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10305A - 图像形成装置及读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读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10305A
CN108810305A CN201810375669.7A CN201810375669A CN108810305A CN 108810305 A CN108810305 A CN 108810305A CN 201810375669 A CN201810375669 A CN 201810375669A CN 108810305 A CN108810305 A CN 1088103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forming region
control unit
data
sheet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7566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10305B (zh
Inventor
堤匡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8103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103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103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1030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23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 H04N1/2307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04N1/2353Selecting a particular reproducing medium from amongst a plurality of media or from a particular tray, e.g. paper or transpare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05Output means
    • H04N1/00474Output means outputting a plurality of functional options, e.g. scan, copy or pr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795Reading arrangements
    • H04N1/0079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04N1/00816Determining the reading area, e.g. eliminating reading of margi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05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lating to image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26Methods therefor
    • H04N1/00037Detecting, i.e. determining the occurrence of a predetermined st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71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taken
    • H04N1/00074Indicating or repor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71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taken
    • H04N1/00082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49Control or synchronising different handling ope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795Read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795Reading arrangements
    • H04N1/0079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23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 H04N1/2307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04N1/2369Selecting a particular reproducing mode from amongst a plurality of modes, e.g. paper saving or normal, or simplex or duplex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及读取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在记录面上预先形成有第一图像的片材上形成第二图像。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读取装置、控制部及图像形成部。读取装置读取第一图像,生成表示第一图像的第一图像数据。控制部基于第一图像数据,获取第一形成区域数据,该第一形成区域数据表示形成了第一图像的第一形成区域的范围。图像形成部基于表示第二图像的第二图像数据,在记录面上形成第二图像。控制部基于第二图像数据,获取第二形成区域数据,该第二形成区域数据表示第二图像要形成的第二形成区域的范围。控制部执行第一形成区域数据与第二形成区域数据的比较处理。控制部基于比较处理的结果,决定是否在记录面上形成第二图像。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及读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及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有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用户为了有效地利用资源,而使用一面(记录面)已形成有图像的片材(以下,记载为已记录片材)的另一面(背面)。为此,提出了各种支持用户使用已记录片材的技术。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判断出收纳有已记录片材的匣盒,根据印刷模式是否是单面印刷来改变供纸的匣盒。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印刷模式是单面印刷的情况下,从收纳有已记录片材的匣盒提供已记录片材,在印刷模式是双面印刷的情况下,从与收纳有已记录片材的匣盒不同的匣盒提供未使用的片材(以下,记载为未记录片材)。也就是说,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不在已记录片材的记录面上形成图像。
发明内容
然而,有时有的已记录片材上,形成在记录面上的图像的区域较窄。该情况下,即使在记录面上再形成其他图像,也不会降低其他图像的可读性。
本发明鉴于上述技术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及读取装置,能够通过在预先形成有图像的面再形成图像,来节约片材。
本发明的第一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读取装置、控制部及图像形成部。所述读取装置读取在片材的记录面上预先形成的第一图像,生成表示所述第一图像的第一图像数据。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第一图像数据,获取第一形成区域数据,该第一形成区域数据表示形成有所述第一图像的第一形成区域的范围。所述图像形成部基于表示第二图像的第二图像数据,在所述记录面形成所述第二图像。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第二图像数据,获取第二形成区域数据,该第二形成区域数据表示要形成所述第二图像的第二形成区域的范围。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第一形成区域数据与所述第二形成区域数据的比较处理。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比较处理的结果,决定是否在所述记录面形成所述第二图像。
本发明的读取装置具备:壳体、读取机构、排出部及控制部。所述读取机构读取预先形成在片材的记录面上的图像,生成表示图像的图像数据。所述排出部将所述图像被读取了的所述片材从所述壳体排出。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图像数据,获取形成区域数据,该形成区域数据表示形成了所述图像的形成区域的范围。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形成区域数据,判断所述形成区域的范围是否包含在规定范围内。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排出部的动作,以将判断为所述形成区域的范围包含在所述规定范围内的片材与判断为所述形成区域的范围不包含在所述规定范围内的片材进行分类。
