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425A - 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 - Google Patents

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425A
CN1089425A CN93119170A CN93119170A CN1089425A CN 1089425 A CN1089425 A CN 1089425A CN 93119170 A CN93119170 A CN 93119170A CN 93119170 A CN93119170 A CN 93119170A CN 1089425 A CN1089425 A CN 10894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edbed
mentioned
culture fluid
regeneration
w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31191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矢野原良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894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4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31/00Soilless cultivation, e.g. hydropon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31/00Soilless cultivation, e.g. hydroponics
    • A01G31/02Special apparatu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7/00Botany in general
    • A01G7/06Treatment of growing trees or plants, e.g. for preventing decay of wood, for tingeing flowers or wood, for prolonging the life of pl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03Aquaria; Terrar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4Arrangements for treating water specially adapted to 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31/00Soilless cultivation, e.g. hydroponics
    • A01G2031/006Soilless cultivation, e.g. hydroponics with means for recycling the nutritive solu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 Y02P60/21Dinitrogen oxide [N2O], e.g. using aquaponics, hydroponics or efficiency meas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60Fishing; Aquaculture; Aquafarm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Ecology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droponics (AREA)
  • Cultivation Of Seaweed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 Artificial Fish Reef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包括下述工序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 准备苗床的工序,和,将培养液贮存在苗床内的工序, 该培养液含有为了培育那些植物及水生动物的营养 成分,和,使贮存在苗床内的培养液起波浪的工序,该 波浪是通过用例如活塞汽缸等变位手段,使配置在苗 床上方的由例如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长方体状的造 波体,沿上下方向进行变位的造波机来产生的,和,在 苗床内产生培养涨落的工序,该涨落现象是通过该造 波机,使贮存在苗床内的培养液的水位周期性的上下 变位产生的。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特别是涉及可以用于栽培例如叶菜类、根菜类、果菜类等植物,及培育鱼类、贝类、甲壳类等水生动物、环形动物(少毛、多毛类)、海草类等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
在用成为本发明的背景的原有的溶液培养栽培装置的植物栽培方法中,有例如称做循环溶液培养方式的方法。在该植物栽培方法中,将由水源引入的使用的水,贮存在罐内,并在其中溶解肥料盐类等来调节培养液。用泵吸取该培养液,通过管路,该培养液被送到苗床内。在这种情况下,使一定量的培养液残存在苗床内,使一定水位以上的培养液,由排水管溢出,再经过排水管自然落下排到罐内。另外,在培养液的循环路径中,为了将氧供给到培养池中,而具备适宜的喷雾器、空气混入器及自然落下方式等的各种曝气方式。
在该原有的植物栽培方法中,由于需要贮存培养液的大型罐及为使培养液循环的大型且大功率的泵等,而且,还需要为了将氧供给到培养液中的复杂的机械,所以,设施费随之提高。
另外,以往提出了这样的植物的栽培方法,即不用罐而完成需要有罐的培养液的作用,图13是表示用于该栽培方法的溶液培养栽培装置的一例的图解图。该溶液培养栽培装置1,包括左右对称地配置的苗床2及3。在苗床2和3之间,设置交换槽4。在交换槽4内,形成隔开板5。在该隔开板上,隔开间隔,设置数个连络孔6。在苗床2及3上,分别用泵7及8供给培养液。由于泵7和8,进行相同时间的交替运转,所以,在苗床2及3之间,培养液相互进行等量交换。
也就是说,若使泵8进行一定时间运转,则使苗床3内的培养液供给苗床2,则苗床2被培养液L装满。此时,苗床3接近于空的状态。在该溶液培养装置1中,即使泵7及8停止,培养液L也能通过交换层4的连络孔6,由一方的苗床2自然供给到另一方的苗床3中。接着,泵7工作,培养液L由苗床2供给到苗床3中,在该溶液培养栽培装置1中,在苗床2及3的培养液L达到平衡状态这段时间里,培养液L一直不会静止。
因而,在用原有的溶液培养栽培装置1的植物栽培方法中,由于不用罐就能够实现以往必须有罐的培养液的作用,所以,可以使有关设施费的成本降低。
一方面,对于用成为本发明的背景的原有的养殖装置的鱼的培育方法来说,有例如用泵向水槽内给水,并使其进行循环的方法。在该原有的养殖装置中,在水的循环路径上设置过滤器等过滤装置,此外,设置为了向水槽内供给氧的气泡发生装置。
