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58444A - 一种曲轴皮带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曲轴皮带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58444A
CN109458444A CN201710797196.5A CN201710797196A CN109458444A CN 109458444 A CN109458444 A CN 109458444A CN 201710797196 A CN201710797196 A CN 201710797196A CN 109458444 A CN109458444 A CN 1094584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rail
centrifugal pendulum
wheel hub
supporting element
end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9719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58444B (zh
Inventor
肖小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Motor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Motor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79719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58444B/zh
Publication of CN1094584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584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584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584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32Friction members
    • F16H55/36Pulle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22Compensation of inertia forces
    • F16F15/26Compensation of inertia forces of crankshaft systems using solid masses, other than the ordinary piston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i.e. masses connected through a kinematic mechanism or gear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32Friction members
    • F16H55/36Pulleys
    • F16H2055/366Pulleys with means providing resilience or vibration dam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Pulle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曲轴皮带轮,包括带轮和轮毂,所述带轮包括沿周向的皮带槽和设于该皮带槽轴向一端的端板,所述皮带槽与所述端板围合形成容纳腔,所述轮毂的一端伸入所述容纳腔与所述端板相连,所述轮毂与所述皮带槽的内周壁之间依次设有橡胶圈、惯性环;还包括数量为3n的离心摆,其中,n为正整数,各所述离心摆位于所述容纳腔,并环绕所述轮毂均匀分布,且各所述离心摆到所述轮毂的距离相同;各所述离心摆均通过支撑件连接于所述端板,所述端板设有沿周向延伸的若干第一滑轨,各所述支撑件插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滑轨,并能够在所述第一滑轨内滑动。本发明所提供曲轴皮带轮,可有效隔离发动机的振动,且功能稳定可靠,便于在车体内部安装。

Description

一种曲轴皮带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零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曲轴皮带轮。
背景技术
曲轴皮带轮,又称曲轴扭转减振皮带轮,用于与曲轴前端相连,其主要功能是降低曲轴的扭转振动,并输出曲轴的扭矩,以驱动水泵、空压机、发电机等附件皮带传动系统的运转。
