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55317B - 一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55317B
CN108755317B CN201810787634.4A CN201810787634A CN108755317B CN 108755317 B CN108755317 B CN 108755317B CN 201810787634 A CN201810787634 A CN 201810787634A CN 108755317 B CN108755317 B CN 1087553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idge
ramp
ramp bridge
entrance
r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8763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55317A (zh
Inventor
曹建新
宁平华
熊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78763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55317B/zh
Publication of CN1087553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553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553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553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4Road crossings on different levels;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roads on different lev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包括横向道路、隆起的第一匝道桥和隆起的第二匝道桥,横向道路包括上车行道和下车行道。第一匝道桥和第二匝道桥均为单向车道,第一匝道桥在下车行道的部分车道上形成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第二匝道桥在上车行道的部分车道上形成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两条匝道桥的平面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当横向道路上存在立交结构设置在两个交叉口之间,在进出口的布置上进行优化,可以避免十字路口交通冲突和地面交通在进出口处的压力。这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降低匝道桥对大面积净空的要求,拉开了匝道桥结构与周围建筑的距离避免噪音和震动的影响。此发明用于道路改造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改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
背景技术
当前,城市道路建设的用地比较紧张,特别是在市中心区道路建设用地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在现有城市已有设施基础上进行的改造项目更加面临着重重困难,甚至有的改造项目是在规划路网之外的新增项目,而城市中却难以提供大范围的净空或者地面需求。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交通的运行愈加繁重,当一些道路的交通量达到一定的规模时,需要将部分车流从现有道路中抽离出来,提高交通运行的效率,也可以缓解现有道路的拥堵程度。常规的处理方式是新增桥梁,包括实现各转向功能的匝道,同时桥下布置地面道路,保持现状道路的功能。
通过桥梁对交通进行合理的分流,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交通压力,也可以避免单一事故造成的巨大拥堵。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同一桥梁实现交通往返,或者往返两条道路分开但位于同一高度平面上,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比较宽。较宽的横断面增加了征拆的难度,同时桥梁与两侧的建筑物距离更加贴近,影响较大。特别当桥下净空不高时,较宽的桥梁对于桥下的交通和行人会造成压抑的感觉,这种压抑包括空间、光线等。而抬高桥梁无疑会增加工程造价,桥梁的规模也会变大加重对周边的影响。对于桥梁沿已有道路的改造,往返交通均位于同一高度的平面内,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交通改造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面占地少、征拆方便的竖直分层立交结构。