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84098A - 纱线拉出装置以及纱线卷取机 - Google Patents
纱线拉出装置以及纱线卷取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384098A CN109384098A CN201810677590.XA CN201810677590A CN109384098A CN 109384098 A CN109384098 A CN 109384098A CN 201810677590 A CN201810677590 A CN 201810677590A CN 109384098 A CN109384098 A CN 10938409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yarn
- package
- slit
- pul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B65H67/081—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 B65H67/085—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end-finding at the take-up package,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纱线拉出装置以及纱线卷取机。纱线拉出装置(28)具备第1喷射部(50)以及第2喷射部(60)。在第1喷射部(50)形成有第1狭缝(50a),通过从该第1狭缝(50a)喷射空气来产生第1空气流(91)。在第2喷射部(60)形成有第2狭缝(60a),通过从该第2狭缝(60a)喷射空气来产生向与第1空气流(91)的流动方向不同的方向流动的第2空气流(9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从卷装拉出纱线的纱线拉出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一种纱线拉出装置,配置于卷装的附近,例如为了进行接头等而拉出卷装的纱线。日本特开2014-125348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5769号公报(专利文献2)以及德国专利申请公告第2426724号说明书(专利文献3)公开了这种纱线拉出装置。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形成有用于喷射压缩空气的一个狭缝的纱线拉出装置。由从狭缝喷射的压缩空气产生的空气流以沿着纱线拉出装置的外壁面的方式流动。外壁面配置于卷装的附近,因此通过该空气流从卷装拉出纱线。
在专利文献2以及3中公开了在卷装的轴向上配置有两根喷嘴管的构成的纱头引线装置。在两根喷嘴管上分别形成有多个喷嘴孔。通过从这些喷嘴孔喷射空气,能够使缠绕于卷装的表面的纱线剥离。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纱线拉出装置中,由于仅设置有一个狭缝,因此存在使空气流作用于卷装的范围变得不充分的情况。其结果,存在无法从卷装拉出纱线的可能性。此外,在专利文献2以及3中,由于从喷嘴孔喷射空气,因此存在在卷装的轴向上空气流的强度变得不均匀的可能性。其结果,存在无法从卷装拉出纱线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功从卷装拉出纱线的可能性较高的纱线拉出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1观点,提供以下构成的纱线拉出装置。即,纱线拉出装置具备第1喷射部以及第2喷射部。在上述第1喷射部形成有第1狭缝,通过从该第1狭缝喷射空气而产生第1空气流。在上述第2喷射部沿着第1狭缝的长边方向形成有第2狭缝,通过从该第2狭缝喷射空气而产生朝与上述第1空气流的流动方向不同的方向流动的第2空气流。
由此,能够从两个狭缝分别产生流动方向不同的空气流,因此,容易在较大范围内使空气流作用于卷装。其结果,能够提高成功从卷装拉出纱线的概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2观点,提供以下构成的纱线拉出装置。即,纱线拉出装置具备主体部、第1喷射部以及第2喷射部。上述第1喷射部具有第1间隔部以及第1罩部,通过在该第1罩部与上述主体部之间配置上述第1间隔部而形成第1狭缝,通过从该第1狭缝喷射空气而产生第1空气流。上述第2喷射部具有第2间隔部以及第2罩部,通过在该第2罩部与上述第1罩部之间配置上述第2间隔部而形成第2狭缝,通过从该第2狭缝喷射空气而产生第2空气流。
由此,从形成于不同位置的两个狭缝分别产生空气流,因此,容易使流动方向不同的空气流作用于卷装。其结果,能够提高成功从卷装拉出纱线的概率。
在上述纱线拉出装置中优选为,上述第1间隔部以及上述第2间隔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厚度在0.01mm以上5mm以下。
由此,既能够减少朝纱线拉出装置供给的空气量,又能够充分提高从卷装拉出纱线的成功率。
在上述纱线拉出装置中优选为,设置有第1倾斜面和第2倾斜面中的至少任一个,上述第1倾斜面以与上述第1空气流的流动的基端相连的方式倾斜并与上述第1狭缝相连,上述第2倾斜面以与上述第2空气流的流动的基端相连的方式倾斜并与上述第2狭缝相连。
由此,能够将第1狭缝以及/或者第2狭缝周围的空气引入第1空气流以及/或者第2空气流,因此,既能够减少朝纱线拉出装置供给的空气量,又能够从卷装拉出纱线。
在上述纱线拉出装置中优选为,对从上述第2狭缝喷射之前的空气进行引导的面,具有以随着接近上述第2狭缝而该第2狭缝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变长的方式倾斜的喷射方向校正面。
由此,第2空气流以从纱线拉出装置的外表面分离的方式流动,因此,第2空气流容易接触卷装。
在上述纱线拉出装置中优选为,具备引导部,该引导部设置于上述第1空气流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将从上述卷装拉出的上述纱线朝上述第1狭缝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侧引导。
由此,纱线拉出装置从卷装拉出的纱线的位置确定,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下一个工序。
在上述纱线拉出装置中优选成为以下的构成。即,该纱线拉出装置具有第1外表面以及第2外表面。在上述第1外表面设置有上述第1狭缝以及上述第2狭缝。上述第2外表面相对于上述第1外表面设置于上述第1空气流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上述引导部设置于上述第2外表面。
由此,能够区分为从卷装拉出纱线的面(第1外表面)和对拉出的纱线进行引导的面(第2外表面),因此,能够减小纱线拉出装置的大小。
在上述纱线拉出装置中优选成为以下的构成。即,在上述引导部形成有从上述第2外表面突出且相互对置地配置的第1引导面以及第2引导面。上述第1引导面与上述第2引导面的间隔随着接近上述第1外表面而扩大。
由此,容易通过引导部对从卷装拉出的纱线进行引导。此外,通过引导部将纱线引导为较狭窄的范围,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下一个工序。
