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60847A -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60847A
CN109560847A CN201710896701.1A CN201710896701A CN109560847A CN 109560847 A CN109560847 A CN 109560847A CN 201710896701 A CN201710896701 A CN 201710896701A CN 109560847 A CN109560847 A CN 1095608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trix
transport layer
layer
code book
lay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9670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60847B (zh
Inventor
金黄平
蒋鹏
韩玮
尚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89670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60847B/zh
Priority to EP18860170.2A priority patent/EP3675380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8/105572 priority patent/WO2019062556A1/zh
Publication of CN1095608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60847A/zh
Priority to US16/829,389 priority patent/US10985824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608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608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45Variable feedback
    • H04B7/065Variable contents, e.g. long-term or short-sh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 H04B7/0469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taking special antenna structures, e.g. cross polarized antennas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78Special codebook structures directed to feedback optim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8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channel rank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4Antenna weights or vector/matrix coeffici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58Feedback reduction
    • H04B7/066Combined feedback for a number of channels, e.g. over several subcarriers like i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58Feedback reduction
    • H04B7/0663Feedback reduction using vector or matrix manipulation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涉及通信领域,有助于降低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开销。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包括:发送端设备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K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其中,对于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每层传输层,该码本指示信息包括: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的个数小于R(L‑1)*N;N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R是极化方向个数,R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L是K层传输层使用的波束信息的个数,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发送端设备发送该码本指示信息。

Description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背景技术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assive MIMO)是业界公认的5G关键技术之一,通过使用大规模天线,实现频谱效率的显著提升。
基站获取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Massive MIMO的性能。在信道互异性不能很好满足的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duplex,TDD)系统或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中,通常采用码本来量化CSI。因此,码本设计是Massive MIMO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本申请所要解决的问题。
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波束组合(beam combination)技术通常如下:从预先定义的码本中选择多个码字,并将该多个码字的加权之和作为预编码向量。一般一个码字对应一个波束(beam)方向,即从多个备选码字中选取最优的多个码字,并将该多个码字中的每一码字的每一加权系数(即叠加系数,包括宽带叠加系数和窄带叠加系数)以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PMI)的形式作为CSI信息上报。新无线(new radio,NR)Massive MIMO对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提出更高要求,上述机制已无法满足NR节省信令开销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满足NR Massive MIMO系统对于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提出的要求,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包括:发送端设备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K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其中,对于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每层传输层,该码本指示信息包括: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的个数小于R(L-1)*N;N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R是极化方向个数,R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L是K层传输层使用的波束信息的个数,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发送端设备发送该码本指示信息。接收端设备接收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然后根据该码本指示信息,确定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该技术方案中,对于K层传输层中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每一层传输层来说,码本指示信息携带的该层传输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的个数小于R(L-1)*N,也就是说,相比现有技术,反馈的叠加系数减少,这有助于降低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开销。
相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发送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处理器,用于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K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其中,对于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每层传输层,该码本指示信息包括: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的个数小于R(L-1)*N;N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R是极化方向个数,R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L是K层传输层使用的波束信息的个数,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收发器,用于发送该码本指示信息。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接收端设备,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其中,收发器,用于接收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K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其中,对于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每层传输层,该码本指示信息包括: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的个数小于R(L-1)*N;N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R是极化方向个数,R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L是K层传输层使用的波束信息的个数,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处理器,用于根据该码本指示信息,确定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
