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57781B - 图像形成装置、显影剂组及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显影剂组及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57781B
CN109557781B CN201810177302.4A CN201810177302A CN109557781B CN 109557781 B CN109557781 B CN 109557781B CN 201810177302 A CN201810177302 A CN 201810177302A CN 109557781 B CN109557781 B CN 1095577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image forming
image
carrier
particle di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7730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57781A (zh
Inventor
安野慎太郎
桥本安章
渡边拓郎
西条泰绍
清野英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557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577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577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577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89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82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 G03G15/6585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by using non-standard toners, e.g. transparent toner, gloss add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19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mensions of the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1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arameters
    • G03G9/0823Electric parame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0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06Polymers of alkenyl-aromatic compounds
    • G03G9/08708Copolymers of styrene
    • G03G9/08711Copolymers of styrene with esters of acrylic or methacrylic aci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4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55Polyes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02Inorganic compou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02Inorganic compounds
    • G03G9/0904Carbon black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06Organic dyes
    • G03G9/091Azo dy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06Organic dyes
    • G03G9/0918Phthalocyanine dy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06Organic dyes
    • G03G9/092Quinacridon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26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0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 G03G9/107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having magnetic components
    • G03G9/1075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rrier particles, e.g. shape or crystallographic struc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0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 G03G9/107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having magnetic components
    • G03G9/108Ferrite carrier, e.g. magnetit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0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 G03G9/107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having magnetic components
    • G03G9/108Ferrite carrier, e.g. magnetite
    • G03G9/1085Ferrite carrier, e.g. magnetite with non-ferrous metal oxide, e.g. MgO-Fe2O3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0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 G03G9/107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having magnetic components
    • G03G9/1087Specified elemental magnetic metal or alloy, e.g. alnico comprising iron, nickel, cobalt, and aluminum, or permalloy comprising iron and nicke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0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 G03G9/107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having magnetic components
    • G03G9/1088Binder-type carrier
    • G03G9/10882Binder i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0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 G03G9/113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having coatings applied thereto
    • G03G9/1132Macromolecular components of coatings
    • G03G9/1133Macromolecular components of coating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0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 G03G9/113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having coatings applied thereto
    • G03G9/1132Macromolecular components of coatings
    • G03G9/1135Macromolecular components of coating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23Transfer belt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一种抑制在连续形成低密度图像之后所形成的图像的白斑的图像形成装置、显影剂组及图像形成方法。其具备:第1图像形成单元,具有第1图像保持体、和容纳包含第1色调剂及第1载体的第1显影剂的第1显影装置,将形成于第1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的静电图像作为第1色调剂图像而显影;第1转印装置,将第1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被转印体;第2图像形成单元,配置于下游侧,具有第2图像保持体、和容纳包含第2色调剂及第2载体的第2显影剂的第2显影装置,将形成于第2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的静电图像作为第2色调剂图像而显影;第2转印装置,将第2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有第1色调剂图像的被转印体,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高于第2载体的,且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大于第2载体的。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显影剂组及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显影剂组及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法是通过利用包含色调剂的显影剂对形成于图像保持体(感光体)的表面的静电图像进行显影,将所得到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媒体,并将其利用热辊等进行定影而得到图像的方法。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显影方法,其通过在图像承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并对其实施包括载体和色调剂的第一显影剂,接着实施包括载体和色调剂的第二显影剂而进行显影,其中,显影剂各自的显影剂中的色调剂被带电成相同极性,且两个载体的载体电阻不同”。
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2成分显影剂,其含有色调剂粒子和载体粒子,其中,所述色调剂粒子至少含有粘结树脂、着色剂、电荷控制剂及外添剂,所述载体粒子具有包括树脂的覆盖层,所述覆盖层由黑色用载体覆盖层和彩色用载体覆盖层形成,关于所述覆盖层的膜厚,彩色载体膜厚dc小于黑色载体膜厚dbk,彩色用载体的载体电阻值与黑色用载体相同或为10-2Ωcm以下”。
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一种载体,其构成依次转印多色调剂图像而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方法中所使用的显影剂,其中,将最初转印色调剂图像的显影剂的载体的载体电阻R1设为小于之后转印的各色的显影剂的载体的载体电阻R2~Rn(n表示形成图像的色调剂的总颜色数,Rn表示第n次转印的显影剂的载体的载体电阻。)”。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3-1260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1932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248971号公报
多个图像形成单元沿着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排列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在被转印体上转印由第1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的第1色调剂图像之后,重叠转印由第2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的第2色调剂图像。因此,若容纳于第1图像形成单元的第1显影剂中所包含的第1载体混入第1色调剂图像,则有时通过被转印体上的第1色调剂图像混入至第2图像形成单元中的第2显影装置。
并且,当使用体积电阻率高于容纳于第2显影装置的第2显影剂中所包含的第2载体的载体作为所述第1载体时,由于混入第2显影装置的第1载体的影响,有时在第2色调剂图像上产生白斑。尤其,在低温低湿环境下(例如,温度10℃、湿度10%)下连续形成低密度图像(例如,图像密度为1%的图像)之后所形成的中间色调图像(例如,图像密度为50%的图像)中上述白斑变得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第1图像形成单元,容纳有包含第1色调剂及第1载体的第1显影剂;第1转印装置,将第1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第1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被转印体;第2图像形成单元,配置于比第1图像形成单元更靠所述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的下游侧,且容纳有包含第2色调剂及第2载体的第2显影剂;及第2转印装置,将第2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第2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有第1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被转印体,其中,与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高于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且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相同的情况相比,抑制了在连续形成低密度图像之后所形成的图像的白斑。
上述课题通过以下装置得到解决。
即,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为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
第1图像形成单元,具有第1图像保持体和第1显影装置,所述第1显影装置容纳包含第1色调剂及第1载体的第1显影剂,并利用所述第1显影剂将形成于所述第1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的静电图像作为第1色调剂图像而进行显影;
第1转印装置,将所述第1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所述第1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被转印体;
第2图像形成单元,配置于比所述第1图像形成单元更靠所述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的下游侧,且具有第2图像保持体和第2显影装置,所述第2显影装置容纳包含第2色调剂及第2载体的第2显影剂,并利用所述第2显影剂将形成于所述第2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的静电图像作为第2色调剂图像而进行显影;及
第2转印装置,将所述第2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所述第2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有所述第1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被转印体,
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高于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且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大于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
方案2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为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的3.2倍以上且50000倍以下。
方案3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为106Ωcm以上且1014Ωcm以下。
方案4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为107Ωcm以上且109Ωcm以下。
方案5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的1.1倍以上且2.0倍以下。
方案6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的1.4倍以上且1.8倍以下。
方案7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5或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25μm以上且40μm以下。
方案8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30μm以上且35μm以下。
方案9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1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大于所述第2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
方案10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1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所述第2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的1.5倍以上且5.0倍以下。
