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80714B - 按压开关 - Google Patents
按压开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780714B CN108780714B CN201780014685.7A CN201780014685A CN108780714B CN 108780714 B CN108780714 B CN 108780714B CN 201780014685 A CN201780014685 A CN 201780014685A CN 108780714 B CN108780714 B CN 10878071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et
- push switch
- movable member
- pressing
- rec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4—Cases; Cov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4—Cases; Covers
- H01H13/06—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2—Bases, casings, or cov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4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buckling of disc spr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05/00—Movable contacts
- H01H2205/016—Separate bridge contac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 H01H2215/004—Collapsible dome or bubbl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3/00—Casings
- H01H2223/044—Protecting cov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7/00—Dimensions; Characteristics
- H01H2227/026—Separate dome contact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按压开关具有:壳体,其具有凹部和位于凹部的周围的上表面;可动构件,其具有受压部,所述可动构件配置在凹部内;触点部,其通过可动构件发生变形来在接通与断开之间切换;第一薄片,其具有与壳体的上表面相向的接合部、位于受压部的上方的按压部以及位于接合部与按压部之间的中间部,第一薄片利用按压部和中间部覆盖凹部;以及第二薄片,其与第一薄片接合。第一薄片的接合部与壳体的上表面接合,第二薄片与第一薄片的中间部接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而言涉及按压开关,更加详细而言涉及通过可动构件的变形来使触点部接通或者断开的按压开关。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利用保护薄片来覆盖配置有开关触点部的壳体上的结构的按压开关(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按压开关具备形成为上表面开口的箱型的壳体。在由壳体的壁部包围的凹部内配置有形成为向上方凸起的圆顶状的可动构件(可动触点)。保护薄片以覆盖凹部的方式配置在壳体上。保护薄片中的与壳体的壁部的上端重叠配置的周缘部通过激光照射而熔接固定于壳体。
在操作该按压开关时,从上方向对保护薄片施加力,该力传递到可动构件,使可动构件以向下方凸起的方式发生变形(弹性反转)。由此,可动构件的下表面与形成于壳体的凹部的内底面的中央触点接触,按压开关成为接通状态。当去除施加到保护薄片的力时,可动构件变形(弹性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向上方凸起的圆顶状),按压开关成为断开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583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按压开关具有:壳体,其具有凹部和位于所述凹部的周围的上表面;可动构件,其具有受压部,所述可动构件配置在所述凹部内;触点部,其通过所述可动构件发生变形来在接通与断开之间切换;第一薄片,其具有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相向的接合部、位于所述受压部的上方的按压部以及位于所述接合部与所述按压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第一薄片利用所述按压部和所述中间部覆盖所述凹部;以及第二薄片,其与所述第一薄片接合。所述第一薄片的所述接合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接合,所述第二薄片与所述第一薄片的所述中间部接合。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压开关的剖视图。
图1B是图1A的“A1”部分的放大图。
图2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立体图。
图4A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俯视图。
图4B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主视图。
图5是操作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时的剖视图。
图6A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按压开关的立体图。
