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7791U - 由柱以及梁構成的結構體的加強結構以及加強部件 - Google Patents

由柱以及梁構成的結構體的加強結構以及加強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97791U
TWM597791U TW109202371U TW109202371U TWM597791U TW M597791 U TWM597791 U TW M597791U TW 109202371 U TW109202371 U TW 109202371U TW 109202371 U TW109202371 U TW 109202371U TW M597791 U TWM597791 U TW M59779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fixing portion
aforementioned
flange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23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秀宣
高橋秀明
野崎哲夫
原佳祐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森科嘉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森科嘉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森科嘉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023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97791U/zh
Publication of TWM5977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97791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 Rod-Shaped Construction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是有關於由柱以及梁構成的結構體的加強結構以及加強部件。 本創作提供一種結構體的加強結構以及加強部件。一對加強零件以彼此的固定部夾入梁的腹板的方式配置。加強零件利用螺栓固定於梁的腹板上。以夾入凸緣的方式,在與固定部對置的部位配置有端部件。在用固定部和端部件夾入梁的一方的凸緣的狀態下,加強零件的固定部與端部件在凸緣的外方利用螺栓進行接合。加強零件的固定部與固定部的交叉部附近(角部的外表面),與梁的腹板與凸緣的交叉部附近接觸。

Description

由柱以及梁構成的結構體的加強結構以及加強部件
本創作是有關於由柱以及梁構成的結構體的加強結構以及加強部件。本創作涉及對由柱以及梁構成的結構體固定加強部件的結構體的加強結構等。
以往,存在一種技術,其例如像方杖、支柱那樣,對由柱以及梁構成的結構體傾斜地固定加強部件,從而加強結構體。例如,在原有的柱、梁固定加強部件,從而能夠加強原有的結構體。這種加強部件例如通過焊接而與柱、梁接合。
另外,還存在另一種技術,其在由H型鋼構成的柱、梁的凸緣,利用板來固定加強部件,而不是通過焊接(專利文獻1)。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177797號公報
新型欲解決之課題
本創作係提出由柱以及梁構成的結構體的加強結構以及加強部件。依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但是,在對柱、梁例如在高處焊接加強部件的情況下,有時在高處中焊珠等飛濺,在進行焊接作業時,不能在下方同時進行其他作業,作業效率差。另外,在嚴禁火的工廠等無法進行焊接作業。
另一方面,根據如專利文獻1那樣不進行焊接而在柱、梁固定加強部件的技術,不能避免上述的問題。但是,如專利文獻1那樣,若在H型鋼的凸緣部固定加強部件,則當施加力時,存在凸緣部發生變形而在柱與梁之間不能充分傳遞力的危險。另外,由於利用多個螺栓,因此為了固定而需要較多的作業時間。
