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91153A - 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91153A
CN109491153A CN201811358754.9A CN201811358754A CN109491153A CN 109491153 A CN109491153 A CN 109491153A CN 201811358754 A CN201811358754 A CN 201811358754A CN 109491153 A CN109491153 A CN 1094911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connection
line
liquid crystal
crystal display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5875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伟
孙学军
日比野吉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CEC Pand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CEC Pand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CEC Pand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CEC Pand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35875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91153A/zh
Publication of CN1094911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911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2Conductors connecting driver circuitry and terminals of pane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包括驱动芯片、显示面板和多根电连接线;每根电连接线的第一端均连接在驱动芯片的对应引脚上,第二端连接在显示面板边缘的对应连接端上,其中,相邻两根电连接线之间相互不交叉;每根电连接线上均具有折线段,电连接线在折线段内的部分为弯折状,以使电连接线在折线段内的总长度大于折线段的两端之间的长度,所有电连接线中的折线段共同围成多边形区域,多边形区域的边数大于3。本发明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可减小各个电连接线之间的长度差,提高各个电连接线的阻抗差调整能力,提升液晶面板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面板需要和驱动芯片进行连接,通过驱动芯片将各个像素信号传递给液晶面板,以使液晶面板显示出视频信号。其中,驱动芯片中的各个引脚和液晶面板中对应的薄膜晶体管通过数据线电连接,众多数据线从驱动芯片延伸至液晶面板构成一个扇形区域。
图1为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模组100包括驱动芯片110、液晶面板120及连接驱动芯片110和液晶面板120的多跟数据线130,在数据线130构成的扇形区域中,分为直线区131和弯折区132,在弯折区132为中部的三角形区域,其余为直线区131,数据线130在弯折区132以锯齿形弯折式延伸,在直线区131以直线形式延伸。由于驱动芯片110比液晶面板120的体积小很多,如图所示,由驱动芯片110延伸至液晶面板120边缘部分的数据线130会比延伸至液晶面板120中心区域的数据线长很多,而数据线130的长度差过大会造成数据线130的阻抗差太大,从而增大了输送至各个薄膜晶体管的电压差,导致液晶面板120的显示效果下降。因此,设置如图所示三角形区域的弯折区132,以增加中心区域的数据线130的长度,减小各个数据线130之间的长度差,以使输送至各个薄膜晶体管的电压保持一致,提升液晶面板的显示效果。
然而,由于各个数据线130之间的长度差过大,即使是设置了三角形区域的弯折区132,中心区域的数据线长度还是不足以达到边缘部分的数据线长度,边缘部分和中心部分的薄膜晶体管还是存在电压差,致使液晶面板的显示效果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以克服连接驱动芯片和液晶面板的各个电连接线之间的长度差过大,阻抗差调整能力低下的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包括驱动芯片、显示面板和多根电连接线;
每根电连接线的第一端均连接在驱动芯片的对应引脚上,第二端连接在显示面板的对应连接端上,其中,相邻两根电连接线之间相互不交叉;
每根电连接线上均具有折线段,电连接线在折线段内的部分为弯折状,以使电连接线在折线段内的总长度大于折线段的两端之间的长度,所有电连接线中的折线段共同围成多边形区域,多边形区域的边数大于3。
可选的,多边形区域为四边形区域。
可选的,多边形区域为菱形区域。
可选的,折线段的两端之间的连线的延伸方向为由驱动芯片朝向显示面板。
可选的,电连接线在折线段内的部分的弯折方式为三角形弯折、矩形弯折或梯形弯折。
