-31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 Wiper arm for a window cleaning system
JP2005350005A (ja) * 2004-06-14 2005-12-22 Asmo Co Ltd リアスポイラ装置
CN1895947A (zh) * 2005-06-27 2007-01-1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结构
JP2007118650A (ja) * 2005-10-25 2007-05-17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外表面構造
US20070200389A1 (en) * 2006-02-24 2007-08-30 Asmo Co., Ltd. Backdoor apparatus
CN102991462A (zh) * 2011-09-07 2013-03-27 Kcw株式会社 雨刮器组件
CN205469341U (zh) * 2015-10-30 2016-08-17 全耐塑料公司 一种机动车扰流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75044A (ja) 1984-09-18 1986-04-17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リアワイパ装置
DE102005030201A1 (de) * 2005-06-29 2007-01-11 Valeo Systèmes d`Essuyage Wischvorrichtung
US7861363B2 (en) * 2006-02-02 2011-01-04 Trico Products Corporation Beam blade windshield wiper assembly having an airfoil
JP5251259B2 (ja) 2008-05-27 2013-07-31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バックドア構造
JP5400022B2 (ja) * 2010-12-27 2014-01-29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ワイパブレード
CN103204186B (zh) 2012-01-17 2016-04-20 朱晓义 运动装置
JP2016184657A (ja) 2015-03-26 2016-10-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筺体の放熱構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860U (zh) * 1990-04-26 1992-01-14
JPH092339A (ja) * 1995-06-15 1997-01-07 Daihatsu Motor Co Ltd ルーフスポイラ
US6499179B1 (en) * 1998-07-03 2002-12-31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 Wiper arm for a window cleaning system
JP2005350005A (ja) * 2004-06-14 2005-12-22 Asmo Co Ltd リアスポイラ装置
CN1895947A (zh) * 2005-06-27 2007-01-1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结构
JP2007118650A (ja) * 2005-10-25 2007-05-17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外表面構造
US20070200389A1 (en) * 2006-02-24 2007-08-30 Asmo Co., Ltd. Backdoor apparatus
CN102991462A (zh) * 2011-09-07 2013-03-27 Kcw株式会社 雨刮器组件
CN205469341U (zh) * 2015-10-30 2016-08-17 全耐塑料公司 一种机动车扰流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62744B (zh) 2022-03-29
JPWO2018055871A1 (ja) 2019-06-24
DE112017004745T5 (de) 2019-07-11
WO2018055871A1 (ja) 2018-03-29
US20190152444A1 (en) 2019-05-23
US11091125B2 (en) 2021-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27489B2 (en) Side panel of a vehicle roof that can be opened
CN1769110B (zh) 具有封盖构件的刮水片
JP2005022632A (ja) ワイパブレード
CN108688585B (zh) 车身构造
US20110162162A1 (en) Wiper blade and vehicle wiper device
CN103687759A (zh) 雨刮叶片
US10829060B2 (en) Vehicle body trim assembly
CN109562744A (zh) 刮水器装置以及车身后部构造
JP2008168796A (ja) 車両用ワイパ装置
KR100763742B1 (ko) 와이퍼 블레이드
EP3126197B1 (en) Winter wiper assembly
JP4641915B2 (ja) ワイパブレード
US9457769B2 (en) Wiper blade
US10414380B2 (en) Windshield wiper blade
JP5300383B2 (ja) 車両用ワイパ装置
US10625715B2 (en) Wiper blade
CN108688621A (zh) 刮水装置
KR100383926B1 (ko) 슬라이드 타입의 차량용 선 바이저
JP4837401B2 (ja) ワイパブレード
JP2006044475A (ja) ワイパブレード
JP2006008025A (ja) ワイパブレード
US20080134454A1 (en) Wiper blade
JP2003291649A (ja) ウェザストリップ
GB2146590A (en) Arrangements of vehicles wiping apparatus
JP2008094273A (ja) ワイパブレード及びワイパアー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