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52927A - 一种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52927A
CN108952927A CN201811006187.0A CN201811006187A CN108952927A CN 108952927 A CN108952927 A CN 108952927A CN 201811006187 A CN201811006187 A CN 201811006187A CN 108952927 A CN108952927 A CN 1089529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haft
bevel gear
cavity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0618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达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100618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52927A/zh
Publication of CN1089529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52927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02Pumping cooling-air; Arrangements of cooling-air pumps, e.g. fans or blowers
    • F01P5/04Pump-driv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41/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means for improving conversion of heat or pressure energy into mechanical pow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第一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降温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辅助动力装置,所述降温装置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右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一传动腔,所述发动机右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一传动腔内的转轴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传动腔右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传动腔,本装置可间歇性对发动机进行冷却,同时将冷却产生的热气又转换为辅助动力输出,减少能量损失,效率更高,更节能。

Description

一种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中,发动机可谓是无处不在,无论是汽车,还是很多机械设备等等都会需要发动机,而发动机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面的会产生大量的热,不仅会造成一定的危险,同时还会造成能量损失,因此设计一种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实有必要,本装置可间歇性对发动机进行冷却,同时将冷却产生的热气又转换为辅助动力输出,减少能量损失,效率更高,更节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第一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降温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辅助动力装置,所述降温装置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右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一传动腔,所述发动机右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一传动腔内的转轴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传动腔右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传动腔,所述第一锥齿轮右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二传动腔内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直齿轮,所述第一直齿轮上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二直齿轮,所述第二传动腔左侧内壁内设置有旋转腔,所述第二直齿轮左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旋转腔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左侧内壁内设置有弧形凹槽,所述旋转腔左侧内壁内相连的设置有第一滑动腔,所述第一滑动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传动腔,所述第一滑动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上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三传动腔内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右侧端面下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弧形凹槽内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三传动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四分之一齿轮,所述四分之一齿轮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右端铰链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块上端,所述第三传动腔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于所述第一传动腔上侧的第一升降腔,所述第二直齿轮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一升降块,所述第一升降块右侧端面内固定设置有啮合于所述四分之一齿轮齿轮部分的第一齿条,所述第一升降块内上下贯穿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下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一传动腔内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转轴内设置有开口向上的伸缩腔,所述第一升降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第四传动腔,所述第四传动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三锥齿轮下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伸缩腔内的第三转轴,所述伸缩腔左右两侧内壁内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三转轴左右两端对称且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滑动槽内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三锥齿轮左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四锥齿轮,所述第四传动腔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涡轮腔,所述第四锥齿轮左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涡轮腔内的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上且于所述第一涡轮腔内平均分布且固定设置有第一扇叶。