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61647B - 部件供给管理系统以及部件供给管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部件供给管理系统以及部件供给管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61647B
CN109561647B CN201811112082.3A CN201811112082A CN109561647B CN 109561647 B CN109561647 B CN 109561647B CN 201811112082 A CN201811112082 A CN 201811112082A CN 109561647 B CN109561647 B CN 1095616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carrier tape
feeder
component supply
rema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1208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61647A (zh
Inventor
小林广纪
沟上大辅
江口亮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4670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79167A/zh
Publication of CN1095616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616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616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616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15Interconnecting of containers, e.g. splicing of ta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20Advancing webs by web-penetrating means, e.g. pins
    • B65H20/22Advancing webs by web-penetrating means, e.g. pins to effect step-by-step advancement of web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8Monitoring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 H05K13/086Supply management, e.g. supply of components or of substr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部件供给管理系统具有阈值设定部、剩余量检测部、判断部和通知部。阈值设定部根据带式供料器的种类,针对每个带式供料器设定相对于载带的能供给剩余量的阈值。剩余量检测部针对每个带式供料器检测载带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判断部针对每个带式供料器判断由剩余量检测部检测出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是否低于由阈值设定部设定的阈值。通知部针对由判断部判断为部件能供给剩余量低于阈值的带式供料器发出提醒补充载带的警报。

Description

部件供给管理系统以及部件供给管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对使载带行进并将部件供给至部件供给位置的带式供料器的部件供给状态进行管理的部件供给管理系统以及部件供给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将部件安装于基板的部件安装装置中,作为供给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大多使用带式供料器。带式供料器具有通过利用链轮的旋转动作对从带插入口插入的载带进行间距输送,从而将收纳于载带的部件向规定的部件供给位置供给的结构。在现有的带式供料器中,为了使后续的载带(后续带)与先行的载带(先行带)连续地行进,需要在先行带的终端部通过带式供料器的带插入口而被拉入带式供料器的内部而成为在部件用尽之前使后续带与先行带连接(搭接)。
近年来,为了减轻由作业人员进行的载带的补给作业的负担,开发了自动装载载带并进行间距输送的自动装载方式的带式供料器。在自动装载方式的带式供料器中,若在先行带被间距输送的状态下将后续带设置在带插入口,则后续带以跟随先行带的终端部的方式进行间距输送。因此,不需要以往那样的搭接(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这样的自动装载方式的带式供料器也被称为无搭接供料器。
在部件安装装置中,在由先行带进行的部件的供给结束之前,发出提醒作业人员补充后续带的警报。但是,发出该警报的定时在现有的搭接方式的带式供料器(搭接供料器)和上述的无搭接供料器中大不相同。在搭接供料器中,由于必须在先行带的终端部靠近带插入口的规定的时期将后续带搭接,因此能够补充后续带的时间段极为有限。与此相对,在无搭接供料器中,能够在比较自由的时间段补充后续带。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033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部件供给管理系统是对使从带插入口插入的载带行进并将收纳于载带的部件向部件供给位置供给的带式供料器的部件供给状态进行管理的系统。
