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51168B - 乘车码的切换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乘车码的切换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51168B
CN109151168B CN201810804014.7A CN201810804014A CN109151168B CN 109151168 B CN109151168 B CN 109151168B CN 201810804014 A CN201810804014 A CN 201810804014A CN 109151168 B CN109151168 B CN 1091511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ding
mobile terminal
station
bus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0401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51168A (zh
Inventor
叶果
王教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dvanced New Technologies Co Ltd
Advantageous New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filed Critical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80401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151168B/zh
Publication of CN109151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11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511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11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7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geographic 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1Services related to particular areas, e.g. point of interest [POI] services, venue services or geof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9Location-based management or track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乘车码的切换方法,在检测乘车码的唤醒操作时,采集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若采集到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则从乘车站点与WiFi的映射数据库中查找与所述WiFi信息匹配的乘车站点集;再从乘车站点集中查找出匹配乘车站点;最后利用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进行乘车码的切换,如此,将乘车站点与WIFI匹配,实现移动终端到乘车站点的精准识别,在准确识别出乘车站点的情况下实现乘车码的自动切换,降低需要手动切换乘车码的概率;而在未采集到移动终端的WiFi信息的情况下,利用乘车偏好模型预测出移动终端的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然后利用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进行乘车码的切换,降低需要手动切换乘车码的概率。

Description

乘车码的切换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实施例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乘车码的切换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之移动终端的越来越普及,移动终端中集成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为了方便移动终端对应的用户的使用,现有技术中在集成在移动终端的某个应用中设置有乘车码,这些乘车码用于在不同城市乘坐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时进行使用。
现有技术方案中,在唤醒乘车码时,会显示移动终端应用中上一次显示的乘车码,而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通常会对应不同的乘车码,若本次乘坐的交通工具的类型与上一次乘坐的交通工具的类型不相同,如此,会导致出现显示的上一次的乘车码与本次乘坐的交通工具的类型不匹配的情况,在此情况下需要进行手动切换乘车码才能识别切换后的乘车码。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乘车码的切换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在准确识别出乘车站点的情况下实现乘车码的自动切换,降低需要手动切换乘车码的概率,提高用户体验。
本说明书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乘车码的切换方法,包括:
在检测到针对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唤醒操作时,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
若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则从创建的乘车站点与WiFi的映射数据库中查找与所述WiFi信息匹配的乘车站点集;
利用所述位置信息,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乘车站点集中的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
将所述移动终端与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与对应预设距离进行比对,得到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
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本说明书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乘车码的切换方法,包括:
在检测到针对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唤醒操作时,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
若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则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此时的时间参数,将所述位置信息和所述时间参数输入到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乘车偏好模型中,确定出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其中,所述乘车偏好模型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而创建的;
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本说明书实施例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乘车码的切换方法,包括:
在检测到针对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唤醒操作时,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
若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则从创建的乘车站点与WiFi的映射数据库中查找与所述WiFi信息匹配的乘车站点集;利用所述位置信息,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乘车站点集中的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将所述移动终端与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与对应预设距离进行比对,得到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若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则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此时的时间参数,将所述位置信息和所述时间参数输入到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乘车偏好模型中,确定出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其中,所述乘车偏好模型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而创建的;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本说明书实施例第四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乘车码的切换装置,包括:
第一数据采集单元,用于在检测到针对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唤醒操作时,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
乘车站点集获取单元,用于在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时,从创建的乘车站点与WiFi的映射数据库中查找与所述WiFi信息匹配的乘车站点集;
距离获取单元,用于利用所述位置信息,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乘车站点集中的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
匹配乘车站点集获取单元,用于将所述移动终端与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与对应预设距离进行比对,得到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
第一乘车码切换单元,用于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本说明书实施例第五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乘车码的切换装置,包括:
第二数据采集单元,用于在检测到针对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唤醒操作时,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
匹配乘车站点类型获取单元,用于在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时,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此时的时间参数,将所述位置信息和所述时间参数输入到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乘车偏好模型中,确定出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其中,所述乘车偏好模型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而创建的;
第二乘车码切换单元,用于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本说明书实施例第六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乘车码的切换装置,包括:
第三数据采集单元,用于在检测到针对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唤醒操作时,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
第一切换单元,用于在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时,从创建的乘车站点与WiFi的映射数据库中查找与所述WiFi信息匹配的乘车站点集;利用所述位置信息,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乘车站点集中的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将所述移动终端与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与对应预设距离进行比对,得到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第二切换单元,用于在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时,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此时的时间参数,将所述位置信息和所述时间参数输入到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乘车偏好模型中,确定出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其中,所述乘车偏好模型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而创建的;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本说明书实施例第七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乘车码的切换方法的步骤。
本说明书实施例第八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上述乘车码的切换方法的步骤。
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挖掘出乘车站点的WIFI,将乘车站点与WIFI匹配,实现移动终端到乘车站点的精准识别,即在同一经纬度下存在多个乘车站点时,能够准确识别出移动终端所在的乘车站点,在准确识别出乘车站点的情况下实现乘车码的自动切换,降低需要手动切换乘车码的概率,提高用户体验。
另外,在未采集到移动终端的WiFi信息的情况下,利用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创建出的乘车偏好模型预测出移动终端的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使得通过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进行乘车码的切换的准确性也会随之提高,降低需要手动切换乘车码的概率,减少了扫码错误的发生,提升用户乘车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乘车码识别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乘车码的切换方法的第一种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乘车站点与WiFi的映射数据库的创建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乘车码的切换方法的第二种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乘车偏好模型的创建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说明书上实施例中乘车码的切换方法的第三种方法流程图;
