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37943A - 生产河豚毒素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生产河豚毒素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37943A
CN109337943A CN201811295951.0A CN201811295951A CN109337943A CN 109337943 A CN109337943 A CN 109337943A CN 201811295951 A CN201811295951 A CN 201811295951A CN 109337943 A CN109337943 A CN 1093379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cell
tetraodotoxin
culture
production meth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9595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37943B (zh
Inventor
吴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Huamu Bio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atang Xingdo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atang Xingdong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atang Xingdo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29595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37943B/zh
Publication of CN1093379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379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379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379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17/00Preparation of heterocyclic carbon compounds with only O, N, S, Se or Te as ring hetero atoms
    • C12P17/18Preparation of heterocyclic carbon compounds with only O, N, S, Se or Te as ring hetero atoms containing at least two hetero rings condensed among themselves or condensed with a common carbocyclic ring system, e.g. rifamycin
    • C12P17/188Heterocyclic compound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at least one hetero ring having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ato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3/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urinary system
    • A61P13/12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urinary system of the kidney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5/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A61P25/20Hypnotics; Sedati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9/00Non-central analgesic, antipyretic or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e.g. antirheumatic agents;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9/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 A61P9/06Antiarrhythm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9/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 A61P9/12Antihypertens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9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ring system both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59/00, C07D463/00, C07D477/00 or C07D489/00
    • C07D491/1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ring system both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59/00, C07D463/00, C07D477/00 or C07D489/00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hree hetero rings