部件供给管理系统具有阈值设定部、剩余量检测部、判断部和通知部。
阈值设定部根据带式供料器的种类,针对每个带式供料器设定相对于载带的能供给剩余量的阈值。
剩余量检测部针对每个带式供料器检测载带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
判断部针对每个带式供料器判断由剩余量检测部检测出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是否低于由阈值设定部设定的阈值。
通知部针对由判断部判断为部件能供给剩余量低于阈值的带式供料器发出提醒补充载带的警报。
本公开的部件供给管理方法是对使从带插入口插入的载带行进并将收纳于载带的部件向部件供给位置供给的带式供料器的部件供给状态进行管理的方法。
部件供给管理方法具有阈值设定工序、剩余量检测工序、判断工序和带补充通知工序。
阈值设定工序根据带式供料器的种类,针对每个带式供料器设定相对于载带的能供给剩余量的阈值。
剩余量检测工序针对每个带式供料器检测载带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
判断工序针对每个带式供料器判断由剩余量检测工序检测出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是否低于由阈值设定工序设定的阈值。
带补充通知工序针对由判断工序判断为部件能供给剩余量低于阈值的带式供料器发出提醒补充载带的警报。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实施方式中的部件供给管理系统的部件安装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作为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装置所具备的带式供料器的一种的搭接带的立体图。
图3是作为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装置所具备的带式供料器的一种的搭接带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设定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装置所具备的阈值的触摸面板的画面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装置执行的部件供给管理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部件安装装置(部件供给管理系统),11:基台,12:基板搬送部,12a:输送机构,13:带式供料器,13A:搭接供料器,13B:无搭接供料器,13K:部件供给口(部件供给位置),14:装配头,14N:吸嘴,15:头移动机构,16:台车,17:供料器基座,18:载带,18A:先行带,18B:后续带,18E:终端部,18T:起始部,19:卷盘,31:主体部,32:带通路,33:链轮,34:带插入口,34A:下侧插入口,34B:上侧插入口,35:供料器控制部,41:带位置检测部,42:剩余量检测部,43:带有无检测器,50:控制装置(判断部),50a:存储区域,51:触摸面板(阈值设定部)(通知部),61:上段输入栏,62:下段输入栏,63:设定按钮,64:部件剩余数量输入栏,65:输入栏,66:选择栏,GM:阈值输入画面,KB:基板,OP:作业人员,PT:部件,TP:带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有时在部件安装装置中混合设置搭接供料器和无搭接供料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提醒后续带的补充的警报与一个类型的带式供料器一致,则对于另一类型的带式供料器,存在后续带的补充延迟、或者反而过早而作业效率下降的情况。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部件管理系统的部件安装装置1,以在从上游侧搬入的基板KB安装部件PT并向下游侧搬出的方式进行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作业人员OP观察的左右方向(与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基板KB的搬送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从作业人员OP观察的前后方向(图1的纸面的左右方向)设为Y轴方向。另外,将上下方向(图1的纸面的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
在图1中,部件安装装置1具有基台11、基板搬送部12、多个带式供料器13、装配头14以及头移动机构15。基板搬送部12由一对输送机构12a构成,沿X轴方向搬送基板KB并定位在规定的作业位置。多个带式供料器13在X轴方向上并排安装于作为与基台11连结的台车16的一部分的供料器基座17。在台车16保持有卷盘19,该卷盘19对收纳有部件PT的载带18进行卷绕。带式供料器13通过间距输送使从卷盘19拉出的载带18行进,向作为部件供给位置的部件供给口13K供给部件PT。
在图1中,安装头14具有向下方延伸的多个吸嘴14N。吸嘴14N能够进行升降以及绕Z轴的旋转动作。另外,能够在吸嘴14N的下端产生吸附部件PT的真空吸引力。头移动机构15使安装头14在带式供料器13与基板KB之间移动。安装头14通过吸嘴14n吸附带式供料器13所供给的部件PT,并安装于基板KB。
