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75610B - 送电装置和无线电力传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送电装置和无线电力传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75610B
CN109075610B CN201780001263.6A CN201780001263A CN109075610B CN 109075610 B CN109075610 B CN 109075610B CN 201780001263 A CN201780001263 A CN 201780001263A CN 109075610 B CN109075610 B CN 1090756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eld
power
gap
power transmitting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126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75610A (zh
Inventor
山本浩司
松本启
菅野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075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56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756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56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5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capaci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7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reduction of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leakage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2Capaci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送电装置具有:第1送电电极;第2送电电极;配置于所述第1送电电极与所述第2送电电极之间的导电性的第1屏蔽件;导电性的第2屏蔽件,该第2屏蔽件覆盖所述第1送电电极与所述第1屏蔽件之间的第1间隙和所述第2送电电极与所述第1屏蔽件之间的第2间隙的至少一方;以及覆盖所述第2屏蔽件中的被分割出的多个部分之间的间隙的至少1个的导电性的第3屏蔽件。

Description

送电装置和无线电力传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以无线方式传送电力的送电装置和无线电力传送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移动电话或电气机动车等具有移动性的设备,以无线即非接触方式传送电力的无线电力传送技术的开发不断发展。在无线电力传送技术中,存在电磁感应方式和电场耦合方式等方式。其中,在电场耦合方式中,采用相对向的一对送电电极和一对受电电极。通过向一对送电电极供给交流电力,以非接触的方式从一对送电电极向一对受电电极传送电力。电场耦合方式例如以如下用途使用:从设置于地面的一对送电电极向车辆所具有的马达等负载传送电力。专利文献1公开了利用这样的电场耦合方式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例子。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758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利用以往的电场耦合方式的无线电力传送中,存在在一对送电电极周围产生电场的泄漏的课题。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送电电极周围的电场的泄漏的技术。
本公开的一形态的送电装置具有:
第1送电电极,该第1送电电极具有平面状的表面;
第2送电电极,该第2送电电极在沿着所述第1送电电极的所述表面的第1方向上与所述第1送电电极分开地配置,并具有平面状的表面;
送电电路,该送电电路与所述第1和第2送电电极电连接,并向所述第1和第2送电电极输出交流电力;
导电性的第1屏蔽件,该第1屏蔽件在所述第1送电电极与所述第2送电电极之间,与所述第1送电电极和所述第2送电电极分别隔开间隙地配置;
导电性的第2屏蔽件,该第2屏蔽件在与所述第1送电电极的所述表面垂直的第2方向上与所述第1和第2送电电极分开地配置,并覆盖所述第1送电电极与所述第1屏蔽件之间的第1间隙、以及所述第2送电电极与所述第1屏蔽件之间的第2间隙的至少一方,该第2屏蔽件包括在所述第1方向排列的至少3个部分,所述至少3个部分包括覆盖所述第1或第2间隙的第1部分、与所述第1部分隔开第3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1或第2送电电极相对向的第2部分、以及与所述第1部分隔开第4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1屏蔽件相对向的第3部分;以及
导电性的第3屏蔽件,该第3屏蔽件在所述第2方向上与所述第2屏蔽件分开地配置,并覆盖所述第3间隙和所述第4间隙的至少一方。
上述的概括性的或具体的形态可以由系统、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或记录介质来实现。或者,也可以由系统、装置、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和记录介质的任意的组合来实现。
根据本公开的一形态,在利用电场耦合方式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中能够抑制送电电极周围的电场的泄漏、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利用电场耦合方式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课题的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在送电电极之间和2个间隙之上配置了导电性的屏蔽件的构成的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送电电极和受电电极构成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6是表示图4的构成中的送电电极之间的电容成分的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中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送电电极120a、120b、第1屏蔽件150、第2屏蔽件160、以及第3屏蔽件170的配置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送电电极120a、120b、第1屏蔽件150、第2屏蔽件160、以及第3屏蔽件170的、与XZ面平行的剖面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送电电极之间的电容成分的图。
图11A是表示比较例1的构成和各部分的尺寸的图。
图11B是表示参考例的构成和各部分的尺寸的图。
图11C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构成和各部分的尺寸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更详细的构成例的电路图。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送电电路110的构成例的图。
图15是示意性地示出受电电路210的构成例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型例的剖视图。