然而,在用示于图13的原有的溶液培养栽培装置1的植物栽培方法中,在苗床2及3之间,需要为了使培养液L在苗床2及3之间进行循环的泵及交换槽,另外,有关设施费的成本也随之提高了。而且,在调整培养液L的水位的时候,由于需要调节泵的工作及交换槽的连络孔的尺寸、形状、数量,所以是非常麻烦的。另外,由于苗床之间的培养液L的动作缓慢,所以供给到培养液L中的氧也是有限的。
此外,在示于图13的溶液培养栽培装置1及其以前的原有的溶液培养栽培装置中,浸渍在培养液L中的植物的根部分,几乎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只不过有少许的摇动,向培养液中溶入氧也变得相当不充分,因而,要创造适合于培育植物的环境条件,换言之,即创造适合于培育植物的自然生态系,并再现于苗床内,是有困难的。
另一方面,在用于原有的养殖装置的鱼的培育方法中,有关泵。过滤装置及气泡发生装置等的装置的成本也随之提高。而且,在原有的养殖装置中,由于水槽内的氧的供给成为局部性的,而氧不能充分地分散到水槽内的全体,所以,氧气也不能充分地溶入到培养池中,因此,在用原有的养殖装置的鱼的培育方法中,在水槽内再现适合于培育鱼等水生动物的环境条件,换言之,就是适合培育水生动物的自然生态系,完成它是困难的。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该方法以简单而且低的成本,可以创造适合培育植物及水生动物等生物的环境条件。
本发明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包括以下几道工序:准备为了在其中配置生物、培育生物的容器的工序,和,将为了培育生物的培养液贮存在容器中的工序,和,使贮存在容器中的培养液起波浪的工序,和,使贮存在容器内的培养液的水位周期性地上下变位的工序。
通过将培养液贮存在容器内的工序,培养液被装入容器。通过使培养液起波浪的工序,在容器的培养液中发生波浪。通过该波浪,在容器内的培养液的表层的界面层不断地卷入容器,从而使空气中的氧溶入培养液中。而且,培养液,通过波浪,而被搅拌。另外,通过使培养液的水位周期性地上下变位的工序,使贮存在容器内的培养液,周期性地涨落。
按照本发明,以简单而且低的成本,可以得到能够创造适合培育植物及水生动物等的生物的环境条件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也就是说,按照本发明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通过使培养液的水位断续地上下变位,从而使容器内的培养液断续地产生涨落差。因此,在培养液的每次涨落中,空气中的氧便溶入到容器内的培养液中。
另外,通过使培养液断续地起波浪,使容器内的培养液的界面层变薄,从而可以将空气中的氧有效而且自然地溶入到培养液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通过造波作用,使培养液的界面层不断的卷入空气,所以,在培养液的界面层下,为断地溶解空气中的氧,使培养液中的氧变得丰富了。而且,通过由于造波而产生的培养液的流动,使培养液被搅拌,所以,培养液中的养分均匀化了。
因此,按照本发明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在容器内,使丰富的氧和养分供给所培育的植物及水生动物等生物,从而,促进了植物及水生动物等生物的培育。
以下,参照附图对下述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以进一步搞清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其它的目的、特征、布局及优点。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斜视图。
图2是图1的线Ⅱ-Ⅱ位置的剖面图。
图3是图1的线Ⅲ-Ⅲ位置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造波机的造波机构的主要部位的图解图。
图5是表示示于图1至图4的生物培育装置的其它例子的图解图。
图6是表示示于图1至图4的生物培育装置的再一个其它例子的图解图。
图7是表示示于图1至图4的生物培育装置的另一例子的图解图。
图8是示于图7的造波体的重要部位的图解图。
图9是表示示于图6的生物培育装置的变化实例的主要部位的图解图。
图10是表示示于图1至图4的生物培育装置的再一个其它例子的图解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的实施例的图解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再一个其它实施例的图解图。
图13是表示,用成为本发明的背景的原有的溶液培养栽培装置的植物的栽培方法的一个例子。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斜视图,图2是图1的线Ⅱ-Ⅱ位置的剖视图,图3是图1的线Ⅲ-Ⅲ位置的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对用于为了培育叶菜类、根菜类、果菜类等植物,及鱼类、贝类、甲壳类等水生动物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的生物培育装置进行说明。
生物培育装置10,包含作为容器的苗床12。苗床12,包含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作成的矩形板状的正面构件14,在正面构件1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及另一端分别形成,例如矩形板状的第1侧面构件16及第2侧面构件18。
第1侧面构件16及第2侧面构件18,分别由正面构件1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及另一端沿直角方向延伸而形成。第1侧面构件16和第2侧面构件18要互相对应地沿同一方向延伸来形成。第1侧面构件16和第2侧面构件18,分别由例如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其长度方向的长度与正面构件14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同样来形成,其宽度方向的长度按正面构件14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的大约三分之二的长度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在正面构件1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面上,用例如粘结剂粘接第1侧面构件16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在正面构件14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面上,用例如粘接剂粘接第2侧面构件18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