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辅助动力装置包括前后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腔下侧内壁内的第二滑动腔,所述第一升降块下侧端面的前后两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二滑动腔内的第一推块,所述第二滑动腔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升降腔,所述第二升降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二升降块,所述第二升降腔下侧的前后两侧内壁内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有弹簧腔,所述第二升降块下端与所述弹簧腔下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二升降腔下侧内壁内且于所述弹簧腔之间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五传动腔,所述第二升降块下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五传动腔内的转轴可转动的连接有第五锥齿轮,所述第五锥齿轮左侧可转动的设置有第六锥齿轮,所述第五传动腔左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涡轮腔,所述第六锥齿轮左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二涡轮腔内的第五转轴,所述第五转轴上且于所述第二涡轮腔内平均分布且固定设置有第二扇叶,所述第五锥齿轮右侧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七锥齿轮,所述第五传动腔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于外界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七锥齿轮右端固定连接有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并延伸到外界的第六转轴,所述第六转轴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直齿轮右端通过延伸到外界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二皮带轮与所述第一皮带轮之间用皮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皮带轮右端通过转轴将动力输出。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发动机外侧固定设置有降温块,所述降温块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上端连通于所述第一涡轮腔下侧内壁,所述第一涡轮腔上侧内壁通过通道连通于外界,所述降温块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下端连通设置于所述第二涡轮腔的上侧内壁。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滑块上端左右贯穿且开口向上的设置有铰链腔,所述铰链腔前后两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二连杆右端前后贯穿设置有第三滑动腔,所述第一固定轴穿过所述第三滑动腔并滑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三滑动腔内壁。
本方法的具体步骤在于:
首先,发动机启动,进而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轴带动第一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二直齿轮转动,进而带动转盘转动,当转动一定角度后,第一连杆从弧形凹槽的大圆部分移动的小圆部分,此时第一连杆上升,进而带动第一滑块上升,进而带动第二连杆右端上升,此时第二连杆左端带动四分之一齿轮逆时针转动,进而通过齿轮齿条啮合带动第一齿条下降,进而带动第一升降块下降,进而带动第二转轴下降,此时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此时第一锥齿轮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二滑块带动第三转轴转动,进而带动第三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四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四转轴带动第一扇叶转动,进而将冷气通过第一通道吹进降温块内;
其次,在此过程中,第一升降块下降进而带动第一推块下降,当第一推块下端与第二升降块相抵后带动第二升降块克服所述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降,此时第五锥齿轮与第六锥齿轮和第七锥齿轮相啮合,此时降温块内的气体通过第二通道流进第二涡轮腔内,进而带动第二扇叶转动,进而通过第五转轴带动第六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五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七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六转轴带动第一皮带轮转动,进而通过皮带带动第二皮带轮转动,进而实现辅助动力输出;
最终,当转盘旋转到大圆部分在下方时,此时第一连杆又下降到初始位置,此时第一升降块上升到初始位置,进而使本装置恢复到初始位置,进而实现间断冷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本装置进行发动时,发动机启动,进而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轴带动第一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二直齿轮转动,进而带动转盘转动,当转动一定角度后,第一连杆从弧形凹槽的大圆部分移动的小圆部分,此时第一连杆上升,进而带动第一滑块上升,进而带动第二连杆右端上升,此时第二连杆左端带动四分之一齿轮逆时针转动,进而通过齿轮齿条啮合带动第一齿条下降,进而带动第一升降块下降,进而带动第二转轴下降,此时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此时第一锥齿轮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二滑块带动第三转轴转动,进而带动第三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四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四转轴带动第一扇叶转动,进而将冷气通过第一通道吹进降温块内,在此过程中,第一升降块下降进而带动第一推块下降,当第一推块下端与第二升降块相抵后带动第二升降块克服所述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降,此时第五锥齿轮与第六锥齿轮和第七锥齿轮相啮合,此时降温块内的气体通过第二通道流进第二涡轮腔内,进而带动第二扇叶转动,进而通过第五转轴带动第六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五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七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六转轴带动第一皮带轮转动,进而通过皮带带动第二皮带轮转动,进而实现辅助动力输出,当转盘旋转到大圆部分在下方时,此时第一连杆又下降到初始位置,此时第一升降块上升到初始位置,进而使本装置恢复到初始位置,进而实现间断冷却,本装置可间歇性对发动机进行冷却,同时将冷却产生的热气又转换为辅助动力输出,减少能量损失,效率更高,更节能。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B”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第一装置主体11、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内的降温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内的辅助动力装置,所述降温装置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内的发动机12,所述发动机12右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一传动腔13,所述发动机12右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一传动腔13内的转轴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一锥齿轮14,所述第一传动腔13右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传动腔15,所述第一锥齿轮14右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二传动腔15内的第一转轴16,所述第一转轴16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直齿轮17,所述第一直齿轮17上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二直齿轮18,所述第二传动腔15左侧内壁内设置有旋转腔19,所述第二直齿轮18左