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80720A - 触点机构及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触点机构及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80720A
CN108780720A CN201780016227.7A CN201780016227A CN108780720A CN 108780720 A CN108780720 A CN 108780720A CN 201780016227 A CN201780016227 A CN 201780016227A CN 108780720 A CN108780720 A CN 1087807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fixed
moving
fixed contact
moving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622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箕轮亮太
森真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7807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807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0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structure of the contact-making surface, e.g. groov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0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0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 H01H1/54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by magnetic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触点机构具有:第1固定触点及第2固定触点(33a、33b)、与第1固定触点及第2固定触点(33a、33b)分别接触或离开的可接近分离的第1可动触点及第2可动触点(34a、34b)。第1固定触点(33a)及第1可动触点(34a)在与第1可动触点及第2可动触点分别接触或离开第1固定触点及第2固定触点的接近分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互相对地配置,第2固定触点(33b)及第2可动触点(34b)在与接近分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互相对地配置。

Description

触点机构及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点机构及具有触点机构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的电磁继电器具有一对固定触点、与该一对固定触点各自接触或离开的一对可动触点、将一对可动触点连接的可动接触件,在一对固定触点及一对可动触点之间设有辅助磁轭。
在上述电磁继电器中,通过辅助磁轭的吸引力将在触点间导通而流过电流时产生的电磁反作用力抵消,由此确保触点间的接触可靠性。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55596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申请发明者们发现了包括专利文献1在内的现有技术中未公开的、可确保触点间的接触可靠性的新的手段。
即,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确保触点间的接触可靠性的触点机构及电磁继电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一方面的触点机构具有:
第1固定触点及第2固定触点;
第1可动触点及第2可动触点,其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及所述第2固定触点各自相对,并且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及所述第2固定触点各自可接触或离开地配置,
所述第1固定触点及所述第1可动触点在与所述第1可动触点及所述第2可动触点分别接触或离开所述第1固定触点及所述第2固定触点的接近分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互相对地配置,所述第2固定触点及所述第2可动触点在与所述接近分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互相对地配置。
另外,本发明另一方面的电磁继电器具备上述触点机构。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触点机构,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接触而通电时,在与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接触或离开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产生电磁反作用力。因此,能够降低在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离开的方向上作用的电磁反作用力,确保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间的接触可靠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电磁继电器,由于具备上述方面的触点机构,故而能够确保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间的接触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面图;