图7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乘车码的切换装置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乘车码的切换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乘车码的切换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说明书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说明书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说明书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说明书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见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的乘车码识别应用场景示意图。移动终端10和识别装置20。移动终端10中安装有生成乘车码的APP100,识别装置20可以设置在乘车站点或交通工具上,例如在地铁站的出入口处均设置识别装置20,可以在快速公交BRT的出入口处均设置识别装置20,还可以在公交车上设置识别装置20;APP100生成乘车码之后,识别装置20识别APP100生成的乘车码,在识别所述乘车码之后,允许操作移动终端10的用户上下交通工具或进出乘车站点。若识别装置20设置在乘车站点的出入口出,则识别装置20识别移动终端10的乘车码之后,允许操作移动终端10的用户进出对应的乘车站点进行进站乘车或出站行为;若识别装置20设置在交通工具上,则识别装置20识别移动终端10的乘车码之后,允许操作移动终端10的用户上交通工具或下交通工具。
例如以公交车为例,若在公交车的上下车的位置均设置有识别装置20,通过公交车上的任意一个识别装置20首次识别出APP100生成的乘车码之后,允许操作移动终端10的用户乘坐该公交车,即上公交车;在通过公交车上的任意一个识别装置20第二次识别出APP100生成的乘车码之后,允许操作移动终端10的用户从该公交车下车,即下公交车。
本说明书实施例针对基于移动终端10中的APP100生成乘车码的识别行为。所述乘车码包括用于乘坐交通工具使用的二维码,具体可以包括用于乘坐地铁使用的二维码、用于乘坐公交车使用的二维码和用于乘坐BRT使用的二维码。进一步地,所述乘车站点包括地铁站、BRT站和公交站台等。
第一方面,如图2所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乘车码的切换方法,包括:
S202、在检测到针对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唤醒操作时,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
S204、若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则从创建的乘车站点与WiFi的映射数据库中查找与所述WiFi信息匹配的乘车站点集;
S206、利用所述位置信息,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乘车站点集中的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
S208、将所述移动终端与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与对应预设距离进行比对,得到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
S210、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其中,在步骤S202中,所述移动设备首先会接收到启动包含有乘车码的APP的启动操作,然后启动该APP,启动该APP之后,可以实时检测是否存在所述唤醒操作,若检测到所述唤醒操作,则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
具体来讲,所述唤醒操作可以是针对所述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点击操作或触碰操作;所述位置信息可以是空间定位信息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简称:LBS)信息,LBS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如GSM网、CDMA网)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地理坐标,或大地坐标);所述WiFi信息可以包括WiFi名称(简称:ssid)和WiFi的mac地址(简称:Bssid)等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Bssid通常用一个长度为48位的二进制标识符表示。下面具体以WiFi信息为Bssid为例。
例如,以所述移动设备为智能手机A为例,若智能手机A中安装包含乘车码的APP为应用B。智能手机A接收到点击用户点击了智能手机A的应用B的操作时,即智能手机A接收到启动操作,然后响应所述启动操作,启动并运行应用B;在启动应用B之后,智能手机A实时检测是否存在针对应用B中的乘车码的唤醒操作,若存在,则采集智能手机A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在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时,一种可能是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另一种可能是仅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这是因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WiFi关闭、出现故障等情况时,无法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WiFi信息,而仅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
在通过步骤S202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之后,执行步骤S204,以及在执行步骤S204之前,还需创建所述乘车站点与WiFi的映射数据库,所述映射数据库的第一种创建方法的实现步骤具体如下,如图3所示:
S301、获取N个移动终端中每个移动终端在每次进出乘车站点的对应时间段内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和历史WiFi信息,其中,N为不小于2的整数;
具体来讲,在采集所述N个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信息和历史WiFi信息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识别某个移动终端的乘车码时,未采集该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信息和历史WiFi信息,如此,为了提高采集的多个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信息和历史WiFi信息的准确性,可以在采集所述N个移动终端中每个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信息和历史WiFi信息时,获取到每个移动终端对应的乘车码的被扫描时刻;根据每个移动终端对应的乘车码的被扫描时刻,关联出每个移动终端在进出乘车站点的对应时间段,每个移动终端对应的乘车码的被扫描时刻包含在该移动终端进行乘车站点的对应时间段中;然后在每个移动终端在进行乘车站点的对应时间段内采集的该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信息和历史WiFi信息,即采集到所述N个移动终端中每个移动终端每次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和历史WiFi信息。
以所述多个移动终端的任意一个移动终端为例,首先获取到移动终端的乘车码的被扫描时刻;根据所述被扫描时刻,确定移动终端在进出乘车站点的对应时间段内采集的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信息和历史WiFi信息。
本说明实施例中,所述N个移动终端中N的取值通常是数以万计,十万计或百万计等。N的取值越大,采集到的历史位置信息和历史WiFi信息也越多,其筛选出的映射关系的准确度也会提高,使得创建的所述映射数据库的精确度也会随之提高。当然,所述N个移动终端中移动终端的数量也可以取10-9999的值,本说明书实施例不进行具体限制。
具体地,所述对应时间段根据实际情况或人工设置等方式进行设定,所述对应时间段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时,可以根据乘车站点的类型不同进行设定,例如在乘车站点的类型属于地铁类型时,所述对应时间段可以是在所述被扫描时刻的前后N秒(s)的时间内,其中,N为大于2的整数;优选地,N的取值为30s-90s;在乘车站点的类型属于BRT类型时,所述对应时间段可以是在所述被扫描时刻的前后M秒的时间内,其中,M为大于2的整数;优选地,M的取值为10s-50s;在乘车站点的类型属于公交类型时,所述对应时间段可以是在所述被扫描时刻的前后K秒的时间内,其中,K为大于2的整数;优选地,K的取值为10s-30s;在实际应用过程中,N、M和K的取值通常会设置成N>M>K或N>M=K等。当然,也可以设置成N=M>K或N<M<K或N<M=K等,本说明书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制。
例如,以智能手机A为例,若在某时刻采集到智能手机A应用中的乘车码被扫描,记录该时刻对应的乘车站点为D1,若该时刻未采集到智能手机A对应的历史WiFi信息和历史位置信息,其中D1为地铁类型且N=60s,则在该时刻的前后60秒内采集智能手机A对应的历史WiFi信息和历史位置信息。
S302、根据采集的每个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信息,判断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是否不大于设定距离,并获取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设定距离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
具体来讲,不同类型的乘车站点对应的所述设定距离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值,若乘车站点的类型为地铁类型,则所述设定距离为第一子设定距离;若乘车站点的类型为BRT类型,则所述设定距离为第二子设定距离;若乘车站点的类型为公交类型,则所述设定距离为第三子设定距离。当然,也可以将不同类型的乘车站点对应的所述设定距离设置成相同的值,例如所述第二子设定距离=所述第三子设定距离,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子设定距离=所述第三子设定距离,还可以是第一、第二和第三子设定距离的值均相同,本说明书实施例不作限制。
本说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设定距离、所述第二子设定距离和所述第三子设定距离的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时,可以采集大量乘车站点对应的WiFi数据,然后分析WiFi数据,得到分析结果;然后根据所述分析结果,设置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子设定距离的取值,通常情况下其取值分布为:所述第一子设定距离>所述第二子设定距离>所述第三子设定距离;例如所述第一子设定距离可以为400-1000米(m),所述第二子设定距离可以为100-300m,所述第三子设定距离可以为10-80m。
例如,以智能手机A为例,在某时刻采集到智能手机A应用中的乘车码被扫描,记录该时刻对应的乘车站点为D1,利用该时刻的对应时间段内采集到的智能手机A的历史位置信息和D1的位置信息,得到此时刻对应的智能手机A与D1之间的距离为400;若D1为地铁站点且所述第一子设定距离为500m,由于400<500,则获取采集到的该时刻对应的智能手机A的历史WiFi信息,此时采集到的智能手机A的历史WiFi信息中WiFi与D1映射;例如,若此时采集到的智能手机A的历史WiFi信息为WiFi1和WiFi2,则在所述映射数据库中建立D1与WiFi1和WiFi2的映射关系。
其中,若D1为BRT站点且所述第二子设定距离为200m,由于200<400,则丢弃该时刻的对应时间段内采集到的智能手机A的历史WiFi信息;相应地,若D1为公交站点且所述第三子设定距离为50m,由于50<400,则丢弃该时刻的对应时间段内采集到的智能手机A的历史WiFi信息。
S303、利用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设定距离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创建出所述映射数据库。
例如,若所述N个移动终端包括智能手机A、智能手机A1和智能手机A2,以智能手机A为例,获取智能手机A中应用B的乘车码的被扫描时刻S1,记录S1对应的乘车站点D1;若在S1时刻未采集智能手机A的LBS和WiFi信息,则根据D1的类型,确定S1的对应时间段;此时D1的类型为地铁类型,则确定S1的对应时间段为S1的前后N秒,记录在S1在前后N秒内采集的智能手机A的历史LBS和历史WiFi信息;若在S1时刻采集了智能手机A的历史LBS和历史WiFi信息,则记录S1采集的智能手机A的历史LBS和历史WiFi信息。
进一步地,在记录采集的智能手机A的历史LBS和历史WiFi信息之后,根据记录的智能手机A的历史LBS信息和D1的位置信息,计算出智能手机A与D1之间的距离为J1;若D1的类型为地铁类型,则判断J1是否不大于所述第一子设定距离,若J1不大于所述第一子设定距离,则将记录采集到的智能手机A的历史WiFi信息,并建立采集到的智能手机A的历史WiFi信息与D1的映射关系;若J1大于所述第一子设定距离,则丢弃采集到的智能手机A的历史WiFi信息。
如此,针对智能手机A、A1和A2中应用B的乘车码在每次被扫描时,执行上述操作,建立每个智能手机的历史WiFi信息与乘车站点的映射关系,从而创建出所述映射数据库,其中,所述映射数据库具体如下表1所示。
Figure GDA0002502742230000101
表1
其中,Bssid表征WiFi的mac地址,StationInfo表征乘车站点。
由于在创建所述映射数据库过程中,会通过所述设定距离将不符合条件的历史WiFi信息去除掉,使得保留下来历史WiFi信息的准确性提高,如此,通过保留下来历史WiFi信息及其对应的乘车站点建立的所述映射数据库中的数据的准确性也随之提高。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映射数据库的第二种创建方法与第一种创建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获取取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设定距离对应的所有WiFi信息之后,还执行以下步骤,具体如下:
S401、利用获取的每个移动终端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统计出每个乘车站点对应的所有WiFi中每个WiFi在预设时间间隔内的被获取的频次;
其中,步骤S401是在步骤S302获取到所述N个移动终端中每个移动终端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之后,利用步骤302获取的每个移动终端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执行上述操作。
具体来讲,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可以由系统或人工进行设定,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可以是按照年、月和日进行设定,以年进行设定时,所述预设时间间隔例如可以是1年或1年以上的时间;若以月进行设定,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可以是K1个月,K1为不小于1的整数,优选地,K1的取值范围为(1-12);若以日进行设定,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可以是K2日,K2为不小于1的整数,优选地,K2的取值范围为(1-31)。
本说明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时间间隔通常以月进行计算,即所述预设时间间隔为K1个月,下面具体以所述预设时间间隔为K1个月进行举例。