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旋转腔19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转盘20,所述转盘20左侧内壁内设置有弧形凹槽21,所述旋转腔19左侧内壁内相连的设置有第一滑动腔22,所述第一滑动腔22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传动腔23,所述第一滑动腔22内可滑动的设置有上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三传动腔23内的第一滑块24,所述第一滑块24右侧端面下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弧形凹槽21内的第一连杆25,所述第三传动腔23内可转动的设置有四分之一齿轮26,所述四分之一齿轮26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杆27,所述第二连杆27右端铰链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块24上端,所述第三传动腔23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于所述第一传动腔13上侧的第一升降腔28,所述第二直齿轮18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一升降块29,所述第一升降块29右侧端面内固定设置有啮合于所述四分之一齿轮26齿轮部分的第一齿条30,所述第一升降块29内上下贯穿设置有第一通孔31,所述第一通孔31内可转动的设置有下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一传动腔13内的第二转轴32,所述第二转轴32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46,所述第二转轴32内设置有开口向上的伸缩腔33,所述第一升降腔28上侧内壁内设置有第四传动腔34,所述第四传动腔34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三锥齿轮35,所述第三锥齿轮35下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伸缩腔33内的第三转轴36,所述伸缩腔33左右两侧内壁内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滑动槽37,所述第三转轴36左右两端对称且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滑动槽37内的第二滑块38,所述第三锥齿轮35左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四锥齿轮39,所述第四传动腔34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通孔40,所述第二通孔40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涡轮腔41,所述第四锥齿轮39左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涡轮腔41内的第四转轴42,所述第四转轴42上且于所述第一涡轮腔41内平均分布且固定设置有第一扇叶43。
有益地,所述辅助动力装置包括前后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腔28下侧内壁内的第二滑动腔50,所述第一升降块29下侧端面的前后两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二滑动腔50内的第一推块51,所述第二滑动腔50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升降腔52,所述第二升降腔52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二升降块53,所述第二升降腔52下侧的前后两侧内壁内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有弹簧腔54,所述第二升降块53下端与所述弹簧腔54下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55,所述第二升降腔52下侧内壁内且于所述弹簧腔54之间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五传动腔56,所述第二升降块53下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五传动腔56内的转轴可转动的连接有第五锥齿轮57,所述第五锥齿轮57左侧可转动的设置有第六锥齿轮58,所述第五传动腔56左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涡轮腔59,所述第六锥齿轮58左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二涡轮腔59内的第五转轴60,所述第五转轴60上且于所述第二涡轮腔59内平均分布且固定设置有第二扇叶61,所述第五锥齿轮57右侧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七锥齿轮62,所述第五传动腔56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于外界的第三通孔63,所述第七锥齿轮62右端固定连接有穿过所述第三通孔63并延伸到外界的第六转轴64,所述第六转轴64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65,所述第一直齿轮17右端通过延伸到外界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二皮带轮66,所述第二皮带轮66与所述第一皮带轮65之间用皮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皮带轮66右端通过转轴将动力输出。
有益地,所述发动机12外侧固定设置有降温块67,所述降温块67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通道68,所述第一通道68上端连通于所述第一涡轮腔41下侧内壁,所述第一涡轮腔41上侧内壁通过通道连通于外界,所述降温块67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通道69,所述第二通道69下端连通设置于所述第二涡轮腔59的上侧内壁。
有益地,所述第一滑块24上端左右贯穿且开口向上的设置有铰链腔71,所述铰链腔71前后两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轴72,所述第二连杆27右端前后贯穿设置有第三滑动腔73,所述第一固定轴72穿过所述第三滑动腔73并滑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三滑动腔73内壁。
本方法的具体步骤在于:
首先,发动机12启动,进而带动第一锥齿轮14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轴16带动第一直齿轮17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二直齿轮18转动,进而带动转盘20转动,当转动一定角度后,第一连杆25从弧形凹槽21的大圆部分移动的小圆部分,此时第一连杆25上升,进而带动第一滑块24上升,进而带动第二连杆27右端上升,此时第二连杆27左端带动四分之一齿轮26逆时针转动,进而通过齿轮齿条啮合带动第一齿条30下降,进而带动第一升降块29下降,进而带动第二转轴32下降,此时第二锥齿轮46与第一锥齿轮14相啮合,此时第一锥齿轮14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二锥齿轮46转动,进而通过第二滑块38带动第三转轴36转动,进而带动第三锥齿轮35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四锥齿轮39转动,进而通过第四转轴42带动第一扇叶43转动,进而将冷气通过第一通道68吹进降温块67内;
其次,在此过程中,第一升降块29下降进而带动第一推块51下降,当第一推块51下端与第二升降块53相抵后带动第二升降块53克服所述第一弹簧55的弹力作用下降,此时第五锥齿轮57与第六锥齿轮58和第七锥齿轮62相啮合,此时降温块67内的气体通过第二通道69流进第二涡轮腔59内,进而带动第二扇叶61转动,进而通过第五转轴60带动第六锥齿轮58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五锥齿轮57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七锥齿轮62转动,进而通过第六转轴64带动第一皮带轮65转动,进而通过皮带带动第二皮带轮66转动,进而实现辅助动力输出;
最终,当转盘20旋转到大圆部分在下方时,此时第一连杆25又下降到初始位置,此时第一升降块29上升到初始位置,进而使本装置恢复到初始位置,进而实现间断冷却。
初始状态时,第一升降块29最大限度上升,此时第二锥齿轮46与第一锥齿轮14处于未啮合状态,此时第三转轴36最大限度缩进伸缩腔33内,此时四分之一齿轮26带齿部分下端与第一齿条30相啮合,此时第一滑块24最大限度下降,此时第一连杆25位于转盘20的大圆部分,此时第一推块51最大限度上升,此时第二升降块53最大限度上升,此时第五锥齿轮57与第六锥齿轮58和第七锥齿轮62处于未啮合状态。
