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64637B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64637B
CN109164637B CN201811179981.5A CN201811179981A CN109164637B CN 109164637 B CN109164637 B CN 109164637B CN 201811179981 A CN201811179981 A CN 201811179981A CN 109164637 B CN109164637 B CN 1091646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film
diaphragm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7998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64637A (zh
Inventor
唐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17998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164637B/zh
Publication of CN1091646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64637A/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10076 priority patent/WO2020073912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646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646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本发明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至少一个膜片;所述膜片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侧,且至少一个所述膜片与所述导光板粘合。本发明能够让显示装置的边缘不可视区域具有较窄的宽度,并避免面板边缘漏光现象。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液晶电视等显示设备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目前,为了减少液晶电视的边框厚度,液晶电视的背光模组通常会采用膜片上置结构,即膜片的正面直接为面板,没有中框或者其它结构件进行遮挡。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液晶电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液晶电视中,膜片10位于导光板20上方,且导光板20的周向外侧为中框30,背面为背板60,而为了固定膜片10,中框30和膜片10之间采用挂耳结构进行安装。具体的,挂耳结构中包括中框30上所设置的凸出部301,以及膜片10对应位置上的安装孔101,凸出部301可以穿设在安装孔101中,使膜片10相对于中框30固定。此时,膜片10上方的面板50边缘和中框30之间一般通过设置在中框30上的面板胶带40进行遮光密封,形成黑色矩阵区(Black Matrix,BM),以避免面板50的边缘发生漏光现象。具体,为了减少中框50的宽度,面板胶带40通常直接设置在中框30的凸出部301上。
为了减少液晶电视边缘不可视区域的厚度,BM区的宽度一般较窄,但是当膜片采用挂耳结构安装在中框上时,由于中框上凸出部本身的宽度以及安装孔和膜片的边缘之间的预留宽度的存在,挂耳结构距离膜片边缘会有一定的距离,这样较窄的BM区无法完全覆盖膜片上的挂耳结构等部分,依然会造成漏光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能够让显示装置的边缘不可视区域具有较窄的宽度,并避免面板边缘漏光现象。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至少一个膜片;膜片位于导光板的出光侧,且至少一个膜片与导光板粘合。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壳体、面板与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壳体包括中框和背板,中框和背板围成至少一端具有开口的内腔,中框上设置有滑槽,背光模组通过滑槽与中框连接并设置于内腔中,面板设置在背光模组的背离背板的一侧。
本发明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具体可以包括导光板和至少一个膜片;其中,膜片位于导光板的出光侧,且至少一个膜片与导光板粘合。这样背光模组的膜片直接利用导光板进行固定,不需要在中框上增设额外的固定结构,能够让显示装置的边缘不可视区域具有较窄的宽度,并避免面板边缘漏光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液晶电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三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第四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外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装置中壳体和背光模组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种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具体可以包括导光板1和至少一个膜片2。其中,膜片2位于导光板1的出光侧,且至少一个膜片2与导光板1粘合。