传统的曲轴皮带轮,如汽车发动机上普遍使用的橡胶皮带轮,可有效削减发动机在高速区域下的扭振,但由于橡胶的刚度较大,橡胶制的皮带轮并不能隔离发动机低阶次的角振动,即低转速下的转速波动。当较高的角振动作用于曲轴前端时,将会导致皮带的打滑和发动机附件系统的抖动异响,尤其是对于曲轴角振动较大的三缸或四缸发动机,严重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及使用寿命。
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方案是在发动机附件系统中增加OAD(Overrunning Alternator Decouple,即单向解耦合器)、OAP(Overrunning AlternatorPulley,即单向离合器)等部件,以减轻曲轴角振动对发动机附件系统的影响,但上述OAD、OAP等部件价格较高,使得汽车发动机的成本较高。
此时,现有技术中还存在的方案是设置曲轴隔振器,以隔离曲轴扭转振动对发动机附件系统的影响,市场上常见的曲轴隔振器有弹簧类隔振器、橡胶类隔振器或者由二者进行串、并联组合而成的双级或多级隔振器。
弹簧类隔振器是目前市场上较为主流的隔振产品,其能承受较高的热负荷,动静态刚度稳定,但生产工艺较为复杂,生产成本很高。此外,弹簧类隔振器的突出缺点是需要分开布置TVD(Tensional Vibration Damper,即扭振减振器)轮和皮带轮,这就导致隔振器的轴向总长度较长,不利于在车体内部布置安装。
橡胶类隔振器虽然能够做到紧凑布置,但对温度的敏感性较高,如果橡胶材料的耐温性能不高,使用过程中,橡胶会发生热老化,进而存在开裂失效的风险,隔振可靠性较差。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隔振功能稳定可靠、且便于在车体内部安装的曲轴皮带轮,仍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隔振功能稳定可靠、且便于在车体内部安装的曲轴皮带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曲轴皮带轮,包括带轮和轮毂,所述带轮包括沿周向的皮带槽和设于该皮带槽轴向一端的端板,所述皮带槽与所述端板围合形成容纳腔,所述轮毂的一端伸入所述容纳腔与所述端板相连,所述轮毂与所述皮带槽的内周壁之间依次设有橡胶圈、惯性环;还包括数量为3n的离心摆,其中,n为正整数,各所述离心摆位于所述容纳腔,并环绕所述轮毂均匀分布,且各所述离心摆到所述轮毂的距离相同;各所述离心摆均通过支撑件连接于所述端板,所述端板设有沿周向延伸的若干第一滑轨,各所述支撑件插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滑轨,并能够在所述第一滑轨内滑动。
本发明所提供曲轴皮带轮,除具有传统的橡胶圈与惯性环组合,以削减发动机在高速区域下的扭振外,其还设有数量为3n的离心摆,各离心摆通过两支撑件可滑动地连接于相应的第一滑轨。
由于皮带轮与曲轴为刚性连接,二者之间可同步进行转动,当发动机转速稳定时,皮带轮也可稳定转动,各离心摆处于平衡位置,相对端板处于静止状态;发动机转速变化(加速或减速)时,皮带轮可同步产生变化,此时,在惯性力作用下,各离心摆仍会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进而与皮带轮出现角速度差,各离心摆可沿设于端板的第一滑轨滑动,并偏离平衡位置转向与皮带轮加速度相反的一侧,对皮带轮产生拖曳力,以抑制皮带轮(曲轴)的扭矩波动,从而可消除或削弱发动机的扭振。
应当知晓,发动机不平衡的激励主要包括旋转惯性力和往复惯性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旋转惯性力矩和往复惯性力矩,现有技术中通过对称布置法等可有效平衡上述旋转惯性力,又根据活塞运动方程及曲柄排列理论等,往复惯性力中影响最为显著的为二阶往复惯性力。
经过本发明的深入研究,当离心摆的数量为3的倍数时,各离心摆的转动不会引入额外的二阶不平衡力,不会对曲轴造成额外的负荷,并可有效平衡上述的二阶往复惯性力;且通过控制各离心摆的参数,可有效消除发动机低速下的转速波动。
此外,由于各离心摆的体积较小,可直接于皮带轮的容纳腔中,占用空间较小,对皮带轮在发动机内的安装影响较小;而较之现有技术中的橡胶类隔振器,各离心摆通常为钢材等金属材料制备,其耐温性能好,隔振功能稳定;且较之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OAD、OAP,设置上述离心摆的成本较低,可大幅降低整车的制造及安装成本。
可选地,各所述离心摆均通过两所述支撑件连接于所述端板。
可选地,还包括传动板,所述传动板固定于所述轮毂,并与所述端板围合形成隔振腔,各所述离心摆设于所述隔振腔中;所述传动板设有沿周向延伸的若干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与所述第一滑轨一一对应设置,以使所述支撑件的两端部能够分别插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滑轨、所述第二滑轨。
可选地,所述第一滑轨、所述第二滑轨均为弧形滑轨,且其弧形开口朝向所述轮毂。
可选地,各所述离心摆设有沿周向延伸的第三滑轨,所述支撑件穿过所述第三滑轨,并插接于所述第一滑轨;所述离心摆能够相对所述支撑件、沿所述第三滑轨的延伸方向滑动。
