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53178B - 用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的比特选择 - Google Patents

用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的比特选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53178B
CN112753178B CN201880098037.9A CN201880098037A CN112753178B CN 112753178 B CN112753178 B CN 112753178B CN 201880098037 A CN201880098037 A CN 201880098037A CN 112753178 B CN112753178 B CN 1127531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t
polar
codeword
starting point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803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53178A (zh
Inventor
彭佛才
徐俊
许进
陈梦竹
谢赛锦
马璇
韩翠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7531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31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531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31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04L1/0013Rate matching, e.g. puncturing or repetition of code symbol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1Aspec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error detection, not provided for otherwise
    • H03M13/618Shortening and extension of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06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and diversity transmission, e.g. coding schemes for the multiple 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information or the transmission of incremental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5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 H03M13/6362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04L1/0068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04L1/0068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H04L1/0069Puncturing patter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Compression, Expansion, Code Conversion, And Decoders (AREA)

Abstract

描述了与无线通信相关的方法、系统和设备。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根据Polar编码确定与多个RV的每个冗余版本(RV)相关联的数据的各个起始点,并且根据多个RV中的至少一个选择用于传输的数据。

Description

用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的比特选择
技术领域
本专利文档总体上涉及无线通信。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正在将世界推向一个日益互联和网络化的社会。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导致了对容量和连接性的更大需求。诸如能耗、设备成本、频谱效率和延迟等之类的其他方面对于满足各种通信场景的需求也很重要。与现有的无线网络相比,下一代系统和无线通信技术需要支持更高的数据速率、海量的连接、超低延迟、高可靠性以及其他新兴业务需求。
发明内容
本文档涉及与无线通信相关的方法、系统和设备,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技术相关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在一个示例性方面中,公开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根据多个RV中的至少一个来确定用于传输的数据,其中RV是指冗余版本(Redundancy Version,RV),并且用于传输的数据的起始点是以与多个RV中的至少一个相关联的Polar编码为根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起始点基于1-比特RV的位置来定义,并且所述RV包括RV0和RV1。
在一些实施例中,RV0对应于数据的初始传输,而RV1对应于数据的重传。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多-比特RV的位置定义至少一个起始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与RV0相关联的起始点对应于与缩短、凿孔或重复中的至少一个相关联的起始点。在一些实施例中,Polar编码基于缩短,RV1的起始点在RV0的终点之后,并且根据RV1选择用于传输的数据包括以比特序号的反向顺序选择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Polar编码基于缩短,并且RV0的起始点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一比特。在一些实施例中,RV1的起始点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N/2)比特,其中N是Polar编码的母码的长度。在一些实施例中,RV1的起始点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有效比特的中点。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数据的重传,选择用于传输的数据包括以循环方式选择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中的比特,并且该选择跳过根据缩短被认为删除的一个或多个比特。
在一些实施例中,Polar编码基于凿孔,RV1的起始点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一比特、第(3N/4)比特或第ceil(3E/4)比特中的一个,而RV0的起始点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N-E)比特,其中N是Polar编码的母码的长度,并且E是速率匹配后的比特序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RV0的起始点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一比特,而RV1的起始点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N/2)比特。在一些实施例中,RV0的起始点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一比特,而RV1的起始点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E-N)mod N)+1比特或第(N/2)比特中的一个,其中E>N。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数据的重传,选择用于传输的数据包括从对应于信息输入比特的Polar编码的输出中选择码字。在一些实施例中,选择用于传输的数据还包括根据RV1以比特序号的升序选择码字。在一些实施例中,选择用于传输的数据还包括对所选的码字执行交织。在一些实施例中,选择用于传输的数据还包括以RV1指定的顺序选择码字。
