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08611A - 一种全自动零件组装机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全自动零件组装机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08611A
CN109108611A CN201811288171.3A CN201811288171A CN109108611A CN 109108611 A CN109108611 A CN 109108611A CN 201811288171 A CN201811288171 A CN 201811288171A CN 109108611 A CN109108611 A CN 1091086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chamber
bevel gear
drive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8817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娟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128817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108611A/zh
Publication of CN1091086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08611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19/00Machines for simply fitting together or separating metal parts or objects, or metal and non-metal parts, whether or not involving some deformation; Tools or devices therefor so far a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classes
    • B23P19/001Article feeders for assembling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19/00Machines for simply fitting together or separating metal parts or objects, or metal and non-metal parts, whether or not involving some deformation; Tools or devices therefor so far a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classes
    • B23P19/02Machines for simply fitting together or separating metal parts or objects, or metal and non-metal parts, whether or not involving some deformation; Tools or devices therefor so far a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classes for connecting objects by press fit or for detaching same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自动零件组装机及其使用方法,本方法所使用装置包括第一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切换装置、设置于所述切换装置左侧的放置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切换装置右侧的安装装置,所述切换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切换腔,所述切换腔下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上端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一转盘,所述切换腔下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一凸轮腔,所述第一电机下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一凸轮腔内的转轴动力配合连接有双向凸轮,本装置可进行自动供料,自动安装和自动收集,实现全自动化组装加工,更加快捷方便,同时采用连动的方式,保证在切换过程中,工作的停止,使装置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全自动零件组装机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全自动零件组装机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产品或设备生产的过程中,少不了的就是装配,将各个零件组装 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产品,而在组装过程中,很多都是采用人工组装的方式,对于一些过盈配合的零件,并入环与轴的更是难以进行,不仅效率低,还很危险,因此,急需一种全自动零件组装机及其使用方法,本装置可进行自动供料,自动安装和自动收集,实现全自动化组装加工,更加快捷方便,同时采用连动的方式,保证在切换过程中,工作的停止,使装置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零件组装机及其使用方法,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全自动零件组装机及其使用方法,本方法所使用装置包括第一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切换装置、设置于所述切换装置左侧的放置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切换装置右侧的安装装置,所述切换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切换腔,所述切换腔下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上端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一转盘,所述切换腔下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一凸轮腔,所述第一电机下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一凸轮腔内的转轴动力配合连接有双向凸轮,所述第一凸轮腔下侧内壁内左右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导滑腔,所述第一导滑腔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设置有第一滑动腔,所述第一滑动腔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左右两端对称且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内设置有开口向远离中心方向的键槽孔,所述第一滑动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上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凸轮腔内的推杆,所述推杆靠近中心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滑腔靠近中心一侧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滑块内左右贯穿且可转动的设置有花键轴,所述花键轴靠近所述第二电机一端延伸通入所述键槽孔内,左侧的所述花键轴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直齿轮,所述第一直齿轮左侧相啮合的设置有内齿轮,所述第一滑动腔左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一传动腔,所述内齿轮左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传动腔内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上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连接于所述放置装置,右侧的所述花键轴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三锥齿轮后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四锥齿轮,所述第四锥齿轮连接于所述装配装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放置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腔上侧内壁内的第二传动腔,所述第二锥齿轮上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二传动腔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二直齿轮,所述第二直齿轮右侧小相啮合的设置有第三直齿轮,所述第三直齿轮右侧相啮合的设置有第四直齿轮,所述第二传动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三传动腔,所述第二直齿轮上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三传动腔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所述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右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五直齿轮,所述第五直齿轮右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二四分之一直齿轮,所述第二四分之一直齿轮下端通过转轴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四直齿轮上侧端面上,所述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左端可啮合的设置有第六直齿轮,所述第六直齿轮上侧且于所述第三传动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传动腔,所述第六直齿轮上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四传动腔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五锥齿轮,所述第五锥齿轮右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六锥齿轮,所述第四传动腔右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一齿轮腔,所述第六锥齿轮右