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67729B - 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前装载机和作业车 - Google Patents
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前装载机和作业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867729B CN108867729B CN201810448596.XA CN201810448596A CN108867729B CN 108867729 B CN108867729 B CN 108867729B CN 201810448596 A CN201810448596 A CN 201810448596A CN 108867729 B CN108867729 B CN 1088677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
- frame
- main frame
- restricting
- enga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with bucket-arms, i.e. a pair of arms, e.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m, geometry, material of bucket-arms directly pivoted on the frames of tractors or self-propelled machines
- E02F3/3405—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with bucket-arms, i.e. a pair of arms, e.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m, geometry, material of bucket-arms directly pivoted on the frames of tractors or self-propelled machines and comprising an additional linkage mechanism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627—Devices to connect beams or arms to tractors or similar self-propelled machines, e.g. drive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49/00—Tractors
- B62D49/02—Tractors modified to take lifting devic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with bucket-arms, i.e. a pair of arms, e.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m, geometry, material of bucket-arms directly pivoted on the frames of tractors or self-propelled machin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87/00—Loaders for hay or like field crops
- A01D87/0053—Tractor-mounted loaders
- A01D87/0069—Tractor-mounted loaders mounted on the tractor but having their own lifting device
- A01D87/0076—Front loa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hovel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前装载机以及作业车,能够实现相对于车体的装卸作业的容易化。该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具有:拨动件(230),能够在卡合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地支承于对起重臂(300)进行支承的副框架(210),在该卡合位置该拨动件与设置于车体(1)的主框架100)卡合,在该解除位置解除该拨动件与主框架的卡合,并且该拨动件被从所述卡合位置朝向所述解除位置的解除方向上施力;以及锁定杆(240),能够在限制位置与限制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地支承于副框架,在该限制位置限制拨动件从所述卡合位置向所述解除方向移动,在该限制解除位置允许拨动件向所述解除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于拖拉机等作业车辆的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前装载机以及作业车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装配于拖拉机等作业车辆的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的技术是公知的。例如,像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那样。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有前装载机的拖拉机,其中,前装载机用于进行土砂的装载等。该前装载机经由安装于主框架的作业支承部而装配于拖拉机的车体。
这样的前装载机在不需要时从车体拆卸,并且在需要时装配于车体。因此,要求容易进行在车体上的装卸作业的前装载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263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状况而完成的,其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实现在车体上的装卸作业的容易化的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前装载机以及作业车。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接下来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方式进行说明。
即,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具有:卡合部件,该卡合部件能够在卡合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地支承于对起重臂进行支承的副框架,在该卡合位置该卡合部件与设置于车体的主框架卡合,在该解除位置解除该卡合部件与所述主框架的卡合,并且该卡合部件在从所述卡合位置朝向所述解除位置的解除方向上被施力;以及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能够在限制位置与限制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地支承于所述副框架,在该限制位置该限制部件限制所述卡合部件从所述卡合位置向所述解除方向移动,在该限制解除位置该限制部件允许所述卡合部件向所述解除位置移动。
根据更优选的方式,所述限制部件形成为,在所述限制位置与位于所述卡合位置的所述卡合部件抵接,从而限制所述卡合部件向所述解除方向移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来限制卡合部件向解除方向移动。
根据更优选的方式,所述卡合部件形成为能够在所述卡合位置与所述解除位置之间摆动地支承于所述副框架。
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构造使卡合部件与主框架卡合,并且能够以简单的构造解除卡合部件与主框架的卡合。
根据更优选的方式,所述限制部件形成为能够在所述限制位置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之间摆动地支承于所述副框架。
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来限制卡合部件从卡合位置向解除方向移动,并且能够以简单的构造解除卡合部件的移动的限制。
根据更优选的方式,所述卡合部件形成为,当所述主框架相对于所述副框架以接近的方式相对移动时,所述卡合部件被所述主框架按压而从所述解除位置朝向所述卡合位置移动。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从车体(主框架)拆卸下的副框架接近车体,能够容易地使卡合部件与主框架卡合。
根据更优选的方式,所述限制部件在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朝向所述限制位置的限制方向上被施力,并且所述限制部件形成为,当所述卡合部件从所述解除位置朝向所述卡合位置移动时,所述限制部件追随于所述卡合部件而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向所述限制方向移动。
根据该结构,在卡合部件返回到卡合位置而与主框架卡合时,能够使限制部件返回到限制位置,进而能够通过限制部件来限制卡合部件向解除方向移动。
根据更优选的方式,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具有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将所述限制部件保持在所述限制位置或所述限制解除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限制部件保持在限制位置,能够将卡合部件保持在卡合位置。并且,通过将限制部件保持在限制解除位置,能够将卡合部件保持在解除位置。
根据更优选的方式,该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具有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将所述限制部件保持在所述限制位置或所述限制解除位置,所述保持机构具有制动机构,该制动机构将所述限制部件卡定在所述限制位置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并使得所述限制部件不会向所述限制方向移动,在通过所述制动机构将所述限制部件卡定在所述中间位置的状态下,当所述卡合部件向所述解除方向移动时,所述卡合部件对所述限制部件进行按压而使所述限制部件移动到所述限制解除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卡合部件强势地向解除位置移动。
根据更优选的方式,所述制动机构具有:卡定部,该卡定部被施力成与所述限制部件的外周部抵接;以及被卡定部,该被卡定部设置于所述限制部件,通过所述卡定部而被卡定在所述中间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卡定部与被卡定部卡定,能够将限制部件保持在中间位置。
根据更优选的方式,该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具有控制部件,在所述限制部件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朝向所述限制方向移动时,该控制部件避免在所述中间位置所述卡定部与所述被卡定部卡定。
根据该结构,在使限制部件从限制位置朝向限制解除位置移动的情况下,能够将限制部件保持在中间位置,在使限制部件从限制解除位置朝向限制位置移动的情况下,能够使限制部件向限制位置移动而不会保持在中间位置。
根据更优选的方式,所述控制部件形成为,在所述中间位置克服该卡定部受到的施力而按压所述卡定部,从而避免所述卡定部与所述被卡定部卡定。
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在使限制部件从限制解除位置朝向限制位置移动的情况下,能够使限制部件向限制位置移动而不会保持在中间位置。
根据更优选的方式,所述卡合部件形成为能够在所述卡合位置与所述解除位置之间摆动地支承于所述副框架,所述限制部件形成为能够在所述限制位置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之间摆动地支承于所述副框架,所述卡合部件的摆动轴被设置为与所述限制部件的摆动轴平行,在所述限制部件的摆动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限制部件的与所述卡合部件抵接的抵接部分形成为以所述限制部件的摆动轴为中心的圆弧状,在所述卡合部件的摆动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卡合部件的与所述限制部件抵接的抵接部分形成为曲率半径和所述限制部件的与所述卡合部件抵接的抵接部分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的圆弧状。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限制部件摆动而不会被卡合部件阻碍。
根据更优选的方式,所述限制部件形成为,在所述限制位置从位于所述卡合位置的所述卡合部件受到的按压力朝向该限制部件的摆动中心。
根据该结构,在限制部件限制卡合部件的摆动时,能够防止限制部件由于从卡合部件受到的按压力而摆动。
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前装载机具有所述装卸结构。
根据该结构,提供一种前装载机,能够实现相对于车体的装卸作业的容易化。