图17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中的送电电极120a、120b、第1屏蔽件150、第2屏蔽件160、第3屏蔽件170、以及第4屏蔽件660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18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中的送电电极120a、120b、第1屏蔽件150、第2屏蔽件160、第3屏蔽件170、以及第4屏蔽件660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19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中的送电电极120a、120b、第1屏蔽件150、第2屏蔽件160、第3屏蔽件170、第4屏蔽件660、以及第5屏蔽件670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21A是表示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21B是表示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21C是表示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21D是表示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构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公开的基础的见解)
在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之前对作为本公开的基础的见解进行说明。
关于在“背景技术”一栏中记载的以往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本发明者们发现会产生以下的课题。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利用电场耦合方式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一个例子的图。图示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是例如在工厂等中以无线方式向用于物品的搬运的无人搬运车(AGV)等搬运机器人10传送电力的系统。在该系统中,在地面30配置着平板状的一对送电电极120a、120b。搬运机器人10具有与一对送电电极120a、120b相对向的一对受电电极,接受从送电电极120a、120b传送来的交流电力。接受到的电力被供给到搬运机器人10所具有的马达或二次电池等负载。由此,进行搬运机器人10的驱动或充电。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概略构成的图。该无线电力传送系统具有送电装置100和搬运机器人10。送电装置100具有一对送电电极120a、120b、以及向送电电极120a、120b供给交流电力的送电电路110。送电电路110是例如包括逆变电路的交流输出电路。搬运机器人10具有受电装置200和负载330。受电装置200具有一对受电电极220a、220b、以及将受电电极220a、220b接受到的电力转换成负载330所要求的电力(例如预定电压的直流电压)并供给负载330的受电电路210。受电电路210包括例如整流电路。负载330是例如马达或二次电池等消耗电力的设备。通过一对送电电极120a、120b与一对受电电极220a、220b之间的电场耦合(以下也称为“电容耦合”。),在两者相对向的状态下以非接触方式传送电力。
本发明者们在这样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中发现了:在电力传送时会在送电电极120a、120b之间产生电场的泄漏,会在安全性方面产生问题。
图3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中的泄漏电场的课题的图。在图3中,仅示出了图2所示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构成要素中的一对送电电极120a、120b。图3中的箭头示意性地示出某瞬间的送电电极120a、120b之间的电力线。如图示那样,在一对送电电极120a、120b之间会产生无助于电力传送的泄漏电场。越靠近送电电极120a、120b、另外传送的电力越大,该泄漏电场就越增加。
利用电场耦合方式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如前述那样,可适当用于向工厂等中采用的搬运机器人等的供电。在这样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中传送的电力可以是例如超过1kW的比较大的电力。在这样的系统中,担心送电电极120a、120b之间的泄漏电场会给周边环境带来影响。
于是,为了抑制泄漏电场,考虑了如下构成:在送电电极120a、120b之间配置导电性的屏蔽件,而且配置覆盖送电电极120a、120b与第1屏蔽件150之间的间隙的其它导电性的屏蔽件。图4示出了这样的参考例。
在图4所示的参考例中,在送电电极120a、120b之间,隔开间隙地配置着具有导电性的第1屏蔽件150。而且,分别配置导电性的第2屏蔽件160a、160b来覆盖送电电极120a与第1屏蔽件150之间的间隙、以及送电电极120b与第1屏蔽件150之间的间隙。
在图4的参考例中,通过设置第1屏蔽件150和第2屏蔽件160a、160b,与图3所示的构成相比,能够限制电场集中的部位。结果,能够提高安全性。
但是,在参考例的构成中可知,虽然会提高安全性,但传送效率却降低。本发明者们发现其原因在于:由于第1屏蔽件150和第2屏蔽件160a、160b,送电电极120a、120b之间的电容成分增加。
图5是表示将图2中的送电电极120a、120b和受电电极220a、220b构成的电路作为多个电容器的组合而表示的等效电路图。送电电极120a和受电电极220a这一对、以及送电电极120b和受电电极220b这一对能够分别作为电容Cm的电容器来表示。可以认为在送电电极120a、120b之间存在电容Ct的电容器。可以认为在受电电极220a、220b之间存在电容Cr的电容器。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图4所示的导电性的第1屏蔽件150和第2屏蔽件160a、160b的影响的图。图中的箭头示意性地示出经由第1屏蔽件150和第2屏蔽件160a、160b的能量的流动。与图3所示的构成相比,在图4所示的构成中,随着追加第1屏蔽件150和第2屏蔽件160a、160b,增加了这些屏蔽件与送电电极120a、120b之间的电容成分Ct。由于电容Cm几乎不变,所以,由于随着电容成分Ct的增加而阻抗降低,在送电电极之间能量易于流动。结果,向受电电极220a、220b传送的能量减少,传送效率降低。
本发明者们为了抑制泄漏电场且抑制传送效率的降低,设想了若采用尽量不增加送电电极之间的电容Ct的屏蔽件构造就好了,而想到了以下说明的本公开的各形态。
本公开的一形态的送电装置具有:
第1送电电极,该第1送电电极具有平面状的表面;
第2送电电极,该第2送电电极在沿着所述第1送电电极的所述表面的第1方向上与所述第1送电电极分开地配置,并具有平面状的表面;
送电电路,该送电电路与所述第1和第2送电电极电连接,并向所述第1和第2送电电极输出交流电力;
导电性的第1屏蔽件,该第1屏蔽件在所述第1送电电极与所述第2送电电极之间,与所述第1送电电极和所述第2送电电极分别隔开间隙地配置;
导电性的第2屏蔽件,该第2屏蔽件在与所述第1送电电极的所述表面垂直的第2方向上与所述第1和第2送电电极分开地配置,并覆盖所述第1送电电极与所述第1屏蔽件之间的第1间隙、以及所述第2送电电极与所述第1屏蔽件之间的第2间隙的至少一方,该第2屏蔽件包括在所述第1方向排列的至少3个部分,所述至少3个部分包括覆盖所述第1或第2间隙的第1部分、与所述第1部分隔开第3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1或第2送电电极相对向的第2部分、以及与所述第1部分隔开第4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1屏蔽件相对向的第3部分;以及
导电性的第3屏蔽件,该第3屏蔽件在所述第2方向上与所述第2屏蔽件分开地配置,并覆盖所述第3间隙和所述第4间隙的至少一方。
根据上述形态,所述第2屏蔽件包括在所述第1方向排列的至少3个部分。所述至少3个部分包括覆盖所述第1或第2间隙的第1部分、与所述第1部分隔开第3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1或第2送电电极相对向的第2部分、以及与所述第1部分隔开第4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1屏蔽件相对向的第3部分。所述第3屏蔽件在所述第2方向上与所述第2屏蔽件分开地配置并覆盖所述第3间隙和所述第4间隙的至少一方。
这样,第2屏蔽件被分割成至少3个部分,而且,由第3屏蔽件来覆盖它们之间的至少1个间隙。通过这样的构成,既能够维持减小泄漏电场的效果,又能够减小送电电极间的电容成分Ct。
