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94507A - 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94507A
CN109094507A CN201810905612.3A CN201810905612A CN109094507A CN 109094507 A CN109094507 A CN 109094507A CN 201810905612 A CN201810905612 A CN 201810905612A CN 109094507 A CN109094507 A CN 1090945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pipe
automobile
protection
accommod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0561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佳军
顾鹏云
吕晓江
胡帅帅
张海洋
杨震
周大永
王海波
林琳
管立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90561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94507A/zh
Publication of CN1090945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945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1/013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 B60R21/0136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responsive to actual contact with an obstacle, e.g. to vehicle deformation, bumper displacement or bumper velocity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1/36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airba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及汽车,涉及汽车上保护气囊的技术领域。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容纳管、保护气囊、气体发生器、检测元件和控制元件;保护气囊设置于气囊容纳管内,气囊容纳管一侧设在汽车A柱上,另一侧设在汽车翼子板上;保护气囊与气体发生器连接,气体发生器与控制元件连接,检测元件与控制元件连接;当发生碰撞时,检测元件检将碰撞信息传递给控制元件,控制元件控制气体发生器启动,向保护气囊中充气,使保护气囊从气囊容纳管中弹出,并能够将汽车A柱及发动机舱纵梁的位置遮挡。一种汽车行人保护气囊装置。缓解了现有技术中的保护气囊装置结构复杂、成本高、容易阻挡视线等问题。

Description

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上保护气囊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前部碰撞交通事故中,行人及两轮车驾驶员受伤比例较高,因此需要增加保护装置。为了提高车身的整体耐撞性和刚度,A柱和发动机舱纵梁一般使用高强度钢结构,由此,在碰撞时,行人及两轮车驾驶员有一定概率落在发动机盖和挡风玻璃(包括A柱)上,造成很大伤害,因此有必要对A柱和发动机舱纵梁(机盖边缘)处安装缓冲装置,以减少对行人及两轮车驾驶员的伤害。
目前比较常用的是行人保护气囊技术(CN101868381B奥托立夫,CN102481891B奥托立夫)和发动机罩抬升技术,能够在发生碰撞时,发动机罩靠近挡风玻璃的一端提升,使气囊弹出,起到缓冲作用。同样的,专利201580040233.7在A柱上安装了气囊,气囊上端与顶盖连接,下端与机舱盖连接,当碰撞时,A柱气囊被点爆同时拉起引擎盖后端,使引擎盖一端悬空,引擎盖一端被抬起后具有较好的缓冲作用,A柱气囊充气后在A柱处形成缓冲带,减轻碰撞损伤。
然而,上述A柱气囊展开后覆盖部分前挡风玻璃和A柱区域,其充气量大,成本高,气囊展开会阻挡驾驶员实现,可能会导致二次伤害;上述抬起引擎盖以及打开气囊采用联动完成,导致结构复杂,不易控制,增加成本,且无法对落在引擎盖上的行人起到保护作用。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行人保护气囊装置显得尤为重要。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及汽车,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保护气囊装置结构复杂、成本高、容易阻挡视线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手段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容纳管、保护气囊、气体发生器、检测元件和控制元件;
所述保护气囊设置于所述气囊容纳管内,所述气囊容纳管分别设置在汽车宽度方向的两侧,且所述气囊容纳管长度方向的一侧设置在汽车A柱上,另一侧设置在汽车翼子板顶部;
所述保护气囊与所述气体发生器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与所述控制元件连接,所述检测元件与所述控制元件连接;
当发生碰撞时,所述检测元件检测到碰撞信息,并将碰撞信息传递给所述控制元件,经所述控制元件分析判断后控制所述气体发生器启动,用于向所述保护气囊中充气,充气后的所述保护气囊从汽车宽度方向两侧的气囊容纳管中弹出,并能够将靠近汽车A柱以及发动机舱纵梁的位置遮挡。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气囊容纳管包括第一容纳管和第二容纳管,且所述第一容纳管与所述第二容纳管之间设置有角度,且该角度与汽车A柱与汽车翼子板顶部之间的角度相对应;