图3是图1的电磁继电器的触点机构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3的触点机构部的开状态的正面图;
图5是表示图3的触点机构部的闭状态的正面图;
图6是表示图1的电磁继电器的触点机构部的第1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6的触点机构部的开状态的正面图;
图8是表示图6的触点机构部的闭状态的正面图;
图9是表示图1的电磁继电器的触点机构部的第2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9的触点机构部的开状态的正面图;
图11是表示图9的触点机构部的闭状态的正面图;
图12是表示图1的电磁继电器的触点机构部的第3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图12的触点机构部的开状态的正面图;
图14是表示图12的触点机构部的闭状态的正面图;
图15是表示图1的电磁继电器的触点机构部的第4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图15的触点机构部的开状态的正面图;
图17是表示图15的触点机构部的闭状态的正面图;
图18是表示图1的电磁继电器的触点机构部的第4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图18的触点机构部的开状态的正面图;
图20是表示图18的触点机构部的闭状态的正面图;
图21是表示图1的电磁继电器的触点机构部的第5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图21的触点机构部的开状态的正面图;
图23是表示图21的触点机构部的闭状态的正面图。
标记说明
1:外壳
10:壳体
11:端子槽
12:卡止孔
20:罩
21:分隔壁
22:端子孔
30:触点机构部
31:固定端子
32:可动接触件
321:中央部
322、324、326、328:第1接触部
323、325、327、329:第2接触部
33a、133a、133a、233a、333a、433a:第1固定触点
33b、133b、133b、233b、333b、433b:第2固定触点
34a、134a、234a、334a:第1可动触点
34b、134b、234b、334b:第2可动触点
35:可动轴
36:螺旋弹簧
40:电磁铁部
41:卷轴
411:主体部
412:凸缘部
42:线圈
43:线圈端子
44:第2磁轭
51:法兰(flange)
52:陶瓷板
521:端子孔
53:第1磁轭
531:开口部
54:有底筒体
55:永久磁铁
56:磁铁支架
57:固定铁心
58:可动铁心
59:复位弹簧
61:电弧用屏蔽部件
100:电磁继电器
F1:在第1固定触点及第1可动触点间产生的电磁反作用力
F2:在第2固定触点及第2可动触点间产生的电磁反作用力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使用表示特定方向或特定位置的词语(例如包含“上”、“下”、“左”、“右”的词语),但这些词语的使用是为了便于结合附图理解本发明,并非由这些词语的意思来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以下的说明本质上只不过是示例,本发明并非要限制其适用物或其用途。另外,附图是示意的,各尺寸的比率等无需一定与现实一致。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具有由壳体10和罩20构成的外壳1。在该外壳1的内部,如图2所示地收纳有触点机构部30、驱动该触点机构部30的电磁铁部40。
另外,将图2的左右方向设为X方向,将图2的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另外,将与该X、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
如图1所示,壳体10具有矩形的箱形状。另外,该壳体10如图2所示,在Z方向的上侧具有开口部,以在其内部能够收纳触点机构部30的一部分和电磁铁部40的方式形成。
在壳体10的Y方向的侧面,如图1所示地设有供线圈端子43突出的端子槽11、用于将壳体10及罩20固定的卡止孔12。
如图1所示,罩20具有矩形的箱形状,以将壳体10的开口部覆盖的方式安装。另外,该罩20如图2所示地在Z方向的下侧具有开口部,以在其内部能够收纳一部分触点机构部30的方式形成。
在罩20的Z方向上侧的面设有分隔壁21,该分隔壁21设置在X方向的大致中央且在Y方向上延伸。在该分隔壁21的X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供固定端子31a、31b突出的端子孔22。另外,虽然未作图示,在罩20的开口部设有用于与壳体10的卡止孔12一同将壳体10和罩20固定的卡止爪。
触点机构部30如图2所示地,由沿着X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第1固定端子31a及第2固定端子31b、和以与第1固定端子31a及第2固定端子31b相对的方式配置的可动接触件32构成。
第1固定端子31a及第2固定端子31b如图3所示地分别具有大致圆柱形状。在第1固定端子31a及第2固定端子31b各自的Z方向下侧的端面,如图4所示地设有第1固定触点33a及第2固定触点33b,该第1固定触点33a及第2固定触点33b具有从周缘朝向Z方向下侧倾斜的大致平坦的倾斜面。第1固定触点33a及第2固定触点33b在沿Z方向观察的俯视下,分别具有大致圆形。