可选地,所述第三滑轨为弧形滑轨,且其弧形开口背离所述轮毂。
可选地,所述第一滑轨、所述第二滑轨、所述第三滑轨、所述支撑件的相接触处均设有减磨涂层。
可选地,所述支撑件为滚柱,该滚柱的外周具有两限位板,两所述限位板沿所述支撑件的轴向间隔分布;安装时,所述滚柱的两端部能够分别插接于所述第一滑轨、所述第二滑轨,所述离心摆位于两所述限位板之间,两所述限位板能够限制所述支撑件、所述离心摆的轴向位移。
可选地,所述端板具有朝内凹陷的第一凹陷部,所述传动板具有朝内凹陷的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能够插接于所述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及所述轮毂设有对应的定位孔,还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能够穿过设于所述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所述轮毂的定位孔,以将所述带轮、所述传动板固定于所述轮毂。
可选地,各所述离心摆的内端面、外端面均设有橡胶层。
可选地,所述端板设有沿周向均匀分布的若干减重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曲轴皮带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图1的局部剖面结构图;
图4为图1的爆炸图;
图5为图4中离心摆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带轮、11皮带槽、12端板、121第一滑轨、122减重孔、123第一凹陷部;
2轮毂、3橡胶圈、4惯性环;
5离心摆、51第三滑轨、52橡胶层;
6支撑件、61限位板;
7传动板、71第二滑轨、72第二凹陷部;
8定位孔、81定位件、9轴瓦;
A容纳腔、B隔振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文中所述“若干”是指数量不确定的多个,通常为两个以上;且当采用“若干”表示某几个部件的数量时,并不表示这些部件的数量相同。
本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词,仅是为了便于区分结构相同或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结构或部件,并不表示对顺序的某种特殊限定。
请参考图1-5,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曲轴皮带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图1的剖视图,图3为图1的局部剖面结构图,图4为图1的爆炸图,图5为图4中离心摆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曲轴皮带轮,包括带轮1和轮毂2,带轮1包括沿周向的皮带槽11和设于该皮带槽11轴向一端的端板12,皮带槽11与端板12围合形成容纳腔A;轮毂2的一端伸入容纳腔A与端板12相连,轮毂2与皮带槽11内周壁之间依次设有橡胶圈3、惯性环4,轮毂2、橡胶圈3及惯性环4可组合形成传统的TVD轮,以削减发动机在高速区域下的扭振。
具体而言,轮毂2与带轮1可以同轴设置,上述橡胶圈3可压装于轮毂2与惯性环4之间,以实现TVD轮的组装;皮带槽11的内周壁还可以压装有轴瓦9,带轮1与惯性环4之间通过该轴瓦9实现间隙配合,进而保证带轮1与惯性环4之间的相对转动。
需要说明,上述包含轮毂2、橡胶圈3、惯性环4等部件的TVD轮是现有技术中较为成熟的技术,本发明仅是对其进行应用,其具体的技术细节等不属于本发明的核心内容,故在此不做赘述;当然,现有技术中关于TVD轮的任何记载在本发明中均可使用。
本发明所提供曲轴皮带轮,还包括若干离心摆5,各离心摆5位于容纳腔A中,并环绕轮毂2均匀分布,且各离心摆5到轮毂2的距离相同,使得各离心摆5的形心可以位于与轮毂2轴线相垂直的平面内,且以该平面与轮毂2轴线的交点画圆,各离心摆5的形心可以位于同一圆周上。
各离心摆5均通过支撑件6连接于端板12,端板12上设有沿周向延伸的若干第一滑轨121,各支撑件6插接于对应的第一滑轨121,并能够在第一滑轨121内滑动。
由于皮带轮与曲轴为刚性连接,二者之间可同步进行转动,当发动机转速稳定时,皮带轮也可稳定转动,各离心摆5处于平衡位置,相对端板12(皮带轮)处于静止状态;当发动机转速变化(加速或减速)时,皮带轮可同步产生变化,此时,在惯性力作用下,各离心摆5仍会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进而与皮带轮产生角速度差,各离心摆5可沿设于端板12的第一滑轨121滑动,并偏离平衡位置转向与皮带轮加速度相反的一侧,对皮带轮产生拖曳力,以抑制皮带轮(曲轴)的扭矩波动,从而可消除或削弱发动机的扭振。
应当知晓,发动机不平衡的激励主要包括旋转惯性力和往复惯性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旋转惯性力矩和往复惯性力矩,现有技术中通过对称布置法等可有效平衡上述旋转惯性力,又根据活塞运动方程及曲柄排列理论等,往复惯性力中影响最为显著的为二阶往复惯性力。
