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86525A - 由柱以及梁构成的结构体的加强结构以及加强部件 - Google Patents

由柱以及梁构成的结构体的加强结构以及加强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86525A
CN109386525A CN201810902318.7A CN201810902318A CN109386525A CN 109386525 A CN109386525 A CN 109386525A CN 201810902318 A CN201810902318 A CN 201810902318A CN 109386525 A CN109386525 A CN 1093865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part
fixed
bolt
end pieces
fl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023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86525B (zh
Inventor
田中秀宣
高桥秀明
野崎哲夫
原佳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itree Scarlet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ritree Scarlet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317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9060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ritree Scarlett Corp filed Critical Tritree Scarlet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3865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865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865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865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7/00Connections of rods or tubes, e.g. of non-circular section, mutually, including resilient connections
    • F16B7/18Connections of rods or tubes, e.g. of non-circular section, mutually, including resilient connections using screw-thread elements
    • F16B7/185Connections of rods or tubes, e.g. of non-circular section, mutually, including resilient connections using screw-thread elements with a node elemen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体的加强结构以及加强部件。一对加强零件(15)以彼此的固定部(19a)夹入梁(5)的腹板(9)的方式配置。加强零件(15)利用螺栓(21a)固定于梁(5)的腹板(9)上。以夹入凸缘(7b)的方式,在与固定部(19b)对置的部位配置有端部件(13)。在用固定部(19b)和端部件(13)夹入梁(5)的一方的凸缘(7b)的状态下,加强零件(15)的固定部(19b)与端部件(13)在凸缘(7b)的外方利用螺栓(21b)进行接合。加强零件(15)的固定部(19a)与固定部(19b)的交叉部附近(角部的外表面),与梁(5)的腹板(9)与凸缘(7b)的交叉部附近接触。

Description

由柱以及梁构成的结构体的加强结构以及加强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由柱以及梁构成的结构体固定加强部件的结构体的加强结构等。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一种方法,其例如像方杖、支柱那样,对由柱以及梁构成的结构体倾斜地固定加强部件,从而加强结构体。例如,在原有的柱、梁固定加强部件,从而能够加强原有的结构体。这种加强部件例如通过焊接而与柱、梁接合。
另外,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其在由H型钢构成的柱、梁的凸缘,利用板来固定加强部件,而不是通过焊接(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777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对柱、梁例如在高处焊接加强部件的情况下,有时在高处中焊珠等飞溅,在进行焊接作业时,不能在下方同时进行其他作业,作业效率差。另外,在严禁火的工厂等无法进行焊接作业。
另一方面,根据如专利文献1那样不进行焊接而在柱、梁固定加强部件的方法,不能避免上述的问题。但是,如专利文献1那样,若在H型钢的凸缘部固定加强部件,则当施加力时,存在凸缘部发生变形而在柱与梁之间不能充分传递力的危险。另外,由于利用多个螺栓,因此为了固定而需要较多的作业时间。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体的加强结构以及加强部件,其作业性优越,且能够有效地加强由柱以及梁构成的结构体。