在本说明书中,屏蔽件或其部分“覆盖间隙”意味着:在从与接近该间隙的电极的表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屏蔽件或其部分位于与该间隙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例如,在图4所示的送电电极120a、120b以及第1屏蔽件150具有在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板状的构造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间隙具有在该方向上长的线状或带状的形状。第2屏蔽件的第1部分被配置于与具有这样的细长形状的间隙的一部分或整体重叠的位置。对于第3屏蔽件来说,也同样地,只要配置于与第2屏蔽件的第1至第3部分之间的2个间隙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即可。
第1和第2送电电极与第1屏蔽件之间的间隙、以及第2屏蔽件中的第1至第3部分之间的各间隙不限于空气,也可以是由其它电绝缘性的材料(例如树脂等)构成的空间。第1和第2送电电极、以及各屏蔽件也可以由电介体等电绝缘性的材料覆盖。例如可以通过在1张基板上涂敷铝或铜等金属来制作各屏蔽件。
以下,对本公开的更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有时省略不必要的详细说明。例如,有时省略已经周知的事项的详细说明或对实质上相同的构成的重复说明。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变得过于冗长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此外,发明者们为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公开而提供了附图和以下的说明,但并不意欲由它们来限定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主题。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或类似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实施方式1)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中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图。在图7所示的系统中,与图1所示的系统同样地,从配置于地面之下或之上的具有一对送电电极120a、120b的送电装置,以无线方式向具有一对受电电极的搬运机器人10传送电力。第2送电电极120b在沿着第1送电电极120a的表面的第1方向(在本例中为X方向),与第1送电电极120a分开地配置。
送电电极120a、120b沿着地面平行延伸,搬运机器人10能够一边接受电力一边在送电电极120a、120b上移动。
在图7中,示出了表示彼此正交的X、Y、Z方向的XYZ坐标。在以下的说明中,采用图示的XYZ坐标。将送电电极120a、120b、以及第1屏蔽件150和第2屏蔽件160、170延伸的方向作为Y方向,将与送电电极120a、120b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作为Z方向,将与Y方向和Z方向垂直的方向作为X方向。在本说明书中,将X方向作为第1方向,将Z方向作为第2方向,将Y方向作为第3方向。此外,本申请的附图中示出的构造物的朝向是为了易于理解说明而设定的,而并非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现实中实施时的朝向有任何限制。附图中所示的构造物的整体或一部分的形状和大小也并非用来限制现实的形状和大小。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电极120a、120b、第1屏蔽件150、第2屏蔽件160、以及第3屏蔽件170的配置的立体图。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送电电极120a、120b、第1屏蔽件150、第2屏蔽件160、以及第3屏蔽件170的配置的XZ面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送电装置与图4所示的送电装置的不同点在于:第2屏蔽件160中的2个部分160a、160b分别被分割成3个部分,并配置有覆盖这些部分之间的间隙的第3屏蔽件170。
与前述的参考例同样地,第1送电电极120a和第2送电电极120b均具有平面状的表面。如图9所示,第2送电电极120b在沿着第1送电电极120a的表面的第1方向(X方向),与第1送电电极120a分开地配置。送电电极120a、120b与图2所示的送电电路110电连接。送电电极120a、120b接收从送电电路110输出的交流电力,并向受电电极220a、220b送出交流电力。
在第1送电电极120a与第2送电电极120b之间,配置着具有导电性的第1屏蔽件150。第1屏蔽件150与第1送电电极120a和第2送电电极120b分别隔开间隙地配置。将第1送电电极120a与第1屏蔽件150之间的间隙称为第1间隙180a。将第2送电电极120b与第1屏蔽件150之间的间隙称为第2间隙180b。
第2屏蔽件160在与送电电极120a、120b的表面垂直的第2方向(Z方向),与送电电极120a、120b分开地配置。第2屏蔽件160覆盖第1间隙180a和第2间隙180b。更具体地说,第2屏蔽件160包括在第1方向(X方向)排列的6个部分。6个部分是第1部分160a1、第2部分160a2、第3部分160a3、第4部分160b1、第5部分160b2、以及第6部分160b3。其中,第1部分160a1覆盖第1间隙180a,第4部分160b1覆盖第2间隙180b。第2部分160a2和第3部分160a3位于第1部分160a1的两侧。第5部分b2和第6部分b3位于第4部分160b1的两侧。
第2部分160a2在-X方向,与第1部分160a1隔开第3间隙190a1地配置。第2部分160a2与第1送电电极120a相对向。第3部分160a3在+X方向,与第1部分160a1隔开第4间隙190a2地配置。第3部分160a3与第1屏蔽件150相对向。
第5部分160b2在+X方向,与第4部分160b1隔开第5间隙190b1地配置。第5部分160b2与第2送电电极120b相对向。第6部分160b2在-X方向,与第4部分160b1隔开第6间隙190b2地配置。第6部分160b2与第1屏蔽件150相对向。
第3屏蔽件170在第2方向(Z方向),与第2屏蔽件160分开地配置。第3屏蔽件170包括分别覆盖第3间隙190a1、第4间隙190a2、第5间隙190b1和第6间隙190b2的4个分开的部分170a1、170a2、170b1、170b2。
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时将第2屏蔽件160的第1至第3部分160a1、160a2、160a3总称为第2屏蔽件160a。同样地,有时将第2屏蔽件160的第4至第6部分160b1、160b2、160b3总称为第2屏蔽件160b。另外,有时将第3屏蔽件170的部分170a1、170a2总称为第3屏蔽件170a。同样地,有时将第3屏蔽件170的部分170b1、170b2总称为第3屏蔽件170b。
根据以上的构成,在送电中在间隙180a、180b之上产生的电场被第2屏蔽件160和第3屏蔽件170遮蔽,能减少其影响。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电极120a、120b间的电容成分的图。在图10中,示出了在送电电极120a、120b、以及第1屏蔽件150和第2屏蔽件160、170的各部分之间形成的电容成分中的主要成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认为形成于送电电极120a与第2屏蔽件的部分160a2之间的电容成分、形成于第2屏蔽件的部分160a2与第3屏蔽件的部分170a1之间的电容成分、形成于第3屏蔽件的部分170a1与第2屏蔽件的部分160a1之间的电容成分、以及形成于第2屏蔽件的部分160a1与送电电极120a之间的电容成分串联连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送电电极120a与第2屏蔽件160a之间的电容比图4的参考例中的电容小。但是,从与送电电极120a垂直的方向观察,第2屏蔽件160a中的与送电电极120a重叠的部分的面积是相同的。
同样地,第1屏蔽件150与第2屏蔽件160a之间的电容也比图4的参考例中的电容小。而且,送电电极120b与第2屏蔽件160b之间的电容、以及第1屏蔽件150与第2屏蔽件160b之间的电容也比图4的参考例中的电容小。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能够减小影响传送效率的导电性的部材间的电容成分。因此,与图4的构成相比,能够抑制传送效率的降低。
本发明者们对图11A、11B、11C所示的3个构成,分别通过模拟解析而求出图5所示的电容Ct、Cm、Cr的值。图11A示出了在2个送电电极120a、120b的附近均未配置导电性屏蔽件的比较例1。图11B示出了在2个送电电极120a、120b之间配置第1屏蔽件150并配置分别覆盖2个间隙的第2屏蔽件160a、160b的参考例。图11C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各构成中的各部材的尺寸和配置如图11A至图11C所示那样。
各构成中的电容Ct、Cm、Cr的值如下表1所示。