在上述纱线拉出装置中优选为,具备弯曲面,该弯曲面以将上述第1外表面与上述第2外表面平滑地连接的方式、且以朝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由此,第2空气流容易朝与第1空气流的流动不同的方向流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3观点,提供以下的纱线卷取机。即,该纱线卷取机具备上述纱线拉出装置以及卷取部。上述卷取部通过使卷取管朝卷取方向旋转,由此卷取上述纱线而形成上述卷装。第1狭缝的长边方向沿着卷装的轴向。由此,通过纱线拉出装置能够从卷装拉出纱线。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成为以下的构成。即,上述第1空气流的流动方向被设定为,将从上述卷装拉出的纱线引导至第1目标位置,上述第2空气流的流动方向被设定为朝向上述卷装。
由此,能够使第1空气流与第2空气流的功能不同,因此,能够从卷装拉出纱线并将所拉出的纱线引导至第1目标位置。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成为以下的构成。即,上述卷取部构成为,能够使上述卷装朝与上述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反转方向旋转。与上述第1狭缝相比,在上述卷装的反转方向的下游侧形成有上述第2狭缝。
由此,能够通过第2空气流从卷装剥离纱线或者进行剥离纱线的辅助,并能够通过第1空气流将所剥离的该纱线朝下游侧输送。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成为以下的构成。即,该纱线卷取机具备对由上述纱线拉出装置拉出的上述纱线进行捕捉的第1捕捉部件。上述第1目标位置是上述第1捕捉部件的捕捉位置。
由此,能够提高第1捕捉部件捕捉纱线的成功率。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成为以下的构成。即,上述第1捕捉部件构成为,通过吸引上述纱线来捕捉上述纱线,并将捕捉到的该纱线引导至第2目标位置。上述第1捕捉部件的吸引力被设定为,对上述纱线进行捕捉时的吸引力大于将上述纱线引导至上述第2目标位置时的吸引力。
由此,能够降低纱线的捕捉失败的概率,并且能够降低纱线的引导时的断纱的概率。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为,具备第2捕捉部件,该第2捕捉部件从上述第1捕捉部件接受纱线并将该纱线引导至第3目标位置。
由此,既能够减小各捕捉部件的大小以及/或者活动范围,又能够将纱线引导至目标位置。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成为以下的构成。即,该纱线卷取机具备多个卷取单元以及作业台车。上述卷取单元至少分别包括上述卷取部。上述作业台车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多个上述卷取单元移动。上述纱线拉出装置设置于上述作业台车。
由此,通过相对于多个卷取单元设置一个纱线拉出装置,由此能够削减纱线卷取机的成本。
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成为以下的构成。即,该纱线卷取机具备至少分别包括上述卷取部的多个卷取单元。上述纱线拉出装置分别设置于多个上述卷取单元。
由此,在需要通过卷取单元从卷装拉出纱线的情况下,能够立即从卷装拉出纱线,因此,能够提高卷装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络纱机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卷取单元的概要构成的侧视图。
图3是纱线拉出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纱线拉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纱线拉出装置以及卷装的侧视图。
图6是第1狭缝以及第2狭缝附近的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自动络纱机(纱线卷取机)1具备排列配置的多个卷取单元10、落纱装置5以及机体控制装置100。
各个卷取单元10使从供纱筒管21退绕的纱线20在横动的同时,卷绕于由摇架(卷取管支承部)23支承的卷取管22,形成卷装30。
当在各卷取单元10中卷装30成为满卷时,落纱装置5行进至该卷取单元10的位置,从该卷取单元10排出满卷的卷装30(落纱动作),并将未卷绕纱线20的卷取管22供给至该卷取单元10。
机体控制装置100具备机体设定部101以及机体显示部102。机体设定部101为,通过由操作人员输入规定的设定值或者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由此能够对各卷取单元10进行设定。机体显示部102能够显示各卷取单元10的纱线20的卷取状况、以及所产生的故障的内容等。
接着,参照图2对卷取单元10的构成进行具体说明。
在卷取单元10中,在供纱筒管21与卷取管22之间的纱线行进路径中,从供纱筒管21侧起依次配置有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2、张力赋予装置13、接头装置14、清纱器15以及卷取部18。
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2具备覆盖于供纱筒管21的芯管的限制部件25。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2为,与纱线20从供纱筒管21的退绕连动地使限制部件25下降,由此辅助纱线20从供纱筒管21退绕。限制部件25与由于从供纱筒管21退绕的纱线20的旋转以及离心力而形成于供纱筒管21上部的气圈接触,并通过将该气圈控制为适当的大小来辅助纱线20的退绕。在限制部件25的附近具备对供纱筒管21的锥面部(纱线层的上端部)进行检测的省略图示的传感器。当该传感器检测到锥面部的下降时,例如通过气缸(省略图示)使限制部件25下降。
张力赋予装置13对行进的纱线20赋予规定的张力。作为张力赋予装置13,例如能够使用相对于固定的梳齿配置活动的梳齿的棚栏式。活动的梳齿能够通过回转式的螺线管进行转动,以使梳齿彼此成为啮合状态或者释放状态。另外,作为张力赋予装置13,除了上述棚栏式以外,例如还能够采用圆盘式。
在清纱器15检测到纱疵而进行的纱线切断时、或者纱线20从供纱筒管21的退绕中的断纱时等,接头装置14对供纱筒管21侧的纱线20(下纱线)与卷装30侧的纱线20(上纱线)进行接头。作为接头装置14,能够采用机械式的构成、或者使用压缩空气等流体的构成。
清纱器15具备用于对纱线20的粗细以及/或者纱线20是否含有杂质等进行检测的省略图示的传感器。清纱器15监视来自上述传感器的纱线粗细信号,由此对粗节纱等纱疵进行检测。在清纱器15附近设置有切断器39,在清纱器15检测到纱疵时,该切断器39立即切断纱线20。
下纱线捕捉部件33设置于接头装置14的下侧,捕捉供纱筒管21侧的下纱线并向接头装置14引导。上纱线捕捉部件(第1捕捉部件)36设置于接头装置14的上侧,捕捉卷装30侧的上纱线并向接头装置14引导。
下纱线捕捉部件33能够以轴34为中心进行转动。上纱线捕捉部件36能够以轴37为中心进行转动。下纱线捕捉部件33以及上纱线捕捉部件36分别连接有适当的负压源(省略图示)。由此,在下纱线捕捉部件33的前端的开口部产生吸引流,能够通过下纱线捕捉部件33来吸引捕捉下纱线。在上纱线捕捉部件36的前端的开口部也产生吸引流,能够通过上纱线捕捉部件36来吸引捕捉上纱线。下纱线捕捉部件33以及上纱线捕捉部件36的至少一方,并不限定于产生吸引流来捕捉纱线20的构成,也可以是使用夹持纱线20的部件来捕捉纱线20的构成。