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作业车具有所述前装载机。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供一种作业车,能够实现前装载机相对于车体的装卸作业的容易化。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够实现相对于车体的装卸作业的容易化。具体而言,仅通过使限制部件向限制解除位置移动,就能够容易地使卡合部件向解除位置移动,进而能够解除卡合部件与主框架的卡合。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装配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的拖拉机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安装于机体框架等的前装载机的侧视图。
图3是主框架的上部的左侧视图。
图4是副框架单元的右上方立体图。
图5是副框架单元的左上方立体图。
图6是图5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7是示出主框架和副框架单元的装卸结构的左侧视图。
图8(a)是示出保持在主框架上的状态下的副框架单元的一部分的左侧视图。图8(b)是图8(a)的局部放大图。
图9(a)是示出从主框架拆卸的中途的副框架单元的一部分的左侧视图。图9(b)是图9(a)的局部放大图。
图10(a)是示出从主框架拆卸的中途的副框架单元的一部分的左侧视图。图10(b)是图10(a)的局部放大图。
图11(a)是示出从主框架拆卸了的状态下的副框架单元的一部分的左侧视图。图11(b)是图11(a)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示出在主框架装配副框架单元之前的主框架和副框架单元的一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13是示出在主框架装配副框架单元的中途的主框架和副框架单元的一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14是示出装配到主框架的中途的副框架单元的一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15(a)是示出装配到主框架的中途的副框架单元的一部分的左侧视图。图15(b)是图15(a)的局部放大图。
图16(a)是示出装配到主框架的中途的副框架单元的一部分的左侧视图。图16(b)是图16(a)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示出在主框架装配副框架单元的中途的主框架和副框架单元的一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18是示出在主框架装配了副框架单元的状态下的主框架和副框架单元的一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19是示出其他例的副框架单元的一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2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副框架单元的左上方立体图。
图21是省略了副框架单元的一部分的图示的左上方立体图。
图22是副框架单元的主要部分的左上方立体图。
图23是副框架单元的主要部分的右上方立体图。
图24是右侧的副框架的左侧面放大图。
图25是示出主框架与副框架单元的装卸结构的左侧视图。
图26是示出保持于主框架的状态下的副框架单元的一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27是示出保持于主框架的状态下的副框架单元的一部分的左侧面剖视图。
图28是示出操作机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29是示出拉出了操作杆的状态下的操作机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30是示出对操作杆进行了操作的状态下的副框架单元的一部分的左侧面剖视图。
图31是示出从主框架拆卸的中途的副框架单元的一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32是示出装配到主框架的中途的副框架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33是示出拨动件返回到卡合位置的状态下的副框架单元的一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34是示出拨动件返回到卡合位置的状态下的主框架和副框架单元的一部分的左侧视图。
符号说明
1 车体
20 前装载机
100 主框架
131 主框架侧销
132 主框架侧钩
133 主框架侧引导面
133a 凹部
210 副框架
211 副框架侧销
221 副框架侧引导面
222 副框架侧钩
230 拨动件
240 锁定杆
245 第一被卡定部
250 控制板
260 制动销
270 操作件
300 起重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图中的箭头U、箭头D、箭头F、箭头B、箭头L和箭头R所示的方向分别定义为上方向、下方向、前方向、后方向、左方向和右方向而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图1和图2,关于具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20的拖拉机的车体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拖拉机主要具有:机体框架2、发动机3、变速箱4、前轮5、后轮6、机罩7、SCR 8、消声器9、驾驶舱10、方向盘11和前装载机20。
机体框架2是使多个板材适当组合而形成的框状的部件。机体框架2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矩形状。机体框架2的长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而配置在车体1的前部。在机体框架2的后部固定有发动机3。在该发动机3的后部固定有变速箱4。机体框架2的前部经由前轴机构(未图示)而支承于左右一对前轮5。变速箱4的后部经由后轴机构(未图示)而支承于左右一对后轮6。发动机3由机罩7覆盖。
在机罩7的右侧方配置有用于净化发动机3的尾气的SCR(Selective CatalyticReduction: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8。在SCR 8的上部配置有将发动机3的尾气排出的消声器9。该SCR 8和消声器9固定于变速箱4。
发动机3的动力在收容于变速箱4中的变速装置(未图示)进行了变速之后,能够经由上述前轴机构而传递给前轮5,并且能够经由上述后轴机构而传递给后轮6。能够通过发动机3的动力对前轮5和后轮6进行旋转驱动,使拖拉机行驶。
在发动机3的后方设置有驾驶舱10。在驾驶舱10的内部形成供驾驶者搭乘的搭乘空间。在该搭乘空间中配置有:用于调节前轮5的转向角的方向盘11、各种操作件(未图示)、以及用于供驾驶者就座的座椅(未图示)等。
在车体1的前部装配有前装载机20。前装载机20主要具有:左右一对主框架100、左右一对副框架单元200、左右一对起重臂300以及铲斗400。
主框架100分别固定于车体1(机体框架2和变速箱4)的左右。副框架单元20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支承于各主框架100的上部。起重臂30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各副框架单元200。起重臂300被配置为从主框架100的上部朝向前下方延伸。铲斗40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起重臂300的前端部连结。通过使起重臂气缸300a进行伸缩,起重臂300能够相对于副框架单元200转动。通过使铲斗气缸400a进行伸缩,铲斗400能够相对于起重臂300转动。这样,能够一边使起重臂300和铲斗400适当转动一边进行土砂的运输作业等。
接着,使用图2、图3和图7,对主框架10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左右一对主框架100配置在彼此左右对称的位置。
图2所示的主框架100对支承起重臂300的副框架单元200进行支承。换言之,主框架100经由副框架单元200对起重臂300进行支承。主框架100主要具有固定框架110、连结框架120和支承框架130。
图2所示的固定框架110是固定于车体1的部分。固定框架110形成为使板面朝向左右方向的板状。通过螺栓等而将固定框架110固定于机体框架2。
图2所示的连结框架120将固定框架110和后述的支承框架130连结起来。连结框架120形成为使轴线朝向左右方向的大致圆筒状。连结框架120的一端部(左端)插通于固定框架110,并通过焊接而适当固定于该固定框架110。
图2所示的支承框架130是支承副框架单元200的部分。支承框架130形成为使板面朝向左右方向的板状。支承框架130被配置为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连结框架120插通于支承框架130的下部,通过焊接而将该支承框架130和连结框架120固定。在支承框架130形成有主框架侧销131、主框架侧钩132和主框架侧引导面133。
图3和图7所示的主框架侧销131是被后述的副框架单元200(更详细而言,导向板220的副框架侧钩222)保持的部分。主框架侧销131在支承框架130的前上端部形成为使轴线朝向左右方向的圆柱状。主框架侧销131形成为从支承框架130向左右突出。
图3和图7所示的主框架侧钩132是对后述的副框架单元200(更详细而言,副框架210的副框架侧销211)进行保持的部分。主框架侧钩132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前方开放的大致U字状,能够从下方支承后述的副框架侧销211。主框架侧钩132形成在支承框架130的后上端部且与主框架侧销131相比更靠近上方的位置。
图3和图7所示的主框架侧引导面133是在将后述的副框架单元200装配于主框架100时用于将副框架单元200(更详细而言,副框架210的副框架侧销211)引导到安装位置的结构。主框架侧引导面133在支承框架130的上端部形成为使面朝向大致上方的平面状。更详细而言,主框架侧引导面133在主框架侧销131与主框架侧钩132之间形成为随着朝向前方而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变低的向前方下降的斜面状。主框架侧引导面133并未连续地形成到主框架侧销131,在主框架侧销131与主框架侧引导面133之间形成有凹部133a。通过形成凹部133a,能够防止由于装卸时的接触冲击等而导致的主框架侧销131的变形、损伤。
接着,使用图4至图8,对副框架单元200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左右一对副框架单元200形成为彼此左右对称,在图4至图8(以及后述的图9至图19)中,图示出左右一对副框架单元200中的右侧的副框架单元200。以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对右侧的副框架单元200进行说明,关于左侧的副框架单元200省略说明。并且,图4至图8示出将副框架单元200装配于主框架100的状态(装配状态),以下,以该装配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
副框架单元200是设置在主框架100与起重臂300之间的部分。副框架单元200在其上部将起重臂300支承为能够转动(参照图2)。副框架单元200具有:副框架210、导向板220、拨动件230、锁定杆240、控制板250、制动销260以及操作件270。
副框架210是构成副框架单元200的右部和左部的部分。副框架210形成为使板面朝向左右方向的板状。副框架210被配置为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在左右设置有一对副框架210,通过适当的部件而彼此连接。另外,在图5至图8(以及后述的图9至图20)中,为了方便说明,关于左侧的副框架210,省略图示。在副框架210形成有副框架侧销211和限制孔212。
图4、图5和图7所示的副框架侧销211是由支承框架130的主框架侧钩132(参照图3)保持的部分。副框架侧销211形成为圆柱状。副框架侧销211以轴线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固定于副框架210的后下部。副框架侧销211被设置为在左右一对副框架210之间将该左右一对副框架210连接起来。
图4至图8所示的限制孔212用于限制后述的操作件270的动作范围。限制孔212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贯穿副框架210。在侧视观察时,限制孔212以后述的锁定杆240的摆动中心(摆动轴241)为中心,形成为中心角约30°的局部圆环状。限制孔212形成在摆动轴241的上方。
图4至图8所示的导向板220是在将副框架单元200装配于主框架100时将主框架100引导至安装位置并且将主框架100保持在该安装位置的部件。导向板220形成为使板面朝向左右方向的板状。导向板220设置有左右一对。各导向板220分别固定在左右一对副框架210的内侧。另外,在图5至图8(以及后述的图9至图20)中,为了方便说明,关于左侧的导向板220省略图示。在导向板220形成有副框架侧引导面221、副框架侧钩222、切口部223以及被卡合孔224。
图7和图8所示的副框架侧引导面221是在将副框架单元200装配于主框架100时用于将主框架侧销131引导至安装位置的结构。副框架侧引导面221在导向板220的下端部形成为使面朝向大致下方的平面状。更详细而言,副框架侧引导面221形成为随着朝向前方而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变低的斜面状。副框架侧引导面221形成为与主框架侧引导面133平行。副框架侧引导面221形成为从导向板220的后端部延伸到前端部附近(更详细而言,后述的副框架侧钩222附近)。
