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82196A - 指示、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以及接收、发射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指示、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以及接收、发射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82196A
CN108282196A CN201710007897.4A CN201710007897A CN108282196A CN 108282196 A CN108282196 A CN 108282196A CN 201710007897 A CN201710007897 A CN 201710007897A CN 108282196 A CN108282196 A CN 1082821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trix
diagonal matrix
component matrices
preset value
code boo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0789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82196B (zh
Inventor
金黄平
韩玮
毕晓艳
尚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00789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82196B/zh
Priority to PCT/CN2018/071463 priority patent/WO2018127110A1/zh
Priority to EP18736630.7A priority patent/EP3553961A1/en
Publication of CN1082821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82196A/zh
Priority to US16/503,598 priority patent/US10756793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821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821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78Special codebook structures directed to feedback optim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891Spatial equalizers
    • H04L25/03898Spatial equalizers codebook-based design
    • H04L25/0391Spatial equalizers codebook-based design construction details of matr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ression, Expansion, Code Conversion, And Decoders (AREA)
  • Compression Or Coding Systems Of Tv Signal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指示、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以及接收、发射端设备。指示预编码矩阵的方法包括基于至少一个基础码本确定理想预编码矩阵的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其中每一分量矩阵的维度与理想预编码矩阵的维度相同,且每一分量矩阵的列向量选自至少一个基础码本其中之一的列向量;发送预编码矩阵指示,其中,预编码矩阵指示用于指示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接收端设备和发射端设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将理想预编码矩阵近似表征为多个分量矩阵加权之和的形式,并仅仅反馈对分量矩阵和分量矩阵的权重的指示,可降低反馈预编码矩阵产生的反馈开销。

Description

指示、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以及接收、发射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预编码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指示、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以及接收、发射端设备。
背景技术
多入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的出现,给无线通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在发射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上部署多根天线,MIMO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例如,在分集场景下,MIMO技术可有效提升传输可靠性;在复用场景下,MIMO技术可大大提升传输吞吐量。
MIMO系统通常使用预编码技术来改善信道,以提升空间复用(SpatialMultiplexing)的效果。具体来说,预编码技术使用与信道相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来对空间复用的数据流(下文简称空间流)进行处理,借此来实现对信道的预编码,提升空间流的接收质量。
进行空间复用的每个空间流与预编码矩阵的一个列向量相对应,在预编码过程中,发射端设备通过该列向量对该空间流进行预编码,因此,上述列向量也可称为预编码向量。预编码向量可以由接收端设备确定,并反馈给发射端设备。依照现有技术,针对每一预编码向量都需要反馈用于指示该预编码向量的信息,因此当进行空间复用的空间流较多时,指示这些预编码向量将会产生大量的反馈开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指示预编码矩阵的方法,可以降低指示预编码向量产生的反馈开销。
同时,提供一种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可以降低指示预编码向量产生的反馈开销。
同时,提供一种接收端设备,可以降低指示预编码向量产生的反馈开销。
同时,提供一种发射端设备,可以降低指示预编码向量产生的反馈开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指示预编码矩阵的方法,包括:
基于至少一个基础码本确定理想预编码矩阵的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其中每一分量矩阵的维度与所述理想预编码矩阵的维度相同,且每一分量矩阵的列向量选自所述至少一个基础码本其中之一的列向量;
发送预编码矩阵指示,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指示用于指示所述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包括:
接收预编码矩阵指示,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指示用于指示基于至少一个基础码本确定的理想预编码矩阵的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其中每一分量矩阵的维度与所述理想预编码矩阵的维度相同,且每一分量矩阵的列向量选自所述至少一个基础码本其中之一的列向量;
根据所述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确定所述理想预编码矩阵。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接收端设备,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基于至少一个基础码本确定理想预编码矩阵的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其中每一分量矩阵的维度与所述理想预编码矩阵的维度相同,且每一分量矩阵的列向量选自所述至少一个基础码本其中之一的列向量;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预编码矩阵指示,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指示用于指示所述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发射端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预编码矩阵指示,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指示用于指示基于至少一个基础码本确定的理想预编码矩阵的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其中每一分量矩阵的维度与所述理想预编码矩阵的维度相同,且每一分量矩阵的列向量选自所述至少一个基础码本其中之一的列向量;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确定所述理想预编码矩阵。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每一分量矩阵包含至少两个列向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至少一个基础码本为一个基础码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基础码本为:
其中B为所述基础码本,且:
矩阵中的元素d(m1,n1)为:
或者
O1和N1为预设值且O1和N1均为正整数,0≤m1≤N1-1,0≤n1≤O1N1-1;
矩阵中的元素d(m2,n2)为:
或者
O2和N2为预设值且O2和N2均为正整数,0≤m2≤N2-1,0≤n2≤O2N2-1;
ψ为对角矩阵,该对角矩阵的主对角线上的第i个元素Λii为:
Λii=ejx
