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46606A - 一种新型杂化光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杂化光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46606A
CN109346606A CN201811154530.6A CN201811154530A CN109346606A CN 109346606 A CN109346606 A CN 109346606A CN 201811154530 A CN201811154530 A CN 201811154530A CN 109346606 A CN109346606 A CN 1093466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annealing
silicon chip
concentration
p3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5453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46606B (zh
Inventor
管先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you Ningb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Qian Zheng Technology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Qian Zheng Technology Consul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Qian Zheng Technology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15453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46606B/zh
Publication of CN1093466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466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466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466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1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comprising heterojunctions between organic semiconductors and inorganic semi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8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using temporary substr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杂化光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N型硅片的上下表面形成多个平行排列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且所述第一沟槽与相应的所述第二沟槽在垂直方向上部分重叠;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以及侧面形成硅纳米线阵列;在所述N型硅片的下表面的每个第二沟槽中形成N型重掺杂磷扩散区;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形成致密的P3HT层、复合导电层以及正面栅电极;在所述N型硅片的下表面制备背面电极。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杂化光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杂化光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单晶硅具有资源丰富、无毒、吸光能力强等优势,而成为商业化太阳能电池制作的主要原料。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很高,但是在其生产中需要纯度较高的硅片、需要高达1000摄氏度的高温退火过程、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刻蚀工艺以及其它复杂的制作过程,导致该类晶硅电池的制造成本较高,且制造过程还有造成环境的风险。随着太阳能电池行业的发展,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其材料便宜、退火温度低、制作过程简单等优势而有希望降低其生产成本,然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远低于单晶硅电池,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有机太阳能电池依然没有显著的提高,无法代替常规的晶硅太阳能电池。因此基于无机硅材料和有机半导体的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提供了一种既可以简化制造步骤又可以降低成本的生产技术。在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中,硅不但作为主要的吸光层还作为光生载流子的产生和传输层,而有机半导体只作为电荷传输层,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的界面结构是该类电池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杂化光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杂化光伏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提供一N型硅片,清洗所述N型硅片,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形成多个平行排列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沟槽,接着在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下表面形成多个平行排列且间隔设置的第二沟槽,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的截面均为等腰梯形,多个所述第一沟槽和多个所述第二沟槽分别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沟槽与相应的所述第二沟槽在垂直方向上部分重叠,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与相应的所述第二沟槽的底面之间的厚度为100-200微米,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与相应的所述第二沟槽的底面在垂直方向上的重叠部分的宽度与所述第一矩形凹槽的底面的宽度的比值为0.35-0.7。
2)接着利用金属离子辅助溶液刻蚀法对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进行刻蚀,以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以及侧面形成硅纳米线阵列。
3)接着对所述N型硅片依次进行电镀硫化处理,以钝化所述N型硅片。
4)接着利用掩膜对所述N型硅片的下表面进行磷扩散工艺,以在所述N型硅片的下表面的每个第二沟槽中形成N型重掺杂磷扩散区。
5)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的第一氯苯溶液,所述第一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0.3-0.6mg/ml,然后进行第一次退火处理。