对于三缸机,发动机本身的二阶往复惯性力是平衡的;而对于四缸机,其二阶往复惯性力是不平衡的,并沿竖直方向作用于曲轴。
如果采用数量为2n或其他值(非3n)的离心摆5均匀布置,二阶往复惯性力在某两个相对的离心摆5上,会出现与该离心摆5所产生的离心力相负叠加的作用效果,影响离心摆5本身运动的稳定性,进而对曲轴传动系统造成额外的振动冲击;如果采用3n个离心摆5均匀布置的方案,则可很好地平衡四缸机的二阶往复惯性力,同时,又不会引入额外的二阶不平衡力,不会对曲轴传动系统造成额外的振动冲击。上述描述中,n为正整数。
经研究、计算,加入离心摆5后,皮带轮的转动惯量增加值为:
其中,ΔJ为转动惯量的增加值,mp为离心摆5的质量,r为离心摆5的悬挂点到轮毂2轴线的距离,l为离心摆5的摆长,e为离心摆5的质心偏离该离心摆5两悬挂点连线中点的距离,γ则为需要隔离的振动阶次。
根据上述公式,若取γ2则ΔJ可趋向于无穷大,离心摆5即相当于一个转动惯量无穷大的飞轮,理论上,此时皮带轮可稳定运转,发动机将不承受外界干扰力的影响。
进一步地,通过控制上述r、l、e等参数的具体值,离心摆5对任意γ阶次的振动均可产生有效隔离,但如前所述,对发动机影响最为严重的为主阶次振动,对于三缸机而言,其主阶次为1.5阶,对于四缸机而言,其主阶次为2阶。故而,可通过控制上述各参数,使得离心摆5能够对上述主阶次进行有效隔离即可。
安装时,由于各离心摆5的体积较小,可直接将其设于皮带轮的容纳腔A中,占用空间较小,对皮带轮在发动机内的安装影响较小;且较之现有技术中的OAD、OAP等部件,设置上述离心摆5的成本较低,可大幅降低整车的制造及安装成本。
对于单一的离心摆5,其可通过两支撑件6插接于第一滑轨121中,也可通过一个或多个支撑件6支撑。
比较而言,离心摆5通过单个支撑件6支撑,则会形成单摆结构,在起停突变等转速急剧变化的工况下,离心摆5将产生大幅度摆动,各离心摆5之间、离心摆5与带轮1之间均可能产生撞击,不仅会导致离心摆5的转动受阻,难以平衡发动机扭振,还会导致各部件的磨损加剧,影响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曲轴皮带轮的使用寿命,当然,也可通过调整支撑件6的形状,例如,可将支撑件6设置为截面为长条形的柱体,其与第一滑轨121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情况;当离心摆5通过两支撑件6支撑时,两支撑件6本身即会对离心摆5的摆动方向进行限制,可避免起停突变时离心摆5的大范围摆动;而当支撑件6为多个时,若各支撑件6没有在同一个方向设置,则会导致离心摆5的转动受阻,若沿同一方向设置,则可实现与两支撑件6时相同的技术效果,但显然,支撑件6的数量越多,其安装过程就越复杂。
上述离心摆5的主体可以为钢材等金属材料经机加工制备,较之现有技术中的橡胶类隔振器,其耐温性能更好,隔振功能更为稳定。
如图5所示,离心摆5的内端面、外端面均可以设有橡胶层52,以对其内端面、外端面形成有效保护。具体而言,该橡胶层52可以由氟橡胶模压或注射到离心摆5所形成,以确保橡胶层52与离心摆5主体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氟橡胶具有较好的耐高温性能,可较大程度地避免使用过程中高温老化的情形。
上述各支撑件6可以与第一滑轨121一一对应设置,即一条第一滑轨121中仅插接一个支撑件6,该第一滑轨121的长度即为该支撑件6的滑动行程;或者,也可以是设于同一离心摆5的两支撑件6插接于同一第一滑轨121中,此时,该第一滑轨121的长度与两支撑件6间距的差值为支撑件6的滑动行程。本发明实施例优选采用前者实施方式,如此,各支撑件6相互之间不易产生影响,也更便于双支撑点离心摆5模型的构建及各参数的计算。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曲轴皮带轮,其还可以包括传动板7,传动板7可以固定于轮毂2,并与端板12围合形成隔振腔B,各离心摆5可以设于隔振腔B中,以避免离心摆5与带轮1内部其他部件产生干涉,同时,也可使得各离心摆5的安装结构更为紧凑。
传动板7可以设有沿周向延伸的若干第二滑轨71,第二滑轨71可以与第一滑轨121一一对应设置,使得支撑件6的两端能够分别插接于对应的第一滑轨121、第二滑轨71中,以对支撑件6的轴向两端进行可靠支撑,进而保证离心摆5的可靠连接。
上述第一滑轨121、第二滑轨71均可以为弧形滑轨,且其弧形开口可以朝向轮毂2,使得起停突变时,各离心摆5能够沿相应滑轨、绕轮毂2的周向进行转动,以更好地平衡发动机运转过程中的扭振。
在此,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对第一滑轨121、第二滑轨71所对应圆心角的大小、轨道长度等做具体的限定,只要保证各离心摆5可以正常运转,且在运转过程中相互之间以及与皮带轮内部其他部件(端板12、传动板7)之间不会产生干涉即可;上述第一滑轨121、第二滑轨71的尺寸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不同,其具体结构、尺寸可根据实际安装需求而定。
上述第一滑轨121、第二滑轨71均可以为孔型结构,支撑件6的两端部可以分别从上述两滑轨中伸出,具体可参考图3,此时,支撑件6与两滑轨的搭接长度较大,有利于保证支撑件6的可靠连接。