应注意,对于K层传输层中的其他任一层传输层来说,该码本指示信息中包含的信息可以参考上述技术方案,也可以按照现有技术中的方法实现。相应的,接收端设备可以按照对应的方法确定该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例如,对于K层传输层中的其他任一层传输层来说,若该码本指示信息中包含R(L-1)*N个窄带叠加系数,或者,包含RL*N个窄带叠加系数等。其中,R(L-1)*N和RL*N的解释可参考下文具体实施方式部分,此处不再赘述。接收端设备可以按照具体实施方式部分的公式1确定该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发送端设备可以是网络设备例如基站,也可以是终端;接收端设备可以是终端,也可以是网络设备例如基站。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R(L-1)*N,表示一层传输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的矩阵归一化后得到的矩阵中需要传输的元素个数。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这里的窄带叠加系数,具体是指窄带叠加系数组合。其中,窄带叠加系数组合可以仅包含窄带相位系数,也可以既包含窄带相位系数又包含窄带幅度系数。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一层传输层的N个子带,通常可以是一层传输层的全部子带。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该码本指示信息还可以例如但不限于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K层传输层使用的波束信息,宽带叠加系数等信息。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对于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任一传输层(假设标记为第一传输层),表示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矩阵C,矩阵C中的元素个数是RL*N。在发送端设备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之前,还包括:发送端设备对矩阵C进行转换,得到至少两个子矩阵;或者,发送端设备对矩阵C进行归一化,并对归一化后的矩阵进行转换,得到至少两个子矩阵。在这两种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该码本指示信息包括该至少两个子矩阵中的元素。相应的,接收端设备根据该码本指示信息,确定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可以包括:接收端设备根据该至少两个子矩阵中的元素,以及执行所述转换步骤时使用的算法,恢复出矩阵C,并根据恢复出的矩阵C,确定第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可选的,执行转换步骤时使用的算法包括以下至少一种:SVD算法、QR分解算法等。可选的,发送端设备对矩阵C进行归一化可以包括:发送端设备对矩阵C中的各元素统一进行归一化。或者,发送端设备对矩阵C的每列中的各元素统一进行归一化。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对于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任一传输层(假设标记为第一传输层),表示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矩阵C,矩阵C中的元素个数是N*RL;在发送端设备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之前,还包括:发送端设备从矩阵C中选择T列元素,其中,T小于矩阵C的列数,且该码本指示信息包括该T列元素。相应的,接收端设备根据该码本指示信息,确定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可以包括:接收端设备根据该T列元素,以及该T列元素在矩阵C中的位置信息,恢复出矩阵C,并根据恢复出的矩阵C,确定第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可选的,该码本指示信息还可以包括:该T列元素在矩阵C中的位置信息。另外,该位置信息也可以是收发双方预先约定好的。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对于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任一传输层(假设标记为第一传输层),表示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矩阵C,矩阵C中的元素个数是N*RL;在发送端设备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之前,还包括:发送端设备从矩阵C中选择T列元素,并对该T列元素进行归一化,其中,T小于矩阵C的列数,且该码本指示信息包括归一化后的该T列元素。相应的,接收端设备根据该码本指示信息,确定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可以包括:接收端设备根据归一化后的该T列元素,以及归一化后的该T列元素在矩阵C中的位置信息,恢复出矩阵C,并根据恢复出的矩阵C,确定第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可选的,发送端设备对该T列元素进行归一化,可以包括:发送端设备对该T列元素的每列中的各元素统一进行归一化。可选的,该码本指示信息还可以包括:该T列元素在矩阵C中的位置信息。另外,该位置信息也可以是收发双方预先约定好的。
可以理解的,上述执行归一化的技术方案,可以使得转换后的矩阵、T列元素或归一化后的T列元素在有限范围内进行量化,这样,能够降低接收端设备恢复出的矩阵C与发送端设备执行转换步骤前的矩阵C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最终得到的预编码向量的精确度。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该基站具有实现上述方法实际中基站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基站的结构中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基站执行上述方法中相应的功能。所述收发器用于支持基站与终端之间的通信,向终端发送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信息或者信令,接收基站所发送的信息或指令。所述基站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基站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该终端具有实现上述方法设计中终端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终端的结构中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所述模块可以是软件和/或硬件。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节点,可以包括控制器/处理器,存储器以及通信单元。所述控制器/处理器可以用于协调多个基站之间的资源管理和配置,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描述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方法。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控制节点的程序代码和数据。所述通信单元,用于支持该控制节点与基站进行通信,譬如将所配置的资源的信息发送给基站。
又一方面,所述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可以是一个芯片,其包括处理器和接口,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该存储器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可以位于所述处理器之外,独立存在。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器,该处理器可以包括:
至少一个电路,用于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K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其中,对于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每层传输层,该码本指示信息包括: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的个数小于R(L-1)*N;N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R是极化方向个数,R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L是K层传输层使用的波束信息的个数,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
至少一个电路,用于通过发射器发送该码本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对于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任一传输层,表示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矩阵C,矩阵C中的元素个数是RL*N。该处理器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电路,用于对矩阵C进行转换,得到至少两个子矩阵;或者,用于对矩阵C进行归一化,并对归一化后的矩阵进行转换,得到至少两个子矩阵。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对于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任一传输层,表示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矩阵C,矩阵C中的元素个数是N*RL;该处理器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电路,用于从矩阵C中选择T列元素,其中,T小于矩阵C的列数,且该码本指示信息包括该T列元素。或者,用于从矩阵C中选择T列元素,并对该T列元素进行归一化,其中,T小于矩阵C的列数,且该码本指示信息包括归一化后的该T列元素。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器,该处理器可以包括:
至少一个电路,用于通过接收器接收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K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其中,对于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每层传输层,该码本指示信息包括: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的个数小于R(L-1)*N;N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R是极化方向个数,R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L是K层传输层使用的波束信息的个数,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
至少一个电路,用于根据该码本指示信息,确定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至少一层传输层包括第一传输层,表示第一传输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矩阵C,矩阵C中的元素个数是RL*N;该码本指示信息包括矩阵C转换后得到的至少两个子矩阵中的元素。用于确定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的至少一个电路,具体用于:根据该至少两个子矩阵中的元素,以及执行所述转换步骤时使用的算法,恢复出矩阵C,并根据恢复出的矩阵C,确定第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至少一层传输层包括第一传输层,表示第一传输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矩阵C,矩阵C中的元素个数是RL*N;该码本指示信息包括矩阵C中的T列元素;T小于矩阵C的列数。用于确定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的至少一个电路,具体用于:根据该T列元素,以及该T列元素在矩阵C中的位置信息,恢复出矩阵C,并根据恢复出的矩阵C,确定第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上述方面所述的基站和终端。可选地,还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节点。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基站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终端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对于K层传输层中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每一层传输层来说,码本指示信息携带的该层传输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的个数小于R(L-1)*N,也就是说,相比现有技术反馈的叠加系数减少,这有助于降低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开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所适用的一种无线通信网络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发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接收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就结合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是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所适用的一种无线通信网络10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无线通信网络100包括基站102~106和终端设备108~122,其中,基站102~106彼此之间可通过回程(backhaul)链路(如基站102~106彼此之间的直线所示)进行通信,该回程链路可以是有线回程链路(例如光纤、铜缆),也可以是无线回程链路(例如微波)。终端设备108~122可通过无线链路(如基站102~106与终端设备108~122之间的折线所示)与对应的基站102~106通信。
基站102~106用于为终端设备108~122提供无线接入服务。具体来说,每个基站都对应一个服务覆盖区域(又可称为蜂窝,如图1中各椭圆区域所示),进入该区域的终端设备可通过无线信号与基站通信,以此来接受基站提供的无线接入服务。基站的服务覆盖区域之间可能存在交叠,处于交叠区域内的终端设备可收到来自多个基站的无线信号,因此可以同时由多个基站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例如,多个基站可以采用多点协作(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技术为处于上述交叠区域的终端设备提供服务。例如,如图1所示,基站102与基站104的服务覆盖区域存在交叠,终端设备112便处于该交叠区域之内,因此终端设备112可以收到来自基站102和基站104的无线信号,基站102和基站104可以同时为终端设备112提供服务。又例如,如图1所示,基站102、基站104和基站106的服务覆盖区域存在一个共同的交叠区域,终端设备120便处于该交叠区域之内,因此终端设备120可以收到来自基站102、104和106的无线信号,基站102、104和106可以同时为终端设备120提供服务。
依赖于所使用的无线通信技术,基站又可称为节点B(NodeB),演进节点B(evolvedNodeB,eNodeB)以及接入点(access point,AP)等。此外,根据所提供的服务覆盖区域的大小,基站又可分为用于提供宏蜂窝(macro cell)的宏基站、用于提供微蜂窝(pico cell)的微基站和用于提供毫微微蜂窝(femto cell)的毫微微基站。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未来的基站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名称。
终端设备108~118是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穿戴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如轮船等);还可以部署在空中(例如飞机、气球和卫星上等)。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终端设备有时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设备、UE单元、UE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设备、移动设备、UE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无线通信设备、UE代理或UE装置等。
基站102~106,和终端设备108~122均可配置有多根天线,以支持多入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进一步的说,终端设备108~122既可以支持单用户MIMO(single-user MIMO,SU-MIMO)技术,也可以支持多用户MIMO(multi-userMIMO,MU-MIMO),其中MU-MIMO可以基于空分多址(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DMA)技术来实现。由于配置有多根天线,基站102~106和终端设备108~122还可灵活支持单入单出(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SISO)技术、单入多出(single input multipleoutput,SIMO)和多入单出(multiple input single output,MISO)技术,以实现各种分集(例如但不限于发射分集和接收分集)和复用技术,其中分集技术可以包括例如但不限于(transmit diversity,TD)技术和接收分集(receive diversity,RD)技术,复用技术可以是空间复用(spatial multiplexing)技术。而且上述各种技术还可以包括多种实现方案,例如目前常用的发射分集可以包括,例如但不限于,空时发射分集(space-time transmitdiversity,STTD)、空频发射分集(space-frequency transmit diversity,SFTD)、时间切换发射分集(time switched transmit diversity,TSTD)、频率切换发射分集(frequencyswitch transmit diversity,FSTD)、正交发射分集(orthogonal transmit diversity,OTD)、循环延迟分集(cyclic delay diversity,CDD)等分集方式,以及上述各种分集方式经过衍生、演进以及组合后获得的分集方式。例如,目前LTE标准便采用了空时块编码(space time block coding,STBC)、空频块编码(space frequency block coding,SFBC)和CDD等发射分集方式。
此外,基站102与终端设备104~110可采用各种无线通信技术进行通信,例如但不限于,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技术、频分多址(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技术、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技术、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TD-SC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DMA,OFDMA)技术、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 FDMA,SC-FDMA)技术、空分多址(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DMA)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演进及衍生技术等。上述无线通信技术作为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被众多无线通信标准所采纳,从而构建出了在今天广为人们所熟知的各种无线通信系统(或者网络),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CDMA2000、宽带CDMA(wideband CDMA,WCDMA)、由802.11系列标准中定义的WiFi、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microwave access,WiMAX)、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LTE升级版(LTE-advanced,LTE-A)以及这些无线通信系统的演进系统等。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网络便可以是上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任意系统或者网络。如无特别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应用于上述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系统。此外,术语“系统”和“网络”可以相互替换。