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齿轮腔内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七直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腔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啮合腔,所述第一啮合腔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于所述切换腔的第二滑动腔,所述第二滑动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一滑板,所述第一导滑腔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转动腔,所述第一转动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二转盘,所述第二转盘上侧端面偏心处铰链连接有第一铰链杆,所述第一铰链杆右端铰链连接于所述第一滑板下侧端面上,所述第一滑板内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第二齿轮腔,所述第二齿轮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八直齿轮,所述第二齿轮腔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卷轮腔,所述第八直齿轮右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一卷轮腔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一卷轮,所述第一卷轮上绕设有第一拉线,所述第一滑板右端上下贯穿设置有放料腔,所述放料腔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挡板腔,所述第一挡板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延伸通入所述放料腔内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左端与所述第一挡板腔左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一拉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挡板左侧端面上,所述第二滑动腔上侧且对应于所述放料腔的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第一进料腔。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装配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切换腔右侧内壁内的夹取腔,所述夹取腔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伸缩腔,所述第一伸缩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延伸通入所述夹取腔内的伸缩块,所述伸缩块右侧上下对称且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一曲柄,所述第一曲柄相对一侧端面的偏心一端铰链连接有第二铰链杆,所述第二铰链杆左端铰链连接于所述伸缩块右侧端面上,所述第一曲柄下侧且于所述第一伸缩腔下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五传动腔,下侧的所述第一曲柄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五传动腔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七锥齿轮,所述第七锥齿轮下端固定连接有第八锥齿轮,所述第七锥齿轮与所述第八锥齿轮后端可啮合的设置有四分之一锥齿轮,所述四分之一锥齿轮后端通过皮带传动动力配合连接于所述第四锥齿轮,所述四分之一锥齿轮左端可啮合的设置有第九锥齿轮,所述第五传动腔左侧内壁内设置有第六传动腔,所述第九锥齿轮左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六传动腔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十锥齿轮,所述第十锥齿轮后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十一锥齿轮,所述第十一锥齿轮后端固定连接有第九直齿轮,所述第六传动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挡板腔,所述第二挡板腔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于所述夹取腔和外界的出料腔,所述第二挡板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延伸通入所述出料腔内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下侧端面内固定设置有啮合于所述第九直齿轮的第一齿条,所述四分之一锥齿轮右端可啮合的设置有第十二锥齿轮,所述第五传动腔右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七传动腔,所述第十二锥齿轮右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七传动腔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下端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与所述第二皮带轮之间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一皮带,所述第二皮带轮左侧且于所述第七传动腔左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凸轮腔,所述第二皮带轮左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二凸轮腔内的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凸轮,所述第二凸轮腔内且于所述第一凸轮上侧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上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切换腔内的顶杆,所述第二滑块上端与所述第二凸轮腔上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一伸缩腔下侧左端的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二齿条,所述伸缩块下侧端面内设置有开口向下的第八传动腔,所述第八传动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啮合于所述第二齿条的第十直齿轮,所述第十直齿轮前端固定连接有第十三锥齿轮,所述第十三锥齿轮上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十四锥齿轮,所述第八传动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三凸轮腔,所述第十四锥齿轮上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三凸轮腔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二凸轮,所述第三凸轮腔内且于所述第二凸轮右侧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右端与所述第三凸轮腔右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四弹簧,所述第三滑块左侧端面前后两端对称且固定连接有延伸到所述夹取腔内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左端固定连接有夹紧块,所述夹取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外界的第二进料腔。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转盘下侧端面左右两端对称设置有开口向下的第一通口,所述第一通口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滑动腔,所述第三滑动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四滑块,所述第四滑块上侧端面左右两端对称且固定设置有延伸通入所述切换腔内的推块,所述第一转盘上端左右对称且固定设置有定位柱。
本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将环形零件放置于第一进料腔内,进而落入放料腔内,此时第二电机启动,进而带动第一转轴转动,进而通过花键轴带动第一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内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轴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二直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五直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转盘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通过第一铰链杆带动第一滑板移动到右极限位置,此时放料腔与左侧的定位柱相对,此时第七直齿轮与第八直齿轮相啮合,此时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继续转动,进而与第六直齿轮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五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六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二转轴带动第七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八直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卷轮转动,进而拉紧第一拉线,进而拉动第一挡板左移,进而打开放料腔,此时环形零件从放料腔内下落,进而套在左侧的定位柱上,在上述过程中,第二直齿轮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三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四直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四分之一直齿轮转动,此时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空转,在此过程中,第二四分之一直齿轮与第五直齿轮相啮合并带动其反转,进而将第一滑板左移到初始位置;
其次,此时第一电机启动,进而带动第一转盘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将环形零件运到右侧,在此过程中,第一转盘带动双向凸轮转动,此时推杆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靠近中心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一滑块向靠近中心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直齿轮与内齿轮脱离啮合,第三锥齿轮与第四锥齿轮脱离啮合,此时第一滑块恢复初始位置,
