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84834B - 无油螺旋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无油螺旋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84834B
CN108884834B CN201780019326.0A CN201780019326A CN108884834B CN 108884834 B CN108884834 B CN 108884834B CN 201780019326 A CN201780019326 A CN 201780019326A CN 108884834 B CN108884834 B CN 1088848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se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portion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932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84834A (zh
Inventor
宫武利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gang Compressor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Kobe Stee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 Steel Ltd filed Critical Kobe Stee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8848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48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848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48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C19/00Sealing arrangements in 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C19/005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sealing elements such as sealing strips, sealing rings and the like; Coating of these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08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intermeshing-engagement type, i.e. with engag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similar to that of toothed gearing
    • F04C18/12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intermeshing-engagement type, i.e. with engag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similar to that of toothed gearing of other than internal-axis type
    • F04C18/14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intermeshing-engagement type, i.e. with engag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similar to that of toothed gearing of other than internal-axis type with toothed rotary pistons
    • F04C18/16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intermeshing-engagement type, i.e. with engag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similar to that of toothed gearing of other than internal-axis type with toothed rotary pistons with helical teeth, e.g. chevron-shaped, screw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7/00Sealing arrangements in 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7/00Sealing arrangements in 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27/005Axial sealings for working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7/00Sealing arrangements in 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27/008Sealing arrangements in 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for other than working fluid, i.e. the sealing arrangements are not between working chambers of the machine
    • F04C27/009Shaft sea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 F16J15/34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slip-ring pressed against a more or less radial face on one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C2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1C1/00 - F01C20/00
    • F01C21/02Arrangements of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240/00Components
    • F04C2240/50Bearings
    • F04C2240/52Bearings for assemblies with supports on both si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240/00Components
    • F04C2240/60Shafts
    • F04C2240/601Shaft flex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 Mechanical Sealing (AREA)
  • Seal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无油螺旋压缩机(10)具有:螺旋转子(14),具备螺旋部(14a)和轴杆部(14c);轴承(26);第1轴封装置(30),配置在螺旋部与轴承之间,具备第1密封部(38a)、和对于轴杆部与第1密封部之间使轴承侧与外周面连通的第1连通部(30a);第2轴封装置(32),配置在第1轴封装置与轴承之间,具备第2密封部(32a)、和相对于轴杆部与第2密封部之间使螺旋部侧与外周面连通的第2连通部(32c);以及第1密封部件(50),在第1连通部与第2连通部之间具备密封部。壳体(12)具备将第1连通部及第2连通部连通到大气的大气连通部(12m)。第1连通部的截面积比第1密封部件的密封部与轴杆部之间的截面积大。

Description

无油螺旋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油(oil free)螺旋压缩机。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使用不向相互啮合的阳螺旋转子的螺旋部与阴螺旋转子的螺旋部之间供给润滑油(油)的所谓无油螺旋压缩机。这样的无油螺旋压缩机构成为,被供给到支承螺旋转子的轴杆部的轴承中的润滑油不会侵入到收容螺旋转子的螺旋部的转子室内。特别是构成为,当通过作为向螺旋压缩机内的吸气被限制的状态下的运转的卸载运转而在转子室内发生了负压时,轴承的润滑油不会侵入到转子室内。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无油螺旋压缩机具有被外插到螺旋转子的轴杆部上并配置在螺旋转子的螺旋部与轴承之间的筒状的第1及第2轴封装置。第1轴封装置具有配置在螺旋转子的螺旋部侧并设置在内周面上的密封部、和相对于该密封部设置在轴承侧并将内周面侧与外周面侧之间连通的连通部。另一方面,第2轴封装置具有配置在第1轴封装置的轴承侧并设置在内周面上的密封部、和相对于该密封部设置在螺旋转子的螺旋部侧并将内周面侧与外周面侧之间连通的连通部。第1轴封装置的连通部经由在收容螺旋转子的壳体上形成的第1大气连通部,与壳体外部的大气连通。另一方面,第2轴封装置的连通部经由形成在壳体上的第2大气连通部,与壳体外部的大气连通。
在卸载运转中,借助在转子室内发生的负压,壳体外部的大气从第1轴封装置具有的连通部流入。但是,仅通过第1轴封装置具有的连通部,会有在第2轴封装置内周面的密封部发生负压而微量的润滑油向转子室侵入的情况。为了将在密封部发生的负压消除而防止润滑油侵入,壳体外部的大气也从在第2轴封装置上具有的连通部流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1-1442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无油螺旋压缩机的壳体在形成了第1大气连通部和第2大气连通部这一点上构造较复杂,制造比较麻烦。
