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117C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身罩安装构造 - Google Patents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身罩安装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117C
CN1090117C CN99110433A CN99110433A CN1090117C CN 1090117 C CN1090117 C CN 1090117C CN 99110433 A CN99110433 A CN 99110433A CN 99110433 A CN99110433 A CN 99110433A CN 1090117 C CN1090117 C CN 109011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seat
containing box
body cover
mount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91104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05916A (zh
Inventor
杉谷启安
渡边成司
石川明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059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059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11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11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小型摩托车型的车身罩的安装构造,它装卸容易、并且难于无意地被卸下。收纳箱开口缘部设有凸缘部95,其上端面为平面,并在适当地方形成沟96。在凸缘部95上面搭乘着使左后部罩18的上缘部略成水平向内侧弯曲形成的平坦部93,由此,使一体向下方突出的突部94与沟96沿上下方向结合。而后,关上座,以构成座的一部分的座下罩16的周缘部100覆盖平坦部93的上面,如锁定座,则不会取下左后部罩18。另外,如打开座,借仅将左后部罩18向上方错动,即可简单取下。

Description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身罩安装构造
本发明涉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身后部的车身罩安装构造。
具有收纳箱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已为公知,如日本专利实公平3-43911号。在这样的车辆中,将包含有收纳箱的车身后部的周围以车身罩覆盖起来;同时,该车身罩的上端部因末端处理关系而重合于形成于收纳箱开口部周围的凸缘部下方。
但是,上述构造,在维护等的情况下,如要取下车身罩,首先必须从支承着收纳箱的车身构架上取下,作业量增大。因此,本申请发明的目的即在于提供这样的车身罩安装构造:维护时可简单取下,而且难以无意地被取下。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申请发明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身罩安装构造,是在设于前轮与后轮间的低地板式台面的后方设置向上方开口的收纳箱,由车座可自由开关其开口部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身罩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收纳箱的上端部由车座覆盖的部分上搭乘、安装着车身罩的上端部,在车座覆盖着该安装部。这时,可将上述收纳箱与车身罩的安装也可做成由凹凸部沿上下方向进行结合的安装形式。
由于在收纳箱的上端部由座覆盖的部分上搭乘、安装车身罩的上端部,通过打开车座,不需从车身构架取下收纳箱,即可取下车身罩。另外,在关闭座的情况下,只要不打开车座,就不能取下车身罩,而且,由于在一般市售的这种车辆上,设有座锁,所以车座也不会无意被打开。
因此,可以得到在维护时容易取下车身罩,可提高维护性能,而在不想取下时,则难于简单取下的车身罩安装构造。
另外,如将收纳箱与车身罩的安装做成凹凸部沿上下方向的结合,侧仅由将车身罩沿上下方向错动,即可简单进行装拆。