方案11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9或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1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30×10-3以上且70×10-3以下。
方案12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1色调剂含有扁平形状的光亮性颜料及白色颜料中的至少1种。
方案13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1色调剂为透明色调剂。
方案14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
包括所述第1图像形成单元及所述第2图像形成单元的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单元沿着所述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排列,
所述第1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单元之中配置于所述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的最上游侧。
方案15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单元之中,配置于从所述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的最上游侧起第2个位置的图像形成单元为所述第2图像形成单元。
方案16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1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单元之中,除了所述第1图像形成单元以外的图像形成单元均为所述第2图像形成单元。
方案17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14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包括所述第1图像形成单元及所述第2图像形成单元的3个以上且5个以下的图像形成单元沿着所述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排列。
方案18所涉及的发明为一种显影剂组,其具有:
第1显影剂,包含第1色调剂和第1载体;及
第2显影剂,包含第2色调剂和体积电阻率低于第1载体且体积平均粒径小于第1载体的第2载体。
方案19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18所述的显影剂,其中,
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为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的3.2倍以上且50000倍以下。
方案20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18或19所述的显影剂组,其中,
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的1.4倍以上且1.8倍以下。
方案21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18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影剂组,其中,
所述第1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大于所述第2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
方案22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21所述的显影剂组,其中,
所述第1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所述第2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的1.5倍以上且5.0倍以下。
方案23所涉及的发明为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具有:
第1图像形成工序,在第1图像保持体的表面形成第1静电图像,利用包含第1色调剂及第1载体的第1显影剂,将所述第1静电图像作为第1色调剂图像而进行显影,并将所述第1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被转印体;
第2图像形成工序,在第2图像保持体的表面形成第2静电图像,利用包含第2色调剂及第2载体的第2显影剂,将所述第2静电图像作为第2色调剂图像而进行显影,并将所述第2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有所述第1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被转印体,
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高于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且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大于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
方案24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23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为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的3.2倍以上且50000倍以下。
方案25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23或24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的1.4倍以上且1.8倍以下。
方案26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23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所述第1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大于所述第2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
方案27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26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所述第1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所述第2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的1.5倍以上且5.0倍以下。
方案28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23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具有包括所述第1图像形成工序及所述第2图像形成工序的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工序,
所述第1图像形成工序为在所述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工序之中最初进行的图像形成工序。
方案29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28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在所述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工序之中,从最初起第2个进行的图像形成工序为所述第2图像形成工序。
方案30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29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在所述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工序之中,除了所述第1图像形成工序以外的图像形成工序均为所述第2图像形成工序。
方案31所涉及的发明为方案28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具有包括所述第1图像形成工序及所述第2图像形成工序的3个以上且5个以下的图像形成工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9、10、11、12或13方案,能够提供如下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第1图像形成单元,容纳有包含第1色调剂及第1载体的第1显影剂;第1转印装置,将第1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第1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被转印体;第2图像形成单元,配置于比第1图像形成单元更靠所述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的下游侧,且容纳有包含第2色调剂及第2载体的第2显影剂;及第2转印装置,将第2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第2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有第1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被转印体,与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高于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且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相同的情况相比,抑制了在连续形成低密度图像之后所形成的图像的白斑。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案,能够提供如下图像形成装置,与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小于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的3.2倍或超过50000倍的情况相比,抑制了浓度不均匀的产生及由电荷注入引起的载体飞散。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案,能够提供如下图像形成装置,与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小于106Ωcm或超过1014Ωcm的情况相比,抑制了浓度不均匀的产生及由电荷注入引起的载体飞散。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案,能够提供如下图像形成装置,与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小于107Ωcm或超过109Ωcm的情况相比,抑制了浓度不均匀的产生及由电荷注入引起的载体飞散。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案,能够提供如下图像形成装置,与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小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的1.1倍或超过2.0倍的情况相比,抑制了图像的白斑及载体飞散。
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案,能够提供如下图像形成装置,与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小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的1.4倍或超过1.8倍的情况相比,抑制了图像的白斑及载体飞散。
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案,能够提供如下图像形成装置,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小于25μm或超过40μm的情况相比,抑制了图像的白斑及载体飞散。
根据本发明的第8方案,能够提供如下图像形成装置,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小于30μm或超过35μm的情况相比,抑制了在连续形成低密度图像之后所形成的图像的白斑及载体飞散。
根据本发明的第14或17方案,能够提供如下图像形成装置,即使在第1图像形成单元在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单元之中配置于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的最上游侧的情况下,与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高于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且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相同的情况相比,也抑制了在连续形成低密度图像之后所形成的图像的白斑。
根据本发明的第15方案,能够提供如下图像形成装置,即使在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单元之中,配置于从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的最上游侧起第2个位置的图像形成单元为所述第2图像形成单元,与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高于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且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相同的情况相比,也抑制了在连续形成低密度图像之后所形成的图像的白斑。
根据本发明的第16方案,能够提供如下图像形成装置,即使在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单元之中,除了第1图像形成单元以外的图像形成单元均为所述第2图像形成单元,与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高于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且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相同的情况相比,也抑制了在连续形成低密度图像之后所形成的图像的白斑。
根据本发明的第18、21或22方案,能够提供如下显影剂组,与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高于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且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相同的情况相比,用于图像形成装置而抑制了在连续形成低密度图像之后所形成的图像的白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第1图像形成单元,容纳有第1显影剂;第1转印装置,将第1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第1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被转印体;第2图像形成单元,配置于比第1图像形成单元更靠所述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的下游侧,且容纳有第2显影剂;及第2转印装置,将第2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第2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有第1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被转印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19方案,能够提供如下显影剂组,与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小于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的3.2倍或超过50000倍的情况相比,抑制了浓度不均匀的产生及由电荷注入引起的载体飞散。
根据本发明的第20方案,能够提供如下显影剂组,与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小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的1.4倍或超过1.8倍的情况相比,抑制了图像的白斑及载体飞散。
根据本发明的第23方案,能够提供如下图像形成方法,其具有:第1图像形成工序,利用包含第1色调剂及第1载体的第1显影剂,将第1静电图像作为第1色调剂图像而进行显影,并将第1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被转印体;及第2图像形成工序,利用包含第2色调剂及第2载体的第2显影剂,将第2静电图像作为第2色调剂图像而进行显影,并将第2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有第1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被转印体,与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高于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且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相同的情况相比,抑制了在连续形成低密度图像之后所形成的图像的白斑。
根据本发明的第24、26、27或31方案,能够提供如下图像形成方法,与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低于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的3.2倍或超过50000倍的情况相比,抑制了浓度不均匀的产生及由电荷注入引起的载体飞散。
根据本发明的第25方案,能够提供如下图像形成方法,与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小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的1.4倍或超过1.8倍的情况相比,抑制了图像的白斑及载体飞散。
根据本发明的第28方案,能够提供如下图像形成方法,即使第1图像形成工序为在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工序之中最初进行的图像形成工序,与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高于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且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相同的情况相比,也抑制了在连续形成低密度图像之后所形成的图像的白斑。
