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37021A - Polar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Polar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37021A
CN108737021A CN201710279367.5A CN201710279367A CN108737021A CN 108737021 A CN108737021 A CN 108737021A CN 201710279367 A CN201710279367 A CN 201710279367A CN 108737021 A CN108737021 A CN 1087370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ing information
implicit
instruction
level
trans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793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37021B (zh
Inventor
张公正
罗禾佳
李榕
王坚
王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27936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37021B/zh
Priority to PCT/CN2018/084343 priority patent/WO2018196765A1/zh
Priority to EP18790492.5A priority patent/EP3609099A4/en
Publication of CN1087370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37021A/zh
Priority to US16/661,832 priority patent/US11075652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370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370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09Error detection only, e.g. using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 codes or single parity bi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7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using interleaving techniqu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5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04L1/0063Single parity che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Polar码传输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针对待处理的比特序列,进行两种以上不同粒度的变换,其中一种粒度的每个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一种层级的时序信息中的一个值,另一种粒度的每个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另一种层级的时序信息中的一个值,发送所述变换(处理)后的比特序列。从而,可以得到不同的编码比特序列,可实现更多版本的时序信息,满足多级时序传输的需求。

Description

Polar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olar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通信系统通常采用信道编码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保证通信的质量,Polar(极化)码是第一种能够被严格证明“达到”信道容量的信道编码方法。Polar码是一种线性块码,其生成矩阵为GN,其编码过程为是一个二进制的行矢量,长度为N(即码长);且这里BN是一个N×N的转置矩阵,例如比特逆序转置矩阵;定义为log2N个矩阵F2的克罗内克(Kronecker)乘积。在Polar码的编码过程中,中的一部分比特用来携带信息,称为信息比特,信息比特的索引的集合记作 另外的一部分比特置为收发端预先约定的固定值,称之为固定比特,其索引的集合用的补集表示。固定比特通常被设为0,只需要收发端预先约定,固定比特序列可以被任意设置。从而,Polar码的编码输出可简化为:这里中的信息比特集合,为长度K的行矢量,即·|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K为信息块大小,是矩阵GN中由集合中的索引对应的那些行得到的子矩阵,是一个K×N的矩阵。Polar码的构造过程即集合的选取过程,决定了Polar码的性能。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Broadcast Channel,PBCH)传输主信息块(main information block,MIB),MIB的长度为24比特(bits),MIB包含下行带宽、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Channel,PHICH)和系统帧号(System Frame Number,SFN)的高8位。图1为基站发送PBCH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基站对MIB添加16bits的CRC校验,得到40比特的序列。接着进行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得到编码后的序列,PBCH在一个周期(40ms)内重复发送4次,每一次发送的PBCH都携带相同的编码后的序列,每次发送的PBCH通过加扰不同的四个序列隐式携带SFN的最后2位信息。最后基站进行调制、资源映射和发送过程。图2为终端设备接收PBCH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终端设备接收到PBCH后,先进行解映射和解调,接着通过使用4个可能的加扰序列中的每一个进行解扰后去尝试译码和CRC校验,如果译码成功,就知道了基站是在一个周期内的第几个系统帧发送MIB,即知道了SFN的最低2位;如果译码不成功,就与下一次发送的PBCH的内容进行软合并,再进行译码,直到成功译码出PBCH。