图6B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按压开关的立体图。
图7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其它变形例所涉及的按压开关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前,简单地说明现有装置中的问题点。
在现有的按压开关中存在操作时产生声音的情况。按压开关有各种用途,根据用途不同,期望减小在操作时产生的声音。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压开关进行说明。但是,下面说明的结构仅是本公开的一例,本公开不限于下面说明的结构。因而,即便是下面说明的结构以外的结构,只要在不脱离本公开所涉及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变更。
(实施方式)
(1)概要
如图1A、图1B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压开关1具有壳体2、可动构件3、触点部4、第一薄片5以及第二薄片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触点部4由可动构件3的可动触点部341和第二固定触点部821构成。关于触点部4,能够切换按压开关的接通、断开即可,不必限定于该结构。
壳体2具有凹部21。可动构件3具有受压部33,可动构件3配置在凹部21内。向接近凹部21的底面213的方向按压受压部33使可动构件3发生变形,由此触点部4在接通与断开之间切换。
第一薄片5具有接合部51、按压部52以及中间部53。第一薄片5利用按压部52和中间部53覆盖凹部21。接合部51与壳体2中的凹部21的周围接合。按压部52与受压部33相向。中间部53位于接合部51与按压部52之间。第二薄片6至少与第一薄片5中的中间部53接合。
此处,第一薄片5例如是具有挠性的合成树脂制的薄片。第一薄片5的接合部51与壳体2的上表面22接合。此外,如根据图1A以及图2也明确的那样,上表面22位于凹部21的周围。利用第一薄片5的按压部52和中间部53覆盖凹部21。在第一薄片5与凹部21的底面213之间存在收纳可动构件3的空间。因此,当从第一薄片5的按压部52的与可动构件3侧相反的一侧(从图1A的上方)按压第一薄片5的按压部52时,伴随第一薄片5的变形,隔着第一薄片5按压受压部33而使可动构件3发生变形。总而言之,在按压开关1中,配置在凹部21内的可动构件3通过被隔着第一薄片5按压而发生变形。伴随可动构件3的变形,触点部4接通/断开。按压部52位于与受压部33相向的位置即可,也可以在按压部52与受压部33之间设置其它构件(例如按压体7)。换句话说,按压部52与受压部33处于彼此相向的位置关系即可,施加到按压部52的力也可以经由其它构件(例如按压体7)传递到受压部33。
在这种按压开关1中,有时在操作时产生声音(下面称作“操作音”)。尤其在例如可动构件3为形成为圆顶状的薄板状的构件且在操作时可动构件3进行反转动作这样的结构中,有时例如由于可动构件3的反转动作、可动构件3的恢复或者可动构件3与壳体2的碰撞等而产生操作音。产生操作音的主要原因有多种,本发明人们得到了操作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第一薄片5的振动这样的见解。即,由于第一薄片5在凹部21内收纳有可动构件3的状态下覆盖凹部21,因此有时例如在可动构件3进行反转动作时产生的冲击传递到第一薄片5而使第一薄片5产生振动,产生操作音。
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中,能够利用第二薄片6来抑制第一薄片5的振动。通过抑制第一薄片5的振动,能够将按压开关1的操作音抑制得小。在第一薄片5中,在接合部51与按压部52之间的中间部53接合有第二薄片6。中间部53是主要的振动区域,在中间部53接合有第二薄片6,因此振动区域的质量与第二薄片6相应地增加,第一薄片5的固有振动频率发生变化,第一薄片5的振动得到抑制。像这样,第二薄片6作为抑制第一薄片5的振动的减振构件发挥作用。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起因于第一薄片5的振动的操作音得到抑制。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中,能够将操作时所产生的声音(操作音)抑制得小。
(2)详细内容
下面说明的按压开关1例如被用于便携信息终端以及家电设备等各种设备的操作部。按压开关1例如在被安装于印刷电路板的状态下内置在设备的外壳内。在该情况下,在外壳中的与按压开关1对应的位置例如配置操作按钮。由此,当用户按压操作按钮时,通过操作按钮间接地操作按压开关1。
下面,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壳体2中的形成凹部21的面作为壳体2的上表面,将凹部21的深度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并且,将后述的第一端子812和第二端子822从壳体2突出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与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这两方向正交的方向(与图1A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来进行说明。换句话说,如在图1A等中用“上”、“下”、“左”、“右”、“前”、“后”的箭头表示的那样规定上、下、左、右、前、后的各方向。但是,这些方向并不旨在规定按压开关1的使用方向。另外,附图中的表示各方向的箭头仅是为了说明而进行的表记,不代表实际方向。
(2.1)结构
如图1A~图4B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压开关1除具有壳体2、可动构件3、触点部4、第一薄片5以及第二薄片6外,还具有按压体7、第一金属构件81以及第二金属构件82。另外,下面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对未操作按压开关1时、即按压开关1未被按压的状态进行说明。此外,图1A是图4A的X1-X1线剖视图。