根据本发明的第29方案,能够提供如下图像形成方法,即使在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工序之中,从最初起第2个进行的图像形成工序为所述第2图像形成工序,与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高于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且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相同的情况相比,也抑制了在连续形成低密度图像之后所形成的图像的白斑。
根据本发明的第30方案,能够提供如下图像形成方法,即使在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工序之中,除了第1图像形成工序以外的图像形成工序均为所述第2图像形成工序,与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高于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且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相同的情况相比,也抑制了在连续形成低密度图像之后所形成的图像的白斑。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叙述。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处理盒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符号说明
111B、111Y、111M、111C、111K、207:感光体
112:驱动辊
113:支撑辊
114:偏压辊
115B、115Y、115M、115C、115K:清洁装置
116:带式清洁器
117B、117Y、117M、117C、117K、212:一次转印辊
118B、118Y、118M、118C、118K、208:充电辊
119B、119Y、119M、119C、119K、209:曝光装置
120B、120Y、120M、120C、120K、211:显影装置
133、220:中间转印带
134:二次转印辊
135:定影器
140B、140Y、140M、140C、140K:色调剂盒
150B、150Y、150M、150C、150K:图像形成单元
160:电压施加装置
200:处理盒
213:感光体清洁装置
216:安装轨道
217:框体
218:开口部
P:记录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第1图像形成单元和配置于比第1图像形成单元更靠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的下游侧的第2图像形成单元。
以下,将图像形成单元也简称为“单元”。并且,将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的下游侧也简称为“下游侧”,将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的上游侧也简称为“上游侧”。
第1单元具有第1图像保持体和利用第1显影剂将形成于第1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的静电图像作为色调剂图像而进行显影的第1显影装置。并且,第2单元具有第2图像保持体和利用第2显影剂将形成于第2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的静电图像作为色调剂图像而进行显影的第2显影装置。
并且,第1显影装置及第2显影装置中分别容纳有包含第1色调剂和第1载体的第1显影剂及包含第2色调剂和第2载体的第2显影剂。
并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将通过第1显影装置形成于第1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被转印体的第1转印装置和将通过第2显影装置形成于第2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有第1色调剂图像的被转印体的第2转印装置。
并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高于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且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大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
并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方法具有:第1图像形成工序,在第1单元中,在第1图像保持体的表面形成第1静电图像,利用包含第1色调剂及第1载体的第1显影剂将第1静电图像作为第1色调剂图像而进行显影,并将第1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被转印体;及第2图像形成工序,在第2单元中,在第2图像保持体的表面形成第2静电图像,利用包含第2色调剂及第2载体的第2显影剂将第2静电图像作为第2色调剂图像而进行显影,并将第2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有第1色调剂图像的被转印体。
并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方法中,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高于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且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大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
在此,“图像形成单元”是至少具备图像保持体及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单元除此以外还可以具备选自充电装置、静电图像形成装置及清洁图像保持体的清洁部件中的至少1个。
“被转印体”是形成于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的介质。例如,将形成于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的色调剂图像直接转印到记录媒体的直接转印方式的装置的情况下,被转印体成为记录媒体。并且,将形成于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并将转印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媒体的表面的中间转印方式的装置的情况下,被转印体成为中间转印体。
并且,“配置于比第1图像形成单元更靠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的下游侧”的第2单元是在沿着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排列的多个单元之中配置于比第1单元更靠下游侧的单元。
另外,第2单元只要是配置于比第1单元更靠下游侧的单元,则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多个。具备多个第2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容纳于多个第2单元各自的第2载体中的任意一个相比,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均较高且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均较大。并且,具备多个第2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具备与第2单元的数量相同数量的第2转印装置。
并且,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具备除了第1单元及第2单元以外的其他单元(例如,配置于比第1单元更靠上游侧的单元等)。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容纳于第1单元的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高于容纳于第2单元的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且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大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因此,与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高于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且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连续形成低密度图像之后所形成的图像的白斑。
其原因虽然不明确,但推测为由以下所示的原因所引起。
近年来,不仅使用以往的黄色色调剂、品红色色调剂、青色色调剂及黑色色调剂来形成图像,而且除了这些以往的色调剂以外,还使用例如光亮性色调剂、白色色调剂及透明色调剂等特殊颜色色调剂的要求提高。
与这些特殊颜色色调剂组合的载体例如根据色调剂的特性或用途进行设计。因此,有时使用具有和与以往的色调剂组合的载体不同的特性(例如体积电阻率)的载体。
具体而言,例如,含有扁平形状的光亮性颜料的光亮性色调剂及含有白色颜料的白色色调剂由于含有导电颜料,因此与以往的色调剂相比,体积电阻率容易降低。因此,作为与光亮性色调剂及白色色调剂组合的载体,使用体积电阻率高于以往的载体的载体。
并且,例如透明色调剂(即,不含着色剂、或者着色剂的含量为色调剂粒子的1.0质量%以下的色调剂)多用于形成较厚的色调剂图像的用途,因此与体积电阻率高于以往的载体的载体组合。
因此,例如,将包含特殊颜色色调剂的显影剂和包含以往的色调剂的显影剂容纳于各单元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容纳于每个单元的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不同。
并且,不限于特殊颜色色调剂,在以往的黄色色调剂、品红色色调剂、青色色调剂及黑色色调剂中,例如色调剂的特性或用途不同的情况等时,有时也分别使用体积电阻率彼此不同的载体。
即,具有多个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包含体积电阻率相对高的第1载体的第1显影剂容纳于第1单元,包含体积电阻率相对低的第2载体的第2显影剂容纳于第2单元。并且,当第1单元及第2单元沿着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排列时,例如将由第1单元形成的第1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被转印体之后,将由第2单元形成的第2色调剂图像重叠转印到所述被转印体。
此时,有时容纳于第1单元的第1载体(即,体积电阻率相对高的载体)混入第1色调剂图像,并通过被转印体上的第1色调剂图像混入第2单元。
具体而言,首先,若第1载体混入形成于第1单元中的第1图像保持体上的第1色调剂图像,则包含第1载体的第1色调剂图像通过第1转印装置从第1图像保持体转印到被转印体。并且,在形成于第2图像保持体上的第2色调剂图像通过第2转印装置转印到被转印体时,有时被转印体上的第1色调剂图像中所包含的第1载体迁移到第2图像保持体而进入容纳于第2显影装置的第2显影剂中。
另外,当第2单元具备清洁第2图像保持体的清洁部件时,迁移到第2图像保持体的第1载体的一部分通过上述清洁部件被去除。但是,有时第1载体的另一部分穿过清洁部件并没有被完全去除而到达第2显影装置,并混入第2显影剂中。尤其,在清洁部件具备清洁刮板的刮板清洁方式的清洁部件的情况下,在低温低湿环境下连续形成低浓度图像之后的图像形成中(其中尤其在非图像部中)容易产生上述穿过。
并且,体积电阻率相对高的第1载体混入第2显影剂中的第2显影装置中,会形成包含高电阻的第1载体及低电阻的第2载体这两者的立起(即,磁刷)。
此时,高电阻的第1载体在所附着的色调剂通过显影工序分离之后,与色调剂相反极性的电荷容易残留于表面。并且,若表面残留有与色调剂相反极性的电荷的第1载体存在于磁刷的顶端,则由于第1载体所具有的电荷的静电力,有时在显影工序中第2色调剂从形成于第2图像保持体的第2色调剂图像中被抽出。有时该第2色调剂被抽出的部位在最终得到的图像上以“浓度降低”或“白斑”而出现。尤其,当形成中间色调图像时(其中,尤其在实心(beta)图像后形成中间色调图像时),上述“白斑”容易变得明显。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中,高电阻的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大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因此,若大径的第1载体配置于磁刷的顶端则变得不稳定,磁刷折弯而容易再配置载体。由此,高电阻的第1载体最终容易配置于磁刷的根底侧(例如,显影剂保持体侧),难以存在于磁刷的顶端,由此能够抑制上述“白斑”。
推测以如上方式能够抑制在连续形成低密度图像之后所形成的图像的白斑。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可适用如下等周知的图像形成装置:将形成于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的色调剂图像直接转印到记录媒体的直接转印方式的装置;将形成于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并将转印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媒体的表面的中间转印方式的装置;具备在转印色调剂图像之后清洁充电前的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的清洁单元的装置;具备在转印色调剂图像之后且充电之前向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照射静电消除光而进行静电消除的静电消除单元的装置等。
在中间转印方式的装置的情况下,例如,作为转印装置,可适用具有以下的结构:表面被转印色调剂图像的中间转印体;将形成于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的一次转印装置;及将转印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媒体的表面的二次转印装置。在该情况下,作为一次转印装置,具有所述第1转印装置及所述第2转印装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各单元中的包括各显影装置的部分也可以是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装卸的盒结构(处理盒)。
以下,关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作为一例示出将形成于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并将转印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媒体的表面的中间转印方式的装置,但并不限定于此。另外,对图示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其他部分则省略其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是设置有多个图像形成单元的串联类型的结构,并且使用光亮性色调剂作为特殊颜色色调剂且具备中间转印带作为被转印体即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使用包含光亮性色调剂的显影剂来形成金属色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50B和分别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的4个图像形成单元150Y、150M、150C、150K隔开间隔并列(串联状)配置。
另外,各图像形成单元从中间转印带133的旋转方向下游侧以图像形成单元150K、150C、150M、150Y、150B的顺序排列。
在此,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图像形成单元150B相当于所述第1单元。并且,单元150B的显影装置120B(即,第1显影装置)中容纳有包含相当于所述第1色调剂的光亮性色调剂和体积电阻率相对高且体积平均粒径相对大的第1载体的第1显影剂。
并且,单元150Y、150M、150C及150K相当于所述第2单元。并且,各单元150Y、150M、150C及150K的显影装置120Y、120M、120C及120K(即,第2显影装置)中分别容纳有包含相当于所述第2色调剂的黄色色调剂、品红色色调剂、青色色调剂及黑色色调剂和体积电阻率相对低且体积平均粒径相对小的第2载体的第2显影剂。
作为上述第1显影剂及第2显影剂,可分别适用构成后述的显影剂组的第1显影剂及第2显影剂。关于第1显影剂及第2显影剂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叙述。
另外,各单元150B、150Y、150M、150C及150K除了所容纳的显影剂中的色调剂的颜色以外,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在这里以形成金属色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50B为代表进行说明。
其中,单元150B所具备的感光体111B为所述第1图像保持体,通过单元150B形成的色调剂图像为所述第1色调剂图像,将第1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33的一次转印辊117B为所述第1转印装置。并且,单元150Y、150M、150C及150K分别所具备的感光体111Y、111M、111C及111K为所述第2图像保持体,通过各单元150Y、150M、150C及150K形成的各色调剂图像为所述第2色调剂图像,将第2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33的一次转印辊117Y、117M、117C及117K为所述第2转印装置。
以下,对与单元150K相同的部分标注标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来代替金属色(B)的参考符号,由此省略各单元150Y、150M、150C、150K的说明。
金属色单元150B具备作为图像保持体的感光体111B(即,第1图像保持体)。该感光体111B沿着图1的箭头A方向通过未图示的驱动装置以预先规定的工艺速度进行旋转驱动。作为感光体111B,例如使用在红外区域具有灵敏度的有机感光体。
在感光体111B的上部设置有充电辊(充电装置)118B,充电辊118B通过未图示的电源被施加预先规定的电压,从而感光体111B的表面充电成预先规定的电势。
在感光体111B的周围,在比充电辊118B更靠感光体111B的旋转方向下游侧配置有对感光体111B的表面进行曝光而形成静电图像的曝光装置119B(静电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
另外,在此,作为曝光装置119B,使用能够实现小型化的LED阵列,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其他基于激光束等的静电图像形成装置。光源的波长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在感光体的分光灵敏度区域内。例如,当使用半导体激光时,也可以是在780nm具有振荡波长的近红外,但并不限定于该波长,也可以利用600nm左右振荡波长激光或作为青色激光的在400nm以上且450nm以下具有振荡波长的激光。并且,能够输出多光束的面发光型的激光束源也有效。
