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50268B -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50268B
CN109150268B CN201710459667.1A CN201710459667A CN109150268B CN 109150268 B CN109150268 B CN 109150268B CN 201710459667 A CN201710459667 A CN 201710459667A CN 109150268 B CN109150268 B CN 1091502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layers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5966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50268A (zh
Inventor
金黄平
蒋鹏
毕晓艳
尚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45966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150268B/zh
Priority to PCT/CN2018/090243 priority patent/WO2018228266A1/zh
Publication of CN1091502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02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502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02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 H04B7/0469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taking special antenna structures, e.g. cross polarized antennas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78Special codebook structures directed to feedback optim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phase diversity (e.g. phase sweep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Equal gain combining, only phase adjust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的方法和设备,所述方法包括:发送端设备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所述K大于等于2;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和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其中0<m<K;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包括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确定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和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确定K‑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实施本申请提供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和接收技术,既可以提高传输质量,又可以节约系统的反馈开销。

Description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
背景技术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assive MIMO)是业界公认的5G关键技术之一,通过使用大规模天线,实现频谱效率的显著提升。
基站可以获取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Massive MIMO的性能。在信道互异性不能很好满足的时分双工(timedivision duplex,TDD)系统或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频分双工)系统中,通常采用码本来量化CSI。因此,码本设计是Massive MIMO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LTE R13MIMO码本的基本功能是从预先定义的码本中选择单个码字,或者称为波束选择(beam selection)技术,一般一个码字对应一个波束(beam)方向,即从多个备选码字中选取最优的一个码字以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PMI)的形式作为CSI信息上报。新无线(New Radio,NR)Massive MIMO对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提出更高要求,上述机制已无法满足NR的高精度CSI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满足NR Massive MIMO系统对于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提出的要求,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包括:
发送端设备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所述K大于等于2;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和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其中0<m<K;
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
接收端设备接收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根据所述包括K层传输层码本指示信息,生成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实施本申请,在发送端设备发送K层传输层码本指示信息的时候,无需将每一个传输层的波束信息和波束叠加系数都进行上报,可以节约反馈开销。
相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发送端设备,包括:
处理器,用于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所述K大于等于2;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和K-m层传输层的参考信息;其中0<m<K;
收发器,用于发送所述处理器生成的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接收端设备,包括:
收发器,用于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所述K大于等于2;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和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其中0<m<K;
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生成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
由此可见,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发射端设备生成并发往接收端设备的码本指示信息包含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所述K大于等于2;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和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其中0<m<K。接收端设备可以接收并根据上述码本指示信息生成K层传输层中各层的预编码向量。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发射端设备可以是接入设备,例如基站,也可以是终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接入设备,例如基站。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波束信息可包含用于构建每个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多个波束的信息,例如各个波束的波束索引。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可以包含用于构建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上述多个波束中每一波束的一组波束叠加系数,包括下列系数之中的至少一种:宽带叠加系数和窄带叠加系数,其中宽带叠加系数可以包括宽带幅度系数,窄带叠加系数可以包括窄带幅度系数和窄带相位系数之中的至少一种。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可以包括用于构建K-m层传输层中每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上述多个波束的强弱指示信息,例如但不限于,上述多个波束中各个波束的强弱排序信息,或者用于指示最强波束的信息,或者用于指示最强的至少两个波束的信息以及该至少两个波束的强弱排序信息。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对于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接收端设备在生成该传输层对应的预编码向量时,除了应用波束参考信息,还可以参考上述m层传输层中一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例如,对于上述K-m层传输层中的传输层a,可以应用上述m层传输层中的传输层b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进一步的,对于用于构建传输层a的预编码向量的上述多个波束中的每一波束,可以根据该波束在多个波束中的强度排序,在传输层b对应的上述多个波束中确定对应强度的波束,并根据确定的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设置传输层a的上述每一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进一步的,可以将上述确定的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作为传输层a的上述每一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调整由上述方式获得的传输层a的上述每一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中的窄带相位系数的正负性,即将窄带相位系数取反。如此一来,可以实现传输层a的预编码向量与传输层b的预编码向量正交。更进一步的,还可以按照上述方法仅仅根据传输层b的最强的一个或者多个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应的设置传输层a的最强的一个或者多个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而并非按照传输层b的各个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应的设置传输层a的各个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更进一步的,对于上述最强的一个或者多个波束之外的其他波束,可以设置与这些波束的强度相适应的波束叠加系数,例如缺省的波束叠加系数,从而无需根据传输层b的相应强度的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来设置上述其他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