现有技术中过Polar编解码的通信性能需要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Polar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第一方面,一种Polar码传输方法,针对待处理的比特序列,进行两种以上不同粒度的变换(例如交织(循环移位)或者加扰),其中一种粒度的每个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一种层级的时序信息中的一个值,另一种粒度的每个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另一种层级的时序信息中的一个值。发送所述变换(处理)后的的比特序列。
第二方面,还提供了Polar码传输装置。具体地,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Polar码传输装置。具体地,该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其中,存储器、处理器通过总线系统相互连接。该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当该指令被执行时,该处理器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本实施例提供的Polar码传输方法,针对待处理的比特序列,进行两种以上不同粒度的变换,其中一种粒度的每个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一种层级的时序信息中的一个值,另一种粒度的每个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另一种层级的时序信息中的一个值,发送变换(处理)后的的比特序列,可以得到不同的编码比特序列,可实现更多版本的时序信息,满足多级时序传输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通信系统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Polar码的编码过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4为对Polar码的变换操作等效流程示意图;
图5a以及图5b为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物理层的处理流程过程示意图;
图6为不同时序对应的循环移位示意图;
图7为PBCH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Polar码传输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9为一种分组和对分组后的序列进行循环移位的示意图;
图10为对编码前的比特进行循环移位的变换矩阵T的示意图;
图11为子矩阵T1的示意图,子矩阵T1对应如图11所示的变换矩阵;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Polar码传输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3a和图13b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分级交织过程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Polar码传输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5是一个2级时序传输的示例图;
图16是一个2级时序传输的示例图;
图17是一个2级时序传输的示例图;
图1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Polar码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通信装置600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涉及5G通信场景下,用于提高信息传输可靠性,保证通信质量的信道编码技术,可以应用于对信息进行Polar编码和译码的场景,例如可以应用于对增强型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 Band,eMBB)上行控制信息和下行控制信息进行Polar编码和译码的场景,也可应用于其他场景,例如应用于通信标准TS 36.212的5.1.3的信道编码(Channel Coding)、上行控制信息、下行控制信息以及Sidelink信道的信道编码部分,本申请不做限定。更具体地,本申请主要可以应用于PBCH等需要隐式的传输信息的场景。
本申请的通信系统可以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系统架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其中,发送端为编码侧,可以用于编码和输出编码信息,编码信息在信道上传输至译码侧;接收端为译码侧,可以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编码信息,并对该编码信息译码。发送端和接收端可以是终端、服务器、基站或其他可以编译码的设备,本申请不做限制。终端可以为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手机、平板电脑(pad)、智能学习机、智能游戏机、智能电视、智能眼镜或智能手表等。