例如,以智能手机A为例,若在S1时刻采集了智能手机A对应的历史WiFi信息为WiFi1和WiFi2,S1对应的乘车站点为D1,若D1为地铁站且所述第一子设定距离为500m,获取在S1时刻智能手机A与D1之间距离L1;若L1<500,则获取WiFi1在K1个月内被所述N个移动终端所采集到的总次数Z1作为WiFi1的频次,以及获取WiFi2在K1个月内被所述N个移动终端采集到的总次数Z2作为WiFi2的频次。
S402、检测每个WiFi在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内的被获取的频次是否不大于预设频次,得到在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内的被获取的频次大于所述预设频次的每个WiFi及其对应的乘车站点;
本说明实施例中,所述预设频次根据实际情况或人工进行设定,所述预设频次可以设置为不小于100的整数,当然,也可以设置为大于2且不大于100的整数,本说明书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制。
S403、利用得到的大于所述预设频次的每个WiFi及其对应的乘车站点,创建出所述映射数据库。
例如,以智能手机A为例,若在S1时刻获取WiFi1在K1个月内被所述N个移动终端所采集到的总次数Z1,以及获取WiFi2在K1个月内被所述N个移动终端采集到的总次数Z2,若所述预设频次为100;此时,若Z1>100>Z2,则得到在K1个月内的被获取的频次大于所述预设频次的WiFi为WiFi1,记录WiFi1及其对应的乘车站点D1,在所述映射数据库中建立WiFi1与D1的映射关系。
如此,通过上述操作得到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内的被获取的频次大于所述预设频次的每个WiFi及其对应的乘车站点,然后利用得到的大于所述预设频次的每个WiFi及其对应的乘车站点,创建出所述映射数据库,所述映射数据库具体如下2表所示。
Figure GDA0002502742230000121
表2
其中,表2中Bssid中记载的是WiFi的Mac地址,使用Bssid1-Bssid5进行简化显示,其Bssid1-Bssid5的数据可以参考表1中Bssid中数据的记载;同理,表2中的Station1-Station3也是简化显示,其Station1-Station3的数据可以参考表1中StationInfo中数据的记载。
由于在创建所述映射数据库过程中,首先通过所述设定距离将不符合条件的历史WiFi信息去除掉,使得保留下来历史WiFi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继续通过所述预设频次来将保留下来的历史WiFi信息中不符合条件的历史WiFi信息再次去除掉,从保留下来的历史WiFi信息中筛选出满足所述预设频次的历史WiFi信息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如此,使得通过筛选出满足所述预设频次的历史WiFi信息及其对应的乘车站点创建出的所述映射数据库中数据的准确性也会随之提高,以使得使用所述映射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的精确度也随之提高。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映射数据库的第三种创建方法与第一种创建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执行步骤S301之后,利用步骤S301获取的每个历史WiFi信息执行步骤S401-S403,从而创建出所述映射数据库。
在通过步骤S202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且所述映射数据库创建完成之后,执行步骤S204。
由于所述映射数据库在执行步骤S204之前已创建,如此,在步骤S202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之后,利用所述移动终端的WiFi信息,从所述映射数据库中查找到与所述移动终端的WiFi信息匹配的乘车站点集。例如可以从表1中查找到与所述移动终端的WiFi信息匹配的乘车站点集,所述乘车站点集中包括一个或多个乘车站点。
例如,若采集到智能手机A的WiFi信息为Bssid3,则从表2中查找到乘车站点集为{Station3、Station2}。
在通过步骤S204获取到所述乘车站点集之后,执行步骤S206,在该步骤中,
可以根据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所述乘车站点集中每个乘车站点的位置信息,计算出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乘车站点集中的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所述乘车站点集中每个乘车站点的位置信息可以为每个乘车站点在地图中的经纬度信息。
接下来执行步骤S208,在该步骤中,所述对应预设距离可以设置成一个固定值例如为400m,当然,为了提高通过所述对应预设距离筛选出的匹配乘车站点的准确度,所述对应预设距离可以根据乘车站点的类型来确定,所述对应预设距离与步骤S302中的所述设定距离可以相同或不同,本说明书不作具体限制。
其中,在所述对应预设距离可以根据乘车站点的类型来确定时,若乘车站点的类型为地铁类型,则所述对应预设距离为第四子设定距离;若乘车站点的类型为BRT类型,则所述对应预设距离为第五子设定距离;若乘车站点的类型为公交类型,则所述对应预设距离为第六子设定距离。
若所述对应预设距离与所述设定距离相同,则所述第四字设定距离与所述第一子设定距离的取值相同,所述第五子设定距离与所述第二子设定距离的取值相同,所述第六子设定距离与所述第三子设定距离的取值相同;若所述对应预设距离与所述设定距离不同,则可以将所述第四字设定距离与所述第一子设定距离,所述第五子设定距离与所述第二子设定距离、所述第六子设定距离与所述第三子设定距离,这三组设定距离中存在至少一组设定距离的取值不同。例如可以是所述第四字设定距离与所述第一子设定距离的取值不同,或者,所述第五子设定距离与所述第二子设定距离的取值不同和所述第六子设定距离与所述第三子设定距离的取值不同等。
具体地,在将所述移动终端与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与对应预设距离进行比对之后,得到所述比对结果;根据所述比对结果,从所述乘车站点集中筛选出候选乘车站点,其中,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每个乘车站点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对应预设距离;若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存在多个乘车站点,则利用所述映射数据库,从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查找出匹配WiFi数量最多的乘车站点作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若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的乘车站点数量为1,则将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作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
例如,若采集到智能手机A的WiFi信息为Bssid3,则从表2中查找到乘车站点集为{Station2、Station3},根据采集的智能手机A的位置信息和Station2的位置信息,获取到此时智能手机A与Station2之间的距离L2;基于上述相同的操作,获取到此时智能手机A与Station3之间的距离L3;若Station2和Station3为地铁站且所述第四子设定距离为500m,若L2>500>L3,则确定Station3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
其中,若L2<500且L3<500,则从表2中获取到Station2对应的WiFi数量为3和Station3对应的WiFi数量为1,由于3>1,则确定Station2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其中,乘车站点对应的WiFi数量用cnt表示,则Station2对应的WiFi数量为3和Station3对应的WiFi数量为1对应的表3具体如下:
Station Cnt
Station2 3
Station3 1
表3
接下来执行步骤S210,在该步骤中,在通过步骤208获取到所述匹配乘车站点之后,获取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若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为地铁,则将乘车码切换成地铁乘车码;若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为BRT,则将所述乘车码切换成BRT乘车码;若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为公交,则将所述乘车码切换成公交乘车码。
例如,继续参考步骤S208中的例子,若Station3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且Station3的类型为地铁,则将智能手机A应用中的乘车码切换成地铁乘车码;若Station2所述匹配乘车站点且Station2的类型为公交,则将智能手机A应用中的乘车码切换成公交乘车码。
如此,能够实现乘车码自动切换,使得乘车码与操作智能手机A的用户所在的乘车站点匹配,减少用户手动切换乘车码的概率,如此,能够有效减少乘车排队时间,提高通行效率且方便用户使用。
其次,在所述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唤醒操作被触发时,首先通过所述映射数据库查找出对应的乘车站点集,由于所述映射数据库中的数据准确性较高,使得查找出的乘车站点集中乘车站点与所述唤醒操作的匹配度也较高;在获取到所述乘车站点集之后,还通过计算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乘车站点集中每个乘车站点的距离,筛选出不大于所述对应预设距离的候选乘车站点;此时,可以将距离大于所述对应预设距离对应的乘车站点从候选乘车站点中剔除,使得筛选出的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与所述唤醒操作的匹配度进一步提高。
以及,在筛选出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之后,若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为多个,则选取匹配上WIFI数量最多的乘车站点作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一个乘车站点匹配的WiFi数量越多,其与所述唤醒操作的匹配度也会越高,如此,使得筛选出的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与所述唤醒操作的匹配度进一步提高,使得在进行乘车码切换时,乘车码的类型与乘车站点的类型的匹配度也随之提高。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任意一个实施例中,在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城市,并将所述乘车码切换成所述移动终端所在城市对应的乘车码。
由于不同的城市对应的乘车码也不尽相同,如此,在进行乘车码自动切换时,会根据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自动将乘车码切换到对应城市所在的乘车码。例如,若智能手机A的位置信息显示在杭州,则将智能手机A应用中的乘车码切换成杭州的乘车码;若智能手机A的位置信息显示在北京,则将智能手机A应用中的乘车码切换成北京的乘车码。
通过上述方式,会通过位置信息判断出移动终端所在的城市,并且切换到对应城市的乘车码。本说明书实施例通过挖掘出乘车站点的WIFI,将乘车站点与WIFI匹配,实现移动终端到乘车站点的精准识别,即在同一经纬度下存在多个乘车站点时,能够准确识别出移动终端所在的乘车站点,在准确识别出乘车站点的情况下实现乘车码的自动切换,降低需要手动切换乘车码的概率,提高用户体验。
另外,在未采集到移动终端的WiFi信息的情况下,利用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创建出的乘车偏好模型预测出移动终端的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使得通过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进行乘车码的切换的准确性也会随之提高,降低需要手动切换乘车码的概率,减少了扫码错误的发生,提升用户乘车的效率。
第二方面,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乘车码的切换方法,如图4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402、在检测到针对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唤醒操作时,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步骤S402的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参考步骤S202的实施过程,为了说明书的简洁,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若通过步骤S402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位置信息而未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WiFi信息时,执行步骤S404;若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执行步骤S204。
S404、若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则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此时的时间参数,将所述位置信息和所述时间参数输入到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乘车偏好模型中,确定出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其中,所述乘车偏好模型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而创建的;
S406、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步骤S402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参考步骤S202的实施过程,为了说明书的简洁,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若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执行步骤S204,若通过步骤S402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位置信息而未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WiFi信息时,执行步骤S404。
其中,在执行步骤S404之前,还需创建所述乘车偏好模型,所述乘车偏好模型的创建方法的实现步骤具体如下,如图5所示:
S501、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所述历史乘车数据包括乘车站点参数和乘车时间;
S502、利用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计算出所述移动终端在不同条件下的进入不同类型乘车站点中的条件概率模型,将所述条件概率模型作为所述乘车偏好模型。
由于所述历史乘车数据包括乘车站点参数和乘车时间,如此,通过所述历史乘车数据可以得到所述移动终端在不同日期不同时段下的乘车数据。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历史乘车数据还可以包括与乘车时间对应的日期类型,所述日期类型可以分为工作日和非工作日。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乘车站点参数包括乘车站点的类型和乘车站点对应的乘车状态等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在乘车站点类型为地铁时,其对应的乘车状态为地铁进站和地铁出站;在乘车站点类型为BRT时,其对应的乘车状态为BRT进站和BRT出站;在乘车站点类型为公交时,其对应的乘车状态为上公交车和下公交车。