最终,将轴型零件通过第二进料腔放入夹取腔内,此时第二电机继续启动,放置装置进行下一次工作,右侧的花键轴带动第三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四锥齿轮转动,进而带动四分之一锥齿轮顺时针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七锥齿轮转动,进而打动第一曲柄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通过第二铰链杆带动伸缩块向左移动,在此过程中,第十直齿轮通过齿轮齿条啮合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第十三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十四锥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凸轮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推动第三滑块向右移动,进而通过第一连杆带动夹紧块向右移动,进而将零件夹紧,此时轴型零件与右侧的定位柱相对,此时四分之一锥齿轮继续转动,进而与第十二锥齿轮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一皮带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一皮带带动第二皮带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三转轴带动第一凸轮转动一周,在此过程中,第一凸轮的凸轮部分与第二滑块相抵,进而带动顶杆上移,此时顶杆延伸通入第三滑动腔内并带动第四滑块上移,进而通过推块带动环形零件上移,进而卡紧在轴型零件下端,此时四分之一锥齿轮继续转动,进而与第八锥齿轮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曲柄转动到初始状态,进而带动伸缩块恢复到初始位置,此时夹紧块恢复到初始状态,此时四分之一锥齿轮继续转动,进而与第九锥齿轮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十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十一锥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九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齿条啮合带动第一齿条向右移动,进而带动第二挡板向右移动,进而打开出料腔,此时组装好的零件通过出料腔进行收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本装置进行组装时,将环形零件放置于第一进料腔内,进而落入放料腔内,此时第二电机启动,进而带动第一转轴转动,进而通过花键轴带动第一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内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轴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二直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五直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转盘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通过第一铰链杆带动第一滑板移动到右极限位置,此时放料腔与左侧的定位柱相对,此时第七直齿轮与第八直齿轮相啮合,此时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继续转动,进而与第六直齿轮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五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六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二转轴带动第七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八直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卷轮转动,进而拉紧第一拉线,进而拉动第一挡板左移,进而打开放料腔,此时环形零件从放料腔内下落,进而套在左侧的定位柱上,在上述过程中,第二直齿轮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三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四直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四分之一直齿轮转动,此时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空转,在此过程中,第二四分之一直齿轮与第五直齿轮相啮合并带动其反转,进而将第一滑板左移到初始位置,此时第一电机启动,进而带动第一转盘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将环形零件运到右侧,在此过程中,第一转盘带动双向凸轮转动,此时推杆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靠近中心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一滑块向靠近中心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直齿轮与内齿轮脱离啮合,第三锥齿轮与第四锥齿轮脱离啮合,此时第一滑块恢复初始位置,将轴型零件通过第二进料腔放入夹取腔内,此时第二电机继续启动,放置装置进行下一次工作,右侧的花键轴带动第三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四锥齿轮转动,进而带动四分之一锥齿轮顺时针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七锥齿轮转动,进而打动第一曲柄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通过第二铰链杆带动伸缩块向左移动,在此过程中,第十直齿轮通过齿轮齿条啮合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第十三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十四锥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凸轮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推动第三滑块向右移动,进而通过第一连杆带动夹紧块向右移动,进而将零件夹紧,此时轴型零件与右侧的定位柱相对,此时四分之一锥齿轮继续转动,进而与第十二锥齿轮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一皮带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一皮带带动第二皮带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三转轴带动第一凸轮转动一周,在此过程中,第一凸轮的凸轮部分与第二滑块相抵,进而带动顶杆上移,此时顶杆延伸通入第三滑动腔内并带动第四滑块上移,进而通过推块带动环形零件上移,进而卡紧在轴型零件下端,此时四分之一锥齿轮继续转动,进而与第八锥齿轮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曲柄转动到初始状态,进而带动伸缩块恢复到初始位置,此时夹紧块恢复到初始状态,此时四分之一锥齿轮继续转动,进而与第九锥齿轮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十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十一锥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九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齿条啮合带动第一齿条向右移动,进而带动第二挡板向右移动,进而打开出料腔,此时组装好的零件通过出料腔进行收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全自动零件组装机及其使用方法内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3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为叙述方便,现对下文所说的方位规定如下:下文所说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与图1本身投影关系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一致。
参照图1-3,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全自动零件组装机及其使用方法,本方法所使用装置包括第一装置主体11、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内的切换装置、设置于所述切换装置左侧的放置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切换装置右侧的安装装置,所述切换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内的切换腔21,所述切换腔21下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22,所述第一电机22上端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一转盘23,所述切换腔21下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一凸轮腔19,所述第一电机22下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一凸轮腔19内的转轴动力配合连接有双向凸轮20,所述第一凸轮腔19下侧内壁内左右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导滑腔18,所述第一导滑腔18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设置有第一滑动腔12,所述第一滑动腔12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13,所述第二电机13左右两端对称且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一转轴14,所述第一转轴14内设置有开口向远离中心方向的键槽孔15,所述第一滑动腔12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一滑块16,所述第一滑块16上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凸轮腔19内的推杆24,所述推杆24靠近中心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滑腔18靠近中心一侧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09,所述第一滑块16内左右贯穿且可转动的设置有花键轴17,所述花键轴17靠近所述第二电机13一端延伸通入所述键槽孔15内,左侧的所述花键轴17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直齿轮25,所述第一直齿轮25左侧相啮合的设置有内齿轮26,所述第一滑动腔12左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一传动腔27,所述内齿轮26左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传动腔27内的第一转轴28,所述第一转轴28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29,所述第一锥齿轮29上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二锥齿轮30,所述第二锥齿轮30连接于所述放置装置,右侧的所述花键轴17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三锥齿轮31,所述第三锥齿轮31后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四锥齿轮32,所述第四锥齿轮32连接于所述装配装置。