本发明的第二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输入部及控制部。所述图像形成部在记录面上预先形成有第一图像的片材上形成第二图像。所述图像形成部基于表示所述第二图像的第二图像数据,在所述记录面形成所述第二图像。第一形成区域数据被输入至所述输入部,该第一形成区域数据表示形成了所述第一图像的第一形成区域的范围。所述控制部经由所述输入部获取所述第一形成区域数据。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第二图像数据,获取第二形成区域数据,该第二形成区域数据表示要形成所述第二图像的第二形成区域的范围。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第一形成区域数据与所述第二形成区域数据的比较处理。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比较处理的结果,决定是否在所述记录面上形成所述第二图像。
本发明能够通过在预先形成有图像的面再形成图像,来节约片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4(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一已记录片材的记录面的一例图;图4(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二已记录片材的记录面的一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执行分类功能时的图像读取处理的流程图。
图6(a)表示图4(a)所示的第一已记录片材的记录面;图6(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二图像的一例图;图6(c)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二图像的其他例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形成有第二图像的第一已记录片材的记录面的一例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流程图。
图9(a)表示图6(a)所示的第一已记录片材的记录面;图9(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第二图像的一例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形成有第二图像的第一已记录片材的记录面的一例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图像形成处理的变形例的流程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读取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及读取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应的部分标上相同的附图标记而不再重复说明。并且,为了便于理解,附图中主要对各结构要素进行了示意性地表示。
[实施方式一]
首先,参照图1~图3,对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观示意图。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是多功能一体机。
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判断能否在预先形成有图像的片材上再形成基于用户指示的图像。以下,将预先形成有图像的片材记载为“已记录片材”。并且,将预先形成于已记录片材的图像记载为“第一图像”。第一图像只形成于已记录片材的一面。以下,将已记录片材的形成有第一图像的一面记载为“记录面”。本实施方式中,在印刷模式是双面印刷模式的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1判断能否在已记录片材的记录面上形成基于用户指示的图像。以下,将作为能否形成在记录面的判断对象的图像记载为“第二图像”。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图像及第二图像包含文字图像。文字图像是表示文字的图像。在判断为能够在已记录片材的记录面上形成第二图像时,图像形成装置1将第二图像形成在已记录片材的记录面上。
图像形成装置1也可以在未使用的片材上形成基于用户指示的图像。以下,将未使用的片材记载为“未记录片材”。此外,已记录片材及未记录片材例如是普通纸或厚纸。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装置主体H及操作部2。装置主体H上形成有第一主体排出口H1。
操作部2受理用户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指示。操作部2在受理了用户的指示时,生成表示用户指示的信号。本实施方式中,用户可以通过对操作部2进行操作,来指示(指定)由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的功能。图像形成装置1的功能包含:分类功能、复印功能及打印功能。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分类功能表示:将若干已记录片材中满足规定条件的已记录片材与不满足规定条件的已记录片材进行分类。
用户可以通过对操作部2进行操作,来指示图像形成装置1开始各个功能的处理。本实施方式中,用户能够对图像形成装置1指示:片材读取开始指示及图像形成开始指示。片材读取开始指示是指示开始读取形成于片材的图像。图像形成开始指示是指示开始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开始指示包含印刷模式指示及片材类别指示,印刷模式指示表示印刷模式,片材类别指示表示所要使用的片材的类别。印刷模式指示表示是在片材的两面形成图像还是在单面形成图像。片材类别指示表示是使用已记录片材还是使用未记录片材。
在印刷模式指示表示在片材的两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1在双面印刷模式下动作。另一方面,在印刷模式指示表示在片材的单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在单面印刷模式下动作。
操作部2包含若干个操作键21及触摸面板22。若干个操作键21例如包含数字键及开始键。用户可以通过对若干个操作键21进行操作,来输入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指示。触摸面板22上显示各种信息。此外,用户可以通过对具有触摸面板22的触摸面进行触摸,来输入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指示。
接着,参照图2,对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2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还具备:原稿输送装置3、读取装置4、供纸部5、图像形成部6、定影装置7、排出部8及输送装置L。
原稿输送装置3具有:壳体30、原稿载置托盘31、片材检测传感器32、原稿输送部33及原稿排出部34。壳体30上形成有原稿输入口30a、第一原稿排出口30b及第二原稿排出口30c。
片材检测传感器32例如是透射型传感器。片材检测传感器32生成表示原稿载置托盘31上是否载置有片材S的信号。
原稿输送部33将载置于原稿载置托盘31的片材S输送至原稿排出部34。具体地,原稿输送部33将片材S经由读取位置R输送至原稿排出部34。读取位置R是读取装置4能够读取形成于片材S的图像的位置。原稿输送部33将载置于原稿载置托盘31的若干张片材S一张一张地输送至原稿排出部34。原稿排出部34将由原稿输送部33输送的片材S排出至壳体30的外部。
执行分类功能时,若干张已记录片材S1载置于原稿载置托盘31。原稿输送部33将已记录片材S1以记录面与读取位置R相对的方式一张一张地输送至读取位置R。原稿输送部33将通过了读取位置R的已记录片材S1输送至原稿排出部34。原稿排出部34将已记录片材S1排出到壳体30的外部。
原稿排出部34具备:第一原稿排出部35、第二原稿排出部36及第一分支引导37。第一分支引导37被支承为可转动。在执行分类功能时,第一分支引导37通过转动,而将已记录片材S1的输送目的地在第一原稿排出部35与第二原稿排出部36之间切换。具体地,第一分支引导37通过转动,将满足规定条件的已记录片材S1引导至第一原稿排出部35,并将不满足规定条件的已记录片材S1引导至第二原稿排出部36。由此,满足规定条件的已记录片材S1被输送至第一原稿排出部35,不满足规定条件的已记录片材S1被输送至第二原稿排出部36。以下,将输送至第一原稿排出部35的已记录片材S1记载为“第一已记录片材S11”,将输送至第二原稿排出部36的已记录片材S1记载为“第二已记录片材S12”。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例如是记录面中第一图像的区域较窄,即使在记录面上再形成其他的图像,也不易降低其他图像的可读性的已记录片材。第二已记录片材S12例如是记录面中第一图像的区域较宽,若在记录面上再形成其他图像,则容易降低其他图像的可读性的已记录片材。
第一原稿排出部35具备:第一原稿排出辊351及第一原稿排出托盘352。在执行分类功能时,第一原稿排出辊351将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经由第一原稿排出口30b排出至壳体30的外部。从第一原稿排出口30b排出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载置于第一原稿排出托盘352。