如此,在所述乘车站点的参数包括乘车站点对应的乘车状态时,所述历史乘车数据中在记录每个历史乘车数据时还可以记录该历史乘车数据对应的预设时间段内的上一次乘车状态,所述预设时间段根据历史乘车数据中的乘车时间来确定,所述预设时间段的单位通常为分钟或小时。所述预设时间段的单位为分钟时,所述预设时间段可以在1分钟-240分钟之间的任意一个数;所述预设时间段的单位为小时时,所述预设时间段可以在1小时-24小时之间的任意一个数。为了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且降低数据量,所述预设时间通常设置为20分钟-80分钟中的任意一个数,例如所述预设时间段可以设置为60分钟。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在执行步骤S502的过程中,由于乘车站点的类型包括地铁、BRT和公交等,由此可知,可以通过步骤S502计算出所述移动终端在不同条件下的进入每种类型乘车站点中的条件概率模型,通过计算出的每种类型乘车站点对应的条件概率模型,计算出所述移动终端当前进入不同类型乘车站点中的概率;若计算出所述移动终端当前进入某种类型乘坐站点的概率最大,则将该类型作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如此,通过计算出概率最大的乘车站点类型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匹配度更高,能够使得后续进行乘车码切换的准确性也随之提高。
例如,以智能手机A为例,获取到智能手机A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包括在2017年6月1日8点32分进入杭州的地铁站D1中,通过日历查找出2017年6月1日为星期5,此时,智能手机A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还包括日期类型为工作日,若所述预设时间段为60分钟,则获取2017年6月1日7点32分至8点32分之间的离8点32分最近一次的乘车站点的乘车状态;若离8点32分最近一次的历史乘车数据为2017年6月1日8点25分在杭州的公交站D2下公交车,则确定8点32分对应的预设时间段内的上一次乘车状态为下公交车。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某个移动终端A1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具体如表4所示:
Figure GDA0002502742230000181
Figure GDA0002502742230000191
表4
其中,表4中的A1表征移动终端的名称,所述预设时间段为1小时,null表征空。
通过表4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移动终端A1在不同条件下的进入不同类型乘车站点中的概率,比如移动终端A1在工作日9点一小时内出过地铁站再乘公交的概率p(status=bus|dt=workday,hour=9,lastState=subway_out)可以由表4中工作日9点一小时内出过地铁站再乘公交的记录数除以表4中工作日9点一小时内出过地铁站的总记录数得到,公式如下:
p(status=bus|dt=workday,hour=9,lastState=subway_out)=(#state=bus,dt=workday,hour=9,lastState=subway_out)/(#dt=workday,hour=9,lastState=subway_out)
其中,上述公式中dt表征日期类型,workday表征工作日,hour表征时间,lastState表征最近一次的乘车状态,subway_out表征出地铁站,state表征乘车站点,status表征当前乘车站点,bus表征公交。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表4中的数据会越来越多,使得查找对应记录数的使用时间也越来越长,为了在确保A1对应的乘车偏好模型匹配性的情况下减少查找时间提高计算效率,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会在设置的特定时间间隔中查找对应的记录数,所述特定时间间隔通常为离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的时刻最近的一段时间,所述特定时间间隔通常设置为1-12月。当然,所述特定时间间隔也可以设置成小于1个月的时间或大于12月的时间,本说明书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制。
例如,若所述特定时间间隔为3个月,移动终端A1在工作日9点一小时内出过地铁站再乘公交的概率可以表4中最近3个月由工作日9点一小时内出过地铁站再乘公交的记录数为100除以表4中最近3个月工作日9点一小时内出过地铁站的总记录数为500=0.2。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针对每个移动终端创建一个对应的乘车偏好模型,通过每个移动终端的乘车偏好模型来预测出该移动终端此次的乘车站点类型,其预测出的乘车站点类型与对应移动终端的匹配度更高,进而实现了能够准确识别出移动终端所在的乘车站点,在准确识别出乘车站点的情况下实现乘车码的自动切换,降低需要手动切换乘车码的概率,提高用户体验。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映射数据库和所述乘车偏好模型通常是在离线过程中创建而成的,而在在线过程中,通常是离线创建好的所述映射数据库和所述乘车偏好模型进行数据处理,以提高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当然,在硬件性能能够支撑的情况下,所述映射数据库和所述乘车偏好模型也可以在在线过程中进行创建。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在通过步骤S202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位置信息而未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WiFi信息时且所述乘车偏好模型创建完成之后,执行步骤S404。
在步骤S404中,在获取所述时间参数之后,将所述位置信息和所述时间参数输入到所述乘车概率模型中,得到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不同类型的乘车站点的概率;利用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不同类型的乘车站点的概率,确定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
本说明书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在计算出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不同类型乘车站点中的概率之后,可以将计算出的所有概率进行比对,得到概率最大对应的乘车站点的类型,并将所述概率最大对应的乘车站点的类型作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如此,能够使得得到的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匹配度更高,能够使得后续进行乘车码切换的准确性也随之提高。
例如,移动终端A1在2017年6月5日9点35分触发了乘车码的唤醒操作,则将移动终端A1此时采集的位置信息和时间参数输入所述乘车概率模型中,计算出移动终端A1在工作日9点乘坐公交的概率为0.2,移动终端A1在工作日9点乘BRT的概率为0.68;移动终端A1在工作日9点乘地铁的概率为0.12,由于0.68>0.2>0.12,即可以确定出移动终端A1在工作日9点乘BRT的概率最大,此时,概率最大对应的乘车站点的类型为BRT,则将BRT作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
如此,从计算出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不同类型乘车站点中的概率中选取概率最大对应的乘车站点的类型作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能够有效确保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匹配度。
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计算出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不同类型乘车站点中的概率之后,可以将计算出的所有概率与所述预设概率进行比对,得到大于所述预设概率对应的至少一种类型的乘车站点;从所述至少一种类型的乘车站点中随机选取一种类型的乘车站点作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为随机选取的乘车站点的类型。当然,还可以从所述至少一种类型的乘车站点中选取概率最大的一种类型的乘车站点作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此时,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为选取概率最大的乘车站点的类型。
具体来讲,所述预设概率通常设置为不小于0.5且不大于1的数,例如可以为0.6,0.7等值,所述预设概率可以由所述移动终端或人工进行设定。当然,所述预设概率也可以设置为大于0且小于0.5的数,本说明书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制。
例如,以上述移动终端A1在工作日9点乘坐公交的概率为0.2,移动终端A1在工作日9点乘BRT的概率为0.68;移动终端A1在工作日9点乘地铁的概率为0.12为例,若所述预设概率为0.6,由于0.68>0.6>0.2>0.12,即可以确定出仅移动终端A1在工作日9点乘BRT的概率大于所述预设概率,此时,大于所述预设概率对应的乘车站点的类型为BRT,则将BRT作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
如此,从计算出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不同类型乘车站点中的概率中选取大于所述预设概率对应的乘车站点的类型作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能够有效确保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匹配度。
接下来执行步骤S406,步骤S406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参考步骤S210的实施过程中,为了说明书的简洁,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404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此时的时间参数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S601、根据所述时间参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上一次乘车状态,所述上一次乘车状态对应的时刻与所述时间参数对应的时刻在设定时间间隔内;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设定时间间隔可以所述预设时间间隔相同,当然,所述设定时间间隔也可以与所述预设时间间隔不同。下面具体以所述设定时间间隔可以所述预设时间间隔相同为例。
具体来讲,在所述历史乘车数据中记载有每个历史乘车数据对应的预设时间段内的上一次乘车状态时,可以根据所述时间参数,直接从所述历史乘车数据中读取所述移动终端的上一次乘车状态;在所述历史乘车数据中未记载有每个历史乘车数据对应的预设时间段内的上一次乘车状态时,可以根据所述历史乘车数据中记载的在所述设定时间间隔内的历史乘车数据,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上一次乘车状态。
例如,例如,移动终端A1在2017年6月5日9点35分触发了乘车码的唤醒操作,根据移动终端A1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中记载了移动终端A1在9点35分对应的上一次乘车状态为地铁出站,则直接从移动终端A1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查找到所述上一次乘车状态为地铁出站;若移动终端A1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中未记载移动终端A1在9点35分对应的上一次乘车状态,则从移动终端A1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获取在9点35分之前的1小时内最近的一次历史乘车数据,若最近一次的历史乘车数据为在9点25分地铁出站,则确定所述上一次乘车状态为地铁出站;若最近一次的历史乘车数据为空,则确定所述上一次乘车状态为空,具体参见表4中的第二行数据。
S602、将所述位置信息、所述时间参数和所述上一次乘车状态输入到所述乘车偏好模型中,确定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获取所述上一次乘车状态之后,将所述位置信息、所述时间参数和所述上一次乘车状态输入到所述乘车概率模型中,得到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不同类型的乘车站点的概率;利用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不同类型的乘车站点的概率,确定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
具体来讲,在得到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不同类型的乘车站点的概率之后,其利用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不同类型的乘车站点的概率,确定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参考S2061中的实施过程中,为了说明书的简洁,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例如,移动终端A1在2017年6月5日9点35分触发了乘车码的唤醒操作,且移动终端A1在9点35分对应的上一次乘车状态为地铁出站,则将移动终端A1此时采集的位置信息、时间参数和地铁出站输入所述乘车概率模型中,计算出移动终端A1在工作日9点一小时内出过地铁站再乘公交的概率为0.2,移动终端A1在工作日9点一小时内出过地铁站再乘BRT的概率为0.78;移动终端A1在工作日9点一小时内出过地铁站再乘地铁的概率为0.02,由于0.78>0.2>0.02,即可以确定出移动终端A1在工作日9点一小时内出过地铁站再乘BRT的概率最大,此时,概率最大对应的乘车站点的类型为BRT,则将BRT作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
如此,在计算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不同类型的乘车概率时,将所述移动终端的上一计算条件概率通过引入上一时刻的状态,提高识别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进行乘车站点的中转情况,例如移动终端A1对应的用户在早上9点上班会出地铁站转公交,那么在9点钟,移动终端A1对应的用户上一个时刻是进地铁站时,那么下一次乘车码被唤醒时出站扫码的概率会很大;当上一个时刻操作状态是出地铁站时,那么下一次乘车码被唤醒时乘坐公交的概率就会提升到最大,如此,能够有效解决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换乘情况,提升乘车站点的识别准确率,其中,所述中转情况包括中转地铁或公交或BRT等。
S603、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其中,步骤S603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参考步骤S2044的实施过程中,为了说明书的简洁,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任意一个实施例中,在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城市,并将所述乘车码切换成所述移动终端所在城市对应的乘车码。
由于不同的城市对应的乘车码也不尽相同,如此,在进行乘车码自动切换时,会根据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自动将乘车码切换到对应城市所在的乘车码。例如,若智能手机A的位置信息显示在杭州,则将智能手机A应用中的乘车码切换成杭州的乘车码;若智能手机A的位置信息显示在北京,则将智能手机A应用中的乘车码切换成北京的乘车码。