副框架侧钩222是对主框架100的主框架侧销131进行保持的部分。副框架侧钩222形成在导向板220的前下部。副框架侧钩222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后方开放的大致U字状,能够从下方支承后述的主框架侧销131。副框架侧钩222与副框架侧引导面221的前端部连接。
图8所示的切口部223限制后述的制动销260的移动。切口部223形成为导向板220的上端部开口。切口部223形成为从导向板220的上端部向下方延伸。
图8所示的被卡合孔224限制后述的锁定杆240的摆动范围。被卡合孔224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贯穿导向板220。被卡合孔224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以后述的锁定杆240的摆动中心(摆动轴241)为中心的中心角约65°的局部圆环状。被卡合孔224形成在摆动轴241的后上方。
图4至图8所示的拨动件230将主框架侧销131保持为不能相对于副框架侧钩222移动(用于防止主框架侧销131从副框架侧钩222脱离)。拨动件230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梯形。拨动件230设置在左右一对导向板220之间。在拨动件230的上部形成有摆动轴231,摆动轴231的轴线朝向左右方向。拨动件230在主框架侧销131的上方以能够绕该摆动轴231的轴线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副框架210。通过弹簧等施力构件(未图示)而在左侧视观察(参照图8)时该拇指件230在绕拨动件逆时针摆动的方向上拨动件被施力。在拨动件230中,除了摆动轴231之外,还形成有卡合槽232和拨动件侧抵接面233。
图5至图8所示的卡合槽232是与主框架侧销131卡合的部分。卡合槽232形成在拨动件230的下部且形成在前后中央部。卡合槽232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下方开放的半圆弧状。卡合槽232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其直径与主框架侧销131的直径大致相同。
图6和图8所示的拨动件侧抵接面233是拨动件230的后方的侧面。拨动件侧抵接面233形成为使面朝向后上方的平面状或者具有比后述的锁定杆侧抵接面243的圆弧大的半径的曲面状。
图5至图8所示的锁定杆240限制拨动件230的摆动。锁定杆240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五边形。锁定杆240的右面被设置为与右侧的导向板220的左面相对。锁定杆240的左右方向上的厚度形成得比拨动件230的左右方向上的厚度薄。
在锁定杆240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摆动轴241,摆动轴241的轴线朝向左右方向。锁定杆240在拨动件230的后上方以能够绕摆动轴241的轴线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副框架210。通过弹簧等施力构件(未图示)而在左侧视观察(参照图8)时该锁定杆240绕逆时针摆动的方向上对锁定杆240施力。锁定杆240受到的左侧视观察时绕逆时针方向的施力被设定为比拨动件230受到的左侧视观察时绕逆时针方向的施力大。在锁定杆240中,除了摆动轴241之外,还形成有突出部242、锁定杆侧抵接面243、插通销244以及第一被卡定部245。
图6和图8所示的突出部242用于对后述的控制板250进行按压而使其摆动。锁定杆240的前部与锁定杆240的其他部分相比形成为厚壁,突出部242形成为其厚壁部的一部分朝向摆动轴241突出(参照图6)。
图6和图8所示的锁定杆侧抵接面243是锁定杆240的前方的侧面。锁定杆侧抵接面243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以摆动轴241为中心的圆弧状。锁定杆侧抵接面243在装配状态下形成为能够与拨动件侧抵接面233抵接。
图8所示的插通销244插通于导向板220的被卡合孔224中。插通销244形成为从锁定杆240的左面向右方突出的圆柱状。通过插通销244和被卡合孔224来限制锁定杆240的摆动范围。
图6和图8(b)所示的第一被卡定部245是用于与后述的制动销260卡定的部分。第一被卡定部245形成于锁定杆240的外周部。第一被卡定部245在装配状态下形成为位于比切口部223更靠近前方的位置。第一被卡定部245处的锁定杆240的外周面形成为随着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而向径向外侧上升的斜面状。
图5至图8所示的控制板250控制锁定杆240的摆动。控制板250形成为使板面朝向左右方向的大致圆形的板状。控制板250被设置为能够绕锁定杆240的摆动轴241摆动。控制板250的右面被设置为与锁定杆240的左面相对。控制板250的左面形成为与锁定杆240的突出部242的左面呈大致一个面。在控制板250形成有切口部251、第二被卡定部252和第三被卡定部253。
图6和图8(a)所示的切口部251是用于使控制板250能够与锁定杆240一同转动的部分。切口部251形成为控制板250的前端部开口。切口部251形成为以摆动轴241为中心的中心角约30°的圆弧状。切口部251形成为能够在与锁定杆240的突出部242相对的位置收容该突出部242。
图6和图8(b)所示的第二被卡定部252是用于与后述的制动销260卡定的部分。第二被卡定部252形成在控制板250的外周部。第二被卡定部252在装配状态下在侧视观察时形成在与切口部223重叠的位置。第二被卡定部252处的控制板250的外周面形成为随着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而向径向外侧上升的斜面状
图6和图8(b)所示的第三被卡定部253是用于与后述的制动销260卡定的部分。第三被卡定部253形成在控制板250的外周部。第三被卡定部253在装配状态下形成为位于比切口部223更靠近前方的位置。更详细而言,第三被卡定部253相对于第二被卡定部252隔开约35°的间隔而形成在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侧。第三被卡定部253处的控制板250的外周面形成为随着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而向径向外侧上升的斜面状。
图6和图8(a)所示的制动销260用于限制锁定杆240和控制板250的摆动。制动销260形成为圆柱状。制动销260被设置为在使轴线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下其左右两端部插通于左右一对导向板220各自的切口部223中。并且,通过弹簧等施力构件(未图示)而沿着切口部223向朝向下方的方向对制动销260施力。制动销260在装配状态下由于该制动销260受到的施力而与锁定杆240的外周面抵接。
图4和图6所示的操作件270是在从主框架100拆卸副框架单元200时用于使锁定杆240摆动的部件。操作件270具有握持部271、插通销272和连接板273。
图4所示的握持部271是供作业者握持的部分。握持部271设置在副框架210的外侧(车体1的左右方向外侧)。握持部271形成为作业者容易握持的适当的形状。
插通销272是插通于副框架210的限制孔212的部分。插通销272形成为使轴线朝向左右方向的圆柱状。插通销272经由后述的连接板273而与握持部271连接,插通于副框架210的限制孔212中。由此,通过限制孔212来限制插通销272的移动范围。
连接板273将握持部271和插通销272与锁定杆240的摆动轴241连接。连接板273形成为使板面朝向左右方向的板状。握持部271和插通销272与连接板273的一端部连接。另一方面,锁定杆240的摆动轴241以在插通销272的移动范围内与锁定杆240一同转动的方式与连接板273的另一端部连接。
接着,使用图7至图12,对将前装载机20(更详细而言,前装载机20中的除了主框架100之外的部分)从车体1拆卸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7和图8示出将副框架单元200装配于主框架100的状态(装配状态)。在装配状态下,主框架侧销131由副框架侧钩222保持,并且副框架侧销211由主框架侧钩132保持(参照图7)。
此时,由于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对锁定杆240施力,因此锁定杆240在插通销244和被卡合孔224所确定的移动范围中处于最向前方下降的位置(限制位置)。并且,锁定杆240由于锁定杆侧抵接面243与拨动件侧抵接面233抵接而限制拨动件230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摆动。由此,拨动件230被保持在卡合槽232与主框架侧销131卡合的位置(卡合位置),防止主框架侧销131从副框架侧钩222脱离。此时,主框架侧销131在左右的各副框架侧钩222以及位于它们之间的卡合槽232这3点被固定。
此时,以使锁定杆240从拨动件230受到的按压力朝向锁定杆240的摆动中心(摆动轴241)的方式形成拨动件侧抵接面233和锁定杆侧抵接面243。由此,能够通过锁定杆240从拨动件230受到的按压力而使锁定杆240不会摆动。
在图7和图8所示的装配状态下,当使操作件270沿着限制孔212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摆动30°时,与之相伴,锁定杆240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前方上升方向)摆动30°(参照图9(a))。
当锁定杆240从装配状态起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摆动30°时,制动销260与锁定杆240的第一被卡定部245卡定(参照图9(b))。这里,锁定杆240受到的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的施力被设定为制动销260无法越过第一被卡定部245的大小。因此,通过制动销260和第一被卡定部245而限制锁定杆240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前方下降方向)的摆动。因此,锁定杆240被保持在从装配状态起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摆动了30°的位置(图9(a)所示的位置)。
此时,通过锁定杆240的突出部242而限制控制板250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前方下降方向)的摆动(参照图9(a))。并且,通过使制动销260与第二被卡定部252卡定,而限制控制板250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前方上升方向)的摆动(参照图9(b))。
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在使前装载机20(除了主框架100之外的部分)下降到地面的状态下使车体1后退。于是,主框架100(主框架侧销131)一边将拨动件230的后部向上方上推,一边相对于副框架单元200向后方相对移动(参照图10(a))。于是,拨动件230与主框架100(主框架侧销131)的卡合得到解除。并且,拨动件230由于该拨动件230受到的施力而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摆动,与锁定杆240抵接。
这里,拨动件230受到的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前方下降方向)的施力被设定为比锁定杆240受到的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前方下降方向)的施力大。因此,锁定杆240的前部被拨动件230上推。由此,锁定杆240开始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前方上升方向)摆动。此时,切口部251被突出部242推压,从而控制板250开始与锁定杆240一体地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前方上升方向)摆动。
此外,当拨动件230上推锁定杆240的前部时,控制板250进一步被锁定杆240的突出部242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按压。这里,拨动件230受到的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前方下降方向)的施力与锁定杆240受到的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前方下降方向)的施力的差值设定为能够使制动销260越过控制板250的第二被卡定部252的大小。因此,当控制板250进一步被锁定杆240的突出部242按压时,制动销260越过第二被卡定部252(参照图11(b)),由此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前方上升方向)控制板250与锁定杆240一同转动(参照图11(a))。
当拨动件230进一步上推锁定杆240的前部时,锁定杆240在由插通销244和被卡合孔224确定的摆动范围中,摆动到最向前方上升的位置(限制解除位置)(参照图12(a))。具体而言,限制解除位置是从图8所示的最向前方下降的位置(限制位置)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摆动了65°的位置。此时,通过被卡合孔224来限制锁定杆240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前方上升方向)的摆动。并且,通过拨动件230的按压力来限制锁定杆240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前方下降方向)的摆动。拨动件230被保持在将锁定杆240上推到最向前方上升的位置的位置(解除位置)。