通过本装置进行发动时,发动机12启动,进而带动第一锥齿轮14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轴16带动第一直齿轮17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二直齿轮18转动,进而带动转盘20转动,当转动一定角度后,第一连杆25从弧形凹槽21的大圆部分移动的小圆部分,此时第一连杆25上升,进而带动第一滑块24上升,进而带动第二连杆27右端上升,此时第二连杆27左端带动四分之一齿轮26逆时针转动,进而通过齿轮齿条啮合带动第一齿条30下降,进而带动第一升降块29下降,进而带动第二转轴32下降,此时第二锥齿轮46与第一锥齿轮14相啮合,此时第一锥齿轮14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二锥齿轮46转动,进而通过第二滑块38带动第三转轴36转动,进而带动第三锥齿轮35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四锥齿轮39转动,进而通过第四转轴42带动第一扇叶43转动,进而将冷气通过第一通道68吹进降温块67内,在此过程中,第一升降块29下降进而带动第一推块51下降,当第一推块51下端与第二升降块53相抵后带动第二升降块53克服所述第一弹簧55的弹力作用下降,此时第五锥齿轮57与第六锥齿轮58和第七锥齿轮62相啮合,此时降温块67内的气体通过第二通道69流进第二涡轮腔59内,进而带动第二扇叶61转动,进而通过第五转轴60带动第六锥齿轮58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五锥齿轮57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七锥齿轮62转动,进而通过第六转轴64带动第一皮带轮65转动,进而通过皮带带动第二皮带轮66转动,进而实现辅助动力输出,当转盘20旋转到大圆部分在下方时,此时第一连杆25又下降到初始位置,此时第一升降块29上升到初始位置,进而使本装置恢复到初始位置,进而实现间断冷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本装置进行发动时,发动机启动,进而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轴带动第一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二直齿轮转动,进而带动转盘转动,当转动一定角度后,第一连杆从弧形凹槽的大圆部分移动的小圆部分,此时第一连杆上升,进而带动第一滑块上升,进而带动第二连杆右端上升,此时第二连杆左端带动四分之一齿轮逆时针转动,进而通过齿轮齿条啮合带动第一齿条下降,进而带动第一升降块下降,进而带动第二转轴下降,此时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此时第一锥齿轮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二滑块带动第三转轴转动,进而带动第三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四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四转轴带动第一扇叶转动,进而将冷气通过第一通道吹进降温块内,在此过程中,第一升降块下降进而带动第一推块下降,当第一推块下端与第二升降块相抵后带动第二升降块克服所述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降,此时第五锥齿轮与第六锥齿轮和第七锥齿轮相啮合,此时降温块内的气体通过第二通道流进第二涡轮腔内,进而带动第二扇叶转动,进而通过第五转轴带动第六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五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七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六转轴带动第一皮带轮转动,进而通过皮带带动第二皮带轮转动,进而实现辅助动力输出,当转盘旋转到大圆部分在下方时,此时第一连杆又下降到初始位置,此时第一升降块上升到初始位置,进而使本装置恢复到初始位置,进而实现间断冷却,本装置可间歇性对发动机进行冷却,同时将冷却产生的热气又转换为辅助动力输出,减少能量损失,效率更高,更节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4)

1.一种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第一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降温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辅助动力装置,所述降温装置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右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一传动腔,所述发动机右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一传动腔内的转轴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传动腔右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传动腔,所述第一锥齿轮右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二传动腔内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直齿轮,所述第一直齿轮上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二直齿轮,所述第二传动腔左侧内壁内设置有旋转腔,所述第二直齿轮左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旋转腔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左侧内壁内设置有弧形凹槽,所述旋转腔左侧内壁内相连的设置有第一滑动腔,所述第一滑动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传动腔,所述第一滑动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上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三传动腔内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右侧端面下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弧形凹槽内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三传动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四分之一齿轮,所述四分之一齿轮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右端铰链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块上端,所述第三传动腔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于所述第一传动腔上侧的第一升降腔,所述第二直齿轮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一升降块,所述第一升降块右侧端面内固定设置有啮合于所述四分之一齿轮齿轮部分的第一齿条,所述第一升降块内上下贯穿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下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一传动腔内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转轴内设置有开口向上的伸缩腔,所述第一升降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第四传动腔,所述第四传动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三锥齿轮下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伸缩腔内的第三转轴,所述伸缩腔左右两侧内壁内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三转轴左右两端对称且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滑动槽内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三锥齿轮左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四锥齿轮,所述第四传动腔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涡轮腔,所述第四锥齿轮左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涡轮腔内的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上且于所述第一涡轮腔内平均分布且固定设置有第一扇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