此外,第1及第2大气连通部以螺旋转子的旋转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方式形成在壳体上,以免相互干涉。因此,限制了将与这些大气连通部连通的第1轴封装置的连通部和第2轴封装置的连通部在螺旋转子的旋转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上相互接近地配置。即,第1轴封装置的连通部与第2轴封装置的连通部之间的距离必然变长。随之,螺旋转子的螺旋部与轴承之间的距离也必然变长。换言之,将螺旋部的两侧的轴杆部分别支承的两个轴承之间的距离也必然变长。
结果,螺旋转子(特别是轴杆部)容易挠曲。如果螺旋转子挠曲,则螺旋压缩机的性能、例如容积效率等下降。
所以,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制造容易且具备抑制螺旋转子的挠曲的结构的无油螺旋压缩机。
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根据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无油螺旋压缩机,具有:螺旋转子,具备螺旋部和轴杆部;轴承,支承前述轴杆部;第1轴封装置,被外插在前述轴杆部上,配置在前述螺旋部与前述轴承之间,并且具备第1密封部和第1连通部,所述第1密封部与前述轴杆部对置,所述第1连通部相对于前述轴杆部与前述第1密封部之间使前述轴承侧与外周面连通;第2轴封装置,被外插在前述轴杆部上,配置在前述第1轴封装置与前述轴承之间,并且具备第2密封部和第2连通部,所述第2密封部与前述轴杆部对置,所述第2连通部相对于前述轴杆部与前述第2密封部之间使前述螺旋部侧与外周面连通;壳体,具备转子室和轴杆收容空间,所述转子室收容前述螺旋部,所述轴杆收容空间收容前述轴杆部、前述轴承、前述第1轴封装置及前述第2轴封装置;以及第1密封部件,被外插在前述轴杆部上且具备环状的密封部,所述环状的密封部在前述第1连通部与前述第2连通部之间与前述轴杆部对置,将两连通部隔开;前述壳体具备大气连通部,所述大气连通部在前述轴杆收容空间的内周面处与前述第1连通部及第2连通部的两者连接,并且将前述第1连通部及第2连通部连通到大气;前述第1连通部的流路截面积比前述第1密封部件的密封部与前述轴杆部之间的流路截面积大。
与在壳体上形成用来将第1轴封装置的第1连通部连通到大气的大气连通部和用来将第2轴封装置的第2连通部连通到大气的大气连通部的情况相比,即与在壳体上形成两个大气连通部的情况相比,壳体的构造较简单,由此制造变得容易。
此外,由于是将第1轴封装置的第1连通部和第2轴封装置的第2连通部的两者经由1个大气连通部连通到大气的结构,所以与在壳体上形成用来将第1轴封装置的第1连通部连通到大气的大气连通部和用来将第2轴封装置的第2连通部连通到大气的大气连通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1连通部与第2连通部之间的距离变短。随之,能够使螺旋转子与轴承之间的距离也变短。结果,能够抑制螺旋转子的挠曲。
进而,由于第1连通部的流路截面积比第1密封部件的密封部与螺旋转子的轴杆部之间的流路截面积大,所以经由大气连通部从外部流入的大气向第1轴封装置的第1连通部流入。由此,抑制了大气进入到第2轴封装置的第2连通部中并穿过第1密封部件的密封部与轴杆部之间而朝向转子室的情况。结果,能够抑制第2轴封装置的密封部与轴杆部之间的负压的发生,由此,抑制了由该负压将轴承的润滑油向第2轴封装置的密封部与轴杆部之间引导而该被引导的润滑油最终进入到转子室中的情况。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无油螺旋压缩机,制造较容易,抑制了螺旋转子的挠曲。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这些形态和特征根据与关于附图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相关联的以下的记述会变得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油螺旋压缩机的内部的概略剖视图;
图2是在螺旋转子的旋转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上观察的无油螺旋压缩机的概略主视图;
图3是图1的部分放大图;
图4是第1及第2轴封装置的拆开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1及第2轴封装置的卡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2的无油螺旋压缩机被姿势变更后的状态的概略主视图;
图7是相对于图2及图6所示的无油螺旋压缩机、第1轴封装置的连通部相对于第2轴封装置的连通部的相对位置不同的无油螺旋压缩机的概略主视图;
图8是概略地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无油螺旋压缩机的大气连通部的剖视图;
图9是概略地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再另一实施方式的无油螺旋压缩机的大气连通部的剖视图;
图10是概略地表示有关本发明的不同的实施方式的无油螺旋压缩机的大气连通部的剖视图;
图11是有关本发明的再不同的实施方式的无油螺旋压缩机的概略主视图;
图12是有关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改良形态的无油螺旋压缩机的概略主视图;
图13是有关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其他的改良形态的无油螺旋压缩机的概略主视图;
图14是有关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的改良形态的无油螺旋压缩机的概略主视图;
图15是有关本发明的又再其他实施方式的无油螺旋压缩机的部分剖视图;
图16是有关本发明的又再不同的实施方式的无油螺旋压缩机的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但是,有将所需以上详细的说明省略的情况。例如,有省略已经周知的事项的详细说明或对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的重复说明的情况。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不必要地变得冗长,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变得容易。
另外,发明者(们)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地理解实施方式而提供了附图及以下的说明,不是要由它们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主题。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油螺旋压缩机(以下称作“螺旋压缩机”)的内部的概略剖视图。图2是在螺旋压缩机的螺旋转子的旋转中心线延伸方向(X轴方向)上观察的螺旋压缩机10的概略主视图,表示了一部分的构成要素的配置。另外,图1是沿图2所示的箭头方向A观察的螺旋压缩机的剖视图。
如图1及图2所示,螺旋压缩机10具有壳体12。此外,螺旋压缩机10具有收容在壳体12内的阳螺旋转子14及阴螺旋转子16。
另外,关于阳螺旋转子14和阴螺旋转子16,除了以相互非接触的状态啮合的螺旋部以外的其他的部分实质上相同。因而,以下以阳螺旋转子14为中心进行说明,阴螺旋转子16的说明省略。
如图1所示,阳螺旋转子14具有螺旋部14a、和设置在螺旋部14a的两端(其旋转中心线C的延伸方向的两端)上的轴杆部14b、14c。
阳螺旋转子14的螺旋部14a与阴螺旋转子16的螺旋部(未图示)一起被收容在壳体12的转子室12a内。转子室12a为了将空气取入到其内部,经由形成在壳体12内的吸引用流路12b,与形成在壳体12的外表面上的吸引端口12c连通。转子室12a还为了将由阳螺旋转子14及阴螺旋转子16压缩的空气向壳体12外部喷出,经由喷出用流路12d,与喷出端口12e连通。
在阳螺旋转子14的一方的轴杆部14b(在图1中在左侧)的前端侧安装着驱动齿轮18。该驱动齿轮18被马达(未图示)旋转驱动。
在阳螺旋转子14的另一方的轴杆部14c(在图1中在右侧)的前端侧安装着定时齿轮20。与该定时齿轮20啮合的定时齿轮(未图示)被安装在相对于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平行地延伸的阴螺旋转子16的轴杆部(未图示)上。
此外,阳螺旋转子14被多个轴承22、24、26、28可旋转地支承。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轴杆部14b、14c的前端侧配置有球轴承22、28,在螺旋部14a侧配置有滚柱轴承24、26。
在壳体12内形成有用来对这些轴承22、24、26、28供给润滑油的润滑用流路12f、12g。具体而言,在壳体12中,形成有收容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b、14c和轴承22、24、26、28的轴杆收容空间12h、12j。润滑用流路12f形成在壳体12上,以向外插在轴杆部14b上的状态的轴承22、24之间的轴杆收容空间12h的部分供给润滑油。此外,润滑用流路12g形成在壳体12上,以向外插在轴杆部14c上的状态的轴承26、28之间的轴杆收容空间12j的部分供给润滑油。另外,润滑用流路12f、12g连接在喷出润滑油的油泵的喷出端口(未图示)上。
如果由马达(未图示)将驱动齿轮18旋转,则阳螺旋转子14旋转,并且经由定时齿轮20而阴螺旋转子16旋转。由此,将空气经由吸引端口12c取入到转子室12a内,将取入的空气用同步旋转的阳螺旋转子14和阴螺旋转子16压缩。将压缩后的空气经由喷出端口12e向壳体12的外部喷出。
螺旋压缩机10构成为,转子室12a内的压缩空气不泄漏到外部(轴杆收容空间12h、12j)、此外多个轴承22、24、26、28的润滑油不侵入到转子室12a内。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螺旋压缩机10具有用来抑制转子室12a内的压缩空气向外部的泄漏的第1轴封装置30、和用来抑制润滑油向转子室12a内的侵入的第2轴封装置32。
如图1所示,第1轴封装置30及第2轴封装置32是能够外插到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b、14c各自上的筒状,被配置在轴承24与转子室12a之间以及轴承26与转子室12a之间。此外,第1轴封装置30相对于第2轴封装置32配置在转子室12a侧。