6)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和银纳米颗粒的第二氯苯溶液,所述第二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0.5-1mg/ml,所述银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05-0.15mg/ml,然后进行第二次退火处理。
7)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和银纳米颗粒的第三氯苯溶液,所述第三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0.8-1.5mg/ml,所述银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1-0.2mg/ml,然后进行第三次退火处理。
8)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和银纳米颗粒的第四氯苯溶液,所述第四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0.5-0.8mg/ml,所述银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15-0.25mg/ml,然后进行第四次退火处理。
9)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和银纳米颗粒的第五氯苯溶液,所述第五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0.2-0.5mg/ml,所述银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2-0.3mg/ml,然后进行第五次退火处理。
10)接着在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上表面多次交替旋涂含有银纳米线的溶液以及含有石墨烯的溶液,然后进行第六次退火处理,形成一复合导电层。
11)接着在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上表面制备正面栅电极。
12)接着在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下表面制备背面电极。
作为优选,在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一沟槽的倾斜侧面与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上表面的夹角为45°-60°,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的宽度为3-4毫米,所述第一沟槽的深度150-180微米,相邻所述第一沟槽之间的间距为4-5毫米,所述第二沟槽的底面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二沟槽的深度为20-30微米。
作为优选,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硅纳米线阵列中硅纳米线直径为50-120纳米,相邻所述硅纳米线的间距150-300纳米,所述硅纳米的长度为1-2微米。
作为优选,在所述步骤(4)中,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掺杂浓度为8×1017-3×1019cm-3,所述N型重掺杂磷扩散区的掺杂浓度为5×1018-5×1020cm-3
作为优选,在所述步骤(5-9)中,旋涂的转速均为3500-4500转/分钟,旋涂的时间均为1-3分钟,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退火处理的温度均为140-160℃,所述第一退火处理的时间为2-5分钟,所述第二退火处理的时间为5-8分钟,所述第三退火处理的时间为8-12分钟,所述第四退火处理的时间为12-16分钟,所述第五退火处理的时间为16-20分钟。
作为优选,在所述步骤(10)中,交替旋涂的次数不小于四次,所述含有银纳米线的溶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为5-8mg/ml,所述银纳米线的长度为5-25微米,所述银纳米线的直径为10-20纳米,所述含有石墨烯的溶液中石墨烯的浓度为0.5-2mg/ml,旋涂含有银纳米线的溶液的转速为3000-4000转/分钟以及时间为1-3分钟,旋涂含有石墨烯的溶液的转速为2000-3000转/分钟以及时间为2-5分钟,所述第六次退火处理的温度为90-110℃,所述第六次退火处理的时间为10-20分钟。
作为优选,在所述步骤(11)中,所述正面栅电极的的材质为铜、铝或者银,所述正面栅电极的厚度为50-100纳米;在所述步骤(12)中,背面电极的材质钛、钯以及银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背面电极的厚度为200-400纳米。
本发明还提出根据上述方法制备的新型杂化光伏电池。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的新型杂化光伏电池的制备过程中,通过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形成第一沟槽,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以及侧面形成硅纳米线阵列,然后再进行有机半导体层的制备,大大提高了单晶硅片与有机半导体层的接触面积。通过在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上下表面设置对应的第一沟槽以及第二沟槽,并通过设置第一沟槽的底面与相应的所述第二沟槽的底面在垂直方向上的重叠部分的宽度,使得电子空穴发生横向传输,进而改善的电子和空穴的传输方式,有效缩短了电子在N型单晶硅片中的传输距离,进而有效提高了电子的收集效率,使得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具有优异的光电转换效率。通过优化P3HT层的形成方式以及P3HT层中银纳米颗粒的分布状况,得到一层致密的P3HT层,进而提高P3HT层的成膜性能和电导率,进一步提高相应光伏的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通过多次交替旋涂含有银纳米线的溶液以及含有石墨烯的溶液形成一复合导电层,使得其导电性能更加优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新型杂化光伏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杂化光伏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提供一N型硅片,清洗所述N型硅片,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形成多个平行排列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沟槽,接着在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下表面形成多个平行排列且间隔设置的第二沟槽,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的截面均为等腰梯形,多个所述第一沟槽和多个所述第二沟槽分别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沟槽与相应的所述第二沟槽在垂直方向上部分重叠,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与相应的所述第二沟槽的底面之间的厚度为100-200微米,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与相应的所述第二沟槽的底面在垂直方向上的重叠部分的宽度与所述第一矩形凹槽的底面的宽度的比值为0.35-0.7。