卷取部18具备能够拆装地支承卷取管22的摇架23、以及与卷取管22的外周面或者卷装30的外周面接触而能够旋转的接触辊29。
摇架23被支承为能够向接近接触辊29的方向以及远离接触辊29的方向转动。通过摇架23进行转动,能够吸收与纱线20向卷取管22的卷取相伴随的卷装30的纱线层直径的增大。
接触辊29被配置成与卷取管22对置、且与卷取管22或者卷装30接触。因而,通过使接触辊29旋转,能够使卷取管22或者卷装30从动旋转。在接触辊29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省略图示的横动槽,通过该横动槽能够使纱线20以规定的幅度横动。由此,卷取单元10能够使纱线20一边横动一边卷绕于卷取管22,形成卷装30。
纱线20的横动方法并不限定于横动槽,也可以是与接触辊29相独立地设置的横动机构(杆式横动装置、臂式横动装置、或者带式横动装置)。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代替使接触辊29驱动而使卷取管22或者卷装30从动旋转的构成,转而使卷取管22或者卷装30驱动而使接触辊29从动旋转。
在接触辊29以及卷装30的附近配置有纱线拉出装置28。纱线拉出装置28是从卷装30拉出纱线20的装置。在供纱筒管21与卷装30之间的纱线20成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纱线拉出装置28喷射空气而产生空气流,由此从卷装30拉出纱线20。纱线20成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例如是纱线20断开的情况以及/或者清纱器15检测到纱疵而通过切断器39切断纱线20的情况等。
纱线拉出装置28开始喷射空气的定时,可以是卷装30朝与卷取方向相反方向的反转方向(退绕方向)旋转时,也可以是卷装30停止朝卷取方向旋转而开始朝反转方向旋转时。纱线拉出装置28也可以在卷装30从朝卷取方向旋转的状态减速的途中喷射空气,而防止纱线20附着于卷装30。由此,纱线拉出装置28能够更可靠地拉出卷装30的纱线20。此外,在从卷装30拉出纱线20的情况下,卷取部18使卷装30反转。在从卷装30拉出纱线20失败的情况下,使卷装30的反转停止,使卷装30朝卷取方向旋转数次。此时,也可以从纱线拉出装置28喷射空气流。由此,在第二次进行从卷装30拉出纱线20时,能够从卷装30拉出纱线20的概率提高。如此从卷装30拉出的纱线20(上纱线)由上纱线捕捉部件36捕捉并向接头装置14(第2目标位置)引导。被引导至接头装置14的上纱线与下纱线捕捉部件33捕捉并引导的下纱线,通过接头装置14进行接头。
上纱线捕捉部件36被设定为,对纱线20进行吸引并捕捉时的吸引力大于将所吸引的纱线20引导至接头装置14时的吸引力。由此,在纱线20的捕捉时能够使捕捉失败的概率降低,并且能够使纱线20的引导时的断纱的概率降低。但是,上纱线捕捉部件36的吸引力也可以从捕捉时到引导时都是恒定的吸引力。
以下,参照图3至图6对该纱线拉出装置28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纱线拉出装置28为大致长方体状,具有第1外表面28a以及第2外表面28b。如图5所示,纱线拉出装置28被配置成使第1外表面28a以及第2外表面28b接近于卷装30。第1外表面28a以沿着卷装30的表面那样的角度(接近卷装30的切线方向的角度)配置。纱线拉出装置28利用在第1外表面28a上产生的空气流(详细来说为后述的第1空气流91以及第2空气流92),从卷装30剥离纱线20并朝向第2外表面28b输送,由此从卷装30拉出纱线20。第2外表面28b以沿着卷装30的径向那样的角度配置。与第1外表面28a相比,第2外表面28b位于空气流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纱线拉出装置28将从卷装30剥离的纱线20沿着第2外表面28b引导至配置于捕捉位置(图2的双点划线的位置)的上纱线捕捉部件36的开口部(捕捉位置、第1目标位置)。
如图3所示,纱线拉出装置28具备主体部40、第1喷射部50以及第2喷射部60。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3以及图4所示,将卷装30(卷取管22)的轴向称作“卷装轴向”。将从卷装轴向观察时(即图5等侧视图中)沿着第1外表面28a的方向(严格来说是沿着未形成倾斜面的部分的方向)称作“第1方向”。将从卷装轴向观察时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作“第2方向”。
主体部40通过省略图示的安装机构安装于卷取部18的附近。主体部40也可以能够在卷装30附近的位置与从卷装30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在主体部40安装有用于供给压缩空气的空气供给管81。在主体部40设置有第1空气供给路径41、第2空气供给路径42、弯曲面43以及引导部45。
第1空气供给路径41以及第2空气供给路径42是形成于主体部40的内部的空间,且是供经由空气供给管81供给的压缩空气流动的路径。压缩空气在第1空气供给路径41以及第2空气供给路径42中沿着第2方向(详细来说朝向配置有第1喷射部50以及第2喷射部60的一侧)流动。第1空气供给路径41形成于比第2空气供给路径42更靠第1方向的一侧(详细来说是接近第2外表面28b的一侧)。经由第1空气供给路径41供给的压缩空气被从第1喷射部50喷射,由此产生第1空气流91。经由第2空气供给路径42供给的压缩空气被从第2喷射部60喷射,由此产生第2空气流92。第1空气供给路径41以及第2空气供给路径42并未通过间隔件等进行划分而连接。因而,第1空气流91以及第2空气流92具有共通的空气供给路径。
弯曲面43是向纱线拉出装置28的外部露出的面。弯曲面43是以将第1外表面28a与第2外表面28b平滑地连接的方式、且以朝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的面。
引导部45设置于第2外表面28b。引导部45将纱线拉出装置28从卷装30拉出的纱线20朝向上述第1目标位置引导。引导部45具备从第2外表面28b的卷装轴向(卷装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朝第1方向突出的两个部件。在这两个部件中的一方上设置有第1引导面45a,并且在另一方的部件上设置有第2引导面45b。
第1引导面45a以及第2引导面45b被配置成朝向卷装轴向的中央侧且相互对置。第1引导面45a以及第2引导面45b是与第2外表面28b大致垂直的面。第1引导面45a与第2引导面45b之间的间隔随着接近第1外表面28a(随着接近弯曲面43)而扩大。换言之,第1引导面45a以及第2引导面45b之间的间隔随着接近纱线20的引导方向的下游侧而缩窄。第1引导面45a以及第2引导面45b分别以随着接近纱线20的引导方向的下游侧而接近卷装轴向的中央侧的方式倾斜。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目标位置不是卷装轴向的中央、而接近第1引导面45a侧(图3的L1<L2)。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第1引导面45a与第2引导面45b的倾斜角度不同。具体而言,在将第1引导面45a和与卷装轴向的中央相反侧的引导部45的另一端之间的长度设为第1厚度(宽度),将第2引导面45b和与卷装轴向的中央相反侧的另一个引导部45的另一端之间的长度设为第2厚度(宽度)的情况下,当在从各引导部45的上游端起在纱线20的引导方向上向下游侧离开规定长度的位置上进行比较时,第1厚度比第2厚度小。在第1目标位置为卷装轴向的中央的情况下等,第1引导面45a与第2引导面45b的倾斜角度也可以相同。引导部45可以是安装于主体部40的分体部件,也可以与主体部40一体地构成。