另外,在第1侧面构件16和第2侧面构件18之间,形成例如用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背面构件20。背面构件20,是按照与正面构件14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并在第1侧面构件16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和第2侧面构件18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之间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2侧面构件18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用例如粘结剂粘接背面构件2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面部,第2侧面构件18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用例如粘接剂粘接背面构件2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面部。
此外,在第1侧面构件16和第2侧面构件18之间,隔开适当间隔,形成例如矩形板状的第1隔开构件22及第2隔开构件24。第1隔开构件22是按照与第1侧面构件16平行地隔开规定的间隔来形成的。第2隔开构件24,按照与第2侧面构件18平行地隔开规定的间隔来形成。第1隔开构件22及第第2隔开构件24,分别由例如合成树脂材料来形成,其宽度方向的长度,按照与第1侧面构件16及第2侧面构件18间的间隔大致相同来形成,其长度方向的长度,按照与第1侧面构件16及第2侧面构件18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大至三分之二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1隔开构件22及第2隔开构件24,用例如粘结剂分别将其宽度方面的一端面及另一端面粘接在第1侧面构件16及第2侧面构件18的内侧。
另外,在正面构件14和背面构件20之间,形成用例如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矩形板状的第3隔开构件26。第3隔开构件26,在第1隔开构件22的上端和第2隔开构件24的上端之间形成。该第3隔开构件26,其长度方向的长度,按照与第1隔开构件22及第2隔开构件24之间的间隔尺寸大致相同来形成,其宽度方向的长度,按照与正面构件14及背面构件20之间的间隔尺寸大致相同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3隔开构件26,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用例如粘结剂粘接在第1隔开构件22的上端面,是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用例如粘结剂粘接在第2隔开构件24的上端面上。与此同时,第3隔开构件26,其宽度方向的一端面,用例如粘结剂粘接在正面构件14的内侧,其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面,用例如粘结剂粘接在背面构件20的内侧。
第1侧面构件16的下端和第1隔开构件22的下端之间,形成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矩形板状的第1底部构件28。第1底部构件28其长度方向的长度,按照与第1侧面构件16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相同来形成,其宽度方向的长度,按照与第1侧面构件16及第隔开构件22间的间隔大体相同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1底部构件28,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用例如粘结剂粘接在正面构件14的下端部,其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用例如粘结剂粘接在背面构件20的下端部。与此同时,第1底部构件28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用例如粘结剂,粘接在第1侧面构件16的下端部,其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用例如粘结剂粘接在第1隔开构件22的下端部。
同样,第2底部构件30,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用例如粘结剂粘结在正面构件14的下端部,其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用例如粘结剂,粘接在背面构件20的下端部。与此同时,第2底部构件30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用例如粘结剂,粘接在第2侧面构件18的下端部,其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用例如粘结到粘接在第2隔开构件24的下端部。
另一方面,在正面构件14及背面构件20的内侧,分别形成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撑构件32a及32b。支撑构件32a及32b,分别用例如合成树脂材料形成断面为矩形的棒状,其长度按照与第3隔开构件26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大体相同来形成。这些支撑构件32a及32b,分别由正面构件14及背面构件20的上端,隔开规定的相同间隔来形成。
另外,在正面构件14及背面构件20的内侧的上部,分别与支撑构件32a及32b在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形成数个突起构件34a及34b。突起构件34a及34b,分别在正面构件14及背面构件20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来形成。这些突起构件34a及34b,分别相对向来形成。这些突起构件34a及34b,分别用例如合成树脂材料,形成断面为矩形的棒状,其长度,按照例如支撑构件32a及32b的长度的二十分之一左右来形成。
2个支撑构件32a,32b及数个突起构件34a、34b,分别,通过用例如粘结剂进行粘接,粘接在正面构件14及背面构件20的内侧上部。
这样,通过将正面构件14,第1侧面构件16,第2侧面构件18,背面构件20,第1隔开构件22,第2隔开构件24,第3隔开构件26,第1底部构件28,第2底部构件30,支撑构件32a、32b,突起构件34a及34b的各构件进行连接,从而,作为容器,形成上端开放的平面矩形的箱状的2层构造的苗床12。在这种情况下,在苗床12上面,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及另一端,分别形成断面大致为U字形的第1水槽部36及第2水槽部38。