在感光体111B的周围,在比曝光装置119B更靠感光体111B的旋转方向下游侧配置有容纳金属色的第1显影剂且具备保持第1显影剂的显影剂保持体的显影装置120B(即,第1显影装置)。构成为利用容纳于显影装置120B的金属色的色调剂对形成于感光体111B表面的静电图像进行显影,从而在感光体111B表面形成色调剂图像(即,第1色调剂图像)。
在感光体111B的下方,以遍及5个感光体111B、111Y、111M、111C、111K的下方的方式配置有一次转印形成于感光体111B表面的色调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33(即,被转印体)。该中间转印带133通过一次转印辊117B(即,第1转印装置)被按压于感光体111B的表面。
并且,中间转印带133通过驱动辊112、支撑辊113及偏压辊114这3个辊被支撑,并以与感光体111B的工艺速度相等的移动速度沿箭头B方向滑动。并且,驱动辊112兼作将累积在中间转印带133的电荷进行静电消除的中间转印体静电消除单元。
中间转印带133表面被一次转印金属色色调剂图像(即,第1色调剂图像)之后,进而依次被一次转印由单元150Y、150M、150C及150K形成的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即,第2色调剂图像)。并且,在层压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之后,通过驱动辊112对中间转印带133进行静电消除。
经由中间转印带133,在与支撑辊113相反的一侧以相对于支撑辊113压接的方式设置有清洁中间转印带133的外周面的带式清洁器116(即,清洁部件)。并且,相对于带式清洁器116在中间转印带133的旋转方向上游侧设置有作为排列单元的电压施加装置160,所述电压施加装置160通过在与支撑辊113之间产生电势差而在与中间转印带133之间产生电场。
中间转印带133例如由于带本身的强度较高且能够满足耐久性,因此优选含有聚酰亚胺树脂或聚酰胺酰亚胺树脂。并且,中间转印带133的表面电阻率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1×109Ω/□以上且1×1014Ω/□以下的范围。为了控制表面电阻率,中间转印带133中根据需要含有导电填料。作为该导电填料,通过单独使用或同时使用2种以上来使用炭黑、石墨、铝、铜合金等金属或合金、氧化锡、氧化锌、钛酸钾、氧化锡-氧化铟或氧化锡-氧化锑复合氧化物等金属氧化物、或聚苯胺等导电性聚合物等。其中,作为导电填料,在成本的观点上炭黑为适宜。并且,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分散剂、滑剂等加工助剂。
并且,在感光体111B的周围,在比一次转印辊117B更靠感光体111B的旋转方向(箭头A方向)下游侧配置有用于清洁残留于感光体111B的表面的色调剂或再转印(再次转印(retransfer))的色调剂的清洁装置115B。清洁装置115B例如可以使用清洁刮板方式的装置。清洁装置115B中的清洁刮板例如以沿反转方向压接于感光体111B的表面的方式安装。
作为清洁刮板的材质,并没有特别限制,可使用各种弹性体。作为具体的弹性体,可以举出聚氨酯弹性体、硅橡胶、氯丁橡胶等弹性体。
作为聚氨酯弹性体,一般使用经异氰酸酯与多元醇及各种含氢化合物的加成反应而合成的聚氨酯。该聚氨酯通过使用聚丙二醇、聚丁二醇等聚醚类多元醇、或己二酸酯类多元醇、聚己内酰胺类多元醇、聚碳酸酯类多元醇等聚酯类多元醇作为多元醇成分,并使用甲苯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甲苯胺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类多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苯二甲撑二异氰酸酯、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等脂肪族类多异氰酸酯作为异氰酸酯成分来制备氨基甲酸酯预聚物,对其加入固化剂,并注入到模具内,使其进行交联固化之后,在常温(25℃)下进行熟化而制造。作为上述固化剂,通常同时使用1,4-丁二醇等二元醇和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等三价以上的多元醇。
若清洁刮板的橡胶硬度(依据JISK6253-3:2012硬度计类型A)为50°以上,则清洁刮板不易磨损,因此不易发生色调剂穿过。若橡胶硬度为100°以下,则清洁刮板不会过硬,因此图像保持体的磨损不易进行,清洁性能不易劣化。
并且,若表示试样的伸长率为300%时的拉伸应力的300%模数为80kgf/cm2以上,则刮板边缘不易变形,不易撕碎,因此对清洁刮板的缺损或磨损的耐性强,不易发生色调剂的穿过。另一方面,若为550kgf/cm2以下,则相对于图像保持体的表面形状,基于清洁刮板的变形的追随性不易变差,因此不易产生由接触不良引起的清洁不良。
另外,JIS的K-6255:1996的回弹性试验法中规定的回弹性(以下简称为回弹性)为4%以上的清洁刮板容易产生刮板边缘的色调剂刮取的往返运动,因此不易发生色调剂穿过。并且,回弹性为85%以下的清洁刮板不易发生刮板鸣响或刮板卷曲。
并且,作为清洁刮板的咬入量(由按压于图像保持体表面而引起的清洁刮板的变形量),不能一概而论,但优选设为0.8mm以上且1.6mm以下左右,更优选设为1.0mm以上且1.4mm以下左右。另外,作为清洁刮板与图像保持体的接触角(图像保持体表面的切线与清洁刮板所成的角),不能一概而论,但优选设为18°以上且28°以下左右。
支撑中间转印带133的偏压辊114上经由中间转印带133压接有二次转印辊(二次转印装置)134。一次转印并层压于中间转印带133表面的色调剂图像在偏压辊114与二次转印辊134的压接部中静电转印到从未图示的供纸盒供纸的记录纸(记录媒体)P表面。此时,转印并层压于中间转印带133上的色调剂图像中金属色色调剂图像处于最下(最下层),因此转印到记录纸P表面的色调剂图像中,金属色色调剂图像处于最上(最上层)。
并且,在二次转印辊134的下游配置有定影器135(定影装置),所述定影器135用于利用热及压力将多重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于记录纸P表面而制成定影图像。
另外,作为定影器135,例如可以举出表面使用以氟树脂成分或硅酮类树脂为代表的低表面能材料且具有带形状的定影带及表面使用以氟树脂成分或硅酮类树脂为代表的低表面能材料且圆筒状的定影辊。
接着,对形成金属色、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的各颜色的图像的各单元150B、150Y、150M、150C、150K的动作进行说明。各单元150B、150Y、150M、150C、150K的动作分别相同,因此以金属色图像形成单元150B的动作为其代表进行说明。
在金属色单元150B中,感光体111B沿箭头A方向以预先规定的工艺速度旋转。通过充电辊118B,感光体111B的表面被负充电为预先规定的电势。然后,感光体111B的表面通过曝光装置119B进行曝光,形成与图像信息相应的静电图像。接着,通过显影装置120B对负充电的色调剂进行反转显影,形成于感光体111B的表面的静电图像在感光体111B表面上被可视像化而形成色调剂图像。然后,感光体111B表面的色调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117B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33表面。一次转印后,感光体111B的残留于其表面的色调剂等转印残留成分通过清洁装置115B的清洁刮板被刮取而进行清洁,供下一次的图像形成工序使用。
在各单元150B、150Y、150M、150C、150K中进行以上的动作,在各感光体111B、111Y、111M、111C、111K表面上被可视像化的色调剂图像逐次多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33表面。并且,单独或多重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33通过驱动辊112进行静电消除。
然后,多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33表面的色调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134二次转印到从未图示的供纸盒传送而来的记录纸P表面,接着在定影器135中通过加热及加压而被定影。二次转印后残留于中间转印带133表面的色调剂,通过在与中间转印带133之间产生电场的排列单元即电压施加装置160实施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33表面上升的处理之后,通过由中间转印带133用的清洁刮板构成的带式清洁器116进行清洁。
另外,金属色图像形成单元150B也可以构成为由包含保持金属色的静电图像显影剂的显影剂保持体的显影装置120B、感光体111B、充电辊118B及清洁装置115B成为一体而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装卸的处理盒。并且,图像形成单元150Y、150M、150C及150K也可以与图像形成单元150B同样构成为处理盒。
图2中示出处理盒的一例。但是,上述处理盒并不限定于图2所示的方式。另外,对图示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其他部分则省略其说明。
图2所示的处理盒200例如是通过安装轨道216及用于曝光的开口部218所具备的框体217将感光体207(图像保持体的一例)和具备于感光体207的周围的充电辊208(充电装置的一例)、显影装置211(显影装置的一例)及感光体清洁装置213(清洁单元的一例)一体组合并进行保持而构成,从而被盒化。
另外,图2中,209表示曝光装置(静电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212表示一次转印辊(一次转印装置的一例),220表示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体的一例)。
另外,处理盒并不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是具备显影装置和除此以外的根据需要的例如选自图像保持体、充电装置、静电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装置等其他装置中的至少一个的结构。
并且,色调剂盒140B、140Y、140M、140C及140K是容纳各颜色的色调剂并装卸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盒,由未图示的色调剂供给管和与各颜色相对应的显影装置连接。并且,当收纳于各色调剂盒内的色调剂变少时,进行该色调剂盒的更换。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充电辊118B、118Y、118M、118C及118K作为充电装置,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利用充电刷、充电膜、充电橡胶刮板、充电管等的接触式充电器、非接触方式的辊充电器、利用电晕放电的格栅电晕管充电器或电晕管充电器等其本身公知的充电器等。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一次转印辊作为一次转印装置,并使用二次转印辊作为二次转印装置,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利用带、薄膜、橡胶刮板等的接触式转印充电器、利用电晕放电的格栅电晕管转印充电器或电晕管转印充电器等其本身公知的转印充电器。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使中间转印体表面的转印残色调剂相对于中间转印体表面上升的排列单元,但也可以设为进一步具备使图像保持体表面的转印残色调剂相对于图像保持体表面上升的排列单元的结构,也可以设为不具备这些排列单元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中,各单元从中间转印带133的旋转方向下游侧以单元150K、150C、150M、150Y、150B的顺序排列,但只要在比第1单元更靠下游侧配置有第2单元,则并不限于此。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从中间转印带133的旋转方向下游侧以单元150B、150K、150C、150M、150Y的顺序排列。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单元的单元150B在所有单元之中设置于中间转印带133的旋转方向的最上游侧,但并不限于此,在第1单元的上游侧也可以设置有其他单元。
本实施方式中,在5个单元之中,在中间转印带133的旋转方向的最上游侧配置有第1单元,从上游侧起第2个位置配置有第2单元,但并不限于此,从上游侧起第2个位置也可以配置有其他单元。
本实施方式中,除了第1单元以外的单元均为第2单元,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配置有除了第1单元及第2单元以外的单元。
本实施方式中,5个单元沿着中间转印带133的旋转方向配置,但单元的数量为2以上即可。另外,单元的数量优选3以上且5以下。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光亮性色调剂作为第1色调剂,但并不限于此。另外,作为第1色调剂,优选光亮性色调剂、白色色调剂及透明色调剂,更优选光亮性色调剂及白色色调剂。
<显影剂组>
显影剂组具有包含第1色调剂及第1载体的第1显影剂和包含第2色调剂和体积电阻率低于第1载体且体积平均粒径小于第1载体的第2载体的第2显影剂。
在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影剂组中,例如第1色调剂为包含扁平形状的光亮性颜料的色调剂、包含白色颜料的色调剂或透明色调剂。
另外,显影剂组可以具有多个第2显影剂,也可以具有其他显影剂。
各显影剂中的色调剂与载体的混合比(质量比)根据所使用的色调剂及载体的种类而不同,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色调剂∶载体=1∶100至30∶100,更优选为3∶100至20∶100。
(载体)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影剂组中所使用的载体(即,第1载体及第2载体)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第1载体及第2载体只要体积电阻率及体积平均粒径的大小关系满足上述条件,则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载体。例如,可以举出具有芯材粒子和覆盖芯材粒子的树脂覆盖层的载体。
-载体的体积电阻率-
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高于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
在此,上述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为在20℃下的体积电阻率,利用以下的方法进行测定。
将显影装置中的显影剂通过鼓风使色调剂与载体分离而取出载体。为了使载体与色调剂充分分离,能够反复进行本操作。接着,在配置有20cm2的电极板的圆形夹具的表面将取出的载体平坦地载置成1mm以上且3mm以下的厚度而形成层。在其上载置所述20cm2的电极板而夹住层。为了消除测定对象物间的空隙,在配置于层上的电极板上施加4kg的载荷之后测定层的厚度(cm)。层的上下两个电极连接于静电计及高压电源产生装置。对两个电极施加高电压以使电场成为103.8V/cm,并读取此时流过的电流值(A)。测定环境设为施加电压;1000V、温度;20℃、湿度;50%RH。测定对象物的体积电阻(Ωcm)的计算式如下述式所示。
R=E×20/(I-I0)/L
上述式中,R表示测定对象物的体积电阻(Ωcm),E表示施加电压(V),I表示电流值(A),I0表示施加电压0V下的电流值(A),L表示层的厚度(cm)。系数20表示电极板的面积(cm2)。
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优选为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的例如3.2倍以上且50000倍以下,更优选为10倍以上且45000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倍以上且40000倍以下。
通过比(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在上述范围,与小于上述范围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由电荷注入引起的载体飞散,与大于上述范围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由显影电场变小而引起的浓度不均匀。
另外,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1×106Ωcm以上且1×1014Ωcm以下,更优选为1×107Ωem以上且1×1012Ωc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107Ωem以上且1×109Ωcm以下。
当显影剂组具有多个第2显影剂时,能够对存在多个的第2载体全部适用上述优选范围。
另外,关于各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例如在具有芯材粒子和树脂覆盖层的载体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后述的芯材粒子的处理、树脂覆盖层的树脂覆盖量、树脂覆盖层中的导电粒子的含量及它们的组合等来进行控制。
作为树脂覆盖层的树脂覆盖量,可以举出在第1载体及第2载体这两者中例如相对于载体的总质量均为0.5质量%以上(优选为0.7质量%以上且6.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
另外,树脂覆盖层的树脂覆盖量越多,载体的体积电阻率越高。因此,当利用树脂覆盖层的树脂覆盖量控制载体的体积电阻率时,例如将第1载体中的树脂覆盖量设为多于第2载体中的树脂覆盖量。
树脂覆盖层的树脂覆盖量以如下方式求出。
在溶剂可溶的树脂覆盖层的情况下,将精确称量的载体溶解于能够溶解树脂覆盖层的溶剂(例如,甲苯、N-甲基吡咯烷酮等)中,用磁铁保持芯材粒子,并冲走树脂覆盖层溶解的溶液。通过反复进行多次该操作,树脂覆盖层被去除的芯材粒子会残留。使其干燥,测定芯材粒子的质量,通过将差量除以载体量而计算出覆盖量。
具体而言,称取载体20.0g,放入烧杯中,加入甲苯100g,用搅拌翼搅拌10分钟。使磁铁与烧杯的底部接触,以不使芯材粒子流出的方式流放甲苯。反复进行4次该操作,使冲走之后的烧杯干燥。测定干燥后磁性粉量,以式[(载体量-清洗后的芯材粒子量)/载体量]计算出覆盖量。
另一方面,在溶剂不溶的覆盖层的情况下,使用Rigaku Corporation制造的Thermo plus EVOII差动型示差热天秤TG8120,在氮环境气体下,以室温(25℃)以上且1000℃以下的范围进行加热,根据其质量的减少计算出树脂覆盖量。
当树脂覆盖层包含导电粒子时,树脂覆盖层中的导电粒子的含量例如可以举出0.1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优选为0.15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3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
另外,树脂覆盖层中的导电粒子的含量越多,载体的体积电阻率越低。因此,当根据树脂覆盖层中的导电粒子的含量控制载体的体积电阻率时,例如将第1载体中的树脂覆盖层中的导电粒子的含量设为少于第2载体中的树脂覆盖层中的导电粒子的含量(或0质量%)。
-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
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大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