第二原稿排出部36具备:第二原稿排出辊361及第二原稿排出托盘362。执行分类功能时,第二原稿排出辊361将第二已记录片材S12经由第二原稿排出口30c排出至壳体30的外部。从第二原稿排出口30c排出的第二已记录片材S12载置于第二原稿排出托盘362。
第一分支引导37例如在复印功能的执行过程中从片材S的两面读取图像时也转动。具体地,第一分支引导37将形成于第一面的图像被读取了的片材S引导至第二原稿排出部36。由此,形成于第一面的图像被读取了的片材S被输送至第二原稿排出部36。被输送至第二原稿排出部36的片材S通过第二原稿排出辊361而被翻面。具体地,第二原稿排出辊361通过进行正旋转将片材S的一部分排出至壳体30的外部以后,通过逆旋转向原稿输送部33输送片材S。由此,被翻面了的片材S被输送至原稿输送部33。原稿输送部33将被翻面了的片材S经由读取位置R再次输送至原稿排出部34。由此,形成于片材S的第二面的图像被读取。
第一分支引导37将形成于第二面的图像被读取了的片材S引导至第一原稿排出部35。由此,片材S被输送至第一原稿排出部35。第一原稿排出辊351将被输送至第一原稿排出部35的片材S经由第一原稿排出口30b排出到壳体30的外部。由此,形成于两面的图像被读取了的片材S载置于第一原稿排出托盘352。
读取装置4例如是扫描装置。读取装置4读取片材S上形成的图像,生成图像数据。
读取装置4具备:稿台玻璃41及读取机构42。稿台玻璃41配置于读取装置4的顶部,与原稿输送装置3的底面相对。读取机构42包含:滑架、光学系统及图像传感器。滑架使光源沿副扫描方向X1移动。光源一边沿副扫描方向X1移动,一边对稿台玻璃41上载置的片材S照射光。或者,光源照射经过读取位置R的片材S。光学系统将从片材S反射的光引向图像传感器。图像传感器将通过光学系统引导的光转换为电信号而输出。读取装置4基于图像传感器的输出生成图像数据。本实施方式中,读取装置4读取第一图像,生成第一图像数据,该第一图像形成于经过读取位置R的已记录片材S1的记录面。
供纸部5将片材S一张一张地提供至图像形成部6。供纸部5具有3个匣盒51及3个供纸辊52。各个匣盒51收纳若干张片材S。各个供纸辊52设置于相应的匣盒51,将收纳于匣盒51的若干张片材S中、位于最表面的片材S提供至图像形成部6。以下,将3个匣盒51中最上层的匣盒51记载为“第一匣盒51a”,中层的匣盒51记载为“第二匣盒51b”,最下层的匣盒51记载为“第三匣盒51c”。根据印刷模式指示及片材类别指示来决定提供片材S的匣盒51。
第一匣盒51a中收纳第一已记录片材S11。具体地,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以要在记录面上形成第二图像的方式收纳于第一匣盒51a。并且,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以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上下相反的方式收纳于第一匣盒51a。本实施方式中,在印刷模式指示表示在片材S的两面形成图像,且片材类别指示表示使用已记录片材S1的情况下,提供收纳于第一匣盒51a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图像是形成于两面印刷中第2面的图像。
第二匣盒51b中收纳未记录片材S2。在片材类别指示表示使用未记录片材S2的情况下提供未记录片材S2。此外,在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记录面不能形成第二图像的情况下提供未记录片材S2。
第三匣盒51c中收纳第二已记录片材S12。第二已记录片材S12以要在与记录面相反一侧的背面形成图像的方式收纳于第三匣盒51c。在印刷模式指示表示在片材S的单面形成图像,且片材类别指示表示使用已记录片材S1的情况下,提供收纳于第三匣盒51c的第二已记录片材S12。
图像形成部6基于图像数据在片材S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部6具备:带电装置61、曝光装置62、感光鼓63、显影装置64及转印辊65。带电装置61使感光鼓63带电至规定电位。曝光装置62基于图像数据,向感光鼓63照射光。由此,感光鼓63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64向感光鼓63提供调色剂。由此,形成于感光鼓63的静电潜像被显影而形成调色剂像。转印辊65将形成于感光鼓63的调色剂像转印至片材S。
定影装置7具备:加热部件71及加压部件72。加热部件71与加压部件72配置为彼此相向,形成定影夹持。从图像形成部6输送的片材S经过定影夹持而被加热及加压。由此,调色剂像定影于片材S。调色剂像定影了的片材S通过输送装置L从定影装置7被输送至排出部8。
排出部8具备:第一排出部81、第二排出部82、第二分支引导83及第三分支引导84。
第一排出部81具备:第一排出辊811及第一排出托盘812。第一排出辊811将片材S经由第一主体排出口H1排出至装置主体H的外部。从第一主体排出口H1排出的片材S载置于第一排出托盘812。
第二排出部82具备:第二排出辊821及第二排出托盘822。第二排出辊821将片材S从形成于装置主体H的第二主体排出口H2排出到装置主体H的外部。从第二主体排出口H2排出的片材S载置于第二排出托盘822。
输送装置L将从供纸部5提供的片材S输送至排出部8。输送装置L包含若干个输送辊及若干个导向部。输送装置L包含:第一输送部L1、第二输送部L2及第三输送部L3。
第一输送部L1从供纸部5延伸至第二分支引导83。第二输送部L2从第二分支引导83延伸至第三分支引导84。第三输送部L3从第三分支引导84延伸至第一输送部L1。第三输送部L3在双面印刷模式的动作时使用。具体地,翻面了的片材S被输送至第三输送部L3。具体地,通过第二排出辊821进行正旋转,将片材S的一部分排出到装置主体H的外部以后,通过进行逆旋转,将片材S输送至第三分支引导84。由此,片材S被翻面。第三输送部L3将翻面了的片材S输送至片材S的输送方向上位于图像形成部6的上游侧的位置。
第二分支引导83及第三分支引导84被支承为可转动。第二分支引导83通过转动,将片材S的输送目的地在第二排出部82与第二输送部L2之间进行切换。第三分支引导84通过转动,将片材S的输送目的地在第一排出部81与第三输送部L3之间进行切换。
接着,参照图3,进一步对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方框图。
如图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还具备:通信部9、存储装置10及控制部11。
通信部9经由因特网等网络,与用户所利用的个人电脑等信息处理装置连接。通信部9是LAN(Local Area Network)端口等网络接口。执行打印功能时,用户通过操作信息处理装置,能够指示图像形成装置1形成图像。通信部9从信息处理装置接收表示图像形成开始指示(印刷模式指示及片材类别指示)的信号及表示图像的图像数据。印刷模式指示表示在片材S的两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图像数据包含表示第二图像的第二图像数据。
存储装置10由HDD(Hard Disk Drive)、RAM(Random Access Memory)及ROM(ReadOnly Memory)等构成。存储装置10储存用于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个部的动作的控制程序。控制程序由控制部11执行。
本实施方式中,存储装置10将读取装置4所生成的第一图像数据与表示读取顺序的数据建立关联而储存。读取顺序表示在执行分类功能时,读取装置4读取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第一图像的顺序。以下,将表示读取顺序的数据记载为“读取顺序数据10a”。
此外,存储装置10中储存表示使用页数的数据。使用页数表示通过供纸部5从第一匣盒51a提供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页数。以下,将表示使用页数的数据记载为“使用页数数据10b”。
控制部11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及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等构成。控制部11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个部接收数据及信号。此外,控制部11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个部的动作。
分类功能的执行过程中,控制部11从操作部2接收表示片材读取开始指示的信号时,执行图像读取处理。执行分类功能时的图像读取处理中,控制部11基于第一图像数据,获取表示形成了第一图像的第一形成区域的范围的数据。以下,将表示第一形成区域的范围的数据记载为“第一形成区域数据”。并且,将已记录片材S1的记录面中、第一形成区域以外的区域记载为“空白区域”。
控制部11例如使用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功能,来获取第一形成区域数据。具体地,通过OCR功能,生成:表示形成有第一图像的范围(第一形成区域的范围)的数据、表示形成有第一图像的范围以外的区域(空白区域)的范围的数据。控制部11基于通过OCR功能而生成的数据,获取第一形成区域数据,或者,控制部11基于表示通过扫描记录面而得到的亮度值的数据,获取第一形成区域数据。具体地,控制部11将亮度值为“0”的点连续存在规定数量以上的区域判断为空白区域,将空白区域以外的区域判断为第一形成区域。此外,规定数量是为了判断空白区域而预先规定的值。
此外,执行分类功能时的图像读取处理中,控制部11基于第一形成区域数据,判断已记录片材S1是否满足规定条件。换言之,控制部11判断已记录片材S1是第一已记录片材S11还是第二已记录片材S12。控制部11在判断已记录片材S1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判断为是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情况下),将第一形成区域数据与读取顺序数据10a建立关联而储存于存储装置10。