可选的,电连接线还包括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第一直线段的第一端与显示面板的对应连接端相连,第二直线段的第一端与驱动芯片的对应引脚相连,折线段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直线段的第二端以及第二直线段的第二端相连。
可选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中的至少一者与驱动芯片朝向显示面板的方向之间存在夹角,以使所有电连接线形成扇形区域。
可选的,相邻两根电连接线的折线段之间具有相等的间距。
可选的,电连接线为信号线或者驱动线。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壳体和如上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
本发明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模组包括驱动芯片、显示面板和多根电连接线;每根电连接线的第一端均连接在驱动芯片的对应引脚上,第二端连接在显示面板边缘的对应连接端上,其中,相邻两根电连接线之间相互不交叉;每根电连接线上均具有折线段,电连接线在折线段内的部分为弯折状,以使电连接线在折线段内的总长度大于折线段的两端之间的长度,所有电连接线中的折线段共同围成多边形区域,多边形区域的边数大于3。通过使所有电连接线的折线段部分形成多边形区域,增加相对较短的电连接线的折线段部分的长度,加之电连接线的折线段部分为弯折状,以此增加较短的电连接线的总长度,减小各个电连接线之间的长度差,提高各个电连接线的阻抗差调整能力,以使输送至各个薄膜晶体管的电压保持一致,提升液晶面板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折线段的一种弯折形式;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折线段的另一种弯折形式;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折线段的第三种弯折形式。
附图标记说明:
100—显示模组;110—驱动芯片;120—液晶面板;130—数据线;131—直线区;132—弯折区;200—液晶显示模组;210—驱动芯片;220—显示面板;230—电连接线;231—折线段;232—第一直线段;233—第二直线段;240—多边形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200,包括驱动芯片210、显示面板220和多根电连接线230。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组200由驱动芯片210、显示面板220和多根电连接线230组成。通过多根电连接线230连接显示面板220和驱动芯片210,以使驱动芯片210将各个像素信号传递至显示面板220,显示面板220便可显示出视频信号。具体的,显示面板220可以包括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基板和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CF)基板,其中,TFT基板由薄膜晶体管阵列而成,通过每根电连接线230连接驱动芯片210和相应的各个薄膜晶体管,以向显示面板220传递像素信号使显示面板220显示画面。
驱动芯片210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220的四周边缘区域,驱动芯片210可以表面贴装型封装(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于显示面板220上,也可以将驱动芯片210绑定在印制电路板上封装于显示面板220上,也可以采用各向异性导电胶将驱动芯片210分别固定在显示面板220和印制电路板上,还可以直接将驱动芯片210直接绑定在显示面板220的玻璃基板上,将驱动芯片210直接安装于柔性印制电路板上也是一种可选择的方式。
每根电连接线230的第一端均连接在驱动芯片210的对应引脚上,第二端连接在显示面板220的对应连接端上,其中,相邻两根电连接线230之间相互不交叉。
通过多根电连接线230连接驱动芯片210和显示面板220,其中,驱动芯片210包括多个引脚,每根电连接线230的第一端连接于驱动芯片210的对应引脚上;而显示面板220的TFT基板上具有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每根电连接线230的第二端则是和相应的薄膜晶体管连接。
驱动芯片210具有多个引脚,显示面板220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驱动芯片210需要通过电连接线230和显示面板220中的每一个薄膜晶体管连接,因此,电连接线230的数量较大。而在所有电连接线230中,每相邻两根电连接线230之间不可相互交叉,否则就会产生短路现象,导致驱动芯片210无法将像素信号正确传递至显示面板220,显示面板220自然也无法正确显示画面。
每根电连接线230上均具有折线段231,电连接线230在折线段231内的部分为弯折状,以使电连接线230在折线段231内的总长度大于折线段231的两端之间的长度,所有电连接线230中的折线段231共同围成多边形区域240,多边形区域240的边数大于3。
