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7668B - 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7668B
CN109477668B CN201780046078.9A CN201780046078A CN109477668B CN 109477668 B CN109477668 B CN 109477668B CN 201780046078 A CN201780046078 A CN 201780046078A CN 109477668 B CN109477668 B CN 1094776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outdoor heat
subcool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607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77668A (zh
Inventor
三浦功嗣
加藤吉毅
竹内雅之
桥村信幸
佐藤慧伍
榎本宪彦
杉村贤吾
爱丽儿·马拉斯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4776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76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776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766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9Dispositions with two or more expansion means arranged in series, i.e. multi-stage expansion, on a refrigerant line leading to the sam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0/00Subcoolers, desuperheaters or super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0/00Subcoolers, desuperheaters or superheaters
    • F25B40/02Subcoo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85Dispositions with two or more expansion means arranged in parallel on a refrigerant line leading to the sam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6/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 F25B6/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arranged in se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4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 F25B2400/0403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for the conden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4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 F25B2400/0409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for th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01Bypass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压缩机(11)、冷凝器(12)、第一减压部(13)、室外热交换器(14)、第二减压部(15)以及蒸发器(16)。在将从冷凝器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12、12e、123、13c、32)、将从第一减压部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13f、14g、33)、将从室外热交换器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14h、14i、14p、14s、142、143、144、15c、34、35)时,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的容积。根据该制冷循环装置,能够在不同的运转模式中获得良好的循环性能系数。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发明基于2016年7月26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申请号2016-146363号,并将其记载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剂进行冷凝、蒸发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一种将压缩机、冷凝器、第一膨胀阀、室外热交换器、第二膨胀阀、蒸发器串联连接而成的制冷循环装置。
在该以往技术中,通过进行第一膨胀阀以及第二膨胀阀的开度调整等,能够切换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
在制冷模式中,气相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中冷凝而变化为液相制冷剂,液相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蒸发而变化为气相制冷剂。在制热模式中,气相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冷凝而变化为液相制冷剂,液相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中蒸发而变化为气相制冷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256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中冷凝的第一模式以及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中蒸发的第二模式这两者中获得良好的循环性能系数。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压缩机,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冷凝器,该冷凝器使从压缩机中排出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第一减压部,该第一减压部使从冷凝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膨胀;室外热交换器,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第一减压部流出的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第二减压部,该第二减压部使从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膨胀;以及蒸发器,该蒸发器使从第二减压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在将从冷凝器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第一减压部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室外热交换器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时,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的容积。
由此,与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的容积以下的情况相比,在第二模式时液相制冷剂流动的部分的容积变大,因此第二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变多。因此,能够减少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的差,所以能够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这两者中获得良好的循环性能系数。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压缩机,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冷凝器,该冷凝器使从压缩机中排出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第一减压部,该第一减压部使从冷凝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膨胀;室外热交换器,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第一减压部流出的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第二减压部,该第二减压部使从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膨胀;以及蒸发器,该蒸发器使从第二减压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在将从冷凝器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第一减压部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室外热交换器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时,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的容积。
由此,与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的容积以下的情况相比,在第二模式时液相制冷剂流动的部分的容积变大,在第一模式时液相制冷剂流动的部分的容积变小。
因此,第二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增多,第一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变少,所以能够减少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的差,进而能够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这两者中获得良好的循环性能系数。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压缩机,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冷凝器,该冷凝器使从压缩机中排出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第一减压部,该第一减压部使从冷凝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膨胀;室外热交换器,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第一减压部流出的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第二减压部,该第二减压部使从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膨胀;蒸发器,该蒸发器使从第二减压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旁通配管,该旁通配管形成旁通流路,该旁通流路使从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绕过第二减压部和蒸发器而流动;以及开闭阀,该开闭阀配置于旁通配管,且开闭旁通流路。在将从冷凝器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第一减压部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室外热交换器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将旁通配管中的比开闭阀靠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位设为旁通配管入口部时,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与旁通配管入口部的合计容积。
由此,与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与旁通配管入口部的合计容积以下的情况相比,在第二模式时液相制冷剂流动的部分的容积变大,在第一模式时液相制冷剂流动的部分的容积变小。
因此,第二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增多,第一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变少,所以能够减少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的差,进而能够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这两者中获得良好的循环性能系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冷凝器的主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膨胀阀的剖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模式时的制冷剂状态的莫里尔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热模式时的制冷剂状态的莫里尔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的曲线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冷凝器出口配管的形状例的剖视图。
图9是以与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的关系来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冷凝器热交换部液体比例的曲线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冷凝器的主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冷凝器的主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14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16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横流式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图17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下流式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19是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1是第七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中的第一膨胀阀的附近部位的结构图。
图23是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4是第九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5是第九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6是第九实施方式的第四实施例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7是第九实施方式的第五实施例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8是第九实施方式的第六实施例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9是第九实施方式的第七实施例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30是第九实施方式的第八实施例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31是第九实施方式的第九实施例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32是第九实施方式的第十实施例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33是第九实施方式的第十一实施例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34是第九实施方式的第十二实施例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35是第九实施方式的第十三实施例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多个方式。在各方式中,有时对与在先的方式中已说明的事项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各方式中只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对于结构的其他部分能够应用在先说明过的其他方式。不仅是在各实施方式中具体地明示能够进行组合的部分彼此的组合,而且只要不特别地对组合产生妨碍,则即使没有明示,也能够使实施方式彼此部分地组合。
以下,基于附图来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彼此中,对于相互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图中标以相同的符号。
(第一实施方式)
本申请人先前在日本特愿2015-240923号(以下,称为在先申请例)中已提出一种将压缩机、冷凝器、第一膨胀阀、室外热交换器、第二膨胀阀、蒸发器串联连接而成的制冷循环装置。
在该先申请例中,通过进行第一膨胀阀以及第二膨胀阀的开度调整等,能够切换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
在先申请例中,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间,循环性能系数(COP)为适当的制冷剂量不同。
例如,在制冷模式中,与制热模式相比,制冷剂压力变高,因此制冷剂密度变高,所需制冷剂量(适当制冷剂量)变多。
而且,在先申请例中,由于具有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中制冷剂的相状态(具体而言为液相状态、气液二相状态及气相状态)不同的制冷剂配管,所以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中制冷剂配管内所需的制冷剂量不同。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中制冷剂的相状态不同的制冷剂配管成为产生必需制冷剂量(适当制冷剂量)的差的一大要因。
图1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10是用于将车室内空间调节到适当的温度的车辆用制冷循环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制冷循环装置10应用于从发动机(内燃机)以及行驶用电动机中获得车辆行驶用的驱动力的混合动力汽车。
本实施方式的混合动力汽车构成为能够在车辆停车时将从外部电源(商用电源)供给的电力充电到搭载于车辆的电池(车载电池)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作为电池,能够使用例如锂离子电池。
从发动机中输出的驱动力不仅作为车辆行驶用而使用,而且还用于使发电机工作。并且,能够将由发电机发电的电力以及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积蓄于电池中,积蓄于电池中的电力不仅供给至行驶用电动机,而且供给至以构成制冷循环装置10的电动式构成设备为首的各种车载设备。
制冷循环装置10是具备压缩机11、冷凝器12、第一膨胀阀13、室外热交换器14、第二膨胀阀15以及蒸发器16的蒸气压缩式制冷机。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作为制冷剂,使用氟利昂类制冷剂,构成高压侧制冷剂压力不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的亚临界制冷循环。
压缩机11、冷凝器12、第一膨胀阀13、室外热交换器14、第二膨胀阀15以及蒸发器16在制冷剂流中彼此串联地配置。
压缩机11是通过由电池供给的电力进行驱动的电动压缩机、或通过传动带进行驱动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将制冷循环装置10的制冷剂吸入并压缩后排出。
冷凝器12是通过使从压缩机11中排出的高压侧制冷剂与高温冷却水回路21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而使高压侧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
高温冷却水回路21的冷却水是作为热介质的流体。高温冷却水回路21的冷却水是高温热介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高温冷却水回路21的冷却水,使用至少包含乙二醇、二甲基聚硅氧烷或纳米流体的液体、或使用防冻液体。
第一膨胀阀13是使从冷凝器12流出的液相制冷剂减压膨胀的第一减压部。第一膨胀阀13是电动式的可变节流机构,具有阀芯和电动致动器。阀芯构成为能够变更制冷剂通路的通路开度(节流开度)。电动致动器具有使阀芯的节流开度变化的步进电动机。
第一膨胀阀13构成为带有在使节流开度全开时使制冷剂通路全开的全开功能的可变节流机构。也就是说,第一膨胀阀13能够通过使制冷剂通路全开而使得对制冷剂的减压作用无法发挥。根据从控制装置(ECU)40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第一膨胀阀13的工作。
室外热交换器14是使从第一膨胀阀13流出的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外气热交换器。通过室外送风机17,外气被吹送到室外热交换器14。
室外送风机17是将外气朝向室外热交换器14吹送的送风部。室外送风机17是利用电动机驱动风扇的电动送风机。室外热交换器14和室外送风机17配置在车辆的最前部。因此,在车辆行驶时,能够使行驶风与室外热交换器14接触。
当在室外热交换器14流通的制冷剂的温度低于外气的温度时,室外热交换器14作为使外气的热被制冷剂吸热的吸热器发挥作用。当在室外热交换器14流通的制冷剂的温度高于外气的温度时,室外热交换器14作为使制冷剂的热向外气散热的散热器发挥作用。
第二膨胀阀15是使从室外热交换器14流出的液相制冷剂减压膨胀的第二减压部。第二膨胀阀15是电动式的可变节流机构,具有阀芯和电动致动器。阀芯构成为能够变更制冷剂通路的通路开度(节流开度)。电动致动器具有使阀芯的节流开度变化的步进电动机。