可动接触件32如图4所示,具有设有可动轴35的中央部321、和从该中央部321的X方向的两侧沿X方向延伸的第1接触部322及第2接触部323。第1接触部322在Z方向上侧具有凸曲面。第1接触部322的凸曲面朝向X方向的左侧向Z方向下侧弯曲,可与第1固定触点33a接触而配置。该第1接触部322的凸曲面兼作第1可动触点34a。即,第1可动触点34a具有可与第1固定触点33a接触的凸曲面。另外,第2接触部323在Z方向上侧具有凸曲面。第2接触部323的凸曲面朝向X方向的右侧向Z方向下侧弯曲,可与第2固定触点33b接触而配置。该第2接触部323的凸曲面兼作第2可动触点34b。即,第2可动触点34b具有可与第2固定触点33b接触的凸曲面。另外,各可动触点34a、34b的凸曲面既可以是二维的凸曲面,也可以是三维的凸曲面(例如球面)。
第1可动触点34a及第2可动触点34b分别与第1固定触点33a及第2固定触点33b相对地配置,通过可动接触件32相互电连接。另外,第1可动触点34a及第2可动触点34b分别通过可动接触件32在Z方向的往复移动而与第1固定触点33a及第2固定触点33b接触或离开。可动轴35设置在可动接触件32的大致中央,朝向Z方向的下侧延伸。
另外,第1固定端子31a及第1可动触点34a相对于可动轴35对称地配置,另外,第2固定端子31a及第2可动端子34b也相对于可动轴35对称地配置。
另外,如图5所示,第1固定触点33a及第1可动触点34a相对于第1可动触点34a接触或离开第1固定触点33a的接近分离方向(Z方向)成θ1的角度的方向为相互相对的方向。另一方面,第2固定触点33b及第2可动触点34b相对于Z方向成θ2的角度的方向成为相互相对的方向。即,第1固定触点33a及第1可动触点34a以在其接触面与Z方向(接近分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互相对的方式配置,第2固定触点33b及第2可动触点34b以其接触面在与Z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互相对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外壳1的内部,如图2所示,设有筒状的法兰51、陶瓷板52、板状的第1磁轭53、有底筒体54。法兰51及陶瓷板52配置在罩20的内部,第1磁轭53及有底筒体54配置在壳体10的内部。
法兰51在Z方向的上下具有开口部。
陶瓷板52以将法兰51的Z方向上侧的开口部堵塞的方式配置。在该陶瓷板52设有端子孔521。在该端子孔521插入固定端子31a、31b并焊接。
第1磁轭53以将法兰51的Z方向下侧的开口部堵塞的方式配置。在该第1磁轭53的中央部设有开口部531。在该开口部531插入有可动轴35。
有底筒体54从第1磁轭53延伸到壳体10的底部,以将第1磁轭53的开口部531覆盖的方式配置。在该有底筒体54的内部收纳有可动轴35、固定于第1磁轭53的固定铁心57、固定于可动轴35的前端(Z方向下侧的端部)的可动铁心58。在固定铁心57与可动铁心58之间设有复位弹簧59。
法兰51、陶瓷板52及第1磁轭53被一体化,第1磁轭53及有底筒体54被气密接合。由此,在法兰51、陶瓷板52、第1磁轭53及有底筒体54的内部形成有密闭空间。在该密闭空间配置有第1、第2固定触点33a、33b和第1、第2可动触点34a、34b。
另外,在法兰51内部的密闭空间设有一对永久磁铁55、55和电弧用屏蔽部件61。
一对永久磁铁55、55相互相对,且在法兰51内部的X方向的两端以夹着一对固定触点33a、33b及一对可动触点34a、34b的方式配置。一对永久磁铁55、55通过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磁铁支架56保持。该磁铁支架56沿着第1磁轭53的Z方向上侧的面延伸到可动轴35。在该磁铁支架56与可动接触件32之间设有由可动轴35保持的弹簧支承盘37、配置在该弹簧支承盘37与可动接触件32之间的螺旋弹簧35。在该螺旋弹簧35的内部配置有可动轴35。
电弧用屏蔽部件61以将一对固定触点33a、33b及一对可动触点34a、34b的Y方向两侧(图2的进深侧及跟前侧)和X方向的外侧(靠近邻接的永久磁铁55侧)覆盖的方式配置。在电弧用屏蔽部件61的X方向的外侧形成有用于使永久磁铁55的磁通通过的空间(未图示)。
如图2所示,电磁铁部40由卷轴41、卷绕在该卷轴41上的线圈42、固定在卷轴41上的线圈端子43(图1所示)构成。
卷轴41具有在内部配置有有底筒体54的主体部411、设于该主体部411两端的凸缘部412。该卷轴41以与第1磁轭53的Z方向下侧的面相接的方式配置。线圈42卷绕在主体部411上,线圈端子43固定在Z方向上侧的凸缘部412。另外,线圈42不夹着引线而直接卷绕在线圈端子43上。
另外,在外壳1的内部设有截面大致U形的第2磁轭44。该第2磁轭44与第1磁轭53连接,以与第1磁轭53一同包围电磁铁部40的方式配置在壳体10的内部。
接着,参照图5说明在第1固定触点33a(第2固定触点33b)及第1可动触点34a(第2可动触点34b)接触而通电时产生的电磁反作用力。
如图5所示,若使可动接触件32向Z方向上侧移动,则第1固定触点33a的X方向右侧的倾斜面和第1可动触点34a接触,第2固定触点33b的X方向左侧的倾斜面和第2可动触点34b接触而导通。
此时,在第1固定触点33a与第1可动触点34a之间,在相对于Z方向(第1可动触点34a接触或离开第1固定触点33a的接近分离方向)成θ1的角度的方向上产生电磁反作用力F1,在第2固定触点33b与第2可动触点34b之间,在相对于Z方向(第2可动触点34b接触或离开第2固定触点33b的接近分离方向)成θ2的角度的方向上产生电磁反作用力F2。
因此,在第1固定触点33a及第1可动触点34a离开的方向(Z方向)上作用的电磁反作用力成为产生的电磁反作用力F1的Z方向的分力,在将第2固定触点33b及第2可动触点34b开放的方向上作用的电磁反作用力成为产生的电磁反作用力F2的Z方向的分力。即,在第1固定触点33a及第1可动触点33a离开的方向上作用的电磁反作用力降低,在第2固定触点33b及第2可动触点34b离开的方向上作用的电磁反作用力降低,故而能够确保第1固定触点33a及第1可动触点34a间的接触可靠性、及第2固定触点33b及第2可动触点34b间的接触可靠性。