[表1]
构成 Ct(pF) Cm(pF) Cr(pF)
图11A 73 49 40
图11B 486 45 32
图11C 192 48 32
在此,送电电极120a、120b以及第1屏蔽件150和第2屏蔽件160、170在Y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5m。受电电极220a、220b在Y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50cm。送电电极120a、120b与受电电极220a、220b的距离被设定为5mm。
从表1的结果能够确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即第2屏蔽件160被分割为多个部分且配置着第3屏蔽件170的构成,与图11B所示的构成相比,能够减小送电电极间的电容成分Ct。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送电电极120a、120b、以及第1屏蔽件150和第2屏蔽件160、170均具有平板状的构造,具有平面状的表面。送电电极120a、120b、以及第1屏蔽件150和第2屏蔽件160、170由例如铜或铝等导电性材料构成。
图11C所示的各构成要素的形状和尺寸是一个例子,可以根据用途来选择各种各样的形状和尺寸。以下,举出各构成要素的尺寸的一个例子。送电电极120a、120b、以及第1屏蔽件150的宽度(X方向的尺寸)可以被设定为例如5cm以上且200cm以下的范围内。在送电电极120a、120b的宽度为例如15cm的情况下,送电电极120a、120b、第1屏蔽件150、第2屏蔽件的部分160a1、160a2、160a3、160b1、160b2、160b3、第3屏蔽件的部分170a1、170a2、170b1、170b2各自的长度(Y方向的尺寸)可以被设定为例如50cm且以上20m以下的范围内。送电电极120a、120b与第1屏蔽件150之间的间隙180a、180b的宽度可以被设定为例如0.1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范围内。送电电极120a、120b的表面与第2屏蔽件160a、160b的表面的距离、以及第2屏蔽件160a、160b的另一表面与第3屏蔽件170a、170b的表面的距离可以被设定为例如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范围内。第2屏蔽件的各部分160a1、160a2、160a3、160b1、160b2、160b3的宽度可以被设定为例如比间隙180a、180b的宽度大的值。第2屏蔽件的各部分160a1、160a2、160a3、160b1、160b2、160b3的宽度可以被设定为例如10mm以上且500mm以下的范围内。第2屏蔽件的部分160a1、160a2、160a3的宽度的合计、以及部分160b1、160b2、160b3的宽度的合计可以比送电电极120a、120b、第1屏蔽件150各自的宽度大,也可以比它们小。
第3屏蔽件的部分170a1、170a2、170b1、170b2各自的宽度可以被设定为例如比间隙190a1、190a2、190b1、190b2各自的宽度大的值。第3屏蔽件的部分170a1、170a2、170b1、170b2各自的宽度可以被设定为例如10mm~500mm的范围内。第3屏蔽件的部分170a1、170a2的宽度的合计、以及部分170b1、170b2的宽度的合计可以比送电电极120a、120b、第1屏蔽件150各自的宽度大,也可以比它们小。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构成进行更具体地说明。以下说明的系统的构成是一个例子,可以根据要求的功能和性能而适当地变更。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概略构成的框图。本系统具有送电装置100和搬运机器人10。
送电装置100具有:将从外部的直流电源310供给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的送电电路110;输送交流电力的2个送电电极120a、120b;以及连接于送电电路110与送电电极120a、120b之间的匹配电路1800。在本实施方式中,送电电路110经由匹配电路1800而与第1和第2送电电极120a、120b电连接,并向第1和第2送电电极120a、120b输出交流电力。
搬运机器人10具有受电装置200和负载330。受电装置200具有:与2个送电电极120a、120b电容耦合来接受电力的2个受电电极220a、220b;与2个受电电极220a、220b相连的匹配电路2800;以及与匹配电路2800相连并将接受到的交流电力转换成直流电力而输出的受电电路210。第1受电电极220a在与第1送电电极120a相对向时,与第1送电电极120a之间形成电容耦合。第2受电电极220b在与第2送电电极120a相对向时,与所述第2送电电极之间形成电容耦合。通过这2个电容耦合,交流电力以非接触的方式从送电装置100传送到受电装置200。负载330包括例如二次电池和马达,利用从受电电路210输出的直流电力而被充电或驱动。
图13是表示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更详细的构成例的电路图。在图示的例子中,送电装置100中的匹配电路1800具有:与送电电路110相连的串联谐振电路130s;以及与送电电极120a、120b相连并与串联谐振电路130s电感耦合的并联谐振电路140p。匹配电路1800使送电电路110的阻抗与送电电极120a、120b的阻抗相匹配。送电装置100中的串联谐振电路130s具有第1线圈L1和第1电容器C1串联连接的构成。送电装置100中的并联谐振电路140p具有第2线圈L2和第2电容器C2并联连接的构成。第1线圈L1和第2线圈L2构成以预定的耦合系数耦合的变压器。第1线圈L1和第2线圈L2的匝数比被设定为实现所希望的变压比(升压比或降压比)的值。
受电装置200中的匹配电路2800具有:与受电电极220a、220b相连的并联谐振电路230p;以及与受电电路210相连并与并联谐振电路230p电感耦合的串联谐振电路240s。匹配电路2800使受电电极220a、220b的阻抗与受电电路210的阻抗相匹配。并联谐振电路230p具有第3线圈L3和第3电容器C3并联连接的构成。受电装置200中的串联谐振电路240s具有第4线圈L4和第4电容器C4串联连接的构成。第3线圈和第4线圈构成以预定的耦合系数耦合的变压器。第3线圈L3和第4线圈L4的匝数比被设定为实现所希望的变压比的值。
此外,匹配电路1800、2800的构成不限于图13所示的构成。例如也可以设置并联谐振电路来分别代替串联谐振电路130s、240s。另外,也可以设置串联谐振电路来分别代替并联谐振电路140p、230p。而且,也可以省略匹配电路1800、2800的一方或双方。在省略匹配电路1800的情况下,送电电路110和送电电极120a、120b直接连接。在省略匹配电路2800的情况下,受电电路210和受电电极220a、220b直接连接。在本说明书中,设置了匹配电路1800的构成也符合送电电路110与送电电极120a、120b电连接的构成。同样地,设置了匹配电路2800的构成也符合受电电路210与受电电极220a、220b电连接的构成。
以下,对各构成要素进行更详细地说明。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表示电感器的附图标记L1、L2、L3、L4也用作表示该电感器的电感值的记号。同样地,表示电容器的附图标记C1、C2、C3、C4也用作表示该电容器的电容值的记号。另外,将电感器L1和L2的耦合系数的值表示为K1,将电感器L3和L4的耦合系数的值表示为K2。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送电电路110的构成例的图。在该例子中,送电电路110具有包括4个开关元件的全桥型的逆变电路、以及控制电路112。各开关元件可以由例如IGBT或MOSFET等晶体管构成。控制电路112具有:用于输出控制各开关元件的导通和非导通的状态的控制信号的栅驱动器;以及向栅驱动器输出控制信号的处理器。处理器可以是例如微控制单元(MCU)中的CPU。也可以采用半桥型的逆变电路或E级等其它的振荡电路来代替图14所示的全桥型的逆变电路。
送电电路110也可以具有通信用的调制解调电路、测电压、电流等的各种传感器。在具有通信用的调制解调电路的情况下,能够与交流电力重叠地将数据发送给受电装置200。本公开也包括并非以电力传送的目的而是以发送数据的目的将微弱的脉冲信号等交流信号发送给受电装置200的形态。在这样的形态下,也可以说传送微弱的电力,所以,传送微弱的交流信号也包含于“送电”或“电力传送”的概念中。另外,这样的微弱的交流信号也包含于“交流电力”的概念中。
图15是示意性地示出受电电路210的构成例的图。在该例子中,受电电路210是包括二极管电桥和平滑电容器的全波整流电路。受电电路210也可以具有其它整流器的构成。受电电路210除了整流电路以外,还可以包括恒压/恒流控制电路、通信用的调制解调电路等各种电路。受电电路210将接收到的交流能量转换成负载330可利用的直流能量。测定从串联谐振电路240s输出的电压、电流等的各种传感器也可以包含于受电电路210中。
