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50270A -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50270A
CN109150270A CN201710510863.7A CN201710510863A CN109150270A CN 109150270 A CN109150270 A CN 109150270A CN 201710510863 A CN201710510863 A CN 201710510863A CN 109150270 A CN109150270 A CN 1091502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layer
transmission layer
layers
transmission lay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1086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50270B (zh
Inventor
金黄平
蒋鹏
毕晓艳
韩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51086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150270B/zh
Priority to PCT/CN2018/090137 priority patent/WO2019001236A1/zh
Priority to EP18824911.4A priority patent/EP3633891B1/en
Publication of CN1091502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0270A/zh
Priority to US16/728,388 priority patent/US11115091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502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02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04L1/0029Reduction of the amount of signalling, e.g. retention of useful signalling or differential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78Special codebook structures directed to feedback optim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 H04B7/0469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taking special antenna structures, e.g. cross polarized antennas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phase diversity (e.g. phase sweep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Equal gain combining, only phase adjust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发送端设备生成并发送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K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其中,该码本指示信息包括:K层传输层使用的L个波束信息,以及用于指示K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的指示信息;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小于L。实施本申请提供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和接收技术,有助于降低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开销。

Description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背景技术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assive MIMO)是业界公认的5G关键技术之一,通过使用大规模天线,实现频谱效率的显著提升。
基站获取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Massive MIMO的性能。在信道互异性不能很好满足的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duplex,TDD)系统或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中,通常采用码本来量化CSI。因此,码本设计是Massive MIMO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本申请所要解决的问题。
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波束组合(beam combination)技术通常如下:从预先定义的码本中选择多个码字,并将该多个码字的加权之和作为预编码向量。一般一个码字对应一个波束(beam)方向,即从多个备选码字中选取最优的多个码字,并将该多个码字的加权系数(即波束叠加系数)以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indicator,PMI)的形式作为CSI信息上报。新无线(new radio,NR)Massive MIMO对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提出更高要求,上述机制已无法满足NR节省信令开销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满足NR Massive MIMO系统对于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提出的要求,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包括:发送端设备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K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其中,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包括K层传输层使用的L个波束信息,以及用于指示K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的指示信息;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小于L;发送端设备发送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接收端设备接收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根据K层传输层码本指示信息,生成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其中,波束信息即用于指示波束的信息,例如但不限于是波束的索引。本申请中,一个波束对应一个波束信息。K层传输层使用的L个波束信息是指接收端设备用于构建该K层传输层时所使用的L个波束信息,但是对于任一传输层来说,接收端设备可以使用该L个波束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波束信息来构建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某一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是指接收端设备构建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时所使用的波束信息。本技术方案中,对于K层传输层中的至少一层传输层来说,其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小于K层传输层使用的传输层个数L,在上报码本指示信息的时候,每一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需要上报,不同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的上报顺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m层传输层中某一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为L,但是其中某一些波束的系数可以为0,例如:传输层层数K=8,这8层传输层使用4个波束(beam),但有的传输层4个波束的系数都不为零,有的传输层至少有一个波束的系数为零,在进行反馈的时候,可以只反馈系数不为零的波束,因此反馈的波束叠加系数减少,这有助于降低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开销。
相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发送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处理器,用于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K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其中,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包括K层传输层使用的L个波束信息,以及用于指示K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的指示信息;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小于L。收发器,用于发送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接收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收发器,用于接收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K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其中,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包括K层传输层使用的L个波束信息,以及用于指示K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的指示信息;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小于L。处理器,用于根据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确定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发送端设备可以是网络设备例如基站,也可以是终端;接收端设备可以是终端,也可以是网络设备例如基站。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K层传输层中的m层传输层中,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大于等于2,即2≤m层传输层中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L,其中,1≤m<K,m是整数。K-m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等于1。对于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来说,可以认为使用波束组合技术获取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对于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来说,可以认为使用类似于使用波束选择技术获取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对于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接收端设备可以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至少两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本申请对接收端设备获取任一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的实现方式不进行限定。可选的,m层传输层中的至少一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可以是携带在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进行传输的。可选的,m层传输层中的至少一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可以是根据另外的一个或多个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获取的。本申请不限于此。波束叠加系数可包括,例如但不限于,以下系数中的至少一种:宽带幅度系数,窄带幅度系数和窄带相位系数。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m层传输层中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相等,或者,m层传输层的至少两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不相等。