具体的,背光模组主要应用于液晶电视等需要背光光源的显示装置中。由于液晶电视等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本身并不发光,因而需要将背光模组设置在液晶面板等的后方,以产生背光光源。背光模组可以产生亮度均匀的光线,并作为面光源使用。为了使背光模组形成亮度均匀的面光源,背光模组中通常包括有用于点光源以及用于使点光源的光线扩散的结构。例如,在侧入式的背光模组中,包括有用于扩散光线的导光板1和膜片2等结构。其中,导光板1的侧方为入光面,点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可以通过入光面照射入导光板1的内部,并经过导光板1内部的反射面反射后,由导光板1正面的出光面出射。而位于导光板1出光侧的膜片2即可对光线进行进一步的扩散和折射等操作,使透过膜片2出射的光线均匀照射至液晶面板处。
此外,背光模组中的点光源可以为多种不同的结构及类型,例如可以利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灯带作为点光源等。
其中,为了使光线正常入射和出射,导光板1通常具有较为光滑的外表面。为了使膜片2和导光板1具有固定的相对位置,可以采用粘接的方式,将膜片2与导光板1之间粘合在一起。这样膜片2可以直接固定在导光板1上,而不必通过中框等结构对膜片2进行定位和固定。这样,中框和膜片2上也不需要增设额外的固定结构,即使是较窄的BM区,也能够对膜片2的边缘部分形成遮蔽,避免面板出现边缘漏光现象。
其中,为了实现膜片2与导光板1之间的粘合连接,可以采用粘合剂直接将膜片2粘接于导光板1的出光面上。具体的,粘合剂可以为透明的光学胶等。通过粘合剂粘接膜片2与导光板1时,可以在膜片2的与导光板1贴合的整个表面均涂覆粘合剂,也可以是在膜片2的局部表面涂覆粘合剂进行粘合。
当采用粘合剂粘接膜片2与导光板1时,粘合剂可能会对光线造成折射,影响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为了避免粘接方式影响到背光模组的正常出光,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导光板1和至少一个膜片2之间可以采用粘接件3实现粘接。这样由于粘接件3只粘接在膜片2的局部位置,所以对于膜片2的整体透光性影响较小,能够使导光板1与膜片2正常出光。
其中,粘接件3的外表面具有粘性,因而可以与导光板1或者是膜片2相互粘合,并作为中间的媒介将导光板1与膜片2相互连接在一起。为了实现粘接件3的粘性,可以采用粘性材料制成粘接件3,或者在粘接件3的表面辐射粘性材料,从而实现粘接件3表面与导光板1或者是膜片2之间的粘接。
具体的,粘接件3可以为多种不同的形状及类型。例如,粘接件3可以为立体件,且粘接件3的不同部位分别接触导光板1和膜片2。而为了保证背光模组具有较薄的整体厚度,粘接件3可以为平面结构,例如粘接件3的形状可以为板状或者是膜状等,此时粘接件3一方面厚度较薄,对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影响较小;另一方面粘接件3也会和导光板1或者是膜片2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具有较高的粘接强度。
为了提高粘接灵活性,粘接件3通常为柔性或者是可形变的材质,从而让粘接件3能够方便的和导光板1等结构的不同表面充分接触,使得粘接更为牢固。其中,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粘接件3可以为胶带。具体的,胶带可以依靠自身的粘接面与导光板1或者是膜片2粘接在一起,且胶带本身为可以弯折或扭曲的柔性材质,所以能够灵活的粘接于导光板1或者膜片2的各个不同表面,从而提供较好的粘合与连接效果。
其中,由于胶带本身为柔性材质,为了使柔性而易形变的胶带对导光板1和膜片2实现固定,胶带通常可以为多个,且多个胶带从不同方向粘接在导光板1和膜片2之上。这样多个胶带可以从不同方向对导光板1和膜片2施加粘接力,从而对膜片2的不同方向上的位移进行限制,因而导光板1和膜片2即可完成相对固定。
具体的,由于膜片2固定在导光板1的出光侧,因而相应的,胶带也可以对应有多种不同类型及样式。例如,可以让胶带为双面胶带,此时,胶带的两个面均为粘贴面,且其中一个粘贴面可以与膜片2粘接,而另一个粘贴面可以站在导光板1的出光面上。这样胶带即可被夹在膜片2以及导光板1的出光面之间,且胶带利用自身的粘性与膜片2以及导光板1分别进行粘接。而当胶带为单面胶带时,则可以让胶带的一部分连接在膜片2上,而胶带3的另一部分粘贴在导光板1的侧壁或者是导光板1的背离出光侧的一面上。这样胶带3和导光板1等结构完成粘接后,即可利用自身的拉力将膜片2牢固的固定在导光板1的出光侧。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其中,为了提高导光板1的出光效率,导光板1的背离出光面的一面可以设置有反射片4。反射片4能够对射入导光板1的光线进行反射,从而改变光线的光路,使光线统一由导光板1的出光面出射。此时,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可以利用胶带31对膜片和导光板进行粘接,具体的,可以让胶带31的一端与膜片2粘接,而让胶带31的另一端包围导光板1的侧壁,然后再与反射片4粘接。
此时,从导光板1的侧方看去,胶带31的两端分别从导光板1的出光面以及背离出光面的一侧实现粘接,而膜片2即可与胶带31的其中一端,例如是端部311粘接固定,并被胶带31的端部311固定在导光板1的出光面上,而胶带31的另一端,例如是端部312可以在绕过导光板1后,再与导光板1背面的反射片4粘接,从而形成固定端。这样胶带31可以通过自身的结构以及粘接力对膜片2进行限位固定。当膜片2具有相对于导光板1移动的趋势时,由于胶带31和膜片2粘接,所以膜片2也会带动胶带31产生形变趋势,此时,胶带31即可对膜片2产生反向拉力,迫使膜片2固定在当前的位置。