在此,上述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利用以下的方法进行测定。另外,芯材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的测定也相同。
使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LS Particle Size Analyzer,BeckmanCoulter,Inc.制造)测定粒度分布。作为电解液,使用ISOTON-II(Beckman Coulter,Inc.制造)。所测定的粒子数为50,000。
并且,关于所测定的粒度分布,相对于分割的粒度范围(通道),对于体积从小径侧描绘出累积分布,将累积成为50%的粒径(有时表示为“D50v”)定义为“体积平均粒径”。
另外,关于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对将显影装置中的显影剂通过鼓风使色调剂与载体分离而取出的载体进行上述测定来求出。
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为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的例如1.1倍以上且2.0倍以下,更优选为1.2倍以上且1.9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4倍以上且1.8倍以下。
通过比(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在上述范围,与小于上述范围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抑制上述白斑,与大于上述范围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由磁刷的不稳定化引起的图像浓度不均匀。
另外,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1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上且6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上且35μm以下。
当显影剂组具有多个第2显影剂时,优选对存在多个的第2载体全部适用上述优选范围。
另外,关于各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例如,在具有芯材粒子和树脂覆盖层的载体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芯材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树脂覆盖层的厚度及它们的组合等来进行控制。
以下,对第1载体及第2载体中共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芯材粒子-
作为芯材粒子,例如可以举出磁性金属粒子(例如,铁、钢、镍、钴等粒子)、磁性氧化物粒子(例如,铁氧体、四氧化三铁等粒子)、将这些粒子分散于树脂中而成的分散型树脂粒子等。并且,作为芯材粒子,还可以举出使树脂含浸于多孔磁性粉中而成的粒子。
作为芯材粒子,例如为下述式所表示的铁氧体粒子为佳。
·式:(MO)X(Fe2O3)Y
式中,Y表示2.1以上且2.4以下,X表示3-Y。M表示金属元素,至少包含Mn作为该金属元素为佳。
作为M,以Mn为主体,但也可以组合选自包括Li、Ca、sr、sn、Cu、Zn、Ba、Mg及Ti的组中(从环境方面考虑,优选包括Li、Ca、sr、Mg及Ti的组)的至少一种。
芯材粒子能够通过磁性造粒、烧结来得到,作为其预处理,可以对磁性材料进行粉碎。粉碎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公知的粉碎方法,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举出乳钵、球磨机、喷射式粉碎机等。
在此,作为芯材粒子的分散型树脂粒子等中所包含的树脂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苯乙烯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酚醛类树脂、三聚氰胺类树脂、环氧类树脂、氨基甲酸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硅酮类树脂等。并且,作为芯材粒子的分散型树脂粒子等中,根据目的可以进一步含有充电控制剂或含氟粒子等其他成分。
芯材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例如优选为1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更优选为15μm以上且80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上且60μm以下。
另外,当通过芯材粒子的处理控制载体的体积电阻率时,例如能够通过对芯材粒子实施氧化处理来控制体积电阻率。具体而言,通过对芯材粒子实施氧化处理,具有体积电阻率变高的倾向,通过使用经氧化处理的芯材粒子,容易控制载体的体积电阻率。在氧化处理中,氧浓度、氧化温度及加热时间成为体积电阻率的控制因素。例如,通过在对芯材粒子的氧化处理中提高氧化温度,并且,通过延长加热时间,具有芯材粒子的体积电阻率变高的倾向。具体而言,通过对第1载体中的芯材粒子施加氧化处理,而对第2载体中的芯材粒子不施加氧化处理或者施加比第1载体中的芯材粒子低温或短时间的氧化处理,能够得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影剂组中所使用的2个载体。
-树脂覆盖层-
作为树脂覆盖层的覆盖树脂,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酸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丙烯腈树脂、聚乙酸乙烯酯树脂、聚乙烯醇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乙烯咔唑树脂、聚乙烯醚树脂、聚乙烯酮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具有有机硅氧烷键的线性硅酮树脂或其改性品、氟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酚醛树脂、氨基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苯并胍胺树脂、脲醛树脂、酰胺树脂、环氧树脂等。
树脂覆盖层中可以以控制充电的目的等包含树脂粒子、以控制电阻的目的等包含导电粒子等。覆盖层中也可以包含其他添加剂。
作为树脂粒子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具有充电控制赋予性的添加剂,例如可以举出三聚氰胺树脂粒子、尿素树脂粒子、氨基甲酸酯树脂粒子、聚酯树脂粒子、丙烯酸树脂粒子等。
作为导电粒子,例如可以举出炭黑、各种金属粉、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钛、氧化锡、四氧化三铁、铁氧体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同时使用2种以上。在这些之中,从制造稳定性、成本、导电性等良好的观点上,优选炭黑粒子。作为炭黑的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制,DBP吸油量为50ml/100g以上且250ml/100g以下左右的炭黑的制造稳定性优异,因此优选。
作为将树脂覆盖层形成于芯材粒子表面的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采用以往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以下:制备树脂覆盖层形成用溶液,在树脂覆盖层形成用溶液中浸渍芯材粒子而将其覆盖的浸渍法;将树脂覆盖层形成用溶液喷出至芯材粒子的表面的喷涂法;在利用流动空气使芯材粒子浮动的状态下喷出树脂覆盖层形成用溶液的流动床法;在捏合机-涂布器(kneader coater)中混合芯材粒子和树脂覆盖层形成用溶液,接着去除溶剂的捏合机-涂布器法;例如,将芯材粒子和树脂粉末一同加热混合的粉末涂布(powercoat)法等。另外,在形成树脂覆盖层之后,也可以通过电炉或窑子等装置进行加热处理。
-载体的其他特性-
关于载体的磁力,在1000奥斯特的磁场中的饱和磁化例如可以是40emu/g以上,也可以是50emu/g以上。
在此,使用振动试样型磁力测定装置VSMP10-15(TOEI INDUSTRY CO.,LTD.制造)进行载体的饱和磁化的测定。测定试样被塞进内径7mm、高度5mm的单元(cell)中并设置于所述装置。测定中施加外部磁场,扫描至最大3000奥斯特。接着,减少外部磁场,并在记录纸上制作磁滞曲线。由曲线的数据求出饱和磁化。
(色调剂)
第1色调剂及第2色调剂均没有特别限定,组成及物性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
作为第1色调剂与第2色调剂的组合,例如可以举出作为光亮性色调剂、白色色调剂或透明色调剂的第1色调剂与作为黄色色调剂、品红色色调剂、青色色调剂或黑色色调剂的第2色调剂的组合。另外,具备多个第2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使用的显影剂组中,也可以同时使用多种第2色调剂。
-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
第1色调剂及第2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第1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大于第2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
即,优选组合包含介电损耗角正切相对大的第1色调剂和高电阻及大粒径的第1载体的第1显影剂与包含介电损耗角正切相对小的第2色调剂和低电阻及小粒径的第2载体的第2显影剂。
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根据色调剂的组成或着色剂的分散状态而发生变化,其中,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尤其容易受所使用的着色剂的种类的影响。例如,与其他色调剂(例如,黄色色调剂、品红色色调剂、青色色调剂、黑色色调剂、透明色调剂等)相比,使用光亮性颜料作为着色剂的光亮性色调剂及使用白色颜料作为着色剂的白色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容易变大。
在此,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在复介电常数ε=ε’-iε”中(i为虚数单位)由实数部分ε’与虚数部分ε”之比表示,由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ε”/ε’表示。
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例如通过用压力成型机对测定对象的色调剂5g进行颗粒成型(直径50mm),并在20℃、50RH%的环境下进行17小时干燥处理之后,利用LCR计(LCR计6440A型:TOYO Corporation制造)在20℃、50RH%的环境下,在频率1kHz、电压5V的条件下进行测定而求出。
第1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优选为第2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的例如1.5倍以上且5.0倍以下,更优选为1.8倍以上且4.5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倍以上且3.7倍以下。
并且,第1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30×10-3以上且70×10-3以下,更优选为40×10-3以上且65×10-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5×10-3以上且65×10-3以下。
当显影剂组具有多个第2显影剂时,优选对存在多个的第2色调剂全部适用上述优选范围。
以下,对第1色调剂及第2色调剂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对用作第2色调剂的一般的色调剂(黄色色调剂、品红色色调剂、青色色调剂、黑色色调剂等)进行说明。
色调剂包含色调剂粒子和根据需要的外添剂而构成。
((色调剂粒子))
色调剂粒子例如包含粘结树脂和根据需要的着色剂、防粘剂及其他添加剂而构成。
-粘结树脂-
作为粘结树脂,例如可以举出苯乙烯类(例如苯乙烯、对氯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甲基)丙烯酸酯类(例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月桂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烯属不饱和腈类(例如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乙烯醚类(例如乙烯基甲基醚、乙烯基异丁基醚等)、乙烯酮类(乙烯基甲基酮、乙烯基乙基酮、乙烯基异丙烯基酮等)、烯烃类(例如乙烯、丙烯、丁二烯等)等单体的均聚物、或包括将这些单体组合2种以上而成的共聚物的乙烯基类树脂。
作为粘结树脂,例如还可以举出环氧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酰胺树脂、纤维素树脂、聚醚树脂、改性松香等非乙烯基类树脂、它们与所述乙烯基类树脂的混合物、或在它们的共存下使乙烯基类单体进行聚合而得到的接枝聚合物等。
这些粘结树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同时使用2种以上。
作为粘结树脂的含量,例如相对于色调剂粒子整体,优选为40质量%以上且9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50质量%以上且9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质量%以上且85质量%以下。
-着色剂-
作为着色剂,例如可以举出炭黑、铬黄、汉撒(hanzer)黄、联苯胺黄、还原(threne)黄、喹啉黄、颜料黄、永久橙GTR、喹唑啉酮橙、耐硫化(vulcan)橙、万赤洋(watch young)红、永久红、亮胭脂红3B、亮胭脂红6B、杜邦油红、喹唑啉酮红、立索红、若丹明B色淀、色淀红C、颜料红、玫瑰红、苯胺蓝、群青、铜油蓝、氯代亚甲基蓝、酞菁蓝、颜料蓝、酞菁绿、孔雀石绿草酸盐等各种颜料、或吖啶类、呫吨类、偶氮类、苯醌类、叮嗪类、蒽醌类、硫靛类、二噁嗪类、噻嗪类、偶氮甲碱类、靛青类、酞菁类、苯胺黑类、多次甲基类、三苯基甲烷类、二苯基甲烷类、噻唑类等各种染料等。
着色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同时使用2种以上。
着色剂根据需要可以使用经表面处理的着色剂,也可以与分散剂同时使用。并且,着色剂可以同时使用多种。
作为着色剂的含量,例如相对于色调剂粒子整体,优选为1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3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
-防粘剂-
作为防粘剂,例如可以举出烃类蜡;巴西棕榈蜡、米糠蜡、小烛树蜡等天然蜡;褐煤蜡等合成或矿物/石油类蜡;脂肪酸酯、褐煤酸酯等酯类蜡等。防粘剂并不限定于此。
防粘剂的熔融温度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50℃以上且110℃以下,更优选为60℃以上且100℃以下。
另外,熔融温度是通过利用JISK7121-1987“塑料的转变温度测定方法”的熔融温度的求法中所记载的“熔融峰温度”由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测定(DSC)得到的DSC曲线求出的。
作为防粘剂的含量,例如相对于色调剂粒子整体,优选为1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5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
-其他添加剂-
作为其他添加剂,例如可以举出磁性体、充电控制剂、无机粉体等周知的添加剂。这些添加剂作为内添剂而含于色调剂粒子中。
-色调剂粒子的特性等-
色调剂粒子可以是单层结构的色调剂粒子,也可以是由芯部(芯粒子)和覆盖芯部的覆盖层(壳层)构成的所谓的芯/壳结构的色调剂粒子。
在此,芯/壳结构的色调剂粒子例如由包含粘结树脂和根据需要的着色剂及防粘剂等其他添加剂而构成的芯部和包含粘结树脂而构成的覆盖层构成为佳。
作为色调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D50v)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2μm以上且10μm以下,更优选为4μm以上且8μm以下。
另外,色调剂粒子的各种平均粒径及各种粒度分布指标是使用COULTERMULTISIZER II(Beckman Coulter公司制造)进行测定,电解液是使用ISOTON-II(BeckmanCoulter公司制造)进行测定。
在进行测定时,将0.5mg以上且50mg以下的测定试样作为分散剂加入到表面活性剂(例如,优选烷基苯磺酸钠)的5%水溶液2ml中。将其添加到100ml以上且150ml以下的电解液中。
用超声波分散器对悬浮有试样的电解液进行1分钟分散处理,通过COULTERMULTISIZER II并使用孔直径为100μm的孔测定2μm以上且60μm以下范围的粒径的粒子的粒度分布。另外,采样的粒子数为50000个。
相对于基于所测定的粒度分布而分割的粒度范围(通道),从小径侧分别描绘体积、数量的累积分布,将累积成为16%的粒径定义为体积粒径D16v、数量粒径D16p,将累积成为50%的粒径定义为体积平均粒径D50v、累积数均粒径D50p,将累积成为84%的粒径定义为体积粒径D84v、数量粒径D84p。
利用这些粒径,以(D84v/D16v)1/2计算体积粒度分布指标(GSDv),以(D84p/D16p)1/2计算数粒度分布指标(GSDp)。
作为色调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0.94以上且1.00以下,更优选为0.95以上且0.98以下。
色调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是通过(圆当量周长)/(周长)[(具有与粒子图像相同的投影面积的圆的周长)/(粒子投影像的周长)]来求出。具体而言,是利用如下方法测定出的值。
首先,抽吸采集成为测定对象的色调剂粒子而形成扁平流,通过瞬时闪光灯发光而将粒子图像作为静态图像而取入,通过对该粒子图像进行图像分析的流动式粒子图像分析装置(Sysmex Corporation制造的FPIA-3000)来求出。并且,求出平均圆形度时的采样数设为3500个。
另外,当色调剂具有外添剂时,使成为测定对象的色调剂(显影剂)分散于包含表面活性剂的水中之后,进行超声波处理而得到去除了外添剂的色调剂粒子。
(外添剂)
作为外添剂,例如可以举出无机粒子。作为该无机粒子,可以举出SiO2、TiO2、Al2O3、CuO、ZnO、SnO2、CeO2、Fe2O3、MgO、BaO、CaO、K2O、Na2O、ZrO2、CaO·SiO2、K2O·(TiO2)n、Al2O3·2SiO2、CaCO3、MgCO3、BaSO4、MgSO4等。
作为外添剂的无机粒子的表面实施疏水化处理为佳。疏水化处理例如通过将无机粒子浸渍于疏水化处理剂中等来进行。疏水化处理剂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举出硅烷类偶联剂、硅油、钛酸酯类偶联剂、铝类偶联剂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同时使用2种以上。
作为疏水化处理剂的量,通常相对于例如无机粒子100质量份为1质量份以上且10质量份以下。
作为外添剂,还可以举出树脂粒子(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三聚氰胺树脂等树脂粒子)、清洁活性剂(例如,以硬脂酸锌为代表的高级脂肪酸的金属盐、氟类高分子量体的粒子)等。
