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9038A - 振铃抑制电路 - Google Patents

振铃抑制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9038A
CN109479038A CN201780046251.5A CN201780046251A CN109479038A CN 109479038 A CN109479038 A CN 109479038A CN 201780046251 A CN201780046251 A CN 201780046251A CN 109479038 A CN109479038 A CN 1094790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erence potential
suppression circuit
transistor
ring suppression
signal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625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本田卓矢
矶村博文
岸上友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4790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90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42Circuits for by-passing of ring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9/00Logic circuits, i.e. having at least two inputs acting on one output; Inverting circuits
    • H03K19/0175Coupling arrangements;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9/00Logic circuits, i.e. having at least two inputs acting on one output; Inverting circuits
    • H03K19/0175Coupling arrangements;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H03K19/0185Coupling arrangements; Interface arrangements usin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nly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5/00Manipulating of pulses not covered by one of the other main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3K5/125Discriminating pulses
    • H03K5/1252Suppression or limitation of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30Reducing interference caused by unbalanced currents in a normally balanced li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72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multiple lines, e.g. for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51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 H03K17/56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K17/687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the device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8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en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 Logic Circuits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一种振铃抑制电路(5、41、44、47、49),设于具备通信电路(6)的节点(2),该通信电路经由一对通信线(3P、3N)传送差动信号来进行与其他节点(2)的通信,具备抑制部(7、42、45、48、50)以及基准电位赋予部(9、21、22、31)。所述抑制部通过在所述一对通信线间连接电阻成分(10、11)进行抑制随着所述差动信号的传送而产生的振铃的抑制动作。所述基准电位赋予部对所述电阻成分的中间点赋予与所述一对通信线的稳定时的中点电位对应的基准电位。

Description

