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46380A - 连接器连接构造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连接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46380A
CN109546380A CN201811102203.6A CN201811102203A CN109546380A CN 109546380 A CN109546380 A CN 109546380A CN 201811102203 A CN201811102203 A CN 201811102203A CN 109546380 A CN109546380 A CN 1095463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mentioned
contact
connectors
clo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022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田内慎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nu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anu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nuc Corp filed Critical Fanu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5463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463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01R12/718Contact members provided on the PCB without an insulating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directly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连接构造(10A),在各个多组触头(32)中,在将第一触头(12)沿接近方向相对地按压于第二触头(16)进行连接时,在第一触头(12)及第二触头(16)产生斥力。该情况下,对于第一触头(12)相对于第二触头(16)的接近方向的位置且斥力超过预定压力的位置,多组触头(32)中的至少一组触头(32)与其它组触头(32)错开。

Description

连接器连接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连接电子部件的连接器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14-056646号公报公开了交替配置有效嵌合长度不同的两种触头的连接器。另外,日本特开2002-216914号公报公开了通过使各触头的弹簧片单元的折弯部位的位置不同而使接触压力不同的卡连接器。
发明内容
连接器连接构造具有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使第一连接器相对于第二连接器相对地沿一定方向(接近方向)接近而连接(嵌合),从而使电子部件电连接。第一连接器具有沿与接近方向垂直的方向并列配置的多个第一触头,另一方面,第二连接器具有沿与接近方向垂直的方向并列配置的多个第二触头。通过将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连接(嵌合),多个第一触头和多个第二触头分别连接。该情况下,通过提高多个第一触头与多个第二触头的连接时的保持力,能够提高连接状态下的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的抗振动性。
但是,使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沿接近方向接近而嵌合时,多个第一触头和多个第二触头抵接的位置在接近方向上为相同位置,因此在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中,向插入方向(接近方向)的反方向作用的斥力增大。
这样的问题在将配置于第一基板的多个第一连接器和配置于第二基板的多个第二连接器分别连接(嵌合)的连接器连接构造中也产生。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连接时产生的斥力降低的连接器连接构造。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为一种连接器连接构造,其具有支撑多个第一触头的第一支撑构件和支撑多个第二触头的第二支撑构件,其中,通过使上述第一支撑构件和上述第二支撑构件相互接近,从而使多个上述第一触头和多个上述第二触头分别连接,将一个上述第一触头和与一个上述第一触头连接的一个上述第二触头作为一组触头,在各个多组触头中,在将上述第一触头沿接近方向相对地按压于上述第二触头进行连接时,在上述第一触头及上述第二触头、或者上述第一支撑构件及上述第二触头产生沿上述接近方向的反方向作用的斥力,对于上述第一触头或上述第一支撑构件相对于上述第二触头的上述接近方向的位置且上述斥力超过预定压力的位置,多组触头中的至少一组触头与其它组触头错开。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为一种连接器连接构造,其具有配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基板和配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基板,其中,通过使上述第一基板和上述第二基板相互接近,从而使多个上述第一连接器和多个上述第二连接器分别嵌合,将一个上述第一连接器和与一个上述第一连接器嵌合的一个上述第二连接器作为一组连接器,在各个多组连接器中,在将上述第一连接器沿接近方向相对地按压于上述第二连接器进行嵌合时,在上述第一连接器及上述第二连接器产生沿上述接近方向的反方向作用的斥力,对于上述第一连接器相对于上述第二连接器的上述接近方向的位置且上述斥力超过预定压力的位置,多组连接器中的至少一组连接器与其它组连接器错开。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为一种连接器连接构造,其具有并列配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基板和并列配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基板,其中,通过使上述第一基板和上述第二基板相互接近,从而使多个上述第一连接器和多个上述第二连接器分别嵌合,在将一个上述第一连接器和与一个上述第一连接器嵌合的一个上述第二连接器设为一组连接器的情况下,在多组连接器中的两组连接器之间,嵌合上述第一连接器和上述第二连接器时的接触压力不同。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降低连接时产生的斥力。
