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00844A - 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400844A CN108400844A CN201710064621.XA CN201710064621A CN108400844A CN 108400844 A CN108400844 A CN 108400844A CN 201710064621 A CN201710064621 A CN 201710064621A CN 108400844 A CN108400844 A CN 10840084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it sequence
- bits
- output bit
- max
- valu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6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108010003272 Hyaluronate lyase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6386 neutral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IRPVABHDSJVBNZ-RTHVDDQRSA-N 5-[1-(cyclopropylmethyl)-5-[(1R,5S)-3-(oxetan-3-yl)-3-azabicyclo[3.1.0]hexan-6-yl]pyrazol-3-yl]-3-(trifluoromethyl)pyridin-2-ami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F)(F)F)C(N)=NC=C1C1=NN(CC2CC2)C(C2[C@@H]3CN(C[C@@H]32)C2COC2)=C1 IRPVABHDSJVBNZ-RTHVDDQR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50012579 ADSL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0775 Adenylosuccinate ly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700040193 Adenylosuccinate lyase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2370 Secondary transmiss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42 deterio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897 system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1—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using multiple parity bits
- H03M13/1102—Codes on graphs and decoding on graphs, e.g. low-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codes
- H03M13/1148—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he code parity-check or generator matrix
- H03M13/116—Quasi-cyclic LDPC [QC-LDPC] codes, i.e. the parity-check matrix being composed of permutation or circulant sub-matr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04L1/0058—Block-coded mod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1—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using multiple parity bit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1—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using multiple parity bits
- H03M13/1102—Codes on graphs and decoding on graphs, e.g. low-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codes
- H03M13/1148—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he code parity-check or generator matrix
- H03M13/118—Parity check matrix structured for simplifying encoding, e.g. by having a triangular or an approximate triangular structure
- H03M13/1185—Parity check matrix structured for simplifying encoding, e.g. by having a triangular or an approximate triangular structure wherein the parity-check matrix comprises a part with a double-diagonal
- H03M13/1188—Parity check matrix structured for simplifying encoding, e.g. by having a triangular or an approximate triangular structure wherein the parity-check matrix comprises a part with a double-diagonal wherein in the part with the double-diagonal at least one column has an odd column weight equal or greater than three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1—Aspec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error detection, not provided for otherwise
- H03M13/615—Use of computational or mathematical techniques
- H03M13/616—Matrix operations, especially for generator matrices or check matrices, e.g. column or row permut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06—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and diversity transmission, e.g. coding schemes for the multiple 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information or the transmission of incremental redundancy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5—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5—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 H03M13/6362—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H03M13/6368—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using rate compatible puncturing or complementary puncturing
- H03M13/6393—Rate compatible low-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04L1/0013—Rate matching, e.g. puncturing or repetition of code symb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6—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encoded, messa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Algebra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通信设备用于获取输出比特序列在循环缓存中的编码块中的起始位置,并且基于输出比特序列的长度及所述起始位置从编码块中确定输出比特序列,其中,起始位置的取值为中的一个,其中,0≤pk<NCB,pk为整数,k为整数,0≤k<kmax,NCB为所述编码块的大小,kmax为大于或者等于4的整数。由于合理确定初传或者重传的比特序列,以使得接收端通信设备接收到比特序列后译码性能得到改善,提高译码成功率,进一步减少重传次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混合自动重传(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能够很好地提高数据链路的可靠性。
低密度奇偶校验(low density parity check,LDPC)码是一类具有稀疏校验矩阵的线性分组编码,具有结构灵活,译码复杂度低的特点。由于它采用部分并行的迭代译码算法,从而比传统的Turbo码具有更高的吞吐率。LDPC码被认为是通信系统的下一代纠错码,可用来提高信道传输的可靠性和功率利用率;并可以广泛应用于空间通信、光纤通信、个人通信系统、ADSL和磁记录设备等。目前在第五代移动通信中已考虑采用LDPC码作为信道编码方式之一。
为了支持各种不同码长码率,通信设备在信道编码后会进行速率匹配调整编码块的码率,获取要发送的比特序列,以匹配译码码率。通信设备还可以在速率匹配时对编码生成的LDPC码块进行比特打孔提高码率,或者在速率匹配时对编码生成的LDPC码块进行比特重复降低码率。
发送端的通信设备在速率匹配环节选取要发送的比特序列,经过交织、映射等处理后发送给接收端通信设备。接收端通信设备将比特序列的软值和已保存的软值比特(soft channel bit)合并译码得到编码块。
现有技术中,发送端的通信设备采用已有的速率匹配的方法时,HARQ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可以改善HARQ性能。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中信息处理的方法,包括:
获取输出比特序列在编码块中的起始位置k0(i);
基于输出比特序列长度E(i)及所述起始位置k0(i)从所述编码块中确定输出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编码块存储于循环缓存中,i为大于或者等于0的整数。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中信息处理的方法,包括:
获取长度为E(i)的软比特序列在软信息缓存中保存的起始位置k0(i);
从起始位置k0(i)开始将软比特序列合并保存在软信息缓存中。
在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于重传,即i>0,k0(i)是根据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k0(i-1)和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长度E(i-1)确定的。k0(i)=(k0(i-1)+F(i-1))mod NCB。其中,NCB为编码块大小,F(i-1)为编码块中从k0(i-1)开始顺序获取E(i-1)个输出比特的所需的比特数目。