更进一步的,由下述公式可知:
Figure BDA0001324551700000031
其中,
Figure BDA0001324551700000032
Figure BDA0001324551700000033
Figure BDA0001324551700000034
合成得到。
上述多个波束同时作用在两个极化方向上,其中块对角矩阵W1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别由同一组波束b0-b3来构建。在根据传输层b的各个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应的设置传输层a的各个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时,除按照上一段落描述的方式进行设置之外,对于同一个波束,还需要将传输层b的该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中一个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设置成传输层a的相应波束的另一个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并可进一步的对窄带相位系数取反,同时将传输层b的该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中另一个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设置成传输层a的相应波束的一个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而无需对窄带相位系数取反。例如,若传输层b中次强波束为b1,传输层a中相应的波束即次强波束为b0,而传输层b中次强波束b1在一个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为p1c1,在另一个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为p5c5,则在根据传输层b的波束b1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应的设置传输层a的波束b0的波束叠加系数时,传输层b中次强波束b1在一个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p1c1应该作为传输层a的波束b0的另一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同理,传输层b中次强波束为b1在另一个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p5c5应该作为传输层a的波束b0的一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更进一步的,在将传输层b中次强波束b1在一个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p1c1作为传输层a的次强波束b0的另一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时,可以进一步的对窄带相位系数取反,而在将传输层b中次强波束b1在另一个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p5c5作为传输层a的次强波束b0的一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时,无需对窄带相位系数取反。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对于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接收端设备在生成该传输层对应的预编码向量时,除了应用波束参考信息,还可以对用于构建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上述多个波束应用与这些波束的强度(根据波束参考信息获得)相适应的波束叠加系数,从而无需参考上述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这些波束叠加系数可以反映在构建上述预编码向量过程中相应波束的强度或者贡献,换句话说这些波束叠加系数与在构建上述预编码向量过程中相应波束的强度或者贡献相对应。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该基站具有实现上述方法实际中基站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基站的结构中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基站执行上述方法中相应的功能。所述收发器用于支持基站与终端之间的通信,向终端发送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信息或者信令,接收基站所发送的信息或指令。所述基站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基站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该终端具有实现上述方法设计中终端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终端的结构中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所述模块可以是软件和/或硬件。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节点,可以包括控制器/处理器,存储器以及通信单元。所述控制器/处理器可以用于协调多个基站之间的资源管理和配置,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描述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方法。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控制节点的程序代码和数据。所述通信单元,用于支持该控制节点与基站进行通信,譬如将所配置的资源的信息发送给基站。
又一方面,所述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可以是一个芯片,其包括处理器和接口,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改存储器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可以位于所述处理器之外,独立存在。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上述方面所述的基站和终端。可选地,还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节点。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基站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终端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发送端设备发送K层传输层码本指示信息,该码本指示信息没有将所有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都进行量化和上报,只是上报波束信息和部分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和剩余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因此,实施本申请提供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和接收技术,既可以提高传输质量,又可以节约系统的反馈开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无线通信网络的示范性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的又一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的又一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的又一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发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接收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就结合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是依照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网络100的示范性示意图。如图1所示,无线通信网络100包括基站102~106和终端设备108~122,其中,基站102~106彼此之间可通过回程(backhaul)链路(如基站102~106彼此之间的直线所示)进行通信,该回程链路可以是有线回程链路(例如光纤、铜缆),也可以是无线回程链路(例如微波)。终端设备108~122可通过无线链路(如基站102~106与终端设备108~122之间的折线所示)与对应的基站102~106通信。
基站102~106用于为终端设备108~122提供无线接入服务。具体来说,每个基站都对应一个服务覆盖区域(又可称为蜂窝,如图1中各椭圆区域所示),进入该区域的终端设备可通过无线信号与基站通信,以此来接受基站提供的无线接入服务。基站的服务覆盖区域之间可能存在交叠,处于交叠区域内的终端设备可收到来自多个基站的无线信号,因此可以同时由多个基站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例如,多个基站可以采用多点协作(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技术为处于上述交叠区域的终端设备提供服务。例如,如图1所示,基站102与基站104的服务覆盖区域存在交叠,终端设备112便处于该交叠区域之内,因此终端设备112可以收到来自基站102和基站104的无线信号,基站102和基站104可以同时为终端设备112提供服务。又例如,如图1所示,基站102、基站104和基站106的服务覆盖区域存在一个共同的交叠区域,终端设备120便处于该交叠区域之内,因此终端设备120可以收到来自基站102、104和106的无线信号,基站102、104和106可以同时为终端设备120提供服务。
依赖于所使用的无线通信技术,基站又可称为节点B(NodeB),演进节点B(evolvedNodeB,eNodeB)以及接入点(Access Point,AP)等。此外,根据所提供的服务覆盖区域的大小,基站又可分为用于提供宏蜂窝(Macro cell)的宏基站、用于提供微蜂窝(Pico cell)的微基站和用于提供毫微微蜂窝(Femto cell)的毫微微基站。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未来的基站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名称。
终端设备108~118是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穿戴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如轮船等);还可以部署在空中(例如飞机、气球和卫星上等)。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终端设备有时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设备、UE单元、UE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设备、移动设备、UE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无线通信设备、UE代理或UE装置等。