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所述的目的,第一发明是一种由柱以及梁构成的结构体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应力传递部件;端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应力传递部件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以及加强零件,其能够用螺栓与所述端部件固定,所述柱或所述梁中的至少一方由H型钢构成,所述加强零件具有: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二固定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以预定的角度形成,至少一对所述加强零件以用所述第一固定部夹入所述H型钢的腹板的方式配置,并用螺栓固定于所述柱或所述梁上,并且在用各个所述加强零件的所述第二固定部和所述端部件夹入所述H型钢的一方的凸缘的状态下,用螺栓接合所述加强零件与所述端部件,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交叉部附近,与所述H型钢的所述腹板与所述凸缘的交叉部附近接触,在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前端侧与所述凸缘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应力传递部件相对于所述柱或所述梁倾斜地配置,所述应力传递部件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柱或所述梁或地板部。
优选所述端部件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向所述凸缘的外方伸出,在伸出部利用螺栓进行接合。
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端部件向所述凸缘的外方伸出,在伸出部利用螺栓接合所述端部件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在所述伸出部,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端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向对置的所述第二固定部或所述端部件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中的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端部件的距离,小于所述凸缘的厚度也可。
在该情况下,优选所述突出部中的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端部件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前端侧与所述凸缘之间的间隙。
也可以在所述伸出部,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端部件之间配置间隔件。
优选所述间隔件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前端侧与所述凸缘之间的间隙。
所述端部件设置于所述应力传递部件的两端,所述应力传递部件的一方的端部利用所述加强零件固定于所述柱上,所述应力传递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利用所述加强零件固定于所述梁上也可。
贯穿所述腹板且将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柱或所述梁上的螺栓,还可以是直径比接合所述端部件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螺栓还小的螺栓。
贯穿所述腹板且将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柱或所述梁上的螺栓的根数,还可以少于接合所述端部件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螺栓的根数。
根据第一发明,由于加强零件以夹入H型钢的腹板的方式用螺栓固定,用螺栓接合加强零件与应力传递部件,因此无需焊接作业。
另外,由于加强零件的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的交叉部附近,与H型钢的腹板与凸缘的交叉部附近接触,从而来自应力传递部件的力直接传递到腹板,因此能够将力切实地传递到柱或梁。尤其,若在第二固定部的前端侧与凸缘之间形成间隙,则力不直接传递到凸缘,因此能够抑制凸缘的变形等。
另外,端部件与第二固定部在凸缘的外方利用螺栓进行接合,从而无需在凸缘设置螺纹孔。
另外,在伸出部,在第二固定部与端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形成突出部,使突出部中的两者的距离小于凸缘的厚度,从而能够缩短伸出部中的螺栓的露出长度。即,能够缩短未用第二固定部或端部件约束的螺栓的长度。因此,向第二固定部与端部件互相平行偏移的方向施加力,即使在对螺栓施加剪切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螺栓的变形。
另外,使突出部中的第二固定部与端部件的距离,小于第二固定部的前端侧与凸缘之间的间隙,从而在拧入螺栓时,能够确保第二固定部的前端侧与凸缘之间的间隙29,能够切实地进行第二固定部与H型钢之间的应力传递。
另外,即使在第二固定部与端部件之间配置间隔件,也能够缩短伸出部中的螺栓的露出长度。
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使间隔件与第二固定部的距离,大于第二固定部的前端侧与凸缘之间的间隙,从而在拧入螺栓时,也能够确保第二固定部的前端侧与凸缘之间的间隙29,能够切实地进行第二固定部与H型钢之间的应力传递。
另外,在应力传递部件的两端固定端部件,将应力传递部件的一方的端部利用加强零件固定于柱上,将应力传递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利用加强零件固定于梁上,从而能够使加强部件作为方杖而发挥功能。
另外,使固定腹板与第一固定部的螺栓,成为直径比接合端部件与第二固定部的螺栓还小的螺栓,从而能够缩小形成于腹板上的螺纹孔。因此,能够使腹板的强度降低变得最小。
同样地,即使固定腹板与第一固定部的螺栓的根数,少于接合端部件与第二固定部的螺栓的根数,也能够缩小形成于腹板上的螺纹孔。因此,能够使腹板的强度降低变得最小。
第二发明是一种加强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应力传递部件;端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应力传递部件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以及加强零件,其能够用螺栓与所述端部件固定,所述加强零件具有: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二固定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以预定的角度形成,相对于与所述第一固定部正交且经过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交叉部的虚拟线,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前端侧不接触,在所述虚拟线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形成间隙。