壳体2为合成树脂制,具有电绝缘性。壳体2是在上下方向上扁平的长方体状。在作为壳体2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个面的壳体2的上表面22形成有凹部21。凹部21包括呈圆形状开口的第一区域211和从第一区域211的外周缘向外侧突出的四个第二区域212。第一区域211的中心与上表面22的中心一致。四个第二区域212以从第一区域211的外周缘朝向上表面22的四角突出的方式在第一区域211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四个第二区域212分别呈矩形状开口。第一区域211和四个第二区域212连续。由此,在壳体2的上表面22形成从圆形状的凹陷(第一区域211)向四角伸出的形状的凹部21。此外,壳体2是俯视时四角被实施了倒角处理的形状。但是,倒角对于按压开关1而言不是必需的,能够适当地省略。
第一金属构件81和第二金属构件82均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构成,且被壳体2保持。第一金属构件81和第二金属构件82例如通过嵌入成型而与壳体2成为一体。第一金属构件81具有第一固定触点部811和一对第一端子812。第一固定触点部811位于第一金属构件8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一对第一端子812位于第一金属构件81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第二金属构件82具有第二固定触点部821和一对第二端子822。第二固定触点部821位于第二金属构件82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一对第二端子822位于第二金属构件82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第一金属构件81和第二金属构件82在前后方向上排列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金属构件81配置在第二金属构件82的前方。
第一固定触点部811和第二固定触点部821从凹部21的底面213露出。第一固定触点部811在第一区域211的外周部露出,第二固定触点部821在第一区域211的中央部露出。第一固定触点部811在四个第二区域212中的前侧的两个第二区域212也露出。第二固定触点部821中的圆形状的区域从凹部21的底面213向上方突出,除该区域外的第二固定触点部821及第一固定触点部811与底面213齐平地形成。
一对第一端子812和一对第二端子822从壳体2的左右方向上的两面突出。具体而言,一方的第一端子812和一方的第二端子822从壳体2的左侧面向左方突出。另外,另一方的第一端子812和另一方的第二端子822从壳体2的右侧面向右方突出。一对第一端子812和一对第二端子822的下表面与壳体2的下表面齐平地形成。该一对第一端子812和一对第二端子822例如通过焊接来与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构件机械接合和电连接。
第一固定触点部811和一对第一端子812经由第一金属构件81中的被埋入到壳体2中的部分来彼此电连接。同样,第二固定触点部821和一对第二端子822经由第二金属构件82中的被埋入到壳体2中的部分来彼此电连接。第一金属构件81和第二金属构件82彼此电绝缘。
可动构件3配置在壳体2的凹部21内。可动构件3由具有弹性的板材、例如不锈钢(SUS)等金属板构成。可动构件3的形状与凹部21对应且形成为比凹部21小一圈,以收容在凹部21内。也就是说,可动构件3具有与凹部21的第一区域211对应的主体部31以及与凹部21的四个第二区域212对应的四个脚部32。主体部31形成为圆形状。四个脚部32以从主体部31的外周缘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在主体部31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四个脚部32均形成为矩形状。主体部31与四个脚部32连续。可动构件3以主体部31收容在第一区域211内且四个脚部32收容在凹部21的四个第二区域212内的方式收纳在凹部21内。
主体部31形成为以中央部向上方凸起的方式弯曲的圆顶状。四个脚部32从主体部31的外周缘向斜下方向突出。因此,在可动构件3收纳在凹部21内的状态下,可动构件3仅通过四个脚部32的前端部来与底面213接触,除四个脚部32的前端部以外的部分与底面213分离(参照图1A)。而且,主体部31的中央部构成可动构件3的受压部33。也就是说,可动构件3的主体部31中的中央部作为受压部33发挥作用,该受压部33接受在按压开关1的操作时从按压开关1的外部施加到按压开关1的力(下面称作“操作力”)。
在可动构件3的下表面,例如通过镀金(Au)或者镀银(Ag)等在可动构件3的下表面的整个面形成有具有导电性的导电层34。导电层34中的与主体部31的中央部(受压部33)对应的部分构成可动触点部341。可动构件3至少通过四个脚部32来与凹部21的底面213接触。因此,导电层34至少在一个脚部32来与在底面213露出的第一固定触点部811电连接。另外,当对受压部33作用操作力时,可动构件3发生变形而成为主体部31向下凸起的圆顶状,在“(2.2)动作”一栏中详细地进行说明。此时,形成于受压部33的下表面的可动触点部341与第二固定触点部821接触,导电层34与第二固定触点部821电连接。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触点部341和第二固定触点部821构成触点部4。向接近凹部21的底面213的方向按压受压部33使可动构件3发生变形,由此该触点部4在接通与断开之间切换。具体而言,在未对受压部33作用操作力的状态下,可动触点部341与第二固定触点部821是分离的,因此触点部4断开。此时,第一金属构件81与第二金属构件82电绝缘,因此一对第一端子812与一对第二端子822之间为非导通。另一方面,当对受压部33作用操作力而使可动触点部341与第二固定触点部821接触时,触点部4接通。此时,第一金属构件81与第二金属构件82通过导电层34电连接,因此一对第一端子812与一对第二端子822之间导通。