作为外添剂的外添量,例如相对于色调剂粒子,优选为0.01质量%以上且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01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
(色调剂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色调剂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色调剂是在制造色调剂粒子之后通过对色调剂粒子外添外添剂而得到。
色调剂粒子可以通过干式制法(例如,混炼粉碎法等)、湿式制法(例如,聚集合一法、悬浮聚合法、溶解悬浮法等)中的任意一种进行制造。关于色调剂粒子的制法,对这些制法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采用周知的制法。
在这些之中,通过聚集合一法得到色调剂粒子为佳。
具体而言,例如当通过聚集合一法制造色调剂粒子时,经以下工序制造色调剂粒子:
准备分散有成为粘结树脂的树脂粒子的树脂粒子分散液的工序(树脂粒子分散液准备工序);在树脂粒子分散液中(根据需要混合其他粒子分散液之后的分散液中)使树脂粒子(根据需要使其他粒子)聚集而形成聚集粒子的工序(聚集粒子形成工序);及对分散有聚集粒子的聚集粒子分散液进行加热,使聚集粒子融合/合一而形成色调剂粒子的工序(融合/合一工序)。
另外,也可以经以下工序制造色调剂粒子:在得到分散有聚集粒子的聚集粒子分散液之后,进一步混合该聚集粒子分散液和分散有树脂粒子的树脂粒子分散液,聚集成进一步使树脂粒子附着于聚集粒子的表面而形成第2聚集粒子的工序;对分散有第2聚集粒子的第2聚集粒子分散液进行加热,使第2聚集粒子融合/合一而形成芯/壳结构的色调剂粒子的工序。
在此,融合/合一工序结束后,将形成于溶液中的色调剂粒子经公知的清洗工序、固液分离工序、干燥工序而得到干燥状态的色调剂粒子。
清洗工序并没有特别限制,但从充电性的观点而言,充分实施使用离子交换水的置换清洗为佳。并且,固液分离工序并没有特别限制,从生产率的观点而言,实施抽吸过滤、加压过滤等为佳。并且,干燥工序的方法也没有特别限制,从生产率的观点而言,实施冷冻干燥、气流干燥、流动干燥、振动型流动干燥等为佳。
并且,色调剂例如通过向所得到的干燥状态的色调剂粒子中添加外添剂并进行混合而制造。混合例如通过V-搅拌机、亨舍尔混合机、罗地格混合机等进行为佳。另外,根据需要可以使用振动筛分机、风力筛分机等除去色调剂的粗大粒子。
((光亮性色调剂))
接着,对用作第1色调剂的光亮性色调剂进行说明。
光亮性色调剂例如可以举出具有含有扁平状的光亮性颜料和粘结树脂的色调剂粒子及外添剂的色调剂。色调剂粒子根据需要可以包含防粘剂、光亮性颜料以外的着色剂、其他添加剂。
关于粘结树脂、外添剂、防粘剂、光亮性颜料以外的着色剂及其他添加剂,与前述色调剂(即,用作第2色调剂的黄色色调剂等)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此外,关于与前述色调剂相同的事项,省略说明。
-光亮性颜料-
作为光亮性颜料,例如可以举出能够赋予如金属光泽那样的光亮感的颜料(光亮性颜料)。作为光亮性颜料,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举出铝(Al单体的金属)、黄铜、青铜、镍、不锈钢、锌等金属粉末;覆盖有氧化钛、铁黄等的云母;硫酸钡、层状硅酸盐、层状铝的硅酸盐等覆盖薄片状无机结晶基质;单结晶板状氧化钛;碱性碳酸盐;氯氧化铋;天然鸟嘌呤;薄片状玻璃粉;经金属蒸镀的薄片状玻璃粉等,只要具有光亮性则并没有特别限制。
在光亮性颜料之中,尤其在镜面反射强度的观点上,优选金属粉末,其中最优选铝。
作为光亮性颜料的形状,例如可以举出扁平状(鳞片状)。
光亮性颜料的长轴方向的平均长度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1μm以上且30μm以下,更优选为3μm以上2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上且15μm以下。
将光亮性颜料的厚度方向的平均长度设为1时的长轴方向的平均长度的比率(纵横比)例如优选为5以上且20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上且1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上且70以下。
光亮性颜料的各平均长度及纵横比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测定。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4800,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oration制造),以能够测定的倍率(300至100,000倍)拍摄颜料粒子的照片,在将所得到的颜料粒子的图像进行二维化的状态下,测定各粒子的长轴方向的长度及厚度方向的长度,计算出光亮性颜料长轴方向的平均长度及纵横比。
作为光亮性颜料的含量,例如相对于色调剂粒子100质量份,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且5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15质量份以上且25质量份以下。
-色调剂粒子的特性等-
色调剂粒子可以是单层结构的色调剂粒子,也可以是由芯部(芯粒子)和覆盖芯部的覆盖层(壳层)构成的所谓的芯/壳结构的色调剂粒子。
芯/壳结构的色调剂粒子例如由包含光亮性颜料、粘结树脂及根据需要的防粘剂等其他添加剂的芯部和包含粘结树脂的覆盖层构成为佳。
·色调剂粒子的平均最大厚度C及平均圆当量直径D
色调剂粒子例如优选为扁平状且平均圆当量直径D长于其平均最大厚度C。另外,更优选平均最大厚度C与平均圆当量直径D之比(C/D)在0.001以上且0.500以下的范围,进一步优选0.010以上且0.200以下的范围,尤其优选0.050以上且0.100以下的范围。
通过比(C/D)为0.001以上,能够确保色调剂的强度,且能够抑制由形成图像时的应力引起的破裂,从而能够抑制由颜料露出引起的充电的降低、其结果产生的模糊。另一方面,通过为0.500以下,能够得到优异的光亮性。
上述平均最大厚度C及平均圆当量直径D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测定。
将色调剂粒子载置于平滑面,并施加振动而进行分散以免产生不均匀。通过如下进行计算:对1000个色调剂粒子,通过彩色激光显微镜“VK-9700”(KEYENCE公司制造)放大至1000倍而测定光亮性色调剂粒子中的最大厚度C和从上方观察的面的圆当量直径D,并求出它们的算术平均值。
·色调剂粒子的剖面上的长轴方向与光亮性颜料的长轴方向的角度
当观察色调剂粒子的沿厚度方向观察剖面时,优选色调剂粒子的该剖面上的长轴方向与光亮性颜料的长轴方向的角度在-30°至+30°范围的光亮性颜料的比例(个数基准)在所观察的所有光亮性颜料中例如为60%以上。进而,更优选上述比例为70%以上且95%以下,尤其优选为80%以上且90%以下。
通过上述比例为60%以上,能够得到优异的光亮性。
在此,对色调剂粒子的剖面的观察方法进行说明。
使用双酚A型液态环氧树脂和固化剂将色调剂粒子包埋之后,制作切削用样品。接着,使用利用金刚石刀的切削机例如超薄切片装置(Ultracut UCT,Leica公司制造)在-100℃下对切削样品进行切削,制作出观察用样品。通过超高分解能电场放射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4800,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oration制造),以1个视场可观察到1至10个左右的色调剂粒子的倍率对观察样品进行观察。
具体而言,观察色调剂粒子的剖面(色调剂粒子的沿厚度方向的剖面),对所观察的100个色调剂粒子,例如使用MITANI CORPORATION制造的图像分析软件(Win ROOF)等图像分析软件或观察图像的输出样品和分度器,对色调剂粒子的剖面上的长轴方向与光亮性颜料的长轴方向的角度在-30°至+30°范围的光亮性颜料的数量进行计数,并计算出其比例。
另外,“色调剂粒子的剖面上的长轴方向”表示平均圆当量直径D长于前述平均最大厚度C的色调剂粒子中的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并且“光亮性颜料的长轴方向”表示光亮性颜料中的长度方向。
·色调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
色调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1μm以上且30μm以下,更优选为3μm以上且20μm以下。
((白色色调剂))
接着,对用作第1色调剂的白色色调剂进行说明。
白色色调剂例如可以举出具有含有白色颜料和粘结树脂的色调剂粒子和外添剂的色调剂。色调剂粒子根据需要可以包含防粘剂、其他添加剂。
关于粘结树脂、外添剂、防粘剂及其他添加剂,与前述色调剂(即,用作第2色调剂的黄色色调剂等)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此外,对与前述色调剂相同的事项,省略说明。
-白色颜料-
白色颜料只要是白色,则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无机颜料(例如,氧化钛、硫酸钡、氧化铅、氧化锌、钛酸铅、钛酸钾、钛酸钡、钛酸锶、锆、三氧化锑、铅白、硫化锌、碳酸钡等)、有机颜料(例如,聚苯乙烯树脂、尿素福尔马林树脂、聚丙烯酸树脂、聚苯乙烯/丙烯酸树脂、聚苯乙烯/丁二烯树脂、烷基双三聚氰胺(alkyl bis-melamine)树脂等)等。
并且,也可以使用具有中空结构的颜料。作为具有中空结构的颜料,可以举出中空无机颜料(例如,中空二氧化硅、中空氧化钛、中空碳酸钙、中空氧化锌、氧化锌管状粒子等)、中空有机粒子(苯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苯乙烯/丙烯酸树脂、苯乙烯/丙烯酸酯/丙烯酸树脂、苯乙烯/丁二烯树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树脂、丙烯酸/乙酸乙烯酯树脂、丙烯酸/马来酸树脂等)。
进而,可以举出重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钙、氢氧化铝、缎光白、滑石、硫酸钙、氧化镁、碳酸镁、非晶二氧化硅、胶体二氧化硅、白碳墨(white carbon)、高岭土、烧制高岭土、层离高岭土、铝硅酸盐、绢云母、皂土、蒙皂石等。
在这些之中,作为白色颜料,优选氧化钛、氧化锌。
白色颜料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同时使用2种以上。
作为白色颜料,根据需要可以使用经表面处理的白色颜料,也可以与分散剂同时使用。
作为白色颜料的含量,例如相对于调剂粒子100质量份,优选为10质量份以上且50质量份以下。若白色颜料的含量为10质量份以上,则容易发挥白色性及隐蔽性。另一方面,若白色颜料的含量为50质量份以下,则白色颜料与粘结树脂的界面不会必要以上地增加,因此色调剂图像不易被破坏,图像破坏的抑制效果容易提高。
作为白色颜料的含量,相对于色调剂粒子100质量份,优选为20质量份以上且5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25质量份以上且45质量份以下。
白色颜料的数均粒径例如可以举出200nm以上且400nm以下。若白色颜料的数均粒径为200nm以上且400nm以下,则能够发挥较高的白色性及隐蔽性。白色颜料的数均粒径优选为250nm以上且400nm以下,更优选为250nm以上且350nm以下。
色调剂粒子中的白色颜料的粒度分布例如以如下方式进行计算。
将白色色调剂混合于环氧树脂中进行包埋并彻夜放置而进行固化之后,使用超薄切片装置(UltracutUCT,Leica公司制造)制作例如厚度250nm以上且450nm以下左右的薄片。
通过超高分解能电场放射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4800,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oration制造)观察所得到的薄片,确认色调剂粒子内部的白色颜料。
将所观察的照片进行电子化,取入MITANI CORPORATION制造的图像分析软件(WinROOF)中,求出色调剂粒子中的白色颜料的数均粒径。
((透明色调剂))
接着,对用作第1色调剂的透明色调剂(无色色调剂)进行说明。
透明色调剂不含着色剂、或者着色剂的含量为色调剂粒子的1.0质量%以下的色调剂。
透明色调剂例如可以举出具有着色剂的含量相对于色调剂粒子整体为1.0质量%以下的色调剂粒子和外添剂的色调剂。色调剂粒子根据需要可以包含防粘剂、其他添加剂。
另外,着色剂相对于透明色调剂的色调剂粒子整体的含量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1.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5质量%以下,最优选不含着色剂。
关于粘结树脂、外添剂、防粘剂、及其他添加剂,与前述色调剂(即,用作第2色调剂的黄色色调剂等)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此外,关于与前述色调剂相同的事项,省略说明。
实施例
以下,利用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但本实施方式并不受这些实施例的任何限定。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指定,则“份”及“%”全部为质量基准。
[载体的制作]
(载体1-1的制作)
·Mn-Mg铁氧体粒子(体积平均粒径43μm):100份
·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3份
(共聚摩尔比95∶5)
·甲苯:14份
使用KANSAI PAINT CO.,LTD.制造的混砂机,将上述载体组成所示的成分中除了Mn-Mg铁氧体粒子以外的各成分及玻璃珠(与甲苯相同量)以1200ppm搅拌30分钟而制成树脂覆盖层形成用溶液1。另外,将该树脂覆盖层形成用溶液1和Mn-Mg铁氧体粒子放入真空脱气型捏合机中,蒸馏除去甲苯,由此形成了覆盖有树脂的载体。接下来,通过利用Elbow Jet除去微粉及粗粉而得到了载体1-1。
(载体1-2的制作)
除了使用Mn-Mg铁氧体粒子(体积平均粒径33μm)来代替Mn-Mg铁氧体粒子(体积平均粒径43μm)以外,与载体1-1同样地得到了载体1-2。
(载体1-3的制作)
除了使用Mn-Mg铁氧体粒子(体积平均粒径58μm)来代替Mn-Mg铁氧体粒子(体积平均粒径43μm)以外,与载体1-1同样地得到了载体1-3。
(载体1-4的制作)
除了使用Mn-Mg铁氧体粒子(体积平均粒径23μm)来代替Mn-Mg铁氧体粒子(体积平均粒径43μm)以外,与载体1-1同样地得到了载体1-4。
(载体2-1的制作)
·Mn-Mg铁氧体粒子(体积平均粒径28μm):100份
·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3份
(共聚摩尔比95∶5)
·炭黑(VXC72,Cabot Corporation制造)0.3份
·甲苯:14份
使用KANSAI PAINT CO.,LTD.制造的混砂机,将上述载体组成所示的成分中除了Mn-Mg铁氧体粒子以外的各成分及玻璃珠(与甲苯相同量)以1200ppm搅拌30分钟而制成树脂覆盖层形成用溶液1。另外,将该树脂覆盖层形成用溶液1和Mn-Mg铁氧体粒子放入真空脱气型捏合机中,蒸馏除去甲苯,由此形成了覆盖有树脂的载体。接下来,通过利用Elbow Jet除去微粉及粗粉而得到了载体2-1。
(载体2-2的制作)
除了使用Mn-Mg铁氧体粒子(体积平均粒径33μm)来代替Mn-Mg铁氧体粒子(体积平均粒径28μm)以外,与载体2-1同样地得到了载体2-2。
(载体2-3的制作)
除了使用Mn-Mg铁氧体粒子(体积平均粒径23μm)来代替Mn-Mg铁氧体粒子(体积平均粒径28μm)以外,与载体2-1同样地得到了载体2-3。
(载体2-4的制作)
除了将炭黑的添加量由0.3份设为0.9份以外,与载体2-1同样地得到了载体2-4。
将所制作出的载体的构成以及利用前述方法测定出的体积电阻率及体积平均粒径的值示于表1。
[表1]
[色调剂的制作]
(色调剂1B(光亮性色调剂)的制作)
<聚酯树脂的制作>
·己二酸二甲酯:74份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192份
·双酚A环氧乙烷加成物:216份
·乙二醇:38份
·钛酸四丁氧酯(催化剂):0.037份
将上述材料放入经加热干燥的二口烧瓶中,并向容器内导入氮气而保持为惰性环境气体,一边进行搅拌一边升温之后,在160℃下使其缩聚反应7小时,接着,一边逐渐减压至10托一边升温至220℃,并保持了4小时。接着,恢复到常压,加入偏苯三酸酐9份,再次逐渐减压至10托,并在220℃下保持1小时而得到了聚酯树脂。聚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64℃。
<树脂粒子分散液的制作>
·聚酯树脂:160份
·乙酸乙酯:233份
·氢氧化钠水溶液(0.3N):0.1份
将上述材料放入1L的分离式烧瓶中,在70℃下进行加热,并用THREE-ONE MOTOR(Shinto Scientific Co.,Ltd.)搅拌而制备出树脂混合液。一边将该树脂混合液进一步以90rpm进行搅拌,一边逐渐加入离子交换水373份使其转相乳化,并进行脱溶剂而得到了树脂粒子分散液(固体成分浓度为30%)。
<光亮性颜料分散液的制作>
·扁平状的铝颜料(TOYO ALUMINIUM K.K.的2173EA):100份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DKS Co.,Ltd.的NEOGENR):1.5份
·离子交换水:900份
混合上述材料,使用乳化分散机(Pacific Machinery&Engineering Co.,Ltd.的Cavitron CR1010)进行1小时分散处理而得到了光亮性颜料分散液(固体成分浓度为10%)。
<防粘剂分散液的制作>
·巴西棕榈蜡(TOAKASEI CO.,LTD.的RC-160):50份
·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DKS Co.,Ltd.的NEOGENRK):1.0份
·离子交换水:200份
混合上述材料并加热至95℃,使用均质器(IKA公司的ULTRA TURRAX T50)进行分散处理,接着,使用Manton Gaulin高压均质器(Gaulin公司)进行360分钟分散处理而得到了防粘剂分散液(固体成分浓度为20%)。防粘剂分散液中的防粘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230nm。
<光亮性色调剂粒子的制作>
·树脂粒子分散液:500份(固体成分浓度为30%)
·光亮性颜料分散液:350份(固体成分浓度为10%)
·防粘剂分散液:50份(固体成分浓度为20%)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Igepal CA897):1.40份
将上述原料放入2L的圆筒不锈钢容器(直径30cm)中,一边通过均质器(IKA公司的ULTRA TURRAX T50)以4000rpm施加剪切力一边进行了10分钟分散处理。接着,逐渐滴加聚氯化铝的10%水溶液1.75份,并将均质器的转速设为5000rpm而进行15分钟分散处理而制成原料分散液。
接着,将原料分散液移到具备具有2片桨叶的搅拌翼的搅拌装置及温度计的聚合釜中,一边以搅拌转速1200rpm进行搅拌一边通过加热包(mantle heater)开始加热,并在54℃下保持2小时而形成了第1聚集体。此时,用0.3N硝酸及1N氢氧化钠水溶液将原料分散液的pH控制为2.2至3.5。
接着,追加添加树脂粒子分散液123份,使树脂粒子附着于第1聚集体的表面而形成了第2聚集体。接着,升温至56℃,一边用光学显微镜及Multisizer II(Beckman Coulter公司)一边确认第2聚集体的形态及大小一边保持了2小时。接着,将pH提高至8.0之后,升温至67.5℃而使第2聚集体融合,以保持67.5℃的状态将pH提高至6.0,1小时后停止加热,并以0.1℃/分钟的降温速度进行了冷却。接着,以20μm网眼的筛子进行筛分,反复进行水洗之后,用真空干燥机进行干燥而得到了光亮性色调剂粒子。光亮性色调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9μm。
<外添色调剂的制作>