另外,第1固定触点33a及第1可动触点34a相对于通过可动接触件32的中心且在Z方向(接近分离方向)上延伸的可动轴35对称地设置,第2固定触点33b及第2可动触点34b相对于通过可动接触32的中心且在Z方向上延伸的可动轴35对称地设置。因此,在第1固定触点33a及第1可动触点34a间产生的电磁反作用力F1的X方向的分力与在第2固定触点33b及第2可动触点34b间产生的电磁反作用力F2的X方向的分力相同大小,并且在相反方向上作用。即,在第1固定触点33a及第1可动触点34a间产生的电磁反作用力F1的一部分即X方向的分力通过在第2固定触点33b及第2可动触点34b间产生的电磁反作用力F2的X方向的分力被抵消。由此,能够提高第1固定触点33a及第1可动触点34a间的接触可靠性、及第2固定触点33b及第2可动触点34b间的接触可靠性。
另外,可动接触件32的第1接触部322及第2接触部323的凸曲面分别兼作第1可动触点34a及第2可动触点34b。即,第1可动触点34a及第2可动触点34b分别具有可与第1固定触点33a及第2固定触点33b接触的凸曲面。由此,能够使第1固定触点33a和第1可动触点34a在一点接触,使第2固定触点33b和第2可动触点34b在一点接触,故而能够在所希望的方向上高精度地产生电磁反作用力。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固定触点33a及第2固定触点33b分别具有倾斜面,第1可动触点34a及第2可动触点34b分别具有凸曲面,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6~图8所示地,第1固定触点133a及第2固定触点133b分别具有凸曲面,第1可动触点134a及第2可动触点134b分别具有倾斜面。
在该实施方式中,可动接触件32具有从中央部321向X方向的两侧延伸的第1接触部324及第2接触部325。在第1接触部324及第2接触部324,在Z方向的上侧分别设有具有从中央部321向Z方向的下侧倾斜的倾斜面的第1可动触点134a及第2可动触点134b。
这样,在第1固定触点133a及第2固定触点133b分别具有与第1可动触点134a及第2可动触点134a、134b接触的凸曲面的情况下,由于第1固定触点133a及第2固定触点133b和第1可动触点134a及第2可动触点134b在一点接触,故而能够在所希望的方向上高精度地产生电磁反作用力。
另外,例如第1固定触点、第2固定触点、第1可动触点及第2可动触点也可以为图9~图11所示的第1固定触点233a、第2固定触点233b、第1可动触点34a及第2可动触点34b。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第1固定端子31a的Z方向下侧的端面设有,从X方向的左侧朝向右侧,向Z方向上侧倾斜的倾斜面,第1固定触点233a具有该倾斜面。另外,在第2固定端子31b的Z方向下侧的端面设有从X方向的右侧朝向左侧,向Z方向上侧倾斜的倾斜面,第2固定触点233b具有该倾斜面。
另外,例如第1固定触点、第2固定触点、第1可动触点及第2可动触点也可以为图12~图14所示的第1固定触点133a、第2固定触点133b、第1可动触点234a及第2可动触点234b。
在该实施方式中,可动接触件32具有从中央部321向X方向的两侧延伸的第1接触部326及第2接触部327。第1接触部326及第2接触部327分别具有与中央部321相同(Z方向)的厚度,在该Z方向上侧的面分别设有第1可动触点234a及第2可动触点234b。第1可动触点234a及第2可动触点234b分别具有向第1固定触点133a及第2固定触点133b稍突出的凸曲面。另外,第1可动触点234a及第2可动触点234b分别以其X方向的中心比第1固定触点133a及第2固定触点133b的中心更靠可动轴35侧的方式配置。
另外,例如第1固定触点、第2固定触点、第1可动触点及第2可动触点也可以为图15~图17所示的第1固定触点333a、第2固定触点333b、第1可动触点34a及第2可动触点34b。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第2固定端子131a、131b分别由圆柱形状的凸缘部311a、311b、设于该凸缘部311a、311b的Z方向下侧的面的接触部312a、312b构成。接触部312a、312b分别由沿Z方向延伸的直线部、从该直线部的Z方向的下端朝向可动轴35向Z方向上侧倾斜的倾斜部构成。在第1固定端子131a的接触部312a的倾斜部的Z方向下侧的面设有第1固定触点333a。另外,在第2固定端子131b的接触部312b的第2直线部的Z方向下侧的面设有第2固定触点333b。
另外,例如第1固定触点、第2固定触点、第1可动触点及第2可动触点也可以为图18~图20所示的第1固定触点433a、第2固定触点433b、第1可动触点34a及第2可动触点34b。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固定触点131a及第2固定端子131b分别由圆柱形状的凸缘部311a、311b、设于该凸缘部311a、311b的Z方向下侧的面的接触部313a、313b构成。接触部313a、313b分别由沿Z方向延伸的直线部、从该直线部的Z方向的下端向离开可动轴35的方向向Z方向下侧倾斜的倾斜部构成。在第1固定端子131a的接触部313a的倾斜部的Z方向下侧的面设有第1固定触点433a。另外,在第2固定端子131b的接触部313b的第2直线部的Z方向下侧的面设有第2固定触点433b。
另外,例如第1固定触点、第2固定触点、第1可动触点及第2可动触点也可以为图21~图23所示的第1固定触点333a、第2固定触点333b、第1可动触点334a及第2可动触点334b。
在该实施方式中,可动接触件32具有从中央部321向X方向的两侧延伸的第1接触部328及第2接触部329。第1接触部328在Z方向上侧具有凸曲面。第1接触部328的凸曲面朝向X方向的左侧向Z方向上侧弯曲。在该第1接触部328的凸曲面设有第1可动触点334a。另外,第2接触部329在Z方向上侧具有凸曲面。第2接触部329的凸曲面朝向X方向的右侧向Z方向上侧弯曲。在该第2接触部329的凸曲面设有第2可动触点334b。