本創作是鑒於這種問題而做出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結構體的加強結構以及加強部件,其作業性優越,且能夠有效地加強由柱以及梁構成的結構體。 用於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了達到前述的目的,第一創作是一種由柱以及梁構成的結構體的加強結構,其特徵在於,具備:應力傳遞部件;端部件,其設置於前述應力傳遞部件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以及加強零件,其能夠用螺栓與前述端部件固定,前述柱或前述梁中的至少一方由H型鋼構成,前述加強零件具有: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二固定部,其相對於前述第一固定部以預定的角度形成,至少一對前述加強零件以用前述第一固定部夾入前述H型鋼的腹板的方式配置,並用螺栓固定於前述柱或前述梁上,並且在用各個前述加強零件的前述第二固定部和前述端部件夾入前述H型鋼的一方的凸緣的狀態下,用螺栓接合前述加強零件與前述端部件,前述第一固定部與前述第二固定部的交叉部附近,與前述H型鋼的前述腹板與前述凸緣的交叉部附近接觸,在前述第二固定部的前端側與前述凸緣之間形成間隙,前述應力傳遞部件相對於前述柱或前述梁傾斜地配置,前述應力傳遞部件的另一端固定於前述柱或前述梁或地板部。
優選前述端部件與前述第二固定部向前述凸緣的外方伸出,在伸出部利用螺栓進行接合。
前述第二固定部與前述端部件向前述凸緣的外方伸出,在伸出部利用螺栓接合前述端部件與前述第二固定部,在前述伸出部,在前述第二固定部與前述端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向對置的前述第二固定部或前述端部件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前述突出部中的前述第二固定部與前述端部件的距離,小於前述凸緣的厚度也可。
在該情況下,優選前述突出部中的前述第二固定部與前述端部件的距離,小於前述第二固定部的前端側與前述凸緣之間的間隙。
也可以在前述伸出部,在前述第二固定部與前述端部件之間配置間隔件。
優選前述間隔件與前述第二固定部的距離,小於前述第二固定部的前端側與前述凸緣之間的間隙。
前述端部件設置於前述應力傳遞部件的兩端,前述應力傳遞部件的一方的端部利用前述加強零件固定於前述柱上,前述應力傳遞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利用前述加強零件固定於前述梁上也可。
貫穿前述腹板且將前述第一固定部固定於前述柱或前述梁上的螺栓,還可以是直徑比接合前述端部件與前述第二固定部的螺栓還小的螺栓。
貫穿前述腹板且將前述第一固定部固定於前述柱或前述梁上的螺栓的根數,還可以少於接合前述端部件與前述第二固定部的螺栓的根數。
根據第一創作,由於加強零件以夾入H型鋼的腹板的方式用螺栓固定,用螺栓接合加強零件與應力傳遞部件,因此無需焊接作業。
另外,由於加強零件的第一固定部與第二固定部的交叉部附近,與H型鋼的腹板與凸緣的交叉部附近接觸,從而來自應力傳遞部件的力直接傳遞到腹板,因此能夠將力切實地傳遞到柱或梁。尤其,若在第二固定部的前端側與凸緣之間形成間隙,則力不直接傳遞到凸緣,因此能夠抑制凸緣的變形等。
另外,端部件與第二固定部在凸緣的外方利用螺栓進行接合,從而無需在凸緣設置螺紋孔。
另外,在伸出部,在第二固定部與端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形成突出部,使突出部中的兩者的距離小於凸緣的厚度,從而能夠縮短伸出部中的螺栓的露出長度。即,能夠縮短未用第二固定部或端部件約束的螺栓的長度。因此,向第二固定部與端部件互相平行偏移的方向施加力,即使在對螺栓施加剪切力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螺栓的變形。
另外,使突出部中的第二固定部與端部件的距離,小於第二固定部的前端側與凸緣之間的間隙,從而在擰入螺栓時,能夠確保第二固定部的前端側與凸緣之間的間隙29,能夠切實地進行第二固定部與H型鋼之間的應力傳遞。
另外,即使在第二固定部與端部件之間配置間隔件,也能夠縮短伸出部中的螺栓的露出長度。
即使在該情況下,通過使間隔件與第二固定部的距離,大於第二固定部的前端側與凸緣之間的間隙,從而在擰入螺栓時,也能夠確保第二固定部的前端側與凸緣之間的間隙29,能夠切實地進行第二固定部與H型鋼之間的應力傳遞。
另外,在應力傳遞部件的兩端固定端部件,將應力傳遞部件的一方的端部利用加強零件固定於柱上,將應力傳遞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利用加強零件固定於梁上,從而能夠使加強部件作為方杖而發揮功能。
另外,使固定腹板與第一固定部的螺栓,成為直徑比接合端部件與第二固定部的螺栓還小的螺栓,從而能夠縮小形成於腹板上的螺紋孔。因此,能夠使腹板的強度降低變得最小。