从这里,对第1轴封装置30和第2轴封装置32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外插在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b、14c各自上的第1及第2轴封装置30、32实质上相同。因而,以下以外插在阳螺旋转子14的一方的轴杆部14c(阳螺旋转子14的定时齿轮20侧)上的第1及第2轴封装置30、32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3是图1的部分放大图,表示外插在阳螺旋转子14的定时齿轮20侧的轴杆部14c上的状态的第1轴封装置30及第2轴封装置32。此外,图4表示从轴杆部14c拆下的状态的第1轴封装置30及第2轴封装置32。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轴封装置30具有筒状的主体部34和两个密封圈36、38。
如图3所示,第1轴封装置30的筒状的主体部34被外插在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上。此外,主体部34具备与壳体12的轴杆收容空间12j的内周面12k对置的外周面34a。进而,在主体部34上,为了将轴杆收容空间12j的内周面12k与外周面34a之间密封,在外周面34a上装接着环状的弹性部件40(例如O形圈)。
两个密封圈36、38被外插在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上。此外,两个密封圈36、38在其内周面上具备与轴杆部14c的外周面14d对置的密封部36a、38a(第1密封部)。例如,密封部36a、38a是密封面。由该密封部36a、38a将密封圈36、38与轴杆部14c的外周面14d之间密封。
如图3所示,第1轴封装置30的主体部34被配置在两个密封圈36、38之间。此外,为了维持密封圈36、38与主体部34的接触,密封圈36、38分别被施力部件42、44朝向主体部34施力。施力部件42被配置在壳体12与密封圈36之间,施力部件44(第1施力部件)被配置在密封圈38与第2轴封装置32之间。施力部件42、44例如是波形弹簧。由此,主体部34与密封圈36、38之间被密封。
由第1轴封装置30防止转子室12a内的压缩空气向轴杆收容空间12j内的泄漏,转子室12a内的压缩空气经由喷出用流路12d朝向喷出端口12e流动。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2轴封装置32是一体构造的筒状的部件,可外插在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上而构成。筒状的第2轴封装置32还在其内周面上,具备与轴杆部14c的外周面14d对置的密封部32a(第2密封部)。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该密封部32a是粘滞密封(viscoseal)。第2轴封装置32还具备与壳体12的轴杆收容空间12j的内周面12k对置的外周面32b。在外周面32b上,装接着用来将轴杆收容空间12j的内周面12k与外周面32b之间密封的环状的弹性部件46(例如O形圈)。
借助第2轴封装置32,抑制了如图1所示那样经由润滑用流路12g被供给到轴承26、28的润滑油向转子室12a内的侵入。
螺旋压缩机10构成为,除了使用第1及第2轴封装置30、32以外,还更有效地抑制压缩空气从转子室12a的泄漏及润滑油向转子室12a内的侵入。
例如,在阳螺旋转子14(及阴螺旋转子16)高速旋转的情况下,转子室12a内的压缩空气有可能穿过第1轴封装置30与高速旋转中的轴杆部14b、14c之间。此外,例如在螺旋压缩机10是卸载运转中的情况下,即在空气向吸引端口12c的流入被限制的情况下,转子室12a内成为负压,结果,轴承22、24、26、28的润滑油有可能穿过第2轴封装置32与轴杆部14b、14c之间、接着穿过第1轴封装置30与轴杆部14b、14c之间而侵入到转子室12a内。
考虑到这些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螺旋压缩机10构成为,将穿过第1轴封装置30与阳螺旋转子14之间的压缩空气和穿过第2轴封装置32与阳螺旋转子14之间的润滑油向壳体12的外部排出。
为此,如图3所示,第1轴封装置30具备相对于其密封部38a使轴承26侧的内周面的部分和外周面连通的连通部30a(第1连通部)。此外,第2轴封装置32具备相对于其密封部32a使螺旋部14a侧的内周面的部分和外周面连通的连通部32c(第2连通部)。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筒状的第1及第2轴封装置30、32如图5所示,以在阳螺旋转子14的旋转中心线C的延伸方向(X轴方向)上相互卡合的状态配置。例如如图4所示,在第1轴封装置30的第2轴封装置32侧的端部,形成有第2轴封装置32的第1轴封装置30侧的端部32d卡合的凹部34c。由此,如图5所示,第1及第2轴封装置30、32以在沿阳螺旋转子14的径向观察的情况下交叠的方式卡合。另外,第1及第2轴封装置30、32以以阳螺旋转子14的旋转中心线C为中心的角度位置不变化的方式卡合。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如图4所示,由形成在其主体部34的轴承26侧(第2轴封装置32侧)端面上的缺口部34b构成。如果同时参照图5,则如果第1及第2轴封装置30、32卡合而构成1个筒状的构造体,则由缺口部34b在该1个筒状的构造体上形成槽状的贯通孔。该槽状的贯通孔作为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发挥功能。
另一方面,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多个贯通孔构成。具体而言,多个连通部32c相对于密封部32a在阳螺旋转子14的螺旋部14a侧(第1轴封装置30侧)从第2轴封装置32的内周面侧朝向外周面侧贯通。
为了将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及第2轴封装置32的多个连通部32c连通到大气,壳体12具备大气连通部12m。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大气连通部12m具备连接空间部12n和外部连通部12p、12q。如图3所示,连接空间部12n以凹部状形成在轴杆收容空间12j的内周面12k上,以连接到第1及第2轴封装置30、32的连通部30a、32c的两者上。如图1所示,外部连通部12p、12q将连接空间部12n与壳体12的外部的大气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大气连通部12m的连接空间部12n是以沿着第1及第2轴封装置30、32的外周在其周向上延伸的方式、并且以与第1及第2轴封装置30、32的连通部30a、32c的两者连接的方式形成在轴杆收容空间12j的内周面12k上的凹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与相对于阳螺旋转子14和阴螺旋转子16分别外插的第1及第2轴封装置30、32的连通部30a、32c(剖面线部分)连接的壳体12的大气连通部12m的连接空间部12n被一体化而构成一个共用空间12r。具体而言,阳螺旋转子14和阴螺旋转子16以各自的旋转中心线C相对于水平方向(X-Y面)在斜向上排列的方式被配置在壳体12内。并且,阳螺旋转子14的连接空间部12n和阴螺旋转子16的连接空间部12n在斜向上连结,构成1个共用空间12r。
壳体12的大气连通部12m的一方的外部连通部12p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是贯通孔,详细情况后述,但主要为了将穿过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流入到连接空间部12n(共用空间12r)内的压缩空气向壳体12的外部排出而发挥功能。
壳体12的大气连通部12m的另一方的外部连通部12q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是贯通孔,详细情况后述,但为了将穿过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而流入到连接空间部12n(共用空间12r)内的压缩空气向壳体12的外部排出而发挥功能。此外,为了将在因异物咬入等而第2轴封装置32的密封部32a损伤的情况下穿过连通部32c而流入到连接空间部12n(共用空间12r)内的润滑油向壳体12的外部排出而发挥功能。为此,外部连通部12q从连接空间部12n(共用空间12r)的下部向斜下方延伸。
根据这样的结构,穿过了第1轴封装置30的两个密封圈36、38(密封部36a、38a)与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之间的转子室12a内的压缩空气主要经由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向壳体12的大气连通部12m的连接空间部12n(共用空间12r)内流入。并且,流入到连接空间部12n内的压缩空气经由外部连通部12p及12q被向壳体12的外部排出。由此,进一步抑制了压缩空气穿过第2轴封装置32与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之间而向轴承26、28侧流动的情况。
此外,在第2轴封装置32的密封部32a损伤的情况下穿过了密封部32a的润滑油经由多个连通部32c向壳体12的大气连通部12m的连接空间部12n(共用空间12r)内流入。并且,流入到连接空间部12n内的润滑油经由下侧的外部连通部12q被向壳体12的外部排出。由此,抑制了润滑油穿过第1轴封装置30与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b、14c之间向转子室12a内侵入的情况。
流入到壳体12的大气连通部12m的连接空间部12n(共用空间12r)内的润滑油随着时间经过而借助其自重汇集到连接空间部12n(共用空间12r)内的下部的油积存部12s,经由从该油积存部12s向斜下方延伸的外部连通部12q被向壳体12的外部排出。由此,阳螺旋转子的轴杆部14b及14c不会由积存在连接空间部12n中的润滑油浸泡,能够防止润滑油侵入到转子室12a内。
此外,如图2所示,关于相对于阳螺旋转子14的旋转中心线C的角度位置,优选的是在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与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间不同。特别优选的是,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相对于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设置在较高的位置。
与此不同,在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与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的角度位置相同的情况下,即在沿阳螺旋转子14的旋转中心线C的延伸方向观察时它们交叠的情况下,穿过第2轴封装置32与轴杆部14c之间后的润滑油有可能侵入到第1轴封装置30与轴杆部14c之间。