应注意,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网络100仅用于举例,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无线通信网络100还包括其他设备,同时也可根据具体需要来配置基站和终端设备的数量。
示例的,上述无线通信网络100中,网络设备例如基站需要获得信道状态信息,就需要终端上报准确的CSI,通常是以预编码码本的形式,将信道状态信息上报至基站。
在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现方式之前,首先对预编码码本说明如下,另外,本申请相关技术在中国申请号为201710284175.3,发明名称为“一种指示及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和设备”里有介绍,可全文参考。
基于波束组合机制的高精度CSI反馈,预编码码本可以表示为两级码本结构:
W=W1×W2
其中,W1是长时宽带的信息,W2是短时窄带的信息。W1包含需要反馈的波束索引(beam index)和宽带叠加系数,W2包含窄带叠加系数。宽带叠加系数对应的是宽带幅度的量化,窄带叠加系数对应的是窄带幅度和窄带相位的量化。其中,宽带叠加系数可以包括宽带幅度系数,窄带叠加系数可以包括窄带幅度系数和窄带相位系数。
通常,对于K层传输层(rank-K)的预编码码本,其中某一传输层的码本可以表示为:
其中,合成得到。
其中,bi为使用波束组合方法时用于表示CSI选取的beam。为宽带波束幅度系数,代表了对宽带幅度的量化。为窄带叠加系数,代表了对窄带叠加系数的量化。窄带叠加系数包括窄带相位系数。可选的,还可以包括窄带幅度系数。上述公式1中是以窄带叠加系数包括窄带幅度系数和窄带相位系数为例进行说明的。为窄带幅度系数,代表了对窄带幅度的量化。为窄带相位系数,代表了对窄带相位的量化。其中,0≤i<L,L为该层传输层使用的波束信息个数。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的预编码码本可以认为是申请号为201710284175.3,发明名称为“一种指示及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和设备”中的理想预编码向量。另外,公式1中是以极化方向个数是2为例进行说明的。
以上方案描述了1层传输层(rank1)对应的预编码码本,对于K层传输层(rank-K)的预编码码本,上述W2码本矩阵将为K列,对应W2反馈开销将是rank1的K倍,这会增加反馈开销。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以实现低开销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具体的在上述无线通信网络100中,具体的,本申请中的发送端设备可以是上述无线通信网络100中的终端设备,该情况下,接收端设备可以是上述无线通信网络100中的基站。另外,本申请中的发送端设备也可以是上述无线通信网络100中的基站,该情况下,接收端设备可以是上述无线通信网络100中的终端设备。本申请提供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如下步骤200至步骤203:
步骤200、发送端设备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K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其中,对于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每层传输层,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包括: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的个数小于R(L-1)*N;N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R是极化方向个数,R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L是K层传输层使用的波束信息的个数,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
其中,K层传输层使用的L个波束信息可以用于指示一组波束b0~bL-1。波束信息即用于指示波束的信息,例如但不限于是波束的索引。本申请中,一个波束对应一个波束信息。K层传输层使用的L个波束信息是指接收端设备用于构建该K层传输层时所使用的L个波束信息。在一些示例中,对于每一传输层,接收端设备均使用该L个波束信息中的全部波束信息来构建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R(L-1)*N,表示一层传输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的矩阵归一化后得到的矩阵中需要传输的元素个数。为了清楚说明N*R(L-1)的含义,首先可参考上述公式1。在上述公式1中,具体表示一层传输层的一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的向量,该向量是2L*1的向量。进一步地,一层传输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一个矩阵C,矩阵C是一个2L*N的矩阵。可以理解的,若极化方向个数为R,R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则该矩阵C是RL*N的矩阵。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对矩阵C进行归一化。并且,作为归一化基准的窄带叠加系数往往不需要传输。可以理解的,对RL*N的矩阵进行归一化后,一般需要传输除作为归一化基准的窄带叠加系数之外的R(L-1)*N个元素。关于对矩阵C进行归一化的具体实现方式,本申请不进行限定。
应注意,本申请中,步骤200中以及上述对R(L-1)*N的解释中,描述的窄带叠加系数,具体是指窄带叠加系数组合。具体的,若窄带叠加系数仅包括窄带相位系数,则矩阵C中的每一元素表示一个窄带相位系数。若窄带叠加系数包括窄带幅度系数和窄带相位系数,则矩阵C中的每一元素表示一个窄带幅度系数与其对应的窄带相位系数的乘积。
应注意,一层传输层的N个子带,通常可以是一层传输层的全部子带。并且,对于K层传输层中的部分或全部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来说,码本指示信息中携带的关于该传输层的窄带叠加系数均可以参考上述步骤200。
应注意,实际实现时,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还可以例如但不限于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K层传输层使用的波束信息,宽带叠加系数等信息。
应注意,对于K层传输层中的其他任一层传输层来说,该码本指示信息中包含的信息可以参考上述技术方案,也可以按照现有技术中的方法实现。例如,对于K层传输层中的其他任一层传输层来说,码本指示信息中包含R(L-1)*N个窄带叠加系数,或者,包含RL*N个窄带叠加系数等。其中,R(L-1)*N和RL*N的解释可参考上文。
步骤201:发送端设备发送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
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可以是PMI,也可以是其他信息。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可以携带在一个或者多个消息进行传输。另外,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的不同信息的传输周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相比较而言,K层传输层使用的波束信息和宽带叠加系数可以是长周期传输,窄带叠加系数可以是短周期传输。
步骤202、接收端设备接收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
步骤203、接收端设备根据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生成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
关于步骤200中所述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任一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获取方式可参考下文,此处不再赘述。关于K层传输层中的除该至少一层之外的其他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可以按照现有技术中的方法实现。例如,若对于K层传输层中的其他任一层传输层来说,码本指示信息中包含R(L-1)*N个窄带叠加系数,或者,包含RL*N个窄带叠加系数,则接收端设备可以按照上述公式1获取该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对于K层传输层中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每一层传输层来说,码本指示信息携带的该层传输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的个数小于R(L-1)*N,也就是说,相比现有技术,反馈的叠加系数减少,这有助于降低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开销。
本申请对如何实现码本指示信息携带的一层传输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的个数小于R(L-1)*N,不进行限定。下面提供几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下述各实现方式中,假设对于任一传输层(为了便于描述,下文标记为第一传输层),表示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矩阵C,矩阵C中的元素个数是RL*N。关于矩阵C中的元素个数及矩阵C的构成方式等均可以参考上文。
方式一:发送端设备对矩阵C进行转换,得到至少两个子矩阵。该情况下,对于第一传输层,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包括该至少两个子矩阵中的部分或全部元素。
方式二:发送端设备对矩阵C进行归一化,并对归一化后的矩阵进行转换,得到至少两个子矩阵。该情况下,对于第一传输层,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包括该至少两个子矩阵中的部分或全部元素。
基于方式一、二,步骤203可以包括: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子矩阵中的元素,以及执行转换步骤时使用的算法,恢复出矩阵C,并根据恢复出的矩阵C,确定第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需要说明的是,发送端设备执行转换步骤时使用的算法不同,和/或,K层传输层码本的指示信息中传输的信息不同等,可能会使得接收端设备恢复出的矩阵C,与发送端设备执行转换步骤前的矩阵C有所差异。可以理解的,对于接收端设备来说,其并不知道恢复出的矩阵C与发送端设备执行转换步骤前的矩阵C是否有差异。