根据参照附图说明的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将容易了解上述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
附图说明
图1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连接构造的侧视图,图1B是图1A的连接器连接构造的局部俯视图。
图2A~图2C是图示连接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时的一组触头的状态的概念图。
图3是表示第一连接器相对于第二连接器的插入量与斥力的关系的图。
图4是图1A及图1B的连接器连接构造的第一变形例的概念图。
图5是图1A及图1B的连接器连接构造的第二变形例的局部俯视图。
图6A及图6B是图示连接图5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时的一组触头的状态的概念图。
图7A及图7B是图示连接图5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时的一组触头的状态的概念图。
图8是图1A及图1B的连接器连接构造的第三变形例的局部俯视图。
图9A及图9B分别是沿图8的IXA-IXA线及IXB-IXB线的剖视图。
图10A及图10B分别是沿图8的XA-XA线及XB-XB线的剖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连接构造的俯视图。
图12A~图12D是图示连接图11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时的状态的概念图。
图13是图示图11的中间组的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概念图。
图14是图11的连接器连接构造的变形例(第四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1的连接器连接构造的其它变形例(第五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连接构造的俯视图。
图17是图示图16的两端组的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连接器连接构造,揭示优选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A~图3,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连接构造10A进行说明。
如图1A所示,该连接器连接构造10A具有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22,通过使第一连接器20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2相对地沿一定方向(接近方向)接近,从而连接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22。
第一连接器20具有多个第一触头12和支撑多个第一触头12的第一支撑构件14。如图1A及图1B所示,第一支撑构件14是印制电路板等平面状的基板。此外,在图1B中,图示出连接器连接构造10A中的第一支撑构件14和后述的第二支撑构件18的支撑部25的结构。
多个第一触头12是在第一支撑构件14的一面(底面24)沿与接近方向垂直的方向以固定间隔并列配置且沿接近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导电性构件。该情况下,通过使多个第一触头12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触头12的接近方向的长度与其它第一触头12的接近方向的长度不同,从而改变第一触头12的第二支撑构件18侧的前端部28的接近方向上的位置。在图1B中,图示出多个第一触头12中的与接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两端的两个第一触头12的接近方向的长度比中间的三个第一触头12的接近方向的长度更长的情况。
第二连接器22具有多个第二触头16和支撑多个第二触头16的第二支撑构件18。第二支撑构件18是块状的树脂制的构件,在第二支撑构件18形成有可供第一连接器20沿接近方向插入的截面U字状的凹部23。在第二支撑构件18中,形成凹部23的底面侧的部分构成为可容纳地支撑多个第二触头16的支撑部25。
多个第二触头16是在支撑部25沿与接近方向垂直的方向以固定间隔并列配置并且沿接近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导电性构件,且接近方向的长度设定为相同的长度。多个第二触头16具有相同的形状及大小。多个第二触头16的每一个具有从支撑部25的上表面26向上方(凹部23内)突出的弯曲部30。该弯曲部30通过突出至比插入凹部23的第一连接器20的第一触头12的下表面靠上方,从而与第一触头12接触。
因此,在将第一连接器20插入凹部23的情况下,第一触头12的前端部28与第二触头16的弯曲部30抵接,由于第一连接器20的按压力(插入力),第二触头16变形,从而弯曲部30向下方移动。即,第二触头16的基端部侧支撑于支撑部25,通过第二触头16向下方挠曲,从而弯曲部30向下方移动。由此,能够将第一连接器20进一步插入第二连接器22的凹部23。
因此,连接器连接构造10A为如下连接器连接构造:将凸型的第一连接器20插入凹型的第二连接器22的凹部23,使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22嵌合,从而多个第一触头12和多个第二触头16分别连接。