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包括横向道路、隆起的第一匝道桥和隆起的第二匝道桥,第一匝道桥和第二匝道桥均位于横向道路上,横向道路包括上车行道和下车行道,第一匝道桥和第二匝道桥均为单向车道,第一匝道桥在下车行道上形成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第二匝道桥在上车行道上形成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只占用下车行道的部分车道,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只占用上车行道的部分车道,第一匝道桥和第二匝道桥的平面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横向道路上分别设有第一纵道和第二纵道,第一纵道和第二纵道分别与横向道路相交形成第一交叉口和第二交叉口,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均位于第一交叉口和第二交叉口之间。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一入口相比第二出口更靠近第一交叉口,第二入口相比第一出口更靠近第二交叉口。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一匝道桥在第一入口到第一出口之间部分为第一桥身,第二匝道桥在第二入口到第二出口之间部分为第二桥身,第一桥身至少有一部分位于第二桥身的上方。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一桥身和第二桥身的延伸方向均与横向道路相同。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该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包括若干旁通匝道,各旁通匝道由横向道路连接第一匝道桥或第二匝道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一匝道桥和第二匝道桥两侧均设有隔音墙。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一匝道桥的桥底设有照明灯具。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一匝道桥和第二匝道桥的两侧设有防撞墙,防撞墙上设有照明灯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这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主要是将位于同一平面上包括往返车道的匝道桥拆分为竖直方向上的两条单向匝道桥,在实现大程度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同时,降低匝道桥对大面积净空或者地层的要求,拉开了匝道桥结构与周围建筑的距离避免噪音和震动的影响,降低了施工难度并提高了城市道路施工改造的可行性;还可以大面积降低上层桥梁的投影面积,保证了底层路面的采光,减少路人车辆的心理压迫;特别地位于两个十字交叉口之间的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在进出口的布置上进行优化,避免十字路口交通冲突缓解地面交通在进出口处的压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本发明为一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包括横向道路1、隆起的第一匝道桥2和隆起的第二匝道桥3。为方便描述并不代表其实际方向,横向道路1由图2所示分为上车行道11和下车行道12。上车行道11和下车行道12均不代表行车方向,只是为了方便描述,代称其同一道路上同一方向的一系列车道。第一匝道桥2和第二匝道桥3分别为隆起的立交桥结构,都位于横向道路1上,并且都是单向车道。第一匝道桥2对下车行道12进行分流,并在下车行道12上形成第一入口21和第一出口22。第二匝道桥3对上车行道11进行分流,并在上车行道11上形成第二入口31和第二出口32。第一入口21和第一出口22都只占用下车行道12的部分车道,第二入口31和第二出口32都只占用上车行道11的部分车道,其余未占用的车道继续发挥原有的作用。第一匝道桥2和第二匝道桥3的平面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可以是第一匝道桥2部分桥身位于第二匝道桥3的竖直上方,也可以是第二匝道桥3的部分桥身位于第一匝道桥2的竖直上方。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匝道桥2在第一入口21到第一出口22之间部分为第一桥身,第二匝道桥3在第二入口31到第二出口32之间部分为第二桥身,第一桥身部分位于第二桥身的竖直上方,由此连同横向道路1一起形成三层立交结构。横向道路1位于最底层,第二匝道桥3位于中间层,第一匝道桥2位于最顶层上。第一匝道桥2上方、第一匝道桥2和第二匝道桥3之间、第二匝道桥3和其下方横向道路1之间都满足行车的净空要求。车辆从立交结构外的下车行道12上未被第一入口21和第一出口22覆盖的车道进出立交结构范围内的下车行道12。车辆从立交结构外的上车行道11上未被第二入口31和第二出口32覆盖的车道进出立交结构范围内的上车行道11。