此外,苗床12,可以通过例如注射成型,使上述各构件一体形成。另外,在该实施例中,上述各构件用合成树脂材料来形成,但是,上述各构件,并不仅限于合成树脂材料,也可以用发泡成形的材料,进行过防水处理的木质材料,其它如铝合金,不锈钢等材料来形成。
在苗床12内,在其上部,形成数个定植平板40。这些定植平板40,载置在支撑构件32a及32b上。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定植平板40,要分别嵌入到支撑构件32a及32b的上端和突起构件34a及34b的下端之间,要这样载置在支撑构件32a和32b上。在该实施例中,用支撑构件32a及32b来支撑定植平板40,也可以只用支撑构件32a来支撑定植平板40。还有,定植平板40,用例如发泡苯乙烯形成矩形。另外,在该定植平板40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例如2个孔(图中未示出)。在这些孔上,分别嵌入例如立方体状的定植用的聚氨酯嵌段共聚物42。在该实施例中,在些定植用的聚氨酯嵌段共聚物42上,使加有播种了例如莴苣、菠菜、鸭儿芹、
Figure 93119170X_IMG2
等植物P的种子的东西被定植。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用定植板40,将播种了植物的东西,设置在苗床12的上部,但是,除了所播种了植物的东西外,也可以直接播种例如植物的种子,也可以将培养基和定植用聚氨酯嵌段共聚物以外的,例如矿棉作为苗床的培养基来使用。
另外,在该生物培育装置10中,在苗床1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及另一端上,分别设置造波机44及46。这些造波机44及46,由作为变位手段的活塞汽缸48及54,和,通过这些活塞汽缸48及54,以一定的周期,断续地进行上下变位的造波体52及58所构成。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的活塞汽缸48,配置在苗床1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上方,另一方的活塞汽缸54,设置在苗床1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的上方。活塞汽缸48及54,用安装铁件(图中未示出)等固定在例如框架体(图中未示出)上,该框架体设置在苗床的上方。在活塞汽缸48的杆50的先端及活塞汽缸54的杆56的先端,分别安装在例如长方体状的造波体52及58上。造波体52及58,由例如合成树脂材料及不锈钢等的具有耐蚀性的金属材料等来形成。
在这些造波机44及46中,通过各活塞汽缸48及54的活塞沿上下方向进行往复运动,可以使造波体52及58,分别在苗床12的第1水槽部36内及第2水槽部38内时而放入,时而取出。
在该生物培育装置10中,在苗床12内,流入贮存液上,该培养液L,由将成为植物的养分的例如肥料盐类等溶解到水中的营养液,对植物有用的根际微生物及混合了水生物动物的饵料的营养液所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在苗床12上,在其背面构件2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为了补给培养液L的补给孔60,在该补给孔60上,安装补给管62。在该补给管62上,用例如小型泵(图中未示出),适宜地补给培养液L。另外,在苗床12上,在其正面构件14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设备了为了排出液L的排水孔64。在该排水孔64上,安装排水管66,以适宜地排出苗床12内的培养液L。
在该生物培育装置10中,要这样来保持苗床12内的培养液L的量,即要在造波体52及58分别来插入到第1水槽部36及第2水槽部38中的时候,植物P根的部分Q不浸渍在苗床12内的培养液L中。在这种情况下,当将造波体52及58分别插入到第1水槽部36及第2水槽部38中的时候,由植物P的根部分Q浸渍在培养液L中的程度,来设定苗床12内培养液L的水位。该苗床12内的培养液L的初期的设定水位,通过调整波体52及58的体积,可以适当地变更。
在该生物培育装置10中,例如如图2及图4所示的那样,造波机44及46被断续地交替驱动。在将造波体52及58分别插入第1水槽部36及第2水槽部38中的时候,由于产生在苗床12内所贮存的培养液L起波浪的现象,所以,培养液L浸渍到植物P的根部分Q上。也就是说,通过驱动活塞汽缸48及54        50及56向下延伸,从而,使造波体52及58,分别插入到第1水槽部36扩第2水槽部38中。此时,培养液L,起波浪,而在苗床12内流动,浸渍植物P的根部分Q。另外,在生物培育装置10中,由于造波机44及46交替工作,所以,使在苗床内所发生的波被增大。
此外,在生物培育装置10中,在驱动造波机44及46的时候,通过调整其造波体52及58相对于苗床12内的培养液的上下变位量,及,造波体52及58在苗床12内的插入时间,在苗床12内,可以产生培养液L的涨落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在使造波体52及58的上下的变位量,即插入深度变大,而且,使造波体52及58在苗床12内按照规定的时间静止的时候,苗床12内的培养液L的水位上升,成为所谓涨潮的状态。另一方面,由该状态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在造波体52及58由苗床12内的培养液L中升起来的时候,苗床12内的培养液L的水位下降,成为所谓落潮的状态。
也就是说,在该生物培育装置10中,在造波机44及46上,这些造波体52及58的上下的变位量减少,若其周期缩短,可以起零零碎碎的波。另一方面,如果造波体52及58的上下变位量增大,造波体52及58的下降及上升的1个循环的周期加长,则在苗床12内可以产生培养液L的涨落的差异。
接着,对使用该生物培育装置10的植物及水生动物的培育方法的一例来进行说明。
首先,在该生物培育装置10的苗床12中,将成为植物及水生动物的培育养分的培养液L装到规定的水位,而贮存培养液L。接着,在苗床12内的培养液L中,放进例如,香鱼、大马哈鱼、其它的鱼类F1,蚬子、其它的用淡水培育的贝类F2、用淡水培育的虾、其它的甲壳类F3等水生动物。另外,在苗床12的上部,安装定植平板44,该定植平板44是定植播种了例如莴苣、菠菜、鸭儿芹、
Figure 93119170X_IMG3
等植物P的。在该生物培育装置10中,在苗床12的上部,与栽培植物P同时,在其下部的培养液L中,培育水生动物。
在使用该生物培育装置10的培育方法中,由于通过造波机44及46,而在苗床12内的上部间断地起波浪,所以,在培养液L的界面层卷入空气。此时,溶入空气中的氧,从而使界面层的溶解的氧变的丰富。因而,植物P的根部分Q,在由空气中吸收氧的同时,也可以由培养液L中吸收溶解的氧。再者,如果在苗床12内贮存的培养液L的液量增多,则通过造波机44及46所产生的苗床12内液流也变大,向根部供应氧的效果就提高。而且也能向对植物P的根部分Q有用,而且有共生关系的根际微生物供给丰富的氧。
在造波时,由于使植物P的根部分Q在培养液L中不断地摇动,所以在植物P的根部分Q上的二氧化碳与氧的气体交换情况变好。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与根部分Q通过造波而进行摇动的同时,植物P的全体进行摇动,所以作为植物P的全体,二氧化碳与氧的气体交换被活化了。另外,由于通过造波使植物P的全体进行摇动,叶的部分也全体被摇动,所以,在苗床12内产生自然的微风。