所述第二固定部,在与和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交叉部相反侧的端部附近的底面,具有向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在所述突出部形成螺栓的贯穿孔也可。
根据第二发明,能够得到作业性优越且能够有效地加强原有的结构体的加强部件。
另外,在第二固定部形成突出部,从而在固定于凸缘部时,能够缩小与端部件的间隙。因此,能够缩短在第二固定部与端部件之间露出的螺栓的长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结构体的加强结构以及加强部件,其作业性优越,且能够有效地加强由柱以及梁构成的结构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结构体的加强结构1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加强零件15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加强部件10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结构体的加强结构1的主视图。
图5是结构体的加强结构1a的主视图。
图6是结构体的加强结构1b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加强零件15a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加强零件15b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加强零件15b的另一个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加强零件15f的另一个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加强零件15c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
图12的(a)是表示加强零件15g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b)是表示间隔件33a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加强零件15d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
图14是表示加强零件15e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加强零件15e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结构体的加强结构
3:柱
5:梁
7a、7b:凸缘
9:腹板
10、10a、10b、10c、10d、10e、10f、10g:加强部件
11:应力传递部件
13、13a:端部件
15、15a、15b、15c、15d、15e、15f、15g:加强零件
19a、19b:固定部
21a、21b:螺栓
23a、23b、23c、25:孔
27:地板部
29、29a:间隙
31、31a:突出部
33、33a:间隔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体的加强结构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结构体的加强结构1的一部分的立体图。结构体的加强结构1是针对由柱3和梁5构成的结构体的加强结构。
柱3以及梁5是H型钢,分别由腹板9、和设置于腹板9的两端的凸缘7a、7b构成。在柱3与梁5的接合部附近,相对于柱3以及梁5倾斜地固定加强部件10。
加强部件10由应力传递部件11、端部件13、以及加强零件15等构成。在棒状的应力传递部件11的两端部,例如接合板状的端部件13。应力传递部件11的两端部的各个端部件13以互相大致正交的朝向接合。此外,端部件13也可以不是板状,例如可以是预定的形状的铸钢等。另外,应力传递部件11与端部件13既可以一体成形,或也可以将应力传递部件11与端部件13以分体成形并接合。另外,应力传递部件11也可以由分割成多个的部件构成,同样地,端部件13也可以由分割成多个的部件构成。
在柱3以及梁5上用螺栓21a分别固定加强零件15。另外,固定于柱3以及梁5上的各个加强零件15与端部件13,分别用螺栓21b接合。即,由加强部件10连接柱3与梁5。
图2是加强零件15的放大立体图。加强零件15具有作为第一固定部的固定部19a、以及作为第二固定部的固定部19b。固定部19a、19b互相大致正交。另外,如图所示,板状的各个固定部19a、19b彼此在固定部19a、19b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附近,用一对大致三角形状的侧板进行接合。在固定部19a设置有插通螺栓21a的孔23a。另外,在固定部19b设置有插通螺栓21b的孔23b。
图3是加强部件10固定于梁5上的状态的剖视图。此外,由于针对柱3的加强部件10的固定结构也相同,因此只对向梁5的固定结构进行说明,对向柱3的固定状态省略说明。一对加强零件15以利用彼此的固定部19a夹入梁5的腹板9的方式对置而配置。在梁5形成孔25,一对加强零件15的孔23a与腹板9的孔25以在一个直线上排列的方式配置。在孔23a、25中插通螺栓21a。利用螺栓21a在梁5的腹板9上固定加强零件15。
加强零件15的固定部19b在凸缘7b(连接对象的柱3侧的凸缘)的两侧向凸缘的外方伸出。固定部19b的孔23b配置于比凸缘7b还靠外侧的位置。以夹入凸缘7b的方式,在与固定部19b对置的部位配置有端部件13。在端部件13形成孔23c,在孔23b、23c中插通螺栓21b。即,用加强零件15的固定部19b与端部件13夹住梁5的一方的凸缘7b,固定部19b与端部件13在凸缘7b的外方的伸出部利用螺栓21b接合。此外,还可以在端部件13与凸缘7b之间进一步涂敷粘接剂而进行粘接。
在此,加强零件15的固定部19a与固定部19b的交叉部附近的外表面(角部),与梁5的腹板9与凸缘7b的交叉部附近(图中A)接触。此外,在梁5的腹板9与凸缘7b的交叉部附近是圆角形状的情况下,加强零件15的固定部19a与固定部19b的角部的外表面形状还可以做成与圆角形状相对应的形状。