第二膨胀阀15构成为带有在使节流开度全开时使制冷剂通路全开的全开功能的可变节流机构。也就是说,第二膨胀阀15能够通过使制冷剂通路全开而使得对制冷剂的减压作用无法发挥。根据从控制装置40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第二膨胀阀15的工作。
通过变更第一膨胀阀13及第二膨胀阀15的节流开度来切换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制冷模式是室外热交换器14使制冷剂散热的第一模式。制热模式是室外热交换器14使制冷剂吸热的第二模式。
第一膨胀阀13和第二膨胀阀15是切换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的运转模式切换部。
蒸发器16是通过使从第二膨胀阀15流出的低压制冷剂与低温冷却水回路22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而使低压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在蒸发器16蒸发后的气相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1并被压缩。
低温冷却水回路22的冷却水是作为热介质的流体。低温冷却水回路22的冷却水是低温热介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低温冷却水回路22的冷却水,使用至少包含乙二醇、二甲基聚硅氧烷或纳米流体的液体、或使用防冻液体。
在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口11a与冷凝器12的制冷剂入口12a之间连接有冷凝器入口配管31。在冷凝器12的制冷剂出口12b与第一膨胀阀13的制冷剂入口13a之间连接有冷凝器出口配管32。在第一膨胀阀13的制冷剂出口13b与室外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入口14a之间连接有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配管33。
室外热交换器14具有热交换部141。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中,将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和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一体化。室外热交换器14的热交换部141使从第一膨胀阀13流出的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14的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是对从室外热交换器14的热交换部141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制冷剂的剩余部分的制冷剂贮存部。室外热交换器14的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在制冷模式时使从室外热交换器14的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流出的液相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而对液相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室外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入口14a设置于热交换部141。室外热交换器14的第一制冷剂出口14b设置于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室外热交换器14的第二制冷剂出口14c设置于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
在室外热交换器14的第一制冷剂出口14b与第二膨胀阀15的制冷剂入口15a之间连接有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
在室外热交换器14的第二制冷剂出口14c与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之间连接有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是已流经室外热交换器14的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的制冷剂绕过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而流动的旁通部。
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以及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是连接室外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出口14b、14c与第二膨胀阀15的制冷剂入口15a的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
在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配置有过冷却旁通开闭阀18。过冷却旁通开闭阀18是调整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的流路开度的旁通开度调整部。过冷却旁通开闭阀18是电磁阀,由控制装置40控制。
在第二膨胀阀15的制冷剂出口15b与蒸发器16的制冷剂入口16a之间连接有蒸发器入口配管36。
在蒸发器16的制冷剂出口16b与压缩机11的制冷剂吸入口11b之间连接有蒸发器出口配管37。
在高温冷却水回路21配置有冷凝器12、高温侧泵23以及加热器芯24。在低温冷却水回路22中配置有蒸发器16、低温侧泵25以及冷却器芯26。
高温侧泵23及低温侧泵25是吸入并排出冷却水的热介质泵。高温侧泵23及低温侧泵25是电动式的泵。高温侧泵23是调整在高温冷却水回路21中循环的冷却水的流量的高温侧流量调整部。低温侧泵25是调整在低温冷却水回路22中循环的冷却水的流量的低温侧流量调整部。
加热器芯24是使高温冷却水回路21的冷却水与吹送到车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对吹送到车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的高温侧热介质热交换器。在加热器芯24中,冷却水通过显热变化而向吹送到车室内的空气散热。即,在加热器芯24中,即使冷却水向吹送到车室内的空气散热,冷却水也保持液相而不发生相变化。
冷却器芯26是使低温冷却水回路22的冷却水与吹送到车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对吹送到车室内的空气进行冷却的低温侧热介质热交换器。在冷却器芯26中,冷却水通过显热变化而从吹送到车室内的空气吸热,即,在冷却器芯26中,即使冷却水从吹送到车室内的空气吸热,冷却水也保持液相而不发生相变化。
冷却器芯26及加热器芯24收纳于未图示的室内空调单元的壳体(以下,称为空调壳体)。空调壳体是形成空气通路的空气通路形成部件。
加热器芯24在空调壳体内的空气通路中配置于冷却器芯26的空气流下游侧。空调壳体配置于车室内空间。
在空调壳体配置有未图示的内外气切换箱和未图示的室内送风机。内外气切换箱是向空调壳体内的空气通路切换导入内气和外气的内外气切换部。室内送风机吸入并吹送通过内外气切换箱而导入到空调壳体内的空气通路的内气及外气。
在空调壳体内的空气通路中,在冷却器芯26与加热器芯24之间配置有未图示的空气混合门。空气混合门对通过冷却器芯26的冷风中的流入加热器芯24的冷风与绕过加热器芯24而流动的冷风的风量比例进行调整。
空气混合门是具有能够相对于空调壳体旋转地支承的旋转轴和结合于旋转轴的门基板部的旋转式门。能够通过调整空气混合门的开度位置而将从空调壳体向车室内吹出的空调风的温度调整为所期望温度。
空气混合门的旋转轴由伺服电动机驱动。伺服电动机的工作由控制装置40控制。
控制装置40由包括CPU、ROM以及RAM等的众所周知的微型计算机及其周边电路构成。控制装置40基于存储于其ROM内的控制程序而进行各种运算、处理。在控制装置40的输出侧连接有各种控制对象设备。控制装置40是控制各种控制对象设备的工作的控制部。
由控制装置40控制的控制对象设备是压缩机11、第一膨胀阀13、第二膨胀阀15、室外送风机17、过冷却旁通开闭阀18、高温侧泵23以及低温侧泵25等。
控制装置40中控制压缩机11的电动机的软件以及硬件是制冷剂排出能力控制部。控制装置40中控制第一膨胀阀13的软件以及硬件是第一节流控制部。控制装置40中的控制第二膨胀阀15的软件以及硬件是第二节流控制部。
控制装置40中的控制室外送风机17的软件以及硬件是外气送风能力控制部。控制装置40中的控制过冷却旁通开闭阀18的软件以及硬件是旁通开度控制部。
控制装置40中的控制高温侧泵23的软件以及硬件是高温侧热介质流量控制部。控制装置40中的控制低温侧泵25的软件以及硬件是低温侧热介质流量控制部。
在控制装置40的输入侧连接有未图示的内气温度传感器、未图示的外气温度传感器、未图示的日照量传感器等各种空调控制用的传感器组。
内气温度传感器检测车室内温度Tr。外气温度传感器检测外气温度Tam。日照量传感器检测车室内的日照量Ts。
在控制装置40的输入侧连接有未图示的各种操作开关。各种操作开关设置在未图示的操作面板上,由乘员进行操作。操作面板配置于车室内前部的仪表盘附近。来自各种操作开关的操作信号被输入至控制装置40。
各种操作开关是空调开关、温度设定开关等。空调开关设定是否由室内空调单元进行车室内送风空气的冷却。温度设定开关设定车室内的设定温度。
如图2所示,冷凝器12通过层叠多个板状部件并相互接合而形成。在板状部件彼此之间形成有供制冷剂流动的空间。
冷凝器12中形成有冷凝器芯部12c、冷凝器入口箱部12d和冷凝器出口箱部12e。图2中的箭头表示制冷剂在冷凝器12中的流动方向。
在冷凝器芯部12c形成有供制冷剂流动的多个制冷剂流路和供冷却水流动的多个冷却水流路。冷凝器入口箱部12d的内部空间是与冷凝器12的制冷剂入口12a连通、向冷凝器芯部12c的多个制冷剂流路分配制冷剂的制冷剂分配空间。冷凝器出口箱部12e的内部空间是与冷凝器12的制冷剂出口12b连通并使流过冷凝器芯部12c的多个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汇集的制冷剂汇集空间。
第一膨胀阀13和第二膨胀阀15的基本结构相同。因此,在图3中图示第一膨胀阀13,在图3的括号内标注与第二膨胀阀15对应的符号而省略第二膨胀阀15的图示。
第一膨胀阀13具有第一入口流路部13c、第一阀芯13d、第一阀座13e和第一出口流路部13f。第一阀芯13d是调整第一膨胀阀13的节流开度的节流开度调整部。换言之,第一阀芯13d是调整第一膨胀阀13的减压量的减压量调整部。第一阀座13e是第一阀芯13d落座的落座部。
第一入口流路部13c是在制冷剂流中相比于第一阀座13e位于上游侧的制冷剂流路。换言之,第一入口流路部13c是第一膨胀阀13的制冷剂流路中的、被减压膨胀前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第一入口流路部13c是第一减压入口部。
第一出口流路部13f是在制冷剂流中相比于第一阀座13e位于下游侧的制冷剂流路。换言之,第一出口流路部13f是第一膨胀阀13的制冷剂流路中的、被减压膨胀后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第一出口流路部13f是第一减压出口部。
与第一膨胀阀13同样地,第二膨胀阀15具有第二入口流路部15c、第二阀芯15d、第二阀座15e和第二出口流路部15f。第二阀芯15d是调整第二膨胀阀15的节流开度的节流开度调整部。换言之,第二阀芯15d是调整第二膨胀阀15的减压量的减压量调整部。第二阀座15e是第二阀芯15d落座的落座部。
第二入口流路部15c在制冷剂流中相比于第二阀座15e位于上游侧。换言之,第二入口流路部15c是第二膨胀阀15的制冷剂流路中的、被减压膨胀之前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第二入口流路部15c是第二减压入口部。
第二出口流路部15f在制冷剂流中相比于第二阀座15e位于下游侧。换言之,第二出口流路部15f是第二膨胀阀15的制冷剂流路中的、被减压膨胀之后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第二出口流路部15f是第二减压出口部。
如图4所示,室外热交换器14具有室外热交换器芯部14d、第一制冷剂箱部14e和第二制冷剂箱部14f。图4中的箭头表示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中的流动方向。
室外热交换器芯部14d具有多个管和多个翅片。多个管以及多个翅片交替层叠而相互接合。管与翅片之间的间隙形成供外气流动的外气通路。
管是在其内部形成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流路形成部件。翅片是使传热面积增大而促进制冷剂与外气的热交换的热交换促进部件。
第一制冷剂箱部14e具有热交换部入口箱部14g、热交换部出口箱部14h以及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热交换部入口箱部14g、热交换部出口箱部14h以及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的内部空间被两个分隔部14k、14m相互隔开。
在热交换部入口箱部14g形成有制冷剂入口14a。热交换部出口箱部14h的内部空间通过未图示的连通孔而与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的内部空间连通。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的内部空间通过未图示的连通孔而与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的内部空间连通。在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形成有第二制冷剂出口14c。
热交换部入口箱部14g以及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向室外热交换器芯部14d的管分配制冷剂。热交换部出口箱部14h使流过室外热交换器芯部14d的管的制冷剂汇集。
第二制冷剂箱部14f具有热交换部中间箱部14n和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热交换部中间箱部14n以及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的内部空间被分隔部14q相互隔开。在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形成有第一制冷剂出口14b。
热交换部中间箱部14n使流过室外热交换器芯部14d的管的制冷剂汇集,并且向室外热交换器芯部14d的管分配制冷剂。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使流过室外热交换器芯部14d的管的制冷剂汇集。
室外热交换器芯部14d中的、热交换部入口箱部14g与热交换部出口箱部14h之间的部位构成热交换部141的热交换芯部14r。热交换芯部14r使从室外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入口14a流入的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室外热交换器芯部14d中的、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与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之间的部位构成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的过冷却芯部14s。过冷却芯部14s在制冷模式时使从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流出的液相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而对液相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室外热交换器14中的热交换部入口箱部14g、热交换芯部14r、热交换部中间箱部14n以及热交换部出口箱部14h构成热交换部141。室外热交换器14中的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过冷却芯部14s以及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构成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
接着,说明上述结构的工作。控制装置40基于目标吹出温度TAO等而将空调模式切换为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中的任一种模式。
目标吹出温度TAO是吹出到车室内的吹出空气的目标温度。控制装置40基于以下的数学式来计算出目标吹出温度TAO:
TAO=Kset×Tset-Kr×Tr-Kam×Tam-Ks×Ts+C
在该数学式中,Tset是通过操作面板的温度设定开关而设定的车室内设定温度,Tr是由内气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内气温度,Tam是由外气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外气温度,Ts是由日照量传感器检测出的日照量。Kset、Kr、Kam、Ks是控制增益,C是修正用的常数。
接着,对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下的工作进行说明。制冷模式是室外热交换器14使制冷剂散热的第一模式。制热模式是室外热交换器14使制冷剂吸热的第二模式。
(制冷模式)
在制冷模式中,控制装置40将第一膨胀阀13设为全开状态,将第二膨胀阀15设为节流状态。在制冷模式中,控制装置40使高温侧泵23停止,驱动低温侧泵25。
控制装置40基于目标吹出温度TAO、传感器组的检测信号等来决定与控制装置40连接的各种控制设备的工作状态(向各种控制设备输出的控制信号)。
对于向第二膨胀阀15输出的控制信号,决定为使流入到第二膨胀阀15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接近目标过冷却度,而该目标过冷却度预先被设定为使循环的性能系数(COP)接近最大值。
对于向未图示的空气混合门的伺服电动机输出的控制信号,决定为:空气混合门闭塞加热器芯24的空气通路,并使通过冷却器芯26的送风空气的全部流量绕过加热器芯24而流动。
在制冷模式时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在循环中进行循环的制冷剂的状态如图5的莫里尔图所示那样变化。
即,如图5的点a1所示,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流入冷凝器12。此时,由于高温侧泵22已停止,因此高温冷却水回路21的冷却水不会循环到冷凝器12。因此,流入冷凝器12的制冷剂几乎不会与高温冷却水回路21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而从冷凝器12流出。
从冷凝器12流出的制冷剂流入第一膨胀阀13。此时,由于第一膨胀阀13将制冷剂通路设为全开状态,所以从冷凝器12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14,而不会在第一膨胀阀13被减压。
如图5的点a1以及点a2所示,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4向由室外送风机17吹送的外气散热。
如图5的点a2和点a3所示,从室外热交换器14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到第二膨胀阀15,并在第二膨胀阀15被减压膨胀至成为低压制冷剂。如图5的点a3以及点a4所示,在第二膨胀阀15被减压后的低压制冷剂流入蒸发器16,从低温冷却水回路22的冷却水吸热而蒸发。由此,低温冷却水回路22的冷却水被冷却,所以在冷却器芯26中车室内送风空气被冷却。
并且,如图5的点a4以及点a1所示,从蒸发器16流出的制冷剂流向压缩机11的吸入侧而再次在压缩机11被压缩。
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中,在热交换部141冷凝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进行气液分离,并且贮存剩余液相制冷剂。在制冷模式中,控制装置40关闭过冷却旁通开闭阀18。由此,从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流出的液相制冷剂流经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而被过冷却。
如上所述,在制冷模式中,能够将由冷却器芯26冷却后的车室内送风空气吹出到车室内。由此,能够实现车室内的制冷。
(制热模式)
在制热模式中,控制装置40将第一膨胀阀13设为节流状态,将第二膨胀阀15设为全开状态。在制热模式中,控制装置40驱动高温侧泵23,使低温侧泵25停止。
控制装置40基于目标吹出温度TAO、传感器组的检测信号等来决定与控制装置40连接的各种控制设备的工作状态(向各种控制设备输出的控制信号)。
对于向第一膨胀阀13输出的控制信号,决定为使流入到第一膨胀阀13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接近预先设定的目标过冷却度。目标过冷却度被设定为使循环的性能系数(COP)接近最大值。
对于向未图示的空气混合门的伺服电动机输出的控制信号,决定为:空气混合门将加热器芯24的空气通路全开,并使通过冷却器芯26的送风空气的全部流量通过加热器芯24的空气通路。
在制热模式中,在循环中进行循环的制冷剂的状态如图6的莫里尔图所示那样变化。
即,如图6的点b1以及点b2所示,从压缩机11中排出的高压制冷剂流入到冷凝器12,与高温冷却水回路21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而散热。由此,高温冷却水回路21的冷却水被加热。
如图6的点b2以及点b3所示,从冷凝器12流出的制冷剂流入第一膨胀阀13,被减压至成为低压制冷剂。然后,如图6的点b3以及点b4所示,在第一膨胀阀13被减压后的低压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4,并从由室外送风机17吹送的外气吸热而蒸发。
从室外热交换器14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到第二膨胀阀15。此时,由于将第二膨胀阀15设为全开状态,因此从室外热交换器14流出的制冷剂流入蒸发器16,而不会在第二膨胀阀15被减压。
由于低温侧泵25已停止,所以低温冷却水回路22的冷却水不会循环到蒸发器16。因此,流入到蒸发器16的低压制冷剂几乎不会从低温冷却水回路22的冷却水吸热。并且,如图6的点b4以及点b1所示,从蒸发器16流出的制冷剂流向压缩机11的吸入侧而再次在压缩机11中压缩。
在制热模式中,控制装置40打开过冷却旁通开闭阀18。由此,从室外热交换器14的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流出的制冷剂流经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因此能够减小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4的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中的压力损失。
如上所述,在制热模式中,能够在冷凝器12中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所具有的热向高温冷却水回路21的冷却水散热,并在加热器芯24中使高温冷却水回路21的冷却水所具有的热向车室内送风空气散热,进而将加热后的车室内送风空气吹出到车室内。由此,能够实现车室内的制热。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中,通过使第一膨胀阀13以及第二膨胀阀15的节流开度变化,能够执行车室内的适当的制冷以及制热,进而能够实现车室内的舒适的空气调节。
在制冷模式中,在冷凝器入口配管31、冷凝器出口配管32以及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配管33中流动有气相制冷剂,在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以及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中流动有液相制冷剂,在蒸发器入口配管36中流动有气液二相制冷剂,在蒸发器出口配管37中流动有气相制冷剂。