如图2所示,电连接线230上具有折线段231,电连接线230在折线段231部分是弯折状,即是说,在折线段231内的电连接线230是弯折迂回延伸的,而非直线延伸,那么,在折线段231内的电连接线230的总长度便大于折线段231的两端之间的长度。此种方式,可以延长折线段231部分的电连接线230的长度,以增大电连接线230的总长度。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数据线130的弯折区132,即本实施例的所有电连接线230的折线段231部分构成的区域,为中部的三角形区域,这种结构形式,以连接液晶面板120中间部位的数据线130为例,这部分处于三角形区域顶点至底边中点附近的位置,数据线130几乎全部处于弯折区132,就是说数据线130几乎全部以弯折状延伸,这可以使其具有足够的长度,以达到如图1中所示的和连接驱动芯片110与液晶面板120边缘部分的数据线130同样的长度;但是,对于三角形区域腰线上的部分数据线130来说,由于处于弯折区132的数据线130的长度较短,而实际应用中,驱动芯片110相对于液晶面板120要小很多,而这部分的数据线130弯折的长度加上直线区131的长度,也达不到液晶面板120的边缘部分与驱动芯片110之间的数据线130的长度。也就是说,对于这部分区域的数据线130来说,弯折区132能够延长的长度不足以弥补其与较长的数据线130的长度差,导致这部分区域的数据线130的长度仍然较短,其与较长数据线130之间还存在较大的阻抗差,导致各个薄膜晶体管之间电压不一致,进而导致液晶面板120显示效果下降。
因此,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有电连接线230中折线段231共同围成的区域为边数大于3的多边形区域240。与三角形区域相比,多边形区域240包含的所有电连接线230的折线段231部分的区域更大,除了显示面板220两侧的电连接线230包含的折线段231较少,最中部的显示面板220维持和三角形区域类似的几乎全部由折线段231组成之外,其余部位的电连接线230的折线段231部分的长度增大,此部分的电连接线230的总长度可得到有效的延长,以保证此部分电连接线230具有和其余部分电连接线230同样的长度,增大此部分电连接线的阻抗值,使所有电连接线230的长度保持一致,从而使与电连接线230连接的所有薄膜晶体管保持较为一致的电压,以提升显示面板220的显示效果。
而对于连接显示面板220边缘部分的薄膜晶体管的电连接线230,其从驱动芯片210至显示面板220的距离足够长,不需要对其折线段231部分进行过多调整;还有连接显示面板220中部位置的薄膜晶体管的电连接线230,其几乎全部由折线段231构成,因此也具有足够的电连接线230长度。对于折线段231围成的区域为三角形而言,电连接线230长度最短的部分就是位于三角形区域两条腰线部分的电连接线230,而在本实施例将折线段231围成的区域改变为多边形区域240的情况下,这部分区域的电连接线230的折线段231得到有效延长,从而增加了这部分区域的电连接线230的整体长度,使这部分电连接线230的长度和其余较长的电连接线230保持一致,以此缩小所有电连接线230之间的阻抗差,使所有电连接线230传输至相应薄膜晶体管的电压保持一致。
对于多边形区域240具体的形状,以驱动芯片210和显示面板220之间的所有电连接线230构成的平面形状为基准,以连接显示面板220最中部位置的几乎全部由折线段231构成的电连接线230为基准线,多边形区域240应以此基准线成轴对称结构,以使基准线两侧相对称的电连接线230都具有相同的折线段231长度,从而使对应的电连接线230具有相同的总长度;以相邻两根电连接线230的长度差控制多边形的具体形状,以使每相邻两根电连接线230的总长度保持一致。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对多边形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制,可以是正方形(正方形的其中两对角顶点和显示面板中部位置及驱动芯片的中部位置相对应)、菱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形状。
另外,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对于显示面板220的形状尺寸较大,致使连接驱动芯片210和显示面板220边缘部分的电连接线230的总长度较大的情况,边缘的电连接线230也可以不包括折线段231而仅由连接驱动芯片210和显示面板220的直线段构成。如此,所有折线段231围成的多边形区域240的边界便不会延伸至所有电连接线230构成的区域的边界,使折线段231对其余部分的电连接线230进行有效延长,而不延长边界线附近的电连接线230的长度,从而使其余部分的电连接线230的长度可达到边界线部分的电连接线230的长度,进而使所有电连接线230具有较为一致的总长度,如此,达到了调整所有电连接线230的阻抗差的目的,使所有电连接线230具有相近的阻抗值,从而使电连接线230传输至各个薄膜晶体管的电压值保持一致,以提升显示面板220的显示效果。
进一步的,多边形区域240可以为四边形区域。如前所述,四边形区域应为以连接显示面板220最中部位置的几乎全部由折线段231构成的电连接线230为基准线的轴对称形状,即是说,四边形区域的其中两个对角顶点分别位于显示面板220的中间位置和驱动芯片210的中间位置,以使以上述基准线对称的电连接线230具有相同长度的折线段231,也因此具有同样的总长度。
如图2所示,所有折线段231围成的区域为四边形区域,则以四边形区域的连接驱动芯片210和显示面板220的最中间的几乎全部由折线段231构成的电连接线230为基准线,从两侧的电连接线230构成的区域的边界线至中心的基准线,电连接线230的折线段231的长度依次增大,位于折线段231内的弯折的电连接线230部分的长度不断增加,正好补偿了位于四边形区域外侧部分的不断减小的电连接线230的长度。四边形区域外侧的电连接线230部分,从两侧边界线至中心基准线的长度不断减小;而四边形区域内部的电连接线230部分,即折线段231部分,从两侧边界线至中心基准线的长度不断增大。如此,对所有电连接线230的长度进行调整,以增加较短的电连接线230的四边形区域内的折线段231的长度,使较短的电连接线230的总长度和较长的电连接线230的总长度接近,以保证所有电连接线230的长度的一致性。