所述第一容纳管设置在汽车A柱的内腔中或者覆盖在汽车A柱的表面,所述第二容纳管固装在汽车翼子板顶部的安装位处,使所述气囊容纳管能够与汽车A柱及汽车引擎盖纵梁相贴合。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气囊容纳管采用半开口圆柱管,且所述气囊容纳管的表面设置有弱化线,使得所述保护气囊充气后能够在所述弱化线处撕裂,并从所述气囊容纳管中弹出。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保护气囊包括气囊本体,所述气囊本体上设置有连接带;
所述气囊本体未充气时,卷绕或折叠设置在所述气囊容纳管中,且所述气囊本体与所述气囊容纳管之间通过所述连接带连接。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气囊本体的一侧设置有喉部,所述喉部上开设有充气口;
当所述气囊本体卷绕或折叠设置在所述气囊容纳管中时,所述喉部位于所述气囊本体的下部,使所述充气口能够与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出气端连接。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气体发生器设置在发动机舱内,采用机械方式或者化学方式为所述气囊本体充气。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采用机械方式的所述气体发生装置至少包括高压气泵和压力阀;
所述高压气泵与所述保护气囊通过管路连通,所述压力阀设置于所述管路上。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检测元件设置在汽车前保险杠处,且所述检测元件采用压力传感器或者加速度传感器。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保护气囊采用橡胶材质。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行人保护气囊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及汽车所具有的技术优势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容纳管、保护气囊、气体发生器、检测元件和控制元件;其中,保护气囊设置在气囊容纳管内,气囊容纳管分别设置在汽车宽度方向的两侧,且气囊容纳管长度方向的一侧设置在汽车A柱上,另一侧设置在汽车翼子板顶部;保护气囊与气体发生器连接,气体发生器与控制元件连接,检测元件设置在汽车前端,且检测元件与控制元件连接;当发生碰撞时,检测元件检测到碰撞信息,并将碰撞信息传递给控制元件,经控制元件分析判断后控制气体发生器启动,用于向保护气囊中充气,充气后的保护气囊从汽车宽度方向两侧的气囊容纳管中弹出,并能够将靠近汽车A柱以及发动机舱纵梁的位置遮挡。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保护气囊点爆时不需要与发动机罩联动,结构简单,控制简单;
2、通过气囊容纳管设置在汽车A柱以及翼子板上,使得保护气囊的体积较小,且保护气囊充气后只会覆盖汽车A柱和发动机舱纵梁目标区域,不影响驾驶员行车,因此不会使驾驶员由于视觉盲区出现误判而对行人造成二次伤害;
3、保护气囊展开后仅覆盖A柱和发动机舱纵梁区域,针对性强,不会阻挡驾驶员视线;
4、保护气囊的体积较小,气体发生器可以选用充气量较少的形式,由此降低了成本。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汽车,包括上述行人保护气囊装置,由此,该汽车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包括上述行人保护气囊装置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气囊装置中保护气囊展开后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气囊装置中保护气囊收卷后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气囊装置中气囊容纳管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气囊装置中保护气囊置于气囊容纳管中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行人保护气囊装置(气囊未充气状态)设置在汽车上的第一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行人保护气囊装置(气囊未充气状态)设置在汽车上的第二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行人保护气囊装置(气囊充气后状态)设置在汽车上的第一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行人保护气囊装置(气囊充气后状态)设置在汽车上的第二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行人保护气囊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图标:
100-保护气囊;110-气囊本体;120-连接带;130-喉部;140-充气口;
200-气囊容纳管;210-第一容纳管;220-第二容纳管;230-弱化线;
300-气体发生器;400-检测元件;500-控制元件;600-汽车A柱;700-汽车翼子板;800-汽车前保险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具体结构如图1-图9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保护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容纳管200、保护气囊100、气体发生器300、检测元件400和控制元件500;其中,保护气囊100设置在气囊容纳管200内,气囊容纳管200分别设置在汽车宽度方向的两侧,且气囊容纳管200长度方向的一侧设置在汽车A柱600上,另一侧设置在汽车翼子板700顶部;保护气囊100与气体发生器300连接,气体发生器300与控制元件500连接,检测元件400设置在汽车前端,且检测元件400与控制元件500连接;当发生碰撞时,检测元件400检测到碰撞信息,并将碰撞信息传递给控制元件500,经控制元件500分析判断后控制气体发生器300启动,用于向保护气囊100中充气,充气后的保护气囊100从汽车宽度方向两侧的气囊容纳管200中弹出,并能够将靠近汽车A柱600以及发动机舱纵梁的位置遮挡。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保护气囊100点爆时不需要与发动机罩联动,结构简单,控制简单;