在一些实施例中,选择用于传输的数据包括从Polar编码的输出中随机选择一组码字。在一些实施例中,选择所述组码字至少部分地基于m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RV0的起始点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一比特,而RV1的起始点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floor(N*K/E)比特、第ceil(N*K/E)比特或第round(N*K/E)比特中的一个。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floor(N*K/E)比特的输入比特是信息比特,则RV1的起始点对应于码字的第floor(N*K/E)比特。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ceil(N*K/E)比特的输入比特是信息比特,则RV1的起始点对应于码字的第ceil(N*K/E)比特。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round(N*K/E)比特的输入比特是信息比特,则RV1的起始点对应于码字的第round(N*K/E)比特。
在一些实施例中,RV0的起始点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一比特,而RV1的起始点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floor(N*(1-K/E))比特或第ceil(N*(1-K/E))比特中的一个。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ceil(N*(1-K/E))比特的输入比特是信息比特,则RV1的起始点对应于码字的第ceil(N*(1-K)/E))比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码率(R=K/E)小于阈值R0,则RV1的起始点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floor(E*R0)比特或第ceil(E*R0)比特中的一个。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码率(R=K/E)小于1/2,则RV1的起始点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floor(E/2)比特或第ceil(E/2)比特中的一个。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码率(R=K/E)大于或等于1/2,则RV1的起始点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floor(E/4)比特或第ceil(E/4)比特中的一个。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K/N<1/2,则RV1的起始点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floor(E/2)比特或第ceil(E/2)比特中的一个。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K/N>=1/2,则RV1的起始点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floor(E/3)比特或第ceil(E/3)比特中的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RV0的起始点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Offset比特,而RV1的起始点对应于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floor(N*K/E)+Offset)比特或第(ceil(N*K/E)+Offset)比特中的一个。在一些实施例中,Offset等于K、N-K、K/2或K/4中的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Polar编码基于缩短,K个信息比特被附加到E个码字上,并且E+K个比特被写入长度为E+K的循环缓存中。在一些实施例中,Polar编码基于缩短,从K个信息比特的集合中选择的J个信息比特的子集被附加到E个码字上,并且E+J个比特被放入长度为E+J的循环缓存中。在一些实施例中,RV0的起始点对应于E个码字的第一比特,并且RV1的起始点对应于循环缓存的中点或E个码字的最后一个比特中的一个。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RV包括四个RV:RV0、RV1、RV2和RV3,其中RV0的起始点对应于E个码字的第一比特,RV1的起始点对应于循环缓存的第1/4分位点,RV2的起始点对应于循环缓存的中点,而RV3的起始点对应于循环缓存的第3/4分位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Polar编码基于凿孔,K个信息比特被附加到N个码字上,并且N+K个比特被放入长度为N+K的循环缓存中。在一些实施例中,Polar编码基于凿孔,从K个信息比特的集合中选择的J个信息比特的子集被附加到N个码字上,并且N+J个比特被放入长度为N+J的循环缓存中。在一些实施例中,RV0的起始点对应于N个码字的第(N-E)比特,而RV1的起始点对应于循环缓存的中点或N个码字的最后一个比特中的一个。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RV包括四个RV:RV0、RV1、RV2和RV3,并且RV0的起始点对应于N个码字的第(N-E)比特,RV1的起始点对应于循环缓存的第1/4分位点,RV2的起始点对应于循环缓存的中点,而RV3的起始点对应于循环缓存的第3/4分位点。在一些实施例中,在Polar编码之后,在相应的输出码字中根据K个信息比特的相关联的可靠性对其进行排序,并且根据排序将(N+K)个比特放入循环缓存中。在一些实施例中,与相对较高的可靠性相关联的信息比特首先被放入循环缓存中。在一些实施例中,与K个信息比特相关联的可靠性根据数据的初始传输的比特顺序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排序。在一些实施例中,与K个信息比特相关联的可靠性根据数据的最近传输的比特顺序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排序。在一些实施例中,在N+K个比特被放入长度为N+K的循环缓存中之前,对K个信息比特或N+K个比特进行子块交织。在一些实施例中,在N+J个比特被放入长度为N+J的循环缓存中之前,对N+J个比特进行子块交织。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进行XOR运算,以获得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长度的一半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和码字的至少一部分被用于至少部分地形成新数据,并且所述新数据被放入循环缓存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对先前通过至少一个XOR运算生成的码字数据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被进一步进行XOR运算,以获得先前通过至少一个XOR运算生成的码字数据的一半长度的第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先前通过至少一个XOR运算生成的码字数据是第一数据,并且第二数据被附加到第一数据上,所述第一数据被附加到码字上,以形成新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具有为N的长度,Polar编码基于缩短,并且第一数据具有为N/2长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数据被附加到E个比特的码字上,以形成长度为(E+N/2)的新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对所述第一数据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进一步进行XOR运算,以获得长度为N/