2)接着利用金属离子辅助溶液刻蚀法对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进行刻蚀,以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以及侧面形成硅纳米线阵列。
3)接着对所述N型硅片依次进行电镀硫化处理,以钝化所述N型硅片。
4)接着利用掩膜对所述N型硅片的下表面进行磷扩散工艺,以在所述N型硅片的下表面的每个第二沟槽中形成N型重掺杂磷扩散区。
5)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的第一氯苯溶液,所述第一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0.3-0.6mg/ml,然后进行第一次退火处理。
6)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和银纳米颗粒的第二氯苯溶液,所述第二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0.5-1mg/ml,所述银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05-0.15mg/ml,然后进行第二次退火处理。
7)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和银纳米颗粒的第三氯苯溶液,所述第三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0.8-1.5mg/ml,所述银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1-0.2mg/ml,然后进行第三次退火处理。
8)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和银纳米颗粒的第四氯苯溶液,所述第四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0.5-0.8mg/ml,所述银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15-0.25mg/ml,然后进行第四次退火处理。
9)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和银纳米颗粒的第五氯苯溶液,所述第五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0.2-0.5mg/ml,所述银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2-0.3mg/ml,然后进行第五次退火处理。
10)接着在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上表面多次交替旋涂含有银纳米线的溶液以及含有石墨烯的溶液,然后进行第六次退火处理,形成一复合导电层。
11)接着在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上表面制备正面栅电极。
12)接着在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下表面制备背面电极。
其中,在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一沟槽的倾斜侧面与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上表面的夹角为45°-60°,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的宽度为3-4毫米,所述第一沟槽的深度150-180微米,相邻所述第一沟槽之间的间距为4-5毫米,所述第二沟槽的底面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二沟槽的深度为20-30微米。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硅纳米线阵列中硅纳米线直径为50-120纳米,相邻所述硅纳米线的间距150-300纳米,所述硅纳米的长度为1-2微米。在所述步骤(4)中,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掺杂浓度为8×1017-3×1019cm-3,所述N型重掺杂磷扩散区的掺杂浓度为5×1018-5×1020cm-3。在所述步骤(5-9)中,旋涂的转速均为3500-4500转/分钟,旋涂的时间均为1-3分钟,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退火处理的温度均为140-160℃,所述第一退火处理的时间为2-5分钟,所述第二退火处理的时间为5-8分钟,所述第三退火处理的时间为8-12分钟,所述第四退火处理的时间为12-16分钟,所述第五退火处理的时间为16-20分钟。在所述步骤(10)中,交替旋涂的次数不小于四次,所述含有银纳米线的溶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为5-8mg/ml,所述银纳米线的长度为5-25微米,所述银纳米线的直径为10-20纳米,所述含有石墨烯的溶液中石墨烯的浓度为0.5-2mg/ml,旋涂含有银纳米线的溶液的转速为3000-4000转/分钟以及时间为1-3分钟,旋涂含有石墨烯的溶液的转速为2000-3000转/分钟以及时间为2-5分钟,所述第六次退火处理的温度为90-110℃,所述第六次退火处理的时间为10-20分钟。在所述步骤(11)中,所述正面栅电极的的材质为铜、铝或者银,所述正面栅电极的厚度为50-100纳米;在所述步骤(12)中,背面电极的材质钛、钯以及银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背面电极的厚度为200-400纳米。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出一种硅基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所述硅基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从上至下包括正面栅电极1、复合导电层2、P3HT层3、N型单晶硅片4、N型重掺杂磷扩散区5、背面电极6,其中所述N型单晶硅片4的上表面具有第一沟槽41,其下表面具有第二沟槽42,在所述N型单晶硅片4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沟槽41的底面以及侧面形成硅纳米线阵列(未图示),所述N型重掺杂磷扩散区5在所述第二沟槽42中。
实施例1:
一种新型杂化光伏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提供一N型硅片,清洗所述N型硅片,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形成多个平行排列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沟槽,接着在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下表面形成多个平行排列且间隔设置的第二沟槽,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的截面均为等腰梯形,多个所述第一沟槽和多个所述第二沟槽分别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沟槽与相应的所述第二沟槽在垂直方向上部分重叠,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与相应的所述第二沟槽的底面之间的厚度为150微米,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与相应的所述第二沟槽的底面在垂直方向上的重叠部分的宽度与所述第一矩形凹槽的底面的宽度的比值为0.5。
2)接着利用金属离子辅助溶液刻蚀法对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进行刻蚀,以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以及侧面形成硅纳米线阵列。
3)接着对所述N型硅片依次进行电镀硫化处理,以钝化所述N型硅片。
4)接着利用掩膜对所述N型硅片的下表面进行磷扩散工艺,以在所述N型硅片的下表面的每个第二沟槽中形成N型重掺杂磷扩散区。