另外,对于在苗床12内培育的鱼类F1,贝类F2及甲壳类F3等的水生动物来说,由于空气中的氧,以自然状态丰富地溶入到苗床12内的培养液L中,所以,可以大大促进这些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
另外,在造波时,由于培养液L被搅拌,所以,培养液L中的水和培育植物P及水生动物所需要的养分均匀化。而且,由于可以供给植物P的根部分及水生动物丰富的氧和均匀化了的培养液L,所以,与植物P有共生关系的微生物也活化了,这也促进了植物P的生长发育,同时也促进了苗床12内的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
另外,在该生物培养装置10中,通过驱动造波机44及46,由于在苗床12内可以产生培养液L的涨落的差异,所以其每涨落一次,在苗床12内的全体培养液中,便丰富地溶解了空气中的氧,对于植物P及水生动物,可以更进一步地供给氧,特别是在苗床12内的培养液L的水位下降的状态下,由于充分地向植物P的根部分Q供给氧,所以进一步促进了植物P及与植物有共生关系的微生物的繁殖。
在使用该生物培育装置10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中,由于在苗床12的上部栽培植物,在其下的培养液L中培育水生动物,所以,对培养液L中的植物有用的微生物,分解水生动物的排泄物和尸体及其它有机物,产生无机物。该无机物成为植物P的养分而被摄取。因而,在该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中,苗床12内的培养液L,对其植物有用的微生物被某种程度地净化,不需要频繁地更换培养液L,所以,是经济的。
因而,在使用该生物培育装置10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中,通过造波机44及46,由于在苗床12内简便地起波浪的同时,产生涨落的差异,所以,对于植物,对于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大作用的微生物来说,更进一步,对水生动物来说,都可以创造最适合于其生长发育的自然环境。
也就是说,在使用了该生物培育装置10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中,通过在苗床12内的培养液L起波浪而发生的起波浪的现象,和,通过在苗床12内发生培养液L的水位的差异,所产生的涨落现象,可以再现被认为是生命的诞生的场面的自然生态系统。
而且,在使用了该生物培育装置10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中,除了使造波机52及58上下变位之外,还可以在苗床12内简便地起波浪的同时,可以在苗床12内简便地调整培养液L的涨落的差异。因而,在使用了该生物培育装置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中,由于不需要象以往那样,用大型罐及泵来循环培养液,而且,不需要装备调整培养液的液面的复杂的装置,所以,比原有的植物的栽培方法或鱼等的养殖方法的设备运转费更低廉。
在这种情况下,在采用例如示于图13的原有的循环溶液培养方式的溶液培养栽培装置中,存在着引起培养液的温度上升的问题,该温度上升是由于泵工作时,例如由400W的电动机的热所引起的,但是,在使用了本实施例的生物培育装置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中,由于驱动造波机44,46的电动机是例如25W左右的,所以,可以极大地减小泵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因而,在该实施例中,可以防止培养液的温度上升。
另外,在使用了本实施例的生物培养装置10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中,通过使用造波机44,46产生波浪,由于与根Q一起植物P的全体被摇动,从而,在苗床12内产生自然的微风,所以,在苗床的周围不需要设置例如吹风装置等。
此外,在该生物培育装置10中,如果这样来设定第1水槽部36及第2水槽部38的容积,即,通过将造波体52及58插入到第一水槽部36及第2水槽部38内,从而由这些第1水槽部36及第2水槽部38溢出的培养液L,要能够确实保证驻使植物P的根部分Q充分地浸渍而且摇动的培养液L,则可以在苗床12内的第1水槽部36及第2水槽部38内装入培养液。
图5是表示示于图1、图2、图3及图4的生物培育装置的其它实施例的图解图。在该生物培育装置10中,与示于图1至图4中的实施例相比较,特别是没有设置一方的造波机44。另外,第1隔开构件22,与第1侧面构件16没有留出间隔,而是贴紧在第1侧面构件16的内侧来形成。因此,在示于图5的生物培育装置10中,没有形成第1水槽部36。在示于图5的生物培育装置10中,只在苗床1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形成水槽部38,在该水槽部38的上方设置造波机46。该造波机46,与示于图1至图4的生物培育装置10相同,通过驱动造波机46,安装在杆56的先端上的造波体58,可以在水槽部38内上下往复运动。在造波体58插入到水槽部38内的情况下,使苗床12内的培养液L起波浪,从而可以产生起波浪的现象及涨落现象。
图6是表示示于图1、图2、图3及图4的生物培育装置的另一个其它实施例的图解图。在该生物培育装置10中,与示于图1至图4的实施例相比较,特别是在苗床12的长度方向的两侧,没有设置造波机。另外,由于第1隔开构件22与第1侧面构件16没有留出间隔,而是贴紧在第1侧面构件16的内侧来形成,所以,没有形成水槽部36。此外,由于第2隔开构件24与第2侧面构件18没有留出间隔,而是贴紧在第2侧面构件18的内侧来形成,所以,也没有形成水槽部38。在该生物培育装置10中,大致在苗床1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另外的水槽部68。
在这种情况下,大致在苗床12的中央,在其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形成二个另外的隔开构件70a及70b。这些隔开构件70a及70b,按照与第1隔开构件22及第2隔开构件24同样的形状,同样的尺寸来形成,它们的下端部连接在另外的底部板材72上。该底部板材72,用例如合成树脂材料,按照与第一底部板材28及第2底部板材30同样的形状,同样的尺寸来形成。
因而,在示于图6的生物培育装置10中,在苗床1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形成另外的水槽部68。在该水槽部68的上方,设置造波机74。该造波机74,与示于图1至图4的生物培育装置10同样,通过驱动造波机74,可以使安装在杆78的先端的造波体80在水槽部68内上下往复运动。在造波体80插入到水槽部68内的时候,在苗床12内,可以产生起波浪的现象和涨落现象。
使用示于图5及图6的生物培育装置10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中,与图1至图4的实施例相同,由于可以通过造波机在苗床内产生起波浪现象及涨落的差异,所以,可以创造最适合植物及水生动物生长发育的环境。