4的第二数据,并且(a)将所述第二数据附加到E个比特的码字上,以形成长度为(E+N/4)的新数据,或者(b)将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附加到E个比特的码字上,以形成长度为(E+3N/4)的新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具有为N的长度,Polar编码基于凿孔,并且第一数据具有为N/2的长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数据被附加到N个比特的码字上,以形成长度为3N/2的新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对所述第一数据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进一步进行XOR运算,以获得长度为N/4的第二数据,并且(a)将所述第二数据附加到N个比特的码字上,以形成长度为5N/4的新数据,或者(b)将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附加到E个比特的码字上,以形成长度为7N/4的新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输入信息比特和码字进行XOR运算,以获得长度等于输入信息比特的长度的附加数据,所述附加数据被附加到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上以形成新数据,并且所述新数据被放入循环缓存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K个输入信息比特和前K个码字进行XOR运算,以获得长度为K的附加数据,所述附加数据被附加到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至少一部分上以形成新数据,并且新数据被放入循环缓存中。在一些实施例中,Polar编码基于缩短,附加数据被附加到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前E个码字上,以形成长度为K+E的新数据,其中E是速率匹配之后的比特数。在一些实施例中,Polar编码基于凿孔,并且附加数据被附加到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N个码字上,以形成长度为K+N的新数据,其中N是用于Polar编码的母码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满足目标条件,则Polar编码基于凿孔,并且一个RV的起始点是(a)另一RV的终点之后的一个比特或(b)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特定码字;并且如果不满足目标条件,则Polar编码基于缩短,并且一个RV的起始点是另一个RV的终点之后的一个比特。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条件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a)编码速率K/E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或(b)K/N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阈值是1/2或7/1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阈值是1/2。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RV的起始点和另一RV的终点对应于循环缓存中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特定码字是从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第一码字。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满足目标条件,则Polar编码基于凿孔,并且一个RV的起始点是另一RV的终点之后的一个比特;并且如果不满足目标条件,则Polar编码基于缩短,并且一个RV的起始点是另一RV的终点之后的一个比特。在一些实施例中,RV1的起始点是RV0的终点之后的一个比特。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码率K/E小于或等于7/16,则Polar编码基于凿孔,并且RV1的起始点是RV0的终点之后的一个比特;并且如果码率K/E大于7/16,则Polar编码基于缩短,并且RV1的起始点是RV0的终点之后的一个比特。
在另一示例性方面中,公开了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该无线通信的装置被配置或可操作以执行上述方法。
在又一示例性方面中,上述方法以处理器可执行码字的形式体现并存储在计算机可读程序介质中。
在附图、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更详细地描述了上述方面和其他方面及其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比特选择的第一示例。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比特选择的第二示例。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比特选择的第三示例。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比特选择的第四示例。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比特选择的第五示例。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比特选择的第六示例。
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性能改进的示例。
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比特选择的第七示例。
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比特选择的第八示例。
图10示出了可以应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例。
图11是无线电站的一部分的框图表示。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文档中的技术和实施方式的示例可用于提高多用户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术语“示例性”用于表示“的示例”,并且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并不意味着理想或优选实施例。章节标题用于本文档中以便于理解,并且不将章节中公开的技术仅限于相应章节。
根据新无线电(NR)标准,Polar码已经被应用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物理广播信道(PBCH)和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的编码。目前,上述信道和信息不涉及数据重传,因此没有实现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
在未来的NR场景中,例如机器通信、超可靠低延迟通信和用于传送实质性数据的信道(例如,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和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olar码可以用作它们的信道编码方案。Polar码可能需要HARQ技术来促进数据传输。然而,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没有关于在使用Polar码时如何在HARQ中选择比特的规范。
说明性地,如果基站在初始传输失败之后要重新传送数据(例如PDSCH数据)块,则可能涉及各种情况:
基站传送可自解码的PDSCH数据块。在这种情况下,接收方用户设备(UE)可以直接解码PDSCH数据,或者如果适用的话,将其与先前接收的一个或多个传输合并,然后解码该数据。
基站传送不能自解码的PDSCH数据。在这种情况下,UE只能执行合并和解码。如果先前传送(例如,经由初始传输)的数据在被UE接收时被严重损坏(例如,由于低信干噪比(SINR)或大干扰),则即使在合并之后也可能无法解码该数据。
当基站重新传送数据块时,它可以分配比初始传输更少的资源。当资源较少时,可能有必要专门选择用于重传的码字。