一般地,对编码后的比特序列的变换操作可以等效于先对编码前的比特进行变换操作,然后对变换后的比特再进行编码。对于循环码(如TBCC),如变换操作为循环移位,则对编码后的码字进行循环移位等效于对编码前的信息块进行循环移位再编码。而对于Polar码,其编码矩阵结构不具有循环特性,对Polar码编码后的比特序列进行交织,等效于对编码前的比特进行变换操作再进行Polar码编码。图4为对Polar码的变换操作等效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对待编码信息中的信息比特添加循环冗余校验比特后,编码前比特为U,对U进行Polar码编码,这里GN(A)对应图4上的G,U对应图4上的uA,得到编码后的比特序列C,接着对C进行分级交织或加扰得到C,等效于:对编码前比特U进行变换矩阵为T的变换,得到U,然后对U进行Polar编码,得到编码后的比特序列C。Polar码编码前比特的变换矩阵为T,对编码后比特的交织变换矩阵为P,则变换矩阵满足T=G*P*G。若交织操作为循环移位,变换矩阵T具有特殊形式,为上三角的Toeplitz矩阵。有效的交织操作需要满足如下条件:编码前比特的变换操作不影响冻结比特的值,即变换前后冻结比特的值不变,在冻结比特设定为全0的条件下,需要保证变换前后冻结比特只是冻结比特的函数,不受信息比特的影响。这是因为Polar码在译码时需要预先知道冻结比特的值,否则无法正常译码。
图5a以及图5b为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物理层的处理流程过程示意图,在发送端,信源通过信源编码再经过信道编码,或者速率匹配,经过数字调制,经过信道发送到接收端。在接收端,通过信道接收的信号经过数字解调,解速率匹配,信道解码,信源解码,从而到达信宿。其中,本申请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根据分级的时序信息进行分级交织或加扰传输,可以隐式携带更多的时序信息。该分级交织或加扰的过程在信道编码后,速率匹配前,进行分级交织或加扰的比特序列长度为Polar码母码长度;分级交织或加扰的过程也可以在速率匹配之后进行,进行分级交织或加扰的比特序列长度为速率匹配后的目标长度。参考图5a该分级交织或加扰的过程在信道编码后,速率匹配前,参考图5a相应在接收端分级解交织或解扰在解速率匹配之后,信道解码之前;参考图5b该分级交织或加扰的过程在信道编码之前进行等效的变换,相应在接收端信道解码后进行反变换。
为实现隐式携带时序信息,相关技术中,一种方法是通过每一次发送的PBCH都携带相同的编码后的序列,每次发送的PBCH通过加扰不同的四个序列隐式携带时序信息(如SFN的最后2位信息)。但是,对于接收端而言,尝试所有可能的扰码序列后均需译码,时延较大,所需的版本若大于4,则时延会更大。
相关技术中,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在PBCH传输时对编码后的码字(比特序列)进行累进交织隐式携带时序信息。例如通过循环移位,在PBCH周期内每次传输时对前一次传输的码字进行固定长度的循环移位即可。图6为不同时序对应的循环移位示意图,如图6所示,将Polar编码后的码字分为等长的4段,分别记作C1、C2、C3、C4,在每个时序传输时对前一次传输的编码码字进行循环移位,每次移位的大小为N/4,N为Polar编码后的码字长度,如第一次移位0,第二次移位N/4,第二次在第一次的基础上移位N/4,依次类推。UE在接收到多次传输时首先根据发送端相对的循环移位进行逆向循环移位,然后进行软合并和译码,最后通过CRC校验来盲检循环移位的绝对长度,最终得到对应的时序信息。但是,有效的循环移位操作产生的可用版本是有限的,目前满足PBCH需求的循环移位大小只能为N/2或者N/4,也就是只能产生2个或者4个版本,最多只能隐式携带4个不同的时序信息。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th-generation,5G)中,由于高频的引入,5G的PBCH结构相对于LTE显著的变化是PBCH发送次数的增多。图7为PBCH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5G的PBCH承载于同步信号块之中,多个同步信号块(SS block)组成一个同步信号组,多个同步信号组(SS burst)组成一个同步信号组集合(SS burst set)。同步信号块软合并的需求可能有:在一个同步信号组之内合并、在不同同步信号组之间合并或者在不同的同步信号组集合之间合并,因此,5G PBCH的发送具有分级的结构,相应地需要多级时序指示。相应地,原有的Polar码传输方法需要改进,以满足5G PBCH多级时序传输的需求。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提供的Polar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本申请主要应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作用于该系统中的数字信号处理单元,提高无线通信的可靠性。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Polar码传输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S101、发送端对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
具体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可以包括待编码信息的信息比特和CRC比特,包括CRC比特时,发送端对待编码信息中的信息比特添加CRC比特,得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以PBCH为例,基站对24比特的MIB添加16bits的CRC比特,得到40比特的序列。然后对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
S102、发送端将第二编码比特序列分成等长的L组序列,每一组序列包含N/L个编码比特,N为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L、N为正整数。
S103、发送端根据当前时序对每一组序列的编码比特分别进行交织或加扰,得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
S104、发送端将第三编码比特序列进行调制和映射后发送。
其中,各组序列的交织在一次传输时相同,组内的循环移位大小即携带了时序信息。与按整个码字进行循环移位类似,接收端先对各组进行逆向的循环移位,合并接收到的多份信号,然后进行译码,最后对Polar码译码得到的比特进行反变换和CRC校验盲检得到发送的时序信息。发送端根据当前时序对每一组序列的编码比特分别进行交织,交织方式以循环移位为例,如进行大小为N/L/4*(时序-1)的循环移位,需要2个时序信息则循环移位N/L/2,需要4个时序信息则循环移位N/L/4。