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放置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腔27上侧内壁内的第二传动腔33,所述第二锥齿轮30上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二传动腔33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二直齿轮34,所述第二直齿轮34右侧小相啮合的设置有第三直齿轮35,所述第三直齿轮35右侧相啮合的设置有第四直齿轮36,所述第二传动腔33上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三传动腔37,所述第二直齿轮34上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三传动腔37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38,所述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38右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五直齿轮39,所述第五直齿轮39右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二四分之一直齿轮40,所述第二四分之一直齿轮40下端通过转轴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四直齿轮36上侧端面上,所述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38左端可啮合的设置有第六直齿轮102,所述第六直齿轮102上侧且于所述第三传动腔37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传动腔111,所述第六直齿轮102上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四传动腔111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五锥齿轮41,所述第五锥齿轮41右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六锥齿轮42,所述第四传动腔111右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一齿轮腔43,所述第六锥齿轮42右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齿轮腔43内的第二转轴44,所述第二转轴44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七直齿轮45,所述第一齿轮腔43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啮合腔46,所述第一啮合腔46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于所述切换腔21的第二滑动腔47,所述第二滑动腔47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一滑板48,所述第一导滑腔18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转动腔49,所述第一转动腔49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二转盘51,所述第二转盘51上侧端面偏心处铰链连接有第一铰链杆50,所述第一铰链杆50右端铰链连接于所述第一滑板48下侧端面上,所述第一滑板48内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第二齿轮腔52,所述第二齿轮腔52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八直齿轮53,所述第二齿轮腔52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卷轮腔54,所述第八直齿轮53右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一卷轮腔54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一卷轮55,所述第一卷轮55上绕设有第一拉线110,所述第一滑板48右端上下贯穿设置有放料腔56,所述放料腔56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挡板腔57,所述第一挡板腔57内可滑动的设置有延伸通入所述放料腔56内的第一挡板58,所述第一挡板58左端与所述第一挡板腔57左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59,所述第一拉线110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挡板58左侧端面上,所述第二滑动腔47上侧且对应于所述放料腔56的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第一进料腔60。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装配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切换腔21右侧内壁内的夹取腔61,所述夹取腔61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伸缩腔62,所述第一伸缩腔62内可滑动的设置有延伸通入所述夹取腔61内的伸缩块63,所述伸缩块63右侧上下对称且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一曲柄64,所述第一曲柄64相对一侧端面的偏心一端铰链连接有第二铰链杆65,所述第二铰链杆65左端铰链连接于所述伸缩块63右侧端面上,所述第一曲柄64下侧且于所述第一伸缩腔62下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五传动腔66,下侧的所述第一曲柄64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五传动腔66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七锥齿轮67,所述第七锥齿轮67下端固定连接有第八锥齿轮68,所述第七锥齿轮67与所述第八锥齿轮68后端可啮合的设置有四分之一锥齿轮69,所述四分之一锥齿轮69后端通过皮带传动动力配合连接于所述第四锥齿轮32,所述四分之一锥齿轮69左端可啮合的设置有第九锥齿轮70,所述第五传动腔66左侧内壁内设置有第六传动腔71,所述第九锥齿轮70左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六传动腔71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十锥齿轮73,所述第十锥齿轮73后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十一锥齿轮74,所述第十一锥齿轮74后端固定连接有第九直齿轮75,所述第六传动腔71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挡板腔76,所述第二挡板腔76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于所述夹取腔61和外界的出料腔77,所述第二挡板腔76内可滑动的设置有延伸通入所述出料腔77内的第二挡板78,所述第二挡板78下侧端面内固定设置有啮合于所述第九直齿轮75的第一齿条79,所述四分之一锥齿轮69右端可啮合的设置有第十二锥齿轮80,所述第五传动腔66右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七传动腔81,所述第十二锥齿轮80右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七传动腔81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82,所述第一皮带轮82下端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二皮带轮83,所述第一皮带轮82与所述第二皮带轮83之间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一皮带84,所述第二皮带轮83左侧且于所述第七传动腔81左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凸轮腔85,所述第二皮带轮83左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二凸轮腔85内的第三转轴86,所述第三转轴86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凸轮87,所述第二凸轮腔85内且于所述第一凸轮87上侧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二滑块88,所述第二滑块88上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切换腔21内的顶杆89,所述第二滑块88上端与所述第二凸轮腔85上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90,所述第一伸缩腔62下侧左端的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二齿条91,所述伸缩块63下侧端面内设置有开口向下的第八传动腔92,所述第八传动腔92内可转动的设置有啮合于所述第二齿条91的第十直齿轮93,所述第十直齿轮93前端固定连接有第十三锥齿轮94,所述第十三锥齿轮94上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十四锥齿轮95,所述第八传动腔92上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三凸轮腔96,所述第十四锥齿轮95上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三凸轮腔96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二凸轮97,所述第三凸轮腔96内且于所述第二凸轮97右侧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三滑块98,所述第三滑块98右端与所述第三凸轮腔96右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四弹簧99,所述第三滑块98左侧端面前后两端对称且固定连接有延伸到所述夹取腔61内的第一连杆100,所述第一连杆100左端固定连接有夹紧块101,所述夹取腔61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外界的第二进料腔108。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第一转盘23下侧端面左右两端对称设置有开口向下的第一通口103,所述第一通口103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滑动腔104,所述第三滑动腔104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四滑块105,所述第四滑块105上侧端面左右两端对称且固定设置有延伸通入所述切换腔21内的推块106,所述第一转盘23上端左右对称且固定设置有定位柱107。