在该连接器连接构造10A中,由一个第一触头12和沿接近方向与一个第一触头12面对且与该一个第一触头12连接的一个第二触头16构成一组触头32。下面,对在该连接器连接构造10A中连接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22时的一组触头32的状态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A及图2A所示,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2的第二支撑构件18,使第一连接器20沿接近方向相对移动(接近),当将第一连接器20插入第二支撑构件18的凹部23时,如图2B所示,第一触头12的前端部28接触第二触头16的弯曲部30。进一步地,第一触头12的前端部28沿接近方向相对地按压第二触头16的弯曲部30,从而弯曲部30向下方移动,并且在第一触头12及第二触头16沿接近方向的反方向作用的斥力增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按压力,将第一连接器20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2相对地沿接近方向插入。
然后,如图2C所示,当弯曲部30向下方移动至第一触头12的下表面时,第一触头12一边与弯曲部30接触,一边沿接近方向移动。此外,由于第二触头16的弹性变形的恢复力,弯曲部30向上方按压第一触头12,从而确保保持第一触头12与第二触头16的连接的保持力。此时,产生弯曲部30向上方按压第一触头12的力,因此在第一触头12和弯曲部30相对移动的情况下,在第一触头12与弯曲部30之间产生摩擦力(斥力)。该摩擦力比第一触头12的前端部28和弯曲部30接触时产生的斥力小。
在此,将第一连接器20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2相对地朝向接近方向按压时,若在多组触头32的每一个,第一触头12的前端部28和第二触头16的弯曲部30接触的时刻相同,则如图3中粗实线所示地,斥力增大,需要过大的按压力(插入力)。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多个第一触头12的前端部28和多个第二触头16的弯曲部30接触的时刻如图3中细实线及虚线所示地在各组触头32间错开,从而改变了第一触头12的接近方向的长度。
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连接构造10A中,在多组触头32中,在至少一组触头32与其它组触头32之间将第一触头12的接近方向的长度错开,从而错开斥力超过预定压力(保持力)的位置(第一触头12相对于第二触头16的插入量),通过这样的简单的结构,如图3中点划线所示地,能够降低第一触头12和第二触头16连接时产生的斥力。另外,对于多组触头32的每一个,第一触头12和第二触头16以预定的保持力保持,因此能够提高第一连接器20与第二连接器22的嵌合后的抗振动性。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4~图10B,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连接构造10A的变形例(第一~第三变形例)进行说明。此外,在第一~第三变形例中,对于与图1A~图3的连接器连接构造10A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详细的说明,以下同样。
<第一变形例>
在图4的第一变形例中,与图1A~图3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对于多组触头32的每一个,第一触头12的接近方向的长度相同,另一方面,关于第二触头16的接近方向的长度,使至少一组触头32与其它组触头32不同。图4中,作为一例,图示出用实线及虚线图示的一方的第二触头16的接近方向的长度和用双点划线图示的另一方的第二触头16的接近方向的长度不同的情况。即使该情况下,也能够容易错开斥力超过预定压力(保持力)的位置(插入量),因此可得到与图1A~图3的结构相同的效果。
<第二变形例>
在图5~图7B的第二变形例中,与图1A~图4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关于第一支撑构件14的接近方向的长度,使多组触头32中的至少一组触头32与其它组触头32不同。在图5中,作为一例,图示出以下情况:在第一支撑构件14的第二支撑构件18侧形成凹部34,从而对于第一支撑构件14的接近方向的长度,两端的两组触头32的第一支撑构件14的接近方向的长度比中间的三组触头32的第一支撑构件14的接近方向的长度更长。此外,对于多组触头32的每一个,第一触头12的接近方向的长度相同,并且第二触头16的接近方向的长度相同。
另外,在第二变形例中,如图6A及图6B所示,弯曲部30从支撑部25的上表面突出,以使将第一连接器20插入凹部23时,第一支撑构件14的第二支撑构件18侧的前端部36接触第二触头16的弯曲部30。
因此,如图6A所示,当向第二支撑构件18的凹部23插入第一连接器20时,如图6B所示,第一支撑构件14的前端部36与第二触头16的弯曲部30接触。该情况下,第一支撑构件14的前端部36沿接近方向相对地按压弯曲部30,从而弯曲部30向下方移动,并且在第一支撑构件14及第二触头16沿接近方向的反方向作用的斥力增大。
于是,当进一步增强按压力,将第一连接器20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2相对地沿接近方向插入时,如图7A所示,弯曲部30向下方移动至第一支撑构件14的底面24,第一支撑构件14一边与弯曲部30接触一边沿接近方向移动。此外,由于第二触头16的弹性变形的恢复力,弯曲部30向上方按压第一支撑构件14,从而确保保持第一支撑构件14与第二触头16的连接的保持力。此时,产生弯曲部30向上方按压第一支撑构件14的力,因此,在第一支撑构件14和弯曲部30相对移动的情况下,在第一支撑构件14与弯曲部30之间产生摩擦力(斥力)。该摩擦力比第一支撑构件14的前端部36和弯曲部30接触时产生的斥力小。