使用亨舍尔混合机将所得到的光亮性色调剂粒子100份和疏水性二氧化硅(NIPPON AEROSIL CO.,LTD.的RY50)1.5份以圆周速度33m/s混合了2分钟。接着,用孔径45μm的振动筛进行筛分而得到了作为外添的光亮性色调剂的色调剂1B。
(色调剂2K(黑色色调剂)的制作)
<着色剂粒子分散液K>
·炭黑:50份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5份
·离子交换水:200份
混合上述各成分,通过IKA公司制造的ULTRA TURRAX分散5分钟,进一步利用超声波浴分散10分钟而得到了固体成分为21%的黑色用着色剂粒子分散液K。
<防粘剂粒子分散液1>
·石蜡:HNP-9(NIPPON SEIRO CO.,LTD.制造):19份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NEOGEN SC(DKS Co.,Ltd.制造):1份
·离子交换水:80份
在耐热容器中混合上述各成分,并升温至90℃而进行了30分钟搅拌。接着,从容器底部使熔融液流通到GAULIN均质器中,在5MPa的压力条件下进行了相当于3次(pass)的循环运行。然后,将压力升压至35MPa,进而进行了相当于3次的循环运行。将如此形成的乳化液在所述耐热容器中冷却至40℃以下而得到了防粘剂粒子分散液1。
<树脂粒子分散液1>
-油相-
·苯乙烯(Wako Pure Chemical Industries,Ltd.制造):30份
·丙烯酸正丁酯(Wako Pure Chemical Industries,Ltd.制造):10份
·β-羧基乙基丙烯酸酯(Solvay Nicca,Ltd.制造):1.3份
·十二硫醇(Wako Pure Chemical Industries,Ltd.制造):0.4份
-水相1-
·离子交换水:17份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DOWFAX,The Dow Chemical Company制造):0.4份
-水相2-
·离子交换水:40份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DOWFAX,The Dow Chemical Company制造):0.05份
·过二硫酸铵(Wako Pure Chemical Industries,Ltd.制造):0.4份
将上述油相的成分和水相1的成分放入烧瓶中进行搅拌混合而制成单体乳化分散液。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上述水相2的成分,将容器内用氮充分置换,并一边进行搅拌一边在油浴中加热至反应体系内成为75℃。
进一步向反应容器内经3小时逐渐滴加上述单体乳化分散液,进行了乳化聚合。滴加结束后,进一步在75℃下继续进行聚合,3小时后结束了聚合。
对于所得到的树脂粒子,用激光衍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LA-700,HORIBA,Ltd.制造)测定了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D50v,其结果为250nm。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50,SHIMADZU CORPORATION制造)以升温速度10℃/分钟测定了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其结果为52℃。
使用分子量测定器(HLC-8020,TOSOH CORPORATION制造),以THF(四氢呋喃)作为溶剂而测定了数均分子量(聚苯乙烯换算),其结果为13,000。
由此,得到了体积平均粒径为250nm、固体成分为42%、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2℃、数均分子量Mn为13,000的树脂粒子分散液1。
<色调剂粒子K的制作>
·树脂粒子分散液1:150份
·着色剂粒子分散液K:30份
·防粘剂粒子分散液1:40份
·聚氯化铝:0.4份
使用IKA公司制造的ULTRA TURRAX将上述各成分在不锈钢制烧瓶中充分混合、分散之后,一边在加热用油浴中将烧瓶进行搅拌一边加热至48℃。在48℃下保持80分钟之后,向其中缓慢追加了70份与上述相同的树脂粒子分散液1。
然后,使用浓度0.5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将体系内的pH调整为6.0之后,将不锈钢制烧瓶封闭,将搅拌轴的密封设为磁力密封并一边继续搅拌一边加热至97℃,并保持了3小时。反应结束后,以1℃/分钟的降温速度冷却并进行过滤,用离子交换水清洗之后,通过Nutsche式抽吸过滤进行了固液分离。使用40℃的离子交换水3L对其进一步进行再分散,以300rpm搅拌15分钟并进行了清洗。
进一步反复进行5次该清洗操作,在滤液的pH成为6.54、电导率成为6.5μS/cm的时点,通过Nutsche式抽吸过滤,使用滤纸(No.5A)进行了固液分离。接着,继续进行12小时真空干燥而得到了色调剂粒子K。
使用COULTER MULTISIZER-II型(Beckman Coulter,Inc.制造),以50μm的孔直径测定了色调剂粒子K的体积平均粒径,其结果为6.2μm,体积平均粒度分布指标GSDv为1.20。
用LUZEX公司制造的LUZEX图像分析装置进行了形状观察,其结果,观察到粒子的形状系数SF1为135。
并且,色调剂粒子K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2℃。
<外添剂的外添>
另外,向该色调剂粒子K中以相对于色调剂粒子K的表面的覆盖率成为40%的方式添加用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进行了表面疏水化处理的一次粒子平均粒径40nm的二氧化硅(SiO2)粒子和作为偏钛酸与异丁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反应产物的一次粒子平均粒径20nm的偏钛酸化合物粒子,并用亨舍尔混合机进行混合而制作出作为黑色用色调剂的色调剂2K。
(色调剂2Y(黄色色调剂)、色调剂2M(品红色色调剂)及色调剂2C(青色色调剂)的制作)
<着色剂粒子分散液Y、M、及C>
在着色剂粒子分散液K的制作中,除了使用黄色颜料(PY180:Clariant(Japan)K.K.制造)、品红色颜料(PR122:Dainippon Ink and Chemicals,Inc.制造)、青色颜料(铜酞菁,C.I.颜料蓝15:3:Dainichiseika Color&Chemicals Mfg.Co.,Ltd.制造)来代替炭黑以外,与黑色用着色剂粒子分散液K同样地得到了黄色用着色剂粒子分散液Y、品红色用着色剂粒子分散液M及青色用着色剂粒子分散液C。
<色调剂粒子Y、M、及C的制作>
在色调剂粒子K的制作中,除了将黑色用着色剂粒子分散液K分别变更为黄色用着色剂粒子分散液Y、品红色用着色剂粒子分散液M及青色用着色剂粒子分散液C以外,与黑色用色调剂粒子K同样地制作出黄色用色调剂粒子Y、品红色用色调剂粒子M及青色用色调剂粒子C。
<外添剂的外添>
除了分别使用色调剂粒子Y、色调剂粒子M及色调剂粒子C来代替色调剂粒子K以外,与作为黑色用色调剂的色调剂2K同样地得到了作为黄色用色调剂的色调剂2Y、作为品红色用色调剂的色调剂2M及作为青色用色调剂的色调剂2C。
(色调剂1W(白色色调剂)的制作)
<着色剂粒子分散液W>
·氧化钛粒子(1)(ISHIHARA SANGYO KAISHA,LTD.制造,产品名称:CR-60-2):210份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Sanyo Chemical Industries,Ltd.制造,产品名称:NONIPOLE 400):10份
·离子交换水:480份
混合上述材料,并使用均质器(IKA公司制造,ULTRATURRAX T50)搅拌30分钟之后,通过高压冲击式分散机ULTIMIZER(HJP30006:Sugino Machine Limited制造)分散处理了1小时。另外,静置而去除上清液,制备出分散有数均粒径为300nm的氧化钛粒子的着色剂粒子分散液W(固体成分浓度:30%)。
<色调剂粒子W的制作>
在色调剂粒子K的制作中,除了将黑色用着色剂粒子分散液K变更为白色用着色剂粒子分散液W以外,与黑色用色调剂粒子K同样地制作出白色用色调剂粒子W。
<外添剂的外添>
除了使用色调剂粒子W来代替色调剂粒子K以外,与作为黑色用色调剂的色调剂2K同样地得到了作为白色用色调剂的色调剂1W。
(色调剂1T(透明色调剂)的制作)
<色调剂粒子T的制作>
在色调剂粒子K的制作中,除了未使用黑色用着色剂粒子分散液K以外,与黑色用色调剂粒子K同样地制作出透明用色调剂粒子T。
<外添剂的外添>
除了使用色调剂粒子T来代替色调剂粒子K以外,与作为黑色用色调剂的色调剂2K同样地得到了作为透明用色调剂的色调剂1T。
将所制作出的色调剂的构成及利用前述方法测定出的介电损耗角正切的值示于表2。
[表2]
[显影剂的制作]
使用V-搅拌机将表3所示的载体100份和表3所示的色调剂10份以40rpm搅拌20分钟,并用具有125μm网孔的筛子过筛,由此得到了各显影剂。
[表3]
<实施例B1~B6、比较例B1~B2、实施例W1~W6、比较例W1~W2、实施例T1~T6及比较例T1~T2>
使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Fuji Xerox Co.,Ltd.制造,型号:Docu CentreColor400的改造机),向单元150B、150Y、150M、150C及150K的各显影装置120B、120Y、120M、120C及120K分别填充表4所示的显影剂,并在下述条件下形成了图像。
具体而言,在低温低湿(温度10℃、湿度10%)的环境下,使用A4尺寸的普通纸(C2纸,Fuji Xerox Co.,Ltd.制造),按如下步骤输出了图像。
首先,第1天,连续输出了10000张分别描绘有各颜色(即表所示的5色)的图像密度为1%的长方形贴片(patch)(5.2cm×1.2cm)的图像。接着,在第2天的最初运行中,基于日本图像学会测试图No.5输出2张图像之后,进一步连续输出了10000张分别描绘有各颜色的图像密度为1%的长方形贴片(5.2cm×1.2cm)的图像。连日反复进行第2天的图像输出的步骤,第10天,描绘有图像浓度1%的长方形贴片的图像的输出达到了100000张。并且,次日的最初运行中,输出2张日本图像学会测试图No.5的图像,进行了该图像的评价(白斑及浓度不均匀的评价)。将结果示于下述表。并且,将载体的体积电阻率比(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及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比(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一并示于下述表。
-白斑的评价-
以肉眼确认了所得到的图像(日本图像学会测试图No.5)上的白斑及由色调剂的抽出引起的浓度降低的有无。评价基准如下。
A(◎):图像上完全观察不到白斑。
B(○):图像上稍微观察到由色调剂的抽出引起的浓度降低,但画质上没有问题。
C(Δ):图像上稍微观察到白斑。
D(×):图像上观察到明显的白斑。
-浓度不均匀的评价-
由第1张实心图像贴片内的3点平均与第2张实心图像贴片内的3点平均之差求出所得到的图像(日本图像学会测试图No.5)上的浓度偏差ΔE并进行了评价。
具体而言,将对所得到的2张图像中第1张图像中的黄色的实心图像使用分光色差计(X-Rite Inc.制造的RM200QC)进行测定而得到的色度E的平均值(上述“第1张实心图像贴片内的3点平均”)设为E1,将对所得到的2张图像中第2张图像中的黄色的实心图像使用分光色差计(X-Rite Inc.制造的RM200QC)进行测定而得到的色度E的平均值(上述“第2张实心图像贴片内的3点平均”)设为E2,由式“ΔE=|E1-E2|”求出了ΔE。
另外,色度E为由式“E={(L*)2+(a*)2+(b*)2}0.5”计算出的值,L*、a*及b*为L*a*b*表色系的坐标值。
评价基准如下。
A(◎):图像上的浓度偏差ΔE小于0.3,以肉眼观察不到浓度不均匀,画质上没有问题。
B(○):图像上的浓度偏差ΔE为0.3以上且小于0.5,以肉眼观察到仅稍微的浓度不均匀,但画质上没有问题。
C(Δ):图像上的浓度偏差ΔE为0.5以上且小于1.0,观察到稍微的浓度不均匀。
D(×):图像上的浓度偏差ΔE超过1.0,图像上观察到明显的浓度不均匀。
/>
/>
由上述结果可知,本实施例中,与比较例相比,抑制了在连续形成低密度图像之后所形成的图像的白斑。
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以例示及说明为目的而提供的。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全面详尽地包括本发明,并且并不将本发明限定于所公开的方式。很显然,对本发明所属的领域中的技术人员而言,各种变形及变更是自知之明的。本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适用而选择并说明的。由此,本技术领域中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通过对假定为各种实施方式的特定使用最优化的各种变形例来理解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由以上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定义。

Claims (2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第1图像形成单元,具有第1图像保持体和第1显影装置,所述第1显影装置容纳包含第1色调剂及第1载体的第1显影剂,并利用所述第1显影剂将形成于所述第1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的静电图像作为第1色调剂图像而进行显影;
第1转印装置,将所述第1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所述第1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被转印体;
第2图像形成单元,配置于比所述第1图像形成单元更靠所述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的下游侧,且具有第2图像保持体和第2显影装置,所述第2显影装置容纳包含第2色调剂及第2载体的第2显影剂,并利用所述第2显影剂将形成于所述第2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的静电图像作为第2色调剂图像而进行显影;及
第2转印装置,将所述第2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所述第2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有所述第1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被转印体,
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高于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且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的1.1倍以上且2倍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为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的3.2倍以上且50000倍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为106Ωcm以上且1014Ωc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为107Ωcm以上且109Ωc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的1.4倍以上且1.8倍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25μm以上且40μ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30μm以上且35μm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1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大于所述第2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1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所述第2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的1.5倍以上且5.0倍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1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30×10-3以上且70×10-3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1色调剂含有扁平形状的光亮性颜料及白色颜料中的至少1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1色调剂为透明色调剂。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包括所述第1图像形成单元及所述第2图像形成单元的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单元沿着所述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排列,
所述第1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单元之中配置于所述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的最上游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单元之中,配置于从所述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的最上游侧起第2个位置的图像形成单元为所述第2图像形成单元。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单元之中,除了所述第1图像形成单元以外的图像形成单元均为所述第2图像形成单元。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包括所述第1图像形成单元及所述第2图像形成单元的3个以上且5个以下的图像形成单元沿着所述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排列。
17.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有:
第1图像形成工序,在第1图像保持体的表面形成第1静电图像,利用包含第1色调剂及第1载体的第1显影剂,将所述第1静电图像作为第1色调剂图像而进行显影,并将所述第1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被转印体;及
第2图像形成工序,在第2图像保持体的表面形成第2静电图像,利用包含第2色调剂及第2载体的第2显影剂,将所述第2静电图像作为第2色调剂图像而进行显影,并将所述第2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有所述第1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被转印体,
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高于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且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的1.1倍以上且2倍以下。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为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的3.2倍以上且50000倍以下。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的1.4倍以上且1.8倍以下。