具体的,多边形区域240为菱形区域。如图2所示,图2示出了多边形区域240为菱形区域的情况。菱形为四边形的一种,本实施例的菱形区域的中轴线附近的电连接线230为几乎全部由折线段231构成的电连接线230,而此处的电连接线230在菱形区域外侧部分的长度特别短,其在菱形区域内的折线段231可有效延长其总长度;从菱形区域中轴线向两侧的电连接线230的折线段231的长度依次减小,而位于菱形区域外侧的电连接线230部分的长度是不断增大的。根据驱动芯片210至显示面板220的各个薄膜晶体管的距离及实际中的驱动芯片210和显示面板220的相对大小,控制菱形区域的具体范围大小,以使每根电连接线230保持一致的总长度。
可选的,折线段231的两端之间的连线的延伸方向为由驱动芯片210朝向显示面板220。电连接线230是用于连接驱动芯片210和显示面板220,通过驱动芯片210将像素信号传递至显示面板220以使显示面板220显示视频信号。由于信号传递的方向是由驱动芯片210至显示面板220,且驱动芯片210相对于显示面板220而言尺寸较小,因此,电连接线230可以从驱动芯片210一侧向显示面板220一侧延伸,这其中,折线段231的两端之间的连线的延伸方向也是由驱动芯片210向显示面板220。
并且,驱动芯片210的尺寸很小,而显示面板220的尺寸相对较大,折线段231部分为弯折区域,将弯折区域由尺寸小的一端向尺寸大的一端延伸,在电连接线230从折线段231转变为直线段之后,相邻电连接线230之间的间距是逐渐扩大的,这种延伸方式可确保相邻两根电连接线230之间不会重叠或交叉,避免了由此可能导致出现的短路现象,以确保驱动芯片210和显示面板220之间连接的准确性,从而保证显示面板220能够正常显示画面,也进一步保证了液晶显示模组200的安全性。
电连接线230的折线段231部分为弯折形状,以此来增大位于折线段231内的电连接线230的长度,进而增大电连接线230的总长度。只要折线段231部分为弯折状延伸,可有效延伸折线段231部分的电连接线的长度,折线段231内的电连接线230的弯折方式可以包括多种弯折形式。具体的,电连接线230在折线段231内的部分的弯折方式可以为三角形弯折、矩形弯折或梯形弯折。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折线段的一种弯折形式。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折线段的另一种弯折形式。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折线段的第三种弯折形式。如图4所示,折线段231内的电连接线230的弯折方式为三角形弯折,电连接线230在折线段231内以锯齿状形式延伸,每一个伸出的小锯齿为三角形,由于设置了三角形锯齿,使原本锯齿根部的直线连接的两点通过两条斜线来连接,以此增大了连线的长度,加之以三角形的锯齿形式延伸,折线段231内的电连接线230的长度便会增大。
如图5所示,折线段231内的电连接线230的弯折方式为矩形弯折,即是说折线段231内的电连接线230以矩形的锯齿状延伸,原本连接锯齿根部的两点之间的直线由两段横线和一段竖线来替代;如图6所示,折线段231内的电连接线230的弯折方式为梯形弯折,梯形可以是等腰梯形也可以是直角梯形,还可以是一般的梯形,即是说折线段231内的电连接线230以梯形的锯齿状延伸,原本连接锯齿根部的两点之间的直线由两段斜线和一段竖线(等腰梯形、一般梯形)或一段斜线、一段横线和一段竖线(直角梯形)来替代。无论是矩形弯折还是梯形弯折,均可达到有效延长折线段231内的电连接线230的长度的目的,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折线段231内的弯折形式也可以是其他合理的弯折形式,只要是弯折形式延伸,可延长折线段231的长度即可,本实施例不作限制。
可选的,电连接线230还包括第一直线段232和第二直线段233,第一直线段232的第一端与显示面板220的对应连接端相连,第二直线段233的第一端与驱动芯片210的对应引脚相连,折线段2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直线段232的第二端以及第二直线段233的第二端相连。
如图2所示,在多边形区域240外侧的电连接线230部分由直线段构成,位于多边形区域240内的折线段231和位于多边形区域240外侧的直线段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电连接线230。由于所有折线段231围成的区域为多边形区域,因此,在驱动芯片210一侧的电连接线230也包括直线段部分,完整的电连接线230由折线段231、第一直线段232和第二直线段233构成。
其中,第一直线段232位于显示面板220一侧,第一直线段232的第一端与显示面板220的对应连接端相连,即第一直线段232与对应的薄膜晶体管连接;第二直线段233位于驱动芯片210一侧,第二直线段233的第一端与驱动芯片210的对应引脚相连;第一直线段232的第二端和第二直线段233的第二端分别于折线段231的两端连接,第一直线段232、折线段231、第二直线段233依次连接构成了整个电连接线。需要说明的是,在电连接线230的实际制作过程中,第一直线段232、折线段231和第二直线段233可以仅为完整的一根电连接线230中的三部分,而不是三者之间连接为一根电连接线230,电连接线230本身是一体化的,仅在折线段231实现电连接线230的锯齿形弯折即可,如此,可提高电连接线230的整体性,避免电连接线230出现从中间断裂的情况,从而避免可能由此而引发的断路现象,确保电连接线230对驱动芯片210和显示面板220的连接安全可靠。
