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69269U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69269U
CN215769269U CN202121444751.4U CN202121444751U CN215769269U CN 215769269 U CN215769269 U CN 215769269U CN 202121444751 U CN202121444751 U CN 202121444751U CN 215769269 U CN215769269 U CN 2157692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backlight module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4475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贺龙
杨金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4475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692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692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692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光源、遮光层以及反光层,导光板和光源均位于背板形成的灯罩内,导光板的一侧设置有光源,光源的出光方向朝向导光板,遮光层贴附在背板的外部,反光层设置在背板的内部,并且反光层位于导光板和光源的上方,光源固定在背板上,导光板的入光侧粘贴固定在遮光层或反光层上。该设置方式使得光源与导光板入光侧的相对位置稳定,避免导光板的入光侧发生移动,从而避免导光板与光源之间产生间隙,避免出现光衰问题,提高了背光模组的亮度。此外,该设置方式无需额外增加连接件将导光板与光源固定在一起,便于组装背光模组。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全面屏技术是行业发展趋势,也越来越受到用户青睐。其中,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机身薄、省电、无辐射等众多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液晶显示装置通常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以及为该液晶显示面板提供背光的背光模组。
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在组装时,通常在导光板的一侧设置光源,其中,光源固定在背板上,导光板在非入光侧通过胶层固定在背板上,从而使得光源的出光方向朝向导光板。但这种固定方式,当导光板受高温膨胀后会推动光源向由背板形成的灯罩内移动,当温度恢复常温时,导光板又会收缩,使得导光板的入光侧与光源之间形成间隙,产生光衰,进而影响背光模组的亮度以及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
为了避免导光板与光源之间形成间隙,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通过设置连接件将导光板与光源直接固定在一起,该设置方式需要额外增加连接件,使得整个背光模组的组装更加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以避免导光板与光源之间形成间隙产生光衰,保证背光模组的亮度,并且便于组装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避免导光板与光源之间形成间隙产生光衰,保证背光模组的亮度,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也便于组装显示装置。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以及光源,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源均位于所述背板形成的灯罩内,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光源,所述光源的出光方向朝向所述导光板,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遮光层,所述遮光层贴附在所述背板的外部;以及
反光层,所述反光层设置在所述背板的内部,并且所述反光层位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源的上方;
所述光源固定在所述背板上,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粘贴固定在所述遮光层或所述反光层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胶层,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通过所述胶层与所述遮光层或所述反光层相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光学膜片组,所述光学膜片组夹设在所述导光板和所述遮光层之间,并且与所述反光层相邻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光学膜片组上开设有第一避让槽,所述胶层穿过所述第一避让槽将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和所述遮光层相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背板上开设有第二避让槽,所述反光层上开设有第三避让槽,所述第二避让槽和所述第三避让槽正对设置,所述胶层依次通过所述第三避让槽和所述第二避让槽将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和所述遮光层相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胶层设置有多组,多组所述胶层沿所述光源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光学膜片组包括由所述遮光层到所述导光板方向依次排布的上扩散片、上棱镜片、下棱镜片以及下扩散片。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光源为灯条。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夹设在所述导光板和所述背板之间,并且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下方。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被配置为所述显示面板提供侧入式背光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导光板的一侧设置有光源,光源的出光方向朝向导光板,光源固定在背板上,通过将导光板的入光侧粘贴固定在遮光层或反光层上,使得光源与导光板入光侧的相对位置稳定,从而避免导光板受到温度的影响热胀冷缩后,导光板的入光侧发生移动,从而避免导光板与光源之间产生间隙,避免出现光衰问题,提高了背光模组的亮度。此外,该设置方式无需额外增加连接件将导光板与光源固定在一起,便于组装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通过应用上述背光模组为显示面板提供侧入式背光源,能够避免导光板受到温度的影响热胀冷缩后,导光板的入光侧发生移动,从而避免导光板与光源之间产生间隙,避免出现光衰问题,提高了背光模组的亮度,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此外,该设置方式无需额外增加连接件将导光板与光源固定在一起,便于组装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显示装置在入光侧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背光模组在入光侧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背光模组在入光侧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反光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背光模组在入光侧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