其中,发送端设备执行转换步骤时使用的算法,可以例如但不限于是以下至少一种: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算法、正交三角(QR)分解算法。
以发送端设备执行转换步骤时使用的算法是SVD算法为例。对矩阵C进行SVD,得到的矩阵可以表示如下:C=USVH。其中,U和VH是酉矩阵,S是对角矩阵。U是RL*RL的矩阵,VH是N*N的矩阵。S是RL*N的矩阵。矩阵S的对角线上的值表示矩阵C的特征值。VH是矩阵V的共轭转置矩阵。该示例中,对于第一传输层,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可以包括:矩阵S的对角线上的t个特征值,矩阵U中的t个列,以及矩阵VH中的t个行(即矩阵V中的t个列)。其中,t是小于或等于矩阵C的秩的一个值。一般地,矩阵U中的t个列,可以例如但不限于是矩阵U中的前t个列;矩阵V中的t个列,可以例如但不限于是矩阵V中的t个列。
可以理解的,若t等于矩阵C的秩,则接收端设备可以无损地恢复出矩阵C,即接收端设备恢复出的矩阵C与发送端设备执行转换步骤前的矩阵C相同。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否对矩阵C进行归一化,会影响到矩阵S中对角线上的元素的值的大小。
对于上述方式一来说,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携带的矩阵S中的元素(即矩阵C的特征值)的量化范围是0~Tmax,其中,Tmax通常是一个经验值。对于上述方式二来说,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携带的矩阵S中的元素(即矩阵C的特征值)的量化范围是0~1。方式二中,通过归一化使得矩阵S中的元素可以在有限范围内进行量化,这样,能够降低接收端设备恢复出的矩阵C与发送端设备执行转换步骤前的矩阵C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最终得到的预编码向量的精确度。其中,发送端设备对矩阵C进行归一化,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之一实现:1)、发送端设备对矩阵C中的各元素统一进行归一化,具体的:将矩阵C中的值最大的元素作为归一化基准对该矩阵C中的其他元素进行归一化。2)、发送端设备对矩阵C的每列中的各元素统一进行归一化,具体的:对于矩阵C中的每列元素,将该列元素中的值最大的元素作为归一化基准对该列元素中的其他元素进行归一化。
方式三:发送端设备从矩阵C中选择T列元素。其中,T小于矩阵C的列数。该情况下,对于第一传输层,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包括该T列元素。
方式四:发送端设备从矩阵C中选择T列元素,并对该T列元素进行归一化。其中,T小于矩阵C的列数。该情况下,对于第一传输层,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包括归一化后的该T列元素。
基于方式三、四,步骤203可以包括:根据T列元素,以及T列元素在矩阵C中的位置信息,恢复出矩阵C,并根据矩阵C,确定第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应注意,对于上述方式四,步骤203中的T列元素具体是指归一化后的T列元素。由于对于接收端设备来说,其并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该T列元素是否是经归一化后的元素,因此,从接收端设备的角度来说,认为该T列元素即是矩阵C中的T列元素。
可以理解的,由于同一传输层的不同子带之间具有相关性,矩阵C中的每一列元素表示该传输层的一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的向量,因此,接收端设备可以根据预估的T列元素对应的T个子带与其余的C-T个子带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插值(如线性插值)等方式恢复出矩阵C。
发送端设备从矩阵C或者矩阵C归一化后得到的矩阵中选择出T列元素时,所使用的规则(下文中称为选择规则),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并且,该选择规则可以例如但不限于是静态配置的,如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依据协议配置的;或者是半静态配置的,如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control,MAC)信令等配置的;或者是动态配置的,如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DCI)来配置。可以理解的,无论是静态、半静态还是动态配置选择规则,均是为了使接收端设备知道该T列元素在矩阵C中的位置信息。换言之,可以理解为:该T列元素在矩阵C中的位置信息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通过信令配置的。
其中,选择规则,可以例如但不限于是以下其中一种:从矩阵C中选择出奇数列的规则,从矩阵C中选择出偶数列的规则,从矩阵C的某列开始每隔若干个列选择一列的规则,从矩阵C中选择出前T列的规则,从矩阵C中选择出后T列的规则,从矩阵C的某列开始连续选择出T列的规则,等等。
本申请对T列元素在矩阵C中的位置信息具体包括哪些信息不进行限定。例如,可以是选择规则,也可以是选择出的T列元素的列的编号等。
对于上述方式三来说,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携带的T列元素的量化范围是0~Tmax,其中,Tmax通常是一个经验值。对于上述方式四来说,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携带的T列元素的量化范围是0~1。方式四中,通过归一化使得T列元素可以在有限范围内进行量化,这样,能够降低接收端设备恢复出的矩阵C与发送端设备执行转换步骤前的矩阵C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最终得到的预编码向量的精确度。其中,发送端设备对T列元素进行归一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发送端设备对选择出的T列元素的每列中的各元素统一进行归一化,具体的:对于该T列元素的每列元素,将该列元素中的值最大的元素作为归一化基准对该列元素中的其他元素进行归一化。
上文结合图1至图2,从方法实现的角度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接收方法,应理解,以上各个实施例的方法中所示的步骤或操作仅仅作为示例,也可以执行其他操作或者各种操作的变形。并且,在具体实施时,各个步骤还可以按照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不同的顺序来执行,并且有可能并非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示出的全部操作或步骤。或者,也可能执行本申请各实施例所示出的更多的操作或步骤。还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发送端设备可以是网络设备例如基站,也可以是终端。接收端设备可以是终端,也可以是网络设备例如基站。
以下,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在具体实现中,本申请的发送端设备可以是终端,接收端设备可以是网络设备。
如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500,至少包括处理器504和收发器508。
处理器504,用于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K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其中,对于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每层传输层,该该码本指示信息包括: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的个数小于R(L-1)*N;N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R是极化方向个数,R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L是K层传输层使用的波束信息的个数,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
收发器508,用于发送处理器504生成的K层传输层的该码本指示信息。
具体实现过程中,对于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任一传输层,表示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矩阵C,矩阵C中的元素个数是RL*N;在生成K层传输层的该码本指示信息之前,处理器504还用于:对矩阵C进行转换,得到至少两个子矩阵;或者,对矩阵C进行归一化,并对归一化后的矩阵进行转换,得到至少两个子矩阵;其中,该码本指示信息包括至少两个子矩阵中的元素。
具体实现过程中,执行转换步骤时使用的算法包括以下至少一种:SVD算法、QR分解算法等。
具体实现过程中,对于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任一传输层,表示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矩阵C,矩阵C中的元素个数是RL*N;在生成K层传输层的该码本指示信息之前,处理器504还用于:从矩阵C中选择T列元素,其中,T小于矩阵C的列数;该码本指示信息包括T列元素;或者,从矩阵C中选择T列元素,并对T列元素进行归一化,其中,T小于矩阵C的列数;该码本指示信息包括归一化后的T列元素。
具体实现过程中,该码本指示信息还包括T列元素在矩阵C中的位置信息。
上述收发器508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终端向网络设备传输或者发送的动作,而处理器504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由终端内部实现的动作。具体请见前面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该终端还可以包括存储器519,其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上述处理器504和存储器519可以集成为一个处理装置,处理器504用于执行存储器519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上述功能。具体实现时,该存储器519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504中。
上述终端还可以包括电源512,用于给终端中的各种器件或电路提供电源;上述终端可以包括天线510,用于将收发器508输出的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令通过无线信号发送出去。
除此之外,为了使得终端的功能更加完善,该终端还可以包括输入单元514,显示单元516,音频电路518,摄像头520和传感器522等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音频电路还可以包括扬声器5182,麦克风5184等。