然后,当将第一连接器20进一步插入凹部23时,第一触头12的前端部28与弯曲部30接触。进一步地,第一触头12的前端部28沿接近方向相对地按压弯曲部30,当弯曲部30向下方移动至第一触头12的下表面时,如图7B所示,第一触头12一边与弯曲部30接触,一边沿接近方向移动。此外,第一触头12的前端部28与弯曲部30接触时的动作与图1A~图3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第二变形例中,在多组触头32中,在至少一组触头32与其它组触头32之间将第一支撑构件14的接近方向的长度错开,从而将第一支撑构件14的前端部36和多个第二触头16的弯曲部30接触的时刻在各组触头32间错开,因此能够得到与图1A~图3的结构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图5中图示了将第一支撑构件14的接近方向的长度错开的情况,但是在对于多组触头32,在至少一组触头32与其它组触头32之间将第二支撑构件18的接近方向的长度错开的情况下,当然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第三变形例>
图8~图10B的第三变形例与图1A~7B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在多组触头32中的两组触头32之间,使第一触头12与第二触头16的连接部位的数量不同。
在第三变形例中,第一连接器20具有第一外壳38。在第一外壳38的第二连接器22侧形成有凹部40,在该凹部40内设有第一支撑构件14。在第一支撑构件14的上表面42及底面24分别配置有多个第一触头12。
另一方面,第二连接器22具有第二外壳44。在第二外壳44的第一连接器20侧形成有可嵌合于凹部40的突出部46。在该突出部46内形成有可供第一支撑构件14插入的凹部48,在该凹部48设有多个第二触头16。因此,第二外壳44及突出部46构成第二支撑构件18。
该情况下,多组触头32中的至少两端的两组触头32构成为第一触头12和第二触头16多点(例如,两点)接触的抗振动型的触头。即,如图9A及图9B所示,在两端的两组触头32的每一个,在突出部46的凹部48内的上下配置有两个第二触头16。各第二触头16分别具有向突出部46的第一连接器20侧延伸的爪状的第一接触部50a和设于第一接触部50a的内侧且比第一接触部50a短的爪状的第二接触部50b。
另一方面,多组触头32中的中间组的触头32的第一触头12和第二触头16单点接触。即,如图10A及图10B所示,在中间组的触头32的每一个中,在突出部46的第一连接器20侧设有从突出部46向内侧延伸的卡定部52。在突出部46的凹部48,在第二外壳44与卡定部52之间,上下配置有第二触头16。第二触头16具有与图1A、图2A~图2C、图4以及图6A~图7B的第二触头16大致相同的形状。
此外,在第三变形例中,将第一触头12按压第一接触部50a的接近方向的位置、第一触头12按压第二接触部50b的接近方向的位置、以及第一触头12按压弯曲部30的接近方向的位置相互错开。另外,在第三变形例中,通过将第一支撑构件14插入突出部46的凹部48,从而凸侧的第一触头12和凹侧的第二触头16连接。
在该连接器连接构造10A中,在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2使第一连接器20沿接近方向相对接近而使第二外壳44的突出部46与第一外壳38的凹部40嵌合的情况下,如图9B所示,对于两端的两组触头32的每一个,上下的各第一触头12和上下的各第二触头16的第一接触部50a及第二接触部50b分别连接。另外,如图10B所示,对于中间组的触头32的每一个,上下的各第一触头12和上下的各第二触头16的弯曲部30分别连接。
因此,在第三变形例中,在多组触头32中的两组触头32之间,第一触头12与第二触头16的连接部位的数量不同,因此,与将多组触头32的每一个分别在一个部位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连接器20与第二连接器22的嵌合后的抗振动性。
特别地,在第三变形例中,对于至少两端的两组触头32的每一个,将第一触头12和第二触头16做成多点接触,相对地提高触头间的接触压力,另一方面,对于中间组的触头32的每一个,将第一触头12和第二触头16做成单点接触,相对地降低触头间的接触压力。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确保抗振动性。
另外,如图9A~图10B所示,在两端组的触头32与中间的组的触头32之间,将第一触头12与第二触头16的连接部位错开,从而将多个第一触头12的前端部28和多个第二触头16的第一接触部50a、第二接触部50b以及弯曲部30接触的时刻在各组触头32间错开,因此,可得到与图1A~图3的结构相同的效果。此外,在第三变形例中,当然也能够使用图1A~图7B的结构来连接第一触头12和第二触头16。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1~图13,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连接构造10B进行说明。
该连接器连接构造10B具有配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器20的第一基板54和相对于第一基板54垂直地配置且配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器22的第二基板56,通过使第一基板54和第二基板56相互接近,从而使多个第一连接器20和多个第二连接器22分别连接(嵌合)。
第一基板54是印制电路板等平面状的基板,在第一基板54的第二基板56侧的一面沿与接近方向垂直的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并列地配置有多个凸型的第一连接器20。
在多个第一连接器20的每一个,在与接近方向平行的两个侧面,分别形成有卡合凸部58。该情况下,使多个第一连接器20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20的两个卡合凸部58的接近方向的位置与其它第一连接器20的两个卡合凸部58的接近方向的位置不同。图11中图示出两端的两个第一连接器20的每一个的两个卡合凸部58的接近方向的位置位于比中间的第一连接器20的两个卡合凸部58的接近方向的位置更靠第二连接器22侧的情况。
第二基板56是印制电路板等平面状的基板,在第二基板56的一面(上表面)以预定的间隔并列地配置有多个凹型的第二连接器22。即,多个第二连接器22的每一个以沿朝向第一连接器20的方向(接近方向)延伸的方式设于第二基板56的上表面。
多个第二连接器22具有相同的形状。即,多个第二连接器22的每一个具有收纳第一连接器20的凹部60。在凹部60设有朝向第一连接器20延伸的两个卡合片62。在两个卡合片62的前端形成有与卡合凸部58卡合的卡合爪64。
