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21155A - 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121155A CN109121155A CN201811050989.1A CN201811050989A CN109121155A CN 109121155 A CN109121155 A CN 109121155A CN 201811050989 A CN201811050989 A CN 201811050989A CN 109121155 A CN109121155 A CN 10912115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munication system
- covering power
- grid
- cell
- signal streng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涉及通信技术领域,以解决目前在确定通信系统覆盖能力时存在的准确性不高以及依赖用户投诉而无法及时、主动的确定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问题。该方法包括:获取终端位于某一网格内时上报的MR采样数据(包括至少一个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和位置信息。根据通信系统的类型以及频点信息分别从每个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至少一个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根据筛选得到的所有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确定通信系统在网格内的覆盖能力,进而确定通信系统在待检测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网格)的覆盖能力。本申请应用在确定通信系统在某个区域的覆盖能力的过程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历经了技术的不断演进,发展出了多代通信系统。目前,国际和国内的不少运营商依然同时运营着多代通信系统组成的复杂网络。运营商希望不同制式的通信系统之间能够相互协调,以为用户提供无缝的网络服务。比如,语音业务目前承载在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和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网络上。对于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用户而言,发起语音业务请求必须通过电路域回落(Circuit Switch Fall Back,CSFB)技术从LTE网络回落到WCDMA或者GSM的电路域,才能正常使用语音业务。为了协同各种通信系统,需要准确的分析各种通信系统的覆盖能力,针对通信系统覆盖能力欠缺区域,进行网络优化。
目前,分析各种通信系统覆盖能力主要依靠系统关键性能指标(Key PerformanceIndicator,KPI)和用户的投诉。比如在分析不同制式的通信系统之间协调能力时,可以分析系统间互操作的指标,如针对LTE小区向WCDMA小区切换成功率较低的问题,可以分别获取LTE小区和WCDMA小区相关的数据。也可以根据用户的投诉,根据用户投诉所反映的大致的地理范围采集现场数据以进行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问题定位。但是,KPI是从网管系统提取的指标,只能定位到小区,地理准确性不高。依靠用户投诉,缺乏问题发现的主动性,而且若用户不投诉或者投诉的信息不够准确,也会导致无法准确定位通信系统的覆盖能力。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确定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方法及装置,能够在不依赖用户投诉的情况下,提高确定通信系统的覆盖能力的准确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对于通信系统覆盖的待检测区域中的任意网格,获取终端位于所述网格内时上报的至少一个测量报告(Measurement Report,MR)采样数据和位置信息;所述MR采样数据中包括至少一个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所述网格为将所述待检测区域划分得到的预设大小的区域;所述待检测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网格。根据所述通信系统的类型以及频点信息分别从每个所述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至少一个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所述通信系统的类型包括应用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和未应用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所述目标小区为对所述终端提供业务服务的小区。根据筛选得到的所有所述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网格内的覆盖能力。根据通信系统在每个网格内的覆盖能力,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对于通信系统覆盖的待检测区域中的任意网格,获取终端位于所述网格内时上报的至少一个测量报告MR采样数据和位置信息;所述MR采样数据中包括至少一个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所述网格为将所述待检测区域划分得到的预设大小的区域;所述待检测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网格。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通信系统的类型以及频点信息分别从每个所述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至少一个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所述通信系统的类型包括应用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和未应用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所述目标小区为对所述终端提供业务服务的小区;根据筛选得到的所有所述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网格内的覆盖能力;根据通信系统在每个网格内的覆盖能力,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收发器和存储器。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该网络设备运行时,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该一个或多个程序,以使该网络设备执行第一方面及其各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计算机执行该指令时,该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及其各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将待检测区域划分成多个网格,通过确定通信系统在每个网格内的覆盖能力进而确定通信系统在整个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其中,在确定通信系统在每个网格内的覆盖能力时,通过采集MR采样数据,根据MR采样数据中包含的各个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进行小区筛选,再基于筛选到的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进行计算以确定通信系统在该网格内的覆盖能力。由于MR数据可以在网络侧直接自动采集和统计,无需依赖用户投诉,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能够在不依赖用户投诉的情况下实现主动、及时的确定各种通信系统覆盖能力,同时还能提高确定通信系统的覆盖能力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将某一待检测区域划分成地理网格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或者用于区别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处理,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
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所提到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其他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的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在分析某个通信系统在某个区域的覆盖能力的场景,也可以应用在分析多个通信系统在某个区域的覆盖能力的场景。例如:协同不同通信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分析不同通信系统在该区域的覆盖能力。又如:旧制式通信系统减频退网的过程中,如何确定即将减频退网的旧制式系统所覆盖的区域是否可以由新制式通信系统所覆盖。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多种通信系统覆盖同一待检测区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第一通信系统100和第二通信系统200同时覆盖某个待检测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系统100和第二通信系统200可以为任意制式的通信系统,如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第四代通信系统,如:演进型分组系统(evolvedpacket system,EPS)通信系统、3G通信系统,还可以为2G通信系统,或者为其他实际的移动通信网络,本申请实施例不予限制。第二通信系统与第一通信系统的通信制式不同。
第一通信系统包含第一接入网设备(图1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一个)和终端,第二通信系统包含第二接入网设备和终端。以第一通信系统为例,接入网设备例如可以为基站。需要说明的是,在采用不同的通信制式时,接入网设备的名称可能不同,例如,在3G系统中,基站的名称为NodeB(NB),4G系统中,基站的名称为eNB,5G系统中,基站的名称为gNB,接入网设备的名称不构成对接入网设备本身的限制。