2、通过气囊容纳管200设置在汽车A柱600以及翼子板上,使得保护气囊100的体积较小,且保护气囊100充气后只会覆盖汽车A柱600和发动机舱纵梁目标区域,不影响驾驶员行车,因此不会使驾驶员由于视觉盲区出现误判而对行人造成二次伤害;
3、保护气囊100展开后仅覆盖A柱和发动机舱纵梁区域,针对性强,不会阻挡驾驶员视线;
4、保护气囊100的体积较小,气体发生器300可以选用充气量较少的形式,由此降低了成本。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气囊容纳管200包括第一容纳管210和第二容纳管220,且第一容纳管210与第二容纳管220之间设置有角度,且该角度与汽车A柱600与汽车翼子板700顶部之间的角度相对应;第一容纳管210设置在汽车A柱600的内腔中或者覆盖在汽车A柱600的表面,第二容纳管220固装在汽车翼子板700顶部的安装位处,使气囊容纳管200能够与汽车A柱600及汽车引擎盖纵梁相贴合。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气囊容纳管200采用半开口圆柱管,且气囊容纳管200的表面设置有弱化线230,使得保护气囊100充气后能够在弱化线230处撕裂,并从气囊容纳管200中弹出。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气囊容纳管200能够安装在汽车宽度方向的两侧,需要与汽车A柱600及引擎盖纵梁相贴合,由此,本实施例中将气囊容纳管200靠近中部处弯折一定角度,该弯折处的两侧分别为第一容纳管210和第二容纳管220,并使第一容纳管210与第二容纳管220之间的夹角与汽车A柱600与汽车翼子板700顶部之间的夹角相对应,从而,满足了气囊容纳管200的安装要求。进一步的,可以在汽车A柱600上开设腔体,并将第一容纳管210置入腔体中,且第一容纳管210的表面需要外露,以便于保护气囊100的弹出,另外,还可以是将第一容纳管210直接覆盖在汽车A柱600的表面,同样便于保护气囊100的弹出,且使弹出后的气囊本体110覆盖在汽车A柱600附近区域,从而起到缓冲作用且不会遮挡驾驶员视线。并且,第二容纳管220安装在汽车翼子板700上,具体为,在汽车翼子板700上通过钣金预留出气囊容纳管200的安装位置,从而,以便于气囊本体110弹出后能够覆盖在汽车发动机舱纵梁附近的区域,进而起到缓冲作用。
进一步的,为了使保护气囊100能够顺利弹出,本实施例中将气囊容纳管200设计呈半开口圆柱管,且气囊容纳管200长度方向的两端开口分别与车身外形贴合,以至于不会影响车身外形的美观性;另外,在其表面设置弱化线230,这样一来,当保护气囊100充气时,能够使弱化线230撕裂,进而从气囊容纳管200中弹出。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保护气囊100包括气囊本体110,气囊本体110上设置有连接带120;气囊本体110未充气时,卷绕或折叠设置在气囊容纳管200中,且气囊本体110与气囊容纳管200之间通过连接带120连接。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气囊本体110的一侧设置有喉部130,喉部130上开设有充气口140;当气囊本体110卷绕或折叠设置在气囊容纳管200中时,喉部130位于气囊本体110的下部,使充气口140能够与气体发生器300的出气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保护气囊100包括气囊本体110,该气囊本体110采用四周圆角的矩形形状,且在气囊本体110上设置了两条横向的连接带120,且在气囊本体110上还设置了喉部130,并在喉部130上开设充气口140,由此,当保护气囊100卷绕时,从一侧向喉部130侧卷绕,并使两条横向的连接带120露在外侧,而充气口140则与连接带120位于相对的一侧,从而,能够将卷绕后的保护气囊100放入气囊容纳管200中,并通过两条连接带120分别与气囊容纳管200内腔的两侧连接,以实现对保护气囊100的固定作用。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气体发生器300设置在发动机舱内,采用机械方式或者化学方式为气囊本体110充气。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采用机械方式的气体发生装置至少包括高压气泵和压力阀;高压气泵与保护气囊100通过管路连通,压力阀设置于管路上。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检测元件400设置在汽车前保险杠800处,且检测元件400采用压力传感器或者加速度传感器。
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在汽车上的设置、布局等问题,本实施例中,将气体发生器300设置在发动机舱内,且将保护气囊100的充气口140设置在气囊本体110的下方,以便于实现保护气囊100与气囊发生器之间的连接。进一步的,气囊发生器可以采用化学方式,也可以采用机械方式,当采用机械方式时,至少包括高压气泵和压力阀,高压气泵由发动机或者电机驱动,压力阀用于开启或者关闭管路。
另外,考虑到汽车宽度方向两侧均设置行人保护气囊装置,从而,两侧的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可以采用一套气体发生器300,也可以采用两套,分别对两侧的行人保护气囊装置供气,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采用两套气体发生器300,以便于分别控制两侧的行人保护气囊装置的充气。
本实施例中的检测元件400采用压力传感器或者加速度传感器,控制元件500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直接采用汽车ECU进行控制,考虑到成本以及布置问题,优选地,采用汽车ECU进行控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ECU如何接收、分析判断碰撞信号,以及如何发出碰撞信号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此处不做详细阐述。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保护气囊100采用橡胶材质。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包括上述行人保护气囊装置,由此,该汽车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包括上述行人保护气囊装置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容纳管(200)、保护气囊(100)、气体发生器(300)、检测元件(400)和控制元件(500);