当基站传送一段数据(初始传输或重传)时,它可以选择冗余版本(RV)来与传输相关联,以用于调度目的。特别地,初始传输应该是可自解码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的技术的方面涉及如何定义RV以及如何选择相应的码字(以及子块交织后的比特)。本公开的技术使得基站和/或UE能够基于适当的RV选择来传送数据。
根据Polar码,K个信息比特被编码成长度为N个比特的母码。N个比特被子块交织,然后通过例如缩短、凿孔或重复而被选择为E个比特,其中E是速率匹配之后的比特数(也是所使用的资源提供的比特数)。
说明性地,Polar码的缩短通常指Polar码率R=K/E>7/16的情况。在编码和子块交织之后,最后的N-E个码字被删除(例如,不被传送)。这里,在一些实施例中,编码可以包括子块交织。更具体地说,首先通过Polar码对K个信息比特进行编码以获得N个码字;然后,在不改变码长的情况下对N个码字进行子块交织,并且最后的N-E个比特现在都是不会被传送的零比特。
说明性地,Polar码的凿孔通常指Polar码率R=K/E≤7/16的情况。在编码和子块交织之后,前N-E个码字被删除(例如,不被传送)。这里,在一些实施例中,编码可以包括子块交织。由于N-E个码字被删除,因此应对与被删除的N-E个比特相对应的输入比特(或子信道)执行预冻结。换句话说,相应的预编码比特的值被设置为已知值(例如,二进制0)。
第一实施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说明性地,K=21,N=32,E=28,并且R=K/E=0.75。在这种情况下,执行缩短,并且与第一冗余版本RV0相关联的起始点可以对应于与缩短相关联的起始点。如图1所示,RV0的第一比特序号(即,起始点)对应于来自子块交织的输出的比特序号0(即,执行Polar码编码之后的第一比特)。与RV0对应的要传送的码字是{0,1,2,3,…,25,26,27}(总共28个比特)。更具体地说,在N=32个比特的子块交织之后,最后的N-E=32-28=4个比特都是不需要被传送的0比特。因此,根据RV0,要传送的子块交织后的输出比特序号是{0、1、2、3、…、26、27}(总共28个比特)。
如图1所示,说明性地,E/2用于指定第二冗余版本RV1,即,RV1的起始点是来自子块交织的输出的比特序号E/2=28/2=14。根据RV1要被传送的子块交织后的输出比特序号是{14,15,16,…,26,27,0,1,2,3,…,12,13}(总共28个比特)。
说明性地,如果使用N/2来指定RV1的第一比特序号,即RV1的起始点是来自子块交织的输出的比特序号N/2=32/2=16,则根据RV1要被传送的子块交织后的输出比特序号是{16,…,26,27,0,1,2,3,…,12,13,14,15}(总共28个比特)。
第二实施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说明性地,K=21,N=64,E=60,并且R=K/E=0.35。在这种情况下,执行凿孔,并且与RV0相关联的起始点可以对应于与凿孔相关联的起始点。如图2所示,RV0的第一比特序号(即,起始点)对应于子块交织之后的输出的比特序号N-E=64-60=4,即,执行Polar码编码之后的码字的第五比特(因为比特序号从0开始)。根据RV0,要传送的子块交织后的输出比特序号是{4,5,6,…,62,63}(总共60个比特)。
如图2所示,如果使用码率R=K/E=0.35来指定RV1,则RV1的起始点可以是来自子块交织的输出的比特序号floor(N*K/E)=floor(64*0.35)=22。根据RV1要传送的子块交织后的输出比特序号是{22,23,24,…,62,63,0,1,2,3,…,16,17}(总共60个比特)。
可替选地,可以应用四个RV。例如,RV0、RV1、RV2和RV3的各自的起始点可以是比特序号floor(N-E+N*RV_ID/M),其中E是速率匹配后的比特序号,N是母Polar码的长度,对于RV0、RV1、RV2或RV3,RV_ID分别是0、1、2或3,并且M是RV的总数(即,这里M=4)。因此,RV0、RV1、RV2和RV3的起始点分别是4、20、36和52。
第三实施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说明性地,K=21,N=64,E=60,并且R=K/E=0.35。在这种情况下,执行凿孔。RV0可以对应于子块交织之后的输出的比特序号N-E=64-60=4,即,执行Polar码编码之后的码字的第五比特。根据RV0,要传送的子块交织后的输出比特序号是{4,5,6,…,62,63}(总共60个比特)。
说明性地,如果使用码率R=K/E=0.35来指定RV1的第一比特序号,则RV1的起始点是子块交织后的输出的比特序号ceil(N*(1-K/E))=ceil(64*(1-0.35))=42。最初,要传送的子块交织后的输出比特是{42,43,44,…,62,63,0,1,2,3,…,35,36,37}(总共60个比特)。也就是说,比特序号38、39、40、41的4个比特(在子块交织之后)被凿孔;换句话说,Polar码编码之前的输出比特序号30、31、34、35被凿孔。
因为Polar码编码之前,对应于输入比特序号30和31的这两个子信道需要承载用于传输的用户信息,所以它们不能被凿孔。即,有必要首先选择并保持与承载用户信息的子信道相对应的输出比特(在子块交织之后)。因此,代替凿孔输入比特序号30和31(在Polar码编码之前;序号30和31也是Polar编码之后的输出序号),说明性地,比特序号18和19(在Polar码编码之前)将被凿孔,因为它们对应于不承载用于传输的用户信息的子信道。也就是说,比特序号32和33的两个比特(在子块交织之后)将被凿孔。这样,根据要传送的最终RV1的输出比特序号(在子块交织之后)是{42,43,44,…,62,63,0,1,2,3,…,29,30,31,34,35,36,37,38,39}(总共60个比特)。
当两个子信道30和31被另外两个子信道(例如,如上所示的子信道18和19)替换以用于凿孔时,可以选择具有高可靠性的子信道来替换两个子信道30和31。此外,替换的子信道在其相应的比特序号上不需要连续。例如,两个子信道30、31可以被另外两个子信道52和23替换。
第四实施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说明性地,K=31并且N=E=128。如图3所示,RV0对应于子块交织输出的比特序号0(即,执行Polar码编码之后的第一比特)。根据RV0,要传送的子块交织后的输出比特序号是{0,1,2,…,126,127}(总共128个比特)。
说明性地,如果使用码字E/2(或N/2)指定RV1的第一比特序号,则RV1的起始点是子块交织输出的比特序号128/2=64(即,执行Polar码编码之后的第65个比特)。如图3所示,根据RV1,要传送的子块交织后的输出比特序号是{64,65,66,…,126,127,0,1,2,…,62,63}(总共128个比特)。
如果要求RV1使用较少的资源(例如,仅仅对应于RV0的一半资源-即E/2),则对于RV1,应首先选择对应于K=31个信息比特的码字(以及子块交织后的对应比特),然后,应根据RV1的起始点选择与一个或多个非用户信息(例如,预冻结)比特相对应的码字(以及子块交织后的对应比特)。可选地,所选择的比特(以及子块交织之后的对应比特)可以基于它们的原始顺序(即,基于原始比特序号)来排列。
第五实施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说明性地,K=31,N=128,并且E=140。如图4所示,RV0对应于子块交织输出的比特序号0(即,执行Polar码编码之后的第一比特)。根据RV0,要传送的子块交织后的输出比特序号是{0,1,2,…,126,127,0,1,2,…,10,11}(总共140个比特)。
如图4所示,RV1对应于Polar码输出的第((E-N)mod N)+1=((140-128)mod 128)+1=13比特(即,Polar码的比特序号12)。即,根据RV1,要传送的子块交织后的输出比特序号是{12,13,14,…,126,127,0,1,2,…,22,23}(总共140个比特)。
可替选地,RV1也可以被定义为对应于极化输出的第floor(K/2)+1=floor(31/2)+1=15+1=16比特(即,子块交织后的比特序号15)。即,根据RV1,要传送的子块交织后的输出比特序号是{15,16,17,…,126,127,0,1,2,…,25,26}(总共140个比特)。
第六实施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说明性地,K=21,N=32,以及E=28,并且Polar码是基于缩短方法生成的。如图5所示,对Polar码的前半部分(总共N/2=16个比特)和Polar码的后半部分(总共N/2=16个比特)进行XOR运算,以获得长度为N/2=16的附加数据(比特)。基于缩短的Polar码本身输出E=28比特的数据,因为在子块交织N=32个比特之后的最后(N-E)=32-28=4个比特都是0比特,并且不需要被传送。上述附加数据的一部分或全部被附加在E=28个码字之后,以获得长度为E+N/2=44(或更短)的新数据。然后,将长度为E+N/2=44(或更短)的该新数据放入循环缓存。