在本实施例中,横向道路1上分别设有第一纵道4和第二纵道5,第一纵道4和第二纵道5都是双向车道。第一纵道4位于图2所示的左侧,第二纵道5位于图2所示的右侧,左右侧的定义只是方便表达描述并不代表具体方向。第一纵道4和第二纵道5分别与横向道路1相交形成第一交叉口和第二交叉口,第一交叉口和第二交叉口之间的距离较大。横向道路1位于第一交叉口和第二交叉口之间的路段具有比较大的交通压力,横向道路1无法再向外拓展,并且普通匝道桥建设上受已有建筑设施的影响大。在本实施例中,横向道路1的上车行道11和下车行道12均包括两条车道,排列顺序由上到下。第一纵道4和第二纵道5均包括四条车道,排列顺序由左到右。
横向道路1在位于第一交叉口和第二交叉口之间的路段上设置第一匝道桥2和第二匝道桥3,第一匝道桥2和第二匝道桥3都是隆起的立交桥结构。第一匝道桥2用于缓解下车行道12的交通压力,第二匝道桥3用于缓解上车行道11的交通压力。第一入口21、第一出口22、第二入口31和第二出口32均位于第一交叉口和第二交叉口之间,第一入口21和第一出口22均位于下车行道12的第二条车道上,第二入口31和第二出口32均位于上车行道11的第一条车道上。
第一桥身和第二桥身的延伸方向与横向道路1相同,第一桥身和第二桥身都有部分桥身的平面投影位于横向道路1的中间。第一匝道桥2和第二匝道桥3的坡度基本相同,但是第一匝道桥2在与第二匝道桥3在平面投影相交处的部分的高度高于第二匝道桥3,并且高出部分足够提供第二匝道桥3的行车净空。第一匝道桥2的平面投影上看,第一入口21由下车行道12拐向横向道路1中间形成第一桥身,再由横向道路1中间拐回下车行道12上。第二匝道桥3的平面投影上看,第二入口31由上车行道11拐向横向道路1中间形成第一桥身,再由横向道路1中间拐回上车行道11上。
横向道路1在第一交叉口和第二交叉口之间的路段,下车行道12的车辆由图2所示左侧驶向右侧。下车行道12中的车辆进入下车行道12的第二条车道由第一入口21进入第一匝道桥2中,顺延第一匝道桥2驶向第一出口22。下车行道12中的车辆进入下车行道12的第一条车道驶入位于立交结构下方的横向道路1路段,在当驶过第一入口21后可以选择进入下车行道12的第二条车道,在靠近第一出口22出驶向下车行道12的第一条车道驶出立交结构路段。第一交叉口和第二交叉口之间的横向道路1路段,上车行道11的车辆由图2所示右侧驶向左侧。上车行道11中的车辆进入上车行道11的第一条车道由第二入口31进入第二匝道桥3中,顺延第二匝道桥3驶向第二出口32。上车行道11中的车辆进入上车行道11的第二条车道驶入位于立交结构下方的横向道路1路段,在当驶过第二入口31后可以选择进入上车行道11的第一条车道,在靠近第二出口32出驶向上车行道11的第二条车道驶出立交结构路段。
在该立交结构中,第一出口22或第二出口32是分别驶向第二交叉口和第一交叉口,应适当增大第一出口22与第二交叉口的距离和第二出口32与第一交叉口的距离。因为很多时候交叉口处设有灯控或者匝道,车速较为缓慢或者需要排队等候。而车辆在驶出第一出口22或第二出口32的时候通常会是下坡状态,容易使车辆车速会较快。如果第一出口22或第二出口32与第二交叉口和第一交叉口距离较近的话容易产生交通冲突发生意外,或者车辆排队排到第一匝道桥2或第二匝道桥3在第一出口22或第二出口32处的斜坡上,这样会有较大的交通隐患。而为了尽快更好地缓解横向道路1上的交通压力,第一入口21和第二入口31会在满足交通规范的同时尽可能分别靠近第二交叉口和第一交叉口。
对于在同一平面设置往返的车道的匝道桥来说,往返方向的入口和出口总是位于同一纵向位置上的,就会难以避免地产生进出口的布置矛盾。并且位于同一纵向上的往返方向的入口和出口会压缩进入横向道路1在立交结构下的路段,形成交通瓶颈。而在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中,单条往返方向的匝道分为第一匝道桥2和第二匝道桥3的立交结构,第一匝道桥2和第二匝道桥3将尽量设置为竖直上下层结构,但是第一入口21、第一出口22、第二入口31和第二出口32相互之间相互错开的不会有位置的必要关联。在本实施例中在横向道路1上从左到右依次为第一入口21、第二出口32、第一出口22和第二入口31,这样在大程度上满足了交通要求。第一入口21占用下车行道12的第二条车道,特别地可以适当拓展道路或者缩窄已有车道,将横向道路1在第一入口21的纵向上由上车行道11的两条车道和下车行道12的两条车道变成上车行道11的两条车道和下车行道12的三条车道。这时候第一入口21占用下车行道12的一条车道,其余不占用的上车行道11的两条车道和下车行道12的两条车道可正常通车。在第一出口22、第二入口31、第二出口32处可以采取同样的设置。
当第一交叉口和第二交叉口的距离比较远时,为了提高交通的便捷度,提升其交通服务功能,可以设置若干旁通匝道,各旁通匝道由横向道路1连接到第一匝道桥2或第二匝道桥3。横向道路1的车辆可以通过旁通匝道进入第一匝道桥2或者第二匝道桥3中,或第一匝道桥2或者第二匝道桥3中的车辆可以通过旁通匝道回到横向道路1上。这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更加远离了两侧的建筑楼层,对于敏感的路段比如学校、医院等可以在第一匝道桥2和第二匝道桥3两侧可以设置完全封闭式的隔音措施,如混凝土结构或者钢结构隔音墙。同时,可以在第一匝道桥2底部设有照明灯具,如高压钠灯或新型节能光源。或可在第一匝道桥2和第二匝道桥3的两侧设有防撞墙,在防撞墙上设有照明灯具。可由采光更好的第一匝道桥2上设太阳能采光连接到第一匝道桥2底部或防撞墙上的照明灯具用于照明。