同樣地,即使固定腹板與第一固定部的螺栓的根數,少於接合端部件與第二固定部的螺栓的根數,也能夠縮小形成於腹板上的螺紋孔。因此,能夠使腹板的強度降低變得最小。
第二創作是一種加強部件,其特徵在於,具備:應力傳遞部件;端部件,其設置於前述應力傳遞部件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以及加強零件,其能夠用螺栓與前述端部件固定,前述加強零件具有: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二固定部,其相對於前述第一固定部以預定的角度形成,相對於與前述第一固定部正交且經過前述第一固定部與前述第二固定部的交叉部的虛擬線,前述第二固定部的前端側不接觸,在前述虛擬線與前述第二固定部之間形成間隙。
前述第二固定部,在與和前述第一固定部的交叉部相反側的端部附近的底面,具有向與前述第一固定部相反側突出的突出部,在前述突出部形成螺栓的貫穿孔也可。
根據第二創作,能夠得到作業性優越且能夠有效地加強原有的結構體的加強部件。
另外,在第二固定部形成突出部,從而在固定於凸緣部時,能夠縮小與端部件的間隙。因此,能夠縮短在第二固定部與端部件之間露出的螺栓的長度。 創作效果
根據本創作,能夠提供一種結構體的加強結構以及加強部件,其作業性優越,且能夠有效地加強由柱以及梁構成的結構體。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以下,對本創作的實施方式的結構體的加強結構1進行說明。圖1是表示結構體的加強結構1的一部分的立體圖。結構體的加強結構1是針對由柱3和梁5構成的結構體的加強結構。
柱3以及梁5是H型鋼,分別由腹板9、和設置於腹板9的兩端的凸緣7a、7b構成。在柱3與梁5的接合部附近,相對於柱3以及梁5傾斜地固定加強部件10。
加強部件10由應力傳遞部件11、端部件13、以及加強零件15等構成。在棒狀的應力傳遞部件11的兩端部,例如接合板狀的端部件13。應力傳遞部件11的兩端部的各個端部件13以互相大致正交的朝向接合。此外,端部件13也可以不是板狀,例如可以是預定的形狀的鑄鋼等。另外,應力傳遞部件11與端部件13既可以一體成形,或也可以將應力傳遞部件11與端部件13以分體成形並接合。另外,應力傳遞部件11也可以由分割成多個的部件構成,同樣地,端部件13也可以由分割成多個的部件構成。
在柱3以及梁5上用螺栓21a分別固定加強零件15。另外,固定於柱3以及梁5上的各個加強零件15與端部件13,分別用螺栓21b接合。即,由加強部件10連接柱3與梁5。
圖2是加強零件15的放大立體圖。加強零件15具有作為第一固定部的固定部19a、以及作為第二固定部的固定部19b。固定部19a、19b互相大致正交。另外,如圖所示,板狀的各個固定部19a、19b彼此在固定部19a、19b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附近,用一對大致三角形狀的側板進行接合。在固定部19a設置有插通螺栓21a的孔23a。另外,在固定部19b設置有插通螺栓21b的孔23b。
圖3是加強部件10固定於梁5上的狀態的剖視圖。此外,由於針對柱3的加強部件10的固定結構也相同,因此只對向梁5的固定結構進行說明,對向柱3的固定狀態省略說明。一對加強零件15以利用彼此的固定部19a夾入梁5的腹板9的方式對置而配置。在梁5形成孔25,一對加強零件15的孔23a與腹板9的孔25以在一個直線上排列的方式配置。在孔23a、25中插通螺栓21a。利用螺栓21a在梁5的腹板9上固定加強零件15。
加強零件15的固定部19b在凸緣7b(連接對象的柱3側的凸緣)的兩側向凸緣的外方伸出。固定部19b的孔23b配置於比凸緣7b還靠外側的位置。以夾入凸緣7b的方式,在與固定部19b對置的部位配置有端部件13。在端部件13形成孔23c,在孔23b、23c中插通螺栓21b。即,用加強零件15的固定部19b與端部件13夾住梁5的一方的凸緣7b,固定部19b與端部件13在凸緣7b的外方的伸出部利用螺栓21b接合。此外,還可以在端部件13與凸緣7b之間進一步塗敷黏接劑而進行黏接。
在此,加強零件15的固定部19a與固定部19b的交叉部附近的外表面(角部),與梁5的腹板9與凸緣7b的交叉部附近(圖中A)接觸。此外,在梁5的腹板9與凸緣7b的交叉部附近是圓角形狀的情況下,加強零件15的固定部19a與固定部19b的角部的外表面形狀還可以做成與圓角形狀相對應的形狀。
加強零件15與梁5在固定部19a與 固定部19b的交叉部附近(角部的外表面)和腹板9與凸緣7b的交叉部附近A進行接觸,從而能夠用腹板9承受對加強零件15施加的力。例如,當應力傳遞部件11向柱3方向(圖中下方)被拉伸時,來自應力傳遞部件11的拉伸力,經由端部件13傳遞到加強零件15,但來自加強零件15的力,在腹板9與凸緣7b的交叉部附近被接住,並由腹板9支撐。