如图5所示,说明性地,RV0的起始点是Polar码输出的第一比特(即,比特0;它也是循环缓存的第一比特),并且与RV0相对应的数据长度是E=28,即,RV0的最后一个比特是循环缓存的比特序号E-1=27。说明性地,RV1的起始点是循环缓存长度的一半,即,第floor((E+N/2)/2)=22比特(即,比特序号21)。与RV1对应的数据长度是E=28,即,RV1的最后一个比特是循环缓存的比特序号E-floor((E+N/2)/2)-1=5。基站可以选择RV0或RV1与对应的终端进行调度或协调。
第七实施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说明性地,K=10,N=32,以及E=28,并且Polar码是基于凿孔方法生成的。如图6所示,对Polar码的前半部分(总共N/2=16个比特)和Polar码的后半部分(总共N/2=16个比特)进行XOR运算,以获得长度为N/2=16的中间数据(比特)。然后,对中间数据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进行XOR运算,以获得长度为N/4=8的附加数据。基于凿孔的Polar码本身输出N=32比特的数据(码字)。然后,上述获得的N/2=16中间数据和N/4=8附加数据然后被附加到N=32个码字上,以形成长度为N+N/2+N/4=N+3N/4=7N/4=56的新数据,其被放入循环缓存中。
如图6所示,说明性地,RV0的起始点是Polar码输出的第N-E=4比特(即,比特3;它也是循环缓存的第4比特),并且与RV0相对应的数据长度是E=28,即,RV0的最后一个比特是循环缓存的比特序号N-1=31。说明性地,RV1的起始点是RV0的终点之后的下一比特,即,循环缓存的第N+1=33比特(即,比特32)。RV1对应的数据长度是E=28,即,RV1的最后一个比特是循环缓存的比特序号E-(N/2+N/4)-1=3(即,循环缓存的第四比特)。基站可以选择RV0或RV1与相应的终端进行调度或协调。说明性地,图7示出了根据这些实施例的性能改进。
第八实施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说明性地,K=21,N=32,以及E=28,并且Polar码是基于缩短方法生成的。如图8所示,可以对Polar码(基于缩短)的K=21个输入信息比特和前K=21个码字(编号为0、1、2、…、20)进行XOR运算,以生成长度为K=21的附加数据。附加数据可以被附加到Polar码的前E=28个比特(在子块交织之后)上,以生成E+K=49比特的新数据。然后新数据可以被放入长度为E+K=49比特的循环缓存中。注意,子块交织后的码字的最后N-E=32-28=4个比特都是不需要被传送的0比特。
如图8所示,说明性地,RV0的起始点是Polar码输出的第一比特(即,比特0;它也是循环缓存的第一比特),并且对应于RV0的数据长度是E=28,即,RV0的最后一个比特是循环缓存的比特序号E-1=27。说明性地,RV1的起始点是循环缓存长度的一半,即,floor((E+K)/2)=第24比特(即,比特序号23)。对应于RV1的数据长度是E=28,即,RV1的最后一个比特是循环缓存的比特序号E-(E-floor((K+E)/2)+1+K)-1=1(即,循环缓存的第二比特)。可选地,RV1的起始点可以是循环缓存的(K+E-Offset)比特(例如,Offset=1)。基站可以选择RV0或RV1与相应的终端进行调度或协调。
第九实施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说明性地,K=10,N=32,以及E=28,并且Polar码是基于凿孔方法生成的。如图9所示,对K=10个输入信息比特与Polar码的前K=10个比特(编号为0、1、2、…、9)进行XOR运算,以生成长度为K=10的附加数据。在Polar码子块的交织之后,附加数据被附加到N=32个码字上,以形成K+N=42比特的新数据,然后新数据被放入长度为K+N=42比特的循环缓存中。
如图9所示,说明性地,RV0的起始点是Polar码输出的第N-E=4比特(即,比特3;它也是循环缓存的第4比特),并且对应于RV0的数据长度是E=28,即,RV0的最后一个比特是循环缓存的比特序号N-1=31。说明性地,RV1的起始点是RV0的终点之后的下一比特,即,循环缓存的第N+1=33比特(即,比特32)。对应于RV1的数据长度是E=28,即,RV1的最后一个比特是循环缓存的比特序号E-K-1=17(即,循环缓存的第18比特)。可选地,RV1的起始点可以是循环缓存的(K+N-Offset)比特(例如,Offset=2)。基站可以选择RV0或RV1与相应的终端进行调度或协调。
第十实施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入信息比特长度为K,Polar码的母码长度为N=32,并且速率匹配后的比特数为E。例如,K=10比特,E=28比特,并且码率K/E=10/28=0.357。如果码率的阈值为1/2,则码率K/E=0.357小于阈值,这满足基于凿孔方法生成Polar码的条件。相应地,K=10比特的原始输入信息被编码成32-比特码字;然后,对32-比特码字进行子块交织,并且子块交织后的32个输出码字被写入N=32比特的循环缓存中。
基于上述,说明性地,存在2个RV,其中一个从另一个RV的终点后的下一比特开始。例如,RV0的起始点是循环缓存的第N-E+1=32-28+1=5比特(即,比特4,因为编号从0开始),而RV0的终点是循环缓存的第N=32比特(即,比特31)。RV1的起始点是在RV0的终点之后的一个比特,即,RV1的起始点是在RV0的终点(即,比特31)之后的一个比特(即,比特0),即,RV1的起始点是循环缓存的第一比特(即,比特0)。如果RV1的长度也是E=28比特,那么RV1的终点是循环缓存的第E=28比特(即,比特27)。
可替选地或另外,说明性地,存在2个RV,其中一个RV具有Polar码的某一码字的起始点。例如,RV1的起始点是循环缓存的floor(N*A/B)比特,其中A和B都是正整数并且A<B(例如,A=3,B=4)。
再举一个例子,K=21比特,并且E=28比特,码率K/E=21/28=3/4。说明性地,码率的阈值是1/2,而3/4的编码码率大于阈值,因此不满足基于凿孔方法生成Polar码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基于缩短方法生成Polar码。即,将K=21比特的原始信息输入编码成N=32比特的码字;然后,对32个码字进行子块交织,并且将子块交织后新生成的32个码字写入长度为N=32比特的循环缓存中。
基于上述,说明性地,存在2个RV,并且RV中的一个的起始点是Polar码的某一码字。例如,RV0的起始点是循环缓存的第一比特(即,比特0),而RV0的终点是循环缓存的第E=28比特(即,比特27)。RV1的起始点是Polar码的某一码字,例如,第N-E+1=32-28+1=5比特(即,比特4)。由于子块交织后的N=32个比特的最后N-E=32-28=4个比特都是0比特,所以子块交织后的最后N-E=4个比特应该被跳过。然后,RV1的终点是子块交织之后的码字的第四个比特(即,比特3)。
可替选地,Polar码的某一码字可以是Polar码的第一码字。也就是说,RV1的起始点是Polar码的第一个码字。
可替选地,Polar码的某一码字可以是对应于K个信息比特的第一个信息比特的Polar码的比特。说明性地,对于K=21比特,E=28比特以及N=32比特的情况,第一信息比特是Polar码的第六子信道,并且对应的码字是Polar码的第六比特,其也是子块交织之后的第六码字。即,RV1的起始点是Polar码的子块交织之后的码字的第六比特。
图10示出了其中可以应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例。无线通信系统10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基站(BS)1005a、1005b、一个或多个无线设备(例如UE或终端)1010a、1010b、1010c、1010d和接入网络1025。基站1005a、1005b可以向一个或多个无线扇区中的无线设备1010a、1010b、1010c和1010d提供无线服务。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站1005a、1005b包括定向天线以产生两个或更多个定向波束,从而在不同扇区中提供无线覆盖。
接入网络1025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基站1005a、1005b通信。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接入网络1025包括一个或多个基站1005a、1005b。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接入网络1025与提供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和有线通信系统的连接的核心网络(图10中未示出)通信。核心网络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服务签约数据库,以存储与签约的无线设备1010a、1010b、1010c和1010d相关的信息。第一基站1005a可以基于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提供无线服务,而第二基站1005b可以基于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提供无线服务。根据部署场景,基站1005a和1005b可以准同位置或者可以单独安装在现场。接入网络1025可以支持多种不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包括使用不同无线技术的多个网络。双模或多模无线设备包括可用于连接到不同无线网络的两种或更多种无线技术。