具体地,图9为一种分组和对分组后的序列进行循环移位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首先发送端将第二编码比特序列分成等长的2组序列,每一组序列包含N/2个编码比特,N为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接着,发送端根据当前时序对每一组序列的编码比特分别进行循环移位,4个时序对应的循环移位如图9所示,其中,C11、C12、C13、C14以及C21、C22、C23、C24均包含相同数目的编码比特,循环移位4次得到4个时序信息。
其中,上述对编码后比特进行分组,对分组进行交织或加扰的变换,等效于对编码前的比特进行分组,对各组进行相应的变换,图10为对编码前的比特进行循环移位的变换矩阵T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对编码后比特的分组循环移位等效的对编码前的比特进行变换的变换矩阵T如图10所示,其中空白位置元素全为0,图11为子矩阵T1的示意图,子矩阵T1对应如图11所示的变换矩阵。
本实施例提供的Polar码传输方法,通过先对编码后比特进行分组得到多组序列,对每一组序列分别进行交织或加扰,可以得到不同的编码比特序列,用于隐式携带时序信息,一方面译码时可以降低时延,在有速率匹配(打孔)的时候,尤其是按顺序从前往后打孔,该方式由于循环移位影响的编码比特集合较小,从而影响的打孔比特也较少,性能更稳定。
为满足5G PBCH多级时序传输的需求,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Polar码传输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以2级时序为例,每一级对应有时序信息的版本数,每一级对应的时序信息的版本数可以相同,可以不同,第一级对应的时序版本数为L,第二级对应的时序版本数为K,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S201、发送端对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
具体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可以包括待编码信息的信息比特和CRC比特,包括CRC比特时,发送端对待编码信息中的信息比特添加CRC比特,得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
S202、发送端将第二编码比特序列分成等长的L组序列,每一组序列包含N/L个编码比特,N为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L、N为正整数。
S203、发送端将L组序列中的每一组序列分成等长且每一组包含N/(K*L)个编码比特的K组序列,K为正整数。
S204、从L组序列中的第一组序列开始,发送端根据当前时序和当前时序对应的第一交织规则对第一组序列中的K组序列中的每一组序列进行交织,对L组序列中的第一组序列交织完成后,接着根据当前时序对L组序列中的每一组序列进行交织或加扰,循环执行上述操作,直到L组序列中的第L组序列操作结束。得到第三编码序列。
具体地,首先对第一组序列中的K组序列进行如下操作,对K组序列中的每一组序列进行交织,得到K个时序信息后,接着根据当前时序对L组序列中的每一组序列进行交织或加扰,循环执行上述操作,直到L组序列中的第L组序列操作结束。
例如,第一级对应的时序版本数为4,第二级对应的时序版本数为4,以循环移位为例,图13a和图13b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分级交织过程的示意图,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发送端将第二编码比特序列分成等长的4组序列(C1、C2、C3、C4)接着将每一组序列分为4组序列,如C1分为C11、C12、C13、C14,C2分为C21、C22、C23、C24,等等,按照如下顺序对第一级和第二级的序列分别进行4次循环移位:
(1,1)→(1,2)→(1,3)→(1,4)→(2,1)→(2,2)→(2,3)→(2,4)→(3,1)→(3,2)→(3,3)→(3,4)→(4,1)→(4,2)→(4,3)→(4,4),这里每个括号代表一个时序,括号中的第一级元素表示第一级时序信息,第二个元素作为第二级时序信息。
图13a为第一级没有循环移位时对第二级的4组序列进行循环移位得到的4种时序示意图,图13b为第一级循环移位一次时对第二级的4组序列进行循环移位得到的4种时序示意图。
S205、发送端将第三编码比特序列进行调制和映射后发送。
本实施例提供的Polar码传输方法,通过先对编码后比特进行第一分组得到多组序列,对每一组序列再进行分组得到多组序列,分别对两次分组的序列进行交织或加扰,可以得到不同的编码比特序列,可实现更多版本的时序信息,满足多级时序传输的需求。
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Polar码传输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在该方法中,可以通过针对待处理的比特序列进行两种以上的不同粒度的循环移位或者交织(处理),根据不同的变换(处理)类型分别的隐含的指示不同层级的时序信息。不同层级的时序信息包括:第一级时序信息,和,所述第一级时序信息包括的第二级时序信息。第一级时序信息例如SSburst的序号,第二级时序信息例如SS block在SS burst中的序号。或者,第一级时序信息例如SS burst set的序号,第二级时序信息例如SS burst的序号。当然,也可以有更多层级的时序信息,例如SS burst set。
该方法包括:
S301、针对待处理的比特序列,进行两种以上不同粒度的变换(例如交织(循环移位)或者加扰),其中一种粒度的每个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一种层级的时序信息中的一个值,另一种粒度的每个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另一种层级的时序信息中的一个值。可选的,一般采用较大粒度的循环移位或者交织隐含的指示较高层级的时序信息,采用较小粒度的循环移位或者交织隐含的指示较小层级的时序信息。
其中,该待处理的比特序列可以是polar码编码前的输入比特序列,也可以是polar码编码后的比特序列。在接收端,在相应的位置上进行相应的反向处理即可。