其中1≤i≤O1O2N1N2,x为码本参数,且0≤x≤2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基础码本为:
其中B为所述基础码本,且:
矩阵中的元素d(m1,n1)为:
或者
N1为预设值且N1为正整数,0≤m1≤N1-1,0≤n1≤N1-1;
矩阵中的元素d(m2,n2)为:
或者
N2为预设值且N2为正整数,0≤m2≤N2-1,0≤n2≤N2-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O1为预设值且O1为正整数,k1为第一码本参数且k1为整数,且0≤k1≤O1-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阵为:
若:
则该对角阵为:
其中O2为预设值且O2为正整数,k2为第二码本参数且k2为整数,且0≤k2≤O2-1;ψ为对角矩阵,该对角矩阵的主对角线上的第i个元素Λii为:
Λii=ejx
其中1≤i≤O1O2N1N2,x为第三码本参数,且0≤x≤2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基础码本为:
其中B为所述基础码本,且矩阵中的元素d(m1,n1)为:
或者
N1为预设值且N1为正整数,0≤m1≤N1-1,0≤n1≤N1-1;
矩阵中的元素d(m2,n2)为:
或者
N2为预设值且N2为正整数,0≤m2≤N2-1,0≤n2≤N2-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O1为预设值且O1为正整数,k1为第一码本参数且k1为整数,且0≤k1≤O1-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O2为预设值且O2为正整数,k2为第二码本参数且k2为整数,且0≤k2≤O2-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Q1为预设值且Q1为正整数,q1为第三码本参数且q1为整数,且-(Q1-1)≤q1≤(Q1-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Q2为预设值且Q2为正整数,q2为第四码本参数且q2为整数,且-(Q2-1)≤q2≤(Q2-1。)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基础码本为:
其中B为所述基础码本,且矩阵中的元素d(m1,n1)为:
或者
N1为预设值且N1为正整数,0≤m1≤N1-1,0≤n1≤N1-1;
矩阵中的元素d(m2,n2)为:
或者
N2为预设值且N2为正整数,0≤m2≤N2-1,0≤n2≤N2-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O1为预设值且O1为正整数,k1为第一码本参数且k1为整数,且0≤k1≤O1-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O2为预设值且O2为正整数,k2为第二码本参数且k2为整数,且0≤k2≤O2-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Q1为预设值且Q1为正整数,p1为第三码本参数且p1为整数,且0≤p1≤(Q1-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Q2为预设值且Q2为正整数,p2为第四码本参数且p2为整数,且0≤p2≤(Q2-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Q3为预设值且Q3为正整数,q1为第五码本参数且q1为整数,且0≤q1≤(Q3-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Q4为预设值且Q4为正整数,q2为第六码本参数且q2为整数,且0≤q2≤(Q4-1)。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基础码本为:
其中B为所述基础码本,且矩阵中的元素d(m1,n1)为:
或者
N1为预设值且N1为正整数,0≤m1≤N1-1,0≤n1≤N1-1;
矩阵中的元素d(m2,n2)为:
或者
N2为预设值且N2为正整数,0≤m2≤N2-1,0≤n2≤N2-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O1为预设值且O1为正整数,k1为第一码本参数且k1为整数,且0≤k1≤O1-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O2为预设值且O2为正整数,k2为第二码本参数且k2为整数,且0≤k2≤O2-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Q1为预设值且Q1为正整数,q1为第三码本参数且q1为整数,且-(Q1-1)≤q1≤(Q1-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Q2为预设值且Q2为正整数,q2为第四码本参数且q2为整数,且-(Q2-1)≤q2≤(Q2-1)。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对于上述任一种基础码本,该基础码本中的至少一个分块矩阵配置有额外的系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对于上述任一种基础码本,该基础码本中的至少一个分块矩阵中的至少一个组成矩阵配置有额外的系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每一分量矩阵的列向量数量为偶数时,若:
为该分量矩阵的列向量,则
也为该分量矩阵的列向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每一分量矩阵的列向量数量大于1且为奇数时,除其中一个列向量外,对于其他列向量,若:
为该分量矩阵的列向量,则
也为该分量矩阵的列向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将理想预编码矩阵近似表征为多个分量矩阵加权之和的形式,并且在反馈预编码矩阵时,仅仅反馈分量矩阵及其权重。在这种情况下,相比现有技术对于每个分量向量需要反馈一个权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仅对每个分量矩阵反馈一个权重,由此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降低指示预编码矩阵产生的反馈开销。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网络的示范性示意图;
图2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指示预编码矩阵的方法的示范性流程图;
图3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阵列的示范性示意图;
图4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的示范性流程图;
图5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接收端设备的示范性逻辑结构示意图;
图6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射端设备的示范性逻辑结构示意图;
图7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接收端设备的示范性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8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射端设备的示范性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网络100的示范性示意图。如图1所示,无线通信网络100包括基站102~106和终端设备108~122,其中,基站102~106彼此之间可通过回程(backhaul)链路(如基站102~106彼此之间的直线所示)进行通信,该回程链路可以是有线回程链路(例如光纤、铜缆),也可以是无线回程链路(例如微波)。终端设备108~122可通过无线链路(如基站102~106与终端设备108~122之间的折线所示)与对应的基站102~106通信。
基站102~106用于为终端设备108~122提供无线接入服务。具体来说,每个基站都对应一个服务覆盖区域(又可称为蜂窝,如图1中各椭圆区域所示),进入该区域的终端设备可通过无线信号与基站通信,以此来接受基站提供的无线接入服务。基站的服务覆盖区域之间可能存在交叠,处于交叠区域内的终端设备可收到来自多个基站的无线信号,因此这些基站可以进行相互协同,以此来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例如,多个基站可以采用多点协作(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技术为处于上述交叠区域的终端设备提供服务。例如,如图1所示,基站102与基站104的服务覆盖区域存在交叠,终端设备112便处于该交叠区域之内,因此终端设备112可以收到来自基站102和基站104的无线信号,基站102和基站104可以进行相互协同,来为终端设备112提供服务。又例如,如图1所示,基站102、基站104和基站106的服务覆盖区域存在一个共同的交叠区域,终端设备120便处于该交叠区域之内,因此终端设备120可以收到来自基站102、104和106的无线信号,基站102、104和106可以进行相互协同,来为终端设备120提供服务。
依赖于所使用的无线通信技术,基站又可称为节点B(NodeB),演进节点B(evolvedNodeB,eNodeB)以及接入点(Access Point,AP)等。此外,根据所提供的服务覆盖区域的大小,基站又可分为用于提供宏蜂窝(Macro cell)的宏基站、用于提供微蜂窝(Pico cell)的微基站和用于提供毫微微蜂窝(Femto cell)的毫微微基站等。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未来的基站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名称。
终端设备108~122可以是具备无线通信功能的各种无线通信设备,例如但不限于移动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智能电话、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无线数据卡、无线调制解调器(Modulator demodulator,Modem)或者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等。随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之前不具备通信功能的设备,例如但不限于,家用电器、交通工具、工具设备、服务设备和服务设施,开始通过配置无线通信单元来获得无线通信功能,从而可以接入无线通信网络,接受远程控制。此类设备因配置有无线通信单元而具备无线通信功能,因此也属于无线通信设备的范畴。此外,终端设备108~122还可以称为移动台、移动设备、移动终端、无线终端、手持设备、客户端等。