在制热模式中,在冷凝器入口配管31中流动有气相制冷剂,在冷凝器出口配管32中流动有液相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配管33中流动有气液二相制冷剂,在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蒸发器入口配管36以及蒸发器出口配管37中流动有气相制冷剂。
以下,将从冷凝器12到第一膨胀阀13为止的、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称为冷凝器出口部。以下,将从第一膨胀阀13到室外热交换器14为止的、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称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以下,将从室外热交换器14到第二膨胀阀15为止的、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称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适当地设定冷凝器出口部、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以及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的容积,能够如图7所示减少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的差,进而能够在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这两者中获得良好的循环性能系数(COP)。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的容积。
由此,与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的容积以下的情况相比,在制热模式时液相制冷剂流动的部分的容积变大,因此制热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变多。其结果是,能够使制热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接近制冷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减少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的差,因此能够在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这两者中获得良好的循环性能系数。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的容积。
由此,与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的容积以下的情况相比,在制热模式时液相制冷剂流动的部分的容积变大,在制冷模式时液相制冷剂流动的部分的容积变小,因此制热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变多,制冷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变少。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的差,进而能够在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这两者中获得良好的循环性能系数。
例如,冷凝器出口部是冷凝器出口配管32。具体而言,既可以通过将冷凝器出口配管32加长来满足上述容积关系,也可以通过将冷凝器出口配管32加粗来满足上述容积关系。如图8所示,也可以将冷凝器出口配管32进行局部加粗。
例如,冷凝器出口部也可以是冷凝器出口箱部12e以及第一入口流路部13c。
例如,冷凝器出口部也可以是冷凝器出口箱部12e、冷凝器出口配管32以及第一入口流路部13c。
例如,冷凝器出口部也可以是冷凝器12中的制冷剂成为液相的部位、以及第一入口流路部13c。具体而言,冷凝器12中的制冷剂成为液相的部位是冷凝器12的热交换芯部12c中的制冷剂成为液相的部位、以及冷凝器出口箱部12e。
图9是以与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的关系表示冷凝器热交换部液体比例的曲线图。冷凝器热交换部液体比例是以如下方式得到比例:冷凝器12的热交换芯部12c中的制冷剂成为液相的部位的容积除以冷凝器12的热交换芯部12c中的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的整体的容积。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是制冷剂在冷凝器12出口处的过冷却度。
冷凝器热交换部液体比例根据各种条件而发生制冷剂变动,但最大为40~60%左右,最小为0%,平均为5~25%左右。
若冷凝器热交换部液体比例超过40~60%左右,则存在性能极端降低的可能性。当制冷剂在冷凝器12出口处的过冷却度成为适当范围内(例如2~6K左右)时,冷凝器热交换部液体比例为5~25%左右。
例如,冷凝器出口部也可以是冷凝器12中的制冷剂成为液相的部位、冷凝器出口配管32以及第一入口流路部13c。
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是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配管33。
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也可以是第一出口流路部13f和热交换部入口箱部14g。
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也可以是第一出口流路部13f、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配管33以及热交换部入口箱部14g。
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是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和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
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也可以是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以及第二入口流路部15c。
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也可以是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以及第二入口流路部15c。
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也可以是热交换部出口箱部14h、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过冷却芯部14s、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以及第二入口流路部15c。
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也可以是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以及第二入口流路部15c。
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也可以是热交换部出口箱部14h、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过冷却芯部14s、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以及第二入口流路部15c。
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也可以是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以及第二入口流路部15c。
(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冷凝器12形成有冷凝器入口箱部12d和冷凝器出口箱部12e,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在冷凝器12形成有冷凝器入口箱部12d、冷凝器出口箱部12e和冷凝器中间箱部12f,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在冷凝器12形成有冷凝器入口箱部12d、冷凝器出口箱部12e、第一中间箱部12g和第二中间箱部12h。
在图10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冷凝器入口箱部12d和冷凝器出口箱部12e被分隔部12i相互隔开。冷凝器中间箱部12f向冷凝器芯部12c的多个制冷剂流路分配制冷剂,并且使流过冷凝器芯部12c的多个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汇集。
在图11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冷凝器入口箱部12d和第一中间箱部12g被第一分隔部12k相互隔开,冷凝器出口箱部12e和第二中间箱部12h被第二分隔部12m相互隔开。第一中间箱部12g以及第二中间箱部12h对冷凝器芯部12c的多个制冷剂流路分配制冷剂,并且使流过冷凝器芯部12c的多个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汇集。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适当地设定冷凝器出口部、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以及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的容积,能够减少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的差,进而能够在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这两者中获得良好的循环性能系数。
(第三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冷凝器12具有冷凝部121、冷凝器贮液部122以及冷凝器过冷却部123。冷凝部121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与高温冷却水回路21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而使其冷凝。冷凝器贮液部122是对从冷凝器12的冷凝部121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且贮存制冷剂的剩余部分的制冷剂贮存部。冷凝器过冷却部123使从冷凝器贮液部122流出的液相制冷剂与高温冷却水回路21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而对液相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在制热模式时,在冷凝部121被冷凝后的制冷剂在冷凝器贮液部122进行气液分离,并且贮存剩余液相制冷剂。从冷凝器贮液部122流出的液相制冷剂流经冷凝器过冷却部123而被过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适当地设定冷凝器出口部、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以及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的容积,能够减少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的差,进而能够在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这两者中获得良好的循环性能系数。
例如,冷凝器出口部也可以是冷凝器过冷却部123以及第一入口流路部13c。
例如,冷凝器出口部也可以是冷凝器过冷却部123、冷凝器出口配管32以及第一入口流路部13c。
(第四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不具有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因此,如图14所示,室外热交换器14不具有第二制冷剂出口14c。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适当地设定冷凝器出口部、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以及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的容积,能够减少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的差,进而能够在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这两者中获得良好的循环性能系数。
(第五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室外热交换器14不具有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在室外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出口14b与第二膨胀阀15的制冷剂入口15a之间连接有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34。
例如,室外热交换器14是如图16所示的横流式热交换器。例如,室外热交换器14也可以是如图17所示的下流式热交换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适当地设定冷凝器出口部、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以及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的容积,能够减少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的差,进而能够在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这两者中获得良好的循环性能系数。
(第六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室外热交换器14与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连接,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及图19所示,在室外热交换器14设有过冷却旁通部144。
过冷却旁通部144是已流经室外热交换器14的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的制冷剂绕过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而流动的旁通部。
在过冷却旁通部144配置有过冷却旁通开闭阀18。过冷却旁通开闭阀18调整过冷却旁通部144的流路开度。
在室外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出口14b与第二膨胀阀15的制冷剂入口15a之间连接有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34。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适当地设定冷凝器出口部、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以及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的容积,能够减少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的差,进而能够在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这两者中获得良好的循环性能系数。
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也可以是过冷却旁通部144以及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34。
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也可以是过冷却旁通部144、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34以及第二入口流路部15c。
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也可以是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过冷却旁通部144、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34以及第二入口流路部15c。
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也可以是热交换部出口箱部14h、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过冷却芯部14s、过冷却旁通部144、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34以及第二入口流路部15c。
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也可以是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过冷却旁通部144、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34以及第二入口流路部15c。
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也可以是热交换部出口箱部14h、室外热交换器储液部142、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过冷却芯部14s、过冷却旁通部144、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34以及第二入口流路部15c。
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也可以是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过冷却旁通部144、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34以及第二入口流路部15c。
(第七实施方式)
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也可以在蒸发器16与压缩机11之间的蒸发器出口配管37配置有储液器50。
储液器50是对从蒸发器16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储存剩余制冷剂的气液分离器。在储液器50的气相制冷剂出口连接有压缩机11的制冷剂吸入口11b。储液器50发挥抑制液相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1、防止压缩机11中的液体压缩的功能。
图20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追加储液器50。图21所示的第二实施例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追加储液器50。也可以在上述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六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追加储液器50。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适当地设定冷凝器出口部、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以及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的容积,能够减少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的差,进而能够在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这两者中获得良好的循环性能系数,并且还能够使储液器50小型化。
(第八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膨胀阀13以及第二膨胀阀15构成为带有在使节流开度全开时使制冷剂通路全开的全开功能的可变节流机构,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膨胀阀13以及第二膨胀阀15构成为不能使节流开度全开的可变节流机构。
如图22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0具有第一膨胀阀旁通配管51、第一旁通开闭阀52、第二膨胀阀旁通配管53以及第二旁通开闭阀54。
第二膨胀阀旁通配管53以及第二旁通开闭阀54的基本结构与第一膨胀阀旁通配管51以及第一旁通开闭阀52相同。因此,在图22中图示第一膨胀阀旁通配管51以及第一旁通开闭阀52,在图22的括号内标注与第二膨胀阀旁通配管53以及第二旁通开闭阀54对应的符号而省略第二膨胀阀旁通配管53以及第二旁通开闭阀54的图示。
第一膨胀阀旁通配管51形成制冷剂绕过第一膨胀阀13而流动的制冷剂流路。第一旁通开闭阀52对第一膨胀阀旁通配管51的制冷剂流路进行开闭。根据从控制装置40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第一旁通开闭阀52的工作。
通过第一旁通开闭阀52打开第一膨胀阀旁通配管51的制冷剂流路,从而制冷剂流经第一膨胀阀旁通配管51的制冷剂流路而不流经第一膨胀阀13,因此能够在第一膨胀阀13中不发挥制冷剂的减压作用。
第二膨胀阀旁通配管53形成制冷剂绕过第二膨胀阀15而流动的制冷剂流路。第二旁通开闭阀54对第二膨胀阀旁通配管53的制冷剂流路进行开闭。根据从控制装置40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第二旁通开闭阀54的工作。
通过第二旁通开闭阀54打开第二膨胀阀旁通配管53的制冷剂流路,从而制冷剂流经第二膨胀阀旁通配管53的制冷剂流路而不流经第二膨胀阀15,因此能够在第二膨胀阀15中不发挥制冷剂的减压作用。
第一膨胀阀旁通配管51、第一旁通开闭阀52、第二膨胀阀旁通配管53以及第二旁通开闭阀54是切换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的运转模式切换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适当地设定冷凝器出口部、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以及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的容积,能够减少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的差,进而能够在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这两者中获得良好的循环性能系数。
第一膨胀阀13和第二膨胀阀15也可以是不能使节流阀开度全开的固定节流阀、温度式膨胀阀等。
固定节流阀是节流孔或毛细管等。温度式膨胀阀是具有感温通路和对节流通路面积进行调节的机械机构的膨胀阀。温度式膨胀阀的机械机构对节流通路面积进行调节,使得流经感温通路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预先设定的规定范围。