在进行道路改造时,根据实际需要对匝道桥进行设计规划。改造过程中先实施新建匝道桥的施工便道、交通疏解和围蔽,对匝道桥的主体结构、附属设施进行施工,完成后拆除新建匝道桥的施工便道和围蔽。然后对地面道路进行修复,开放交通。
在城里道路建设或改造中,城市内部的河涌同样是需要考虑的重点因素。特别是在城市建成区内,沿河涌布置道路线位的优势在于征拆相对容易。但是以地面道路形式会大面积覆盖河涌,这样对于河涌的维护是不利的。沿河涌走向布置的道路以桥梁的形式进行,但目前依旧是往返车道位于同一平面道路上的桥梁形式,依旧是会大面积覆盖河涌,难以满足明渠的要求。这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同样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并下层桥梁不需要满足行车的净空要求,只需要满足河涌治理的高度要求。
当然,本设计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各实施例不同特征的组合,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道路(1)、隆起的第一匝道桥(2)和隆起的第二匝道桥(3),所述第一匝道桥(2)和第二匝道桥(3)均位于横向道路(1)上,所述横向道路(1)包括上车行道(11)和下车行道(12),所述第一匝道桥(2)和第二匝道桥(3)均为单向车道,所述第一匝道桥(2)在下车行道(12)上形成第一入口(21)和第一出口(22),所述第二匝道桥(3)在上车行道(11)上形成第二入口(31)和第二出口(32),所述第一入口(21)和第一出口(22)只占用下车行道(12)的部分车道,所述第二入口(31)和第二出口(32)只占用上车行道(11)的部分车道,所述第一匝道桥(2)和第二匝道桥(3)的平面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一匝道桥(2)在第一入口(21)到第一出口(22)之间部分为第一桥身,所述第二匝道桥(3)在第二入口(31)到第二出口(32)之间部分为第二桥身,第一桥身至少有一部分位于第二桥身的上方,所述第一桥身和第二桥身的延伸方向均与横向道路(1)相同,第一桥身和第二桥身都有部分桥身的平面投影位于横向道路(1)的中间,第一匝道桥(2)和第二匝道桥(3)的坡度基本相同,但是第一匝道桥(2)在与第二匝道桥(3)在平面投影相交处的部分的高度高于第二匝道桥(3),并且高出部分足够提供第二匝道桥(3)的行车净空,第一匝道桥(2)的平面投影上看,第一入口(21)由下车行道(12)拐向横向道路(1)中间形成第一桥身,再由横向道路(1)中间拐回下车行道(12)上,第二匝道桥(3)的平面投影上看,第二入口(31)由上车行道(11)拐向横向道路(1)中间形成第一桥身,再由横向道路(1)中间拐回上车行道(1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道路(1)上分别设有第一纵道(4)和第二纵道(5),所述第一纵道(4)和第二纵道(5)分别与横向道路(1)相交形成第一交叉口和第二交叉口,所述第一入口(21)、第一出口(22)、第二入口(31)和第二出口(32)均位于第一交叉口和第二交叉口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口(21)相比第二出口(32)更靠近第一交叉口,所述第二入口(31)相比第一出口(22)更靠近第二交叉口。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旁通匝道,各所述旁通匝道由横向道路(1)连接第一匝道桥(2)或第二匝道桥(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匝道桥(2)和第二匝道桥(3)两侧均设有隔音墙。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匝道桥(2)的桥底设有照明灯具。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匝道桥(2)和第二匝道桥(3)的两侧设有防撞墙,所述防撞墙上设有照明灯具。
CN201810787634.4A 2018-07-18 2018-07-18 一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 Active CN1087553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87634.4A CN108755317B (zh) 2018-07-18 2018-07-18 一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87634.4A CN108755317B (zh) 2018-07-18 2018-07-18 一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55317A CN108755317A (zh) 2018-11-06
CN108755317B true CN108755317B (zh) 2024-03-19

Family