这样,第1固定触点、第2固定触点、第1可动触点及第2可动触点若使与第1可动触点(第2可动触点)向第1固定触点(第2固定触点)的接近分离方向交叉的方向成为相互相对的方向,且在通电时产生的电磁反作用力在与第1可动触点(第2可动触点)向第1固定触点(第2固定触点)的接近分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产生,则能够任意地构成。
例如,在第1固定触点及第1可动触点间产生的电磁反作用力的方向和第1可动触点的接近分离方向构成的角度θ1和在第2固定触点及第2可动触点间产生的电磁反作用力的方向和第2可动触点的接近分离方向构成的角度θ2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1固定触点33a及第1可动触点34a也可以相对于可动轴35非对称地配置。另外,第2固定触点33b及第2可动触点34b也可以相对于可动轴35非对称地配置。
第1可动触点34a的接近分离方向和第2可动触点34b的接近分离方向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要素可适当组合,另外,显然也可以适当选择、置换、或者删除。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对本发明的各个方面进行说明。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触点机构具有:
第1、第2固定触点;
第1、第2可动触点,其与所述第1、第2固定触点各自相对,并且与所述第1、第2固定触点各自可接触或离开地配置,
所述第1固定触点及所述第1可动触点以与所述接近分离方向交叉的方向成为相互相对的方向而配置,所述第2固定触点及所述第2可动触点以与所述接近分离方向交叉的方向成为相互相对的方向而配置。
换言之,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触点机构具有:
第1固定触点及第2固定触点;
第1可动触点及第2可动触点,其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及所述第2固定触点各自相对,并且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及所述第2固定触点各自可接触或离开地配置,
所述第1固定触点及所述第1可动触点在与所述第1可动触点及所述第2可动触点分别接触或离开所述第1固定触点及所述第2固定触点的接近分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互相对地配置,所述第2固定触点及所述第2可动触点在与所述接近分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互相对地配置。
根据第一方面的触点机构,在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接触而通电时,在与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接触或离开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产生电磁反作用力。因此,能够降低在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离开的方向上作用的电磁反作用力,能够确保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间的接触可靠性。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触点机构还具有将所述第1、第2可动触点电连接的可动接触件,
所述第1、第2固定触点及所述第1、第2可动触点相对于通过所述可动接触件的中心且在所述接近分离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对称地设置。
换言之,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触点机构还具有将所述第1可动触点及所述第2可动触点电连接的可动接触件,
所述第1固定触点及所述第2固定触点相对于通过所述可动接触件的中心且在所述接近分离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对称地配置,并且所述第1可动触点及所述第2可动触点相对于通过所述可动接触件的中心且在所述接近分离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对称地配置。
根据第二方面的触点机构,在第1固定触点及第1可动触点间产生的电磁反作用力的一部分被在第2固定触点及第2可动触点间产生的电磁继电器抵消。由此,能够提高第1固定触点及第1可动触点间、及、第2固定触点及第2可动触点间的接触可靠性。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触点机构构成为,所述第1、第2可动触点分别具有与所述第1、第2固定触点接触的凸曲面。
换言之,本发明第三方面的触点机构中,所述第1可动触点及第2可动触点分别具有可与所述第1触点及所述第2固定触点接触的凸曲面。
根据第三方面的触点机构,由于第1固定触点和第1可动触点在一点接触,第2固定触点和第2可动触点在一点接触,故而能够在所希望的方向上高精度地产生电磁反作用力。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触点机构构成为,所述第1、第2固定触点分别具有与所述第1、第2可动触点接触的凸曲面。
换言之,本发明第四方面的触点机构中,所述第1固定触点及所述第2固定触点分别具有可与所述第1可动触点及第2可动触点接触的凸曲面。
根据第四方面的触点机构,由于第1固定触点和第1可动触点在一点接触,第2固定触点和第2可动触点在一点接触,故而能够在所希望的方向上高精度地产生电磁反作用力。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电磁继电器具备上述方面的触点机构。
根据第五方面的电磁继电器,由于具有上述方面的触点机构,故而能够确保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间的接触可靠性。