基站102~106,和终端设备108~122均可配置有多根天线,以支持MIMO(多入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技术。进一步的说,终端设备108~122既可以支持单用户MIMO(Single-User MIMO,SU-MIMO)技术,也可以支持多用户MIMO(Multi-UserMIMO,MU-MIMO),其中MU-MIMO可以基于空分多址(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DMA)技术来实现。由于配置有多根天线,基站102~106和终端设备108~122还可灵活支持单入单出(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SISO)技术、单入多出(Single Input MultipleOutput,SIMO)和多入单出(Multiple Input Single Output,MISO)技术,以实现各种分集(例如但不限于发射分集和接收分集)和复用技术,其中分集技术可以包括例如但不限于(Transmit Diversity,TD)技术和接收分集(Receive Diversity,RD)技术,复用技术可以是空间复用(Spatial Multiplexing)技术。而且上述各种技术还可以包括多种实现方案,例如目前常用的发射分集可以包括,例如但不限于,空时发射分集(Space-Time TransmitDiversity,STTD)、空频发射分集(Space-Frequency Transmit Diversity,SFTD)、时间切换发射分集(Time Switched Transmit Diversity,TSTD)、频率切换发射分集(FrequencySwitch Transmit Diversity,FSTD)、正交发射分集(Orthogonal Transmit Diversity,OTD)、循环延迟分集(Cyclic Delay Diversity,CDD)等分集方式,以及上述各种分集方式经过衍生、演进以及组合后获得的分集方式。例如,目前LTE(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标准便采用了空时块编码(Space Time Block Coding,STBC)、空频块编码(Space Frequency Block Coding,SFBC)和CDD等发射分集方式。
此外,基站102与终端设备104~110可采用各种无线通信技术进行通信,例如但不限于,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技术、频分多址(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技术、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技术、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TD-SC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DMA,OFDMA)技术、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 FDMA,SC-FDMA)技术、空分多址(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DMA)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演进及衍生技术等。上述无线通信技术作为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被众多无线通信标准所采纳,从而构建出了在今天广为人们所熟知的各种无线通信系统(或者网络),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CDMA2000、宽带CDMA(Wideband CDMA,WCDMA)、由802.11系列标准中定义的WiFi、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Microwave Access,WiMAX)、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LTE升级版(LTE-Advanced,LTE-A)以及这些无线通信系统的演进系统等。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网络便可以是上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任意系统或者网络。如无特别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应用于上述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系统。此外,术语“系统”和“网络”可以相互替换。
应注意,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网络100仅用于举例,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无线通信网络100还包括其他设备,同时也可根据具体需要来配置基站和终端设备的数量。
上述无线通信网络100中,网络设备例如基站需要获得信道状态信息,就需要终端进行上报准确的CSI,通常是以预编码码本的形式,将信道状态信息上报至基站。
在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现方式之前,首先对预编码码本说明如下,另外,本申请相关技术在中国申请号为201710284175.3,发明名称为“一种指示及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和设备”里有介绍,可全文参考。
基于波束组合(beam combination)机制的高精度CSI反馈,预编码码本可以表示为两级码本结构:
W=W1×W2
其中W1包含需要反馈的波束索引(beam index)和宽带叠加系数,W2则包含窄带叠加系数。宽带叠加系数对应的是宽带幅度的量化,窄带叠加系数对应的则是窄带幅度和窄带相位的量化。
下面是对两级码本形式的一个简单举例:
Figure BDA0001324551700000071
其中,
Figure BDA0001324551700000072
Figure BDA0001324551700000073
Figure BDA0001324551700000074
合成得到。
在上述举例中,p0~p7即是前面叙述中的W1中包含的宽带叠加系数,代表了对宽带幅度的量化。α0~α7和θ0~θ7分别代表了对窄带幅度和窄带相位的量化,合成后构成了W2中包含的窄带叠加系数。
以上方案描述了1个传输层(rank1)对应的预编码码本,对于K层传输层(rank-K)的预编码码本,上述W2码本矩阵将为K列,对应W2反馈开销将是rank1的K倍。
具体的,对于K层传输层(rank-K)的预编码码本,其中某一传输层的码本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1324551700000081
其中,bi为使用波束组合(beam combination)方法时用于表示CSI选取的beam,
Figure BDA0001324551700000082
为宽带幅度系数,
Figure BDA0001324551700000083
为窄带幅度系数,
Figure BDA0001324551700000084
为窄带相位系数,其中0<i<L,L为每个传输层中的波束数量。
如果每一传输层对应的码本元素都独立量化时,反馈的开销将急剧增大,因此为降低开销,可以用同一组波束bi来构建K层传输层中各层的码本,即K层传输层码本中的每一层码本都使用同一组波束bi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以实现低开销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具体的在上述无线通信网络100中,实施本申请提供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0.发送端设备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所述K大于等于2;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和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其中0<m<K;
其中,K层传输层波束信息用于指示一组波束b1~b4,例如,波束信息可以是b1~b4的索引。换句话说,可以用同一组波束b1~b4来构建K层传输层中各层的码本,即K层传输层码本中的每一层码本都使用同一组波束b1~b4。
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包括用于生成m层传输层中每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上述波束b1~b4中每个波束的系数。例如,对于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该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可包括,例如但不限于,下列值之中的至少一种:宽带幅度系数的量化值,窄带幅度系数的量化值和窄带相位系数的量化值。一些码本结构中,波束叠加系数信息通常包括窄带叠加系数量化值和窄带相位系数的量化值,有一些码本结构还设计有宽带叠加系数的量化值。
而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可以有两种表示方式,一种是K-m层传输层的每一传输层中各个波束的强弱排序指示信息;以一组波束b1~b4为例,在K-m层传输层的一个传输层中,按照由强到弱的顺序,其强弱排序为b2,b3,b4,b1,而在另一个传输层中,按照由强到弱的顺序,其强弱排序为b4,b2,b1,b3。
另一种是K-m层传输层的每一传输层中最强波束指示,具体的可以是波束在所述该传输层的L个波束中的位置信息,其中,L大于等于2。以一组波束b1~b4为例,在K-m层传输层的一个传输层中,最强的波束为b2,其在波束b1~b4中的位置位于第2位。而在另一个传输层中,按照由强到弱的顺序,最强的波束为b4,其在波束b1~b4中的位置位于第4位。
步骤201.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
步骤202.接收端设备接收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
步骤203.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生成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
例如,在发送端发送的码本指示信息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没有包含宽带叠加系数时,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以及所述m层传输层的窄带叠加系数,确定所述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例如,在发送端发送的码本指示信息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中包含有宽带叠加系数时,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以及所述m层传输层的窄带叠加系数和宽带叠加系数,确定所述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而对于K-m层传输层的各层来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每一层对应的预编码向量。
一种方式是,K-m层传输层的各个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都为缺省值,该各个波束叠加系数缺省值的大小与各个波束的强弱关系相对应;另一种方式是,将m层传输层的各个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按照一定的映射关系赋值给K-m层的各个波束,从而确定K-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对于预编码码本中每个元素的宽带幅度系数或者窄带幅度系数的映射处理方式是:
将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第x传输层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宽带幅度系数或者窄带幅度系数向量作为起始向量;将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传输层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宽带幅度系数或者窄带幅度系数向量作为目标向量;