在这种方式下,相邻两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是连续的,并且两者之间没有重复的比特,这样的输出比特序列发送至接收端的通信设备,可以达到较佳的译码性能。
基于上述实现方式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编码块中的末位比特已被传输,则k0(i)=(k0(i-1)+F(i-1)+Eoffset)modNCB,否则,k0(i)=(k0(i-1)+F(i-1))mod NCB。
这种方式可以使得所有比特被传输后,使得重复的比特数减少,减少译码性能的损失。
在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k0(i)取值为pk,pk为中的一个,其中,0≤pk<NCB,pk为整数,k为整数,0≤k<kmax,NCB为所述编码块的大小,kmax为大于或者等于4的整数。
例如,kmax=2n,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整数,或者,kmax=Nb,Nb为基矩阵的列数。
基于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或者上述实现方式的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k=0,则p0=l·z,其中,l为整数,且0≤l<Nb;或者,若0<k<kmax,pk=(pk-1+S)modNCB。其中,S为整数,如,或者,或者,S=z,z为所述编码块的扩展因子。其中表示向上取整,表示向下取整。
以或者,为例,pk满足或者,又例如,pk满足或者,或者或者,
以S=z,z为所述编码块的扩展因子为例,pk=(k·z)modNCB。在此方式中,kmax可以取值为Nb,Nb为基矩阵的列数。
上述方法可以适应多种初传码率,使得每次传输的冗余版本之间的间隔不会变化较大或者重复的比特较多,性能比较稳定。
在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k0(i)取值为pk,pk为中的一个,其中,0≤pk<NCB,pk为整数,k为整数,0≤k<kmax,NCB为所述编码块的大小,kmax为大于或者等于4的整数。
例如,kmax=2n,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整数,或者,kmax=Nb,Nb为基矩阵的列数。
若pk>(Nb-Mb+j)*z,则pk满足pk-pk-1≤pk+1-pk,其中,pm+1=(Nb-Mb+j)*z,且0<m+1<k<kmax-1,j为所述编码块中双列重校验比特的个数,或者j为所述编码块中不可打孔的双列重校验比特的个数,z为所述编码块的扩展因子。
若pk<(Nb-Mb+j)*z,pk满足或者,其中,pm+1=(Nb-Mb+j)*z且0<k<m+1,j为所述编码块中双列重校验比特的个数,或者j为所述编码块中不可打孔的双列重校验比特的个数,z为所述编码块的扩展因子。
该方法可以使得靠近信息比特的位置,起始位置的分布越密集,靠近编码块末位比特,起始位置的分别越稀疏。
在上述各实现方式中,kmax可以为大于4的整数,如,kmax=5,或kmax=2n,kmax达到8个及以上,n为大于2的整数,如8个或者16个,又例如,kmax=Nb,Nb为编码块的基矩阵的列数。kmax增加可以使得各冗余版本的起始位置间的距离减小,基于该起始位置确定的冗余版本也可以提高接收端的通信设备的译码性能。
基于上述任一种实现方式的又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于重传,即i>0,所述起始位置k0(i)是基于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k0(i-1)以及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长度E(i-1)确定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减少重复冗余比特的数目,pk为满足pk≥((k0(i-1)+F(i-1))modNCB)的最小值;或者,若((k0(i-1)+F(i-1))modNCB)大于中的最大值,则pk为中的最小值。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满足顺序译码的要求,pk为满足pk≤((k0(i-1)+F(i-1))modNCB)的最大值;或者,若((k0(i-1)+F(i-1))modNCB)小于中的最小值,则pk为中的最大值。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平衡重复比特和缺失冗余比特在译码在性能上的损失,若pk为中与((k0(i-1)+F(i-1))modNCB)之间差值最小的值;或者,若((k0(i-1)+F(i-1))modNCB)小于中的最小值或者((k0(i-1)+F(i-1))modNCB)大于中的最大值,pk为中的最小值与中的最大值两者之中与((k0(i-1)+F(i-1))modNCB)之间差值最小的值。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平衡重复比特和缺失冗余比特在译码在性能上的损失,所述起始位置k0(i)是基于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k0(i-1)以及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长度E(i-1),以及传输次数i确定的。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F(i-1)为编码块中从k0(i-1)开始顺序获取E(i-1)个输出比特所需的比特数目。
基于上述任一种实现方式的又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起始位置k0(i)是基于冗余版本起始位置的编号rvidx(i)确定。
例如,自适应重传时,冗余版本编号rvidx(i)可以通过信令获取。
又例如,对于自适应重传或非自适应重传,所述冗余版本起始位置的编号rvidx(i)可以基于冗余版本起始位置的编号顺序以及传输次数i获取的。
其中,所述冗余版本起始位置的编号顺序是从存储器中读取的,或者所述冗余版本起始位置的编号顺序是基于初传码率确定的,或者,所述冗余版本起始位置的编号顺序是基于输出比特序列的长度和扩展因子z确定的。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中信息处理的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输出比特序列在编码块中的起始位置k0(i);
处理单元,用于基于输出比特序列长度E(i)及所述起始位置k0(i)从所述编码块中确定输出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编码块存储于循环缓存中,i为大于或者等于0的整数。
所述装置可以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具体参照上述方面的描述。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提供的信息处理的装置可以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法设计中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相对应的模块。所述模块可以是软件和/或是硬件。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中信息处理的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长度为E(i)的软比特序列在软信息缓存中保存的起始位置k0(i);
处理单元,用于从起始位置k0(i)开始将获取到的软比特序列合并保存在软信息缓存中。
所述装置可以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具体参照上述方面的描述。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提供的信息处理的装置可以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法设计中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相对应的模块。所述模块可以是软件和/或是硬件。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编码器,速率匹配器和收发器,其中:
编码器,用于对信息数据进行编码;
速率匹配器,包括如前述第三方面所述的信息处理的装置,用于确定上述实施例中的输出比特序列;
收发器,用于发送对应于所述速率匹配器的输出比特序列的发送信号。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译码器,解速率匹配器和收发器,其中:
收发器,用于接收对应上述方面中所述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软比特序列的信号。
译码器,用于对软信息缓存中软值比特进行译码;
解速率匹配器,包括如前述第四方面所述的信息处理的装置,用于将上述方面中所述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软值比特合并保存在软信息缓存中;
第七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上述第五方面所述的通信设备和上述第六方面所述的通信设备。
再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本申请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合理确定初传或者重传的输出比特序列,使得接收端通信设备接收到输出比特序列的软比特序列后译码性能得到改善,译码成功率得到提高,进一步减少重传次数。
附图说明
图1为一LDPC码的基矩阵及其置换矩阵的示意图;
图2为一LDPC码的校验矩阵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的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5-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编码块的示意图;
图5-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编码块的示意图;
图5-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编码块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结构图;
图10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图1示出了通信系统中的一种LDPC码的基矩阵及其置换矩阵的示意图。LDPC码的基矩阵具有m*n个元素,如果采用z为扩展因子进行扩展,则可以得到校验矩阵H为(m*z)*(n*z)的矩阵,也就是有m*n个分块矩阵构成,每个分块都是一个z*z的单位矩阵经过循环移位获得。扩展因子z一般根据系统支持的码块大小和信息数据的大小确定的。如图1所示为一个m=13,n=38具有QC结构的LDPC码的基矩阵,其码率为(n-m)/n=0.6579。如果扩展因子z=4,则矩阵中所有值为-1的元素经过扩展后为一个4*4大小的全0矩阵,其他元素扩展后则为4*4的置换矩阵。置换矩阵可以由一个单位矩阵I经过相应次数的循环位移得到,位移次数等于对应的矩阵元素的值。如图1所示,基矩阵中值为0的元素扩展后对应的置换矩阵为4*4的单位矩阵I,值为1的元素扩展后对应的置换矩阵为单位矩阵经过1次位移得到的矩阵,以此类推,此处不再赘述。
基矩阵展开后可以作为LDPC码编码或译码用的校验矩阵。一个码长为n,信息序列长度为k,记为(n,k)的LDPC码可以由校验矩阵H唯一确定,校验矩阵H是稀疏矩阵,其每一行表示一个校验方程约束,对应j个编码比特,每一列表示一个编码比特由m个校验方程约束,任意两个校验方程包含至多一个相同的编码比特。如下式(1)给出了一个LDPC码的校验矩阵H及其对应的校验方程的实例:
图2示出了一个LDPC码的校验矩阵的示例。如图2所示,该校验矩阵包括了核心矩阵和3个扩展矩阵部分。对于信息数据,可以分别采用4个校验矩阵进行编码和译码:核心矩阵,核心矩阵和扩展矩阵部分1构成的校验矩阵1,核心矩阵、扩展矩阵部分1和扩展矩阵部分2构成的校验矩阵2,核心矩阵、扩展矩阵部分1、扩展矩阵部分2和扩展矩阵部分3构成的完整矩阵。这些校验矩阵具有Raptor-like结构,校验位具有双对角和单列重双重结构,核心矩阵通常包括双对角结构部分。如果编码前的信息比特数为k,根据校验矩阵生成的LDPC编码块的码长为n,则码率为k/n,采用不同的校验矩阵进行编码可以得到具备不同码率的LDPC编码块。可以看出在这些编码块中,根据完整矩阵生成的LDPC码的码长最大,具备最低码率为Rmin;根据核心矩阵生成的LDPC码码长最小,具备最高码率为Rmax,根据校验矩阵1生成的LDPC码具备的码率为R1,根据校验矩阵2生成的LDPC码具备的码率为R2,则Rmin<R2<R1<Rmax。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示例中,完整矩阵,核心矩阵、校验矩阵1或者校验矩阵2都可以作为LDPC码的基矩阵根据扩展因子扩展后的编码或者译码矩阵。
在通信系统中,信息数据在通信设备(例如,基站或者终端)之间传输,由于无线传播环境复杂多变,容易受到干扰,出现差错。为了可靠地发送信息数据,在发送端,通信设备对信息数据进行CRC校验、信道编码、速率匹配、交织等处理,并将交织后的编码比特映射成调制符号发送给接收端的通信设备。接收设备接收到调制符号后,相应地通过解交织、解速率匹配、译码,CRC校验恢复成信息数据。这些过程可以减少传输差错,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图3示出的通信系统300可广泛用于提供诸如语音,数据等各种类型的通信。所述通信系统可包括多个无线通信设备。清楚起见,图3仅示出了通信设备30和通信设备31。控制信息或者数据信息作为信息序列在通信设备30和通信设备31之间接收和发送。通信设备30作为发送端通信设备,按照传输块(transmission block,TB)发送信息序列,并对每一传输块增加CRC校验。如果添加校验后的传输块大小超过最大码块长,则需要将传输块划分为若干码块(code block,CB),每个码块中也可以增加码块CRC校验,或者每组码块中增加码块组CRC校验,还可以对每个码块添加填充比特。通信设备30对每个码块分别进行信道编码,例如,采用LDPC编码,得到相应的编码块。其中,每个编码块中包括信息比特和校验比特,如果信息比特中包括填充比特,填充比特通常表示为“空”(Null)。
编码块或者经过比特重排序的编码块保存在通信设备30的循环缓存中,通信设备30从循环缓存中的编码块顺序获取多个输出比特得到输出比特序列,输出比特是编码块中除填充比特以外的比特,从而输出比特序列是不包括填充比特的。经过交织、映射为调制符号后发送。通信设备30发生重传时将从循环缓存中的编码块选取另一输出比特序列发送,如果顺序获取输出比特达到循环缓存的末位比特时,则从循环缓存的首位比特开始继续选取输出比特。
通信设备31对接收到的调制符号解调,解交织后,将接收到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软值保存在软信息缓存(soft buffer)中相应位置。如果发生重传,通信设备31将每次重传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软值合并保存在软信息缓存中,这里的合并是指,如果两次接收到的输出比特的位置相同,则将两次接收到的该输出比特的软值合并。其中,通信设备31中软信息缓存中的位置和通信设备30中循环缓存中的编码块的位置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如果输出比特在通信设备30中循环缓存中的编码块中的位置是第p比特,则其软值在通信设备31中软信息缓存中的位置也是第p比特。
通信设备31对软信息缓存中的所有软值进行译码得到信息序列的一个码块。由于通信设备31可以获取传输块大小,因此可以确定一个传输块被分割的码块个数以及各码块长度,如果码块中包括CRC比特段,通信设备31还可以利用该CRC比特段对码块进行校验。通信设备31将各码块级联为一个传输块,进一步对传输块进行校验及级联最终得到信息序列。可见通信设备31执行的是通信设备30信息处理方法的逆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通信设备30可以是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设备,如基站,则相应的通信设备31可以是终端。通信设备30也可以是通信系统中的终端,则相应的,通信设备31可以是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设备,如基站等。
为便于理解下面对本申请中涉及到的一些名词做些说明。
本申请中,名词“网络”和“系统”经常交替使用,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其含义。终端是一种具有通信功能的设备,可以包括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等。在不同的网络中终端可以叫做不同的名称,例如:用户设备,移动台,用户单元,站台,蜂窝电话,个人数字助理,无线调制解调器,无线通信设备,手持设备,膝上型电脑,无绳电话,无线本地环路台等。为描述方便,本申请中简称为终端。基站(base station,BS),也可称为基站设备,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用以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设备。在不同的无线接入系统中基站的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而在通用移动通讯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System,UMTS)网络中基站称为节点B(NodeB),而在LTE网络中的基站称为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B,eNB或者eNodeB),在新空口(new radio,NR)网络中的基站称为收发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或者下一代节点B(generation nodeB,gNB),或者其他各种演进网络中的基站也可能采用其他叫法。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用于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通信设备30和通信设备31。该方法可以由通信设备30来实施,包括:
401:获取输出比特序列在编码块中的起始位置k0(i)。
在通信设备30中,编码块存储于循环缓存中,编码块大小用NCB表示,编码块中也可以包括填充比特。在对编码块进行初传或者重传时,通信设备30在循环缓存中的编码块中确定输出比特序列用于初传或者重传,输出比特序列是不包括填充比特的。为了方便说明,第i次传输表示初传或者重传,i=0表示初传,i>0表示重传,i为整数,例如i=1表示第一次重传,i=2表示第二次重传等等。重传的上限取决于系统最大重传次数,其中对于每次初传或者重传的输出比特序列,可以是该编码块的一个冗余版本。k0(i)表示第i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在循环缓存中的编码块中的起始位置,也可以称之为第i次重传的冗余版本rv(i)的起始位置。
402:基于输出比特序列长度E(i)及起始位置k0(i)从循环缓存中确定输出比特序列。
通信设备30可以基于第i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长度E(i)和步骤401中获取到的起始位置k0(i)确定输出比特序列。例如,通信设备30从编码块的第k0(i)比特开始顺序获取E(i)个比特作为输出比特序列。由于输出比特序列中不包括填充比特,通信设备30从编码块的第k0(i)比特经过F(i)个比特得到E(i)个比特作为输出比特序列,则其中的填充比特数为F(i)-E(i),因此其结束的位置是k0(i)+F(i),其中,F(i)为编码块中从k0(i)开始顺序获取E(i)个输出比特的所需的比特数目,F(i)为大于或者等于0的整数。
例如,通信设备30对初传,也就是第0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进行发送后,收到来自通信设备31的否定应答NACK,则通信设备30需要确定第1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也就是第1个冗余版本rv(1)的起始位置k0(1),因此通信设备获取该输出比特序列在存储于循环缓存中的编码块的起始位置k0(1),基于输出比特序列的长度E(1)及起始位置k0(1)确定第1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也就是确定冗余版本rv(1)。通信设备30将输出比特序列rv(1)发送至通信设备31。若通信设备30接收到来自通信设备31的NACK,则通信设备30需要确定第2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也就是第2个冗余版本rv(2)的起始位置k0(2),基于输出比特序列的长度E(2)及起始位置k0(2)确定第2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也就是确定冗余版本rv(2)。以此类推,直至达到最大重传次数,或者通信设备30收到来自通信设备31的肯定应答ACK,则通信设备可以结束该编码块的重传。当然,通信设备30也可以进行多次重传,而无需考虑来自通信设备31的NACK或者ACK。
接收端通信设备31译码时需要对接收到的初传的软值比特和各冗余版本的软值比特进行合并译码。对于采用LDPC编码的编码块,为了提高接收端通信设备的译码性能则要求减少各冗余版本之间重复或者不发的比特数。
以图5-1所示的一个LDPC编码块为例,假设其核心矩阵打孔前的码率为0.89,其支持的最低码率为0.33,其中包括信息比特和冗余比特,其中信息比特包括系统位打孔比特和不可打孔的信息比特,冗余比特包括不可打孔的双列重校验比特,可以打孔的双列重校验比特和单列重校验比特。打孔也可以表示为不发送,则打孔比特为不被发送的比特,不可打孔的意味着需要被发送的比特。其中,双列重校验比特对应到校验矩阵中的双对角结构部分的列,也可以说是核心矩阵中的双对角结构部分的列。其中不可打孔的信息比特和不可打孔的双列重校验比特构成的输出比特序列e0的码率最高。
影响LDPC码的译码性能有多种因素,例如,对LDPC码译码时通常要求除信息位以外的冗余部分按照编码的顺序选择构成码字译码。又例如,LDPC码通过对双列重校验比特打孔来获得比核心矩阵支持的原生码率更高的码率,则重传时需要先重传这些被打孔的双列重校验比特,再发送单列重部分被打孔的校验比特。又例如,重传时,若重复的冗余比特占比越高,译码性能越差。
如图5-2所示,有4个起始位置的取值p0,p1,p2和p3,初传从第0个起始位置p0获取输出比特序列,也就是冗余版本0,第1次重传从第2个起始位置p2获取输出比特序列,也就是冗余版本1,则冗余版本0和冗余版本1之间并不连续,有大量跳过的比特不被传输,尤其是双列重校验比特没有被选择。接收端的通信设备接收到两个冗余版本后进行合并译码。而图5-2中跳过的冗余比特由于没有被传输到接收端通信设备,因此无法先于冗余版本1中冗余比特被选择构成码字译码,极大地损失了译码性能。并且图5-2中跳过的比特也包括了被打孔的双列重校验比特,进一步恶化了译码性能。
如图5-3所示,初传从第0个起始位置p0获取输出比特序列,也就是冗余版本0,第1次重传从第1个起始位置p1获取输出比特序列,也就是冗余版本1,则冗余版本0和冗余版本1之间虽然连续,对于初传码率较低的情况,会存在较多的重复比特,也会导致译码性能的损失。
步骤401中k0(i)可以取值为pk,pk为中的一个,也就是有kmax个起始位置的取值。其中,0≤pk<NCB,pk为整数,k为整数,0≤k<kmax,NCB为编码块的大小,kmax为大于或者等于4的整数。例如,kmax=2n,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整数,或者,kmax=Nb,Nb为基矩阵的列数。
其中,pk的下标k可以是冗余版本起始位置的编号rvidx。