加强零件15与梁5在固定部19a与固定部19b的交叉部附近(角部的外表面)和腹板9与凸缘7b的交叉部附近A进行接触,从而能够用腹板9承受对加强零件15施加的力。例如,当应力传递部件11向柱3方向(图中下方)被拉伸时,来自应力传递部件11的拉伸力,经由端部件13传递到加强零件15,但来自加强零件15的力,在腹板9与凸缘7b的交叉部附近被接住,并由腹板9支撑。
另外,应力传递部件11与端部件13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接合。即,应力传递部件11的中心轴位于腹板9的延长线上。因此,例如,当应力传递部件11从柱3方向(图中下方)被压缩时,来自应力传递部件11的压缩力经由端部件13用腹板9接住。
如此,从加强零件15向梁5的力的传递,不是由于固定部19a与腹板9之间的摩擦力引起的。因此,螺栓21a无需使固定部19a与腹板9之间的摩擦力发挥功能的轴力。即,螺栓21a是,当拉伸力从应力传递部件11传递到加强零件15的螺栓21b的位置时、能够防止一对加强零件15的上部打开的程度的轴力即可。
在此,将腹板9与凸缘7b的交叉部A作为基准,将加强零件15的、从与A的接触部至孔23c为止的距离设为a,将从A至孔23a为止的距离设为b。若对加强零件15在孔23c的位置向下方施加T1的力,则在孔23a的位置,将加强零件15向腹板9方向固定的力(与加强零件15的打开对置的力)T2,是(a/b)·T1以上即可。从而,若能够使距离b大于距离a,则能够使T2小于T1。从而,能够使贯穿腹板9且将固定部19a固定于梁5上的螺栓21a的直径小于接合端部件13与固定部19b的螺栓21b的直径。因此,能够使形成于腹板9上的孔25成为小径,能够使由孔25引起的腹板9的强度降低变得最小。
此外,由于使孔25的位置越远离腹板9与凸缘7b的交叉部A(越靠近凸缘7a),所述的距离b越大,因此能够使针对T1的T2变小。另一方面,若将孔25的位置过度配置于上方,则需要使固定部19a变长,因此存在加强零件15大型化而重量增加的问题。从而,按照适用的螺栓21a的直径,设定孔25的位置即可。
另外,由于使孔23c的位置越靠近腹板9与凸缘7b的交叉部A,所述的距离a越小,因此能够使针对T1的T2变小。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凸缘7b上设置孔,螺栓21b贯穿凸缘7b。
另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单侧并列设置两个加强零件15,用各个加强零件15夹入腹板9。即,对梁5固定有两对加强零件15。如此,利用多对加强零件15,从而能够对每个加强零件15进行小型化。此外,在利用多对加强零件5的情况下,利用包含所有加强零件15的尺寸的端部件13,从而能够将所有的加强零件15一并固定于一个端部件13上,能够将力均匀地传递到所有的加强零件15。
另外,如上所述,用于与腹板9接合的螺栓21a无需较大的轴力。因此,例如,也可以使固定部19a从上部朝向固定部19b侧形成下部扩展形状,形成比固定部19a的上部还宽幅的固定部19b。通过如此,能够在固定部19b中并列设置多个螺栓21b。即,将加强零件15固定于腹板9上的螺栓21a能够设为一根,将与端部件13接合的螺栓21b能够设为多根。
如此,使接合固定部19a与腹板9的螺栓21a的根数少于螺栓21b,从而能够使形成于腹板9上的孔25成为小径,能够使由孔25引起的腹板9的强度降低变得最小。另一方面,使接合固定部19b与端部件13的螺栓21b的根数增多,从而能够切实地进行端部件13与应力传递部件11的应力的传递。
图4是结构体的加强结构1的整体图。加强部件10配置于由柱3和梁5构成的大致矩形的结构的各个角部。在该情况下,应力传递部件11相对于柱3以及梁5倾斜地配置,在应力传递部件11的两端固定有端部件13。另外,应力传递部件11的一方的端部的端部件13利用加强零件15固定于柱3上,应力传递部件11的另一方的端部的端部件13利用加强零件15固定于梁5上。
根据这种结构体的加强结构1,能够使加强部件10作为与柱和梁接合的方杖而发挥功能。此外,加强部件10既可以不配置于用柱3和梁包围的所有的角部上,也可以配置在其一部分。
此外,如图5所示的结构体的加强结构1a那样,应力传递部件11也可以不是棒状。在结构体的加强结构1a中,应力传递部件11以一方的侧面与柱3接触且与此正交的另一方的侧面与梁5接触的方式,由大致三角形的部件构成。如此,应力传递部件11配置于作为连接对象的柱3与梁5之间,只要能够将来自两者中的一方的应力传递到另一方,则其形状不限定。此外,即使在该情况下,应力传递部件11与端部件13既可以一体成形,或还可以将应力传递部件11与端部件13以分体成形并接合。
另外,如图6所示的结构体的加强结构1b那样,还可以使加强部件10作为支柱而发挥功能。在该情况下,加强部件10以倒V字状配置于由柱3和梁5构成的大致矩形的内部。在该情况下,应力传递部件11相对于柱3以及梁5倾斜地配置,在应力传递部件11的一方的端部固定有端部件13,利用加强零件15固定于梁5上。另外,应力传递部件11的另一方的端部利用其他固定部件固定于地板部27上。
如此,在本发明中,若在应力传递部件11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固定有端部件13,并经由加强零件15固定于柱3或梁5中的至少一方,则另一端还可以固定于地板部27等的部位。在该情况下,只有固定加强零件15的柱3或梁5是H型钢即可。即,若柱3或梁5中的至少一方由H型钢构成,并且应力传递部件11的至少一方的端部经由加强零件15与H型钢接合,则应力传递部件11的另一端还可以与H型钢以外的部位接合。另外,在地板部27等较低的部位将应力传递部件11固定于对象物上时,还能够利用焊接。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不利用焊接,就能够将加强部件10固定于柱3或梁5上。另外,由于能够将来自应力传递部件11的力,不是用H型钢的凸缘7b承受,而是以凸缘7b与腹板9的交点附近作为起点而用腹板9承受,因此能够抑制凸缘7b的变形。另外,由于并不是将来自应力传递部件11的力传递到凸缘7b,因此能够减少用于接合固定部19b与端部件13的螺栓21b的根数。
另外,由于固定部19a与腹板9并不是通过摩擦而传递力,因此能够使螺栓21a成为轴力较小的小径的螺栓。因此,能够使孔23a成为小径。
另外,将螺栓21b配置于凸缘7b的外侧,从而无需向凸缘7b进行穿孔加工。
另外,由于加强零件15能够从柱3或梁5的侧面设置,因此例如还能够适用于在柱3的背面侧存在壁的情况、在梁5的上下面存在天花板、地板的场所。因此,还能够容易适用于原有的柱3以及梁5。