将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第x个传输层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宽带幅度系数或者窄带幅度系数向量作为起始向量;将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传输层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宽带幅度系数或者窄带幅度系数向量作为目标向量。
如果发送端设备发送的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包括K-m层传输层的每一层中各个波束的强弱指示信息时,接收端设备在生成K-m层传输层的每一层的预编码码本时,可以参考该强弱指示信息得到波束叠加系数,也可以不参考该强弱指示信息;
参考该强弱指示信息得到波束叠加系数时,一种方式是将所述起始向量中第t强的波束对应的元素赋给所述目标向量中第t强的波束的对应的元素。也就是说,波束按照强弱排序后,将起始向量中对应的元素赋值给目标向量中对应的元素。
具体的,上述宽带幅度系数,窄带幅度系数和窄带相位系数具体表示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1324551700000091
Figure BDA0001324551700000101
如表1所示,传输层层数K=8,m=3,则K-m=5。为便于描述,可以将m=3中的任一传输层称为第一类传输层,K-m=5中的任一传输层称为第二类传输层。波束信息为b1~b4,该波束信息既适用于任一第一类传输层,也适用于任一第二类传输层,第一类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如上表1。
传输层1中的波束强度按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b1,b3,b2,b4,其宽带幅度系数为X11,X21,X31,X41,窄带幅度系数为X12,X22,X32,X42;窄带相位系数为X13,X23,X33,X43;
传输层2中的波束强度按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b3,b4,b1,b2,其宽带幅度系数为Y11,Y21,Y31,Y41,窄带幅度系数为Y12,Y22,Y32,Y42;窄带相位系数为Y13,Y23,Y33,Y43;
传输层3中的波束强度按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b3,b1,b4,b2,其宽带幅度系数为Z11,Z21,Z31,Z41,窄带幅度系数为Z12,Z22,Z32,Z42;窄带相位系数为Z13,Z23,Z33,Z43;
传输层4的波束强度按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b2,b1,b3,b4,其波束叠加系数参考传输层1的b1,b3,b2,b4的波束叠加系数,具体的,其宽带幅度系数为X11,X21,X31,X41,窄带幅度系数为X12,X22,X32,X42;窄带相位系数为X13,X23,X33,X43;
传输层5的波束强度按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b2,b3,b1,b4,其波束叠加系数参考传输层2的b3,b4,b1,b2的波束叠加系数,具体的,其宽带幅度系数为Y11,Y21,Y31,Y41,窄带幅度系数为Y12,Y22,Y32,Y42;窄带相位系数为Y13,Y23,Y33,Y43;
传输层6的波束强度按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b3,b2,b1,b4,其波束叠加系数参考传输层3的b3,b1,b4,b2的波束叠加系数,具体的,其宽带幅度系数为Z11,Z21,Z31,Z41,窄带幅度系数为Z12,Z22,Z32,Z42;窄带相位系数为Z13,Z23,Z33,Z43;
传输层7的波束强度按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b4,b3,b2,b1,其波束叠加系数参考传输层1的b1,b3,b2,b4的波束叠加系数,具体的,其宽带幅度系数为X11,X21,X31,X41,窄带幅度系数为X12,X22,X32,X42;窄带相位系数为X13,X23,X33,X43;
传输层8的波束强度按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b1,b2,b3,b4,其波束叠加系数参考传输层2的b3,b4,b1,b2的波束叠加系数,具体的,其宽带幅度系数为Y11,Y21,Y31,Y41,窄带幅度系数为Y12,Y22,Y32,Y42;窄带相位系数为Y13,Y23,Y33,Y43;
此外,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在参考第一类传输层来设置第二类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时,可以通过调整第二类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的正负性(例如可以调整窄带相位系数的正负性),实现第一类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与波束叠加系数是根据该第一类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而设置的第二类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正交,以此来降低该第一传输层与该第二传输层之间的干扰。
具体来说,若参考第一类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来设置一第二类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则可以将上述第一类传输层对应的波束中的最强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设置成上述第二类传输层的最强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并改变上述第二类传输层的窄带相位系数的正负性;对于其他强度的波束,可参照上述方法,将第一类传输层对应的波束中相应强度的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设置成上述第二类传输层的相应强度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并改变上述第二类传输层的窄带相位系数的正负性。例如,若根据上述方法对上述表1进行优化,可以获得如下表2:
表2
Figure BDA0001324551700000111
Figure BDA0001324551700000121
如此一来,可使得传输层1与传输层4和传输层7正交,传输层2与传输层5和传输层8正交,传输层3与传输层6正交。
由此可见,至少一个第二类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是根据一第一类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进行设置的,且设置后的上述至少一个第二类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的正负性发生改变。
这种实现方式中,在发送端设备不需要将每一传输层的波束的宽带叠加系数和窄带叠加系数都进行上报,只需要上报传输层1和传输层2,传输层3的波束的宽带叠加系数和窄带叠加系数即可,接收端设备根据该多个波束的波束信息和部分传输层的窄带叠加系数进行映射处理,就可以得到全部传输层的窄带叠加系数或宽带叠加系数,因此可以节约反馈开销。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如果发送端设备发送的所述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包括K-m层传输层的每一个传输层中最强的波束在所述L个波束中的位置信息时,接收端设备则将起始向量中最强beam对应元素,赋给目标向量中最强beam对应的元素;对于起始向量中除起始向量最强beam对应元素之外的元素,按照位置关系一一对应的原则,或者按照随机赋值的原则,将其赋给目标向量中除最强beam对应的元素之外的元素。
还有一种实现方式是,接收端设备则将起始向量中最强beam对应元素,赋给目标向量中最强beam对应的元素;将起始向量中次强beam对应元素赋值给目标向量中次强beam对应的元素;其他的元素按照位置关系一一对应的原则,或者按照随机赋值的原则进行赋值。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不需要对波束按照强弱排序,仅需要关注最强的波束,然后将起始向量中最强波束对应的元素赋值给目标向量中最强波束对应的元素。起始向量中其他的波束对应的元素随机赋值或者按照位置关系一一对应的原则给目标向量中其他波束对应的元素即可。
如此,在发送端设备不需要将每一传输层的波束的宽带叠加系数和窄带叠加系数信息都进行上报,接收端设备根据波束信息和部分传输层的宽带和窄带波束叠加系数进行映射处理,就可以得到全部传输层的宽带和窄带波束叠加系数,从而得到预编码码本每个元素的宽带和窄带叠加系数,因此可以节约反馈开销,并且可以保证K-m层传输层的第y流跟m层传输层中的第x层传输层是正交的。
对于预编码码本中每个元素的窄带相位系数的映射处理方式是:接收端设备将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第x个传输层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作为起始向量;将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作为目标向量;
将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第x个传输层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作为起始向量;将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作为目标向量。
然后,接收端设备将m层传输层中的第x个传输层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赋给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将m层传输层的第x个传输层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乘以-1之后,赋给所述K-m层传输层的第y个传输层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
为详细描述本申请中上述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的实现过程,下面将以更为具体的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当波束数量L=4时,传输层的数量k=4;波束叠加的叠加系数包括宽带和窄带叠加系数时:
第一种方式是:第3个传输层的宽带和窄带系数向量由第1个传输层确定;第4个传输层的宽带和窄带系数向量由第2个传输层确定;
第二种方式是:第3个传输层的宽带和窄带系数向量由第2个传输层确定;第4个传输层的宽带和窄带系数向量由第1个传输层确定;
下面以第一种方式为例进行说明,第二种方式原理与之相同,具体的图如3所示:
本实施例一中的映射关系是:
将起始向量中最强beam对应元素,赋给目标向量中最强beam对应的元素;将起始向量中目标向量最强beam对应元素,赋给目标向量起始向量最强beam对应元素;对于起始向量中除起始向量最强beam对应元素之外的元素,按照位置关系一一对应的原则,或者按照随机赋值的原则,将其赋给目标向量中除最强beam对应的元素之外的元素;
对于窄带相位系数向量,其映射关系是:
第3个传输层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与第1个传输层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相同;第3个传输层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等于第1个传输层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乘以-1。
第4个传输层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与第2个传输层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相同;第4个传输层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等于第2个传输层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乘以-1。
实施例二
当波束数量L=4时,传输层的数量k=4;波束叠加的叠加系数包括宽带和窄带叠加系数时:
第一种方式是:第3个传输层的宽带和窄带系数向量由第1个传输层确定;第4个传输层的宽带和窄带系数向量由第2个传输层确定;