图11是无线电站的一部分的框图表示。诸如基站或终端(或UE)的无线电站1105可以包括诸如实现本文档中呈现的一种或多种无线技术的微处理器之类的处理器电子器件1110。无线电站1105可以包括收发机电子器件1115,以通过诸如天线1120之类的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发送和/或接收无线信号。无线电站1105可以包括用于传送和接收数据的其他通信接口。无线电站1105可以包括被配置成存储诸如数据和/或指令之类的信息的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未明确示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处理器电子器件1110可以包括收发机电子器件1115的至少一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使用无线电站1105实施所公开的技术、模块或功能中的至少一些。
本文描述的一些实施例是在方法或过程的整个背景中描述的,这些方法或过程可在一个实施例中由包含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实施,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由在网络环境中的计算机执行的诸如程序码字之类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可移动和不可移动存储设备,其包括但不限于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光盘(CD)、数字多功能光盘(DVD)等。因此,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非临时存储介质。通常,程序模块可以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施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计算机或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相关数据结构和程序模块代表用于执行本文公开的方法步骤的程序码字的示例。此类可执行指令或相关数据结构的特定序列表示用于实施此类步骤或过程中描述的功能的对应动作的示例。
所公开的实施例中的一些可以使用硬件电路、软件或其组合实施为设备或模块。例如,硬件电路实现可以包括分立的模拟和/或数字组件,其例如被集成为印刷电路板的一部分。可替选地,或者附加地,所公开的组件或模块可以被实施为专用集成电路(ASIC)和/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器件。一些实施方式可以附加地或可替选地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其是具有针对与本申请的公开功能相关联的数字信号处理的操作需要而优化的架构的专用微处理器。类似地,每个模块内的各种组件或子组件可以用软件、硬件或固件来实施。模块和/或模块内的组件之间的连接可以使用本领域已知的任何一种连接方法和介质来提供,包括但不限于使用适当协议的通过互联网、有线或无线网络上的通信。
虽然本专利文档包含许多细节,但这些细节不应被解释为对任何发明或可能要求保护的内容的范围的限制,而应理解为针对特定发明的特定实施例的特征的描述。本专利文档中在单独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某些特征也可以在单个实施例中组合实施。相反,在单个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各种特征也可以在多个实施例中单独实施或在任何合适的子组合中实施。此外,尽管上述特征可以被描述为在某些组合中起作用,甚至最初也是这样要求保护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来自所述组合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可以从该组合中被删除,并且所述组合可以涉及子组合或子组合的变体。
类似地,虽然在附图中以特定次序描述操作,但这不应理解为要求以所示的特定次序或顺序执行这些操作,或者要求执行所有所示的操作,以获得期望的结果。此外,本专利文档中描述的实施例中的各种系统组件的分离不应理解为在所有实施例中都需要这种分离。
仅描述了一些实施方式和示例,并且可以基于本专利文档中描述和说明的内容做出其他实施方式、增强和变换。

Claims (19)

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由站基于与Polar编码相关联的码率确定第一冗余版本RV0和第二冗余版本RV1的起始点;以及
由所述站根据所述RV0和所述RV1传输数据,
其中,用于传输的数据的起始点根据与所述RV0和所述RV1相关联的所述Polar编码,以及
其中,所述RV1的所述起始点在所述RV0的终点之后或者对应于从所述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特定码字,
其中,所述RV0的所述起始点对应于所述输出的码字的第一个比特或者第(N-E)个比特,以及
其中,所述特定码字对应于所述输出的码字的第一个比特或者取决于E、N或K中的至少一个,其中,N是所述Polar编码的母码的长度,E是速率匹配后的比特数,以及K是编码成所述母码的信息比特的数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Polar编码包括执行Polar码的缩短,并且所述RV1的所述起始点在所述RV0的所述终点之后或者所述RV0的所述起始点对应于从所述Polar编码输出的所述码字的第一个比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Polar编码包括执行Polar码的凿孔,所述RV1的所述起始点对应于从所述Polar编码输出的所述码字的第一个比特、第(3N/4)个比特或第ceil(3E/4)个比特中的一个,并且所述RV0的所述起始点对应于从所述Polar编码输出的所述码字的第(N-E)个比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RV0的所述起始点对应于从所述Polar编码输出的所述码字的第一个比特,并且所述RV1的所述起始点对应于从所述Polar编码输出的所述码字的第(N/2)个比特、第floor(N*K/E)个比特、第ceil(N*K/E)个比特、第round(N*K/E)个比特、第floor(N*(1-K/E))个比特和第ceil(N*(1-K/E))个比特中的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RV0的所述起始点对应于从所述Polar编码输出的所述码字的第一个比特,并且所述RV1的所述起始点对应于从所述Polar编码输出的所述码字的第((E-N)mod N)+1个比特或第(N/2)个比特中的一个,其中,E>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RV0的所述起始点对应于从所述Polar编码输出的所述码字的第一个比特,并且所述RV1的所述起始点对应于从所述Polar编码输出的所述码字的第floor(N*K/E)个比特、第ceil(N*K/E)个比特或第round(N*K/E)个比特中的一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所述Polar编码的所述码率R=K/E小于阈值R0,则RV1的所述起始点对应于从所述Polar编码输出的所述码字的第floor(E*R0)个比特或第ceil(E*R0)个比特中的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所述Polar编码的所述码率R=K/E小于1/2,则所述RV1的所述起始点对应于从所述Polar编码输出的所述码字的第floor(E/2)个比特或第ceil(E/2)个比特中的一个,以及
如果所述码率R=K/E大于或等于1/2,则所述RV1的所述起始点对应于从所述Polar编码输出的所述码字的第floor(E/4)个比特或第ceil(E/4)个比特中的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K/N<1/2,则所述RV1的所述起始点对应于从所述Polar编码输出的所述码字的第floor(E/2)个比特或第ceil(E/2)个比特中的一个,以及