串联谐振电路130s、并联谐振电路140p、并联谐振电路230p、串联谐振电路240s中的各线圈可以是例如形成于电路基板上的平面线圈或层叠线圈、或者采用了铜线、利兹线或绞合线等的绕线线圈。串联谐振电路130s、并联谐振电路140p、并联谐振电路230p、串联谐振电路240s中的各电容器能够利用例如具有片状或线状的所有类型的电容器。也可以是使隔着空气的两个配线间的电容作为各电容器发挥作用。也可以用各线圈所具有的自谐振特性来代替这些电容器。
直流电源310也可以是例如商用电源、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电源、高电容的电容器(例如双电荷层电容器)、与商用电源相连的电压转换器等任意的电源。
串联谐振电路130s、并联谐振电路140p、并联谐振电路230p、串联谐振电路240s的谐振频率f0典型地是被设定为与电力传送时的传送频率f一致。串联谐振电路130s、并联谐振电路140p、并联谐振电路230p、串联谐振电路240s各自的谐振频率f0也可以是不与传送频率f严格地一致。各谐振频率f0还可以被设定为例如传送频率f的50~150%左右的范围内的值。电力传送的频率f可以被设定为例如50Hz~300GHz,在某例中为20kHz~10GHz,在另一例子中为20kHz~20MHz,在又一例子中为20kHz~1MHz。
在本实施方式中,送电电极120a、120b与受电电极220a、220b之间是空隙,其距离比较长(例如5mm至20mm左右)。因此,电极间的电容Cm1、Cm2非常小,送电电极120a、120b以及受电电极220a、220b的阻抗非常高(例如为几kΩ左右)。而与之相对地,送电电路110和受电电路210的阻抗低至为例如几Ω左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靠近送电电极120a、120b和受电电极220a、220b的一侧分别配置着并联谐振电路140p、230p,在靠近送电电路110和受电电路210的一侧分别配置着串联谐振电路130s、240s。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容易进行阻抗的匹配。串联谐振电路在谐振时阻抗为零(0),所以,适于与低阻抗的匹配。另一方面,并联谐振电路在谐振时阻抗无限大,所以,适于与高阻抗的匹配。因此,如图13所示的构成那样,通过在低阻抗的电源侧配置串联谐振电路而在高阻抗的电极侧配置并联谐振电路,能够容易实现阻抗匹配。同样地,通过在电极侧配置并联谐振电路而在负载侧配置串联谐振电路,能够易于实现受电装置200中的阻抗匹配。
此外,上述那样的非对称的谐振电路的构成并非是必需的要件。例如,在缩短送电电极120a、120b与受电电极220a、220b的距离、或在它们之间配置电介体的构成中,电极的阻抗变低,从而无需设为非对称的谐振电路的构成。另外,在没有阻抗匹配的问题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匹配电路1800、2800自身。
本发明者们通过模拟解析而求出对图13所示无线电力传送系统分别适用了图11A至图11C所示的3个构成的情况下的传送效率。在图11A至图11C的各构成中,求出传送效率最高的电路常数,并比较采用该电路常数来进行电力传送时的传送效率。解析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构成 最大传送效率(%) 效率变化量
图11A 88.5 -
图11B 82.5 -6.0%
图11C 87.6 -0.9%
在表2中,效率降低量表示以图11A的构成为基准时的最大传送效率的变化量。最大传送效率是在图11A至图11C的各构成中采用了传送效率最高的电路常数时的传送效率。在各构成中使用的电路常数如下表3所示。
[表3]
构成 C1 L1 K1 L2 C2 C3 L3 K2 L4 C4
图11A 29,000 3 0.7 285 120 40 285 0.8 28 3,000
图11B 5,783 9 0.8 109 0 69 285 0.8 30 2,407
图11C 28,000 3 0.7 280 98 55 285 0.8 29 2,831
在表3中,电容值的单位是pF,电感值的单位是μH。传送频率为490kHz,负载值为40Ω。
从表2的结果可以确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与图11B的构成相比,能够抑制传送效率的降低。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装置,不仅能够抑制第1和第2送电电极120a、120b之间的泄漏电场,还能抑制2个间隙180a、180b附近的泄漏电场。而且,能够减小在送电电极120a、120b之间产生的电容。结果,既能够维持基于电场耦合方式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传送效率,又能提高安全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两层的屏蔽件构成,其中,第2屏蔽件的单侧的部分160a、160b分别被分割成三份,第3屏蔽件170覆盖它们的间隙。本公开不限于这样的构成。也可以是例如图16所示那样的构成。在图16的例子中,第2屏蔽件160的单侧的部分被分割成五份。第3屏蔽件170的单侧的部分被分割成分别覆盖第2屏蔽件160中的4个间隙的4个部分。在覆盖这4个部分之间的3个部位的间隙的位置,配置着其它屏蔽件172。也可以如该例子那样采用3层或4层以上的屏蔽件构成。也就是说,可以增加第2屏蔽件160和第3屏蔽件170的分割数量并增加在其上重叠的导电性屏蔽件的数量。在这样的构成中,也能够获得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2)
图17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构成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装置还具有在第2方向的反方向(-Z方向)上与第1和第2送电电极120a、120b分开地配置的导电性的第4屏蔽件660。单个第4屏蔽件660在送电电极120a、120b的下侧覆盖2个间隙180a、180b双方。在此,“下侧”意味着配置着受电电极220a、220b一侧的相反侧。除此以外的方面与实施方式1相同。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设置第4屏蔽件660,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减小下侧的泄漏电场。
第4屏蔽件660也可以仅覆盖间隙180a、180b的一方。在此情况下,也能够获得减小一方的间隙的下部的泄漏电场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送电电极120a、120b以及第1屏蔽件150的上侧和下侧双方配置导电性的屏蔽件。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进一步减小泄漏电场。通过在间隙180a、180b之下配置第4屏蔽件660,能够抑制电极的阻抗因存在于地面之下的金属等的影响而变化的问题。而且,也能够减少对存在于地面之下的动物等的影响。
(实施方式3)
图18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的构成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装置也还具有在第2方向的反方向(-Z方向)上与第1和第2送电电极120a、120b分开地配置的导电性的第4屏蔽件660。第4屏蔽件660被分割为覆盖第1间隙180a的部分660a、以及覆盖第2间隙180b的部分660b。除此以外的方面与实施方式1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4屏蔽件660具有分别覆盖间隙180a、180b的2个部分660a、660b。第4屏蔽件660也可以仅具有2个部分660a、660b的一方。在此情况下,也能够减小一方的间隙的下部的泄漏电场。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送电电极120a、120b以及第1屏蔽件150的上侧和下侧双方配置导电性的屏蔽件。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进一步减小泄漏电场。而且,与实施方式2的构成相比,能够减小在送电电极120a、120b间产生的电容。通过在间隙180a、180b之下配置第4屏蔽件的部分660a、660b,能够抑制电极的阻抗因存在于地面之下的金属等的影响而变化的问题。而且,也能够减少对存在于地面之下的动物等的影响。
(实施方式4)