此处,可动触点部341的可动距离为按压开关1的行程长度。即,未对受压部33作用操作力的状态下的、从可动触点部341到第二固定触点部821的距离越长,按压开关1的行程长度越长。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脚部32从主体部31突出,因此与没有四个脚部32的结构相比,具有四个脚部32的结构的从可动触点部341到第二固定触点部821的距离长,从而行程长度长。
第一薄片5是具有挠性的合成树脂制的薄片。此处,第一薄片5由具有耐热性和电绝缘性的树脂薄膜构成。第一薄片5以覆盖凹部21的整体的方式配置在壳体2的上表面22侧。第一薄片5通过与壳体2的上表面22接合来封堵凹部21的开口面,从而使凹部21内成为密闭状态。由此,第一薄片5作为保护薄片发挥作用,该保护薄片例如防止水以及助焊剂等浸入凹部21内,保护收纳在凹部21内的触点部4和可动构件3免受水以及助焊剂等的影响。第一薄片5的外周形状是与壳体2的上表面22的外周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且比上表面22大一圈。也就是说,第一薄片5是矩形状。
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第一薄片5具有接合部51、按压部52和中间部53。第一薄片5通过接合部51来与壳体2的上表面22接合。第一薄片5利用按压部52和中间部53覆盖凹部21。
接合部51与壳体2的上表面22中的凹部21的周围接合。此处,在第一薄片5中的成为外周部的框状的部分的与壳体2的上表面22平行的平坦部设置有接合部51。接合部51由在比第一薄片5的外周缘稍靠内侧的位置沿第一薄片5的外周缘设定的规定宽度的线状的区域构成。在图2、图3以及图4A中,阴影区域表示接合部51。接合部51通过熔接来与壳体2中的凹部21的周围接合。因此,不同于接合部51与壳体2通过粘接材料接合的结构,在第一薄片5的下表面不附着粘接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部51通过激光熔接来与上表面22中的凹部21的周围接合。接合部51遍及凹部21的周围的整周地与壳体2接合。
按压部52与可动构件3的受压部33相向。此处,第一薄片5中的成为中央部的圆形状的部分构成按压部52。按压部52是与壳体2的上表面22平行的平坦部。
中间部53处于接合部51与按压部52之间。此处,第一薄片5中的接合部51与按压部52之间的环状的部分构成中间部53。也就是说,第一薄片5中的被接合部51包围的部分中的除按压部52以外的部分全部为中间部53。中间部53中的与凹部21的第一区域211的开口形状大致相同的圆形状的区域以从设置有接合部51的平坦部向上方凸起的方式隆起。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部53的至少一部分与可动构件3分离。中间部53以越向内周侧(按压部52侧)则越远离凹部21的底面213的方式相对于壳体2的上表面22倾斜。并且,中间部53相对于上表面22的倾斜角度以与中间部53的内周缘为同心圆状的分界线531为边界在内周侧(按压部52侧)变大。
第二薄片6是具有挠性的合成树脂制的薄片。此处,第二薄片6由具有耐热性和电绝缘性的树脂薄膜构成。第二薄片6与第一薄片5接合。第二薄片6至少与第一薄片5中的中间部53接合。此处,第二薄片6与第一薄片5中的同凹部21相反的一侧的面、即第一薄片5的上表面接合。第二薄片6形成为在与按压部52对应的位置具有开口部61的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薄片6形成为内径比由中间部53的分界线531规定的圆的直径大且外径比凹部21的第一区域211的开口形状的外径小的圆环状。换句话说,第二薄片6形成为包围第一薄片5的按压部52的形状。另外,第二薄片6至少与中间部53中的同凹部21对应的位置接合。具体而言,第二薄片6与中间部53中的处于凹部21的第一区域211的开口形状内的位置接合。
第二薄片6通过粘接材料62来与第一薄片5接合(参照图1B)。具体而言,通过涂布等在第二薄片6的下表面附着粘接材料62,将第二薄片6通过该粘接材料62粘贴到第一薄片5的上表面。粘接材料62附着于第二薄片6的下表面的整个面,填充第一薄片5与第二薄片6之间的间隙。当在按压开关1的操作时第一薄片5发生变形时,第二薄片6随着第一薄片5的变形而发生变形。
第二薄片6作为抑制第一薄片5的振动的减振薄片发挥作用,在“(2.2)动作”一栏详细地进行说明。因此,优选第二薄片6由损耗系数(tanδ)大、减振特性优异的材料构成。并且,将第二薄片6与第一薄片5接合的粘接材料62也作为抑制第一薄片5的振动的减振构件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当第一薄片5振动时,粘接材料62由于粘接材料62的弹性而伸缩,因此第一薄片5的振动能量被粘接材料62吸收,由此抑制第一薄片5的振动。
按压体7配置在第一薄片5的按压部52与可动构件3的受压部33之间。按压体7是合成树脂制,具有电绝缘性。按压体7是在上下方向上扁平的圆盘状。按压体7以按压体7的下表面与受压部33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配置于可动构件3的上方。按压体7的上表面例如通过激光熔接来与按压部52的下表面接合。由于在第一薄片5的上表面接合有第二薄片6,因此按压体7与第二薄片6接合于第一薄片5中的彼此相反侧的面。
按压体7将施加到第一薄片5的按压部52的操作力传递到可动构件3的受压部33。也就是说,当从上方对按压部52作用操作力时,该操作力经由按压体7传递到受压部33,从上方作用于受压部33。由此,通过按压按压部52来经由按压体7间接地操作受压部33。
(2.2)动作
接下来,对上述的结构的按压开关1的动作进行说明。
按压开关1是仅在操作时触点部4接通的常开型的开关。在按压开关1的操作时,对第一薄片5的按压部52进行按压操作,由此经由按压部52对按压体7作用向下的操作力。此处所说的“按压操作”是向接近凹部21的底面213的方向(下方)按压按压部52的操作。
当经由按压体7从上方对受压部33作用操作力时,受压部33被向接近凹部21的底面213的方向(下方)按压,可动构件3逐渐发生变形。而且,当作用于受压部33的操作力的大小超过规定值时,如图5所示,可动构件3由于纵曲(buckling)而发生较大变形。此时,作用于受压部33的主体部31的弹力急剧变化,因此通过可动构件3的所谓的反转动作,主体部31迅速变形为以中央部(受压部33)向下方凸起的方式弯曲的圆顶状。因而,伴随可动构件3的变形,给对按压开关1进行按压操作的用户(操作者)带来啪嗒感(点击感)。而且,当主体部31成为向下凸起的圆顶状时,如图5所示,形成于受压部33的下表面的可动触点部341与第二固定触点部821接触,触点部4接通。在该状态下,一对第一端子812与一对第二端子822之间导通。