本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将环形零件放置于第一进料腔60内,进而落入放料腔56内,此时第二电机13启动,进而带动第一转轴14转动,进而通过花键轴17带动第一直齿轮25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内齿轮26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轴28带动第一锥齿轮29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二锥齿轮30转动,进而带动第二直齿轮34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38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五直齿轮39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转盘51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通过第一铰链杆50带动第一滑板48移动到右极限位置,此时放料腔56与左侧的定位柱107相对,此时第七直齿轮45与第八直齿轮53相啮合,此时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38继续转动,进而与第六直齿轮102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五锥齿轮41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六锥齿轮42转动,进而通过第二转轴44带动第七直齿轮45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八直齿轮53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卷轮55转动,进而拉紧第一拉线110,进而拉动第一挡板58左移,进而打开放料腔56,此时环形零件从放料腔56内下落,进而套在左侧的定位柱107上,在上述过程中,第二直齿轮34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三直齿轮35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四直齿轮36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四分之一直齿轮40转动,此时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38空转,在此过程中,第二四分之一直齿轮40与第五直齿轮39相啮合并带动其反转,进而将第一滑板48左移到初始位置;
其次,此时第一电机22启动,进而带动第一转盘23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将环形零件运到右侧,在此过程中,第一转盘23带动双向凸轮20转动,此时推杆24在第一弹簧109的弹力作用下向靠近中心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一滑块16向靠近中心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直齿轮25与内齿轮26脱离啮合,第三锥齿轮31与第四锥齿轮32脱离啮合,此时第一滑块16恢复初始位置,
最终,将轴型零件通过第二进料腔108放入夹取腔61内,此时第二电机13继续启动,放置装置进行下一次工作,右侧的花键轴17带动第三锥齿轮31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四锥齿轮32转动,进而带动四分之一锥齿轮69顺时针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七锥齿轮67转动,进而打动第一曲柄64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通过第二铰链杆65带动伸缩块63向左移动,在此过程中,第十直齿轮93通过齿轮齿条啮合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第十三锥齿轮94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十四锥齿轮95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凸轮97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推动第三滑块98向右移动,进而通过第一连杆100带动夹紧块101向右移动,进而将零件夹紧,此时轴型零件与右侧的定位柱107相对,此时四分之一锥齿轮69继续转动,进而与第十二锥齿轮80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一皮带轮82转动,进而通过第一皮带84带动第二皮带轮83转动,进而通过第三转轴86带动第一凸轮87转动一周,在此过程中,第一凸轮87的凸轮部分与第二滑块88相抵,进而带动顶杆89上移,此时顶杆89延伸通入第三滑动腔104内并带动第四滑块105上移,进而通过推块106带动环形零件上移,进而卡紧在轴型零件下端,此时四分之一锥齿轮69继续转动,进而与第八锥齿轮68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曲柄64转动到初始状态,进而带动伸缩块63恢复到初始位置,此时夹紧块101恢复到初始状态,此时四分之一锥齿轮69继续转动,进而与第九锥齿轮70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十锥齿轮73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十一锥齿轮74转动,进而带动第九直齿轮75转动,进而通过齿轮齿条啮合带动第一齿条79向右移动,进而带动第二挡板78向右移动,进而打开出料腔77,此时组装好的零件通过出料腔77进行收集。
初始状态时,第一滑板48位于左极限位置,此时放料腔56与第一进料腔60相连通,此时第一挡板58位于右极限位置,进而将放料腔56下侧封闭,此时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38与第五直齿轮39处于即将啮合状态,与第六直齿轮102处于未啮合状态,第五直齿轮39与第二四分之一直齿轮40处于未啮合状态,此时伸缩块63位于右极限位置,此时第二挡板78位于左极限位置,进而将出料腔77封闭,此时四分之一锥齿轮69与第七锥齿轮67处于即将啮合状态,与第九锥齿轮70、第八锥齿轮68和第十二锥齿轮80处于未啮合状态,此时第二滑块88处于下极限位置,此时双向凸轮20的凸轮部分与推杆24相抵,此时第一弹簧109处于拉紧状态。
当需要组装工作时,将环形零件放置于第一进料腔60内,进而落入放料腔56内,此时第二电机13启动,进而带动第一转轴14转动,进而通过花键轴17带动第一直齿轮25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内齿轮26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轴28带动第一锥齿轮29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二锥齿轮30转动,进而带动第二直齿轮34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38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五直齿轮39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转盘51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通过第一铰链杆50带动第一滑板48移动到右极限位置,此时放料腔56与左侧的定位柱107相对,此时第七直齿轮45与第八直齿轮53相啮合,此时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38继续转动,进而与第六直齿轮102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五锥齿轮41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六锥齿轮42转动,进而通过第二转轴44带动第七直齿轮45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八直齿轮53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卷轮55转动,进而拉紧第一拉线110,进而拉动第一挡板58左移,进而打开放料腔56,此时环形零件从放料腔56内下落,进而套在左侧的定位柱107上,在上述过程中,第二直齿轮34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三直齿轮35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四直齿轮36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四分之一直齿轮40转动,此时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38空转,在此过程中,第二四分之一直齿轮40与第五直齿轮39相啮合并带动其反转,进而将第一滑板48左移到初始位置,此时第一电机22启动,进而带动第一转盘23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将环形零件运到右侧,在此过程中,第一转盘23带动双向凸轮20转动,此时推杆24在第一弹簧109的弹力作用下向靠近中心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一滑块16向靠近中心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直齿轮25与内齿轮26脱离啮合,第三锥齿轮31与第四锥齿轮32脱离啮合,此时第一滑块16恢复初始位置,将轴型零件通过第二进料腔108放入夹取腔61内,此时第二电机13继续启动,放置装置进行下一次工作,右侧的花键轴17带动第三锥齿轮31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四锥齿轮32转动,进而带动四分之一锥齿轮69顺时针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七锥齿轮67转动,进而打动第一曲柄64