振铃抑制电路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6年7月29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6-149794号,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振铃(ringing)抑制电路,用于抑制随着经由一对通信线的差动信号的传送而产生的振铃。
背景技术
在经由包括一对通信线的传送线路来传送数字信号的情况下,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在接收侧,在信号电平变化的时刻,信号能量的一部分反射,由此产生诸如过冲或下冲那样的波形的失真即振铃。以往,为了抑制这样的波形失真,提出了各种技术。
例如,提出了这样的技术,在通信总线之间设置开关元件,通过结构简单的振铃抑制电路抑制振铃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该振铃抑制电路在检测到差动信号的电平发生变化时,使上述开关元件接通一定期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572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以往技术的构成中,利用作为开关元件的MOS晶体管的导通电阻使通信总线间的阻抗降低,从而进行抑制振铃的抑制动作。在进行这种抑制动作时,若共模的噪声重叠,则担心该噪声的影响导致一对通信线的电位(中点电位)变得不稳定。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在抑制振铃动作时共模噪声重叠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通信线的电位稳定化的振铃抑制电路。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式中,振铃抑制电路设于具备通信电路的节点,该通信电路经由一对通信线传送差动信号来进行与其他节点的通信,具备抑制部以及基准电位赋予部。抑制部通过在一对通信线间连接电阻成分,进行抑制随着差动信号的传送而产生的振铃的抑制动作。即,在进行抑制动作时,成为在一对通信线间连接有电阻成分的状态。如通过以往技术的说明而前述那样,在这种状态下,若共模噪声重叠,则担心其影响导致通信线的中点电位变得不稳定。
因此,在上述构成中,基准电位赋予部对上述电阻成分的中间点,赋予与一对通信线的稳定时的中点电位对应的基准电位。因此,在进行抑制动作时,即使在共模的噪声重叠的情况下,虽然通信线的中点电位受噪声的影响而变动,但由于电阻成分的中间点被赋予了基准电位,因此其变动被抑制为相对较小。而且,在该情况下,变动的通信线的中点电位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到赋予到电阻成分的中间点的基准电位、换句话说是稳定时的中点电位。因此,根据上述构成,即使在抑制振铃的抑制动作时共模噪声重叠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通信线的电位稳定化。
附图说明
有关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参照附图并根据下述的详细记述,将会更加明确。附图如下:
图1是示意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振铃抑制电路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通信网络的构成的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振铃抑制电路的具体构成的图。
图4是模拟了第一实施方式以及比较例的振铃抑制电路的动作的结果,并且是示意地表示差动信号以及电流差分的波形的图。
图5是模拟了第一实施方式以及比较例的振铃抑制电路的动作的结果,并且是示意地表示电流噪声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基准电位赋予部的其他构成的图之一。
图7是示意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基准电位赋予部的其他构成的图之二。
图8是示意地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振铃抑制电路的具体构成的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抑制部的具体构成的图之一。
图10是示意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抑制部的具体构成的图之二。
图11是示意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抑制部的具体构成的图之三。
图12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抑制部的具体构成的图之四。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多个实施方式。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对实质上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5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2所示的通信网络1是为了被搭载于车辆中的多个节点2之间的控制通信,而将这些节点2经由用双绞线构成的传送线路3连接的网络。各节点2分别是基于来自用于检测车辆的状态的传感器类或传感器的信息控制致动器的电子控制装置。