另外,通过将上述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任意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适当组合,能够起到各自具有的效果。另外,能够将实施方式彼此组合或将实施例彼此组合或将实施方式和实施例组合,并且也能够将不同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中的特征彼此组合。
本发明通过参照附图,与优选的实施方式关联而充分记载,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明了各种变形及修改。应理解为这样的变形及修正只要在本申请要求保护的范围中即包含在本发明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触点机构及电磁继电器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适用于其他的电磁继电器。

Claims (5)

1.一种触点机构,其中,具有:
第1固定触点及第2固定触点;
第1可动触点及第2可动触点,其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及所述第2固定触点各自相对,并且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及所述第2固定触点各自可接触或离开地配置,
所述第1固定触点及所述第1可动触点在与所述第1可动触点及所述第2可动触点分别接触或离开所述第1固定触点及所述第2固定触点的接近分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互相对地配置,所述第2固定触点及所述第2可动触点在与所述接近分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互相对地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机构,其中,
所述第1可动触点及第2可动触点分别具有可与所述第1触点及所述第2固定触点接触的凸曲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机构,其中,
所述第1固定触点及所述第2固定触点分别具有可与所述第1可动触点及第2可动触点接触的凸曲面。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机构,其中,
还具有可将所述第1可动触点及所述第2可动触点电连接的可动接触件,
所述第1固定触点及所述第2固定触点相对于通过所述可动接触件的中心且在所述接近分离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对称地配置,并且,所述第1可动触点及第2可动触点相对于通过所述可动接触件的中心且在所述接近分离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对称地配置。
5.一种电磁继电器,其中,具有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机构。
CN201780016227.7A 2016-04-22 2017-02-14 触点机构及电磁继电器 Pending CN1087807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86450 2016-04-22
JP2016086450A JP2017195161A (ja) 2016-04-22 2016-04-22 接点機構および電磁継電器
PCT/JP2017/005366 WO2017183266A1 (ja) 2016-04-22 2017-02-14 接点機構および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80720A true CN108780720A (zh) 2018-11-09

Family

ID=60116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6227.7A Pending CN108780720A (zh) 2016-04-22 2017-02-14 触点机构及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013171A1 (zh)
JP (1) JP2017195161A (zh)
CN (1) CN108780720A (zh)
DE (1) DE112017002102T5 (zh)
WO (1) WO20171832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68997B2 (ja) * 2016-07-29 2020-03-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828294B2 (ja) * 2016-07-29 2021-02-1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19036434A (ja) * 2017-08-10 2019-03-0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続ユニット
JP6897461B2 (ja) * 2017-09-27 2021-06-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続ユニット