图7是表示示于图1、图2、图3及图4的生物培育装置的另外的实施例的主要部位的图解图。该生物培育装置10,与图1至图4的实施例相比较,特别是其造波机构不同。也就是说,在示于图7的生物培育装置10中,造波体设法沿苗床12的长度方向的变位来构成。另外,也没有形成第1水槽部36及第2水槽部38。在示于图7的生物培育装置10中,造波机82的活塞汽缸84,安装在例如断面略成U字形的汽缸框架90上,该框架90安装在苗床12的外侧。此外,活塞汽缸84的杆86,形成例如L字形,在其先端,形成可以插入到苗床12内的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略成长方体状的造波体88。通过驱动造波机82,安装在杆86的先端的造波体88,在第3隔开构件26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沿左右方向进行往复运动。在造波体88由第2侧面构件18的内侧沿苗床12的长度方向向第1侧面构件16变位的时候,苗床12内的培养液L进行流动,从而,产生起波浪的现象。另外,造波体88,其长度方向的一端面及另一端面,特别如图8所示的那样,形成例如断面略成半圆形的数个凹进部位92,92,…92。通过形成这些凹进部位92,可以使造波体88的表面积扩大,可以使苗床12内产生更加有效的起波浪的现象。
图9是表示示于图6的生物培育装置的变化的实施例的主要部位的图解图,该生物培育装置10,与示于图6的生物培育装置相比较,特别是造波体的形状不同。也就是说,在示于图9的造波机74中,在其杆78的先端,用销79连接另外的杆94,杆94的轴向的中间部分,形成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断面略成菱形的造波体96。在该造波体96的下侧的二边的端部,设置数个例如断面为矩形的缝隙98,98。
在该生物培育装置10中,与示于图6上的生物培育装置同样,可以在苗床12内起波浪,而且,可以产生涨落的差异。在该生物培育装置10中,由于在造波体96上设置了数个缝隙98,所以,在杆94插入到苗床12内的培养液L中的时候,由于与波浪同时产生气泡,所以,可以使培养液L中的溶解的氧更加丰富。
图10是表示示于图1、图2、图3及图4的生物培育装置的又一另外的实施例的主要部位的图解图。该生物培育装置10,与示于图1至图9的生物培育装置相比较,特别是其造波机构不同。也就是说,在示于图10的生物培育装置10中,大致在苗床1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在正面构件14和背面构件20之间,形成例如断面为圆形的枢轴部100,其能够转动自如。在该枢轴部100上,作为造波体,形成由例如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矩形的造波板102。另外,在造波板102上,由其上端部中央,形成沿垂直方向延伸的支撑棒104,支撑棒104,通过连接铁件105,连接在造波机110的活塞汽缸106上,其能够转动自如。
该造波机110,包括活塞汽缸108,活塞汽缸108,用例如安装铁件等,安装在框架(图中未示出)上,该框架设置在苗床1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上方。在示于图10的生物培育装置10中,通过驱动活塞汽缸108,使杆106沿苗床12的左右方向进行往复运动。另外,连接杆106的先端支撑杆104,与造波板102在一起,以枢轴100为支点,在苗床12内沿左右方向进行摇动。因而,在该生物培育装置10中,通过造波板102,可以在苗床12的中央到苗床12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范围内,起波浪。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的图解图。在图11的实施例中,是使用了示于图5的生物培育装置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与图5的实施例相比较,特别是没有设置定植平板40。也就是说,在图11的实施例中,在苗床12上,没有形成用来支撑定植平板40的支撑构件32a,32b,突起构件34a,34b。因而,在该实施例中,在苗床12内仅培育水生动物。在该实施例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中,通过造波机46,由于在苗床12内简便地起波浪的同时,可以产生涨落的差异,所以,对于水生动物来说,可以创造最适合于其培育的自然环境。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其它的实施例的图解图。在图12的实施例中,与图1至图4的实施例相比较,特别,在苗床12内,没有培育水生动物。也就是说,在该实施例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中,特别,只是培育植物。在该实施例中,由于通过造波机44及46,可以在苗床12内简便地起波浪的同时,产生涨落的差异,所以,对于植物来说,对于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的微生物来说,都可以创造最适合于其培育的自然环境。
在使用于上述各实施例的生物培育装置10中,作为使造波机的造波体,相对于苗床12内的培养液L进行上下变位的驱动手段,使用了使活塞上下进行往复运动的方法,即所谓汽缸机构,但是,对于使造波体进行上下变位的手段来说,除了该汽缸机构之外,也可以使用例如采用齿条机构,各种曲柄机构、各种凸轮的往复直线运动机构及杠杆原理,来使造波体进行上下变位。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使造波体上下变位的变位量,来决定用哪种机构使造波体进行变位。
在使用上述的各实施例的生物培育装置10中,对于通过造波机在苗床12内所产生的波浪,其波高及波长,分别与活塞汽缸的行程、周期成正比。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增大波高、波长,可以将苗床12内的培养液L的界面下的培养液L的粒子运动的发生的范围扩展到更深的地方。
另外,为了提高通过各造波体所产生的造波效果,特别,例如在苗床12的第3隔开构件26上,特意附加了斜度,另外,在附加了斜度的情况下,可以将随着由其上层向下层将其通过路的宽度变窄。
另外,在苗床12内,在各造波体的周围部分,也可以适宜地设置倾斜状的溅水防止板,该溅水现象是由于这些造波体的变位所产生的。
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和图示,但是,这只不过是作为图解和一个例子来用的,不应该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定,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本发明的精神实质及范围,仅仅通过所附加的权利要求的语句来进行限定。

Claims (9)

1、一种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它包括下列几道工序,准备容器的工序,在该容器中配置生物,并用该容器培育上述生物,在上述容器中贮存培养液的工序,该培养液是用于培养上述生物的,使上述培养液起波浪的工序,该培养液是贮存在上述容器内的,及,使上述培养液的水位周期性地上下变位的工序,该培养液是贮存在上述容器中的。