在本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1中使用的多个带式供料器13中,混合存在图2所示的搭接供料器13A和图3所示的无搭接供料器13B这两种。搭接供料器13A是在使后续的载带18(以下称为后续带18B)与先行的载带18(以下称为先行带18A)连续地行进的情况下,需要利用带部件TP将后续带18B的起始部18T连接(搭接)在先行带18A的终端部18E的带式供料器。另一方面,无搭接供料器13B是在使后续带18B与先行带18A连续地行进的情况下不需要上述搭接的带式供料器。
在图2和图3中,带式供料器13与是搭接供料器13A或无搭接供料器13B无关,在装拆自如地安装在供料器基座17的主体部31内具有作为载带18的通路的带通路32和用于使载带18在带通路32内行进的链轮33。带通路32从主体部31的后方向前方延伸,主体部31的后端侧的开口成为在带通路32内插入载带18时使用的带插入口34。
在图2和图3中,链轮33在面对主体部31内的带通路32的位置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一个搭接供料器13A、多个无搭接供料器13B)。这些一个或多个链轮33分别由设置在主体部31内的供料器控制部35控制旋转。当在从带插入口34插入的载带18与链轮33卡合的状态下链轮33旋转时,载带18在带通路32内向前方行进,将部件PT供给到部件供给口13K。
在搭接供料器13A中,最初的载带18通过手动与链轮33卡合。然后,接下来的后续带18B在先行的带通路32内行进的载带18的终端部18E到达带插入口34之前由带部件TP连接(图2)。
另一方面,在无搭接供料器13B中,由于从带插入口34插入的载带18被自动地装载,因此作业人员OP无需将后续带18B与先行带18A的终端部18E连接。在无搭接供料器13B中,带插入口34具有沿上下方向排列的两个插入口(下侧插入口34A和上侧插入口34B)(图3)。在将先行带18A插入到无搭接供料器13B中的情况下,后续带18B插入上侧插入口34B。在先行带18A的终端部18E被拉入主体部31内后,在后续带18B开始被输送后,通过作业人员OP将后续带18B向下拉,移动到下侧插入口34A。此外,在未将载带18插入无搭接供料器13B的情况下,可以将载带18插入下侧插入口34A。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带式供料器13成为使从带插入口34插入的载带18行进并将收纳于载带18的部件PT向作为部件供给位置的部件供给口13K供给的带式供料器。
在图2和图3中,在带式供料器13的主体部31内设置有未图示的多个传感器和带位置检测部41。多个传感器检测在带通路32中行进的载带18的起始部18T和终端部18E的通过。由多个传感器检测出的载带18的通过信息被发送到供料器控制部35。然后,带位置检测部41根据所发送的通过信息检测载带18的有无(位置)。
在图2和图3中,在带式供料器13的主体部31内设置有剩余量检测部42。剩余量检测部42检测在带通路32内行进并供给部件PT的载带18(以下,称为部件供给带。在与后续带18B的关系中,先行带18A与此相当)的部件PT的能供给剩余量(以下,称为“部件能供给剩余量”)。带式供料器13的剩余量检测部42检测出的信息被发送到供料器控制部35。
上述“部件能供给剩余量”是表示部件供给带之后能够供给多少部件PT的参数。“部件能供给剩余量”能够通过部件供给带的部件PT的剩余数量(部件剩余数量)、部件供给带的剩余长度(带剩余长度)来确定。因此,剩余量检测部42在部件能供给剩余量由部件剩余数量规定的情况下,成为检测部件供给带的部件PT的剩余数量的类型。另外,剩余量检测部42在由带剩余长度规定部件能供给剩余量的情况下,成为检测部件供给带的剩余长度的类型。此外,剩余量检测部42既可以使用上述的多个传感器来检测部件能供给剩余量,可以根据从带式供料器13供给的部件PT的数量进行软件性检测,可以利用以往使用的检测手段检测部件能供给剩余量。
在剩余量检测部42是检测部件剩余数量的类型的情况下,剩余量检测部42基于在部件供给带的前端的部件PT到达部件供给口13K的时刻读入的部件数量和部件供给带的起始的部件PT到达了部件供给口13K之后的间距输送次数,计算部件供给带的部件PT的剩余数量。然后,剩余量检测部42根据该计算出的部件PT的剩余数量,求出由部件供给带供给的部件PT的能供给剩余量。另一方面,在剩余量检测部42是检测带剩余长度的类型的情况下,剩余量检测部42基于由带位置检测部41检测出的带通路32内的载带18(即部件供给带)的位置和预先存储的载带18的长度,求出由部件供给带供给的部件PT的能供给剩余量。
由部件供给带供给的部件PT的能供给剩余量由部件剩余数量和带剩余长度中的任一方来规定即可,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根据状况从部件剩余数量和带剩余长度这两者中任意选择。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剩余量检测部42,具有检测部件剩余数量的类型和检测带剩余长度的类型这两者。
在图2和图3中,在带式供料器13的主体部31的后端部的带插入口34的附近区域设有带有无检测器43。带有无检测器43检测带插入口34的位置处有无载带18。在带有无检测器43检测到在带插入口34有载带18的情况下,可知部件供给带还未成为部件用尽。另一方面,在带有无检测器43检测到在带插入口34没有载带18的情况下,可知部件供给带成为部件用尽。带有无检测器43检测的信息被发送到供料器控制部35(图2和图3)。
在图1中,部件安装装置1所具备的控制装置50控制基板搬送部12对基板KB的搬送。另外,控制装置50控制由头移动机构15进行的安装头14的移动。另外,控制装置50控制由安装头14进行的吸嘴14N的动作和由吸嘴14N进行的吸附。在控制装置50连接有安装于供料器基座17的带式供料器13的供料器控制部35。带式供料器13的供料器控制部35获取的信息被传输至控制装置50。在此,供料器控制部35获取的信息是指带式供料器13具有的带位置检测部41检测的部件供给带的位置的信息、剩余量检测部42检测的载带18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的信息以及带有无检测器43检测的带插入口34中的有无载带18的信息等。