图1是本实施例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整体侧视图;图2是车身罩类等的分解图;图3是车身后部的车身罩侧视图;图4是收纳箱与后挡泥板俯视图;图5是图4的5-5剖面图;图6是收纳箱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车座承接架罩(シ-トキャッチカバ-)安装状态的要部平面图;图8是车座承接架安装状态的要部剖面图;图9是图7的9-9剖面图;图10是图3的10-10剖面图;图11是图3的X向视图;图12是图3的12-12剖面图;图13是表示图12的变形例的图,图14是后部收纳构造的其他实施例图。
以下,借附图说明一实施例。图1是本实施例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整体侧视图;图2是车身罩类等的分解图;图3是车身后部的车身罩侧视图;图4是收纳箱与后档泥板的俯视图;图5是图4的5-5剖面图;图6是收纳箱立体图;图7是表示车座承接架罩安装状态的要部平面图;图8是车座承接架安装状态要部剖面图;图9是图7的9-9部面图;图10是图3的10-10剖面图;图11是图3的X向视图;图12是图3的12-12剖面图。
首先,由图1来说明小型摩托车型车辆整体的概略构造,图中符号1是前轮,2是头管,3是转向杆,4是手柄,5是从头管2沿车身中心向斜下方地向后方延伸的主构架,6是左右一对设置的后构架,7是摇摆式动力部件,8是后轮,9是后缓冲器,10是可收纳头盔等的大容积收纳箱,11是车座,12是把手,13是后挡泥板。
由主构架5与后部构架6构成的车身构架,从主构架5的后部直到后部构架6的前部的部分形成鞍部,在该部分上设置有低地板式台面14;同时,在其下方,由后部构架6支承着燃料箱15。
低地板式台面14的后方是车身后部,该部分的车身罩,也如图2所示,它具有:设在车座11的下方的、覆盖着收纳箱10的上部的车座下罩16;覆盖收纳箱10前方的前部罩17;覆盖车身左侧的左后部罩18;覆盖车身右侧的右后部罩19;中央罩20。
图2中的符号21是前罩;22是左右前挡泥板罩;23是护腿板;24是手柄罩;25是台面下罩。
下边,说明车身后部的收纳构造。如图3所示,收纳箱10由座11与各车身罩(16,17,18,19,20)覆盖着,收纳箱10的形状,在图4~图6中表示得最为清楚。
图4示出了将后挡泥板13一体装于去除了车座承接架和车座承接架罩的收纳箱10上的状态;图5示出了它们在后部构架6上安装的情况。
如前述各图所示,收纳箱10一体设置着向上方开口的本体部30、和从该本体部30后部向后方延长的后方延长部31;而后方延长部31由向上方开口的前部32与在其后方向下方开口的后部33所构成;后部33的开口部在其下方由后挡泥板13的前部34覆盖着。
由后部33与后挡泥板13的前部34所围成的空间形成了辅机收纳空间35。在这里,收纳了作为辅机一侧的油箱36。在油箱36的前部形成的给油口37,向形成于前部32的后部侧方的开口部38的上方突出着。
前部32是搭板状地形成在本体部30的后部的部分,在其车宽方向两侧设有车座承接架的螺栓通孔40,两螺栓通孔40间形成了高些的后缓冲器安装部41、低些的电池收纳部42。
在前部32的后部中央与后部33的后端部左右2处共3个地方,设有后挡泥板13的连结部43a、43b,用小螺钉44将其与后挡泥板13固结为一体(图5)。
在后部33的中央部,在前侧左右两处与后侧中央一处共设3处开口部45,利用该开口部安装着把手12。
如图5所示,本体部30的底部46向斜上方往后方延伸,在其前端部设有安装部47,由螺栓48固接于设在后部构架6的支撑49上的螺母上。
底部46的后部在前部32的下方形成向上凸起的台阶部,在这里收容了在左右后部构架6的后端部6b附近间形成的横板50。横板50架设于该左右后部构架6间。
在后部33的中央部内侧抵接着托架52,由螺钉53将其安装到后部33上,同时,对应开口部45共有3处的一体设置的套环54嵌合于开口部45内,在这里,将把手12与中央罩20固结在一起。
后侧连结部43b,从后部33上一体地形成向后方突出的突起部,在此处重叠上将和后挡泥板13一体形成的后部壁55的上端向前方弯曲而形成的止动部56,以螺钉44将其和连结部43b固结在一起。
后挡泥板13的前部34形成为向上开口的箱状,其底部略成水平,在其后部一体向下突出形成安装凸缘57,而且在其近旁形成贯穿孔13b。通过该贯穿孔13b而突出的突部36a与安装凸缘57重合并由螺栓58与螺母59将它们连结为一体,其中突部36a从油箱36的底部向下方一体突出形成。
后挡泥板13的左右两侧前端部,从侧面看(图5)形成了向后向下的台阶部13a(图中车身右侧的台阶部成为下侧而看不到),后部构架6的后端部6b即与该台阶部13a相接近,结果,后部构架6成了位于辅机收纳空间35的前方。
该收纳箱10的整体由树脂形成,因它代替现有车身构架来支承后方延长部31与后挡泥板13的部分,所以需要很高的强度。因此,为取得规定的强度,使用了聚丙烯等热塑性树脂与玻璃长纤维层压出的层片为原材料,经流动成形法被成形。
该流动成型法是这样进行的,例如,将预先针刺加工玻璃长纤维而成的40重量%左右涡旋栅网,和经过了实施耐热、耐气侯处理的60重量%左右的聚丙烯层叠成积层板,将积层板切成规定大小的坯料,把切下的坯料用加热器等加热到比树脂熔点高出200~220℃的程度而使树脂溶融,达到容易流动的状态之后,把加热了的坯料移到金属模具中,立即合模加压,由此成形。