基站102~106,和终端设备108~122均可配置有多根天线,以支持MIMO(多入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技术。进一步的说,基站102~106和终端设备108~122既可以支持单用户MIMO(Single-User MIMO,SU-MIMO)技术,也可以支持多用户MIMO(Multi-User MIMO,MU-MIMO),其中MU-MIMO可以基于空分多址(Spac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SDMA)技术来实现。由于配置有多根天线,基站102~106和终端设备108~122还可灵活支持单入单出(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SISO)技术、单入多出(Single InputMultiple Output,SIMO)和多入单出(Multiple Input Single Output,MISO)技术,以实现各种分集(例如但不限于发射分集和接收分集)和复用技术,其中分集技术可以包括例如但不限于发射分集(Transmit Diversity,TD)技术和接收分集(Receive Diversity,RD)技术,复用技术可以是空间复用(Spatial Multiplexing)技术。而且上述各种技术还可以包括多种实现方案,例如发射分集技术可以包括,空时发射分集(Space-Time TransmitDiversity,STTD)、空频发射分集(Space-Frequency Transmit Diversity,SFTD)、时间切换发射分集(Time Switched Transmit Diversity,TSTD)、频率切换发射分集(FrequencySwitch Transmit Diversity,FSTD)、正交发射分集(Orthogonal Transmit Diversity,OTD)、循环延迟分集(Cyclic Delay Diversity,CDD)等分集方式,以及上述各种分集方式经过衍生、演进以及组合后获得的分集方式。例如,目前LTE(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标准便采用了空时块编码(Space Time Block Coding,STBC)、空频块编码(Space Frequency Block Coding,SFBC)和CDD等发射分集方式。
此外,基站102~106与终端设备108~122可采用各种无线通信技术进行通信,例如但不限于,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技术、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技术、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技术、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TD-SC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DMA,OFDMA)技术、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 FDMA,SC-FDMA)技术、空分多址(Spac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SDMA)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演进及衍生技术等。上述无线通信技术作为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被众多无线通信标准所采纳,从而构建出了在今天广为人们所熟知的各种无线通信系统(或者网络),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CDMA2000、宽带CDMA(Wideband CDMA,WCDMA)、由802.11系列标准定义的WiFi、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Microwave Access,WiMAX)、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LTE升级版(LTE-Advanced,LTE-A)以及这些无线通信系统的演进系统等。如无特别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应用于上述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系统。此外,术语“系统”和“网络”可以相互替换。
应注意,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网络100仅用于举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无线通信网络100还可能包括其他设备,例如但不限于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同时也可根据具体需要来配置基站和终端设备的数量。
通常来说,在通信过程中,接收端设备根据发射端设备发射的参考信号确定信道矩阵,并基于信道矩阵和码本确定预编码矩阵,以及将预编码矩阵反馈给发射端设备。发射端设备根据预编码矩阵对待发射数据进行预编码,并将预编码后的数据发往接收端设备。在本文中,上述接收端设备可以是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108~122,发射端设备可以是图1所示的基站102~106;或者,上述接收端设备可以是图1所示的基站102~106,发射端设备可以是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108~12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指示以及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案,以及相应的接收端设备和发射端设备,下面就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图2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指示预编码矩阵的方法200的示范性流程图。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方法200可由例如但不限于接收端设备来执行。
步骤202,基于至少一个基础码本确定理想预编码矩阵的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其中每一分量矩阵的维度与所述理想预编码矩阵的维度相同,且每一分量矩阵的列向量选自所述至少一个基础码本其中之一的列向量。
步骤204,发送预编码矩阵指示,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指示用于指示所述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理想预编码矩阵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获得,且通过不同方法获得的理想预编码矩阵可以不同。例如,上述理想预编码矩阵可通过对信道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来获得。具体来说,对信道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可以将信道矩阵分解为左酉矩阵、对角矩阵和右酉矩阵三者乘积的形式。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以将右酉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理想预编码矩阵。此外,上述依照奇异值分解获得的理想预编码矩阵,也可以通过,例如但不限于,对信道矩阵的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来获得。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以根据系统设计的整体需要,确定理想预编码矩阵的具体值及其获取方法。有关理想预编码矩阵的技术细节已经在现有技术中进行了清楚的描述,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在获得上述理想预编码矩阵之后,可以将该理想预编码矩阵近似表示成多个分量矩阵加权之和的形式,即:
其中P代表理想预编码矩阵,bi代表分量矩阵i,ai代表分量矩阵i的权重。每一分量矩阵的维度与理想预编码矩阵的维度相同。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需要(例如但不限于精确度的需要),设置分量矩阵的数量m(m为正整数),例如,分量矩阵的数量可以为预设的数量。
分量矩阵的列向量选自基础码本。基础码本通常可以表现为矩阵的形式,因此也可将基础码本称为基础码本矩阵。对于本文提到的基础码本,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或者,如果未与其在相关描述中的实际作用或者内在逻辑相抵触,则均可与基础码本矩阵互换。
基础码本矩阵包含多个列向量,基于这些列向量可以构建多个候选矩阵,这些候选矩阵的维度与理想预编码矩阵的维度相同,且候选矩阵的每一列向量为基础码本矩阵所包含的多个列向量其中之一。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根据基础码本矩阵的列向量生成候选矩阵。例如,若理想预编码矩阵包含两个列向量,则可以在基础码本矩阵中任选两个列向量作为候选矩阵的列向量,以此来构建候选矩阵。此外,还可以对候选矩阵的列向量设置约束条件,如此一来,基础码本矩阵中满足约束条件的列向量才可被选中用来构建候选矩阵。上述约束条件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构成候选矩阵的列向量彼此正交。
在生成多个候选矩阵之后,可以在这些候选矩阵中选择若干候选矩阵,作为分量矩阵。分量矩阵的选择方法有许多种,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例如,可以根据候选矩阵与理想预编码矩阵的接近程度,从候选矩阵中选择分量矩阵,其中与理想预编码矩阵接近程度最高的多个候选矩阵,即可被选中作为分量矩阵。举例来说,若理想预编码矩阵为:
[v1,v2,…,vR],
候选矩阵为:
[b1,b2,…,bR],
则可以将候选矩阵与理想预编码矩阵的接近程度表示为:
其中代表向量bi的共轭转置向量。同时,若上述候选矩阵:
[b1,b2,…,bR]
被选中作为分量矩阵,则该分量矩阵的权重可以表示为:
此外,上述接近程度还可以表示为,例如但不限于,候选矩阵与理想预编码矩阵的欧氏距离。
当存在多个基础码本矩阵时,不同分量矩阵的列向量可能选自不同的基础码本矩阵,但每一分量矩阵的列向量可以被限定为来自同一基础码本矩阵,以降低处理开销及反馈开销。此外,分量矩阵可以包含至少一个列向量,也可以包含至少两个列向量。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指示分量矩阵,例如但不限于,可以指示分量矩阵的列向量的索引,并通过索引的排列顺序来反映列向量在分量矩阵中的位置。当然,也可以直接指示分量矩阵本身。同样的,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指示分量矩阵的权重。例如,为降低指示分量矩阵的权重而产生的开销,可以对上述权重进行量化。在这种情况下,图2所示方法200中确定以及指示的权重可以理解为权重的量化值。更进一步的说,可以将该量化值表示为二进制序列或者索引的形式,并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例如反馈开销)来设置该二进制序列或者索引的长度。如此一来,图2所示方法200中确定以及指示的权重还可以理解为权重量化值对应的二进制序列或者索引。此外,还可以对上述权重进行其他处理,以降低指示该权重所带来的开销。在这种情况下,图2所示方法200中确定以及指示的权重可以理解经过上述处理之后的权重。当然,也可以直接指示权重本身。
应注意,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分量矩阵的确定和指示周期与权重的确定和指示周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举例来说,分量矩阵的确定和指示周期可以长于或者短于权重的确定和指示周期。在这种情况下,方法200中确定和指示分量矩阵的操作,与确定和指示权重的操作,应当理解为可以是在相同反馈周期内完成的,也可以是在不同反馈周期内完成。此外,分量矩阵及其权重既可以是基于宽带(例如整个系统带宽,例如20M或者10M)来确定和指示的,也可以是基于窄带(例如整个系统带宽内的一个子带,例如2M或者1M)来确定和指示的。事实上,在现有技术中,码本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W=W1W2
其中W1可以称为长时/宽带码本,W2可以称为短时/窄带码本。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分量矩阵的确认和指示方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W1的确认和指示方式,权重的确认和指示的确认和指示方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W2的确认和指示方式,而方法200中确定和指示分量矩阵的操作应当理解为涵盖这些确认和指示方式。
现有技术以一组分量向量来近似表征理想预编码矩阵中的各个理想预编码向量(即理想预编码矩阵的列向量),每一理想预编码向量被近似表示为这一组分量向量中若干分量向量的加权之和的形式。根据现有技术,对于每一理想预编码向量,都需要反馈用于表征该理想预编码向量的分量向量及其权重,当进行空间复用的空间流数量较多时,反馈开销很大。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将理想预编码矩阵近似表征为多个分量矩阵加权之和的形式,并且在反馈预编码矩阵时,仅仅反馈分量矩阵及其权重。在这种情况下,相比现有技术对于每个分量向量需要反馈一个权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仅对每个分量矩阵反馈一个权重(即分量矩阵中的多个列向量对应同一权重),由此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降低指示预编码矩阵产生的反馈开销。
应注意,在一些情况下,通过多个分量矩阵加权之和来近似表示的理想预编码矩阵可能需要进行重构才能用于进行预编码。例如,在MU-MIMO场景下,发射端设备需要根据同时调度的多个接收端设备的上述近似表示的理想预编码矩阵进行重构操作,来获得针对每个接收端设备的真正用于预编码的预编码矩阵,其中,重构的目的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通过将不同接收端设备的预编码向量设置成彼此正交,来降低发往一个接收端设备的信号对另一接收端设备造成的干扰。上述重构过程可基于多种算法来进行,例如但不限于,迫零(Zero-Forcing,ZF)算法、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MMSE)算法和块对角化(Block Diagonalization,BD)算法。
作为可选的,为更加准确的描述信道环境,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多种基础码本,下面就对这些基础码本进行详细的描述。
基础码本通常与天线阵列相关联,举例来说,基础码本表达式所涉及的许多参数可以理解为是用于表征天线阵列的不同属性。因此,为便于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础码本,下文将结合天线阵列对基础码本进行描述。尽管如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础码本并非仅限于特定的天线阵列。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以按照具体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天线阵列,并基于所选的天线阵列,设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础码本中涉及的各种参数,以便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础码本确定预编码矩阵。
图3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阵列300的示范性示意图。如图3所示,天线阵列300包含多个振元组302,这些振元组302以矩阵方式进行排布。具体来说,该矩阵的每一行包含多个振元组302,每一列包含多个振元组302。每个振元组302包含两个振元,分别为工作在第一极化方向的振元304和工作在第二极化方向的振元306。
在本文描述中,代表克罗内克乘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基础码本B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其中:
矩阵可以称为经过过采样的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Fourier Transform,DFT)矩阵,且中的元素d(m1,n1)的值可以为:
或者
O1和N1为预设值且O1和N1均为正整数,0≤m1≤N1-1,0≤n1≤O1N1-1。中的元素d(m2,n2)的值可以为:
或者
O2和N2为预设值且O2和N2均为正整数,0≤m2≤N2-1,0≤n2≤O2N2-1。ψ为对角矩阵,该对角矩阵的主对角线上的第i个元素Λii的值为:
Λii=ejx
其中1≤i≤O1O2N1N2,x为码本参数,该码本参数是一个变量,且0≤x≤2π。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O1和O2的作用可以理解为进行过采样,N1和N2可用于表示上述天线阵列300中每一行(或者列)振元组302中振元组302的数量和每一列(或者行)振元组302中振元组302的数量,Λii可用于设置振元组302中工作在不同极化方向上的振元之间的极化相位差,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以从一组预设数量的预设取值(例如)之中选择码本参数x的取值。
不难理解,若图2所示的方法200是基于第一种基础码本进行的,则在指示确定的分量矩阵时,需要指示码本参数x的取值,以及从基于该码本参数x的取值确定的基础码本中选择的分量矩阵,而分量矩阵可以进一步通过该分量矩阵的列向量的索引来指示,并可以通过索引的排列顺序指示列向量在分量矩阵中的位置。应注意,所指示的码本参数x的取值可能有至少一个,因此选择的分量矩阵可能来自至少一个基础码本。当所指示的码本参数x的取值为多个时,在指示确定的分量矩阵时,还需要指示分量矩阵与码本参数x的取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基础码本B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其中:
矩阵可以称为二维DFT矩阵,且中的元素d(m1,n1)的值可以为:
或者
N1为预设值且N1为正整数,0≤m1≤N1-1,0≤n1≤N1-1。中的元素d(m2,n2)的值可以为:
或者
N2为预设值且N2为正整数,0≤m2≤N2-1,0≤n2≤N2-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其中O1为预设值且O1为正整数,k1为第一码本参数,该第一码本参数是一个变量且k1为整数,且0≤k1≤O1-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阵可表示为:
若:
则该对角阵可表示为:
其中O2为预设值且O2为正整数,k2为第二码本参数,该第二码本参数是一个变量且k2为整数,且0≤k2≤O2-1。ψ为对角矩阵,该对角矩阵的主对角线上的第i个元素Λii的值为:
Λii=ejx
其中1≤i≤O1O2N1N2,x为第三码本参数,该第三码本参数是一个变量,0≤x≤2π。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O1和O2的作用可以理解为进行过采样,第一码本参数k1和第二码本参数k2可用于将生成的基础码本B内的各个列向量设置成彼此正交,N1和N2可用于表示上述天线阵列300中每一行(或者列)振元组302中振元组302的数量和每一列(或者行)振元组302中振元组302的数量,Λii可用于设置振元组302中工作在不同极化方向上的振元之间的极化相位差,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以从一组预设数量的预设取值(例如)之中选择码本参数x的取值。