接下来,参照图2~图5,对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执行分类功能时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2~图4(a)及图4(b),对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已记录片材S1进行说明。图4(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记录面SR的一例图。图4(a)及图4(b)所示的位置SP1表示读取装置4读取图像时副扫描方向X1上的扫描开始线SP1,位置EP1表示读取装置4读取图像时副扫描方向X1上的扫描结束线EP1。以下,将读取装置4读取图像时的副扫描方向X1记载为“第一副扫描方向X1”。并且,将第一副扫描方向X1上的扫描开始线SP1记载为“第一扫描开始线SP1”,扫描结束线EP1记载为“第一扫描结束线EP1”。
图4(a)及图4(b)所示的范围T表示规定范围T。规定范围T是对第一形成区域A1设定的范围,且被预先储存于存储装置10。规定范围T从第一扫描开始线SP1开始沿着第一副扫描方向X1延伸。图4(a)及图4(b)所示的双点划线BL1表示规定范围T的终点线BL1(以下,记载为第一阈值线BL1)。第一阈值线BL1例如对应于位于第一副扫描方向X1上的第一扫描开始线SP1与第一扫描结束线EP1之间的中心的扫描线。
如图4(a)所示,记录面SR包含第一形成区域A1及空白区域BA。第一形成区域A1是包围形成有第一图像G1的区域(与第一图像G1外切)的矩形区域。空白区域BA中不含图像。
第一形成区域A1与空白区域BA在第一副扫描方向X1上彼此相邻。具体地,第一形成区域A1从第一扫描开始线SP1开始在第一副扫描方向X1上延伸。空白区域BA沿第一副扫描方向X1从第一形成区域A1的第一扫描开始线SP1相反侧的一端EL1(以下,记载为第一终点线EL1)开始延伸到第一扫描结束线EP1。
如图4(a)所示,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上的第一形成区域A1的第一终点线EL1比第一阈值线BL1更接近第一扫描开始线SP1。也就是说,图4(a)所示的第一形成区域A1包含在规定范围T内。控制部11在判断第一形成区域A1包含在规定范围T内的情况下,判断已记录片材S1满足规定条件(已记录片材S1是第一已记录片材S11)。该情况下,表示第一形成区域A1的范围的第一形成区域数据储存于存储装置10。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1将第一形成区域A1的第一终点线EL1作为第一形成区域数据储存于存储装置10。
图4(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二已记录片材S12的记录面SR的一例图。
不同于图4(a)所示的第一形成区域A1,第二已记录片材S12上的第一形成区域A1的第一终点线EL1比第一阈值线BL1更远离第一扫描开始线SP1。也就是说,图4(b)所示的第一形成区域A1不包含在规定范围T内。控制部11在判断为第一形成区域A1不包含在规定范围T内的情况下,判断已记录片材S1不满足规定条件(已记录片材S1是第二已记录片材S12)。该情况下,控制部11不将表示第一形成区域A1的范围的第一形成区域数据储存于存储装置10。
接着,参照图2~图5,对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执行分类功能时的图像读取处理进行说明。图5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执行分类功能时的图像读取处理的流程图。执行分类功能时的图像读取处理在控制部11从操作部2接收表示片材读取开始指示的信号时开始。
如图5所示,控制部11使读取装置4读取形成于已记录片材S1的记录面SR上的第一图像G1,以生成第一图像数据(步骤S102)。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1控制原稿输送装置3的动作,输送载置于原稿载置托盘31的已记录片材S1。已记录片材S1被输送到读取位置R后,读取装置4读取形成于已记录片材S1的记录面SR上的第一图像G1,并生成第一图像数据。所生成的第一图像数据被发送至控制部11。控制部11在接收到第一图像数据时,获取第一形成区域数据(步骤S104)。
接着,控制部11判断第一形成区域A1的范围是否包含在规定范围T内(步骤S106)。控制部11判断第一形成区域A1的范围包含在规定范围T内时(步骤S106:Yes),对读取顺序数据10a进行累加计数(步骤S108)。接着,控制部11将第一形成区域数据与读取顺序数据10a建立关联,储存于存储装置10(步骤S110)。接着,控制部11使第一分支引导37转动,以使已记录片材S1被输送至第一原稿排出部35。由此,已记录片材S1(第一已记录片材S11)被排出到第一原稿排出托盘352(步骤S112)。
另一方面,控制部11判断为第一形成区域A1的范围不包含在规定范围T内时(步骤S106:No),使第一分支引导37转动,以使已记录片材S1被输送至第二原稿排出部36。由此,已记录片材S1(第二已记录片材S12)被排出到第二原稿排出托盘362(步骤S114)。
当步骤S112或步骤S114的处理结束时,控制部11判断原稿载置托盘31上是否载置有已记录片材S1(步骤S116)。具体地,控制部11基于片材检测传感器32所生成的信号,判断原稿载置托盘31上是否载置有已记录片材S1。控制部11判断原稿载置托盘31上载置有已记录片材S1时(步骤S116:Yes),图像读取处理返回步骤S102。另一方面,控制部11判断原稿载置托盘31上没有载置有已记录片材S1时(步骤S116:No),图像读取处理结束。并且,步骤S110与步骤S112的顺序相互可以调换。
读取顺序数据10a在图像读取处理结束时,被重新设置为初始值“0”。
图像读取处理结束时,用户将排出到第一原稿排出托盘352的若干张第一已记录片材S11收纳至第一匣盒51a。具体地,第一已记录片材S11按照被排出至第一原稿排出托盘352的顺序被收纳于第一匣盒51a。此外,用户将排出至第二原稿排出托盘362的若干张第二已记录片材S12收纳于第三匣盒51c。
接下来,参照图1~图4(b)及图6(a)~图8,对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执行打印功能时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3所示的控制部11在从通信部9接收到图像数据及表示图像形成开始指示的信号时,基于印刷模式指示,决定是以双面印刷模式动作,还是以单面印刷模式动作。并且,控制部11基于片材类别指示,决定是使用已记录片材S1,还是使用未记录片材S2。在印刷模式指示表示在片材S的两面形成图像,且片材类别指示表示使用已记录片材S1的情况下,控制部11获取表示第二形成区域的范围的数据。具体地,控制部11基于通信部9所接收的图像数据中含有的第二图像数据,获取表示第二形成区域的范围的数据。第二形成区域表示第二图像形成的区域。以下,将表示第二形成区域的范围的数据记载为“第二形成区域数据”。与第一形成区域数据同样地,第二形成区域数据也是利用OCR功能来获取。或者,基于表示对第二图像进行扫描得到的亮度值的数据来获取第二形成区域数据。
此外,控制部11获取储存于存储装置10的第一形成区域数据。具体地,控制部11基于读取顺序数据10a,获取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第一形成区域数据,该第一已记录片材S11是收纳于第一匣盒51a的若干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中、位于最上面的片材。控制部11在获得第一形成区域数据及第二形成区域数据时,执行比较处理。具体地,控制部11将第一形成区域数据与第二形成区域数据进行比较。控制部11基于比较处理的结果,决定是否在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上形成图像,该第一已记录片材S11是收纳于第一匣盒51a的若干张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中、位于最上面的片材。
接下来,参照图3、图4(a)及图6(a)~图6(c),对第二形成区域A2进行说明。图6(a)是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记录面SR的示意图。具体地,图6(a)表示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记录面SR,该第一已记录片材S11是收纳于第一匣盒51a的若干张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中、位于最上面的片材。图6(b)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二图像G2的一例图,图6(c)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二图像G2的其他例子的示意图。并且,图6(a)所示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与图4(a)所示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相同。但是,与图4(a)所示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相比,第一副扫描方向X1的朝向被调换。此外,为了便于理解,图6(b)及图6(c)中,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用虚线表示。
图6(b)及图6(c)所示的位置SP2表示对第二图像G2进行图像处理时的副扫描方向X2上的扫描开始线SP2。位置EP2表示对第二图像G2进行图像处理时的副扫描方向X2上的扫描结束线EP2。以下,将图像处理时的副扫描方向X2记载为“第二副扫描方向X2”。并且,将第二副扫描方向X2上的扫描开始线SP2记载为“第二扫描开始线SP2”,第二副扫描方向X2上的扫描结束线EP2记载为“第二扫描结束线EP2”。