    • C07D491/20Spiro-condensed system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Cardi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eurology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Rheumatology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河豚毒素生产方法,包括采用本发明独有的细胞共培养装置,将河豚内脏组织细胞与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进行共培养。所述细胞共培养装置在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的界面之间额外设有透析膜。本发明的河豚毒素生产方法可以通过细胞培养富集获得高浓度的河豚毒素。

Description

生产河豚毒素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生产河豚毒素的方法。
背景技术
河豚毒素(tetradotoxin,简写为TTX)系小分子量非蛋白质神经毒素,其中毒潜伏期短,死亡率高,毒素吸收后迅速作用于末梢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使神经传导产生障碍,首先感觉神经麻痹,而后运动神经麻痹,严重者脑干麻痹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河豚的表皮、内脏、血液、睾丸、卵巢、肝、脾、眼球等不同组织中含有TTX,它是一种剧毒的非蛋白神经毒素。
TTX具有出色的神经止痛作用,其麻醉作用比一般麻醉药强1000倍以上,而且具有不成瘾的优点,可取代化学药物和中草药用于戒毒。同时,它还具有镇静、抗心律失常、预防肾功能衰竭及降血压等作用。因此,其具有很大的药用开发价值。由于河豚毒素具有极强的医疗效果,但是提取工艺复杂、不易提取,且产量非常低,因此国际市场上TTX价格昂贵,高纯度的TTX每克价格高达18-20万美金。
关于河豚毒素的起源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主要有“内源性起源说”和“外源性起源说”。随着研究发现,河豚毒素的“外源性起源学说”不断被证实,其假说是假定所有能产生TTX的生物都与其体内能分泌TTX的微生物有着密切联系,并且已被随后从各种携带TTX的生物体内提取出来的能产生TTX的细菌所证实。另外,TTX的累积机制不仅可通过食物链获得,也能由其自身肠道内的细菌产生,因为海洋中有些生物也摄食与河豚同样的食物,但它们的体内并不含有TTX,从而估计河豚体内有一种能够储藏TTX的机制。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河豚体内的TTX是受食物链和微生物双重影响的结果。
目前TTX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生物组织提取法、微生物发酵法。其中化学合成法步骤繁琐、产率低、纯度不高,而组织提取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河豚鱼资源,破坏生态系统。尽管微生物发酵产河豚毒素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单菌株纯培养发酵存在产毒菌株遗传特性不稳定,产量低等缺陷,很难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因此,现有技术中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河豚毒素生产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
发明内容
河豚毒素主要发现存在于河豚中,另外河豚毒素也可通过食物链获得。不过海洋中有些生物也与河豚摄食同样的食物,但它们的体内并不含有TTX。因此,本发明人猜测,可能河豚体内存在一种能够储藏TTX的机制;并且TTX的累积机制不仅可通过食物链进行,还可能由河豚自身肠道内的细菌产生。
本发明人在研究中尝试利用细胞共培养技术,希望通过河豚内脏细胞与细菌共培养来产生河豚毒素。
细胞共培养方法可包括直接接触共培养和间接接触共培养。直接接触共培养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胞或微生物以直接接触方式放在同一体系中培养,仅适用于生长状态相近或自然状态下近邻的两者,虽然操作简单,但难以定性考察指标和区分不同的细胞/微生物。
间接接触共培养是现有技术中的主要应用方式。其又分为条件培养基共培养法和嵌入式细胞共培养法。条件培养基共培养法使用培养过某种细胞或微生物的培养基去培养另一种细胞或微生物。嵌入式细胞共培养法则是利用带有微孔膜的嵌入式小室区分两系统进行培养,例如常见的transwell小室培养系统。常艳等提到了一种Millicell插入式细胞培养皿(又称Transwell小室),在进行细胞共培养时,将Transwell小室放入培养板中,分别在上室和下室中种入细胞A和细胞B,并且上室底部设有能够连通上室和下室的具有通透性的薄膜,使细胞B在其培养液中的成分影响到细胞A,从而研究细胞B分泌或代谢产生的物质对细胞A生长、运动等的影响(参见常艳,魏伟,《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14(7):827-832)。
上述间接接触共培养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两系统的直接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系统相容性带来的不可控因素。但是,间接接触共培养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一方面对培养对象有严格的要求,仅仅适用于性质相近的细胞或微生物,或者更具体地说仅适用于同一组织或种属的细胞或微生物;另一方面,对培养条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通常仅同种培养基或组成相近的培养基才可适用。总之,无论是条件培养基共培养法还是嵌入式细胞共培养法,都存在局限性大、难以还原真实生长环境的明显缺点。
实验也证明,上述现有技术还无法适应将河豚内脏细胞与细菌共培养的要求。