第1喷射部50具有第1间隔部51以及第1罩部52。第1间隔部51以及第1罩部52是板状的部件,构成第1外表面28a的一部分,并且以相同的朝向(详细来说以厚度方向(高度方向)与第2方向相同的方式)安装于主体部40。
在第1间隔部51上形成有切口51a、空气通过孔51b以及安装孔51c。切口51a是将第1方向的端部(详细来说是第2外表面28b侧的端部)切口成矩形状的部分。在从第2方向(压缩空气的流动方向)观察时,切口51a形成于与第1空气供给路径41重叠的位置。由此,经由第1空气供给路径41供给的压缩空气通过切口51a。
空气通过孔51b是与切口51a相比形成于第1方向的另一侧(详细来说是第2外表面28b的相反侧、第2空气流92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贯通孔。空气通过孔51b在卷装轴向上排列地形成有多个。在从第2方向观察时,空气通过孔51b形成于与第2空气供给路径42重叠的位置。由此,经由第2空气供给路径42供给的压缩空气通过空气通过孔51b。
安装孔51c是用于将第1间隔部51安装于主体部40的贯通孔。在第1间隔部51的长边方向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安装孔51c与空气通过孔51b交替地配置,并且,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安装孔51c形成于第1间隔部51的第1方向的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通过孔51b比安装孔51c更大。
在第1罩部52上形成有多个安装孔52c。安装孔52c也是贯通孔。在第1罩部52的长边方向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安装孔52c与空气通过孔52b交替地配置,并且,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安装孔52c形成于第1罩部52的第1方向的另一侧。
在第2间隔部61上沿着长边方向形成有多个安装孔61b。在第2罩部62上沿着长边方向形成有多个安装孔62c。安装孔61b以及安装孔62c是贯通孔。
在主体部40上形成有多个安装孔(凹部)。沿着主体部40的长边方向,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安装孔与第2空气供给路径42交替地配置,并且,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安装孔形成于主体部40的第1方向的另一侧。
在纱线拉出装置28的第1方向的中央部,在主体部40的多个安装孔(与第2空气供给路径42交替地配置的安装孔)、第1间隔部51的安装孔51c(与空气通过孔51b交替地配置的安装孔)以及第1罩部52的安装孔51(与空气通过孔52b交替地配置的安装孔)的位置被对齐的状态下,插入螺栓等固定件。并且,在纱线拉出装置28的第1方向的另一侧,在主体部40的安装孔、第1间隔部51的安装孔51c、第1罩部52的安装孔52c、形成于第2间隔部61的安装孔61b、以及形成于第2罩部62的安装孔62c的位置被对齐的状态下,插入螺栓等固定件。
由此,第1间隔部51与第1罩部52以及第2喷射部60等一起被安装于主体部40。主体部40、第1喷射部50、第2喷射部60通过多个固定件固定,因此能够防止空气的泄漏。
第1罩部52以在其与主体部40之间夹着第1间隔部51的状态、且以覆盖第1间隔部51的方式安装于主体部40。在第1间隔部51上形成有切口51a,因此,第1罩部52相对于主体部40隔开间隔地安装。由此,在第1罩部52的内侧产生间隙,该间隙为第1狭缝50a。因而,第1狭缝50a的长边方向与卷装轴向相同。第1狭缝50a的宽度(高度、短边方向的长度)与第1间隔部51的厚度有关。第1间隔部51的厚度优选在0.01mm以上5mm以下,更优选在0.03mm以上2mm以下或者0.03mm以上0.2mm以下。经由第1空气供给路径41供给的压缩空气通过切口51a,向第1罩部52(详细来说为朝向主体部40侧的面、内表面)引导并从第1狭缝50a喷射。由此,产生第1空气流91。第1空气流91主要沿着弯曲面43流动,之后沿着第2外表面28b流动。第1空气流91从卷装30剥离纱线20,并且对从卷装30剥离后的纱线20进行引导。
在第1罩部52上形成有第1倾斜面52a、空气通过孔52b以及安装孔52c。第1倾斜面52a形成于朝向与主体部40相反侧的面(外表面)。第1倾斜面52a从第1狭缝50a形成至第1方向的另一侧。第1倾斜面52a以随着接近第1方向的一侧而接近第1间隔部51(主体部40的内部侧)的方式倾斜。换言之,第1倾斜面52a以与第1空气流91的流动的基端相连的方式倾斜。根据该构成,容易在第1狭缝50a的周围产生第1辅助空气流93(图5),因此,能够将第1狭缝50a周围的空气有效地引入第1空气流91。由此,能够减少从第1狭缝50a喷射的空气流的流量,并且能够更可靠地拉出卷装30的纱线20。
空气通过孔52b是在卷装轴向上排列地形成有多个的贯通孔。在从第2方向观察时,空气通过孔52b形成于与第2空气供给路径42以及空气通过孔51b重叠的位置。由此,经由第2空气供给路径42供给的压缩空气通过空气通过孔51b以及空气通过孔52b。
第2喷射部60具有第2间隔部61以及第2罩部62。第2间隔部61以及第2罩部62是板状的部件,构成第1外表面28a的一部分。第2间隔部61以及第2罩部62以相同的朝向(详细来说以厚度方向(高度方向)与第2方向相同的方式)、且经由第1喷射部50安装于主体部40。
在第2间隔部61上形成有切口61a以及安装孔61b。切口61a是将第1方向的端部(详细来说为第2外表面28b侧的端部、第1狭缝50a侧的端部)切口成矩形状的部分。在从第2方向观察时,切口61a形成于与第2空气供给路径42重叠的位置。由此,经由第2空气供给路径42、空气通过孔51b以及空气通过孔52b供给的压缩空气通过切口61a。第2间隔部61的厚度(高度)优选在0.01mm以上5mm以下,更优选在0.03mm以上2mm以下或者0.03mm以上0.2mm以下。
第2罩部62以经由第2间隔部61、且覆盖第2间隔部61的方式安装于主体部40。在第2间隔部61上形成有切口61a,因此,第2罩部62相对于第1罩部52隔开间隔地安装。由此,在第2罩部62的内侧产生间隙,该间隙为第2狭缝60a。经由第2空气供给路径42等供给的压缩空气通过切口61a,向第2罩部62(详细来说为朝向主体部40侧的面、内表面)引导并从第2狭缝60a喷射。由此,产生第2空气流92。
在第2罩部62上形成有第2倾斜面62a、喷射方向校正面62b以及安装孔62c。第2倾斜面62a形成于朝向与主体部40相反侧的面(外表面)。第2倾斜面62a从第2狭缝60a形成至第1方向的另一侧。第2倾斜面62a以随着接近第1方向的一侧而接近第2间隔部61(主体部40的内部侧)的方式倾斜。换言之,第2倾斜面62a以与第2空气流92的流动的基端相连的方式倾斜。根据该构成,容易产生第2辅助空气流94,能够将第2狭缝60a周围的空气有效地引入第2空气流92。
喷射方向校正面62b是第2罩部62的内表面、且特别是形成于第2狭缝60a附近的倾斜面。如图6所示,喷射方向校正面62b是以随着接近第2狭缝60a而远离主体部40以及第2间隔部61等(第2狭缝60a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变长)的方式倾斜的面。换言之,喷射方向校正面62b是以外表面(第2倾斜面62a)平坦的情况为前提,以随着接近第2狭缝60a而板厚变薄的方式形成的倾斜面。