此时,控制板250与锁定杆240一同转动,而摆动到从装配状态起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前方上升方向)摆动了35°的位置。此时,通过使制动销260与第三被卡定部253卡定,而限制控制板250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前方下降方向)的摆动(参照图12(b))。
这样,在使前装载机20(除了主框架100之外的部分)下降到地面的状态下,对操作件270进行操作而解除了拨动件230与主框架侧销131的锁定,然后使车体1后退,由此能够容易将前装载机20的副框架单元200、起重臂300和铲斗400从主框架100拆卸。
接着,使用图13至图20,关于将前装载机20(更详细而言,前装载机20中的除了主框架100之外的部分)装配于车体1的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在使前装载机20(除了主框架100之外的部分)从主框架100拆卸而下降到地面的状态下,使车体1前进,使主框架100接近副框架单元200。
如图14所示,当车体1进一步前进时,主框架侧销131与副框架侧引导面221抵接。于是,主框架侧销131被副框架侧引导面221向副框架侧钩222引导。并且,当车体1前进时,主框架侧引导面133与副框架侧销211抵接。于是,副框架侧销211被主框架侧引导面133向主框架侧钩132引导。
这里,由于副框架侧引导面221形成为向前方下降的斜面状,因此在使车体1前进时,主框架侧销131容易与副框架侧引导面221抵接。并且,即使副框架单元200相对于主框架100的高度稍微偏差,也能够使主框架侧销131与副框架侧引导面221抵接,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主框架侧销131引导至副框架侧钩222。
同样,由于主框架侧引导面133也形成为向前方下降的斜面状,因此在使车体1前进时,副框架侧销211容易与主框架侧引导面133抵接。并且,即使副框架单元200相对于主框架100的高度稍微偏差,也能够使副框架侧销211与主框架侧引导面133抵接,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副框架侧销211引导至主框架侧钩132。
如图15所示,主框架侧销131在引导至副框架侧钩222的中途,与拨动件230抵接。于是,主框架侧销131向前方对拨动件230进行按压而使拨动件230开始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前方上升方向)摆动。锁定杆240通过该锁定杆240受到的施力而追随于拨动件230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前方下降方向)摆动。
此时,制动销260与控制板250的第三被卡定部253卡定(参照图15(b))。这里,在侧视观察时,锁定杆240的外周面中的与第一被卡定部245的后端相邻的部分的径向尺寸(与摆动轴241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形成为比控制板250的外周面中的与第三被卡定部253的前端相邻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小。因此,制动销260与第一被卡定部245不会卡定,锁定杆240能够追随于拨动件230而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前方下降方向)摆动(参照图16(a)和图16(b))。
当车体1进一步前进时,拨动件230因主框架侧销131朝向前方的按压力而进一步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前方上升方向)摆动,锁定杆240追随于拨动件230而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前方下降方向)摆动(参照图17(a))。控制板250被锁定杆240的突出部242按压而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前方下降方向)与锁定杆240一同转动。
这里,锁定杆240受到的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前方下降方向)的施力被设定为能够使制动销260越过第三被卡定部253的大小。因此,当控制板250被锁定杆240的突出部242进一步按压时,制动销260越过第三被卡定部253(参照图17(b)),由此控制板250能够与锁定杆240一同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前方下降方向)转动。
当车体1进一步前进时,拨动件230返回到卡合位置,与主框架侧销131卡合(参照图18)。锁定杆240追随于拨动件230而返回到锁定杆240的最向前方下降的位置(限制位置),限制拨动件230的摆动。这样,主框架侧销131被拨动件230保持为不能向副框架侧钩222移动。因此,防止主框架侧销131从副框架侧钩222脱离。
这样,副框架侧销211与主框架侧钩132卡合,并且主框架侧销131与副框架侧钩222卡合。并且,通过拨动件230的卡合槽232来保持副框架侧钩222与主框架侧销131的卡合。
这样,在使前装载机20(除了主框架100之外的部分)下降到地面的状态下,仅使车体1前进就能够使副框架单元200以及设置于该副框架单元200的起重臂300和铲斗400容易地装配于主框架100。并且,如上所述,在对操作件270进行操作而解除锁定杆240形成的锁定,使前装载机20(除了主框架100之外的部分)下降到地面的状态下,仅使车体1后退就能够使副框架单元200以及设置于该副框架单元200的起重臂300和铲斗400从主框架100容易地拆卸。
因此,在前装载机20的装拆作业时,能够不需要用于与主框架100对位的利用油压对起重臂300进行的操作、或用于将起重臂300固定于主框架100的销的插拔这样的以往的作业。并且,作业者不需要为了这些作业而从驾驶舱10出入。由此,能够实现前装载机20的装拆时的作业工序数的降低以及与之相伴的作业时间的缩短。
并且,由于采用使主框架100与副框架单元200彼此进行对位的构造,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主框架100与副框架单元200的对位。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20的装卸结构具有:拨动件230(卡合部件),该拨动件230(卡合部件)能够在卡合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地支承于对起重臂300进行支承的副框架210,在该卡合位置,该拨动件230与设置于车体1的主框架100卡合,在该解除位置,该拨动件230与上述主框架100的卡合被解除,并且该拨动件230在从上述卡合位置朝向上述解除位置的解除方向上被施力;以及锁定杆240(限制部件),该锁定杆240能够在限制位置与限制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地支承于上述副框架210,在该限制位置,该锁定杆240限制上述拨动件230从上述卡合位置向上述解除方向移动,在该限制解除位置该锁定杆240允许上述拨动件230向上述解除位置移动。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实现相对于车体1的装卸作业的容易化。具体而言,仅通过使锁定杆240向限制解除位置移动,就能够容易地使拨动件230向解除位置移动,进而能够解除拨动件230与主框架100的卡合。
并且,上述锁定杆240形成为在上述限制位置与位于上述卡合位置的上述拨动件230抵接,而限制上述拨动件230向上述解除方向移动。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来限制拨动件230向解除方向移动。
并且,上述拨动件230形成为能够在上述卡合位置与上述解除位置之间摆动地支承于上述副框架210。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以简单的构造使拨动件230与主框架100卡合,并且能够解除拨动件230与主框架100的卡合。
并且,上述锁定杆240形成为能够在上述限制位置与上述限制解除位置之间摆动地支承于上述副框架210。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来限制拨动件230从卡合位置向解除方向移动,并且能够解除拨动件230移动的限制。
并且,上述拨动件230形成为,当上述主框架100相对于上述副框架210以接近的方式相对移动时,上述拨动件230由上述主框架100按压而从上述解除位置朝向上述卡合位置移动。
通过像这样构成,通过使车体1接近从车体1(主框架100)拆卸下的副框架210,能够容易地使拨动件230与主框架100卡合。
并且,上述锁定杆240从上述限制解除位置朝向上述限制位置的限制方向上被施力,并且上述锁定杆240形成为当使上述拨动件230从上述解除位置朝向上述卡合位置移动时,上述锁定杆240追随于上述拨动件230而从上述限制解除位置向上述限制方向移动。
通过像这样构成,在拨动件230返回到卡合位置而与主框架100卡合时,能够使锁定杆240返回到限制位置,进而能够通过锁定杆240来限制拨动件230向解除方向移动。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20的装卸结构具有将上述锁定杆240保持在上述限制位置或上述限制解除位置的保持机构(拨动件230、锁定杆240、控制板250和制动销260)。
通过像这样构成,通过将锁定杆240保持在限制位置,能够将拨动件230保持在卡合位置。并且,通过将锁定杆240保持在限制解除位置,能够将拨动件230保持在解除位置。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20的装卸结构具有将上述锁定杆240保持在上述限制位置或上述限制解除位置的保持机构,上述保持机构具有制动机构(第一被卡定部245和制动销260),该制动机构将上述锁定杆240卡定在上述限制位置与上述限制解除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以使得上述锁定杆240不会向上述限制方向移动,在通过上述制动机构将上述锁定杆240卡定在上述中间位置的状态下,当上述拨动件230向上述解除方向移动时,上述拇指件230对上述锁定杆240进行按压而使其移动到上述限制解除位置。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抑制拨动件230强势地向解除位置移动。
并且,上述制动机构具有:制动销260(卡定部),该制动销260被施力成与上述锁定杆240的外周部抵接;以及第一被卡定部245(被卡定部),该第一被卡定部245设置于上述锁定杆240,且通过上述卡定部而被卡定在上述中间位置。
通过像这样构成,通过使制动销260与第一被卡定部245卡定,能够将锁定杆240保持在中间位置。
并且,具有控制板250(控制部件),在上述锁定杆240从上述限制解除位置朝向上述限制方向移动时,该控制板250避免上述制动销260与上述第一被卡定部245在上述中间位置卡定。
通过像这样构成,在使锁定杆240从限制位置朝向限制解除位置移动的情况下,能够将锁定杆240保持在中间位置,在使锁定杆240从限制解除位置朝向限制位置移动的情况下,能够使锁定杆240向限制位置移动而不会保持在中间位置。
并且,上述控制板250形成为,在上述中间位置克服该制动销260受到的施力而按压上述制动销260,从而避免上述制动销260与上述第一被卡定部245卡定。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在使锁定杆240从限制解除位置朝向限制位置移动的情况下,能够使锁定杆240向限制位置移动而不会保持在中间位置。
并且,上述锁定杆240形成为,在上述限制位置从位于上述卡合位置的上述拨动件230受到的按压力朝向该锁定杆240的摆动中心。
通过像这样构成,在锁定杆240限制卡合部件的摆动时,能够防止锁定杆240因从拨动件230受到的按压力而摆动。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20的装卸结构具有用于使上述锁定杆240移动的操作件270。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使用操作件270而容易地使锁定杆240移动。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20的装卸结构具有:主框架侧销131(第一被保持部),该主框架侧销131设置于主框架100,主框架100设置于车体1;副框架侧销211(第二被保持部),该副框架侧销211能够在上述主框架100装卸,并且设置于支承起重臂300的副框架210;副框架侧钩222(第一保持部),该副框架侧钩222设置于上述副框架210,并保持上述主框架侧销131;主框架侧钩132(第二保持部),该主框架侧钩132设置于上述主框架100,并保持上述副框架侧销211;副框架侧引导面221(第一引导部),该副框架侧引导面221在将上述副框架210装配于上述主框架100的装配时,将上述主框架侧销131引导至上述副框架侧钩222;以及主框架侧引导面133(第二引导部),该主框架侧引导面133在上述装配时,将上述副框架侧销211引导至上述主框架侧钩132。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实现相对于车体1的装卸作业的容易化。具体而言,相对于车体1的装配时,能够容易地进行主框架100与副框架210的对位。并且,由于主框架100和副框架210彼此进行对位,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主框架100与副框架210的对位。
并且,上述副框架侧钩222和上述主框架侧钩132分别形成为,从下方分别支承上述主框架侧销131和上述副框架侧销211。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通过主框架100从下方支承副框架210。
并且,上述副框架侧引导面221设置于上述副框架210,是在上述装配时将上述主框架侧销131(主框架侧被保持部)引导至上述副框架侧钩222(副框架侧保持部)的结构(副框架侧引导部),上述主框架侧引导面133设置于上述主框架100,是在上述装配时将上述副框架侧销211(副框架侧被保持部)引导至上述主框架侧钩132(主框架侧保持部)的结构(主框架侧引导部)。