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m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均是L。对于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接收端设备可以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L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在另一种可选的方式中,m层传输层中的至少一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是L,其他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小于L。对于m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接收端设备可以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L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对于m层传输层的其他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接收端设备可以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小于L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对于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接收端设备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一个波束信息,以及构建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对于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该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是该传输层的最强波束的波束信息。该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对于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接收端设备可以根据该传输层的最强波束的波束信息,以及构建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对于K-m层传输层中的一层传输层,构建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与m层传输层的其中一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关联。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构建K-m层传输层的第y个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φ可以通过以下任一公式得到:其中,为m层传输层中的第x层传输层的极化方向i的波束bv的宽带幅度系数,为m层传输层中的第x层传输层的极化方向i的波束bv的窄带幅度系数,为m层传输层中的第x层传输层的极化方向i的波束bv的窄带相位系数;i的取值为0或1;0<x≤m,0<y≤K-m。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构建K-m层传输层中的不同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与m层传输层的不同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关联。在另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构建K-m层传输层中的不同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与m层传输层的同一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关联。这两个可选的实现方式可以结合使用,例如,构建K-m层传输层中的2个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与m层传输层的2个不同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关联;构建K-m层传输层中的另外2个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与m层传输层的同一个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关联。当然,这两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也可以独立使用。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构建K-m层传输层中各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与m层传输层的同一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关联,这样通过合理设置构建K-m层传输层中各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有助于实现所有波束两两正交,从而减小传输层间的干扰。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提供的任一种构建K-m传输层中任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的获取方式可以是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预先约定好的,也可以是携带在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进行传输的,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K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大于等于2。该情况下,对于K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来说,可以认为使用波束组合技术获取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可选的,对于K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接收端设备可以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至少两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2≤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L,其他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指示信息个数等于L。对于K层传输层中的该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接收端设备可以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小于L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对于K层传输层中的该其他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接收端设备可以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L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该基站具有实现上述方法实际中基站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基站的结构中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基站执行上述方法中相应的功能。所述收发器用于支持基站与终端之间的通信,向终端发送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信息或者信令,接收基站所发送的信息或指令。所述基站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基站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该终端具有实现上述方法设计中终端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终端的结构中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所述模块可以是软件和/或硬件。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节点,可以包括控制器/处理器,存储器以及通信单元。所述控制器/处理器可以用于协调多个基站之间的资源管理和配置,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描述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方法。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控制节点的程序代码和数据。所述通信单元,用于支持该控制节点与基站进行通信,譬如将所配置的资源的信息发送给基站。
又一方面,所述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可以是一个芯片,其包括处理器和接口,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改存储器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可以位于所述处理器之外,独立存在。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上述方面所述的基站和终端。可选地,还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节点。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基站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终端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对于K层传输层中的至少一层传输层来说,其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小于K层传输层使用的传输层个数L,因此发送端设备反馈的波束叠加系数减少,这有助于降低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开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所适用的一种无线通信网络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发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接收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就结合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是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所适用的一种无线通信网络10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无线通信网络100包括基站102~106和终端设备108~122,其中,基站102~106彼此之间可通过回程(backhaul)链路(如基站102~106彼此之间的直线所示)进行通信,该回程链路可以是有线回程链路(例如光纤、铜缆),也可以是无线回程链路(例如微波)。终端设备108~122可通过无线链路(如基站102~106与终端设备108~122之间的折线所示)与对应的基站102~106通信。
基站102~106用于为终端设备108~122提供无线接入服务。具体来说,每个基站都对应一个服务覆盖区域(又可称为蜂窝,如图1中各椭圆区域所示),进入该区域的终端设备可通过无线信号与基站通信,以此来接受基站提供的无线接入服务。基站的服务覆盖区域之间可能存在交叠,处于交叠区域内的终端设备可收到来自多个基站的无线信号,因此可以同时由多个基站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例如,多个基站可以采用多点协作(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技术为处于上述交叠区域的终端设备提供服务。例如,如图1所示,基站102与基站104的服务覆盖区域存在交叠,终端设备112便处于该交叠区域之内,因此终端设备112可以收到来自基站102和基站104的无线信号,基站102和基站104可以同时为终端设备112提供服务。又例如,如图1所示,基站102、基站104和基站106的服务覆盖区域存在一个共同的交叠区域,终端设备120便处于该交叠区域之内,因此终端设备120可以收到来自基站102、104和106的无线信号,基站102、104和106可以同时为终端设备120提供服务。
依赖于所使用的无线通信技术,基站又可称为节点B(NodeB),演进节点B(evolvedNodeB,eNodeB)以及接入点(access point,AP)等。此外,根据所提供的服务覆盖区域的大小,基站又可分为用于提供宏蜂窝(macro cell)的宏基站、用于提供微蜂窝(pico cell)的微基站和用于提供毫微微蜂窝(femto cell)的毫微微基站。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未来的基站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名称。