S302、发送所述变换(处理)后的的比特序列。当然,此处需要结合通信技术做需要的其他步骤。例如,如果是polar编码后的比特序列,可以进行调制和资源映射后发送。如果是polar编码前的比特序列,需要对相应的变换(处理)后的的比特序列进行polar编码,进行速率匹配(可选的),以及调制和资源映射后发送出去。
本实施例给出一种Polar码传输方法,可以用于隐含的指示PBCH的分级的时序信息。图15是一个2级时序传输的示例图,(在不同的SS burst之间,)采用对整体码字(即第一种粒度)的循环移位隐含指示第一层时序信息,例如SS burst的序号。(在每一个SS burst之内的SS block,)采用针对整体码字的分组(即第二种粒度)进行交织或者循环移位隐含指示不同的第二层时序信息,例如图15中的时序组1内的时序1,时序2,时序3或者时序4。若将每组进一步分成更小的组(或者粒度),则可以进一步隐含指示更多级的时序传输。不同级之间的循环移位方式(整体码字或者分组的码字)不同即可,并非必须按照上述方式对应。
在接收端,对SS burst之内的SS block,首先根据相对的分组内交织或者移位大小进行组内反交织或者反向循环移位,进行软合并,然后进行Polar码译码和盲检。对于不同SS burst之间的SS block,若它们在burst内的相对位置相同,首先根据相对的整体码字的移位大小进行整体码字的反向循环移位,进行软合并,然后进行Polar码译码和盲检;若它们在burst内相对位置不同,则根据相对的整体码字的移位大小进行整体码字的反向循环移位,将它们移位成为相对位置相同的接收信号,再根据相对的分组内交织或者移位大小进行组内的反交织或者反向循环移位,进行软合并,然后进行Polar码译码和盲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Polar码传输方法,在该方法中,可以通过针对待处理的比特序列进行两种以上的不同的类型变换(处理),根据不同的变换(处理)类型(例如不同的加扰和不同的循环移位的)分别的隐含的指示不同层级的时序信息。不同层级的时序信息包括:第一级时序信息,和,所述第一级时序信息包括的第二级时序信息。第一级时序信息例如SSburst的序号,第二级时序信息例如SS block在SS burst中的序号。或者,第一级时序信息例如SS burst set的序号,第二级时序信息例如SS burst的序号。
接收端通过对接收到的比特序列的盲检测获取反向的变换类型,以确定或者获得该变换类型隐含指示的时序信息。
该方法包括:
S401、针对待处理的比特序列,进行两种以上类型的变换(处理),其中一种类型中的每个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一种层级的时序信息中的一个值,另一种类型中的每个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另一种层级的时序信息中的一个值。或者,其中一种类型中的不同的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一种层级的不同的时序信息;另一种类型中的不同的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另一种层级的不同的时序信息。
其中,该待处理的比特序列可以是polar码编码前的输入比特序列,也可以是polar码编码后的比特序列。在接收端,在相应的位置上进行相应的反向处理即可。
S402、发送所述变换(处理)后的的比特序列。当然,此处需要结合通信技术做需要的其他步骤。例如,如果是polar编码后的比特序列,可以进行调制和资源映射后发送。如果是polar编码前的比特序列,需要对相应的变换(处理)后的的比特序列进行polar编码,进行速率匹配(可选的),以及调制和资源映射后发送出去。
图16是一个2级时序传输的示例图,参考图16,一种处理类型可以是加扰方式,其中不同的加扰方式用于指示一个层级的时序信息,例如第一层时序信息;上述一种处理类型可以是循环位移,其中循环位移的位移方式用于指示另一个层的时序信息,例如第二层时序信息。
图17是一个2级时序传输的示例图,参考图17,上述一种处理类型可以是循环位移,其中循环位移的位移方式用于指示一个层的时序信息,例如第一层时序信息。另一种处理类型可以是加扰方式,其中不同的加扰方式用于指示另一个层级的时序信息,例如第一层时序信息。
下面针对图16和图17,采取上述方法用于实现PBCH的不同层级的时序信息的方法分别详细说明。
图16是一个2级时序信息传输的示例,(在不同的SS burst之间)采用不同的加扰方式隐含指示的SS burst序号;(在每一个SS burst之内),采用整体码字的循环移位隐含指示不同的SS block的序号。如图16所示,第一层时序信息包括时序组序号1和时序组序号2,用全1加扰区分两个时序组,可以隐含指示两个时序组的序号(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用于指示该时序组的信息)。当然,可以采用更多的加扰方式指示更多的时序组序号。
如图17所示,第二层时序信息包括时序1,时序2,时序3和时序4。在一个时序组内,用整体码字的循环移位区分前述4个时序,移位大小为N/4。即循环移位的具体方式可以隐含指示一个时序组内的4个时序。当然,4个时序仅为举例,可以是2个,3个或者其他自然数的时序。
在接收端,对SS burst之内的SS block,先根据相对移位的大小进行反向循环移位和软合并,然后进行Polar码译码和盲检。对于不同SS burst之间的SS block,若它们在burst内的相对位置相同,先进行解扰软合并,然后进行Polar码译码和盲检;若它们在burst内相对位置不同,则先根据相对的移位大小通过反向循环移位将它们移位成为相对位置相同的接收信号,再进行解扰软合并,最后进行Polar码译码和盲检。
图1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Polar码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可以包括:处理模块11和发送模块12,处理模块11用于执行图8或图12所示的处理过程,发送模块12用于发送处理模块处理后的编码比特序列。具体可参照图8或图12所示的处理过程,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Polar码编解码器可以硬件或者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实现。以下结合图19,图19为通信装置600的结构示意图,对根据本申请的用于Polar码传输装置,以及相应的可用于编码、进行说明。
可以替换的,通信装置600可配置成通用处理系统,例如通称为芯片,该通用处理系统包括:提供处理器功能的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以及提供存储介质603的至少一部分的外部存储器,所有这些都通过外部总线体系结构与其它支持电路连接在一起。