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加强部件10a向梁5的固定结构的剖视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起到与加强部件10相同的功能的结构,标注与图1~图3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加强部件10a是与加强部件10大致相同的结构,但利用加强零件15a这一点不同。加强零件15a相对于加强零件15,固定部19b的形态不同。固定部19b的下表面相对于固定部19a未完全正交,设定成稍微锐角。因此,与固定部19a、19b的交叉部附近的外表面,与腹板9与凸缘7b的交叉部附近(图中A)接触,但固定部19b的前端侧,在与凸缘7b之间形成间隙29。即,相对于与固定部19a正交、且经过固定部19a与固定部19b的交叉部的虚拟线,固定部19b的前端侧不接触,在虚拟线与固定部19b之间形成有间隙29。此外,如上所述,在端部件13与凸缘7b之间还可以进一步涂敷粘接剂。
作为加强零件15a与梁5的接触位置,例如能够设为从腹板9距离腹板9的板厚的2~3倍以下的范围。另外,优选在凸缘7b的前端侧,至少在从腹板9(凸缘7b的基部)至凸缘7b的前端为止的长度的1/2以上的范围内形成有间隙29。
此外,为了形成间隙29,对固定部19a,将相同厚度的固定部19b以小于90度的角度接合即可。另外,也可以将固定部19b与固定部19a大致垂直地接合,并且在固定部19b的下表面形成锥形状、阶梯形状。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由于在固定部19b与凸缘7b之间、尤其在凸缘7b的前端侧形成有间隙29,因此能够更切实地抑制从固定部19b向凸缘7b传递力。
以下,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加强部件10b向梁5的固定结构的剖视图。加强部件10b是与加强部件10a大致相同的结构,但利用加强零件15b这一点不同。加强零件15b相对于加强零件15a,固定部19b的形态不同。
如上所述,固定部19b与端部件13向凸缘7b的外方伸出,在伸出部利用螺栓21b接合端部件13与固定部19b。在伸出部,固定部19b形成有向对置的端部件13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1。即,固定部19b,在与和固定部19a的交叉部相反侧的端部附近的底面,具有向与固定部19a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31。在突出部31形成有孔23b。
通过形成突出部31,从而突出部31与端部件13之间的间隙小于凸缘7b的厚度。在此,优选在突出部31中的固定部19b与端部件13之间形成有间隙29a。通过如此,能够防止例如由于突出部31中的固定部19b或端部件13的厚度偏差等,突出部31中的固定部19b与端部件13接触,从而不能拧入螺栓21b的情况。
另外,优选突出部31中的固定部19b与端部件13的间隙29a的大小(图中C),小于固定部19b的前端侧与凸缘7b之间的间隙29的大小(图中B)。通过如此,即使在拧入螺栓21b并且突出部31中的固定部19b与端部件13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固定部19b的前端侧与凸缘7b之间的间隙29。因此,能够切实地进行固定部19b的前端侧与凸缘7b之间的应力传递。此外,也可以没有间隙29a。即,固定部19b与端部件13也可以接触。如此,固定部19b与端部件13的距离也可以为零。
此外,如图9所示,不仅在固定部19b设置突出部31,还在端部件13a形成向对置的固定部19b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1a也可。即使在该情况下,也优选在突出部31、31a中的固定部19b与端部件13a之间形成间隙29a,并且小于固定部19b的前端侧与凸缘7b之间的间隙29。如此,若在固定部19b与端部件13、13a中的至少一方,形成向对置的固定部19b或端部件13、13a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1、31a,则能够得到上述的效果。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若在固定部19b与端部件13中的至少一方,形成向对置的固定部19b或端部件13、13a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1、31a,则能够缩短未用固定部19b或端部件13、13a约束的螺栓21b的露出长度,并且能够抑制由剪切力引起的螺栓21b的变形。
尤其,通过使突出部31中的固定部19b与端部件13、13a的间隙29a,小于固定部19b的前端侧与凸缘7b之间的间隙29,从而即使充分拧入螺栓21b,也能够切实地进行固定部19b的前端侧与凸缘7b之间的应力传递。
以下,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加强部件10f向梁5的固定结构的剖视图。加强部件10f是与加强部件10a等大致相同的结构,但利用加强零件15f以及间隔件33这一点不同。加强零件15f相对于加强零件15a、15b,未形成突出部。
间隔件33是具有贯穿孔的筒状部件,螺栓21b插通于贯穿孔。此外,也可以在间隔件33的内表面设置内螺纹,并且使其与螺栓21b进行螺纹结合。另外,也可以不是筒状,而是一方开口的截面C字状的部件。优选间隔件33与固定部19b的间隙29a的大小,小于固定部19b的前端侧与凸缘7b之间的间隙29的大小。通过如此,即使在拧入螺栓21b并且经由间隔件33而固定部19b与端部件13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固定部19b的前端侧与凸缘7b之间的间隙29。因此,能够切实地进行固定部19b的前端侧与凸缘7b之间的应力传递。此外,也可以没有间隙29a。
以下,进一步对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加强部件10c向梁5的固定结构的剖视图。加强部件10c是与加强部件10b大致相同的结构,但利用加强零件15c这一点不同。加强零件15c相对于加强零件15b,螺栓21a、21b的配置不同。如此,螺栓21a、21b还可以配置多个。
另外,即使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代替突出部31而利用间隔件。图12(a)是表示加强部件10g向梁5的固定结构的剖视图。加强部件10g是与加强部件10f大致相同的结构,但利用加强零件15g这一点不同。加强零件15g相对于加强零件15f,螺栓21a、21b的配置不同。另外,在代替间隔件33而利用间隔件33a这一点不同。
图12(b)是表示间隔件33a的俯视图。间隔件33a起到与间隔件33相同的功能,但具有多个C字状的切口。如此,能够根据螺栓21b的根数,利用具有多个切口数量的间隔件33a。此外,即使在该情况下,既可以形成多个贯穿孔,也可以对每一个螺栓21b利用间隔件33。