终端设备108~118是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穿戴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如轮船等);还可以部署在空中(例如飞机、气球和卫星上等)。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终端设备有时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设备、UE单元、UE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设备、移动设备、UE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无线通信设备、UE代理或UE装置等。
基站102~106,和终端设备108~122均可配置有多根天线,以支持多入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进一步的说,终端设备108~122既可以支持单用户MIMO(single-user MIMO,SU-MIMO)技术,也可以支持多用户MIMO(multi-userMIMO,MU-MIMO),其中MU-MIMO可以基于空分多址(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DMA)技术来实现。由于配置有多根天线,基站102~106和终端设备108~122还可灵活支持单入单出(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SISO)技术、单入多出(single input multipleoutput,SIMO)和多入单出(multiple input single output,MISO)技术,以实现各种分集(例如但不限于发射分集和接收分集)和复用技术,其中分集技术可以包括例如但不限于(transmit diversity,TD)技术和接收分集(receive diversity,RD)技术,复用技术可以是空间复用(spatial multiplexing)技术。而且上述各种技术还可以包括多种实现方案,例如目前常用的发射分集可以包括,例如但不限于,空时发射分集(space-time transmitdiversity,STTD)、空频发射分集(space-frequency transmit diversity,SFTD)、时间切换发射分集(time switched transmit diversity,TSTD)、频率切换发射分集(frequencyswitch transmit diversity,FSTD)、正交发射分集(orthogonal transmit diversity,OTD)、循环延迟分集(cyclic delay diversity,CDD)等分集方式,以及上述各种分集方式经过衍生、演进以及组合后获得的分集方式。例如,目前LTE标准便采用了空时块编码(space time block coding,STBC)、空频块编码(space frequency block coding,SFBC)和CDD等发射分集方式。
此外,基站102与终端设备104~110可采用各种无线通信技术进行通信,例如但不限于,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技术、频分多址(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技术、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技术、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TD-SC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DMA,OFDMA)技术、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 FDMA,SC-FDMA)技术、空分多址(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DMA)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演进及衍生技术等。上述无线通信技术作为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被众多无线通信标准所采纳,从而构建出了在今天广为人们所熟知的各种无线通信系统(或者网络),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CDMA2000、宽带CDMA(wideband CDMA,WCDMA)、由802.11系列标准中定义的WiFi、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microwave access,WiMAX)、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LTE升级版(LTE-advanced,LTE-A)以及这些无线通信系统的演进系统等。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网络便可以是上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任意系统或者网络。如无特别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应用于上述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系统。此外,术语“系统”和“网络”可以相互替换。
应注意,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网络100仅用于举例,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无线通信网络100还包括其他设备,同时也可根据具体需要来配置基站和终端设备的数量。
上述无线通信网络100中,网络设备例如基站需要获得信道状态信息,就需要终端进行上报准确的CSI,通常是以预编码码本的形式,将信道状态信息上报至基站。
在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现方式之前,首先对预编码码本说明如下,另外,本申请相关技术在中国申请号为201710284175.3,发明名称为“一种指示及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和设备”里有介绍,可全文参考。
基于波束组合机制的高精度CSI反馈,预编码码本可以表示为两级码本结构:
W=W1×W2
其中,W1包含需要反馈的波束索引(beam index)和宽带叠加系数,W2包含窄带叠加系数。宽带叠加系数对应的是宽带幅度的量化,窄带叠加系数对应的是窄带幅度和窄带相位的量化。
下面是对两级码本形式的一个简单举例:
其中,合成得到。
在上述举例中,p0~p7即是前面叙述中的W1中包含的宽带叠加系数,代表了对宽带幅度的量化。α0~α7和θ0~θ7分别代表了对窄带幅度和窄带相位的量化,合成后构成了W2中包含的窄带叠加系数。
以上方案描述了1层传输层(rank1)对应的预编码码本,对于K层传输层(rank-K)的预编码码本,上述W2码本矩阵将为K列,对应W2反馈开销将是rank1的K倍。
具体的,对于K层传输层(rank-K)的预编码码本,其中某一传输层的码本可以表示为:
其中,bi为使用波束组合方法时用于表示CSI选取的beam,为宽带幅度系数,为窄带幅度系数,为窄带相位系数,其中0≤i<L,L为每层传输层使用的波束个数。
如果每一传输层对应的码本元素都独立量化,则反馈开销将急剧增大,因此为降低开销,LTE系统中,通常使用同一组波束bi的波束信息来构建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即K层传输层码本中的每一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都使用同一组波束bi中的所有波束的波束信息来构建。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开销,但是,要求发射端设备反馈用于构建每一层传输层的所有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因此当传输层层数较多时,反馈开销仍然较大。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的预编码码本可以认为是申请号为201710284175.3,发明名称为“一种指示及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和设备”中的理想预编码向量。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以实现低开销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具体的在上述无线通信网络100中,本申请提供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0、发送端设备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K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其中,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包括:K层传输层使用的L个波束信息,以及用于指示K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的指示信息;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小于L。
其中,K层传输层使用的L个波束信息可以用于指示一组波束b0~bL-1。波束信息即用于指示波束的信息,例如但不限于是波束的索引。本申请中,一个波束对应一个波束信息。K层传输层使用的L个波束信息是指接收端设备用于构建该K层传输层时所使用的L个波束信息,但是对于任一传输层来说,接收端设备可以使用该L个波束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波束信息来构建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某一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是指接收端设备构建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时所使用的波束信息。本申请对用于指示K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的指示信息的具体实现方式不进行限定。
K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可以用于接收端设备获取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本申请中,对于K层传输层中的至少一层传输层来说,可以使用该组波束b0~bL-1中的部分波束来构建码本。不同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不同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以L个波束是b0~b3,传输层个数K=4,标记为传输层0~3为例,在一个示例中,传输层0相关联的波束信息可以是b0~b3的波束信息,传输层1相关联的波束信息可以是b0~b2的波束信息,传输层2相关联的波束信息可以是波束b0~b1的波束信息,传输层3相关联的波束信息可以是波束b0~b1的波束信息。在另一个示例中,传输层0、1相关联的波束信息可以均是b0和b2的波束信息,传输层2、3相关联的波束信息可以均是b1和b3的波束信息。在另一个示例中,传输层0、1、2相关联的波束信息均是b0~b3的波束信息,传输层3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是b0的波束信息。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
步骤201、发送端设备发送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
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可以是PMI,也可以是其他信息。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可以携带在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消息进行传输,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
步骤202、接收端设备接收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
步骤203、接收端设备根据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生成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关于该步骤的相关说明可参考下文,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对于K层传输层中的至少一层传输层来说,其相关联波束信息个数小于K层传输层使用的传输层个数L,因此反馈的波束叠加系数减少,这有助于降低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开销。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K层传输层中的m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大于等于2,即2≤m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L,其中,1≤m<K,m是整数。K-m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等于1。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描述的K-m层传输层均是指K层传输层中的除m层传输层之外的其他传输层。
m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大于等于2,换句话说,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是通过至少两个波束信息来构建的,因此对于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来说,可以认为使用波束组合技术获取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本申请中描述的m层传输层可以是K层传输层中的任意的m层传输层,可选的可以是K层传输层中的等效信道质量较强的m层传输层。