5)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的第一氯苯溶液,所述第一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0.5mg/ml,然后进行第一次退火处理。
6)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和银纳米颗粒的第二氯苯溶液,所述第二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0.7mg/ml,所述银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1mg/ml,然后进行第二次退火处理。
7)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和银纳米颗粒的第三氯苯溶液,所述第三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1mg/ml,所述银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15mg/ml,然后进行第三次退火处理。
8)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和银纳米颗粒的第四氯苯溶液,所述第四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0.6mg/ml,所述银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2mg/ml,然后进行第四次退火处理。
9)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和银纳米颗粒的第五氯苯溶液,所述第五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0.4mg/ml,所述银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3mg/ml,然后进行第五次退火处理。
10)接着在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上表面多次交替旋涂含有银纳米线的溶液以及含有石墨烯的溶液,然后进行第六次退火处理,形成一复合导电层。
11)接着在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上表面制备正面栅电极。
12)接着在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下表面制备背面电极。
其中,在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一沟槽的倾斜侧面与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上表面的夹角为60°,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的宽度为3毫米,所述第一沟槽的深度160微米,相邻所述第一沟槽之间的间距为4毫米,所述第二沟槽的底面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二沟槽的深度为25微米。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硅纳米线阵列中硅纳米线直径为100纳米,相邻所述硅纳米线的间距200纳米,所述硅纳米的长度为1.5微米。在所述步骤(4)中,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掺杂浓度为1019cm-3,所述N型重掺杂磷扩散区的掺杂浓度为2×1020cm-3。在所述步骤(5-9)中,旋涂的转速均为4000转/分钟,旋涂的时间均为2分钟,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退火处理的温度均为150℃,所述第一退火处理的时间为4分钟,所述第二退火处理的时间为6分钟,所述第三退火处理的时间为10分钟,所述第四退火处理的时间为14分钟,所述第五退火处理的时间为18分钟。在所述步骤(10)中,交替旋涂的次数为四次,所述含有银纳米线的溶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为6mg/ml,所述银纳米线的长度为15微米,所述银纳米线的直径为15纳米,所述含有石墨烯的溶液中石墨烯的浓度为1mg/ml,旋涂含有银纳米线的溶液的转速为3500转/分钟以及时间为2分钟,旋涂含有石墨烯的溶液的转速为2500转/分钟以及时间为4分钟,所述第六次退火处理的温度为100℃,所述第六次退火处理的时间为15分钟。在所述步骤(11)中,所述正面栅电极的的材质为铜,所述正面栅电极的厚度为80纳米;在所述步骤(12)中,背面电极的材质银,所述背面电极的厚度为300纳米。
上述方法制备的新型杂化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为16.8%。
实施例2
一种新型杂化光伏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提供一N型硅片,清洗所述N型硅片,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形成多个平行排列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沟槽,接着在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下表面形成多个平行排列且间隔设置的第二沟槽,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的截面均为等腰梯形,多个所述第一沟槽和多个所述第二沟槽分别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沟槽与相应的所述第二沟槽在垂直方向上部分重叠,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与相应的所述第二沟槽的底面之间的厚度为100微米,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与相应的所述第二沟槽的底面在垂直方向上的重叠部分的宽度与所述第一矩形凹槽的底面的宽度的比值为0.35。
2)接着利用金属离子辅助溶液刻蚀法对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进行刻蚀,以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以及侧面形成硅纳米线阵列。
3)接着对所述N型硅片依次进行电镀硫化处理,以钝化所述N型硅片。
4)接着利用掩膜对所述N型硅片的下表面进行磷扩散工艺,以在所述N型硅片的下表面的每个第二沟槽中形成N型重掺杂磷扩散区。
5)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的第一氯苯溶液,所述第一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0.6mg/ml,然后进行第一次退火处理。
6)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和银纳米颗粒的第二氯苯溶液,所述第二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1mg/ml,所述银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15mg/ml,然后进行第二次退火处理。
7)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和银纳米颗粒的第三氯苯溶液,所述第三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1.2mg/ml,所述银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2mg/ml,然后进行第三次退火处理。