JP6801629B2 (ja) * 2017-10-31 2020-12-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19083174A (ja) * 2017-10-31 2019-05-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919504B2 (ja) * 2017-10-31 2021-08-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US10699865B2 (en) * 2018-04-24 2020-06-30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Electromechanical switch having a movable contact and stationary contacts
JP7310474B2 (ja) * 2019-09-13 2023-07-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7351157B2 (ja) * 2019-09-18 2023-09-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7451910B2 (ja) * 2019-09-18 2024-03-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2022144772A (ja) * 2021-03-19 2022-10-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電磁継電器
JP2023044536A (ja) * 2021-09-17 2023-03-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24581A (ja) * 1998-02-09 1999-08-17 Asahi Denso Co Ltd 電磁リレーの接点構造
JP2012104356A (ja) * 2010-11-10 2012-05-31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
CN102543588A (zh) * 2010-10-15 2012-07-04 Ls产电株式会社 电磁切换设备
JP2012199107A (ja) * 2011-03-22 2012-10-18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磁開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59662A (en) 1978-10-26 1980-05-06 Hitachi Maxell Ltd Silver oxcide cell
JPH01145041U (zh) * 1988-03-30 1989-10-05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24581A (ja) * 1998-02-09 1999-08-17 Asahi Denso Co Ltd 電磁リレーの接点構造
CN102543588A (zh) * 2010-10-15 2012-07-04 Ls产电株式会社 电磁切换设备
JP2012104356A (ja) * 2010-11-10 2012-05-31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
JP2012199107A (ja) * 2011-03-22 2012-10-18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磁開閉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7002102T5 (de) 2019-01-10
JP2017195161A (ja) 2017-10-26
US20190013171A1 (en) 2019-01-10
WO2017183266A1 (ja) 2017-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80720A (zh) 触点机构及电磁继电器
CN108780721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2891040B (zh) 继电器
CN102891039B (zh) 继电器
JP2019036431A (ja) 電磁継電器
US20130099602A1 (en) Linear vibrator
WO2011013570A1 (ja) 振動モータ
CN109727817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0223868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9314016A (zh) 电磁继电器
JP2017534066A5 (zh)
CN107251182B (zh) 触点机构及具备该触点机构的电磁继电器
CN107533936B (zh) 触点机构及使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继电器
JP2018018779A (ja) 電磁継電器
EP2908327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WO2014209102A1 (en) Hearing aid compatible mobile speaker
JP2021051978A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JP5853223B2 (ja) リレー装置
JP6922534B2 (ja) 電磁継電器
CN104465225A (zh) 电磁继电器
JP6803568B2 (ja) 電磁石装置および当該電磁石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JP6897408B2 (ja) 電磁継電器
JP6897409B2 (ja) 電磁継電器
JP7240948B2 (ja) 振動発生装置
JP6376231B1 (ja) 電磁継電器およびスマートメ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