另外,图13所示的加强部件10d是与加强部件10c大致相同的结构,但利用加强零件15d这一点不同。加强零件15c中,固定部19a、19b彼此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用一对大致三角形状的侧板进行接合,但加强零件15d中,固定部19a、19b彼此利用配置于大致中央的大致三角形状的板材进行接合。如此,对固定部19a、19b彼此进行连接而加强的部件的形态不做限制。
另外,图14是表示加强零件15e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利用加强零件15e的加强部件10e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加强零件15e例如是铸件,并不是接合所述的板部件而形成。如此,固定部19a、19b既可以不是板状,固定部19a、固定部19b以及连接两者的部位也可以一体构成,例如,在加强零件15e中,使施加更大应力的部位的壁厚增厚而提高刚性,将应力较小的部位作为薄壁而能够实现轻量化。
如此,加强零件能够适用各种形态,此外,所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够互相组合。例如,在图11~图15中,突出部31并不是必须的,另外,既可以代替突出部31形成突出部31a,或者同时形成突出部31和突出部31a,也可以利用间隔件33、33a。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受所述的实施方式的限制。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则显然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这些例子也当然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结构体的加强结构,由柱以及梁构成,其特征在于,具备:
应力传递部件;
端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应力传递部件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以及
加强零件,其能够用螺栓与所述端部件固定,
所述柱或所述梁中的至少一方由H型钢构成,
所述加强零件具有: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二固定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以预定的角度形成,
至少一对所述加强零件以用所述第一固定部夹入所述H型钢的腹板的方式配置,并用螺栓固定于所述柱或所述梁上,并且在用各个所述加强零件的所述第二固定部和所述端部件夹入所述H型钢的一方的凸缘的状态下,用螺栓接合所述加强零件与所述端部件,
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交叉部附近,与所述H型钢的所述腹板与所述凸缘的交叉部附近接触,在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前端侧与所述凸缘之间形成间隙,
所述应力传递部件相对于所述柱或所述梁倾斜地配置,所述应力传递部件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柱或所述梁或地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体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部件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向所述凸缘的外方伸出,在伸出部利用螺栓进行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体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伸出部,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端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向对置的所述第二固定部或所述端部件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中的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端部件的距离,小于所述凸缘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构体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中的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端部件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前端侧与所述凸缘之间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体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伸出部,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端部件之间配置间隔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结构体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件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前端侧与所述凸缘之间的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体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部件设置于所述应力传递部件的两端,
所述应力传递部件的一方的端部利用所述加强零件固定于所述柱上,
所述应力传递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利用所述加强零件固定于所述梁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体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贯穿所述腹板且将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柱或所述梁上的螺栓,是直径比接合所述端部件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螺栓还小的螺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体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贯穿所述腹板且将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柱或所述梁上的螺栓的根数,少于接合所述端部件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螺栓的根数。