上述终端可以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如:手机、电脑,还可以为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智能电话、手持式通信设备、手持式计算设备和/或用于在图1所示通信系统上进行通信的其它设备。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中分别可以部署有多个接入网设备,并且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分别可以为多个终端提供网络服务,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包含的接入网设备和终端的数量不加以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均有各自的覆盖区域以及各自的覆盖能力,从而在各自的覆盖区域内为用户提供相应的网络服务。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由如图1所示的网络设备执行。具体的,网络设备导入一定的数据,并加载预设算法程序,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流程。其中,导入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终端位于第一通信系统时在该待检测区域上报的MR数据和/或终端位于第二通信系统时在该待检测区域上报的MR数据。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待检测区域划分为一个或多个预设大小的区域(本申请实施例将该预设大小的区域描述为网格)。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的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以网格为基础,通过确定通信系统在每个网格的覆盖能力进一步确定通信系统在整个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其中,所述待检测区域为某个地理区域,这里的地理区域可以指一个地市的范围,也可能是一个区县的范围,可以根据问题分析的需要进行划定。
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将待检测区域划分成地理上的网格,该网格大小主要根据MR采样数据的地理定位的精度确定,如果是传统上的根据MR中多个终端的位置进行三点定位,一般精度不会优于100米,这种情况下,地理网格的大小可以限定为100米×100米。如果MR借助某些新技术提高了地理定位的精度,比如最小化路测(Minimization Drive Test,MDT)技术,MR采样数据中包含有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定位信息,那么可以将地理网格的大小缩小为50米×50米或者20米×20米。
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201至204:
201、对于通信系统覆盖的待检测区域中的任意网格,获取终端位于所述网格内时上报的至少一个MR采样数据和所述MR采样数据对应的位置信息。
实际应用中,终端会周期性的或在特定时间触发下将自己测量到的各个小区的信号强度、信噪比等信息以测量报告的方式上报给网络侧设备。网络侧设备会根据这些信息来决定终端的接入、切换等动作。
MR采样数据中包括有终端的主服务小区的标识及主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信噪比等信息,也可能包括其它若干个邻小区的标识及这些邻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
其中,所述主服务小区是指为终端提供无线信令控制的小区。所述邻小区的数量可能是0个,也可能是多个,这主要是决定于邻小区的信号强度是否达到终端的测量灵敏度要求以及通信系统对于终端上报小区数量的限制,只有达到终端的测量灵敏度而且按信号强度排名靠前(上报小区数量的限制之内)的小区才会被终端上报给网络侧设备。所述信号强度是指终端所测量到的小区下发的导频信号到达终端侧的功率强度的绝对值。对于2G通信系统而言,信号强度是Rx_lev;对于3G通信系统而言,信号强度是接收信号码功率(Received Signal Code Power,RSCP);对于4G通信系统而言,信号强度是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
可选的,终端在上报MR采样数据时,还会上报位置信息,该位置信息可以为终端根据定位系统得到。示例性的,该位置信息可以来自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GPS)、北斗等定位系统。该位置信息可以为经纬度信息。
可选的,所述位置信息包含在MR采样数据中,终端通过上报该MR采样数据一并上报该位置信息。
如果终端上报的MR采样数据中不包含位置信息,则网络侧设备也可以根据MR采样数据中所包含的多个小区信号强度、时间提前量(Time Advance,TA)和这些小区的经纬度等估算每条MR对应的位置信息。
根据各个网格的地理位置信息,将MR采样数据所包含的信号强度信息对应到各个网格上,即如果发现一个MR采样数据对应的位置信息在地理上位于某个网格的地理范围,那么就认为该MR采样数据属于该网格或者与该网格有对应关系。
202、根据所述通信系统的类型以及频点信息分别从每个所述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至少一个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
其中,所述目标小区为对所述终端提供业务服务的小区。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待检测区域对应的MR采样数据中所有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来确定通信系统在所述网格内的覆盖能力。这里所述的目标小区,是指对每个MR采样数据中所测量得到的小区进行筛选后,所留下的为终端提供业务服务的小区。
宏分集技术是指终端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接入网设备保持联系,从而增强接收信号质量的技术。可选的,所述通信系统的类型包括应用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和未应用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目前部署的GSM通信系统和LTE通信系统是未应用宏分集(macro-diversity)技术的系统,而WCDMA通信系统是一种应用了宏分集技术的系统。
在未应用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中,所述目标小区为主服务小区,即为该终端提供无线连接控制和业务数据传输的小区。在应用了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中,目标小区至少包含一个主服务小区,还可能包括对该终端的信号有加强作用的其他小区。这些小区和主服务小区对该终端发射相同的信号,终端将主服务小区和这些对信号有加强作用的其他小区的信号合并使用,以提升信号质量,提高系统传送效率,改善用户感知。
通常,一个通信系统在某个网格可能部署一个频点或多个频点。
以下首先从单频点部署的情况来分析不同类型的通信系统的目标小区的筛选方法:
若所述通信系统为应用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则分别确定每个所述MR采样数据中是否标记出了位于激活集中的小区。若已标记,则分别从每个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位于激活集中的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若未标记,则根据激活集的设定要求分别从每个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至少一个满足所述激活集的设定要求的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其中,所述激活集的设定要求包括小区数量要求和信号强度要求。此外,所述MR采样数据中是否标记出了位于激活集中的小区可通过MR采样数据中特定字段的取值来判断。例如:若该特定字段的取值为第一取值,则认为MR采样数据中已标记出了位于激活集中的小区,若该特定字段的取值为第二取值,则认为MR采样数据中未标记出位于激活集中的小区。或者,若MR采样数据中未标记某个特定字段,则认为MR采样数据中未标记出位于激活集中的小区。本申请实施例的这种利用已知的激活集的设定要求,来近似判断激活集中应该包括的各个小区的方式。由于激活集的设定要求是明确的,所以判断出来的激活集中的小区和现实情况吻合度很高。
结合图2,对于应用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计算该通信系统在该阴影网格附近所有的小区在该阴影网格中心点产生的信号强度时,首先对该阴影网格对应的每一条MR采样数据中的小区进行筛选。如果MR采样数据中直接标记了激活集中的各个小区,那么直接保留激活集中的小区信息。如果MR采样数据中没有标记出哪些小区处于激活集中,那么可以根据该系统对于激活集内小区总数的限制以及小区进入激活集的信号强度要求对小区进行筛选。比如某3G系统的设定是,激活集中的小区总数不能超过3个(这个数值系统侧可以根据情况设置,常用设置为3个),只有信号强度相比最强小区的信号强度的差距在6dB(这个数值可以根据情况设置)之内的小区才能进入激活集。那么首先需要保留信号强度排名前3位的小区,其他小区不再考虑,然后对信号强度进行筛选,只保留信号强度相比最强小区的信号强度的差距在6dB之内的小区。例如,如果通信系统B是WCDMA通信系统,阴影网格附近有小区c、小区d、小区e和小区f,经过计算,发现前三者的信号强度大于小区f,那么首先只保留前三者,然后对该3个小区的信号强度进行比较,发现小区c信号强度最大,小区d的信号强度比小区c弱3dB,小区e的信号强度比小区c弱9dB,那么只有小区c和小区d参与后续的计算。特殊情况下,如果同一条MR中只有一个小区,那么毫无疑问,该小区就是主服务小区,直接保留即可。
若所述通信系统为未应用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则分别确定每个所述MR采样数据中是否已标记主服务小区。若已标记,则分别从每个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主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若未标记,则分别从每个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每个信号强度最大的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
仍然结合图2,对于没有采用宏分集技术的系统,计算该系统在阴影网格附近所有的小区在网格中心点产生的信号强度时,首先对属于该阴影网格的每一条MR采样数据中的小区进行筛选,如果MR采样数据中直接标记了这时的主服务小区,那么只保留该主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如果未标记这时的主服务小区,那么只保留产生信号强度最大的那个小区。例如,假设通信系统A是没有采用宏分集技术的系统,阴影网格附近有小区a和小区b。针对其中一个MR采样数据,小区a是主服务小区,那么可以认为对这个MR采样数据而言,阴影网格中心点的信号强度就是小区a在中心点产生的信号强度,这个采样点中小区b的信号强度不再参与后续的计算。但是另外一个MR采样数据中,可能小区b作为主服务小区,而小区a作为邻区出现,那么针对这一条MR,只保留小区b的信号强度信息参与后续的计算。
203、根据筛选得到的所有所述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网格内的覆盖能力。
某个通信系统一个网格的信号强度平均值就等于落在该网格的所有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的所有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的平均值。通常,某个通信系统在网格上有覆盖能力,要求是信号强度达到一定的水平,足以为用户提供业务。因此可以规定当通信系统所有筛选得到的目标小区在网格上的信号强度平均值大于某个阈值(本申请实施例描述为第一阈值),作为该通信系统在该网格上具备覆盖能力的判断标准。具体的,计算所有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的平均值,若该平均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网格上具备覆盖能力。