另一方面,当在主体部31变形为向下方凸起的圆顶状的状态下去除作用于受压部33的操作力时,可动构件3由于可动构件3的恢复力而恢复(变形)为以中央部(受压部33)向上方凸起的方式弯曲的圆顶状。此时,作用于受压部33的主体部31的弹力急剧地变化,因此主体部31迅速恢复(变形)到原来的形状(中央部向上方凸起的圆顶状)。因而,在按压操作解除时,伴随可动构件3的变形给对按压开关1进行按压操作的用户(操作者)带来啪嗒感(点击感)。而且,当主体部31成为向上凸起的圆顶状时,如图1A所示,形成于受压部33的下表面的可动触点部341与第二固定触点部821分离,触点部4断开。在该状态下,一对第一端子812与一对第二端子822之间变为非导通。
另外,有时在按压开关1的操作时例如由于可动构件3的反转动作、可动构件3的恢复或者可动构件3与壳体2之间的碰撞等而产生操作音。操作音的主要原因有多种,本发明人们得到了操作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第一薄片5的振动这样的见解。例如有时在可动构件3的反转动作时产生的冲击传递到第一薄片5,第一薄片5振动,由此产生操作音。
按压开关1具备作为抑制第一薄片5的振动的减振薄片发挥作用的第二薄片6。第二薄片6与第一薄片5中的成为主要的振动区域的中间部53接合,因此高效地抑制第一薄片5的振动。即,即使是在第一薄片5中,与壳体2接合的接合部51以及与按压体7接合的按压部52也不怎么振动。与此相对,由于处于接合部51及按压部52之间的中间部53与壳体2及按压体7均不接合,因此与接合部51及按压部52相比容易振动。通过对这样的中间部53接合第二薄片6,例如振动区域的质量与第二薄片6相应地增加,第一薄片5的固有振动频率发生变化,从而第一薄片5的振动得到抑制。但是,第一薄片5的固有振动频率的变化仅是第一薄片5的振动得到抑制的原因之一。第二薄片6不限于使第一薄片5的固有振动频率变化来抑制第一薄片5的振动的结构。
(3)优点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压开关1具备至少与第一薄片5中的中间部53接合的第二薄片6。通过由第二薄片6抑制第一薄片5的振动,能够将起因于第一薄片5的振动的操作音抑制得小。因而,按压开关1具有能够将操作时产生的声音(操作音)抑制得小这样的优点。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优选第二薄片6至少同中间部53中的与凹部21对应的位置接合。根据该结构,在中间部53中,尤其在由于与壳体2分离而容易成为振动区域的位置接合有第二薄片6,因此利用第二薄片6对由第一薄片5的振动引起的操作音的抑制效果变得显著。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优选第二薄片6形成为在与按压部52对应的位置具有开口部61的环状。根据该结构,由于避开成为按压操作的对象的按压部52地设置第二薄片6,因此能够避免在按压部52的按压操作时因操作力被第二薄片6吸收或者扩散而引起的操作触感(啪嗒感)的钝化。也就是说,按压开关1能够在利用第二薄片6将操作音抑制得小的同时实现与没有第二薄片6的情况相同的操作触感。但是,第二薄片6为环状不是按压开关1所必需的结构,例如第二薄片6也可以不具有开口部61。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优选按压开关1还具备配置在按压部52与受压部33之间的按压体7。根据该结构,由于从按压部52经由按压体7对受压部33作用操作力,因此与没有按压体7的情况相比,操作力容易集中于受压部33,容易对按压开关1进行按压操作。当存在按压体7时,则按压部52的周围的中间部53与可动构件3分离,第一薄片5的振动区域被扩大,因此利用第二薄片6对由第一薄片5的振动引起的操作音的抑制效果变得显著。并且,如果第二薄片6是在与按压部52对应的位置具有开口部61的环状,则虽然设置有第二薄片6但按压体7与第二薄片6不重叠,因此能够将按压开关1的总高(上下方向的尺寸)抑制得比较小。但是,按压体7不是按压开关1所必需的结构,也可以省略按压体7。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优选第二薄片6通过粘接材料62来与第一薄片5接合。根据该结构,将第二薄片6与第一薄片5接合的粘接材料62也作为抑制第一薄片5的振动的减振构件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当第一薄片5振动时粘接材料62因粘接材料62的弹性而伸缩,因此第一薄片5的振动能量被粘接材料62吸收,从而第一薄片5的振动得到抑制。并且,能够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将第二薄片6与第一薄片5接合。但是,粘接材料62不是按压开关1所必需的结构,也可以将第二薄片6例如通过粘接剂或者熔接(激光熔接)等来与第一薄片5接合。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优选第二薄片6同第一薄片5中的与凹部21相反一侧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表面)接合。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将第一薄片5与壳体2接合后将第二薄片6与第一薄片5接合,能够将包括制造工序在内的相对于没有第二薄片6的按压开关1的变更限制在最小限度。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优选接合部51通过熔接来与壳体2中的位于凹部21的周围的上表面22接合。根据该结构,与利用粘接材料将第一薄片5与壳体2接合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确保第一薄片5与壳体2之间的接合强度的同时减小壳体2中的位于凹部21的周围的上表面22的粘接部分,从而能够实现按压开关1的小型化。当接合部51通过熔接来与壳体2接合时,不在第一薄片5的下表面附着粘接材料,无法期待利用粘接材料对第一薄片5的振动的抑制,因此利用第二薄片6对由第一薄片5的振动引起的操作音的抑制效果变得显著。但是,接合部51通过熔接来与壳体2接合不是按压开关1所必需的结构,接合部51例如也可以通过粘接材料等来与壳体2接合。