另外,應力傳遞部件11與端部件13的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央接合。即,應力傳遞部件11的中心軸位於腹板9的延長線上。因此,例如,當應力傳遞部件11從柱3方向(圖中下方)被壓縮時,來自應力傳遞部件11的壓縮力經由端部件13用腹板9接住。
如此,從加強零件15向梁5的力的傳遞,不是由於固定部19a與腹板9之間的摩擦力引起的。因此,螺栓21a無需使固定部19a與腹板9之間的摩擦力發揮功能的軸力。即,螺栓21a是,當拉伸力從應力傳遞部件11傳遞到加強零件15的螺栓21b的位置時、能夠防止一對加強零件15的上部打開的程度的軸力即可。
在此,將腹板9與凸緣7b的交叉部A作為基準,將加強零件15的、從與A的接觸部至孔23c為止的距離設為a,將從A至孔23a為止的距離設為b。若對加強零件15在孔23c的位置向下方施加T1的力,則在孔23a的位置,將加強零件15向腹板9方向固定的力(與加強零件15的打開對置的力)T2,是(a/b)‧T1以上即可。從而,若能夠使距離b大於距離a,則能夠使T2小於T1。從而,能夠使貫穿腹板9且將固定部19a固定於梁5上的螺栓21a的直徑小於接合端部件13與固定部19b的螺栓21b的直徑。因此,能夠使形成於腹板9上的孔25成為小徑,能夠使由孔25引起的腹板9的強度降低變得最小。
此外,由於使孔25的位置越遠離腹板9與凸緣7b的交叉部A(越靠近凸緣7a),前述的距離b越大,因此能夠使針對T1的T2變小。另一方面,若將孔25的位置過度配置於上方,則需要使固定部19a變長,因此存在加強零件15大型化而重量增加的問題。從而,按照適用的螺栓21a的直徑,設定孔25的位置即可。
另外,由於使孔23c的位置越靠近腹板9與凸緣7b的交叉部A,前述的距離a越小,因此能夠使針對T1的T2變小。在該情況下,也可以在凸緣7b上設置孔,螺栓21b貫穿凸緣7b。
另外,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單側並列設置兩個加強零件15,用各個加強零件15夾入腹板9。即,對梁5固定有兩對加強零件15。如此,利用多對加強零件15,從而能夠對每個加強零件15進行小型化。此外,在利用多對加強零件5的情況下,利用包含所有加強零件15的尺寸的端部件13,從而能夠將所有的加強零件15一併固定於一個端部件13上,能夠將力均勻地傳遞到所有的加強零件15。
另外,如上前述,用於與腹板9接合的螺栓21a無需較大的軸力。因此,例如,也可以使固定部19a從上部朝向固定部19b側形成下部擴展形狀,形成比固定部19a的上部還寬幅的固定部19b。通過如此,能夠在固定部19b中並列設置多個螺栓21b。即,將加強零件15固定於腹板9上的螺栓21a能夠設為一根,將與端部件13接合的螺栓21b能夠設為多根。
如此,使接合固定部19a與腹板9的螺栓21a的根數少於螺栓21b,從而能夠使形成於腹板9上的孔25成為小徑,能夠使由孔25引起的腹板9的強度降低變得最小。另一方面,使接合固定部19b與端部件13的螺栓21b的根數增多,從而能夠切實地進行端部件13與應力傳遞部件11的應力的傳遞。
圖4是結構體的加強結構1的整體圖。加強部件10配置於由柱3和梁5構成的大致矩形的結構的各個角部。在該情況下,應力傳遞部件11相對於柱3以及梁5傾斜地配置,在應力傳遞部件11的兩端固定有端部件13。另外,應力傳遞部件11的一方的端部的端部件13利用加強零件15固定於柱3上,應力傳遞部件11的另一方的端部的端部件13利用加強零件15固定於梁5上。
根據這種結構體的加強結構1,能夠使加強部件10作為與柱和梁接合的方杖而發揮功能。此外,加強部件10既可以不配置於用柱3和梁包圍的所有的角部上,也可以配置在其一部分。
此外,如圖5所示的結構體的加強結構1a那樣,應力傳遞部件11也可以不是棒狀。在結構體的加強結構1a中,應力傳遞部件11以一方的側面與柱3接觸且與此正交的另一方的側面與梁5接觸的方式,由大致三角形的部件構成。如此,應力傳遞部件11配置於作為連接對象的柱3與梁5之間,只要能夠將來自兩者中的一方的應力傳遞到另一方,則其形狀不限定。此外,即使在該情況下,應力傳遞部件11與端部件13既可以一體成形,或還可以將應力傳遞部件11與端部件13以分體成形並接合。
另外,如圖6所示的結構體的加強結構1b那樣,還可以使加強部件10作為支柱而發揮功能。在該情況下,加強部件10以倒V字狀配置於由柱3和梁5構成的大致矩形的內部。在該情況下,應力傳遞部件11相對於柱3以及梁5傾斜地配置,在應力傳遞部件11的一方的端部固定有端部件13,利用加強零件15固定於梁5上。另外,應力傳遞部件11的另一方的端部利用其他固定部件固定於地板部27上。