下边来说明关于车座承接架的安装构造。如图5与图7~图9所示,安装在前部32上的车座承接架60成沿车宽方向长的箱状,设于其车宽方向两侧的安装脚61,62成高度不同的状态,分别设有螺栓通孔。
其中安装脚61的螺栓通孔与后缓冲器安装部41上的螺栓通孔40相一致,另一安装脚62向下方延伸,其螺栓通孔与电池收纳部42上的螺栓通孔40相一致,在这里,由螺栓63固结于横板50的螺母51上。从车座承接架60后部两侧延伸出2根支撑64,从此向后方延出支撑64,在此一体设置着螺母65(图5)。
在车座承接架的中央部设置着槽66,使得预选安装于座11的底板车座锁构件67进入槽66,并可由锁定机构68进行锁定。
该锁定机构68,由车座锁钢丝绳69来操作。该车座锁钢丝绳69由露出于中央罩20上部的钥匙辊70(图3)中的钥匙来操作。另外,也可由台锁的操作钢丝绳71来操作。
车座承接架60由车座承接架罩72所覆盖,其上又为座下罩16所覆盖。在车座承接架罩72的前侧下部,向下方突出一体形成爪73,插入形成在电池收纳部42的前缘部上的槽孔74中。
另外,车座承接架罩72的后部,将在车座承接架60后方部分、在车宽方向具有间隔地形成的螺栓通孔与支撑64的螺母65重叠,从上方由螺栓75固结起来,形成为一体(图7)。
在车座承接架罩72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之中,后缓冲器安装部41一侧将螺栓63收纳于其内侧地抵接于后缓冲器安装部41上;其另一侧在电池收纳部42的螺栓63的上方、通过抵接于在前部32的侧端部向上方突出形成的立起部32a上,而在侧方立起部32a、电池收纳部42、安装脚62与车座承接架罩72间形成了封闭空间,利用这个空间,可穿过台锁的操作钢丝绳71。
通过车座承接架60的安装,在车座承接架60与电池收纳部42间形成了比较大的空间76,在该空间76内收纳电池77。
另外,在后缓冲器安装部41下方的横板50上,设有向下方延伸、大致成“コ”字形的托架78,在该托架78上,由螺栓79a与螺母79b安装着后缓冲器9的上端安装部9a。
下边,说明关于车身后部左侧的车身罩的安装构造。省略与左侧构造相同的车身右侧的说明。图3所示的左后部罩18,以前部上下设置的结合部80结合于前部罩17上;在其上部的前部与后部分别设有固结部81a,81b。前侧固结部81a由螺钉固定于前部罩17上;后侧固结部81b用螺钉固定在收纳箱10上。而且,用中间部2处的结合部82结合于收纳箱10上;用后部结合部83结合于中央罩20的侧部上。
再往下部,由在前部向下方突出一体设置的突部84处用螺钉固定于台面14上,而在后部、在与中央罩20的下端侧部重叠的固结部85处用螺钉86相固定结合。
如图10所示,结合部80,具有从左后部罩18的内壁面沿车宽方向向车身内方突出的钩87,其前端结合部88向下弯曲略成钩状,贯穿了重叠于其内侧的前部罩17上形成的槽孔89之后,使左后部罩18向下方错动,由此,前端固结部88结合于槽孔89的下端缘89a。这种构造对上下的结合部都一样。
如图11所示,前侧固结部81a,形成为从左后部罩18的内壁面沿车宽方向向车身内方突出的舌片状,而且,向内敞开的槽90在安装时沿车宽方向长长地被形成着。使该固结部81a与在前部罩17上端后侧部形成的斜面部91(图3)重叠,从斜上方用螺钉固定。
固结部81a相对前部罩17用螺钉固定,可实现前后与上下方向的定位,但不能实现向外侧的定位,该方向的定位由前述结合部80来实现。但,由于在固结部81a的螺钉固定部设有槽90,并且使槽90的方向与左后部罩18的拔摸方向相一致,从而使左后部罩18容易成形。
固结部81b也是同样构造,但由于其安装对象是收纳箱10,与形成于其侧部的螺母部92(见图4)相重叠、从上方以螺钉固定。
图12示出了前部的固结部82,左后部罩18的上部形成了大致水平向车身内方突出的平坦部93,而且在其背侧的一部分上形成了向下方一体突出出来的突部94。
另一方面,收纳箱10的侧部上端形成了厚壁的突缘部95,其上端面形成为平坦面,平坦部93重叠于该平坦面上;同时,在其一部上设置的沟96中结合了突部94。该沟96与收纳箱10的成形同时成形。另外,在突缘部95的上端面内侧一体形成了向上方突出的主壁97。
在突缘部95的上方,重叠着座下罩16的周缘部100,在其背面设有内外保持一定间隔、向下方突出形成的一对肋101、102,肋间形成沟103,沟103中安装着密封构件98。
在该沟103内,形成了连接两肋101、102间的隔壁状的肋104,该肋104的下端部向下方突出的量比内外肋101、102要小些,在其下端部粘结着密封构件98。
这种构造中的凹凸关系也可反过来,如图13所示,在平坦部93一侧设置止动孔105,在突缘部95一侧也可以设置与其相结合的结合突部106也可以。
图14是关于后部收纳构造的其他实施例,后方延长部31兼作后挡泥板地形成着,并且在该后部33上支承着油箱36,该后部33的上部空间成为辅机收纳空间35。
在这种情况下,突起部107从后部33向上方长长地突出着,把手12安装在该突起部上端部上。
下边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效果。由图3与图10~图13等所表明的,为安装构成车身罩一部分的左后部罩18与右后部罩19(下边仅说明左后部罩18,因右后部罩19一样地来实现安装,故省去说明),首先,打开座11,在将右后部罩18从原来的安装位置向上方错动一些的状态下,从收纳箱10的侧方将结合部80的钩子87插入前部罩17的槽孔89中之后,将其整体向下错动。