所述保护气囊(100)设置于所述气囊容纳管(200)内,所述气囊容纳管(200)分别设置在汽车宽度方向的两侧,且所述气囊容纳管(200)长度方向的一侧设置在汽车A柱(600)上,另一侧设置在汽车翼子板(700)顶部;
所述保护气囊(100)与所述气体发生器(300)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300)与所述控制元件(500)连接,所述检测元件(400)与所述控制元件(500)连接;
当发生碰撞时,所述检测元件(400)检测到碰撞信息,并将碰撞信息传递给所述控制元件(500),经所述控制元件(500)分析判断后控制所述气体发生器(300)启动,用于向所述保护气囊(100)中充气,充气后的所述保护气囊(100)从汽车宽度方向两侧的气囊容纳管(200)中弹出,并能够将靠近汽车A柱(600)以及发动机舱纵梁的位置遮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容纳管(200)包括第一容纳管(210)和第二容纳管(220),且所述第一容纳管(210)与所述第二容纳管(220)之间设置有角度,且该角度与汽车A柱(600)与汽车翼子板(700)顶部之间的角度相对应;
所述第一容纳管(210)设置在汽车A柱(600)的内腔中或者覆盖在汽车A柱(600)的表面,所述第二容纳管(220)固装在汽车翼子板(700)顶部的安装位处,使所述气囊容纳管(200)能够与汽车A柱(600)及汽车引擎盖纵梁相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容纳管(200)采用半开口圆柱管,且所述气囊容纳管(200)的表面设置有弱化线(230),使得所述保护气囊(100)充气后能够在所述弱化线(230)处撕裂,并从所述气囊容纳管(200)中弹出。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气囊(100)包括气囊本体(110),所述气囊本体(110)上设置有连接带(120);
所述气囊本体(110)未充气时,卷绕或折叠设置在所述气囊容纳管(200)中,且所述气囊本体(110)与所述气囊容纳管(200)之间通过所述连接带(12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本体(110)的一侧设置有喉部(130),所述喉部(130)上开设有充气口(140);
当所述气囊本体(110)卷绕或折叠设置在所述气囊容纳管(200)中时,所述喉部(130)位于所述气囊本体(110)的下部,使所述充气口(140)能够与所述气体发生器(300)的出气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发生器(300)设置在发动机舱内,采用机械方式或者化学方式为所述气囊本体(110)充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机械方式的所述气体发生装置至少包括高压气泵和压力阀;
所述高压气泵与所述保护气囊(100)通过管路连通,所述压力阀设置于所述管路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元件(400)设置在汽车前保险杠(800)处,且所述检测元件(400)采用压力传感器或者加速度传感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气囊(100)采用橡胶材质。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行人保护气囊装置。
CN201810905612.3A 2018-08-09 2018-08-09 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及汽车 Pending CN1090945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05612.3A CN109094507A (zh) 2018-08-09 2018-08-09 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05612.3A CN109094507A (zh) 2018-08-09 2018-08-09 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94507A true CN109094507A (zh) 2018-12-28

Family

ID=64849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05612.3A Pending CN109094507A (zh) 2018-08-09 2018-08-09 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9450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95390A (zh) * 2021-10-21 2022-01-07 宁波中骏森驰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前行人碰撞后的防护装置
JPWO2022130959A1 (zh) * 2020-12-17 2022-06-23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56749A (ja) * 1993-10-15 1995-06-20 Toyota Motor Corp 転落防止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6076448A (ja) * 2004-09-09 2006-03-23 Nippon Plast Co Ltd 歩行者等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254492A (ja) * 2007-04-02 2008-10-23 Toyoda Gosei Co Ltd 歩行者保護装置
JP2010126078A (ja) * 2008-11-28 2010-06-10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01626368U (zh) * 2010-03-17 2010-11-10 华南理工大学 基于行人保护的乘用车安全气囊系统