第二种方式是:第3个传输层的宽带和窄带系数向量由第2个传输层确定;第4个传输层的宽带和窄带系数向量由第1个传输层确定;
以第一种方式为例,本实施例二中的映射关系是:起始向量和目标向量的置换关系为依次将起始向量中第t强的beam对应的元素赋给目标向量中第t强的beam对应的元素。
具体的,如图4所示:将第1个传输层的第3强的beam对应的元素赋值给第3个传输层中第3强的beam对应的元素;将第1个传输层的第1强的beam对应的元素赋值给第3个传输层中第1强的beam对应的元素;将第1个传输层的第4强的beam对应的元素赋值给第3个传输层中第4强的beam对应的元素;将第1个传输层的第2强的beam对应的元素赋值给第3个传输层中第2强的beam对应的元素;
第4个传输层与第2个传输层的置换关系与之相同,不再赘述。
同样的,对于窄带相位系数向量,其映射关系是(图未示):
第3个传输层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与第1个传输层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相同;第3个传输层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等于第1个传输层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乘以-1。
第4个传输层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与第2个传输层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相同;第4个传输层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等于第2个传输层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乘以-1。
实施例三
当波束数量L=4时,传输层的数量k=4;波束叠加的叠加系数只包括窄带叠加系数时,如图5所示:
第一种方式是:第3个传输层的窄带系数向量由第1个传输层确定;第4个传输层的窄带系数向量由第2个传输层确定;
第二种方式是:第4个传输层的窄带系数向量由第1个传输层确定;第3个传输层的窄带系数向量由第2个传输层确定;
以第一种方式为例,映射关系是:将起始向量中最强beam对应元素,赋给目标向量中最强beam对应的元素;将起始向量中目标向量最强beam对应元素,赋给目标向量起始向量最强beam对应元素;对于起始向量中除起始向量最强beam对应元素之外的元素,按照位置关系一一对应的原则,或者按照随机赋值的原则,将其赋给目标向量中除最强beam对应的元素之外的元素。
上文结合图1至图5,从方法实现的角度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应理解,以上各个实施例的方法中所示的步骤或操作仅仅作为示例,也可以执行其他操作或者各种操作的变形。并且,在具体实施时,各个步骤还可以按照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不同的顺序来执行,并且有可能并非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示出的全部操作或步骤。或者,也可能执行本申请各实施例所示出的更多的操作或步骤。
还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由此可见,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发射端设备生成并发往接收端设备的码本指示信息包含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所述K大于等于2;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和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其中0<m<K。接收端设备可以接收并根据上述码本指示信息生成K层传输层中各层的预编码向量。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发射端设备可以是接入设备,例如基站,也可以是终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接入设备,例如基站。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波束信息可包含用于构建每个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多个波束的信息,例如各个波束的波束索引。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可以包含用于构建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上述多个波束中每一波束的一组波束叠加系数,包括下列系数之中的至少一种:宽带叠加系数和窄带叠加系数,其中宽带叠加系数可以包括宽带幅度系数,窄带叠加系数可以包括窄带幅度系数和窄带相位系数之中的至少一种。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可以包括用于构建K-m层传输层中每一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上述多个波束的强弱指示信息,例如但不限于,上述多个波束中各个波束的强弱排序信息,或者用于指示最强波束的信息,或者用于指示最强的至少两个波束的信息以及该至少两个波束的强弱排序信息。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对于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接收端设备在生成该传输层对应的预编码向量时,除了应用波束参考信息,还可以参考上述m层传输层中一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例如,对于上述K-m层传输层中的传输层a,可以应用上述m层传输层中的传输层b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进一步的,对于用于构建传输层a的预编码向量的上述多个波束中的每一波束,可以根据该波束在多个波束中的强度排序,在传输层b对应的上述多个波束中确定对应强度的波束,并根据确定的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设置传输层a的上述每一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进一步的,可以将上述确定的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作为传输层a的上述每一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调整由上述方式获得的传输层a的上述每一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中的窄带相位系数的正负性,即将窄带相位系数取反。如此一来,可以实现传输层a的预编码向量与传输层b的预编码向量正交。更进一步的,还可以按照上述方法仅仅根据传输层b的最强的一个或者多个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应的设置传输层a的最强的一个或者多个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而并非按照传输层b的各个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应的设置传输层a的各个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更进一步的,对于上述最强的一个或者多个波束之外的其他波束,可以设置与这些波束的强度相适应的波束叠加系数,例如缺省的波束叠加系数,从而无需根据传输层b的相应强度的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来设置上述其他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
更进一步的,由下述公式可知:
Figure BDA0001324551700000161
其中,
Figure BDA0001324551700000162
Figure BDA0001324551700000163
Figure BDA0001324551700000164
合成得到。
上述多个波束同时作用在两个极化方向上,其中块对角矩阵W1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别由同一组波束b0-b3来构建。在根据传输层b的各个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应的设置传输层a的各个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时,除按照上一段落描述的方式进行设置之外,对于同一个波束,还需要将传输层b的该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中一个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设置成传输层a的相应波束的另一个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并可进一步的对窄带相位系数取反,同时将传输层b的该波束的波束叠加系数中另一个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设置成传输层a的相应波束的一个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而无需对窄带相位系数取反。例如,若传输层b中次强波束为b1,传输层a中相应的波束即次强波束为b0,而传输层b中次强波束b1在一个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为p1c1,在另一个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为p5c5,则在根据传输层b的波束b1的波束叠加系数相应的设置传输层a的波束b0的波束叠加系数时,传输层b中次强波束b1在一个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p1c1应该作为传输层a的波束b0的另一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同理,传输层b中次强波束为b1在另一个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p5c5应该作为传输层a的波束b0的一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更进一步的,在将传输层b中次强波束b1在一个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p1c1作为传输层a的次强波束b0的另一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时,可以进一步的对窄带相位系数取反,而在将传输层b中次强波束b1在另一个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p5c5作为传输层a的次强波束b0的一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叠加系数时,无需对窄带相位系数取反。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对于K-m层传输层中的每一传输层,接收端设备在生成该传输层对应的预编码向量时,除了应用波束参考信息,还可以对用于构建该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的上述多个波束应用与这些波束的强度(根据波束参考信息获得)相适应的波束叠加系数,从而无需参考上述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这些波束叠加系数可以反映在构建上述预编码向量过程中相应波束的强度或者贡献,换句话说这些波束叠加系数与在构建上述预编码向量过程中相应波束的强度或者贡献相对应。
以下,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在具体实现中,本申请的发送端设备可以是终端,接收端设备可以是网络设备。
参见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500,至少包括处理器504和收发器508。
处理器504,用于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所述K大于等于2;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和K-m层传输层的参考信息;其中0<m<K;