这样,钩子87的前端结合部88就结合于槽孔89的下端缘89a上;同时,作为左后部罩18的上端部的平坦部93重叠于作为收纳箱10的上端部的凸缘部95上,在其上面开口形成的沟96中结合着结合部82的突部94。
由此,左后部罩18相对收纳箱10在车宽方向被定位,而且,由于前后的固结部81a与81b分别重叠于前部罩17的斜面部91和收纳箱10的螺母部92上,在这些地方,由螺钉分别结合于各自的对应侧构件。
这时,在后部侧,肋状向下方突出的结合部83与在预先安装于后方延长部31上的中央罩20的侧缘部、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的结合孔相结合;而且,后方下部的固结部85由于与设在中央罩20下端部的结合部重叠,所以在这里由螺钉86固定;再将前侧下部的突部84螺钉固定于台面14上。
而后,在关闭车座11时,与车座11的底部成为一体而成为座11的一部分的座下罩16;如图所示,由于其比座11本体部分充分地大,如图12所示,覆盖上凸缘部95上的左后部罩18的安装部,若由车座承接架60锁定的话,而后解锁,只要不打开座11,就不会露出安装部。
从而,如关闭座11并使其被锁定,由于安装部由作为座11的一部分的座下罩16所覆盖而不能取下来,故可以防止在无意取下的状态下而取下左后部罩18。
另一方面,如解锁、打开座11,可使安装部露出,结果,取下各结合部81a、81b的螺钉,且将左后部罩18向上方错动的话,由于解除了结合部80与82的结合,可简单地取下;这时,由于不必将收纳箱10从后部构架6上取下,可提高其维护性能。另外,在下部的各固结部84与85的固结预先解除着。
而且,由于可由结合部80与82实现车宽方向的定位,结合部81a、81b也可以采用设有一端开口的槽90、沿车宽方向不定位的构造,故有利于在后部罩18的成形。
本申请之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作种种变形,如收纳箱与车身罩的安装部虽然是由任何的凹凸部形成上下方向的结合,仅借将车身罩上下方向错动,即可简单上下装拆,这一点是有利的,但由螺钉结合也可以。另外,由于安装部由车座所覆盖,也可以是不具有座下罩的形式的车座。

Claims (2)

1.一种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身罩安装构造,它是在设在前轮与后轮间的低地板式台面的后方设置向上方开口的收纳箱,其开口部由车座自由开关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身罩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收纳箱的上端部由车座覆盖的部分上载置并安装着车身罩的上端部,该安装部由车座覆盖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身罩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收纳箱与车身罩的安装,是由凹凸部所实现的上下方向的结合。
CN99110433A 1998-07-16 1999-07-12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身罩安装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011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36225/98 1998-07-16
JP23622598A JP4077561B2 (ja) 1998-07-16 1998-07-16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取付け構造
JP236225/1998 1998-07-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05916A CN1305916A (zh) 2001-08-01
CN1090117C true CN1090117C (zh) 2002-09-04

Family

ID=16997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91104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0117C (zh) 1998-07-16 1999-07-12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身罩安装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077561B2 (zh)
CN (1) CN1090117C (zh)
IT (1) IT1310101B1 (zh)