进一步的,第一直线段232和第二直线段233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与驱动芯片210朝向显示面板220的方向之间存在夹角,以使所有电连接线230形成扇形区域。由于显示面板220的尺寸远大于驱动芯片210,而所有电连接线230用来连接驱动芯片210和显示面板220上阵列分布的薄膜晶体管,因此,驱动芯片210一侧的相邻电连接线230之前的间距小,而显示面板220一侧的相邻电连接线230之间的间距大。如此,如图2所示,电连接线230从驱动芯片210延伸至显示面板220,相邻电连接线230之间的间距逐渐扩大,所有电连接线230形成的区域为扇形区域。
其中,第一直线段232和第二直线段233之间的至少一者与驱动芯片210朝向显示面板220的方向之间存在夹角,即就是说,第一直线段232和/或第二直线段232的延伸形式为斜线延伸,可以理解的是,驱动芯片210的尺寸小而显示面板220的尺寸大,以图2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为例,驱动芯片210位于显示面板220下方的正中心位置,连接驱动芯片210中心位置和显示面板220中线位置的电连接线230整体是以竖直线的方式延伸的,而从中心向两侧的电连接线230都是斜线方式延伸的,并且,越往两侧,相对应的驱动芯片210的引脚和显示面板220的薄膜晶体管的水平间距越大,因此,电连接线230的倾斜程度也就越大,相邻的电连接线230从驱动芯片210一侧至显示面板220一侧的间距也就越来越大,如此,所有电连接线230便形成了如图所示的扇形区域。
以图2的多边形区域240为菱形区域为例,菱形的四条边和驱动芯片210所在的平面及显示面板220都不重合,且四条边和驱动芯片210所在的平面及显示面板220之间都存在夹角,因此,除了最中间的电连接线230的第一直线段232和第二直线段233可以和驱动芯片210朝向显示面板220的方向之间不存在夹角以外,其余的电连接线230的第一直线段232和第二直线段233均和上述方向存在夹角,且越是位于扇形区域的边界线附近的电连接线230和上述方向之间的夹角越大。至于,多边形区域240为其他形状,且多边形区域的边界线存在和驱动芯片210所在的平面或是显示面板220重合的情况,就可能存在只有第一直线段232或第二直线段233其中的一者和上述方向存在夹角,对此,本实施例不作限制。
由于所有电连接线230在多边形区域240内的部分均为折线段231,即是说,此区域内电连接线230以弯折形式延伸,为了避免相邻两根电连接线230之间出现重叠或交叉的现象,相邻两根电连接线230的折线段231之间可以具有相等的间距。即是说,在多边形区域240内,所有电连接线230是相互平行的,加之所有电连接线230从驱动芯片210一侧至显示面板220一侧是扩散式延伸的,形成的是扇形区域,因此,如图2所示,多边形区域240内的所有电连接线230可以是竖直方向延伸的。
在竖直方向延伸的基础上,相邻两根电连接线230之间的间距也相等,这一方面保证了相邻的电连接线230之间不会相互重叠或交叉,不会出现短路的现象,以此保证了电连接线230连接驱动芯片210与显示面板220的准确性、安全性,能够确保显示面板220可正常显示画面;另一方面,相等的间距保证了对称位置的电连接线230具有相同长度的第一直线段232和第二直线段233,且折线段231延展长度也是相同的,如此便保证了对称位置的电连接线230的总长度是相同的,那么,通过调整多边形区域240的形状,可较容易的使所有的电连接线230的总长度保持一致。
进一步的,电连接线230可以为信号线或者驱动线。其中,信号线用于将驱动芯片210的像素信号传递至显示面板220,以使显示面板220显示画面;而驱动线用于对驱动线路进行检测,对驱动电路和显示面板220进行保护,在无信号时,可将检测信息反馈给主电路板,主电路板控制显示面板220关闭。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壳体和如上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壳体设置于液晶显示模组的外侧,和液晶显示模组共同构成了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液晶显示模组包括驱动芯片、显示面板和多根电连接线;每根电连接线的第一端均连接在驱动芯片的对应引脚上,第二端连接在显示面板的对应连接端上,其中,相邻两根电连接线之间相互不交叉;每根电连接线上均具有折线段,电连接线在折线段内的部分为弯折状,以使电连接线在折线段内的总长度大于折线段的两端之间的长度,所有电连接线中的折线段共同围成多边形区域,多边形区域的边数大于3。
多根电连接线用来连接驱动芯片和显示面板,以此将驱动芯片的像素信号传递至显示面板,以使显示面板显示画面。其中,相邻两根电连接线之间相互不交叉,避免造成短路现象,以确保显示面板能够正常显示画面,进一步确保液晶显示模组的安全性;并且,每根电连接线上均具有折线段,电连接线在折线段内为弯折状延伸,以使折线段内电连接线的长度增大,进而增大电连接线的整体长度。
所有电连接线的折线段共同围成边数大于3的多边形区域,以扩大较短的电连接线的折线段长度,使较短的电连接线的总长度和较长电连接线的总长度保持一致,从而使所有电连接线具有相近的总长度,以此调整电连接线之间的阻抗差,使所有电连接线的阻抗较为接近,以此使所有电连接线传输至各个薄膜晶体管的电压保持一致,以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具体已在实施例一中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液晶显示模组所有电连接线围成的多边形区域可以是菱形区域,电连接线在折线段内的部分的弯折方式可以为三角形弯折、矩形弯折或梯形弯折,除折线段外,电连接线还包括分别于驱动芯片、显示面板及折线段两端连接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第一直线段、折线段、第二直线段共同构成完整的电连接线,所有电连接线形成扇形区域,且相邻两根电连接线的折线段之间具有相等的间距,电连接线可以为信号线或驱动线。这些在实施例一中均有详细描述,不再赘述。