如此,在本創作中,若在應力傳遞部件11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固定有端部件13,並經由加強零件15固定於柱3或梁5中的至少一方,則另一端還可以固定於地板部27等的部位。在該情況下,只有固定加強零件15的柱3或梁5是H型鋼即可。即,若柱3或梁5中的至少一方由H型鋼構成,並且應力傳遞部件11的至少一方的端部經由加強零件15與H型鋼接合,則應力傳遞部件11的另一端還可以與H型鋼以外的部位接合。另外,在地板部27等較低的部位將應力傳遞部件11固定於對象物上時,還能夠利用焊接。
以上,根據本實施方式,不利用焊接,就能夠將加強部件10固定於柱3或梁5上。另外,由於能夠將來自應力傳遞部件11的力,不是用H型鋼的凸緣7b承受,而是以凸緣7b與腹板9的交點附近作為起點而用腹板9承受,因此能夠抑制凸緣7b的變形。另外,由於並不是將來自應力傳遞部件11的力傳遞到凸緣7b,因此能夠減少用於接合固定部19b與端部件13的螺栓21b的根數。
另外,由於固定部19a與腹板9並不是通過摩擦而傳遞力,因此能夠使螺栓21a成為軸力較小的小徑的螺栓。因此,能夠使孔23a成為小徑。
另外,將螺栓21b配置於凸緣7b的外側,從而無需向凸緣7b進行穿孔加工。
另外,由於加強零件15能夠從柱3或梁5的側面設置,因此例如還能夠適用於在柱3的背面側存在壁的情況、在梁5的上下面存在天花板、地板的場所。因此,還能夠容易適用於原有的柱3以及梁5。
以下,對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7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加強部件10a向梁5的固定結構的剖視圖。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對起到與加強部件10相同的功能的結構,標註與圖1~圖3相同的附圖標記,省略重複的說明。
加強部件10a是與加強部件10大致相同的結構,但利用加強零件15a這一點不同。加強零件15a相對於加強零件15,固定部19b的形態不同。固定部19b的下表面相對於固定部19a未完全正交,設定成稍微銳角。因此,與固定部19a、19b的交叉部附近的外表面,與腹板9與凸緣7b的交叉部附近(圖中A)接觸,但固定部19b的前端側,在與凸緣7b之間形成間隙29。即,相對於與固定部19a正交、且經過固定部19a與固定部19b的交叉部的虛擬線,固定部19b的前端側不接觸,在虛擬線與固定部19b之間形成有間隙29。此外,如上前述,在端部件13與凸緣7b之間還可以進一步塗敷黏接劑。
作為加強零件15a與梁5的接觸位置,例如能夠設為從腹板9距離腹板9的板厚的2~3倍以下的範圍。另外,優選在凸緣7b的前端側,至少在從腹板9(凸緣7b的基部)至凸緣7b的前端為止的長度的1/2以上的範圍內形成有間隙29。
此外,為了形成間隙29,對固定部19a,將相同厚度的固定部19b以小於90度的角度接合即可。另外,也可以將固定部19b與固定部19a大致垂直地接合,並且在固定部19b的下表面形成錐形狀、階梯形狀。
根據第二實施方式,能夠得到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由於在固定部19b與凸緣7b之間、尤其在凸緣7b的前端側形成有間隙29,因此能夠更切實地抑制從固定部19b向凸緣7b傳遞力。
以下,對第三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8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加強部件10b向梁5的固定結構的剖視圖。加強部件10b是與加強部件10a大致相同的結構,但利用加強零件15b這一點不同。加強零件15b相對於加強零件15a,固定部19b的形態不同。
如上前述,固定部19b與端部件13向凸緣7b的外方伸出,在伸出部利用螺栓21b接合端部件13與固定部19b。在伸出部,固定部19b形成有向對置的端部件13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1。即,固定部19b,在與和固定部19a的交叉部相反側的端部附近的底面,具有向與固定部19a相反側突出的突出部31。在突出部31形成有孔23b。
通過形成突出部31,從而突出部31與端部件13之間的間隙小於凸緣7b的厚度。在此,優選在突出部31中的固定部19b與端部件13之間形成有間隙29a。通過如此,能夠防止例如由於突出部31中的固定部19b或端部件13的厚度偏差等,突出部31中的固定部19b與端部件13接觸,從而不能擰入螺栓21b的情況。