如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600,至少包括处理器604和收发器608。
收发器608,用于接收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K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其中,对于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每层传输层,该码本指示信息包括: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的个数小于R(L-1)*N;N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R是极化方向个数,R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L是K层传输层使用的波束信息的个数,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
处理器604,用于根据K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确定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
网络设备在具体实现中,还可以包括存储器603,用于保存用于收发器608收到的该码本指示信息或者保存处理器604处理得到的预编码向量。
上述处理器604和存储器603可以合成一个处理装置,处理器604用于执行存储器603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上述功能。具体实现时,该存储器603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604中。
具体实现过程中,至少一层传输层包括第一传输层,表示第一传输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矩阵C,矩阵C中的元素个数是RL*N;该码本指示信息包括矩阵C转换后得到的至少两个子矩阵中的元素;处理器604具体用于:根据至少两个子矩阵中的元素,以及执行转换步骤时使用的算法,恢复出矩阵C,并根据恢复出的矩阵C,确定第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具体实现过程中,至少一层传输层包括第一传输层,表示第一传输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矩阵C,矩阵C中的元素个数是RL*N;该码本指示信息包括矩阵C中的T列元素;T小于矩阵C的列数;处理器604具体用于:接收端设备根据T列元素,以及T列元素在矩阵C中的位置信息,恢复出矩阵C,并根据恢复出的矩阵C,确定第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具体实现过程中,该码本指示信息还包括:T列元素在矩阵C中的位置信息。
上述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天线610,用于将收发器608输出的下行数据或下行控制信令通过无线信号发送出去。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终端的处理器504和网络设备的处理器604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或者CPU和NP的组合。处理器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硬件芯片。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GAL)或其任意组合。
终端的存储器12和网络设备的存储器22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内存(random access memory,RAM);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存储器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本申请装置实施例的网络设备可对应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终端可对应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的终端。并且,网络设备和终端的各个模块的上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的描述可以适用于该装置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装置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述对应的方法实施例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另外,本申请装置实施例中相关内容的描述也可以参考上述对应的方法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8)

1.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端设备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所述K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其中,对于所述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每层传输层,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所述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的个数小于R(L-1)*N;所述N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所述R是极化方向个数,所述R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所述L是所述K层传输层使用的波束信息的个数,所述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
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码本指示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任一传输层,表示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矩阵C,所述矩阵C中的元素个数是RL*N;在所述发送端设备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端设备对所述矩阵C进行转换,得到至少两个子矩阵;
或者,所述发送端设备对所述矩阵C进行归一化,并对归一化后的矩阵进行转换,得到至少两个子矩阵;
其中,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所述至少两个子矩阵中的元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执行所述转换步骤时使用的算法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奇异值分解SVD算法、正交三角QR分解算法。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任一传输层,表示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矩阵C,所述矩阵C中的元素个数是N*RL;在所述发送端设备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端设备从所述矩阵C中选择T列元素,其中,所述T小于所述矩阵C的列数,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所述T列元素;
或者,所述发送端设备从所述矩阵C中选择T列元素,并对所述T列元素进行归一化,其中,所述T小于所述矩阵C的列数;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归一化后的所述T列元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码本指示信息还包括所述T列元素在所述矩阵C中的位置信息。
6.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端设备接收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所述K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其中,对于所述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每层传输层,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所述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的个数小于R(L-1)*N;所述N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所述R是极化方向个数,所述R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所述L是所述K层传输层使用的波束信息的个数,所述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码本指示信息,确定所述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层传输层包括第一传输层,表示所述第一传输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矩阵C,所述矩阵C中的元素个数是RL*N;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矩阵C转换后得到的至少两个子矩阵中的元素;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码本指示信息,确定所述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子矩阵中的元素,以及执行所述转换步骤时使用的算法,恢复出所述矩阵C,并根据恢复出的所述矩阵C,确定所述第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层传输层包括第一传输层,表示所述第一传输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矩阵C,所述矩阵C中的元素个数是N*RL;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矩阵C中的T列元素;所述T小于所述矩阵C的列数;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码本指示信息,确定所述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T列元素,以及所述T列元素在所述矩阵C中的位置信息,恢复出所述矩阵C,并根据恢复出的所述矩阵C,确定所述第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码本指示信息还包括:所述T列元素在所述矩阵C中的位置信息。