8)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和银纳米颗粒的第四氯苯溶液,所述第四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0.8mg/ml,所述银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25mg/ml,然后进行第四次退火处理。
9)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和银纳米颗粒的第五氯苯溶液,所述第五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0.5mg/ml,所述银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3mg/ml,然后进行第五次退火处理。
10)接着在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上表面多次交替旋涂含有银纳米线的溶液以及含有石墨烯的溶液,然后进行第六次退火处理,形成一复合导电层。
11)接着在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上表面制备正面栅电极。
12)接着在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下表面制备背面电极。
其中,在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一沟槽的倾斜侧面与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上表面的夹角为45°,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的宽度为4毫米,所述第一沟槽的深度180微米,相邻所述第一沟槽之间的间距为5毫米,所述第二沟槽的底面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二沟槽的深度为30微米。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硅纳米线阵列中硅纳米线直径为80纳米,相邻所述硅纳米线的间距150纳米,所述硅纳米的长度为2微米。在所述步骤(4)中,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掺杂浓度为1019cm-3,所述N型重掺杂磷扩散区的掺杂浓度为1020cm-3。在所述步骤(5-9)中,旋涂的转速均为3500转/分钟,旋涂的时间均为3分钟,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退火处理的温度均为140℃,所述第一退火处理的时间为5分钟,所述第二退火处理的时间为8分钟,所述第三退火处理的时间为12分钟,所述第四退火处理的时间为16分钟,所述第五退火处理的时间为20分钟。在所述步骤(10)中,交替旋涂的次数为六次,所述含有银纳米线的溶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为5mg/ml,所述银纳米线的长度为20微米,所述银纳米线的直径为20纳米,所述含有石墨烯的溶液中石墨烯的浓度为1.5mg/ml,旋涂含有银纳米线的溶液的转速为3000转/分钟以及时间为3分钟,旋涂含有石墨烯的溶液的转速为3000转/分钟以及时间为5分钟,所述第六次退火处理的温度为110℃,所述第六次退火处理的时间为12分钟。在所述步骤(11)中,所述正面栅电极的的材质为铝,所述正面栅电极的厚度为100纳米;在所述步骤(12)中,背面电极为钛、钯以及银叠层,所述背面电极的厚度为200纳米。
上述方法制备的新型杂化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为16.2%。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新型杂化光伏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提供一N型硅片,清洗所述N型硅片,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形成多个平行排列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沟槽,接着在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下表面形成多个平行排列且间隔设置的第二沟槽,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的截面均为等腰梯形,多个所述第一沟槽和多个所述第二沟槽分别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沟槽与相应的所述第二沟槽在垂直方向上部分重叠,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与相应的所述第二沟槽的底面之间的厚度为100-200微米,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与相应的所述第二沟槽的底面在垂直方向上的重叠部分的宽度与所述第一矩形凹槽的底面的宽度的比值为0.35-0.7;
2)接着利用金属离子辅助溶液刻蚀法对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进行刻蚀,以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以及侧面形成硅纳米线阵列;
3)接着对所述N型硅片依次进行电镀硫化处理,以钝化所述N型硅片;
4)接着利用掩膜对所述N型硅片的下表面进行磷扩散工艺,以在所述N型硅片的下表面的每个第二沟槽中形成N型重掺杂磷扩散区;
5)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的第一氯苯溶液,所述第一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0.3-0.6mg/ml,然后进行第一次退火处理;
6)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和银纳米颗粒的第二氯苯溶液,所述第二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0.5-1mg/ml,所述银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05-0.15mg/ml,然后进行第二次退火处理;
7)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和银纳米颗粒的第三氯苯溶液,所述第三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0.8-1.5mg/ml,所述银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1-0.2mg/ml,然后进行第三次退火处理;
8)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和银纳米颗粒的第四氯苯溶液,所述第四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0.5-0.8mg/ml,所述银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15-0.25mg/ml,然后进行第四次退火处理;
9)接着在所述N型硅片的上表面旋涂含有P3HT和银纳米颗粒的第五氯苯溶液,所述第五氯苯溶液中所述P3HT的浓度为0.2-0.5mg/ml,所述银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2-0.3mg/ml,然后进行第五次退火处理;
10)接着在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上表面多次交替旋涂含有银纳米线的溶液以及含有石墨烯的溶液,然后进行第六次退火处理,形成一复合导电层;
11)接着在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上表面制备正面栅电极;