在各节点2分别设有未图示的通信电路,按照在传送线路3中的通信协议例如CAN协议,将发送数据或接收数据转换成通信信号,进行与其他节点2的通信、换句话说是数据的收发。在传送线路3、换句话说是通信总线的中途,适当设有用于将传送线路3进行分支的分支连接器4。
另外,图2所示的节点2中的、在长方形内记载有“T”的节点2表示在其外部具有终端电阻的节点。另外,图2所示的节点2中的、由单纯的长方形的符号表示的节点2表示不具备终端电阻的节点。在该情况下,终端电阻的电阻值例如为120Ω。
图1所示的振铃抑制电路5与进行数据的发送以及接收的通信电路6一起设于图2所示的节点2。振铃抑制电路5具备抑制部7、动作控制部8以及基准电位赋予部9。抑制部7使包括高电位侧信号线3P以及低电位侧信号线3N的传送线路3的阻抗降低,从而进行抑制随着差动信号的传送而产生的振铃的抑制动作。另外,高电位侧信号线3P以及低电位侧信号线3N相当于一对通信线,以下,有时简单地省略为信号线3P以及信号线3N。
抑制部7具备电阻10、11以及开关12、13。开关12、电阻10、电阻11以及开关13依次串联连接于信号线3P、3N间。电阻10、11的电阻比为1:1,它们的电阻值根据传送线路3的特性阻抗、传送线路3的长度等而设定。
开关12、13由动作控制部8控制,在执行抑制动作时均被接通,并且在未执行抑制动作时均被断开。开关12、13被接通,从而在信号线3P、3N间连接电阻10、11,信号线3P、3N间的阻抗(以下,称作线间阻抗)降低。另外,在该情况下,线间阻抗在开关12、13断开时例如约为100kΩ,但在开关12、13接通时例如约为120Ω。
动作控制部8控制抑制部7的动作。具体而言,动作控制部8若检测出差动信号的信号电平变化为表示隐性(Recessive)的电平,则将抑制部7的开关12、13接通而使抑制部7开始抑制动作。基准电位赋予部9对电阻10、11的相互连接节点N1赋予与信号线3P、3N的稳定时的中点电位对应的基准电位Vm。
另外,在该情况下,电阻10、11的串联电路相当于电阻成分,这些电阻10、11的相互连接节点N1相当于电阻成分的中间点。另外,在该情况下,基准电位Vm成为与信号线3P、3N的稳定时的中点电位(例如2.5V)相同的电位。
作为这种振铃抑制电路5的具体构成,例如能够采用图3所示的那样的构成。如图3所示,振铃抑制电路5与通信电路6一起以并联的方式连接于信号线3P、3N之间。振铃抑制电路5具备作为N沟道型MOSFET的晶体管T1~T5。
晶体管T1~T3的源极连接于信号线3N。晶体管T1、T3的栅极连接于信号线3P。晶体管T2、T3的漏极连接于晶体管T4、T5的栅极,并且经由电阻元件R1连接于电源线14。电源线14被供给振铃抑制电路5的动作用的电源电压Vcc(例如5V)。
晶体管T1的漏极经由电阻元件R2连接于电源线14,并且经由电阻元件R3连接于晶体管T2的栅极。另外,晶体管T2的栅极经由电容器C1连接于信号线3N。电阻元件R3以及电容器C1构成了RC滤波器电路15。
晶体管T4的漏极连接于信号线3P,其源极连接于晶体管T5的漏极。晶体管T5的源极连接于信号线3N。即,在信号线3P、3N间串联连接两个晶体管T4、T5。晶体管T4、T5的背栅连接于信号线3N。晶体管T4、T5的相互连接节点N1相当于图1中的相互连接节点N1,连接于基准电位赋予部9的输出端子。
在这种构成中,利用晶体管T4、T5构成了抑制部7。即,在该情况下,晶体管T4、T5的导通电阻作为电阻10、11发挥功能,并且晶体管T4、T5所进行的开关动作作为开关12、13发挥功能。另外,晶体管T4、T5的导通电阻成为相互相等的值。另外,利用晶体管T1~T3、电阻元件R1~R3以及电容器C1构成了动作控制部8。
基准电位赋予部9具备电阻元件R4、R5以及相当于缓冲电路的OP放大器16。电阻元件R4、R5串联连接于电源线14与作为电路的基准电位的接地之间。电阻元件R4、R5构成了对电源电压Vcc进行分压的分压电路17。电阻元件R4、R5的电阻比被设定为1:1。电阻元件R4、R5的相互连接节点N2连接于OP放大器16的非反转输入端子。OP放大器16的反转输入端子连接于其输出端子。
即,OP放大器16构成了电压跟随器的电路。OP放大器16的输出端子成为基准电位Vm的输出端子。通过这种构成,基准电位赋予部9将通过电阻元件R4、R5对电源电压Vcc进行分压而得的分压电压(=Vcc/2),经由电压跟随器赋予到晶体管T4、T5的相互连接节点N1。在该情况下,向相互连接节点N1赋予的基准电位Vm是电源电压Vcc的1/2的电压即2.5V,相当于信号线3P、3N的稳定时的中点电位。
接下来,对上述构成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该情况下,传送线路3将高电平、低电平的2值信号作为差动信号而传送。例如,在电源电压是5V的情况下,信号线3P、3N在非驱动状态下均被设定为作为中间电位的2.5V,差动电压是0V,差动信号成为表示隐性的低电平。另外,上述中间电位相当于信号线3P、3N的中点电位。
而且,若通信电路6的发送电路(省略图示)将传送线路3驱动,则信号线3P被驱动为例如3.5V以上,信号线3N被驱动为例如1.5V以下,差动电压成为2V以上,差动信号成为表示显性(dominant)的高电平。另外,虽然未图示,信号线3P、3N的两端利用120Ω的终端电阻而端接。因此,在差动信号的信号电平从高电平向低电平变化时,传送线路3成为非驱动状态,传送线路3的阻抗变高,因此差动信号波形产生振铃。
因此,振铃抑制电路5将差动信号的信号电平从高电平变化为表示隐性的低电平作为触发,使晶体管T4、T5导通,从而开始抑制部7的抑制动作。该动作如下那样实现。即,在差动信号的电平是高电平的情况下,晶体管T1、T3接通,因此晶体管T2断开。因此,晶体管T4、T5成为断开状态。