可替换的,通信装置600可以使用下述来实现:具有处理器602、总线接口604、用户接口606的ASIC(专用集成电路);以及集成在单个芯片中的存储介质603的至少一部分,或者,通信装置600可以使用下述来实现:一个或多个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PLD(可编程逻辑器件)、控制器、状态机、门逻辑、分立硬件部件、任何其它适合的电路、或者能够执行本申请通篇所描述的各种功能的电路的任意组合。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通信装置600的结构示意图(例如接入点或基站、站点或者终端等通信装置,或者前述通信装置中的芯片等)。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通信装置600,可以由总线601作一般性的总线体系结构来实现。根据通信装置600的具体应用和整体设计约束条件,总线601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连总线和桥接。总线601将各种电路连接在一起,这些电路包括处理器602、存储介质603和总线接口604。可选的,通信装置600使用总线接口604将网络适配器605等经由总线601连接。网络适配器605可用于实现无线通信网络中物理层的信号处理功能,并通过天线607实现射频信号的发送和接收。用户接口606可以连接用户终端,例如:键盘、显示器、鼠标或者操纵杆等。总线601还可以连接各种其它电路,如定时源、外围设备、电压调节器或者功率管理电路等,这些电路是本领域所熟知的,因此不再详述。
其中,处理器602负责管理总线和一般处理(包括执行存储在存储介质1203上的软件)。处理器602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通用处理器和/或专用处理器来实现。处理器的例子包括微处理器、微控制器、DSP处理器和能够执行软件的其它电路。应当将软件广义地解释为表示指令、数据或其任意组合,而不论是将其称作为软件、固件、中间件、微代码、硬件描述语言还是其它。
在下图中存储介质603被示为与处理器602分离,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明白,存储介质603或其任意部分可位于通信装置600之外。举例来说,存储介质603可以包括传输线、用数据调制的载波波形、和/或与无线节点分离开的计算机制品,这些介质均可以由处理器602通过总线接口604来访问。可替换地,存储介质603或其任意部分可以集成到处理器602中,例如,可以是高速缓存和/或通用寄存器。
处理器602可执行上述实施例中,例如,图8、图12或者图14及相应的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在此不再对处理器602的执行过程进行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所说的通信装置,可以是接入点、站点、基站或者用户终端等无线通信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所说的的Polar码,包括但不限于Arikan Polar码,还可以是CA-Polar码或者PC-Polar码。Arikan Polar是指原始的Polar码,没有与其它码级联,只有信息比特和冻结比特。CA-Polar码是Polar码级联了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简称CRC)的Polar码,PC-Polar码是Polar码级联了奇偶校验(Parity Check,简称PC)的码。PC-Polar和CA-Polar是通过级联不同的码来提高Polar码的性能。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Claims (4)

1.一种Polar码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针对待处理的比特序列,进行两种以上不同粒度的变换;
其中,一种粒度的每个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一种层级的时序信息中的一个值,另一种粒度的每个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另一种层级的时序信息中的一个值;
发送所述变换后的的比特序列。
2.一种Polar码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针对待处理的比特序列,进行两种以上类型的变换;
其中,一种类型中的每个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一种层级的时序信息中的一个值,另一种类型中的每个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另一种层级的时序信息中的一个值;或者,其中一种类型中的不同的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一种层级的不同的时序信息;另一种类型中的不同的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另一种层级的不同的时序信息;
发送所述变换后的的比特序列。
3.一种Polar码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针对待处理的比特序列,进行两种以上不同粒度的变换;
其中,一种粒度的每个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一种层级的时序信息中的一个值,另一种粒度的每个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另一种层级的时序信息中的一个值;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变换后的的比特序列。
4.一种Polar码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针对待处理的比特序列,进行两种以上类型的变换;