或者,根据从每个MR采样数据筛选得到的所有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网格内所有目标小区对应的信号强度值,若在所述所有目标小区中,所述信号强度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的小区的累积数量占所述所有目标小区的累积数量的比例大于第三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网格内具备覆盖能力。其中,所述目标小区的累积数量是指在不区分小区标识的情况下所有目标小区的数量的累积;所述信号强度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的小区的累积数量是指在不区分小区标识的情况下所有信号强度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的小区的数量的累积。可见,在该实现方式中,只有信号强度大于一定阈值的MR采样数据的占比超过一个规定的百分比,才认定该通信系统在该网格上具备覆盖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根据MR采样数据筛选得到的目标小区可能重复,比如:根据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5个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其中3个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均为同一小区。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了“累积数量”这一表述,意味着不需要区分小区的标识,只需要将所有筛选得到的目标小区的数量依次累加即可。
例如:对于采用宏分集通信系统,从某一个网格看,假设第一条MR中有2个目标小区(即激活集中有两个小区),那么就有两条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比如:第一条MR中小区A的信号强度为-90dBm,小区B的信号强度为-89dBm(小区B信号强度大,是主服务小区);如果第二条MR中有3个目标小区(例如:激活集中有三个小区),那么就再增加三条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比如小区C的信号强度为-88dBm,小区B的信号强度是-86dBm,小区A的信号强度是-84dBm(小区A信号强度大,是主服务小区)。可见,两个MR采样数据实际上包含了一共有五条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从这五条目标小区对应的信号强度值看,大于-100dBm(第二预设阈值)的比例是100%,如果是第三预设阈值是90%,那么,认为该通信系统在该网格就具备覆盖能力。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如果在某个网格上,未获取到某个通信系统的MR采样数据,那么有可能是采样时间段内该网格区域内没有用户使用业务,当然也有可能是该系统在该网格完全没有覆盖所导致。可以适当延长采样的时间,重新进行分析。在采样时间段足够长的条件下(比如30天),依然没有MR采样数据,可以认定该阴影网格内该系统没有覆盖能力。
204、根据通信系统在每个网格内的覆盖能力,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当应用于确定单个通信系统的覆盖能力时,在该步骤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当目标网格的数量占所述待检测区域的所有网格的总数量的比例大于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具备覆盖能力。其中,所述目标网格为所述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
当应用于比较两个通信系统的覆盖能力的优劣时,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步骤可具体实现为以下实现方式:
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描述为第一目标网格,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描述为第二目标网格。将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和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均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描述为第三目标网格,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但所述第二通信系统不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描述为第四目标网格,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但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不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描述为第五目标网格。将所述第三目标网格的数量占所述第一目标网格的总数量的比例描述为第一比例,将所述第三目标网格的数量占所述第二目标网格的总数量的比例描述为第二比例。
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通过比较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在待检测区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数量来区分二者的优劣。该实现方式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情况1、若第一目标网格的数量大于第二目标网格的数量且第一目标网格与第二目标网格的数量之差大于预设差值,则确定第一通信系统在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优于第二通信系统在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其中,所述预设差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主要用于区分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的网格数量。在该实现方式中,如果第一通信系统在待检测区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数量远远大于第二通信系统在待检测区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数量,则认为第一通信系统在该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优于第二通信系统在该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情况2、若第二目标网格的数量大于第一目标网格的数量且第二目标网格与第一目标网格的数量之差大于预设差值,则确定第二通信系统在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优于第一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同理,所述预设差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主要用于区分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的网格数量。在该实现方式中,如果第二通信系统在待检测区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数量远远大于第一通信系统在待检测区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数量,则认为第二通信系统在该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优于第一通信系统在该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情况3、若第一目标网格与第二目标网格的数量之差小于预设差值,则确定第一通信系统与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相同。同理,所述预设差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在该实现方式中,如果第二通信系统在待检测区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数量和第一通信系统在待检测区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数量相当,则认为第一通信系统与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相同。
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通过比较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在待检测区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的重叠度来区分二者的优劣。该实现方式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情况a、若第二比例大于第一预设比例,且第四目标网格的数量大于第五目标网格的数量以及第四目标网格与第五目标网格的数量之差大于预设差值,则确定第一通信系统在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优于第二通信系统在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比例的取值设置应该较大,使得第二目标网格中大部分网格都为第三目标网格。在该情况中,第三目标网格的数量占第二目标网格的总数量的比例大于第一预设比例,表明第二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大部分网格与第一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部分网格重叠。而第四目标网格的数量大于第五目标网格的数量以及第四目标网格与第五目标网格的数量之差大于预设差值表明第一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中还包括较多仅第一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综上,可以确定第一通信系统在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优于第二通信系统在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情况b、若第一比例大于第一预设比例,且第四目标网格的数量小于第五目标网格的数量以及第四目标网格与第五目标网格的数量之差大于预设差值,则确定第二通信系统在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优于第一通信系统在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同理,所述第一预设比例的取值设置应该较大,使得第一目标网格中大部分网格都为第三目标网格。在该情况中,第三目标网格的数量占第一目标网格的总数量的比例大于第一预设比例,表明第一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大部分网格与第二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部分网格重叠。而第四目标网格的数量小于第五目标网格的数量以及第四目标网格与第五目标网格的数量之差大于预设差值表明第二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中还包括较多仅第二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综上,可以确定第二通信系统在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优于第一通信系统在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情况c、若第一比例与第二比例的差值小于预设比例差值,且所述第一比例与第二比例均大于第二预设比例,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相同。