如果K/N>=1/2,则所述RV1的所述起始点对应于从所述Polar编码输出的所述码字的第floor(E/3)个比特或第ceil(E/3)个比特中的一个。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Polar编码包括执行Polar码的缩短,K个信息比特或者从K个信息比特的集合中选择的J个信息比特的子集被附加到E个码字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Polar编码包括执行Polar码的凿孔,K个信息比特或者从K个信息比特的集合中选择的J个信息比特的子集被附加到N个码字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对从所述Polar编码输出的所述码字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进行XOR运算,以获得从所述Polar编码输出的所述码字的一半长度的第一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输出的码字的至少一部分被用于至少部分地形成新数据,并且其中,所述新数据被放入循环缓存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对从所述Polar编码输出的所述码字的输入信息比特和码字进行XOR运算,以获得长度等于所述输入信息比特的长度的附加数据,其中,所述附加数据被附加到从所述Polar编码输出的所述码字上以形成新数据,并且其中所述新数据被放入循环缓存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RV1的所述起始点是在所述RV0的所述终点之后的一个比特。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所述Polar编码的所述码率K/E小于或等于7/16,则所述Polar编码包括执行Polar码的凿孔,并且所述RV1的所述起始点是在所述RV0的所述终点之后的一个比特;并且其中如果所述码率K/E大于7/16,则所述Polar编码包括执行Polar码的缩短,并且所述RV1的所述起始点是在所述RV0的所述终点之后的一个比特。
16.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由站基于与Polar编码相关联的码率确定第一冗余版本RV0和第二冗余版本RV1的起始点;以及
由所述站根据所述RV0和所述RV1传输数据,
其中,用于传输的数据的起始点根据与所述RV0和所述RV1相关联的所述Polar编码,其中
如果满足与所述码率相关的目标条件,则所述Polar编码包括执行Polar码的凿孔,并且所述RV1的起始点是所述RV0的终点之后的一个比特或从所述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特定码字;并且其中,如果不满足所述目标条件,则所述Polar编码包括执行Polar码的缩短,并且所述RV1的所述起始点是在所述RV0的所述终点之后的一个比特,
其中,所述RV0的所述起始点对应于所述输出的码字的第一个比特或者第(N-E)个比特,以及
其中,所述特定码字对应于所述输出的码字的第一个比特或者取决于E、N或K中的至少一个,其中,N是所述Polar编码的母码的长度,E是速率匹配后的比特数,以及K是编码成所述母码的信息比特的数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目标条件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所述Polar编码的所述码率K/E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K/N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RV1的所述起始点和所述RV0的所述终点对应于循环缓存中的位置。
19.一种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其具有存储在其上的代码,所述代码在由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实施以下方法:
基于与Polar编码相关联的码率确定第一冗余版本RV0和第二冗余版本RV1的起始点;以及
根据所述RV0和所述RV1传输数据,
其中,用于传输的数据的起始点根据与多个RV的至少一个相关联的Polar编码,以及
其中,所述RV1的所述起始点在所述RV0的终点之后或者所述RV1的所述起始点从所述Polar编码输出的码字的特定码字,
其中,所述RV0的起始点对应于所述输出的码字的第一个比特或者第(N-E)个比特,以及
其中,所述特定码字对应于所述输出的码字的第一个比特或者取决于E、N或K中的至少一个,其中,N是所述Polar编码的母码的长度,E是速率匹配后的比特数,以及K是编码成所述母码的信息比特的数量。
CN201880098037.9A 2018-09-28 2018-09-28 用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的比特选择 Active CN1127531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8/108440 WO2020034332A1 (en) 2018-09-28 2018-09-28 Bit selection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53178A CN112753178A (zh) 2021-05-04
CN112753178B true CN112753178B (zh) 2024-04-30

Family

ID=69524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8037.9A Active CN112753178B (zh) 2018-09-28 2018-09-28 用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的比特选择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51324B2 (zh)
EP (1) EP3857747A4 (zh)
CN (1) CN112753178B (zh)
WO (1) WO20200343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535500A (ja) * 2020-07-30 2023-08-17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再送方法及び装置
CN114124292A (zh) * 2020-08-29 2022-03-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重传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12442A (zh) * 2012-03-15 2013-09-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有限长度循环缓存速率匹配的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8023675A (zh) * 2016-11-04 2018-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90834B2 (en) * 2007-06-20 2011-02-15 Motorola Mobility, Inc. Apparatus comprising a circular buffer and method for assigning redundancy versions to a circular buffer
US8316286B2 (en) * 2008-09-04 2012-11-2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ate matching to enhance system throughput based on packet size
CN102118240B (zh) * 2008-09-22 2013-04-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冗余版本和无线帧号以及子帧号绑定的方法和装置
WO2015006947A1 (zh) * 2013-07-18 2015-01-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低码率的编码方法和设备