基于图3中所示状态,支撑件6两端部伸出相应滑轨的部分,其外周壁上还可以设有限位部,以对支撑件6的轴向运动进行限位,进而避免支撑件6沿轴向滑出第一滑轨121或第二滑轨122的情形。
上述第一滑轨121、第二滑轨71也可以为槽型结构,此时,当支撑件6的端部插接于相应滑轨时,其可以搭接于该槽型结构的侧壁,并与槽底间隙配合,以避免对支撑件6的运动产生干涉。
比较而言,孔型结构的第一滑轨121、第二滑轨7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方案,首先,其可扩大支撑件6与两滑轨的搭接长度,保证支撑件6的可靠连接;其次,滑动过程中不存在支撑件6与槽底相抵、导致滑动受阻的情形,支撑件6的滑动更为顺畅;再次,该孔型结构的滑轨还可以作为安装、检修时的观察孔,以便查看第一滑轨121、第二滑轨71的对应情况及各支撑件6的滑动情况;此外,较之槽型结构,孔型结构可更大程度地降低皮带轮的重量,有利于整车减重。
如图4、图5所示,上述各离心摆5可以设有沿周向延伸的第三滑轨51,支撑件6可以穿过第三滑轨51,并插接于第一滑轨121、第二滑轨71。
采用这种结构,支撑件6的两端部可分别搭接于第一滑轨121、第二滑轨71,而其中部则可挂接该离心摆5;转动过程中,离心摆5不仅能够随支撑件6沿第一滑轨121、第二滑轨71转动,离心摆5还可以相对支撑件6、沿第三滑轨51的延伸方向进行滑动。如此,当发生转速波动时,离心摆5的转动范围更大,更有利于平衡发动机的扭振。
上述第三滑轨51也可以为弧形滑轨,且其弧形开口可以背离轮毂2,通过调整该弧形滑轨圆心的位置,可使得离心摆5的质心朝外偏离该离心摆5两悬挂点连线的中点,进而使得e为正值。如此,根据前述公式,设置较小的r即可使得与γ2相等,各离心摆5距离轮毂2轴线的距离可以更近,安装结构可更为紧凑,进而保证在不改变现有带轮1尺寸的前提下能够对各离心摆5进行安装。
上述离心摆5的质心也可以朝内偏离该离心摆5两悬挂点连线的中点,虽然此时e为负值,但只要带轮1内部具有足够的安装空间,以保证各离心摆5能够安装即可。
基于上述第三滑轨51的设置,可对支撑件6的结构进行进一步地改进。
以图3为视角,该支撑件6的主体可以为滚柱,该滚柱的外周可以设有两限位板61,两限位板61沿支撑件6的轴向间隔分布,当滚柱的两端部分别插接于第一滑轨121、第二滑轨71中时,离心摆5可以位于两限位板61之间。
支撑件6设有限位板61处的径向尺寸可以大于第一滑轨121、第二滑轨71及第三滑轨51的宽度,以避免支撑件6沿轴向滑出上述的三个滑轨;且两限位板61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厚度,以避免转动过程中离心摆5与端板12或传动板7撞击,及由此而导致的离心摆5转动受阻、磨损加快的情形,具体而言,通过上述两限位板61,可使得离心摆5与端板12、传动板7之间的距离均保持在1mm以上,以较大程度地确保离心摆5能够自由转动。上述滑轨的“宽度”是指与滑轨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滑轨两侧壁之间的距离,反映于附图3中,即是相应滑轨的上下侧壁的间距。
上述限位板61具体可以为环板,并环绕滚柱的外周设置;或者,限位板61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立板,当为多个时,各立板可以沿滚柱的外周均匀分布。而无论该限位板61设置为何种形式,只要能够起到前述的限位、限距的作用即可。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考图3,限位板61朝向离心摆5的一面,可以具有朝向离心摆5、径向尺寸逐渐缩小的锥形导向面。如此,在转动过程中,当离心摆5向端板12或传动板7靠近、并接触相应锥形导向面时,在该锥形导向面的导向作用下,离心摆5可自发向支撑件6的中部靠近,以远离端板12或传动板7。
生产安装时,两限位板61中,一者可以与滚柱固定连接,而另一者可以与滚柱可拆卸地连接,以便于支撑件6在端板12、离心摆5及传动板7之间的安装;或者,也可以先固定安装其中一者,在对皮带轮进行组装时,再对另一限位板61进行安装。其安装过程可参考如下:仍以图3为视角,该支撑件6在初始时刻仅固定安装有左限位板,在对皮带轮进行组装时,可先将支撑件6的左端部插接于第一滑轨121中,然后再将离心摆5自支撑件6的右端套入,之后再将右限位板通过焊接、粘结、卡接或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于离心摆5的右侧,最后再将传动板7套接于支撑件6的右端。
上述第一滑轨121、第二滑轨71、第三滑轨51及支撑件6的相互接触处均可以设有减磨涂层,以减小相互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延长各部件的使用寿命。
具体而言,该减磨涂层可以为PTFE(Poly Tetra Fluor Ethylene,即聚四氟乙烯)材料,这种材料的摩擦系数极低,可有效减小各部件之间的摩擦力;此外,这种材料还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耐腐蚀性能,可适应于发动机的使用环境。
请继续参考图3,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对端板12、传动板7与轮毂2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具体的描述。