其中,一种类型中的每个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一种层级的时序信息中的一个值,另一种类型中的每个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另一种层级的时序信息中的一个值;或者,其中一种类型中的不同的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一种层级的不同的时序信息;另一种类型中的不同的具体方式用于隐式的指示另一种层级的不同的时序信息;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变换后的的比特序列。
CN201710279367.5A 2017-04-25 2017-04-25 Polar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87370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79367.5A CN108737021B (zh) 2017-04-25 2017-04-25 Polar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PCT/CN2018/084343 WO2018196765A1 (zh) 2017-04-25 2018-04-25 Polar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EP18790492.5A EP3609099A4 (en) 2017-04-25 2018-04-25 POLAR CODE TRANSFER METHOD AND DEVICE
US16/661,832 US11075652B2 (en) 2017-04-25 2019-10-23 Polar cod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79367.5A CN108737021B (zh) 2017-04-25 2017-04-25 Polar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37021A true CN108737021A (zh) 2018-11-02
CN108737021B CN108737021B (zh) 2021-12-10

Family

ID=639202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79367.5A Active CN108737021B (zh) 2017-04-25 2017-04-25 Polar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75652B2 (zh)
EP (1) EP3609099A4 (zh)
CN (1) CN108737021B (zh)
WO (1) WO2018196765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58081A (zh) * 2019-12-02 2020-04-03 上海道生物联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帧结构分段信号处理方法
CN111371527A (zh) * 2018-12-25 2020-07-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12636873A (zh) * 2020-12-18 2021-04-09 浙江三维利普维网络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WO2022218208A1 (zh) * 2021-04-16 2022-10-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调制方法、解调方法及通信装置
JP2022544645A (ja) * 2019-06-26 2022-10-20 ポララン ハベレスメ テクノリジレリ アノニム シルケティ 生成行列の三角分解による誤り訂正符号化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9567B (zh) * 2017-06-16 2021-10-1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方法和信号传输装置
CN114584260B (zh) * 2017-07-27 2024-02-13 苹果公司 物理广播信道(pbch)的加扰
EP3918737A1 (en) * 2019-01-29 2021-12-08 IDAC Holdings, Inc. Methods and procedures for polar encoding and decoding with low latency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19019A (zh) * 2013-05-31 2014-12-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编码方法及编码设备
CN106100794A (zh) * 2016-06-17 2016-11-09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基于打孔的极化码编码协作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35460B2 (en) * 2013-10-01 2018-11-20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ultilevel coding (MLC) with binary alphabet polar codes
US10075197B1 (en) * 2017-03-07 2018-09-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hamming weight and codeword
US10432357B2 (en) * 2017-06-02 2019-10-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quence-based polar code description
DE102018113351A1 (de) * 2017-06-08 2018-12-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lares Codieren und Decodieren unter Verwendung von vordefinierten Informationen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19019A (zh) * 2013-05-31 2014-12-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编码方法及编码设备