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上述容器,是上端开放的箱状的苗床,在上述苗床中形成水槽部。
3、一种根据权利要求2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在上述苗床的上部栽培播种了用定植平板支持的植物的种子,在上述定植平板的下方的上述苗床内,培育水生动物。
4、一种根据权利要求3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上述水槽部,在上述苗床的中央部分形成。
5、一种根据权利要求3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上述水槽部,在上述苗床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形成。
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4和5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通过用设置在上述苗床上的造波机,使贮存在上述苗床内的上述培养液断续流动,使上述苗床内的上述培养液起波浪。
7、一种根据权利要求6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上述造波机,包括设置在上述苗床的上述水槽的上方的造波体,和,使上述造波体,上下变位的变位手段。
8、一种根据权利要求7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通过用上述的变位手段,使上述的造波体,沿上下方向周期性地变位,从而使上述造波体,周期性地插入到上述水槽,来使上述的培养液的水位周期性地上下变位。
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7和8的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在上述造波体上,形成数个缝隙。
CN93119170A 1992-10-22 1993-10-21 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 Pending CN10894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09235/92 1992-10-22
JP30923592 1992-10-22
JP5082633A JP2545029B2 (ja) 1992-10-22 1993-03-16 要水性生物用培養液の流動方法
JP82633/93 1993-03-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425A true CN1089425A (zh) 1994-07-20

Family

ID=26423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3119170A Pending CN1089425A (zh) 1992-10-22 1993-10-21 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0594159A1 (zh)
JP (1) JP2545029B2 (zh)
KR (1) KR940008558A (zh)
CN (1) CN1089425A (zh)
AU (1) AU4910393A (zh)
CA (1) CA2108953A1 (zh)
NO (1) NO933788L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58049A (zh) * 2014-02-28 2016-06-08 洋马株式会社 被养殖生物的养殖方法及其养殖设施
CN106710418A (zh) * 2017-01-25 2017-05-24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植物长期暴露于浅水波环境的模拟装置
CN107036785A (zh) * 2017-06-07 2017-08-11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种模拟湖泊波浪扰动的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CN107306778A (zh) * 2017-07-17 2017-11-03 石阡县金桥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无土栽培装置
CN109315280A (zh) * 2018-10-29 2019-02-12 杭州师范大学 模拟浪冲与风摩擦培养一体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09792946A (zh) * 2019-02-13 2019-05-24 中国烟草总公司四川省公司 一种自动晾盘的漂浮育苗苗床和自动晾盘方法
CN114287335A (zh) * 2021-12-23 2022-04-08 房淑霞 一种林业无土育苗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65519B2 (ja) * 1995-04-25 1997-10-22 株式会社生物機能工学研究所 水耕栽培における成長促進方法およびそれに使用される装置
AU8731498A (en) * 1997-07-04 1999-01-25 Ingredient Technology Corporation International(I Tc) Ltd A bioreactor for the growth of photosynthetic microorganisms
IT1294065B1 (it) * 1997-07-04 1999-03-22 Giuseppe Stefanori Davide Di Processo per il controllo e la crescita di microorganismi fotosintetici attraverso fotobioreattore ad induzione d'onda
US6273025B1 (en) * 1999-09-09 2001-08-14 Joseph D. Laird Aquarium water circulation system
KR100750617B1 (ko) * 2006-12-27 2007-08-20 친환경상품진흥원 전과정위해성평가 시스템
WO2011055229A2 (en) * 2009-11-04 2011-05-12 Gne Global Natural Energy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ultivating protosythetic microorganisms and cells
ITVR20120010A1 (it) * 2012-01-18 2013-07-19 Depaoli Claudio Dispositivo di immersione temporanea per immergere temporaneamente coltivazioni in un substrato liquido e relativo procedimento.