从该状态起,若差动信号的信号电平从高电平变化为低电平,则晶体管T1、T3截止,因此晶体管T4导通。于是,信号线3P、3N之间经由晶体管T4、T5的导通电阻而连接,阻抗降低。由此,差动信号的信号电平从高电平变化为低电平的下降沿期间所产生的波形失真的能量被上述导通电阻消耗,振铃被抑制。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可获得如下那样的效果。
通过本实施方式获得的效果,通过与在抑制动作时连接于信号线3P、3N间的电阻成分的中间点的电位未被固定的、相当于以往的振铃抑制电路的构成(以下,称作比较例)比较而变得更加清楚。因此,以下,一边参照表示比较例以及本实施方式各自的电路动作的模拟结果的图4以及图5,一边比较比较例与本实施方式,并且对通过本实施方式获得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进行抑制动作时,成为在信号线3P、3N间连接有电阻成分的状态。在电阻成分的中间点的电位未被固定的比较例中,若在抑制动作的执行中共模噪声重叠,则担心该影响导致信号线3P、3N的中点电位变得不稳定。
例如,如图4所示,在比较例的情况下,在抑制动作中共模噪声重叠,导致差动信号的基准点、换句话说是信号线3P、3N的中点电位振动,成为从原本应有的值(2.5V)大幅度变动了的值。并且,在中点电位最大程度变动的附近,信号线3P、3N间产生大的电位差,信号线3P、3N的电流差分成为大的值。而且,这样大幅度变动了的中点电位恢复到稳定时的中点电位的值(2.5V=Vcc/2)为止,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振铃抑制电路5的情况下,对电阻成分的中间点赋予了相当于稳定时的中点电位的值的基准电位Vm。因此,如图4所示,在抑制动作中共模噪声重叠的情况下,信号线3P、3N的中点电位虽然受到噪声的影响而变动,但该变动与比较例相比被抑制为较小。
另外,在该情况下,由于在信号线3P、3N间未产生大的电位差,因此关于信号线3P、3N的电流差分,也成为与比较例相比非常小的值。而且,在该情况下,变动了的信号线3P、3N的中点电位与比较例相比,以非常短的时间恢复到基准电位Vm、换句话说是原本应有的值(2.5V)。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获得如下优异的效果:在抑制振铃的抑制动作时,即使在共模噪声重叠了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信号线3P、3N的电位稳定化。
而且,在比较例中,若共模噪声连续地重叠,则信号线3P、3N的中点电位的变动逐渐变大,在信号线3P、3N间产生大的电位差而电流差分也变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共模噪声连续地重叠,信号线3P、3N的中点电位也会以相对较短的时间恢复到原本应有的值(稳定时的中点电位)。因此,信号线3P、3N间不会产生大的电位差,电流差分也变得小。
因此,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振铃抑制电路5中,与比较例相比,信号线3P、3N的电流差分、换句话说是电流噪声的电平被抑制为小。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相对于比较例而言,还可获得电流噪声的频率特性提高这一效果。
另外,由于基准电位赋予部9为包含电压跟随器的构成,因此在其输入输出间进行阻抗转换。因此,能够将电阻元件R4、R5的电阻值设定为相对较高的值。这样,能够将始终消耗的电流抑制为较低,并且能够提高输出的基准电位Vm的精度以及稳定性。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6以及图7,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基准电位赋予部的具体的其他构成例。
图6相对于图3所示的基准电位赋予部9,示出了简化构成后的基准电位赋予部21。在该情况下,OP放大器16被省略,电阻元件R4、R5的相互连接节点N2成为基准电位Vm的输出端子。根据这种构成,也能够对连接于信号线3P、3N间的电阻成分的中间点赋予基准电位Vm,因此可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而且,在该构成的情况下,可获得能够简化电路构成这一效果。
图7示出了利用电容器C21构成的基准电位赋予部22。在该情况下,电容器C21的一方的端子成为基准电位Vm的输出端子,连接于电阻成分的中间点即相互连接节点N1。电容器C21的另一方的端子与被赋予电路的基准电位的地线相连。
在上述构成的情况下,在共模噪声未重叠的稳定时,在信号线3P、3N间连接有电阻成分时,进行向电容器C21的充电。由此,电容器C21的一方的端子的电位成为稳定时的信号线3P、3N的中点电位即基准电位Vm。即,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在稳定时进行向电容器C21的充电,从而对相互连接节点N1赋予基准电位Vm。