其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定义。例如,该集合可以是仅包含这些元素的集合,也可以是其他集合的子集。所述集合中的各个元素,可以是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也可以不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本申请并不做特别限定。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kmax个取值可以是根据差值均匀分布的。两个取值a和b之间的差值可以表示为|a-b|,| |表示取绝对值。对于循环缓存中的编码块的起始位置的取值,若pk≥pk-1,pk和pk-1之间差值为|pk-pk-1|,若pk<pk-1,pk和pk-1之间差值为|(pk+NCB)-pk-1|。例如,以整数S为差值,相邻两个取值之间差值为S,若k>0,pk可以基于前一取值pk-1得到,如pk满足pk=(pk-1+S)modNCB,或者pk也可以基于p0得到,pk满足pk=(p0+k·S)modNCB。其中,p0可以是扩展因子的整数倍,p0=l·z,l为整数,且0≤l<Nb。若p0=0,则可以简化为pk满足pk=(k·S)modNCB。
可以基于编码块大小NCB设置kmax个取值S可以为或者在这种方式下,若k>0,pk满足或者,又例如,pk满足或者,或者或者,
其中表示向上取整,表示向下取整。例如,2.1向上取整为3,向下取整为2。
以编码块长为215比特,kmax为8,相邻取值差值为比特为例,p0=0,则中各值满足为{0,26,52,78,104,130,156,182}。可以看出在该例子中,中的各个元素可以按照从小到大等间隔的方式分布。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只是举例说明,本申请不以此为限制,例如中的各个元素也可以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或者相邻元素之间的差值也可以是其他的值。
又例如,kmax=Nb,Nb为基矩阵的列数,由于NCB是基于Nb·z,并经过可能的打孔得到,相邻取值差值可以取为z。对于其中任意一个取值pk,pk=(k·z)modNCB。例如,以Nb=50,z=4,为例,则中各值满足pk=(k·z)modNCB,为{0,4,8,……,196}。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只是举例说明,并不以此为限制。
增加kmax,可以使得各冗余版本的起始位置间的距离减小,基于该起始位置确定的冗余版本也可以提高接收端的通信设备的译码性能。例如,kmax可以为大于4的整数,如,kmax=5,或kmax=2n,kmax达到8个及以上,n为大于2的整数,如8个或者16个,又例如,kmax=Nb,Nb为编码块的基矩阵的列数。此处只是举例说明,并不以此为限制。
上述方法中,每次传输的冗余版本之间的间隔不会变化较大或者重复的比特较多,可以适应多种初传码率,性能比较稳定。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kmax个取值也可以按照差值变化的方式设置。例如以pm+1作为分界点,其后的kmax-m-2个取值pm+1,pm+2,…,可以按照差值递增的方式设置,例如,pm+2-pm+1≤pm+3-pm+2。而在p0至pm+1之间的m个取值可以按照差值均匀分布,例如,取值差值为或者或者其他差值变化的方式设置,此处不做限定。
例如,初传时获取一个高码率的输出比特序列,包括信息比特和不可打孔的双列重校验比特,如图5-1中e0,则该输出比特序列的长度为E0=(Nb-Mb+j)*z,其中j为双列重校验比特的个数,或者,不可打孔的双列重校验比特的个数。pm+1可以取值为(Nb-Mb+j)*z。
若pk>(Nb-Mb+j)*z,则pk满足pk-pk-1≤pk+1-pk,其中,m+1<k<kmax-1。
若pk<(Nb-Mb+j)*z,以p0到pm+1之间m个取值中相邻取值差值为或者例如,对于k<m+1,pk满足或者,
若pk=(Nb-Mb+j)*z,也就是pk=pm+1,k=m+1。
该方法可以使得靠近信息比特的位置,起始位置的分布越密集,靠近编码块末位比特,起始位置的分别越稀疏。
以图1中所示的基矩阵为例,其中,Nb=38,Mb=13,z=4,核心矩阵Hk中最后4列为双对角结构部分,也就是对应的双列重校验比特的列,则双列重校验比特的个数为4,若其中有2列为不可打孔列,则不可打孔的双列重校验比特的个数为2。若j为双列重校验比特的个数,则Er0=116。若j为不可打孔的双列重校验比特的个数,则Er0=108。以j为不可打孔的双列重校验比特的个数,kmax为8,编码块为152比特为例,p4=Er0=108,p0=2,则p0和p4之间有p1,p2,p3三个取值,相邻两个取值之间的差值为p4至编码块末位比特之间有p5,p6,p7三个取值,按照差值递减,差值依次为6,10和14,则kmax个取值为{2,28,54,80,108,114,124,138}。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仅仅是示例性的以中的各个元素可以从小到大的方式分布。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不以此为限制,中的各个元素也可以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其相邻元素之间的间隔也可以是其他的值。
对于中的取值pk,步骤401中k0(i)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
基于前述第一种实现方式或者第二种实现方式,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i>0,起始位置k0(i)是基于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k0(i-1)以及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长度E(i-1)确定的。
为了方便描述,将从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结束位置开始至编码块的末位比特(第NCB-1比特)的方向作为向后的方向,将从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结束位置开始至编码块的首位比特(第0比特)的方向作为向前的方向。
例如,为了减少重复冗余比特的数目,可以基于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k0(i-1)以及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长度E(i-1)向后获取起始位置k0(i)。由于输出比特序列中不包括填充比特,若F(i-1)为编码块中从k0(i-1)开始顺序获取E(i-1)个输出比特所需的比特数目,则前一次获取输出比特序列的结束位置为(k0(i-1)+F(i-1)-1)mod NCB。将从前一次获取输出比特序列的结束位置向后的方向上的第一个起始位置的取值pk作为k0(i),若前一次获取输出比特序列的结束位置大于中的最大值,则pk为中的最小值。
可以看到,pk为满足pk≥((k0(i-1)+F(i-1))modNCB)的最小值。若中不存在满足pk≥((k0(i-1)+F(i-1))modNCB)的取值,也就是((k0(i-1)+F(i-1))modNCB)大于中的最大值,则pk为中的最小值。
以前述实现方式中{2,28,54,80,108,114,124,138}取值为例,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k0(i-1)为2,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长度E(i-1)=25比特,由于其中有5比特的填充比特,因此前一次从编码块中k0(i-1)开始顺序获取E(i-1)个输出比特的所需的比特数目F(i-1)为30比特,对于第i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k0(i),采用本实施例中向后获取起始位置的方法则k0(i)=54。若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k0(i-1)为124,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长度E(i-1)=30比特,其中填充比特数目为0,前一次从编码块中k0(i-1)开始顺序获取E(i-1)个输出比特所需的比特数目为30比特,则k0(i)=2。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仅是举例,并不限于此。
又例如,为了满足顺序译码的要求,基于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k0(i-1)以及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长度E(i-1)向前获取起始位置k0(i)。由于输出比特序列中不包括填充比特,若F(i-1)为编码块中从k0(i-1)开始顺序获取E(i-1)个输出比特所需的比特数目,则前一次获取输出比特序列的结束位置为(k0(i-1)+F(i-1)-1)modNCB。将从前一次获取输出比特序列的结束位置向前的方向上的第一个起始位置的取值pk作为k0(i),若前一次获取输出比特序列的结束位置小于中的最小值,则pk为中的最大值。可以看到,pk为满足pk≤((k0(i-1)+F(i-1))modNCB)的最大值。若中不存在满足pk≤((k0(i-1)+F(i-1))modNCB)的取值,也就是((k0(i-1)+F(i-1))modNCB)小于中的最小值,则pk为中的最大值。
仍以前述实施例中{2,28,54,80,108,114,124,138}取值,编码块为152比特为例,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k0(i-1)为2,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长度E(i-1)=25比特,由于其中有5比特的填充比特,因此前一次从编码块中k0(i-1)开始顺序获取E(i-1)个输出比特所需的比特数目F(i-1)为30比特,对于第i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k0(i),采用向前获取起始位置的方法则k0(i)=28。若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k0(i-1)为124,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长度E(i-1)=20比特,由于其中有9比特的填充比特,因此前一次从编码块中k0(i-1)开始顺序获取E(i-1)个输出比特的所需的比特数目F(i-1)为29比特,则k0(i)=138。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仅是举例,并不限于此。
又例如,为了平衡重复比特和缺失冗余比特在译码在性能上的损失,可以结合前述两个例子中向前获取k0(i)和向后获取k0(i)的结果,将两者中与前一次获取输出比特序列的结束位置差值最小的取值作为k0(i)。若pk为中与((k0(i-1)+F(i-1))modNCB)之间差值最小的值;或者,若((k0(i-1)+F(i-1))modNCB)小于中的最小值或者((k0(i-1)+F(i-1))modNCB)大于中的最大值,pk为中的最小值与中的最大值两者之中与((k0(i-1)+F(i-1))modNCB)之间差值最小的值。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先确定出pk+和pk-,其中,pk+为从前一次获取输出比特序列的结束位置向后的方向上的第一个起始位置的取值,pk-为从前一次获取输出比特序列的结束位置向前的方向上的第一个起始位置的取值,则pk为pk+和pk-之中与((k0(i-1)+F(i-1))modNCB)之间差值最小的取值。若pk+和pk-与((k0(i-1)+F(i-1))modNCB)之间差值相等,则可以任意或者按照确定取值方向从两者之中选择。
仍以前述实施例中{2,28,54,80,108,114,124,138}取值,编码块长为152比特为例,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k0(i-1)为2,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长度E(i-1)=26比特,前一次从编码块中k0(i-1)开始顺序获取E(i-1)个输出比特的所需的比特数目F(i-1)为30比特。对于第i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k0(i),采用本实施例中方法获取起始位置则k0(i)=28,若k0(i-1)为124比特,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长度E(i-1)=29比特,前一次从编码块中k0(i-1)开始顺序获取E(i-1)个输出比特的所需的比特数目F(i-1)为30比特。则向后方向获取的取值为p0=2,两者之间差值为1,向前方向获取的取值为p7=138,两者之间差值为15,则k0(i)=p0=2。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仅是举例,并不限于此。