然而,本发明人在实验研究中意外发现: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嵌入式细胞共培养装置而言,如果在两培养液(基)界面之间额外增加一层透析膜,可以实现上述目的。具体来说,以现有技术中使用的Transwell共培养装置为例,该类装置通常表现为可置于孔板中的杯子,杯子底部有微孔滤膜与杯外环境隔离和沟通。据此,杯内与杯外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本发明人通过实验发现,如果在杯外环境与杯内环境之间(例如孔板与微孔滤膜之间)额外增加透析膜,则可以更好地保持两培养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允许对利用不同的培养基对种属差异大的培养对象(例如,不同的细胞或微生物)进行共培养。
基于上述发现,在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生产河豚毒素的方法,包括采用下述细胞共培养装置,将河豚内脏组织细胞与特定细菌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进行共培养的步骤,所述细胞共培养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嵌入式共培养单元,其中所述嵌入式共培养单元包括嵌入放置在第一容器中的第二容器,所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分别用于容纳相同或不同的培养基,所述第二容器通过微孔滤膜与所述第一容器分隔开,并且所述第二容器在所述微孔滤膜的界面外侧还通过透析膜进一步与所述第一容器分隔开。
在本发明的河豚毒素生产方法中,所述细胞共培养装置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嵌入式共培养单元。
在本发明的河豚毒素生产方法中,所述嵌入式共培养单元优选为有通透性支架的膜滤器;更优选地,所述嵌入式共培养单元为置于培养孔板中的Transwell小室,特别典型的嵌入式共培养单元可以是例如Corning公司的Transwell小室共培养体系。
在本发明的细河豚毒素生产方法中,所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优选是由选自玻璃和塑料(例如聚苯乙烯)的材料制成的容器。
在本发明的河豚毒素生产方法中,所述微孔滤膜的孔径范围为0.1微米至15微米,优选为0.4微米至12微米,特别优选0.4微米至3微米。
在本发明的河豚毒素生产方法中,所述透析膜的孔径范围为0.1nm至1.5nm。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微孔滤膜的孔径范围为0.1微米至15微米,且所述透析膜的孔径范围为0.1nm至1.5nm。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述透析膜为截留分子量500Da或1000Da的透析膜。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所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中分别有不同的培养基。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容器、第二容器以及将所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分隔开的微孔滤膜共同构成嵌入式Transwell小室。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根据本发明的河豚毒素生产方法获得的含有经培养富集的河豚毒素的产品。
在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根据本发明的河豚毒素生产方法获得的含有经培养富集的河豚毒素的产品在制备用于镇痛、镇静、抗心律失常、预防肾功能衰竭或降血压的药物中的用途。
在本发明中,所述河豚内脏组织细胞包括选自河豚肝脏和性腺的细胞;特别优选肝脏。在共培养之前,可以对河豚内脏组织进行清洗和剪碎处理,并任选置于培养基中培养。例如,可将组织剪碎,用PBS(0.01M,pH7.4)漂洗3次。对于剪碎的组织,可以用胰酶消化处理并加入培养基中培养。例如,可以加入25%胰酶和0.02%EDTA,在37℃消化20min,然后分离出内脏细胞,再加入L15细胞培养液(含有2nmol/L谷氨酰胺,100U/ml青霉素,100μg/ml链霉素,0.351%β-巯基乙醇,0.5mg/L胰岛素,10mmol/LHEPES)培养。
在本发明中,在共培养之前,可以将待共培养的菌株预先发酵一段时间(例如7天),然后任选浓缩,待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个Transwell共培养装置的纵切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细胞共培养装置的具体实施方案的纵切面示意图。
图3是共培养前后对河豚肝细胞进行定点镜检的图,其中图a和图b分别为采用500Da的膜共培养前的镜检图,图c和图d分别为采用1000Da的膜共培养前的镜检图,图A和图B分别为500Da的膜共培养24h后的镜检图,图C和图D分别为采用1000Da的膜共培养24h后镜检图。
具体实施方案
在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生产河豚毒素的方法,包括采用下述细胞共培养装置,将河豚内脏组织细胞与特定细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进行共培养的步骤,所述细胞共培养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嵌入式共培养单元,其中所述嵌入式共培养单元包括嵌入放置在第一容器中的第二容器,所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分别用于容纳相同或不同的培养基,所述第二容器通过微孔滤膜与所述第一容器分隔开,并且所述第二容器在所述微孔滤膜的界面外侧还通过透析膜进一步与所述第一容器分隔开。
哈维氏弧菌是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弧菌,可以通过文献报道和例如菌种编号BNCC337376得到(http://www.bnbio.com/p_76/p_337376.html)。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嵌入式共培养单元是基于现有技术中的嵌入式Transwell小室,换言之,所述第一容器、第二容器以及将所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分隔开的微孔滤膜共同构成嵌入式Transwell小室。