TW (1) TW5221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83273B2 (ja) * 2008-03-31 2013-04-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6013245B2 (ja) 2013-03-22 2016-10-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カバー取付構造
WO2021133266A2 (en) * 2019-12-27 2021-07-01 Edison Motor Company Limited Structure for changing bodies of motorcycles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43911Y2 (zh) * 1985-12-28 1991-09-13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43911Y2 (zh) * 1985-12-28 1991-09-13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0033890A (ja) 2000-02-02
IT1310101B1 (it) 2002-02-11
JP4077561B2 (ja) 2008-04-16
ITTO990612A1 (it) 2001-01-13
CN1305916A (zh) 2001-08-01
TW522111B (en) 2003-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565C (zh) 用于电动车辆的电池储存箱保护结构
CN101249857B (zh) 摩托车的前部车身罩结构
AU2004200511B2 (en) Front End Components for a Saddle-type Vehicle
CN100447042C (zh) 鞍乘型车辆
JP596923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ラジエータホース配置構造
EP2703265B1 (en) Saddle type vehicle
EP3048033B1 (en) Storage part structure of saddle-ride-type vehicle
JP591645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ラジエータ用排風構造
EP2703272A1 (en) Storage part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JP592554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US6860359B2 (en) Rear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CN1116190C (zh) 两轮、三轮摩托车的前部存放结构
US6857497B2 (en) Rear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CN101468694A (zh) 摩托车
EP3604096A1 (en) Air cleaner support structure of saddle-type vehicle
CN1096380C (zh) 车身罩安装构造
CN104870302A (zh) 骑乘式车辆
CN1090117C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身罩安装构造
CN100339270C (zh) 小型摩托车式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结构
DE102020106588B4 (de) Befestigungstruktur einer elektrischen komponente für ein sattelsitzfahrzeug
US7243750B2 (en) Two-wheel vehicle with side covers
CN1096981C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座承接架安装构造
CN1096982C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后部收容结构
JP589345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及びラジエータ配置構造
CN1597423A (zh) 载物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0904

Termination date: 201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