又例如,为了平衡重复比特和缺失冗余比特在译码在性能上的损失,也可以基于传输次数i与获取起始位置k0(i)的方向的对应关系确定第i次传输的起始位置k0(i)的获取方向,基于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结束位置以及所确定的获取起始位置k0(i)的方向获取起始位置k0(i)。可以在通信设备中设置传输次数i和起始位置k0(i)获取方向的表,例如,如表1,最大重传次数为3,初传不需要设置获取方式,
表1
传输次数 | 获取方向 |
1 | 向后 |
2 | 向前 |
3 | 向前 |
仍以前述实施例中{2,28,54,80,108,114,124,138}取值,编码块长为152比特为例,初传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k0(0)为2,初传的输出比特序列的长度E(0)=20比特,填充比特数为10比特,则F(0)=30比特。假设每次获取输出比特序列时填充比特数相等,每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长度也相等,采用上述表1中的对应关系获取起始位置,对于第1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向后获取起始位置k0(1),则k0(1)=54,对于第2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向前获取起始位置k0(2)=80,对于第3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获取起始位置k0(3)=108。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仅是举例,并不限于此。
获取方向中“向前”和“向后”可以通过特定的数值指示,并不限定于字面的表达方式,例如0为“向前”,1为“向后”,或者其他数值表达方式。传输次数i和起始位置k0(i)获取方向的对应关系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定义,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基于传输次数i可以确定第i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的获取方向,基于第i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的获取方向,以及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k0(i-1)以及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长度E(i-1)向前获取起始位置k0(i)。
基于前述第一种实现方式或者第二种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定义每次传输时获取的起始位置的顺序,也可以定义每次传输时pk的下标k的取值顺序。这一顺序可以指示给接收端的通信设备,也可以预先在收发两端通信设备中存储。
其中,pk的下标k可以是冗余版本起始位置的编号rvidx,第i次传输的冗余版本起始位置的编号可以表示为rvidx(i),起始位置k0(i)可以是基于冗余版本起始位置的编号rvidx(i mod kmax)确定的。
可以采用固定顺序的起始位置获取方法,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定义rvidx的取值顺序,取值顺序中的值的个数可以是kmax,也可以为最大重传次数Rmax,例如,kmax=8时,rvidx的取值顺序依次为0,3,6,2,5,7,4,1。则初传时,从第p0比特开始确定输出比特序列,第1次传输k0(1)=p3,从第p3比特开始确定输出比特序列,第2次传输k0(2)=p6,从第p6比特开始确定输出比特序列,以此类推,第kmax次传输时,则又回到从第p0比特开始确定输出比特序列。也就是对于第i次传输,k=rvidx(i mod kmax),k0(i)=pk。又例如,最大重传次数Rmax=3,rvidx的取值顺序集合为{0,2,3,1},则初传时,从第p0比特开始确定输出比特序列,第1次传输k0(1)=p2,从第p3比特开始确定输出比特序列,第2次传输k0(2)=p3。对于第i次传输,k=rvidx(i mod Rmax),k0(i)=pk。
进一步地,rvidx的取值顺序也可以根据初传码率的大小确定,也可以基于每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长度E和扩展因子z确定。在非自适应重传场景下,初传和重传的输出比特序列的长度是相等的,例如基于确定rvidx的取值顺序。
例如,以kmax=8,采用66*82的LDPC矩阵,其中信息位列数为16,对于编码块,rvidx的取值顺序和初传码率的对应关系可以参见表2,例如R0≥0.8,rvidx取值顺序为{0,2,4,6}。
表2
初传码率R0 | rvidx的取值顺序 |
R0≥0.8 | 0,2,4,6 |
0.53≤R0<0.8 | 0,3,6,2 |
R0<0.53 | 0,4,2,6 |
又例如,以kmax=8,采用66*82的LDPC矩阵,其中信息位列数为16,对于编码块,rvidx的取值顺序和初传码率的对应关系可以参见表3,例如rvidx取值顺序为{0,3,6,2}。
表3
这一方式适用于非自适应性重传,起始位置的信息不需要在每次发送前指示给接收端通信设备。
也可以基于发送端通信设备所指示的rvidx获取输出比特序列在编码块中的起始位置k0(i)。这一方式适用于自适应重传。
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于重传,即i>0,第i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和第i-1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首尾相连。在这种方式下,k0(i)是根据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k0(i-1)和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长度E(i-1)确定的,由于输出比特序列中不包括填充比特,因此根据k0(i-1)和E(i-1)可以得到F(i-1),F(i-1)为编码块中从k0(i-1)开始顺序获取E(i-1)个输出比特的所需的比特数目,则k0(i)=(k0(i-1)+F(i-1))mod NCB。在这种方式下,相邻两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是连续的,并且两者之间没有重复的比特,这样的输出比特序列发送至接收端的通信设备,可以达到较佳的译码性能。
进一步地,基于首尾相连的重传方式,还可以在编码块的所有比特被传输过一遍之后,每次重传增加偏移量Eoffset,也就是k0(i)=(k0(i-1)+F(i-1)+Eoffset)modNCB。在这种方式下,若编码块中的末位比特已被传输,则k0(i)=(k0(i-1)+F(i-1)+Eoffset)modNCB,否则,k0(i)=(k0(i-1)+F(i-1))mod NCB。这样,所有比特被传输后,通过每次在重传中增加偏移量,使得重复的比特数减少,减少译码性能的损失。
可选地,在前述信息处理方法之后,所述通信设备还可以对所述输出比特序列进行处理,使得在发送或接收时使用该输出比特序列,例如,对输出比特序列进行交织,并映射为调制符号等处理等等。这些处理可以参照现有技术中的相应处理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用于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通信设备30和通信设备31。该方法可以由通信设备31来实施,包括:
601:获取长度为E(i)的软比特序列在软信息缓存中保存的起始位置k0(i)。
602:从起始位置k0(i)开始将步骤601中的软比特序列合并保存在软信息缓存中。
通信设备30向通信设备31发送如前述各实施例中得到的输出比特序列,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输出比特序列是速率匹配后的输出比特序列,所述通信设备30可以对速率匹配后的输出比特序列进行交织调制等处理,从而发送对应于所述输出比特序列的发送信号,通信设备31接收所述输出信号并经解调、解交织后,得到输出比特序列对应的软比特序列,也就是输出比特序列中一个比特对应软比特序列中一个软值比特(softchannel bit)。这些软值比特在通信设备31的软信息缓存中保存的位置和通信设备30中循环缓存中的编码块的位置一一对应,软信息缓存的大小与循环缓存中的编码块的大小也是相同的,都可以是NCB。
例如,通信设备30发送的输出比特为1,经过信道传输,通信设备31得到其相应的软值比特为1.45,如果输出比特在编码块中的位置为第5比特,则在通信设备31的软信息缓存中第5软值比特为1.45。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只是举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如果通信设备30获取的输出比特序列中包括n个输出比特,则通信设备31可以获取到n个对应的软值比特。如果通信设备31两次接收到同一位置的软值比特,则将两次的软值进行合并,例如,第一次传输时接收到的软值比特为1.45,第二次传输时接收到的软值比特为0.5,则合并后为1.95。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仅为举例,并不以此为限制。
可见起始位置k0(i)及其获取方式具备和前述各实施例相应的特征,可以参见前述各实施例所述,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对通信设备30而言,起始位置是相对于循环缓存中的编码块而言,而在通信设备31中,起始位置是相对于软信息缓存而言;在通信设备30侧是从循环缓存中的编码块确定输出比特序列,而在通信设备31侧,是将接收到的软比特序列保存到软信息缓存中。
图7给出了一种信息处理的装置700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用于如图3所示的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设备30。装置700也可以称之为速率匹配装置。装置700可用于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参见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装置700可以包括获取单元701和处理单元702。其中:
获取单元701用于获取输出比特序列在编码块中的起始位置k0(i);处理单元702用于基于输出比特序列长度E(i)及所述起始位置k0(i)从所述编码块中确定输出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编码块存储于循环缓存中,i为大于或者等于0的整数。关于如何获取k0(i),以及基于E(i)和k0(i)确定输出比特序列,具体可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说明。
图8给出了一种信息处理的装置800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用于如图3所示的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设备31。装置800也可以称之为解速率匹配装置。装置800可用于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具体可参见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说明。装置800可以包括获取单元801和处理单元802。
所述获取单元801用于获取长度为E(i)的软比特序列在软信息缓存中保存的起始位置k0(i);所述处理单元802用于从起始位置k0(i)开始将获取单元801获取到的软比特序列合并保存在软信息缓存中。