在控制装置50连接有触摸面板51,作业人员OP能够通过触摸面板51对控制装置50进行所需的输入。另外,控制装置50通过触摸面板51对作业人员OP发出各种指示,并通知信息。此外,触摸面板51可以不设置在部件安装装置1中,例如可以是作业人员OP持有的便携终端等。或者,可以是带式供料器13所具备的输入输出画面(未图示)。在带式供料器13的输入输出画面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发光部根据指示、信息的内容改变发光颜色、发光式样来进行通知。
当作业人员OP进行规定的操作时,触摸面板51显示图4所示的阈值输入画面GM。作业人员OP能够根据带式供料器13的种类从触摸面板51的阈值输入画面GM针对每个带式供料器13输入相对于载带18(部件供给带)的能供给剩余量的阈值。
在此,上述阈值基于能够确保作业人员OP进行后续带18B的补充作业所需的时间的最低限度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来确定。补充作业是指在搭接供料器13A中将后续带18B与先行带18A连接的作业,在无搭接供料器13B中,是将后续带18B插入到带插入口34的作业。“最低限度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能够根据上述作业所需的时间和由带式供料器13供给的部件PT的供给速度(在此为载带18的间距输送的速度)求出。
触摸面板51设定由作业人员OP从图4所示的阈值输入画面GM输入的阈值。具体而言,将输入的阈值存储在控制装置50的存储区域50a(图1)中。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触摸面板51成为根据带式供料器13的种类针对每个带式供料器13设定相对于载带18的能供给剩余量的阈值的阈值设定部。
在图4所示的触摸面板51所显示的阈值输入画面GM中,包括与搭接供料器13A相关的上段输入栏61、与无搭接供料器13B相关的下段输入栏62以及设定按钮63。在上段输入栏61和下段输入栏62分别设置有部件剩余数量输入栏64、带剩余长度输入栏65和选择栏66。
在图4中,部件剩余数量输入栏64是用于输入作为要在搭接供料器13A中设定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的部件剩余数量的输入栏。另外,带剩余长度输入栏65是用于输入作为要在搭接供料器13A中设定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的带剩余长度的输入栏。选择栏66是用于指定选择部件剩余数量和带剩余长度中的哪一个作为要在搭接供料器13A中设定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的输入栏。在选择栏66中指定(例如,如图4所示附加检查标记而指定)的条件(状态)被指定为部件能供给剩余量。
作业人员OP在上段输入栏61和下段输入栏62各自的部件剩余数量输入栏64和带剩余长度输入栏65中输入作业人员OP要设定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的值。即,作业人员OP在部件剩余数量输入栏64中输入部件PT的个数,在带剩余长度输入栏65中输入载带18的剩余长度。然后,当作业人员OP操作阈值输入画面GM内的设定按钮63时,在触摸面板51的阈值输入画面GM中输入的阈值被设定在控制装置50中(存储在存储区域50a中)。
控制装置50针对每个带式供料器13判断由剩余量检测部42检测出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是否低于由上述的阈值设定部设定的阈值。触摸面板51被控制装置50控制,针对被判断为部件能供给剩余量低于阈值的带式供料器13,通过触摸面板51的画面发出提醒载带18的补充的警报。由此,作业人员OP能够基于显示于触摸面板51的警报,掌握哪个带式供料器13需要补充载带18。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触摸面板51成为对通过作为判断部的控制装置50判断为部件能供给剩余量低于阈值的带式供料器13发出提醒载带18的补充的警报的通知部。
接着,使用图5所示的流程图,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部件供给管理系统的部件安装装置1执行的部件供给管理控制的执行步骤(部件供给管理方法)的流程。在部件供给管理控制中,首先,作业人员OP以上述的要领从触摸面板51进行输入操作,根据带式供料器13的种类针对每个带式供料器13设定相对于载带18的能供给剩余量的阈值(图5所示的步骤ST1的阈值设定工序)。
若设定了阈值,则控制装置50使部件安装装置1执行部件安装作业。控制装置50在使部件安装装置1执行部件安装作业的期间,对带式供料器13进行以下的步骤ST2~步骤ST8的带补充辅助控制。
在带补充辅助控制中,首先,剩余量检测部42检测带式供料器13中的部件供给带(当前进行部件PT的供给的载带18)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步骤ST2的剩余量检测工序)。然后,将该检测出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与在步骤ST1中设定的阈值(在该带式供料器13中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然后,判断部件能供给剩余量是否低于阈值(步骤ST3的判断工序)。