100、背光模组;200、显示面板;
1、背板;11、第二避让槽;2、导光板;3、光源;4、遮光层;5、反光层;51、第三避让槽;6、光学膜片组;61、上扩散片;611、第一避让槽;62、上棱镜片;63、下棱镜片;64、下扩散片;7、胶层;8、反射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显示装置在入光侧的局部剖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200以及背光模组100,背光模组100能够为显示面板200提供侧入式背光源,从而保证显示装置的正常显示。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背光模组在入光侧的局部剖视图,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背光模组100包括背板1、导光板2以及光源3,导光板2和光源3均位于背板1形成的灯罩内,光源3设置在导光板2的一侧,并保证光源3的出光方向朝向导光板2,光源3用于为显示装置提供光,导光板2用于将光源3发出的线光源转变为面光源。
在本实施例中,光源3优选但不限于采用灯条。具体而言,灯条包括电路板以及位于电路板上的发光件,发光件可以是普通的发光二极管,也可以是尺寸更小的微型发光二极管,本实施例对于发光件的数量不作限制,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电路板可以是PCB板或者FPC板。
优选地,如图2所示,背光模组100还包括遮光层4,遮光层4贴附在背板1的外部,遮光层4用于防止光源3射出的光线从背板1形成的灯罩中漏出,起到一定的遮光作用,从而保证背光模组100的亮度。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反光层5,反光层5设置在背板1的内部,并且反光层5位于导光板2和光源3的上方,由于反光层5朝向光源3方向的表面为白色,从而保证将照射到反光层5上的光线反射进导光板2上,进而减少光的损失,从而保证背光模组100的亮度。
在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100在组装时,通常将光源3固定在背板1上,导光板2的非入光侧粘贴固定在背板1上,但这种固定方式,当导光板2受高温膨胀后会推动光源3向由背板1形成的灯罩内移动,当温度恢复常温时,导光板2又会收缩,使得导光板2的入光侧与光源3之间形成间隙,这样会产生光衰,进而影响背光模组100的亮度,从而影响整个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为了避免导光板2与光源3之间形成间隙,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通过设置连接件将导光板2与光源3直接固定在一起,该设置方式需要额外增加连接件,使得整个背光模组100的组装更加复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0在组装时,将光源3固定在背板1上,导光板2的入光侧粘贴固定在遮光层4上,该设置方式使得光源3与导光板2入光侧的相对位置稳定,从而避免导光板2受到温度的影响热胀冷缩后,导光板2的入光侧发生移动,从而避免导光板2与光源3之间产生间隙,避免出现光衰问题,提高了背光模组100的亮度。此外,该设置方式无需额外增加连接件将导光板2与光源3固定在一起,便于组装背光模组100。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应用上述背光模组100为显示面板200提供侧入式背光源,能够避免导光板2受到温度的影响热胀冷缩后,导光板2的入光侧发生移动,从而避免导光板2与光源3之间产生间隙,避免出现光衰问题,提高了背光模组100的亮度,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此外,该设置方式无需额外增加连接件将导光板2与光源3固定在一起,使得便于组装显示装置。
此外,如图2所示,背光模组100还包括胶层7,导光板2的入光侧通过胶层7与遮光层4相连接,从而保证导光板2的入光侧与遮光层4之间的稳固固定。
优选地,胶层7设置有多组,多组胶层7沿光源3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从而保证导光板2的入光侧在光源3的延伸方向上与光源3之间的相对位置稳定,也便于节省胶层7的使用量,降低成本。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使用一组胶层7,并且该组胶层7沿光源3的延伸方向铺设,从而保证导光板2的入光侧在光源3的延伸方向上的与遮光层4之间的粘贴固定。
此外,如图2所示,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光学膜片组6,光学膜片组6夹设在导光板2和遮光层4之间,并且光学膜片组6与反光层5相邻设置。光学膜片组6能够将导光板2上的面光源进行扩散,从而保证显示面板200更清晰地显示。
由于遮光层4位于光学膜片组6的上方,为了保证胶层7能够将导光板2的入光侧与遮光层4相连接,如图2所示,光学膜片组6上开设有第一避让槽611,胶层7穿过第一避让槽611将导光板2的入光侧和遮光层4相连接。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光学膜片组6包括由遮光层4到导光板2方向依次排布的上扩散片61、上棱镜片62、下棱镜片63以及下扩散片64,下扩散片64用于将光源3射出的光线进行均匀化处理,上扩散片61起到保护背光模组100的作用,上棱镜片62和下棱镜片63棱镜片位于上扩散片61和下扩散片64之间,用于将分散的光集中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射出,提升该角度范围内的亮度。需要说明的是,上扩散片61、上棱镜片62、下棱镜片63以及下扩散片64均对应开设有第一避让槽611,从而保证胶层7穿过第一避让槽611将导光板2的入光侧和遮光层4相连接。
优选地,如图2所示,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反射片8,反射片8夹设在导光板2和背板1之间,并且反射片8位于导光板2的下方,反射片8能够反射导光板2下方的光线,从而增加光的利用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公开的背光模组100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本实施例公开的背光模组100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胶层7穿过反光层5和背板1将将导光板2的入光侧和遮光层4相连接。
在光学膜片组6上开设第一避让槽611,以使胶层7穿过第一避让槽611将导光板2的入光侧和遮光层4相连接。此种方式增加了光学膜片组6在第一避让槽611处的漏光的风险。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背光模组在入光侧的局部剖视图,如图3所示,由于光学膜片组6与反光层5相邻设置,并且遮光层4贴附在背板1的外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背板1上开设有第二避让槽11,反光层5上开设有第三避让槽51,第二避让槽11和第三避让槽51正对设置,胶层7依次通过第三避让槽51和第二避让槽11将导光板2的入光侧和遮光层4相连接。此种方式,无需在光学膜片组6上开设第一避让槽611,避免了光学膜片组6在第一避让槽611处的漏光的风险,保证背光模组100的亮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胶层7设置有多组,多组胶层7沿光源3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背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背板1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避让槽11,多个第二避让槽11沿光源3的延伸方向在背板1上间隔设置,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反光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反光层5上开设有多个第三避让槽51,多个第三避让槽51沿光源3的延伸方向在反光层5上间隔设置,从而保证在设置有胶层7的位置,每组胶层7均能够依次通过第三避让槽51和第二避让槽11将导光板2的入光侧和遮光层4相连接。