如图6(b)及图6(c)所示,第二形成区域A2是包围第二图像G2(与第二图像G2外切)的矩形区域。第二形成区域A2从第二扫描开始线SP2开始沿着第二副扫描方向X2延伸。
获得第二图像数据时,控制部11基于第二图像数据,将第二形成区域A2的第二扫描开始线SP2相反侧的一端EL2(以下,记载为第二终点线EL2)获取为第二形成区域数据。
图6(b)所示的例子中,第二终点线EL2比第一终点线EL1更接近第二扫描开始线SP2。换言之,第二形成区域A2位于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空白区域BA的内侧,且不与第一形成区域A1重叠。该情况下,控制部11决定在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上形成图像,该第一已记录片材S11是收纳于第一匣盒51a的若干张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中、位于最上面的片材。
另一方面,图6(c)所示的第二形成区域A2的第二终点线EL2比第一终点线EL1更远离第二扫描开始线SP2。换言之,第二形成区域A2中的一部分区域超出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空白区域BA,而与第一形成区域A1重叠。该情况下,控制部11决定不在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上形成图像,该第一已记录片材S11是收纳于第一匣盒51a的若干张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中、位于最上面的片材。
接着,参照图7,对记录面SR上形成有第二图像G2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进行说明。图7是形成有第二图像G2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记录面SR的一例图。具体地,图7示出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是,图6(a)所示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上再形成图6(b)所示的第二图像G2。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背面也形成有图像。
如图7所示,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记录面SR包含第一图像G1及第二图像G2。第二图像G2形成为不与第一图像G1重叠。此外,第二图像G2形成为与第一图像G1上下颠倒。
接下来,参照图1~图3及图6(a)~图8,对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图像形成处理进行说明。图8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流程图。在执行打印功能时,在印刷模式指示表示在片材S的两面形成图像,且片材类别指示表示使用已记录片材S1的情况下,开始图8所示的图像形成处理。
如图8所示,控制部11从存储装置10获取使用页数数据10b(步骤S202)。接着,控制部11获取与使用页数数据10b对应的读取顺序数据10a,并获取与所获取的读取顺序数据10a建立了关联的第一形成区域数据(步骤S204)。具体地,控制部11获取与使用页数数据10b所表示的值增加“1”后的值一致的读取顺序数据10a。
接着,控制部11获取第二形成区域数据(步骤S206)。接着,控制部11执行比较处理。具体地,控制部11判断第二形成区域A2是否与第一形成区域A1重叠(步骤S208)。控制部11判断为第二形成区域A2不与第一形成区域A1重叠的情况下(步骤S208:No),从第一匣盒51a向供纸部5提供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由此,图像形成于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两面(步骤S210)。形成有图像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经由第一主体排出口H1被排出到第一排出托盘812(步骤S212)。接着,控制部11对使用页数进行累加计数,来对使用页数数据10b进行更新(步骤S214)。接着,控制部11将与形成有图像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对应的第一形成区域数据从存储装置10删除(步骤S216),结束图像形成处理。
另一方面,控制部11在判断为第二形成区域A2与第一形成区域A1重叠的情况下(步骤S208:Yes),将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从第一匣盒51a提供至供纸部5。被提供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不形成图像,而经由第二主体排出口H2被排出至第二排出托盘822(步骤S218)。接着,控制部11对使用页数进行累加计数(步骤S220),并对未使用页数进行累加计数(步骤S222)。未使用页数表示没有形成图像就被排出至第二排出托盘822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页数。表示未使用页数的数据被储存于存储装置10。
接着,控制部11判断未使用页数是否为规定页数以上(步骤S224)。规定页数可以由用户进行任意设定。规定页数例如是5页。
控制部11判断为未使用页数不在规定页数以上时(步骤S224:No),图像形成处理返回步骤S202。另一方面,控制部11判断为未使用页数在规定页数以上时(步骤S224:Yes),从第二匣盒51b提供未记录片材S2。由此,未记录片材S2在两面形成图像后被排出至第一排出托盘812(步骤S226),图像形成处理结束。
并且,步骤S202~步骤S226的各个处理的执行顺序不限于图8所示的顺序。例如,可以在步骤202的处理之前执行步骤S206的处理。
此外,控制部11也可以省略步骤S222及步骤S224的处理。也就是说,也可以在判断为第二形成区域A2与第一形成区域A1重叠的情况下(步骤S208:Yes),总是在未记录片材S2上形成图像。由此,能够缩短图像形成处理的处理时间。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进行了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预先形成有第一图像G1的记录面SR上再形成第二图像G2。从而,能够节约片材S。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图像G2以与第一图像G1上下颠倒的方式形成于记录面SR。由此,用户能够容易地通过目测识别第一图像G1与第二图像G2之间的交界。由此,能够抑制可读性的降低。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读取装置4读取的是形成于原稿输送装置3所输送的已记录片材S1的记录面SR上的第一图像G1,但是,读取装置4例如也可以读取形成于稿台玻璃41上所载置的已记录片材S1的记录面SR上的第一图像G1。该情况下,所读取的已记录片材S1是第一已记录片材S11还是第二已记录片材S12,例如显示于触摸面板22。用户基于触摸面板22上所显示的内容,可以对已记录片材S1进行分类。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执行分类功能时的图像读取处理中,控制部11获取的是第一形成区域A1包含在规定范围T内的已记录片材S1的第一形成区域数据,但是也可以获取所有已记录片材S1的第一形成区域数据。也就是说,控制部11也可以省略判断第一形成区域A1是否包含在规定范围T内的处理。由此,减轻了控制部11的处理负担。并且,缩短了执行分类功能时的图像读取处理的处理时间。省略判断第一形成区域A1是否包含在规定范围T内的处理的情况下,所有的已记录片材S1被排出到第一原稿排出托盘352。也就是说,第一分支引导37无需将已记录片材S1的输送目的地在第一原稿排出部35与第二原稿排出部36之间进行切换。由此,原稿输送装置3能够省略第二原稿排出托盘362。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只在印刷模式指示表示在片材S的两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提供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但是,也可以在印刷模式指示表示在片材S的单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提供第一已记录片材S11。该情况下,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以要在记录面SR上形成图像的方式收纳于第一匣盒51a。由此,可以在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背面再形成别的图像。从而能够进一步节约片材S。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供纸部5提供的是收纳于第一匣盒51a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但是,供纸部5也可以提供载置于手动送纸托盘上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以读取装置4所读取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是若干页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也可以是1页。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以打印功能下的图像形成处理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图像形成处理也可以在复印功能下执行。该情况下,读取装置4通过读取形成于原稿上的第二图像,来生成第二图像数据。原稿可以载置于稿台玻璃41,也可以由原稿输送部33输送至读取位置R。