如果具体地说明,则在第2轴封装置32的密封部32a损伤的情况下穿过了密封部32a的润滑油经由连通部32c流入到连接空间部12n(共用空间12r)中。在加载运转时,流入到连接空间部12n中的润滑油被从外部连通部12q向壳体外部排出。另一方面,如果开始了螺旋压缩机10的卸载运转,则借助在转子室12a中发生的负压,从壳体外部流入到连接空间部12n(共用空间12r)内的大气经由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向转子室12a侧流入。
此时,如果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与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接近,则向连接空间部12n流入后的润滑油立即被朝向经由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向转子室12a侧流入的大气的流动拉近,润滑油向第1轴封装置30与轴杆部14c之间侵入。结果,有可能润滑油侵入到转子室12a内。
为了防止该方式下的润滑油向转子室12a的侵入,关于相对于阳螺旋转子14(轴杆部14b、14c)的旋转中心线C的角度位置而使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和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不同,从而使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和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离开。
特别是,在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相对于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存在于较高的位置处的情况下,借助润滑油的自重,能够抑制润滑油被朝向从连接空间部12n(共用空间12r)向连通部30a流入的大气的流动拉近的情况。与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处于比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低的位置的情况相比,润滑油流入的可能性更低。
进而,为了进一步防止润滑油向转子室12a的侵入,如图3所示,设置有进一步的密封圈50(第1密封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密封圈50可沿阳螺旋转子14的旋转中心线C的延伸方向移动地被外插在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上。密封圈50还具备在第1轴封装置30的第1连通部30a与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之间与轴杆部14c对置而将两贯通部隔开的环状的密封部50a。
此外,密封圈50相对于轴杆部14c以非接触的状态组装,并且被施力部件44朝向第2轴封装置32沿阳螺旋转子14的旋转中心线C的延伸方向施力。由此,密封圈50以相对于轴杆部14c能够追随于该轴杆部14c的径向的变位的状态,被施力部件44和第2轴封装置32在旋转中心线C的延伸方向上夹持。换言之,密封圈50通常不对施力部件44和第2轴封装置32以外接触,是关于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的径向能够借助外力而自由地变位的浮动状态。即,密封圈50为浮动式的密封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施力部件44被配置在密封圈50与第1轴封装置30的密封圈38之间,将这些密封圈50、38向相互离开间隔的方向施力。
在第2轴封装置32的密封部32a损伤等而润滑油穿过了该密封部32a的情况下,该润滑油进入到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内,最终被向螺旋压缩机10的外部排出。即使万一越过了连通部32c,润滑油被密封圈50阻止向转子室12a的侵入。
此外,即使以轴承22、24、26、28的内部间隙(即游隙)为原因而螺旋转子14微小地变位(微小地晃动),由于密封圈50能够在轴杆部14c的径向上自由地移动,所以密封圈50也不会相对于变位后的螺旋转子14强力地接触。即,密封圈50能够从变位后的螺旋转子14避开(即,将来自螺旋转子14的外力排散)。因此,不论螺旋转子14怎样变位,密封圈50与轴杆部14c之间的密封状态实质上都不变化。
进而,如图3所示,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的流路截面积比密封圈50的密封部50a与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之间的流路截面积大。特别优选的是充分大。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如图5所示那样第1轴封装置30的槽状的连通部30a的截面积(流路截面积)相比如图3所示那样密封圈50的密封部50a与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之间的环状的间隙的截面积(流路截面积)充分大。对其理由进行说明。
假如在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的截面积比密封圈50的密封部50a与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之间的间隙的截面积小的情况下,通过卸载运转而从壳体外部经由大气连通部12m流入的大气不是向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而是向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流入,然后穿过密封圈50与轴杆部14c之间而朝向转子室12a。结果,在第2轴封装置32的密封部32a与轴杆部14c之间发生负压,由该负压将润滑油向密封部32a与轴杆部14c之间引导。该被引导的润滑油有可能被从连通部32c穿过密封圈50与轴杆部14c之间而朝向转子室12a的空气引导,同行最终侵入到转子室12a内。
为了防止该方式下的润滑油向转子室12a的侵入,使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的流路截面积相比密封圈50的密封部50a与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之间的流路截面积充分大。由此,从壳体外部经由大气连通部12m流入的大气穿过流路截面积相对较大的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而向转子室12a流入。因此,能够抑制从壳体外部经由大气连通部12m流入的大气穿过流路截面积相对较小的密封圈50与轴杆部14c之间的情况。结果,能够防止润滑油侵入到转子室12a内。
此外,由于密封圈50是关于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的径向能够自由地变位的状态(即浮动状态),所以与使用关于轴杆部14c的径向被固定的密封圈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的流路截面积变小。对此具体地进行说明。
考虑假如使用关于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的径向位置被完全固定的密封件的情况。例如,考虑以其外周面抵接在壳体12的轴杆收容空间12j的内周面12k上的方式被内插到轴杆收容空间12j中的环状的密封件。或者,考虑被固定在第2轴封装置32上(或是一体)的环状的密封件。
在此情况下,需要使密封件的内径、即密封件与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之间的间隙相对地变大。如果具体地说明,则如果将密封件(或与密封件一体的第2轴封装置32)内插到壳体12的轴杆收容空间12j中,则因为制造上的不可避免的误差(公差内的误差),密封件的内周面的中心轴相对于阳螺旋转子14的旋转中心线C在容许范围内可能稍稍倾斜或偏移。使密封件的内径有富余而相对地变大,以便即使发生该倾斜或偏移也能够可靠地避免阳螺旋转子14与密封件的接触。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密封圈50由于没有以外周面与壳体12的轴杆收容空间12j接触的方式内插而是浮动状态,所以关于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的径向能够自由地变位。因而,与位置被完全固定的密封件相比,能够使密封圈50的内径相对地变小。
因而,由于密封圈50的内径相对较小,所以能够使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的流路截面积相对地变小。即,与使用关于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的径向位置被固定的密封件的情况下的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的流路截面积相比,能够使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的流路截面积相对地变小。
“能够使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的截面积(流路截面积)变小”,是指能够使第1轴封装置30的阳螺旋转子14的旋转中心线C的延伸方向的尺寸变小。进而,是指能够使阳螺旋转子14的螺旋部14a与轴承26之间的距离变短。换言之,是指能够使如图1所示那样对螺旋部14a的两侧的轴杆部14c支承的两个轴承24、26间的距离变短。通过使轴承24、26间的距离变短,能够抑制阳螺旋转子14的挠曲。
除此以外,第2轴封装置32的多个连通部32c分别优选的是在沿阳螺旋转子14(轴杆部14b、14c)的旋转中心线C的延伸方向(X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在周向上位置不同,如图2所示,更优选的是相对于其旋转中心线C的角度位置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第2轴封装置32的多个连通部32c被分为两个组G1、G2。属于第2组G2的连通部32c与属于第1组G1的连通部32c在周向上位置不同。此外,属于第2组G2的连通部32c与属于第1组G1的连通部32c相比被配置在较低的位置。因此,在第2轴封装置32的密封部32a损伤的情况下穿过了密封部32a的润滑油,穿过属于第2组G2的连通部32c向壳体12的大气连通部12m的连接空间部12n(共用空间12r)流入。