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通过第二铰链杆65带动伸缩块63向左移动,在此过程中,第十直齿轮93通过齿轮齿条啮合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第十三锥齿轮94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十四锥齿轮95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凸轮97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推动第三滑块98向右移动,进而通过第一连杆100带动夹紧块101向右移动,进而将零件夹紧,此时轴型零件与右侧的定位柱107相对,此时四分之一锥齿轮69继续转动,进而与第十二锥齿轮80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一皮带轮82转动,进而通过第一皮带84带动第二皮带轮83转动,进而通过第三转轴86带动第一凸轮87转动一周,在此过程中,第一凸轮87的凸轮部分与第二滑块88相抵,进而带动顶杆89上移,此时顶杆89延伸通入第三滑动腔104内并带动第四滑块105上移,进而通过推块106带动环形零件上移,进而卡紧在轴型零件下端,此时四分之一锥齿轮69继续转动,进而与第八锥齿轮68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曲柄64转动到初始状态,进而带动伸缩块63恢复到初始位置,此时夹紧块101恢复到初始状态,此时四分之一锥齿轮69继续转动,进而与第九锥齿轮70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十锥齿轮73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十一锥齿轮74转动,进而带动第九直齿轮75转动,进而通过齿轮齿条啮合带动第一齿条79向右移动,进而带动第二挡板78向右移动,进而打开出料腔77,此时组装好的零件通过出料腔77进行收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本装置进行组装时,将环形零件放置于第一进料腔内,进而落入放料腔内,此时第二电机启动,进而带动第一转轴转动,进而通过花键轴带动第一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内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轴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二直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五直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转盘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通过第一铰链杆带动第一滑板移动到右极限位置,此时放料腔与左侧的定位柱相对,此时第七直齿轮与第八直齿轮相啮合,此时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继续转动,进而与第六直齿轮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五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六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二转轴带动第七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八直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卷轮转动,进而拉紧第一拉线,进而拉动第一挡板左移,进而打开放料腔,此时环形零件从放料腔内下落,进而套在左侧的定位柱上,在上述过程中,第二直齿轮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三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四直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四分之一直齿轮转动,此时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空转,在此过程中,第二四分之一直齿轮与第五直齿轮相啮合并带动其反转,进而将第一滑板左移到初始位置,此时第一电机启动,进而带动第一转盘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将环形零件运到右侧,在此过程中,第一转盘带动双向凸轮转动,此时推杆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靠近中心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一滑块向靠近中心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直齿轮与内齿轮脱离啮合,第三锥齿轮与第四锥齿轮脱离啮合,此时第一滑块恢复初始位置,将轴型零件通过第二进料腔放入夹取腔内,此时第二电机继续启动,放置装置进行下一次工作,右侧的花键轴带动第三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四锥齿轮转动,进而带动四分之一锥齿轮顺时针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七锥齿轮转动,进而打动第一曲柄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通过第二铰链杆带动伸缩块向左移动,在此过程中,第十直齿轮通过齿轮齿条啮合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第十三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十四锥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凸轮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推动第三滑块向右移动,进而通过第一连杆带动夹紧块向右移动,进而将零件夹紧,此时轴型零件与右侧的定位柱相对,此时四分之一锥齿轮继续转动,进而与第十二锥齿轮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一皮带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一皮带带动第二皮带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三转轴带动第一凸轮转动一周,在此过程中,第一凸轮的凸轮部分与第二滑块相抵,进而带动顶杆上移,此时顶杆延伸通入第三滑动腔内并带动第四滑块上移,进而通过推块带动环形零件上移,进而卡紧在轴型零件下端,此时四分之一锥齿轮继续转动,进而与第八锥齿轮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曲柄转动到初始状态,进而带动伸缩块恢复到初始位置,此时夹紧块恢复到初始状态,此时四分之一锥齿轮继续转动,进而与第九锥齿轮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十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十一锥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九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齿条啮合带动第一齿条向右移动,进而带动第二挡板向右移动,进而打开出料腔,此时组装好的零件通过出料腔进行收集,本装置可进行自动供料,自动安装和自动收集,实现全自动化组装加工,更加快捷方便,同时采用连动的方式,保证在切换过程中,工作的停止,使装置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明确,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总体精神以及构思的情形下,可以做出对于以上实施例的各种变型。其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方案以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4)

1.一种全自动零件组装机及其使用方法,本方法所使用装置包括第一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切换装置、设置于所述切换装置左侧的放置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切换装置右侧的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切换腔,所述切换腔下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上端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一转盘,所述切换腔下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一凸轮腔,所述第一电机下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一凸轮腔内的转轴动力配合连接有双向凸轮,所述第一凸轮腔下侧内壁内左右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导滑腔,所述第一导滑腔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设置有第一滑动腔,所述第一滑动腔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左右两端对称且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内设置有开口向远离中心方向的键槽孔,所述第一滑动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上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凸轮腔内的推杆,所述推杆靠近中心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滑腔靠近中心一侧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滑块内左右贯穿且可转动的设置有花键轴,所述花键轴靠近所述第二电机一端延伸通入所述键槽孔内,左侧的所述花键轴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直齿轮,所述第一直齿轮左侧相啮合的设置有内齿轮,所述第一滑动腔左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一传动腔,所述内齿轮左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传动腔内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上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连接于所述放置装置,右侧的所述花键轴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三锥齿轮后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四锥齿轮,所述第四锥齿轮连接于