收发器508,用于发送所述处理器生成的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
其中,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包括:m层传输层的窄带叠加系数,或者进一步的,根据码本设计,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宽带叠加系数。所述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包括:每一层传输层的波束强弱排序指示或者每一层传输层的最强波束指示。
上述收发器508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终端向网络设备传输或者发送的动作,而处理器504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由终端内部实现的动作。具体请见前面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该终端还可以包括存储器519,其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上述处理器504和存储器519可以集成为一个处理装置,处理器504用于执行存储器519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上述功能。具体实现时,该存储器519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504中。
上述终端还可以包括电源512,用于给终端中的各种器件或电路提供电源;上述终端可以包括天线510,用于将收发器508输出的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令通过无线信号发送出去。
除此之外,为了使得终端的功能更加完善,该终端还可以包括输入单元514,显示单元516,音频电路518,摄像头520和传感器522等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音频电路还可以包括扬声器5182,麦克风5184等。
参见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至少包括处理器604和收发器608。
所述收发器608,用于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所述K大于等于2;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和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其中0<m<K;
处理器604,用于根据所述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确定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和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确定K-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网络设备在具体实现中,还可以包括存储器603,用于保存用于所述收发器608收到的码本指示信息或者保存所述处理器604处理得到的预编码向量;
上述处理器604和存储器603可以合成一个处理装置,处理器604用于执行存储器603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上述功能。具体实现时,该存储器603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604中。
在具体实现中,所述收发器608发送的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包括m层传输层的窄带叠加系数或进一步还包括m层传输层的宽带叠加系数。
其中,所述宽带叠加系数包括:宽带幅度系数;所述窄带叠加系数包括:窄带幅度系数和窄带相位系数。
所述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包括:每一层传输层的波束强弱排序指示或者每一层传输层的最强波束指示,该最强波束指示可以是最强波束在所有波束中的位置信息。
所述处理器604,具体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以及所述m层传输层的窄带叠加系数,确定所述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或者进一步的,处理器604根据所述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以及所述m层传输层的窄带叠加系数和宽带叠加系数,确定所述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所述处理器604还用于根据所述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和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确定K-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具体的,所述处理器604根据映射规则和除m层传输层之外的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将所述m层传输层的波束的宽带叠加系数或窄带叠加系数映射为所述K-m层传输层中波束的宽带叠加系数或窄带叠加系数。
对于宽带幅度系数或窄带幅度系数,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604将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第x个传输层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宽带幅度系数或者窄带幅度系数向量作为起始向量;将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宽带幅度系数或者窄带幅度系数向量作为目标向量;
或者,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将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第x个传输层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宽带幅度系数或者窄带幅度系数向量作为起始向量;将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宽带幅度系数或者窄带幅度系数向量作为目标向量。
在将起始向量中的波束对应的元素赋值给目标向量中的波束对应的元素时,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是:
将所述起始向量中第t强的波束对应的元素赋给所述目标向量中第t强的波束的对应的元素。
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将所述起始向量中最强波束对应的元素,赋给所述目标向量中最强波束对应的元素;将起始向量中除最强波束对应元素之外的第f个元素,赋给目标向量中除最强波束对应元素之外的第f个元素,其中,0<f<L。
对于窄带相位系数,所述处理器604将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第x个传输层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作为起始向量;将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作为目标向量;
或将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第x个传输层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作为起始向量;将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作为目标向量。
然后,所述处理器604将所述起始向量中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赋给所述目标向量中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将所述起始向量中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乘以-1之后,赋给所述目标向量中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
上述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天线610,用于将收发器608输出的下行数据或下行控制信令通过无线信号发送出去。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终端的处理器504和网络设备的处理器604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简称NP)或者CPU和NP的组合。处理器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硬件芯片。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简称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简称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简称GAL)或其任意组合。
终端的存储器12和网络设备的存储器22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内存(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 drive,简称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简称SSD);存储器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本申请装置实施例的网络设备可对应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终端可对应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的终端。并且,网络设备和终端的各个模块的上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的描述可以适用于该装置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本申请提供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技术,通过发送端设备发送K层传输层码本指示信息,该码本指示信息只是包含了多个波束的波束索引信息和部分传输层的窄带叠加系数,而并没有将每一阶的波束的宽带叠加系数和窄带叠加系数都进行上报,接收端设备根据该多个波束的波束索引信息和部分传输层的窄带叠加系数进行映射处理,然后得到全部传输层的窄带叠加系数,如有宽带叠加系数的,还能经过映射处理得到全部传输层的宽带叠加系数,因此,实施本申请提供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技术,既可以提高传输质量,又可以节约系统的反馈开销。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8)

1.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端设备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所述K大于等于2;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和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其中0<m<K;
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包括:m层传输层的窄带叠加系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包括:m层传输层的宽带叠加系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包括:每一层传输层的波束强弱排序指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包括:每一层传输层的最强波束指示或者至少两个最强波束指示。