12)接着在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下表面制备背面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杂化光伏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一沟槽的倾斜侧面与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上表面的夹角为45°-60°,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的宽度为3-4毫米,所述第一沟槽的深度150-180微米,相邻所述第一沟槽之间的间距为4-5毫米,所述第二沟槽的底面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二沟槽的深度为20-30微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杂化光伏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硅纳米线阵列中硅纳米线直径为50-120纳米,相邻所述硅纳米线的间距150-300纳米,所述硅纳米的长度为1-2微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杂化光伏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4)中,所述N型单晶硅片的掺杂浓度为8×1017-3×1019cm-3,所述N型重掺杂磷扩散区的掺杂浓度为5×1018-5×1020cm-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杂化光伏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5-9)中,旋涂的转速均为3500-4500转/分钟,旋涂的时间均为1-3分钟,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退火处理的温度均为140-160℃,所述第一退火处理的时间为2-5分钟,所述第二退火处理的时间为5-8分钟,所述第三退火处理的时间为8-12分钟,所述第四退火处理的时间为12-16分钟,所述第五退火处理的时间为16-20分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杂化光伏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0)中,交替旋涂的次数不小于四次,所述含有银纳米线的溶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为5-8mg/ml,所述银纳米线的长度为5-25微米,所述银纳米线的直径为10-20纳米,所述含有石墨烯的溶液中石墨烯的浓度为0.5-2mg/ml,旋涂含有银纳米线的溶液的转速为3000-4000转/分钟以及时间为1-3分钟,旋涂含有石墨烯的溶液的转速为2000-3000转/分钟以及时间为2-5分钟,所述第六次退火处理的温度为90-110℃,所述第六次退火处理的时间为10-20分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杂化光伏电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1)中,所述正面栅电极的的材质为铜、铝或者银,所述正面栅电极的厚度为50-100纳米;在所述步骤(12)中,背面电极的材质钛、钯以及银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背面电极的厚度为200-400纳米。
8.一种新型杂化光伏电池,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形成的。
CN201811154530.6A 2018-09-30 2018-09-30 一种杂化光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93466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54530.6A CN109346606B (zh) 2018-09-30 2018-09-30 一种杂化光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54530.6A CN109346606B (zh) 2018-09-30 2018-09-30 一种杂化光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46606A true CN109346606A (zh) 2019-02-15
CN109346606B CN109346606B (zh) 2022-11-15

Family

ID=65308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54530.6A Active CN109346606B (zh) 2018-09-30 2018-09-30 一种杂化光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46606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58285A (ja) * 2002-02-27 2003-09-12 Sharp Corp 表面凹凸構造の作製方法及び太陽電池
CN102751370A (zh) * 2012-06-20 2012-10-24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 一种双面异质结太阳电池及制备方法
US20130312827A1 (en) * 2011-11-22 2013-11-28 Kaneka Corporation Solar cel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and solar cell module
CN105206699A (zh) * 2015-09-07 2015-12-30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背面结n型双面晶体硅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57951A (zh) * 2016-07-27 2016-10-26 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光伏产业技术分公司 基于p型硅衬底的双面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58999A (zh) * 2016-07-22 2016-11-23 兰宏昌 一种使用纳米材料制备的高效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6299131A (zh) * 2016-09-21 2017-01-04 淮海工学院 SPPs薄膜异质结和钙钛矿叠层的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78179A (zh) * 2014-09-30 2017-08-18 株式会社钟化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CN107093649A (zh) * 2017-03-28 2017-08-25 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hjt光伏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7946471A (zh) * 2017-11-28 2018-04-20 佛山市宝粤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硅纳米线阵列的异质结光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8258124A (zh) * 2018-01-24 2018-07-06 南通壹选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异质结光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39027A (zh) * 2018-05-07 2018-09-14 苏州宝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58285A (ja) * 2002-02-27 2003-09-12 Sharp Corp 表面凹凸構造の作製方法及び太陽電池