由从第2狭缝60a喷射的压缩空气产生的第2空气流92由喷射方向校正面62b引导,由此,主要以从第1罩部52远离而朝向卷装30的方式流动。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狭缝60a在第1罩部52中未设置在第1倾斜面52a上、而设置在比第1倾斜面52a靠上游侧的位置。因此,第2空气流92变得难以沿着第1倾斜面52a而朝向第2外表面28b流动,因此,第2空气流92容易朝向卷装30流动。第2空气流92是朝向卷装30流动的空气流,因此容易接触卷装30,因此容易从卷装30剥离纱线20。第2空气流92朝与第1空气流91不同的方向流动,因此,即便在通过第1空气流91未剥离纱线20的情况下,也存在能够通过第2空气流92剥离纱线20的可能性。因而,与仅产生第1空气流91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成功拉出纱线20的概率。
为了使第1空气流91以及第2空气流92有效地作用于卷装30,需要将纱线拉出装置28配置于卷装30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形成有弯曲面43,因此,与弯曲面43为直角的构成相比,纱线拉出装置28难以与卷装30发生干涉。因此,能够将纱线拉出装置28配置于卷装30附近。同样,通过形成第1倾斜面52a以及第2倾斜面62a,由此纱线拉出装置28难以与卷装30发生干涉,因此,能够将纱线拉出装置28配置于卷装30附近。卷装30随着被卷绕纱线20而直径变大,因此,优选设置用于使纱线拉出装置28移动到与卷装30的直径相应的位置的活动部件。
通过将纱线拉出装置28中的尤其是第1狭缝50a以及第2狭缝60a配置于卷装30附近,由此能够使第1空气流91以及第2空气流92更有效地起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狭缝60a在第1方向上位于比第1狭缝50a更靠第2空气流92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第2狭缝60a在第2方向上位于比第1狭缝50a更远离主体部40的一侧(更接近卷装30的一侧)。即,随着从第1狭缝50a沿着第1方向朝向第2空气流92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第1狭缝50a与卷装30之间的距离变远,但为了弥补该位置关系,第2狭缝60a在第2方向上设置于朝卷装30侧突出的位置。换言之,第1狭缝50a以及第2狭缝60a按照沿着卷装30的表面那样的布局来设置。因而,能够将第1狭缝50a以及第2狭缝60a的双方配置于卷装30附近。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纱线拉出装置28具备第1喷射部50以及第2喷射部60。在第1喷射部50形成有第1狭缝50a,通过从该第1狭缝50a喷射空气来产生第1空气流91。在第2喷射部60沿着第1狭缝50a的长边方向形成有第2狭缝60a,通过从该第2狭缝60a喷射空气来产生向与第1空气流91的流动方向不同的方向流动的第2空气流92。
由此,从两个狭缝分别产生流动方向不同的空气流,因此,能够在较大范围内使空气流容易地作用于卷装30。其结果,能够提高成功从卷装30拉出纱线20的概率。
本实施方式的纱线拉出装置28具备主体部40、第1喷射部50以及第2喷射部60。第1喷射部50具有第1间隔部51以及第1罩部52,通过在该第1罩部52与主体部40之间配置第1间隔部51来形成第1狭缝50a,通过从该第1狭缝50a喷射空气来产生第1空气流91。第2喷射部60具有第2间隔部61以及第2罩部62,通过在该第2罩部62与第1罩部52之间配置第2间隔部61来形成第2狭缝60a,通过从该第2狭缝60a喷射空气来产生第2空气流92。
由此,从形成于不同位置的两个狭缝分别产生空气流,因此,容易对卷装30作用流动方向不同的空气流。其结果,能够提高成功从卷装30拉出纱线20的概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纱线拉出装置28中,第1间隔部51以及第2间隔部61中的至少一方(详细来说为双方)的厚度在0.01mm以上5mm以下。
由此,既能够减少朝纱线拉出装置28供给的空气量,又能够充分提高从卷装30拉出纱线20的成功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纱线拉出装置28中,设置有以与第1空气流91的流动的基端相连的方式倾斜且与第1狭缝50a相连的第1倾斜面52a、以及以与第2空气流92的流动的基端相连的方式倾斜且与第2狭缝60a相连的第2倾斜面62a中的至少任一个(详细来说为双方)。也可以省略第1倾斜面52a与第2倾斜面62a中的任一个。
由此,能够将第1狭缝50a以及/或者第2狭缝60a周围的空气引入第1空气流91以及/或者第2空气流92,因此,既能够减少朝纱线拉出装置28供给的空气流的流量,又能够从卷装30拉出纱线20。
在本实施方式的纱线拉出装置28中,对从第2狭缝60a喷射之前的空气进行引导的面具有喷射方向校正面62b,该喷射方向校正面62b以随着接近第2狭缝60a而该第2狭缝60a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变长的方式倾斜。
由此,第2空气流92以从纱线拉出装置28的外表面(第1外表面28a)远离的方式流动,因此,第2空气流92容易接触卷装30。
本实施方式的纱线拉出装置28具备引导部45,该引导部45设置于第1空气流91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将从卷装30拉出的纱线20朝第1狭缝50a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侧引导。
由此,纱线拉出装置28从卷装30拉出的纱线20的位置确定,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下一个工序。
本实施方式的纱线拉出装置28具有第1外表面28a以及第2外表面28b。在第1外表面28a上设置有第1狭缝50a以及第2狭缝60a。第2外表面28b相对于第1外表面28a设置于第1空气流91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引导部45设置于第2外表面28b。
由此,能够划分成从卷装30拉出纱线20的面(第1外表面28a)以及对所拉出的纱线20进行引导的面(第2外表面28b),因此,能够减小纱线拉出装置28的大小。
在本实施方式的纱线拉出装置28中,在引导部45形成有从第2外表面28b突出且相互对置地配置的第1引导面45a以及第2引导面45b。第1引导面45a与第2引导面45b之间的间隔随着接近第1外表面28a而扩大。
由此,容易通过引导部45对从卷装30拉出的纱线20进行引导。此外,通过引导部45将纱线20引导为较狭窄的范围,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下一个工序。
本实施方式的纱线拉出装置28具备弯曲面43,该弯曲面43以将第1外表面28a与上述第2外表面28b平滑地连接的方式、且以朝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由此,第2空气流92容易朝与第1空气流91的流动不同的方向流动。
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具备纱线拉出装置28以及卷取部18。卷取部18通过使卷取管22朝卷取方向旋转来卷取纱线20而形成卷装30。第1空气流91的流动方向被设定为将从卷装30拉出的纱线20引导至第1目标位置,第2空气流92的流动方向被设定为朝向卷装30。