其中,所述预设比例差值的取值应该尽量小,例如:该预设比例差值的取值可以为0至10%。所述第二预设比例的取值应该比较大,在50%至60%之间。也即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共同覆盖的网格分别占第一目标网格和第二目标网格的比例相当且该比例较大,也即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的大部分网格为共同覆盖的网格,则认为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在该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相同。
情况d、若第一比例与第二比例的差值小于预设比例差值,且所述第一比例与第二比例均小于第三预设比例,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各有优劣势。
其中,预设比例差值和第三预设比例的取值设置应该比较小,例如:该预设比例差值的取值可以为0至10%。该第三预设比例的取值可以为40%-50%之间。也即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共同覆盖的网格分别占第一目标网格和第二目标网格的比例相当且第一比例和第二比例均较小,也即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的小部分网格为共同覆盖网格,则认为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在该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各有优劣势。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该第二种实现方式,示例性的,若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覆盖的网格既包含了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待检测区域覆盖的全部网格,还包含了所述第二通信系统未覆盖的其他网格,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优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同理,若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覆盖的网格既包含了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在待检测区域覆盖的全部网格,还包含了所述第一通信系统未覆盖的其他网格,则确定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优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如果需要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具备相同的覆盖能力,那么就对某个系统覆盖欠缺的区域开展补充建设和网络优化调整工作。如果第一通信系统需要进行减频退网,而第二通信系统需要为减频退网后的第一通信系统提供补充覆盖,那么可以选择在第二通信系统覆盖良好的区域内首先开展第一通信系统的减频退网工作。
当然,上述第一种实现方式和第二种实现方式可以互相结合,比如:在确定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覆盖能力优劣时,可以既考虑网格数量也考虑这两个通信系统覆盖的网格的重叠度,当第一目标网格的数量和第二目标网格的数量相当且第三目标网格的数量占第一目标网格的总数量的比例以及第三目标网格的数量占第二目标网格的总数量的比例均小于第二预设比例时认为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的覆盖能力各有优劣势。
一个通信系统往往部署在多个频点上,如果针对该系统的MR测量开启了异频测量,那么同一个MR采样数据中就可能分别包含了部署在这两个频点上的若干个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那么在分析网格的覆盖效果时,区分不同的频点分别进行计算是合理的,而不应该直接将不同频点小区的信号强度统计在一起。即,以上所述的针对每一条MR中的小区的筛选的过程,要区分不同的频点分别进行。如果该系统有两个频点,得到的结果是一个频点上所保留的目标小区有哪些,另一个频点上所保留的目标小区有哪些,多频点部署的系统也类似。实际的效果是,原来的一条MR被区分不同的频点,分别保留了若干个目标小区,每个频点保留的目标小区分别参与后续的该频点对于阴影网格的信号强度的计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MR中包含异频测量信息时,主服务小区只能是部署在其中一个频点的某一个小区。
示例性的,如果通信系统A和通信系统B分别在某个待检测区域部署有多个频点,那么应该对不同系统的不同频点开展分析计算,得到的结论就可以细化为如下内容:通信系统A的某个频点在该阴影网格是否具有覆盖能力,另一个频点在该阴影网格是否具有覆盖能力等。当通信系统A的至少一个频点在该阴影网格具有覆盖能力,就认为通信系统A在该网格具有覆盖能力。进一步扩展到一个较大的地理区域,本申请实施例可以认为不区分频点的条件下,只要通信系统A在该地理区域所对应的所有网格都具有覆盖能力,本申请实施例就认为通信系统A在该地理区域具有整体的覆盖能力。
当然,也可以根据系统性能的需要,比如只有某一个频点在某个区域实现连续覆盖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较好的性能,那么可以规定只有一个频点在该区域内的所有网格上都具备覆盖能力,本申请实施例认为该通信系统在该地理区域具有整体的覆盖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将待检测区域划分成多个网格,通过确定通信系统在每个网格内的覆盖能力进而确定通信系统在整个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其中,在确定通信系统在每个网格内的覆盖能力时,通过采集MR采样数据,根据MR采样数据中包含的各个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进行小区筛选,再基于筛选到的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进行计算以确定通信系统在该网格内的覆盖能力。由于MR数据可以在网络侧直接自动采集和统计,无需依赖用户投诉,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能够在不依赖用户投诉的情况下实现主动、及时的确定各种通信系统覆盖能力,同时还能提高确定通信系统的覆盖能力的准确性。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假设图1中的通信系统A是LTE系统,LTE系统只有一个20MHz带宽的频点;通信系统B是WCDMA通信系统,WCDMA通信系统只有一个5MHz带宽的频点。
现网的LTE系统是没有采用宏分集技术的系统,而WCDMA通信系统是采用了宏分集技术的系统。首先根据两个系统是否是采用了宏分集技术的系统、WCDMA通信系统侧对于激活集的设定(如果是宏分集系统)和各个小区的信号强度,对每一条MR中的小区进行取舍,只保留对终端信号有正常加强作用的小区,其他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不再参与后续计算。
接下来基于对其中的小区已经做过取舍的每一条MR,计算LTE系统唯一的这个频点在阴影网格上的覆盖能力,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LTE系统在阴影网格上的信号强度(LTE系统的信号强度测量值英文缩写为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平均值就等于落在该阴影网格中的所有MR中保留下来的LTE系统所有小区的信号强度的平均值。本申请实施例规定LTE系统在网格上的信号电平的平均值必须大于-115dBm作为LTE系统在网格上具有覆盖能力的判断标准。经过计算,LTE系统落在该网格区域中的所有小区的MR测量值的平均值为-110dBm,显而易见,平均值超过了作为阈值的-115dBm,本申请实施例就认为LTE系统在阴影网格上具有覆盖能力。
二、根据LTE系统在阴影网格上信号强度满足-114dBm(这里取-114,主要是说明第二个方法所取的阈值可以与第一个方法中的不同,根据实际分析需要进行确定)的MR采样数据的占比来判断LTE系统是否在阴影网格上具备覆盖能力,只有信号强度大于-114dBm的MR采样数据的占比超过85%,才认定LTE系统在阴影网格上具备覆盖能力。经过计算,发现该阴影栅格上超过-114dBm的通信系统A的MR采样数据的占比达到了90%,那么可以认定LTE系统在阴影网格上具有覆盖能力。
同理,可以基于以上介绍的两种方法计算WCDMA通信系统在该阴影网格上的覆盖能力:
一、WCDMA通信系统在阴影网格上的信号强度RSCP平均值就等于落在该阴影网格中的所有MR中保留下来的WCDMA通信系统所有小区的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假设,WCDMA通信系统在网格上的信号电平的平均值必须大于-105dBm作为WCDMA通信系统在网格上具有覆盖能力的判断标准。经过计算,WCDMA通信系统落在该网格区域中的所有小区的MR测量值的平均值为-106dBm,显而易见,该平均值低于作为阈值的-105dBm,本申请实施例就认为WCDMA通信系统在阴影网格上没有覆盖能力。
二、根据WCDMA通信系统在阴影网格上信号强度满足-104dBm(这里取-104,主要是说明第二个方法所取的阈值可以与第一个方法中的不同,根据实际分析需要进行确定)的MR采样数据的占比来判断WCDMA通信系统是否在阴影网格上具备覆盖能力,只有信号强度大于-104dBm的MR采样数据的占比超过85%,才认定WCDMA通信系统在阴影网格上具备覆盖能力。经过计算,发现该阴影栅格上超过-104dBm的WCDMA通信系统的MR采样数据的占比为80%,那么可以认定LTE系统在阴影网格上没有覆盖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定LTE系统和WCDMA通信系统有覆盖能力的网格数量占比在一个待检测区域内必须达到95%以上才认为该系统在该待检测区域具备覆盖能力。经过计算发现LTE系统在该待检测区域有覆盖能力的网格占比为97%,WCDMA系统在该待检测区域有覆盖能力的网格占比为90%,那么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得到该待检测区域内LTE系统和WCDMA通信系统的覆盖能力差异的结论是,LTE系统优于WCDMA通信系统。
在该实例中,本申请实施例不但能够判断LTE通信系统和WCDMA系统覆盖能力的差异性,而且还能确定到底在哪些区域中,LTE通信系统和WCDMA通信系统具有覆盖的差异性,比如LTE通信系统覆盖好而WCDMA通信系统覆盖较差,或者,WCDMA通信系统覆盖好而LTE通信系统覆盖较差。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执行上述方法的网络设备进行功能模块或者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或者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或者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或者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图4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网络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300包括获取单元301、处理单元302和存储单元303。
其中,所述获取单元301,用于对于通信系统覆盖的待检测区域中的任意网格,获取终端位于所述网格内时上报的至少一个测量报告MR采样数据和所述MR采样数据对应的位置信息;所述MR采样数据中包括至少一个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所述网格为将所述待检测区域划分得到的预设大小的区域;所述待检测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网格。