此时,属于第1组G1的连通部32c起到将第2轴封装置32与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之间经由壳体12的大气连通部12m连通到大气的作用。即,能够借助经由属于组G1的连通部32c被导入的大气(大气压)将润滑油压流到属于第2组G2的连通部32c中。结果,第2轴封装置32与阳螺旋转子14之间的润滑油能够经由属于第2组G2的连通部32c顺畅地流入到壳体12的大气连通部12m内。
第2轴封装置32的多个连通部32c各自的相对于螺旋转子14的旋转中心线C的角度位置不同的螺旋压缩机10作为次要性的效果而具备较高的通用性。
图2所示的螺旋压缩机10以吸引端口12c朝向上方(Z轴正方向)并且喷出端口12e朝向水平方向(Y轴负方向)的姿势配置。在该状态时,在第2轴封装置32的多个连通部32c中,属于第1组G1的连通部32c与属于第2组G2的连通部32c相比位于上方。因而,如上述那样,第2组G2的连通部32c起到使在第2轴封装置32的密封部32a损伤的情况下穿过了密封部32a的润滑油向壳体12的大气连通部12m内流入的作用。另一方面,第1组G1的连通部32c起到将第2轴封装置32与阳螺旋转子14之间经由壳体12的大气连通部12m连通到大气的作用。
图6表示图2的螺旋压缩机10被姿势变更的状态。图6所示的姿势是从图2所示的姿势以与阳螺旋转子14的旋转中心线C平行地延伸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旋转90度后的姿势。在图6中表示的是在图2中以X轴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后的姿势。
在螺旋压缩机10采取图6所示的姿势的情况下,吸引端口12c朝向水平方向(Y轴正方向),并且喷出端口12e朝向上方(Z轴正方向)。在该状态时,在第2轴封装置32的多个连通部32c中,属于第2组G2的连通部32c与属于第1组G1的连通部32c相比位于上方。因而,第1组G1的连通部32c起到使在第2轴封装置32的密封部32a损伤的情况下穿过了密封部32a的润滑油向壳体12的大气连通部12m内流入的作用。另一方面,第2组G2的连通部32c起到将第2轴封装置32与阳螺旋转子14之间经由壳体12的大气连通部12m连通到大气的作用。此外,由于连通部30a与属于第1组G1的连通部32c相比位于上方,所以能够抑制从属于第1组G1的连通部32c流入到壳体12的大气连通部12m内的润滑油被朝向流入连通部30a的大气的流动拉近的情况。
这样,通过第2轴封装置32的第1及第2组G1,G2的连通部32c变更其作用,螺旋压缩机10在没有更换轴封装置或以改变角度位置的方式重新组装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姿势变更,由此具备较高的通用性。
也可以是,如图2及图6所示,外插在阳螺旋转子14及阴螺旋转子16各自上的第1轴封装置30在螺旋压缩机10的姿势变更后,例如借助作业者的手工作业,以其连通部30a朝向上方的方式以螺旋转子14、16的旋转中心线C为中心旋转。
作为替代方案,也可以是,两个螺旋转子14、16各自的第1轴封装置30如图7所示,在沿旋转中心线C的延伸方向(X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以其连通部30a夹着旋转中心线C对置于第2轴封装置32的第1组G1的连通部32c与第2组G2的连通部32c之间的方式被外插到螺旋转子14、16上。由此,在螺旋压缩机10的姿势变更后,能够省略使第1轴封装置30旋转的作业者的手工作业。进而,能够将连通部30a与起到使润滑油向壳体12的大气连通部12m内流入的作用的一侧的连通部32c(第1组G1或第2组G2的连通部)的位置关系设为,即使姿势变更也为相同的条件。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具备以下的结构的无油螺旋压缩机10:在确保第1及第2轴封装置30、32相对于阳螺旋转子14及阴螺旋转子16的密封性的同时,制造较容易,且抑制阳螺旋转子14及阴螺旋转子16的挠曲。
如果具体地说明,则如图3所示,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和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的两者经由形成在壳体12上的1个大气连通部12m连通到壳体12的外部的大气。由此,与在壳体12上形成对于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和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各自的大气连通部的情况相比,壳体12的制造变得容易。即,与设置两个单独的大气连通部的情况相比,壳体12的制造变得容易。
此外,与在壳体12上设置对于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和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各自的大气连通部的情况相比,阳螺旋转子14的螺旋部14a与轴承24、26之间的距离变短。换言之,两个轴承24、26之间的距离变短。结果,抑制了阳螺旋转子14的挠曲。同样,也抑制了阴螺旋转子16的挠曲。
具体地进行说明。假如在壳体上设置对于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和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各自的大气连通部的情况下,将这两个大气连通部以螺旋转子14、16的旋转中心线C的方向的延伸方向(X轴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方式形成在壳体12上,以免相互干涉。因此,限制了将与这些大气连通部连通的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和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在螺旋转子14、16的旋转中心线C的延伸方向上相互接近地配置。即,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与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之间的旋转中心线C的延伸方向的距离必然变长。随之,螺旋转子14、16的螺旋部与轴承24、26之间的距离也必然变长。即,两个轴承24、26之间的距离也必然变长。结果,螺旋转子14、16容易挠曲。
因而,通过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和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的两者连通到形成在壳体12上的1个大气连通部12m,能够使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与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之间的距离变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第1轴封装置30和第2轴封装置32在沿阳螺旋转子14的径向观察的情况下以部分性地交叠的方式卡合。此外,密封圈50由于被配置在第1轴封装置30内,所以在沿阳螺旋转子14的径向观察的情况下相对于第1轴封装置30交叠。由此,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与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变短。这里,通过第1轴封装置30和第2轴封装置32以交叠的方式相互卡合,构成为,由形成在主体部34的轴承26侧(第2轴封装置32侧)端面上的缺口部34b形成槽状的贯通孔,由此,能够更进一步缩短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与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之间的距离。
随着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与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之间的距离变短,能够使阳螺旋转子14的螺旋部14a与轴承26之间的距离也变短。同样,能够使螺旋部14a与轴承24之间的距离也变短。即,能够使夹着螺旋部14a对置配置的轴承24、26之间的距离变短。结果,抑制了阳螺旋转子14的挠曲。同样,也抑制了阴螺旋转子16的挠曲。
以上,举出上述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第1轴封装置30由主体部34和两个密封圈36、38构成,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密封圈的数量并不限于两个的情况,此外,与第2轴封装置32同样,第1轴封装置也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第2轴封装置32由一个部件构成,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与第1轴封装置30同样,第2轴封装置也可以由多个部件构成。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是1个槽状的贯通孔(缺口部34b),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是多个贯通孔,但并不限于此。第1及第2轴封装置各自的连通部只要将其内周面与其外周面连通,其形状及其数量没有限制。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阳螺旋转子14和阴螺旋转子16以相对于水平方向(X-Y平面)在斜向上排列的方式被收容在壳体12内,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如在图8中概略地表示的有关其他实施方式的螺旋压缩机110那样,阳螺旋转子14和阴螺旋转子16以沿水平方向(Y轴方向)排列的方式被收容在壳体112内。
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与分别外插在阳螺旋转子14及阴螺旋转子16上的第1及第2轴封装置30、32的连通部30a、32c连接的连接空间部112n在水平方向上连结而构成共用空间112r。