图19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中的构成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3的构成相比,第4屏蔽件的各部分660a、660b被分割为3个部分,还配置着覆盖这些部分之间的间隙的第5屏蔽件670。除此以外的方面与实施方式3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装置100在送电电极的下侧具有导电性的第4屏蔽件660和导电性的第5屏蔽件670。第4屏蔽件660包括在第1方向(X方向)排列的6个部分。6个部分是第7部分660a1、第8部分660a2、第9部分660a3、第10部分660b1、第11部分660b2、第12部分660b3。第7部分660a1覆盖第1间隙180a。第8部分660a2与第7部分660a1隔开第7间隙690a1并与第1送电电极120a相对向。第9部分660a3与第7部分660a1隔开第8间隙690a2并与第1屏蔽件150相对向。第10部分660b1覆盖第2间隙180b。第11部分660b2与第10部分660b1隔开第9间隙690b1并与第2送电电极120b相对向。第12部分660b3与第10部分660b1隔开第10间隙690b2并与第1屏蔽件150相对向。
第5屏蔽件670在第2方向的反方向(-Z方向)上与第4屏蔽件660分开地配置。第5屏蔽件670包括分别覆盖间隙690a1、690a2、690b1、690b2的4个分开的部分670a1、670a2、670b1、670b2。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4屏蔽件660和第5屏蔽件670的构成是相对于通过送电电极120a、120b的中心的与XY平面平行的平面,与第2屏蔽件160和第3屏蔽件170对称地配置的构成。
通过这样的构成,与图18所示的实施方式3的构成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小送电电极间的电容成分。通过在间隙180a、180b之下也配置屏蔽件660、670,能够抑制电极的阻抗因存在于地面之下的金属等的影响而变化的问题。另外,也能够减少对存在于地面之下的动物等的影响。
(其它实施方式)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送电电极120a、120b、第1屏蔽件150、第2屏蔽件160的各部分、第3屏蔽件170的各部分、第4屏蔽件660的各部分、以及第5屏蔽件670的各部分均为平板状,但也可以具有其它形状。例如各电极或各屏蔽件可以具有曲面状的形状或是具有凹凸的形状。各电极和各屏蔽件不必非得沿着地板或地面配置,也可以相对于地板或地面倾斜。
也可以将与图16所示的构成中的屏蔽件160、170、172等同的屏蔽件构造设置于送电电极120a、120b的下部。例如也可以采用图20所示那样的屏蔽件构造。在图20所示的构成中,送电装置在上侧具有屏蔽件160、170、172,在下侧具有屏蔽件660、670、672。上侧的屏蔽件160、170、172和下侧的屏蔽件660、670、672相对于铺设了送电电极120a、120b的面对称地配置。根据这样的构成,既能够抑制传送效率的降低,又能够进一步减小泄漏电场。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1~4中,第2屏蔽件160包括6个部分。在图2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2屏蔽件160包括10个部分。但是,第2屏蔽件160只要包括至少3个部分即可。至少3个部分包括如下即可:覆盖第1间隙180a或第2间隙180b的第1部分;与第1部分隔开第3间隙并与第1送电电极120a或第2送电电极120b相对向的第2部分;以及与第1部分隔开第4间隙并与第1屏蔽件150相对向的第3部分。第3屏蔽件170包括在X方向排列的4个或8个部分并非是必需的要件。第3屏蔽件170只要覆盖第2屏蔽件160中的第3间隙和第4间隙的至少一方即可。例如也可以采用图21A至图21D所示的构成。同样的构成对于送电电极120a、120b的下部的第4屏蔽件660和第5屏蔽件670也能够适用。
如上所述,本公开包括以下的项目所记载的送电装置和无线电力传送系统。
[项目1]
一种送电装置,具有:
第1送电电极,该第1送电电极具有平面状的表面;
第2送电电极,该第2送电电极在沿着所述第1送电电极的所述表面的第1方向上与所述第1送电电极分开地配置,并具有平面状的表面;
送电电路,该送电电路与所述第1和第2送电电极电连接,并向所述第1和第2送电电极输出交流电力;
导电性的第1屏蔽件,该第1屏蔽件在所述第1送电电极与所述第2送电电极之间,与所述第1送电电极和所述第2送电电极分别隔开间隙地配置;
导电性的第2屏蔽件,该第2屏蔽件在与所述第1送电电极的所述表面垂直的第2方向上与所述第1和第2送电电极分开地配置,并覆盖所述第1送电电极与所述第1屏蔽件之间的第1间隙、以及所述第2送电电极与所述第1屏蔽件之间的第2间隙的至少一方,该第2屏蔽件包括在所述第1方向排列的至少3个部分,所述至少3个部分包括覆盖所述第1或第2间隙的第1部分、与所述第1部分隔开第3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1或第2送电电极相对向的第2部分、以及与所述第1部分隔开第4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1屏蔽件相对向的第3部分;以及
导电性的第3屏蔽件,该第3屏蔽件在所述第2方向上与所述第2屏蔽件分开地配置,并覆盖所述第3间隙和所述第4间隙的至少一方。
[项目2]
如项目1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所述第1送电电极和所述第2送电电极沿着与所述第1和第2方向双方垂直的第3方向延伸。
[项目3]
如项目2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所述第1屏蔽件、所述第2屏蔽件和所述第3屏蔽件的至少1个沿着所述第3方向延伸。
[项目4]
如项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所述第1送电电极的所述表面和所述第2送电电极的所述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项目5]
如项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所述第2屏蔽件覆盖所述第1间隙和所述第2间隙双方。
[项目6]
如项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
所述第2屏蔽件包括在所述第1方向排列的至少6个部分;
所述至少6个部分包括所述第1部分、所述第2部分、所述第3部分、第4部分、第5部分、以及第6部分;
所述第1部分覆盖所述第1间隙;
所述第2部分与所述第1部分隔开所述第3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1送电电极相对向;
所述第3部分与所述第1部分隔开所述第4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1屏蔽件相对向;
所述第4部分覆盖所述第2间隙;
所述第5部分与所述第4部分隔开第5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2送电电极相对向;
所述第6部分与所述第4部分隔开第6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1屏蔽件相对向;
所述第3屏蔽件包括分别覆盖所述第3至第6间隙的4个分开的部分。
[项目7]
如项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
所述送电装置还具有导电性的第4屏蔽件,该第4屏蔽件在与所述第2方向的反方向上与所述第1和第2送电电极分开地配置,覆盖所述第1和第2间隙的至少一方。
[项目8]
如项目7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
所述第4屏蔽件包括覆盖所述第1间隙的部分、以及覆盖所述第2间隙的部分。
[项目9]
如项目7或8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
所述第4屏蔽件包括在所述第1方向排列的至少6个部分。
所述至少6个部分包括:
覆盖所述第1间隙的第7部分;
与所述第7部分隔开第7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1送电电极相对向的第8部分;
与所述第7部分隔开第8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1屏蔽件相对向的第9部分;
覆盖所述第2间隙的第10部分;
与所述第10部分隔开第9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2送电电极相对向的第11部分;以及
与所述第10部分隔开第10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1屏蔽件相对向的第12部分;
所述送电装置还具有导电性的第5屏蔽件,该第5屏蔽件在所述第2方向的反方向上与所述第4屏蔽件分开地配置,包括分别覆盖所述第7至第10间隙的4个分开的部分。
[项目10]
一种无线电力传送系统,具有项目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送电装置、以及受电装置,
所述受电装置具有:
第1受电电极,该第1受电电极在与所述第1送电电极相对向时,与所述第1送电电极之间形成电容耦合;以及