详细而言,轮毂2伸入容纳腔A的一端可以具有小径部,该小径部与轮毂2主体之间可以形成台阶面;端板12可以具有朝内凹陷的第一凹陷部123,传动板7可以具有朝内凹陷的第二凹陷部72,第一凹陷部123、第二凹陷部72均为桶形结构,且该桶形结构的底部均可以设有安装孔。上述“内”是指朝向容纳腔A的方向。
在安装时,上述第一凹陷部123可以插接于第二凹陷部72,以使得第一凹陷部123的底部可以与第二凹陷部72的底部相贴合;然后,通过该安装孔将端板12、传动板7过盈压装于轮毂2的小径部,并使得第二凹陷部72的底部与轮毂2的台阶面相贴合,以实现带轮1、传动板7与轮毂2的固定连接。应当理解,上述第一凹陷部123、第二凹陷部72分别设于端板12、传动板7的中部,以便对带轮1、传动板7进行中心定位。
上述第一凹陷部123、第二凹陷部72的底部与轮毂2的台阶面上均可以设有定位孔8,在安装时,可旋转调整带轮1、传动板7的压装角度,以使得设于带轮1、传动板7及轮毂2的定位孔8的轴线相重合,以便控制设于端板12、传动板7的滑轨的对应关系,进而可通过销钉等定位件81插接于三者的定位孔8中,以实现带轮1、传动板7及轮毂2的同步转动。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仅在端板12设置第一凹陷部123,而传动板7则为平板,进而采用上述相同的方式对端板12、传动板7、轮毂2进行固定,也可以实现上述技术效果,但轮毂2伸入容纳腔A部分的长度相对较长。
再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凹陷部123、第二凹陷部72也可以均为筒形结构,进而在该筒形结构的侧壁、轮毂2的侧壁设置前述的定位孔8,然后通过定位件81穿过设于三者的定位孔8,也可实现端板12、传动板7、轮毂2的固定连接。
为进一步地降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皮带轮的重量,上述端板12上还可以设有若干减重孔122,且各减重孔122可以沿端板12的周向均匀分布,以保证带轮1本身转动过程中的平衡。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曲轴皮带轮,包括带轮(1)和轮毂(2),所述带轮(1)包括沿周向的皮带槽(11)和设于该皮带槽(11)轴向一端的端板(12),所述皮带槽(11)与所述端板(12)围合形成容纳腔(A),所述轮毂(2)的一端伸入容纳腔(A)与所述端板(12)相连,所述轮毂(2)与所述皮带槽(11)的内周壁之间依次设有橡胶圈(3)、惯性环(4),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数量为3n的离心摆(5),其中,n为正整数,各所述离心摆(5)位于所述容纳腔(A)中,并环绕所述轮毂(2)均匀分布,且各所述离心摆(5)到所述轮毂(2)的距离相同;
各所述离心摆(5)均通过支撑件(6)连接于所述端板(12),所述端板(12)设有沿周向延伸的若干第一滑轨(121),各所述支撑件(6)插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滑轨(121),并能够在所述第一滑轨(121)内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曲轴皮带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离心摆(5)均通过两所述支撑件(6)连接于所述端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曲轴皮带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动板(7),所述传动板(7)固定于所述轮毂(2),并与所述端板(12)围合形成隔振腔(B),各所述离心摆(5)设于所述隔振腔(B)中;
所述传动板(7)设有沿周向延伸的若干第二滑轨(71),所述第二滑轨(71)与所述第一滑轨(121)一一对应设置,以使所述支撑件(6)的两端部能够分别插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滑轨(121)、所述第二滑轨(7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曲轴皮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轨(121)、所述第二滑轨(71)均为弧形滑轨,且其弧形开口朝向所述轮毂(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曲轴皮带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离心摆(5)设有沿周向延伸的第三滑轨(51),所述支撑件(6)穿过所述第三滑轨(51),并插接于所述第一滑轨(121);