10.一种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设备包括:
处理器,用于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所述K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其中,对于所述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每层传输层,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所述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的个数小于R(L-1)*N;所述N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所述R是极化方向个数,所述R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所述L是所述K层传输层使用的波束信息的个数,所述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
收发器,用于发送所述码本指示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任一传输层,表示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矩阵C,所述矩阵C中的元素个数是RL*N;在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之前,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对所述矩阵C进行转换,得到至少两个子矩阵;
或者,对所述矩阵C进行归一化,并对归一化后的矩阵进行转换,得到至少两个子矩阵;
其中,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所述至少两个子矩阵中的元素。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执行所述转换步骤时使用的算法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奇异值分解SVD算法、正交三角QR分解算法。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任一传输层,表示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矩阵C,所述矩阵C中的元素个数是RL*N;在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之前,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从所述矩阵C中选择T列元素,其中,所述T小于所述矩阵C的列数,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所述T列元素;
或者,从所述矩阵C中选择T列元素,并对所述T列元素进行归一化,其中,所述T小于所述矩阵C的列数;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归一化后的所述T列元素。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码本指示信息还包括所述T列元素在所述矩阵C中的位置信息。
15.一种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包括:
收发器,用于接收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所述K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其中,对于所述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每层传输层,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该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所述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的个数小于R(L-1)*N;所述N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所述R是极化方向个数,所述R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所述L是所述K层传输层使用的波束信息的个数,所述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
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码本指示信息,确定所述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层传输层包括第一传输层,表示所述第一传输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矩阵C,所述矩阵C中的元素个数是RL*N;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矩阵C转换后得到的至少两个子矩阵中的元素;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子矩阵中的元素,以及执行所述转换步骤时使用的算法,恢复出所述矩阵C,并根据恢复出的所述矩阵C,确定所述第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层传输层包括第一传输层,表示所述第一传输层的N个子带的窄带叠加系数构成矩阵C,所述矩阵C中的元素个数是RL*N;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矩阵C中的T列元素;所述T小于所述矩阵C的列数;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T列元素,以及所述T列元素在所述矩阵C中的位置信息,恢复出所述矩阵C,并根据恢复出的所述矩阵C,确定所述第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码本指示信息还包括:所述T列元素在所述矩阵C中的位置信息。
CN201710896701.1A 2017-09-26 2017-09-26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Active CN1095608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96701.1A CN109560847B (zh) 2017-09-26 2017-09-26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EP18860170.2A EP3675380B1 (en) 2017-09-26 2018-09-13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and receiving method, sending end device, and receiving end device
PCT/CN2018/105572 WO2019062556A1 (zh) 2017-09-26 2018-09-13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US16/829,389 US10985824B2 (en) 2017-09-26 2020-03-25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and receiving method, transmit-end device, and receive-en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96701.1A CN109560847B (zh) 2017-09-26 2017-09-26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60847A true CN109560847A (zh) 2019-04-02
CN109560847B CN109560847B (zh) 2022-05-13

Family

ID=65864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96701.1A Active CN109560847B (zh) 2017-09-26 2017-09-26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85824B2 (zh)
EP (1) EP3675380B1 (zh)
CN (1) CN109560847B (zh)
WO (1) WO201906255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36720A1 (zh) * 2020-08-21 2022-02-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码本处理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4531935A (zh) * 2019-09-30 2022-05-2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干扰协调的相邻小区tci信令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0270B (zh) * 2017-06-28 2021-0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CN110830092B (zh) 2018-08-10 2021-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指示预编码矩阵和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CN116941203A (zh) * 2021-02-18 2023-10-24 苹果公司 用于稳健的csi反馈的系统和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38663A (zh) * 2011-08-15 2013-02-20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生成交叉极化阵列码本及提供码字索引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20130064129A1 (en) * 2010-06-01 2013-03-14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Selecting Beam Group and Subset of Beam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956617A (zh) * 2013-04-28 2015-09-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确定码本的方法、信息反馈方法及其装置
CN106487435A (zh) * 2015-08-24 2017-03-08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传输编码指示信息和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和装置