通过像这样构成,由于主框架100和副框架210彼此进行对位,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主框架100与副框架210的对位。
并且,上述主框架侧引导面133形成为,在上述装配时一边从下方支承上述副框架侧销211一边将该上述副框架侧销211引导至上述主框架侧钩132。
通过像这样构成,相对于车体1的装配时,能够一边从下方支承副框架210一边进行主框架100与副框架210的对位,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性。
并且,上述副框架侧引导面221形成为,在上述装配时一边被上述主框架侧销131从下方支承,一边将上述主框架侧销131引导至上述副框架侧钩222。
通过像这样构成,相对于车体1的装配时,能够一边从下方支承副框架210一边进行主框架100与副框架210的对位,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性。
并且,上述主框架侧引导面133和上述副框架侧引导面221分别形成为随着朝向上述车体1的前方向而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变低的斜面状。
通过像这样构成,相对于车体1的装配时,在使车体1向前进而使主框架100接近副框架210时,各被保持部(主框架侧销131和副框架侧销211)容易与各引导部(副框架侧引导面221和主框架侧引导面133)抵接。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各被保持部引导至各保持部(副框架侧钩222和主框架侧钩132)。
并且,上述主框架100具有形成在上述主框架侧引导面133与上述主框架侧销131之间的凹部133a。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防止由于相对于车体1的装卸时的接触冲击等而导致的主框架侧销131的变形或损伤。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20的装卸结构具有拨动件230(卡合部件),该拨动件230设置于上述副框架210,当通过上述副框架侧引导面221将上述主框架侧销131引导至上述副框架侧钩222时,该拨动件230与上述主框架侧销131卡合,防止上述主框架侧销131从上述副框架侧钩222脱离。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防止主框架侧销131从副框架侧钩222脱离。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20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装卸结构。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提供一种前装载机20,该前装载机20能够实现相对于车体1的装卸作业的容易化。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拖拉机(作业车)具有前装载机20。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提供一种拖拉机作业车,该拖拉机作业车能够实现前装载机20相对于车体1的装卸作业的容易化。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结构,能够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拨动件230通过摆动来进行与主框架侧销131的卡合和该卡合的解除,但拨动件230的移动的方式不限于摆动,例如也可以通过相对于副框架210滑动来进行。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杆240通过摆动来进行拨动件230的摆动的限制和该限制的解除,但锁定杆240的移动的方式不限于摆动,例如也可以通过相对于副框架210滑动来进行。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两个导向板220的内侧(之间)设置拨动件230的构造,但不限于此,例如导向板220可以是一个,也可以在导向板220的外侧设置拨动件230。但是,从副框架单元200相对于主框架100的支承的稳定性等方面出发,优选像本实施方式那样是在分别设置于左右一对副框架210的导向板220的内侧(之间)设置拨动件230的构造。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两个导向板220的内侧,在左右方向上与拨动件230大致相同的位置设置锁定杆240,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与拨动件230不同的位置设置锁定杆240(例如从左右方向按压拨动件230而限制摆动的部件)。但是,从拨动件230摆动的限制的容易性等方面出发,优选像本实施方式那样是在分别设置于左右一对副框架210的导向板220的内侧,在左右方向上与拨动件230大致相同的位置(相同的平面上)设置锁定杆240的构造。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板250与锁定杆240绕同轴(摆动轴241)摆动,但也可以为了控制板250而另外设置摆动轴。但是,从锁定杆240摆动的控制的容易度、构件件数的降低等方面出发,优选像本实施方式那样控制板250与锁定杆240绕同轴摆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板250设置于锁定杆240的单侧,但也可以设置于锁定杆240的左右两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被保持部(主框架侧销131和副框架侧销211)设置于彼此不同的部件(主框架100和副框架210),但也可以设置于相同部件。各保持部(副框架侧钩222和主框架侧钩132)也可以设置于相同部件。例如,也可以将各被保持部(销)都设置于主框架100侧,而将各保持部(钩)都设置于副框架210侧。或者,也可以将各被保持部(销)都设置于副框架210侧,而将各保持部(钩)都设置于主框架100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拨动件侧抵接面233形成为平面状,但也可以如图19所示,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曲率半径与锁定杆侧抵接面243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的圆弧状。由此,能够使锁定杆240向前方上升的方向摆动而不会被拨动件230阻碍,并且在装配状态下,能够增加拨动件侧抵接面233与锁定杆侧抵接面243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容易地限制拨动件230的摆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20的装卸结构中,上述拨动件230形成为能够在上述卡合位置与上述解除位置之间摆动地支承于上述副框架210,上述锁定杆240形成为能够在上述限制位置与上述限制解除位置之间摆动地支承于上述副框架210,上述拨动件230的摆动轴231被设置为与上述锁定杆240的摆动轴241平行,锁定杆侧抵接面243(上述锁定杆240的与上述拨动件230抵接的抵接部分)在上述锁定杆240的摆动轴线方向观察时形成为以上述锁定杆240的摆动轴241为中心的圆弧状,拨动件侧抵接面233(上述拨动件230的与上述锁定杆240抵接的抵接部分)在上述拨动件230的摆动轴线方向观察时形成为曲率半径与上述锁定杆侧抵接面243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的圆弧状。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使锁定杆240摆动而不会被拨动件230阻碍。
以下,使用图20至图34,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20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20具有副框架单元500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副框架单元200。
使用图20至图28,对副框架单元50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左右一对副框架单元500形成为彼此左右对称,在图20至图28(以及后述的图29至图34)中,图示出左右一对副框架单元500中的左侧的副框架单元500。以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对左侧的副框架单元500进行说明,关于右侧的副框架单元500省略说明。并且,图20至图28示出副框架单元500装配于主框架100的状态(装配状态),以下以该装配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
副框架单元500具有副框架510、导向板520、拨动件530、锁定杆540、弹簧550、制动机构560、解除臂570以及操作机构580。
图20至图24所示的副框架5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副框架210大致同样地形成。另外,在图21、图22、图24至图27、图30至图34中,为了方便说明,关于左侧的副框架510省略图示。并且,在图23中,为了方便说明,关于右侧的副框架510省略图示。在副框架510中形成有副框架侧销511和限制孔512。
图20、图21和图24所示的副框架侧销51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副框架侧销211大致同样地形成。
图20至图24所示的限制孔512用于限制后述的操作杆582的动作范围。限制孔512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贯穿副框架510。限制孔512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以后述的锁定杆540的摆动中心(摆动轴541)为中心的中心角约50°的局部圆环状。限制孔512形成在摆动轴541的后上方(参照图26等)。
并且,在车体1的外侧(在图20等中为左侧)的副框架510中形成的限制孔512(以下,也称为限制孔512L)形成为在整个区域内宽度恒定。与此相对,在车体1的内侧(在图20等中为右侧)的副框架510中形成的限制孔512(以下,也称为限制孔512R)形成为相对于下端部其他部分的宽度较小(参照图24)。
具体而言,限制孔512R的下端部512Ra形成为大致圆形状。该下端部512Ra的宽度(圆的直径)形成为与限制孔512L的宽度大致相同。限制孔512R的除了下端部之外的部分(从上端部到下端部附近的圆弧状的部分,以下称为“弧状部512Rb”)的宽度形成为比限制孔512L的宽度小(细)。
图20至图24所示的导向板52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副框架侧销211大致同样地形成。另外,为了方便说明,与副框架510同样,根据附图而适当省略导向板520的图示。在导向板520形成有副框架侧引导面521、副框架侧钩522和切口部523。副框架侧引导面521、副框架侧钩522和切口部52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副框架侧引导面221、副框架侧钩222和切口部223大致同样地形成。
图21至图23、图25、图26所示的拨动件530将主框架侧销131保持为不能相对于副框架侧钩522移动(用于防止主框架侧销131从副框架侧钩522脱离)。拨动件530设置在左右一对导向板520之间。拨动件530设置有左右一对。拨动件530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拨动件530主要具有摆动轴531、卡合槽532、拨动件侧第一抵接面533、拨动件侧第二抵接面534和连结轴535。
摆动轴531将拨动件530支承为能够摆动。摆动轴531被配置为轴线朝向左右方向。摆动轴531配置在副框架侧钩522的上方。摆动轴531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左右的导向板520。摆动轴531插通于左右一对拨动件530的前后中央部。
图25和图26所示的卡合槽532是与主框架侧销131卡合的部分。卡合槽532形成在拨动件530的下部且前后中央部。卡合槽532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下方开放的半圆弧状。卡合槽532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其直径与主框架侧销131的直径大致相同。
图26所示的拨动件侧第一抵接面533是拨动件530的后方的侧面。拨动件侧第一抵接面533形成为使面呈朝向后上方的平面状。
拨动件侧第二抵接面534是拨动件530的后方的侧面。拨动件侧第二抵接面534形成为使面朝向后下方的曲面状。更具体而言,拨动件侧第二抵接面534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以摆动轴531为中心的圆弧状。
连结轴535将左右一对拨动件530连结起来。连结轴535配置成轴线朝向左右方向。连结轴535配置在摆动轴531的后下方。连结轴535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左右一对拨动件530。由此,左右一对拨动件530彼此连结,能够一体地摆动。
图21至图23以及图25至图27所示的锁定杆540限制拨动件530的摆动。锁定杆540设置在左右一对导向板520之间。锁定杆540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具有一对圆弧的椭圆状。锁定杆540配置在拨动件530的后上方。锁定杆540主要具有摆动轴541、锁定杆侧第一抵接面542、锁定杆侧第二抵接面543、槽部544、连结轴545、引导面546和被卡定部547。
摆动轴541将锁定杆540支承为能够摆动。摆动轴541被配置为使轴线朝向左右方向。摆动轴541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左右的导向板520。摆动轴541插通于锁定杆540的中央部。