所述离心摆(5)能够相对所述支撑件(6)、沿所述第三滑轨(51)的延伸方向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曲轴皮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滑轨(51)为弧形滑轨,且其弧形开口背离所述轮毂(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曲轴皮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轨(121)、所述第二滑轨(71)、所述第三滑轨(51)、所述支撑件(6)的相接触处均设有减磨涂层。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曲轴皮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6)为滚柱,该滚柱的外周具有两限位板(61),两所述限位板(61)沿所述支撑件(6)的轴向间隔分布;
安装时,所述滚柱的两端部能够分别插接于所述第一滑轨(121)、所述第二滑轨(71),所述离心摆(5)位于两所述限位板(61)之间,两所述限位板(61)能够限制所述支撑件(6)、所述离心摆(5)的轴向位移。
9.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曲轴皮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12)具有朝内凹陷的第一凹陷部(123),所述传动板(7)具有朝内凹陷的第二凹陷部(72),所述第一凹陷部(123)能够插接于所述第二凹陷部(72);
所述第一凹陷部(123)、所述第二凹陷部(72)及所述轮毂(2)设有对应的定位孔(8),还包括定位件(81),所述定位件(81)能够穿过设于所述第一凹陷部(123)、所述第二凹陷部(72)、所述轮毂(2)的定位孔(8),以将所述带轮(1)、所述传动板(7)固定于所述轮毂(2)。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曲轴皮带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离心摆(5)的内端面、外端面均设有橡胶层(52)。
11.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曲轴皮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12)设有沿周向均匀分布的若干减重孔(122)。
CN201710797196.5A 2017-09-06 2017-09-06 一种曲轴皮带轮 Active CN1094584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97196.5A CN109458444B (zh) 2017-09-06 2017-09-06 一种曲轴皮带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97196.5A CN109458444B (zh) 2017-09-06 2017-09-06 一种曲轴皮带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58444A true CN109458444A (zh) 2019-03-12
CN109458444B CN109458444B (zh) 2022-02-01

Family

ID=65606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97196.5A Active CN109458444B (zh) 2017-09-06 2017-09-06 一种曲轴皮带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58444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70901A2 (en) * 2001-06-28 2003-01-02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Rotor
CN202203371U (zh) * 2011-08-25 2012-04-25 成都市西菱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复合曲轴减振皮带轮
JP2013050135A (ja) * 2011-08-30 2013-03-14 Nok Corp 回転変動吸収ダンパプーリ
CN202971826U (zh) * 2012-09-07 2013-06-05 宁海亿维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发动机曲轴多级减震器
KR20140003055A (ko) * 2012-06-29 2014-01-09 한국파워트레인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풀리
JP2014114900A (ja) * 2012-12-11 2014-06-26 Nok Corp プーリにおける回転バランス調整構造