(第九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图35所示,具有蒸发器旁通配管38。蒸发器旁通配管38形成旁通流路,该旁通流路使从室外热交换器14流出的制冷剂绕过第二膨胀阀15和蒸发器16而流向压缩机11的吸入侧。在蒸发器旁通配管38配置有蒸发器旁通开闭阀39。蒸发器旁通开闭阀39是开闭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旁通流路的开闭阀。
图2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追加蒸发器旁通配管38以及蒸发器旁通开闭阀39。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一端连接于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中的与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的合流部和第二膨胀阀15的制冷剂入口15a之间的部位。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另一端与蒸发器出口配管37连接。
以下,将蒸发器旁通配管38中的相比于蒸发器旁通开闭阀39靠制冷剂流上游侧的部位设为旁通配管入口部38a,将蒸发器旁通配管38中的相比于蒸发器旁通开闭阀39靠制冷剂流下游侧的部位设为旁通配管下游部38b。
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比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与旁通配管入口部38a的合计容积大。
由此,相比于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与旁通配管入口部38a的合计容积以下的情况,在制热模式时液相制冷剂流动的部分的容积变大,在制冷模式时液相制冷剂流动的部分的容积变小,因此制热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变多,制冷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变少。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的适当制冷剂量的差,进而能够在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这两者中获得良好的循环性能系数。
图24所示的第二实施例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追加蒸发器旁通配管38以及蒸发器旁通开闭阀39。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一端连接于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中的比过冷却旁通开闭阀18靠制冷剂流上游侧的部位。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另一端与蒸发器出口配管37连接。
图25所示的第三实施例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追加蒸发器旁通配管38以及蒸发器旁通开闭阀39。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一端连接于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中的比过冷却旁通开闭阀18靠制冷剂流下游侧的部位。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另一端与蒸发器出口配管37连接。
图26所示的第四实施例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追加蒸发器旁通配管38以及蒸发器旁通开闭阀39。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一端连接于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中的、室外热交换器14的第一制冷剂出口14b与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的合流部之间的部位。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另一端与蒸发器出口配管37连接。
图27所示的第五实施例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追加蒸发器旁通配管38以及蒸发器旁通开闭阀39。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一端与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连接。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另一端与蒸发器出口配管37连接。
图28所示的第六实施例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追加蒸发器旁通配管38以及蒸发器旁通开闭阀39。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一端与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连接。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另一端与蒸发器出口配管37连接。
图29所示的第七实施例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追加蒸发器旁通配管38以及蒸发器旁通开闭阀39。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一端与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连接。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另一端与蒸发器出口配管37连接。
图30所示的第八实施例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追加蒸发器旁通配管38以及蒸发器旁通开闭阀39。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一端与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34连接。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另一端与蒸发器出口配管37连接。
图31所示的第九实施例在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追加蒸发器旁通配管38以及蒸发器旁通开闭阀39。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一端与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34连接。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另一端与蒸发器出口配管37连接。
图32所示的第十实施例在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追加蒸发器旁通配管38以及蒸发器旁通开闭阀39。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一端与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中的比过冷却旁通开闭阀18靠制冷剂流上游侧的部位连接。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另一端与蒸发器出口配管37连接。
图33所示的第十一实施例在上述第七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中追加蒸发器旁通配管38以及蒸发器旁通开闭阀39。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一端与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连接。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另一端连接于蒸发器出口配管37中的、蒸发器16的制冷剂出口16b与储液器50之间的部位。
图34所示的第十二实施例在上述第七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中追加蒸发器旁通配管38以及蒸发器旁通开闭阀39。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一端与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连接。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另一端连接于蒸发器出口配管37中的、蒸发器16的制冷剂出口16b与储液器50之间的部位。
图35所示的第十三实施例在上述第七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中追加蒸发器旁通配管38以及蒸发器旁通开闭阀39。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一端与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34连接。蒸发器旁通配管38的另一端连接于蒸发器出口配管37中的、蒸发器16的制冷剂出口16b与储液器50之间的部位。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第十二实施例中,也与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第一实施例同样,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与旁通配管入口部38a的合计容积,因此能够起到与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第一实施例同样的作用效果。
能够适当地组合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例如按如下方式进行各种变形。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以及过冷却旁通部144中不配置过冷却旁通开闭阀18。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冷却水作为用于对温度调节对象设备进行温度调节的热介质,但也可以使用油等各种介质作为热介质。
作为热介质,也可以使用纳米流体。纳米流体是指混入粒径为纳米级的纳米粒子的流体。通过使纳米粒子混入热介质,能够得到除如使用乙二醇的冷却水那样使凝固点下降而成为防冻液的作用效果以外,还能够得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即,能够得到:提高特定的温度域中的热传导率的作用效果、增加热介质的热容量的作用效果、金属配管的防腐蚀效果或防止橡胶配管老化的作用效果、以及提高极低温下的热介质的流动性的作用效果。
这样的作用效果根据纳米粒子的粒子构成、粒子形状、配合比例、附加物质而产生各种变化。
由此,能够提高热传导率,因此即使是比使用乙二醇的冷却水少的量的热介质,也能够得到同等的冷却效率。
另外,由于能够增加热介质的热容量,因此能够增加热介质自身的基于显热的蓄冷热量。
通过使蓄冷热量增加,从而即使在压缩机11不工作的状态下,也能够在一定程度的时间内实施利用蓄冷热的设备的冷却、加热的温度调节,因此能够实现车辆用热管理装置的省动力化。
纳米粒子的长径比优选为50以上。原因是能够得到足够高的热传导率。此外,长径比是表示纳米粒子的长×横的比率的形状指标。
作为纳米粒子,能够使用包含Au、Ag、Cu和C中的任一个的粒子。具体而言,作为纳米粒子的构成原子,能够使用Au纳米粒子、Ag纳米线、CNT、石墨烯、石墨芯壳型纳米粒子、以及含有Au纳米粒子的CNT等。
CNT为碳纳米管。石墨芯壳型纳米粒子是以包围上述原子的方式具有碳纳米管等构造体那样的粒子体。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作为制冷剂而使用氟利昂类制冷剂,但制冷剂的种类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各种制冷剂。
应当理解,虽然根据实施例而描述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实施例和结构。本发明也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或同等范围内的变形。此外,虽然在本发明中示出各种各样的组合和方式,但是在那些中只包含一要素、包含更多的要素或更少的要素的其他组合和方式也落入本发明的范畴和思想范围内。

Claims (33)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
冷凝器(12),该冷凝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第一减压部(13),该第一减压部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室外热交换器(14),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部(15),该第二减压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以及
蒸发器(16),该蒸发器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
在将从所述冷凝器到所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所述第一减压部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到所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时,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的容积,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34、35),该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是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141),该热交换部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该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对通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该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具有: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该过冷却部出口配管使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进行过冷却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以及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该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而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2.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
冷凝器(12),该冷凝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第一减压部(13),该第一减压部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室外热交换器(14),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部(15),该第二减压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以及
蒸发器(16),该蒸发器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
在将从所述冷凝器到所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所述第一减压部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到所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时,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的容积,
所述第二减压部具有:第二阀芯(15d),该第二阀芯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二阀座(15e),该第二阀座供所述第二阀芯落座;第二减压入口部(15c),该第二减压入口部(15c)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二减压出口部(15f),该第二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141),该热交换部(141)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该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对通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该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该过冷却部出口配管使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进行过冷却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以及
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该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而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是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所述第二减压入口部。
3.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
冷凝器(12),该冷凝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第一减压部(13),该第一减压部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室外热交换器(14),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部(15),该第二减压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以及
蒸发器(16),该蒸发器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
在将从所述冷凝器到所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所述第一减压部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到所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时,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的容积,
所述第二减压部具有:第二阀芯(15d),该第二阀芯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二阀座(15e),该第二阀座供所述第二阀芯落座;第二减压入口部(15c),该第二减压入口部(15c)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二减压出口部(15f),该第二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141),该热交换部(141)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该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对通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该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该过冷却部出口配管使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进行过冷却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以及
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该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而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具有:过冷却芯部(14s),该过冷却芯部使所述制冷剂过冷却;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该过冷却部入口箱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分配给所述过冷却芯部并使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该过冷却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过冷却芯部进行热交换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是所述过冷却部入口箱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箱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所述第二减压入口部。
4.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
冷凝器(12),该冷凝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第一减压部(13),该第一减压部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室外热交换器(14),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部(15),该第二减压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以及
蒸发器(16),该蒸发器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
在将从所述冷凝器到所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所述第一减压部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到所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时,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的容积,