6.一种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用于生成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所述K大于等于2;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和K-m层传输层的参考信息;其中0<m<K;
收发器,用于发送所述处理器生成的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包括:m层传输层的窄带叠加系数。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包括:m层传输层的宽带叠加系数。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包括:每一层传输层的波束强弱排序指示。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包括:每一层传输层的最强波束指示或者至少两个最强波束指示。
11.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端设备接收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所述K大于等于2;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和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其中0<m<K;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生成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道状态信息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包括:m层传输层的窄带叠加系数。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道状态信息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包括:m层传输层的宽带叠加系数。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道状态信息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包括:每一层传输层的波束强弱排序指示。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道状态信息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包括:每一层传输层的最强波束指示或者至少两个最强波束指示。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信道状态信息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生成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包括:
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以及所述m层传输层的窄带叠加系数,确定所述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信道状态信息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K层传输层码本指示信息,生成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包括:
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以及所述m层传输层的窄带叠加系数和宽带叠加系数,确定所述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18.如权利要求17或16所述的信道状态信息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K层传输层码本指示信息,生成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包括:
接收端设备根据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和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将所述m层传输层的波束的宽带叠加系数或窄带叠加系数映射为所述K-m层传输层中波束的宽带叠加系数或窄带叠加系数,获得K-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信道状态信息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将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第x个传输层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宽带幅度系数或者窄带幅度系数向量作为起始向量;将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宽带幅度系数或者窄带幅度系数向量作为目标向量;
将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第x个传输层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宽带幅度系数或者窄带幅度系数向量作为起始向量;将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宽带幅度系数或者窄带幅度系数向量作为目标向量。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信道状态信息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映射规则和除m层传输层之外的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将所述m层传输层的波束的宽带叠加系数或窄带叠加系数映射为所述K-m层传输层中波束的宽带叠加系数或窄带叠加系数,具体包括:
将所述起始向量中第t强的波束对应的元素赋给所述目标向量中第t强的波束的对应的元素。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信道状态信息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端设备根据映射规则和除m层传输层之外的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将所述m层传输层的波束的宽带叠加系数或窄带叠加系数映射为所述K-m层传输层中波束的宽带叠加系数或窄带叠加系数,具体包括:
将所述起始向量中最强波束对应的元素,赋给所述目标向量中最强波束对应的元素;将起始向量中除最强波束对应元素之外的元素,赋给目标向量中除最强波束对应元素之外的元素。
22.如权利要求21或20所述的信道状态信息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将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第x个传输层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作为起始向量;将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作为目标向量;
将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第x个传输层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作为起始向量;将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作为目标向量。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信道状态信息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映射规则和除m层传输层之外的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将所述m层传输层的波束的宽带叠加系数或窄带叠加系数映射为所述K-m层传输层中波束的宽带叠加系数或窄带叠加系数,具体包括:
将所述起始向量中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赋给所述目标向量中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将所述起始向量中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乘以-1之后,赋给所述目标向量中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
24.一种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发器,用于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所述K大于等于2;所述码本指示信息包括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和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其中0<m<K;
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生成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包括:m层传输层的窄带叠加系数。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m层传输层的波束叠加系数信息包括:m层传输层的宽带叠加系数。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包括:每一层传输层的波束强弱排序指示。
28.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包括:每一层传输层的最强波束指示或者至少两个最强波束指示。
29.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K层传输层的码本指示信息,生成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包括:
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以及所述m层传输层的窄带叠加系数,确定所述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30.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K层传输层码本指示信息,生成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包括:
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以及所述m层传输层的窄带叠加系数和宽带叠加系数,确定所述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31.如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K层传输层码本指示信息,生成K层传输层各层的预编码向量,包括:
接收端设备根据K层传输层的波束信息和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将所述m层传输层的波束的宽带叠加系数或窄带叠加系数映射为所述K-m层传输层中波束的宽带叠加系数或窄带叠加系数,获得K-m层传输层的预编码向量。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将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第x个传输层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宽带幅度系数或者窄带幅度系数向量作为起始向量;将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宽带幅度系数或者窄带幅度系数向量作为目标向量;