本发明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模组包括驱动芯片、显示面板和多根电连接线;每根电连接线的第一端均连接在驱动芯片的对应引脚上,第二端连接在显示面板边缘的对应连接端上,其中,相邻两根电连接线之间相互不交叉;每根电连接线上均具有折线段,电连接线在折线段内的部分为弯折状,以使电连接线在折线段内的总长度大于折线段的两端之间的长度,所有电连接线中的折线段共同围成多边形区域,多边形区域的边数大于3。通过使所有电连接线的折线段部分形成多边形区域,增加相对较短的电连接线的折线段部分的长度,加之电连接线的折线段部分为弯折状,以此增加较短的电连接线的总长度,减小各个电连接线之间的长度差,提高各个电连接线的阻抗差调整能力,以使输送至各个薄膜晶体管的电压保持一致,提升液晶面板的显示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芯片、显示面板和多根电连接线;
每根所述电连接线的第一端均连接在所述驱动芯片的对应引脚上,第二端连接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对应连接端上,其中,相邻两根所述电连接线之间相互不交叉;
每根所述电连接线上均具有折线段,所述电连接线在所述折线段内的部分为弯折状,以使所述电连接线在所述折线段内的总长度大于所述折线段的两端之间的长度,所有所述电连接线中的折线段共同围成多边形区域,所述多边形区域的边数大于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边形区域为四边形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边形区域为菱形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线段的两端之间的连线的延伸方向为由所述驱动芯片朝向所述显示面板。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线在所述折线段内的部分的弯折方式为三角形弯折、矩形弯折或梯形弯折。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线还包括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第一直线段的第一端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对应连接端相连,所述第二直线段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的对应引脚相连,所述折线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直线段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直线段的第二端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段和所述第二直线段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驱动芯片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之间存在夹角,以使所有所述电连接线形成扇形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根所述电连接线的所述折线段之间具有相等的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线为信号线或者驱动线。
10.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
CN201811358754.9A 2018-11-15 2018-11-15 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94911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58754.9A CN109491153A (zh) 2018-11-15 2018-11-15 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58754.9A CN109491153A (zh) 2018-11-15 2018-11-15 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91153A true CN109491153A (zh) 2019-03-19

Family

ID=65694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58754.9A Pending CN109491153A (zh) 2018-11-15 2018-11-15 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91153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6995A (zh) * 2006-06-08 2007-12-1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薄膜晶体管基板及具有该薄膜晶体管基板的液晶显示面板