另外,優選突出部31中的固定部19b與端部件13的間隙29a的大小(圖中C),小於固定部19b的前端側與凸緣7b之間的間隙29的大小(圖中B)。通過如此,即使在擰入螺栓21b並且突出部31中的固定部19b與端部件13接觸的情況下,也能夠確保固定部19b的前端側與凸緣7b之間的間隙29。因此,能夠切實地進行固定部19b的前端側與凸緣7b之間的應力傳遞。此外,也可以沒有間隙29a。即,固定部19b與端部件13也可以接觸。如此,固定部19b與端部件13的距離也可以為零。
此外,如圖9所示,不僅在固定部19b設置突出部31,還在端部件13a形成向對置的固定部19b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1a也可。即使在該情況下,也優選在突出部31、31a中的固定部19b與端部件13a之間形成間隙29a,並且小於固定部19b的前端側與凸緣7b之間的間隙29。如此,若在固定部19b與端部件13、13a中的至少一方,形成向對置的固定部19b或端部件13、13a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1、31a,則能夠得到上述的效果。
根據第三實施方式,能夠得到與第二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若在固定部19b與端部件13中的至少一方,形成向對置的固定部19b或端部件13、13a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1、31a,則能夠縮短未用固定部19b或端部件13、13a約束的螺栓21b的露出長度,並且能夠抑制由剪切力引起的螺栓21b的變形。
尤其,通過使突出部31中的固定部19b與端部件13、13a的間隙29a,小於固定部19b的前端側與凸緣7b之間的間隙29,從而即使充分擰入螺栓21b,也能夠切實地進行固定部19b的前端側與凸緣7b之間的應力傳遞。
以下,對第四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0是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加強部件10f向梁5的固定結構的剖視圖。加強部件10f是與加強部件10a等大致相同的結構,但利用加強零件15f以及間隔件33這一點不同。加強零件15f相對於加強零件15a、15b,未形成突出部。
間隔件33是具有貫穿孔的筒狀部件,螺栓21b插通於貫穿孔。此外,也可以在間隔件33的內表面設置內螺紋,並且使其與螺栓21b進行螺紋結合。另外,也可以不是筒狀,而是一方開口的截面C字狀的部件。優選間隔件33與固定部19b的間隙29a的大小,小於固定部19b的前端側與凸緣7b之間的間隙29的大小。通過如此,即使在擰入螺栓21b並且經由間隔件33而固定部19b與端部件13接觸的情況下,也能夠確保固定部19b的前端側與凸緣7b之間的間隙29。因此,能夠切實地進行固定部19b的前端側與凸緣7b之間的應力傳遞。此外,也可以沒有間隙29a。
以下,進一步對其他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1是表示加強部件10c向梁5的固定結構的剖視圖。加強部件10c是與加強部件10b大致相同的結構,但利用加強零件15c這一點不同。加強零件15c相對於加強零件15b,螺栓21a、21b的配置不同。如此,螺栓21a、21b還可以配置多個。
另外,即使在該情況下,也可以代替突出部31而利用間隔件。圖12(a)是表示加強部件10g向梁5的固定結構的剖視圖。加強部件10g是與加強部件10f大致相同的結構,但利用加強零件15g這一點不同。加強零件15g相對於加強零件15f,螺栓21a、21b的配置不同。另外,在代替間隔件33而利用間隔件33a這一點不同。
圖12(b)是表示間隔件33a的俯視圖。間隔件33a起到與間隔件33相同的功能,但具有多個C字狀的切口。如此,能夠根據螺栓21b的根數,利用具有多個切口數量的間隔件33a。此外,即使在該情況下,既可以形成多個貫穿孔,也可以對每一個螺栓21b利用間隔件33。
另外,圖13所示的加強部件10d是與加強部件10c大致相同的結構,但利用加強零件15d這一點不同。加強零件15c中,固定部19a、19b彼此在寬度方向的兩端部,用一對大致三角形狀的側板進行接合,但加強零件15d中,固定部19a、19b彼此利用配置於大致中央的大致三角形狀的板材進行接合。如此,對固定部19a、19b彼此進行連接而加強的部件的形態不做限制。
另外,圖14是表示加強零件15e的立體圖,圖15是表示利用加強零件15e的加強部件10e的安裝狀態的主視圖。加強零件15e例如是鑄件,並不是接合前述的板部件而形成。如此,固定部19a、19b既可以不是板狀,固定部19a、固定部19b以及連接兩者的部位也可以一體構成,例如,在加強零件15e中,使施加更大應力的部位的壁厚增厚而提高剛性,將應力較小的部位作為薄壁而能夠實現輕量化。