所述处理单元302,用于根据所述通信系统的类型以及频点信息分别从每个所述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至少一个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所述通信系统的类型包括应用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和未应用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所述目标小区为对所述终端提供业务服务的小区。根据筛选得到的所有所述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网格内的覆盖能力。根据通信系统在每个网格内的覆盖能力,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302,还用于若所述通信系统为应用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则分别确定每个所述MR采样数据中是否标记出了位于激活集中的小区;若已标记,则分别从每个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位于激活集中的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若未标记,则根据激活集的设定要求分别从每个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至少一个满足所述激活集的设定要求的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其中,所述激活集的设定要求包括小区数量要求和信号强度要求。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302,还用于若所述通信系统为未应用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则分别确定每个所述MR采样数据中是否标记出了主服务小区标识,若已标记,则分别从每个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主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若未标记,则分别从每个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每个信号强度最大的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302,还用于如果所述MR采样数据中包含分别部署在至少两个频点上的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则针对每个频点,分别根据所述通信系统的类型从所述至少一个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至少一个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302,还用于计算所有所述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的平均值;若所述平均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网格内具备覆盖能力。或者,根据从每个MR采样数据筛选得到的所有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网格内所有目标小区对应的信号强度值,若在所述所有目标小区中,所述信号强度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的小区的累积数量占所述所有目标小区的累计数量的比例大于第三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网格内具备覆盖能力。其中,所述目标小区的累积数量是指在不区分小区标识的情况下所有目标小区的数量的累积;所述信号强度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的小区的累积数量是指在不区分小区标识的情况下所有信号强度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的小区的数量的累积。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302,还用于当目标网格的数量占所述待检测区域的所有网格的总数量的比例大于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具备覆盖能力;其中,所述目标网格为所述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
可选的,所述通信系统包括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相应的,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若第一目标网格的数量大于第二目标网格的数量且所述第一目标网格与所述第二目标网格的数量之差大于预设差值,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优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若所述第二目标网格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一目标网格的数量且所述第二目标网格与所述第一目标网格的数量之差大于所述预设差值,则确定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优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若所述第一目标网格与所述第二目标网格的数量之差小于所述预设差值,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相同;其中,所述第一目标网格为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所述第二目标网格为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
可选的,所述通信系统包括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所述处理单元302,还用于若第二比例大于第一预设比例,且第四目标网格的数量大于第五目标网格的数量以及第四目标网格与第五目标网格的数量之差大于预设差值,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优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若第一比例大于第一预设比例,且第四目标网格的数量小于第五目标网格的数量以及第四目标网格与第五目标网格的数量之差大于预设差值,则确定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优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若第一比例与第二比例的差值小于预设比例差值,且所述第一比例与第二比例均大于第二预设比例,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相同。若第一比例与第二比例的差值小于预设比例差值,且所述第一比例与第二比例均小于第三预设比例,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各有优劣势。其中,所述第一目标网格为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所述第二目标网格为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所述第三目标网格为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和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均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所述第四目标网格为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但所述第二通信系统不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所述第五目标网格为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但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不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所述第一比例为第三目标网格的数量占所述第一目标网格的总数量的比例,所述第二比例为第三目标网格的数量占所述第二目标网格的总数量的比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将待检测区域划分成多个网格,通过确定通信系统在每个网格内的覆盖能力进而确定通信系统在整个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其中,在确定通信系统在每个网格内的覆盖能力时,通过采集MR采样数据,根据MR采样数据中包含的各个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进行小区筛选,再基于筛选到的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进行计算以确定通信系统在该网格内的覆盖能力。由于MR数据可以在网络侧直接自动采集和统计,无需依赖用户投诉,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能够在不依赖用户投诉的情况下实现主动、及时的确定各种通信系统覆盖能力,同时还能提高确定通信系统的覆盖能力的准确性。
图5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网络设备的又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400包括:处理器402和通信接口403。处理器402用于对网络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执行上述处理单元302执行的步骤,和/或用于执行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通信接口403用于支持该装置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执行上述获取单元301执行的步骤。该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401和总线404,存储器401用于存储网络设备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其中,上述处理器402可以是网络设备中的处理器或控制器,该处理器或控制器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该处理器或控制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器,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所述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
通信接口403具体可以实现为收发电路。
存储器401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该存储器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只读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硬盘或固态硬盘;该存储器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该装置还包括总线404,该总线404可以是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总线404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5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通过采集MR采样数据并基于MR采样数据中包含的各个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进行小区筛选,并基于筛选到的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进行计算以确定通信系统的覆盖能力。由于MR数据可以在网络侧直接自动采集和统计,无需依赖用户投诉,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能够在不依赖用户投诉的情况下实现主动、及时的确定各种通信系统覆盖能力,同时还能提高确定通信系统的覆盖能力的准确性。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计算机执行该指令时,该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所示的方法流程中的各个步骤。