现有技术中的嵌入式Transwell小室通常可具有多孔板结构(例如6孔板结构、24孔板结构等),其外形可以为一个可放置在孔板里的小杯子,不同厂家对Transwell可有不同的命名,而不同型号也可有不同形状,不同大小,根据实验需要,可有不同选择。所述小杯子底层有通透性膜(带微孔),而杯子其余部分的材料与普通的孔板是一样的。这层通透性微孔膜的孔径大小一般为0.1至12.0μm。所述微孔膜根据不同需要可用不同材料,一般常用的是聚碳酸酯膜。应用时,可将Transwell小室放入培养板中,小室内称上室,培养板内称下室,上室内盛装上层培养液,下室内盛装下层培养液,上下层培养液以聚碳酸酯膜相隔。本发明的嵌入式共培养单元在所述第二容器(即所述Transwell小室)底部的微孔滤膜向外一侧还通过透析膜进一步与所述第一容器(即所述培养板)分隔开。换言之,在所述上室和下室之间多了透析膜以进一步区隔不同培养环境。
在本发明中,微孔滤膜意指是利用高分子化学材料致孔添加剂经特殊处理后制作而成的薄滤膜,其孔径范围通常在0.1微米至15微米之间。
在本发明中,透析膜是指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分离膜,在膜上有孔径均匀的微孔,其孔径范围通常在0.1nm至1.5nm之间。
在一些优选的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透析膜与所述微孔滤膜之间存在适当间隔,所述间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例如装置中各部件的尺寸、制造工艺和设备;在另外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透析膜和所述微孔滤膜基本贴附在一起。在一些具体的实审方案中,所述透析膜与所述微孔滤膜之间的间隔距离为0.3cm至5cm。
在本发明的细胞共培养装置中,所述透析膜的材料可以选自纤维素膜和合成高分子聚合膜,所述纤维素膜的材料可以选自再生纤维素和纤维素衍生物(如醋酸纤维素),所述合成高分子聚合膜的材料选自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乙烯基乙烯醇共聚物、聚砜、聚酰胺和聚氨酯。所述微孔滤膜的材料选择混合纤维素酯、尼龙、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PVDF)、聚醚砜和聚丙烯(PP)。
在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根据本发明的河豚毒素生产方法获得的含有经培养富集的河豚毒素的产品。
在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根据本发明的河豚毒素生产方法获得的含有经培养富集的河豚毒素的产品在制备用于镇痛、镇静、抗心律失常、预防肾功能衰竭或降血压的药物中的用途。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中的培养基是不同的培养基,所述培养基具有不同的pH值。在本发明的方法中,微孔滤膜的孔径优选为0.2微米以下。
本发明中,透析膜可按照实际培养需要选择不同的截留分子量,或者不同的孔径。通常,透析膜可选择100-1000Da的截留分子量。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所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中的培养基优选具有pH缓冲体系,所述pH缓冲体系可选用碳酸氢钠缓冲体系或羟乙基哌嗪乙硫磺酸(HEPES)缓冲体系。对于采用Transwell小室的情形,在一些优选实施方案中,小室内外分别接种,选用20mmol/L的羟乙基哌嗪乙硫磺酸(HEPES)pH缓冲体系。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细胞可同时接种或先后接种在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中。优选将细胞接种于小室外侧,这样便于培养后的观察和测量活性。
接种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本领域常识确定,以6孔板为例,细胞接种量一般不超过107个/ml,细菌接种量一般不超过106CFU。
培养温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优选采用适于细胞生长的最佳培养温度。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共培养的培养方式优先考虑各细胞培养适合的条件,且各培养基优选不含有对其他培养体系有害的试剂或组分,例如,存在细菌的体系中不含有抗生素。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所用共培养装置可以包括蠕动泵,通过蠕动泵在不同容器、嵌入式培养单元之间形成动态培养模式,也可以定时或定量地更换不同容器内的培养基。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用于分隔所述第二容器与所述第一容器的所述透析膜可以是一层膜,也可以是两层或多层膜。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透析膜为一层膜;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透析膜为彼此分开的两层膜或多层膜;在另一些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嵌入式共培养单元有多个,一些共培养单元中有一层透析膜,另一些共培养单元中有两层或多层透析膜。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所述第一容器、第二容器及其间部分之间的界面(由微孔滤膜和透析膜组成的界面)可以是平面形式的,也可以是曲面形式的。与之相适应,本发明的装置可以设计制作成适应平面界面形式或适应曲面界面形式。就曲面界面形式而言,所述微孔滤膜可以为中空纤维型微孔滤膜和管状型微孔滤膜,透析膜也可以与之相适应为中空纤维型或管状型的形式。就平面界面形式而言,其包括前述利用Transwell小室形成界面的技术方案。平面界面形式具有结构和工艺简单等优势,曲面界面形式则具有更大的界面面积和适应产业规模等优势。