在此,由剩余量检测部42检测出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是每当部件供给带被间距输送而向部件供给口13K供给部件PT时减少的值,而设定的阈值是固定值。因此,随着部件PT的供给的推进(时间的经过),部件能供给剩余量逐渐接近阈值。此外,在步骤ST2中检测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和在步骤ST3的比较中使用的阈值都是在阈值设定工序中设定的部件剩余数量和带剩余长度中、阈值输入画面GM的选择栏66中选择的值。
在步骤ST3的判断中,在部件能供给剩余量不低于阈值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还不需要补充后续带18B(未必需要),返回步骤ST2。另一方面,在步骤ST3的判断中,在部件能供给剩余量低于阈值的情况下,作为需要补充后续带18B,通过触摸面板51的画面向作业人员OP发出提醒载带18的补充的警报(步骤ST4的带补充通知工序)。
在进行通过触摸面板51的载带18的补充的提醒后,作业人员OP对发出该警报的对象的带式供料器13进行载带18的补充。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对于搭接供料器13A,利用带部件TP将后续带18B的起始部18T与先行带18A的终端部18E连接。对于无搭接供料器13B,将后续带18B插入到带插入口34的上侧插入口34B。作业人员OP在完成载带18的补充后,从触摸面板51或带式供料器13所具备的输入输出画面进行规定的补充完成操作。
控制装置50在通过触摸面板51发出了提醒载带18的补充的警报之后,进入作业人员OP是否进行补充完成操作的监视状态(步骤ST5的补充完成监视工序)。然后,在通过作业人员OP探测到进行了补充完成操作的情况下,判断为对进行了补充提醒的带式供料器13进行了载带18的补充,返回步骤ST2。另一方面,在步骤ST5中作业人员OP没有探测到进行了补充完成操作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判断为还没有进行载带18的补充,并且判断载带18是否未成为部件用尽。该判断根据带有无检测器43是否检测到有载带18位于带插入口34的位置的状态来判断(步骤ST6的带有无判断工序)。
控制装置50在步骤ST6中判断为带有无检测器43检测到有载带18位于带插入口34的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假设部件供给带没有变成部件用尽则返回步骤ST4,继续进行基于触摸面板51的载带18的补充提醒。与此相对,控制装置50在步骤ST6中判断为带有无检测器43检测到在带插入口34的位置没有载带18的状态的情况下,假设部件供给带成为部件用尽,通过触摸面板51的画面向作业人员OP通知部件用尽(步骤ST7的部件用尽通知工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通知部的触摸面板51在通过带有无检测器43检测到在带插入口34的位置没有载带18的情况下通知部件用尽。
部件用尽的警报包括载带18的补充提醒的含义,并且是告知比补充提醒更重大的事态的警报。因此,作业人员OP需要进行紧急补充后续带18B的作业。在部件用尽的状态下,载带18的终端部18E已经被拉入主体部31内,因此在带式供料器13为搭接供料器13A的情况下,在先行带18A的部件PT全部被消耗后,作业人员OP从部件安装装置1卸下搭接供料器13A。进而,通过手工作业输送后续带18B,安装在链轮33上。而且,有时将搭接供料器13A再次安装于部件安装装置1等,与步骤ST4中的警报时相比作业内容变得麻烦。因此,对于搭接供料器13A,作业人员OP期望尽可能在成为部件用尽之前补充后续带18B。作业人员OP接受部件用尽的警报而进行后续带18B的补充作业,在完成后,从触摸面板51进行规定的补充完成操作。
控制装置50在通过触摸面板51发出了上述部件用尽的警报之后,进入作业人员OP是否进行补充完成操作的监视状态(步骤ST8的补充完成监视工序)。然后,在未探测到由作业人员OP进行了补充完成操作的情况下,继续发出部件用尽的警报,在探测到由作业人员OP进行了补充完成操作的情况下,作为部件用尽被消除而返回步骤ST2。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1(部件供给管理系统)以及部件供给管理方法中,能够根据带式供料器13的种类针对每个带式供料器13设定相对于载带18的能供给剩余量的阈值。并且,对于通过载带18的行进而部件能供给剩余量低于阈值的带式供料器13,发出提醒补充后续带18B的警报。因此,即使在作为带式供料器13而混合存在种类不同的搭接供料器13A和无搭接供料器13B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与带式供料器13的种类相应的适当的时期进行后续的载带18的补充。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以上说明了本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内容。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仅由部件安装装置1构成部件供给管理系统。但是,部件安装装置1例如与其他部件安装用装置构成部件安装线,有时构成该部件安装线的各部件安装用装置能够通过主计算机等相互进行信息的交换。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使主计算机的控制装置具有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阈值设定部、判断部等的功能。在这样的情况下,部件供给系统成为包括部件安装装置1的部件安装生产线整体。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T6中判断为带有无检测器43检测到在带插入口34的位置没有载带18的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ST7中进行部件用尽通知。但是,载带18的有无的判断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进一步设置比针对部件能供给剩余量的阈值小的第二阈值,在部件剩余数量或带剩余长度中的任一个低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进行部件用尽通知。