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寄存器、硬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于通信系统覆盖的待检测区域中的任意网格,获取终端位于所述网格内时上报的至少一个测量报告MR采样数据和所述MR采样数据对应的位置信息;所述MR采样数据中包括至少一个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所述网格为将所述待检测区域划分得到的预设大小的区域;所述待检测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网格;
根据所述通信系统的类型以及频点信息分别从每个所述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至少一个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所述通信系统的类型包括应用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和未应用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所述目标小区为对所述终端提供业务服务的小区;
根据筛选得到的所有所述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网格内的覆盖能力;
根据通信系统在每个网格内的覆盖能力,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通信系统的类型以及频点信息分别从每个所述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至少一个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包括:
若所述通信系统为应用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则分别确定每个所述MR采样数据中是否标记出了位于激活集中的小区;
若已标记,则分别从每个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位于激活集中的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
若未标记,则根据激活集的设定要求分别从每个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至少一个满足所述激活集的设定要求的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其中,所述激活集的设定要求包括小区数量要求和信号强度要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通信系统的类型以及频点信息从所述至少一个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至少一个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包括:
若所述通信系统为未应用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则分别确定每个所述MR采样数据中是否标记出了主服务小区标识;
若已标记,则分别从每个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主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
若未标记主服务小区标识,则分别从每个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每个信号强度最大的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MR采样数据中包含分别部署在至少两个频点上的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则所述根据所述通信系统的类型以及频点信息从所述至少一个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至少一个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包括:
针对每个频点,分别根据所述通信系统的类型从所述至少一个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至少一个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筛选得到的所有所述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网格内的覆盖能力,包括:
计算所有所述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的平均值;
若所述平均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网格内具备覆盖能力;
或者
根据从每个MR采样数据筛选得到的所有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网格内所有目标小区对应的信号强度值;
若在所述所有目标小区中,所述信号强度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的小区的累积数量占所述所有目标小区的累积数量的比例大于第三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网格内具备覆盖能力;
其中,所述目标小区的累积数量是指在不区分小区标识的情况下所有目标小区的数量的累积;所述信号强度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的小区的累积数量是指在不区分小区标识的情况下所有信号强度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的小区的数量的累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通信系统在每个网格内的覆盖能力,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包括:
当目标网格的数量占所述待检测区域的所有网格的总数量的比例大于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具备覆盖能力;其中,所述目标网格为所述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系统包括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
所述根据通信系统在每个网格内的覆盖能力,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包括:
若第一目标网格的数量大于第二目标网格的数量且所述第一目标网格与所述第二目标网格的数量之差大于预设差值,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优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若所述第二目标网格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一目标网格的数量且所述第二目标网格与所述第一目标网格的数量之差大于所述预设差值,则确定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优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若所述第一目标网格与所述第二目标网格的数量之差小于所述预设差值,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目标网格为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所述第二目标网格为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系统包括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
所述根据通信系统在每个网格内的覆盖能力,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包括:
若第二比例大于第一预设比例,且第四目标网格的数量大于第五目标网格的数量以及第四目标网格与第五目标网格的数量之差大于预设差值,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优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若第一比例大于第一预设比例,且第四目标网格的数量小于第五目标网格的数量以及第四目标网格与第五目标网格的数量之差大于预设差值,则确定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优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若第一比例与第二比例的差值小于预设比例差值,且所述第一比例与第二比例均大于第二预设比例,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相同;
若第一比例与第二比例的差值小于预设比例差值,且所述第一比例与第二比例均小于第三预设比例,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各有优劣势;
其中,所述第一目标网格为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所述第二目标网格为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所述第三目标网格为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和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均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所述第四目标网格为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但所述第二通信系统不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所述第五目标网格为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但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不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所述第一比例为第三目标网格的数量占所述第一目标网格的总数量的比例,所述第二比例为第三目标网格的数量占所述第二目标网格的总数量的比例。
9.一种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对于通信系统覆盖的待检测区域中的任意网格,获取终端位于所述网格内时上报的至少一个测量报告MR采样数据和所述MR采样数据对应的位置信息;所述MR采样数据中包括至少一个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所述网格为将所述待检测区域划分得到的预设大小的区域;所述待检测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网格;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通信系统的类型以及频点信息分别从每个所述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至少一个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所述通信系统的类型包括应用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和未应用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所述目标小区为对所述终端提供业务服务的小区;