在该连接器连接构造10B中,由一个第一连接器20和沿接近方向与一个第一连接器20面对面且与该一个第一连接器20嵌合的一个第二连接器22构成一组连接器66。接下来,在该连接器连接构造10B中,对连接多个第一连接器20和多个第二连接器22时的一组连接器66的状态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2A所示,相对于第二基板56(参照图11),使第一基板54沿接近方向相对地移动(接近),当将第一连接器20插入第二连接器22的凹部60(参照图11)时,如图12B所示,第一连接器20的两个卡合凸部58分别接触第二连接器22的两个卡合片62的卡合爪64。并且,各卡合凸部58沿接近方向相对地按压各卡合爪64,从而如图12C所示,各卡合片62将基端部侧作为支点,卡合爪64侧向接近方向的垂直方向(两个卡合爪64相互分离的方向)弯曲。该情况下,在第一连接器20及第二连接器22沿接近方向的反方向作用的斥力增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按压力,将第一连接器20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2相对地沿接近方向插入。
然后,使第一基板54沿接近方向移动,当将第一连接器20进一步插入时,各卡合爪64从按压力中释放,各卡合片62通过弹性变形的恢复力而返回初始位置。该结果,如图12D及图13所示,第一连接器20的两个侧面和各卡合爪64、以及各卡合凸部58和各卡合片62分别接触,并且第一连接器20沿接近方向移动,然后第一连接器20的前端部68抵接第二连接器22的凹部60(参照图11)的进深侧。此外,图12D对于两端组的连接器66图示出使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22连接的状态,图13对于中间组的连接器66图示出使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22连接的状态。
该情况下,通过第一连接器20的两个侧面与各卡合爪64的接触、以及各卡合凸部58与各卡合片62的接触,从而确保保持第一连接器20与第二连接器22的连接(嵌合)的保持力。在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22相对移动的情况下,在第一连接器20的两个侧面与各卡合爪64之间,以及各卡合凸部58与各卡合片62之间,分别产生摩擦力(斥力),但这些摩擦力比各卡合凸部58和各卡合爪64接触时产生的斥力小。
因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连接构造10B,在多组连接器66中,在至少一组连接器66与其它组连接器66之间,将第一连接器20的设于两个侧面的卡合凸部58的接近方向的位置错开。由此,在使多个第一连接器20和多个第二连接器22分别连接(嵌合)时,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连接构造10A(参照图1A~图10B)同样地,容易错开斥力超过预定压力(保持力)的位置。该结果,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降低多个第一连接器20和多个第二连接器22连接时(嵌合时)产生的斥力。
另外,对于多组连接器66的每一个,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22以预定的保持力被保持,因此能够提高多个第一连接器20与多个第二连接器22的嵌合后的抗振动性。
进一步地,如图12D及图13所示,对于将第一连接器20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2嵌合的长度(嵌合后的两个卡合爪64与两个卡合凸部58的距离),在两端的两组连接器66的长度(参照图12D)比在中间组的连接器66的长度(参照图13)长。由此,能够可靠地提高多个第一连接器20与多个第二连接器22的嵌合后的抗振动性,提高可靠性。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连接构造10B中,也可以是,对于多个第一连接器20及多个第二连接器22的每一个,应用图8~图10B的第三变形例,对于多组连接器66中的两端的两组连接器66,做成图9A及图9B所示的第一连接器20及第二连接器22的结构,另一方面,对于中间组的连接器66,做成图10A及图10B所示的第一连接器20及第二连接器22的结构。由此,在两端的两组连接器66与中间组的连接器66之间,使第一触头12与第二触头16的连接部位的数量不同,因此可得到与第三变形例相同的效果,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多个第一连接器20与多个第二连接器22的嵌合后的抗振动性。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14及图15,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连接构造10B的变形例(第四及第五变形例)进行说明。
<第四变形例>
在图14的第四变形例中,与图11~图13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对于多个第一连接器20,各卡合凸部58的接近方向的位置为相同位置,另一方面,中间组连接器66的两个卡合片62的接近方向的长度比两端组的连接器66的两个卡合片62的接近方向的长度短。该情况下,也能够在使多个第一连接器20和多个第二连接器22分别连接(嵌合)时,容易地错开斥力超过预定压力(保持力)的位置,并且将第一连接器20嵌合于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2的长度,在两端的两组连接器66的长度比在中间组连接器66的长度长,因此可得到与图11~图13的结构相同的效果。
<第五变形例>
在图15的第五变形例中,与图11~图14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对于多个第一连接器20,各卡合凸部58的接近方向的位置为相同位置,对于多个第二连接器22,各卡合片62的接近方向的长度为相同长度,另一方面,中间的第二连接器22与两端的第二连接器22相比,设于沿接近方向远离第一基板54的部位。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图11~图14的结构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6及图17,对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连接构造10C进行说明。