US20130312827A1 (en) * 2011-11-22 2013-11-28 Kaneka Corporation Solar cel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and solar cell module
CN102751370A (zh) * 2012-06-20 2012-10-24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 一种双面异质结太阳电池及制备方法
CN107078179A (zh) * 2014-09-30 2017-08-18 株式会社钟化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CN105206699A (zh) * 2015-09-07 2015-12-30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背面结n型双面晶体硅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58999A (zh) * 2016-07-22 2016-11-23 兰宏昌 一种使用纳米材料制备的高效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57951A (zh) * 2016-07-27 2016-10-26 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光伏产业技术分公司 基于p型硅衬底的双面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6299131A (zh) * 2016-09-21 2017-01-04 淮海工学院 SPPs薄膜异质结和钙钛矿叠层的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93649A (zh) * 2017-03-28 2017-08-25 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hjt光伏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7946471A (zh) * 2017-11-28 2018-04-20 佛山市宝粤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硅纳米线阵列的异质结光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8258124A (zh) * 2018-01-24 2018-07-06 南通壹选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异质结光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39027A (zh) * 2018-05-07 2018-09-14 苏州宝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F,SRAIRI等: "Efficiency increase of hybrid organic/inorganic solar cells with optimized interface grating morphology for improved light trapping", 《OPTIK》 *
姜刘洋等: "等离子体织构化的n-Si与P3HT组成杂化太阳能电池的性能研究",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46606B (zh) 2022-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00713B (zh)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5493304A (zh) 高效堆叠的太阳能电池
CN103346214B (zh) 一种硅基径向同质异质结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US20130104986A1 (en) Solar cell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7994119A (zh) 一种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8417719A (zh) 一种硅基核壳结构光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37767A (zh) 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以及太阳能电池
KR102547804B1 (ko) 양면 수광형 실리콘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8172657A (zh) 一种黑硅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209312778U (zh) Ibc电池结构
CN106449850B (zh) 一种高效硅基异质结双面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TW200952051A (en) Backside electrode layer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CN116914024B (zh) 异质结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81670A (zh) 太阳能电池表面钝化方法
CN102738263B (zh) 掺杂单元、掺杂晶片、掺杂方法、电池及制作方法
CN109346606A (zh) 一种新型杂化光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KR20100078813A (ko) 태양전지의 선택적 에미터 형성방법, 및 태양전지와 그 제조방법
JP2014154656A (ja) 結晶シリコン型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S60233869A (ja) 半導体デバイス
KR20110089567A (ko) 태양전지
CN109326719B (zh) 一种基于n型单晶硅衬底的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4093959A (zh)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109192864B (zh) 一种硅基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92865A (zh) 一种高接触面积的硅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2864262A (zh) 一种基于机械压合的钙钛矿-硅两端串联电池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01

Address after: Room 104-105, No.262, Binhai 4th Road, Hangzhou Bay New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315000 (self declaration)

Applicant after: Xinyou (Ningb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000 Room 101, 5 building, 78 Ling Ling Road, hi tech Zone, Suzhou, Jiangsu.

Applicant before: SUZHOU QIANZHENG TECHNOLOGY CONSULTING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