在这种构成中,在抑制动作的执行中共模噪声重叠的情况下,虽然信号线3P、3N间的中点电位受噪声的影响而变动,但由于在电阻成分的中间点即相互连接节点N1连接有电容器C21,因此可将该变动抑制为较小。因此,根据这种构成,也可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而且,在该构成的情况下,通过经由连接于信号线3P、3N间的电阻成分对电容器C21进行充电,使得与稳定时的信号线3P、3N的中点电位相当的基准电位Vm自动地被赋予电阻成分的中间点。因此,无需关于电路常数等进行严格的设计,就能够将赋予的基准电位Vm的值高精度地设定为希望的值(稳定时的信号线3P、3N的中点电位)。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8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节点2设有基准电位生成部31。基准电位生成部31具备电阻元件R31、R32以及相当于缓冲电路的OP放大器32,成为与基准电位赋予部9相同的构成。即,电阻元件R31、R32串联连接于电源线14以及接地之间。电阻元件R31、R32构成了对电源电压Vcc进行分压的分压电路33。电阻元件R31、R32的电阻比被设定为1:1。电阻元件R31、R32的相互连接节点N31连接于OP放大器32的非反转输入端子。OP放大器32的反转输入端子连接于其输出端子。
通过这种构成,基准电位生成部31将通过电阻元件R31、R32对电源电压Vcc进行分压而得的分压电压(=Vcc/2)经由电压跟随器而输出。在该情况下,基准电位生成部31的输出电压被输出到外部。
这样,在节点2原本设有生成与稳定时的信号线3P、3N的中点电位相当的基准电位Vmo(=Vcc/2)的基准电位生成部31。因此,虽然省略图示,也可以采用省略基准电位赋予部9、并将利用该基准电位生成部31生成的基准电位Vmo赋予到电阻成分的中间点的构成。这样,不再需要另外设置基准电位赋予部9,与此相应地能够将电路规模抑制为较小。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构成:区别于其原本设有的基准电位生成部31地设置具有相同构成的基准电位赋予部9,利用该基准电位赋予部9对电阻成分的中间点赋予基准电位Vm。采用这种构成,能够将不会受到被赋予基准电位生成部31的输出电压的外部电路的状态等的影响的基准电位Vm赋予到电阻成分的中间点。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9~图12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抑制部的具体的其他构成例。
图9所示的振铃抑制电路41的抑制部42相对于图3所示的抑制部7,不同点在于取代晶体管T4、T5而具备作为P沟道型MOSFET的晶体管T41、T42。晶体管T41的源极连接于信号线3P,其漏极连接于晶体管T42的源极。晶体管T42的漏极连接于信号线3N。
即,在信号线3P、3N间串联连接有两个晶体管T41、T42。晶体管T41、T42的背栅连接于信号线3P。晶体管T41、T42的导通电阻成为相互相等的值。在该情况下,晶体管T41、T42的相互连接节点N1相当于电阻成分的中间点。
动作控制部43为能够进行与动作控制部8相同的动作的构成即可。即,动作控制部43为如下构成即可:将差动信号的信号电平从高电平变化为表示隐性的低电平作为触发,使晶体管T41、T42导通,从而开始抑制部42抑制动作。作为动作控制部43,例如能够采用日本特开2012-257205号公报的图6所示的第二抑制电路1P中的除晶体管7P之外的构成等。根据这种构成,也可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图10所示的振铃抑制电路44的抑制部45将图3所示的抑制部7与图9所示的抑制部42组合而成。即,抑制部45成为将抑制部7以及抑制部42并联连接于传送线路3的构成。
在该情况下,动作控制部46为能够进行与动作控制部8、43相同的动作的构成即可。即,动作控制部46为如下构成即可:将差动信号的信号电平从高电平变化为表示隐性的低电平作为触发,使晶体管T4、T5、T41、T42导通,从而开始抑制部45的抑制动作。作为动作控制部46,例如能够采用日本特开2012-257205号公报的图6所示的第一、第二抑制电路1N、1P中的除晶体管7N、7P之外的构成等。
通过这种构成,也可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而且,根据上述构成,可获得如下那样的效果。即,电源电压Vcc以设有振铃抑制电路44的节点2的接地电平作为基准设定为5V等。另一方面,经由传送线路3传送的差动信号的高、低电平根据将传送线路3驱动的发送侧的节点2的接地电平而决定。
而且,在如车载LAN的传送线路3那样在车辆的各部配置节点2的构成的情况下,设想各节点2中的接地的电位不同。根据上述构成,即使在各节点2间存在接地偏移的情况下,由于抑制部7、42中的至少某一方可靠地动作,因此能够可靠地获得振铃的抑制效果。
图11所示的振铃抑制电路47的抑制部48相对于图3所示的抑制部7,不同点在于取代晶体管T4、T5而具备作为N沟道型MOSFET的晶体管T43~T46。在该情况下,晶体管T43的漏极连接于信号线3P,其源极连接于晶体管T44的漏极。
晶体管T44的源极连接于晶体管T45的漏极,晶体管T45的源极连接于晶体管T46的漏极。晶体管T46的源极连接于信号线3N。即,在信号线3P、3N间串联连接有四个晶体管T43~T46。晶体管T43~T46的背栅连接于信号线3N。在该情况下,晶体管T44、T45的相互连接节点N1相当于电阻成分的中间点。
晶体管T43、T44的各导通电阻的串联合成电阻值和晶体管T45、T46的各导通电阻的串联合成电阻值成为相互相等的值。即,晶体管T43~T46的导通电阻被设定为满足下述(1)式。其中,将晶体管T43~T46的各导通电阻值设为Ron43~Ron46。
Ron43+Ron44=Ron45+Ron46 …(1)