此外,由于膜片2和反射片4一般采用相同或者相近的材质制成,因而膜片2和反射片4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热膨胀系数,在温度变化时,膜片2和反射片4也会以相同的趋势收缩或者膨胀,避免胶带31出现局部受力过大等情况,使粘接较为牢固。
此外,为了提高胶带31对膜片2的固定效果,胶带31的两端分别与膜片2以及反射片4粘接时,胶带31还可以和导光板1的侧壁相互粘合,这样胶带31的粘合面积进一步增大,能够增强胶带31对膜片2和导光板1的粘接力。
为了使导光板1的出光面所出射的光线能够均匀发散并照射至面板处,背光模组中的膜片2需要对出光面出射的光线进行折射和散射等多种处理过程,以使背光模组形成均匀且具有较高亮度的面光源。此时,膜片2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膜片2层叠设置在导光板1的出光侧。
其中,层叠设置在导光板出光侧的多个膜片2可以分别为不同结构和类型的膜片。例如,这些膜片2可以包括扩散膜以及棱镜膜等不同功能的膜片,并用于进行散射或者增亮等操作。
具体的,扩散膜又称为扩散板,主要作用是对通过扩散片的光线进行散射,以提供较为均匀的面光源。扩散膜的构成主要是在透明基材中加入散热粒子,这样光线经过扩散片时,就会不断在折射率不同的介质中穿过,进而发生较多折射、反射以及透射现象,并形成光线扩散的效果。一般的,扩散膜的透明基材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或者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等。
而棱镜膜上设置有棱镜结构,从导光板1的出光面射入棱镜膜的光在通过棱镜结构时,只有在某一角度范围之内的光线才可以通过折射作用出射,其余的光因不满足折射条件而被棱镜边沿反射回导光板1一侧后再重新出射。这样,由导光板1的出光面所出射的光线就会在棱镜膜中棱镜结构的作用下,不断的循环利用,并汇聚至棱镜膜正面的某一角度范围内,从而提高背光模组的光源亮度。
此外,这些膜片2还可以包括分光片、偏振片等其它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光学膜片,此处不再赘述。
当设置在导光板1出光侧的膜片2为多个时,多个膜片2可以层叠设置,这样由导光板1出射的光线会依次经过层叠设置的不同膜片2,并相应的产生折射、反射或者透射,从而实现扩散或者是增亮等不同效果。
而当膜片2为多个,且多个膜片2层叠设置在导光板1的出光侧时,为了采用粘接件3将膜片2固定在导光板1上,同样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粘接方式和粘接结构进行固定。
例如,由于不同膜片2之间可以较为容易的实现相对定位,不易产生相对滑移,因而可以选择多个膜片2中的其中一个膜片与导光板1之间粘合连接,而其它膜片依靠该膜片进行定位和固定。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三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作为其中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可以是所有膜片中与导光板1距离最远的膜片21通过粘接件3与导光板1粘合。
此时,在导光板1上方的多个膜片2中,与导光板1距离最远的膜片21位于所有膜片中的最外层,所以当该膜片21与导光板1粘合时,其它膜片均会被压在该膜片21与导光板1之间的区域内。因为相邻膜片之间一般会具有较大的摩擦力以及一定的粘合力,在该摩擦力和粘合力作用下,其它未与导光板1粘合的膜片会在膜片间的摩擦力作用下得到固定,从而让所有膜片2均相对于导光板1实现定位和固定。
具体的,当利用粘接件3在导光板1和与导光板1距离最远的膜片21之间进行粘合时,可以令粘接件3的一端粘接在膜片21上,而另一端绕过导光板1的侧壁,并粘接在导光板1的与出光面相对的一侧或者是反射片4上。这样粘接件3即可对膜片2产生方向朝向导光板1的拉力,使最外侧的膜片21被拉向导光板1,而其它膜片也会在最外侧的膜片21的压迫下被同时压向导光板1,此时,膜片和膜片之间,以及最内侧的膜片和导光板1的出光面之间就会产生足够的压力和摩擦力,使所有膜片2均保持相对固定。
当仅利用相邻膜片之间的摩擦力和粘合力使相邻膜片完成固定时,相邻膜片仍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相对滑移。为了让多个膜片2中每一层膜片均得到良好的定位和固定,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令所有膜片2均通过粘接件3与导光板1粘合。
当所有膜片2均通过粘接件3与导光板1粘合在一起时,对于每个独立的膜片,该膜片均会与粘接件3粘合,并进而与导光板1实现粘合和固定。这样膜片2只需要同粘接件3保持良好的粘合效果即可,而不需要依靠其它膜片的作用力进行定位,背光模组中膜片2的整体固定和定位效果较好。
在利用粘接件3对所有膜片2进行粘接时,因为多个膜片2是上下依次层叠设置在导光板1的出光面上,因而除了与导光板1距离最远的膜片之外,其它膜片的正面均会被相邻的膜片所遮挡,因而无法与粘接件3接触。此时,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让粘接件3和所有膜片2均保持接触。例如,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可以让粘接件3与膜片2的侧缘均进行粘合,此时,每个膜片2的侧缘均会和粘接件3粘接在一起,由此得到了固定。为了让粘接件3与膜片2的侧缘之间具有较好的粘接效果,粘接件3通常可以围设在膜片2的周侧,使膜片2各个方向上的边缘均能够和粘接件3实现连接与固定。