不受理论限制,本发明中透析膜的应用可以截留特定分子量以上的大分子,使界面两侧培养基维持大分子成分的独立性和小分子成分的透过性。本发明的共培养装置或方法通过微孔滤膜与透析膜的组合,实现了在保持不同培养环境相对独立性前提下不同培养体系间成分间的共作用,从而允许种属差异大甚至是完全不同种属的细胞或微生物在不同的培养基条件下的共培养,这样的效果是出乎意料的。基于上述发现的有利效果,本发明的河豚毒素生产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富集效率高的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后续河豚毒素的分离纯化中出现的回收率不高、产率较低等缺陷。本发明的方法特别适合生产产量低价格昂贵的河豚毒素,具有极大的产业应用前景。
实施例
下面的实施例用于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河豚肝细胞-细菌共培养装置的构建。
为了证明本系统的共培养相容性,选择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与河豚肝细胞建立共培养系统,进行TTX的生产与富集过程。
1共培养装置与材料
嵌入式共培养单元是基于现有技术中的嵌入式Transwell小室(细胞6孔板(外侧)购自Corning公司,小室(内侧)购自美国VWR,0.1μm微孔滤膜,材料为聚酯薄膜(PET)),其中透析膜采用500Da截留分子量的再生纤维素透析膜,购自spectrumlab。细胞培养试剂均购自gibco,其余试剂均采购自阿拉丁试剂公司。
2实验方法
2.1实验步骤和条件
6孔板内加入2ml的PBS,小室内侧分别加入2ml的0.5mg/ml的BSA和5μg/ml的TTX标准品,30℃培养箱静止24h,bradford法检测小室外侧的BSA浓度,HPLC-FLD法检测小室外侧的TTX浓度。Bradford法:向96孔板分别加入50μl梯度稀释的BSA标准品溶液和样品,再加入200μl考马斯亮蓝,静置10min后,检测OD595,对照标准曲线计算BSA透过率.HPLC-FLD色谱条件:C18柱(250*4.6mm,5um,Hypersil BDS,Thermo fisher scientific),流动相为乙酸铵缓冲液:乙腈=98:2,乙酸铵缓冲液含0.46%乙酸铵,0.202%庚烷磺酸钠,乙酸调节pH至5.0。程序:乙酸铵缓冲液:乙腈=98:2等度15分钟,柱温30℃。
2.2组建共培养系统
无菌条件下取出河豚肝脏,使用含抗生素的PBS浸泡2min。将肝脏切成1mm3大小的块状,使用含0.25%胰酶和0.02%EDTA混合消化液在37℃温浴消化20min。加入L15完全培养基(20%胎牛血清,20mmol/L HEPES,1X青霉素链霉素双抗)终止消化,200目筛网过滤后200×g离心10分钟。以2×106接种至6孔板内(细胞小室外侧),加入2mL L15完全培养基过夜待用。
取哈维氏弧菌,使用ORI(Ocean Research Institute)培养基培养。将2ml 105CFU的细菌接种于细胞小室内侧。
表1 ORI培养基组成
2.3培养系统相容性评价
共培养前后对细胞进行定位镜检,观察共培养后细胞形态。共培养24h后,取出细菌小室,将河豚肝脏细胞消化并收集,通过台盼蓝染色方法鉴定细胞存活率,计数在3min内完成。活细胞率(%)=活细胞总数/(活细胞总数+死细胞总数)×100
3结果
3.1共培养系统的透过性
由大分子BSA(分子量66,43KDa)和小分子TTX(相对分子质量319)检测共培养系统的透过性,标准溶液加入至小室内测,外侧加入PBS,24h后检测内外浓度,即可得出膜的截留性质。此实验使用500和1000Da两种截留分子量的再生纤维素透析膜。
由表2表3结果可见,经过24小时的平衡,BSA由于分子量大,几乎都被透析膜截留,只有少量的多肽透过透析膜转移至小室外侧,说明大分子蛋白或细菌/细胞产生的蛋白均能维持在各自的培养体系中,保持培养基的相对独立性;而TTX则均能自由扩散,形成小室内外的等浓度。因此无论使用500或1000Da的透析膜,由任一体系生产的TTX都能透过透析膜扩散到富集体系中,由河豚肝细胞富集低浓度的TTX,大大提高TTX在细胞的丰度,降低富集难度和成本。
表2 BSA的膜透过性
表3 TTX的膜透过性
3.2河豚肝细胞镜检
共培养前后,对肝细胞进行定点镜检,观察肝细胞的变化,结果如图3所示。左列(图a至d)为共培养前肝细胞形态数量图,加入含105CFU未知细菌的细胞,共培养24h后,得到右列细胞图(图A至D)。总体来说,不论是使用500或1000Da透析膜的实验组,共培养后细胞数量均有一定的损失。但使用500Da透析膜的肝细胞增殖速度较快,图片上能看出分裂出不少的小细胞(图A和B),相对使用1000Da透析膜的实验组肝细胞分裂则明显较低,小型细胞很少,可见是分子量在500-1000Da区间段有影响细胞生长代谢的细菌产物。因此500Da截留分子量的透析膜是更合适的共培养滤膜。
3.3河豚肝细胞染色测活
河豚肝细胞接种前与共培养后均进行台盼蓝染色,评估细胞存活率,前后对比可知共培养系统对细胞的影响。由表4结果可见,共培养24h后,500Da膜系统的肝细胞仍有71.3%存活率,比1000Da的系统要高,证明透析膜确实可以提高细胞在差别极大的两相培养基中的存活率。
表4肝细胞染色法测活
4总结
上述实施例结果证实了使用包含透析膜的本发明共培养细胞装置和方法一方面能截留大分子,保持各个培养系统培养基的独立性,同时又能使目标小分子化合物自由通过,使细胞在共培养一定时间内能保持活性。
实施例2:河豚肝脏细胞富集TTX
(1)、细胞分离和培养:取健康、新鲜、有毒的野生河豚的肝脏,将组织剪碎,用PBS(0.01M,pH7.4)漂洗3次,然后加入25%胰酶和0.02%EDTA,37℃,消化20min,分离出肝脏细胞,加入L15细胞培养液(含有2nmol/L谷氨酰胺,100U/ml青霉素,100ug/ml链霉素,0.351%β-巯基乙醇,0.5mg/L胰岛素,10mmol/LHEPES)培养。
(2)、待富集河豚毒素原料粗品准备:哈维氏弧菌发酵7天,浓缩后测定其TTX含量为2.5ug/ml。
(3)、TTX富集:按照实施例1的共培养装置和条件,将肝脏组织细胞与含有2ml TTX(浓度为2.5ug/ml)的微生物发酵液在系统中共孵育,计数细胞数量,同时设置空白对照,两相系统中仅含有2ml TTX(浓度为2.5ug/ml)的微生物发酵液。孵育24h后进行检测。
(4)、TTX测定:运用HPLC柱后衍生法测定TTX含量,用以确定富集效率。
(5)、TTX收集:将细胞培养液离心,取上清,保留含有TTX的细胞,作为制备河豚毒的原料。