动力装置包括前后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腔下侧内壁内的第二滑动腔,所述第一升降块下侧端面的前后两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二滑动腔内的第一推块,所述第二滑动腔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升降腔,所述第二升降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二升降块,所述第二升降腔下侧的前后两侧内壁内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有弹簧腔,所述第二升降块下端与所述弹簧腔下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二升降腔下侧内壁内且于所述弹簧腔之间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五传动腔,所述第二升降块下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五传动腔内的转轴可转动的连接有第五锥齿轮,所述第五锥齿轮左侧可转动的设置有第六锥齿轮,所述第五传动腔左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涡轮腔,所述第六锥齿轮左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二涡轮腔内的第五转轴,所述第五转轴上且于所述第二涡轮腔内平均分布且固定设置有第二扇叶,所述第五锥齿轮右侧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七锥齿轮,所述第五传动腔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于外界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七锥齿轮右端固定连接有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并延伸到外界的第六转轴,所述第六转轴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直齿轮右端通过延伸到外界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二皮带轮与所述第一皮带轮之间用皮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皮带轮右端通过转轴将动力输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外侧固定设置有降温块,所述降温块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上端连通于所述第一涡轮腔下侧内壁,所述第一涡轮腔上侧内壁通过通道连通于外界,所述降温块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下端连通设置于所述第二涡轮腔的上侧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块上端左右贯穿且开口向上的设置有铰链腔,所述铰链腔前后两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二连杆右端前后贯穿设置有第三滑动腔,所述第一固定轴穿过所述第三滑动腔并滑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三滑动腔内壁;本方法的具体步骤在于:
首先,发动机启动,进而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轴带动第一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二直齿轮转动,进而带动转盘转动,当转动一定角度后,第一连杆从弧形凹槽的大圆部分移动的小圆部分,此时第一连杆上升,进而带动第一滑块上升,进而带动第二连杆右端上升,此时第二连杆左端带动四分之一齿轮逆时针转动,进而通过齿轮齿条啮合带动第一齿条下降,进而带动第一升降块下降,进而带动第二转轴下降,此时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此时第一锥齿轮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二滑块带动第三转轴转动,进而带动第三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四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四转轴带动第一扇叶转动,进而将冷气通过第一通道吹进降温块内;
其次,在此过程中,第一升降块下降进而带动第一推块下降,当第一推块下端与第二升降块相抵后带动第二升降块克服所述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降,此时第五锥齿轮与第六锥齿轮和第七锥齿轮相啮合,此时降温块内的气体通过第二通道流进第二涡轮腔内,进而带动第二扇叶转动,进而通过第五转轴带动第六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五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七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六转轴带动第一皮带轮转动,进而通过皮带带动第二皮带轮转动,进而实现辅助动力输出;
最终,当转盘旋转到大圆部分在下方时,此时第一连杆又下降到初始位置,此时第一升降块上升到初始位置,进而使本装置恢复到初始位置,进而实现间断冷却。
CN201811006187.0A 2018-08-30 2018-08-30 一种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Withdrawn CN1089529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06187.0A CN108952927A (zh) 2018-08-30 2018-08-30 一种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06187.0A CN108952927A (zh) 2018-08-30 2018-08-30 一种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52927A true CN108952927A (zh) 2018-12-07

Family

ID=64473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06187.0A Withdrawn CN108952927A (zh) 2018-08-30 2018-08-30 一种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5292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08611A (zh) 一种全自动零件组装机及其使用方法
CN108952926A (zh) 一种高效节能的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
CN109128765A (zh) 一种全自动零件组装机
CN109108851A (zh) 轴向排气涡轮机转子的支承系统
CN109057939A (zh) 一种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
CN108825729B (zh) 一种石英锭托举装置的同轴双速减速机
CN108952927A (zh) 一种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9176870A (zh) 一种火花塞及其生产方法
CN109098578A (zh) 一种安全的门窗铰链
CN109274324A (zh) 一种太阳能发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8894921A (zh) 一种节能发动机
CN108952495A (zh) 一种新型旋转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9185364A (zh) 传动轴的停转设备
CN109098550A (zh) 用于自动开关铰链门的装置
CN210371855U (zh) 一种电动车的变速箱
CN109141902A (zh) 一种汽轮机转子
CN108590974A (zh) 一种发动机
CN110469697A (zh) 一种气液两用的多通道阀门
CN109340918A (zh) 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09257052A (zh) 一种信息交互方法和装置
CN109025567A (zh) 一种蓝牙控制的门定位器
CN109109162A (zh) 一种火花塞及其生产装置
CN109094218A (zh) 一种显示打印媒体色彩的打印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9281570A (zh) 一种旋转门驱动装置
CN109209206A (zh) 一种自动可调的板式百叶窗及其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