所述装配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零件组装机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腔上侧内壁内的第二传动腔,所述第二锥齿轮上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二传动腔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二直齿轮,所述第二直齿轮右侧小相啮合的设置有第三直齿轮,所述第三直齿轮右侧相啮合的设置有第四直齿轮,所述第二传动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三传动腔,所述第二直齿轮上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三传动腔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所述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右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五直齿轮,所述第五直齿轮右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二四分之一直齿轮,所述第二四分之一直齿轮下端通过转轴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四直齿轮上侧端面上,所述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左端可啮合的设置有第六直齿轮,所述第六直齿轮上侧且于所述第三传动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传动腔,所述第六直齿轮上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四传动腔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五锥齿轮,所述第五锥齿轮右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六锥齿轮,所述第四传动腔右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一齿轮腔,所述第六锥齿轮右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齿轮腔内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七直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腔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啮合腔,所述第一啮合腔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于所述切换腔的第二滑动腔,所述第二滑动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一滑板,所述第一导滑腔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转动腔,所述第一转动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二转盘,所述第二转盘上侧端面偏心处铰链连接有第一铰链杆,所述第一铰链杆右端铰链连接于所述第一滑板下侧端面上,所述第一滑板内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第二齿轮腔,所述第二齿轮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八直齿轮,所述第二齿轮腔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卷轮腔,所述第八直齿轮右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一卷轮腔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一卷轮,所述第一卷轮上绕设有第一拉线,所述第一滑板右端上下贯穿设置有放料腔,所述放料腔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挡板腔,所述第一挡板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延伸通入所述放料腔内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左端与所述第一挡板腔左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一拉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挡板左侧端面上,所述第二滑动腔上侧且对应于所述放料腔的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第一进料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零件组装机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切换腔右侧内壁内的夹取腔,所述夹取腔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伸缩腔,所述第一伸缩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延伸通入所述夹取腔内的伸缩块,所述伸缩块右侧上下对称且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一曲柄,所述第一曲柄相对一侧端面的偏心一端铰链连接有第二铰链杆,所述第二铰链杆左端铰链连接于所述伸缩块右侧端面上,所述第一曲柄下侧且于所述第一伸缩腔下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五传动腔,下侧的所述第一曲柄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五传动腔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七锥齿轮,所述第七锥齿轮下端固定连接有第八锥齿轮,所述第七锥齿轮与所述第八锥齿轮后端可啮合的设置有四分之一锥齿轮,所述四分之一锥齿轮后端通过皮带传动动力配合连接于所述第四锥齿轮,所述四分之一锥齿轮左端可啮合的设置有第九锥齿轮,所述第五传动腔左侧内壁内设置有第六传动腔,所述第九锥齿轮左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六传动腔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十锥齿轮,所述第十锥齿轮后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十一锥齿轮,所述第十一锥齿轮后端固定连接有第九直齿轮,所述第六传动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挡板腔,所述第二挡板腔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于所述夹取腔和外界的出料腔,所述第二挡板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延伸通入所述出料腔内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下侧端面内固定设置有啮合于所述第九直齿轮的第一齿条,所述四分之一锥齿轮右端可啮合的设置有第十二锥齿轮,所述第五传动腔右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七传动腔,所述第十二锥齿轮右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七传动腔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下端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与所述第二皮带轮之间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一皮带,所述第二皮带轮左侧且于所述第七传动腔左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凸轮腔,所述第二皮带轮左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二凸轮腔内的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凸轮,所述第二凸轮腔内且于所述第一凸轮上侧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上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切换腔内的顶杆,所述第二滑块上端与所述第二凸轮腔上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一伸缩腔下侧左端的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二齿条,所述伸缩块下侧端面内设置有开口向下的第八传动腔,所述第八传动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啮合于所述第二齿条的第十直齿轮,所述第十直齿轮前端固定连接有第十三锥齿轮,所述第十三锥齿轮上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十四锥齿轮,所述第八传动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三凸轮腔,所述第十四锥齿轮上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三凸轮腔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二凸轮,所述第三凸轮腔内且于所述第二凸轮右侧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右端与所述第三凸轮腔右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四弹簧,所述第三滑块左侧端面前后两端对称且固定连接有延伸到所述夹取腔内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左端固定连接有夹紧块,所述夹取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外界的第二进料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零件组装机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盘下侧端面左右两端对称设置有开口向下的第一通口,所述第一通口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滑动腔,所述第三滑动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四滑块,所述第四滑块上侧端面左右两端对称且固定设置有延伸通入所述切换腔内的推块,所述第一转盘上端左右对称且固定设置有定位柱;