图9给出了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设备可应用于如图3所示的通信系统。通信设备30可以包括编码器301,速率匹配器302和收发器303。编码器301也可以称为编码单元或者编码电路等,主要用于对信息数据进行编码;速率匹配器302也可以称之为速率匹配单元或者速率匹配电路等,主要用于基于经编码器301编码得到的编码块确定要发送的输出比特序列,例如用于确定上述实施例中的输出比特序列,可以包括如图7中的装置700;收发器303也可以称为收发单元、收发机、或者收发电路等,主要用于射频信号的收发,例如用于向通信设备31发送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输出比特序列。通信设备30还可以包括其他器件,例如用于产生传输块CRC的器件、码块分割和CRC校验的器件、交织器、调制器等,可分别用于实现如图3中通信设备30的各部分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通信设备3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指令,所述处理器耦合到所述存储器,用于调取存储器中的指令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步骤。所述存储器中还可以包括其他指令以供所述处理器调用执行通信设备30其他部分的功能,如码块分割和CRC校验、交织、调制等。
图10出了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设备可应用于如图3所示的通信系统。通信设备31可以包括译码器311,解速率匹配器312和收发器313。解速率匹配器312也可以称之为解速率匹配单元或者解速率匹配电路,可用于合并软值比特,例如用于对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软值比特合并保存在软信息缓存中,可以包括如图8中的装置800;译码器311,也可以称为译码单元或者译码电路,主要用于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译码,例如用于对软信息缓存中软值比特进行译码;收发器313也可以称为收发单元、收发机、或者收发电路等,主要用于射频信号的收发,例如用于接收通信设备30发送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输出比特序列。通信设备31还可以包括其他器件,例如用于传输块CRC校验的器件、码块合并的器件、解交织器、解调制器等,可分别用于实现如图3中通信设备31的各部分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通信设备31可以包括一个和多个存储器和处理器用于实现如图3中通信设备31的各部分功能。可以每个器件单独设置存储器和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器件公用相同的存储器和处理器。
需要说明的是,通信设备3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指令,所述处理器耦合到所述存储器,用于调取存储器中的指令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步骤。所述存储器中还可以包括其他指令以供所述处理器调用执行通信设备30其他部分的功能,如码块合并、解交织、解调制等。
本领域技术任何还可以了解到本发明实施例列出的各种说明性逻辑块(illustrative logical block)和步骤(step)可以通过电子硬件、电脑软件,或两者的结合进行实现。这样的功能是通过硬件还是软件来实现取决于特定的应用和整个系统的设计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于每种特定的应用,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实现所述的功能,但这种实现不应被理解为超出本发明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种说明性的逻辑单元和电路可以通过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装置,离散门或晶体管逻辑,离散硬件部件,或上述任何组合的设计来实现或操作所描述的功能。通用处理器可以为微处理器,可选地,该通用处理器也可以为任何传统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也可以通过计算装置的组合来实现,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微处理器,多个微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联合一个数字信号处理器核,或任何其它类似的配置来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嵌入硬件、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或者这两者的结合。存储器可以是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本领域中其它任意形式的存储媒介。示例性地,存储器可以与处理器连接,以使得处理器可以从存储器中读取信息,并可以向存储器存写信息。可选地,存储器还可以集成到处理器中。处理器和存储器可以设置于ASIC中,ASIC可以设置于UE中。可选地,处理器和存储器也可以设置于UE中的不同的部件中。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以用硬件实现,或固件实现,或它们的组合方式来实现。当使用软件程序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当使用软件程序实现时,也可以将上述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以此为例但不限于: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此外。任何连接可以适当的成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软件是使用同轴电缆、光纤光缆、双绞线、数字用户线(DSL)或者诸如红外线、无线电和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从网站、服务器或者其他远程源传输的,那么同轴电缆、光纤光缆、双绞线、DSL或者诸如红外线、无线和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包括在所属介质的定义中。如本发明所使用的,盘(Disk)和碟(disc)包括压缩光碟(CD)、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DVD)、软盘和蓝光光碟,其中盘通常磁性的复制数据,而碟则用激光来光学的复制数据。上面的组合也应当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保护范围之内。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通信系统中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输出比特序列在编码块中的起始位置k0(i);
基于输出比特序列长度E(i)及所述起始位置k0(i)从所述编码块中确定输出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编码块存储于循环缓存中,i为大于或者等于0的整数,
k0(i)取值为pk,pk为中的一个,其中,0≤pk<NCB,pk为整数,k为整数,0≤k<kmax,NCB为所述编码块的大小,kmax为大于4的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kmax=2n,n为大于2的整数,或者,kmax=Nb,Nb为基矩阵的列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k=0,则p0=l·z,其中,l为整数,且0≤l<Nb,z为所述编码块的扩展因子;或者,若0<k<kmax,pk=(pk-1+S)mod NCB,S为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或者,或者,S=z,z为所述编码块的扩展因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pk>(Nb-Mb+j)*z,则pk满足pk-pk-1≤pk+1-pk,其中,pm+1=(Nb-Mb+j)*z,且0<m+1<k<kmax-1,j为所述编码块中双列重校验比特的个数,或者j为所述编码块中不可打孔的双列重校验比特的个数,z为所述编码块的扩展因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pk<(Nb-Mb+j)*z,pk满足或者,其中,pm+1=(Nb-Mb+j)*z且0<k<m+1,j为所述编码块中双列重校验比特的个数,或者j为所述编码块中不可打孔的双列重校验比特的个数,z为所述编码块的扩展因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i>0,所述起始位置k0(i)是基于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k0(i-1)以及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长度E(i-1)确定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pk为满足pk≥((k0(i-1)+F(i-1))mod NCB)的最小值;或者,若((k0(i-1)+F(i-1))mod NCB)大于中的最大值,则pk为中的最小值,其中,F(i-1)为所述编码块中从k0(i-1)开始顺序获取E(i-1)个输出比特的所需的比特数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pk为满足pk≤((k0(i-1)+F(i-1))mod NCB)的最大值;或者,若((k0(i-1)+F(i-1))mod NCB)小于中的最小值,则pk为中的最大值,其中,F(i-1)为所述编码块中从k0(i-1)开始顺序获取E(i-1)个输出比特的所需的比特数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则pk为中与((k0(i-1)+F(i-1))modNCB)之间差值最小的值;或者,若((k0(i-1)+F(i-1))modNCB)小于中的最小值或者((k0(i-1)+F(i-1))modNCB)大于中的最大值,pk为中的最小值与中的最大值两者之中与((k0(i-1)+F(i-1))modNCB)之间差值最小的值,其中,F(i-1)为所述编码块中从k0(i-1)开始顺序获取E(i-1)个输出比特的所需的比特数目。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i>0,所述起始位置k0(i)是基于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k0(i-1)以及前一次传输的输出比特序列长度E(i-1),以及传输次数i确定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始位置k0(i)是基于冗余版本起始位置的编号rvidx(i)确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冗余版本编号起始位置的编号rvidx(i)是通过信令获取。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冗余版本起始位置的编号rvidx(i)是基于冗余版本起始位置的编号顺序以及传输次数i获取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冗余版本起始位置的编号顺序是从存储器中读取的,或者所述冗余版本起始位置的编号顺序是基于初传码率确定的,或者,所述冗余版本起始位置的编号顺序是基于输出比特序列的长度E(i)和扩展因子z确定的。
16.一种通信系统中信息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长度为E(i)的软比特序列在软信息缓存中保存的起始位置k0(i);
从起始位置k0(i)开始将所述软比特序列合并保存在所述软信息缓存中;其中,i为大于或者等于0的整数,k0(i)取值为pk,pk为中的一个,其中,0≤pk<NCB,pk为整数,k为整数,0≤k<kmax,NCB为所述软信息缓存的大小,kmax为大于4的整数。