就该连接器连接构造10C而言,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连接构造10B(参照图11~图15)的不同点在于,对于多个第一连接器20,各卡合凸部58的接近方向的位置为相同位置,另一方面,两端的第二连接器22的各卡合片62具有设于前端侧的第一卡合爪70和设于中间部分的第二卡合爪72。该情况下,使第一卡合爪70的接近方向的位置、第二卡合爪72的接近方向的位置、以及卡合爪64的接近方向的位置相互不同。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将多个第一连接器20和多个第二连接器22分别连接(嵌合)时,对于两端的两组连接器66的每一个,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22通过各第一卡合爪70、各第二卡合爪72以及各卡合凸部58以多点接触的状态连接。另一方面,对于中间组的连接器66,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22通过各卡合爪64及各卡合凸部58以多点接触的状态连接。
因此,与中间组的连接器66相比,两端的两组连接器66的每一个的第一连接器20与第二连接器22的接触部位增多。由此,两端的两组连接器66的每一个与中间组的连接器66相比,将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22连接(嵌合)时的接触压(保持力)增高。该结果,能够提高多个第一连接器20与多个第二连接器22的嵌合后的抗振动性。
另外,如图16及图17所示,设于两端的第二连接器22的第一卡合爪70的接近方向的位置及第二卡合爪72的接近方向的位置和设于中间的第二连接器22的卡合爪64的接近方向的位置相互错开,因此,使多个第一连接器20和多个第二连接器22分别连接(嵌合)时,能够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连接构造10A、10B(参照图1A~图15)同样地容易错开斥力超过预定压力(保持力)的位置,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降低第一连接器20与第二连接器22连接时产生的斥力。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连接构造10C中,也可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连接构造10B同样地应用图8~图10B的第三变形例。由此,可以得到与第三变形例相同的效果,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多个第一连接器20与多个第二连接器22的连接后的耐振动性。
[根据实施方式可得到的技术性思想]
以下,记载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可掌握的技术性思想。
一种连接器连接构造10A,其具有支撑多个第一触头12的第一支撑构件14和支撑多个第二触头16的第二支撑构件18,其中,通过使第一支撑构件14和第二支撑构件18相互接近,从而使多个第一触头12和多个第二触头16分别连接,将一个第一触头12和与一个第一触头12连接的一个第二触头16作为一组触头32,在各个多组触头32中,在将第一触头12沿接近方向相对地按压于第二触头16进行连接时,在第一触头12及第二触头16、或者第一支撑构件14及第二触头16产生沿接近方向的反方向作用的斥力,对于第一触头12或第一支撑构件14相对于第二触头16的接近方向的位置且斥力超过预定压力的位置,多组触头32中的至少一组触头32与其它组触头32错开。
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降低连接时产生的斥力。另外,对于多组触头32的每一个而言,连接后第一触头12和第二触头16以预定压力保持,因此能够提高连接后的抗振动性。
关于第一触头12或第二触头16的接近方向的长度,至少一组触头32与其它组触头32不同。
由此,能够简单地错开斥力超过预定压力的位置,能够容易地降低第一触头12和第二触头16连接时产生的斥力。
关于第一支撑构件14或第二支撑构件18的接近方向的长度,至少一组触头32与其它组触头32不同。
该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错开斥力超过预定压力的位置,能够容易地降低第一触头12或第一支撑构件14和第二触头16连接时产生的斥力。
在多组触头32中的两组触头32之间,第一触头12与第二触头16的连接部位的数量不同。
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多个第一触头12与多个第二触头16的连接后的抗振动性。
一种连接器连接构造10B,其具有配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器20的第一基板54和配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器22的第二基板56,其中,通过使第一基板54和第二基板56相互接近,从而使多个第一连接器20和多个第二连接器22分别嵌合,将一个第一连接器20和与一个第一连接器20嵌合的一个第二连接器22作为一组连接器66,在各个多组连接器66中,在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2将第一连接器20沿接近方向相对地按压而嵌合时,在第一连接器20及第二连接器22产生沿接近方向的反方向作用的斥力,对于第一连接器20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2的接近方向的位置且斥力超过预定压力的位置,多组连接器66中的至少一组连接器66与其它组连接器66错开。
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降低连接嵌合时产生的斥力。另外,对于多组连接器66的每一个而言,连接后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22以预定压力保持,因此能够提高连接后的抗振动性。