不难理解,若图2所示的方法200是基于第二种基础码本进行的,则在指示确定的分量矩阵时,需要指示码本参数组,以及从基于该码本参数组确定的基础码本中选择的分量矩阵,其中,每个码本参数组中包含第一码本参数k1的一个取值、第二码本参数k2的一个取值以及第三码本参数x的一个取值,而分量矩阵可以进一步通过该分量矩阵的列向量的索引来指示,并可以通过索引的排列顺序指示列向量在分量矩阵中的位置。应注意,所指示的码本参数组可能有至少一个,因此选择的分量矩阵可能来自至少一个基础码本。当所指示的码本参数组为多个时,在指示确定的分量矩阵时,还需要指示分量矩阵与码本参数组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基础码本B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其中,矩阵可以称为二维DFT矩阵,且中的元素d(m1,n1)的值可以为:
或者
N1为预设值且N1为正整数,0≤m1≤N1-1,0≤n1≤N1-1。中的元素d(m2,n2)的值可以为:
或者
N2为预设值且N2为正整数,0≤m2≤N2-1,0≤n2≤N2-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其中O1为预设值且O1为正整数,k1为第一码本参数,该第一码本参数是一个变量且k1为整数,且0≤k1≤O1-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其中O2为预设值且O2为正整数,k2为第二码本参数,该第二码本参数是一个变量且k2为整数,且0≤k2≤O2-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其中Q1为预设值且Q1为正整数,q1为第三码本参数,该第三码本参数是一个变量且q1为整数,且-(Q1-1)≤q1≤(Q1-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其中Q2为预设值且Q2为正整数,q2为第四码本参数,该第四码本参数是一个变量且q2为整数,且-(Q2-1)≤q2≤(Q2-1)。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O1和O2的作用可以理解为进行过采样,第一码本参数k1和第二码本参数k2可用于将生成的基础码本B内的各个列向量设置成彼此正交,N1和N2可用于表示上述天线阵列300中每一行(或者列)振元组302中振元组302的数量和每一列(或者行)振元组302中振元组302的数量,Q1、Q2、第三码本参数q1和第四码本参数q2可用于设置阵元组302内振元的极化相位。
不难理解,若图2所示的方法200是基于第三种基础码本进行的,则在指示确定的分量矩阵时,需要指示码本参数组,以及从基于该码本参数组确定的基础码本中选择的分量矩阵,其中,每个码本参数组中包含第一码本参数k1的一个取值、第二码本参数k2的一个取值、第三码本参数q1的一个取值和第四码本参数q2的一个取值,而分量矩阵可以进一步通过该分量矩阵的列向量的索引来指示,并可以通过索引的排列顺序指示列向量在分量矩阵中的位置。应注意,所指示的码本参数组可能有至少一个,因此选择的分量矩阵可能来自至少一个基础码本。当所指示的码本参数组为多个时,在指示确定的分量矩阵时,还需要指示分量矩阵与码本参数组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基础码本B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其中,矩阵可以称为二维DFT矩阵,且中的元素d(m1,n1)的值可以为:
或者
N1为预设值且N1为正整数,0≤m1≤N1-1,0≤n1≤N1-1。中的元素d(m2,n2)的值可以为:
或者
N2为预设值且N2为正整数,0≤m2≤N2-1,0≤n2≤N2-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其中O1为预设值且O1为正整数,k1为第一码本参数,该第一码本参数是一个变量且k1为整数,且0≤k1≤O1-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其中O2为预设值且O2为正整数,k2为第二码本参数,该第二码本参数是一个变量且k2为整数,且0≤k2≤O2-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其中Q1为预设值且Q1为正整数,p1为第三码本参数,该第三码本参数是一个变量且p1为整数,且0≤p1≤(Q1-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其中Q2为预设值且Q2为正整数,p2为第四码本参数,该第四码本参数是一个变量且p2为整数,且0≤p2≤(Q2-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其中Q3为预设值且Q3为正整数,q1为第五码本参数,该第五码本参数是一个变量且q1为整数,且0≤q1≤(Q3-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其中Q4为预设值且Q4为正整数,q2为第六码本参数,该第六码本参数是一个变量且q2为整数,且0≤q2≤(Q4-1)。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O1和O2的作用可以理解为进行过采样,第一码本参数k1和第二码本参数k2,可用于将生成的基础码本B内的各个列向量设置成彼此正交,N1和N2可用于表示上述天线阵列300中每一行(或者列)振元组302中振元组302的数量和每一列(或者行)振元组302中振元组302的数量,Q1、Q2、Q3、Q4、第三码本参数p1、第四码本参数p2、第五码本参数q1和第六码本参数q2可用于设置阵元组302内振元的极化相位。
不难理解,若图2所示的方法200是基于第四种基础码本进行的,则在指示确定的分量矩阵时,需要指示码本参数组,以及从基于该码本参数组确定的基础码本中选择的分量矩阵,其中,每个码本参数组中包含第一码本参数k1的一个取值、第二码本参数k2的一个取值、第三码本参数p1的一个取值、第四码本参数p2的一个取值、第五码本参数q1的一个取值和第六码本参数q2的一个取值,而分量矩阵可以进一步通过该分量矩阵的列向量的索引来指示,并可以通过索引的排列顺序指示列向量在分量矩阵中的位置。应注意,所指示的码本参数组可能有至少一个,因此选择的分量矩阵可能来自至少一个基础码本。当所指示的码本参数组为多个时,在指示确定的分量矩阵时,还需要指示分量矩阵与码本参数组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基础码本B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其中,矩阵可以称为二维DFT矩阵,且中的元素d(m1,n1)的值可以为:
或者
N1为预设值且N1为正整数,0≤m1≤N1-1,0≤n1≤N1-1。中的元素d(m2,n2)的值可以为:
或者
N2为预设值且N2为正整数,0≤m2≤N2-1,0≤n2≤N2-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其中O1为预设值且O1为正整数,k1为第一码本参数,该第一码本参数是一个变量且k1为整数,且0≤k1≤O1-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其中O2为预设值且O2为正整数,k2为第二码本参数,该第二码本参数是一个变量且k2为整数,且0≤k2≤O2-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其中,Q1为预设值且Q1为正整数,q1为第三码本参数,该第三码本参数是一个变量且q1为整数,且-(Q1-1)≤q1≤(Q1-1)。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可表示为:
其中,Q2为预设值且Q2为正整数,q2为第四码本参数,该第四码本参数是一个变量且q2为整数,且-(Q2-1)≤q2≤(Q2-1)。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O1和O2的作用可以理解为进行过采样,第一码本参数k1和第二码本参数k2可用于将生成的基础码本B内的各个列向量设置成彼此正交,N1和N2可用于表示上述天线阵列300中每一行(或者列)振元组302中振元组302的数量和每一列(或者行)振元组302中振元组302的数量,Q1、Q2、第三码本参数q1和第四码本参数q2可用于设置阵元组302内振元的极化相位。
不难理解,若图2所示的方法200是基于第五种基础码本进行的,则在指示确定的分量矩阵时,需要指示码本参数组,以及从基于该码本参数组确定的基础码本中选择的分量矩阵,其中,每个码本参数组中包含第一码本参数k1的一个取值、第二码本参数k2的一个取值以及第三码本参数q1的一个取值和第四码本参数q2的一个取值,而分量矩阵可以进一步通过该分量矩阵的列向量的索引来指示,并可以通过索引的排列顺序指示列向量在分量矩阵中的位置。应注意,所指示的码本参数组可能有至少一个,因此选择的分量矩阵可能来自至少一个基础码本。当所指示的码本参数组为多个时,在指示确定的分量矩阵时,还需要指示分量矩阵与码本参数组之间的对应关系。
不难理解,对于上述第一种基础码本至第五种基础码本之中的任一种基础码本,当其列向量的元素数量为偶数时,其列向量都可以表示成如下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在基于上述第一种基础码本至第五种基础码本之中的任一种基础码本确定分量矩阵时,可以对分量矩阵的选择做进一步的优化。例如,可以对分量矩阵设置约束条件,该约束条件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如下约束条件:
当分量矩阵的列向量数量为偶数时,若:
为分量矩阵的列向量,则
也为该分量矩阵的列向量;
当分量矩阵的列向量数量大于1且为奇数时,除其中一个列向量外,其他列向量均满足如下条件,即,若:
为分量矩阵的列向量,则
也为该分量矩阵的列向量。
举例来说,若分量矩阵包含两个列向量,基于上述约束条件,该分量矩阵可表示为:
或者
若分量矩阵包含三个列向量,基于上述约束条件,该分量矩阵可表示为例如但不限于:
其中上述分量矩阵中各个列向量的具体位置并非仅限于上述位置。
若分量矩阵包含四个列向量,基于上述约束条件,该分量矩阵可表示为例如但不限于:
其中上述分量矩阵中各个列向量的具体位置并非仅限于上述位置。
应注意,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如果需要指示码本参数或者码本参数组,可以通过码本参数或者码本参数组的索引来进行指示。此外,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发射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可以预先协商确定码本参数或者码本参数组。又或者,发射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中的任一设备还可以向对端设备指示码本参数或者码本参数组。再或者,可以在进行通信系统设计时,预先设定码本参数或者码本参数组。如此一来,接收端设备便可预先确定用于确定分量矩阵及其权重的基础码本。在这种情况下,当确定的分量矩阵来自一个基础码本时,接收端设备在指示分量矩阵及其权重时,可以无需指示码本参数或者码本参数组。即使确定的分量矩阵来自多个基础码本,接收端设备在指示分量矩阵及其权重时,也可以通过码本参数或码本参数组的索引,或者分量矩阵的预设排列顺序,来显式或者隐式的指示码本参数或者码本参数组。由此可见,在指示分量矩阵及其权重时,码本参数或者码本参数组并非必须指示。不难理解,为降低处理及反馈开销,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以仅仅基于一个基础码本确定所有分量矩阵以及这些分量矩阵的权重。