CN105822722A (zh) * 2016-06-12 2016-08-03 上海萨克斯动力总成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双离心摆的汽车减振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70901A2 (en) * 2001-06-28 2003-01-02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Rotor
CN202203371U (zh) * 2011-08-25 2012-04-25 成都市西菱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复合曲轴减振皮带轮
JP2013050135A (ja) * 2011-08-30 2013-03-14 Nok Corp 回転変動吸収ダンパプーリ
KR20140003055A (ko) * 2012-06-29 2014-01-09 한국파워트레인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풀리
CN202971826U (zh) * 2012-09-07 2013-06-05 宁海亿维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发动机曲轴多级减震器
JP2014114900A (ja) * 2012-12-11 2014-06-26 Nok Corp プーリにおける回転バランス調整構造
CN105822722A (zh) * 2016-06-12 2016-08-03 上海萨克斯动力总成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双离心摆的汽车减振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58444B (zh) 202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15317B2 (en) Centrifugal pendulum
JP5473933B2 (ja) 回転数適応型の動吸振器を備えた力伝達装置および減衰特性を改善するための方法
CN104081082A (zh)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CN108713113A (zh) 振动衰减装置及其设计方法
KR20020022054A (ko) 저속에서 엔진이 작동하는 동안의 비주기성을 줄이기 위한수단을 포함하는 내연 기관
KR20170019453A (ko) 원심력 추를 구비한 클러치 디스크
CN103398013A (zh) 涡轮分子泵
EP0634588B1 (en) Rotating body and machine that uses it
CN109458444A (zh) 一种曲轴皮带轮
CN103906950A (zh) 车辆用流体传动装置
JPH08247218A (ja) 回転軸の回転変動およびねじり振動抑制装置
US9588524B2 (en) Vibration control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8700157A (zh) 振动衰减装置
JPH10184799A (ja) 増速型振り子式動吸振器
JP2000213600A (ja) 遠心振り子式吸振器
CN103032325A (zh) 螺杆压缩机
JP4258591B2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JP2019015316A (ja) 内燃機関の振動低減装置
US6652334B1 (en) Flywheel structure with an internally mounted torsional damper
RU2006143733A (ru) Способ комплексной вибродиагностики подшипников качения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JP2000274489A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JPH08114252A (ja) フライホイール
JPH0640992Y2 (ja) エンジンのフライホイール装置
JP7410769B2 (ja) 回転子、および回転子のバランス調整方法
RU2701418C1 (ru) Метод динамического контроля эффективности прямого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механ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в системе "приводной двигатель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 поршневой компрессо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