此外,在壳体112上形成有从其共用空间112r的上部朝向壳体112的外部向上方连通的外部连通部112p、和从共用空间112r的下部朝向壳体112的外部向下方连通的外部连通部112q。此外,在连接空间部112n(即共用空间112r)与下侧的外部连通部112q之间设置有油积存部112s。
除此以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壳体12的大气连通部12m具备两个外部连通部12p、12q,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如在图9中概略表示的有关再其他实施方式的螺旋压缩机210那样,在壳体212上形成有3个外部连通部212p、212q。
如图9所示,外部连通部212p从连接空间部212n(共用空间212r)的上部朝向壳体212的外部向上方连通,两个外部连通部212q从连接空间部212n(共用空间212r)的下部朝向壳体212的外部向下方连通。一方的外部连通部212q被配置于外插在阳螺旋转子14上的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的下方。另一方的外部连通部212q被配置于阴螺旋转子16的被外插的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的下方。因此,穿过了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的润滑油直接且顺畅地向外部连通部212q内流入,被向壳体212的外部排出。结果,能够将暂时积存润滑油的油积存部省略。
除此以外,还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壳体12的大气连通部12m具备向上方(斜上方)延伸的外部连通部12p和向下方(斜下方)延伸的外部连通部12q,但外部连通部的延伸方向并不限定于这些。外部连通部也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延伸。
例如,也可以如在图10中概略地表示的有关不同的实施方式的无油螺旋压缩机310那样,在多个外部连通部312p、312q中,一部分的外部连通部312q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在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下侧的外部连通部312q、即润滑油流入的外部连通部312q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在此情况下,大气连通部312m的共用空间312r的底部也可以以向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也可以形成为朝向外部连通部312p的下降倾斜。
再除此以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与外插在阳螺旋转子14及阴螺旋转子16各自上的第1及第2轴封装置30、32的连通部30a、32c连接的壳体12的大气连通部12m的连接空间部12n连结而一体化,由此构成共用空间12r,但并不限于此。阳螺旋转子14的连接空间部12n和阴螺旋转子16的连接空间部12n也可以不连结而形成在壳体12中。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密封部32a而例示了具有将油向轴承侧压回的螺旋槽的螺旋式的粘滞密封,但并不限于此。密封部在使用非接触密封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其他的迷宫式密封,在使用接触密封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唇形密封。
再除此以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在阳螺旋转子14及阴螺旋转子16各自中,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和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连通到共用的连接空间部12n。并且,阳螺旋转子14的连接空间部12n与阴螺旋转子16的连接空间部12n相互连通而构成共用空间12r。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
例如,图11是有关本发明的再不同的实施方式的无油螺旋压缩机的概略主视图。
在图11所示的无油螺旋压缩机410中,在阳螺旋转子14及阴螺旋转子16各自中,连接空间部412n被分隔壁412u划分为第1划分区域412t和第2划分区域412t’这两个划分区域。这些第1划分区域412t和第2划分区域412t’相互独立而不连通。此外,第1划分区域412t相比第2划分区域412t’位于上侧。
此外,阳螺旋转子14的第1划分区域412t与阴螺旋转子16的第1划分区域412t连通而构成共用空间412r。进而,阳螺旋转子14的第2划分区域412t’与阴螺旋转子16的第2划分区域412t’连通而构成共用空间412r’。
阳螺旋转子14及阴螺旋转子16各自的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连通到连接空间部412n的第1划分区域412t,但不连通到第2划分区域412t’。另一方面,阳螺旋转子14及阴螺旋转子16各自的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不连通到连接空间部412n的第1划分区域412t,但连通到第2划分区域412t’。
如图11所示,连接空间部412n的第1划分区域412t经由外部连通部412p连通到壳体412的外部。另一方面,第2划分区域412t’经由外部连通部412q连通到壳体412的外部。
关于这样的结构的优点,举外插在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上的第1轴封装置30及第2轴封装置32为例进行说明。
在第2轴封装置32与轴杆部14c之间的密封上作为轻微的异常而发生其密封部32a的较小的损伤、或因处于其密封部32a的轴承侧的空间的压力上升等带来的少量的漏油的情况下,轴承26的润滑油穿过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而进入到连接空间部412n的第2划分区域412t’中,经由与其连通的外部连通部412q向壳体412的外部流出。
另一方面,在第2轴封装置32与轴杆部14c之间的密封上作为显著的异常而发生因其密封部的较大的损伤等带来的大量的漏油的情况下,轴承26的润滑油穿过密封圈50的密封部50a与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之间,伴随着压缩空气而经由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向连接空间部412n的第1划分区域412t进入,从与其连通的外部连通部412p向壳体412的外部流出。另外,在润滑油穿过密封圈50的密封部50a与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之间那样的状况的情况下,进而润滑油向转子室12a流入。
因而,通过确认从外部连通部412p、412q的润滑油流出,能够不将无油螺旋压缩机410拆开而知道作为由第2轴封装置32与轴杆部14c之间的密封的异常带来的润滑油的流出状态是否是润滑油流入到转子室12a中那样的状态。
另外,与第2划分区域412t’对应的外部连通部412q相比与连通到第1轴封装置30的连通部30a的第1划分区域412t对应的外部连通部412p位于下侧,以将润滑油向壳体412的外部顺畅地排出。即,从第2轴封装置32的密封部漏出的润滑油经由相对靠下侧的第2划分区域412t’和外部连通部412q被向外部排出。
此外,如图11所示,与连接空间部412n的第2划分区域412t’连通的第2轴封装置32的多个连通部32c被分为在铅直方向(Z轴方向)上开口的组G1和在水平方向(Y轴方向)上开口的组G2。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代之,在图12所示的改良形态的无油螺旋压缩机510中,第2轴封装置532的多个连通部532c没有在水平方向(Y轴方向)上开口的组,而只是在铅直方向(Z轴方向)上开口的组G1。在此情况下,能够将在第2轴封装置上制作多个连通部的加工成本抑制得较低。
进而,如图11所示,与连接空间部412n的第1划分区域412t连通的外部连通部412p从第1划分区域412t向斜上方延伸而连通到壳体412的外部。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代之,在图13所示的改良形态的无油螺旋压缩机610中,与连接空间部612n的第1划分区域612t连通的外部连通部612p从第1划分区域612t(共用空间612r)的下部朝向水平方向(Y轴方向)延伸,与壳体612的外部连通。在此情况下,流入到第1划分区域612t中的轴承26的润滑油能够经由第1划分区域612t的底部的外部连通部612p向壳体612的外部排出,所以润滑油难以滞留在第1划分区域612t内。
进而,如图11所示,连接空间部412n的第1划分区域412t和第2划分区域412t’各自的形状相对于它们之间的分隔壁412u不是对称的,而是不同的。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代之,在图14所示的改良形态的无油螺旋压缩机710中,第1划分区域712t和第2划分区域712t’相对于它们之间的分隔壁712u是对称的形状。在此情况下,使在壳体712上形成第1及第2划分区域712t、712t’的工艺简单化,壳体712的生产率提高。此外,关于第1及第2划分区域712t、712t’的各自,也可以使得位于距外部连通部712p、外部连通部712q较近侧的内壁比位于较远侧的内壁逐渐远离轴封装置。由此,与不使内壁的位置变化的情况相比空气的流动变得更顺畅。
再除此以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密封圈50被配置在和第1轴封装置30的密封部(36a、38a)相通的第1连通部与第2轴封装置32的连通部32c之间。借助该密封圈50,防止了润滑油向转子室的侵入。为了更可靠地防止向转子室的侵入,也可以除了密封圈50以外还设置进一步的密封圈。此外,密封圈50是浮动式的密封圈。因此,即使在压缩机的起动时起因于轴承的内部间隙而轴杆部变位,也能够使密封圈50的密封部50a追随于其变位。由此,即使起因于轴承的内部间隙而轴杆部变位,密封圈50也能够稳定地发挥密封性能。
如图15所示,有关本发明的又再其他实施方式的无油螺旋压缩机810除了密封圈50以外,还具有进一步的密封圈852(第2密封部件)。
密封圈852可沿阳螺旋转子14的旋转中心线C的延伸方向移动地被外插在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上。密封圈852还在第1轴封装置30的密封部(36a、38a)与阳螺旋转子14的螺旋部14a之间具备与轴杆部14c对置的环状的密封部852a。此外,密封圈852形成浮动式的密封部852a,可追随于轴杆部14c的径向的变位而设置。即,密封圈852以可追随于轴杆部14c的径向的变位的状态被外插在轴杆部14c上。