由此,能够使第1空气流91与第2空气流92的功能不同,因此,能够从卷装30拉出纱线20,并将所拉出的纱线20引导至第1目标位置(捕捉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中,与第1狭缝50a相比,在卷装30的反转方向的下游侧形成有第2狭缝60a。
由此,能够通过第2空气流92从卷装30剥离纱线20或者进行剥离纱线20的辅助,并通过第1空气流91将所剥离的该纱线20朝下游侧输送。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中,具备对由纱线拉出装置28拉出的纱线20进行捕捉的上纱线捕捉部件36。第1目标位置是上纱线捕捉部件36的捕捉位置。
由此,能够提高上纱线捕捉部件36捕捉纱线20的成功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中,上纱线捕捉部件36通过吸引纱线20来捕捉纱线20,并将捕捉到的纱线20引导至第2目标位置(接头装置14)。上纱线捕捉部件36的吸引力被设定为,捕捉纱线20时的吸引力大于将所吸引的纱线20引导至第2目标位置时的吸引力。
由此,能够降低纱线20的捕捉失败的概率,并且能够降低纱线20的引导时的断纱的概率。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构成例如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每个卷取单元10都具备接头装置14,但也可以构成为,增加能够沿着卷取单元10所排列的方向移动的作业台车,该作业台车具备接头装置14。在该情况下,纱线拉出装置28也可以设置于作业台车。上纱线捕捉部件36与下纱线捕捉部件33也可以设置于作业台车。或者,也可以将纱线拉出装置28设置于落纱装置5(作业台车)。在该情况下,在落纱装置5不进行落纱动作时,也可以通过纱线拉出装置28从卷装30拉出纱线20。但是,也可以在对某个卷取单元10进行落纱动作的期间,通过纱线拉出装置28从其他卷取单元10的卷装30拉出纱线20。在将纱线拉出装置28设置于落纱装置5的情况下,接头装置14也可以设置于各卷取单元10。上纱线捕捉部件36也可以设置于落纱装置5与各卷取单元10的任一个。
切口51a、空气通过孔51b、空气通过孔52b以及切口61a为,只要能够供压缩空气通过,则也可以是上述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形状以外的形状。例如,切口51a以及切口61a也可以形成为凹凸状(梳齿状)。空气通过孔51b以及空气通过孔52b也可以是在卷装轴向上较长的一个长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喷射部50以及第2喷射部60通过安装于相同的主体部40而一体地构成。也可以代替该情况,而将第1喷射部50与第2喷射部60分体地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纱线拉出装置28从卷装30拉出的纱线20经由上纱线捕捉部件36引导至接头装置14。也可以代替该情况,使来自卷装30的纱线20在经由上纱线捕捉部件36之后进一步经由另外的捕捉部件(第2捕捉部件)引导至接头装置14。第2捕捉部件例如是能够吸引纱线20的管状的部件,且是能够在从上纱线捕捉部件36捕捉纱线20的位置与将捕捉到的纱线20引导至接头装置14的位置之间移动的部件。在该构成中,第2捕捉部件的捕捉位置相当于第2目标位置,接头装置14相当于第3目标位置。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纱线拉出装置28与上纱线捕捉部件36设置于作业台车,将第2捕捉部件、接头装置14以及下纱线捕捉部件33设置于各卷取单元10。最终的纱线20的引导目的地也可以不是接头装置14而是其他位置。
本发明的纱线拉出装置28并不限定于应用于自动络纱机,也能够应用于卷经轴机以及细纱机(例如气流纺纱机、自由端纺纱机)等其他纱线卷取机。纱线拉出装置28也能够应用于如上述那样在每个卷取单元都设置有接头装置的构成的细纱机。或者,纱线拉出装置28也能够应用于按照每规定数量的卷取单元设置有一个接头装置的构成的细纱机。气流纺纱机具备:牵伸装置,通过多个牵伸辊对牵伸纤维束;纺纱装置,利用捻回气流对该纤维束进行纺纱而生成纱线;以及卷取装置,卷取该纱线而形成卷装。在这样的气流纺纱机中,在机械高度方向上,也可以是卷取装置设置于上方,也可以是牵伸装置设置于上方。细纱机的接头装置并不限定于机械式的构成(例如打结器)或者使用压缩空气等流体的构成(捻接器),也可以是接经器。在接头装置为接经器的情况下,由纱线拉出装置28从卷装30拉出的纱线20被反向输送至纺纱装置。在将纱线拉出装置28设置于细纱机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纱线拉出装置28设置于落纱台车。在这些变形例中,纱线拉出装置28也可以如上述实施方式以及/或者变形例那样构成。
Claims (17)
1.一种纱线拉出装置,从卷装拉出纱线,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喷射部,形成有第1狭缝,通过从该第1狭缝喷射空气来产生第1空气流;以及
第2喷射部,沿着上述第1狭缝的长边方向形成有第2狭缝,通过从该第2狭缝喷射空气来产生向与上述第1空气流的流动方向不同的方向流动的第2空气流。
2.一种纱线拉出装置,从卷装拉出纱线,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部;
第1喷射部,具有第1间隔部以及第1罩部,通过在该第1罩部与上述主体部之间配置上述第1间隔部来形成第1狭缝,通过从该第1狭缝喷射空气来产生第1空气流;以及
第2喷射部,具有第2间隔部以及第2罩部,通过在该第2罩部与上述第1罩部之间配置上述第2间隔部来形成第2狭缝,通过从该第2狭缝喷射空气来产生第2空气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间隔部以及上述第2间隔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厚度在0.01mm以上5mm以下。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拉出装置设置有第1倾斜面和第2倾斜面中的至少任一个,
上述第1倾斜面以与上述第1空气流的流动的基端相连的方式倾斜并与上述第1狭缝相连,
上述第2倾斜面以与上述第2空气流的流动的基端相连的方式倾斜并与上述第2狭缝相连。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从上述第2狭缝喷射之前的空气进行引导的面具有喷射方向校正面,该喷射方向校正面以随着接近上述第2狭缝而该第2狭缝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变长的方式倾斜。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拉出装置具备引导部,该引导部设置于上述第1空气流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将从上述卷装拉出的上述纱线朝上述第1狭缝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侧引导。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纱线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拉出装置具有:
第1外表面,设置有上述第1狭缝以及上述第2狭缝;以及
第2外表面,相对于上述第1外表面,设置于上述第1空气流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