第2受电电极,该第2受电电极在与所述第2送电电极相对向时,与所述第2送电电极之间形成电容耦合;
经由所述2个电容耦合以非接触的方式从所述送电装置向所述受电装置传送所述交流电力。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技术能够利用于由电力驱动的任意的设备。例如能够利用于在工厂中使用的无人搬运车(AGV)等搬运机器人或电动车辆。
【附图标记说明】
10 搬运机器人
30 地面
100 送电装置
110 送电电路
120a,120b 送电电极
130s 串联谐振电路
140p 并联谐振电路
150 第1屏蔽件
160,160a,160b 第2屏蔽件
160a1~160a3,160b1~160b3 第2屏蔽件
170,170a,170b 第3屏蔽件
170a1,170a2,170b1,170b2 第3屏蔽件
180a,180b 间隙
190a,190b 间隙
1800 匹配电路
190,190a,190b 第3屏蔽件
200 受电装置
210 受电电路
220a,220b 受电电极
230p 并联谐振电路
240s 串联谐振电路
2800 匹配电路
310 直流电源
330 负载

Claims (10)

1.一种送电装置,具有:
第1送电电极,该第1送电电极具有平面状的表面;
第2送电电极,该第2送电电极在沿着所述第1送电电极的所述表面的第1方向,与所述第1送电电极分开地配置,并具有平面状的表面;
送电电路,该送电电路与所述第1和第2送电电极电连接,并向所述第1和第2送电电极输出交流电力;
导电性的第1屏蔽件,该第1屏蔽件在所述第1送电电极与所述第2送电电极之间,与所述第1送电电极和所述第2送电电极分别隔开间隙地配置;
导电性的第2屏蔽件,该第2屏蔽件在与所述第1送电电极的所述表面垂直的第2方向上与所述第1和第2送电电极分开地配置,并覆盖所述第1送电电极与所述第1屏蔽件之间的第1间隙、以及所述第2送电电极与所述第1屏蔽件之间的第2间隙的至少一方,该第2屏蔽件包括在所述第1方向排列的至少3个部分,所述至少3个部分包括覆盖所述第1或第2间隙的第1部分、与所述第1部分隔开第3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1或第2送电电极相对向的第2部分、以及与所述第1部分隔开第4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1屏蔽件相对向的第3部分;以及
导电性的第3屏蔽件,该第3屏蔽件在所述第2方向上与所述第2屏蔽件分开地配置,并覆盖所述第3间隙和所述第4间隙的至少一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第1送电电极和所述第2送电电极沿着与所述第1和第2方向双方垂直的第3方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第1屏蔽件、所述第2屏蔽件和所述第3屏蔽件的至少1个沿着所述第3方向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第1送电电极的所述表面和所述第2送电电极的所述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第2屏蔽件覆盖所述第1间隙和所述第2间隙双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第2屏蔽件包括在所述第1方向排列的至少6个部分;
所述至少6个部分包括所述第1部分、所述第2部分、所述第3部分、第4部分、第5部分、以及第6部分;
所述第1部分覆盖所述第1间隙;
所述第2部分与所述第1部分隔开所述第3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1送电电极相对向;
所述第3部分与所述第1部分隔开所述第4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1屏蔽件相对向;
所述第4部分覆盖所述第2间隙;
所述第5部分与所述第4部分隔开第5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2送电电极相对向;
所述第6部分与所述第4部分隔开第6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1屏蔽件相对向;
所述第3屏蔽件包括分别覆盖所述第3至第6间隙的4个分开的部分。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送电装置还具有导电性的第4屏蔽件,该第4屏蔽件在与所述第2方向的反方向上与所述第1和第2送电电极分开地配置,该第4屏蔽件覆盖所述第1和第2间隙的至少一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第4屏蔽件包括覆盖所述第1间隙的部分、以及覆盖所述第2间隙的部分。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第4屏蔽件包括在所述第1方向排列的至少6个部分,
所述至少6个部分包括:
覆盖所述第1间隙的第7部分;
与所述第7部分隔开第7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1送电电极相对向的第8部分;
与所述第7部分隔开第8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1屏蔽件相对向的第9部分;
覆盖所述第2间隙的第10部分;
与所述第10部分隔开第9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2送电电极相对向的第11部分;以及
与所述第10部分隔开第10间隙地配置并与所述第1屏蔽件相对向的第12部分;
所述送电装置还具有导电性的第5屏蔽件,该第5屏蔽件在所述第2方向的反方向上与所述第4屏蔽件分开地配置,该第5屏蔽件包括分别覆盖所述第7至第10间隙的4个分开的部分。
10.一种无线电力传送系统,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电装置、以及受电装置,
所述受电装置具有:
第1受电电极,该第1受电电极在与所述第1送电电极相对向时,在与所述第1送电电极之间形成电容耦合;以及
第2受电电极,该第2受电电极在与所述第2送电电极相对向时,在与所述第2送电电极之间形成电容耦合;
经由所述2个电容耦合以非接触的方式从所述送电装置向所述受电装置传送所述交流电力。
CN201780001263.6A 2017-03-24 2017-06-12 送电装置和无线电力传送系统 Active CN1090756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58686A JP6817604B2 (ja) 2017-03-24 2017-03-24 送電装置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2017-058686 2017-03-24
PCT/JP2017/021581 WO2018173308A1 (ja) 2017-03-24 2017-06-12 送電装置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5610A CN109075610A (zh) 2018-12-21
CN109075610B true CN109075610B (zh) 2022-11-18

Family

ID=63584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1263.6A Active CN109075610B (zh) 2017-03-24 2017-06-12 送电装置和无线电力传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605791B1 (zh)
JP (1) JP6817604B2 (zh)
CN (1) CN109075610B (zh)
WO (1) WO20181733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R201820812A2 (tr) * 2018-12-27 2019-02-21 Izmir Yueksek Teknoloji Enstituesue Rayli taşima si̇stemleri̇nde kullanilmaya yöneli̇k güç transfer yöntemi̇
JP7203332B2 (ja) * 2019-10-25 2023-01-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89520A (ja) * 2007-09-28 2009-04-23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CN103733533A (zh) * 2011-08-16 2014-04-16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用于电容性无线供电系统中的高效电力传输的技术