CN107094041A (zh) * 2017-05-09 2017-08-25 深圳市雷克斯托通信有限公司 预编码矩阵的构造方法、传输方法、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
CN107148761A (zh) * 2015-09-30 2017-09-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码本反馈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0628B (zh) * 2010-02-12 2015-09-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系统
US8953540B2 (en) * 2010-03-29 2015-02-1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feedbac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multiple antennas
JP5881678B2 (ja) * 2010-04-12 2016-03-09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多重アンテナ支援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効率的な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及び装置
CN104782055B (zh) * 2012-08-31 2017-12-15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虚拟化天线的方法和装置
CN103746730B (zh) * 2014-01-02 2017-02-08 上海交通大学 Lte‑a系统中的两级码本选择方法
CN106160926B (zh) * 2015-04-08 2019-12-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在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反馈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10903958B2 (en) * 2015-06-19 2021-01-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7181514B (zh) * 2016-03-11 2020-09-1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csi反馈方法、预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09150270B (zh) * 2017-06-28 2021-0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US10992354B2 (en) * 2019-01-17 2021-04-27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Differential quantization of precoder matrix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64129A1 (en) * 2010-06-01 2013-03-14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Selecting Beam Group and Subset of Beam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938663A (zh) * 2011-08-15 2013-02-20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生成交叉极化阵列码本及提供码字索引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4956617A (zh) * 2013-04-28 2015-09-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确定码本的方法、信息反馈方法及其装置
CN106487435A (zh) * 2015-08-24 2017-03-08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传输编码指示信息和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和装置
CN107148761A (zh) * 2015-09-30 2017-09-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码本反馈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7094041A (zh) * 2017-05-09 2017-08-25 深圳市雷克斯托通信有限公司 预编码矩阵的构造方法、传输方法、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NTEL CORPORATION,: "R1-1712547,On Type I and Type II CSI reporting", 《3GPP TSG RAN WG1 #90》 *
NOKIA等,: "R1-1711590,Feedback transmission of type II codebook", 《3GPP TSG RAN WG1 NR AD-HOC#2》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31935A (zh) * 2019-09-30 2022-05-2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干扰协调的相邻小区tci信令
WO2022036720A1 (zh) * 2020-08-21 2022-02-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码本处理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75380B1 (en) 2022-04-06
EP3675380A4 (en) 2020-09-09
CN109560847B (zh) 2022-05-13
EP3675380A1 (en) 2020-07-01
US20200244330A1 (en) 2020-07-30
US10985824B2 (en) 2021-04-20
WO2019062556A1 (zh) 2019-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04807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ownlink and uplink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KR102618282B1 (ko) Mimo 측정 기준 신호 및 피드백을 동작시키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KR102269524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정보를 피드백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09560847A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JP5881090B2 (ja) クロネッカー積に基づく空間的チャンネル状態情報フィードバックのため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KR20190089933A (ko) 개선된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다중 레졸루션 csi 보고를 가능하게 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5406911A (zh) 用于高级无线通信系统的具有基扩展的信道状态信息报告
CN109150270A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KR20170075794A (ko) 개선된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을 위한 코드북 디자인 및 구조
EP3562051B1 (en) Parameter indication method and corresponding receive-end device
WO2014010912A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코드북을 이용한 피드백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KR20150100648A (ko) 다중 안테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효율적인 피드백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2396904A2 (en) Uplink precoding method in 2 -tx system
CN109150268B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
WO2015190866A1 (ko) 다중 안테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코드북 구성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899555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codeboo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9004966A (zh) 秩指示方法,秩指示上报方法、设备及系统、存储介质
EP274730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with antenna selec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282196A (zh) 指示、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以及接收、发射端设备
CN108282197A (zh) 指示及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和接收及发射端设备
CN109428636A (zh) 波束指示和上报方法、网络设备、终端
US10594369B2 (en) Channel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channel information determining method, receive end device, and transmit end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