根据筛选得到的所有所述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网格内的覆盖能力;
根据通信系统在每个网格内的覆盖能力,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若所述通信系统为应用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则分别确定每个所述MR采样数据中是否标记出了位于激活集中的小区;
若已标记,则分别从每个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位于激活集中的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
若未标记,则根据激活集的设定要求分别从每个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至少一个满足所述激活集的设定要求的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其中,所述激活集的设定要求包括小区数量要求和信号强度要求。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若所述通信系统为未应用宏分集技术的通信系统,则分别确定每个所述MR采样数据中是否标记出了主服务小区标识;
若已标记,则分别从每个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主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
若未标记主服务小区标识,则分别从每个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每个信号强度最大的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如果所述MR采样数据中包含分别部署在至少两个频点上的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则针对每个频点,分别根据所述通信系统的类型从所述至少一个MR采样数据中筛选得到至少一个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计算所有所述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信息的平均值;
若所述平均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网格内具备覆盖能力;
或者
根据从每个MR采样数据筛选得到的所有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网格内所有目标小区对应的信号强度值;
若在所述所有目标小区中,所述信号强度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的小区的累积数量占所述所有目标小区的累计数量的比例大于第三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网格内具备覆盖能力;
其中,所述目标小区的累积数量是指在不区分小区标识的情况下所有目标小区的数量的累积;所述信号强度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的小区的累积数量是指在不区分小区标识的情况下所有信号强度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的小区的数量的累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当目标网格的数量占所述待检测区域的所有网格的总数量的比例大于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具备覆盖能力;其中,所述目标网格为所述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系统包括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若第一目标网格的数量大于第二目标网格的数量且所述第一目标网格与所述第二目标网格的数量之差大于预设差值,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优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若所述第二目标网格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一目标网格的数量且所述第二目标网格与所述第一目标网格的数量之差大于所述预设差值,则确定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优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若所述第一目标网格与所述第二目标网格的数量之差小于所述预设差值,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目标网格为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所述第二目标网格为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系统包括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若第二比例大于第一预设比例,且第四目标网格的数量大于第五目标网格的数量以及第四目标网格与第五目标网格的数量之差大于预设差值,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优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若第一比例大于第一预设比例,且第四目标网格的数量小于第五目标网格的数量以及第四目标网格与第五目标网格的数量之差大于预设差值,则确定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优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
若第一比例与第二比例的差值小于预设比例差值,且所述第一比例与第二比例均大于第二预设比例,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相同;
若第一比例与第二比例的差值小于预设比例差值,且所述第一比例与第二比例均小于第三预设比例,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与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在所述待检测区域的覆盖能力各有优劣势;
其中,所述第一目标网格为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所述第二目标网格为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所述第三目标网格为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和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均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所述第四目标网格为所述第一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但所述第二通信系统不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所述第五目标网格为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具备覆盖能力但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不具备覆盖能力的网格;所述第一比例为第三目标网格的数量占所述第一目标网格的总数量的比例,所述第二比例为第三目标网格的数量占所述第二目标网格的总数量的比例。
17.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收发器和存储器;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该一个或多个程序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当该网络设备运行时,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该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网络设备执行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计算机执行该指令时,该计算机执行上述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
19.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该计算机执行上述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050989.1A CN109121155B (zh) | 2018-09-10 | 2018-09-10 | 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050989.1A CN109121155B (zh) | 2018-09-10 | 2018-09-10 | 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21155A true CN109121155A (zh) | 2019-01-01 |
CN109121155B CN109121155B (zh) | 2021-08-17 |
Family
ID=64859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050989.1A Active CN109121155B (zh) | 2018-09-10 | 2018-09-10 | 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121155B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42886A (zh) * | 2019-01-07 | 2019-06-04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通信网络的减频退网方法及装置 |
CN110062343A (zh) * | 2019-04-09 | 2019-07-26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eSRVCC功能配置方法、网络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0113776A (zh) * | 2019-04-29 | 2019-08-09 | 北京六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无线网络覆盖趋势预测方法及装置 |
CN110996340A (zh) * | 2019-12-23 | 2020-04-10 | 武汉宁润软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网络中短驻留精确定位的方法 |