EP3091680B1 (en) * 2014-01-26 2017-11-15 Huawei Device (Dongguan) Co., Ltd.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EP3113387B1 (en) 2014-03-21 2019-05-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olar code rate-matching method and rate-matching device
WO2017131813A1 (en) * 2016-01-29 2017-08-03 Intel IP Corporation Rate matching using 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s
US10362565B2 (en) * 2016-06-29 2019-07-2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ignal, and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for receiving uplink signal
CN117240414A (zh) * 2016-08-10 2023-12-15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Harq及高级信道码
WO2018174672A2 (ko) * 2017-03-24 2018-09-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하향링크 신호 수신 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 그리고 하향링크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기지국
US11044047B2 (en) * 2017-08-10 2021-06-22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at least one redundancy version for transmission of a data unit
CN109391380B (zh) * 2017-08-11 2021-09-1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harq重传方法、装置及发送设备
WO2019099318A1 (en) * 2017-11-15 2019-05-23 Idac Holdings, Inc. Urllc transmissions with polar codes
US10925047B2 (en) * 2018-02-07 2021-02-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chedul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12534902B (zh) * 2018-08-01 2023-02-1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12442A (zh) * 2012-03-15 2013-09-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有限长度循环缓存速率匹配的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8023675A (zh) * 2016-11-04 2018-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AN1, Nokia.R4-1710120 "LS on Channel Coding".3GPP tsg_ran\WG4_Radio.2017,(第TSGR4_84Bis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51324B2 (en) 2022-09-20
WO2020034332A1 (en) 2020-02-20
CN112753178A (zh) 2021-05-04
EP3857747A4 (en) 2022-01-26
US20210211222A1 (en) 2021-07-08
EP3857747A1 (en) 2021-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54982B (zh) 无线通信系统和广播系统中使用极性码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装置和方法
CN112073160B (zh) 通信系统中冗余版本的设计方案
CN109861694B (zh) 极化码的处理方法和设备
RU2530706C2 (ru)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сигналов управляюще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в сети мобильной связи
WO2018129526A1 (en) Generalized polar code based on polarization of linear block codes and convolutional codes
CN107508653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08737021B (zh) Polar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1251813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control information
CN103312442A (zh) 基于有限长度循环缓存速率匹配的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WO2018058295A1 (en)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or block codes
CN108155977A (zh) 信道状态信息和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确认信息的多路复用
CN112640335B (zh) 极化编码系统的增量冗余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传输
CN108400844A (zh) 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US20200304246A1 (en) Method of retransmission for downlink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the same
EP3637657B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WO2018058294A1 (en) Harq techniques for polar codes
US11451324B2 (en) Bit selection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s
WO2018076194A1 (en)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or encoded data
CN109120373B (zh) 一种信道编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9039546B (zh) 一种用于信道编码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设备
EP2850764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pdcch detection errors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10622529A (zh) 广播信道的通信方法
JP5170428B2 (ja) tail−biting畳み込み符号方式を用いた送信装置、受信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WO2016186552A1 (en)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multiple different downlnik carriers
CN113938244A (zh) 一种通信应答信号的传输方法、基站及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