17.一种装置,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6项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8.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指令,所述处理器耦合到所述存储器,用于调取存储器中的指令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6项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0)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826972.1A CN112187403B (zh) | 2017-02-04 | 2017-02-04 | 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
CN201710064621.XA CN108400844B (zh) | 2017-02-04 | 2017-02-04 | 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
JP2019542221A JP6871396B2 (ja) | 2017-02-04 | 2018-01-30 | 情報を処理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通信デバイス、なら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
PCT/CN2018/074574 WO2018141240A1 (zh) | 2017-02-04 | 2018-01-30 | 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
EP18748392.0A EP3570475B1 (en) | 2017-02-04 | 2018-01-30 | Rate matching of an ldpc coded block stored in a circular buffer for harq transmissions |
BR112019016057-4A BR112019016057A2 (pt) | 2017-02-04 | 2018-01-30 | Método e aparelho para processar informação, dispositivo de comunicações, terminal, estação base, meio de armazenamento legível por computador e sistema de comunicações |
RU2019127742A RU2752420C2 (ru) | 2017-02-04 | 2018-01-30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бработки информаци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вязи и система связи |
AU2018214850A AU2018214850B2 (en) | 2017-02-04 | 2018-01-30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16/529,438 US11128401B2 (en) | 2017-02-04 | 2019-08-01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17/406,354 US11742987B2 (en) | 2017-02-04 | 2021-08-19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064621.XA CN108400844B (zh) | 2017-02-04 | 2017-02-04 | 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826972.1A Division CN112187403B (zh) | 2017-02-04 | 2017-02-04 | 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400844A true CN108400844A (zh) | 2018-08-14 |
CN108400844B CN108400844B (zh) | 2021-07-20 |
Family
ID=6304026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826972.1A Active CN112187403B (zh) | 2017-02-04 | 2017-02-04 | 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
CN201710064621.XA Active CN108400844B (zh) | 2017-02-04 | 2017-02-04 | 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826972.1A Active CN112187403B (zh) | 2017-02-04 | 2017-02-04 | 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128401B2 (zh) |
EP (1) | EP3570475B1 (zh) |
JP (1) | JP6871396B2 (zh) |
CN (2) | CN112187403B (zh) |
AU (1) | AU2018214850B2 (zh) |
BR (1) | BR112019016057A2 (zh) |
RU (1) | RU2752420C2 (zh) |
WO (1) | WO2018141240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66448A (zh) * | 2017-06-19 | 2019-09-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
CN111884775A (zh) * | 2020-07-15 | 2020-11-03 | 太仓市同维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共享缓存的harq传输装置和方法 |
CN112367157A (zh) * | 2020-10-31 | 2021-02-12 |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 一种物联网环境加密方法及装置 |
CN113541878A (zh) * | 2020-04-14 | 2021-10-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910622B (zh) * | 2015-11-06 | 2021-11-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道状态测量导频的配置方法及装置、解析方法及装置 |
MX2020001624A (es) * | 2017-08-10 | 2020-07-20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Metodo y aparato. |
CN109391380B (zh) * | 2017-08-11 | 2021-09-14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harq重传方法、装置及发送设备 |
US11411672B2 (en) * | 2019-09-03 | 2022-08-09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13078911A (zh) | 2020-01-03 | 2021-07-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Ldpc码的编码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
US11764911B2 (en) * | 2021-04-05 | 2023-09-19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Method of shifting redundancy version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a transport block over multiple slots |
US20240322840A1 (en) * | 2023-03-24 | 2024-09-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Extending low-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codes for wi-fi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054959A1 (en) * | 2002-09-18 | 2004-03-18 | Yufei Blankenship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coding data |
CN101188428A (zh) * | 2007-12-10 | 2008-05-2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ldpc码的有限长度循环缓存的速率匹配方法 |
WO2008124966A1 (en) * | 2007-04-13 | 2008-10-23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redundancy version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
US20080320353A1 (en) * | 2007-06-20 | 2008-12-25 | Motorola, Inc. | Apparatus comprising a circular buffer and method for assigning redundancy versions to a circular buffer |
US20100122138A1 (en) * | 2007-04-17 | 2010-05-13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134061A1 (en) * | 1993-10-28 | 1995-04-29 | Aaron William Ogus | Frame buffering of network packets |
US5636224A (en) * | 1995-04-28 | 1997-06-03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leave/de-interleave addressing in data communication circuits |
KR100724921B1 (ko) * | 2001-02-16 | 2007-06-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통신시스템에서 부호 생성 및 복호 장치 및 방법 |
US6785862B1 (en) * | 2001-08-14 | 2004-08-31 | Mindspeed Technologies, Inc. | Convolutional interleaver employing an efficient memory scheme |
US7058873B2 (en) * | 2002-11-07 | 2006-06-06 |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Encoding method using a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 with a column weight of two |
KR101191196B1 (ko) * | 2006-06-07 | 2012-10-1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패리티 검사 행렬을 이용하여 부호화 및 복호화하는 방법 |
CN101005334B (zh) * | 2007-01-12 | 2010-12-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混合自动请求重传包生成方法 |