图26所示的锁定杆侧第一抵接面542是锁定杆540的前方的侧面。锁定杆侧第一抵接面542形成为使面朝向前下方的曲面状。更具体而言,锁定杆侧第一抵接面542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以摆动轴541为中心的圆弧状。
锁定杆侧第二抵接面543是锁定杆540的前方的侧面。锁定杆侧第二抵接面543形成为使面朝向前上方的平面状。
图22、图23和图27所示的槽部544形成在锁定杆540的下部。更具体而言,槽部544是使锁定杆540的下部的左右中央朝向上方(摆动轴541侧)凹陷而形成的。
连结轴545连结后述的弹簧550。连结轴545被配置为使轴线朝向左右方向。连结轴545固定于锁定杆540的后下部(槽部544的后端部附近)。连结轴545被配置为左右横跨槽部544。
图26和图27所示的引导面546是在锁定杆540的外周部引导后述的制动销561的面。引导面546形成为使面朝向后上方的曲面状。更具体而言,引导面546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以摆动轴541为中心的圆弧状。引导面546隔着摆动轴541而形成在与锁定杆侧第一抵接面542相反的一侧。
被卡定部547是用于对后述的制动销561进行卡定的部分。被卡定部547形成在锁定杆540的外周部。被卡定部547形成为与引导面546的后侧相邻。被卡定部547是由沿着锁定杆540的径向而上升的面所形成的。
图27所示的弹簧550用于朝向规定的方向对拨动件530和锁定杆540施力。弹簧550由拉伸螺旋弹簧形成。弹簧550配置在左右一对拨动件530之间以及锁定杆540的槽部544内。弹簧550的一端与拨动件530的连结轴535连结。弹簧550的另一端与锁定杆540的连结轴545连结。通过该弹簧550的施力而对拨动件530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施力,并且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对锁定杆540施力。另外,为了简化图示,仅在图27中示出弹簧550。
图22、图23、图26和图27所示的制动机构560用于限制锁定杆540的摆动。制动机构560主要具有制动销561、螺栓562和弹簧563。
制动销561形成为圆柱状。制动销561被设置为在使轴线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下,其左右两端部分别插通于左右一对导向板520的切口部523(参照图24)中。由此,制动销561能够沿着切口部523的长度方向而上下移动(滑动)。
螺栓562是从上方与制动销561抵接的部件。螺栓562在使头部朝向下方的状态下配置。螺栓562可够滑动地支承于后述的解除臂570的上表面。螺栓562的头部(下端部)从上方与制动销561抵接。
弹簧563朝向下方对螺栓562施力。弹簧563由压缩螺旋弹簧形成。弹簧563配置在螺栓562的头部与后述的解除臂570的上表面之间。通过该弹簧563而始终朝向下方对螺栓562施力,进而始终朝向下方对制动销561施力。另外,为了图示的简化,在图27中仅示出弹簧563。
解除臂570用于适当解除制动机构560对锁定杆540的摆动的限制。解除臂570是使细长的板材呈大致U字状折曲而形成的。通过将解除臂570折曲成朝向下方开口的大致U字状,而形成为具有左右一对侧面和上表面。解除臂570被配置为左右一对侧面分别位于锁定杆540的左右两侧方。解除臂570的上表面被配置为位于锁定杆540的上方。解除臂570的下端部(右侧的侧面的下端部)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拨动件530的连结轴535。在解除臂570中形成有长孔571。
长孔571分别形成于解除臂570的左右一对侧面。长孔571形成为沿着解除臂570的侧面的长度方向而延伸了规定的长度。制动销561的两端分别插通于左右一对长孔571中。
图22、图23、图26至图28所示的操作机构580用于在从主框架100拆卸副框架单元500时使锁定杆540摆动。操作机构580主要具有臂部581、操作杆582、垫片583以及弹簧584。
臂部581是固定于锁定杆540的部件。臂部581具有主体部581a和轴套部581b。
主体部581a是侧面观察时大致矩形状的板材。主体部581a的一端部(前端部)通过适当的紧固部件(螺栓等)而固定于锁定杆540的左侧面。主体部581a被配置为从锁定杆540朝向后方延伸。
轴套部581b是圆筒状的部件。轴套部581b被配置为使轴线朝向左右方向。轴套部581b以插通于主体部581a的后端部的状态被固定。
操作杆582是由作业者握持并进行操作的部件。操作杆582形成为大致圆柱状。操作杆582被配置为使轴线朝向左右方向。操作杆582能够滑动地插通于轴套部581b中。操作杆582的直径形成为与形成于副框架510的限制孔512L的宽度以及限制孔512R的下端部512Ra的宽度(直径)大致相同。在操作杆582中主要形成有凹部582a和尖锐部582b。
图22和图28所示的凹部582a是使操作杆582的外周面凹陷而形成的部分。凹部582a形成在操作杆582的左端部附近。凹部582a夹着操作杆582的轴芯而形成一对。这样,通过在圆柱状的操作杆582中形成凹部582a,能够容易地对该操作杆582进行握持(容易地进行操作)。
图23和图28所示的尖锐部582b是形成为朝向操作杆582的右端而缩径的大致圆锥台状的部分。尖锐部582b的前端(右端)的直径形成为比形成于副框架510的限制孔512R的弧状部512Rb(参照图24)的宽度小。
图22、图23和图28所示的垫片583是大致圆环板状的部件。操作杆582的右端部插通于垫片583。通过适当的卡定件而限制垫片583相对于操作杆582向右方的移动。
图28所示的弹簧584用于朝向右方对操作杆582施力。弹簧584由压缩螺旋弹簧形成。弹簧584配置在臂部581的主体部581a与垫片583之间。通过该弹簧584而始终朝向右方对垫片583施力,进而始终朝向右方对操作杆582施力。另外,为了图示的简化,仅在图28和图29中示出弹簧584。
操作杆582的左右两端部分别插通于左右一对副框架510的限制孔512中。更具体而言,在装配状态下,操作杆582的左端部插通于左侧的副框架510的限制孔512L的下端部。并且,操作杆582的右端部插通于右侧的副框架510的限制孔512R的下端部512Ra。通过限制孔512来限定操作杆582的移动范围(摆动范围)。
接着,关于从车体1拆卸前装载机20(更详细而言,前装载机20中的除了主框架100之外的部分)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25和图26示出副框架单元500装配于主框架100的状态(装配状态)。在装配状态下,主框架侧销131由副框架侧钩522保持,并且副框架侧销511由主框架侧钩132保持(参照图25)。
此时,锁定杆540由于弹簧550的施力而在由操作杆582和限制孔512确定的移动范围中保持在顺时针最大摆动的位置(限制位置)。锁定杆540的锁定杆侧第一抵接面542与拨动件530的拨动件侧第一抵接面533抵接,由此限制拨动件530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的摆动。由此,拨动件530保持在卡合槽532与主框架侧销131卡合的位置(卡合位置),防止主框架侧销131从副框架侧钩522脱离。此时,主框架侧销131由左右的副框架侧钩522以及位于它们之间的卡合槽532固定。
此时,由于锁定杆540的锁定杆侧第一抵接面542(以摆动轴541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面)与拨动件530的拨动件侧第一抵接面533(平面)抵接,因此锁定杆540从拨动件530受到的按压力作用为朝向锁定杆540的摆动中心(摆动轴541)。即,来自拨动件530的按压力不会朝向使锁定杆540摆动的方向(周向)作用。由此,能够使锁定杆540不会因从拨动件530受到的按压力而摆动。
并且,在装配状态下,制动销561压接于锁定杆540的引导面546。由于引导面546形成为平滑的圆弧状,因此制动销561不会与锁定杆540卡定,不会因该制动销561而限制锁定杆540的摆动。
并且,在装配状态下,操作杆582插通于副框架510的限制孔512R的下端部512Ra(参照图27)。由于限制孔512R的弧状部512Rb的宽度比操作杆582的直径小,因此操作杆582无法在该限制孔512R内移动。这样,由于通过限制孔512R来限制移动,因此能够防止该操作杆582的错误动作。
在从装配状态起使用操作杆582使锁定杆540摆动的情况下,如图29所示,将操作杆582向外侧(左侧)拉出直到垫片583与轴套部581b抵接。由此,能够使操作杆582向副框架510的外侧大幅突出,该操作杆582变得容易握持(容易操作)。
并且,通过使操作杆582向外侧拉出,而使操作杆582中的仅尖锐部582b位于限制孔512R内。此时,位于限制孔512R内的尖锐部582b的直径形成为与限制孔512R的弧状部512Rb(参照图27)的宽度大致相同。因此,在将操作杆582拉出到外侧的状态下,该操作杆582的移动不会被限制孔512R限制。即,操作杆582能够沿着限制孔512R(弧状部512Rb)移动。
当在拉出了操作杆582的状态下,使该操作杆582沿着限制孔512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移动时,与之相伴,锁定杆540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摆动(参照图30)。
当锁定杆540从装配状态起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摆动了约50°(直到操作杆582位于限制孔512的上端部附近的位置)时,制动销561与锁定杆540的被卡定部547卡定。因此,通制动销561和被卡定部547来限制锁定杆540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的摆动。即锁定杆540保持在该位置(限制解除位置)上。即使在该状态下作业者使手从操作杆582离开,锁定杆540也不会返回到初始的位置(限制位置)。
在图30所示的状态下,在使前装载机20(除了主框架100之外的部分)下降到地面的状态下使车体1后退。于是,主框架100(主框架侧销131)一边将拨动件530的后部向上方上推一边相对于副框架单元500向后方相对移动(参照图31)。拨动件530通过来自主框架侧销131的按压力和弹簧550的施力而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摆动。在左侧视观察时,当拨动件530摆动到拨动件530的后下表面与副框架侧钩522的上表面的间隙为主框架侧销131的直径以上的位置(解除位置)时,解除拨动件530与主框架100(主框架侧销131)的卡合。通过从该状态起进一步使车体1后退,能够将副框架单元500从主框架100拆卸。
并且,当拨动件530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摆动时,如图31所示,与该拨动件530的连结轴535连结的解除臂570被向上方上推。当解除臂570被向上方上推时,通过该解除臂570的长孔571的下端部而将制动销561向上方上推。由此,使制动销561从锁定杆540分离,解除该制动销561与锁定杆540的被卡定部547的卡定。即,通过解除臂570来解除制动销561对锁定杆540的摆动的限制。
当解除制动销561与被卡定部547的卡定时,锁定杆540通过弹簧550的施力而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摆动。当锁定杆540摆动时,拨动件530的拨动件侧第二抵接面534与锁定杆540的锁定杆侧第二抵接面543抵接(参照图31)。由此,限制锁定杆540朝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的摆动。
此时,拨动件530的拨动件侧第二抵接面534(以摆动轴531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面)与锁定杆540的锁定杆侧第二抵接面543(平面)抵接,因此拨动件530从锁定杆540受到的按压力作用为朝向拨动件530的摆动中心(摆动轴531)。即,来自锁定杆540的按压力不会作用于使拨动件530摆动的方向(周向)。由此,能够使拨动件530不会因从锁定杆540受到的按压力而摆动。
这样,在使前装载机20(除了主框架100之外的部分)下降到地面的状态下对操作杆582进行操作而解除了拨动件530与主框架侧销131的锁定之后,通过使车体1后退,能够使前装载机20的副框架单元500、起重臂300和铲斗400从主框架100容易地拆卸。
接着,关于将前装载机20(更详细而言,前装载机20中的除了主框架100之外的部分)装配于车体1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使前装载机20(除了主框架100之外的部分)从主框架100拆卸而下降到地面的状态下,如图32所示,使车体1前进,使主框架100接近副框架单元500。
当车体1前进时,主框架侧销131与副框架侧引导面521抵接。并且,主框架侧销131被副框架侧引导面521引导至副框架侧钩522。并且,当车体1前进时,主框架侧引导面133与副框架侧销511抵接。并且,副框架侧销511被主框架侧引导面133引导至主框架侧钩132。
这里,由于副框架侧引导面521形成为前方下降的斜面状,因此在使车体1前进时,主框架侧销131容易与副框架侧引导面521抵接。并且,即使副框架单元500相对于主框架100的高度稍微偏差,也能够使主框架侧销131与副框架侧引导面521抵接,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主框架侧销131引导至副框架侧钩522。
同样,由于主框架侧引导面133也形成为前方下降的斜面状,因此在使车体1前进时,副框架侧销511容易与主框架侧引导面133抵接。并且,即使副框架单元500相对于主框架100的高度稍微偏差,也能够使副框架侧销511与主框架侧引导面133抵接,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副框架侧销511引导至主框架侧钩132。
如图33和图34所示,主框架侧销131在被引导至副框架侧钩522时,朝向前方对拨动件530的前端部进行按压,使该拨动件530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前方上升方向)摆动。由此,拨动件530再次返回到卡合位置,与主框架侧销131卡合。