另外,无搭接供料器13B的后续带18B的供给方法只要插入到带插入口34的上侧插入口34B即可,因此无需在带插入口34残留先行带18A。因此,如果将在带通路32内纳入全长的载带18的部件剩余数量或带剩余长度设定为阈值,则能够将带补充提醒警报用作部件用尽警报。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省略带补充辅助控制中的步骤ST6。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相对于载带18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的阈值,采用以数值输入部件剩余数量和带剩余长度中的任一个的方式,但可以是选择以规定的数值设定的模式的方式。在此,在无搭接供料器13B中,能够设为将先行带18A和后续带18B插入到下侧插入口34A和上侧插入口34B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由于多个卷盘19安装于一个无搭接供料器13B,因此能有富余直到下一个带补充为止,但根据从卷盘19进入到无搭接供料器13B的带插入口34为止的载带18的下垂情况,存在相邻的载带18彼此缠绕的可能性。为了抑制这种可能性,可以将带补充提醒警报设定为带缠绕抑制模式,该带补充提醒警报将在上述带通路32内纳入全长的载带18的部件剩余数量或带剩余长度设定为阈值。
根据本公开,能够在与带式供料器的种类相应的适当的时期进行后续的载带的补充。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在与带式供料器的种类相应的适当的时期进行后续的载带的补充的部件供给管理系统以及部件供给管理方法。

Claims (10)

1.一种部件供给管理系统,对使从带插入口插入的载带行进并将收纳于所述载带的部件向部件供给位置供给的带式供料器的部件供给状态进行管理,
所述部件供给管理系统具备:
阈值设定部,按照所述载带的补充作业不同的所述带式供料器的种类,针对每个所述带式供料器设定相对于所述载带的能供给剩余量的阈值;
剩余量检测部,针对每个所述带式供料器检测所述载带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
判断部,针对每个所述带式供料器判断由所述剩余量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部件能供给剩余量是否低于由所述阈值设定部设定的所述阈值;以及
通知部,对由所述判断部判断为所述部件能供给剩余量低于所述阈值的所述带式供料器发出提醒补充所述载带的警报,
所述阈值由收纳于所述载带的所述部件的剩余数量或所述载带的剩余长度来规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管理系统,其中,
所述带式供料器的种类包括:
搭接供料器,在使后续的所述载带与先行的所述载带连续地行进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后续的所述载带对先行的所述载带的搭接;以及
无搭接供料器,在使后续的所述载带与先行的所述载带连续地行进的情况下,不需要进行后续的所述载带对先行的所述载带的搭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部件供给管理系统,其中,
所述阈值设定部设定所述搭接供料器和所述无搭接供料器这两者的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管理系统,其中,
所述载带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由收纳于所述载带的所述部件的剩余数量或所述载带的剩余长度来规定。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管理系统,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管理系统还具备检测所述带插入口的位置处有无所述载带的带有无检测器,
在通过所述带有无检测器检测到在所述带插入口的位置没有所述载带的情况下,所述通知部通知提醒补充所述载带的警报。
6.一种部件供给管理方法,对使从所述带插入口插入的载带行进并将收纳于所述载带的部件向部件供给位置供给的带式供料器的部件供给状态进行管理,
所述部件供给管理方法具备:
阈值设定工序,按照所述载带的补充作业不同的所述带式供料器的种类,针对每个所述带式供料器设定相对于所述载带的能供给剩余量的阈值;
剩余量检测工序,针对每个所述带式供料器检测所述载带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
判断工序,针对每个所述带式供料器判断由所述剩余量检测工序检测出的所述部件能供给剩余量是否低于由所述阈值设定工序设定的所述阈值;以及
带补充通知工序,对由所述判断工序判断为所述部件能供给剩余量低于所述阈值的所述带式供料器发出提醒补充所述载带的警报,
所述阈值由收纳于所述载带的所述部件的剩余数量或所述载带的剩余长度来规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部件供给管理方法,其中,
所述带式供料器的种类包括:
搭接供料器,在使后续的所述载带与先行的所述载带连续地行进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后续的所述载带对先行的所述载带的搭接;以及
无搭接供料器,在使后续的所述载带与先行的所述载带连续地行进的情况下,不需要进行后续的所述载带对先行的所述载带的搭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部件供给管理方法,其中,