为了使接收端设备获得预编码向量,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还可以包括:m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m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可以携带在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进行传输。可选的,m层传输层中的除该至少一层传输层之外的其他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可以是接收端设备根据该至少一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以及该其他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得到的。该可选的方式中,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还可以包括:该其他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该可选的实现方式的相关说明可参考申请号为201710459667.1,发明名称为“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的方法和设备”的申请文件,此处不再赘述,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
对于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接收端设备可以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至少两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对于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波束叠加系数可包括,例如但不限于,以下系数中的至少一种:宽带幅度系数,窄带幅度系数和窄带相位系数。在一些码本结构中,波束叠加系数包括宽带幅度系数、窄带幅度系数和窄带相位系数。在另一些码本结构中,波束叠加系数包括宽带幅度系数和窄带相位系数。在另一些码本结构中,波束叠加系数包括窄带幅度系数和窄带相位系数。
例如,若波束叠加系数包括宽带幅度系数、窄带幅度系数和窄带相位系数,则对于m层传输层的任一传输层,接收端设备可以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至少两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宽带幅度系数、窄带幅度系数和窄带相位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该情况下,该预编码向量的表示方式可参考上文公式1。
例如,若波束叠加系数包括宽带幅度系数和窄带相位系数,则对于m层传输层的任一传输层,接收端设备可以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至少两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宽带幅度系数和窄带相位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该情况下,该预编码向量的表示方式可参考将上文公式1中的各窄带幅度系数赋值为1后得到的公式。
例如,若波束叠加系数包括窄带幅度系数和窄带相位系数,则对于m层传输层的任一传输层,接收端设备可以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至少两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窄带幅度系数和窄带相位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该情况下,该预编码向量的表示方式可参考将上文公式1中的各宽带幅度系数赋值为1后得到的公式。
具体实现过程中,m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可以相等。或者,m层传输层的至少两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可以不相等。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m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均等于L。该情况下,对于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L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m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等于L,其他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小于L。该情况下,对于m层传输层的该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L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对于m层传输层的该其他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小于L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K-m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等于1,换句话说,可以使用上述波束组b0~bL-1中的一个波束来构建K-m层传输层中的一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因此对于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来说,可以认为使用类似于基于波束选择技术获取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其中,基于波束选择获取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是从预先定义的码本中选择单个码字,一般一个码字对应一个波束方向,即从多个备选码字中选取最优的一个码字以PMI的形式作为CSI信息上报,从而使得接收端设备获取预编码向量。与现有的波束选择技术不同的是,本申请中,K-m层传输层中每一传输层相关联的一个波束信息,并不限定是该传输层的从L个波束信息中选择的最优波束的波束信息,换言之,并不限定从多个备选码字中选取最优的一个码字以PMI的形式作为CSI信息上报。当然可选的,K-m层传输层中每一传输层相关联的一个波束信息,是该传输层的最强波束(即最优波束)的波束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任一传输层,将信道特征向量与该传输层的各波束对应的码字做内积,得到多个值;该多个值中的最大值对应的波束即为该传输层的最强波束。K-m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一个波束信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对于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接收端设备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一个波束信息,以及构建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可选的,若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是该传输层的最强波束的波束信息,则对于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接收端设备根据该传输层的最强波束的波束信息,以及构建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例如,K-m层传输层的第y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可以表示为:其中,1≤y≤K-m,y是整数。bv为K-m层传输层的第y层传输层的波束。φ是构建K-m层传输层的第y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其中,本申请中是以信道的极化方向的个数是2,且标记为极化方向0和极化方向1为例进行说明的,极化相位差是指信道在这2个极化方向上的相位之差。
接收端设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构建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下面进行示例性说明:
方式一:接收端设备预先存储如下规则:构建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与m层传输层的第x层传输层的波束bv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关联,1≤x≤m,m是整数。接收端设备预先存储该规则,可以理解为:接收端设备在接收到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前存储该规则。该规则可以例如但不限于是静态配置的,如依据协议配置的;或者是半静态配置的,如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信令等配置的。
构建K-m层传输层中的不同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可以与m层传输层中的不同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关联,也可以与m层传输层中的同一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关联。具体示例可以参考下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K-m层传输层中的第y层传输层与m层传输层中的第x层传输层正交,以此来降低K-m层传输层中的第y层传输层与m层传输层中的第x层传输层之间的干扰,上述规则可以是以下至少一种:
1)、该示例可以应用于波束叠加系数包括宽带幅度系数、窄带幅度系数和窄带相位系数的场景中。
2)、该示例可以应用于波束叠加系数包括宽带幅度系数和窄带相位系数的场景中。
3)、该示例可以应用于波束叠加系数包括窄带幅度系数和窄带相位系数的场景中。
其中,为m层传输层中的第x层传输层的极化方向i的波束bv的宽带幅度系数,为m层传输层中的第x层传输层的极化方向i的波束bv的窄带幅度系数,为m层传输层中的第x层传输层的极化方向i的波束bv的窄带相位系数;i可为0或1。
需要说明的是,理论上,可以设计K-m层传输层中的第y层传输层与m层传输层中的任一传输层正交。实际上,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计。
方式二: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包括构建K-m层传输层的第y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信息。极化相位差信息用于指示极化相位差的量化值,其可以例如但不限于是极化相位差的索引等。该极化相位差信息与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包括的其他信息可以携带在同一条消息中进行传输,也可以携带在不同消息中进行传输。
该方式中,发送端设备需要获取构建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并发送出去。具体可以例如但不限于通过以下任一种实现方式获取:
1)、发送端设备根据K-m层传输层中的第y层传输层的宽带信道信息(例如宽带信道的特征向量等),得到构建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具体的,发送端设备可以根据信道的极化相位差可能的取值与bv分别相乘,得到若干个向量;然后将这些向量分别与K-m层传输层中的第y层传输层的宽带信道的特征向量做内积,得到的最大值所对应的极化相位差即为构建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例如,假设极化相位差的量化比特是2,则极化相位差可能的取值有4个,例如可以是0、π/2、π和3π/2。将这4个极化相位差分别与bv相乘,得到4个向量(分别标记为向量0~3),其中,将极化相位差3π/2与bv相乘,得到向量2;然后将这4个向量分别与K-m层传输层中的第y层传输层的宽带信道的特征向量做内积,得到4个值。假设这4个值中的最大值是向量2与K-m层传输层中的第y层传输层的宽带信道的特征向量做内积得到的值,则将得到向量2时所使用的极化相位差3π/2作为构建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
2)、发送端设备根据第y层传输层的窄带信道信息(例如窄带信道的特征向量等),得到构建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具体的,对于每个窄带,发送端设备可以根据该窄带的窄带信道信息,得到构建K-m层传输层中的第y层传输层在该窄带的极化相位差。其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考上述根据宽带信道信息得到极化相位差的方式,此处不再赘述。该方式中,构建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信息,可以是第y层传输层在每一窄带的极化相位差。
3)、发送端设备根据上文方式一中提供的构建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与m层传输层中的第x层传输层的波束bv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关联的技术方案,得到构建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