CN105393424A (zh) * 2013-07-11 2016-03-09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具有增加的效率的电容性供电系统
JP5983905B2 (ja) * 2014-06-03 2016-09-0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106208399A (zh) * 2014-09-11 2016-12-0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无线电力接收器和包括该无线电力接收器的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87317A1 (ja) * 2009-01-30 2010-08-0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非接触型受電装置
DE102009003846A1 (de) * 2009-04-29 2010-11-04 Weidmüller Interface GmbH & Co. KG System zur berührungslosen Energie- und Datenversorgung von Busteilnehmermodulen
WO2010150317A1 (en) * 2009-06-25 2010-12-29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ower transfer system and noncontact charging device
JP5672898B2 (ja) * 2010-09-27 2015-02-1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5777139B2 (ja) * 2011-02-23 2015-09-09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車両給電装置及び車両給電方法
CN103827996B (zh) * 2011-09-28 2016-12-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受电装置、送电装置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GB2509030B (en) * 2011-10-12 2016-06-22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WO2014006895A1 (ja) * 2012-07-05 2014-01-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伝送装置、無線電力送電装置および受電装置
WO2014112639A1 (ja) * 2013-01-21 2014-07-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6155033B2 (ja) * 2013-01-31 2017-06-28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ワイヤレス給電装置
WO2014174722A1 (ja) * 2013-04-26 2014-10-3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6478758B2 (ja) * 2015-03-27 2019-03-06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充電システム、充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89520A (ja) * 2007-09-28 2009-04-23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CN103733533A (zh) * 2011-08-16 2014-04-16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用于电容性无线供电系统中的高效电力传输的技术
CN105393424A (zh) * 2013-07-11 2016-03-09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具有增加的效率的电容性供电系统
JP5983905B2 (ja) * 2014-06-03 2016-09-0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106208399A (zh) * 2014-09-11 2016-12-0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无线电力接收器和包括该无线电力接收器的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5610A (zh) 2018-12-21
JP2018164322A (ja) 2018-10-18
JP6817604B2 (ja) 2021-01-20
WO2018173308A1 (ja) 2018-09-27
EP3605791A4 (en) 2020-02-05
EP3605791B1 (en) 2021-02-17
EP3605791A1 (en) 2020-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40049B (zh) 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及送电装置
JP5592124B2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
KR101230211B1 (ko) 자계 공명 방식의 비접촉 급전장치
WO2017056343A1 (ja)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送電装置
US10530193B2 (en) Passive magnetic field attenuation
CN104008846A (zh) 可变螺距螺旋形线圈
WO2019189578A1 (ja) 電極ユニット、送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EP3432442A1 (en) Electrode unit,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power receiv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vehicle,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N109075610B (zh) 送电装置和无线电力传送系统
CN108574327B (zh) 线圈单元、无线供电装置、无线受电装置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JP2019009981A (ja)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送電装置、および受電装置
JP7304530B2 (ja) 送電モジュール、受電モジュール、送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2019176621A (ja) 電極ユニット、送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20140175906A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JP2019176697A (ja) 電極ユニット、送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2019068681A (ja) 送電装置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10291080B2 (en)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wireless electric power transfer system
JP7203332B2 (ja)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6040510B2 (ja)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WO2019189374A1 (ja) 送電モジュール、送電装置、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2013017347A (ja) 非接触給電用電力供給装置及び電源高調波の低減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