CN102481891A (zh) * 2009-08-21 2012-05-3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一种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CN102765366A (zh) * 2012-08-02 2012-11-07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行人气囊系统和汽车
EP2617608A1 (en) * 2012-01-23 2013-07-24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edestrian airbag arrangement on a motor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56749A (ja) * 1993-10-15 1995-06-20 Toyota Motor Corp 転落防止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6076448A (ja) * 2004-09-09 2006-03-23 Nippon Plast Co Ltd 歩行者等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254492A (ja) * 2007-04-02 2008-10-23 Toyoda Gosei Co Ltd 歩行者保護装置
JP2010126078A (ja) * 2008-11-28 2010-06-10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481891A (zh) * 2009-08-21 2012-05-3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一种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CN201626368U (zh) * 2010-03-17 2010-11-10 华南理工大学 基于行人保护的乘用车安全气囊系统
EP2617608A1 (en) * 2012-01-23 2013-07-24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edestrian airbag arrangement on a motor vehicle
CN102765366A (zh) * 2012-08-02 2012-11-07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行人气囊系统和汽车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22130959A1 (zh) * 2020-12-17 2022-06-23
WO2022130959A1 (ja) 2020-12-17 2022-06-23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歩行者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480354B2 (ja) 2020-12-17 2024-05-09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歩行者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3895390A (zh) * 2021-10-21 2022-01-07 宁波中骏森驰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前行人碰撞后的防护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87048B1 (en) A pedestrian-protecting air-bag arrangement
US7784823B2 (en)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US7073619B2 (en) Vehicle frontal airbag system
JP5819989B2 (ja) 自動車両用のガスバッグ構成
US7918480B2 (en) Roof airbag apparatus with airbag door having limited opening angle
CN109204220A (zh) 用于行人保护的外部安全气囊系统
US6746074B1 (en) Pedestrian protecting device for a vehicle
JP5033174B2 (ja) 自動車乗員拘束装置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834848A2 (en) Airbag with an adaptativelt closable vent device
JP2014503423A5 (zh)
CN103338983B (zh) 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
US6234516B1 (en) Inflatable curtain
JP2009531216A5 (zh)
CN212500256U (zh) 安全气囊和用于车辆的组合系统
US20060125215A1 (en) Airbag module
CN109094507A (zh) 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及汽车
JP3012892B2 (ja) 側面緩衝エアバツグ装置
CN105946780B (zh) U型安全气囊袋
CN110154704A (zh) 车门打开约束装置
EP1541426A1 (en) Crash protection
US5662351A (en) Air bag deployment door
CN109109811A (zh) 安全气囊、安全气囊装置及汽车
US6540252B2 (en) Dual seam air bag module cover
US10549712B2 (en) Method of folding an airbag, airbag, airbag module and vehicle safety system
US20030218323A1 (en) Gas bag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