KR20080082189A (ko) * 2007-03-07 2008-09-1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의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3984134A (zh) * 2013-02-13 2014-08-13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4166284A (zh) * 2014-08-27 2014-11-2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扇形区域
CN104952888A (zh) * 2015-07-20 2015-09-30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用基板的外围电路、显示用基板和显示装置
CN207440488U (zh) * 2017-11-03 2018-06-01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扇出线结构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6995A (zh) * 2006-06-08 2007-12-1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薄膜晶体管基板及具有该薄膜晶体管基板的液晶显示面板
KR20080082189A (ko) * 2007-03-07 2008-09-1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의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3984134A (zh) * 2013-02-13 2014-08-13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4166284A (zh) * 2014-08-27 2014-11-2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扇形区域
CN104952888A (zh) * 2015-07-20 2015-09-30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用基板的外围电路、显示用基板和显示装置
CN207440488U (zh) * 2017-11-03 2018-06-01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扇出线结构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4813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961648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976051B (zh) 显示面板
CN100538804C (zh) 显示面板
CN210325151U (zh) 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模组和显示装置
JP2008009429A (ja) 表示基板、及びそれを具備した表示装置
CN100480787C (zh) 半导体芯片和利用其的显示设备
CN110246882B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09725447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17088235A1 (zh) 软板上芯片构造及具有该软板上芯片构造的液晶面板
CN109375436A (zh) 显示装置
CN209674154U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0323697U (zh) 一种显示面板、覆晶薄膜和显示装置
CN100381891C (zh) 显示设备
US10527895B2 (en) Array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0371818C (zh) 液晶显示装置的修补线结构
CN210294739U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362716B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驱动芯片
CN109491153A (zh) 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1458428B (zh) 液晶显示面板
CN110890022A (zh) 覆晶薄膜及显示装置
WO2019000482A1 (zh) 便于测试的cog面板
JP2994163B2 (ja) 平面型表示装置
CN101556958B (zh) 薄膜晶体管基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JPH10154727A (ja) 細長型ドライバic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平面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