如此,加強零件能夠適用各種形態,此外,前述的各實施方式能夠互相組合。例如,在圖11~圖15中,突出部31並不是必須的,另外,既可以代替突出部31形成突出部31a,或者同時形成突出部31和突出部31a,也可以利用間隔件33、33a。
以上,參照附圖,說明了本創作的實施方式,但本創作的技術範圍不受前述的實施方式的限制。若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則顯然在申請專利範圍記載的技術思想的範圍內,能夠想到各種變更例或修正例,這些例子也當然屬於本創作的技術範圍內。
1,1a,1b:結構體的加強結構 3:柱 5:梁 7a,7b:凸緣 9:腹板 10,10a,10b,10c,10d,10e,10f,10g:加強部件 11:應力傳遞部件 13,13a:端部件 15,15a,15b,15c,15d,15e,15f,15g:加強零件 19a,19b:固定部 21a,21b:螺栓 23a,23b,23c,25:孔 27:地板部 29,29a:間隙 31,31a:突出部 33,33a:間隔件 A:交叉部
圖1是表示結構體的加強結構1的一部分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加強零件15的立體圖。 圖3是表示加強部件10的安裝狀態的剖視圖。 圖4是結構體的加強結構1的主視圖。 圖5是結構體的加強結構1a的主視圖。 圖6是結構體的加強結構1b的主視圖。 圖7是表示加強零件15a的安裝狀態的剖視圖。 圖8是表示加強零件15b的安裝狀態的剖視圖。 圖9是表示加強零件15b的另一個安裝狀態的剖視圖。 圖10是表示加強零件15f的另一個安裝狀態的剖視圖。 圖11是表示加強零件15c的安裝狀態的主視圖。 圖12的(a)是表示加強零件15g的安裝狀態的主視圖,(b)是表示間隔件33a的俯視圖。 圖13是表示加強零件15d的安裝狀態的主視圖。 圖14是表示加強零件15e的立體圖。 圖15是表示加強零件15e的安裝狀態的主視圖。
5:梁
7a,7b:凸緣
9:腹板
10:加強部件
11:應力傳遞部件
13:端部件
15:加強零件
19a,19b:固定部
21a,21b:螺栓
23a,23b,23c,25:孔
A:交叉部

Claims (11)

  1. 一種結構體的加強結構,由柱以及梁構成,其特徵在於:具備: 應力傳遞部件; 端部件,其設置於前述應力傳遞部件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以及 加強零件,其能夠用螺栓與前述端部件固定, 前述柱或前述梁中的至少一方由H型鋼構成, 前述加強零件具有: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二固定部,其相對於前述第一固定部以預定的角度形成, 至少一對前述加強零件以用前述第一固定部夾入前述H型鋼的腹板的方式配置,並用螺栓固定於前述柱或前述梁上,並且在用各個前述加強零件的前述第二固定部和前述端部件夾入前述H型鋼的一方的凸緣的狀態下,用螺栓接合前述加強零件與前述端部件, 前述第一固定部與前述第二固定部的交叉部附近,與前述H型鋼的前述腹板與前述凸緣的交叉部附近接觸,在前述第二固定部的前端側與前述凸緣之間形成間隙, 前述應力傳遞部件相對於前述柱或前述梁傾斜地配置,前述應力傳遞部件的另一端固定於前述柱或前述梁或地板部。
  2. 如請求項1之結構體的加強結構,其中, 前述端部件與前述第二固定部向前述凸緣的外方伸出,在伸出部利用螺栓進行接合。
  3. 如請求項2之結構體的加強結構,其中, 在前述伸出部,在前述第二固定部與前述端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向對置的前述第二固定部或前述端部件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前述突出部中的前述第二固定部與前述端部件的距離,小於前述凸緣的厚度。
  4. 如請求項3之結構體的加強結構,其中, 前述突出部中的前述第二固定部與前述端部件的距離,小於前述第二固定部的前端側與前述凸緣之間的間隙。
  5. 如請求項2之結構體的加強結構,其中, 在前述伸出部,在前述第二固定部與前述端部件之間配置間隔件。
  6. 如請求項5之結構體的加強結構,其中, 前述間隔件與前述第二固定部的距離,小於前述第二固定部的前端側與前述凸緣之間的間隙。
  7. 如請求項1之結構體的加強結構,其中, 前述端部件設置於前述應力傳遞部件的兩端, 前述應力傳遞部件的一方的端部利用前述加強零件固定於前述柱上, 前述應力傳遞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利用前述加強零件固定於前述梁上。