通过上述方式,会通过位置信息判断出移动终端所在的城市,并且切换到对应城市的乘车码。本说明书实施例通过挖掘出乘车站点的WIFI,将乘车站点与WIFI匹配,实现移动终端到乘车站点的精准识别,即在同一经纬度下存在多个乘车站点时,能够准确识别出移动终端所在的乘车站点,在准确识别出乘车站点的情况下实现乘车码的自动切换,降低需要手动切换乘车码的概率,提高用户体验。
另外,在未采集到移动终端的WiFi信息的情况下,利用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创建出的乘车偏好模型预测出移动终端的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使得通过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进行乘车码的切换的准确性也会随之提高,降低需要手动切换乘车码的概率,减少了扫码错误的发生,提升用户乘车的效率。
第三方面,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乘车码的切换方法,如图6所示,包括:
S602、在检测到针对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唤醒操作时,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步骤S602的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参考步骤S202的实施过程,为了说明书的简洁,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S604、若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则从创建的乘车站点与WiFi的映射数据库中查找与所述WiFi信息匹配的乘车站点集;利用所述位置信息,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乘车站点集中的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将所述移动终端与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与对应预设距离进行比对,得到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在通过步骤S602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之后,执行步骤S604,其中,步骤S604的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参考第一方面中步骤S204-S210的实施过程,为了说明书的简洁,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S606、若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则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此时的时间参数,将所述位置信息和所述时间参数输入到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乘车偏好模型中,确定出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其中,所述乘车偏好模型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而创建的;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在通过步骤S602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而未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WiFi信息之后,执行步骤S606,其中,步骤S606的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参考第二方面中步骤S404-S406的实施过程,为了说明书的简洁,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第四方面,基于与第一方面的同一发明构思,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乘车码的切换装置,如图7所示,包括:
第一数据采集单元701,用于在检测到针对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唤醒操作时,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
乘车站点集获取单元702,用于在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时,从创建的乘车站点与WiFi的映射数据库中查找与所述WiFi信息匹配的乘车站点集;
距离获取单元703,用于利用所述位置信息,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乘车站点集中的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
匹配乘车站点集获取单元704,用于将所述移动终端与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与对应预设距离进行比对,得到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
第一乘车码切换单元705,用于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所述切换装置还包括:
第一映射数据库创建单元,用于获取N个移动终端中每个移动终端在每次进出乘车站点的对应时间段内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和历史WiFi信息,其中,每个移动终端在每次进出乘车站点的对应时间段根据该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被扫描时刻确定,N为不小于2的整数;根据每个移动终端每次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判断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是否不大于设定距离,并获取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设定距离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利用获取的每个移动终端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创建出所述映射数据库。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所述切换装置还包括:
第二映射数据库创建单元,用于获取N个移动终端中每个移动终端在每次进出乘车站点的对应时间段内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和历史WiFi信息,其中,N为不小于2的整数;根据每个移动终端每次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判断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是否不大于设定距离,并获取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设定距离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利用获取的每个移动终端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统计出每个乘车站点对应的所有WiFi中每个WiFi在预设时间间隔内的被获取的频次;检测每个WiFi在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内的被获取的频次是否不大于预设频次,得到在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内的被获取的频次大于所述预设频次的每个WiFi及其对应的乘车站点;利用得到的大于所述预设频次的每个WiFi及其对应的乘车站点,创建出所述映射数据库。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匹配乘车站点获取单元704,还用于将所述移动终端与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与对应预设距离进行比对之后,根据获取的比对结果,从所述乘车站点集中筛选出候选乘车站点,其中,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每个乘车站点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对应预设距离;若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存在多个乘车站点,则利用所述映射数据库,从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查找出匹配WiFi数量最多的乘车站点作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若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的乘车站点数量为1,则将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作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
第五方面,基于与第二方面的同一发明构思,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乘车码的切换装置,如图8所示,包括:
第二数据采集单元801,用于在检测到针对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唤醒操作时,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
匹配乘车站点类型获取单元802,用于在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WiFi信息时,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此时的时间参数,将所述位置信息和所述时间参数输入到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乘车偏好模型中,确定出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其中,所述乘车偏好模型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而创建的;
第二乘车码切换单元803,用于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所述切换装置还包括:
乘车偏好模型创建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所述历史乘车数据包括乘车站点参数和乘车时间;利用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计算出所述移动终端在不同条件下的进入不同类型乘车站点中的条件概率模型,将所述条件概率模型作为所述乘车偏好模型。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匹配乘车站点类型获取单元802,还用于将所述位置信息和所述时间参数输入到所述条件概率模型中,得到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不同类型的乘车站点的概率;利用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不同类型的乘车站点的概率,确定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所述切换装置还包括:
乘车状态获取单元,用于在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此时的时间参数之后,根据所述时间参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上一次乘车状态,所述上一次乘车状态对应的时刻与所述时间参数对应的时刻在设定时间间隔内;
匹配乘车站点类型获取单元802,还用于将所述位置信息、所述时间参数和所述上一次乘车状态输入到所述乘车偏好模型中,确定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
第二乘车码切换单元803,还用于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所述切换装置还包括:的第二城市乘车码切换单元,用于在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之前,根据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城市,并将所述乘车码切换成所述移动终端所在城市对应的乘车码。
第六方面,基于与第三方面的同一发明构思,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乘车码的切换装置,如图9所示,包括:
第三数据采集单元901,用于在检测到针对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唤醒操作时,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
第一切换单元902,用于在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时,从创建的乘车站点与WiFi的映射数据库中查找与所述WiFi信息匹配的乘车站点集;利用所述位置信息,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乘车站点集中的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将所述移动终端与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与对应预设距离进行比对,得到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第二切换单元903,用于在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时,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此时的时间参数,将所述位置信息和所述时间参数输入到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乘车偏好模型中,确定出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其中,所述乘车偏好模型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而创建的;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所述切换装置还包括:
第一映射数据库创建单元,用于获取N个移动终端中每个移动终端在每次进出乘车站点的对应时间段内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和历史WiFi信息,其中,每个移动终端在每次进出乘车站点的对应时间段根据该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被扫描时刻确定,N为不小于2的整数;根据每个移动终端每次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判断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是否不大于设定距离,并获取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设定距离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利用获取的每个移动终端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创建出所述映射数据库。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所述切换装置还包括:
第二映射数据库创建单元,用于获取N个移动终端中每个移动终端在每次进出乘车站点的对应时间段内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和历史WiFi信息,其中,N为不小于2的整数;根据每个移动终端每次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判断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是否不大于设定距离,并获取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设定距离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利用获取的每个移动终端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统计出每个乘车站点对应的所有WiFi中每个WiFi在预设时间间隔内的被获取的频次;检测每个WiFi在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内的被获取的频次是否不大于预设频次,得到在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内的被获取的频次大于所述预设频次的每个WiFi及其对应的乘车站点;利用得到的大于所述预设频次的每个WiFi及其对应的乘车站点,创建出所述映射数据库。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第一切换单元902还包括:
第一匹配乘车站点获取子单元,用于将所述移动终端与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与对应预设距离进行比对之后,根据获取的比对结果,从所述乘车站点集中筛选出候选乘车站点,其中,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每个乘车站点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对应预设距离;若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存在多个乘车站点,则利用所述映射数据库,从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查找出匹配WiFi数量最多的乘车站点作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若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的乘车站点数量为1,则将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作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所述切换装置还包括:
乘车偏好模型创建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所述历史乘车数据包括乘车站点参数和乘车时间;利用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计算出所述移动终端在不同条件下的进入不同类型乘车站点中的条件概率模型,将所述条件概率模型作为所述乘车偏好模型。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第二切换单元903还包括:
第二匹配乘车站点获取子单元,用于将所述位置信息和所述时间参数输入到所述条件概率模型中,得到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不同类型的乘车站点的概率;利用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不同类型的乘车站点的概率,确定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第二切换单元903,还用于在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此时的时间参数之后,根据所述时间参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上一次乘车状态,所述上一次乘车状态对应的时刻与所述时间参数对应的时刻在设定时间间隔内;将所述位置信息、所述时间参数和所述上一次乘车状态输入到所述乘车偏好模型中,确定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所述切换装置还包括:
城市乘车码切换单元,用于在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之前,根据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城市,并将所述乘车码切换成所述移动终端所在城市对应的乘车码。
第七方面,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乘车码的切换方法同样的发明构思,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如图10所示,包括存储器1004、处理器1002及存储在存储器1004上并可在处理器1002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1002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前文所述乘车码的切换方法的任一方法的步骤。
其中,在图10中,总线架构(用总线1000来代表),总线1000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总线1000将包括由处理器1002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1004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1000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1005在总线1000和接收器1001和发送器1003之间提供接口。接收器1001和发送器1003可以是同一个元件,即收发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处理器1002负责管理总线1000和通常的处理,而存储器1004可以被用于存储处理器1002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第八方面,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乘车码的切换方法的发明构思,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文所述乘车码的切换方法的任一方法的步骤。
本说明书是参照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设备。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设备的制造品,该指令设备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说明书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说明书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说明书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说明书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说明书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说明书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说明书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30)

1.一种乘车码的切换方法,包括:
在检测到针对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唤醒操作时,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
若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则从创建的乘车站点与WiFi的映射数据库中查找与所述WiFi信息匹配的乘车站点集;
利用所述位置信息,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乘车站点集中的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
将所述移动终端与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与对应预设距离进行比对,得到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
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换方法,所述乘车站点与WiFi的映射数据库的创建步骤具体包括:
获取N个移动终端中每个移动终端在每次进出乘车站点的对应时间段内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和历史WiFi信息,其中,每个移动终端在每次进出乘车站点的对应时间段根据该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被扫描时刻确定,N为不小于2的整数;
根据每个移动终端每次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判断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是否不大于设定距离,并获取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设定距离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
利用获取的每个移动终端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创建出所述映射数据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换方法,所述乘车站点与WiFi的映射数据库的创建步骤具体包括:
获取N个移动终端中每个移动终端在每次进出乘车站点的对应时间段内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和历史WiFi信息,其中,N为不小于2的整数;
根据每个移动终端每次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判断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是否不大于设定距离,并获取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设定距离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
利用获取的每个移动终端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统计出每个乘车站点对应的所有WiFi中每个WiFi在预设时间间隔内的被获取的频次;
检测每个WiFi在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内的被获取的频次是否不大于预设频次,得到在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内的被获取的频次大于所述预设频次的每个WiFi及其对应的乘车站点;
利用得到的大于所述预设频次的每个WiFi及其对应的乘车站点,创建出所述映射数据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换方法,所述将所述移动终端与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与对应预设距离进行比对之后,所述得到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具体包括:
根据获取的比对结果,从所述乘车站点集中筛选出候选乘车站点,其中,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每个乘车站点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对应预设距离;
若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存在多个乘车站点,则利用所述映射数据库,从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查找出匹配WiFi数量最多的乘车站点作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
若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的乘车站点数量为1,则将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作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
5.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切换方法,在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城市,并将所述乘车码切换成所述移动终端所在城市对应的乘车码。
6.一种乘车码的切换方法,包括:
在检测到针对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唤醒操作时,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
若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则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此时的时间参数,将所述位置信息和所述时间参数输入到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乘车偏好模型中,确定出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其中,所述乘车偏好模型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而创建的;
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切换方法,所述乘车偏好模型的创建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所述历史乘车数据包括乘车站点参数和乘车时间;
利用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计算出所述移动终端在不同条件下的进入不同类型乘车站点中的条件概率模型,将所述条件概率模型作为所述乘车偏好模型。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切换方法,所述将所述位置信息和所述时间参数输入到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乘车偏好模型中,确定出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具体包括:
将所述位置信息和所述时间参数输入到所述条件概率模型中,得到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不同类型的乘车站点的概率;
利用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不同类型的乘车站点的概率,确定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
9.如权利要7所述的切换方法,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此时的时间参数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时间参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上一次乘车状态,所述上一次乘车状态对应的时刻与所述时间参数对应的时刻在设定时间间隔内;
将所述位置信息、所述时间参数和所述上一次乘车状态输入到所述乘车偏好模型中,确定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