一般的,因为背光模组中膜片2的厚度通常较薄,因而膜片2的侧缘和粘接件3之间的接触面通常面积较小,难以形成较大的粘合力。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第四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为了保证粘接件3与背光模组中的每一个膜片均具有较好的粘合效果,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至少两个膜片中包括相邻的第一膜片22和第二膜片23,其中,第二膜片23位于第一膜片22和导光板1之间。其中,第一膜片22位于第二膜片23外侧,因而可以方便的通过粘接件3的粘合,与导光板1连接在一起;而为了让第二膜片23也能够和粘接件3粘合在一起,可以在第一膜片22的边缘开设有至少一个缺口221,这样第二膜片23即可从缺口221中露出,此时,即可让第二膜片23的从缺口221露出的部分也通过粘接件3与导光板1粘合。其中,为了同时完成对第一膜片22以及第二膜片23的粘合,粘接件3为多个,且分为和第一膜片22粘合的粘接件3a以及和第二膜片23粘合的粘接件3b。
具体的,用于供第二膜片23露出的缺口221位于第一膜片22的边缘部分,这样粘接件3和导光板1或者是反射片4连接后,可以从膜片2的侧方伸至导光板1的出光面一侧,并和缺口221内的第二膜片23粘接在一起。其中,缺口221一般会位于第一膜片22的边缘并与第一膜片22的边缘部分连通,这样第二膜片23的边缘会从缺口221中露出。此时,第二膜片23的边缘与第一膜片22的边缘相互齐平,粘接件3a与第一膜片22的粘接方式以及粘接件3b与第二膜片23之间的粘接方式均较为相似,因而能够便于粘接件3和两个不同膜片之间的粘合。
为了减少缺口221和粘接件3对于背光模组的影响,缺口221一般位于第一膜片22的边缘上,这样缺口221也会位于导光板1的出光面边缘部位,因而缺口221和粘接件3对于导光板1的出射光线的影响均较小。
其中,缺口221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以及粘接件3的粘接方式进行设置。例如,本实施例中,缺口221呈规则的矩形。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较为容易的采用半圆形或者其它形状作为缺口221的形状,此处不加以限制。当缺口221为半圆形或者其它具有圆弧状边缘的形状时,可以减少缺口221边缘的应力集中现象,使第一膜片22具有较长的寿命。
此外,缺口221的大小可以和粘接件3的大小相互匹配。例如当粘接件3为胶带时,缺口221的宽度与胶带的宽度接近,或者是缺口221的宽度略大于胶带的宽度,这样胶带可以较为方便的伸入第一膜片22的缺口221之中,并与第二膜片23的表面粘合。
需要说明的是,背光模组中,所包括的膜片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也可以为两个以上。当背光模组中的膜片2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可以令每相邻两层膜片中,距离导光板1较远的第一膜片22上设置缺口221,以使第一膜片22覆盖下的第二膜片23露出;由于第二膜片23有可能覆盖在其它膜片上,因此在第二膜片23上同样需要设置缺口,并且第一膜片22上还需要开设有用于供第二膜片23下方的膜片露出的缺口,以便粘接件3通过该缺口和第二膜片23下方的膜片粘合。
具体的,在第一膜片22的一种可选的结构中,第一膜片22上需要开设用于露出第二膜片23,以及第二膜片23下方的膜片的缺口时,用于供第二膜片下方膜片露出的缺口可以和用于使第二膜片露出的缺口221为同一缺口,此时,可以通过设置第一膜片22上缺口以及第二膜片23上缺口的大小比例,使粘接件3可以通过该缺口而与第一膜片22覆盖下的其余膜片粘合。
而在第一膜片22的另一种可选的结构中,第一膜片22上用于露出第二膜片23的缺口221和用于露出第二膜片22下方的其它膜片的缺口为不同缺口。此时,第一膜片22上会设置有对应下方不同膜片的多个缺口,以保证第一膜片22覆盖下的每层膜片均能够和粘接件3粘合。具体的,当第一膜片22距离导光板较远时,该第一膜片22上所开设的用于供下方膜片露出的缺口数量也会较多;而当第一膜片22距离导光板较近时,第一膜片22上开设的缺口数量较少。
而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第二膜片23的固定效果,可选的,第一膜片22的边缘可以开设有多个缺口221,且这些缺口221沿第一膜片22的边缘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
此时,第一膜片22上开设有多个用于露出第二膜片23的缺口221,这些缺口221可以与多个不同的粘接件3相互粘合,从而让多个粘接件3粘接于第二膜片23的不同部位,此时,多个粘接件3能够共同提供粘接力,使得第二馍片23和粘接件3之间的粘合较为牢固可靠。
进一步的,第一膜片22上的多个缺口221可以沿第一膜片22的周向设置,此时,由于第一膜片22和第二膜片23上下层叠,因而多个不同的粘接件3也可以从第二膜片23周向上的不同方向完成与第二膜片23之间的粘合,使第二膜片23受到的粘接力较为均匀。
此外,为了将多个膜片固定在导光板1上,当粘接件3为薄层结构,例如是双面胶带时,粘接件3也可以设置在不同膜片之间,实现相邻膜片之间的粘接。具体的,以粘接件3为双面胶带为例,胶带的其中一个粘接面和相邻两层膜片中的其中一个膜片粘接,而另一个粘接面则和相邻两层膜片中另一个膜片粘接。这样相邻两层膜片即可得到粘接件3的连接和固定。以此类推,多个膜片中的每相邻两层膜片之间均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固定。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当膜片2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膜片2层叠设置在导光板1上时,既可以选择上述可选的膜片固定方式中的一种对多个膜片进行粘接固定,也可以选择上述一种以上的膜片固定方式进行组合,以分别对不同膜片采用不同的膜片固定方式进行固定。例如可以是多个膜片中所有膜片均通过双面胶等较薄的粘接件直接与其它膜片完成固定;也可以是多个膜片中有部分膜片开设有窗口,并通过窗口使自身下方的其它膜片得到固定,而另一部分膜片则直接利用双面胶与其它膜片完成固定。具体的膜片固定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背光模组的具体结构而进行自由选择和组合,此处不加以限制。