20.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所述第1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大于所述第2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所述第1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所述第2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的1.5倍以上且5.0倍以下。
22.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具有包括所述第1图像形成工序及所述第2图像形成工序的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工序,
所述第1图像形成工序为在所述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工序之中最初进行的图像形成工序。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在所述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工序之中,从最初起第2个进行的图像形成工序为所述第2图像形成工序。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在所述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工序之中,除了所述第1图像形成工序以外的图像形成工序均为所述第2图像形成工序。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具有包括所述第1图像形成工序及所述第2图像形成工序的3个以上且5个以下的图像形成工序。
CN201810177302.4A 2017-09-27 2018-03-02 图像形成装置、显影剂组及图像形成方法 Active CN1095577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5985A JP2019061096A (ja) 2017-09-27 2017-09-27 画像形成装置、現像剤セット、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7-185985 2017-09-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57781A CN109557781A (zh) 2019-04-02
CN109557781B true CN109557781B (zh) 2024-02-13

Family

ID=65806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77302.4A Active CN109557781B (zh) 2017-09-27 2018-03-02 图像形成装置、显影剂组及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303078B2 (zh)
JP (1) JP2019061096A (zh)
CN (1) CN1095577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95985B2 (ja) * 2019-11-22 2023-12-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セット、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スクラッチ画像形成物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27629A (en) * 1994-10-06 1997-05-0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forming an image on an image receiving member by multiple image transfer
JP2001117285A (ja) * 1999-10-22 2001-04-27 Fuji Xerox Co Ltd 静電荷現像用キャリア、静電荷像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5107377A (ja) * 2003-10-01 2005-04-21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方法
JP2007178768A (ja) * 2005-12-28 2007-07-12 Ricoh Co Ltd キャリア、並びに現像剤、現像剤入り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8164949A (ja) * 2006-12-28 2008-07-17 Canon Inc フル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
JP2008203623A (ja) * 2007-02-21 2008-09-04 Fuji Xerox Co Ltd 静電荷像現像用キャリア、静電荷像現像剤、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98198A (ja) * 2007-10-12 2009-05-0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
CN101782728A (zh) * 2009-01-14 2010-07-2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影剂、显影剂盒、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设备
JP2015187645A (ja) * 2014-03-26 2015-10-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203742A (ja) * 2014-04-14 2015-1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二成分系現像剤、補給用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5230376A (ja) * 2014-06-04 2015-12-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剤、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6033180A (zh) * 2014-09-02 2016-10-1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载体组和处理盒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26045A (ja) 1989-10-11 1991-05-29 Ricoh Co Ltd 静電潜像現像方法
JP3384914B2 (ja) * 1994-10-04 2003-03-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
JP4242097B2 (ja) * 2002-01-08 2009-03-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80460A (ja) * 2002-03-20 2003-10-02 Ricoh Co Ltd 静電潜像現像方法及び現像剤
JP2006041570A (ja) 2004-07-22 2006-02-09 Sony Corp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4148934B2 (ja) 2004-09-01 2008-09-10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シール部材および電子回路ユニットのシール構造
JP4777118B2 (ja) * 2005-06-01 2011-09-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63843B2 (ja) 2006-02-17 2012-06-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方法、2成分現像剤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トリッジ
JP4920992B2 (ja) * 2006-02-23 2012-04-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48971A (ja) * 2006-03-17 2007-09-27 Kyocera Mita Corp キャリア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169263A1 (en) * 2007-12-26 2009-07-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arrier particles for developer,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897935B2 (en) * 2015-03-25 2018-02-20 Konica Minolta, Inc. Image forming method,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er se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7181643A (ja) * 2016-03-29 2017-10-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セット、静電荷像現像剤セット、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セ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27629A (en) * 1994-10-06 1997-05-0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forming an image on an image receiving member by multiple image transfer
JP2001117285A (ja) * 1999-10-22 2001-04-27 Fuji Xerox Co Ltd 静電荷現像用キャリア、静電荷像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5107377A (ja) * 2003-10-01 2005-04-21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方法
JP2007178768A (ja) * 2005-12-28 2007-07-12 Ricoh Co Ltd キャリア、並びに現像剤、現像剤入り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8164949A (ja) * 2006-12-28 2008-07-17 Canon Inc フル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
JP2008203623A (ja) * 2007-02-21 2008-09-04 Fuji Xerox Co Ltd 静電荷像現像用キャリア、静電荷像現像剤、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98198A (ja) * 2007-10-12 2009-05-0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
CN101782728A (zh) * 2009-01-14 2010-07-2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影剂、显影剂盒、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设备
JP2015187645A (ja) * 2014-03-26 2015-10-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203742A (ja) * 2014-04-14 2015-1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二成分系現像剤、補給用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5230376A (ja) * 2014-06-04 2015-12-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剤、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6033180A (zh) * 2014-09-02 2016-10-1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载体组和处理盒组件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tabilized three-level highlight color imaging with high resistance developer";Teruaki Mitsuya 等;《Journal of Ima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45卷(第6期);第586-590页 *
"静电复印用铁氧体球形载体(Ⅰ)";顾隆道 等;《粉末冶金技术》;第7卷(第4期);第236-240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57781A (zh) 2019-04-02
US20190094739A1 (en) 2019-03-28
JP2019061096A (ja) 2019-04-18
US10303078B2 (en) 2019-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57782B (zh) 图像形成装置、显影剂组及图像形成方法
EP1657596B1 (en) Developer for electrophotography containing a carrier, developer container, image forming metho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CN107153333B (zh) 光辉性色调剂、静电荷图像显影剂、色调剂盒、处理盒、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8885420B (zh) 静电潜像显影剂用的载体、双组分显影剂、补给用显影剂、图像形成装置和调色剂容纳单元
CN110928151B (zh) 静电荷像显影剂及处理盒
CN109557781B (zh) 图像形成装置、显影剂组及图像形成方法
JP5104345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キャリア、静電荷像現像用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91418A (ja) 現像剤セ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069269B2 (en) Toner for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 development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oner for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 development
JP6167959B2 (ja) 光輝性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EP4063962B1 (en)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ing carrier,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er, process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11747744B2 (en)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ing carrier,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3391530A (zh) 静电图像显影用载体、静电图像显影剂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9151189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キャリア、静電荷像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4063960B1 (en)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ing carrier,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er, process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11556071B2 (en)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ing carrier,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er, process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EP4060411B1 (en)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ing carrier,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er, process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EP4239412A1 (en) Toner, developer, toner housing uni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orming image
CN115390396A (zh) 静电图像显影用载体、静电图像显影剂、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6594272A (zh) 静电荷像显影用载体及其制造方法、显影剂及其应用
CN116774543A (zh) 静电荷像显影用载体及其制造方法、显影剂及其应用
CN113253582A (zh) 静电图像显影剂、处理盒、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15390382A (zh) 静电图像显影剂、处理盒、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 3, chiban 9, Dingmu 7, Tokyo port,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3, 7-fan-3, Kawasaki,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