通过这种构成,也可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图12所示的振铃抑制电路49的抑制部50相对于图3所示的抑制部7,不同点在于取代晶体管T4而具备电阻元件R41。电阻元件R41的一方的端子连接于信号线3P,其另一方的端子连接于晶体管T5的漏极。即,在信号线3P、3N间串联连接有电阻元件R41以及晶体管T5。
在该情况下,电阻元件R41作为电阻10发挥功能,晶体管T5的导通电阻作为电阻11发挥功能。即,利用电阻元件R41以及晶体管T5的导通电阻构成电阻成分。另外,基于晶体管T5的开关动作作为开关12、13发挥功能。
另外,电阻元件R41的电阻值被设定为与晶体管T5的导通电阻的值相等的值。另外,电阻元件R41以及晶体管T5的相互连接节点N1相当于电阻成分的中间点。通过这种构成,也可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说明及附图所记载的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任意地变形、组合或扩展。
作为抑制部,只要是能够通过在信号线3P、3N间连接电阻成分而进行抑制振铃的抑制动作的构成即可,其具体构成能够适宜变更。
例如,作为抑制部,也可以采用在信号线3P、3N间串联连接有3个或者5个以上的晶体管的构成。在该情况下,将各晶体管的导通电阻设定为信号线3P与被赋予基准电位Vm的节点(电阻成分的中间点)之间所连接的晶体管的导通电阻的串联合成电阻值,和上述节点与信号线3N之间所连接的晶体管的导通电阻的串联合成电阻值变得相等即可。另外,该情况下的晶体管可以是N沟道型MOSFET和P沟道型MOSFET中的任一种。
另外,在图12所示的抑制部50中,也可以更换电阻元件R41以及晶体管T5的连接位置。而且,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取代晶体管T5而串联连接有多个晶体管的构成。
作为基准电位赋予部,只要是能够对连接于信号线3P、3N间的电阻成分的中间点赋予基准电位的构成即可,其具体构成能够适宜变更。
通信协议不限于CAN,只要是经由一对通信线来传送差动信号的通信协议,就可以适用。
关于本公开,根据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为,本公开不限于该实施例或构造。本公开还包括各种变形例或均等范围内的变形。另外,各种组合或方式、进而是在这些组合或方式中仅包括一个因素、包括其以上或者其以下的要素构成的其它的组合或方式,都应纳入在本发明的范畴或思想范围中。

Claims (7)

1.一种振铃抑制电路(5、41、44、47、49),设置于具备通信电路(6)的节点(2),该通信电路经由一对通信线(3P、3N)传送差动信号来进行与其他节点(2)的通信,所述振铃抑制电路的特征在于,具备:
抑制部(7、42、45、48、50),通过在所述一对通信线之间连接电阻成分(10、11),进行抑制随着所述差动信号的传送而产生的振铃的抑制动作;以及
基准电位赋予部(9、21、22、31),对所述电阻成分的中间点赋予与所述一对通信线的稳定时的中点电位对应的基准电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铃抑制电路,其中,
所述电阻成分为包含MOS晶体管(T4、T5、T41~T46)的导通电阻的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铃抑制电路,其中,
所述电阻成分为包含电阻元件(R41)的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振铃抑制电路,其中,
所述基准电位赋予部(9、21、31)具备对规定的电源电压进行分压的分压电路(17、33),将与通过该分压电路分压而得的分压电压对应的电压设为所述基准电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振铃抑制电路,其中,
所述基准电位赋予部(9、31)还具备输入所述分压电压的缓冲电路(16、32),将所述缓冲电路的输出电压设为所述基准电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振铃抑制电路,其中,
所述基准电位赋予部(22)具备电容器(C21),该电容器(C21)连接于所述中间点与被赋予电路的基准电位的接地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振铃抑制电路,其中,
所述节点具备生成所述基准电位的基准电位生成部(31),
所述基准电位赋予部由所述基准电位生成部构成。
CN201780046251.5A 2016-07-29 2017-05-15 振铃抑制电路 Pending CN1094790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9794A JP6524981B2 (ja) 2016-07-29 2016-07-29 リンギング抑制回路
JP2016-149794 2016-07-29
PCT/JP2017/018188 WO2018020782A1 (ja) 2016-07-29 2017-05-15 リンギング抑制回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9038A true CN109479038A (zh) 2019-03-15

Family

ID=61017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6251.5A Pending CN109479038A (zh) 2016-07-29 2017-05-15 振铃抑制电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19071B2 (zh)