为了详细描述本申请中上述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的实现过程,下面将以更为具体的进行说明。为了方便描述,下文中将m层传输层标记为第一类传输层,将K-m层传输层标记为第二类传输层。并且,若第二类传输层的某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与m层传输层的一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关联,则将m层传输层中的该传输层称为该第二类传输层的参考传输层。
以下实施例一至三以如下场景为例进行说明:传输层个数K=4,这4层传输层分别标记为传输层0~3;波束个数L=4,这4个波束分别标记为b0~b3;m=2,这2层传输层是传输层0和传输层1,且这2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均为b0~b3的波束信息。
实施例一
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包括的第一类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可以例如但不限于如表1所示:
表1
该情况下,对于第二类传输层来说,假设传输层2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是b1的波束信息,且传输层2与传输层0正交;传输层2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是b3的波束信息,且传输层3与传输层1正交,则第二类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可以如表2所示:
表2
本实施例中,传输层2的预编码向量可以表示为:传输层3的预编码向量可以表示为:
实施例二
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包括的第一类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可以例如但不限于如表3中删除窄带幅度系数后得到的表格所示。
该情况下,对于第二类传输层来说,假设传输层2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是b1的波束信息,且传输层2与传输层0正交;传输层3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是b3的波束信息,且传输层3与传输层1正交,则第二类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可以如表3所示:
表3
本实施例中,传输层2的预编码向量可以表示为:传输层3的预编码向量可以表示为:
实施例三
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包括的第一类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可以例如但不限于如表3中删除宽带幅度系数后得到的表格所示。
该情况下,对于第二类传输层来说,假设传输层2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是b1的波束信息,且传输层2与传输层0正交;传输层3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是b3的波束信息,且传输层3与传输层1正交,则第二类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可以如表4所示:
表4
本实施例中,传输层2的预编码向量可以表示为:传输层3的预编码向量可以表示为:
实施例四
上述实施例一至三中,第一类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均为L个为例进行说明的,实际实现时,m层传输层中的部分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小于L。例如,传输层个数K=4,这4层传输层分别标记为传输层0~3;波束个数L=4,这4个波束分别标记为b0~b3;那么,K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所指示的波束可以如表5所示:
表5
传输层 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所指示的波束
传输层0 b<sub>0</sub>~b<sub>3</sub>
传输层1 b<sub>0</sub>~b<sub>2</sub>
传输层2 b<sub>0</sub>~b<sub>1</sub>
传输层3 b<sub>0</sub>
该示例中,关于波束叠加系数和传输层3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的实现方式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一至3中的任一实施例。
实施例五
上述实施例一至三中,第二类传输层中不同的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是根据第一类传输层中不同的传输层的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的。本实施例中,第二类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均是根据第一类传输层中的同一传输层的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的;换句话说,第二类传输层各层的参考传输层相同。第二类传输层各层分别与参考传输层的哪个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关,本申请不进行限定。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是:先确定等效信道质量较高的第二类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再确定等效信道质量较低的第二类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并且,确定任一第二类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时,选择参考传输层的一波束组中的最强波束的波束信息作为该第二类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其中,该波束组是参考传输层的没有被确定为第二类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所指示的波束的各波束的集合。例如,假设传输层个数K=4,这4层传输层分别标记为传输层0~3,传输层0是传输层1、2、3的参考传输层;且第二类传输层按照等效信道质量从高到低排序如下:传输层1、传输层2、传输层3。波束信息个数L=4,这4个波束分别标记为b0~b3,传输层0的波束信息是b0~b3的波束信息。对于传输层1来说,将b0~b3中的最强波束的波束信息作为传输层1相关联的波束信息。假设传输层1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是b0的波束信息,那么,对于传输层2来说,将b1~b3中的最强波束的波束信息作为传输层2相关联的波束信息。假设传输层2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是b1的波束信息,那么,对于传输层3来说,将b2~b3中的最强波束的波束信息作为传输层3相关联的波束信息。
本实施例以如下场景为例:传输层个数K=4,这4层传输层分别标记为传输层0~3;波束信息个数L=4,这4个波束分别标记为b0~b3;m=1,这1层传输层是传输层0。那么,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包括的第一类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可以如表6所示:
表6
该情况下,对于第二类传输层来说,传输层1、2、3均与传输层1正交。假设传输层1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是b0的波束信息,传输层2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是b1的波束信息,传输层3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是b2的波束信息,则第二类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可以如表7所示:
表7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计传输层1、2、3中每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可以使得传输层1、2、3中每一传输层均与传输层0正交。另外,由于传输层1、2、3种任意两层传输层的波束不同,因此,传输1、2、3中任意两层传输层均正交。综上,本实施例有助于实现所有传输层两两正交,从而可以很好地减少传输层间的干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是以第一类传输层中的传输层个数为1,即m=1为例进行说明的。该示例中,为了保证第二类传输层中的各层均与第一类传输层正交,一般地,第二类传输层的不同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不同。实际实现时,m也可以大于1。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提供的任意多个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重组,构成新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K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大于等于2。换句话说,2≤K层传输层中的至少一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L,其他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等于L。例如,传输层个数K=4,这4层传输层分别标记为传输层0~3;波束个数L=4,这4个波束分别标记为b0~b3;那么,K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所指示的波束可以如表8所示:
表8
传输层 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所指示的波束
传输层0 b<sub>0</sub>~b<sub>3</sub>
传输层1 b<sub>0</sub>~b<sub>3</sub>
传输层2 b<sub>0</sub>~b<sub>3</sub>
传输层3 b<sub>0</sub>~b<sub>2</sub>
本实施例中,K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使用至少两个波束来构建预编码向量,因此对于K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来说,可以认为使用波束组合技术获取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本实施例中不再区分第一类传输层和第二类传输层,或者可以认为K层传输层均属于第一类传输层。
本实施例中,对于K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接收端设备可以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至少两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关于每一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的获取方式可以例如但不限于参考上文,此处不再赘述。
上文结合图1至图2,表1至表8从方法实现的角度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接收方法,应理解,以上各个实施例的方法中所示的步骤或操作仅仅作为示例,也可以执行其他操作或者各种操作的变形。并且,在具体实施时,各个步骤还可以按照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不同的顺序来执行,并且有可能并非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示出的全部操作或步骤。或者,也可能执行本申请各实施例所示出的更多的操作或步骤。还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发送端设备可以是网络设备例如基站,也可以是终端。接收端设备可以是终端,也可以是网络设备例如基站。
以下,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在具体实现中,本申请的发送端设备可以是终端,接收端设备可以是网络设备。
如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500,至少包括处理器504和收发器508。
处理器504,用于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K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其中,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包括:K层传输层使用的L个波束信息,以及用于指示K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的指示信息;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小于L。