所述第二减压部具有:第二阀芯(15d),该第二阀芯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二阀座(15e),该第二阀座供所述第二阀芯落座;第二减压入口部(15c),该第二减压入口部(15c)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二减压出口部(15f),该第二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141),该热交换部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该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对通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该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该过冷却部出口配管使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进行过冷却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以及
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该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而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所述热交换部具有:热交换芯部(14r),该热交换芯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及热交换部出口箱部(14h),该热交换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热交换芯部进行热交换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具有:过冷却芯部(14s),该过冷却芯部使所述制冷剂过冷却;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该过冷却部入口箱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分配给所述过冷却芯部并使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该过冷却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过冷却芯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是所述热交换部出口箱部、所述过冷却部入口箱部、所述过冷却芯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箱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所述第二减压入口部。
5.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
冷凝器(12),该冷凝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第一减压部(13),该第一减压部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室外热交换器(14),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部(15),该第二减压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以及
蒸发器(16),该蒸发器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
在将从所述冷凝器到所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所述第一减压部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到所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时,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的容积,
所述第二减压部具有:第二阀芯(15d),该第二阀芯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二阀座(15e),该第二阀座供所述第二阀芯落座;第二减压入口部(15c),该第二减压入口部(15c)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二减压出口部(15f),该第二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141),该热交换部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该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对通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该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该过冷却部出口配管使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进行过冷却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以及
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该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而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所述热交换部具有:热交换芯部(14r),该热交换芯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及热交换部出口箱部(14h),该热交换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热交换芯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具有:过冷却芯部(14s),该过冷却芯部使所述制冷剂过冷却;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该过冷却部入口箱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分配给所述过冷却芯部并使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该过冷却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过冷却芯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是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所述第二减压入口部。
6.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
冷凝器(12),该冷凝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第一减压部(13),该第一减压部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室外热交换器(14),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部(15),该第二减压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以及
蒸发器(16),该蒸发器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
在将从所述冷凝器到所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所述第一减压部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到所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时,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的容积,
所述第二减压部具有:第二阀芯(15d),该第二阀芯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二阀座(15e),该第二阀座供所述第二阀芯落座;第二减压入口部(15c),该第二减压入口部(15c)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二减压出口部(15f),该第二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141),该热交换部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该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对通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该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该过冷却部出口配管使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进行过冷却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以及
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该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而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所述热交换部具有:热交换芯部(14r),该热交换芯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及热交换部出口箱部(14h),该热交换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热交换芯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具有:过冷却芯部(14s),该过冷却芯部使所述制冷剂过冷却;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该过冷却部入口箱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分配给所述过冷却芯部并使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该过冷却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过冷却芯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是所述热交换部出口箱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所述过冷却部入口箱部、所述过冷却芯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箱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所述第二减压入口部。
7.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
冷凝器(12),该冷凝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第一减压部(13),该第一减压部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室外热交换器(14),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部(15),该第二减压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以及
蒸发器(16),该蒸发器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
在将从所述冷凝器到所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所述第一减压部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到所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时,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的容积,
所述第二减压部具有:第二阀芯(15d),该第二阀芯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二阀座(15e),该第二阀座供所述第二阀芯落座;第二减压入口部(15c),该第二减压入口部(15c)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二减压出口部(15f),该第二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141),该热交换部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该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对通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该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该过冷却部出口配管使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进行过冷却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以及
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该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而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所述热交换部具有:热交换芯部(14r),该热交换芯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及热交换部出口箱部(14h),该热交换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热交换芯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具有:过冷却芯部(14s),该过冷却芯部使所述制冷剂过冷却;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该过冷却部入口箱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分配给所述过冷却芯部并使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该过冷却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过冷却芯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是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所述第二减压入口部。
8.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
冷凝器(12),该冷凝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第一减压部(13),该第一减压部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室外热交换器(14),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部(15),该第二减压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以及
蒸发器(16),该蒸发器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
在将从所述冷凝器到所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所述第一减压部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到所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时,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的容积,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34、35),该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是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141),该热交换部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该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对通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该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具有: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该过冷却部出口配管使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进行过冷却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以及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该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而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9.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
冷凝器(12),该冷凝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第一减压部(13),该第一减压部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室外热交换器(14),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部(15),该第二减压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以及
蒸发器(16),该蒸发器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
在将从所述冷凝器到所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所述第一减压部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到所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时,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的容积,
所述第二减压部具有:第二阀芯(15d),该第二阀芯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二阀座(15e),该第二阀座供所述第二阀芯落座;第二减压入口部(15c),该第二减压入口部(15c)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二减压出口部(15f),该第二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141),该热交换部(141)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该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对通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该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该过冷却部出口配管使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进行过冷却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以及
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该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而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是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所述第二减压入口部。
10.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
冷凝器(12),该冷凝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第一减压部(13),该第一减压部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室外热交换器(14),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部(15),该第二减压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以及
蒸发器(16),该蒸发器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
在将从所述冷凝器到所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所述第一减压部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到所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时,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的容积,
所述第二减压部具有:第二阀芯(15d),该第二阀芯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二阀座(15e),该第二阀座供所述第二阀芯落座;第二减压入口部(15c),该第二减压入口部(15c)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二减压出口部(15f),该第二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141),该热交换部(141)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该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对通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该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该过冷却部出口配管使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进行过冷却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以及