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具体可以包括导光板和至少一个膜片;其中,膜片位于导光板的出光侧,且至少一个膜片与导光板粘合。这样背光模组的膜片直接利用导光板进行固定,不需要在中框上增设额外的固定结构,能够适应较窄的BM区,在实现窄边框的同时避免出现面板边缘的漏光现象。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外形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200,包括壳体101、面板102与前述实施例一中的背光模组100,壳体101包括中框1011和背板1012,中框1011和背板1012围成至少一端具有开口的内腔,中框1011上设置有滑槽1011a,背光模组100通过滑槽1011a与中框1011连接并设置于内腔中,面板102设置在背光模组100的背离背板1012的一侧。其中,背光模组100的具体结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均在前述实施例一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的,壳体101用于固定背光模组100和面板102,其中,面板102一般为自身不发光的液晶面板。为了使面板102达到较佳的观看效果,背光模组100可以形成亮度分布均匀的面光源,而背光模组100发出的光线照射至面板102上后,即可经过面板102的调制而形成各种不同的图案和画面,从而完成对图像的显示。
具体的,由于背光模组100中的导光板1和膜片2之间粘合连接,因此膜片2和导光板1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不再需要将膜片2固定在壳体101上。因而在装配该显示装置时,可以先将导光板1和膜片2等部分装配成为一个完整的背光模组100,再将背光模组100设置在壳体101内部。此时,由于不再需要固定膜片2,中框1011可以具有较小的宽度,这样即使用于形成BM区的面板胶带103较窄,也能对背光模组100的边缘进行遮挡。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装置中壳体和背光模组的安装示意图。如图6至图8所示,其中,壳体101中的中框1011为框形结构,而背板1012可以和中框1011连接,并共同围成一个用于容置背光模组100的内腔。此外,中框1011可以依靠自身的横截面形状形成滑槽1011a。这样壳体101的整体会形成一类似于抽屉的容置结构。当背光模组100从开口进入壳体101的内腔后,即可卡入该滑槽1011a中,并沿滑槽1011a滑动,直至背光模组100完全被收容在壳体101的内腔中。此时,背光模组100和壳体101的内腔之间为滑动连接方式,因而背光模组100的安装过程较为简易,且壳体101的结构较为简洁,制造成本较低。
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壳体、面板与背光模组,壳体包括中框和背板,中框和背板围成至少一端具有开口的内腔,中框上设置有滑槽,背光模组通过滑槽与中框连接并设置于内腔中,面板设置在背光模组的背离背板的一侧;其中,背光模组具体可以包括导光板和至少一个膜片;膜片位于导光板的出光侧,且至少一个膜片与导光板粘合。这样,显示装置中,背光模组的膜片直接利用导光板进行固定,不需要在中框上增设额外的固定结构,能够适应较窄的BM区,在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边框的同时,避免出现面板边缘漏光现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和膜片;所述膜片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侧,且所述膜片与所述导光板粘合;
所述膜片与所述导光板通过粘接件粘合;
所述膜片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且所述膜片层叠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侧;
至少一个所述膜片通过所述粘接件与所述导光板粘合;
所述膜片包括相邻的第一膜片和第二膜片,所述第二膜片位于所述第一膜片和所述导光板之间,所述第一膜片的边缘开设有对应不同膜片的多个缺口,所述第二膜片从至少一个所述缺口中露出,所述第一膜片上用于露出所述第二膜片的缺口和用于露出所述第二膜片下方的其它膜片的缺口为不同缺口;
所述第二膜片的从所述缺口露出的部分、所述第二膜片下方的膜片从所述缺口露出的部分与所述第一膜片均通过所述粘接件与所述导光板粘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件为胶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背离所述膜片的一侧还设置有反射片,所述胶带的一端与所述膜片粘接,所述胶带的另一端包围所述导光板的侧壁并与所述反射片粘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膜片的边缘开设有多个所述缺口,且所述缺口沿所述第一膜片的边缘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
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面板与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壳体包括中框和背板,所述中框和所述背板围成至少一端具有开口的内腔,所述中框上设置有滑槽,所述背光模组通过所述滑槽与所述中框连接并设置于所述内腔中,所述面板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