10.一种加强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应力传递部件;
端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应力传递部件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以及
加强零件,其能够用螺栓与所述端部件固定,
所述加强零件具有: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二固定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以预定的角度形成,
相对于与所述第一固定部正交且经过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交叉部的虚拟线,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前端侧不接触,在所述虚拟线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形成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强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固定部,在与和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交叉部相反侧的端部附近的底面,具有向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在所述突出部形成螺栓的贯穿孔。
CN201810902318.7A 2017-08-09 2018-08-09 由柱以及梁构成的结构体的加强结构以及加强部件 Active CN1093865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4273 2017-08-09
JP2017-154273 2017-08-09
JP2018031745A JP6990601B2 (ja) 2017-08-09 2018-02-26 柱および梁からなる構造体の補強構造および補強部材
JP2018-031745 2018-02-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86525A true CN109386525A (zh) 2019-02-26
CN109386525B CN109386525B (zh) 2021-07-30

Family

ID=65418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02318.7A Active CN109386525B (zh) 2017-08-09 2018-08-09 由柱以及梁构成的结构体的加强结构以及加强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86525B (zh)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827999D0 (en) * 1988-03-28 1989-01-05 Hitachi Metals Ltd Joint structure for connecting beam to column
CN1119693A (zh) * 1993-07-09 1996-04-03 古川宽文 钢结构接头的连接材料与连接方法
JPH08291559A (ja) * 1995-04-24 1996-11-05 Kajima Corp 柱・梁接合部構造
JPH10115002A (ja) * 1997-10-31 1998-05-06 Kajima Corp 鉄骨構造の柱とはりの接合方法および接合金物
JPH10299079A (ja) * 1997-04-23 1998-11-10 Nkk Corp 柱梁の接合構造
CN1641126A (zh) * 2004-06-11 2005-07-20 佐藤孝典 钢管与h型钢的交叉连接方法
CN1752367A (zh) * 2004-09-24 2006-03-29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察设计研究院 一种钢结构梁柱节点构件
US7497054B2 (en) * 2001-06-06 2009-03-03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Column-and-beam join structure
CN101476397A (zh) * 2009-01-15 2009-07-08 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钢屋架与砼柱铰接的厂房屋盖整体顶升方法
CN101525906A (zh) * 2008-03-05 2009-09-09 株式会社Itec 钢架柱及钢架梁的接合结构
CN102363979A (zh) * 2011-11-15 2012-02-29 福州大学 一种通过角钢连接的高延性钢结构梁柱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CN202559528U (zh) * 2012-03-30 2012-11-28 浙江致远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强抗震型钢结构
CN202627190U (zh) * 2012-04-01 2012-12-26 河南杭萧钢构有限公司 一种钢结构梁支撑
CN103348066A (zh) * 2011-02-07 2013-10-09 正八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格栅支撑梁的机械接合装置
CN104060549A (zh) * 2014-06-30 2014-09-24 长安大学 基于栓接角钢的钢桥面外变形疲劳加固构造
CN203977304U (zh) * 2014-06-30 2014-12-03 长安大学 钢桥面外变形疲劳的冷加固构造
JP6068840B2 (ja) * 2011-06-30 2017-01-25 矢作建設工業株式会社 柱梁架構の耐震補強構造