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该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而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具有:过冷却芯部(14s),该过冷却芯部使所述制冷剂过冷却;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该过冷却部入口箱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分配给所述过冷却芯部并使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该过冷却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过冷却芯部进行热交换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是所述过冷却部入口箱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箱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所述第二减压入口部。
1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
冷凝器(12),该冷凝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第一减压部(13),该第一减压部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室外热交换器(14),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部(15),该第二减压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以及
蒸发器(16),该蒸发器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
在将从所述冷凝器到所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所述第一减压部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到所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时,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的容积,
所述第二减压部具有:第二阀芯(15d),该第二阀芯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二阀座(15e),该第二阀座供所述第二阀芯落座;第二减压入口部(15c),该第二减压入口部(15c)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二减压出口部(15f),该第二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141),该热交换部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该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对通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该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该过冷却部出口配管使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进行过冷却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以及
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该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而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所述热交换部具有:热交换芯部(14r),该热交换芯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及热交换部出口箱部(14h),该热交换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热交换芯部进行热交换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具有:过冷却芯部(14s),该过冷却芯部使所述制冷剂过冷却;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该过冷却部入口箱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分配给所述过冷却芯部并使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该过冷却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过冷却芯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是所述热交换部出口箱部、所述过冷却部入口箱部、所述过冷却芯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箱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所述第二减压入口部。
12.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
冷凝器(12),该冷凝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第一减压部(13),该第一减压部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室外热交换器(14),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部(15),该第二减压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以及
蒸发器(16),该蒸发器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
在将从所述冷凝器到所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所述第一减压部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到所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时,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的容积,
所述第二减压部具有:第二阀芯(15d),该第二阀芯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二阀座(15e),该第二阀座供所述第二阀芯落座;第二减压入口部(15c),该第二减压入口部(15c)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二减压出口部(15f),该第二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141),该热交换部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该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对通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该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该过冷却部出口配管使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进行过冷却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以及
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该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而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所述热交换部具有:热交换芯部(14r),该热交换芯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及热交换部出口箱部(14h),该热交换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热交换芯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具有:过冷却芯部(14s),该过冷却芯部使所述制冷剂过冷却;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该过冷却部入口箱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分配给所述过冷却芯部并使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该过冷却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过冷却芯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是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所述第二减压入口部。
13.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
冷凝器(12),该冷凝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第一减压部(13),该第一减压部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室外热交换器(14),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部(15),该第二减压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以及
蒸发器(16),该蒸发器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
在将从所述冷凝器到所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所述第一减压部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到所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时,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的容积,
所述第二减压部具有:第二阀芯(15d),该第二阀芯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二阀座(15e),该第二阀座供所述第二阀芯落座;第二减压入口部(15c),该第二减压入口部(15c)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二减压出口部(15f),该第二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141),该热交换部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该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对通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该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该过冷却部出口配管使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进行过冷却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以及
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该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而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所述热交换部具有:热交换芯部(14r),该热交换芯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及热交换部出口箱部(14h),该热交换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热交换芯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具有:过冷却芯部(14s),该过冷却芯部使所述制冷剂过冷却;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该过冷却部入口箱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分配给所述过冷却芯部并使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该过冷却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过冷却芯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是所述热交换部出口箱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所述过冷却部入口箱部、所述过冷却芯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箱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所述第二减压入口部。
14.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
冷凝器(12),该冷凝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第一减压部(13),该第一减压部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室外热交换器(14),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部(15),该第二减压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以及
蒸发器(16),该蒸发器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
在将从所述冷凝器到所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所述第一减压部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到所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时,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的容积,
所述第二减压部具有:第二阀芯(15d),该第二阀芯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二阀座(15e),该第二阀座供所述第二阀芯落座;第二减压入口部(15c),该第二减压入口部(15c)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二减压出口部(15f),该第二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141),该热交换部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该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对通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该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该过冷却部出口配管使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进行过冷却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以及
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该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而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所述热交换部具有:热交换芯部(14r),该热交换芯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及热交换部出口箱部(14h),该热交换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热交换芯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具有:过冷却芯部(14s),该过冷却芯部使所述制冷剂过冷却;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该过冷却部入口箱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分配给所述过冷却芯部并使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该过冷却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过冷却芯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是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所述第二减压入口部。
15.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
冷凝器(12),该冷凝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第一减压部(13),该第一减压部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室外热交换器(14),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部(15),该第二减压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蒸发器(16),该蒸发器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
旁通配管(38),该旁通配管形成旁通流路,该旁通流路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第二减压部和所述蒸发器而流动;以及
开闭阀(39),该开闭阀配置于所述旁通配管,且开闭所述旁通流路,
在将从所述冷凝器到所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所述第一减压部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到所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将所述旁通配管中的比所述开闭阀靠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位设为旁通配管入口部(38a)时,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与所述旁通配管入口部的合计容积,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34、35),该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是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141),该热交换部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该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对通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该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配管具有: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该过冷却部出口配管使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进行过冷却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以及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该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而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16.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
冷凝器(12),该冷凝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第一减压部(13),该第一减压部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室外热交换器(14),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部(15),该第二减压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蒸发器(16),该蒸发器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
旁通配管(38),该旁通配管形成旁通流路,该旁通流路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第二减压部和所述蒸发器而流动;以及
开闭阀(39),该开闭阀配置于所述旁通配管,且开闭所述旁通流路,
在将从所述冷凝器到所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所述第一减压部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到所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将所述旁通配管中的比所述开闭阀靠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位设为旁通配管入口部(38a)时,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与所述旁通配管入口部的合计容积,
所述第二减压部具有:第二阀芯(15d),该第二阀芯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二阀座(15e),该第二阀座供所述第二阀芯落座;第二减压入口部(15c),该第二减压入口部(15c)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二减压出口部(15f),该第二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141),该热交换部(141)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该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对通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该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该过冷却部出口配管使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进行过冷却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以及