将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第x个传输层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宽带幅度系数或者窄带幅度系数向量作为起始向量;将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宽带幅度系数或者窄带幅度系数向量作为目标向量。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映射规则和除m层传输层之外的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将所述m层传输层的波束的宽带叠加系数或窄带叠加系数映射为所述K-m层传输层中波束的宽带叠加系数或窄带叠加系数,具体包括:
将所述起始向量中第t强的波束对应的元素赋给所述目标向量中第t强的波束的对应的元素。
3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接收端设备根据映射规则和除m层传输层之外的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将所述m层传输层的波束的宽带叠加系数或窄带叠加系数映射为所述K-m层传输层中波束的宽带叠加系数或窄带叠加系数,具体包括:
将所述起始向量中最强波束对应的元素,赋给所述目标向量中最强波束对应的元素;将起始向量中除最强波束对应元素之外的元素,赋给目标向量中除最强波束对应元素之外的元素。
35.如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将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第x个传输层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作为起始向量;将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作为目标向量;
将所述m层传输层中的第x个传输层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作为起始向量;将所述K-m层传输层中的第y个传输层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作为目标向量。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映射规则和除m层传输层之外的K-m层传输层的波束参考信息,将所述m层传输层的波束的宽带叠加系数或窄带叠加系数映射为所述K-m层传输层中波束的宽带叠加系数或窄带叠加系数,具体包括:
将所述起始向量中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赋给所述目标向量中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一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将所述起始向量中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乘以-1之后,赋给所述目标向量中的窄带相位系数向量的第二种极化方向的第f个元素。
37.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能够实现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38.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能够实现权利要求11至23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710459667.1A 2017-06-16 2017-06-16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 Active CN1091502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59667.1A CN109150268B (zh) 2017-06-16 2017-06-16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
PCT/CN2018/090243 WO2018228266A1 (zh) 2017-06-16 2018-06-07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59667.1A CN109150268B (zh) 2017-06-16 2017-06-16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0268A CN109150268A (zh) 2019-01-04
CN109150268B true CN109150268B (zh) 2021-03-23

Family

ID=64660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59667.1A Active CN109150268B (zh) 2017-06-16 2017-06-16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150268B (zh)
WO (1) WO20182282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64153A1 (zh) * 2019-02-15 2020-08-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确定配置参数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1756417B (zh) * 2019-03-27 2021-05-1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WO2020227873A1 (zh) * 2019-05-12 2020-11-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751598B (zh) * 2019-10-31 2022-1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预编码矩阵的处理方法和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76855B1 (ko) * 2010-03-08 2013-06-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프리코딩 행렬 정보 전송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와, 프리코딩 행렬 구성방법 및 기지국
CN104980204B (zh) * 2010-04-08 2018-07-17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支持多天线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码本的信号传输方法和装置
CA2844743A1 (en) * 2011-08-12 2013-02-21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s of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and transmission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6209195B (zh) * 2015-03-06 2020-02-1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信道状态信息获取方法、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US10110286B2 (en) * 2015-03-30 2018-10-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debook design and signaling
CN106160926B (zh) * 2015-04-08 2019-12-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在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反馈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WO2017003252A1 (ko) * 2015-07-01 2017-01-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코드북 구성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6612134A (zh) * 2015-10-23 2017-05-0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码本反馈方法及装置
EP3371896A1 (en) * 2015-11-05 2018-09-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odebook subset restriction for full-dimension mimo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228266A1 (zh) 2018-12-20
CN109150268A (zh) 2019-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62526B2 (ja) 減少されたフィードバックfd−mimo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N110419170B (zh) 一种指示及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和设备
KR102468684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코드북을 이용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KR101696992B1 (ko) 3d mimo 무선 시스템들에서의 피드백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KR101819872B1 (ko) 기지국 장치 및 송신 방법
CN109150270B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AU201732030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ownlink and uplink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CN109150268B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
CN109560847B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CN109194377B (zh) 信道测量方法和用户设备
KR20160142876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들에서 채널 상태 정보를 보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8288984B (zh) 一种参数指示及确定方法和接收端设备及发射端设备
EP335875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 resour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190296814A1 (en) Method of constructing codebook and user equipment
KR20210134051A (ko) 부분 상호성에 기반한 멀티-유저 프리코더
CN114448477A (zh)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
US20230075044A1 (en) Channel Measurement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CN108288981B (zh) 一种信道信息反馈及确定方法、接收端和发射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