所述阈值设定部设定所述搭接供料器和所述无搭接供料器这两者的阈值。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部件供给管理方法,其中,
所述载带的部件能供给剩余量由收纳于所述载带的所述部件的剩余数量或所述载带的剩余长度来决定。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管理方法,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管理方法还具备:
带有无检测工序,检测所述带插入口的位置处有无所述载带;以及
部件用尽通知工序,在由所述带有无检测工序检测到在所述带插入口的位置没有所述载带的情况下,通知部件用尽。
CN201811112082.3A 2017-09-25 2018-09-21 部件供给管理系统以及部件供给管理方法 Active CN1095616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46706.1A CN115279167A (zh) 2017-09-25 2018-09-21 部件供给管理系统以及部件供给管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3698A JP7012210B2 (ja) 2017-09-25 2017-09-25 部品供給管理システム及び部品供給管理方法
JP2017-183698 2017-09-25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46706.1A Division CN115279167A (zh) 2017-09-25 2018-09-21 部件供给管理系统以及部件供给管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61647A CN109561647A (zh) 2019-04-02
CN109561647B true CN109561647B (zh) 2022-08-26

Family

ID=6580695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46706.1A Pending CN115279167A (zh) 2017-09-25 2018-09-21 部件供给管理系统以及部件供给管理方法
CN201811112082.3A Active CN109561647B (zh) 2017-09-25 2018-09-21 部件供给管理系统以及部件供给管理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46706.1A Pending CN115279167A (zh) 2017-09-25 2018-09-21 部件供给管理系统以及部件供给管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869419B2 (zh)
JP (1) JP7012210B2 (zh)
CN (2) CN11527916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96908B2 (ja) * 2016-10-28 2019-04-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JP6827191B2 (ja) * 2018-06-29 2021-02-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作業システム及びフィーダ台車の搬送方法
CN113597259B (zh) * 2021-07-30 2023-09-15 广州佳帆计算机有限公司 供料器状态检测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44184A (ja) * 1998-12-25 2000-09-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部品切れ予告通知装置及び方法、部品実装装置、並びに部品切れ予告通知方法を実行す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JP2005005289A (ja) * 2003-06-09 2005-01-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JP2011077096A (ja) * 2009-09-29 2011-04-14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着方法
CN105474773A (zh) * 2013-08-26 2016-04-06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元件安装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57870A (en) * 1997-02-18 2000-12-05 Zevatech Trading Ag Apparatus supplying components to a placement machine with splice sensor
JP2005222970A (ja) * 2004-02-03 2005-08-18 Yamagata Casio Co Ltd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の電子部品補充システム
JP5230536B2 (ja) * 2009-06-05 2013-07-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部品管理装置