并且,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优选接合部51是沿着第一薄片5的外周缘的区域。根据该结构,第一薄片5的振动区域扩大,第一薄片5振动时的振动频率降低,其结果,操作时产生的声音(操作音)的频谱扩散,带来对操作音的抑制。
(4)变形例
图6A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按压开关1A。在第一变形例中,对于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对应的结构,标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标记的末尾附加“A”的标记,适当地省略说明,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在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按压开关1A中,凹部21A呈矩形状开口,可动构件3A的主体部31A形成为矩形状。而且,第二薄片6A与凹部21A的开口形状匹配地形成为矩形框状。即使在这样的结构的按压开关1A中,第二薄片6A也抑制第一薄片5A的振动,由此能够将由第一薄片5A的振动引起的操作音抑制得小。
图6B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按压开关1B。在第二变形例中,对于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对应的结构,标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标记的末尾附加“B”的标记,适当地省略说明,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在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按压开关1B中,凹部21B呈长圆状开口,可动构件3B的主体部31B形成为长圆状。而且,第二薄片6B与凹部21B的开口形状匹配地形成为长圆形的框状。即使在这样的结构的按压开关1B中,第二薄片6B也抑制第一薄片5B的振动,由此能够将由第一薄片5B的振动引起的操作音抑制得小。
下面,对第一变形例和第二变形例以外的其它变形例进行说明。
能够适当地设定按压开关1的行程长度、即通过按压操作使按压开关1接通时的第一薄片5的操作区域的移动量。例如,按压开关1可以是行程长度比较短的短行程型、行程长度比较长的长行程型或者属于短行程型与长行程型的中间的中行程型。尤其是行程长度越长,第一薄片5的振动量也越大,通过利用上述那样的按压开关1的结构抑制第一薄片5的振动所带来的操作音的抑制效果变得显著。另外,按压开关1的触点部4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触点部4也可以是具有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的两级动作型。对于两级动作型的按压开关1,当对按压部52进行按压时,首先第一触点接通,当从第一触点接通的状态进一步对按压部52进行按压时第二触点接通。在两级动作型的按压开关1中,例如组合以不同的操作力纵曲的两个金属板,来构成可动构件3。
另外,按压开关1不限于用于设备的操作部来被人操作的结构,例如也可以用于设备的探测部等。在按压开关1用于设备的探测部的情况下,按压开关1例如作为限位开关被用于致动器等机械部件的位置检测。
另外,可动构件3不限于一张板,也可以由重叠的多张金属板构成。在该情况下,根据所重叠的金属板的张数不同,可动构件3纵曲所需的操作力的大小发生变化,按压开关1的操作触感发生变化。
另外,也可以设置多张第二薄片6。可以将多个第二薄片6例如分别形成为环状,且配置成以第一薄片5中的按压部52为中心的同心圆状。或者,也可以将多个第二薄片6以包围按压部52的方式在第一薄片5中的按压部52的周围配置有多个。在该情况下,优选将多个第二薄片6配置为以按压部52为中心呈点对称。但是,第二薄片6的配置也可以不对称,例如也可以在第一薄片5中的按压部52的周围非对称地配置一个或者多个第二薄片6。
另外,不限于将按压体7配置在按压部52与受压部33之间,例如也可以将按压体7配置在按压部52的上方。在该情况下,按压体7的下表面与第一薄片5的上表面接合,按压体7与第二薄片6接合于第一薄片5中的同一面(此处为上表面)。在该结构中,作用于按压体7的操作力经由按压部52传递到受压部33。
另外,第一薄片5利用按压部52及中间部53覆盖凹部21即可,覆盖凹部21的整体不是按压开关1所必需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在第一薄片5中的与第二薄片6接合的部位形成有孔。
另外,第二薄片6也可以与第一薄片5中的凹部21侧的面接合。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薄片6与第一薄片5的上表面接合,但是第二薄片6也可以与第一薄片5的下表面接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按压体7配置在按压部52与受压部33之间,则按压体7与第二薄片6接合于第一薄片5中的同一面(此处为下表面)。根据该结构,第二薄片6不在按压开关1的表面露出,因此能够在外观上与没有第二薄片6的按压开关1统一。
另外,中间部53可以不与可动构件3分离,例如中间部53的一部分也可以与可动构件3接触。
(总结)