CN201811179981.5A 2018-10-10 2018-10-10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091646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79981.5A CN109164637B (zh) 2018-10-10 2018-10-10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CT/CN2019/110076 WO2020073912A1 (zh) 2018-10-10 2019-10-09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79981.5A CN109164637B (zh) 2018-10-10 2018-10-10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64637A CN109164637A (zh) 2019-01-08
CN109164637B true CN109164637B (zh) 2021-06-29

Family

ID=64877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79981.5A Active CN109164637B (zh) 2018-10-10 2018-10-10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164637B (zh)
WO (1) WO20200739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64637B (zh) * 2018-10-10 2021-06-29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673374A (zh) * 2019-10-12 2020-01-10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屏模组及触控电视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67937A (zh) * 2011-11-29 2012-03-07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02661526A (zh) * 2012-03-21 2012-09-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7121834A (zh) * 2017-05-12 2017-09-01 北京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07193156A (zh) * 2017-05-11 2017-09-22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CN207424459U (zh) * 2017-10-23 2018-05-29 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侧入式显示模组结构及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62527A (ja) * 2000-08-15 2002-02-28 Kojima Press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のバックライト構造
CN101476689B (zh) * 2009-01-16 2011-08-03 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JP2010223999A (ja) * 2009-03-19 2010-10-07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5610465B2 (ja) * 2010-02-18 2014-10-2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CN203082680U (zh) * 2012-11-30 2013-07-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使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JP6312072B2 (ja) * 2012-12-26 2018-04-1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CN203258490U (zh) * 2013-01-15 2013-10-30 合肥宝龙达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背光结构
CN204028521U (zh) * 2014-07-14 2014-12-17 京东方光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CN104373871A (zh) * 2014-11-17 2015-02-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CN104597635A (zh) * 2014-12-05 2015-05-06 捷星显示科技(福建)有限公司 超薄无边框显示器
CN104791660A (zh) * 2015-04-09 2015-07-2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CN104832835B (zh) * 2015-04-29 2017-06-16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CN205048275U (zh) * 2015-10-13 2016-02-24 京东方光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源