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该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而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是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所述第二减压入口部。
17.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
冷凝器(12),该冷凝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第一减压部(13),该第一减压部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室外热交换器(14),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部(15),该第二减压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蒸发器(16),该蒸发器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
旁通配管(38),该旁通配管形成旁通流路,该旁通流路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第二减压部和所述蒸发器而流动;以及
开闭阀(39),该开闭阀配置于所述旁通配管,且开闭所述旁通流路,
在将从所述冷凝器到所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所述第一减压部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到所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将所述旁通配管中的比所述开闭阀靠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位设为旁通配管入口部(38a)时,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与所述旁通配管入口部的合计容积,
所述第二减压部具有:第二阀芯(15d),该第二阀芯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二阀座(15e),该第二阀座供所述第二阀芯落座;第二减压入口部(15c),该第二减压入口部(15c)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二减压出口部(15f),该第二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141),该热交换部(141)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该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对通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该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该过冷却部出口配管使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进行过冷却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以及
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该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而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具有:过冷却芯部(14s),该过冷却芯部使所述制冷剂过冷却;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该过冷却部入口箱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分配给所述过冷却芯部并使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该过冷却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过冷却芯部进行热交换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是所述过冷却部入口箱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箱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所述第二减压入口部。
18.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
冷凝器(12),该冷凝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第一减压部(13),该第一减压部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室外热交换器(14),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部(15),该第二减压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蒸发器(16),该蒸发器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
旁通配管(38),该旁通配管形成旁通流路,该旁通流路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第二减压部和所述蒸发器而流动;以及
开闭阀(39),该开闭阀配置于所述旁通配管,且开闭所述旁通流路,
在将从所述冷凝器到所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所述第一减压部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到所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将所述旁通配管中的比所述开闭阀靠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位设为旁通配管入口部(38a)时,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与所述旁通配管入口部的合计容积,
所述第二减压部具有:第二阀芯(15d),该第二阀芯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二阀座(15e),该第二阀座供所述第二阀芯落座;第二减压入口部(15c),该第二减压入口部(15c)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二减压出口部(15f),该第二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141),该热交换部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该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对通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该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该过冷却部出口配管使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进行过冷却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以及
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该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而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所述热交换部具有:热交换芯部(14r),该热交换芯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及热交换部出口箱部(14h),该热交换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热交换芯部进行热交换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具有:过冷却芯部(14s),该过冷却芯部使所述制冷剂过冷却;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该过冷却部入口箱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分配给所述过冷却芯部并使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该过冷却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过冷却芯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是所述热交换部出口箱部、所述过冷却部入口箱部、所述过冷却芯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箱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所述第二减压入口部。
19.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
冷凝器(12),该冷凝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第一减压部(13),该第一减压部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室外热交换器(14),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部(15),该第二减压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蒸发器(16),该蒸发器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
旁通配管(38),该旁通配管形成旁通流路,该旁通流路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第二减压部和所述蒸发器而流动;以及
开闭阀(39),该开闭阀配置于所述旁通配管,且开闭所述旁通流路,
在将从所述冷凝器到所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所述第一减压部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到所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将所述旁通配管中的比所述开闭阀靠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位设为旁通配管入口部(38a)时,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与所述旁通配管入口部的合计容积,
所述第二减压部具有:第二阀芯(15d),该第二阀芯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二阀座(15e),该第二阀座供所述第二阀芯落座;第二减压入口部(15c),该第二减压入口部(15c)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二减压出口部(15f),该第二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141),该热交换部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该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对通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该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该过冷却部出口配管使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进行过冷却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以及
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该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而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所述热交换部具有:热交换芯部(14r),该热交换芯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及热交换部出口箱部(14h),该热交换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热交换芯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具有:过冷却芯部(14s),该过冷却芯部使所述制冷剂过冷却;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该过冷却部入口箱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分配给所述过冷却芯部并使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该过冷却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过冷却芯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是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所述第二减压入口部。
20.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
冷凝器(12),该冷凝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第一减压部(13),该第一减压部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室外热交换器(14),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部(15),该第二减压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蒸发器(16),该蒸发器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
旁通配管(38),该旁通配管形成旁通流路,该旁通流路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第二减压部和所述蒸发器而流动;以及
开闭阀(39),该开闭阀配置于所述旁通配管,且开闭所述旁通流路,
在将从所述冷凝器到所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所述第一减压部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到所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将所述旁通配管中的比所述开闭阀靠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位设为旁通配管入口部(38a)时,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与所述旁通配管入口部的合计容积,
所述第二减压部具有:第二阀芯(15d),该第二阀芯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二阀座(15e),该第二阀座供所述第二阀芯落座;第二减压入口部(15c),该第二减压入口部(15c)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二减压出口部(15f),该第二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141),该热交换部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该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对通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该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该过冷却部出口配管使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进行过冷却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以及
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该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而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所述热交换部具有:热交换芯部(14r),该热交换芯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及热交换部出口箱部(14h),该热交换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热交换芯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具有:过冷却芯部(14s),该过冷却芯部使所述制冷剂过冷却;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该过冷却部入口箱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分配给所述过冷却芯部并使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该过冷却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过冷却芯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是所述热交换部出口箱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所述过冷却部入口箱部、所述过冷却芯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箱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所述第二减压入口部。
2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
冷凝器(12),该冷凝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第一减压部(13),该第一减压部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室外热交换器(14),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部(15),该第二减压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膨胀;
蒸发器(16),该蒸发器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
旁通配管(38),该旁通配管形成旁通流路,该旁通流路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第二减压部和所述蒸发器而流动;以及
开闭阀(39),该开闭阀配置于所述旁通配管,且开闭所述旁通流路,
在将从所述冷凝器到所述第一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冷凝器出口部、将从所述第一减压部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到所述第二减压部为止的所述制冷剂所流通的部位中的规定部位设为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将所述旁通配管中的比所述开闭阀靠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位设为旁通配管入口部(38a)时,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与所述旁通配管入口部的合计容积,
所述第二减压部具有:第二阀芯(15d),该第二阀芯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二阀座(15e),该第二阀座供所述第二阀芯落座;第二减压入口部(15c),该第二减压入口部(15c)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二减压出口部(15f),该第二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二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141),该热交换部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该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对通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该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过冷却部出口配管(34),该过冷却部出口配管使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进行过冷却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以及
过冷却部旁通配管(35),该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而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
所述热交换部具有:热交换芯部(14r),该热交换芯部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及热交换部出口箱部(14h),该热交换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热交换芯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具有:过冷却芯部(14s),该过冷却芯部使所述制冷剂过冷却;过冷却部入口箱部(14i),该过冷却部入口箱部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分配给所述过冷却芯部并使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过冷却部出口箱部(14p),该过冷却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过冷却芯部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制冷剂汇集并流入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出口部是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所述过冷却部出口配管、所述过冷却部旁通配管以及所述第二减压入口部。