JP (1) JP6524981B2 (zh)
CN (1) CN109479038A (zh)
WO (1) WO20180207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38768B2 (ja) * 2016-08-23 2019-07-03 株式会社Soken リンギング抑制回路及びリンギング抑制方法
JP7168332B2 (ja) * 2018-03-16 2022-11-09 株式会社Soken リンギング抑制回路
US11408919B2 (en) * 2018-12-31 2022-08-09 Tektronix, Inc. Device signal separation for full duplex serial communication link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92287A1 (en) * 2002-12-27 2004-12-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Receiver
JP2012257205A (ja) * 2011-05-16 2012-12-27 Nippon Soken Inc リンギング抑制回路
US20130099849A1 (en) * 2010-01-14 2013-04-25 Nippon Soken, Inc. Ringing suppression circuit
CN103312370A (zh) * 2012-03-09 2013-09-18 陕西夸克自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毒品检测仪振铃拖尾信号抑制装置及抑制方法
CN103427765A (zh) * 2012-05-23 2013-12-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振荡装置、振荡元件以及电子设备
CN103493375A (zh) * 2011-05-13 2014-01-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信号电位变换电路
CN104160627A (zh) * 2012-03-12 2014-11-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压控制振荡器、信号发生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US20160056850A1 (en) * 2014-08-25 2016-02-25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Receiver,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73624A (ja) * 1994-03-31 1995-10-20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ラインドライバ回路
US6377084B2 (en) * 1999-02-22 2002-04-23 Micron Technology, Inc. Pseudo-differential amplifiers
EP1047149A3 (en) 1999-04-21 2003-02-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ignal transmitting/receiving apparatus
JP4767025B2 (ja) 2006-01-25 2011-09-0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分岐コネクタ
US8396164B2 (en) * 2008-03-17 2013-03-12 Denso Corporation Receiving device including impedance control circuit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impedance control circuit
JP4603069B2 (ja) * 2008-03-17 2010-12-22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受信装置
JP5223421B2 (ja) 2008-04-03 2013-06-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US8593202B2 (en) 2011-05-16 2013-11-26 Denso Corporation Ringing suppression circuit
JP2017228920A (ja) * 2016-06-22 2017-12-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リンギング抑制回路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92287A1 (en) * 2002-12-27 2004-12-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Receiver
US20130099849A1 (en) * 2010-01-14 2013-04-25 Nippon Soken, Inc. Ringing suppression circuit