此外,密封圈852相对于轴杆部14c以非接触的状态组装,并且被施力部件42朝向转子室12a与第1轴封装置之间的壳体12的部分12w,沿阳螺旋转子14的旋转中心线C的延伸方向施力。该壳体12的部分12w相对于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的根部分在该轴杆部14c的径向上对置。由此,密封圈852以相对于轴杆部14c非接触的状态,被施力部件42和壳体12的部分12w在旋转中心线C的延伸方向上夹持。换言之,密封圈852通常不与施力部件42和壳体12的部分12w以外接触,是关于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的径向能够自由地变位的浮动状态。另外,施力部件44被配置在密封圈852与第1轴封装置30的密封圈36之间,将这些密封圈852、36向相互离开间隔的方向施力。
该密封圈852也与密封圈50同样,即使以轴承22、24、26、28的内部间隙(即游隙)为原因而螺旋转子14微小地变位(即微小地晃动),也能够从该变位的螺旋转子14避开(即,将来自螺旋转子14的外力排散)。因此,不论螺旋转子14怎样变位,密封圈852与轴杆部14c之间的密封状态实质上都不变化。
借助该密封圈852,除此以外借助密封圈50,抑制了以轴承22、24、26及28的内部间隙(即游隙)为原因的密封性能的恶化(不稳定)。
另外,第1轴封装置30的两个密封圈36、38、密封圈50及密封圈852也可以是相同形状。此外,对这些密封圈施力的两个施力部件42、44也可以是相同形状。由此,能够将无油螺旋压缩机的制造成本抑制得较低。
再除此以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密封圈50相对于第2轴封装置32配置在阳螺旋转子14的螺旋部14a(转子室12a)侧。即,在沿阳螺旋转子14的径向观察的情况下,密封圈50不与第2轴封装置32交叠。代之,密封圈也可以与第2轴封装置交叠。此外,也可以与第1轴封装置30及第2轴封装置32的两者交叠。
在图16所示的本发明的又再不同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沿阳螺旋转子14的径向观察的情况下,密封圈954(第1密封部件)与第2轴封装置932交叠。具体而言,在第2轴封装置932中,在其内周面上设置有收容密封圈954和施力部件956的环状槽932e。密封圈954可沿其旋转中心线C的延伸方向移动地被外插在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上,被收容在该第2轴封装置932的环状槽932e内。此外,密封圈954被配置在和第1轴封装置30的密封部(36a、38a)相通的第1连通部与第2轴封装置932的连通部932c之间。此外,密封圈954是浮动式的密封圈。即,密封圈954具备与阳螺旋转子14的轴杆部14c对置的浮动式的密封部954a。
施力部件956与密封圈954一起被收容在第2轴封装置932的环状槽932e内。施力部件956还将密封圈954朝向螺旋转子14的螺旋部14a(转子室12a)所处的一侧沿旋转中心线C的延伸方向施力。即,施力部件956将密封圈954朝向第2轴封装置932的环状槽932e的螺旋部14a侧的侧壁施力。
这样的与第2轴封装置932交叠的密封圈954也与密封圈50同样,即使在压缩机的起动时起因于轴承22、24、26及28的内部间隙(即游隙)而轴杆部变位,密封圈954的密封部954a也能够追随于该变位。由此,即使起因于轴承的内部间隙而轴杆部变位,密封圈954也能够稳定地发挥密封性能。
另外,第1密封部件只要其密封部能够将第1轴封装置的连通部和第2轴封装置的连通部隔开,也可以相对于第1轴封装置交叠。即,作为第1密封部件的密封圈也可以至少部分性地与第1轴封装置及第2轴封装置的至少一方交叠。通过这样交叠,与第1轴封装置、第2轴封装置及密封圈不交叠而排列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螺旋转子的螺旋部与轴承之间的距离变短。因而,能够相对于螺旋部使一方侧的轴承与另一方侧的轴承之间的距离变短,能够抑制螺旋转子的挠曲。
最后,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第1轴封装置的第1连通部与第2轴封装置的第2连通部隔开的第1密封部件是具备环状的密封部且被施力部件朝向第2轴封装置沿阳螺旋转子的旋转中心线C的延伸方向施力的浮动式的密封圈,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即,第1密封部件只要在广义上具备将第1连通部与第2连通部隔开的环状的密封部,相对于螺旋转子的轴杆部以非接触的状态组装,设置为能够将来自轴杆部的外力排散就可以。即,只要能够实质上追随于起因于轴承的内部间隙的微小的变位就可以。并且,只要是第1轴封装置的第1连通部的流路截面积比密封部与螺旋转子的轴杆部之间的流路截面积大(即密封部与轴杆部之间的流路截面积尽可能小)就可以。
如以上这样,作为本公开的技术的例示而说明了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为此,提供了附图及详细的说明。
因此,在附图及详细的说明中记载的构成要素之中,不仅是为了课题解决所必须的构成要素,也可能包括为了例示上述技术而不是为了课题解决所必须的构成要素。因此,不应根据在附图及详细的说明中记载了这些非必须的构成要素,就直接将这些非必须的构成要素认定为必须。
将本公开一边参照附图一边与优选的实施方式关联而充分地进行了记载,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各种各样的变形及修正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变形及修正只要不从基于添加的权利要求书的本发明的范围脱离,就应理解为包含在其中。
将2016年3月25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61584号的说明书、附图及权利要求书的公开内容作为整体参照而引用到本说明书之中。
以上这样的本发明只要是无油螺旋压缩机,即使是多级式的压缩机也能够应用。
附图标记说明
10 无油螺旋压缩机
12、112、212、312、412、612、712 壳体
12a 转子室
12f 润滑用流路
12g 润滑用流路
12h 轴杆收容空间
12j 轴杆收容空间
12k 内周面
12m、112m、212m、312m、412m、612m、712m 大气连通部
12n、112n、212n、312n、412n、612n、712n 连接空间部
12p、112p、212p、312p、412p、612p、712p 外部连通部
12q、112q、212q、312q、412q、612q、712q 外部连通部
12r、112r、212r、312r、412r、612r、712r 共用空间
412r’、612r’、712r’ 共用空间
12s 油积存部
412t、612t、712t 第1划分区域
412t’、612t’、712t’ 第2划分区域
412u、612u、712u 分隔壁
14 螺旋转子(阳螺旋转子)
14a 螺旋部
14b 轴杆部
14c 轴杆部
26 轴承
30 第1轴封装置
30a 连通部(第1连通部)
32 第2轴封装置
32a 密封部(第2密封部)
32c 连通部(第2连通部)
38a 密封部(第1密封部)
42 施力部件(第2施力部件)
44 施力部件(第1施力部件)
50、954 密封圈(第1密封圈)
852 密封圈(第2密封圈)
932 第2轴封装置
956 施力部件(第1施力部件)
C 螺旋转子的旋转中心线。

Claims (11)

1.一种无油螺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
螺旋转子,具备螺旋部和轴杆部;
轴承,支承前述轴杆部;
第1轴封装置,被外插在前述轴杆部上,配置在前述螺旋部与前述轴承之间,并且具备第1密封部和第1连通部,所述第1密封部与前述轴杆部对置,所述第1连通部相对于前述轴杆部与前述第1密封部之间使前述轴承侧与外周面连通;
第2轴封装置,被外插在前述轴杆部上,配置在前述第1轴封装置与前述轴承之间,并且具备第2密封部和第2连通部,所述第2密封部与前述轴杆部对置,所述第2连通部相对于前述轴杆部与前述第2密封部之间使前述螺旋部侧与外周面连通;
壳体,具备转子室和轴杆收容空间,所述转子室收容前述螺旋部,所述轴杆收容空间收容前述轴杆部、前述轴承、前述第1轴封装置及前述第2轴封装置;以及
第1密封部件,被外插在前述轴杆部上且具备环状的密封部,所述环状的密封部在前述第1连通部与前述第2连通部之间与前述轴杆部对置,将两连通部隔开;
前述壳体具备大气连通部,所述大气连通部在前述轴杆收容空间的内周面处与前述第1连通部及第2连通部的两者连接,并且将前述第1连通部及第2连通部连通到大气;
前述第1连通部的流路截面积比前述第1密封部件的密封部与前述轴杆部之间的流路截面积大,
前述第1连通部的相对于前述轴杆部的旋转中心的角度位置与第2连通部的角度位置不同;
前述大气连通部具备连接空间部,所述连接空间部以凹状形成在前述轴杆收容空间的内周面上,以与角度位置不同的前述第1连通部及第2连通部的两者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油螺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连通部设置在比前述第2连通部高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油螺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大气连通部具备:外部连通部,将前述连接空间部的下部与壳体外部的大气连通;以及油积存部,设置在前述外部连通部与前述连接空间部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油螺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大气连通部的连接空间部被分隔壁划分为第1划分区域及第2划分区域;
前述第1连通部与前述第1划分区域连通;
前述第2连通部与前述第2划分区域连通;
前述第1划分区域及第2划分区域分别具备与壳体外部的大气连通的外部连通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油螺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与前述第2划分区域对应的外部连通部位于比与前述第1划分区域对应的外部连通部靠下侧。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油螺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2连通部有多个;