对于上文所述的各种基础码本,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还可以对基础码本的至少一个分块矩阵的至少一个组成矩阵(例如但不限于DFT矩阵和对角矩阵等)设置相应的系数,该系数的具体取值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此外,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对基础码本的至少一个分块矩阵设置合适的系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基于多种参数来构建基础码本,这使得该基础码本可以更加准确的描述信道环境。如此一来,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础码本确定的预编码矩阵,可以更加准确的匹配信道,从而提升预编码效果。
图4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400的示范性流程图。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方法400可由例如但不限于发射端设备来执行。
步骤402,接收预编码矩阵指示,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指示用于指示基于至少一个基础码本确定的理想预编码矩阵的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其中每一分量矩阵的维度与所述理想预编码矩阵的维度相同,且每一分量矩阵的列向量选自所述至少一个基础码本其中之一的列向量;
步骤404,根据所述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确定所述理想预编码矩阵。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多个分量矩阵基于这些分量矩阵各自的权重进行加权求和,来确定理想预编码矩阵。
上述方法400中涉及的具体技术内容已经在上文结合方法200和天线阵列300进行了清楚的描述,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图5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接收端设备500的示范性逻辑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接收端设备500包括确定模块502和发送模块504。
确定模块502用于基于至少一个基础码本确定理想预编码矩阵的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其中每一分量矩阵的维度与所述理想预编码矩阵的维度相同,且每一分量矩阵的列向量选自所述至少一个基础码本其中之一的列向量;
发送模块504用于发送预编码矩阵指示,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指示用于指示所述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
上述接收端设备50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200,相关技术内容已经在上文结合方法200和天线阵列300进行了清楚的描述,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图6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射端设备600的示范性逻辑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发射端设备600包括接收模块602和确定模块604。
接收模块602用于接收预编码矩阵指示,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指示用于指示基于至少一个基础码本确定的理想预编码矩阵的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其中每一分量矩阵的维度与所述理想预编码矩阵的维度相同,且每一分量矩阵的列向量选自所述至少一个基础码本其中之一的列向量;
确定模块604用于根据所述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确定所述理想预编码矩阵。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确定模块604可以通过对多个分量矩阵基于这些分量矩阵各自的权重进行加权求和,来确定理想预编码矩阵。
上述发射端设备60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400,相关技术内容已经在上文结合方法200、天线阵列300和方法400中进行了清楚的描述,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图7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接收端设备700的示范性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通信设备700包括处理器702、收发器704、多根天线706,存储器708、I/O(输入/输出,Input/Output)接口710和总线712。收发器704进一步包括发射器7042和接收器7044,存储器708进一步用于存储指令7082和数据7084。此外,处理器702、收发器704、存储器708和I/O接口710通过总线712彼此通信连接,多根天线706与收发器704相连。
处理器70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也可以是专用处理器,例如但不限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此外,处理器702还可以是多个处理器的组合。特别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处理器702可以用于执行,例如,图2所示方法200中的步骤202,以及图5所示接收端设备500的确定模块502所执行的操作。处理器702可以是专门设计用于执行上述步骤和/或操作的处理器,也可以是通过读取并执行存储器708中存储的指令7082来执行上述步骤和/或操作的处理器,处理器702在执行上述步骤和/或操作的过程中可能需要用到数据7084。
收发器704包括发射器7042和接收器7044,其中,发射器7042用于通过多根天线706之中的至少一根天线发送信号。接收器7044用于通过多根天线706之中的至少一根天线接收信号。特别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发射器7042具体可以用于通过多根天线706之中的至少一根天线执行,例如,图2所示方法200中的步骤204,以及图5所示接收端设备500的发送模块504所执行的操作。
存储器708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存储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非易失性RAM(Non-Volatile RAM,NVRAM)、可编程ROM(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PROM(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M,EEPROM)、闪存、光存储器和寄存器等。存储器708具体用于存储指令7082和数据7084,处理器702可以通过读取并执行存储器708中存储的指令7082,来执行上文所述的步骤和/或操作,在执行上述操作和/或步骤的过程中可能需要用到数据7084。
I/O接口710用于接收来自外围设备的指令和/或数据,以及向外围设备输出指令和/或数据。
应注意,在具体实现过程中,通信设备700还可以包括其他硬件器件,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图8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射端设备800的示范性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通信设备800包括处理器802、收发器804、多根天线806,存储器808、I/O(输入/输出,Input/Output)接口810和总线812。收发器804进一步包括发射器8042和接收器8044,存储器808进一步用于存储指令8082和数据8084。此外,处理器802、收发器804、存储器808和I/O接口810通过总线812彼此通信连接,多根天线806与收发器804相连。
处理器80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也可以是专用处理器,例如但不限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此外,处理器802还可以是多个处理器的组合。特别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处理器802可以用于执行,例如,图4所示方法400中的步骤404,以及图6所示发射端设备600的确定模块604所执行的操作。处理器802可以是专门设计用于执行上述步骤和/或操作的处理器,也可以是通过读取并执行存储器808中存储的指令8082来执行上述步骤和/或操作的处理器,处理器802在执行上述步骤和/或操作的过程中可能需要用到数据8084。
收发器804包括发射器8042和接收器8044,其中,发射器8042用于通过多根天线806之中的至少一根天线发送信号。接收器8044用于通过多根天线806之中的至少一根天线接收信号。特别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接收器8044具体用于通过多根天线806之中的至少一根天线执行,图4所示方法400中的步骤402,以及图6所示发射端设备600的接收模块602所执行的操作。