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公开的背光模组100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本实施例公开的背光模组100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导光板2的入光侧粘贴固定在反光层5上。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背光模组在入光侧的局部剖视图,如图6所示,由于反光层5位于导光板2和光源3的上方,本实施例通过将导光板2的入光侧粘贴固定在反光层5上,相对于实施例一而言,减少了胶层7的厚度,从而降低了胶层7的使用成本。此外,该设置方式也无需在光学膜片组6上开设第一避让槽611,或者在背板1和反光层5上开设第二避让槽11和第三避让槽51,更加便于组装背光模组100。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导光板(2)以及光源(3),所述导光板(2)和所述光源(3)均位于所述背板(1)形成的灯罩内,所述导光板(2)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光源(3),所述光源(3)的出光方向朝向所述导光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遮光层(4),所述遮光层(4)贴附在所述背板(1)的外部;以及
反光层(5),所述反光层(5)设置在所述背板(1)的内部,并且所述反光层(5)位于所述导光板(2)和所述光源(3)的上方;
所述光源(3)固定在所述背板(1)上,所述导光板(2)的入光侧粘贴固定在所述遮光层(4)或所述反光层(5)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胶层(7),所述导光板(2)的入光侧通过所述胶层(7)与所述遮光层(4)或所述反光层(5)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光学膜片组(6),所述光学膜片组(6)夹设在所述导光板(2)和所述遮光层(4)之间,并且与所述反光层(5)相邻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组(6)上开设有第一避让槽(611),所述胶层(7)穿过所述第一避让槽(611)将所述导光板(2)的入光侧和所述遮光层(4)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1)上开设有第二避让槽(11),所述反光层(5)上开设有第三避让槽(51),所述第二避让槽(11)和所述第三避让槽(51)正对设置,所述胶层(7)依次通过所述第三避让槽(51)和所述第二避让槽(11)将所述导光板(2)的入光侧和所述遮光层(4)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层(7)设置有多组,多组所述胶层(7)沿所述光源(3)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组(6)包括由所述遮光层(4)到所述导光板(2)方向依次排布的上扩散片(61)、上棱镜片(62)、下棱镜片(63)以及下扩散片(6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3)为灯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反射片(8),所述反射片(8)夹设在所述导光板(2)和所述背板(1)之间,并且所述反射片(8)位于所述导光板(2)的下方。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200)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被配置为所述显示面板(200)提供侧入式背光源。
CN202121444751.4U 2021-06-28 2021-06-28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57692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44751.4U CN215769269U (zh) 2021-06-28 2021-06-28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44751.4U CN215769269U (zh) 2021-06-28 2021-06-28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69269U true CN215769269U (zh) 2022-02-08

Family

ID=80102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44751.4U Active CN215769269U (zh) 2021-06-28 2021-06-28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6926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45545A (zh) * 2022-02-28 2022-05-2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45545A (zh) * 2022-02-28 2022-05-2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545545B (zh) * 2022-02-28 2024-03-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91476C1 (ru) Блок источника света, освет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й приемник
US7645063B2 (en) Backlight unit
US20070171676A1 (en) Backlight module
US20070189032A1 (en) Backlight system
CN107290897B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组
WO2014015541A1 (zh) 背光模组
CN112882290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1123566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265237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KR101502368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장치
CN210835510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5769269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8681288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therewith
JP2004220889A (ja) 面光源装置
CN212749474U (zh)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JP4780216B2 (ja) 面光源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18145325A1 (zh) 背光组件及液晶显示模组
KR101318437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CN113687539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终端
US20080112190A1 (en) Light guide plate having recessed region(s) disposed thereon
JP323339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サイドライト型光源装置
JP201010784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8120326A1 (zh)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板的led入光方法
CN212060815U (zh) 背光组件、显示模组以及电子装置
CN219122451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