CN103493375A (zh) * 2011-05-13 2014-01-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信号电位变换电路
JP2012257205A (ja) * 2011-05-16 2012-12-27 Nippon Soken Inc リンギング抑制回路
CN103312370A (zh) * 2012-03-09 2013-09-18 陕西夸克自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毒品检测仪振铃拖尾信号抑制装置及抑制方法
CN104160627A (zh) * 2012-03-12 2014-11-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压控制振荡器、信号发生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3427765A (zh) * 2012-05-23 2013-12-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振荡装置、振荡元件以及电子设备
US20160056850A1 (en) * 2014-08-25 2016-02-25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Receiver,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24981B2 (ja) 2019-06-05
WO2018020782A1 (ja) 2018-02-01
JP2018019322A (ja) 2018-02-01
US10419071B2 (en) 2019-09-17
US20190158143A1 (en) 2019-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48540B (zh) 显示面板、移位寄存器电路以及驱动方法
TW455804B (en) Signal transmission with reduced ringing of signals
JP4798618B2 (ja) 出力回路および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CN109479037A (zh) 振铃抑制电路
CN109479038A (zh) 振铃抑制电路
JP2008535328A (ja) オフチップ高速通信のための電流モードインターフェイス
CN111817694B (zh) 电源开关电路
TW517456B (en) Output buffer circuit with switchable common mode output level
CN106712765B (zh) 一种基于cmos工艺的pecl发送器接口电路
CN109644165B (zh) 驱动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以及发送/接收系统
US8212758B2 (en) Source driver and display utilizing the source driver
US11515876B2 (en) Driver for a shared bus, in particular a LIN bus
JP2009071778A (ja) Lvdsドライバ回路
US9847777B2 (en) Signal potential converter
JP4443392B2 (ja) 送信切り換え回路および半導体集積回路
US20230231476A1 (en) Driver circuit for low 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 lvds, line driver arrangement for lvds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lvds driver circuit
JP6495671B2 (ja) 送信回路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JP2016139985A (ja) 送信回路、受信回路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20220215864A1 (en) Buffers and multiplexers
JP5942756B2 (ja) 保護回路、インタフェース回路、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8279155B2 (en) Source driver and display utilizing the source driver
KR102599375B1 (ko) 싱글-와이어 통신 시스템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US7288981B2 (en) Voltage translator circuits using capacitive techniques
CN101123431B (zh) 电流型逻辑-cmos转换器
CN116781061A (zh) 共模电平转换电路和芯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1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