存储器808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存储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非易失性RAM(Non-Volatile RAM,NVRAM)、可编程ROM(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PROM(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M,EEPROM)、闪存、光存储器和寄存器等。存储器808具体用于存储指令8082和数据8084,处理器802可以通过读取并执行存储器808中存储的指令8082,来执行上文所述的步骤和/或操作,在执行上述操作和/或步骤的过程中可能需要用到数据8084。
I/O接口810用于接收来自外围设备的指令和/或数据,以及向外围设备输出指令和/或数据。
应注意,在具体实现过程中,通信设备800还可以包括其他硬件器件,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上述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ROM、RAM和光盘等。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指示预编码矩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于至少一个基础码本确定理想预编码矩阵的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其中每一分量矩阵的维度与所述理想预编码矩阵的维度相同,且每一分量矩阵的列向量选自所述至少一个基础码本其中之一的列向量;
发送预编码矩阵指示,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指示用于指示所述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
2.一种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预编码矩阵指示,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指示用于指示基于至少一个基础码本确定的理想预编码矩阵的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其中每一分量矩阵的维度与所述理想预编码矩阵的维度相同,且每一分量矩阵的列向量选自所述至少一个基础码本其中之一的列向量;
根据所述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确定所述理想预编码矩阵。
3.一种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基于至少一个基础码本确定理想预编码矩阵的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其中每一分量矩阵的维度与所述理想预编码矩阵的维度相同,且每一分量矩阵的列向量选自所述至少一个基础码本其中之一的列向量;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预编码矩阵指示,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指示用于指示所述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
4.一种发射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预编码矩阵指示,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指示用于指示基于至少一个基础码本确定的理想预编码矩阵的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其中每一分量矩阵的维度与所述理想预编码矩阵的维度相同,且每一分量矩阵的列向量选自所述至少一个基础码本其中之一的列向量;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分量矩阵以及每一分量矩阵的权重确定所述理想预编码矩阵。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码本为:
其中B为所述基础码本,且:
矩阵中的元素d(m1,n1)为:
或者
O1和N1为预设值且O1和N1均为正整数,0≤m1≤N1-1,0≤n1≤O1N1-1;
矩阵中的元素d(m2,n2)为:
或者
O2和N2为预设值且O2和N2均为正整数,0≤m2≤N2-1,0≤n2≤O2N2-1;
ψ为对角矩阵,该对角矩阵的主对角线上的第i个元素Λii为:
Λii=ejx
其中1≤i≤O1O2N1N2,x为码本参数,且0≤x≤2π。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码本为:
其中B为所述基础码本,且:
矩阵中的元素d(m1,n1)为:
或者
N1为预设值且N1为正整数,0≤m1≤N1-1,0≤n1≤N1-1;
矩阵中的元素d(m2,n2)为:
或者
N2为预设值且N2为正整数,0≤m2≤N2-1,0≤n2≤N2-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O1为预设值且O1为正整数,k1为第一码本参数且k1为整数,且0≤k1≤O1-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阵为:
若:
则该对角阵为:
其中O2为预设值且O2为正整数,k2为第二码本参数且k2为整数,且0≤k2≤O2-1;
ψ为对角矩阵,该对角矩阵的主对角线上的第i个元素Λii为:
Λii=ejx
其中1≤i≤O1O2N1N2,x为第三码本参数,且0≤x≤2π。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码本为:
其中B为所述基础码本,且矩阵中的元素d(m1,n1)为:
或者
N1为预设值且N1为正整数,0≤m1≤N1-1,0≤n1≤N1-1;
矩阵中的元素d(m2,n2)为:
或者
N2为预设值且N2为正整数,0≤m2≤N2-1,0≤n2≤N2-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O1为预设值且O1为正整数,k1为第一码本参数且k1为整数,且0≤k1≤O1-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O2为预设值且O2为正整数,k2为第二码本参数且k2为整数,且0≤k2≤O2-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Q1为预设值且Q1为正整数,q1为第三码本参数且q1为整数,且-(Q1-1)≤q1≤(Q1-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Q2为预设值且Q2为正整数,q2为第四码本参数且q2为整数,且-(Q2-1)≤q2≤(Q2-1)。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码本为:
其中B为所述基础码本,且矩阵中的元素d(m1,n1)为:
或者
N1为预设值且N1为正整数,0≤m1≤N1-1,0≤n1≤N1-1;
矩阵中的元素d(m2,n2)为:
或者
N2为预设值且N2为正整数,0≤m2≤N2-1,0≤n2≤N2-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O1为预设值且O1为正整数,k1为第一码本参数且k1为整数,且0≤k1≤O1-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O2为预设值且O2为正整数,k2为第二码本参数且k2为整数,且0≤k2≤O2-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Q1为预设值且Q1为正整数,p1为第三码本参数且p1为整数,且0≤p1≤(Q1-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Q2为预设值且Q2为正整数,p2为第四码本参数且p2为整数,且0≤p2≤(Q2-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Q3为预设值且Q3为正整数,q1为第五码本参数且q1为整数,且0≤q1≤(Q3-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Q4为预设值且Q4为正整数,q2为第六码本参数且q2为整数,且0≤q2≤(Q4-1)。
9.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码本为:
其中B为所述基础码本,且矩阵中的元素d(m1,n1)为:
或者
N1为预设值且N1为正整数,0≤m1≤N1-1,0≤n1≤N1-1;
矩阵中的元素d(m2,n2)为:
或者
N2为预设值且N2为正整数,0≤m2≤N2-1,0≤n2≤N2-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O1为预设值且O1为正整数,k1为第一码本参数且k1为整数,且0≤k1≤O1-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O2为预设值且O2为正整数,k2为第二码本参数且k2为整数,且0≤k2≤O2-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Q1为预设值且Q1为正整数,q1为第三码本参数且q1为整数,且-(Q1-1)≤q1≤(Q1-1);
为对角矩阵,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若:
则该对角矩阵为:
其中,Q2为预设值且Q2为正整数,q2为第四码本参数且q2为整数,且-(Q2-1)≤q2≤(Q2-1)。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一分量矩阵包含至少两个列向量。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每一分量矩阵的列向量数量为偶数时,若:
为该分量矩阵的列向量,则
也为该分量矩阵的列向量。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每一分量矩阵的列向量数量大于1且为奇数时,除其中一个列向量外,对于其他列向量,若:
为该分量矩阵的列向量,则
也为该分量矩阵的列向量。
CN201710007897.4A 2017-01-05 2017-01-05 指示、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以及接收、发射端设备 Active CN1082821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07897.4A CN108282196B (zh) 2017-01-05 2017-01-05 指示、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以及接收、发射端设备