收发器508,用于发送处理器生成的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器508发送的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K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大于等于2。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器508发送的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K层传输层中的m层传输层中,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大于等于2,其中,m是大于等于1且小于K的整数;K层传输层中的除m层之外的K-m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等于1。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m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相等,或者,m层传输层的至少两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不相等。可选的,m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均是L。可选的,m层传输层的部分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小于L。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对于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该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是该传输层的最强波束的波束信息。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对于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构建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与m层传输层的一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关联。可选的,K-m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与m层传输层中的同一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关联。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还可以包括:K-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信息。
上述收发器508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终端向网络设备传输或者发送的动作,而处理器504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由终端内部实现的动作。具体请见前面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该终端还可以包括存储器519,其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上述处理器504和存储器519可以集成为一个处理装置,处理器504用于执行存储器519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上述功能。具体实现时,该存储器519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504中。
上述终端还可以包括电源512,用于给终端中的各种器件或电路提供电源;上述终端可以包括天线510,用于将收发器508输出的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令通过无线信号发送出去。
除此之外,为了使得终端的功能更加完善,该终端还可以包括输入单元514,显示单元516,音频电路518,摄像头520和传感器522等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音频电路还可以包括扬声器5182,麦克风5184等。
如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600,至少包括处理器604和收发器608。
收发器608,用于接收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K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其中,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包括K层传输层使用的L个波束信息,以及用于指示K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的指示信息;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小于L。
处理器604,用于根据K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确定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
网络设备在具体实现中,还可以包括存储器603,用于保存用于收发器608收到的码本指示信息或者保存处理器604处理得到的预编码向量;
上述处理器604和存储器603可以合成一个处理装置,处理器604用于执行存储器603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上述功能。具体实现时,该存储器603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604中。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器608接收的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K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大于等于2。该情况下,上述处理器604具体可以用于:对于K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根据该传输层的至少两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器608接收的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中,K层传输层中的m层传输层中,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大于等于2,其中,m是大于等于1且小于K的整数;K层传输层中的除m层之外的K-m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等于1。该情况下,可选的,上述处理器604具体可以用于:对于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根据该传输层的至少两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可选的,上述处理器604具体可以用于:对于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一个波束信息,以及构建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m层传输层中,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相等,或者,m层传输层的至少两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不相等。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m层传输层中,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均等于L。该情况下,上述处理器604具体可以用于:对于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L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在另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m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等于L,其他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小于L。该情况下,上述处理器604具体可以用于:对于m层传输层的该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L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对于m层传输层的该其他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小于L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对于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该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是该传输层的最强波束的波束信息。该情况下,上述处理器604具体可以用于:对于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根据该传输层的最强波束的波束信息,以及构建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对于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构建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与m层传输层的一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关联。例如但不限于:K-m层传输层的第y个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φ可以通过以下任一公式得到:其中,为m层传输层中的第x层传输层的极化方向i的波束bv的宽带幅度系数,为m层传输层中的第x层传输层的极化方向i的波束bv的窄带幅度系数,为m层传输层中的第x层传输层的极化方向i的波束bv的窄带相位系数;i的取值为0或1;0&lt;x≤m,0&lt;y≤K-m。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K-m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与m层传输层中的同一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关联。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还可以包括:K-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信息。
上述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天线610,用于将收发器608输出的下行数据或下行控制信令通过无线信号发送出去。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终端的处理器504和网络设备的处理器604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或者CPU和NP的组合。处理器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硬件芯片。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GAL)或其任意组合。
终端的存储器12和网络设备的存储器22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内存(random access memory,RAM);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存储器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本申请装置实施例的网络设备可对应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终端可对应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的终端。并且,网络设备和终端的各个模块的上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的描述可以适用于该装置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装置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述对应的方法实施例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另外,本申请装置实施例中相关内容的描述也可以参考上述对应的方法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端设备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所述K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其中,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所述K层传输层使用的L个波束信息,以及用于指示所述K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的指示信息;所述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所述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小于所述L;
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码本指示信息。
2.一种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设备包括:
处理器,用于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所述K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其中,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所述K层传输层使用的L个波束信息,以及用于指示所述K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的指示信息;所述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所述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小于所述L;
收发器,用于发送所述码本指示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K层传输层中的m层传输层中,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大于等于2,其中,所述m是大于等于1且小于所述K的整数;所述K层传输层中的除所述m层之外的K-m层传输层中,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等于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或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m层传输层中,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均等于所述L;或者,所述m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等于所述L,其他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小于所述L。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或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该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是该传输层的最强波束的波束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一层传输层,构建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与所述m层传输层的其中一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关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或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构建所述K-m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与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同一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关联。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码本指示信息还包括:构建所述K-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K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大于等于2。
10.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端设备接收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所述K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其中,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所述K层传输层使用的L个波束信息,以及用于指示所述K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的指示信息;所述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所述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小于所述L;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码本指示信息,确定所述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
11.一种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包括:
收发器,用于接收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所述K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其中,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所述K层传输层使用的L个波束信息,以及用于指示所述K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的指示信息;所述L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所述K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小于所述L;
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码本指示信息,确定所述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或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K层传输层中的m层传输层中,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大于等于2,其中,所述m是大于等于1且小于所述K的整数;所述K层传输层中的除所述m层之外的K-m层传输层中,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等于1;根据所述码本指示信息,确定所述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包括:
对于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至少两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对于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一个波束信息,以及构建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或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m层传输层中,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均等于所述L;对于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至少两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包括:
对于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L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或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m层传输层的至少一层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等于所述L,其他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小于所述L;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至少两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包括:
对于所述m层传输层的所述至少一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L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对于所述m层传输层的所述其他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小于所述L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该传输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是该传输层的最强波束的波束信息;对于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一个波束信息,以及构建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包括:
对于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根据该传输层的最强波束的波束信息,以及构建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2至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一层传输层,构建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与所述m层传输层的其中一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关联。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或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构建所述K-m层传输层的第y个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φ可以通过以下任一公式得到:
其中,为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第x层传输层的极化方向i的波束bv的宽带幅度系数,为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第x层传输层的极化方向i的波束bv的窄带幅度系数,为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第x层传输层的极化方向i的波束bv的窄带相位系数;i的取值为0或1;0&lt;x≤m,0&lt;y≤K-m。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方法或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构建所述K-m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与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同一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关联。
19.根据权利要求12至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码本指示信息还包括:构建所述K-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极化相位差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或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K层传输层各层相关联的波束信息个数大于等于2;根据所述码本指示信息,确定所述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包括:
对于所述K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根据该传输层相关联的至少两个波束信息,以及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确定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CN201710510863.7A 2017-06-28 2017-06-28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Active CN1091502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10863.7A CN109150270B (zh) 2017-06-28 2017-06-28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PCT/CN2018/090137 WO2019001236A1 (zh) 2017-06-28 2018-06-06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EP18824911.4A EP3633891B1 (en) 2017-06-28 2018-06-06 Method for feeding back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method for receiv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sending device, and receiving device
US16/728,388 US11115091B2 (en) 2017-06-28 2019-12-27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and receiving methods, transmit-end device and receive-en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10863.7A CN109150270B (zh) 2017-06-28 2017-06-28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0270A true CN109150270A (zh) 2019-01-04