[实施方式二]
接下来,参照图2、图3及图9~图13,对实施方式二进行说明。实施方式二中,图像形成处理与实施方式一不同。以下,对实施方式二中与实施方式一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并省略与实施方式一重复的部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图像G2包含文字图像及画像图像。并且,画像图像是绘画及/或图形。
在图像形成处理中,在判断为第二形成区域A2与第一形成区域A1重叠的情况下,控制部11进一步执行画像判断处理。画像判断处理中,控制部11判断画像图像是否包含于第二图像G2。控制部11在判断为画像图像包含于第二图像G2的情况下,判断重叠区域中是否只形成画像图像。重叠区域表示第一图像G1与第二图像G2重叠的区域。控制部11基于画像判断处理的结果,决定是否将第二图像G2形成于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记录面SR。
图9(a)表示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记录面SR;图9(b)是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第二图像G2的一例图。具体地,图9(a)表示第一已记录片材S11,该第一已记录片材S11是收纳于第一匣盒51a的若干张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中、位于最上面的片材。并且,图9(a)所示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与图6(a)所示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相同。图9(b)中阴影所示的区域AH表示第一图像G1与第二图像G2重叠的重叠区域AH。并且,为便于理解,图9(b)中,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用虚线表示。
如图9(b)所示,第二图像G2包含文字图像G2T与画像图像G2P(圆形的图形)。文字图像G2T形成于第二扫描开始线SP2与第一终点线EL1之间。画像图像G2P形成于第一终点线EL1与第二扫描结束线EP2之间。也就是说,图9(b)所示的例子中,只有画像图像G2P形成于重叠区域AH。
图10是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记录面SR的一例图,该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记录面SR上形成了第二图像G2。图9(a)所示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记录面SR上形成图9(b)所示的第二图像G2时,如图10所示,只有画像图像G2P与第一图像G1重叠。
图11及图12是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流程图。如图11所示,控制部11判断为第二形成区域A2与第一形成区域A1重叠的情况下(步骤S208:Yes),判断第二图像G2中是否包含画像图像G2P(步骤S302)。控制部11判断为第二图像G2中含有画像图像G2P的情况下(步骤S302:Yes),判断重叠区域AH中是否只形成画像图像G2P(步骤S304)。控制部11判断为重叠区域AH中只形成画像图像G2P的情况下(步骤S304:Yes),如图12所示,在位于第一匣盒51a的最上面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两面形成图像(步骤S210)。形成了图像的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经由第一主体排出口H1被排出至第一排出托盘812(步骤S212)。
另一方面,控制部11判断为第二图像G2中不含画像图像G2P的情况下(步骤S302:No),或者判断为重叠区域AH不只形成画像图像G2P的情况下(步骤S304:No),如图12所示,第一已记录片材S11上不形成图像而经由第二主体排出口H2被排出到第二排出托盘822(步骤S218)。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进行了说明。一般地,画像图像即使重叠形成在文字图像上,也不易降低其可识别性。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第二图像G2的一部分与第一图像G1重叠,当控制部11判断为只有画像图像G2P与第一图像G1重叠,则在第一已记录片材S11的记录面SR上形成第二图像G2。因此,能够节约片材S。
并且,控制部11在画像判断处理的结果是判断为重叠区域AH中只形成画像图像G2P的情况下,也可以计算画像密度,判断画像密度是否为画像阈值以上。画像阈值是对画像密度设定的值,并被预先储存于存储装置10。画像阈值例如是“0.5”。
画像密度是基于占据画像图像要形成的画像区域的点数量与构成画像图像的点数量来计算的。以下,将占据画像区域的点数量记载为“画像区域的点数”,构成画像图像的点数量记载为“画像图像的点数”。画像密度是画像图像的点数相对于画像区域的点数的比率。画像区域可以是与画像图像外切的矩形区域,也可以是沿画像图像的边缘的区域。
在经由通信部9接收第二图像数据的情况下,表示画像区域的信息包含于第二图像数据。因此,控制部11在获得第二图像数据时,获取第二图像数据中含有的表示画像区域的信息,并计算画像密度。此外,读取装置4生成第二图像数据的情况下,例如通过OCR功能来获取表示画像区域的信息。
图13是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图像形成处理的变形例的流程图。如图13所示,控制部11判断为重叠区域AH中只形成画像图像G2P的情况下(步骤S304:Yes),判断画像密度是否在画像阈值以上(步骤S306)。控制部11判断画像密度为画像阈值以上的情况(步骤S306:Yes)下,图像形成处理进入参照图12所说明的步骤S210。
另一方面,控制部11判断画像密度不是画像阈值以上的情况(步骤S306:No)下,图像形成处理进入参照图12所说明的步骤S218。如上所述,只在画像图像G2P的画像密度在画像阈值以上的情况下,画像图像G2P形成为与第一图像G1重叠。因此,能够抑制画像图像G2P的可识别性降低。
[实施方式三]
接下来,参照图14及图15,对实施方式三进行说明。实施方式三与实施方式一及实施方式二的不同之处在于,图像形成装置1与读取装置4各自独立。以下,对与实施方式一及实施方式二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并省略对与实施方式一及实施方式二重复部分的说明。
图14是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读取装置400的结构方框图。如图14所示,读取装置400除了具备稿台玻璃41及读取机构42,还具备输出部43、第一控制部44及第一存储装置45。读取装置400例如是扫描仪。
第一控制部44由CPU等构成。第一控制部44从读取装置400的各个部接收数据及信号。并且,第一控制部44通过执行第一存储装置45中所储存的控制程序,来对读取装置400的各个部的动作进行控制。
第一存储装置45由HDD、RAM及ROM等构成。
与实施方式一及实施方式二同样地,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读取装置400执行分类功能。因此,第一控制部44基于从图像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生成第一图像数据。所生成的第一图像数据与读取顺序数据10a建立关联并被储存于第一存储装置45。
输出部43是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接口。本实施方式中,输出部43是USB(Universal Serial Bus)端口。当USB存储器连接(安装)于输出部43时,第一控制部44将第一存储装置45中所储存的第一图像数据及读取顺序数据10a储存于USB存储器。
图15是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方框图。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0是打印装置。如图15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操作部2、供纸部5、图像形成部6、定影装置7、排出部8、通信部9、输送装置L、第二存储装置110、第二控制部111及输入部12。
第二存储装置110由HDD、RAM及ROM等构成。第二存储装置110储存控制程序,控制程序用于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个部的动作。此外,与实施方式一及实施方式二同样地,第二存储装置110储存使用页数数据10b。
第二控制部111由CPU及ASIC等构成。控制部11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个部接收数据及信号。此外,控制部11通过执行控制程序,来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个部的动作进行控制。
输入部12是可以与输出部43利用相同的方式进行数据通信的接口。本实施方式中,输入部12是USB端口。当储存有第一图像数据及读取顺序数据10a的USB存储器连接(安装)于输入部12时,USB存储器中所储存的第一图像数据及读取顺序数据10a被输入至图像形成装置100(第二控制部111)。所输入的第一图像数据及读取顺序数据10a被储存于第二存储装置110。