实验结果发现,通过肝脏细胞24h富集含量可达0.104μg/10万个细胞。
对比实施例3:河豚脾脏细胞富集TTX
除了步骤(1)中所取的河豚内脏组织替换为脾脏外,其他步骤和条件均与实施例2一致。
实验结果发现,通过脾脏细胞24h富集含量可达0.001μg/10万个细胞脾脏作为对照。可见,不同内脏组织的结果差异较大,肝脏组织具有显著更好的效果。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河豚毒素生产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富集效率高的优势,可有效用于河豚毒素的生产。

Claims (12)

1.一种生产河豚毒素的方法,包括采用下述细胞共培养装置,将河豚内脏组织细胞与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进行共培养的步骤,所述细胞共培养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嵌入式共培养单元,其中所述嵌入式共培养单元包括嵌入放置在第一容器中的第二容器,所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分别用于容纳相同或不同的培养基,所述第二容器通过微孔滤膜与所述第一容器分隔开,并且所述第二容器在所述微孔滤膜的界面外侧还通过透析膜进一步与所述第一容器分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河豚毒素生产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是由选自玻璃和塑料的材料制成的容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的河豚毒素生产方法,其中所述微孔滤膜的孔径范围为0.1微米至15微米。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的河豚毒素生产方法,其中所述透析膜的孔径范围为0.1nm至1.5n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的河豚毒素生产方法,其中所述透析膜为截留分子量500Da或1000Da的透析膜。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的河豚毒素生产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中分别有不同的培养基。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河豚毒素生产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容器、第二容器以及将所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分隔开的微孔滤膜共同构成嵌入式Transwell小室。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的河豚毒素生产方法,其中所述细胞共培养装置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共培养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的河豚毒素生产方法,其中由所述微孔滤膜和所述透析膜组成的界面呈平面形式或中空纤维型或管状型的形式。
10.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河豚毒素生产方法,其中所述河豚内脏组织细胞包括选自河豚肝脏和性腺的细胞。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获得的含有经培养富集的河豚毒素的产品。
12.权利要求11的产品在制备用于镇痛、镇静、抗心律失常、预防肾功能衰竭或降血压的药物中的用途。
CN201811295951.0A 2018-11-01 2018-11-01 生产河豚毒素的方法 Active CN1093379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95951.0A CN109337943B (zh) 2018-11-01 2018-11-01 生产河豚毒素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95951.0A CN109337943B (zh) 2018-11-01 2018-11-01 生产河豚毒素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37943A true CN109337943A (zh) 2019-02-15
CN109337943B CN109337943B (zh) 2019-12-31

Family

ID=65313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95951.0A Active CN109337943B (zh) 2018-11-01 2018-11-01 生产河豚毒素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3794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9160A (zh) * 2007-02-23 2010-08-18 香港理工大学 河豚毒素的生物合成方法
CN102329849A (zh) * 2011-10-09 2012-01-25 南昌大学 微生物共栖培养发酵生产河豚毒素的方法
CN102618497A (zh) * 2012-03-15 2012-08-0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利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备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方法
CN102884200A (zh) * 2009-09-30 2013-01-16 纳玛法玛有限公司 获得河豚毒素的可持续的方法
CN205874455U (zh) * 2016-08-03 2017-01-11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细胞间接共培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9160A (zh) * 2007-02-23 2010-08-18 香港理工大学 河豚毒素的生物合成方法