PCT/CN2018/071463 WO2018127110A1 (zh) 2017-01-05 2018-01-04 指示、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以及接收、发射端设备
EP18736630.7A EP3553961A1 (en) 2017-01-05 2018-01-04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ing method, precoding matrix determining method, receive-end device, and transmit-end device
US16/503,598 US10756793B2 (en) 2017-01-05 2019-07-04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ing method, precoding matrix determining method, receive end device, and transmit en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07897.4A CN108282196B (zh) 2017-01-05 2017-01-05 指示、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以及接收、发射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82196A true CN108282196A (zh) 2018-07-13
CN108282196B CN108282196B (zh) 2020-11-03

Family

ID=62790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07897.4A Active CN108282196B (zh) 2017-01-05 2017-01-05 指示、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以及接收、发射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56793B2 (zh)
EP (1) EP3553961A1 (zh)
CN (1) CN108282196B (zh)
WO (1) WO201812711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11681A1 (zh) * 2019-04-16 2020-10-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39860A (zh) 2018-10-16 2024-03-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指示和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3938169B (zh) * 2020-06-29 2023-09-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预编码矩阵确定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80331A (zh) * 2012-10-19 2014-05-0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传输编码指示信息和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6160926A (zh) * 2015-04-08 2016-1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在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反馈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95045B1 (ko) * 2007-12-31 2010-11-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협동 다중 입출력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프리코딩된 신호를송신하는 방법
TWI562554B (en) * 2009-12-30 2016-12-11 Sony Corp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device using beamforming
CN103780332B (zh) * 2012-10-19 2017-03-2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传输编码指示信息和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3795450B (zh) * 2012-10-29 2017-10-3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传输编码指示信息和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US8942302B2 (en) * 2012-12-20 2015-01-27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tenna array channel feedback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80331A (zh) * 2012-10-19 2014-05-0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传输编码指示信息和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6160926A (zh) * 2015-04-08 2016-1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在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反馈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11681A1 (zh) * 2019-04-16 2020-10-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27110A1 (zh) 2018-07-12
US20190334594A1 (en) 2019-10-31
US10756793B2 (en) 2020-08-25
EP3553961A1 (en) 2019-10-16
CN108282196B (zh) 2020-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18612B (zh) 一种指示及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和设备
CN110100393B (zh) 基于码本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设备
KR101995431B1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코드북 기반 프리코딩 행렬 정보를 피드백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3566327A1 (en) Precoding a transmission from a multi-panel antenna array
CN108702189A (zh) 使用天线阵列进行波束成形
CN107370530A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预编码方法、终端设备和基站
CN112640323A (zh) 接收器、发送器、采用空间延迟预编码的系统和方法
CN105075139A (zh) 在多天线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9560847B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CN109150270B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WO2014010912A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코드북을 이용한 피드백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0093140A2 (en) Uplink precoding method in 2 -tx system
KR20210134051A (ko) 부분 상호성에 기반한 멀티-유저 프리코더
US10756793B2 (en)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ing method, precoding matrix determining method, receive end device, and transmit end device
US11063640B2 (en) Precoding vector indicating method, precoding vector determining method, receive end device, and transmit end device
CN109428636B (zh) 波束指示和上报方法、网络设备、终端
JP2021506177A (ja) チャネル測定方法およびユーザ機器
CN107733478B (zh) 信道反馈和预编码方法、基站、用户终端和系统
Tran et al. On the optimality of beamformer design for zero-forcing DPC with QR decomposition
CN109802712A (zh) 一种用户设备、接入设备和预编码方法
US10594369B2 (en) Channel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channel information determining method, receive end device, and transmit end device
JP2024504953A (ja) チャネル情報取得方法及び関連するデバイ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