CN109150270B CN109150270B (zh) 2021-01-05

Family

ID=64740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10863.7A Active CN109150270B (zh) 2017-06-28 2017-06-28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15091B2 (zh)
EP (1) EP3633891B1 (zh)
CN (1) CN109150270B (zh)
WO (1) WO2019001236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30604A (zh) * 2018-11-01 2020-05-08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csi反馈方法、终端和网络侧设备
WO2020164387A1 (zh) * 2019-02-15 2020-08-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指示和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WO2020186871A1 (zh) * 2019-03-21 2020-09-2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上报的方法和设备
CN111756422A (zh) * 2019-03-29 2020-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指示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60847B (zh) * 2017-09-26 2022-05-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CN115119263A (zh) * 2021-03-23 2022-09-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反馈、接收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4285A (zh) * 2012-10-23 2015-05-06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反馈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5991238A (zh) * 2015-03-06 2016-10-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和反馈方法及发送端和接收端
CN106685496A (zh) * 2015-11-06 2017-05-17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输入输出系统中反馈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
WO2017101040A1 (en) * 2015-12-16 2017-06-22 Intel IP Corporation User equipment (ue)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on using beam aggreg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6951B (zh) * 2010-05-05 2016-03-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反馈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N101958773B (zh) * 2010-09-30 2016-08-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反馈信道信息的方法及终端
US8885569B2 (en) * 2011-12-19 2014-11-11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Beamforming signaling in a wireless network
WO2014148862A1 (ko) * 2013-03-21 2014-09-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상태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WO2014198037A1 (en) * 2013-06-13 2014-12-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wo-dimensional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2d-dft) based codebook for elevation beamforming
CN106160926B (zh) * 2015-04-08 2019-12-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在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反馈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WO2017196098A1 (ko) * 2016-05-11 2017-11-16 엘지전자(주) 다중 안테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상태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10340989B2 (en) 2016-12-09 2019-07-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debook for CSI reporting in advanc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418612B (zh) * 2017-04-26 2019-03-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指示及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和设备
CN109560847B (zh) * 2017-09-26 2022-05-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US11050465B2 (en) * 2019-06-21 2021-06-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r equipment initiated channel state feedback codebook selectio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4285A (zh) * 2012-10-23 2015-05-06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反馈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5991238A (zh) * 2015-03-06 2016-10-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和反馈方法及发送端和接收端
CN106685496A (zh) * 2015-11-06 2017-05-17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输入输出系统中反馈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
WO2017101040A1 (en) * 2015-12-16 2017-06-22 Intel IP Corporation User equipment (ue)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on using beam aggregation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BEIJING XINWEI TELECOM TECHN.: "Further Discussion of CSI Report for FD-MIMO", 《3GPP TSG RAN WG1 METTING#83 R1-156496》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30604A (zh) * 2018-11-01 2020-05-08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csi反馈方法、终端和网络侧设备
CN111130604B (zh) * 2018-11-01 2021-05-2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csi反馈方法、终端和网络侧设备
WO2020164387A1 (zh) * 2019-02-15 2020-08-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指示和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WO2020186871A1 (zh) * 2019-03-21 2020-09-2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上报的方法和设备
US12081299B2 (en) 2019-03-21 2024-09-03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ing method and device
CN111756422A (zh) * 2019-03-29 2020-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指示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CN111756422B (zh) * 2019-03-29 2023-03-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指示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33891A4 (en) 2020-06-17
EP3633891B1 (en) 2022-03-02
EP3633891A1 (en) 2020-04-08
US11115091B2 (en) 2021-09-07
CN109150270B (zh) 2021-01-05
WO2019001236A1 (zh) 2019-01-03
US20200136693A1 (en) 2020-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62526B2 (ja) 減少されたフィードバックfd−mimo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N110419170B (zh) 一种指示及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和设备
KR102618282B1 (ko) Mimo 측정 기준 신호 및 피드백을 동작시키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9150270B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CN107078773B (zh) 使ue能够确定预编码器码本的网络节点、用户设备及其方法
US2017024453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reporting
KR20160129767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코드북을 이용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09560847B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CN109194377B (zh) 信道测量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8288984B (zh) 一种参数指示及确定方法和接收端设备及发射端设备
WO2018228599A1 (zh)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
CN111756415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9150268B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
CN112751597A (zh) 信道测量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10114984A (zh) 构建码本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US11909485B2 (en) Channel measurement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CN108282196B (zh) 指示、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以及接收、发射端设备
CN109428636B (zh) 波束指示和上报方法、网络设备、终端
CN108288981B (zh) 一种信道信息反馈及确定方法、接收端和发射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