CN102884200A (zh) * 2009-09-30 2013-01-16 纳玛法玛有限公司 获得河豚毒素的可持续的方法
CN102329849A (zh) * 2011-10-09 2012-01-25 南昌大学 微生物共栖培养发酵生产河豚毒素的方法
CN102618497A (zh) * 2012-03-15 2012-08-0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利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备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方法
CN205874455U (zh) * 2016-08-03 2017-01-11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细胞间接共培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37943B (zh) 2019-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60377B (zh) 一种动物双歧杆菌及其用途
CN101560268B (zh) 一种Cs-4发酵菌丝体多糖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05925514B (zh) 一株短双歧杆菌及其制备共轭亚油酸或共轭亚麻酸的应用
CN101812414A (zh) 植物乳杆菌及其所产的可抑制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菌素
CN113073070B (zh) 一种长双歧杆菌、其应用及产品
CN110982868B (zh) 一种提高灵芝三萜含量的共培养方法及应用
CN110628663B (zh) 一株鼠李糖乳杆菌及其高密度培养方法和应用
CN114381395B (zh) 一种植物乳杆菌zjufn1及其应用
CN101275158A (zh) 优良粪肠球菌的筛选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9504605A (zh) 细胞共培养方法、装置及其用途
RU2433170C1 (ru) Питательная среда жидкая для культивирования чумного микроба вакцинного штамма ев
CN109207425A (zh) 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巨噬细胞外泌体rna表达研究方法
CN103789267B (zh) 一种改进的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
CN103789268B (zh) 一种分离培养海马神经细胞的方法及其专用培养液
CN103805565B (zh) 海马神经元分离和原代培养方法及试剂
CN110484467A (zh) 一株多粘芽孢杆菌及其产生的抗菌肽和应用
CN102293122B (zh) 一种刺五加北虫草的培养方法
CN103550282B (zh) 一种制备西瓜霜的方法及其抗感染的医药用途
CN109337943A (zh) 生产河豚毒素的方法
CN107164314A (zh) 一种屏障加强的体外重组表皮模型的构建方法
CN1331531C (zh) 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
CN106755256A (zh) 一种土鳖虫多肽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土鳖虫多肽及其应用
Frobisher JR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Diphtheria Bacilli Found in Baltimore Since November, 1942.
CN109400444A (zh) 抑制植物病源真菌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81188A (zh) 一种高效产β-葡萄糖醛酸酶混合菌剂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15

Address after: 237000 In Zhongke Sa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Jinye Road, Jinzhai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Modern Industrial Park), Lu'an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Anhui Huamu Bio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302, Building A5, Tianrui Industrial Park, Fuyuan 1st Road, Fuyong Town,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03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UATANG XINGDONG BIOTECHNOLOGY Co.,Ltd.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tetrodotoxin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20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31

Pledgee: Jinzhai County Industrial Investment Development Co.,Ltd.

Pledgor: Anhui Huamu Bio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980044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