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10.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切换方法,在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城市,并将所述乘车码切换成所述移动终端所在城市对应的乘车码。
11.一种乘车码的切换方法,包括:
在检测到针对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唤醒操作时,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
若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则从创建的乘车站点与WiFi的映射数据库中查找与所述WiFi信息匹配的乘车站点集;利用所述位置信息,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乘车站点集中的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将所述移动终端与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与对应预设距离进行比对,得到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若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而未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WiFi信息,则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此时的时间参数,将所述位置信息和所述时间参数输入到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乘车偏好模型中,确定出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其中,所述乘车偏好模型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而创建的;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切换方法,所述乘车站点与WiFi的映射数据库的创建步骤具体包括:
获取N个移动终端中每个移动终端在每次进出乘车站点的对应时间段内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和历史WiFi信息,其中,每个移动终端在每次进出乘车站点的对应时间段根据该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被扫描时刻确定,N为不小于2的整数;
根据每个移动终端每次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判断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是否不大于设定距离,并获取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设定距离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
利用获取的每个移动终端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创建出所述映射数据库。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切换方法,所述乘车站点与WiFi的映射数据库的创建步骤具体包括:
获取N个移动终端中每个移动终端在每次进出乘车站点的对应时间段内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和历史WiFi信息,其中,N为不小于2的整数;
根据每个移动终端每次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判断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是否不大于设定距离,并获取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设定距离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
利用获取的每个移动终端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统计出每个乘车站点对应的所有WiFi中每个WiFi在预设时间间隔内的被获取的频次;
检测每个WiFi在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内的被获取的频次是否不大于预设频次,得到在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内的被获取的频次大于所述预设频次的每个WiFi及其对应的乘车站点;
利用得到的大于所述预设频次的每个WiFi及其对应的乘车站点,创建出所述映射数据库。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切换方法,所述将所述移动终端与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与对应预设距离进行比对之后,所述得到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具体包括:
根据获取的比对结果,从所述乘车站点集中筛选出候选乘车站点,其中,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每个乘车站点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对应预设距离;
若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存在多个乘车站点,则利用所述映射数据库,从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查找出匹配WiFi数量最多的乘车站点作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
若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的乘车站点数量为1,则将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作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切换方法,所述乘车偏好模型的创建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所述历史乘车数据包括乘车站点参数和乘车时间;
利用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计算出所述移动终端在不同条件下的进入不同类型乘车站点中的条件概率模型,将所述条件概率模型作为所述乘车偏好模型。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切换方法,所述将所述位置信息和所述时间参数输入到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乘车偏好模型中,确定出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具体包括:
将所述位置信息和所述时间参数输入到所述条件概率模型中,得到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不同类型的乘车站点的概率;
利用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不同类型的乘车站点的概率,确定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
17.如权利要15所述的切换方法,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此时的时间参数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时间参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上一次乘车状态,所述上一次乘车状态对应的时刻与所述时间参数对应的时刻在设定时间间隔内;
将所述位置信息、所述时间参数和所述上一次乘车状态输入到所述乘车偏好模型中,确定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
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18.权利要求11-17任一项所述的切换方法,在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城市,并将所述乘车码切换成所述移动终端所在城市对应的乘车码。
19.一种乘车码的切换装置,包括:
第一数据采集单元,用于在检测到针对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唤醒操作时,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
乘车站点集获取单元,用于在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时,从创建的乘车站点与WiFi的映射数据库中查找与所述WiFi信息匹配的乘车站点集;
距离获取单元,用于利用所述位置信息,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乘车站点集中的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
匹配乘车站点集获取单元,用于将所述移动终端与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与对应预设距离进行比对,得到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
第一乘车码切换单元,用于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切换装置,还包括:
第一映射数据库创建单元,用于获取N个移动终端中每个移动终端在每次进出乘车站点的对应时间段内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和历史WiFi信息,其中,每个移动终端在每次进出乘车站点的对应时间段根据该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被扫描时刻确定,N为不小于2的整数;根据每个移动终端每次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判断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是否不大于设定距离,并获取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设定距离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利用获取的每个移动终端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创建出所述映射数据库。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切换装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获取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移动终端与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与对应预设距离进行比对之后,根据获取的比对结果,从所述乘车站点集中筛选出候选乘车站点,其中,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每个乘车站点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对应预设距离;若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存在多个乘车站点,则利用所述映射数据库,从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查找出匹配WiFi数量最多的乘车站点作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若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中的乘车站点数量为1,则将所述候选乘车站点作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
22.一种乘车码的切换装置,包括:
第二数据采集单元,用于在检测到针对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唤醒操作时,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
匹配乘车站点类型获取单元,用于在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时,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此时的时间参数,将所述位置信息和所述时间参数输入到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乘车偏好模型中,确定出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其中,所述乘车偏好模型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而创建的;
第二乘车码切换单元,用于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切换装置,还包括:
乘车偏好模型创建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所述历史乘车数据包括乘车站点参数和乘车时间;利用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计算出所述移动终端在不同条件下的进入不同类型乘车站点中的条件概率模型,将所述条件概率模型作为所述乘车偏好模型。
24.如权利要22所述的切换装置,还包括:
乘车状态获取单元,用于在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此时的时间参数之后,根据所述时间参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上一次乘车状态,所述上一次乘车状态对应的时刻与所述时间参数对应的时刻在设定时间间隔内;
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类型获取单元,还用于将所述位置信息、所述时间参数和所述上一次乘车状态输入到所述乘车偏好模型中,确定出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
所述第二乘车码切换单元,还用于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25.一种乘车码的切换装置,包括:
第三数据采集单元,用于在检测到针对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唤醒操作时,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
第一切换单元,用于在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WiFi信息时,从创建的乘车站点与WiFi的映射数据库中查找与所述WiFi信息匹配的乘车站点集;利用所述位置信息,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乘车站点集中的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将所述移动终端与每个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与对应预设距离进行比对,得到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第二切换单元,用于在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而未采集到所述移动终端的WiFi信息时,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此时的时间参数,将所述位置信息和所述时间参数输入到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乘车偏好模型中,确定出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其中,所述乘车偏好模型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而创建的;响应所述唤醒操作,根据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将所述乘车码的类型切换至与所述匹配乘车站点的类型匹配的类型。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切换装置,还包括:
第一映射数据库创建单元,用于获取N个移动终端中每个移动终端在每次进出乘车站点的对应时间段内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和历史WiFi信息,其中,每个移动终端在每次进出乘车站点的对应时间段根据该移动终端应用中的乘车码的被扫描时刻确定,N为不小于2的整数;根据每个移动终端每次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判断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是否不大于设定距离,并获取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设定距离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利用获取的每个移动终端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创建出所述映射数据库。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切换装置,还包括:
第二映射数据库创建单元,用于获取N个移动终端中每个移动终端在每次进出乘车站点的对应时间段内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和历史WiFi信息,其中,N为不小于2的整数;根据每个移动终端每次采集的历史位置信息,判断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是否不大于设定距离,并获取每个移动终端与对应乘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设定距离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利用获取的每个移动终端对应的所有历史WiFi信息,统计出每个乘车站点对应的所有WiFi中每个WiFi在预设时间间隔内的被获取的频次;检测每个WiFi在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内的被获取的频次是否不大于预设频次,得到在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内的被获取的频次大于所述预设频次的每个WiFi及其对应的乘车站点;利用得到的大于所述预设频次的每个WiFi及其对应的乘车站点,创建出所述映射数据库。
2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切换装置,还包括:
乘车偏好模型创建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所述历史乘车数据包括乘车站点参数和乘车时间;利用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历史乘车数据,计算出所述移动终端在不同条件下的进入不同类型乘车站点中的条件概率模型,将所述条件概率模型作为所述乘车偏好模型。
29.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3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1810804014.7A 2018-07-20 2018-07-20 乘车码的切换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091511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04014.7A CN109151168B (zh) 2018-07-20 2018-07-20 乘车码的切换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04014.7A CN109151168B (zh) 2018-07-20 2018-07-20 乘车码的切换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1168A CN109151168A (zh) 2019-01-04
CN109151168B true CN109151168B (zh) 2020-08-18

Family

ID=64801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04014.7A Active CN109151168B (zh) 2018-07-20 2018-07-20 乘车码的切换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1511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51801B (zh) * 2019-03-29 2022-09-20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到站提醒的方法、装置及智能终端
CN110636174B (zh) * 2019-10-09 2021-12-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乘车码调出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0780963B (zh) * 2019-10-16 2021-02-23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内容展示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356077B (zh) * 2020-03-09 2021-08-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站点预测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1415679B (zh) * 2020-03-25 2023-02-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站点识别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1459569A (zh) * 2020-03-26 2020-07-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快捷交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966439A (zh) * 2020-08-25 2020-11-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乘车码显示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770234B (zh) * 2020-09-03 2020-11-27 江西鹭鹭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维码切换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移动终端
CN112215322B (zh) * 2020-12-14 2021-04-13 深圳市深圳通有限公司 交通二维码生成方法及生成装置、验证方法及验证装置
CN113207098B (zh) * 2021-04-30 2022-09-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站点信息的确定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6418831A (zh) * 2021-12-30 2023-07-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位置定位的服务实现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6033343B (zh) * 2022-05-30 2023-10-2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卡片的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6107467B (zh) * 2022-06-15 2023-11-2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自动触发快捷指令的方法和装置
CN116033069B (zh) * 2022-07-15 2023-10-2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通知消息的显示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021370U (zh) * 2016-08-31 2017-03-15 杭州国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二维码扫描的公交车收费终端
CN206282382U (zh) * 2016-12-20 2017-06-27 联合华通(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识别电子车票的公交智能刷卡机
US9692902B2 (en) * 2009-10-31 2017-06-27 Hyundai Motor Company Method and system for forwarding or delegating modified mobile device functions
CN107833041A (zh) * 2017-09-28 2018-03-23 高斯贝尔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公交支付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92902B2 (en) * 2009-10-31 2017-06-27 Hyundai Motor Company Method and system for forwarding or delegating modified mobile device functions
CN206021370U (zh) * 2016-08-31 2017-03-15 杭州国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二维码扫描的公交车收费终端
CN206282382U (zh) * 2016-12-20 2017-06-27 联合华通(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识别电子车票的公交智能刷卡机
CN107833041A (zh) * 2017-09-28 2018-03-23 高斯贝尔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公交支付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1168A (zh) 2019-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51168B (zh) 乘车码的切换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7466103B (zh) 一种终端定位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07491825B (zh) 一种约车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4854884B (zh) 基于联系人信息来标注被访问的位置的方法和系统
CN105677793A (zh) 地点数据库的建立和候选乘车地点的推荐方法及装置
CN109936819B (zh) 上车点推荐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4937375A (zh) 目的地预测装置、目的地预测方法、目的地显示方法
CN106982413B (zh) 一种区域客流趋势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09084795B (zh) 基于地图服务的搜索服务设施的方法及装置
CN111582605B (zh) 目的站点的预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30130214A1 (en) Behavior characteristic extraction device, a behavior characteristic extraction system, a behavior characteristic extraction method and a behavior characteristic extraction program
JP6634511B2 (ja) 人口推定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人口推定方法
US10560797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method
CN108154566B (zh) 一种智能打卡的方法和装置
CN112685659B (zh) 目标地点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A2751729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and using location information
CN110276977A (zh) 一种公交站点匹配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8288069A (zh) 一种定位功能管理方法、移动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159510A (zh) 基于智能终端的公交站点查询方法、智能终端及装置
TWI479122B (zh) 目的地估測及顯示方法、裝置及電腦程式產品
CN110262863B (zh) 一种终端主界面的展示方法和装置
US20240046164A1 (en) Active notification using transportation service prediction
CN105307262A (zh) 一种伪基站的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07644390B (zh) 一种取得轨道站台客流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10012436B (zh) 用户位置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0238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25

Address after: Cayman Enterprise Centre, 27 Hospital Road, George Town, Grand Cayman Islands

Patentee after: Innovative advanced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Cayman Enterprise Centre, 27 Hospital Road, George Town, Grand Cayman Islands

Patentee before: Advanced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25

Address after: Cayman Enterprise Centre, 27 Hospital Road, George Town, Grand Cayman Islands

Patentee after: Advanced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A four-storey 847 mailbox in Grand Cayman Capital Building, British Cayman Islands

Patentee before: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