CN106100794A (zh) * 2016-06-17 2016-11-09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基于打孔的极化码编码协作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NTERDIGITAL COMMUNICATIONS: ""Considerations on SS Burst Design and Indication"",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8》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1527A (zh) * 2018-12-25 2020-07-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11371527B (zh) * 2018-12-25 2021-08-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
US11496238B2 (en) 2018-12-25 2022-11-0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
JP2022544645A (ja) * 2019-06-26 2022-10-20 ポララン ハベレスメ テクノリジレリ アノニム シルケティ 生成行列の三角分解による誤り訂正符号化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N110958081A (zh) * 2019-12-02 2020-04-03 上海道生物联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帧结构分段信号处理方法
CN112636873A (zh) * 2020-12-18 2021-04-09 浙江三维利普维网络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12636873B (zh) * 2020-12-18 2023-03-24 浙江三维利普维网络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WO2022218208A1 (zh) * 2021-04-16 2022-10-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调制方法、解调方法及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09099A1 (en) 2020-02-12
EP3609099A4 (en) 2020-03-25
WO2018196765A1 (zh) 2018-11-01
US11075652B2 (en) 2021-07-27
CN108737021B (zh) 2021-12-10
US20200059245A1 (en) 2020-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37021A (zh) Polar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1689220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terleaving data
CN108365921B (zh) Polar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译码方法和译码装置
CN103684477B (zh) 混合极性码的生成方法和生成装置
US11171741B2 (en) Polar cod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6899379A (zh) 用于处理极化码的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08289010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8234081B (zh) 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03368582A (zh) 数据编码及译码方法与装置
JP2022534300A (ja) コーディングおよび変調方法、復調および復号方法、装置、ならびにデバイス
CN108540140A (zh) 一种极化码译码方法及装置
CN112753178B (zh) 用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的比特选择
CN109257136A (zh) 联合信源信道与安全的jpeg2000算术码的双向编译码方法
TWI653840B (zh) 極化碼打孔方法及裝置
CN109474383B (zh) 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09474380B (zh) 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09474376B (zh) 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09474378B (zh) 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08418658B (zh) 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04486276A (zh) 一种增强型六维64psk的调制与解调方法
CN117240401A (zh) 编码传输方法、解码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8429603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9474379A (zh) 编码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