并且,伴随着拨动件530的摆动而将解除臂570向下方下拉。当将解除臂570下拉时,被该解除臂570上推的制动销561再次与锁定杆540的引导面546抵接。
并且,通过使拨动件530摆动而使拨动件530(拨动件侧第二抵接面534)与锁定杆540(锁定杆侧第二抵接面543)分离。由此,锁定杆540能够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摆动。
锁定杆540通过弹簧550的施力而向左侧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摆动,再次移动到限制位置(参照图25和图26)。在该状态下,能够通过锁定杆540来限制拨动件530的摆动,防止主框架侧销131从副框架侧钩522脱离。
这样,在使前装载机20(除了主框架100之外的部分)下降到地面的状态下,仅通过使车体1前进,就能够将副框架单元500以及设置于该副框架单元500的起重臂300和铲斗400容易地装配于主框架100。
因此,在前装载机20的装拆作业时,能够不需要用于与主框架100对位的通过油压对起重臂300进行的操作、用于将起重臂300固定于主框架100的销的插拔这样的以往的作业。并且,作业者不需要为了这些作业而从驾驶舱10出入。由此,能够实现前装载机20的装拆时的作业工序数的降低以及与之相伴的作业时间的缩短。
并且,由于采用主框架100与副框架单元500彼此进行对位的构造,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主框架100与副框架单元500的对位。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20的装卸结构具有:
拨动件530(卡合部件),该拨动件530能够在卡合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地支承于对起重臂300进行支承的副框架510,在该卡合位置该拨动件530与设置于车体1的主框架100卡合,在该解除位置解除该拨动件530与上述主框架100的卡合,并且该拨动件530在从上述卡合位置朝向上述解除位置的解除方向上被施力;
锁定杆540(限制部件),该锁定杆540能够在限制位置与限制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地支承于上述副框架510,在该限制位置限制上述拨动件530从上述卡合位置向上述解除方向移动,在该限制解除位置允许上述拨动件530向上述解除位置移动,并且该锁定杆540在从上述限制解除位置朝向上述限制位置的限制方向上被施力;
制动机构560(解除位置保持机构),该制动机构560将上述锁定杆540保持在上述限制解除位置;以及
解除臂570(解除机构),该解除臂570伴随着上述拨动件530向上述解除位置移动而解除上述制动机构560对上述锁定杆540的保持。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实现相对于车体1的装卸作业的容易化。具体而言,当锁定杆540保持在限制解除位置的状态下拨动件530向解除位置移动时,能够伴随着该拨动件530的移动而解除锁定杆540的保持。由此,锁定杆540能够再次朝向限制位置移动,因此能够快速地进行锁定杆540对拨动件530的限制。
并且,上述拨动件530在上述解除位置限制上述锁定杆540从上述限制解除位置向上述限制方向移动。
通过像这样构成,由于在拨动件530位于解除位置的状态下,锁定杆540不需要限制拨动件530的移动,因此能够防止该锁定杆540向限制方向移动。并且,能够利用拨动件530来兼用作用于防止该锁定杆540移动的机构,能够实现构件个数的削减。
并且,上述拨动件530形成为能够在上述卡合位置与上述解除位置之间摆动地支承于上述副框架510。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以简单的构造使拨动件530与主框架100卡合,并且能够解除拨动件530与主框架100的卡合。
并且,上述锁定杆540形成为能够在上述限制位置与上述限制解除位置之间摆动地支承于上述副框架510。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来限制拨动件530从卡合位置向解除方向移动,并且能够解除拨动件530移动的限制。
并且,上述拨动件530形成为能够在上述卡合位置与上述解除位置之间摆动地支承于上述副框架510,
上述锁定杆540形成为能够在上述限制位置与上述限制解除位置之间摆动地支承于上述副框架510,
上述拨动件530的摆动轴531被设置为与上述锁定杆540的摆动轴541平行,
在上述锁定杆540的摆动轴线方向观察时,上述锁定杆540在上述限制位置与上述拨动件530抵接的部分(锁定杆侧第一抵接面542)形成为以上述锁定杆540的摆动轴541为中心的圆弧状,
在上述拇指件530的摆动轴线方向观察时,上述拨动件530与位于上述限制位置的上述锁定杆540抵接的部分(拨动件侧第一抵接面533)拨动件形成为直线状。
通过像这样构成,在锁定杆540限制拨动件530的摆动时,能够防止锁定杆540因从拨动件530受到的按压力而摆动。
并且,上述拨动件530形成为能够在上述卡合位置与上述解除位置之间摆动地支承于上述副框架510,
上述锁定杆540形成为能够在上述限制位置与上述限制解除位置之间摆动地支承于上述副框架510,
上述拨动件530的摆动轴531被设置为与上述锁定杆540的摆动轴541平行,
在上述拇指件530的摆动轴线方向观察时,上述拨动件530在上述解除位置与上述锁定杆540抵接的部分(拨动件侧第二抵接面534)拨动件形成为以上述拨动件530的摆动轴531为中心的圆弧状,
在上述锁定杆540的摆动轴线方向观察时,上述锁定杆540与位于上述解除位置的上述拨动件530抵接的部分形成为直线状。
通过像这样构成,在拨动件530限制锁定杆540的摆动时,能够防止拨动件530因从锁定杆540受到的按压力而摆动。
并且,上述制动机构560具有制动销561(抵接部),该制动销561被施力成与上述锁定杆540的外周部抵接,通过与上述锁定杆540的外周部抵接而限制该锁定杆540的移动,
上述解除臂570伴随着上述拨动件530向上述解除位置移动而按压上述制动销561以使上述制动销561从上述锁定杆540的外周部分离。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使制动机构560和解除臂570成为简单的构造。
上述拨动件530形成为,当上述主框架100相对于上述副框架510以接近的方式相对移动时,上述拨动件530被上述主框架100按压而从上述解除位置朝向上述卡合位置移动。
通过像这样构成,通过使从车体1(主框架100)拆卸的副框架510接近车体1,能够容易地使拨动件530与主框架100卡合。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20的装卸结构还具有弹簧550(施力部件),该弹簧550与上述拨动件530和上述锁定杆540连结,朝向上述解除方向对上述拨动件530施力,并且朝向上述限制方向对上述锁定杆540施力。
通过像这样构成,使用于对拨动件530和锁定杆540施力的部件共用化,由此能够实现构件个数的削减。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20的装卸结构具有用于使上述锁定杆540移动的操作杆582(操作件)。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使用操作杆582而容易地使锁定杆540移动。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20具有上述的装卸结构。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提供一种前装载机20,该前装载机20能够实现相对于车体1的装卸作业的容易化。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拖拉机(作业车)具有上述的前装载机20。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提供一种拖拉机,该拖拉机能够实现前装载机20相对于车体1的装卸作业的容易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拨动件530是本发明的卡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杆540是本发明的限制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制动机构560是本发明的解除位置保持机构的一个实施方式。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解除臂570是本发明的解除机构的一个实施方式。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制动销561是本发明的抵接部的一个实施方式。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弹簧550是本发明的施力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杆582是本发明的操作件的一个实施方式。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拖拉机是本发明的作业车的一个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结构,能够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发明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15)
1.一种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
卡合部件,该卡合部件能够在卡合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地支承于对起重臂进行支承的副框架,在该卡合位置该卡合部件与设置于车体的主框架卡合,在该解除位置解除该卡合部件与所述主框架的卡合,并且该卡合部件在从所述卡合位置朝向所述解除位置的解除方向上被施力;以及
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能够在限制位置与限制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地支承于所述副框架,在该限制位置该限制部件限制所述卡合部件从所述卡合位置向所述解除方向移动,在该限制解除位置该限制部件允许所述卡合部件向所述解除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件形成为,在所述限制位置与位于所述卡合位置的所述卡合部件抵接,从而限制所述卡合部件向所述解除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件形成为能够在所述卡合位置与所述解除位置之间摆动地支承于所述副框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件形成为能够在所述限制位置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之间摆动地支承于所述副框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件形成为,当所述主框架相对于所述副框架以接近的方式相对移动时,所述卡合部件被所述主框架按压而从所述解除位置朝向所述卡合位置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件在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朝向所述限制位置的限制方向上被施力,
并且所述限制部件形成为,当所述卡合部件从所述解除位置朝向所述卡合位置移动时,所述限制部件追随于所述卡合部件而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向所述限制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将所述限制部件保持在所述限制位置或所述限制解除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将所述限制部件保持在所述限制位置或所述限制解除位置,
所述保持机构具有制动机构,该制动机构将所述限制部件卡定在所述限制位置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并使得所述限制部件不会向所述限制方向移动,
在通过所述制动机构将所述限制部件卡定在所述中间位置的状态下,当所述卡合部件向所述解除方向移动时,所述卡合部件对所述限制部件进行按压而使所述限制部件移动到所述限制解除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机构具有:
卡定部,该卡定部被施力成与所述限制部件的外周部抵接;以及
被卡定部,该被卡定部设置于所述限制部件,通过所述卡定部而被卡定在所述中间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部件,在所述限制部件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朝向所述限制方向移动时,该控制部件避免在所述中间位置所述卡定部与所述被卡定部卡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件形成为,在所述中间位置克服该卡定部受到的施力而按压所述卡定部,从而避免所述卡定部与所述被卡定部卡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件形成为能够在所述卡合位置与所述解除位置之间摆动地支承于所述副框架,
所述限制部件形成为能够在所述限制位置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之间摆动地支承于所述副框架,
所述卡合部件的摆动轴被设置为与所述限制部件的摆动轴平行,
在所述限制部件的摆动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限制部件的与所述卡合部件抵接的抵接部分形成为以所述限制部件的摆动轴为中心的圆弧状,