对于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2嵌合第一连接器20的长度,至少一组连接器66与其它组连接器66不同。
由此,能够简单地错开斥力超过预定压力的位置,能够可靠地提高多个第一连接器20与多个第二连接器22的连接后的抗振动性,提高可靠性。
一种连接器连接构造10C,其具有并列配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器20的第一基板54和并列配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器22的第二基板56,其中,通过使第一基板54和第二基板56相互接近,从而使多个第一连接器20和多个第二连接器22分别嵌合,在将一个第一连接器20和与一个第一连接器20嵌合的一个第二连接器22设为一组连接器66的情况下,在多组连接器66中的两组连接器66之间,嵌合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22时的接触压力不同。
该情况下,也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降低连接嵌合时产生的斥力。另外,能够提高多个第一连接器20与多个第二连接器22的连接后的抗振动性。
多个第一连接器20及多个第二连接器22分别具有触头12、16,在多组连接器66中的两组连接器66之间,第一连接器20的触头12与第二连接器22的触头16的连接部位的数量不同。
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多个第一连接器20与多个第二连接器22的连接后的抗振动性。

Claims (8)

1.一种连接器连接构造,其具有支撑多个第一触头的第一支撑构件和支撑多个第二触头的第二支撑构件,
上述连接器连接构造的特征在于,
通过使上述第一支撑构件和上述第二支撑构件相互接近,从而使多个上述第一触头和多个上述第二触头分别连接,
将一个上述第一触头和与一个上述第一触头连接的一个上述第二触头作为一组触头,在各个多组触头中,在将上述第一触头沿接近方向相对地按压于上述第二触头进行连接时,在上述第一触头及上述第二触头、或者上述第一支撑构件及上述第二触头产生沿上述接近方向的反方向作用的斥力,
对于上述第一触头或上述第一支撑构件相对于上述第二触头的上述接近方向的位置且上述斥力超过预定压力的位置,多组触头中的至少一组触头与其它组触头错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对于上述第一触头或上述第二触头的上述接近方向的长度,至少上述一组触头与上述其它组触头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对于上述第一支撑构件或上述第二支撑构件的上述接近方向的长度,至少上述一组触头与上述其它组触头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多组触头中的两组触头之间,上述第一触头与上述第二触头的连接部位的数量不同。
5.一种连接器连接构造,其具有配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基板和配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基板,
上述连接器连接构造的特征在于,
通过使上述第一基板和上述第二基板相互接近,从而使多个上述第一连接器和多个上述第二连接器分别嵌合,
将一个上述第一连接器和与一个上述第一连接器嵌合的一个上述第二连接器作为一组连接器,在各个多组连接器中,在将上述第一连接器沿接近方向相对地按压于上述第二连接器进行嵌合时,在上述第一连接器及上述第二连接器产生沿上述接近方向的反方向作用的斥力,
对于上述第一连接器相对于上述第二连接器的上述接近方向的位置且上述斥力超过预定压力的位置,多组连接器中的至少一组连接器与其它组连接器错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对于将上述第一连接器嵌合于上述第二连接器的长度,至少上述一组连接器与上述其它组连接器不同。
7.一种连接器连接构造,其具有并列配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基板和并列配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基板,
上述连接器连接构造的特征在于,
通过使上述第一基板和上述第二基板相互接近,从而使多个上述第一连接器和多个上述第二连接器分别嵌合,
在将一个上述第一连接器和与一个上述第一连接器嵌合的一个上述第二连接器设为一组连接器的情况下,在多组连接器中的两组连接器之间,嵌合上述第一连接器和上述第二连接器时的接触压力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多个上述第一连接器及多个上述第二连接器分别具有触头,
在上述多组连接器中的两组连接器之间,上述第一连接器的触头与上述第二连接器的触头的连接部位的数量不同。
CN201811102203.6A 2017-09-21 2018-09-20 连接器连接构造 Pending CN1095463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0890 2017-09-21
JP2017180890A JP2019057409A (ja) 2017-09-21 2017-09-21 コネクタ接続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46380A true CN109546380A (zh) 2019-03-29

Family

ID=65527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02203.6A Pending CN109546380A (zh) 2017-09-21 2018-09-20 连接器连接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089085A1 (zh)
JP (1) JP2019057409A (zh)
CN (1) CN109546380A (zh)