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具有壳体2、可动构件3、触点部4、第一薄片5、第二薄片6。而且,壳体2具有凹部21和位于凹部21的周围的上表面22。可动构件3具有受压部33。可动构件3配置在凹部21内。通过使可动构件3发生变形,触点部4在接通与断开之间切换。第一薄片5具有与壳体2的上表面22相向的接合部51、位于受压部33的上方的按压部52以及位于接合部51与按压部52之间的中间部53。而且第一薄片5利用按压部52和中间部53覆盖凹部21。第二薄片6与第一薄片5接合。第一薄片5的接合部51与壳体2的上表面22接合。第二薄片6与第一薄片5的中间部53接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中,可动构件3的一部分(可动触点部341)构成触点部4的一部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中,第二薄片6位于凹部21的上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中,第二薄片6形成有开口部61。第一薄片5的按压部52与第二薄片6的开口部61相向。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也可以具有配置在第一薄片5的按压部52与可动构件3的受压部33之间的按压体7。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薄片6与第一薄片5的上表面接合,但如图7所示,第二薄片6也可以与第一薄片5的下表面接合。
此外,第二薄片6也可以通过粘接材料来与第一薄片5接合。
此外,接合部51也可以通过熔接与壳体2的上表面22接合。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按压开关;2:壳体;21:凹部;211:第一区域;213:底面;22:上表面;3:可动构件;31:主体部;33:受压部;34:导电层;4:触点部;5、5A、5B:第一薄片;51:接合部;52:按压部;53:中间部;6、6A、6B:第二薄片;61:开口部;62:粘接材料;7:按压体。
Claims (7)
1.一种按压开关,具备:
壳体,其具有凹部和位于所述凹部的周围的上表面;
可动构件,其具有受压部,所述可动构件配置在所述凹部内;
触点部,其通过所述可动构件发生变形来在接通与断开之间切换;
第一薄片,其具有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相向的接合部、位于所述受压部的上方的按压部以及位于所述接合部与所述按压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第一薄片利用所述按压部和所述中间部覆盖所述凹部;以及
第二薄片,其与所述第一薄片接合,
其中,所述第一薄片的所述接合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接合,
所述第二薄片与所述第一薄片的所述中间部接合,
所述按压开关还具备配置在所述第一薄片的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可动构件的所述受压部之间的按压体,
所述第二薄片不与所述第一薄片的所述接合部接合,并且所述第二薄片不与同所述按压体接合的所述按压部接合,
所述第二薄片通过粘接材料来与所述第一薄片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构件的一部分构成所述触点部的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薄片位于所述凹部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薄片形成有开口部,
所述第一薄片的所述按压部与所述第二薄片的所述开口部相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薄片与所述第一薄片的上表面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薄片与所述第一薄片的下表面接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通过熔接来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接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46294 | 2016-03-09 | ||
JP2016046294A JP2019075192A (ja) | 2016-03-09 | 2016-03-09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PCT/JP2017/008068 WO2017154694A1 (ja) | 2016-03-09 | 2017-03-01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780714A CN108780714A (zh) | 2018-11-09 |
CN108780714B true CN108780714B (zh) | 2020-09-01 |
Family
ID=59789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14685.7A Active CN108780714B (zh) | 2016-03-09 | 2017-03-01 | 按压开关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0515769B2 (zh) |
JP (1) | JP2019075192A (zh) |
CN (1) | CN108780714B (zh) |
WO (1) | WO201715469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D878311S1 (en) * | 2016-11-07 | 2020-03-17 |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 Switch spring |
TWI713071B (zh) * | 2019-03-14 | 2020-12-11 | 進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開關座體改良結構 |
TWI713072B (zh) * | 2019-03-14 | 2020-12-11 | 進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開關座體組合結構 |
JP7313946B2 (ja) * | 2019-07-19 | 2023-07-25 | ニデックコンポーネンツ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とその製造方法 |