CA2906785C (en) 2013-02-12 2021-08-31 Erfgoed Materieel B.V. Method for installing a cultivation floor system and cultivation floor system
RU2580583C1 (ru) * 2014-12-30 2016-04-10 Серге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Лященко Агробиокомплекс
RU2670163C1 (ru) * 2015-02-06 2018-10-18 Фудзи Сейко Ко., Лтд.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выращивания растений
CN107205350B (zh) * 2015-02-06 2021-01-15 不二精工株式会社 植物栽培装置
CN105309228B (zh) * 2015-11-04 2018-11-16 上海交通大学 用于植物苗床的水位调节装置及其水位调节方法
CN108901804A (zh) * 2018-06-30 2018-11-30 李丹 一种无土栽培装置以及应用于该无土栽培装置的营养液
KR102447459B1 (ko) * 2020-07-30 2022-09-26 배영길 자연정화 기능을 갖는 담수·인공해수 양식장
US20220095552A1 (en) * 2020-09-30 2022-03-31 Cambridge Research & Development, Inc. Methods for cultivation using protected growing wells and related structur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76620A (en) * 1977-10-25 1979-12-04 Kassos Thomas G Aquarium-terrarium tank
CA1272026A (en) * 1985-09-12 1990-07-31 Wolfgang Riechmann Terrarium/aquarium combination
JPS63309119A (ja) * 1987-06-11 1988-12-16 Fujio Masubuchi 水耕栽培装置
JPH0673736B2 (ja) * 1990-08-30 1994-09-21 リョービ株式会社 V型シリンダーブロックのダイカスト金型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58049A (zh) * 2014-02-28 2016-06-08 洋马株式会社 被养殖生物的养殖方法及其养殖设施
CN106710418A (zh) * 2017-01-25 2017-05-24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植物长期暴露于浅水波环境的模拟装置
CN106710418B (zh) * 2017-01-25 2023-10-13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植物长期暴露于浅水波环境的模拟装置
CN107036785A (zh) * 2017-06-07 2017-08-11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种模拟湖泊波浪扰动的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CN107306778A (zh) * 2017-07-17 2017-11-03 石阡县金桥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无土栽培装置
CN109315280A (zh) * 2018-10-29 2019-02-12 杭州师范大学 模拟浪冲与风摩擦培养一体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09792946A (zh) * 2019-02-13 2019-05-24 中国烟草总公司四川省公司 一种自动晾盘的漂浮育苗苗床和自动晾盘方法
CN114287335A (zh) * 2021-12-23 2022-04-08 房淑霞 一种林业无土育苗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545029B2 (ja) 1996-10-16
JPH06181665A (ja) 1994-07-05
EP0594159A1 (en) 1994-04-27
AU4910393A (en) 1994-05-05
NO933788L (no) 1994-04-25
CA2108953A1 (en) 1994-04-23
KR940008558A (ko) 1994-05-16
NO933788D0 (no) 1993-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425A (zh) 自然生态系再生方法
US8915016B2 (en) Methods for growing living organisms
JP5648046B2 (ja) 微生物を培養するための光合成リアクター及び微生物の培養方法
CN103118534B (zh) 双壳贝等底栖生物的养殖装置
JP2012095630A (ja) マイクロ・ナノバルブにより活性化された微生物を使った、水生動物と植物の並行栽培システム
JP2012095630A5 (zh)
CN206118823U (zh) 一种透明材料的立体窗式双水路多层鱼菜共生装置
CN109987713A (zh) 用于水体黑臭治理及水质提升的潜浮式生态修复水立方
WO1993012651A1 (en)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cultivating marine organisms
CN1096625A (zh) 水耕栽培方法
CN1089426A (zh) 溶液培养栽培装置
CN100399886C (zh) 海产贝类苗种中间培育装置
CN102487869A (zh) 一种可控的水产养殖生态调控系统
CN211558502U (zh) 一种水产养殖用增氧装置
CN108423841A (zh) 一种分层改善水产养殖池塘水质的装置及其运行工艺
CN202222277U (zh) 一种秀丽白虾虾卵离体批量孵化装置
CN206909477U (zh) 龟菜共生养殖系统
KR20200060097A (ko) 바이오플락 사육수를 이용한 수경재배 시스템
JPH06327375A (ja) 水産生物の養殖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N112586426B (zh) 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
JP2012080864A (ja) 光合成微生物の培養方法及び装置
KR20220086818A (ko) 여과기 겸용 식물 포트 및 이러한 식물 포트를 구비한 양어 수경 재배 장치
CN207885478U (zh) 一种环保型淡水养殖箱
EP3403494A1 (en) Modular device for maintenance of water quality
CN201797850U (zh) 一种细角螺苗种孵化培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1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patent law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