JP5223881B2 (ja) * 2010-04-19 2013-06-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における部品供給方法
JP2012134303A (ja) * 2010-12-21 2012-07-12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装着方法
JP6454864B2 (ja) * 2014-06-24 2019-01-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および部品データ作成方法
JP6427763B2 (ja) * 2014-12-12 2018-11-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管理装置
JP6580854B2 (ja) * 2015-04-02 2019-09-25 ハンファ精密機械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JP6653333B2 (ja) * 2015-11-20 2020-02-26 株式会社Fuji 部品実装機の制御装置
JP6524416B2 (ja) * 2015-12-03 2019-06-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方法およ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JP6672335B2 (ja) * 2015-12-22 2020-03-25 株式会社Fuji リール保持装置
JP6782424B2 (ja) * 2016-04-26 2020-11-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管理装置および管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44184A (ja) * 1998-12-25 2000-09-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部品切れ予告通知装置及び方法、部品実装装置、並びに部品切れ予告通知方法を実行す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JP2005005289A (ja) * 2003-06-09 2005-01-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JP2011077096A (ja) * 2009-09-29 2011-04-14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着方法
CN105474773A (zh) * 2013-08-26 2016-04-06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元件安装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61647A (zh) 2019-04-02
JP7012210B2 (ja) 2022-01-28
CN115279167A (zh) 2022-11-01
US20190098807A1 (en) 2019-03-28
JP2019062013A (ja) 2019-04-18
US10869419B2 (en) 2020-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015012A1 (en) Component mounting line
CN109561647B (zh) 部件供给管理系统以及部件供给管理方法
CN106413373B (zh) 部件供给系统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JP4802751B2 (ja) 電子部品実装方法
US11683922B2 (en) Component mounting system
CN108012520B (zh) 部件安装系统
JP6524416B2 (ja) 部品供給方法およ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JP6916390B2 (ja) フィーダおよび部品実装機
JP2005116599A (ja)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テープフィーダ
US11665876B2 (en)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component supply management system, and component supply working support method
JP2020014020A (ja) 部品実装ライン
JP7245981B2 (ja) 部品供給管理システム及び部品供給管理方法
JP6620306B2 (ja) 部品実装方法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CN114391308B (zh) 供料器及元件安装机
JP6887083B2 (ja) 部品供給管理システム及び部品供給作業支援方法
JP2020014019A (ja) 部品実装ライン
JP2020014021A (ja) ユニット保管庫および部品実装ライン
JP2003332796A (ja)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方法
JP6865293B2 (ja) 部品切れ検知装置
WO2020179024A1 (ja) セットアップ支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