CN206015880U (zh) * 2016-08-20 2017-03-15 深圳雅致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钢结构梁柱的连接结构
CN206279622U (zh) * 2016-11-29 2017-06-27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新型h型钢柱与h型钢梁的连接节点
JP6227869B2 (ja) * 2012-01-31 2017-11-08 株式会社安藤・間 骨組構造、及び骨組構造の補強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827999D0 (en) * 1988-03-28 1989-01-05 Hitachi Metals Ltd Joint structure for connecting beam to column
CN1119693A (zh) * 1993-07-09 1996-04-03 古川宽文 钢结构接头的连接材料与连接方法
JPH08291559A (ja) * 1995-04-24 1996-11-05 Kajima Corp 柱・梁接合部構造
JPH10299079A (ja) * 1997-04-23 1998-11-10 Nkk Corp 柱梁の接合構造
JPH10115002A (ja) * 1997-10-31 1998-05-06 Kajima Corp 鉄骨構造の柱とはりの接合方法および接合金物
US7497054B2 (en) * 2001-06-06 2009-03-03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Column-and-beam join structure
CN1641126A (zh) * 2004-06-11 2005-07-20 佐藤孝典 钢管与h型钢的交叉连接方法
CN1752367A (zh) * 2004-09-24 2006-03-29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察设计研究院 一种钢结构梁柱节点构件
CN101525906A (zh) * 2008-03-05 2009-09-09 株式会社Itec 钢架柱及钢架梁的接合结构
CN101476397A (zh) * 2009-01-15 2009-07-08 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钢屋架与砼柱铰接的厂房屋盖整体顶升方法
CN103348066A (zh) * 2011-02-07 2013-10-09 正八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格栅支撑梁的机械接合装置
JP6068840B2 (ja) * 2011-06-30 2017-01-25 矢作建設工業株式会社 柱梁架構の耐震補強構造
CN102363979A (zh) * 2011-11-15 2012-02-29 福州大学 一种通过角钢连接的高延性钢结构梁柱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JP6227869B2 (ja) * 2012-01-31 2017-11-08 株式会社安藤・間 骨組構造、及び骨組構造の補強方法
CN202559528U (zh) * 2012-03-30 2012-11-28 浙江致远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强抗震型钢结构
CN202627190U (zh) * 2012-04-01 2012-12-26 河南杭萧钢构有限公司 一种钢结构梁支撑
CN104060549A (zh) * 2014-06-30 2014-09-24 长安大学 基于栓接角钢的钢桥面外变形疲劳加固构造
CN203977304U (zh) * 2014-06-30 2014-12-03 长安大学 钢桥面外变形疲劳的冷加固构造
CN206015880U (zh) * 2016-08-20 2017-03-15 深圳雅致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钢结构梁柱的连接结构
CN206279622U (zh) * 2016-11-29 2017-06-27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新型h型钢柱与h型钢梁的连接节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86525B (zh) 2021-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82233B1 (ja) パネル接合構造
WO2013039128A1 (ja) 梁と柱との接合構造および接合部材
JP2016176216A (ja) 仕口部の接合装置、仕口部の接合構造、及び仕口部の接合方法
JP6990601B2 (ja) 柱および梁からなる構造体の補強構造および補強部材
JP2009197559A (ja) 接続構造
CN109386525A (zh) 由柱以及梁构成的结构体的加强结构以及加强部件
JP5869814B2 (ja) 梁と柱との接合構造
JP2007291803A (ja) 柱と梁の接合構造
JP5909117B2 (ja) 柱と梁との接合構造
JP7070890B2 (ja) 仕口部構造
JP5243816B2 (ja) 制震ダンパー
JP6298271B2 (ja) 柱と梁との接合構造および補強部材
JP2020111930A (ja) 木質梁接合構造
JP5759317B2 (ja) 梁と柱との接合構造および接合部材
JP5969774B2 (ja) 柱と梁との接合構造
JP6440419B2 (ja) プレキャスト部材の継手構造
KR101895230B1 (ko) 강재구조물 연결결합 구조
KR102276565B1 (ko) 강관 기둥 연결구조
JP2007169983A (ja) 鉄骨造フレームにおけるブレース用接合金物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ブレースの接合部構造
JP2017155464A (ja) 柱梁接合構造
JP5123687B2 (ja) 梁・梁接合構造及び柱・梁接合構造
CN108457375B (zh) 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束组合构件
JP2017179838A (ja) ハイブリッド構造材
TWM597791U (zh) 由柱以及梁構成的結構體的加強結構以及加強部件
JP6302177B2 (ja) 座屈拘束ブレース、柱梁接続部の補強構造及び建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