US8171383B2 (en) * | 2007-04-13 | 2012-05-01 | Broadcom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data-rate control by randomized bit-puncturing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
EP2151083B1 (en) * | 2007-05-29 | 2018-10-1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Improved symbol mapping to resource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189559B2 (en) * | 2007-07-23 | 2012-05-2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Rate matching for hybrid ARQ operations |
TWI410055B (zh) * | 2007-11-26 | 2013-09-21 | Sony Corp | Data processing device,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product for performing data processing method on computer |
KR101445080B1 (ko) * | 2008-02-12 | 2014-09-29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하이브리드 자동 반복 요구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
US9071402B2 (en) * | 2008-03-24 | 2015-06-30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Selection of retransmission settings for HARQ in WCDMA and LTE networks |
JP5250061B2 (ja) * | 2011-01-07 | 2013-07-31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通信制御方法、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移動端末装置 |
CN103312442B (zh) * | 2012-03-15 | 2017-11-1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有限长度循环缓存速率匹配的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
US9954643B2 (en) * | 2012-06-22 | 2018-04-2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repeat-response combining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
GB2505884B (en) * | 2012-09-12 | 2015-06-03 | Imagination Tech Ltd | Dynamically resizable circular buffers |
WO2017131813A1 (en) * | 2016-01-29 | 2017-08-03 | Intel IP Corporation | Rate matching using 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s |
CN110266448B (zh) * | 2017-06-19 | 2020-11-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信息处理的方法、通信装置和存储介质 |
-
2017
- 2017-02-04 CN CN202010826972.1A patent/CN112187403B/zh active Active
- 2017-02-04 CN CN201710064621.XA patent/CN108400844B/zh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1-30 EP EP18748392.0A patent/EP3570475B1/en active Active
- 2018-01-30 JP JP2019542221A patent/JP6871396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1-30 RU RU2019127742A patent/RU2752420C2/ru active
- 2018-01-30 AU AU2018214850A patent/AU2018214850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1-30 WO PCT/CN2018/074574 patent/WO2018141240A1/zh unknown
- 2018-01-30 BR BR112019016057-4A patent/BR112019016057A2/pt unknown
-
2019
- 2019-08-01 US US16/529,438 patent/US11128401B2/en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8-19 US US17/406,354 patent/US1174298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054959A1 (en) * | 2002-09-18 | 2004-03-18 | Yufei Blankenship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coding data |
WO2008124966A1 (en) * | 2007-04-13 | 2008-10-23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redundancy version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
US20100122138A1 (en) * | 2007-04-17 | 2010-05-13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US20080320353A1 (en) * | 2007-06-20 | 2008-12-25 | Motorola, Inc. | Apparatus comprising a circular buffer and method for assigning redundancy versions to a circular buffer |
CN101188428A (zh) * | 2007-12-10 | 2008-05-2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ldpc码的有限长度循环缓存的速率匹配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INTEL CORPORATION: "《LDPC HARQ design》", 《3GPP TSG RAN WG1 AD HOC R1-1700384》 * |
ZTE等: "《Bit rearrangement of LDPC for high order modulation》", 《3GPP TSG RAN WG1 AH_NR MEETING R1-1700248》 *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66448A (zh) * | 2017-06-19 | 2019-09-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
CN110266448B (zh) * | 2017-06-19 | 2020-11-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信息处理的方法、通信装置和存储介质 |
US11070316B2 (en) | 2017-06-19 | 2021-07-20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
CN113541878A (zh) * | 2020-04-14 | 2021-10-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
CN111884775A (zh) * | 2020-07-15 | 2020-11-03 | 太仓市同维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共享缓存的harq传输装置和方法 |
CN111884775B (zh) * | 2020-07-15 | 2024-02-27 | 太仓市同维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共享缓存的harq传输装置和方法 |
CN112367157A (zh) * | 2020-10-31 | 2021-02-12 |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 一种物联网环境加密方法及装置 |
CN112367157B (zh) * | 2020-10-31 | 2023-05-12 |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 一种物联网环境加密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U2018214850A1 (en) | 2019-09-12 |
US11128401B2 (en) | 2021-09-21 |
BR112019016057A2 (pt) | 2020-03-31 |
WO2018141240A9 (zh) | 2019-11-28 |
EP3570475A1 (en) | 2019-11-20 |
WO2018141240A1 (zh) | 2018-08-09 |
RU2752420C2 (ru) | 2021-07-28 |
CN112187403B (zh) | 2022-01-14 |
RU2019127742A (ru) | 2021-03-04 |
EP3570475A4 (en) | 2019-12-18 |
US20210385015A1 (en) | 2021-12-09 |
CN112187403A (zh) | 2021-01-05 |
RU2019127742A3 (zh) | 2021-03-04 |
EP3570475B1 (en) | 2023-07-26 |
US11742987B2 (en) | 2023-08-29 |
CN108400844B (zh) | 2021-07-20 |
US20190356333A1 (en) | 2019-11-21 |
JP2020507990A (ja) | 2020-03-12 |
AU2018214850B2 (en) | 2020-12-17 |
JP6871396B2 (ja) | 2021-05-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187403B (zh) | 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 |
CN112073160B (zh) | 通信系统中冗余版本的设计方案 | |
CN109150420B (zh) | 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 |
US11438099B2 (en)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 |
CN108173621B (zh) | 数据传输的方法、发送设备、接收设备和通信系统 | |
WO2018103638A1 (zh) | 数据传输的方法、发送设备、接收设备和通信系统 | |
CN109428675A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17176293A (zh) | 一种信息的重传方法和通信装置 | |
WO2018233334A1 (zh) |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