在所述卡合部件的摆动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卡合部件的与所述限制部件抵接的抵接部分形成为曲率半径和所述限制部件的与所述卡合部件抵接的抵接部分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的圆弧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件形成为,在所述限制位置从位于所述卡合位置的所述卡合部件受到的按压力朝向该限制部件的摆动中心。
14.一种前装载机,其特征在于,
该前装载机具有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装卸结构。
15.一种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该作业车具有权利要求14所述的前装载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94474A JP6818627B2 (ja) | 2017-05-11 | 2017-05-11 | フロントローダの着脱構造、フロントローダ及び作業車 |
JP2017-094474 | 2017-05-11 | ||
JP2017094475A JP6818628B2 (ja) | 2017-05-11 | 2017-05-11 | フロントローダの着脱構造、フロントローダ及び作業車 |
JP2017-094475 | 2017-05-11 | ||
JP2017212979A JP6807296B2 (ja) | 2017-11-02 | 2017-11-02 | フロントローダの着脱構造、フロントローダ及び作業車 |
JP2017-212979 | 2017-11-0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67729A CN108867729A (zh) | 2018-11-23 |
CN108867729B true CN108867729B (zh) | 2021-09-10 |
Family
ID=62148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448596.XA Active CN108867729B (zh) | 2017-05-11 | 2018-05-11 | 前装载机的装卸结构、前装载机和作业车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0876271B2 (zh) |
EP (1) | EP3409842B1 (zh) |
CN (1) | CN10886772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851518B2 (en) | 2019-03-14 | 2020-12-01 | Kubota Corporation | Front loader and work machine |
JP7185591B2 (ja) * | 2019-04-24 | 2022-12-07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フロントローダの着脱構造、フロントローダ及び作業車 |
US11242668B2 (en) * | 2019-07-12 | 2022-02-08 | Daedong Mobility Corp. | Quick joint of front loader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310370A (ja) * | 1996-05-21 | 1997-12-02 | Furukawa Co Ltd | アタッチメント着脱装置 |
JP2000034843A (ja) * | 1998-07-16 | 2000-02-02 | Kobelco Constr Mach Eng Co Ltd | 解体用圧砕機 |
US6308442B1 (en) * | 1998-11-09 | 2001-10-30 | Komatsu Ltd. | Working machine attachment attaching and detaching device |
DE60103907D1 (de) * | 2001-11-19 | 2004-07-22 | Mantovanibenne S R L | Schnellkupplungsvorrichtung für Werkzeuge |
WO2006003286A1 (fr) * | 2004-06-10 | 2006-01-12 | Ste D'etude Et D'innovation Dans Le Materiel Agricole | Dispositif d'accouplement d'un chargeur sur un tracteur |
AT9065U1 (de) * | 2005-07-08 | 2007-04-15 | Perwein Baumaschinen Systeme G | Kupplungsvorrichtung zum befestigen eines arbeitswerkzeuges |
CN101597911A (zh) * | 2008-06-04 | 2009-12-09 | 神钢建设机械株式会社 | 具有大臂组装结构的作业机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746368A (en) * | 1971-12-22 | 1973-07-17 | Gledhill Road Machinery Co | Vehicular carried plow coupling |
US3991890A (en) * | 1972-06-07 | 1976-11-16 | F & W Company, Inc. | Tractor mounted implement device |
US4780046A (en) * | 1987-07-15 | 1988-10-25 | Deere & Company | Latching mechanism for a loader |
JP2693336B2 (ja) * | 1992-02-26 | 1997-12-24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トラクタと作業機の装着装置 |
JPH06264465A (ja) | 1993-03-11 | 1994-09-20 | Kubota Corp | トラクタと作業機の装着装置 |
FR2747137B1 (fr) * | 1996-04-09 | 1998-06-19 | Manip | Dispositif de liaison d'un outil frontal avec une machine, notamment un tracteur |
US6637136B2 (en) * | 2001-07-10 | 2003-10-28 | Kuboto Corporation | Backhoe unit detachably attached to a tractor |
DE502004002662D1 (de) * | 2003-10-31 | 2007-03-08 | Franz Hauer | Vorrichtung zur lösbaren Kupplung eines Arbeitsgerätes, insbesondere einer Ladeschwinge, mit einem Tragfahrzeug |
JP4711440B2 (ja) | 2007-05-21 | 2011-06-29 | キャタピラ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 キャブの前窓ロック装置 |
JP2011126325A (ja) | 2009-12-15 | 2011-06-30 | Yanmar Co Ltd | トラクタ |
EP2857594B1 (de) * | 2013-10-01 | 2016-12-28 | Deere & Company | Frontladeranordnung mit einem verriegelungsmechanismus |
JP6552398B2 (ja) * | 2015-12-07 | 2019-07-31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車及びバックホー |
-
2018
- 2018-05-09 US US15/975,104 patent/US10876271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5-09 EP EP18171647.3A patent/EP3409842B1/en active Active
- 2018-05-11 CN CN201810448596.XA patent/CN108867729B/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1-17 US US16/950,264 patent/US11236483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310370A (ja) * | 1996-05-21 | 1997-12-02 | Furukawa Co Ltd | アタッチメント着脱装置 |
JP2000034843A (ja) * | 1998-07-16 | 2000-02-02 | Kobelco Constr Mach Eng Co Ltd | 解体用圧砕機 |
US6308442B1 (en) * | 1998-11-09 | 2001-10-30 | Komatsu Ltd. | Working machine attachment attaching and detaching device |
DE60103907D1 (de) * | 2001-11-19 | 2004-07-22 | Mantovanibenne S R L | Schnellkupplungsvorrichtung für Werkzeuge |
WO2006003286A1 (fr) * | 2004-06-10 | 2006-01-12 | Ste D'etude Et D'innovation Dans Le Materiel Agricole | Dispositif d'accouplement d'un chargeur sur un tracteur |
AT9065U1 (de) * | 2005-07-08 | 2007-04-15 | Perwein Baumaschinen Systeme G | Kupplungsvorrichtung zum befestigen eines arbeitswerkzeuges |
CN101597911A (zh) * | 2008-06-04 | 2009-12-09 | 神钢建设机械株式会社 | 具有大臂组装结构的作业机械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409842A1 (en) | 2018-12-05 |
US11236483B2 (en) | 2022-02-01 |
US20210071386A1 (en) | 2021-03-11 |
EP3409842B1 (en) | 2019-07-10 |
CN108867729A (zh) | 2018-11-23 |
US20180327998A1 (en) | 2018-11-15 |
US10876271B2 (en) | 2020-12-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236483B2 (en) | Attaching-detaching structure of a front loader, front loader and work vehicle | |
JP6942669B2 (ja) | フロントローダのスタンド、フロントローダ及び作業車 | |
US9624641B2 (en) | Work tool coupler for a work vehicle | |
EP2664516B1 (en) | Steering device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 | |
US11193252B2 (en) | Structure for detachable front loader, detachable front loader, and work vehicle | |
JP4247211B2 (ja) | トラクタ・ローダ・バックホーにおける掘削装置のロック機構 | |
EP2310578B1 (en) | Locking device for securing a backhoe attachment to a carrier lift arm | |
JP6818627B2 (ja) | フロントローダの着脱構造、フロントローダ及び作業車 | |
US20170159264A1 (en) | Work Vehicle and Backhoe | |
US8468905B2 (en) | Operating device for control valve | |
JP5388687B2 (ja) | 作業機 | |
JP6942668B2 (ja) | フロントローダの着脱構造、フロントローダ及び作業車 | |
JP6807296B2 (ja) | フロントローダの着脱構造、フロントローダ及び作業車 | |
JP7404209B2 (ja) | 建設機械のピン結合装置 | |
JP6818628B2 (ja) | フロントローダの着脱構造、フロントローダ及び作業車 | |
GB1582398A (en) | Vehicle for releasably carrying an implement | |
US11821160B2 (en) | Front loader and work car | |
JP3908638B2 (ja) | フロントローダのアタッチメント装着装置 | |
JP5400549B2 (ja) | 作業車の油圧装置 | |
JP6804590B2 (ja) | 作業車及びフロントローダ | |
JP2024118235A (ja) | 作業機械 | |
JPH04140329A (ja) | 超小型シヨベルカーにおけるステップのロック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