CN114514592B (zh) * | 2019-10-10 | 2024-10-18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输入设备 |
TWI749840B (zh) * | 2020-10-30 | 2021-12-11 |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橡膠圓頂以及應用此橡膠圓頂的按鍵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73008B1 (en) * | 1999-03-12 | 2002-04-16 | Seiko Precision, Inc. | Light illuminating type switch |
JP2004031113A (ja) * | 2002-06-26 | 2004-01-29 | Yazaki Corp | ドームスイッチ |
JP2005019112A (ja) | 2003-06-25 | 2005-01-20 | Alps Electric Co Ltd | 押釦スイッチ |
US8548395B2 (en) * | 2006-07-26 | 2013-10-01 | Surefire, Llc | Push-to-talk switch |
JP2005251494A (ja) * | 2004-03-03 | 2005-09-1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ドーム型スイッチ |
JP5906377B2 (ja) * | 2011-09-08 | 2016-04-20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
2016
- 2016-03-09 JP JP2016046294A patent/JP2019075192A/ja active Pending
-
2017
- 2017-03-01 CN CN201780014685.7A patent/CN108780714B/zh active Active
- 2017-03-01 US US16/071,723 patent/US10515769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3-01 WO PCT/JP2017/008068 patent/WO201715469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
- 2019-11-15 US US16/685,955 patent/US10734172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7154694A1 (ja) | 2017-09-14 |
JP2019075192A (ja) | 2019-05-16 |
US10734172B2 (en) | 2020-08-04 |
CN108780714A (zh) | 2018-11-09 |
US20200083002A1 (en) | 2020-03-12 |
US20190027324A1 (en) | 2019-01-24 |
US10515769B2 (en) | 2019-12-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780714B (zh) | 按压开关 | |
JP6960608B2 (ja)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
CN215451206U (zh) | 可动构件以及输入装置 | |
US11355294B2 (en) | Push switch | |
JP6990832B2 (ja)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
WO2018159050A1 (ja)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
JP7122502B2 (ja)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
CN113016049B (zh) | 按钮开关 | |
JP3177835U (ja) | 接点ばね付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スイッチ装置 | |
JPWO2018159049A1 (ja)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
JP7519624B2 (ja)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
WO2022260011A1 (ja) | 押圧操作体およびスイッチ装置 | |
WO2019044723A1 (ja)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
WO2020208941A1 (ja)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
JP7178629B2 (ja)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
JP7308404B2 (ja)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
WO2024157998A1 (ja)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
WO2020090325A1 (ja) | 入力装置 | |
JP5228901B2 (ja) |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 |
JP3177154U (ja)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
JPWO2019244400A1 (ja)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