ID=63970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87634.4A Active CN108755317B (zh) 2018-07-18 2018-07-18 一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55317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01865Y (zh) * 2005-05-16 2006-08-02 范怀阳 互进式立交桥
CN201634979U (zh) * 2009-12-31 2010-11-17 余宾来 十字路口的多层立交系统
CN102383351A (zh) * 2011-08-29 2012-03-21 袁明成 丁字路口立交桥
CN203807903U (zh) * 2014-04-18 2014-09-03 刘昌荣 一种三层立交桥
CN207109473U (zh) * 2017-06-15 2018-03-16 周佳乐 一种三层行车道对调式立交桥
CN207498761U (zh) * 2017-09-29 2018-06-15 湖南省格知科技有限公司 立交桥
CN209052956U (zh) * 2018-07-18 2019-07-02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81201A1 (en) * 2009-10-02 2011-04-07 Scott Croce Reflective roadway warning system indicating incorrect vehicular travel direction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01865Y (zh) * 2005-05-16 2006-08-02 范怀阳 互进式立交桥
CN201634979U (zh) * 2009-12-31 2010-11-17 余宾来 十字路口的多层立交系统
CN102383351A (zh) * 2011-08-29 2012-03-21 袁明成 丁字路口立交桥
CN203807903U (zh) * 2014-04-18 2014-09-03 刘昌荣 一种三层立交桥
CN207109473U (zh) * 2017-06-15 2018-03-16 周佳乐 一种三层行车道对调式立交桥
CN207498761U (zh) * 2017-09-29 2018-06-15 湖南省格知科技有限公司 立交桥
CN209052956U (zh) * 2018-07-18 2019-07-02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55317A (zh) 2018-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70094362A (ko) 효율적인 공간 활용을 위한 운송교통로의 축조 방법 및교통 체계의 수립 방법
KR20060088117A (ko) 일종의 전부 입체화한 도시도로시스템 및 그 시스템을도입한 교통방법
WO2008009189A1 (fr) Système urbain écologique sans blocage, économique en occupation du sol et en énergie et doté d'une organisation de l'espace
CN2832895Y (zh) 多层易拆装全立体道路交通系统
CN104711908A (zh) 一种城市空中跨马路宽体式公交车系统
CN106192642A (zh) 一种多功能十字立交桥
CN103643607B (zh) 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
CN104727198A (zh) 城市高速道路
CN110158510A (zh) 一种行人安全过街设施及控制方法
CN110886168A (zh) 基于双层高架桥的快速公交系统
CN209052956U (zh) 一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
CN105970791A (zh) 节地型高架式人行天桥
CN103334354B (zh) 一种十字定向无障碍立交桥
CN1236853A (zh) 马路口建筑停车塔设计法
CN108755317B (zh) 一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
CN103469707A (zh) 一种多功能城市道路
CN1834352B (zh) 一种人车全面分离的城市系统
CN204475091U (zh) 一种十字定向无障碍立交桥
CN102337712A (zh) 十字定向无障碍立交桥
CN102900000B (zh) 全方位全直通直接左转右行立交桥
CN101050617B (zh) 低跨高通道分离穿越互通交叉路口
CN201031505Y (zh) 低跨高通道分离穿越互通交叉路口
WO2021036902A1 (zh) 互通式立交桥
CN202164518U (zh) 十字定向无障碍立交桥
CN202688814U (zh) 设置于城市交叉路口且能够免红绿灯的快速交通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