CN111669778A (zh) * | 2019-03-07 | 2020-09-15 |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监测信号质量的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CN112469074A (zh) * | 2020-12-15 | 2021-03-09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VoLTE回落的定位方法、装置、服务器以及储存介质 |
CN113068218A (zh) * | 2020-01-02 | 2021-07-02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测量报告的小区网络覆盖评估方法及装置 |
CN114071416A (zh) * | 2020-07-31 | 2022-02-18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无人驾驶装置导航方法、系统和无人驾驶系统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144397A1 (en) * | 2007-03-30 | 2010-01-13 | Tektronic, Inc. | Method for detecting components of a UMTS network |
CN103796227A (zh) * | 2012-10-31 | 2014-05-14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进行无线信号覆盖分析的方法和系统 |
CN105228242A (zh) * | 2014-05-26 | 2016-01-06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弱覆盖区域的定位方法及装置 |
CN106792761A (zh) * | 2017-01-23 | 2017-05-31 | 深圳市网信联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小区过覆盖区域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
CN108124279A (zh) * | 2017-12-12 | 2018-06-05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网络覆盖质量的评估方法及装置 |
CN108462938A (zh) * | 2018-03-09 | 2018-08-28 | 深圳市网信联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4/5g移动通信网络定位重叠覆盖区域的方法及系统 |
-
2018
- 2018-09-10 CN CN201811050989.1A patent/CN10912115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144397A1 (en) * | 2007-03-30 | 2010-01-13 | Tektronic, Inc. | Method for detecting components of a UMTS network |
CN103796227A (zh) * | 2012-10-31 | 2014-05-14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进行无线信号覆盖分析的方法和系统 |
CN105228242A (zh) * | 2014-05-26 | 2016-01-06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弱覆盖区域的定位方法及装置 |
CN106792761A (zh) * | 2017-01-23 | 2017-05-31 | 深圳市网信联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小区过覆盖区域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
CN108124279A (zh) * | 2017-12-12 | 2018-06-05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网络覆盖质量的评估方法及装置 |
CN108462938A (zh) * | 2018-03-09 | 2018-08-28 | 深圳市网信联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4/5g移动通信网络定位重叠覆盖区域的方法及系统 |
Cited B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42886B (zh) * | 2019-01-07 | 2022-03-18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通信网络的减频退网方法及装置 |
CN109842886A (zh) * | 2019-01-07 | 2019-06-04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通信网络的减频退网方法及装置 |
CN111669778A (zh) * | 2019-03-07 | 2020-09-15 |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监测信号质量的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CN111669778B (zh) * | 2019-03-07 | 2023-03-31 |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监测信号质量的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CN110062343A (zh) * | 2019-04-09 | 2019-07-26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eSRVCC功能配置方法、网络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0062343B (zh) * | 2019-04-09 | 2021-07-20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eSRVCC功能配置方法、网络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0113776A (zh) * | 2019-04-29 | 2019-08-09 | 北京六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无线网络覆盖趋势预测方法及装置 |
CN110113776B (zh) * | 2019-04-29 | 2022-06-10 | 北京六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无线网络覆盖趋势预测方法及装置 |
CN110996340A (zh) * | 2019-12-23 | 2020-04-10 | 武汉宁润软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网络中短驻留精确定位的方法 |
CN113068218A (zh) * | 2020-01-02 | 2021-07-02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测量报告的小区网络覆盖评估方法及装置 |
CN113068218B (zh) * | 2020-01-02 | 2022-07-01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测量报告的小区网络覆盖评估方法及装置 |
CN114071416A (zh) * | 2020-07-31 | 2022-02-18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无人驾驶装置导航方法、系统和无人驾驶系统 |
CN114071416B (zh) * | 2020-07-31 | 2023-11-24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无人驾驶装置导航方法、系统和无人驾驶系统 |
CN112469074A (zh) * | 2020-12-15 | 2021-03-09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VoLTE回落的定位方法、装置、服务器以及储存介质 |
CN112469074B (zh) * | 2020-12-15 | 2024-02-02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VoLTE回落的定位方法、装置、服务器以及储存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21155B (zh) | 2021-08-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121155A (zh) | 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
CN103906109B (zh) |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干扰排查方法和装置 | |
CN104853379B (zh) | 一种无线网络质量评估方法及装置 | |
CN102860062B (zh) | 执行测量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5723776B (zh) | 用于无线覆盖区域的边缘地区中的蜂窝电信网络的改进操作的方法、网络和系统 | |
CN103796227B (zh) | 进行无线信号覆盖分析的方法和系统 | |
CN108668293A (zh) | 计算服务小区与邻区的重叠覆盖度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0446232A (zh) | 测量上报配置方法、测量上报方法、小区切换方法及设备 | |
CN108307427B (zh) | 一种lte网络覆盖分析、预测方法及系统 | |
US20130258870A1 (en) | Utilizing scanned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information | |
CN106792833B (zh) | 一种确定弱覆盖小区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5357699A (zh) | 无线网络质量监测系统及方法 | |
CN110121183B (zh)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2083080A (zh) | 一种邻区规划的配置方法和系统 | |
CN108668296B (zh) | 电路域回落感知差小区的确定方法、装置及设备 | |
CN108696888B (zh) | 一种确定重叠覆盖小区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7911848A (zh) | 网络切换方法及装置 | |
CN108810950A (zh) | 一种识别可删除的小区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 |
CN108200584B (zh) | 一种待建wlan站点的筛选方法及装置 | |
CN111901825A (zh) | 基于网络质量切片的无线通信网络质量评估方法和装置 | |
CN114615697B (zh) | 一种网络质量的分析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04064198A (zh) | 一种评估语音质量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5846921A (zh) | 一种子帧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 | |
CN107949026A (zh) | 网络切换控制方法及装置 | |
Mkheimer et al. | Evaluation and optimisation of GSM network in Jenien City, Palestin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