DE (1) DE10201800739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23560B2 (ja) * 1996-05-29 2003-07-07 ケル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420918B2 (ja) * 1997-09-17 2003-06-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半嵌合防止コネクタ
US6200174B1 (en) * 1999-01-14 2001-03-13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ing terminal
US6328605B1 (en) * 1999-07-14 2001-12-11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receiving module cards and an operating circuit card
JP4181307B2 (ja) 2001-01-19 2008-11-12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カードコネクタ
US7744421B2 (en) * 2007-10-29 2010-06-29 Fujitsu Component Limited Card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same
JP5958705B2 (ja) 2012-09-11 2016-08-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960551B2 (en) * 2014-04-17 2018-05-01 Chou Hsien Tsai Bidirectional electrical connection socket, bidirectional electrical connection plug and combination thereof
CN107078430B (zh) * 2014-06-24 2020-10-02 捷利知产股份有限公司 正反双向电连接器
JP6649577B2 (ja) * 2015-06-09 2020-02-19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トランシーバモジュール用プラグコネクタ、トランシーバモジュール用リセプタクルアセンブリ、および、トランシーバモジュールアセンブリ
WO2016199831A1 (ja) * 2015-06-09 2016-12-15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トランシーバモジュール用プラグコネクタ、トランシーバモジュール用リセプタクルアセンブリ、および、トランシーバモジュールアセンブ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89085A1 (en) 2019-03-21
DE102018007395A1 (de) 2019-03-21
JP2019057409A (ja) 2019-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21430B1 (ko) 전기 커넥터
US888852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dual arm contact
KR101420014B1 (ko) 커넥터
US20100184334A1 (en) Contact having increased resilience for use with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26156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033722B2 (en) Electric connectio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including the same
EP2733792A2 (en) Electric connectio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6049298A (ja) Lgaパッケージ用コネクタ
US919074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tacts of the same
TWM397045U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488785U (zh) 電連接器
KR102194620B1 (ko) 전자기기용 보드 접속 커넥터
JP2016146255A (ja) ソケット型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US20110269344A1 (en) Contact terminal having insulative cap
US20070218718A1 (en) Electrical termial
US20080160801A1 (en) Contact used in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13032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ontact for either BGA or LGA package
CN109546380A (zh) 连接器连接构造
US2008018811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393066U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1087047A (zh) 电连接器
US20050095906A1 (en) Socket connector with reliable retaining means
JP5733868B2 (ja) コネクタ
CN216015747U (zh) 一种端子、端子组件及电连接器
CN219350746U (zh) 弹片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2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