  8. 如請求項1之結構體的加強結構,其中, 貫穿前述腹板且將前述第一固定部固定於前述柱或前述梁上的螺栓,是直徑比接合前述端部件與前述第二固定部的螺栓還小的螺栓。
  9. 如請求項1之結構體的加強結構,其中, 貫穿前述腹板且將前述第一固定部固定於前述柱或前述梁上的螺栓的根數,少於接合前述端部件與前述第二固定部的螺栓的根數。
  10. 一種加強部件,其特徵在於:具備: 應力傳遞部件; 端部件,其設置於前述應力傳遞部件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以及 加強零件,其能夠用螺栓與前述端部件固定, 前述加強零件具有: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二固定部,其相對於前述第一固定部以預定的角度形成, 相對於與前述第一固定部正交且經過前述第一固定部與前述第二固定部的交叉部的虛擬線,前述第二固定部的前端側不接觸,在前述虛擬線與前述第二固定部之間形成間隙。
  11. 如請求項10之加強部件,其中, 前述第二固定部,在與和前述第一固定部的交叉部相反側的端部附近的底面,具有向與前述第一固定部相反側突出的突出部,在前述突出部形成螺栓的貫穿孔。
TW109202371U 2020-03-03 2020-03-03 由柱以及梁構成的結構體的加強結構以及加強部件 TWM5977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2371U TWM597791U (zh) 2020-03-03 2020-03-03 由柱以及梁構成的結構體的加強結構以及加強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2371U TWM597791U (zh) 2020-03-03 2020-03-03 由柱以及梁構成的結構體的加強結構以及加強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7791U true TWM597791U (zh) 2020-07-01

Family

ID=72602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2371U TWM597791U (zh) 2020-03-03 2020-03-03 由柱以及梁構成的結構體的加強結構以及加強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977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90601B2 (ja) 柱および梁からなる構造体の補強構造および補強部材
JP2016176216A (ja) 仕口部の接合装置、仕口部の接合構造、及び仕口部の接合方法
JP4710067B2 (ja) 柱梁接合構造
JP4690810B2 (ja) 大梁と小梁の接合施工方法および接合構造
TWM597791U (zh) 由柱以及梁構成的結構體的加強結構以及加強部件
JP5243816B2 (ja) 制震ダンパー
CN109386525B (zh) 由柱以及梁构成的结构体的加强结构以及加强部件
JP2020133123A (ja) 柱と梁の接合構造
JP2017179838A (ja) ハイブリッド構造材
JP7233976B2 (ja) 構造体への補強部材の固定構造、h形鋼用固定部材
JP5759317B2 (ja) 梁と柱との接合構造および接合部材
JP2009115276A (ja) 履歴型ダンパおよび制震構造
JP2018204184A (ja) 柱梁接合構造
JP2023005451A (ja) ブレースの柱への取付構造
JP2021059837A (ja) 梁根太接合構造及び根太
JP2018104884A (ja) 建物の補強構造及び補強方法
JP2018009366A (ja) 壁パネルの連結構造
JP6125169B2 (ja) 柱梁接合構造
JP5123687B2 (ja) 梁・梁接合構造及び柱・梁接合構造
JP7379780B1 (ja) 追加部材接合用部材
JP2019031859A (ja) 柱および梁からなる構造体の補強構造および補強部材
JP6410866B2 (ja) 柱梁接合構造及び建物
JP2024078314A (ja) 固定部材、構造体への補強部材の固定構造、構造体への補強部材の固定方法
JP2022035095A (ja) 梁接合構造、及び建築物
JP6668731B2 (ja) 床根太の接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