与实施方式一或实施方式二同样地,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执行图像形成处理。例如,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按照图8所示的流程执行图像形成处理。
以上,对实施方式三进行说明。与实施方式一及实施方式二同样地,本实施方式能够节约片材S。
并且,读取装置400还可以具备实施方式一中说明的原稿输送装置3。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图像数据及读取顺序数据10a经由USB端口输入至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一图像数据及读取顺序数据10a例如也可以经由LAN等网络,被输入至图像形成装置100。该情况下,读取装置400还可以具备网络接口,并可以省略输出部43,该网络接口可以与通信部9通过相同的方式进行数据通信。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00可以省略输入部12。
以上,参照附图(图1~图1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例如,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通过电子照相方式来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例如也可以通过喷墨方式来形成图像。

Claims (9)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读取装置,读取在片材的记录面上预先形成的第一图像,生成表示所述第一图像的第一图像数据;
控制部,基于所述第一图像数据,获取第一形成区域数据,该第一形成区域数据表示形成有所述第一图像的第一形成区域的范围;以及
图像形成部,基于表示第二图像的第二图像数据,在所述记录面上形成所述第二图像,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第二图像数据,获取第二形成区域数据,该第二形成区域数据表示形成所述第二图像的第二形成区域的范围,
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第一形成区域数据与所述第二形成区域数据的比较处理,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比较处理的结果,决定是否在所述记录面上形成所述第二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比较处理中判断所述第二形成区域是否与所述第一形成区域重叠,
在判断为所述第二形成区域不与所述第一形成区域重叠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图像形成部在所述记录面上形成所述第二图像,在判断为所述第二形成区域与所述第一形成区域重叠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图像形成部不在所述记录面上形成所述第二图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图像包含文字图像及画像图像,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比较处理中判断所述第二形成区域是否与所述第一形成区域重叠,
在判断为所述第二形成区域不与所述第一形成区域重叠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图像形成部在所述记录面上形成所述第二图像,在判断为所述第二形成区域与所述第一形成区域重叠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判断是否只有所述画像图像形成在所述第二形成区域与所述第一形成区域重叠的重叠区域,
在判断为只有所述画像图像形成在所述重叠区域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图像形成部在所述记录面上形成所述第二图像,在判断为不是只有所述画像图像形成在所述重叠区域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图像形成部不在所述记录面上形成所述第二图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判断为在所述重叠区域形成所述画像图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计算画像密度,该画像密度表示构成所述画像图像的点数量相对于占据形成所述画像图像的区域的点数量的比率,
所述控制部判断所述画像密度是否为阈值以上,
在判断为所述画像密度在所述阈值以上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图像形成部在所述记录面上形成所述第二图像,在判断为所述画像密度不为所述阈值以上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图像形成部不在所述记录面上形成所述第二图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储存数据的存储装置,
所述控制部判断所述第一形成区域的范围是否包含在规定范围内,
在判断为所述第一形成区域的范围包含在所述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一形成区域数据储存于所述存储装置,在判断为所述第一形成区域的范围不包含在所述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不将所述第一形成区域数据储存于所述存储装置,
所述控制部执行将储存于所述存储装置的所述第一形成区域数据与所述第二形成区域数据进行比较的比较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原稿输送装置,所述原稿输送装置将所述片材输送至所述读取装置可读取所述第一图像的读取位置,
所述原稿输送装置具备壳体及排出部,所述排出部从所述壳体排出所述片材,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排出部的动作,以将判断为所述第一形成区域的范围包含在所述规定范围内的片材、与判断为所述第一形成区域的范围不包含在所述规定范围内的片材进行分类。
7.一种读取装置,具备:
壳体;
读取机构,读取预先形成于片材的记录面上的图像,生成表示所述图像的图像数据;
排出部,从所述壳体排出所述图像被读取了的所述片材;及
控制部,基于所述图像数据,获取形成区域数据,所述形成区域数据表示形成了所述图像的形成区域的范围,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形成区域数据,判断所述形成区域的范围是否包含在规定范围内,并对所述排出部的动作进行控制,以将判断为所述形成区域的范围包含在所述规定范围内的片材、与判断为所述形成区域的范围不包含在所述规定范围内的片材进行分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储存数据的存储装置,
在判断为所述形成区域的范围包含在所述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将所述形成区域数据储存于所述存储装置,在判断为所述形成区域的范围不包含在所述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不将所述形成区域数据储存于所述存储装置。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图像形成部,在记录面上预先形成有第一图像的片材上形成第二图像,并且,基于表示所述第二图像的第二图像数据,将所述第二图像形成于所述记录面;
输入部,第一形成区域数据输入所述输入部,该第一形成区域数据表示形成了所述第一图像的第一形成区域的范围;以及
控制部,经由所述输入部,获取所述第一形成区域数据,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第二图像数据,获取第二形成区域数据,该第二形成区域数据表示要形成所述第二图像的第二形成区域的范围,
所述控制部执行将所述第一形成区域数据与所述第二形成区域数据进行比较的比较处理,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比较处理的结果,决定是否在所述记录面上形成所述第二图像。
CN201810375669.7A 2017-04-27 2018-04-25 图像形成装置及读取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8103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8396A JP6705424B2 (ja) 2017-04-27 2017-04-27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88396 2017-04-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10305A true CN108810305A (zh) 2018-11-13
CN108810305B CN108810305B (zh) 2020-10-02

Family

ID=63917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7566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810305B (zh) 2017-04-27 2018-04-25 图像形成装置及读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91772B2 (zh)
JP (1) JP6705424B2 (zh)