上述引导部设置于上述第2外表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线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引导部形成有从上述第2外表面突出且相互对置地配置的第1引导面以及第2引导面,
上述第1引导面与上述第2引导面之间的间隔随着接近上述第1外表面而扩大。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纱线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拉出装置具备弯曲面,该弯曲面以将上述第1外表面与上述第2外表面平滑地连接的方式、且以朝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
10.一种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拉出装置;以及
卷取部,通过使卷取管朝卷取方向旋转,由此卷取上述纱线而形成上述卷装,
上述第1狭缝的长边方向沿着上述卷装的轴向。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空气流的流动方向被设定为,将从上述卷装拉出的上述纱线引导至第1目标位置,
上述第2空气流的流动方向被设定为朝向上述卷装。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卷取部构成为,能够使上述卷装向与上述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反转方向旋转,
与上述第1狭缝相比,在上述卷装的反转方向的下游侧形成有上述第2狭缝。
13.如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卷取机具备捕捉由上述纱线拉出装置从上述卷装拉出的上述纱线的第1捕捉部件,
上述第1目标位置是上述第1捕捉部件的捕捉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捕捉部件构成为,通过吸引上述纱线来捕捉上述纱线,并将捕捉到的该纱线引导至第2目标位置,
上述第1捕捉部件的吸引力被设定为,捕捉上述纱线时的吸引力大于将上述纱线引导至上述第2目标位置时的吸引力。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卷取机具备第2捕捉部件,该第2捕捉部件从上述第1捕捉部件接受捕捉到的上述纱线,并将该纱线引导至第3目标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0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卷取机具备:
多个卷取单元,分别至少包括上述卷取部;以及
作业台车,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多个上述卷取单元移动,
上述纱线拉出装置设置于上述作业台车。
17.如权利要求9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卷取机具备多个卷取单元,该多个卷取单元分别至少包括上述卷取部,
上述纱线拉出装置分别设置于多个上述卷取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53942A JP2019031381A (ja) | 2017-08-09 | 2017-08-09 | 糸引出装置及び糸巻取機 |
JP2017-153942 | 2017-08-0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384098A true CN109384098A (zh) | 2019-02-26 |
CN109384098B CN109384098B (zh) | 2021-10-01 |
Family
ID=62873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677590.XA Active CN109384098B (zh) | 2017-08-09 | 2018-06-27 | 纱线拉出装置以及纱线卷取机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441343A1 (zh) |
JP (1) | JP2019031381A (zh) |
CN (1) | CN109384098B (zh)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426724B1 (de) * | 1974-06-01 | 1975-07-03 | Palitex Project Co Gmbh | Vorrichtung zur Erleichterung des Abloesens des auf die Auflaufspule aufgewickelten Fadenendes durch Rueckdrehen der Auflaufspulen einer Aufwaertszwirn -oder Spulmaschine |
JPH055769U (ja) * | 1991-07-04 | 1993-01-26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パツケージの糸端口出し装置 |
JPH08245081A (ja) * | 1995-03-08 | 1996-09-24 | Murata Mach Ltd | サクションマウス |
EP0983955A2 (en) * | 1998-08-31 | 2000-03-08 |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 Yarn end retrieving device and operating cart mounting the same |
CN1405375A (zh) * | 2001-08-09 | 2003-03-26 | W.施拉夫霍斯特公司 | 气流纺纱机 |
CN1899940A (zh) * | 2005-04-27 | 2007-01-24 | 里特捷克有限公司 | 在纺织机械的筒管上搜索纱线末端的方法以及伺服装置 |
CN103896109A (zh) * | 2012-12-27 | 2014-07-02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引出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
CN104163359A (zh) * | 2013-05-16 | 2014-11-26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卷取装置及纱线卷取方法 |
CN104276451A (zh) * | 2013-07-11 | 2015-01-14 |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 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 |
CN105473480A (zh) * | 2013-08-29 | 2016-04-06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拉出装置、纱线卷取装置以及接头方法 |