本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将环形零件放置于第一进料腔内,进而落入放料腔内,此时第二电机启动,进而带动第一转轴转动,进而通过花键轴带动第一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内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轴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二直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五直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转盘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通过第一铰链杆带动第一滑板移动到右极限位置,此时放料腔与左侧的定位柱相对,此时第七直齿轮与第八直齿轮相啮合,此时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继续转动,进而与第六直齿轮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五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六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二转轴带动第七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八直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卷轮转动,进而拉紧第一拉线,进而拉动第一挡板左移,进而打开放料腔,此时环形零件从放料腔内下落,进而套在左侧的定位柱上,在上述过程中,第二直齿轮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三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四直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四分之一直齿轮转动,此时第一四分之一直齿轮空转,在此过程中,第二四分之一直齿轮与第五直齿轮相啮合并带动其反转,进而将第一滑板左移到初始位置;
其次,此时第一电机启动,进而带动第一转盘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将环形零件运到右侧,在此过程中,第一转盘带动双向凸轮转动,此时推杆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靠近中心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一滑块向靠近中心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直齿轮与内齿轮脱离啮合,第三锥齿轮与第四锥齿轮脱离啮合,此时第一滑块恢复初始位置,
最终,将轴型零件通过第二进料腔放入夹取腔内,此时第二电机继续启动,放置装置进行下一次工作,右侧的花键轴带动第三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四锥齿轮转动,进而带动四分之一锥齿轮顺时针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七锥齿轮转动,进而打动第一曲柄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通过第二铰链杆带动伸缩块向左移动,在此过程中,第十直齿轮通过齿轮齿条啮合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第十三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十四锥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凸轮转动一百八十度,进而推动第三滑块向右移动,进而通过第一连杆带动夹紧块向右移动,进而将零件夹紧,此时轴型零件与右侧的定位柱相对,此时四分之一锥齿轮继续转动,进而与第十二锥齿轮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一皮带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一皮带带动第二皮带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三转轴带动第一凸轮转动一周,在此过程中,第一凸轮的凸轮部分与第二滑块相抵,进而带动顶杆上移,此时顶杆延伸通入第三滑动腔内并带动第四滑块上移,进而通过推块带动环形零件上移,进而卡紧在轴型零件下端,此时四分之一锥齿轮继续转动,进而与第八锥齿轮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曲柄转动到初始状态,进而带动伸缩块恢复到初始位置,此时夹紧块恢复到初始状态,此时四分之一锥齿轮继续转动,进而与第九锥齿轮相啮合并带动其转动,进而带动第十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十一锥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九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齿条啮合带动第一齿条向右移动,进而带动第二挡板向右移动,进而打开出料腔,此时组装好的零件通过出料腔进行收集。
CN201811288171.3A 2018-10-31 2018-10-31 一种全自动零件组装机及其使用方法 Withdrawn CN1091086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88171.3A CN109108611A (zh) 2018-10-31 2018-10-31 一种全自动零件组装机及其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88171.3A CN109108611A (zh) 2018-10-31 2018-10-31 一种全自动零件组装机及其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08611A true CN109108611A (zh) 2019-01-01

Family

ID=64855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88171.3A Withdrawn CN109108611A (zh) 2018-10-31 2018-10-31 一种全自动零件组装机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108611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30827A (zh) * 2019-06-03 2019-08-16 杭州桥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一种铁皮石斛养生酒生产窖
CN110835892A (zh) * 2019-12-10 2020-02-25 青岛周识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交通锥自动收放装置
CN111182439A (zh) * 2020-03-07 2020-05-19 郑州博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扬声器磁铁安装设备
CN111293404A (zh) * 2020-03-19 2020-06-16 温州漂逸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深洞探险用通讯天线装置
CN112753379A (zh) * 2021-01-06 2021-05-07 李曹今 一种农业用玉米粒剥离设备
CN113714763A (zh) * 2021-09-08 2021-11-30 昆山市珍和模具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型金属制路由器壳体生产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30827A (zh) * 2019-06-03 2019-08-16 杭州桥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一种铁皮石斛养生酒生产窖
CN110835892A (zh) * 2019-12-10 2020-02-25 青岛周识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交通锥自动收放装置
CN110835892B (zh) * 2019-12-10 2020-11-06 新乡灵越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交通锥自动收放装置
CN111182439A (zh) * 2020-03-07 2020-05-19 郑州博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扬声器磁铁安装设备
CN111293404A (zh) * 2020-03-19 2020-06-16 温州漂逸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深洞探险用通讯天线装置
CN112753379A (zh) * 2021-01-06 2021-05-07 李曹今 一种农业用玉米粒剥离设备
CN113714763A (zh) * 2021-09-08 2021-11-30 昆山市珍和模具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型金属制路由器壳体生产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08611A (zh) 一种全自动零件组装机及其使用方法
CN109128765A (zh) 一种全自动零件组装机
CN104757930B (zh) 一种消化内窥镜手柄的操纵装置
CN109247504A (zh) 一种自动化年糕机
CN109175989A (zh) 螺丝紧固机的改进及其使用方法
CN110273031A (zh) 一种动物原料的处理装置
CN110916793A (zh) 一种髋部骨折手术复位装置
CN108555720A (zh) 铝合金轮毂去毛刺机装置
CN110152935A (zh) 一种火柴擦火面的涂敷装置
CN109108497A (zh) 一种光纤激光切割设备
CN109175990A (zh) 螺丝紧固机的改进
CN104382698A (zh) 多功能交换平台
CN204317442U (zh) 自动定心高效莲子开边机
CN109238000A (zh) 拟实弹射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9274324A (zh) 一种太阳能发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9048175A (zh) 一种用于抽油烟机风道焊接的定位机构
CN109237278A (zh) 一种智能模块和智能家电及其使用方法
CN109224942A (zh) 一种燃气轮机
CN108638249A (zh) 一种移动式木材改性方法的装置
CN208514247U (zh) 一种一体成型回油孔免加工导向器的表面处理装置
CN109262514A (zh) 一种高效活扳子及其使用方法
CN207446573U (zh) 一种铸造模具用喷涂装置
CN109183019A (zh) 一种轧辊表面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8718623A (zh) 一种智能机器人控制系统
CN107283456A (zh) 一种绘画机器人的防晃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101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