CN (1) CN108810305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31067A (ja) * 2000-05-19 2001-11-3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40080787A1 (en) * 2001-10-29 2004-04-2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using printed media for printing information
US20080088861A1 (en) * 2006-10-17 2008-04-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inting medium separation apparatus, printing medium separation program, storage medium storing the program, printing medium separation method, printing device, printing device control program, storage medium storing the program, and print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CN102348032A (zh) * 2010-07-28 2012-02-08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信息处理装置
JP2012098338A (ja) * 2010-10-29 2012-05-24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US20130293931A1 (en) * 2012-05-01 2013-11-07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Printed media reuse determination apparatus and media reuse determination program
CN103795884A (zh) * 2012-10-31 2014-05-14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5468223A (zh) * 2014-08-25 2016-04-06 日本冲信息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7032729A1 (fr) * 1996-03-04 1997-09-12 Copyer Co., Ltd. Dispositif de formation d'image
JP5211838B2 (ja) * 2008-05-12 2013-06-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補正値算出方法、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31067A (ja) * 2000-05-19 2001-11-3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40080787A1 (en) * 2001-10-29 2004-04-2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using printed media for printing information
US20080088861A1 (en) * 2006-10-17 2008-04-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inting medium separation apparatus, printing medium separation program, storage medium storing the program, printing medium separation method, printing device, printing device control program, storage medium storing the program, and print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CN102348032A (zh) * 2010-07-28 2012-02-08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信息处理装置
JP2012098338A (ja) * 2010-10-29 2012-05-24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US20130293931A1 (en) * 2012-05-01 2013-11-07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Printed media reuse determination apparatus and media reuse determination program
CN103795884A (zh) * 2012-10-31 2014-05-14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5468223A (zh) * 2014-08-25 2016-04-06 日本冲信息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85464A (ja) 2018-11-22
JP6705424B2 (ja) 2020-06-03
US10491772B2 (en) 2019-11-26
CN108810305B (zh) 2020-10-02
US20180316813A1 (en) 2018-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53553B2 (ja) 印刷システム、印刷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及び印刷装置
US6865620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US6745334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US821818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CN102209172B (zh) 图像显示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显示方法
JP409314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CN101436011A (zh) 操作面板及具备该操作面板的电气器具
CN105933565A (zh)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4427200B (zh) 信息处理装置和作业设定方法
JP499721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6476933B1 (en) Image storing apparatus with image quality conversion feature
US913118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grouping documents for aggregate printing
CN103379246B (zh) 图像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EP1081562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automatically enables a user to check the state of print copies based on a first discharged copy sheet
CN108810305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读取装置
JP40468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202719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164138B2 (ja) 画像記憶装置
JP2021112832A (ja) 画像形成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制御方法
JP2007067799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346693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9470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872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JP20012651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22190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データ処理方法、並びに記憶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0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