DE102015005392A1 (de) * | 2015-04-28 | 2016-11-03 |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 Arbeitsstelle einer Auflauf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
-
2017
- 2017-08-09 JP JP2017153942A patent/JP2019031381A/ja active Pending
-
2018
- 2018-06-27 CN CN201810677590.XA patent/CN109384098B/zh active Active
- 2018-07-04 EP EP18181647.1A patent/EP3441343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426724B1 (de) * | 1974-06-01 | 1975-07-03 | Palitex Project Co Gmbh | Vorrichtung zur Erleichterung des Abloesens des auf die Auflaufspule aufgewickelten Fadenendes durch Rueckdrehen der Auflaufspulen einer Aufwaertszwirn -oder Spulmaschine |
JPH055769U (ja) * | 1991-07-04 | 1993-01-26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パツケージの糸端口出し装置 |
JPH08245081A (ja) * | 1995-03-08 | 1996-09-24 | Murata Mach Ltd | サクションマウス |
EP0983955A2 (en) * | 1998-08-31 | 2000-03-08 |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 Yarn end retrieving device and operating cart mounting the same |
CN1405375A (zh) * | 2001-08-09 | 2003-03-26 | W.施拉夫霍斯特公司 | 气流纺纱机 |
CN1899940A (zh) * | 2005-04-27 | 2007-01-24 | 里特捷克有限公司 | 在纺织机械的筒管上搜索纱线末端的方法以及伺服装置 |
CN103896109A (zh) * | 2012-12-27 | 2014-07-02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引出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
CN104163359A (zh) * | 2013-05-16 | 2014-11-26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卷取装置及纱线卷取方法 |
CN104276451A (zh) * | 2013-07-11 | 2015-01-14 |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 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 |
CN105473480A (zh) * | 2013-08-29 | 2016-04-06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拉出装置、纱线卷取装置以及接头方法 |
DE102015005392A1 (de) * | 2015-04-28 | 2016-11-03 |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 Arbeitsstelle einer Auflauf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384098B (zh) | 2021-10-01 |
JP2019031381A (ja) | 2019-02-28 |
EP3441343A1 (en) | 2019-0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180809B2 (ja) | エアジェット紡績機およびその作動方法 | |
JP6080153B2 (ja) | 紡績機及び紡績機における糸の製造を中断する方法 | |
CN101994176B (zh) | 纺纱机械 | |
US5511373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iecing a sliver and at least one of a leading yarn and a bobbin yarn | |
EP2876192B1 (en) | Air-jet spinn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 |
CN102965777B (zh) | 纺纱机 | |
US10689779B2 (en) | Thread-guiding unit, open-end spinning machin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spinning station | |
CN105384005A (zh) | 纱线卷绕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 |
CN103010823B (zh) |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 |
CN105645178B (zh) | 纱线卷取机 | |
CN103014931A (zh) | 气流纺纱装置、纺纱单元、纺纱机械及气流纺纱方法 | |
EP3156526B1 (en) | Hollow guide shaft, air-jet spinning device, and textile machinery | |
JP2018080058A (ja) | 画定された手法でボビン上に糸の端部を堆積するための方法、装置、及びそれを実行するための紡績巻取機 | |
CN105274666B (zh) | 纺纱机及纺纱方法 | |
CN114645344A (zh) | 纱线形成件的清洁装置和这种纱线形成件的清洁方法 | |
CN111893608B (zh) | 用于对环锭纺纱机中的断纱进行接头的自动接头单元和自动接头方法 | |
CN103014962A (zh) | 纺纱机 | |
CN105648588B (zh) | 接头装置、纱线卷取机以及接头方法 | |
CN105369404B (zh) | 纺织机 | |
CN109384098A (zh) | 纱线拉出装置以及纱线卷取机 | |
JP2014125714A (ja) | 紡績機 | |
CN109594159A (zh) | 接纱喷嘴、接纱装置、纱线卷绕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方法 | |
CN109956366A (zh) | 接头装置 | |
CN105568453B (zh) | 导纱器、芯纱供给装置及纺纱机械 | |
CN105274664B (zh) | 芯纱供给单元、芯纱供给装置、纺纱机及芯纱供给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