CN107942580A (zh) * 2017-11-15 2018-04-2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超窄边框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7924322U (zh) * 2018-04-03 2018-09-28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
CN109164637B (zh) * 2018-10-10 2021-06-29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67937A (zh) * 2011-11-29 2012-03-07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02661526A (zh) * 2012-03-21 2012-09-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7193156A (zh) * 2017-05-11 2017-09-22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CN107121834A (zh) * 2017-05-12 2017-09-01 北京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207424459U (zh) * 2017-10-23 2018-05-29 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侧入式显示模组结构及显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64637A (zh) 2019-01-08
WO2020073912A1 (zh) 2020-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13515B1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의 조립 방법
JP2003255309A (ja) 光学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TW201109798A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9375835B (zh) 触控显示装置
US11048038B2 (en) Optical film for improving light diffusion and preventing brightness deterioration
KR10143490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10067280B2 (en) Backlight module
CN109164637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210049565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11159627A (ja) 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れを含む表示装置
JP2015032366A (ja) 面状照明装置
KR20170092622A (ko) 액정 패널 및 백라이트 모듈 위치설정 접착 구조체와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630342B1 (ko) 액정 표시장치 및 그 조립방법
KR20150041324A (ko) 도광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US8681288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therewith
WO2018112994A1 (zh) 一种胶框、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JP2019023993A (ja) 光源装置、これを備え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6173014A1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156709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I475300B (zh) 背光模組及其應用
CN215769269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I326383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4019725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9375407A (zh) 触控显示装置
JP201010784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266555 Qingdao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handong, Hong Kong Road, No. 218

Applicant after: Hisense Video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66555 Qingdao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handong, Hong Kong Road, No. 218

Applicant before: HISENSE ELECTRIC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