前述多个第2连通部各自的相对于前述轴杆部的旋转中心的角度位置不同。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油螺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轴封装置及第2轴封装置以沿前述螺旋转子的径向观察的情况下部分地交叠的方式相互卡合。
8.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油螺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密封部件是形成浮动式的密封部的密封圈,设置成能够在前述轴杆部的径向上变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油螺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第2密封部件,所述第2密封部件被外插在前述轴杆部上且具备环状的密封部,所述环状的密封部在前述第1轴封装置的第1密封部与前述转子室之间与前述轴杆部对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油螺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2密封部件是形成浮动式的密封部的密封圈,设置成能够在前述轴杆部的径向上变位。
11.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油螺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密封部件在沿前述螺旋转子的径向观察的情况下至少部分地与前述第1轴封装置及前述第2轴封装置的至少一方交叠。
CN201780019326.0A 2016-03-25 2017-03-21 无油螺旋压缩机 Active CN1088848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61584 2016-03-25
JP2016061584A JP6710072B2 (ja) 2016-03-25 2016-03-25 オイルフリースクリュ圧縮機
PCT/JP2017/011140 WO2017164153A1 (ja) 2016-03-25 2017-03-21 オイルフリースクリュ圧縮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84834A CN108884834A (zh) 2018-11-23
CN108884834B true CN108884834B (zh) 2020-03-03

Family

ID=59899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9326.0A Active CN108884834B (zh) 2016-03-25 2017-03-21 无油螺旋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10954941B2 (zh)
EP (1) EP3434903B1 (zh)
JP (1) JP6710072B2 (zh)
KR (1) KR102043764B1 (zh)
CN (1) CN108884834B (zh)
BR (1) BR112018069509A2 (zh)
MY (1) MY193265A (zh)
SG (1) SG11201808166XA (zh)
TW (1) TWI638106B (zh)
WO (1) WO20171641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72959B1 (ko) 2018-08-27 2020-02-04 성균관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pH 민감성 이중 블록 공중합체 및 이의 세포 배양 용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04187A (ja) * 1984-10-29 1986-05-22 Hitachi Ltd 真空ポンプ用軸封装置
JPH09268988A (ja) * 1996-02-02 1997-10-14 Kobe Steel Ltd 2段形スクリュ圧縮機
JP2002276574A (ja) * 2001-03-19 2002-09-25 Hokuetsu Kogyo Co Ltd オイルフリースクリュ圧縮機の軸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1190A (ja) * 1982-09-17 1984-03-24 Hitachi Ltd オイルフリ−スクリユ−圧縮機の油切り装置
JPH03550Y2 (zh) 1985-02-27 1991-01-10
JPH02124289U (zh) * 1989-03-24 1990-10-12
JPH03110138U (zh) * 1990-02-26 1991-11-12
JP3742158B2 (ja) * 1996-10-01 2006-02-0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オイルフリースクリュ圧縮機
CN1114044C (zh) * 1999-01-11 2003-07-09 纳幕尔杜邦公司 螺旋压缩机
JP2005090371A (ja) * 2003-09-18 2005-04-07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モータ一体型の燃料ガス圧縮機
CN100516534C (zh) * 2007-11-27 2009-07-22 无锡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 干螺杆压缩机主机转子轴密封结构
JP2010053799A (ja) 2008-08-29 2010-03-11 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 Ltd スクリュー圧縮機
US9068571B2 (en) * 2009-04-03 2015-06-30 Ergoseal, Inc. Seal for oil-free rotary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JP6190293B2 (ja) * 2014-03-10 2017-08-30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オイルフリースクリュ圧縮機
JP6469549B2 (ja) 2014-09-29 2019-02-13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オイルフリースクリュ圧縮機
JP6284466B2 (ja) * 2014-09-29 2018-02-28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オイルフリースクリュ圧縮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04187A (ja) * 1984-10-29 1986-05-22 Hitachi Ltd 真空ポンプ用軸封装置
JPH09268988A (ja) * 1996-02-02 1997-10-14 Kobe Steel Ltd 2段形スクリュ圧縮機
JP2002276574A (ja) * 2001-03-19 2002-09-25 Hokuetsu Kogyo Co Ltd オイルフリースクリュ圧縮機の軸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54941B2 (en) 2021-03-23
JP6710072B2 (ja) 2020-06-17
KR20180112038A (ko) 2018-10-11
BR112018069509A2 (pt) 2019-01-29
TW201802379A (zh) 2018-01-16
EP3434903A4 (en) 2019-12-11
KR102043764B1 (ko) 2019-11-12
US20190107109A1 (en) 2019-04-11
MY193265A (en) 2022-09-29
TWI638106B (zh) 2018-10-11
EP3434903A1 (en) 2019-01-30
CN108884834A (zh) 2018-11-23
SG11201808166XA (en) 2018-10-30
EP3434903B1 (en) 2023-03-01
WO2017164153A1 (ja) 2017-09-28
JP2017172531A (ja) 2017-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76156B1 (ko) 오일프리 스크루 압축기
US8894394B2 (en) Scroll fluid machine having a communication hole connecting an oil supply port with a first bearing to open towards a fixed scroll and being on a radially outer side of an orbiting end plate
US20160003250A1 (en) Axial seal for roots-style supercharger
KR20140055951A (ko) 스크롤식 유체 기계
CN108884834B (zh) 无油螺旋压缩机
EP0412634B1 (en) Sealing device for oil rotary vacuum pump
KR101921009B1 (ko) 오일프리 스크루 압축기
CN108474380B (zh) 无油螺杆压缩机
TWI579463B (zh) 無油螺旋式壓縮機
US11698078B2 (en) Rotating machine and turbocharger
TWI636190B (zh) 無油螺桿壓縮機及其設計方法
JP6948206B2 (ja) 油冷式スクリュ圧縮機
JP2007162679A (ja) 流体機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1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Shengang Compressor Co.,Ltd.

Address before: Kobe City, Hyogo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Kobe Steel,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