22.根据权利要求8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的容积。
23.根据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冷凝器出口配管(32),该冷凝器出口配管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一减压部,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是所述冷凝器出口配管。
24.根据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具有:冷凝器芯部(12c),该冷凝器芯部使所述制冷剂冷凝;冷凝器出口箱部(12e),该冷凝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冷凝器芯部冷凝的所述制冷剂汇集;以及冷凝器出口(12b),该冷凝器出口使通过所述冷凝器出口箱部汇集的所述制冷剂流出,
所述第一减压部具有:第一阀芯(13d),该第一阀芯(13d)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一阀座(13e),该第一阀座(13e)供所述第一阀芯落座;第一减压入口部(13c),该第一减压入口部(13c)相比于所述第一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一减压出口部(13f),该第一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一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是所述冷凝器出口箱部及所述第一减压入口部。
25.根据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一减压部的冷凝器出口配管(32),
所述冷凝器具有:冷凝器芯部(12c),该冷凝器芯部使所述制冷剂冷凝;冷凝器出口箱部(12e),该冷凝器出口箱部使通过所述冷凝器芯部冷凝的所述制冷剂汇集;以及冷凝器出口(12b),该冷凝器出口使通过所述冷凝器出口箱部汇集的所述制冷剂流出,
所述第一减压部具有:第一阀芯(13d),该第一阀芯(13d)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一阀座(13e),该第一阀座(13e)供所述第一阀芯落座;第一减压入口部(13c),该第一减压入口部(13c)相比于所述第一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一减压出口部(13f),该第一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一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是所述冷凝器出口箱部、所述冷凝器出口配管以及所述第一减压入口部。
26.根据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具有:冷凝部(121),该冷凝部(121)使所述制冷剂冷凝;冷凝器贮液部(122),该冷凝器贮液部对从所述冷凝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冷凝器过冷却部(123),该冷凝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冷凝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第一减压部具有:第一阀芯(13d),该第一阀芯(13d)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一阀座(13e),该第一阀座(13e)供所述第一阀芯落座;第一减压入口部(13c),该第一减压入口部(13c)相比于所述第一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一减压出口部(13f),该第一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一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是所述冷凝器过冷却部以及所述第一减压入口部。
27.根据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冷凝器出口配管(32),该冷凝器出口配管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一减压部,
所述冷凝器具有:冷凝部(121),该冷凝部(121)使所述制冷剂冷凝;冷凝器贮液部(122),该冷凝器贮液部对从所述冷凝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以及冷凝器过冷却部(123),该冷凝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冷凝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所述第一减压部具有:第一阀芯(13d),该第一阀芯(13d)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一阀座(13e),该第一阀座(13e)供所述第一阀芯落座;第一减压入口部(13c),该第一减压入口部(13c)相比于所述第一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一减压出口部(13f),该第一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一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是所述冷凝器过冷却部、所述冷凝器出口配管以及所述第一减压入口部。
28.根据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减压部具有:第一阀芯(13d),该第一阀芯(13d)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一阀座(13e),该第一阀座(13e)供所述第一阀芯落座;第一减压入口部(13c),该第一减压入口部(13c)相比于所述第一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一减压出口部(13f),该第一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一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是所述冷凝器中的所述制冷剂成为液相的部位、以及所述第一减压入口部。
29.根据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减压部具有:第一阀芯(13d),该第一阀芯(13d)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一阀座(13e),该第一阀座(13e)供所述第一阀芯落座;第一减压入口部(13c),该第一减压入口部(13c)相比于所述第一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一减压出口部(13f),该第一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一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冷凝器出口部是所述冷凝器中的所述制冷剂成为液相的部位、所述冷凝器出口配管以及所述第一减压入口部。
30.根据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配管(33),该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配管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是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配管。
31.根据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减压部具有:第一阀芯(13d),该第一阀芯(13d)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一阀座(13e),该第一阀座(13e)供所述第一阀芯落座;第一减压入口部(13c),该第一减压入口部(13c)相比于所述第一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一减压出口部(13f),该第一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一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室外热交换器入口(14a),该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流入;热交换部入口箱部(14g),该热交换部入口箱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入口流入的所述制冷剂进行分配;以及热交换芯部(14r),该热交换芯部使通过所述热交换部入口箱部分配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是所述第一减压出口部以及所述热交换部入口箱部。
32.根据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配管(33),该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配管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
所述第一减压部具有:第一阀芯(13d),该第一阀芯(13d)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减压量;第一阀座(13e),该第一阀座(13e)供所述第一阀芯落座;第一减压入口部(13c),该第一减压入口部(13c)相比于所述第一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及第一减压出口部(13f),该第一减压出口部相比于所述第一阀座位于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室外热交换器入口(14a),该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流入;热交换部入口箱部(14g),该热交换部入口箱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入口流入的所述制冷剂进行分配;以及热交换芯部(14r),该热交换芯部使通过所述热交换部入口箱部分配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部是所述第一减压出口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入口配管以及所述热交换部入口箱部。
33.根据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部(141),该热交换部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142),该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对通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所述制冷剂的剩余部分;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143),该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对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进行过冷却;以及过冷却旁通部(144),该过冷却旁通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贮液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制冷剂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过冷却部而流动。
CN201780046078.9A 2016-07-26 2017-07-18 制冷循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4776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6363 2016-07-26
JP2016146363A JP6623962B2 (ja) 2016-07-26 2016-07-26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CT/JP2017/025870 WO2018021083A1 (ja) 2016-07-26 2017-07-18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7668A CN109477668A (zh) 2019-03-15
CN109477668B true CN109477668B (zh) 2021-03-30

Family

ID=61016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607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477668B (zh) 2016-07-26 2017-07-18 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89447B2 (zh)
JP (1) JP6623962B2 (zh)
CN (1) CN109477668B (zh)
DE (1) DE112017003778T5 (zh)
WO (1) WO20180210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38535B2 (ja) * 2017-09-21 2021-03-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213628B2 (ja) * 2018-06-29 2023-01-27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09539614B (zh) * 2018-11-09 2019-10-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能量调节方法
KR20210130320A (ko) * 2020-04-21 2021-11-0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 시스템
CN112720040B (zh) * 2020-12-04 2022-05-27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冷却装置及冷却控制方法
US11976840B2 (en) * 2021-01-11 2024-05-07 Rheem Manufacturing Company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air conditioning units having a subcooling lin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29344Y2 (zh) * 1973-08-15 1977-07-05
JP2003207219A (ja) * 2002-01-18 2003-07-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3254641A (ja) * 2002-02-28 2003-09-10 Showa Denko Kk 冷凍システム、冷凍サイクル用凝縮装置及びその装置の冷媒出口構造
JP2006284074A (ja) * 2005-03-31 2006-10-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却装置の制御装置
CN102997558A (zh) * 2011-09-07 2013-03-27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冰箱
CN103604245A (zh) * 2013-07-22 2014-02-26 陈恩鉴 一种装有能效增大器的蒸气压缩式空调系统
CN203908104U (zh) * 2013-12-27 2014-10-29 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 制冷剂质量补偿热泵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29344A (en) 1975-08-30 1977-03-05 Brother Ind Ltd Machine with automatic thread cutter
JPH0282060A (ja) * 1988-09-19 1990-03-22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
JP3644077B2 (ja) * 1995-07-18 2005-04-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
JP2000055483A (ja) * 1998-08-11 2000-02-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その施工方法
JP4608834B2 (ja) * 2001-09-18 2011-01-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4361019A (ja) * 2003-06-05 2004-12-24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JP4679401B2 (ja) * 2006-03-20 2011-04-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2549356B (zh) * 2009-08-17 2014-12-24 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具有改进的热回收特征的热泵冷却器
WO2012120868A1 (ja) * 2011-03-07 2012-09-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929372B2 (ja) 2011-04-04 2016-06-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DE102012205200B4 (de) 2011-04-04 2020-06-18 Denso Corporation Kältemittelkreislaufvorrichtung
JP6097065B2 (ja) * 2012-12-12 2017-03-15 サンデ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JP2014119150A (ja) * 2012-12-14 2014-06-30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WO2017098795A1 (ja) 2015-12-10 2017-06-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114440B2 (ja) 2016-05-16 2017-04-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接続端子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29344Y2 (zh) * 1973-08-15 1977-07-05
JP2003207219A (ja) * 2002-01-18 2003-07-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3254641A (ja) * 2002-02-28 2003-09-10 Showa Denko Kk 冷凍システム、冷凍サイクル用凝縮装置及びその装置の冷媒出口構造
JP2006284074A (ja) * 2005-03-31 2006-10-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却装置の制御装置
CN102997558A (zh) * 2011-09-07 2013-03-27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冰箱
CN103604245A (zh) * 2013-07-22 2014-02-26 陈恩鉴 一种装有能效增大器的蒸气压缩式空调系统
CN203908104U (zh) * 2013-12-27 2014-10-29 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 制冷剂质量补偿热泵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23962B2 (ja) 2019-12-25
US20190154311A1 (en) 2019-05-23
JP2018017427A (ja) 2018-02-01
US10989447B2 (en) 2021-04-27
WO2018021083A1 (ja) 2018-02-01
DE112017003778T5 (de) 2019-04-18
CN109477668A (zh) 2019-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69042B (zh) 制冷循环装置
US11299014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09477668B (zh) 制冷循环装置
US11498391B2 (en) Air conditioner
CN109983287B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8779942B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7636401B (zh) 制冷循环装置
US11383583B2 (en) Thermal management device for vehicle
JP6201434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7923662B (zh) 热泵系统
WO2015194107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0914082B (zh) 空调装置
CN111278670B (zh) 车辆用热管理系统
WO2018042859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9642755B (zh) 制冷循环装置
WO2020213537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20176824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4793444A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7472744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7194180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7010239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